作者归档:adminyonghu

马哈希尊者传

马哈希尊者传记(网路版)简体 下载

 

Mahasi Sayadaw i001-1

Biography of The Most Venerable Mahāsī Sayādaw

戒喜西亚多 编著

(Ashin Sīlānandabhivaṃsa)

邬明雪 英译

U Min Swe

温宗堃、何孟玲 中译

(此网络版的译文与校编过的纸本有些许不同)

台北 佛陀原始正法中心 出版

公元 二○一二年五月

 

目录

佛教文化(第二级)

班迪达雪达功禅修中心

基本佛教文化班(第二级)

中译:陈永威 汤华俊

目录

沙弥学处

中译:陈永威

1.佛是什么?

凭其自身正确地明了四圣谛及圆满德行的世所尊敬者,称为佛陀(buddha)。

2.法是什么?

阐明道、果与涅槃的圣典(pariyatti,教理),让人生信、依从和修习以解脱如恶道(apāya)等众苦的法,称为佛法(dhamma)。

3.僧是什么?

按照佛陀的教法修行并证得道果智(magga-phala-ñana)的圣弟子众(ariya saṅgha),以及与圣弟子众一起修行的凡夫僧(puthujjana),称为僧伽(saṅgha)。

4.佛教是什么?

关于佛陀所教的四种道智、四种果智及涅槃的圣典(pariyatti,教理),称为佛教。

5.佛教徒是什么?

跟随佛陀的教法持戒和修行的人(相信和皈依佛法的人),称为佛教徒。

6.了解佛教

佛陀所说的道、果和涅槃的圣典

应当铭记为佛陀的圣教

按此教法修行的行者

应分辨为佛教徒

7.佛教信徒是什么?

一位佛教信徒是依靠三宝的人,男的称为优婆塞(upāsaka),女的称为优婆夷(upāsikā)。

格言:

以信心和虔敬心明了三宝意义的人,应视之为皈依者并称为优婆塞。

8.一位信徒的道德行为

一位优婆塞至少受持如不杀生(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i)等五戒。

注:纵使他具备了五戒,他仍应该净化其生计;不然,这将等于废弃了这些戒律。

9.优婆塞不应从事的五种事业

(1)sattha vānijja──贩卖军火

(2)satta vānijja──贩卖众生(人)

(3)majja vānijja──贩卖肉类

(4)maṃsa vānijja──贩卖麻醉品

(5)visa vānijja──贩卖毒药

10.正命

买卖军火麻醉品

肉类毒药及众生

不道德故应戒除

如是应当持正命

11.皈依三宝

对佛法僧存有信(saddhā)或慧(ñana),或两者俱备,视三宝为唯一值得皈依的对象,这称为皈依三宝(saranagamana)。

12.皈依者

深信三宝的优婆塞或优婆夷,称为皈依者。

13.皈依的利益

皆因皈依三宝故

无量众生生天界

寿命形相与快乐

善友权力优于人

诸五欲乐常丰盈

是故常皈敬三宝

14.求受五戒(巴利文)

Ahaṃ bhante tisaranena saha pañca-sīlam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m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Du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nena saha pañca-sīlam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m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Ta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nena saha pañca-sīlam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m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礼敬诸佛(巴利文)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x 3).

正受皈依(巴利文)

Buddham saraṇam gacchāmi.

Dhamam saraṇam gacchāmi.

Saṅgham saraṇ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ṇam gacchāmi.

Dutiyampi dhamma saraṇam gacchāmi.

Dutiyampi saṅgham Saraṇam gacchā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ṇam gacchāmi.

Tatiyampi dhamman saraṇam gacchāmi.

Tatiyampi saṅgham saraṇaṃ gacchāmi.

正受五戒(巴利文)

(1)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杀生戒)

(2)Adinnād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偷盗戒)

(3)Kāmesumicchācāra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邪淫戒)

(4)Musāvādā verā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妄语戒)

(5)Surāmeraya-majja 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ami.

(我愿遵守不饮酒戒)

求受五戒(中文)

(a)尊者,我请求三皈依和五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五戒?

(b)尊者,我第二次请求三皈依和五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五戒?

(c)尊者,我第三次请求三皈依和五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五戒?

礼敬诸佛(中文)

皈依彼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三遍)。

正受皈依(中文)

我以佛(觉悟四圣谛者)为皈依处

我以法(四道、四果、涅槃及经典)为皈依处

我以僧(四双八辈圣众)为皈依处

注:重复上文,前面加上「第二次」及「第三次」。

正受五戒(中文)

(1)我愿遵守不杀生戒

(2)我愿遵守不偷盗戒

(3)我愿遵守不邪淫戒

(4)我愿遵守不妄语戒

(5)我愿遵守不饮酒戒

15.求受八戒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i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Du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i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Ta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i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注:如五戒那样,礼敬佛陀及皈依。

求受八戒(中文)

尊者,我请求三皈依和布萨八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八戒?

尊者,我第二次请求三皈依和布萨八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八戒?

尊者,我第三次请求三皈依和布萨八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八戒?

注:礼敬佛陀及皈依的翻译内容与五戒一样。

正受八戒(巴利文)

(1)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2)Adinnād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3)Abrahmacariy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4)Musāvādā verā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5)Surāmeraya-majja 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ami.

(6)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7)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mālā-gandha-vile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8)Uccāsayana mahāsay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正受八戒(中文)

(1)我愿遵守不杀生戒

(2)我愿遵守不偷盗戒

(3)我愿遵守不淫戒

(4)我愿遵守不妄语戒

(5)我愿遵守不饮酒戒

(6)我愿遵守过午不食戒

(7)我愿遵守不着香花蔓、不歌舞唱伎戒

(8)我愿遵守不坐卧高广大床戒

16.求受九戒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nav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ī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Du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ī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Ta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ī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注:礼敬佛陀及皈依的翻译内容与五戒一样。

正受九戒(巴利文)

(1)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2)Adinnād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3)Abrahmacariy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4)Musāvādā verā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5)Surāmeraya-majja 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ami.

(6)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7)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mālā-gandha-vile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8)Uccāsayana mahāsay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9)Mettāsahagatena cetasā sabbāpānabhūtesu pharitvā viharānaṃ samādiyāmi.

注:第(1)至(8)的翻译内容与前面相同。

(9)的翻译内容为:

我愿遵守向一切众生散发慈心戒。

17.有道德的五种利益

(1)有德行的人,因为精勤的缘故,能得大福报。

(2)其有德行的名声会远近皆闻及光宗耀祖。

(3)无论何时,他进入任何场合皆能无惧和不犹豫。

(4)临终不乱。

(5)在其身体败坏死后,他于善趣中再生。

格言:

精勤有善德者常丰盈

名声普闻祖宗得光耀

和颜有势无惧于世间

命终不乱善生于人天

18.无道德的缺失

(1)无德者因为疏忽懒散的缘故,导致失去福报。

(2)其恶名远近皆闻及败坏祖宗名声。

(3)无论何时,他进入任何场合皆不受欢迎。

(4)命终时心散乱。

(5)在其身体败坏死后,他于四恶趣中再生。

格言:

懈怠无德常损人福财

臭名远播祖宗名声坏

于诸聚落常惧被驱摈

哀哉命终散乱堕恶趣

19.无道德的结果

(1)杀害众生导致各种不如意的结果,如肢体的残缺、外表羸损、无有体力、不灵敏、于危难中怖畏、被他人杀害、易于病苦、失去同伴、短寿。应守戒从善。

(2)犯不与取导致这些不善果报,贫穷、痛苦、饥饿、得不到所求物、因「五敌」如水、火、盗贼、不肖子孙及恶王而失去财物。应守戒从善。

(3)邪淫导致多诸怨敌、难获回报、无有祥和、投生为女性或黄门及于贫贱家中、受到侮辱、身体残缺及不发育、多诸忧愁及与爱者分离。应守戒从善。

(4)妄语导致说话缺陷、牙齿不齐、口臭、皮肤干涩、感官迟钝、畸形、无权力、受到喝骂、缺乏气质及心不稳定。应守戒从善。

(5)饮酒(使用麻醉品)导致失去理性、懈怠、健忘、疯癫、缺乏感恩、无惭及无愧、倾向造作不善。应守戒从善。

20.求受沙弥十戒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dasa sāmanera pabbajjasī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Du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dasa sāmanera pabbajjasī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Ta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dasa sāmanera pabbajjasī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求受沙弥十戒(中文)

尊者,我请求三皈依和沙弥十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十戒?

尊者,我第二次请求三皈依和沙弥十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十戒?

尊者,我第三次请求三皈依和沙弥十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十戒?

注:礼敬佛陀及皈依的翻译内容与五戒一样。

(1)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2)Adinnād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3)Abrahmacariy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4)Musāvādā verā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5)Surāmeraya-majja 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ami.

(6)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7)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8)Mālā-gandha-vile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9)Uccāsayana mahāsay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10)Jātarūpa rajatapatiggahanā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注:第(1)至(9)的翻译内容与八戒相同。

(10)的内容为:

我愿遵守不接受金银(钱)戒。

21.不邪淫戒与梵行戒之间的差别

守持不邪淫戒的人是指不与一位不适当的伴侣发生性行为,而不淫戒则是完全远离一切性行为。

在第九戒(不坐卧高广大床戒)中,「高」的意思是指高于两尺的椅子或床。「大」的意思是指,利用任何僧尼不可以使用的物料所制的豪华床垫或床铺。

22.不非时食戒中「时」与「非时」的分界

从黎明至正午的时间,比丘、沙弥及持斋者可以进食的时段称为「时」(kāla)。

从正午至翌日黎明前的时间,比丘、沙弥及持斋者不可以进食的时段称为「非时」(vikāla)。

23.礼请戒师

Upajjhāyo no bhante hohi(x 3).

尊者,请您当我的戒师,指导我大小戒律(三遍)。

答应成为戒师

Pāsādikena sampādehi(sampādetha).

希望您具足戒定慧三学,谨言慎行。

注:在多于一位戒子的时候称「sampādetha」(希望你们具足)。

戒师是什么?

常常指导和教诫戒律的具德导师,称为戒师(Upajjhāya)。

担任和答应为戒师

承认作为一位能够指导和教诫人的戒师,称为「担任戒师」。戒师示意传戒,在戒子礼师时念出「Pāsādikena sampādehi(sampādetha)」,称为「答应为戒师」。

24.省察四资具

如理省察而受用衣服:

只为了寒冷、暑热的防御,蛇、蝎等接触的防御,只为了身体的覆藏。不是为了装饰,因此我穿着衣服。

如理省察而受用施食:

受用如此种种食物,不是为了享乐,不是为了身形美丽,不是为了威力,只为了这个四大所成的身体存续、壮健和长久,为了资助梵行而无倦怠,践行佛陀的教法。免于病苦及行住坐卧的一切新旧不适,得以康泰和快乐。

如理省察而受用住处:

只为了寒冷、暑热的防御,虻、蚊、风、日、蛇、蝎等接触的防御,只为了气候危难的除去,让头脑清醒和焕发,因此我住在此寺院。

如理省察而受用医药品:

只是为了防御已出现和消失的疾病恼害和折磨,免于痛苦,让我可以对佛法尽责,怀着平安和满足,因此我受用这些医药品。

省察四资具的时间:

Patilābha-kāla:得到之时。

Paribhoga-kāla:使用之时。

格言:

(1)得到与使用之时

(2)为二如理省思时

25.十种灭摈事

(1)杀生(Pāṇātipātā)──杀害众生(纵使是昆虫)

(2)不与取(Adinnādānā)──不与取(纵使是一株小草)

(3)非梵行(Abrahmacariyā)──性行为(纵使是与动物)

(4)妄语(Musāvādā)──说谎话(纵使是笑话)

(5)饮酒(Surāmeraya)──服用麻醉品

(6)谤佛(Buddhassa-avanna-bhāsana)──诽谤佛陀(譬如说他不是佛,他不是遍知者等)

(7)谤法(Dhammassa-avanna-bhāsana)──诽谤佛法(譬如说一个人不能够透过修行佛法而解脱诸苦)

(8)谤僧(Sanghassa-avanna-bhāsana)──诽谤僧伽(譬如说僧团中的圣者并非修行良好的人)

(9)邪见(Micchādiṭṭhi)──持有错误的见解(譬如不相信业及业果,持虚无见等)

(10)污比丘尼(Bhikkhuni dūsaka)──与比丘尼发生性行为

26.违反灭摈事

如果那位沙弥违反了任何一条灭摈事,他不适合再继续当沙弥而应当还俗。这种犯罪行为称为「违反灭摈事」。

27.「污比丘尼」与「非梵行」的分别

一个沙弥如果破了不非梵行戒(不淫戒),他可以随自己意愿重新成为沙弥及在适当时候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僧。然而,违反污比丘尼戒的人不能重新成为沙弥,更莫说成为比丘。

28.十种处罚事

(1)Vikāla-bhojanā:于非时进食

(2)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故意观听跳舞、唱歌、音乐或表演等

(3)Mālā-gandha-vile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使用妆饰、装扮之因的花鬘、芳香、涂香等

(4)Uccāsayana mahāsayanā:坐卧高、大床座

(5)Jātarūpa rajatapatiggahanā:接受金、银、钱

(6)Bhikkhūnaṃ alābhāya parisakkati:图谋使比丘们无所得(譬如说制造不实贬抑的话,以劝退施主作供养)

(7)Bhikkhūnaṃ anatthāya parisakkati:图谋使比丘们不利及损害

(8)Bhikkhūnaṃ avāsāya parisakkati:图谋驱逐比丘们离开常居地

(注:驱逐坏比丘并不算违反)

(9)Bhikkhū akkosati paribhāsati:恶骂及威胁袭击比丘

(10)Bhikkhū bhikkhūhi bhedeti:离间比丘僧

对于违反了上述十事任何其中一条的沙弥,可以处以惩罚,譬如不许他进入寺内、让他挑沙或水等。

处罚的意思是要求他挑沙或水等,以阻止他继续犯戒。犯戒而需要接受挑沙或水的处罚被称为有罪。

29.七十五众学法

为什么称为「众学法」?

因为它是沙弥和比丘所跟从的学习规条,所以称为「众学法」(微细戒)。

这七十五条微细戒律或「众学法」(sekhiyā dhammā),管制沙弥和比丘的行为,及应用在穿衣、仪态和饮食等方面。

  1. 齐整品(Parimandala Vagga)

(1)他应穿下裙时包覆全身

(2)他应穿上衣时包覆全身

(3)前往居士家时,他应衣着包覆整齐,包括颈和手腕亦包覆整齐

(4)坐在居士家时,他应衣着包覆整齐,包括颈和手腕亦包覆整齐

(5)前往居士家时,他应威仪端正

(6)坐在居士家时,他应威仪端正

(7)前往居士家时,他应垂目而视,即眼睛前看约六尺

(8)坐在居士家时,他应垂目而视,即眼睛前看约六尺

(9)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拉高衣服

(10)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拉高衣服

穿着下裙

下裙的穿着应该是,上部份包裹左腋窝,而下部份要高于下裙最底边缘四寸,并包裹着四周。

什么时候整肃衣装

在前往僧伽的聚会、礼拜的地方、老师和长老的地方时,应当穿着整齐(虽然他们在自处、床上等地方,可以不必一定四周均穿着整齐。)

正式地穿着僧衣(善披覆)

在穿着的期间,上衣不应该太紧或太松。颈部的遮盖亦不应该太紧或太松,不应该遮盖头发、面颊和下巴。手的披覆应高于下裙边缘约四寸以上。

  1. 高声嬉笑品(Ujjhagghika Vagga)

(1)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大笑

(2)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大笑

(3)前往居士家时,他应小声交谈,即柔和地说话

(4)坐在居士家时,他应小声交谈,即柔和地说话

(5)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晃动(摇摆、摇晃)身体

(6)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晃动(摇摆、摇晃)身体

(7)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挥动(摆动)手臂

(8)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挥动手臂(作手势)

(9)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摇头晃脑(摇动、低垂)

(10)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摇头晃脑(摇动、低垂)

注:柔软地说话意思是,足够在九尺的距离内被清晰地听到,在十八尺的距离内只能被模糊地听到。

第(5)「身体」是指上身,下身可以自由地移动。

  1. 叉腰品(Khambhakata Vagga)

(1)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叉腰

(2)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叉腰

(3)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盖头巾

(4)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盖头巾

(5)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蹲踞(a)

(6)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以手或衣服抱膝坐

(7)他应感恩地接受食物(b)

(8)他应在接受食物时注视钵(不左顾右盼)

(9)他应接受和食物(饭)同量的羹(c)

(10)他应接受不过于钵口边缘线份量的食物

注:

(a)「蹲踞」意思是「以脚尖(脚跟离地)或以脚跟(脚尖离地)走路」。

(b)在托钵时,他不应对托钵得到的食物表现得漠不关心。

(c)在亚洲地区,饭是主食而羹则是美味的佳肴,取用份量一般相对少。

  1. 恭敬品(Sakkacca Vagga)

(1)他应感恩地用餐(恭敬及有正念地)

(2)他用餐时应注视钵

(3)他用餐时应次第食,即从最近的部分开始(a)

(4)他应吃和食物同量的羹

(5)他不应从中间或顶端揉捏食物而食

(6)他不应用饭覆盖羹,以获取更多(羹)

(7)无病时,他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要求羹或饭来吃

(8)他不应心存不满而注视别人的钵

(9)他不应做过大或过小的饭团,仅应符合其口的大小

(10)他应做均匀的团食

注:

(a)他应当从离他最近的食物开始进食,而不是随意地这里、那里挑食物。但在供给他人时,他能够取任何一块食物。

  1. 饭团品(Kabala Vagga)

(1)食物未送至时,他不应张开嘴(a)

(2)吃东西时,他不应将手塞入口中(b)

(3)他不应口含食物说话

(4)他不应揣食物摇掷口中食

(5)他不应将饭团咬断(成小块)来吃

(6)他不应把食物填满面颊,像猴子一般

(7)他不应甩手地吃

(8)他不应散落饭粒地吃

(9)他不应伸出舌头地吃

(10)他不应嚼食作声地吃

注:

(a)在食物到达嘴部前开口等同于不礼貌,因此有这条学法。

(b)这里口部是指舌头和牙齿内。

  1. 啜食品(Surusuru Vagga)

(1)他不应嘶嘶出声地吃(a)

(2)他不应舔手地吃

(3)他不应舔钵地吃

(4)他不应舔嘴唇地吃

(5)他不应用拿过食物的手拿饮用水瓶

(6)他不应将混有饭粒的洗钵水倒在居士家

(7)他不应对无病而拿遮阳伞的人说法

(8)他不应对无病而拿拐杖的人说法(b)

(9)他不应对无病而拿刀的人说法

(10)他不应对无病而拿弓箭的人说法

注:

(a)这里所指的是汤、牛奶、茶等等。

(b)「拐杖」意思是六尺的长度。

  1. 拖鞋品(Paduka Vagga)(i)

(1)他不应对无病而穿拖鞋的人说法(木底、无带、夹趾的鞋)

(2)他不应对无病而穿鞋的人说法

(3)他不应对无病而坐在车上的人说法

(4)他不应对无病而躺在床上的人说法

(5)他不应对无病而抱膝坐着的人说法

(6)他不应对无病而缠头巾(把头发全覆盖)的人说法

(7)他不应对无病而覆头的人说法

(8)他不应坐在地上,对无病而坐在位子上的人说法

(9)他不应坐在低位子,对无病而坐在高位子的人说法

(10)他不应站着对无病而坐着的人说法

(11)他不应走在后面,对无病而走在前面的人说法

(12)他不应走在路边,对无病而走在路上的人说法

(13)无病时,他不应站着大小便

(14)无病时,他不应在植物上大小便或吐唾

(15)无病时,他不应在可用水上大小便或吐唾(ii)

注:

(i)Pāduka和Upāhana:木的没有线的,但有一个隆起的地方让脚指穿过去的拖鞋,这种印度人所穿的鞋称为Pāduka。所有其他鞋子(有线的拖鞋、鞋)称为Upāhana。

(ii)在可用的水井、湖等地方大小便及吐痰是不正当的。在大的河流和溪流,这些行为是允许的,因为这样做不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在船或艇上旅游时并没有其他选择。

在上述16个学法中「不应说法」是指「不应教导巴利文的三藏经典和注解」。以其它语言教授佛法并没有被禁止。

在众学法中,从〈齐整品〉至〈叉腰品〉第六条的26条学法是关于正当的行为(sāruppa)。

从〈叉腰品〉第七条起至〈啜食品〉第六条是关于进食的礼仪(bhojana patisamyutta)。

从〈啜食品〉第七条起至〈拖鞋品〉的第十二条是关于说法的戒(dhammadesanā patisamyutta)。

30.十四种行仪(Khandhaka Vattas)

(1)客住者或沙弥的行仪(āgantunka-vattañca)

脱鞋、收雨伞、除下头罩、进入僧团范围前衣置肩上,礼敬原住僧人(āvāsika bhikkhu)及进行其他作为客住者应作的行仪。

(2)原住者的行仪(āvāsika-vattañca)

当他见到客住者,他应该欢迎他,接过衣钵、礼敬客住僧人、放置水在他附近及敷设座位,洗其脚及进行其他作为原住者应作的行仪。

(3)远行者的行仪(Gamika-vattañca)

保存妥当以木、泥等制造的物品,关好门窗、出行前取得许可,并进行其他作为远行者或沙弥应作的行仪。

(4)随喜的行仪(Anumodana-vattañca)

一些说法方面的行仪:譬如上座僧人说法、在上座僧人鼓励下自己说法、在获得许可后说法所应当作的行仪。

注:
(i)随喜(Anumodanā)意思是以佛法祝福在家信徒,让他们感到喜悦,这可以在寺院内或居士家。

(5)食堂的行仪(Bhattagga-vattañca)

譬如教授佛法,不推撞上座僧人于一旁,或禁止资历较浅的僧人在寺院、休息室或房子使用座位。

(6)乞食者的行仪(Pindacārika-vattañca)

保存妥当以木、泥等制造的物品、以水清洗钵、系腰带、整齐穿僧衣(上衣及下衣)、依众学法而行、以正常速度进入村落(不太急不太慢)、站着等待钵食不太长或太短的时间,等等。

(7)林野住者的行仪(āraññika-vattañca)

譬如准备饮用水、生火工具和手杖,掌握学习方位和星宿及其它。

(8)坐卧处的行仪(Senāsana-vattañca)

打扫坐、卧和睡眠处等寺务。

(9)浴室的行仪(Jantāghara-vattañca)

清理浴室(锅炉房)的灰和打扫等行仪。

(在寒冷的地区,建有火炉的浴室用作洗热水澡,这种房间称为Jantāghara。)

(10)厕所的行仪(Vaccakuti-vattañca)

譬如作出咳嗽声(作为通报)、僧衣挂在架子上、以正常速度(不快不慢)进入、不应拉高下衣进入、踏上厕坑后拉高下衣、不应使用粗木橛等、以水清洗、在厕坑上(拉低)用下衣覆盖好,及其它。

六种不适合的厕所木橛是:

  • 破烂的木橛
  • 带刺的木橛
  • 粗糙的木橛
  • 空心的木橛
  • 有分枝及小块的木橛
  • 腐烂和有污泥的木橛

(11)对戒师的行仪(Upajjhāya-vattañca)

一位与戒师同住一寺的弟子(Saddhivihārika):譬如早起、偏袒上衣于一肩、递上洗脸水、齿木(牙刷)和粥、洗钵、清理床坐、于日光下披晒、打扫和敷设座位,及其它。

注:

弟子在以下情况可以免除受持这些义务:

  • 当其中一位弟子已经完成这些义务;
  • 或者,戒师本人给予许可,可以自由学习和修习佛法,因为他已经有人照顾;
  • 不过,如果弟子缺席或没有得到戒师的许可便没有完成这些义务,他(那位弟子)违反此学法并需要受罚。

(12)对同住一寺的弟子的行仪(Saddhivihārika-vattañca)

譬如戒师应提供支援的服务。

(13)学生对老师的行仪(ācariya-vattañca)

譬如早起、偏袒上衣于一肩、递上洗脸水、齿木(牙刷)和粥(作早餐)、敷设座位及其它。这些是四类弟子应对四类老师所作。

四类老师(阿闍黎):

  • 出家阿闍黎(Pabbajjācariya):在给与皈依信后,剃度学生并授与其沙弥戒的老师。
  • 羯摩阿闍黎(Upasampadācariya):在诵出羯摩文(kammavācā)后,授与学生比丘(具足)戒的老师。
  • 教授阿闍黎(Dhammācariya):教授佛典的老师。
  • 依止阿闍黎(Nissayānucariya):给予依怙的老师。

(14)对四类学生的行仪(Antevāsika-vattañca)

四类老师应提供支援的义务。

四类学生:

  • 出家弟子(Pabbajjantevāsika):被剃度出家的学生。
  • 羯磨弟子(Upasampadantevāsika):被授与比丘(具足)戒的学生。
  • 教授弟子(Dhammantevāsika):被授与经法的学生。
  • 依止弟子(Nissayāntevāsika):受到保护和指引的学生。

教理——第一部分

中译:陈永威

31.「哦卡萨」(Okāsa)礼敬文──忏悔

大德!恳请允许我(Okāsa)!(三遍)。为使我免离于往昔因身、口、意造作恶业所带来的罪报,以及获得长寿的庇佑、远离病苦和灾难。我今双手合十于额前,至诚谦卑向佛、法、僧三宝(连同我的老师),再三地敬礼。

(如果有人(老师)应答此请求,则在此停止。如果没有,继续诵余下的愿文)

大德!唯愿此礼敬三宝的功德,让我免离于四恶趣、三劫、八难、五敌、四厄、五损失、九十六病和六十二邪见。愿我以此迅速证得道智、果智与涅槃。

注:

在此礼敬文中,「连同我的老师」在礼敬老师们的时候会加入。在礼敬父母等则加入父母等。「大德」是礼敬三宝和僧人时所说。

32.「哦卡萨」礼敬文的意思

「哦卡萨」(Okāsa)的意思是「允许我进行礼敬──恳请给我许可」。因为要强调,所以重复念诵三次。

33.三业(kamma)

身体所作的行为称为「身业」(kāyakamma)、口所作的行为称为「口业」(vacikamma)、意念的活动称为「意业」(kamma)。

在这三种业里面,有两种身业,即善和恶。同样地,口业和意业,均有两种,也是善和恶。因此,以善恶区分,三业就成为六种业。在这礼敬文中,所指的都是恶业。

第一部分的目的

善行会带来好的果报,而恶行带来不好的果报。如果一个人作了恶的身口意业,那个人希望能够免于这些业所产生的果报。因此这是礼敬者在第一部分的目的。

第二部分的目的

在第二部分说明礼敬者的目的是希望让他能够长寿、于现生远离病苦及在来生解脱恶道。如此,尊敬的马哈希大师已经彻底地在「哦卡萨」(Okāsa)礼敬文中加入礼敬者的目的。

34.四恶趣

「恶趣」(Apāya)的意思是指无福德的地方或缺失的状态。它是指四趣:地狱(niraya)、畜生(tiracchāna)、饿鬼(peta)及阿修罗(asura)。

地狱是位于世界内部,像一个大的地道。所有在这世上的可见众生,除人类外均是畜生(动物)。在这世上如森林、丛林、河流、溪流、山丘及洞穴居住但受着饥饿和不快乐的生活环境的(无形)众生,称为鬼。他们不能够被平常肉眼所见。

受饥饿所困及没有特别居所的下界神明称为堕处阿修罗(vinipātika asura)。他们有时候会惊吓人类。其中,最低等的类别,称为卡兰堪阿修罗(kālakañcika),

他有如针孔般小的嘴唇,而身体则大如三伽浮他(gāvuta)。因此他们终身处于饥饿的状态。因为鬼与阿修罗之间可以通婚,在具足八难的情况下,这类阿修罗会归类为饿鬼。

(伽浮他(gāvuta)是一种量度单位,四分之一由旬(yojana),约少于两英里。)

35.三劫

劫(kappa)是巴利文,意思是在世界过渡期间的灾劫时间。劫有三种:

  • Santtantara kappa:刀兵劫
  • Rogantara kappa:疾疫劫
  • Dubbhikkhantara kappa:饥馑劫

36.八难

那些没有机会修证道、果、涅槃的地方,称为「难」。[1]

37.五敌(veri)

水灾、火灾、盗贼、不善的继承人和恶王。

38.四厄

厄(Vipatti)在巴利文的意思是缺乏。它们是:

  • Kāla vipatti:生在恶王时
  • Gati vipatti:生于恶道
  • Upadhi vipatti:诸根残缺
  • Payoga vipatti:缺乏事业(身口意业,payoga)或缺乏善业(kusala-kammapath dhammas)。

39.五损失

在巴利文称为(vyasana)。他们是:

  • ñati vyasana:失亲人
  • Bhoga vyasana:失财富
  • Roga vyasana:失健康
  • Sīla vyasana:失戒
  • Ditthi vyasana:失正见

损失姻亲及财富

及与健康之损毁

失去道德和正见

此等称为五损失

40.道智和果智

道智(magga)

  • Sotāpatti magga:须陀洹道(入流)
  • Sakadāgāmi magga:斯陀含道(一来)
  • Anāgāmi magga:阿那含道(不还)
  • Arahatta magga:阿罗汉道

果智(phala)

  • Sotāpatti phala:须陀洹果(入流)
  • Sakādāgami phala:斯陀含果(一来)
  • Anāgāmi phala:阿那含果(不还)
  • Arahatta phala:阿罗汉果

41.涅槃

这表示灭尽(cessation)。什么灭尽和怎样呢?消失、灭绝和灭尽名色法(nāma-rūpa)的生灭过程。

42.受持五戒

Ahaṃ bhante tisaranena saha pañca-sīlam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m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Du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nena saha pañca-sīlam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m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Ta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nena saha pañca-sīlam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m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āma bhante.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3).

Buddham saraṇam gacchāmi. (我以佛为皈依处)

Dhamam saraṇam gacchāmi. (我以法为皈依处)

Saṅgham saraṇam gacchāmi. (我以僧为皈依处)

Dutiyampi……(第二次……皈依…)

Tatiyampi……(第三次……皈依…)

(1)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2)Adinnād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3)Kāmesumicchācāra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4)Musāvādā verā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5)Surāmeraya-majja 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ami.

āma bhante.

43.三皈五戒(中文)

(a)尊者,我请求三皈依和五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五戒?

(b)(1)我愿遵守不杀生戒

(2)我愿遵守不偷盗戒

(3)我愿遵守不邪淫戒

(4)我愿遵守不妄语戒

(5)我愿遵守不饮酒戒

44.受持八戒

(a)念诵「哦卡萨……哦卡萨」(Okāsa)等等。

(b)念诵「Ahaṃ bhante」等等。

(c)念诵「Namo tassa」等等。

(d)念诵「Buddham saraṇam gacchāmi」等等。

(e)念诵「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等等。

(b)及(e)的部份按下文念诵。

(b)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i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Du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i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Ta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i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e)

(1)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2)Adinnād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3)Abrahmacariy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4)Musāvādā verā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5)Surāmeraya-majja 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ami.

(6)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7)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mālā-gandha-vile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8)Uccāsayana mahāsay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45.守戒和破戒的结果

以下是按照《清净道论》的说明而作:

(1)杀害众生导致肢体的残缺、外表羸损和苍白、无有体力、不灵敏、于危难中怖畏、被他人杀害、易于病苦、失去同伴、短寿。应守戒从善。

(2)偷盗他人财物导致贫穷、痛苦、饥饿、得不到所求物、因「五敌」如水、火、盗贼、不肖子孙及恶王而失去财物。应守戒从善。

(3)邪淫导致多诸怨敌、难获回报、无有祥和快乐、投生为女性或黄门及于贫贱家中、受到侮辱、身体残缺、多诸忧愁及与爱者分离。应守戒从善。

(4)妄语导致说话缺陷、牙齿不齐、口臭、皮肤干涩、感官迟钝、畸形、无权力、受到喝骂和行为古怪。应守戒从善。

(5)饮酒(使用麻醉品)导致愚痴地造作不适当的行为、懈怠、健忘、疯癫、缺乏感恩、无惭及无愧、倾向造作不善。应守戒从善。

46.有道德的利益

戒香为最美

庄严为其衣

有戒无恶道

圣戒真皈依

──马哈希大师

47.佛陀的生平

(1)入胎

那是缅历四月(Waso,约公历六、七月)星期四的月圆日,未来佛受整个宇宙的天人众的启请,很宁静及欣然地入胎。那是人天皆安祥的时节。

(2)出生

经过十个月后,在大释迦王(Mahāsakkarāja)六十八年的缅历二月(Kason,约公历四、五月)星期五的月圆日,他在蓝毗尼的祥和国土诞生。这是一切人天的胜利。

(3)出家

在成为太子后,他从十六岁开始,在三时宫殿渡过了十三年。由于看到天人示现的四种现象而有所感触,他于二十九岁时的缅历四月(约公历六、七月)月圆日出家。森林成为他的皈依处。

(4)成道

然后到了觉悟成道的大时节。那是缅历二月(约公历四、五月)星期三(大象日)的月圆日,在森林住了六年后,他战胜了一切怨敌并证得佛果,他坐在菩提树下以土为座,备受十方赞叹。那是人天皆安祥的时节。

(5)转法轮(Dhammacakka)

在觉悟成道之后,他在缅历四月(约公历六、七月)的月圆日星期六,前往鹿野园(Migadā)向五比丘及十方世界集合而来的天人及梵天众初转法轮。那是击法鼓的时刻。

(6)入般涅槃(Parinibbāna)

在向世间所有适合解脱到彼岸的人天梵众宣说佛法,并引领他们到达彼岸之后,佛陀以八十岁高龄在末罗国(Malla)拘尸那迦(Kusinagara)的娑罗树下入般涅槃,那时是释迦王一百四十八年缅历二月(约公历四、五月)星期二的月圆日,他成佛后已四十五年。

(7)遗体的荼毗

佛陀的金身在其入般涅槃后,于缅历二月(约公历四、五月)月缺日的星期日荼毗(火化),世尊留下八份舍利。

(8)佛的元素和舍利

佛的骨犹如元素,因此称为「界」(Dhātu,元素),因为它们遗留下来成为舍利,所以有此名称。

48.觉悟的利益

(1)在没有证得觉悟的佛陀出现的时代,纵使人们本性有多善,总会造作许多恶事,不知道什么是善和什么是不善,亦不知不同的世间界。

(2)由于佛陀的觉悟,以及他对人们所教导的佛法,人们能够明白什么是善和什么是不善,亦知晓不同的世间界,从中获得功德。

49.佛教坚固的确立

犹如在制造陶器时刻上的印记,就算陶器烂掉,在燃烧前这个印记总会长久存在。同样地,只有当佛陀的印记以虔敬的方式在小孩们心中刻上烙印,佛教才会在他们心中长久坚固地确立。

50.一切知智(sabbaññuta ñana)的三种特质

(1)知道一切事物的智慧。拥有透视所有法的能力。

(2)从不同角度,知见所有法。这在其教法中证明。

(3)穿透明了弟子众的根器、性情、倾向,清楚知道谁将解脱成熟。

(4)以这种智慧的威力,佛陀不断致力使许多弟子解脱,直至他达到八十高龄并进入般涅槃。

51.四种「支提」(塔庙)

受到敬拜之处,称为「支提」(或名塔庙、佛塔、制底)。它有四类:

  • 界支提(dhātu cetiya):佛陀的舍利。
  • 法支提(dhammacetiya):佛陀的教法。
  • 相支提(uddissacetiya):佛陀的像或相。
  • 受用支提(paribhogacetiya):安置了佛陀舍利、用具如衣钵或菩提树的佛塔。

52.礼敬佛陀的九种特质

Iti’pi so bhagavā,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ṇa-sampanno, sugato, lokavidū, anuttaro purisadamma sārathi,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buddho, bhagavā.

(1)Arahaṃ(应供)

(a)因为具备戒(sīla)、定(samādhi)、慧(pañña)、解脱(vimutti)、解脱

知见(vimutti-ñāṇa-dassana)的特质,佛陀应受所有人天及梵众的敬仰。

(b)他完全脱离和远离所有烦恼连同(过去的)倾向。

(c)他已除去所有贪嗔痴等烦恼,因而消灭了所有敌人。

(d)他已经破除了生死轮回的流转。

(e)他对外对内均已净除一切恶业。因此他已解脱于隐秘地作恶的行为。

(2)Sammāsambuddho(正遍知)

佛陀是彻底圆满地自觉的人,因为他仅靠自己如实了悟一切法(四圣谛的智慧)。

(3)Vijjācaraṇa-sampanno(明行足)

他具备巴利文称为vijjā的「三明」、「八明」,以及十五种巴利文称为caraṇa的 「德行」。

(4)Sugato(善逝)

(a)他如理地说法利益众生。

(b)他走过圣道的方式至善。

(5)Lokavidū(世间解)

他了知世间的一切,每一个世界的生、灭以及坏灭的过程。

(6)Anuttaro purisadamma sārathi(无上调御丈夫)

(a)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超越所有世间(无上)。

(b)他调御和训导未调御的众生,以及那些未调御但适合被调御的众生(调御

丈夫)。

(c)他在调御和训导适合被调御的众生方面无人能比(无上调御丈夫)。

(7)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天人师)

他是人天的导师,因为他教导人天达至寂灭乐的善道。

(8)Buddho(佛)

一切能了知之法均已被他发现。他靠自身发现四圣谛及教导他人觉悟。

(9)Bhagavā(世尊)

他完全具足无量的戒德、善业、智慧和证量。

我至诚谦卑,双手合十于额前,皈敬具备以「应供」为首的九种殊胜特质、十种殊胜特质、无量殊胜特质及无量善业的一切知者(sabbaññu)。

53.礼敬法的六种特质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ṭṭ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

佛陀所善说的佛法(svākkhāto(善说)bhagavatā(世尊)Dhammo(佛法))是:

(1)Svākkhāto(善说)

佛法是以正真之道所善说,净除烦恼。

(2)Sandiṭṭhiko(是自见的)

经修习后能够被自身所体验。

(3)Akāliko(无时的)

它的效果不会延迟出现。

(4)Ehipassiko(来见的)

值得受到检查和修习。

(5)Opanayiko(导引向前的)

它值得修习导向一个目标(涅槃)。

(6)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智者直接证知的)

它可以由四双八辈的圣者于内心中体验,因为他们均已证得法。

我至诚谦卑,双手合十于额前,皈敬具备以「善说」为首的六种殊胜特质、十种事(四道、四果、涅槃及经教)的佛法。

54.礼敬僧伽的九种特质

Su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uju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ñāya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sāmīci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yadidaṃ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ṭṭha purisapuggalā,

esa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āhuneyyo, pāhuneyyo, dakkhiṇeyyo, añjalikaraṇīyo,

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ā.

僧伽(圣者的社群)是:

(1)Suppaṭipanno(善行道者)

进入善道(suppaṭipanno),即是,圆满地修习了戒定慧,这些降伏贪嗔痴的圣因。

(2)Ujuppaṭipanno(正直行道者)

进入了正直之道(ujuppaṭipanno),即是,进入降伏身口意过失之道。

(3)Ñāyappaṭipanno(如理行道者)

进入了真正之道(ñāyappaṭipanno),即是,进入以涅槃为目标之道。

(4)Sāmīcippaṭipanno(正当行道者)

进入了正确之道(sāmīcippaṭipanno),即是,进入以涅槃为目标之道。

(5)Ᾱhuneyyo(应受供养)

应接受赠礼(āhuneyyo),即是,适合接受和被供养赠礼,纵使是来自远处的赠礼。

(6)Pāhuneyyo(应受供奉)

应受招待(pāhuneyyo),即是,适合接受和被供给由亲人、爱人和朋友所作的至诚招待。

(7)Dakkhiṇeyyo(应受布施)

应受世间由信心所作的布施(dakkhiṇeyyo)。

(8)Añjalikaraṇīyo(应受合掌)

应受敬礼(añjalikaraṇīyo),以双手致于头上,深信能得善报。

(9)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ā(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是世间不可以比拟的福田。

我至诚谦卑,双手合十于额前,皈敬具备以「善行道者」为首的九种殊胜特质的世尊圣僧团(四双八辈)。

教理——第二部分

中译:汤华俊

55.称颂十六观智

(1)Nāmarūpa-paricchedam tappaccaya-pariggaham,Tam sammasanam udayabbayam-ñānañca bhaṅgagam.

(2)Bhaya-ñānam ādīnavā-nānañca nibbidam atha,Muñcitukamyatam patisaṅkham sankhārupekkham.

(3)Anulomañca gotrabhu magga-ñānam phalam tathā, Paccavekkhana-ñananti tilokamhipi kenaci.

(4)Adesiye sāsanike ñānime solasuttare, Desetāram pavattāram buddham tīhādaram name.

(1)Nāmarūpa-paricchedam. 名色分辨智——分辨精神和物质现象。

(2)Tappaccaya-pariggaham. 缘摄受智——分辨精神和物质现象的因缘。

(3)Tam sammasanam. 思维智——对身心的无常、苦、无我的正知明觉、探索、思维和观察。

(4)Udayabbayam-ñānañca. 生灭随观智——生灭智(正知明觉名色的即生即灭)。

(5)Bhaṅgagam. 坏灭智——见(名色的)坏灭之智。

(6)Bhaya-ñānam. 怖畏智——(见所有现象坏灭而生的)怖畏之智。

(7)ādīnavā-nānañca 过患智——(见名色诸行的不可靠而)觉危险之智。

(8)Nibbidam. 厌离智——(随观对名色诸行的厌离的)厌离之智。

同样(Atha):前三个观智它们在本质上相似,随后的三个观智也是在本质上相似。

(9)Muñcitukamyatam. 欲解脱智——欲(从名色诸行)解脱之智。

(10)Patisaṅkham. 审察智——重新观察之智(以强烈的想解脱的意欲按照四十种特性诸如无常等重新观察名色,彻底地随观它们是无常、苦、无我)。

(11)Sankhārupekkham. 行舍智——对诸行保持平等舍之智(以平等舍观照「知道、知道」,而没有过度努力,彻底觉知无常、苦、无我,因此解脱和克服了对名色诸行的怖畏与喜乐)。

(12)Anulomañānañca. 随顺智——随顺之智(观照无常、苦、无我之一的时候,在「改变种姓智」之前无间地生起2或3次,它随顺于真理,即前面的八种观智如生灭智和随后证道(道谛)二者。)

(13)Gotrabhum. 改变种姓智——超越欲界生起圣者的种姓,这样的改变种姓之智,它以涅槃为所缘,生起一个心刹那。

(14)Magga ñānam. 道智——同时见四谛体证涅槃的圣道之智。

  1. Phalam. 果智——果智如道智一样,生起时以涅槃为所缘。

(16)Tathā: 也。Paccavekkhanañanam. 省察智——省察五事之智,即:道、果、涅槃、已断的烦恼和未断的烦恼。

Iti=就这样,aham=我,ādaram=恭敬地,name(namāni)=礼敬(双手置于头上方),tīhi=以身、语、意,Buddham=佛陀,他,desetāram=曾经在自己亲证之后宣说,pavatāram=(并)使其在信徒心中重复发生(在信徒自己完全成就之后)。

Imesolasañāne:这16种观智,adesiye:不会被教导,yathābhūta:正确地,kenacipi:由任何人,tilokamhi:在三界中的(即欲界、色界、无色界),sāsanike: 这只能发生在佛陀的教法中,uttare:这是超越一切世间智的。

56.称颂修行

(1)Buddho so bhagavā bodhāya dhammam deseti.

Buddho:正确地发现了四圣谛,so bhagavā:佛陀,deseti:教导了, dhammam:法,bodhāya:为觉醒众生。

(Alaṃ:我,vandāmi:致以虔诚的敬礼,tam bhagavantam:佛陀)

(2)Danto so bhagavā damathāya dhammam deseti.

So bhagavā:佛陀,danto:已经驯服(靠自己解脱了烦恼),deseti:教导了,dhammam: 法, damathāya:为了(我们以相同方式) 驯服。Tambhagavantam: 向佛陀,aham:我,vandāmi:致以虔诚的敬礼。

(3)Santo so bhagavā samathāya dhammam deseti.

So bhagavā: 佛陀,santo: 已经平息(贪等情绪),deseti:教导了,dhammam: 法,damathāya:为了(我们以相同方式)平息。Tambhagavantam:向佛陀,ahaṃ:我,vandāmi:致以虔诚的敬礼。

(4)Tino so bhagavā taranāya dhammam deseti.

So bhagavā:佛陀,tinno:渡越了生死大海到达彼岸(nibbāna),deseti:教导了,dhammam:法,taranāya:为了使我们众生(以同样方式)渡越。Tambhagavantam:向佛陀,ahaṃ:我,vandāmi:致以虔诚的敬礼。

(5)Parinibbuto so bhagavā parinibbānāya dhammam deseti.

So bhagavā:佛陀,Parinibbuto:熄灭了所有烦恼,deseti: 教导了,dhammam: 法,parinibbānāya,为了我们众生(以相同方式)灭尽所有烦恼。Tambhagavantam:向佛陀,ahaṃ:我,vandāmi:致以虔诚的敬礼。

57.各种业行的不同果报

(1)杀生短命,戒杀延寿。

(2)折磨他人的人易得疾病,慈悲的人健康。

(3)坏脾气丑陋,忍辱的人漂亮。

(4)嫉妒的人受孤独之苦,有同情心的人会多伴侣。

(5)吝啬导致贫穷,乐善好施带来富裕。

(6)不尊敬导致畏缩,尊敬导致高贵。

(7)不质询探究导致无知,质询探究带来智慧。

(8)恶招致恶,善招致善。

(9)善行、恶行会按照业报分别带来快乐和痛苦。

解释:

佛陀看到青年苏拔(Subha)会皈依三宝,就教导他有关各种业行的不同果报的佛法。

青年苏拔的问题:

青年苏拔走近佛陀问了14个问题:

为什么,尊者,人类尽管生为同类却不一样?

(1)有的人长寿,有的人短寿,为什么?

(2)有的人多病,有的人健康,为什么?

(3)有的人丑陋,有的人美丽,为什么?

(4)有的少伴侣,有的多伴侣,为什么?

(5)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裕,为什么?

(6)有的生而低贱,有的生而高贵,为什么?

(7)有的人有教养,有的人没教养,为什么?

佛陀的回答:

Sattā mānava kammassakā kammadāyādā kammayoni kammabandhu kammapatisaranā kammam satte vibhajati yadidam hīnappanītatāya.

——《中部》后五十经

青年苏拔,业是众生自己的财产,众生是业的继承者,业为其根因,业为其亲戚,业为其皈依,以业来区别,以业为归宿而决定了其低贱和痛苦、高贵和快乐。因此:

(1)如果一个人杀生,其寿命会缩短;戒杀会带来长寿。

(2)残忍导致多病,戒除残忍带来健康。

(3)嗔恨导致丑陋,无嗔和安忍导致美丽。

(4)嫉妒导致孤独,随喜带来多伴侣。

(5)吝啬于施与引起贫穷,慷慨带来富裕。

(6)自负导致投生于低贱之家,尊敬值得尊敬的人导致投生于高贵之家。

(7)无学问导致愚钝,勤于学问导致智慧。

因此佛陀以7种方式简要地回答,以14种方式详细地回答,众生以这些方式承受他们所作的善恶业带来的善与恶的结果。

在佛陀开示业行的不同结果的中部后五十经的《小业分别经》结尾,向佛陀提出了14个问题的青年苏拔变成了一个很好的佛教徒(优婆塞),信奉佛法并皈依了三宝。

在听佛陀开示前,这位青年一直是一位持有邪见的普通人。只是听了一次佛陀说法,他就成了一个好佛教徒,皈依了三宝。

这个关于各种业行的不同果报的开示的:

地点 —— 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开示人 —— 佛陀

对象 —— 青年苏拔

目的 —— 确立三皈依

58.十不善行(Duccarita)

Du=不善,carita=行为,透过身、口、意造作的不善行称为Duccarita。它们也被称为苦界相关(Apāya-related)或导向不善业的行为(Akusala-kamma-patha),它们的构成是:

– 身不善行(kāya duccarita)- 3事

– 语不善行(vacī duccarita)- 4事

– 意不善行(mano duccarita)-3事

身三语四意数三

简略称作十不善

三种身不善行

(1)Pāṇātipāta──杀害众生

(2)Adinnādāna──偷盗别人的财物

(3)Kāmesumicchācāra──犯邪淫

四种口不善行

(4)Musāvāda──妄语

(5)Pisunavācā──两舌

(6)Pharusavācā──恶口

(7)Samphappalāpa──绮语(犹如未长成的稻谷没有米仁一般,绮语言之无物,空口说白话。然而,如果说写是为了有用的目的,便不构成绮语。)

三种意不善行

(8)Abhijjā──贪欲

(9)Vyāpāda──恶意/嗔

(10)Micchādiṭṭhi──邪见(不信业及业报)

59.四十种不善行

(1)自己犯 -Sāhatthika -10事

(2)劝他人犯 -ānāttika -10事

(3)同意他人犯 -Samanuññā -10事

(4)崇拜他人犯 -Vannabhāsana -10事

60.十善行(Sucarita)

Sucarita(Su=善+carita=行为)。也称为导向人天界的十善行(Kusala-kamma-patha)。它们是:

– 身善行(kāyasucarita)-3事

– 语善行(vacīsucarita)-4事

– 意善行(manosucarita)-3事

三身行加四语行

再加意行之三事

简称人天十善行

三种身善行

(1)Pāṇātipāta virati──不杀生

(2)Adinnādāna virati──不偷盗

(3)Kāmesumicchācāra virati──不邪淫

四种语善行

(4)Musāvāda virati──不妄语

(5)Pisunavācā virati──不两舌

(6)Pharusavācā virati──不恶口

(7)Samphappalāpa virati──不绮语

三种意善行

(8)Anabhijjā──无贪

(9)Avyāpāda──无嗔

(10)Sammādiṭṭhi──正见

61.四十种善行

(1)自己作 -Sāhatthika -10事

(2)劝他人作 -ānāttika -10事

(3)同意他人作 -Samanuññā -10事

(4)崇拜他人作 -Vannabhāsana -10事

62.佛陀的告诫

不善行(duccarita)是无益的事,善行(sucrita)是有益的事。无益的事是会受责难的,具有带来不善果报的特点。(Akusala sāvajja dukkhavipāka lakkhalā)。有益的事是无过失的,具有带来善果报的特点。(kusala anavajja sukha vipāka lakkhanā)。

因此佛陀说必须在一切时中戒除无益事,有益的事须全力而为,必须修习止(samatha)与观(Vipassanā)净化内心。

(心专一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是止,当一个法在六根门之一生起的剎那观照它即是观)。

63.十福业处( Puñña-kiriya-vatthu)

Puñña:福德,kiriya:业行,Vatthu:田地,依处。

有功德的事是值得去做的,因为它们是此生善美心和来生福分的基础,所以叫作“福业处”。简单地讲,值得做的功德被称作“福业处”,因其为福分的基础。它们是:

(1)Dāna ──布施

(2)Sīla ──持戒

(3)Bhāvanā ──禅修(随念佛陀的特质等等)

(4)Apacāyana ──恭敬(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5)Veyyāvaca ──服务

(6)Pattidāna ──回向

(7) Pattānumodana ──随喜功德(说“Sādhu”,意即“善哉”以郑重地表示赞同)

(8)Dhammassavana ──闻法

(9)Dhammadesanā ──弘法(而不求物质利益)

(10) Ditthijukamma ──业的正见(相信业和果报)

64.福业处详说(30/40)

(1)事前作意:10事

(2)事中作意:10事

(3)事后作意:10事

或者用另一种分法:

(1)自己作 -Sāhatthika -10事

(2)劝他人作 – ānāttika -10事

(3)同意他人作 -Samanuññā -10事

(4)崇拜他人作 -Vannabhāsana -10事

65.供养钵食的利益

没有食物,生命无法延续;身体和美貌都将凋谢,不会有快乐、健康,不会有体力和思维力。有食物,生命得以延续,也会有美貌、快乐、体力和心力。因此提供钵食也会收获同样的利益。

供养钵食的利益:

– 长寿

– 美貌

– 快乐

– 体力

– 心力或智慧

在毗婆尸佛时代,坎达长老是右上首大弟子,一天,当他外出乞食的时候,一位信众供养来了足够一顿饭的食物。由于这个善行,这位信众能够在欲界享受几生的幸福生活而没有堕入苦界,直到在乔达摩佛时代投生到一个好家庭里。于此,他受到佛法的激励,然后出家为僧真诚地修习佛法,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及四无碍解(patisambhidā)。

66.布施的利益

一切快乐由布施成就

它是富裕之流的源头

退堕亦可由此而拯救

珍贵的布施是坚固的庇护所

——马哈希尊者

Idam dānam nāma sukānam nidānam,

Sampattinam mūlam,

Bhogānam patitthā,

Tānam lenam parāyanam.

——Digha Nikāya commentery

布施(dāna)是:

– 快乐之因

– 成就之源

– 所需之助

– 是离散的和遭受身心痛苦的人们的依靠、保护、庇护处和避难所

67.四种和谐的修持

四种和谐和友谊之因

– 慷慨布施

– 说话和蔼可亲

– 为他人的福利参与服务

– 与人交往平等待人

68.慈爱的培养(mettā Bhāvanā)

(1)愿所有聚集此地的人健康和快乐。

(2)愿所有沙弥和居士健康和快乐。

(3)愿具有无限美德的尊贵导师健康和快乐。

(4)愿具有无限美德的父母亲健康和快乐。

(5)愿此寺院的所有众生健康和快乐。

(6)愿此城中的所有众生健康和快乐。

(7)愿此地区的所有众生健康和快乐。

(8)愿所有僧伽健康和快乐。

(9)愿所有四资具施主健康和快乐。

(10)愿所有管治机关的工作人员健康和快乐。

(11)愿所有盗贼娼妓健康和快乐。

(12)愿所有在此宇宙中的众生健康和快乐。

(13)愿所有在无尽的宇宙中的众生健康和快乐。

(14)愿所有在四恶道的众生健康和快乐。

(15)愿所有人、天及梵天健康和快乐。

(16)愿所有在三十一界的众生健康和快乐。

发送慈爱意味着培养为他人谋幸福的心。尽管不是禅定的修习,但你只要希望他人幸福,就是慈爱善心。慈爱具有爱的性质,但带有贪的爱(tanhā rāga)会摧毁慈爱。无贪无嗔意味着慈爱成就。尽管慈爱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没有亲密关系,但后者会享受快乐,前者散发多少他就有多少。

发送慈心的效果

当菩萨是维山达拉(Vessantara)王隐居在森林里的时候,由于他的慈心,半径24英里范围的动物都和谐地生活着。

当他是黄金晱摩(Suvannasāma)时他曾数度修持慈心。所有的鹿因此都帮助他。猛兽如老虎狮子多对他很友好。由于他的慈心,在他的寺庙周围的鹿、狮子和老虎相互间都非常友好。

慈爱像磁铁一般

慈爱是名法(nāma)没有形体,但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就如磁铁吸引铁片。

确实如此,家庭、亲族、村镇的社区由慈爱连接在一起就一定成功,干什么都不会失败。

三种慈爱

(1)Kāyakamma mettā:身行慈

(2)Vacīkamma mettā:语行慈

(3)Manokamma mettā:意行慈

身行慈

身行慈包括:朝拜、邀请僧伽、去禅修营修法、看见僧伽让路、欢迎他们、接下僧钵等物、敷坐、顶礼(五体投地双手过头),等等。

语行慈

语行慈包括:对于出家人来说,是给予禅修指导、宣讲佛法、诵护卫经等;对于在家人来说,友善地劝告去朝拜、听法、结夏安居前后供养僧袍等等。

意行慈

意行慈包括:早起、清洁身体、在佛堂做义务、去寂静处发送慈爱如「愿一切众生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和身体的痛苦、快乐地善自保重」,等等。

因此慈爱具有带来快乐、远离不幸和取得成功的性质。因此世尊说:「发送慈爱仅有弹指之间的人不会缺乏禅定(Jhāna),他听从佛陀的教诫,没有浪费施主的供养。」又如佛陀在威拉麻经《Velāma Sutta》中说,「如果修习慈心甚至如挤牛奶时拉一次奶头那样短的时间,其功德大于所有清净布施和皈依的功德。」

69.在开始不适宜作为培养慈爱对象的人

有四种:

– 引起反感或没有同情心的人(Appiya Buggala)。

– 过分亲近的人(Atippiya salāyaka)。

– 中性的人(Majjhatta puggala)。

– 有敌意或难处的人(anatthakāraka puggala)。

开始不宜向你反感的人散发慈爱,如果你这样做,嗔心可能生起,就难于提起慈心。至于非常亲近的人,可能对他/她的境况好坏产生担心。至于中性的人,开始对他培养慈爱也不及亲近的人,因为对他/她还没有产生喜爱。开始忆念有敌意的人可能就会生气。基于这些原因,开始不宜以这些人作为培养慈爱的对象。

70.总是不宜作为培养慈爱对象的人

他们是:

– 异性,因为贪欲可能生起。

– 死人,因为无法生起近行定和安止定。

培养慈心的顺序

(1)首先应对自己培养慈爱。尽管向自己散发慈爱不能生起安止定,但开始的时候向自己散发慈爱是以自己为例以示「如我希望快乐一样,其他人也是如此」。修习的方法是:愿我快乐,愿我没有痛苦,等等。

(2)下一步,以亲近和可敬的老师、戒师等为对象培养慈爱,办法是随念他们的品质诸如戒德、学识和其他可敬的特质,以这种方式开始:「愿此善男子/善女人快乐、没有痛苦。」当你向亲近的人诸如老师等发送慈爱已经得力,就可以向非常亲近的人辐射慈爱。

(3)然后是一个中性的人,他是你既不亲近也不怨恨的人。

(4)当这样培养慈爱更得力的时候,如果存在有敌意和难处的人,可选一个并对其培养慈爱。

当修行进步并获得了定力,有敌意的人可能不会再被看着有敌意,他/她可能成为亲近的人。

首先自己然后亲近的人,

随后是最亲近的人,

再后是中性的人和有敌意的人,

这是培养慈爱的顺序。

71.慈爱的十一种功德

它们是:

(1)睡时安稳。

(2)醒时安稳。

(3)不做噩梦。

(4)人们觉得亲近,为人所爱。

(5)非人觉得亲近,为非人所爱。

(6)天神护佑。

(7)火、毒、刀兵对其无害。

(8)心易得定。

(9)面容详和。

(10)临终不颠倒。

(11)生于梵天界。

72.正念内观禅修(Satipatthāna Vipassanā)

(1)身、受、心、法是四个观照的所缘。

(2)通过标记觉知(内心观察)每一个生起的所缘是真正的智慧。

(3)行、住、坐、卧是名和色(想坐下是名(心法),坐是色法(物质))。

(4)在每一刹那正念观照每一个坐、站的过程。

(5)躺、变换和移动姿势是名色。

(6)总是在躺、斜靠、或移动的刹那标记观照。

(7)提脚、推前、放脚是名色。

(8)总是在提脚、推前、放脚的刹那标记观照。

(9)标记观照感觉的生起,无论好坏。

(10)标记观照计划、思考和其他心理活动。

(11)标记观照在根门生起的心识。

(12)当看被标记观照时,观察到的只有名色。

(13)当听被标记观照时,观察到的只有名色。

(14)当嗅被标记观照时,观察到的只有名色。

(15)当吃被标记观照时,观察到的只有名色。

(16)当触被标记观照时,观察到的只有名色。

(17)当计划过程被标记观照时,观照到的只有名色。

(18)当觉知被标记观照时,观照到的只有名色。

(19)如果观照到的只有名色,我见将会灭除。

(20)正念连续不断就会清楚地见到缘起。

(21)即生即灭会被观察到。

(22)一旦见到生灭,必然见到无常。

(23)当见到无常,苦和无我也显而易见。

(24)观察到这些,随着观智的成熟,就会体证涅槃。

73.四念处(Satipathāna)

它们是:

– Kay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

– Vedan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

– Citt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

– Dhamm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

– 持续不断的正念叫作「念处」。

– 连续正念观照身体内的生起的物质现象叫作「身念处(Kay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正念于身」。

– 连续正念观照觉受是「受念处(Vedan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正念于

受」。

– 连续正念观照内心生起的念头叫作「心念处(Citt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

——正念于心」。

– 连续正念观照所有现象叫作「法念处(Dhamm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

正念于法」。

74.念处禅修的益处

有七种,即:

(1)令心清净。

(2)克服忧愁。

(3)超越悲伤。

(4)克服身的苦受。

(5)克服心的苦受。

(6)成就正道。

(7)体证涅槃。

四念处无疑是这样的道路:

使众生清净,

克服愁叹,

灭除苦忧,

实践真理,

体证涅槃。

如果一个人精勤地修习四念处,钝根的人也最多七年能成为阿罗汉。即使还有些执取未尽,他也可以成为阿那含(不还果)圣者。而利根的人甚至可以在七天内证得涅槃。因此,来参加密集禅修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少,比丘还是沙弥,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只要遵循禅师根据佛陀的开示和马哈希尊者的教诫给予的禅修指导,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得到这些利益。

75.四念处的保证

佛陀确实说,

任何人培养四念处,

能在最多七年内成为阿罗汉,

即使还有执着未尽也保证成为阿那含,

敏锐的人可以在七日内证得道与果,

这些是有保证的,

希求涅槃的人们!不要犹疑,相信佛陀,

尽快培养四念处,

只有如此你将证得涅槃成就无为寂静。

76.修心的美德

为了培养清净心和内观智,

通过修习八正道,

你会发现高层次的长者,

是佛法中可靠的皈依。

——首座和尚

77.修内观(Vipassanā Bhāvanā)的美德

连续观照每一个生起的法,

彻见名色和缘起,

无常、苦会显现,

觉知无我,你会证得涅槃。

——尊敬的马哈希尊者

发愿和分享功德

发愿

依此善行功德,愿我快乐安详,远离危险,体证涅槃而不偏离正道,即使我必须经历无尽轮回,愿我脱离所有痛苦、灾难、敌人和任何厄运,心想事成。

功德分享

我于此与我的父母、老师、亲戚、朋友和护法神及三十一界的一切众生分享今天所作功德,愿他们以「萨度」(Sādhu,意即「善哉」)回应以分享此功德。

教理——第三部分

中译:汤华俊

78.教授尸伽罗越经(Singālovāda六方礼经)

这是由廷伽扎尊者(Thinggaza的住持)编辑,他是敏东国王(King Mindon)所敬重的几位长老之一,他写了好几本书。

这是根据《教授尸伽罗越经》编写的,涉及佛陀教导一位青年尸伽罗。经文出自《长部‧巴提咖品》。

内容包括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主人与仆人、出家人和在家人、老师和学生以及朋友的责任,值得儿童到青年这一阶段的佛弟子们学习。

这可以提升一个国家,在接受教导的人的内心注入崇高的宗教精神和提振国家荣耀感。

79.戒除四种染污行(kammakilesā)

(1)不杀生。戒除杀生。

(2)不行不与取。戒除偷盗。

(3)不和他人配偶发生性关系。戒除这种事情。

(4)不说假话。戒除妄语。

即: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

80.四种迷途

(1)Chandāgati ──贪迷途。

(2)Dosāgati ──嗔迷途。

(3)Bhayāgati ──惧迷途。

(4)Mohāgati ──痴迷途。

行于贪、嗔、惧、痴迷途而不行正道叫作「行于迷途」。

「贪与嗔、惧与痴,

由此而违法的人,

失去所有好名声,

就如月亏之渐蚀。

贪与嗔、惧与痴,

于此不沾染的人,

美德和名声增长,

就如月盈之渐满。」

81.六种不幸之因

下面的事会加速贫困和失去财富:

(1)吸食毒品和醉人的物品。

(2)沉溺于娱乐。

(3)赌博上瘾。

(4)晚上很晚或在不适当的时间在街上逗留。

(5)结交坏人。

(6)不勤奋,习惯性懒惰。

82.醉人物品的六种害处

(1)衰落和失去财富。

(2)易于生气、争吵和冲突。

(3)易于生病。

(4)会造成坏名声。

(5)会因不雅地暴露自己而窘迫。

(6)变得弱智和失去关于业的智慧「业是母、业是父,业是自己惟一的财富」。

83.夜晚逗留街上的六种害处

(1)不安全可能遭受各种危害。

(2)不在家的时候家里不安全。

(3)财产不安全容易被盗。

(4)让人对自己起疑心被盘查。

(5)被误认为是罪犯,牵扯官司。

(6)容易惹上其他各种麻烦。

84.沉溺于娱乐的六大害处

(1)过于频繁去跳舞。

(2)过于频繁去唱歌的地方。

(3)过于频繁去音乐会。

(4)过于频繁去看电影看戏。

(5)过于频繁去手工剪修的地方。

(6)过于频繁去锣鼓演奏的地方。

85.赌博的六大害处

(1)制造敌人,因为即使你赢了输家也会不满。

(2)输了会哀叹自己的损失。

(3)浪费自己的财产。

(4)在公共集会上说话不受信任。

(5)由于赌徒不受信任,人们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人们拒绝这样做。更进一步,赌徒的家里怕丢脸会放弃娶亲。

(6)赌徒的亲朋好友会离开或为难赌徒,因为赌徒不听劝告。

86.六种放逸状态

由于下面的借口:

(1)觉得太冷太寒。

(2)觉得太热太闷。

(3)太晚了。

(4)太早了。

(5)觉得太饿了。

(6)觉得太饱了。

这种人既不能获得知识,也不能获得财富,会陷于贫困。所以一个人不应当懒于寻求知识和财富。

87.六种坏朋友

你应当避免下面这类坏朋友,不和他们交往:

(1)掷骰子等赌博的赌徒。

(2)沉于女色的人。

(3)酒鬼。

(4)在公共场合撒谎的人。

(5)在私下撒谎的人。

(6)小偷。

88.四种假朋友

应该避开下面四种假朋友:

(1)来时空手而来,但走时却带走别人的东西。

(2)嘴上说得好听而不是实际能给予什么。

(3)嘴上装得友好却不是出自内心。

(4)他的劝告只是造成你的财产减少和损失。

89.自私的(Aññadattuhara)朋友的四个特点

下述假朋友应该避开:

(1)只是拿走别人东西的人。

(2)给得很少,从别人那里拿得很多的人。

(3)每当遇到麻烦就找你的人。

(4)和人交往只为一己之私而不是作为真正的朋友。

90.只说不做的(Vacīparama)朋友的四个特点

(1)就过去说甜言蜜语如:

如果你昨天来,就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今天我没有好吃的,所以我不能请你吃。如果你去年来,我就会给你大米和油,今年我没有多余的,不能给你,抱歉。

(2)就未来说甜言蜜语如:

过两三天我就会请你好好吃饭(知道他的朋友不能待那么久)。等一阵吧,明年风调雨顺我就会有很多大米,到时我会给你的。

(3)满嘴好话却是空话,如:

请上车(知道他的朋友不会)。我的衣服很适合你,但我却没有多余的给你。

(4)实际来帮忙却借口走掉,造成你的麻烦、财产损失和额外的花费。

91.谄媚的(Anupiyabhānī)假朋友的四个特点

(1)纵容做恶事。

(2)不赞成做善事。

(3)当面赞美。

(4)背后毁谤。

92.恶友(Apāya sahāya)的四个特点

(1)倾向于带你沉溺于醉人的饮品。

(2)倾向于带你在不合适的时间闲逛(在不恰当的时间在街上逗留)。

(3)倾向于带你去娱乐。

(4)倾向于带你沉溺于赌博。

93.四种真正的朋友

下面四种朋友应该终身结交,越是老朋友越好:

(1)为你谋福的人。

(2)不管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的人。

(3)像老师一样说话是为你好的人。

(4)心善富有同情心的人。

94.益(Upakāra)友的四个特点

下面的朋友应该终身结交:

(1)保护你生命的人。

(2)保护你财富的人。

(3)危难时候帮助你的人。

(4)在需要的时候能加倍地给予帮助的人。

95.交心的(Samānasukha)朋友的四个特点

下述朋友应该交往:

(1)向你吐露自己的秘密的人。

(2)保护你的秘密不向他人吐露的人。

(3)保护你,不会在你不走运的时候抛弃你的人。

(4)为了你,他甚至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的人。

96.师友(Atthakhāvi)的四个特点

下述朋友是值得交往的:

(1)任何时候见到朋友不对就阻止以防作恶和劝朋友行善的人。

(2)支持朋友只做好事。

(3)会教你未曾知道未曾听过的法的人。

(4)指给你导向天界的道路的人,他教你作布施、持戒和禅修,这些会导向天界。

97.有同情心的(Anukampaka)朋友的四个特点

下面的朋友是值得交往的:

(1)境况不佳时,会担心和关注你的人。

(2)只希望朋友好和兴盛的人,他随喜你的好运。

(3)阻止他人说你坏话并为你解释的人。

(4)他人赞扬你,给予称赞的人。

98.值得礼敬的六方

(1)东方代表父母。

(2)南方代表老师。

(3)西方代表妻子和孩子。

(4)北方代表朋友和同伴。

(5)下方代表仆人、工人和佣人。

(6)上方代表沙门、婆罗门和有德行的人。

99.孩子的五种责任

(1)赡养父母。

(2)代表父母履行职责。

(3)遵守父母的教导和传统,值得继承家业。

(4)父母过世后为他们作功德并与他们分享功德。

(5)看护父母的财产,维护父母捐助的寺院、休歇处等等,继续父母的传统。

注:好孩子应该保持父母的宗教传统信仰使之继续下去,并且保护他们的社区不混杂不同的道德观。

100.父母的五种责任

(1)戒绝孩子行不善。

(2)引导他们行善。

(3)给他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4)提供资金给孩子发展事业。

(5)使之与适合的人结婚。

注:

睿智的古人曾说:

家庭教育、宝塔和建筑物,

三者的造就如刻上纹理,

它们是难于改变的。

建立家庭是人类的习俗,没有人可以加以指责。惟一需要小心的地方是不要和具有不同道德观的人通婚。即使这种通婚已经发生,也应该尽快纠正,因为可能危害信仰和种族。

101.学生的五种责任

(1)警觉并小心。

(2)忠实地听从老师的教导。

(3)恭敬地欢迎老师从旅途归来。

(4)站在近处伺候老师。

(5)通过反复多次阅读、朗诵和记忆认真学习课程。

102.老师的五种责任

(1)教课。

(2)教学生恰当的行为举止,从吃饭喝汤开始到各个方面。

(3)倾囊相授无所保留。

(4)保护学生免受各种危险。

(5)在传授完他知识后,送学生到合适的地方接受进一步教育。

103.丈夫的五种职责

(1)不说妻子坏话,对妻子疼爱体贴。

(2)信任妻子按照她的意愿管理家庭收入。

(3)戒绝和别的女人发生性关系。

(4)给她提供和自己收入相称的衣物和装饰。

(5)以疼爱和友善的话与她交谈。

104.妻子的五种职责

(1)做好家务不疏忽。

(2)小心管好家庭财产。

(3)戒绝和别的男人发生性关系。

(4)平等馈赠(自己和丈夫的)亲友而无分别。

(5)掌握各种家务技巧,诸如做饭、缝补等的技艺,并勤奋持家。

105.对朋友的五种责任

(1)馈赠礼物。

(2)有爱心地和友善地讲话。

(3)希望他们幸福。

(4)平等对待他们。

(5)充分履行责任不致失败。

106.五种朋友间相互的责任

(1)保护你的生命以回报以前所受到的关照。

(2)保护你的财产。

(3)在危难时刻帮助你。

(4)与你合作解决问题。

(5)照看和珍爱你的孩子。

107.主人的五种责任

(1)公平地安排工作,也就是指定的工作负担应该和雇员的能力相适应。

(2)给他们满意的食物和工资。

(3)提供医疗设备。

(4)和他们分享特别的美食。

(5)夜间允许他们离开工作去自由地进行娱乐活动等等。

108.仆人的五种责任

(1)要在主人起床前起来干活。

(2)干完一天活之后,在主人休息后休息。

(3)只拿主人给的东西。

(4)干活仔细彻底。

(5)对得起主人家的赞誉和好名声。

109.僧伽的布施者(Dāyaka)的五种责任

(1)以慈心过滤和提供饮用水。

(2)以慈心口头劝告(他人)提供稀粥,施食给乞食的出家人,并听闻佛法开示。

(3)以慈心在内心祝福僧伽健康、快乐、远离危险和痛苦。

(4)邀请僧伽接受资具供养。

(5)尽可能多地向僧伽提供四资具用于他们的学习和修行。

110.出家人对布施者的六种责任

(1)戒绝他们行恶。

(2)鼓励他们行善。

(3)向他们开示新法。

(4)重复旧法。

(5)向他们指明进入天界之路。

(6)以慈悲向他们辐射慈爱。

世尊是人类、欲界天人和梵天的老师,他在巴利圣典《长部‧巴提咖品‧教授尸伽罗越经》中教导了如上的责任。因为这些是在有关社区中真正需要尽的责任,忽视就可能落入恶道,即地狱、畜生、饿鬼和阿修罗道。对这些责任遵守尽责的人则能确保投生于六层欲界天。所以你需要修持。

——《教授尸伽罗越经》终

111.对孩子们的教诫(Dārakovāda)

这些教诫是由摩诃维苏达拉玛尊者(Mahāvisuddhārāma寺院的住持)编辑,目的是为了训练孩子们,使他们能够把握佛教文化。总共是98条有韵律的教诫,非常适合今天的孩子们。

年轻的佛弟子应当把这些教诫付诸于实践,这样他们能够超越传统的(普通的)佛教徒而成为智慧的佛教徒。进一步,由于缺乏教诫在生活中没有取得成功的人,只要遵循这些教诫就会得到如下利益:

– 从个人到家庭的幸福。

– 从今生成功到来生成功和享福。

因此,请学习这些语句以取得优势。

(1)鞠躬顶礼三宝,三宝为最尊贵。

(2)对孩子的教诫是温馨的。

(3)缺乏知识智慧的人是愚蠢和无知的。

(4)只有具有知识智慧才变得聪明。

(5)啊,弟子们,努力获得知识智慧吧。

(6)首先要以知识智慧变得聪明。

(7)努力学习佛陀的圣教。

(8)鞠躬向三宝和父母表示敬意。

(9)绝不要有轻视父母的行为,绝不!

(10)不要顶撞任何长者说的话。

(11)当被呼唤的时候立即回答「是,先生」。

(12)与长者说话要恭敬。

(13)对比你大即使只是一点点的人称他/她为「先生或女士」。

(14)当一位比丘或沙弥叫你的时候,称他为「师父」。

(15)不要(回应)说「啊,嗯,啥,啊哈」。

(16)「说什么,先生?为何?为什么?」

(17)不要以这样叫嚷的方式回应长者。

(18)不要粗鲁地说「什么?说你啦」等等。

(19)无论你是放牛娃也好,学生也好,一定要有礼貌。

(20)不要利用和欺负比你年少的。

(21)对比你年轻的称(缅语)「Maung」(音茂),比你年长的称(缅语)「Ko」(音葛)。

(22)不要在回家的路上玩。

(23)回家后恭敬地向父母鞠躬。

(24)不要忘记而是要记住父母的话。

(25)进学校时要穿戴整齐。

(26)在校区外不要穿戴不适当。

(27)碰见沙弥,要尊敬他为僧伽。

(28)当在路上遇到僧伽,要坐下致礼。

(29)如果没有空间致礼,则合掌让路。

(30)不要到比丘或沙弥的床上去。

(31)接近僧伽的时候保持双手合十。

(32)偏袒右肩并致礼三次。

(33)离开时,致礼三次得到允许之后退步离开。

(34)到一个适当的位置后转向正确的方向,然后向前走。

(35)不要直起腰板不躬身地靠近,要体贴和有礼貌。

(36)当有客人在场的时候不要离得远远的。

(37)站得近的时候要偏袒右肩。

(38)不要在地板上戏弄或乱画这样玩耍和淘气。

(39)接受礼物时转到别的容器。

(40)不要说「走开」或「滚开」。

(41)在接受礼物转到别的容器后,待在僧伽近旁。

(42)跪下供养食物和佳肴。

(43)当用水壶倒水的时候,另外提供一个痰盂。

(44)把毛巾和牙签放在僧伽附近。

(45)抬起双手待在近旁,需要时再添加食物。

(46)如果需要,轻轻挤捏(带籽的)水果足以让其分离就行。

(47)当(僧伽)说「Kappiyam Karohi(作净)」,应答「Kappiyam Bhante(净,师父)」。[2]

(48)不要以无序的方式进食而去抓(好吃的)。

(49)进食的时候不闲聊。

(50)安静进食,小心不要撒了。

(51)进食后冲洗干净。

(52)不要吊在栏杆上或躲在窗帘后这样玩耍。

(53)不要在这里那里、角角落落制造噪音。

(54)不要在屋内三三两两嬉笑玩闹。

(55)无论何时饮用和洗漱用水不够的时候,去取水而不要(故意)有怨言。

(56)来回走动步子要轻,不要蹬得响。

(57)老师在休息的时候不要说话。

(58)休息时不要敲击拍打得炸响。

(59)不要因争执而互相殴打。

(60)任何地方都不要咒人或恶口。

(61)见任何人书法优异就与他竞争。

(62)练好书法不要迟疑。

(63)书写的时候不要互相喋喋不休。

(64)书写之后学会记住手稿。

(65)要勤奋好好读书有真才实学。

(66)勤奋使人获得知识智慧,要确实记住这点。

(67)不要离开寺院去玩。

(68)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不要到别处待着。

(69)新到一个地方的时候不要玩闹。

(70)老师叫你的时候立即回答不要耽误。

(71)走近的时候把双手放在头上。

(72)当老师提问的时候要恭敬地回答。

(73)努力做到回答的时候用「先生」。

(74)避免讲生硬的话。

(75)无论何时老师训诫的时候都不要争辩。

(76)当别人以智慧轻柔地对你说话的时候不要固执。

(77)攻击性的话引起仇恨和敌对。

(78)甜润的话平息争执。

(79)要准确、机智、善巧、聪明。

(80)要有正念、睿智、体贴。

(81)各个方面都善巧、聪明,成功就随之而来。

(82)参加法会要准时在木板敲响前到达,迟到要去受惩罚。

(83)没有像他人一样在早晨按时起床,要去受惩罚。

(84)如果想让老师高兴,就为他服务。

(85)老师喜欢你,你很快就会有进步。

(86)因此,孩子,要非常努力学习。

(87)避免喧嚣地说话、大笑、大声打喷嚏和打哈欠。

(88)一到寺院就去向老师致礼。

(89)顶礼的时候五体投地。

(90)小心不要打断老师的谈话。

(91)特别注意顺从带来的吉祥(sovacassatā mangala)。

(92)远离公开一套、背地里一套虚假的行为。

(93)听讲的时候双手置于额前以示尊敬。

(94)听完偈子和它的解释说“萨度”欢呼。

(95)多用「师父(先生)」。

(96)学习和背诵这些教诫。

(97)终其一生注意和修持这些教诫。

(98)对学生的教诫到此结束。


注释

  1. 八难(akkhana):地狱、饿鬼、畜生、生长寿天、边地之北俱卢洲、盲聋喑哑、世智辩聪、生在佛前佛后。
  2. Kappiyam karoti:作净。巴利语的直译,意即“使…成为许可的”。如果比丘接到含有种子的水果或瓜豆蔬菜等的供养时,应先作净后才可食用。可以用下列五种方法中的一种作净:1.用火损坏,2.用刀损坏,3.用指甲损坏,4.无种子,5.种子已除去。

雪乌明西亚多法语

雪乌明西亚多法语

A Selection of Shwe Oo Min Sayadaw’s Teaching

雪烏明禪師1

(Shwe Oo Min Sayadaw, 1913-2002)

温宗堃 中译

20130119修订

English

中文

  • Without awareness, there can be no wisdom and life becomes meaningless. Only with awareness is there wisdom, then life becomes fulfilling.
  • Don’t miss the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raise your children well.Only a well-adjusted child grows into a well-adjusted adult. And it is a well-adjusted adult who will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society.
  • Be vigilant. Live mindfully. Two instructions of the Buddha.
  • The persistent use of Sati is the way to attain Nibbāna.
  • You may have good Kamma, but succumb to laziness and life cannot be fulfilling. You may be intelligent, But succumb to laziness and success will elude you.
  • If you do your job properly and I do mine, what’s there to say?
  • If you seek a happy life, always be aware.
  • When you maintain awareness,The mind remains clear and happiness abounds.
  • If you don’t forget to be aware – Nibbāna. If you do forget – the grave.
  • Appamāda means not forgetting. We remember to be aware in order to develop wholesome qualities. This leads beyond death, to the Deathless.
  • Pamāda means forgetting. We forget to live a wholesome life and  this leads to death -again, again and again.
  • So don’t forget to be aware of what you say and do – always.
  • There are three ways of knowing the Buddha / the Truth :

To see with the eyes,

 To reflect through imagination,

 To understand with wisdom.

  • We must learn to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wisdom

 Only then do we really understand the Dhamma

 Only then do we really know the Buddha.

  • Examine your mind!

 If there is any kind of suffering, the cause is your own doing.

  • Defilements of the mind can arise with every sense contact.

 Nothing less than constant and persistent awareness will prevent their taking hold.

  • Maturity is not a title others can give you,

 True maturity of heart and mind is achieved through growth and  development.

  • The Sāsana depends on those with a noble heart, well-versed in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who have Sīla, Samādhi and Paññā.Only then, with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can someone effectively serve the Sāsana.
  • We meditate to develop Right View. This cannot be achieved by the ego; meditation must proceed naturally by watching any experience just as it is. This is the way to develop Right View.
  • Attakilamathānuyoga (indulgence in pain, self-mortification) and Kāmasukhallikānuyoga (indulgence in pleasure, self-indulgence) are the two extremes from which we must free ourselves. When we are free from one extreme, we tend to get caught in the other. Only with awareness and Wisdom can we find the Middle Way (Majjhima Patipadā).

 Be aware until the light of wisdom appears!

  • We need to have a good heart and the right attitude in every situation. If others are right, be happy for them. If others are wrong, have sympathy for their misfortune and give them what help you can. Then there will be harmony.
  • Old age, death and separation are unavoidable.

 Kamma (action) determines your future.

 Only Ñāṇa (wisdom) can set you free.

  • People in this country buy fish, birds and other captive animals to release them to make merit. Sometimes their aspiration is less than wonderful: “I release you once, may I be released ten times.” But wishing to be released implies being reborn – is this a good deal? A better aspiration would be: “Just as this creature has become free from certain death, may this deed support me that I may become free from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 Have you ever watched an angry person? A jealous person? A conceited person? Do you see the madness? The Buddha said “puthujjano ummattako”, “ordinary worldlings are mad” meaning ordinary worldlings are crazed because they are being burned by the fires of defilements
  • Thinking “If you’re good then I’ll be good” actually implies “If you’re not good, I will be bad”. This is really a frightful attitude.A truly virtuous person is one who remains virtuous regardless of how others behave.
  • What is it in your life that you are relying on? Psychics? Gods? Rites and rituals? Astrology? Lucky charms?Remember, it is actually only Kusala Kamma (wholesome action) that we can rely on.
  • Belief in lucky days and unlucky days is just superstition. But it is truly lucky if we can spend the day full of Right Thought, Right Speech and Right Action. And it is really unfortunate to spend the day full of Wrong Thought, Wrong Speech and Wrong Action. Remember this!
  • Practising Satipaṭṭhāna weakens the kilesās.

 When dosa arises, stay aware of it and it won’t last long.

 When lobha arises, stay aware of it and it won’t get what it wants.

 This is how the kilesās are weakened.

  • There are three Pāli words, 3 A’s, that are helpful to remember:

 Alobha, Adosa, Amoha.

 Alobha is the opposite of lobha which is being stingy, not wanting to give. If you can remove greed for even one moment, that’s alobha.

 Adosa is the opposite of dosa which is getting frustrated or dissatisfied when you don’t get what you want. If you don’t want to have dosa, develop metta. When there’s no dosa, that’s adosa.

 Amoha is the opposite of moha which does not know when there is anger and greed. To eradicate moha we have to keep a good hold on Sati. The last A, Amoha comes only with mindfulness and wisdom.

  • People lose even a little bit of money and Oh! How they cry! How about the billions of kusala they are losing every second? Nobody knows to cry over that.
  • In the world, auditors go from office to office checking accounts to see that they balance. But don’t just monitor the business accounts; monitor your thoughts, words and actions. In balance, is your conduct more wholesome or unwholesome?

 Every day it is important to audit your conduct.

  • Being vegetarian or eating raw food (food untouched by fire) doesn’t mean the fires of defilements aren’t touching you. It isn’t the food itself that determines if there is any defilement. To be free from the burning of defilements while eating requires mindfulness and wisdom. That is what matters.
  • Now, while 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it is important to build a strong practice. In times of adversity we will regret it if we aren’t adequately prepared. Therefore we must practise now while conditions are favourable.
  • The Sāsana is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Purifying speech & action is the Teachings of Sīla, Purifying the mind, learning to quell anxieties and grief, is the Teachings of Samādhi, Purifying our View is the Teachings of Paññā. Only when these Teachings become our own experience, will we truly be well, happy and free from danger
  • The quality of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hamma cannot be measured by others. You have to actually practise the Dhamma and develop your own wisdom to see the Truth for yourself. You can’t experience the Dhamma through reading or listening to others. Try it now and you will understand now. Ask yourself “Is the mind pure or not?” Just look. Every moment of awareness is a moment of purity.
  • If we are attached to having only good experiences in meditation then bad experiences tend to come. If we are averse to bad experiences, good experiences tend not to happen. Meditation is knowing how to simply watch the experience, whether it be good or bad. If we can watch like this, we will realise that things are simply the way they are; there is no inherent good or bad. Our responsibility is merely to acknowledge whatever we are experiencing.
  • 如果没有觉察,就不会有智慧,生活会没有意义。唯有带着觉察,才会有智慧,生活才会令人满意。
  • 不要错失好好扶养你小孩的宝贵机会。有调教的小孩长大才会成为有教养的成人。有教养的成人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
  • 要警醒!正念而活!〔这是〕佛陀的两个教诲。
  • 持续提起正念是证得涅盘的方法。
  • 你也许拥有善业。但是,若屈于懒惰,生活将不会令人满意。你也许聪明。但是,若屈于懒惰,成功将会从你身旁溜走。
  • 如果你做好你的本份 我做好我的本份,那么,还要说什么呢?
  • 如果你寻求快乐的生活,那就一直保持觉察。
  • 当你保持觉察时,心会清澈,充满快乐。
  • 如果你不忘记保持觉察——涅盘。如果你忘记——坟墓。
  • Appamāda(不放逸)意思是「不忘记」。我们记得保持觉察以培养良善的质量。不放逸导致死亡的超越,
  • 不死。放逸的意思是忘记。我们忘记去过健康的生活,而这会导致死亡,一次、又一次,又一次的死亡。
  • 所以,不要忘记去觉察你的言行举止——永远不要忘记。
  • 了解佛陀/真理,有三种方式:

以肉眼看见,透过想象思惟,以智慧了悟。

  • 我们必须学习欣赏智能的价值,

 只有如此我们才真正了解法,真正认识佛陀。

  • 检查你的心!

 如果那里有任何的苦,原因是你自己的行为。

  • 烦恼能够随着每个感官接触而生起。

 只有持续不断的觉察能够阻止烦恼停留。

  • 成熟不是别人能够给你的头衔。

 透过培养和修习才能达到真正心的成熟

  • 佛教仰赖具备圣心、精通佛陀教法、具足戒定慧的人。只有如此,以耐心和坚毅,人们才能有效地为佛教服务。
  • 我们禅修以培养正见。这无法靠我执来达成;禅修必须自然地进行,只是如实地看着一切的经验。这是培养正见的方法。
  • 苦行(自我折磨)和纵欲(沉溺欲乐)是我们必须避免的两个极端。避开一个极端时,我们倾向陷入另一个极端。只有以觉察和智慧,我们才能找到中道。

 保持觉察,直到智慧之光显现!

  • 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我们都需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和正确的态度。如果别人是正确的,为他们感到高兴。如果别人是错误的,为他们的不幸感到同情,并尽可能协助他们。如此,就会有和谐。
  • 衰老、死亡、与所爱别离,是无法避免的。

 业(行为)决定你的未来。

 只有智慧能够让你自由。

  • 这个国家的民众购买鱼、鸟和其它被补的动物,释放牠们来累积功德。有时,他们的期望并非那么好:「我释放你一次,愿我被释放十次。」但是,希望被释放,意味着再生——这是好买卖吗?更好的期望会是:「愿此行为帮助我让我免于老、病、死,如同这生命免于死亡一样。」
  • 你曾看过任何人生气吗?嫉妒?傲慢?你看到那是多么疯狂吗?佛陀说:puthujjano ummattako,「凡夫疯狂」。意思是,因为正被烦恼之火所烧灼,所以凡夫疯狂。
  • 心想着「如果你做好,那么我也就会做好」意谓着:「如果你不做好,我就会使坏」。这实际上是可怕的态度。真正有德的人,无论别人如何做,自己仍然谨言慎行。
  • 什么是生命中你所依赖的?灵媒?神?仪式?占星术?幸运符?记住!实际上,只有善业(善行)才是我们所能依赖的。
  • 相信好日子和坏日子只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我们能整日充满正确的思惟、言语和行为,那一天就是真正的吉日。但是,如果我们整日充满错误的思惟、言语和行为,那一天就是真正的厄日。记住这一点!
  • 练习念住能削弱烦恼。

当瞋恚生起,觉察它,它不会持续长久。

当贪心生起,觉察它,它不会得到它想要的。

烦恼就是如此被削弱。

  • 有三个巴利字,三个A开头的字,能帮助我们记住:

 Alobha, Adosa, Amoha。

 Alobha(无贪)是lobha(贪)的相反,贪是吝啬,不愿给与。如果你能去除贪,既使只是一剎那,那就是无贪。

 Adosa(无瞋)是dosa(瞋)的相反,瞋是得不到所要时,感到挫折、不满意。如果你不想要瞋,就培养慈心(metta)。没有瞋时,就是无瞋。

 Amoha(无痴)是moha(痴)的相反,痴是内有瞋恚、贪心时而不自知。要除去痴,我们必须把握住正念。最后的a,amoha(无痴)只会随着正念与智慧而到来。

  • 人们损失一点点钱就大叫伤心哭泣。他们每秒钟损失数百万的善,则如何?没有人知道为这损失哭泣。
  • 在世上,查帐员到处查帐,看是否有结余。但是,不要仅监控商业账户,也要监控你的念头、言语和行为。结余时,你的行为是善多还是不善多?

每天核查你的行为,很重要。

  • 吃素或吃生食(未烹煮的食物),并不表示烦恼火不再碰触你。食物并不能决定烦恼存在与否。进食时要免于烦恼,需要正念与智慧。这才重要。
  • 现在,趁你有机会,重要的是,建立好坚实的练习。如果我们未做好准备,在逆境时我们将会后悔。因此,我们必须趁现在情况允许时赶紧练习。
  • 佛教是佛陀的教导。净化言语、行为是戒的教导;净化自心,学习消除焦虑和忧伤,是定的教导。净化见解,是智慧的教导。只有当这些教导变成我们的经验,我们才会真正安适、快乐、没有危险。
  • 别人无法测量你对法的了解的程度。你必须确实修习法,培养你自己的智慧,亲自看见真理。你不能仅靠聆听别人来体验法。 现在去试,你将会了解。问你自己:「心是否清净?」只是看着它。每个觉察的时刻都是清净的时刻。
  • 在禅修时,如果我们执着只要拥有好的经验,那么,不好的经验就会到来。如果我们讨厌坏的经验,好的经验就不会发生。 禅修是知道如何只是看着这些经验,无论经验是好是坏。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只是看着,我们将了解事物只是它们本来的样子,本来没有好或坏。我们的责任仅是承认我们正经验的一切。

 

小问答经讲记

Cūḷavedalla Sutta

小问答经讲记

By Mahasi Sayadaw Agga Maha Pandita

缅文原著 摩诃慈 大师 至上 大 智者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U Min Swe(Min Kyaw Thu)

缅译英 吴敏学(闵乔荼)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Solefarer

英译汉 孤行者

问答小经讲记PDF下载

 

目录

汉译说明

  1. 本书是从Mahasi Sayadaw摩诃慈大师缅文开示的英译本DISCOURSE ON VARIOUS ASPECTS OF BUDDHA’S DHAMMA(佛法诸支开示)译为汉文;翻译时不断回堪巴利经文和相关巴利术语,并参考菩提长老英译的《中部》第44经及其注释,因此有些地方与U Min Swe的英译本文义有出入;一些太过浅显且常见的内容(如五戒等的解释)跳过未译;这些在汉译者所加的脚注中都会有说明。
  2. 本书上篇之经文是汉译者所加,原书没有。台湾庄春江《中部》第44经《毗陀罗小经》汉译文义 与摩诃慈大师对此经的阐释以及此经菩提长老的英译及其注释有不少出入,为了使本书上篇之经文与下篇之讲记 文辞义理一致,汉译者不得不在庄春江译文的基础上堪巴利原文反复研覈決择而作必要的更改,所以最终所得之汉译经文与庄春江之译文多有不同。下篇和附录中所引经文亦复如是。
  3. 脚注和附录也是汉译者所加。脚注有的是略加注释以帮助理解,有的是补充重要背景知识以深化理解,有的是应对各派的质疑,还有的是对正法与相似法作必要的厘清;其中灰化的句子是格挡北传的内容,纯南传学人应当跳过。附录一二是为了说明术语译名的決择依据,并试图澄清一些流行的误解;附录三是参考温宗堃的《涅槃直径》重新编译而成。
  4. 本书在英译本目录的基础上,由汉译者修订其不妥之处再加以分层科判而形成了新的详细目录。
  5. 本书中用Tahoma字体的是罗马化的巴利语,Tahoma斜体的是罗马化的梵文,Calibri Light字体的是罗马化的缅文,Times New Roman字体的则是英文。
  6. 英本巴利语单词和经文讹谬甚多,兹从巴利三藏电子辞典及其所附的印度内观研究所Chattha Sangayana Tipitaka 4.0版对应内容拷贝替换之。
  7. 正文中的圆括号()及其中内容是英译者所加,方括号[ ]为汉译者所加,方括号[ ]内是对译文的补充说明。正文中的带圆圈序号①②③等 为汉译者所添加。部分内容被汉译者将字体加粗以强调其重要性。
  8. 需要防止读者错误断句引发歧义,而又不便使用标点符号之处,以空格来断开句子各成分。
  9. 本书除了在惯常的意义上使用顿号、逗号,冒号:分号;句号。问号?引号“”‘’书名号《》之外,为了尽可能地弥补汉语语法规则精确性及其哲学表现力的先天残疾,尽可能地消除汉语的歧义,还使用了下述符号和下划线:
& 并列关系符
/ 或者关系符
点下划线 表示 最外层定语
虚下划线 表示 被最外层定语限定的外层定语
单下划线 ①表示 限定双下划线的词的直接定语;当接在点下划线或虚下划线后时,表示 被外层定语限定;

②用于指示巴利语对应的汉译名

双下划线 表示 中心词/被限定或修饰的最终成分
以上连用表示三层嵌套定语,例如:

那位觉者的教法之真髓

粗下划线 表示 专有名词,或词性是名词,或宾语从句/主语从句
波浪下划线 表示 词性是动词
点横下划线 表示人名或地名

10.为了精确地理解殊胜法义,本书汉译文中尽量严格地区分重要名词的语态、时态和单复数。凡单数名词前加“一个”“某个”强调其是单数;凡复数名词前加“诸”“种种”“各个”强调其是复数;具体见下面的定义表。

本书重要翻译用字与符号定义表
表示复数
表示被动语态
派生名词后缀
表示过去时
表示完成时或过去时
表示完成时或过去时
表示现在进行时
.etc 等等(使用此英文缩写是为了避免“等”字引发歧义)
i.e. 也即是,表示相等
连字符

[ 脚注附录删节版 打印日期:2017年5月25日 ]

略语表

A 增支部
A-a 增支部义注 =满足希求
Cp 所行藏
Cp-a 所行藏义注
Dhp 法句经
Dhp-a 法句经义注
Dhs 法聚论
Dhs-a 法聚论义注 =殊胜义
Dhs-ṭ 法聚论疏钞 =根本疏钞I
Dhātuk 元素[界]论
D 长部
D-a 长部义注 =善吉祥妙
It 如是语
J-a 本生义注
Kv 论事
Mhv 大王统史
M 中部
M-a 中部义注 =增扩净除
Mil 弥兰王问
Netti 指导论
Nidd I 大义释
Nidd II 小义释
Nikāya-s 尼柯耶正摄?
Paṭis 无碍解道
Paṭis-a 无碍解道义注 =正法显扬
Paṭṭh I 三法缘关联(发趣)
Paṭṭh II 二法缘关联(发趣)
Peṭ 箧藏开显(蜫勒论)
Pv 饿鬼事
S 相应部
S-a 相应部义注 =显扬心髓
Sn 经集
Sn-a 经集义注 =胜义光
Th 长老偈
Ud 自说
Vibh 分别论
Vibh-a 分别论义注 =除遣痴迷
Vibh-ṭ 分别论疏钞 =根本疏钞II
Vv 天宫事
Vin I 律藏(3)——大品
Vin II 律藏(4)——小品
Vin III 律藏(1)——经分别1
Vin IV 律藏(2)——经分别2
Vin V 律藏(5)——随附
Vism 清净之道
Vism-mhṭ 清净之道大疏钞 =究竟宝函

英译前言

《小问答经》[1]在经藏中显得格外突出,因为它虽是深奥而又系统的哲理,却不像其它经文那样是薄伽梵亲自宣说的。经藏中的绝大部分契经是那位觉者[2]本人所说,此经却是由法施比库尼开示。法施比库尼是以具四无碍解和六殊胜智[3]而著称的女阿拉罕[4]

毗舍佉阿那含 就那位觉者的教法中错综复杂之处 提出睿智犀利的问题,法施比库尼则给予清晰精准而又意味深长的回答,整个过程务实、庄严、高效。 四圣谛和萨迦耶的细致说释、执取和五取蕴的分别、灭谛的各个方面、八圣道分、修习三摩地之因缘、入灭尽等至的方式、以观智除遣诸受的方法[5]、随眠的本性、四种禅那的特性,这些都是本经中的精采部分。

对于释迦圣教的信众而言,不应仅仅满足于向僧伽领受皈依和偶尔学法,经中之法应当是我们践履八正道的激励和指引。

我热忱翻译此思想深刻之法,尽管能力有限仍勉力为之,惟愿 此英译本能够如实彰显 原著者的慈悲和一片苦心。

本书原著者是缅甸的摩诃慈大师[6],尊者以其戒行&等持&般若而闻名遐迩,这已毋庸多言。正如契经所说 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原著者亦教理与实修双美,既能于经论条分缕析 又熟稔毗钵舍那观智,有“至上大智者”和“华盖僧伽发问者[7]”之誉,故而 尊者对此经之法的殊胜讲解 分外生动和实用。 一如 尊者其它的释经讲记,此讲记措辞平易浅白而又令人信服,读者若能倾心专注详加研阅,则可识得释迦圣教之真髓。 此经之法确凿可信,摩诃慈大师的讲解清楚无歧义,而且极为实用,可谓难得。

此经会感染许多人,使他们为了自身福祉和心灵宁静 而想要依循那位觉者的教导来生活。对于那位觉者的信徒们来说,此经所释之法理,必会坚固虔诚并增进信财。衷心希望 此经能在那些诚挚追寻释迦教法的西方大众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象。

一个人如果潜心把握经中之法的要义,他就能专注沉浸在此经中。毗舍佉所提的问题反映出他自己的智慧水平,法施比库尼的回答亦值得仔细研学。 若读者能依循本书中摩诃慈大师的教导,为得涅槃勤奋修习毗钵舍那,则我勉力以非母语来令读者信服 就算没有白费功夫。

涅槃不是虚无,以正精进和勇悍精进 通过八正道则有涅槃可得。

愿大家都能识得那位觉者的教法之真髓,修习那通向终极解脱之道。

Min Swe部长

仰光摩诃慈教法道场

1981年7月8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礼敬 那位 薄伽梵 应供 正遍觉者

那位觉者是一位阿拉罕,他应受至上的礼敬。因为那位觉者是这样的无上士:熄灭一切烦恼、通过达得触四圣谛而自己圆满觉醒、具有六大德质(Issarya最上主 Dhamma涅槃道智 Yassa声誉和追随者 Sirī圣洁的显现 Kāma成就之力 Payatta勤觉照);是故包括天神和梵天在内的一切众生礼敬那位觉者。[8]

上篇 经文

小问答经

我这样听到:

那时,薄伽梵住在王舍城的竹林中的喂松鼠处。

那时,毗舍佉近事男去见法施比库尼。抵达后,向法施比库尼礼拜问候,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毗舍佉近事男对法施比库尼这么说:

“尊姊![9]所谓‘萨迦耶,萨迦耶’,尊姊!什么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呢?”

“毗舍佉贤友!这些五取蕴被薄伽梵说是萨迦耶,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些五取蕴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

“好!尊姊!”毗舍佉近事男欢喜、随喜法施比库尼所说后,更进一步问法施比库尼问题:

“尊姊!所谓‘萨迦耶集,萨迦耶集’,尊姊!什么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集呢?”

“毗舍佉贤友!这导致再生、伴随喜欣与爱染、彼彼超异喜欣的渴爱,即:对欲的渴爱、对存在的渴爱、对无存在的渴爱,毗舍佉贤友!这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集。”

“尊姊!所谓‘萨迦耶灭,萨迦耶灭’,尊姊!什么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灭呢?”

“毗舍佉贤友!就是那渴爱的无余离染灭尽、捨弃、捨遣、解脱、无依住,毗舍佉贤友!这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灭。”

“尊姊!所谓‘导向萨迦耶灭道迹,导向萨迦耶灭道迹’,尊姊!什么被薄伽梵说为导向萨迦耶灭道迹呢?”

“毗舍佉贤友!就是这圣八支道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灭道迹,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三摩地。”

“尊姊!那执取就是彼等五取蕴呢?还是除了五取蕴外有执取呢?”

“毗舍佉贤友!那执取既非就是那些五取蕴,也非除了五取蕴外有执取,毗舍佉贤友!凡对于五取蕴有意欲爱染者,在那里就有执取。”

“又,尊姊!怎样有萨迦耶见呢?”

“毗舍佉贤友!这里,未受教导的凡夫是不曾见过圣者的,不熟练圣者法的,未受圣者法调教的;是不曾见过善人的,不熟练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调教的,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中略)想…..(中略)行…..(中略)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毗舍佉贤友!这样有萨迦耶见。”

“又,尊姊!如何没有萨迦耶见呢?”

“毗舍佉贤友!这里,已受教导的圣弟子是见过圣者的,熟练圣者法的,善受圣者法调教的;是见过善人的,熟练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调教的,不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中略)想…..(中略)行…..(中略)不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毗舍佉贤友!这样没有萨迦耶见。”

“又,尊姊!哪些是圣八支道呢?”

“毗舍佉贤友!这是圣八支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三摩地。”

“又,尊姊!这圣八支道是被合成的,或者非被合成的呢?”

“毗舍佉贤友!这圣八支道是被合成的。”

“又,尊姊!三蕴被圣八支道包含,或者圣八支道被三蕴包含呢?”

“毗舍佉贤友!非三蕴被圣八支道包含,而是圣八支道被三蕴包含。毗舍佉贤友!正语、正业、正命这些样态被戒蕴包含;正精进、正念、正三摩地这些样态被三摩地蕴包含;正见、正思维这些样态被慧蕴包含。”

“又,尊姊!什么是三摩地呢?哪些法是三摩地的依呢?哪些法是三摩地的资助呢?什么是三摩地的修习呢?”

“毗舍佉贤友!凡心一境性者,这是三摩地;四念处是三摩地的依;四正勤是三摩地的资助;这些法的实行、修习、多作,在这里,这是三摩地的修习。”

“又,尊姊!有多少形成态呢?”

“毗舍佉贤友!有此三形成态:身形成态、语形成态、心形成态。”

“又,尊姊!什么是身形成态?什么是语形成态?什么是心形成态呢?”

“毗舍佉贤友!呼吸是身形成态,寻与伺是语形成态,想与受是心形成态。”

“又,尊姊!为何呼吸是身形成态?为何寻与伺是语形成态?为何想与受是心形成态呢?”

“毗舍佉贤友!呼吸与身体有关,这些样态被身体系缚,因此,呼吸是身形成态。毗舍佉贤友!寻与伺在前,迸出言语在后,因此,寻与伺是语形成态。毗舍佉贤友!想与受与心有关,这些样态被心系缚,因此,想与受是心形成态。”

“又,尊姊!怎样入想受灭呢?”

“毗舍佉贤友!入想受灭的比库不这么想:‘我将入想受灭。’或‘我入想受灭。’或‘我已入想受灭。’而是心如之前所修习的而导引到那样的状况。”

“又,尊姊!入想受灭的比库哪些样态第一个被灭:身形成态或语形成态或心形成态呢?”

“毗舍佉贤友!入想受灭的比库语形成态第一个被灭,其后是身形成态,其后是心形成态。”

“又,尊姊!怎样从想受灭等至出来呢?”

“毗舍佉贤友!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不这么想:‘我将从想受灭等至出来。’或‘我从想受灭等至出来。’或‘我已从想受灭等至出来。’而是心如之前所修习的导引到那样的状况。”

“又,尊姊!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 哪些样态第一个生起:身形成态或语形成态或心形成态呢?”

“毗舍佉贤友!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 心形成态第一个生起,其后是身形成态,其后是语形成态。”

“又,尊姊!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 触到多少触呢?”

“毗舍佉贤友!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 触到三种触:空触、无相触、无愿触。”

“又,尊姊!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心向什么低斜?心向什么倾斜?心向什么坡斜呢?”

“毗舍佉贤友!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心向远离低斜、向远离倾斜、向远离坡斜。”

“又,尊姊!有多少受呢?”

“毗舍佉贤友!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又,尊姊!哪些是乐受?哪些是苦受?哪些是不苦不乐受呢?”

“毗舍佉贤友!凡感受与身体有关或与心有关的乐与喜悦,这是乐受。毗舍佉贤友!凡感受与身体有关或与心有关的苦与不喜悦,这是苦受。毗舍佉贤友!凡感受与身体有关或与心有关的既非喜悦也非不喜悦,这是不苦不乐受。”

“又,尊姊!乐受 何故乐、何故苦呢?苦受 何故乐、何故苦呢?不苦不乐受 何故乐、何故苦呢?”

“毗舍佉贤友!乐受持续则乐,变坏则苦;苦受持续则苦,变坏则乐;不苦不乐受有智则乐,无智则苦。”

“又,尊姊!乐受有什么随眠随逐眠伏?苦受有什么随眠随逐眠伏?不苦不乐受有什么随眠随逐眠伏?”

“毗舍佉贤友!乐受有爱染随眠随逐眠伏,苦受有逆对随眠随逐眠伏,不苦不乐受有无明随眠随逐眠伏。”

“又,尊姊!一切乐受都有 爱染随眠 随逐眠伏吗?一切苦受都有 逆对随眠 随逐眠伏吗?一切不苦不乐受都有 无明随眠 随逐眠伏吗?”

“毗舍佉贤友!并非一切乐受都有爱染随眠随逐眠伏,并非一切苦受都有逆对随眠随逐眠伏,并非一切不苦不乐受都有无明随眠随逐眠伏。”

“又,尊姊!乐受有什么应该被捨断?苦受有什么应该被捨断?不苦不乐受有什么应该被捨断呢?”

“毗舍佉贤友!乐受有 爱染随眠应该被捨断,苦受有 逆对随眠应该被捨断,不苦不乐受有 无明随眠应该被捨断。”

“又,尊姊!一切乐受都有爱染随眠应被捨断吗?一切苦受都有逆对随眠应被捨断吗?一切不苦不乐受都有无明随眠应被捨断吗?”

“毗舍佉贤友!并非一切乐受都有 爱染随眠 应被捨断,并非一切苦受都有 逆对随眠 应被捨断,并非一切不苦不乐受都有 无明随眠 应被捨断。 毗舍佉贤友!在这里,比库离欲、离不善法后,获得 有寻、有伺、由远离而生的喜、乐的初静虑后 而安住,因为那样,他捨断爱染,在那里没有 爱染随眠 随逐眠伏。 毗舍佉贤友!在这里,比库像这样考虑:‘圣者们现在获得彼处后而安住,什么时候我[也]确实地获得彼处后而安住?’当像这样地于无上解脱现起热望时,以热望为缘而生起忧,因为那样,他捨断逆对,在那里没有 逆对随眠 随逐眠伏。 毗舍佉贤友!在这里,比库从乐的捨断和苦的捨断,[以及]从之前的悦与忧的灭没,获得不苦不乐、由中捨而正念彻净的第四静虑后而安住,因为那样,他捨断无明,在那里没有 无明随眠 随逐眠伏。”

“又,尊姊!什么是乐受的类比呢?”

“毗舍佉贤友!苦受是乐受的类比。”

“又,尊姊!什么是苦受的类比呢?”

“毗舍佉贤友!乐受是苦受的类比。”

“又,尊姊!什么是不苦不乐受的类比呢?”

“毗舍佉贤友!无明是不苦不乐受的类比。”

“又,尊姊!什么是无明的类比呢?”

“毗舍佉贤友!明是无明的类比。”

“又,尊姊!什么是明的类比呢?”

“毗舍佉贤友!解脱是明的类比。”

“又,尊姊!什么是解脱的类比呢?”

“毗舍佉贤友!涅槃是解脱的类比。”

“又,尊姊!什么是涅槃的类比呢?”

“毗舍佉贤友!你超越问题了,你未能掌握问题的界限[/拿捏提问的分寸]。毗舍佉贤友!梵行[是]为了涅槃之浸入、涅槃之彼岸、涅槃之终点。而,毗舍佉贤友!如果你想要的话,你去见薄伽梵后应问此义,你应该依据薄伽梵记说的那样来忆持。”

那时,毗舍佉近事男欢喜、随喜法施比库尼所说后,起座向法施比库尼礼拜问候,然后作右绕,接着去见薄伽梵。抵达后,向薄伽梵礼拜问候,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毗舍佉近事男将他与法施比库尼间的交谈全部告诉薄伽梵。

当这么说时,薄伽梵对毗舍佉近事男这么说:

“毗舍佉!法施比库尼是贤智者;毗舍佉!法施比库尼是大慧者。毗舍佉!如果是我被你问此义理,我也会 像法施比库尼所记说的那样 来记说,就是此义,你就像那样忆持它。”

这就是薄伽梵所说,悦意的毗舍佉近事男欢喜薄伽梵所说。

问答小经第四结束。

下篇 讲记

引子

今天是缅历1326年Wāso的第一个月的上半月第8日。从今天开始讲解《小问答经》。此经出自五部尼柯耶中的《中部·根本五十篇》,五部尼柯耶是在佛教圣典结集中被正式诵出的。《根本五十篇》中有两部问答经:《Mahāvedalla大问答经》和《Cūḷavedalla小问答经》。由从众经之法所得自在之力而提出问题,并依靠称为veda的智慧加以回答,就是vedalla之义[10]。Mahā是大的意思,Cūḷa是小的意思,因此Cūḷavedalla Sutta是小版本的问答。 换句话说,它可说是这样一种小型经教法:依彻知佛法之力回答由喜乐自在而提出的问题。[11]

提问的是大富长者毗舍佉,回答者是阿拉罕比库尼法施。本经中给出的答案 对严肃认真的修学者而言有大利益,若将之作为光辉榜样,以慈悲心和信心 运用于实修,则得真实利益。

序分

本经序分如下:

Evaṃ me sutaṃ –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rājagahe viharati veḷuvane kalandakanivāpe.

我这样听到:那时,薄伽梵住在王舍城的竹林中的喂松鼠处。[12]

首先,尊者阿难陀 尊称道:“尊者摩诃迦叶波,”然后回答:“Evaṃ如是 me我 sutaṃ闻……”。这是摩诃迦叶波尊者和阿难陀尊者在第一次结集中的问答方式。阿难陀尊者担任回答者,摩诃迦叶波尊者担任提问者,他如是提问:

小问答经是在什么地方说的?

谁说的此经?

为什么要说此经?

听众都有哪些人?

阿难陀尊者回答:“那时,薄伽梵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此精舍的建立来由如下:

薄伽梵在度过第一个雨安居之后 前往乌卢频螺森林,度化以乌卢频螺迦叶波为首的一千沙门众。这一千沙门众皈依后得成阿拉罕,跟随薄伽梵前往频婆娑罗王的都城王舍城,频婆娑罗王早先邀请过薄伽梵。当他们到达时,频婆娑罗王在1200000随从的簇拥下以隆重的欢迎大典礼敬薄伽梵。在此机缘下,频婆娑罗王的1100000随从在听闻觉者之法[佛法]后 成就入流果。剩下的100000随从皈依三宝成为近事男[13]。《律藏·大品》中记载说[此下英本脱漏,兹以元亨寺版译文补入:时,薄伽梵至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住处。至已,与比库众俱坐所设之座。时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 向 佛为上首之比库众,亲手供奉殊妙嚼食、噉食,令充足饱满。〔知〕薄伽梵食讫,洗钵与手已,而坐一面。坐于一面时,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心生是念:“薄伽梵可住止何处耶?宜离都邑不远、不近,往来便利,一切有希求者易往,昼少喧闹、夜少音声、绝人迹、离人众、幽静,而适于归隐之处。”时,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心生是念:“我此竹林园 离都邑不远、不近,往来便利,一切有希求者易往,昼少喧闹、夜少音声、绝人迹、离人众、幽静、适于归隐。我当施竹林园予 佛为上首之比库众。”时,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取金澡瓶献薄伽梵曰:“我施竹林园予 薄伽梵为上首之比库众。”薄伽梵领受此园。时,薄伽梵说法、教示、劝导、鼓励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使之喜悦,即从座起而离去。时,薄伽梵以此因缘说法,告比库等曰:“比库们!我许受僧园。”]

云何于言下开悟

当时,具他心智的那位觉者 逐一向包括婆罗门在内的各种姓的1200000大众开示真实法。那位觉者的开示从布施持戒等基础法开始讲起,修习布施持戒者命终之后得生天上,然后是贪欲爱染的种种过患、烦恼是不净染污、如何解脱kāmaguṇa(感官情欲)的束缚,乃至利用正确专注的好处 以及由成就观智所生之利益。

应知 修习布施持戒所得人天之乐 由于伴随着执取,因此必定捆绑着衰老之苦和死后堕恶趣之苦。进一步,修习禅那可以挣脱五妙欲的漩涡 而升暂时无苦的梵世间;而只有勤修毗钵舍那成就观智,才能彻底摆脱轮回的危厄。

专注聆听那位觉者的开示 可以除遣五障盖[14]那位觉者能知 与会听众之心是僵硬难化还是善于接受、会众之心是否调柔适业、是否柔顺且离障盖、是否喜悦,以及会众之心是否具信 无歧义 净除染污。像这样彻知之后,依自力得真实法而正觉的那位觉者才宣说四圣谛,这表示 会众已离障盖具清净心[15]。这也表明心以专注寂静离欲贪意欲(kāmacchanda),以调柔适业离恶意、嗔恚或拂逆(byāpāda),以警觉[16]喜悦离昏沉&睡眠,以信仰净化心而离怀疑,以 离障盖心(vinīvaraṇo-citta)而捨 掉举&后悔。

当会众之心 像这样被净化而离障盖时,那位觉者便知阐明四圣谛的合适时机已到,接着就解释称为名色的取蕴,取蕴就在通过六根门看、听、触、想的当下生灭相续,此状态及其异熟果正是苦谛;伴随着喜欣的执取导致再生,而再生跟随着悲苦,此执取正是集谛;若识得名色的苦与过患,根除集起之因——渴爱,则导向灭谛;靠修习观禅来照见名色的本来面目,这种照见终将导向圣道——导向苦灭的道谛。

就在全神贯注地聆听此法的过程中,全体会众中有1100000各种姓的摩羯陀人当场成就须陀洹果,其中包括频婆娑罗王。应当指出的是:在须陀洹果等至刹那,对名色生灭的观照停止了,同样 毗钵舍那观智也被更高级的道果智取代了。 其余的100000会众对三宝已具不退之信仰,成为那位觉者的在家弟子。

如上所述,频婆娑罗王成就须陀洹果之后,恭敬地以喜悦之言感激薄伽梵,邀请那位觉者和他的弟子们受饮食供养。第二天,那位觉者和他的一千比库弟子们赴频婆娑罗王的宫中应供。饭食已讫,频婆娑罗王供养悦意的竹林园苑给那位觉者和他领导的整个僧团,那位觉者接受了此供养。从此以后圣教中有供养僧苑之事。

在竹林园苑的范围内当然一定还有国王及其臣僚所用的许多建筑,从供养和接受的方式来看,显然所供养的是僧苑或曰精舍。接受此供养后,那位觉者以此因缘说:“比库们,我许可接受僧苑。”

以上的解释是让大家对竹林精舍的来龙去脉有个全面了解。

接下来说毗舍佉。富豪毗舍佉是和频婆娑罗王一起成就初果的那1100000大众中的一位。这位富豪是《小问答经》中的发问者,在92个长纪元(kappa[古音译:劫波])以前的 Phussa[华丽]正遍觉者的时代,毗舍佉与频婆娑罗王的前世共同做了许多功德。

在那位觉者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期间,已是圣者的富豪毗舍佉 向法施比库尼发问。法施比库尼出家前不是别人,正是毗舍佉的妻子。然而她后来成为比库尼,所以毗舍佉必须恭敬礼拜她。

毗舍佉成就不还果后的特异行为

毗舍佉 在和频婆娑罗王一起成就初果之后,定期拜访薄伽梵并专心听法。显然毗舍佉在拜访薄伽梵的来回路途上一定会修习观照。有一天他成就斯陀含道果,成为一来圣者。因为 斯陀含只是永薄而非永拔贪嗔烦恼,所以 毗舍佉在他妻子面前的行为并未表现得很奇怪或特异。

后来有一天,他成就阿那含道果,成为不还圣者。因为阿那含永断欲贪和嗔恚烦恼结,所以毗舍佉不再受感官欲乐的影响,也不再有愤怒、失望、郁闷、厌恶、苦恼之类的情绪,因此他受超凡之乐。如是当毗舍佉从竹林精舍回到家时,他看起来非常安详,酷似沙门,就像勤修观禅的瑜伽行者般平静镇定,不为外境所动。前一天是伍波萨他(uposatha[意译:长养净/培育清净])日,毗舍佉一定是受了八戒,在竹林精舍过夜后于第二天清晨回家。

毗舍佉的妻子法施 正热切地等待着丈夫,她从窗户向外张望那条路,她的丈夫会像往常一样从那里踱步而归。之前,毗舍佉也常期待妻子出现在窗前,这样一走近房子就能看见她,当两人四目相对时 就以幸福的微笑问候对方。可是这天毗舍佉连抬眼看都不看,只目视前方路面,平静地缓缓走向他的房子。他妻子见状感到很担忧,发懵地想着“他怎么啦?”

她像往常一样在丈夫毗舍佉进家门后下楼见他,伸出自己的手,希望能与丈夫手拉手地一起上楼。令法施失望的是,毗舍佉没像往常一样如她所愿,而是收回了自己的手,独自镇静地上楼。丈夫奇怪的表现令她认为一定有什么原因,不过她勉强推迟到吃饭时才打算问。

通常,毗舍佉习惯于和妻子边吃边聊,并点评一下饭菜的味道。可到了吃饭的时间,毗舍佉甚至没有邀请妻子就泰然自若地独自开吃,他在餐桌上的表现 就像具正念而吃的瑜伽行者般镇定。法施见状非常忧虑,不过还是保持沉默,希望到了晚上能知道原因。可夜幕降临后,毗舍佉并没有走进有双人床的夫妻卧室,而是在另一个房间的长椅上过夜。这就让她更加郁闷了。不过她还是耐心等待了两天。到了第三天晚上她终于再也无法忍受了。于是她走进毗舍佉睡觉的房间,恭敬地低着头站在丈夫面前。毗舍佉问道:“法施啊,是什么让你在这奇怪的时间来这儿?”法施回答说只因他最近的奇怪表现不同往常,转变太大,所以她才被迫在这不适当的时间来找他。然后她问毗舍佉是否在外面有情妇了,毗舍佉说没有;然后她问是否有人中伤她,毗舍佉说没有;然后法施认为自己一定有什么过错,毗舍佉回答说她没有任何过错;最终她直言不讳地问道:“既然如此,为什么这几天 你默不作声连理都不理我?”

于是毗舍佉陷入两难困境,他思忖“不可避免地,我得告诉她到底发生了什么;否则她可能会郁闷死;我所亲见亲得之法 本应秘而不宣,但只有揭示事实真相 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因此毗舍佉温和平静地解释道:

“听着,法施,我聆听那位觉者的开示之后 已获得出世间法,此出世间法重塑了我。初次和再次获得出世间法时,我尚未完全解脱感官欲乐,所以那时我们的婚姻关系依然可以照旧。而我第三次获得的出世间法 极其特殊和惊人,在我这里 一切欲爱染 已彻底不存在。因此我以身心彻净而独处远离。请勿误解我现在的态度有什么其它原因。若你喜欢,所有财产归你;或者从今以后 你我如兄妹姐弟般共处,我将知足于你给我的任何食物;再或者,你可以带走我们共同拥有的一切财产,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开始新的生活;若你全无此意,也可继续留下,我将照顾你如照顾自己的妹妹。”

听到这里,法施思忖:“一般人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我的毗舍佉老哥一定真的成就了出世间法。”这正是如理作意。法施以巴拉密而安住于如是如理作意;否则她会采取邪见而说“若你决心切断此婚姻纽带,我就以牙还牙;男人不难找。”若她怀执像这样的颠倒想而采取错误行动,会带来许多坏处。法施是位不寻常的女子,她有很好的巴拉密,她如此深思:“既然毗舍佉老哥说他已断一切欲望贪婪,那么他就是断除了所有曾经一直深深味著的欲乐;他所亲得的法确实不凡,我也要圆满成就那样的法。”有了这圣洁之念,她询问道:“我的主人啊,您所得之法是只有男人才能获得,还是女人也一样能获得?”毗舍佉答道:“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只要具足巴拉密并且以信仰和热情殷重修习,就能得出世间法。”于是法施请求毗舍佉允许她出家作比库尼。

听到这诚挚的请求,毗舍佉高兴地说:“啊,法施!你能这么说真是太好了!善哉!善哉!我长久以来都希望把你引向修行之路,只不过我没能说出来,因为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现在我欢喜地许可你出家。”然后毗舍佉立刻去见频婆娑罗王,立而不跪地向王致敬。频婆娑罗王问毗舍佉为何半夜来访,毗舍佉回答说,他想让自己妻子法施坐着金轿子参加她的剃度仪式,他想获得使用金轿子的特许;他还想让王允许他清扫城市的主路以便列队行进。频婆娑罗王赐予了毗舍佉上述特许。

法施的出家仪式

毗舍佉迅速着手准备。他让法施以香水沐浴后穿上华丽女装,体面地坐在由亲友抬着的皇家金轿中,一路烧香散花盛大隆重地送到比库尼僧苑。以如是隆重仪式为先例,在今日缅甸民间,少年们的剃度仪式仍然举办得盛情华丽。

到达比库尼僧苑后,毗舍佉请求比库尼僧团剃度他的妻子法施。比库尼们对毗舍佉说一两个过错应被原谅。这当然是替法施求情,因为她们误以为富豪毗舍佉是因其妻犯了什么错才送她出家。法施当时应该年纪不大。释迦牟尼是在36岁时去的王舍城,成正觉后第5年开许比库尼教法,所以释迦牟尼大约40~41岁时法施才有可能剃度为比库尼;据说频婆娑罗王比释迦牟尼小5岁,毗舍佉似乎跟频婆娑罗王同岁;如此算来法施当时应该不超过35岁[17]。释迦牟尼时代35岁的法施就像现代20~25岁的姑娘一般年少盛壮[18]。这应当就是为什么 比库尼们误以为法施是被她丈夫抛弃的。

故而比库尼们请求富豪毗舍佉原谅法施。毗舍佉回答说 他妻子没有任何过错,是她自己出于对释迦圣教的绝对信心而自愿出家。(saddhāya pabbajita 因信出家者)

因信出家和因怖出家

下面解释何谓“出于对释迦圣教的绝对信心而自愿出家”。一个人在释迦圣教中出家,其动机有两种可能:因信出家(saddhāya pabbajita)和因怖出家(bhaya pabbajita)。

为了脱离险难、负债、穷困,为艰辛的人生或窘境谋个出路,因此而出家,这都属于因怖出家。 若人因为相信自己能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 而披上袈裟成为沙门,相信出家后勤奋修法能得道果,这都属于因信出家。出家后若能勇悍精勤而通达三学,这是上等的因信出家。 许多人出家后得成阿拉罕;当然更多的人出家只是用一生去累积巴拉密[而未能成就圣道果]。那些已累积所需的巴拉密的人,将在来生成就道果。这是中等的因信出家。 因为相信凭戒德能往生善趣 而出家,为求升天一生严格持戒,这是下等的因信出家。 那位觉者教导我们不要沦为财物(āmisa)的继承人[19]

法施为得出世间法 以信被比库尼僧团接收,她属于上等的因信出家。所以毗舍佉声明 他妻子是以对释迦圣教具足信而出家。《中部义注》接下来描述了剃度的方式。

作萨马内利时的表现

听了毗舍佉关于法施因信出家的解释后,一位有经验的长老尼向法施讲说了剃发时的禅修业处,并给她剃发。授萨马内利戒之前剃发时,应当教导求出家者默念标记以观察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和皮肤的不净。当头发落下时可以观察头发只是头发、头发无我。具足极高巴拉密的人 能在剃发时通过观智得阿拉罕,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剃完发后,法施受十戒成为萨马内利。仪式完成后,毗舍佉向法施道别:“法施尊者,愿您在修行生活中快乐安详,此法是那位觉者以自力圆满觉悟之后所宣说。”像这样鼓励之后,他礼敬了她 就回家了。

因为法施是身为属于上层社会的富豪之妻 而出家,前往拜访礼敬她的人据说非常多。她同等阶层的好友们也来、其它各阶层妇女们也来,她的亲戚们可能也会常来。亲朋好友各种访客川流不息,迎来送往寒暄终日,显然她没有闲暇投入禅修。她像这样反省:“实际上我是为了解脱轮回之险恶与堕落而出家,可我无暇禅修,时间都浪费在迎送寒暄上了。我应告别此地,归隐无人打扰的山林道场。”

于是她和自己的阿阇黎一起退隐山林,勤奋禅修。她像这样于寂静远离处禅修,在自己巴拉密的支助资益之下 两三天就达到了阿拉罕道果,并同时具足四无碍解,成为最上等的阿拉罕。

法施的巴拉密

在十万个长纪元以前,法施的前世 在供养红莲胜上正遍觉者[20]的上首声闻善生长老之后,发愿成为具四无碍解的大阿拉罕。接下来,在92个长纪元以前 Phussa[意译:圆满吉祥如意华丽][21]正遍觉者的时代,法施的前世是财政大臣的妻子,此财政大臣正是毗舍佉的前世,他们共同做了许多供养三宝的功德。在Kassapa[饮光]正遍觉者(此名为“贤”的长纪元中的第三位正遍觉者、紧邻释迦牟尼之前)的时代,法施的前世是Kikī[蓝松鸦]王的七位公主之一,她在其两万年的寿命中一直保持梵行。基于这些殊胜功德的累积,她两三天就成就了阿拉罕道果。

圆满成就梵行得无学果后,法施像这样思忖:“唯我回到家乡,方更能饶益我的亲友和同门道友。”于是她回到王舍城内自己当初所在的比库尼僧苑。

听说法施回来了,毗舍佉心里直犯嘀咕:“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说是退隐禅修,可没两三天就回来了。是因为无法在比库尼的生活中找到喜乐安详吗?”于是他便去找法施一问究竟。毗舍佉抵达僧苑,礼敬法施之后,提了关于法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由博学者以明智而慎重的方式提出;否则如果问“你在比库尼僧团的生活还快乐吗?”那就是某种不明智了。

正宗分

探问称为萨迦耶的苦谛

sakkāyo sakkāyo ’ ti, ayye, vuccati. Katamo nu kho, ayye, sakkāyo vutto bhagavatā ?

尊姊!所谓‘萨迦耶,萨迦耶’,尊姊!什么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呢?

巴利语sakkāya中的前缀“sa”义为“拥有/具有/占有”,“kāya”义为(名色的)“聚合体”,所以“sakkāya[直译:有身]”义为名色之积堆。 就诸见而言,将显现的名色积堆颠倒地妄思为“我”,此错误观念称为 萨迦耶见(sakkāyadiṭṭhi[有身见]);就四圣谛而言,不断生灭、被称为萨迦耶的名色积堆,正是苦谛。

毗舍佉之问意在苦谛。此问高深难解,即使是已如实知法之人,若不谙经论不善教理、亦未能圆满成就无碍解智,也极难答得出来;即使是博通经论之人,若未能实修而不知法之自性,也难答得出来。而法施作为成就四无碍解(i.e.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的阿拉罕,立即回答毗舍佉如下:

对苦谛的回答

Pañca kho ime, āvuso visākha, upādānakkhandhā sakkāyo vutto bhagavatā, seyyathidaṃ – rūpupādānakkhandho, vedanupādānakkhandho, saññupādānakkhandho, saṅkhārupādānakkhandho, viññāṇupādānakkhandho. Ime kho, āvuso visākha,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sakkāyo vutto bhagavatā.

毗舍佉贤友!这些五取蕴被薄伽梵说是萨迦耶,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些五取蕴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

“upādānakkhandhā取蕴”可被说成是 被执取的诸感觉。在看到、听到、触到、知道的当下而生的 一切感觉,都有无常的特性。在六根门接触所缘的当下,若不能恰当地随观[22]所生起的诸感受只是名色的自然现象,执取就与常见乐见我见相伴生起。所以“upādānakkhandhā取蕴”也即是向执取倾斜的名色,是 受制于/遭受 执取 的名色组合。是故觉者说“取蕴”等同“萨迦耶”。

详说五取蕴如下:

  1. 色取蕴,即 四大元素聚合所成身,是执取所依、是执取所缘。
  2. 受取蕴,即 从六根门接触所缘而生并且形成诸感觉的诸受,此‘诸感觉’引生执取。
  3. 想取蕴,即 从六根门接触外部对象而生、导致执取的想。
  4. 行取蕴[23],即 心的种种状态 之积堆,此‘心的种种状态’出于执取而生起并引生善恶业行。
  5. 识取蕴,即 由种种识知组成的积堆。

如是薄伽梵说此五取蕴名为萨迦耶。

那位觉者所说之萨迦耶

在《相应部·蕴篇·第二十二蕴相应·(十一)边品·有身经》中,那位觉者教导说 “取蕴”等同“萨迦耶”:

Katamo ca, bhikkhave, sakkāyo? Pañcupādānakkhandhātissa vacanīyaṃ. Katame pañca? Seyyathidaṃ – rūpupādānakkhandho, vedanupādānakkhandho, saññupādānakkhandho, saṅkhārupādānakkhandho, viññāṇupādānakkhandho.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sakkāyo.

复次,比库们!什么是萨迦耶?应该回答:‘五取蕴。’哪五个呢?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比库们!这被称为萨迦耶。

显现在 从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想到的当下 而生的一切感觉中 的名色,构成了萨迦耶。如果不能 通过观智觉照此等心理-生理现象为无常苦无我,就会生起执取,此执取引生常乐我净的颠倒见。执取拥有如是自性:倾向于附著粘紧[24]。执取从‘渴爱’生,此经后面会说到。

在经教法中,粘紧五蕴的执取仅被说为chandarāga[意欲爱染],意谓 伴随着乐著的粘紧之贪;在论教法中,执取则被详分为四:(1)欲取,(2)见取,(3)戒禁取,(4)我论取。

欲取 是对欲乐的渴爱,它属于chandarāga[意欲爱染]。

我论取 意谓对‘自我的观念’的粘紧,我论取是一种邪见。

戒禁取 意谓:由 错误地相信藉助下述各种修行方法中的一种能解脱一切苦 而执取错误的禁戒。下述种种修行方法都不属于由律仪(持戒)&等持(专注)&般若(观智)组成的八正道:只要在恒河中沐浴或潜水,就能根除或净化一切罪恶而得幸福[25];只要裸体并禁食 就能解脱一切苦[26];只要皈依大梵 就能去除不幸和痛苦;只要全心投入观想来阻止恶念、或只要以思考驱逐不善念[27]、或只要单纯地让心安住在平静寂止中,就能克服并根除一切苦;以要言之,不修毗钵舍那观照来得圣道果,而求诸上述方法中的任一种 就能得一切苦的解脱。所有这些错误信仰、修行、仪式、臆测,都属于戒禁取。

见取 意谓 除了戒禁取和我论取之外的一切错误信念。灵魂永恒,没有业也没有善恶异熟,人死如灯灭,诸如此类的臆断都属于见取。

此四种执取中的(1)欲取是渴爱,(2)见取(3)戒禁取(4)我论取是邪见。所以每当执取生起时,它都是从渴爱和邪见之和合而生。 渴爱包括了对邪见的执取,是故在经教法中见取不被单独列出,而只说chandarāga[意欲爱染]。从这个角度而言,chandarāga[意欲爱染]也包括了见取,是故应知经教法和论教法是一味的。

说明执取如何生起

在‘看到’的当下,是由于眼所依和视觉对象而发生了‘看到’。眼所依和视觉对象的存在是显然的;它们就是“rūpa色”。 通过所缘与根门的接触,而转起感知,也即或苦或乐或捨的感受(vedanā)。一般来说,当‘看见’刚发生时,生起的通常都是捨受。 认出视野中的对象,这是“saññā想”。 以蓄意的意图和意之投入(cetanā[思])努力用心感知所缘、来完成看的动作,这是saṅkhāra[行],意志力活动。[28] 了知所缘是“viññāṇa识”。 在每一‘看到’的动作中转起的所有这些样态,组成了五蕴。

为了便于记忆五取蕴之义,总结如下:

(1)在看到的当下的眼所依和视觉对象 是色取蕴。

(2)从 对视野的感知 而生的苦乐捨受 是受取蕴。

(3)对 视野中对象 的认出是想取蕴。

(4)以意业力的动机安住于念 来完成看的动作是行取蕴[29]

(5)识知本身是识取蕴。

上述显现在看到的当下的名色五蕴 称为萨迦耶。

与渴爱和邪见俱行的对五蕴的执取

不修习毗钵舍那的凡夫,在‘看到’的时候,伴随着乐受而执著美妙悦意的视野。这相当于与渴爱俱行的执取。 看清视野之后,执取伴随着‘喜欣[乐著]’而转起,这是渴爱。 臆断有自我或个人是瞎执取。在认为“这是女人/男人”的当下,执取就发生了;实际上这是与邪见俱行的执取。 看见美妙悦意的视野引生执取。看见不可意的事物,就招来了期待看见可意的之欲。这也是与邪见俱行的执取。 不仅对视野会有执取,而且也会对“自我是能记忆者”之谬见生起执取。 因被意业力的动机驱动 而在看见的动作中转起感官之受,对此感官之受也会有执取。 当认为“自我是能见者/能知者”时,也会有 对所见/所知的执取 生起。 因为有上述这样的执取,在看到的当下,名色成为显现;是故名色是“取蕴”。

同理,在听到、嗅到、尝到、触到的当下,执取也像这样转起,五取蕴亦成为显现,这无需赘述。

在五蕴中,“触到”是综合性/总括性的。在这整个肉身中的每一处,只要该处的血肉未坏死,都遍布着能捕捉触觉感受的“身净色”。此诸身净色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遍布全身无处不在,因此整个身体都会有触觉。只要身体有触到,就有触识生起;而当下于身体内外总会有触觉对象在;所以在这肉身中的每一处,触觉都是固有的。身体主要是四大种色构成的,四大种色即 硬/软性的地大、凝聚性的水大、热/冷性的火大、移动性的风大。身[四大&净色]和触觉对象都是色取蕴,色取蕴因为能激起执取故得此名。

毗钵舍那如何去除执取

在感知到触觉的每一刹那 都能随观彼触觉,则能真正理解无常苦无我三特性;若能真正理解无常苦无我三特性,执取将被根除,或没有机会生起、或在萌芽时即被剪断。若无执取,那么Kāmabhava[欲有],也即 通过欲取而现前的善不善异熟果就不能生起;业就不能感生来世的异熟名色;也就没有老死等苦。这就是如何以从观智所得彼分(tadaṅga)灭来捨断邪见,从而灭除一切从烦恼渴爱所生的生命之苦。[30] 所以,应修观禅来灭苦。

经中以诸如“行走时应觉照行走”的语句开示修习觉照的方法,由此应知,站立时应觉照站立、坐着时应觉照坐着、躺卧时应觉照躺卧;乃至在任何身体动作发生的当下都应清明地觉知那个身体移动

当触觉变得明显时,也要予以觉照。如果默念标记“走、走”“站、站”“坐、坐”“躺、躺”“弯腰、弯腰”“伸出、伸出”“挥动、挥动”“(腹部)膨胀”“收缩”“触到、触到”等等,则有助于观照。就像这样绵绵密密勤提觉照,火候到时,自然照见诸“感觉”只是名色;功夫渐深,知彼无非因因果果生生灭灭;更进一步,由见刹那生灭而识得无常;无常智将引生无我智,修观行者会了悟:名色绝对无法被我控制。

这就是如何真正理解称为萨迦耶的五取蕴的方法。又,萨迦耶=五取蕴=苦谛,故知如是修习观照 能圆满完成“苦圣谛应被彻知”的任务。所以我教导此禅法,让你们能以毗钵舍那实修来理解萨迦耶/五取蕴/苦谛之义。

在修习观照的初期,逐一观照发生在六根门的所有现象 是做不到的;所以会教导 首先观照最明显的“感觉”。为了在感觉生起的当下就能容易地予以注意,以及为了快速培育专注力,我教导坐禅时观照腹部的上下移动。在观照腹部的上下移动时,若有杂念妄想,就默念标记“念头、念头”“妄想、妄想”。若有其它苦乐受变得明显,也藉助默念标记去观照它。坐禅时若需换腿,应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分步进行,且要毫无遗漏地观照到每一步的换腿动作。看到听到嗅到尝到的当下,也要藉助默念标记予以观照。

在妄想的过程中,五取蕴在运作;在上述所有情况中,五取蕴都在运作。所以当修观行者的觉照和专注 深化和强化后,我就教导要观照当下的所有身心现象。若能恭敬奉行如是教导,就能真正把握名色(也即萨迦耶/五取蕴)的真实本性是“苦”[31],以观智照见苦谛。 同样,在想到看到听到嗅到尝到的动作中有觉照,会直接知萨迦耶是苦;此苦是真实,即是苦谛。

富豪毗舍佉本想问法施比库尼苦谛之义,但他却用“萨迦耶”一词代替了“苦谛”一词。法施比库尼亦有针对性地回答说 萨迦耶其实义为五取蕴,这当然是意指苦谛了。

蕴和取蕴的区别

蕴有两种:一、引生执取的蕴;二、不是执取的所缘 也不引生任何执取的蕴。后者即是由四名蕴组成的圣道果。 圣道摧毁凡夫的烦恼,渴爱和邪见无论如何也不能住立在圣道果中;故在圣道果中无渴爱。既然如此,那么诸出世间蕴(道果的出世间诸缘)就不能被称为取蕴;当然也不能称为苦谛/萨迦耶。 所以法施比库尼回答毗舍佉说五取蕴是萨迦耶。[32]

探问集谛

毗舍佉对法施比库尼的回答感到欢喜和满意,他赞赏之后接着问道:

sakkāyasamudayo sakkāyasamudayo ’ ti, ayye, vuccati. Katamo nu kho, ayye, sakkāyasamudayo vutto bhagavatā ?

尊姊!所谓‘萨迦耶集,萨迦耶集’,尊姊!什么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集呢?

也即,何法是萨迦耶/苦谛/五取蕴之因?何法是集谛?

对集谛的回答

Yāyaṃ, āvuso visākha, taṇhā ponobbhavikā nandīrāgasahagatā tatratatrābhinandinī, seyyathidaṃ – kāmataṇhā bhavataṇhā vibhavataṇhā; ayaṃ kho, āvuso visākha, sakkāyasamudayo vutto bhagavatā

毗舍佉贤友!这导致再生、伴随喜欣与爱染、彼彼超异喜欣[33]的渴爱[34],即:对欲的渴爱、对存在的渴爱、对无存在的渴爱,毗舍佉贤友!这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集。

一句话,taṇhā[渴爱]是苦谛的因/起源,此taṇhā[渴爱] 乐于渴求喜欣持续存在的烦恼[35]

taṇhā义为“饥渴”,当人饥渴时,想要更多饮食的欲望就变得热切;taṇhā[渴爱]就像热切的食欲所致的感觉。乐著或耽溺也是一种渴。人希望满足自己的愿望、欲望,愿望、欲望即“饥渴”。人们不会满足于只是瞥一眼美妙的视野或胜景,人们要看了又看,人们要品尝视野的滋味。如看如是,听、嗅、尝、触、想亦复如是。 饥渴象征着欲望的本性。

希望恒常拥有眼和看的机能 引发执取,此执取不可避免地令有生起。这说的是在看的过程中取蕴如何生起;同样地,在听、嗅、尝、触、想的过程中取蕴亦像这样生起。此等是再生之因,引生后有及其取蕴。

梵世间没有嗅觉味觉触觉,那里的天神是离欲的。由于渴求感官欲乐,有的人不喜欢梵世间;甚至有人会认为没有嗅觉味觉触觉的世界是悲惨的。这就如 有烟瘾的人不希望呆在禁烟的地方、有酒瘾的人不希望呆在禁酒的地方、有嚼槟榔瘾的人不希望呆在无槟榔可得的地方。

同样,乐著于以眼见色、以耳闻声的世间众生,不倾向于追寻离感官之乐&离烦恼的涅槃;这样的凡夫无量无边。由 渴爱乐著称为萨迦耶的名色蕴 故如是。由于这伴随喜欣与爱染的渴爱,执取持续引生业。在濒死时,“业相”和“趣相”以影像的形式显现在意门,然后死亡心生起并灭去、而即刻进入来生,新一期生命便开始相续流转。

“bhava[有]”的形成即是名色的再生[36],渴爱因其有助于引生“后有”而被说为“ponobhavika[导致再生的]”。渴爱的本性是乐著任何一种存在形式的生命[37] 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在自内身中找乐、在亲友伴党中找乐、在身外之物中找乐、在天地万物中找乐。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 都热爱自己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无论那地方好不好。 人间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天界了。 甚至畜生界的众生都热爱自己出生和成长的环境。牛马虽以草叶为生,也在苦界中自得其乐;滚泥窝的猪、翻垃圾的狗、吃虫子的鸟……也都热爱着自己的生活;[38] ——而这份爱正是它们一再投生于畜生界的原因之一。

三种渴爱

渴爱有三种:

  1. kāmataṇhā[欲爱]对感官欲乐的渴爱;
  2. bhavataṇhā[有爱]伴随着恒常见而对存在的渴爱;
  3. vibhavataṇhā[无有爱]伴随着断灭见(臆断死后啥都没有)而对无存在的渴爱。

(1)对欲的渴爱

Kāmataṇhā[对欲的渴爱]义谓对所有称心可意之事物的迷恋或贪爱,或贪恋自、或贪恋他、或贪恋财、或贪恋物。

眼见妙色而生执取,即是对欲的渴爱在运作。“妙色”可以包括男女的整个身形外表衣着。男男女女们为求获得美味妙触日用百货 而辛勤劳作,这都算“对欲的渴爱”。渴望成为天神或男人女人 以享受人天的感官之乐,这也算“对欲的渴爱”。

如果看听嗅尝触到的被认为是悦意称心的,则生起乐受。在所有感官接触中 认为所缘悦意称心,这是无明。 无明遮蔽正智、覆盖名色的真实自性及其显现、令邪见出起[39]。既然无明隐瞒了真谛,于是无常的存在被错看成“常”;不断生灭的生理心理现象本来是不可意的、其实是苦,却被错看成“乐”;生理心理现象的不断生灭揭示着无我、却被错看成“我”;不净可厌的身(khandhā[蕴])也被错看成“净”。此常乐我净四颠倒的臆断 激发出对感官欲乐的黏著之欲,称为kāmataṇhā[对欲的渴爱]。

对欲的渴爱引生强力的执取,一有执取,就会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开始行动,而造下善不善业。此业力导致再生,即后有的名色聚,此名色聚称为萨迦耶,它是异熟果。所以说,每当kāmataṇhā[对欲的渴爱]生起时,都是在存心故意接受“后有”、也即萨迦耶名色聚。

再者,从渴爱所得之驱动力令abhisaṅkhāraviññāṇa (善恶业累积识)[40]牢固地抓住从业、业相、趣相所生之感觉;业、业相、趣相是濒死时出现的内心影像。 然后死亡识生起又灭去,并作为缘而引起全新的再生;死亡识即刻启动“后有(名色积堆)”而无一刹那的间隔。

所以说kāmataṇhā[对欲的渴爱]有引生来世生命的趋势。

(2)对存在的渴爱

bhavataṇhā在义注中被解释为与恒常见伴生的渴爱。恒常见意谓灵魂或自我恒常不变地存在着、且永远不灭,会毁坏的肉身只是粗糙的形式、不朽的灵魂将会迁居新的肉身,宇宙虽有成住坏空但永无休止。

bhavataṇhā[对存在的渴爱]也耽乐于 作为恒常实体的“atta我”。“在往昔就已存在、当下正在享受欲乐、期待未来也同样享受欲乐者,即是‘我’”,此乃谬见;伴随着此谬见 而心黏著贪爱从看/听/触/知[见闻觉知]所生一切感受以及种种将得之欲乐。 执如是见者希愿现在未来之洪福,命终则求生人天,或有愿世世得男身者、或有愿世世得女身者,此等皆是bhavataṇhā[对存在的渴爱]。

每当bhavataṇhā[对存在的渴爱]激起黏著爱染,即意味着得到对再生后有的强力支持。因此这种渴爱被说为“ponobhavika[导致再生的]”——形成来世生命之因。

(3)对无存在的渴爱

“vibhava[无存在]”义为不存在或存在的灭尽。 臆断自我或众生只有活着时才存在、死后彻底断灭,依此臆断而转起的贪爱称为vibhavataṇhā[对无存在的渴爱]。这是与断灭见相连伴生的渴爱。断灭见是“众生死后完全断灭啥都不剩”的信念;所以,执如是见者希愿在死前尽一切可能享受生活,以纵欲为乐,亦求长生不死;然若横遭穷困则又宁求一死。 此等皆是vibhavataṇhā[对无存在的渴爱]。

vibhavataṇhā[对无存在的渴爱]一定引生对濒死时的感觉的执取,怀有此执取 则死亡识和结生识随之继起 而迈入新一世的名色聚。如前所述,渴爱是“ponobhavika[导致再生的]”。若人接受了断灭见,就会笃信 往昔所造业行 无处得果报,由此极易于造作恶行不避不戒、于造作善行无意无乐,而全心全意寻欢作乐不择手段。如是 执断灭见者实难具令生善趣之业,而其恶业又十分充裕;于是,他执取三种濒死感觉(kamma[业]、akusalakamma-nimitta [恶业相]、 gati-nimitta[趣相])之一,被占压倒性优势的恶业驱赶到结生识的状态,此结生识将他拖入apāyaloka[苦世间],低下界。

******

正是由于上述三种渴爱,在任何形式的生命中、由名色组成的取蕴(i.e.萨迦耶)从入胎那一刻起 持续不断地形成。因此,三种渴爱实乃萨迦耶集起之因。

毗舍佉听了法施对集谛的回答,满意地连赞“善哉!”而后接着探问灭谛。

[ 前方高能预警!!]

[ 前方高能预警!!]

有关灭谛的问答

Sakkāyanirodho sakkāyanirodho ’ ti, ayye, vuccati. Katamo nu kho, ayye, sakkāyanirodho vutto bhagavatā

尊姊!所谓‘萨迦耶灭,萨迦耶灭’,尊姊!什么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灭呢?

Yo kho, āvuso visākha, tassāyeva taṇhāya asesavirāganirodho cāgo paṭinissaggo mutti anālayo; ayaṃ kho, āvuso visākha, sakkāyanirodho vutto bhagavatā

毗舍佉贤友!就是那渴爱的无余离染灭尽、捨弃、捨遣[41]、解脱、无依住[42],毗舍佉贤友!这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灭。

涅槃样态之理是灭谛,它甚深、难解、难言。名色比肉身难知,涅槃比名色难知。简要而言,“萨迦耶灭”就是作为取蕴的名色的完全止息与灭绝。 然而这并非义谓名色生灭相的止息,而是指名色的庸常生起模式不再流转,因为如是流转之根源不存在了;所以此处提到渴爱的灭绝。[43]

渴爱的完全灭绝是“arahatta-magga阿拉罕道”的异熟果,以阿拉罕道之力 永绝流转,而永断凡夫之烦恼并成就圆满解脱。阿拉罕的人格中全无感官欲望和乐著。阿拉罕是灭尽凡夫之烦恼和世俗乐趣的圣人。在濒死时的最后刹那,阿拉罕于任何感觉都全无执取;解脱执取故,死亡识生灭后 必无结生识生。是故阿拉罕无有再生,灭一切有,永脱生老病死之苦。 萨迦耶就是这么灭的。

灭谛涅槃之义是指一切烦恼之灭尽,此灭尽终结一切种苦[44]。譬如灯火因燃尽灯芯而熄灭,如A. I. 178说。

逆依它起与涅槃

“Kataminca Bhikkhave dukkhanirodho ariyasaccam”

比库们!什么是苦灭圣谛?

依于无明、渴爱生;无明的无余灭尽导致造善恶业的名蕴(saṅkhāra[行])灭,saṅkhāra[行]灭导致再生识灭,识灭导致名色灭,名色灭导致六处灭,六处灭导致触灭,触灭导致受灭,受灭导致渴爱灭,渴爱灭导致执取灭,执取灭导致引生后有的业因灭,有不再相续,有灭则无再生,无再生则老死忧悲恼等一切苦灭;如是这整个苦蕴灭是果。(但这绝不意味着“自我”灭了[45]

因灭则果灭。应注意的是,无明灭与saṅkhāra[行]等果灭是同步的。还应注意上述所谓的“灭(nirodha)”是完全的和绝对的[46],……应当理解,如果“因”-烦恼被彻底摧毁根除,那么“果”-与名色之“有”相联的苦 就完全停止了。这等效于‘渴爱的止息’的说法。这可以譬喻为 当油灯中的油耗尽时灯焰即熄灭。

关于如何以圣道达得触涅槃[47],《无碍解道》的描述如下:

Pañcannaṃ khandhānaṃ nirodho niccaṃ nibbānanti passanto sammattaniyāmaṃ okkamati.

当五蕴灭尽时他看见永恒的涅槃[,此时]他入正性决定。

此中要义是:在修习毗钵舍那时,诸如见色闻声之类的名色五蕴的灭尽 在获得圣道果的刹那间被看见。在对名色生灭的止息短暂一瞥时,通过阿拉罕道果的认识仅片刻而已。这种止息被称为sāmañña nibbāna[共通平等涅槃],是道果识的所缘。 由看见共通平等涅槃的圣道之力,烦恼(因)和名色(果)止息、没机会转起。此止息是visesa nibbāna[特殊胜进涅槃][48],特殊胜进涅槃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特殊胜进涅槃的特殊本性,由四圣道之力而得,由 烦恼和名色蕴的止息的四阶位 组成。 由于此四阶位,有四沙门果。

第一沙门果是须陀洹,已得入流者肯定会在最多七世的时间内成就最终的解脱,而且肯定不会投生至任何恶道。初果永断首三结:一、身见或我见(邪见结);二、对三宝的怀疑(疑结);三、执着地相信实行仪式能够趣向解脱(戒禁取结)。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低于人道之处(即:四恶道)的贪瞋痴 也已永断。

斯陀含道成就更深的观智,灭除了较粗的对欲乐的渴爱与较粗的瞋恚,最多只会再回到人间一次即成就最终的解脱。[此道没有断除任何“结”]

应说明的是,在须陀洹道和斯陀含道的短暂片刻,可能不能 知或见 烦恼和名色有的真实止息,因为此止息虽能发生而不显著,仅以有机会发生而存在。所以此止息不被见为湮灭的显现。唯有共通平等涅槃的达得触,也即名色的自然现象的止息,在圣道的短暂片刻被明显地获得。[49]

成就第三阿那含道则永断对欲乐的渴爱与瞋恚二结,在达到最终的解脱之前 再不会投生到欲界。然而,瞋恚&对欲乐的渴爱&kāmabhava[欲有]相应名色 之止息的发生方式,在抵达圣道的刹那 不被确切地看见和达得触。[50] 在那极短暂的片刻间,他唯见共通平等涅槃,此共通平等涅槃意味着名色现象的自然过程的完全止息,此名色现象的自然过程由观智所揭露。[51] 他只有在已得道果后努力回顾时,才知自己已灭绝一切瞋恚和对欲乐的渴爱并解脱kāmabhava[欲有],唯余心的寂静状态。

阿拉罕道之力清除无明、对存在的渴爱等一切烦恼,空无执取,再无后有。然而在达到圣道的刹那 这是注意不到的。只有共通平等涅槃在圣道刹那被注意到或被一瞥,此共通平等涅槃是指 由观智所见的名色的现象性生灭的普通止息。[52]

…………

靠根除渴爱来完全熄灭后有,就是萨迦耶灭。这意味着“有”永远彻底灭尽。

[ 高能预警解除 ]

探问道谛

富豪毗舍佉听了法施比库尼对灭谛的回答,满意地连赞“善哉!”而后接着探问灭谛:

“Sakkāyanirodhagā minī paṭipadā sakkāyanirodhagā minī paṭipadā ’ ti, ayye, vuccati. Katamā nu kho, ayye, sakkāy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 vuttā bhagavatā”

“尊姊!所谓‘导向萨迦耶灭道迹,导向萨迦耶灭道迹’,尊姊!什么被薄伽梵说为导向萨迦耶灭道迹呢?”

浅白而言,修习道谛导向萨迦耶灭之涅槃,唯禅修者可得达触涅槃。所以问题就是“何种禅修是 薄伽梵所说的能导向萨迦耶灭的 道迹?”

对道谛的回答

Ayameva kho, āvuso visākha,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 sakkāy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 vuttā bhagavatā, seyyathidaṃ – sammādiṭṭhi sammāsaṅkappo sammāvācā sammākammanto sammāājīvo sammāvāyāmo sammāsati sammāsamādhī

毗舍佉贤友!就是这圣八支道被薄伽梵说为萨迦耶灭道迹,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三摩地。

诸注疏将‘正见’分别为五种,有时也算上‘回顾正见’[而成六种],‘回顾正见’是 由达至‘圣道果和果正见’后的回顾所得的智,果正见是得圣道后自动生起的,‘果正见和回顾正见’的生起都无需额外再努力修加行。 所余四种正见则必须壹壹努力修加行方可获得。其中“kammassakata[业己性]正见”义为“信仰 业果法则 所得 智,也即 信 自己是己业的所有者和善业得乐果&恶业得苦果”。 此智不像观智或道智是亲身得、亲自见的,此智是单靠对释迦圣教之信仰而生。‘业己性正见智’虽是闻所成慧,却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信因果才会避恶行、只有避恶行才能圆满善行。 希愿修习奢摩他的人,必深信 唯得奢摩他禅那方能升梵世间,而后 此人才能修得禅那之果。 同理可得,唯有相信“修习对名色取蕴的随观 方是正法毗钵舍那”,而后 才能修得观智乃至道智。 所以说,在毗钵舍那禅修中,‘业己性正见’和戒道分&三摩地道分一样都是基础道分。

修观禅前既要有良好的正见和戒行,也要努力培育三摩地。 要具足戒清净,就要遵循八正道中的戒道分,也即正语、正业、正命。[有关正语、正业、正命的解释兹繁不译] 居家者守好五戒,出家者守好 别解脱律仪。 要具足三摩地道分,最好先修奢摩他禅,以便达到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若不能得如是诸色静虑,则由修习 毗钵舍那 刹那 三摩地故,亦能随观名色之生相。也就是 标记并随观生起于六根门的身心现象的每一过程。 对于初学而言,因为专注力和觉照尚弱,所以不可能 在每一次‘见/听/触/知’转起时 都保持观照。所以必须先挑一个清楚明显的身体现象来观照。是故《大念处经》中教导“gacchanto vā‘gacchāmī’ti pajānāti [[他]行走时了知‘[我]在行走’]”等等。

基于《大念处经》的上述教导,我们让禅修者在坐禅时注意“坐着”和“接触”,标记并观照腹部的起落运动;在观照腹部上下时会生起杂念,应标记并观照那些杂念;还应标记并观照 僵硬感、凉热感、行走的动作乃至每一个身体移动。如果郑重恭敬地遵循上述教导来禅修,就能强化刹那三摩地,刹那三摩地强化后就能 将能缘和所缘分别开来。若接着持续观照,则会以亲身体验清楚地照见“因为有移动的意图,所以有肢体的移动发生”。若继续坚持不懈,就会在每一次随观时 照见 所知之色和能知之心 的生灭,方才亲自现见名色是无常苦无我。以这样的方式发觉真理 而成毗钵舍那正见。 为得正见 千方百计 令心安住真实本性,即是sammāsaṅkappa[正思维/正意图]。 所以每当修习观照时都要运用正见和正思维[/正意图]。正见和正思维[/正意图]是二种毗钵舍那慧道分,都属于八正道中的慧蕴。

诸菩萨众 为得佛果所修 观照诸取蕴生灭相 方便法门,亦复如是。[53]

尽力在每一刻都观照是“正精进”。能觉照诸转起的真实本性是“正念道分”。令心固定于所随观的感觉对象是“正三摩地”。所以,每当进行随观时,皆包括这三种三摩地道分。

在义注中,这三种三摩地道分和两种慧道分合称五种作者道分[54]。譬如一件需要五人小组来完成的工作,唯有全部五人都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同样地,唯有当上述五道分协调一致地作用时,修习毗钵舍那才能有进步。[55] 所以此五道分称为作者道分。

观照可以净化正语、正业、正命三种戒道分,成就戒清净;如此一来,三种戒道分加五种作者道分共八道分,在每一刹那的毗钵舍那随观中都有运作。这样的八道分是 名为前分道的毗钵舍那道分,它们可谓是圣道的先驱[前行]道分。

在五种或六种正见中,静虑正见是与静虑三摩地相应之智。除了往昔居殊胜智[宿住智]能促进或支援毗钵舍那随观之外,其它静虑殊胜智都跟毗钵舍那没什么太大关系。静虑三摩地只是所谓的“毗钵舍那所依静虑”的地基。往昔居殊胜智[宿住智]、天眼智和静虑三摩地可算是原初基础性的毗钵舍那道分。已得静虑者应多依此 原初基础性的道分 而修毗钵舍那道分;未得静虑者应唯依 毗钵舍那刹那三摩地 而修观智;如此依次能得形成态中捨智[行捨智]、随顺智乃至道智。

基于基础道分随观名色生相而修毗钵舍那道分,以修毗钵舍那道分(所谓前分道分)成熟观智,观智熟透则能达得触圣道分,也即入流道,它以突破来逮住涅槃[56]。 若坚决热诚地连续勤修,则能亲身体验此事;此事在《无碍解道》中描述如下:

[ 前方高能预警!!]

圣道如何见涅槃

Pañcakkhandhe aniccato passanto anulomikaṃ khantiṃ paṭilabhati. Pañcannaṃ khandhānaṃ nirodho niccaṃ nibbānanti passanto sammattaniyāmaṃ okkamati.

见五蕴无常时得到随顺忍。当五蕴灭尽时他看见永恒的涅槃,此时他入正性决定。

也就是说,随观名色无常而得随顺智之后,达得触名色的灭尽,从涅槃的角度看见此灭尽 并确认此灭尽为一种永恒特性;此即圣道成就。同样地[57],随观名色是苦,见名色灭尽而成就圣道,达得触极乐的涅槃;随观名色无我之后,见名色的完全灭尽是一种绝对的真实有。[58] 这与《弥兰王问》所说完全一致:

tassa taṃ cittaṃ aparāparaṃ manasikaroto pavattaṃ samatikkamitvā appavattaṃ okkamati, appavattamanuppatto, mahārāja, sammāpaṭipanno ‘nibbānaṃ sacchikarotī’ti vuccatī.

那再再作意于转起的心 超越而入于非流转,到达非流转被叫做‘正行者达得触涅槃’。[59]

也就是说,随观逐步发展之后,修观行者的心超越名色的继起相,则名色的灭尽的本性现前。

在达至圣道之前,修观行者于随观的每一刹那 仅仅照见名色的现象性的生灭。 它从只知名色的生灭现象 而跃入一种状态,即 名色彻灭的识的状态[60];此成就 即通过圣道达得触涅槃。

“正确修行(sammāpaṭipanno[正行者])”意谓 绵密观照 在见、听、嗅、尝、触、想的当下 从六根门生的 名色诸现起,像这样观照至三摩地得力时,“名色辨别智(1)”就会转起。 之后会生起辨别因和果的智,即“paccaya-pariggaha-ñāṇa把握缘智(2)”。 然后[61],领悟名色的本来面目是无常苦无我,这叫“sammasana-ñāṇa确认智[62](3)”。确认智对生灭的认知尚未刹那刹那现前亲见诸相之迅速转起。 之后对名色生灭的加速观照,是“udayabbaya-ñāṇa生灭智(4)”。当生灭智发生时会出乎意料地见到明亮或亮光,禅悦(pīti[喜])也变得明显。之后,念[觉照]、三摩地和智变得惊人地强大,身心也明显变得轻安。

接下来是 仅见所观&能观快速湮灭 而不见其生相的“bhaṅga-ñāṇa破灭智(5)”。每当随观时都能超越身体形状等概念而照见名色快速的破灭。因为所缘湮灭得如此迅速,所以对无常苦无我的认识变得极其清楚。 然后“bhaya-ñāṇa怖畏智(6)”“ādīnava-ñāṇa过患智(7)”“nibbidā-ñāṇa厌离智(8)”依次生起。 然后就转起渴望捨弃、逃离名色的“muccitu-kamyatā-ñāṇa解脱愿智(9)”。此时修观行者觉得,如果名色的生理心理现象终结,就能从 不幸、悲恼、伤痛等一切苦 完全解脱;这正是希愿实现涅槃,这希愿正是智慧。 为了满足 捨弃、逃离名色之愿,必须满怀着对真正涅槃的希望而再再观照名色,此即“paṭisaṅkhā-ñāṇa详照[63]智(10)”。 详照智强化至圆满,就实现了以平等捨心看待诸saṅkhāra(形成态[行])的“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形成态中捨智[行捨智](11)”。此智极为灵活、敏捷、轻巧、美妙。修到这一步,坐禅时连续观照一两个小时一点也不累,甚至一坐三个小时也仿佛只是一小会儿。观照时已无需提策,心根本不打闲岔、一点也不散乱,心就只是那么轻巧、微妙、调柔、敏锐着。

当形成态中捨智[行捨智]被相当地强化而成熟时,就转起“anuloma-ñāṇa随顺智(12)”,并通过道智进入名色诸形成态[行]灭尽的样态。 以上所说 符合 如《无碍解道》和《清净之道》所说的 禅修的正确方法。

以上讲解的是 《无碍解道》和《弥兰王问》所说的如何通过圣道达得触涅槃,上述讲解仅仅涉及 对名色蕴灭尽/止息的认知——此乃达得触“sāmañña nibbāna共通平等涅槃”的方式; 以四圣道之力灭尽相关烦恼的方式 乃“visesa nibbāna特殊胜进涅槃”;特殊胜进涅槃在本性上是特别的[64]。应小心注意的是,《无碍解道》和《弥兰王问》没有说 如何认识特殊胜进涅槃。

然而,此涅槃的特殊本性(特殊胜进涅槃)不是离共通平等涅槃之外而别有的另一种涅槃;特殊胜进涅槃是烦恼蕴的灭尽,堕在共通平等涅槃的范围内。[65]

[ 高能预警解除 ]

既然法施比库尼已解释圣八支道(ariyo-aṭṭhaṅgika-magga)是导向名为萨迦耶灭的涅槃的道谛,那么为了让禅修者能清楚地理解,通过毗钵舍那道到达圣道时 名为灭谛的涅槃是如何被照见和实现的,所以这里又详述了一番。

听了法施比库尼对四圣谛的回答,毗舍佉相信法施已在释迦圣教中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只因 不能在释迦圣教中找到真正幸福的人 是答不上来所有这些问题的。法施比库尼已住于善巧应答一切所问。

于世间 日月显著,于圣教 四谛显著。薄伽梵和诸大声闻皆说四圣谛,人们一出家就能学到四圣谛的义理。法施很聪明,她有可能是以 闻思所成慧 来回答问题。所以仅仅根据她的上述回答,尚不能判定她已通过真正的观智亲得四圣谛智。毗舍佉思忖:唯有广问四圣谛 才能确切判断法施的智慧的真实深度。于是毗舍佉继续探问:

有关执取和取蕴的问答

Taññeva nu kho, ayye, upādānaṃ te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udāhu aññatra pañcahupādānakkhandhehi upādāna

尊姊!那执取就是彼等五取蕴呢?还是除了五取蕴外有执取呢?

Na kho, āvuso visākha, taññeva upādānaṃ te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nāpi aññatra pañcahupādānakkhandhehi upādānaṃ. Yo kho, āvuso visākha, pañcasu upādānakkhandhesu chandarāgo taṃ tattha upādāna

毗舍佉贤友!那执取既非就是那些五取蕴,也非除了五取蕴外有执取,毗舍佉贤友!凡对于五取蕴有意欲爱染者,在那里就有执取。

在《中部·后五十篇·天臂品·满月大经》中,薄伽梵回答一位比库的疑问,彼处的问答与此处相同。在经教法中,upādāna[执取]就是chandarāga[意欲爱染]。[66]

如果说执取就是五取蕴,则意谓渴爱就是五取蕴,那么色、受、想、识蕴就不是五取蕴,由诸心所组成的行蕴 除掉贪和邪见心所之外剩余的心所 就也不能称为五取蕴了;如果说除了五取蕴外有执取,那么渴爱(贪和邪见心所)就不算取蕴了;这当然都不正确。所以既不能说执取就是那些五取蕴,也不能说除了五取蕴外有执取。

实际上执取属于行取蕴。[67] 根据论教法,执取是行取蕴中的贪心所和邪见心所。之前已说过执取有四种,兹不赘述。

粘紧五取蕴的chandarāga[意欲爱染]被说为执取,根据论教法,执取包括见取。以下详说取蕴是如何被执取的。

在见到听到时若没有提起观照,对眼&眼所对色等色样态的乐著就会转起,也即“渴爱-执取”在运作;如果执取伴随着有我的谬见而转起,即见取出场。 如果在见到听到时,对苦乐受的依恋 伴随着超异喜欣[乐著]而转起,就发生了“渴爱-执取”;如果此依恋伴随着“正是自我在感受”的谬见而生起,那么见取即出场。 若乐著所想的,即生起了“渴爱-执取”;若认为“正是自我在认出它[对象]”,那么见取即出场。 ④行蕴[/心形态的积堆]是一个范围很广的科目,包括50种[心的]样态,难以尽言;简单来说,如果依恋黏紧 在见闻觉知时生起的“诸形成态[行]”,例如作意、意欲[动机]、慈悲、敬信、喜怒哀乐等等,即生起了“渴爱-执取”;如果执取伴随着我见而转起,那它就成了见取。 一句话,有乐著就有“渴爱-执取”,有“正是自我在见闻觉知”的颠倒妄思 就有见取。

与乐著或谬见伴生、遭受执取的色受想行识,是五取蕴。即使本可以不臣服于/不遭受执取、也要向执取倾斜的五蕴,被称为取蕴。 尽管通过毗钵舍那随观 能认识到名色蕴的无常苦无我,但如果名色蕴未被随观,那么在‘渴爱-谬见’的影响下,名色蕴还是要遭受执取 而算作取蕴。

简要而言,要记住的是:执取包括了贪心所和邪见心所,贪心所和邪见心所本身也会被执取,所以执取本身也属于取蕴;执取属于行取蕴。

探问萨迦耶见如何生起

“Kathaṃ panāyye, sakkāyadiṭṭhi hotī”

又,尊姊!怎样有萨迦耶见呢?

萨迦耶即是名色,认为此名色积堆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或“个人”,即是萨迦耶见。此处毗舍佉问的是 萨迦耶见是如何生起的。法施回答如下:

回答萨迦耶见如何生起

Idhāvuso visākha, assutavā puthujjano, ariyānaṃ adassāvī ariyadhammassa akovido ariyadhamme avinīto, sappurisānaṃ adassāvī sappurisadhammassa akovido sappurisadhamme avinīto, rūpaṃ attato samanupassati, rūpavantaṃ vā attānaṃ, attani vā rūpaṃ, rūpasmiṃ vā attānaṃ. Vedanaṃ…pe… saññaṃ… saṅkhāre… viññāṇaṃ attato samanupassati, viññāṇavantaṃ vā attānaṃ, attani vā viññāṇaṃ, viññāṇasmiṃ vā attānaṃ. Evaṃ kho, āvuso visākha, sakkāyadiṭṭhi hotī

毗舍佉贤友!这里,未受教导的凡夫是不曾见过圣者的,不熟练圣者法的,未受圣者法调教的;是不曾见过善人的,不熟练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调教的,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中略)想…..(中略)行…..(中略)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毗舍佉贤友!这样有萨迦耶见。

(1)何谓未受教导的凡夫

在此世间有两种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凡夫(putthujjana),和正遍觉者的圣弟子。在凡夫中也有两种人:无知者和有智者。“未受教导的凡夫”即是属于无知者;此中意谓:

“āgamādhigamābhāvā ñeyyo assutavā iti.”

不达得 阿笈摩[阿含],需要被引导,未听闻。[68]

也即从未聆听释迦圣教之人,缺乏有关教法的知识,所以算作无知者。这样的无知者没有关于真相的智慧,真相即是肉身只是由名色合成[69]、名色只是因和果,不存在有生命的持续实体、不存在atta或自我。 尚未修习毗钵舍那、或虽已修习而未得名色辨别智的人,都算作未受教导者。这样的凡夫都怀有“肉身是我”之谬见,这样的谬见就是所谓萨迦耶见。 为什么会这样?由于无明,内六处被妄思为“我”,此虚妄思被称为萨迦耶见。粗糙而言,色被看成了“我”。 只有得毗钵舍那观智才能认识到真相;而以入流道智达得触涅槃之后,萨迦耶见就再不可能生起了。

(2)云何不见圣者

不仅对教法无知会导致我见,由不见圣者法故不见圣者 也会令我见流转不绝。 不具圣者之智的凡夫,就算亲身碰到了一位圣者、以肉眼看见了一位圣者,也说他不曾见过圣者;除非他自己成为圣者,否则不能说他见过圣者。 在《转法轮经讲记》中提到的裸行者Upaka[此云“近者”]和五比库最初的表现就是例子[70]。 应知“dhammaṃ passanto maṃ passatī[看见法的人,[他]看见我]”,也即:以智眼见道果涅槃者 见正遍觉者。所以,觉悟法的人会知道谁是正遍觉者一个人若无 对法的真知就看不见圣者。 “不曾见过圣者的”的意思与“未受教导的”或“无知的”类似。

(3)如何熟练圣者法

Ariya-dhamma[圣者法] 义指与出世间智相伴的Bodhipakkhiya Dhamma[菩提分法],也即真实智的37种成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机能根、五力、七觉支、圣八支道。 要熟练这些圣者法,就要修习四念处;要修习四念处,就必须修习毗钵舍那。所以,为了熟练这些圣者法,应当勤修觉照。

在本中心的禅修者 应当在行走时藉助默念标记“走、走”来随观,这随顺《大念处经》中的教导“gacchanto vā‘gacchāmī’ti pajānāti [[他]行走时了知‘[我]在行走’]”。 同样,站立时、坐着时、躺卧时、弯腰时、伸臂时,藉助默念标记“站、站”“坐、坐”“伸出、伸出”等等来随观。本中心的禅修者 不仅随观 行住坐卧俯仰屈伸,也藉标记来观照腹部的起落运动。此即在任何身体动作发生的当下修习“身随观”。

口诀:

“在身体动作发生的当下如实了知它”

在观照腹部上下时会生起杂念妄想,应标记并观照那些杂念妄想;这相当于随顺《大念处经》中的教导“sarāgaṃ vā cittaṃ ‘ sarāgaṃ citta ’ nti pajānāti[心有爱染时了知心有爱染]”而修习“心随观”。

口诀:

“在内心活动发生的当下如实了知它”

当有僵硬感或疼痛时,禅修者藉助默念标记“硬、硬”“疼、疼”来随观;当有心的苦受或心的乐受时,禅修者也藉标记来随观;此即随顺《大念处经》中的教导“sukhaṃ vā vedanaṃ vedayamāno ‘ sukhaṃ vedanaṃ vedayāmī ’ ti pajānāti [心感受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受乐受’]”而修习“受随观”。

口诀:

“在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发生的当下如实了知它”

再者,在见到/听到/触到/知道的当下,藉标记“见到、见到”“听到、听到”“触到、触到”“知道、知道”来观照,正如《大念处经》中所示“cakkhuñca pajānāti, rūpe ca pajānāti [[他]了知眼,并且[他]了知色]”,意思是如实了知“眼”和“眼所对色”相当于修习“法随观”念处。

口诀:

“在现象发生的当下如实了知它”

此中“现象”是指见/听等[71]。 当贪/嗔/昏沉/睡眠/掉举/追悔/疑惑等障盖生起时,也必须以观照如实了知。…………

(4)修习念处如何摄菩提分法

[I.修四念处摄四正勤]

之前有说修四念处摄四正勤。为令观照深化 勤奋修习四念处 能摄 四正勤,具体而言:

①[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故 策励发勤精进]

每当提策观照时,就相当于 为了制止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 而作努力。

②[诸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 策励发勤精进]

每当提策观照时,即是致力于制止往昔已造的恶业感果;也是致力于阻止‘所缘-随眠-恶(ārammaṇa-anusaya-akusala)[72]’生起。

③[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 策励发勤精进]

每当提策观照时,即是致力于获得尚未获得的观智和道智。

④[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 令不忘失 令其增长广大故 策励发勤精进]

每当提策观照时,即是保住、增广和圆满已获得的毗钵舍那实修功德。

显然,每当观照运行时都含摄了四正勤。

[II.修四念处摄四如意足]

关于四如意足,若摄其一则能令意愿满足。每当观照时,或(1)依靠热忱的愿欲,含摄意欲或决意(chandaiddhipāda[意欲如意足]); 或(2)依靠精勤,含摄精进(viriyaiddhipāda[精进如意足]); 或(3)依靠热切心,含摄必要的思之准备 (cittiddhipāda[心如意足]);[73] 或(4)依靠锋利智慧,含摄深观(vīmaṃsiddhipāda[深观如意足])。 显然,每当观照运行时都含摄了四如意足中的一个。

[III.修四念处摄五根]

每当观照时都涉及五机能根:(1)信机能根, (2)为了得到观照而作的努力(精进机能根), (3)觉知之念住(念机能根), (4)固定在所作意随观的感知对象或感觉上的寂静心(三摩地机能根), (5)对所随观的感觉的本性的如实知(慧机能根)。

[IV.修四念处摄五力]

“bala力”被定义为“bo”,字面义为一种军队或力量。这意谓它是禅修中支持的力量。五力与五机能根的名称相同,是故应知观照时如何涉及五力。

[V.修四念处摄七觉支]

七觉支中的念觉支等同于念住,择法觉支即是慧机能根,精进觉支即是精进机能根,三摩地觉支即是三摩地机能根,只有喜觉支、轻安觉支和捨觉支是特别的。修到生灭智时,喜和轻安是非常明显的;心的中捨性也变得显著,因为观照强大而稳固 所以无需额外策力。然而,修到形成态中捨智[行捨智]时 捨觉支才最为清晰鲜明。 所以说,修习四念处圆满含摄七觉支。

[VI.修四念处摄八正道]

八圣道中的正念、正精进、正三摩地、正见 义谓 念住、正勤、三摩地机能根、慧机能根等。 既然正思维亦与正见道分俱行,那么显然正思维与慧机能根等同步完成其作用。 三种戒道分在观照时并不亲自运作,但它们从持戒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保持完好,所以可以说,正语、正业、正命在观照时一直都圆满保持着。换句话说,因为圣道 永拔 导致破戒的粗大烦恼,所以理所当然地,‘成就源自观智的彼分捨断’含摄并圆满 正语、正业、正命的作用。 这就是八道分在观照过程中的运作方式,以及在观照的过程中如何圆满含摄八道分。

******

不熟练圣者法的凡夫怀执我见,熟练圣者法者 真正且清楚地理解 名色无常苦无我。

[ 前方高能预警!]

[ 前方高能预警!]

如何有萨迦耶见

(1)与色相关的四种萨迦耶见

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将肉身看成是“atta我”,将十二处看成是“atta我”。看见自己的手脚时,将能见之眼和所见之手脚都妄思为“atta我”。看见他人时,也妄思其为一个有生命的实体。构成身体的四大被妄思为“atta我”,这是关于色的萨迦耶见。这是第一种与色蕴相关的萨迦耶见。 当生起像这样的颠倒虚妄思时,一切见闻思考的活动 都被看成是 能见闻者之我,尽管它们其实只是心的活动。

第二种与色蕴相关的萨迦耶见,即 颠倒妄思“atta我”是由身/色组成。此颠倒虚妄思从想象性的认识而生,或从见到“诸事物”而生,此“诸事物”是 作为“nāma名”的错觉而显现的内心识知。这就像树影来自真实存在的树。[74] 其实,正是在‘能知心(名蕴)’的作用下 色才被看成“我/人”。

第三种与色蕴相关的萨迦耶见,即相信此身或色仅仅依靠“atta我”而存在。这就像芳香内秉于花中。[75] 能思能知之心被当成了“atta我”,身/色被认为是依靠此“atta我”才得以存在。此见解很难解释。

第四种与色蕴相关的萨迦耶见,即相信“atta我”住在此身/色之中。佛教徒若缺乏教理/实修,也会把能思能知之心错当成“atta我”。人们误以为“atta我”在死时从一具身体迁居另一具身体,前往来世住于母胎。以此方式,人们普遍把生起的识当成了住在色身中的“atta我”。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atta”,存在的只是一股名色生灭的连续链条物质的和精神的诸要素 都只是依循诸条件而不断流出。若渴爱等烦恼尚未灭绝,在濒死时就会执取业、业相、趣相这三者中的一者。所谓死亡就是:此世的最后一个识灭去后,再无名色按之前的形式继起;但名色相续并非就此完全停止,新的识将遵循业力而生起于新一世,此识所依之色也同步转起;这一对名色生灭后,新的名色再再相续流转不息。以此方式,新一世里的名色蕴由业果而生。当此世的最后一个识灭去时,并无什么生命本质或灵魂 消失或被摧毁,并无什么身或命转移到别处。根据释迦圣教,死亡和新生就是这样发生的。未成就 法的智慧 之人,仍会被谬见漂转,而认为死时 能知之“atta” 去往别处居住。萨迦耶见是“atta-diṭṭhi我见”。

(2)二十种萨迦耶见

1). 认为色是我,为萨迦耶见。

2). 认为在我中有色,为萨迦耶见。

3). 认为色住在我中,为萨迦耶见。

4). 认为我住在色中,为萨迦耶见。

这四种是与色蕴相关的萨迦耶见。类似地,与名蕴相关的萨迦耶见也有四种。

另一种虚妄思是 在受中有“atta我”,也妄想 受住在我中,也妄思 受是我;这是第一种与受蕴相关的萨迦耶见。第二种是 我在受。第三种是 依靠我才能受。第四种是 我依靠受而存在。[76] 此中第二、三、四种与受蕴相关的萨迦耶见 不是把受看成我,而是把其余四蕴看成我。

与想蕴、行蕴、识蕴相关的萨迦耶见也壹壹各有四种,所以与五蕴相关的萨迦耶见一共有二十种。换个方式而言:

(1). 认为 色/受/想/行/识 是“atta”。

(2). 妄思在“atta”中有 色/受/想/行/识。

(3). 妄思 色/受/想/行/识 居住在“atta”中。

(4). 妄思“atta”居住在 色/受/想/行/识 中。[77]

No.(1)中认为色是“atta”的见 单单只执著色,认为受/想/行/识是“atta”的见 专门执著“nāma名”。在No.(2)(3)(4)中的第一种见 纯粹执著“nāma名”。所以,纯粹执著色为“atta”的萨迦耶见只有一种,纯粹执著“nāma名”为“atta”的萨迦耶见有七种[78]。其余十二种萨迦耶见综合执著名和色。 然而[79],在No.(2)(3)(4)中没有特别提到 或执著色为“atta”、或执著名为“atta”、或执著名色为“atta”,那么这十五种我[atta]执 可以说包括了执著paññatta(名称或表示)[80]为“atta”的模式。执著paññatta[假名/施设/表象]为“atta”的模式 必须在No.(2)(3)(4)中被提到,因为在《梵网经》义注中有说到执著遍相[kasiṇa][81]为“atta”。在印度其它宗教信仰或理论中,“atta”与五蕴迥异,或离五蕴之外而有;这就是[我执要包括执著表象为我和执著五蕴为我这两种模式的]原因。 但是,如果“atta”无非是paññatta[假名/施设/表象]的话,那么执著就不可能转起,因为见或听之觉应非已生[82]。若此“atta”能见能听、能知能执,方可说“atta”不离名色五蕴[83]。所以,在上述二十种萨迦耶见中未提及如何只执著paññatta[假名/施设/表象][为我],相反,只执著五蕴[为我]的模式被列出。 举例而言,在释迦牟尼时代的尼乾子萨遮迦[Saccaka]曾承认他相信五蕴是“atta”。[84] 事实既然如此,如果五蕴中的任一个或多个被看成“atta”、众生、我,此即是萨迦耶见。

[ 高能预警解除 ]

如何没有萨迦耶见

毗舍佉继续探问如何没有萨迦耶见,法施回答如下:

Idhāvuso visākha, sutavā ariyasāvako, ariyānaṃ dassāvī ariyadhammassa kovido ariyadhamme suvinīto, sappurisānaṃ dassāvī sappurisadhammassa kovido sappurisadhamme suvinīto, na rūpaṃ attato samanupassati, na rūpavantaṃ vā attānaṃ, na attani vā rūpaṃ, na rūpasmiṃ vā attānaṃ. Na vedanaṃ…pe… na saññaṃ… na saṅkhāre…pe… na viññāṇaṃ attato samanupassati, na viññāṇavantaṃ vā attānaṃ, na attani vā viññāṇaṃ, na viññāṇasmiṃ vā attānaṃ. Evaṃ kho, āvuso visākha, sakkāyadiṭṭhi na hotī

毗舍佉贤友!这里,已受教导的圣弟子是见过圣者的,熟练圣者法的,善受圣者法调教的;是见过善人的,熟练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调教的,不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中略)想…..(中略)行…..(中略)不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毗舍佉贤友!这样没有萨迦耶见。

释迦圣教中的圣者不会把名色看成atta。如果已看见涅槃,那么必然已知名色的无常和苦,所以必然能认识到名色是依众缘而刹那生灭没有人能令名色依己意而生、也没有人能阻止名色衰灭。如此就能认识到名色不可控并且不是“atta”而是“anatta无我”,从而在见闻觉知时不再执著名色为”atta”。[85]

此外,已触得确认智和生灭智乃至破灭智的修观行者 在观照时不但能照见无常和苦,也能照见无我;他不会就所观的感觉而生起我执。修观行者以观智照见无我而远离我执除遣我见。然而他忘失观照时就不能远离我执。听闻名色无常苦无我之法、完全听懂并深感满意,像这样的有智之人 可以被称为“kalyāṇa-puthujjana[善巧凡夫]”,可以说他已在某种程度上远离坚固我执,但这种离执 尚不能与‘毗钵舍那观智所得离执’相提并论。 要记住:为了除遣我执,就必须在每一个见/听/触/知的当下 一直作观照。[86]

所谓“见过圣者的,熟练圣者法的,善受圣者法调教的”都是指此人已成为圣者。熟练圣者法是指善巧于菩提分法。

(1)摄护调伏

在释迦圣教中依循saṃvara-vinaya[摄护调伏]阻断akusala dhamma[不善法]而成为已受教导的人。saṃvaravinaya[摄护调伏]包括:(1)戒摄护(sīla-saṃvara); (2)觉照摄护(sati-saṃvara); (3)智摄护(ñāṇa-saṃvara); (4)忍摄护(khantī-saṃvara); (5)精进摄护(viriya-saṃvara)。

对出家者而言,sīla-saṃvara戒摄护 是指称为“patimokkha别解脱”的戒;对俗人而言则是五戒。守戒就相当于在圣者法中得到训练。

sati-saṃvara觉照摄护 是指:在从见到、听到etc.生起各种感觉的当下,通过觉照来抑制对这些感觉生起贪嗔烦恼。最好是训练心绵密随观“识的流转”、并且单单只专注于“识的流转”,所谓“识的流转”是指 在见到、听到etc.的每一个当下所生起的识的流转。

在见到、听到etc.的每一个当下都保有觉照而持续随观无常苦无我,以阻止常乐我净四颠倒生起(常乐我净四颠倒即是akusala[不善]),就是 ñāṇa-saṃvara智摄护。既然 修观行者用“智摄护”阻止此诸不善(akusala),那么 像这样随观而修得观智之后,他将达得ariya-magga-ñāṇa[圣道智]。 用圣道智永拔相关的akusala[不善],也属于ñāṇa-saṃvara智摄护。 在禅修中以saṃvara-vinaya[摄护调伏]所作的一切努力 都是为了达得ariya-magga-ñāṇa[圣道智]。

忍耐或容忍严寒酷暑和他人的恶毒中伤等苦受 是 khantī-saṃvara忍摄护。在禅修时耐心地忍受胀痛、火烧痛、撕裂痛等等也是忍摄护。

随观并除遣杂念妄想 是 viriyasaṃvara精进摄护。用正念随观 来防止未生的诸不善(akusala)生起、来除遣已生的诸不善,即是致力于“精进摄护”。

修到生灭智或破灭智的程度,就大致可以说 成就了这五种saṃvara-vinaya[摄护调伏]。 如上所述,具足观智者是已受教导的、善受圣者法调教的,他真正认识到:生起在六根门的一切名色蕴之相 是“anatta[无我]”、根本不是“atta[我]”。 随着渐次成就更深的观智,他终将获得圣道智;获得圣道智将彻底擦除 名色蕴是“atta”的误解。

[ 前方高能预警!]

(2)捨断调伏

以捨断akusala[不善]来训练或教导 是pahāna-vinaya[捨断调伏]。有五种pahāna[捨断]:

1、tadaṅga-pahāna[彼分捨断]

2、vikkhambhana-pahāna[镇伏捨断]

3、samuccheda-pahāna[正断捨断]

4、paṭippassaddhi-pahāna[止息捨断]

5、nissaraṇa-pahāna[出离捨断]

用观智所得对治见一个一个地去除占据此心的 名为ārammaṇa-anusaya[所缘随眠]的kilesa[烦恼]之思,是tadaṅga-pahāna[彼分捨断]。正如《清净之道》所说:“Tadaṅgena tadaṅgassa pahānaṃ tadaṅgappahānaṃ.”此处义谓 用观智的一种相反见 去除一种烦恼之思[87],此烦恼之思引生 对‘所知的感觉’的四颠倒,此四颠倒是在观照的过程中被妄思出来的。

vikkhambhana-pahāna[镇伏捨断]义指 用upaccara-samādhi[近行三摩地]和appanā-samādhi[安止三摩地]的机能 远离烦恼的粗分 相当长的时间。

samuccheda-pahāna[正断捨断]义指以圣道之力根除烦恼。用须陀洹道乃至阿拉罕道之力根除烦恼 都属于samuccheda-pahāna[正断捨断]

住在本禅修中心的修观行者们 正在为圆满‘彼分捨断’而努力,并且也为通过观智去[获得道智而]成就‘正断捨断’而努力。

以圣道永拔烦恼之后,再以圣果之力止息凡夫的烦恼,是paṭippassaddhi-pahāna[止息捨断]。这无需特别的努力;意思是以果等至之力照常保有心的止息。

nissaraṇa-pahāna[出离捨断]是 称为nissaraṇa[出离]的涅槃,nissaraṇa[出离]包括:以根绝诸烦恼来离“有”,和名色之苦的完全止息。捨弃或解脱于轮回称为nissaraṇa-pahāna[出离捨断],此捨弃或解脱包括逃离“有”。 在入圣道时和得圣果后,nissaraṇa-pahāna[出离捨断]被完全实现或圆满。

以上是有关kalyāṇa-puthujjana[善巧凡夫]和圣者的综合说明。

******

“atta”义指 被看成一个活的存有的“那个”。 “atta”被错误地设想为某种可控制的、负责指挥行/住/坐/卧/说/做的事物,这称为“sāmī-atta[拥有者/主人]”。 “atta”看起来好像长久居住在身体中,这称为“nivāsī-atta[居者]”。 “atta”看起来好像能够思考、说话、做事情,这称为“karaka-atta[作者]”。 一切所生起的苦乐受似乎都被“atta”感受,这称为“vedaka-atta[受者]”;这是执著受蕴为“atta”。 须陀洹圣者绝无“atta”之执,他处于对真实的持续感知中,此处所谓“真实”唯指不断生灭的名色

法施比库尼所说的去除二十种萨迦耶见,等效于去除四种我执,即主人-我、居者-我、作者-我、受者-我。

[ 高能预警解除 ]

探问圣道

“Katamo panāyye,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

“又,尊姊!哪些是圣八支道呢?”

换句话说,什么是具有八种属性的圣道呢?

之前在探问名为“sakkāya-nirodha-gāmini-

paṭipadā [导向萨迦耶灭尽之道]”的道谛时,所提的问题与此问相同;既然对道谛已作了回答,那为何还要再重复回答呢?因为法施比库尼思忖:毗舍佉很可能想就道谛追问另一些问题,于是她适当地予以再次回答。

对圣道的回答

“Ayameva kho, āvuso visākha,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 seyyathidaṃ – sammādiṭṭhi sammāsaṅkappo sammāvācā sammākammanto sammāājīvo sammāvāyāmo sammāsati sammāsamādhī ”

“毗舍佉贤友!这是圣八支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三摩地。”

圣八支道是释迦圣教之精髓,此法甚深微妙,是正遍觉者的本原教导。为了获得此圣八支道,必定将成正遍觉的菩萨,以最高的精进 勤修了 或四无央数[88]又十万个长纪元、或八无央数又十万个长纪元、或十六无央数又十万个长纪元。一切正遍觉者们都终其一生地强调此圣八支道,以使所有veneyya[堪受驯导者]们 修习并达得 此圣道所摄之理。圆满成就此圣八支道相应之法,即成阿拉罕。所以有关此圣八支道的修习是最重要的修习。

唯禅修方能得正见此正见是对存在之本性的一种真正理解/把握。从世俗事务的立场也有谬见和正见之别,但那些关乎世俗事务的正见 与 此处所说的圣道 无关;圣道关心的是 得到 有关真实本性 的智慧,此真实本性是我们自己的内在名色的真实本性。 必须在 见/听/嗅/尝/触/想知 生起于六门的每一个当下,修习随观并且亲身体验名色相的连续生灭,才能清楚地理解名色只是一种 苦的积堆 并形成定解。

不修随观的庸俗凡夫是可怜的,因为他们为了享受悦意的色声香味触 而艰辛奋斗、尝尽人间忧苦;当那浸透忧苦的心血汗水收获果实的时候,那些果实却很快就无常了。事物的无常本性在享用美食时也很明显;味觉出现在舌头上,片刻即消失。其它感觉也是一样。糊口谋生有多少忧苦,满足享受又何其麻烦!生活就像一场战斗。为了活命和享受红尘之乐,我们一生又一生备尝同样的艰辛苦屈。若堕在四恶趣,那就更是悲惨了。

时时处处绵密观照的瑜伽行者,将能在 见/听/嗅/尝/触/想知 的当下,亲身认识到名色刹那生灭的真实特性;瑜伽行者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发觉事物不可控的本性,并且发觉人生原来是可悲的;他也会认识到:名色一刹那不按旧模式重新形成 即是死亡。这伴随着不幸和挫折的人生真是太可怕了。像这样的对于真相的认识或智慧即是“毗钵舍那正见”,这实际上是在知晓苦谛。

毗钵舍那正见认为所随观的感觉对象只是苦,从而镇压超异喜欣[深隐乐著]”。然而对于那些被遗漏而未能予以随观的感觉对象来说,“超异喜欣[深隐乐著]”仍然保持有效和活跃。唯有圣道才能根除此“超异喜欣”。然而即使达到须陀洹道果的阶段,也未能完全根除kāmabhava[对欲的渴爱] 而仍会乐著于名色。所以须陀洹有可能结婚,被家庭生活的牵绊束缚。当阿难陀尊者的姨母Gotami[瞿昙弥,即大爱道/生主]濒死时,阿难陀尊者哀恸悲泣;这说明他对名色仍有乐著,他仍将名色看成是好的、惬意的,值得远离死亡。只有阿拉罕道才能根除对有[生命]的渴爱。

有执取耽乐就有苦。持家者要面对许多苦,总是要担忧家庭、孩子等等。《相应部·六处篇·四十二、聚落主相应·11、薄罗迦经》:[89]

有一次,薄伽梵住在末罗(Malla),一个名叫乌卢频螺咖巴(Uruvelakappa)的末罗市镇。

那时,村长薄罗迦(Badraka)去见薄伽梵。抵达后向薄伽梵礼拜问候,接着在一旁坐下,然后村长薄罗迦对薄伽梵这么说:

“大德!如果薄伽梵教导我苦的集起与灭没,那就好了。”

“村长!如果我教导你关于过去世苦的集起与灭没:‘过去世是这样这样。’对此你会有怀疑、会有疑惑;村长!如果我教导你关于未来世苦的集起与灭没:‘未来世是这样这样。’对此你也会有怀疑、会有疑惑;又,村长!我就坐在这里,你就坐在那里,我将教导你苦的集起与灭没,你要听!你要好好作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村长薄罗迦回答薄伽梵。

薄伽梵这么说:

“村长!你怎么想:是否有任何乌卢频螺咖巴的人,因为他被处死、或被刑缚、或被罚没、或被叱责 的缘故,会令你生起愁、悲、苦、忧、绝望?”

“大德!是有这样的乌卢频螺咖巴的人,因为他被处死、或被刑缚、或被罚没、或被叱责 的缘故,会令我生起愁、悲、苦、忧、绝望。”

“又,村长!是否有任何乌卢频螺咖巴的人,因为他被处死、或被刑缚、或被罚没、或被叱责 的缘故,不会令你生起愁、悲、苦、忧、绝望?”

“大德!是有这样的乌卢频螺咖巴的人,因为他被处死、或被刑缚、或被罚没、或被叱责 的缘故,不会令我生起愁、悲、苦、忧、绝望。”

“村长!如果因为某些乌卢频螺咖巴的人被处死、或被刑缚、或被罚没、或被叱责 的缘故,会令你生起愁、悲、苦、忧、绝望,而因为某些人则不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因和缘是什么?”

“大德!对那些我对其有 意欲爱染(chandarāgo) 的乌卢频螺咖巴人,若其被处死、或被刑缚、或被罚没、或被叱责,会令我生起愁、悲、苦、忧、绝望;但,大德!对那些我对其没有 意欲爱染(chandarāgo) 的乌卢频螺咖巴人则不会。”

“村长!请以此已见的、已知的、即刻达得的、已深解的法,导出[nayaṃ]过去与未来:‘凡过去世任何苦生起时,一切都是欲为其根源、欲为其因缘而生起,因为欲是苦的根;凡未来世任何苦生起时,一切都是欲为其根源、欲为其因缘而将生起,因为欲是苦的根。’”

“不可思议啊,大德!未曾有啊,大德! 这被薄伽梵那么的善说:‘凡任何苦生起时,一切都是欲为其根源、欲为其因缘而生起,因为欲是苦的根。’[90]

(也就是说,由于chandarāga[意欲爱染]的执取 而对某些人有牵挂,若这些人遭遇不测,忧苦就会生起;反之则不会。此段对话的意趣是chandarāga[意欲爱染]是苦因,解脱于chandarāga则苦因灭尽。是故应知 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苦都源自chandarāga。)[91]

大德!我有个儿子名叫智罗瓦西(Ciravāsī),他住在外面的住处,我早上起来后,派遣一男子:‘我说啊,请你去了解一下男孩智罗瓦西怎么样了。’ 大德!只要那位男子还没回来,我就不安:‘希望男孩智罗瓦西不要有任何病苦!’”

“村长!你怎么想,如果男孩智罗瓦西被处死、或被刑缚、或被罚没、或被叱责,会令你生起愁、悲、苦、忧、绝望吗?”

“大德!如果男孩智罗瓦西被处死、或被刑缚、或被罚没、或被叱责,甚至我的命都有变异[92],又如何不令我生起愁、悲、苦、忧、绝望呢!”

“村长!以此理趣应知:‘凡任何苦生起时,一切都是欲为其根源、欲为其因缘而生起,因为欲是苦的根。’

村长!你怎么想,当你未见过、未听过智罗瓦西的母亲[93]时,你对智罗瓦西的母亲有欲、或贪、或爱吗?’”

“不,大德!”

“村长!因为你看见或听到她,你才对智罗瓦西的母亲有欲、或贪、或爱吗?”

“是的,大德!”

“村长!你怎么想:如果智罗瓦西的母亲被处死、或被刑缚、或被罚没、或被叱责,会令你生起愁、悲、苦、忧、绝望吗?”

“大德!如果男孩智罗瓦西的母亲被处死、或被刑缚、或被罚没、或被叱责,甚至我的命都有变异,又如何不令我生起愁、悲、苦、忧、绝望呢!”

“村长!以此理趣应知:‘凡任何苦生起时,一切都是欲为其根源、欲为其因缘而生起,因为欲是苦的根。’”

[ 以下内容为释迦圣教核心要义 不共外道 ]

村长薄罗迦的故事显示了 在特定情况下如何因为执著情和爱而产生苦。[94] 同样地,若人将本来是苦的名色颠倒地看成是乐 而 卷入对名色的超异喜欣/乐著,就会不断引发后有[来世的生命]、一生又一生与苦相伴;[95]这样的超异喜欣/乐著 即是“Samudaya-taṇhā[对集起的渴爱]”。[96] 每当照见名色无常苦无我的真相时,渴爱就被去除了。这相当于用认识真相的毗钵舍那正见 来除遣对集起的渴爱”。这是以去除集谛而知真相

每当“对集起的渴爱”被除遣时,所观的感觉就不能引发来世的名色,来世之苦就将止息。这是以正见认识真相来成就“彼分灭尽”。

在随观的每一刻持续成就毗钵舍那道分,可以算作照见真实之本然。毗钵舍那正见相应真实智就是这样获得的。 持续成就毗钵舍那道分 会导向修习道谛,而圣道所得正见既照见涅槃 也照见四圣谛。

在见闻觉知的当下所生起的名色相 若被颠倒妄思为常乐我净,对集起的渴爱就会转起;若以随观而照见此名色为无常,渴爱就会停止;若渴爱被停止,正见将引生正智。所以为了成就谛现观 必须连续持久地作随观。因为圣道之正见达得触涅槃,所以关于“渴爱之灭尽和对(名色生灭之)苦的彻知是如何发生的”就变得更加清楚。这是灭谛,灭谛义指一切名色的完全灭尽,此完全灭尽导向涅槃[97]

在随观名色连续生灭的过程中,观智得以成熟;观智成熟时,一切应知的和现知的都堕入完全灭尽。这就是 描绘正见如何真正达得触灭谛的图景。必须以随观名色的连续生灭来修习毗钵舍那道分,才能真正达得触名色的苦的本性的止息;了知名色的真实本性,才能开展圣道。通过像这样地修习而获得智慧,此修所得智 方乃sammādiṭṭhi[正见]。

如上所述,正见照见苦谛为无常苦无我,像这样的照见 刹那刹那断集谛 而刹那刹那成就达得触[现证];修观行者从而能于苦之灭尽亲见亲得。 苦之灭尽亦由亲修道谛而达得;亲修道谛所得智 亦是正见。

若正见已被开展,则向正见倾斜之心亦含摄正思维。 为得觉照及谛现观所作之持久努力 名正精进,向正见倾斜之心亦含摄正精进。 由保持觉照故,向正见倾斜之心显然亦已含摄正念。 根据觉者之语“sammāhito——心已平稳者,yathābhūtaṃ——正确地或真实地,pajānāti——知晓或解了”,[98] 唯当有专注力(samādhi)时才能真正知晓真实,此专注力与正见一起令心安定;是故向正见倾斜之心亦含摄正三摩地。 再者,只有圆满戒清净才能获得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唯具正见方能得此五种慧清净,是故向正见倾斜之心亦含摄正语业命三种戒道分。

如上所述,当有毗钵舍那正见和圣道正见时,就有八道分。法施比库尼所回答的八支道分正是圣道。所有毗钵舍那道分都是“前行道分”,即圣道的先驱者。[99]

[ 前方高能预警!]

[ 前方高能预警!]

探问被合成和非被合成

‘‘ Ariyo panāyye, aṭṭhaṅgiko maggo saṅkhato udāhu asaṅkhato ’’

“又,尊姊!这圣八支道是被合成的,或者非被合成的呢?”

此句义为:圣道是 出自诸因的saṅkhata dhamma[被合成的样态]呢?还是 像涅槃的寂静本性&极乐本性一样的asaṅkhata dhamma[非被合成的样态]呢?[100]

对被合成和非被合成的回答

‘‘ Ariyo kho, āvuso visākha, aṭṭhaṅgiko maggo saṅkhato ’’

“毗舍佉贤友!这圣八支道是被合成的。”

此句义为:有八种属性的圣道 如毗钵舍那一样是 出自诸因的saṅkhata dhamma[被合成的样态],asaṅkhata dhamma[非被合成的样态]唯是涅槃,由于圣道有令烦恼没机会生的作用,此涅槃以极乐性&安稳性为特征。无生的寂静性或安稳性 不能说为从因所生。涅槃义谓不受后有,因为 作为后有之因的烦恼已然灭绝;烦恼之灭绝显出一种极乐样态,此极乐样态解脱一切形式的渴爱和凡夫烦恼。既然此涅槃无生,那就不能说涅槃是saṅkhata[被合成的/有为法]之因[101] 涅槃仅仅是asaṅkhata[非被合成的]、非物质的、非所作的(非被制造的)。

然而圣道以毗钵舍那为因缘而生起、故是saṅkhata[被合成的/有为法]。由 修作为前分道的毗钵舍那观智 故,圣道紧随“随顺智”和“种姓智”而起;此中“随顺智”把握向着涅槃的感觉对象[102],“种姓智”向名色之灭尽倾斜[103]。 显然,它由成就与色身并行之样态而生,此色身如同所倚之靠垫,或者可以说起一种容器的作用。[104] 对于谙熟释迦圣教的人而言,圣道是相应诸缘所致之果 故是saṅkhata dhamma[被合成的样态/有为法],此义甚为明显。然而对于不谙熟释迦圣教的人而言,既然心安住于asaṅkhata-nibbāna[非被合成的涅槃]之后能得圣道,那就有理由怀疑圣道和涅槃一样也是asaṅkhata[非被合成的]。

关于圣道是saṅkhata[被合成的]还是asaṅkhata[非被合成的],这一问题 实难理解。在历史上,佛教各部派对此异说纷纭。《Kathā Vatthu论事》中记载了在第三次结集时对此问题的分析判断。于诸纷纭异说之中,甚至连Niyāma[定则][105](自然的秩序,万物生起的本然方式)都被臆测为圣道。若说Niyāma[定则]是asaṅkhata[非被合成的],那就等于说圣道是asaṅkhata[非被合成的],实乃大谬。

由此可见,毗舍佉探问圣道是saṅkhata[被合成的]还是asaṅkhata[非被合成的]非常正当,而法施回答圣道是saṅkhata[被合成的]亦十分恰当。如果圣道是asaṅkhata[非被合成的],那么圣道就应像涅槃一样恒常无生灭。然而圣道就像内心的念头一样只存在片刻——刹那生灭故是无常,圣道并非永恒。圣道要依靠诸如毗钵舍那等众因缘才能生起,所以显然圣道是saṅkhata dhamma[被合成的样态/有为法]。

[ 高能预警解除 ]

云何三蕴含摄圣八支道

Ariyena nu kho, ayye, aṭṭhaṅgikena maggena tayo khandhā saṅgahitā udāhu tīhi khandhehi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 saṅgahito

“又,尊姊!三蕴被圣八支道包含,或者圣八支道被三蕴包含呢?

Na kho, āvuso visākha, ariyena aṭṭhaṅgikena maggena tayo khandhā saṅgahitā; tīhi ca kho, āvuso visākha, khandhehi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 saṅgahito. Yā cāvuso visākha, sammāvācā yo ca sammākammanto yo ca sammāājīvo ime dhammā sīlakkhandhe saṅgahitā. Yo ca sammāvāyāmo yā ca sammāsati yo ca sammāsamādhi ime dhammā samādhikkhandhe saṅgahitā. Yā ca sammādiṭṭhi yo ca sammāsaṅkappo, ime dhammā paññākkhandhe saṅgahitā

“毗舍佉贤友!非三蕴被圣八支道包含,而是圣八支道被三蕴包含。毗舍佉贤友!正语、正业、正命这些样态被戒蕴包含;正精进、正念、正三摩地这些样态被三摩地蕴包含;正见、正思维这些样态被慧蕴包含。”

此中,圣道是出世间道,而戒、三摩地、慧三蕴是世间的,所以圣道的范畴较窄而三蕴的范畴较宽。较窄范畴不可能含摄较宽范畴,所以只能是三蕴含摄八圣道。

此处要特别指出另外一种五蕴:

(1) sīlakkhandhā[戒蕴]

(2) samādhikkhandhā[三摩地蕴]

(3) paññākkhandhā[慧蕴]

(4) vimuttakkhandhā[解脱蕴]

(5) vimuttiñāṇadassanakhandhā-paccavekkhaṇa

[解脱智见蕴-回顾]

其中,戒蕴有世间戒蕴、有出世间戒蕴。世间戒蕴是五戒、八戒、十戒、萨马内乐戒、比库戒;出世间戒蕴是道果相应心所,即正语、正业、正命这三种戒道分。

三摩地蕴是世间三摩地和出世间三摩地。世间三摩地是近行三摩地、安止静虑三摩地、毗钵舍那刹那三摩地;出世间三摩地是与道果心伴生/并行的三摩地道分[106]

慧蕴中有世间慧、有出世间慧。殊胜智是世间慧,殊胜智有Kammassakatāñāṇa[业己性智]、色无色静虑智、天眼智、天耳智、知他心智、往昔居智[宿住智]、如意类智[神变智];道果智是出世间慧。

从ariya phala dhamma[圣果样态]所得之果是解脱蕴。

得道果后立即回顾道果涅槃之是解脱智见蕴。

关于正语、正业、正命,……[正语、正业等的讲解兹繁不译]……正命,对在家者而言,……[兹繁不译]……出家者不应怀着召集财货之回报的目的 而赠送鲜花水果等[不应以利求利];出家者万不可为了博取 名闻利养恭敬,实无禅那/观智而妄自夸耀已得禅那/观智;出家者不应非法强占或巧取豪夺他人之僧苑;如是出家者避所应避、如法如律收受衣食供养,即是正命。……[107]

戒蕴含摄正语、正业、正命三道分。达得触涅槃之圣道所摄之正语业命三道分之力去除一切能污毁戒清净之恶习,故而须陀洹之贪嗔已被削弱至几乎完全阻断粗分不善法的程度——从世俗的立场看就仿佛活得没激情:P 所以须陀洹没有能力 怀恶念 作恶行;故而成就戒清净。

三摩地蕴含摄正精进、正念、正三摩地。正三摩地道分由 与三摩地蕴属于同一种族 故、被三摩地蕴包含;正精进正念由 摄在三摩地之支助 故、被三摩地蕴包含。 例如,有一朵花高挂枝头,有人想摘却够不着;这就要找朋友帮忙,让其伏地躬身撑作梯凳,而后踩在其背上去摘花;但这样是站不稳的,所以还要再找一人在旁扶稳;得此二友之助方能从容摘花。同理,正精进以其勤奋之力、正念以其觉照之力 支助 正三摩地道分,使之保持镇定平稳;这依靠 将穿透性的三摩地固定于涅槃之识 来实现[108]。 由于正三摩地道分和三摩地属于同一种族、拥有共通特性,故三摩地蕴含摄正三摩地;而正精进&正念道分 以提供辅助的方式,也算被三摩地蕴包含。 另外,三种戒道分因为与戒蕴属于同一种族,所以算被戒蕴包含。

接下来说慧道分。慧蕴含摄圣八支道中的正见、正思维这二支。此二道分[正见正思维]提供真实慧。正见道分与慧蕴同类,算与慧蕴属于相同种族。 正思维帮助心倾向于认识真实,所以应当将正思维道分 算作慧蕴中法的一种支助因素 而被慧蕴含摄。

[ 以下这一整节为纯观心要 ]

有关三摩地的问答

Katamo panāyye, samādhi, katame dhammā samādhinimittā, katame dhammā samādhiparikkhārā, katamā samādhibhāvanā.

“又,尊姊!什么是三摩地呢?哪些法是三摩地的依呢?哪些法是三摩地的资助呢?什么是三摩地的修习呢?”

Yā kho, āvuso visākha, cittassa ekaggatā ayaṃ samādhi;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ā samādhinimittā; cattāro sammappadhānā samādhiparikkhārā. Yā tesaṃyeva dhammānaṃ āsevanā bhāvanā bahulīkammaṃ, ayaṃ ettha samādhibhāvanā.

“毗舍佉贤友!凡心一境性者,这是三摩地;四念处是三摩地的依;四正勤是三摩地的资助;这些法的实行、修习、多作,在这里,这是三摩地的修习。”

三摩地就是ekaggatā[一境性]。三摩地与唯一识俱而令心稳定。根据缅文的涵义,三摩地是心的稳定或平静。根据教理,心 与 心的稳定或平静 是不同的。

对于奢摩他修习而言,ekaggatā[一境性]就是 令心安住固定于奢摩他禅相。所谓奢摩他禅相是指 地遍相、水/火/风遍相等,或入出息相,或头发体毛等相。 心无丝毫闲逛 而安详镇定地保持在单一的识所缘上。samatha-samādhi[奢摩他-三摩地]镇静平稳地安住于单一相。若三摩地够强,则心能保持固定于相所缘5~10分钟;若是禅那三摩地,则心能定住不动一两个小时 甚至更久;若三摩地超级强,则心能保持不动一整天。

有人 耽乐于 凝视单一所缘的ekaggatā[一境性],故认为 随观在见闻觉知的当下所生起的现象 会令心迷失、而不得三摩地。这是错误的!samatha-samādhi[奢摩他-三摩地]所得之安稳状态是一回事vipassanā-samādhi[毗钵舍那-三摩地]所得之安稳状态是另一回事此二者是不同的。[109] 毗钵舍那义指:在见闻觉知的当下所生起的一切现象 都应以觉照来了知,并且也以一种分析的方式etc.来觉照,[110] (Saḷāyatana Vagga Saṁyutta Pāḷi -258)[111]。根据释迦牟尼在此相应部中所说,应当随观在见闻觉知的动作中所包含的一切名色,没有什么名色是不应被随观的。所以,通过六根门所生起的一切名色 都应当被持续地随观。

尽管有许多感觉对象被随观,紧密固定于所缘的穿透性三摩地 每次却只定在一个感觉对象上。当三摩地得力时,虽然诸感觉在变迁心却持续保有安稳镇静而无散乱,此即所谓 毗钵舍那刹那三摩地。

在初修觉照时,三摩地很弱且尚未稳固,所以在观照的过程中 心会闪念或暂时跑掉。当三摩地获得惯性时,心就变得稳定而能保持镇静不散乱,并坚定地安住于所应随观的感觉对象。 显然,像这样地 以三摩地除遣散乱杂念,随顺注疏中所说的“Vikkhepaviddhaṃsanaraso[以消灭散乱为作用][112]”。……

在圣道刹那,心保持沉浸在一切苦灭之本性中只有片刻而已。然而,因为其在极乐之本性中与穿透性三摩地相伴而保持镇定,故说那是“一境性”。[113] 沉浸在“果等至三摩地”中的人,其心能保持这样的寂静状态一两分钟、十几分钟、一两小时甚至整日整夜。

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samatha-samādhi[奢摩他-三摩地],因为 诸心路过程 持续安住在禅相上,所以“奢摩他-三摩地”也叫“pabandha-samādhi[连续三摩地]”。 “果等至三摩地”也有类似特性。 但是对于vipassanā-samādhi[毗钵舍那-三摩地]来说,诸心路过程 并不持续安住在一个所缘上,而是 一个感觉对象接着一个感觉对象地 刹那安住,心在每个感觉对象上只安住极短的时间。所以,vipassanā-samādhi[毗钵舍那-三摩地]被称为khaṇika-samādhi[刹那-三摩地]。Visuddhi Magga Mahā-Dīgha, 1st. Volume: (342).[114]对此有描述。

每当随观腹部上下时、每当随观“坐”“触到”“听到”“看到”“知道”时,能在所随观的感觉对象上持续地安住不动,即是“毗钵舍那刹那三摩地”[115]。以此三摩地,能得名色辨别智乃至生灭智,如是依靠刹那三摩地而生观智。 此处法施的回答意在magga-samādhi[道三摩地],沉浸入涅槃之识后,道三摩地 保持一段很短的时间。[116]

******

法施对第二个问题[哪些法是三摩地的依呢?]的回答是:四念处[Satipaṭṭhāna]是三摩地的“依[nimitta]”,所谓“依[nimitta]”是指能导致或引起三摩地。[117] 四念处是引起心之安宁或专注力(三摩地)的因。 下面解释四念处如何引生三摩地。

修入出息念可得upacāra-samādhi(近行三摩地)并色界四静虑。 观头发汗毛等等可得 近行三摩地 并色界初静虑。 于行住坐卧俯仰屈伸时 借标记以运随观,像这样的正念觉照 可获得 等效于近行三摩地的毗钵舍那刹那三摩地。此三摩地强化后能得名色辨别智乃至生灭智等等等等。因此《念处经》中说“kāyasamein samudaya dhamma nupassiva viharati[118]”,意谓随观色蕴为生起之法。此即 以 身随观念处 获得三摩地。观智圆满时 便能通过正念和三摩地而成就圣道智。 在坚硬感、火烧感、痛感等等生起时予以随观,正念就会引生毗钵舍那刹那三摩地;在想象或思维活动生起的当下 予以正念观照,就会引生毗钵舍那刹那三摩地;以如上所述的方式随观其它任何自己内在的身心现象,亦会引生毗钵舍那刹那三摩地。这说的是 如何以修习 受随观念处 获得 刹那三摩地、观智、道智。

******

尽管可以说三摩地是由修习四念处而获得,但三摩地并非单靠正念就能圆满成就,还必需要有助伴或辅助因素。四正勤对于满足四念处之需 是有助益的。

四正勤 转起和起作用的方式 如下:

(1) 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故 策励发勤精进;

(2) 诸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 策励发勤精进;

(3) 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 策励发勤精进;

(4) 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 令不忘失 令其增长广大故 策励发勤精进。

此即四正勤的运作方式。每当依四念处提起正念进行随观时,都含摄四正勤。 当在名色生起的当下正念观照时,为令诸未生恶不善法不生故 乃至 为令已生一切善法增长广大故 所作之努力,即是正勤。 因为在随观的过程中 用四正勤作为助伴,故能得 毗钵舍那三摩地。 通过依靠在修随观时所转起的正念和正勤,来获得圣道刹那的正念和正勤。圣道三摩地之转起也要以正念和正勤为助伴,所以四正勤也被称为圣道三摩地的助伴。

以上解说的是 法施对第三个问题[哪些法是三摩地的资助呢?]的回答。

******

法施对第四个问题[什么是三摩地的修习呢?]的回答是:依靠开展/深化、激活、倍增四念处和四正勤,来引生和修习“samādhi-bhāvana-samādhi[三摩地-修习-三摩地]”。

有两种修习:(1)三摩地之修习,(2)慧之修习。 其中,三摩地之修习 又包括 奢摩他之修习、毗钵舍那三摩地之修习 和 圣道三摩地之修习。[119] 因为此第四个问题是毗舍佉在探问圣道之后接着提出的,所以他意在探问 圣道三摩地之修习;因而法施是就 圣道三摩地之修习 来回答。圣道三摩地每次仅仅转起一刹那,所以很难解释它的修习或多作。

然而,在注疏中理所当然地教导说,在一个心识刹那之内 它[圣道三摩地]导致或引生信赖、开展和激活众多事件。既然如此,是否认定 信赖在诸法生起的刹那被作 貌似就不确定了;在‘灭尽’的片刻 修习能否导致开展 貌似就不确定了;是否 在灭尽刹那 众多事件正发生许多次 貌似就不确定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很难让人满意了。根据增支部义注(A-a II 346)的教导,应认为:信赖由第二圣道所作,开展由第三圣道导致,作用或事件由第四圣道多次产生。这或许令人满意而能被普遍接受。从另一种观点而言,它[圣道三摩地]指的是诸事在圣道刹那的发生方式,通过在“前分道(‘毗钵舍那道 三摩地’之过程)”促成信赖等的影响力来使诸事在圣道刹那发生;这种认为显得可行。[120]

在以正勤和四念处为助伴而修习毗钵舍那时,三摩地被刹那刹那再再深化,此三摩地即是“正三摩地道分”。以正勤为支助而圆满四念处之观照,正是由 以正勤为助伴的四念处 而在每一个应观照的感觉上 成就‘穿透性的平静专注(samādhi[三摩地])’;当此‘穿透性的平静专注’得力时即获得圣道三摩地。圣道三摩地亦以圣道正勤和圣道念处为助伴。正勤、念处、三摩地分别对应 属于八圣道中三摩地蕴的 正精进道分、正念道分、正三摩地道分。

从现在开始,所要讲解的问答都不易理解。富豪毗舍佉继续探问。

[ 从此一路高能预警到尾声 ]

有关形成态的问答

‘‘ Kati panāyye, saṅkhārā ’’ ti?

“又,尊姊!有多少形成态呢?”

‘‘Tayome, āvuso visākha, saṅkhārā – kāyasaṅkhāro, vacīsaṅkhāro, cittasaṅkhāro ’’ ti.

“毗舍佉贤友!有此三形成态:身形成态、语形成态、心形成态。”

觉者之法中曰: “sabbe一切 saṅkhārā形成态 aniccā无常, sabbe一切 saṅkhārā形成态 dukkha苦.”, 一切saṅkhārā dhamma[形成态的样态]是无常苦无我的,此亦被反复教说。此诸无常苦无我的saṅkhārā[形成态]是 kamma(动作/作用 和 结果[121]),citta(心),utu(时节)和āhāra(食),又因为这些是由因果法则所形成,所以它们是由因所生的异熟名色。有情的名色堕在欲有、色有、无色有的范围内,是三界所摄样态,所以它们算作是 ‘三地样态(tebhumaka-dhamma)’所摄诸缘[122]

根据依它起法则,对四圣谛的无明 缘生出诸saṅkhārā(复数),也即诸行为/动作[造作] 或者能造善恶业的心的诸状态的积堆。 依它起教法将欲界善和色界善称为puññābhisaṅkhāra(心有德的状态),将诸不善(akusala-kamma)称为appuññābhisaṅkhāra(心有罪的状态),将无色界善(导致再生于梵世间的诸善)称为āneñjabhisaṅkhārā(此处āneñja义为‘不动’)。[123]

由意志力所作的一切行为(kāyakammaṁ[身业]),被认为是“kāyasaṅkhāra[身形成态]”。 能引生罪福语的心的状态(vacīkammaṁ[语业])被说为“vacīsaṅkhārā[语形成态]”。 能引生善恶念的心的状态(manokammaṁ[意业])被说为“cittasaṅkhāra[心形成态]”。 于是问题来了:毗舍佉要问的是何类saṅkhāra[形成态]?然而法施毕竟是具四无碍解的阿拉罕,她知道 此问题是关于灭尽等至相应诸形成态的,接下来毗舍佉就要探问灭尽等至;所以她从身形成态、语形成态、心形成态的角度来回答。[124]

******

毗舍佉接着问:

‘‘ Katamo panāyye, kāyasaṅkhāro, katamo vacīsaṅkhāro, katamo cittasaṅkhāro ’’ ti?

“又,尊姊!什么是身形成态?什么是语形成态?什么是心形成态呢?”

法施答道:

‘‘ Assāsapassāsā kho, āvuso visākha, kāyasaṅkhāro, vitakkavicārā vacīsaṅkhāro, saññā ca vedanā ca cittasaṅkhāro ’’ ti.

“毗舍佉贤友!呼吸是身形成态,寻与伺是语形成态,想与受是心形成态。”

如上所述,在依靠无明而生的诸形成态中,身业是身形成态,语业是语形成态,意业是心形成态。此三虽同名kammasaṅkhāra[业形成态] 而自性有别,所以才会问什么是身形成态、语形成态、心形成态。

******

接下来毗舍佉又问:

‘‘ Kasmā panāyye, assāsapassāsā kāyasaṅkhāro, kasmā vitakkavicārā vacīsaṅkhāro, kasmā saññā ca vedanā ca cittasaṅkhāro ’’ ti?

“又,尊姊!为何呼吸是身形成态?为何寻与伺是语形成态?为何想与受是心形成态呢?”

法施答道:

‘‘ Assāsapassāsā kho, āvuso visākha, kāyikā ete dhammā kāyappaṭibaddhā, tasmā assāsapassāsā kāyasaṅkhāro. Pubbe kho, āvuso visākha, vitakketvā vicāretvā pacchā vācaṃ bhindati, tasmā vitakkavicārā vacīsaṅkhāro. Saññā ca vedanā ca cetasikā ete dhammā cittappaṭibaddhā, tasmā saññā ca vedanā ca cittasaṅkhāro ’’ ti.

“毗舍佉贤友!呼吸与身体有关,这些样态被身体系缚,因此,呼吸是身形成态。毗舍佉贤友!寻与伺在前,迸出言语在后,因此,寻与伺是语形成态。毗舍佉贤友!想与受与心有关,这些样态被心系缚,因此,想与受是心形成态。”

想和受同时形成,依靠诸心所,与心聚在一起,故名“心形成态”。应知“心形成态”可包括除寻伺之外的其它所有内心形成态,也即50种心所。所以《双论》中的《saṅkhārayamaka形成态双》说: “saññā ca vedanā ca cittasaṅkhāro. Ṭhapetvā vitakkavicāre sabbepi cittasampayuttakā dhammā cittasaṅkhāro.[想和受是心形成态。遮除寻伺后 所余一切心相应诸样态 皆是 心形成态]”。 因为毗舍佉是想就灭尽等至而问,所以心形成态是指 有助于阿那含和阿拉罕入灭尽等至的34种心所[125]

当毗舍佉和法施就此等艰深法义而作问答时,好像释迦牟尼尚未系统地开示阿毗达摩。[126] 在此情况下,或者说尽管有此困难,法施却具有 能明辨身形成态、语形成态、心形成态的甚深智慧,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即使在已有阿毗达摩的今天,在精通圣教经论的多闻博学者中,也仅有少数人可以不查阅原典就能应付此等艰深问题。即使是诸注疏,在解释诸如戒蕴等法而涉及身形成态、语形成态、心形成态时,也会引用此《小问答经》作为权威依据。所以说,法施比库尼的回答甚深、遍摄、如理,堪为依止。

有关灭尽等至的问答

‘‘ Kathaṃ panāyye, saññāvedayitanirodha- samāpatti hotī ’’ ti?

“又,尊姊!怎样入想受灭呢?”

获得灭尽等至者如何沉浸入灭尽等至?心心所如何达至灭尽?毗舍佉如此探问,乃是为了查明法施比库尼是否已成就灭尽等至、以及能否于灭尽等至获得圆满自在。

法施的回答是:

‘‘ Na kho, āvuso visākha, saññāvedayitanirodhaṃ samāpajjantassa bhikkhuno evaṃ hoti – ‘ ahaṃ saññāvedayitanirodhaṃ samāpajjissa ’ nti vā, ‘ ahaṃ saññāvedayitanirodhaṃ samāpajjāmī ’ ti vā, ‘ ahaṃ saññāvedayitanirodhaṃ samāpanno ’ ti vā. Atha khvāssa pubbeva tathā cittaṃ bhāvitaṃ hoti yaṃ taṃ tathattāya upanetī ’’

“毗舍佉贤友!入想受灭的比库不这么想:‘我将入想受灭。’或‘我入想受灭。’或‘我已入想受灭。’而是心如之前所修习的导引到那样的状况。”

虽然经文中是就比库而言,但对比库尼或尚未出家的阿那含也同样适用。 当非想非非想处识灭时 即达至灭尽的阶段,也即能知之心的灭尽。 在即将达至灭尽的阶段时,心处于非想非非想处的微细状态,所以他不会有‘我即将入想受灭’之想 转起。在 非想非非想处的微细之识 停止的刹那,他更不会有‘我入想受灭’之想 转起。当他正处于想受灭等至的阶段中时 又无识可知此事实。 如果是这样的话,入灭尽等至的过程就是:在他跃入灭尽等至之前 生起的是 毗钵舍那识,此毗钵舍那识 观照非想非非想处的禅心 会导致心心所灭尽,此识是由 事先以愿心完成决意 来引生。

法施的回答 一般人即使想把握字面意思尚且不容易。想要 对如何入灭尽等至的问题 获得亲身体验,在现今这个时代 实际上及其困难,这里只是传授教理知识 以使大家能信敬释迦圣教,为此目的而讲解入灭尽等至的情况。

灭尽等至甚深极甚深,唯有 已得全部八种色无色静虑等至的阿那含和阿拉罕 才能入。已圆满成就此八等至的阿那含和阿拉罕,如果想要品尝 涅槃之‘寂静’的无上快乐,就先入初静虑(入静虑是指心专注于单一概念并且深深沉浸入其中),并且有正念地出静虑 而深观静虑相应心心所。他依照事先的决意 而入在静虑中几秒钟或几分钟,然后出静虑。此静虑心必须被观照,也即依毗钵舍那照见其无常苦无我三特性。这类似于现在的瑜伽行者以观智随观所生之心。

然后,他如上所述地入并出第二静虑后,观照第二静虑心。然后入并出第三静虑后 观照第三静虑心。如是乃至 入并出无所有处后观照无所有处心。这意味着双修静虑三摩地和毗钵舍那。

接下来他要实行事先的任务,如决意等(具体细节兹繁不述),然后入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 相应 心心所极为微细,有点像临入深眠前的半清醒心。非想非非想处禅心转起两次之后,再无任何心生起,心相续达至完全灭尽。灭尽等至就是这么获得的。 正处于灭尽等至期间时他绝无任何感受,识完全灭尽,无心(有点像闷绝)。在此期间,他不会遭到刀、毒、火等的伤害。依事先的决意,灭尽等至可持续几分钟、几小时乃至七天。当所决意的期限结束时识生起,即所谓“从灭尽等至出起”。至于如何出起 正是接下来的问答内容。

******

以上是对入灭尽等至的概略讲解,至于入灭尽等至的细节,毗舍佉问道:

‘‘ Saññāvedayitanirodhaṃ samāpajjantassa panāyye, bhikkhuno katame dhammā paṭhamaṃ nirujjhanti – yadi vā kāyasaṅkhāro, yadi vā vacīsaṅkhāro, yadi vā cittasaṅkhāro ’’ ti?

“又,尊姊!入想受灭的比库哪些样态第一个被灭:身形成态或语形成态或心形成态呢?”

法施的回答是:

‘‘ Saññāvedayitanirodhaṃ samāpajjantassa kho, āvuso visākha, bhikkhuno paṭhamaṃ nirujjhati vacīsaṅkhāro, tato kāyasaṅkhāro, tato cittasaṅkhāro ’’

“毗舍佉贤友!入想受灭的比库语形成态第一个被灭,其后是身形成态,其后是心形成态。”

如上所述,要入灭尽等至者 必须从初禅起始,次第入八等至中的每一个等至,并在出等至后 以观智观照每一等至相应的心心所。 当他入第二静虑时 离寻伺,也即 语形成态 灭;当他入第四静虑时 离入出息,也即 身形成态 灭;当他入非想非非想处之后 灭想和受,也即 心形成态 灭。由此故说 语形成态第一个被灭,其后身形成态灭,其后是心形成态灭。(但要补充说明的是,语形成态灭即是第二静虑心生,出第二静虑后修观照时未必就无寻伺)。

******

毗舍佉接着问:

‘‘ Kathaṃ panāyye, saññāvedayitanirodha- samāpattiyā vuṭṭhānaṃ hotī ’’ ti?

“又,尊姊!怎样从想受灭等至出来呢?”

法施答道:

‘‘ Na kho, āvuso visākha,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yā vuṭṭhahantassa bhikkhuno evaṃ hoti – ‘ ahaṃ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yā vuṭṭhahissa ’ nti vā, ‘ ahaṃ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yā vuṭṭhahāmī ’ ti vā, ‘ ahaṃ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yā vuṭṭhito ’ ti vā. Atha khvāssa pubbeva tathā cittaṃ bhāvitaṃ hoti yaṃ taṃ tathattāya upanetī ’’

“毗舍佉贤友!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不这么想:‘我将从想受灭等至出来。’或‘我从想受灭等至出来。’或‘我已从想受灭等至出来。’而是心如之前所修习的而导引到那样的状况。”

从灭尽等至出起 实际上是 事先决意心应在特定的时长后生起,依此决意而如其所愿地引心令生。当所决意的期限结束时,于阿那含,阿那含果心转起一次;于阿拉罕,阿拉罕果心转起一次;之后回顾智等等转起。

******

以上是略说如何从灭尽等至出起,至于出灭尽等至的详细顺序,毗舍佉问道: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yā vuṭṭhahantassa panāyye, bhikkhuno katame dhammā paṭhamaṃ uppajjanti – yadi vā kāyasaṅkhāro, yadi vā vacīsaṅkhāro, yadi vā cittasaṅkhāro ’’ ti?

“又,尊姊!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 哪些样态第一个生起:身形成态或语形成态或心形成态呢?”

法施答道: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yā vuṭṭhahantassa kho, āvuso visākha, bhikkhuno paṭhamaṃ uppajjati cittasaṅkhāro, tato kāyasaṅkhāro, tato vacīsaṅkhāro ’’

“毗舍佉贤友!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 心形成态第一个生起,其后是身形成态,其后是语形成态。”

从想受灭等至出来时,转起阿那含果心或阿拉罕果心;此果心应当与第四静虑相应故,无入出息 亦无寻伺,然必有想&受等心所;所以 心形成态第一个生起。 果心灭去后生起 次等的心,则会有入出息,即身形成态。尽管此 次等的心 可能有寻有伺,但却并不发动语言,所以不能说 当此次等的心生起时 语形成态即生起,而应说 在此之后 语形成态才生起。[127]

同理,当为了入灭尽等至而次第出安止 来修习毗钵舍那离言观照时,心可能有寻有伺,但却并不发动语言,所以也可说 修毗钵舍那离言观照时 语形成态灭。所以法施之前回答“入想受灭的比库 语形成态第一个被灭,其后是身形成态,其后是心形成态”是相当合理的。

******

毗舍佉接着问道:

‘‘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yā vuṭṭhitaṃ panāyye, bhikkhuṃ kati phassā phusantī ’’ ti?

“又,尊姊!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触到多少触呢?”

法施答道:

‘‘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yā vuṭṭhitaṃ kho, āvuso visākha, bhikkhuṃ tayo phassā phusanti – suññato phasso, animitto phasso, appaṇihito phasso ’’

“毗舍佉贤友!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 触到三种触:空触、无相触、无愿触。”

如前所述,从灭尽等至出来时 首先转起果等至,此果等至 空无贪等烦恼故名suññata(空),毫无rāga-nimitta[爱染相](有情的属性之一)故名animitta[无相],毫无渴望贪求故名appaṇihita[无愿]。 从而,此果等至所摄触 名为空触、无相触、无愿触。又因为 此触与识一起安住在名为空无相无愿的涅槃上而转起,所以此触名为空触、无相触、无愿触。 所以法施回答说 从灭尽等至出来首先生起三种触(空触、无相触、无愿触)。

进一步而言,从灭尽等至出来时,触与suññata-nibbāna[空涅槃]、animitta-nibbāna[无相涅槃]、appaṇihita-nibbāna[无愿涅槃]同在;[128] 所谓空涅槃即是一种被心面朝的所缘缘,此所缘缘空无kilesa-saṅkhāra[烦恼-形成态]; 所谓无相涅槃即空无或远离任何相的痕迹; 所谓无愿涅槃 即是一种远离渴爱贪求的所缘缘,此渴爱贪求正是之前所随观的对象。

******

接下来毗舍佉探问 出灭尽等至的心倾向于什么:

‘‘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yā vuṭṭhitassa panāyye, bhikkhuno kiṃninnaṃ cittaṃ hoti kiṃpoṇaṃ kiṃpabbhāra ’’ nti?

“又,尊姊!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心向什么低斜?心向什么倾斜?心向什么坡斜呢?”

法施答道:

‘‘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yā vuṭṭhitassa kho, āvuso visākha, bhikkhuno vivekaninnaṃ cittaṃ hoti, vivekapoṇaṃ vivekapabbhāra ’’ nti.

“毗舍佉贤友!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库,心向远离低斜、向远离倾斜、向远离坡斜。”

此处的“远离(viveka)”义指涅槃。[129] 出灭尽等至者在照见涅槃后 心理上是倾向于涅槃的。这就像 一个渴望清凉之地的人 前进至烈日酷暑之地时的心。当一个人抵达嘈杂纷扰之地后,回想其所离开的宁静独处之地时,其心的倾向也类似于此。同样地,从远离一切saṅkhāra-dukha[形成态苦]的灭尽等至出来的人,因为发现自己被名色之苦包围,就会尊崇涅槃、倾向涅槃。 所以,阿拉罕出果等至和灭尽等至后,通常以如下的偈颂赞叹 离烦恼的极乐涅槃:

“Susukhaṃ vata nibbānaṃ[涅槃真是快乐],

sammāsambuddhadesitaṃ[正遍觉者所说];

Asokaṃ virajaṃ khemaṃ[无忧离尘安稳],

yattha dukkhaṃ nirujjhatī[任何苦皆灭尽]”

******

当法施回答这些艰深问题时,她出家尚不久,可能成为比库尼也就才一个月。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法施依自己亲得之观智 就能清楚准确地回答毗舍佉的所有探问。请记住法施所具之稀有智慧和能力。

聆听并理解 关于入出灭尽等至的问题的讲解,能大大强化对释迦圣教的信力。在释迦圣教中建立不可动摇的恭敬和信心是多么善妙!祝愿在此听法的大众都能修出对释迦圣教的不退信!

有关受的问答

‘‘ Kati panāyye, vedanā ’’ ti?

“又,尊姊!有多少受呢?”

‘‘ Tisso kho imā, āvuso visākha, vedanā – sukhā vedanā, dukkhā vedanā, adukkhamasukhā vedanā. ’’

“毗舍佉贤友!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 Katamā panāyye, sukhā vedanā, katamā dukkhā vedanā, katamā adukkhamasukhā vedanā?’’

“又,尊姊!哪些是乐受?哪些是苦受?哪些是不苦不乐受呢?”

‘‘ Yaṃ kho, āvuso visākha, kāyikaṃ vā cetasikaṃ vā sukhaṃ sātaṃ vedayitaṃ – ayaṃ sukhā vedanā. Yaṃ kho, āvuso visākha, kāyikaṃ vā cetasikaṃ vā dukkhaṃ asātaṃ vedayitaṃ – ayaṃ dukkhā vedanā. Yaṃ kho, āvuso visākha, kāyikaṃ vā cetasikaṃ vā neva sātaṃ nāsātaṃ vedayitaṃ – ayaṃ adukkhamasukhā vedanā.’’

“毗舍佉贤友!凡感受与身体有关或与心有关的乐与喜悦,这是乐受。毗舍佉贤友!凡感受与身体有关或与心有关的苦与不喜悦,这是苦受。毗舍佉贤友!凡感受与身体有关或与心有关的既非喜悦也非不喜悦,这是不苦不乐受。”

修观行者 通过毗钵舍那实修 而善巧知此三受[130]。刚开始禅修时苦受是很多的。疼痛、僵硬感等等是苦受;天热时吹阵凉风,天冷时取暖,穿用质地优良的考究衣服,此等是乐受。心理的喜悦等是乐受,悲伤焦虑等是苦受。生理心理的不苦不乐受尽管很常见但却不显著、微细难知。然而当以甚深三摩地随观苦乐受时,就能照见捨受。 当观禅进步时,禅心会变得喜悦;尤其在刚触 生灭智时,因为观智尚不成熟,所以禅悦往往会变得很极端;这些都是乐受。在成熟的生灭智和破灭智以及 形成态中捨智[行捨智] 的阶段,禅心与捨受相应。

******

‘‘ Sukhā panāyye, vedanā kiṃsukhā kiṃdukkhā, dukkhā vedanā kiṃsukhā kiṃdukkhā, adukkhamasukhā vedanā kiṃsukhā kiṃdukkhā ’’ ti?

“又,尊姊!乐受 何故乐、何故苦呢?苦受 何故乐、何故苦呢?不苦不乐受 何故乐、何故苦呢?”

‘‘ Sukhā kho, āvuso visākha, vedanā ṭhitisukhā vipariṇāmadukkhā; dukkhā vedanā ṭhitidukkhā vipariṇāmasukhā; adukkhamasukhā vedanā ñāṇasukhā aññāṇadukkhā ’’ ti.

“毗舍佉贤友!乐受持续则乐,变坏则苦;苦受持续则苦,变坏则乐;不苦不乐受有智则乐,无智则苦。”

乐受现前时一切都好,失去乐受时就烦躁不安了。例如,享受亲密关系时生活很幸福,关系破裂或亲人去世时则身心顿乱。尤其在爱情婚姻方面,夫妻和睦则生活幸福,不和睦、甚至出轨、甚至离婚,那就会有无法承受的失望沮丧悲伤。既然如此,感官之乐就不是真正的幸福,以其不可靠故。

反之,苦受现前当场即是悲剧,如果苦受消失就觉得快乐。

“不苦不乐受有智是乐,无智则苦。”此句极难解释。注疏中说:捨受是 ‘jānanabhāvo[知性]’(知诸事之性或‘知’)即“乐”,而‘ajānanabhāvo[无知性]’即“苦”。[131] 此处单凭上下文 很难确凿地判定 “知”和“无知”是就“智慧”而言、还是仅仅指平常意义上的“知晓/知道”。 然根据Dīgha[132]所说,若以生灭智等毗钵舍那智而“知”,则“乐”生;若不如是“知”则“苦”生。 换句话说,捨受若与“智”相应 则引生乐,若不与“智(ñāṇa)”相应、则与“痴(moha)”相伴,并且以此痴为依 转起akusala-upekkhā[不善中捨] 则引生苦。

以上所说初学者不易理解,我用浅显的语言再说一遍:乐受现前则乐,消失则苦;苦受现前则苦,消失则乐;被观照的捨受引生乐,没被观照的捨受引生苦。 此处的意趣是:若于捨受流转时 持续以正念观照之、则身心轻安,若失专注 则易生身心苦受。 这是我为了让缺乏实修经验者易于理解 而作的浅显解释。 所谓“若捨受与智相伴,则以此智为依而生起乐,否则生起苦”一语亦难理解,简单而言只需记住:捨受流转时 予以观照则乐,不观照则苦。

有关烦恼如何眠伏于三受的问答

‘‘ Sukhāya panāyye, vedanāya kiṃ anusayo anuseti, dukkhāya vedanāya kiṃ anusayo anuseti, adukkhamasukhāya vedanāya kiṃ anusayo anusetī ’’ ti?

“又,尊姊!乐受有什么随眠随逐眠伏[133]?苦受有什么随眠随逐眠伏?不苦不乐受有什么随眠随逐眠伏?”[134]

这些问题的意思是:什么随眠眠伏于乐受上?什么随眠眠伏于苦受上?什么随眠眠伏于不苦不乐受上?此中“眠伏(anuseti)[135]”一词义为 准备在条件允许时转起。

法施答道:

‘‘ Sukhāya kho, āvuso visākha, vedanāya rāgānusayo anuseti, dukkhāya vedanāya paṭighānusayo anuseti, adukkhamasukhāya vedanāya avijjānusayo anusetī ’’ ti.

“毗舍佉贤友!乐受有爱染随眠随逐眠伏,苦受有逆对随眠[136]随逐眠伏,不苦不乐受有无明随眠随逐眠伏。”

此中意谓 爱染随眠倾向于、眠伏于乐受,逆对随眠倾向于、眠伏于苦受,无明随眠倾向于、眠伏于捨受。 如果不随观 从见/听/嗅/尝/触/想所生乐受、未如实照见其无常苦无我性,那么爱染随眠必已眠伏于此乐受上。 若作意可意的感觉 则会再再转起乐著,此乐著转起的可能性 被说为 已以爱染随眠眠伏。[137]

同理,因为未能随观 从见/听/嗅/尝/触/想所生苦受,所以 未如实照见 其无常苦无我性,那么名为‘paṭigha[反感]’的嗔 将会眠伏于此苦受上。名为‘paṭigha[反感]’的嗔 倾向于产生愤怒和逆反的感觉,若作意不可意的感觉 则会再再转起此嗔。

爱染随眠和逆对随眠 如何通过 乐受和苦受 而眠伏,《阿毗达摩分别论》巴本353页的描述如下:

在此有情世间,一切存在之事物 法尔倾向于 激发爱染和乐著。爱染随眠 随逐眠伏于 可意的和乐的感觉。不可意的和不乐的感觉 也存在于世间,逆对随眠 随逐眠伏于 如是所有 乐的和鄙劣的感觉。[138]

由不能观照乐受故 不能真实知无常,由不能真实知无常故 不能断乐著,此乐著再再转起的可能性 被说为 爱染随眠眠伏于乐受。

如果不能真正照见 不可意的色、声等的无常苦无我性,作意彼等之后嗔就再再转起。此嗔再再转起的可能性 被说为 逆对随眠眠伏于苦受。

可意的诸感觉中含有乐受。从某一方面来说,乐受通过可意的感觉而转起。所以,所谓“爱染随眠眠伏于乐受上”一语与“爱染随眠眠伏于可意的诸感觉中”的意思 相同。 同理,不可意的诸感觉中含有苦受,从某一方面来说,苦受依靠不可意的诸感觉而转起。所以,所谓“逆对随眠眠伏于苦受上”一语与“逆对随眠眠伏于不可意的诸感觉中”的意思 相同。

由未能随观捨受而不如实知,若不如实知 则颠倒妄思此诸感觉为常乐我净,如是作意之后无明再再转起;像这样的再再转起的可能性 被说为 无明随眠眠伏于捨受。

《阿毗达摩分别论》说:妄思苦乐受为常乐我净的无明,被贪嗔包含、与贪嗔和合。 贪和嗔无非是由 颠倒妄思苦乐受为可意或不可意的无明 引生,所以可以说:与贪嗔和合的无明 也眠伏于 可意的诸感觉和不可意的诸感觉。但如此一来岂不与法施的回答矛盾?(法施的回答是“无明随眠随逐眠伏于捨受”,法施没说“无明随眠随逐眠伏于苦乐捨三受”)。需知论教法与经教法是一味的,应当说 “无明随眠随逐眠伏于捨受”无非是为了指明 贪嗔痴各自如何以其独有的方式眠伏。[139]

当贪眠伏于乐受时,无明亦已眠伏于该乐受;当嗔眠伏于苦受时,无明亦已眠伏于该苦受;因为每当贪嗔生起时彼皆与痴同在。

尽管《阿毗达摩分别论》只提及可意的诸感觉和不可意的诸感觉、而未说到中性的感觉,但是可以认为微细的可意感觉和微细的不可意感觉 是中性的感觉(捨受)。 实际上感觉本身并非实有好坏之分,是无明将其颠倒妄思为实好或实坏,以此为依才能生贪生嗔。有些人在并非太好的感觉上也会生贪、或在并非太坏的感觉上也会生嗔。 若如此则可以说,此处论教法与经教法并无矛盾。

《阿毗达摩分别论》接下来还提及 骄慢、[邪]见和疑,这三种随眠 被无明包含、与无明和合 而眠伏。 哪里有无明眠伏,哪里就有骄慢随眠、[邪]见随眠和疑随眠 眠伏;无明所眠伏的感觉中 必有这三种 随眠烦恼。意即 骄慢、[邪]见和疑 此三与无明和合俱转。 如果不随观 从见/听/嗅/尝/触/想所生之感觉、未如实照见其无常苦无我性,那么无明就颠倒妄思此感觉为常乐我净,骄慢、[邪]见和疑也会 于此被颠倒妄思的感觉中 转起。[140]

解释两种随眠及其捨断

随眠有两种:所缘随眠和相续随眠。 所缘随眠 意谓:如果 未真正亲见无常苦无我性、未能随观从六根门所生之感觉,那么在作意可意境之后,就会有kāmarāgānusaya[欲爱染随眠]和bhavarāgānusaya[有爱染随眠] 随逐眠伏;并且还有无明随眠 将此未如实知的感觉 颠倒妄思为常乐我净;以这样的无明为缘,于此未如实知的感觉中 有 逆对随眠、骄慢随眠、[邪]见随眠、疑随眠 随逐眠伏。 可以有转起的机会的烦恼 已然发生、故名所缘随眠。[141] 以毗钵舍那随观所得观智之力,能够捨断或除遣所缘随眠。我们修习毗钵舍那随观的目的正在于此。

相续随眠 意谓:未被圣道根除而仍有转起之机会的六种烦恼,即rāga (爱染)、dosa (嗔)、moha (痴), māna (慢)、diṭṭhi (见)、vicikicchā(疑)。此中“爱染”分为“欲爱染”和“有爱染”,即成所谓的“七随眠”。于凡夫的人格中 全都有此七随眠 随逐眠伏着;至于须陀洹和斯陀含 则只剩前五随眠;阿那含只剩 有爱染随眠、骄慢随眠和无明随眠;阿拉罕彻底永拔所有随眠烦恼、永断缠地烦恼和违犯地烦恼 无有剩余。

如上所述,凡夫和有学圣者的人格中皆有随眠,此等尚未被圣道永断的随眠 即名相续随眠。[142] 道心仅转起一个心识刹那,此刻无任何烦恼有转起的机会;仅在须陀洹果心和斯陀含果心中 五随眠有转起的机会/可能性,在阿那含果心中 三随眠有转起的机会/可能性。 所缘随眠 意谓:在未被随观的感觉中能够发生的七种或五种或三种相续随眠。[143] 这是说:所缘随眠是 存在于未如实知的感觉中的[144]、尽管烦恼缠尚未现起 但在因缘具足时就能转起的 烦恼。此中所谓“未如实知”是指:由于在见/听/嗅/尝/触/想的当下未能随观、未亲见其无常苦无我性,而导致的对感觉的不如实知。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斯里兰卡民间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年轻比库前往Kaladhigavapi taga寺,想在那里学习。该寺之住持 拥有殊胜智[神通]。住持以殊胜智眼观察得知 此年轻比库未来有一厄难,便与该年轻比库讲明,收他为徒的条件是他不可以入村托钵。年轻比库承诺遵守此规定,于是就留下来学习。之后他完成学业,拜别恩师,准备回去。临行时他心生一念:“为何不许我入村托钵?现在我已完成学业,将要离开此寺,我已履行完了此承诺。”于是他入村托钵,顺便四处看看。他在一户人家前遇到一位穿鲜黄长裙(longyi)的可爱少女。此少女对这位年轻比库一见钟情。在满腔爱意的驱使下,她供养了一碗粥,倒入他的钵中之后,就因不堪爱情之苦而退入屋内 瘫倒在床。这是业。

少女的父母见女儿卧床不起便问缘由,少女如实相告,并说若不能与那位年轻比库结婚,自己必死无疑。作父母的对自己独生女儿的愿望当然要竭力满足。于是其父急忙找到此年轻比库,邀请他明日来家里应供。然而此年轻比库没有接受邀请,所以少女的父亲只好和盘托出,显示家财并提亲。但此时这位年轻比库心中并无爱情生起,推辞之后便离开了那里。

少女得知成亲无望后一病不起,因单恋之苦而茶饭不思不能下床,七日之后死于相思病。少女的父母埋葬了女儿之后,将她生前所穿黄裙[作为布料]供养给Kaladhigavapi taga寺。寺僧将此裙[作为布料]割截后平分给大众。其中一位老僧将自己所分得的那片布作为送信的包裹使用。有一天此“包裹”恰好被送到那位年轻比库那里。年轻比库见此黄布眼熟,便问其所从何来;听完此悲剧之详情后,年轻比库心生此念:“我失去了一个如此真心爱我的佳丽!我就这样当面错过了这美妙姻缘!”。遂不堪爱情之火 亦当场心碎而死。(参见:mūlapaṇṇāsā根本五十——第2卷第50~51页)

这位年轻比库当初见到黄裙少女时 并未心生爱染。即使少女之父前来提亲时也心无动摇。但问题是,此年轻比库当初看见、听见黄裙少女时 未能提起观照,从而使黄裙少女的迷人形象有机会伴随着执取而烙印于心;最后此印象激起极重贪忧,从而导致年轻比库死亡。 这就是 住心于感觉对象时 所缘随眠的存在方式。

有关是否一切受都眠伏烦恼的问答

‘‘ Sabbāya nu kho, ayye, sukhāya vedanāya rāgānusayo anuseti, sabbāya dukkhāya vedanāya paṭighānusayo anuseti, sabbāya adukkhamasukhāya vedanāya avijjānusayo anusetī ’’ ti?

“又,尊姊!一切乐受都有爱染随眠随逐眠伏吗?一切苦受都有逆对随眠随逐眠伏吗?一切不苦不乐受都有无明随眠随逐眠伏吗?”

‘‘ Na kho, āvuso visākha, sabbāya sukhāya vedanāya rāgānusayo anuseti, na sabbāya dukkhāya vedanāya paṭighānusayo anuseti, na sabbāya adukkhamasukhāya vedanāya avijjānusayo anusetī ’’ ti.

“毗舍佉贤友!并非一切乐受都有 爱染随眠随逐眠伏,并非一切苦受都有 逆对随眠随逐眠伏,并非一切不苦不乐受都有 无明随眠随逐眠伏。”

既然 并非一切乐受都有 爱染随眠 随逐眠伏,那么 什么样的乐受 有 爱染随眠 随逐眠伏、什么样的乐受 没有 爱染随眠 随逐眠伏呢?对于苦受和捨受也有同样的问题。然而毗舍佉并没有进一步提出上述问题,应是因为他已完全解了法施之义。

义注对“并非一切乐受都有 爱染随眠随逐眠伏”的注解是:“这不是指 在一切乐受中 爱染随眠都未被捨断。”由此应知:若已通过修习毗钵舍那而亲见 彼乐受 无常苦无我,在这样的乐受中,爱染随眠已被捨断。应知 爱染随眠远离、不眠伏于已被殊胜知[观照]的乐受。 义注进一步解释“未被捨断”之义为“随逐眠伏”。随眠居住在无‘(无常苦无我)殊胜智’ 而不如实知的感觉中,随眠 不可能存在于 已通过毗钵舍那来殊胜知[观照]的样态中。

《清净之道》(缅本2.329页,PTS本688页)中解释随眠的要义为:随眠烦恼眠伏于 未被毗钵舍那智 随观、照见的五蕴。意即 随眠烦恼不眠伏于 已被照见的诸样态。由此应知:所有已通过毗钵舍那智亲见的 受,爱染随眠不居住或眠伏在这样的受中

现在,本中心从观照腹部上下入手、乃至观照每一个看的行为、听的行为、触的行为、知的行为,来修习观禅,为的是能照见 从六根门所生一切样态的无常苦无我的真相。这正是要防止爱染随眠“眠伏于”名色,并且这正是要捨断爱染随眠。 尤其要以随观来远离见随眠和疑随眠。随观得力,见随眠和疑随眠就不得力;一直修到须陀洹道生起,见随眠和疑随眠就被彻底永拔;之后仍坚持不懈地连续随观 则能得斯陀含道,粗分欲爱染随眠和粗分逆对随眠就被彻底干掉;再再深入随观 会削弱细分欲爱染随眠和细分逆对随眠,则能得阿那含道 而彻底干掉此二随眠;进一步随观则能得阿拉罕道,彻底干掉有爱染随眠、骄慢随眠和无明随眠,永断一切烦恼;烦恼永断则一切苦灭而福乐获胜。

有关三受有何随眠应断的问答

‘‘ Sukhāya panāyye, vedanāya kiṃ pahātabbaṃ, dukkhāya vedanāya kiṃ pahātabbaṃ, adukkhamasukhāya vedanāya kiṃ pahātabba ’’ nti?

“又,尊姊!乐受有什么应该被捨断?苦受有什么应该被捨断?不苦不乐受有什么应该被捨断呢?”

‘‘ Sukhāya kho, āvuso visākha, vedanāya rāgānusayo pahātabbo, dukkhāya vedanāya paṭighānusayo pahātabbo, adukkhamasukhāya vedanāya avijjānusayo pahātabbo ’’ ti.

“毗舍佉贤友!乐受有 爱染随眠应该被捨断,苦受有 逆对随眠应该被捨断,不苦不乐受有 无明随眠应该被捨断。”

如果未能随观身心乐受并如实知之,那么 爱染随眠之乐著 就会眠伏于彼 而有转起之机会;反之,如果乐受被随观 并如实照见其无常苦无我性,那么在此乐受上 爱染就无转起之机会而被去除。在眼见美色、耳闻妙音的乐受中,爱染随眠应该被捨断。同理,在眼见丑色、耳闻恶音的苦受中,逆对随眠应该被捨断;捨受有无明随眠应该被捨断。

尽管此经说的是 在乐受中有爱染随眠应被捨断、在苦受中有逆对随眠应被捨断、在捨受中有无明随眠应被捨断;但实际上在一切取蕴中都有无明随眠,所以从六根门所生一切样态都应被观照,并捨断其中的无明随眠。 在《阿毗达摩双论》中完整描述了随逐眠伏的方式,明确说到 在所有名为萨迦耶的五取蕴中 都有无明随眠随逐眠伏着,并且 见随眠和疑随眠 亦复如是。

有关是否一切受都有随眠应断的问答

‘‘ Sabbāya nu kho, ayye, sukhāya vedanāya rāgānusayo pahātabbo, sabbāya dukkhāya vedanāya paṭighānusayo pahātabbo, sabbāya adukkhamasukhāya vedanāya avijjānusayo pahātabbo ’’ ti?

“又,尊姊!一切乐受都有爱染随眠应被捨断吗?一切苦受都有逆对随眠应被捨断吗?一切不苦不乐受都有无明随眠应被捨断吗?”

‘‘ Na kho, āvuso visākha, sabbāya sukhāya vedanāya rāgānusayo pahātabbo, na sabbāya dukkhāya vedanāya paṭighānusayo pahātabbo, na sabbāya adukkhamasukhāya vedanāya avijjānusayo pahātabbo. Idhāvuso visākha, bhikkhu vivicceva kāmehi vivicca akusalehi dhammehi 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 vivekajaṃ pītisukhaṃ paṭham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Rāgaṃ tena pajahati, na tattha rāgānusayo anuseti. Idhāvuso visākha, bhikkhu iti paṭisañcikkhati – ‘ kudāssu nāmāhaṃ tadāyatanaṃ upasampajja viharissāmi yadariyā etarahi āyatanaṃ upasampajja viharantī ’ ti? Iti anuttaresu vimokkhesu pihaṃ upaṭṭhāpayato uppajjati pihāppaccayā domanassaṃ. Paṭighaṃ tena pajahati, na tattha paṭighānusayo anuseti. Idhāvuso visākha, bhikkhu sukhassa ca pahānā, dukkhassa ca pahānā, pubbeva somanassadomanassānaṃ atthaṅgamā, adukkhamasukhaṃ upekkhāsatipārisuddhiṃ catutth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Avijjaṃ tena pajahati, na tattha avijjānusayo anusetī ’’ ti.

“毗舍佉贤友!并非一切乐受都有 爱染随眠 应被捨断,并非一切苦受都有 逆对随眠 应被捨断,并非一切不苦不乐受都有 无明随眠 应被捨断。 毗舍佉贤友!在这里,比库离欲、离不善法后,获得 有寻、有伺、由远离而生的喜、乐的初静虑后 而安住,因为那样,他捨断爱染,在那里没有 爱染随眠 随逐眠伏。 毗舍佉贤友!在这里,比库像这样考虑:‘圣者们现在获得彼处后而安住,什么时候我[也]确实地获得彼处后而安住?’当像这样地于无上解脱现起热望时,以热望为缘而生起忧,因为那样,他捨断逆对,在那里没有 逆对随眠 随逐眠伏。 毗舍佉贤友!在这里,比库从乐的捨断和苦的捨断,[以及]从之前的悦与忧的灭没,获得不苦不乐、由中捨而正念彻净的第四静虑后而安住[145],因为那样,他捨断无明,在那里没有 无明随眠 随逐眠伏。”

(1)什么样的乐受没有爱染随眠应被捨断

“并非一切乐受都有爱染随眠应被捨断”的意思是:有些乐受就没有 爱染随眠需被捨断。什么样的乐受呢?下文会解释[在初静虑的乐受中 没有爱染随眠 随逐眠伏,因为初静虑能很好地镇伏爱染随眠]。

“在这里”的意思是在释迦圣教中。“不善法”是指五障盖。“初静虑”是就 奢摩他禅那 说。[接下来摩诃慈尊者详说40种奢摩他业处的修习,从初下手到近行三摩地再到安止三摩地,兹繁未译。]

在奢摩他静虑的近行三摩地和安止三摩地中,欲贪已被去除;即使在从静虑出来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欲贪也不能生起[146]。所以经中说 静虑是“vivicceva kāmehi vivicca akusalehi dhammehi[离欲、离不善法]”。再者,初静虑有 寻、伺、喜、乐四种特性,所以经文中说“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 vivekajaṃ pītisukhaṃ[有寻、有伺、由远离而生的喜、乐]”。

“静虑”意谓凝视,即 心以渗透性的专注固定在单一概念所缘,静虑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三摩地。成就静虑者能将禅心保持在禅相上而寂静几分钟乃至几小时,伴随着强烈的禅悦,身心轻安喜乐;所以普遍会对静虑生乐著。

……

比库沉浸入静虑之后,对静虑的执取就没有机会转起了;再通过依此静虑为基础而获得阿拉罕道,由此阿拉罕道之力而永断rāga[爱染]。(这相当于用静虑的功德镇伏rāga[爱染],并将此静虑作为阿拉罕道的地基。) 故经文中说“因为那样,他捨断爱染”。

因为正入在静虑中时rāga[爱染]没机会转起所以此静虑所摄乐受中 没有rāgānusaya[爱染随眠]需要被捨断;故说“静虑乐受就没有 爱染随眠需被捨断”。 意即 带着想要成就阿拉罕道的愿景,用初静虑镇伏rāga[爱染];既然在初静虑乐受中rāga[爱染]并没眠伏[147],那么就无捨断之需。

(2)什么样的苦受没有逆对随眠应被捨断

中部义注将“tadāyatanaṃ彼处” 和“anuttaresu vimokkhesu无上解脱”都解释为阿拉罕果。 渴望获得阿拉罕果的比库会因为有所渴望而心痛和沮丧。渴望在三个月内成就圣道果,但勤修三个月后未能如愿,他就会沮丧和悲伤;此即是“domanassa[忧]”,一般而言 忧是有‘逆对随眠’随逐眠伏的苦受。 但在《Sakka pañha Sutta帝释问经》中有说到:由期望成就圣道而生起的“domanassa[忧]”不但不应被捨断,反而其实应被依靠。 依靠像这样的“domanassa[忧]”而激起冷酷无情的勤奋,以如是精进而成就阿那含道果,以阿那含道捨断与上述“domanassa[忧]”等苦受相关的逆对随眠;所以不说逆对随眠眠伏于上述domanassadukkhavedanā[忧苦受]中。[148] 既然在此忧苦受中并没眠伏逆对随眠,那么就无捨断之需。

进一步而言,因未得圣道而生之忧 能捨断逆对随眠,所以说 像这样的忧不眠伏逆对随眠;这是随顺其意图而作此说,实际上靠忧本身不能直接捨断不善。实际上是 依靠忧而勤勉观照、依靠勤勉观照而成就阿那含道果、依靠阿那含道之力而捨断逆对随眠;因为 对逆对随眠的捨断是依靠忧而渐次引生的,故说 忧能捨断逆对随眠。故经文中说“因为那样,他捨断逆对”。

对此 义注中举Arleindaka寺的Mahāphossadeva长老 为例来说明:

据说这位长老在每年雨安居结束自恣时,都会因自己仍未得阿拉罕果而忧悲落泪。他就这样连着忧伤了19年,直到他的第20个雨安居结束自恣时,他才成就阿拉罕果。

在《Sakka pañha Sutta帝释问经》的义注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讲的是Mahāsīva长老忧伤地勤修观照30年才成就阿拉罕果。

(3)什么样的捨受没有无明随眠应被捨断

法施的回答的意趣是:由于在第四静虑中无明没机会转起,故第四静虑所摄捨受中 不眠伏无明随眠、没有无明随眠需被捨断。

然而根据论教法,无明随眠需要靠观智和道智来捨断。外道所成就的静虑都眠伏有 爱染随眠和无明随眠;释迦圣教弟子中未得圣道果者,即使如Devadhatta[提婆达多]和Sunakkhatta一样 具足静虑和超异智[神通],也一直眠伏有 爱染随眠和无明随眠;至于佛教中那些跟释迦牟尼之语唱反调者[149]所成就的静虑,显然也都眠伏有 见随眠和无明随眠等等;能令阿那含圣者生梵世间的静虑,显然未离 有爱染随眠和无明随眠。 所以,通常 第四静虑之捨受不离无明随眠。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志在阿拉罕道而勤奋禅修的比库,从第四静虑出来后,以此第四静虑为毗钵舍那的所依、所缘,以此第四静虑为毗钵舍那的“车乘”而达到阿拉罕道果。实际上捨断无明随眠的是阿拉罕道;然而,因为 对无明随眠的捨断是依靠第四静虑所摄捨受而引生的,故说 第四静虑所摄捨受能捨断无明随眠。这是随顺其意图而作此说。[150] 故经文中说“因为那样,他捨断无明”。

对 以第四静虑为基础而勤奋修观 志在涅槃的比库 而言,第四静虑所摄捨受 倾向于激发阿拉罕道果、不倾向于激发无明,所以不说 无明随眠 眠伏于 第四静虑所摄捨受 中。[151]

关于静虑和禅支等

(1)诸静虑各自相应的受

受可以分为sukha[乐]、dukkha[苦]、somanassa[悦]、domanassa[忧]、upekkhā[捨]五种。禅修者在成就第四静虑之前,就已捨断生理上的dukkha[苦]和sukha[乐],并且止息了心理上的“somanassa[悦]”和“domanassa[忧]”。这意味着第四静虑中全无前四种受,唯有捨受。至于前四种受是何时被捨断的,可以解说如下:

在禅修者达到初静虑之前、近行三摩地第一次转起时,诸如僵硬、疼痛、痒等身体苦受 和 忧等心理苦受 都已被去除。 但初静虑近行三摩地尚不够强,禅修者若遇违缘仍生忧苦,转起第二静虑近行三摩地时 方才完全离忧受。齐此以去忧得除遣。 转起第三静虑近行三摩地时 远离“pīti[喜]”并且捨断身体乐受;此喜依靠身体而生,导致极强的身体快感持续延续,由心发现妙受[152]。 在此近行三摩地之后继续禅修,则成就离喜的第三静虑;由于喜的消失而导致身体乐受消失。 转起第四静虑近行三摩地时 离somanassa[悦]受,唯余捨受。第四静虑唯与捨受相应。

简要而言的顺序是:接近初静虑时离dukkha[苦]受,接近第二静虑时离domanassa[忧]受,接近第三静虑时离sukha[乐]受,接近第四静虑时离somanassa[悦]受。

(2)禅支如何通于止和观

法施的回答中讲到了禅支,现在就禅支作详细讲解。 在本中心的禅修者中既有已得静虑者、也有从未修习静虑者,已得静虑者容易理解下面的讲解,从未修习静虑者就难了。

奢摩他初静虑有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禅支[153]; 在纯观禅修深化到确认智的阶段时,亦能清楚地发现此五禅支。确认智 确认和照出 名色无常苦无我的真实本性;在确认智所观照的感觉转起时,寻、伺、喜、乐、一境性 五者也都明显地生起。

奢摩他第二静虑离寻和伺,唯有喜、乐、一境性三种禅支,且第二静虑的喜&乐比初静虑的更强。 在纯观禅修深化到‘未成熟的生灭智’的阶段时,亦有特别明显的喜&乐;此时喜充满全身,轻安强烈得仿佛身体要飘起来一样。

奢摩他第三静虑离喜,而悦受极强,一境性也比之前更强。第三静虑只有乐和一境性两禅支。 在纯观禅修深化到‘成熟的生灭智’的阶段时,亦有特别明显的乐禅支;此时的观照伴随着心的安宁的悦受,而无身体的强烈快感。

奢摩他第四静虑离悦受,故没有乐禅支,只有一境性禅支和捨受。 从纯观禅修深化到‘破灭智’的阶段开始,一境性和捨受变得明显;到‘形成态中捨智’的阶段时,这两者变得比之前更显著、更清楚。形成态中捨智现前时 不会生起身体的苦受,甚至有时某些疾病会因此痊愈,这方面已经有许多的案例;此时身心既无忧苦 也无喜乐,只有平静中捨格外显著。 与奢摩他第四静虑相比,‘形成态中捨智’亦离苦、乐、忧、悦受而只有捨受;已圆满成就‘形成态中捨智’的人,能以亲身经验而善知此事。

(3)第四静虑的特性

在奢摩他第四静虑正受时 呼吸是停止的。与此类似,有些修观行者发现 自己在正念观照达到高潮时 呼吸会停止,其呼吸的停止 甚至也能被旁观者明确地发现。

第四静虑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特性:由upekkhā[捨]而导致的、具正念的、彻净的心的高贵状态。此处所谓的“upekkhā[捨]”不是指“捨受”,而是指 能令诸同起相应样态平等或平衡的法,也称“tatramajjhattatacetasika[于彼中庸性心所]”。[154] 所谓“tatramajjhattata[于彼中庸性]”是指于信和慧平衡、于精进和三摩地平衡等等。[155]

如果智慧的思考太多,就会堕入怀疑主义;如果没有信心 就会不愿意修习此禅法;如果信心不足,修习时就不会勤奋、就会放纵心闲逛妄想,因此不得三摩地,更别提观智了。 反之,若人恭敬热忱地依循释迦牟尼所说的四念处方法而修习,则能强化平等中捨,从而令信仰和理性保持平衡,避免盲目迷信和偏激式理性两种极端。有了这种平衡性,就会有观智。

再者,如果在观照时精进力过强,三摩地就会不足,心就会掉举散乱 而不能稳定在应当观照的感觉对象上。如果初学者在观照某个感觉对象时 却想着观照另一个感觉对象,与此同时心却跳到了第三个感觉对象上,这样的话就难以累积足够的专注力;因此心会犹豫动摇、偏离正道。越是走神专注力就越弱、专注力越弱就越是走神,如此恶性循环岂会有观智? 如果初学者仅仅专注地凝视一个所缘,精进力就容易不足,昏沉睡眠就会溜进来,如此一来就不会有恰到好处的三摩地;所以也不会有观智。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必须恰到好处地平衡精进力和三摩地力;平衡的窍门是:初修者既不同时总观许多所缘、也不只凝视一个所缘,而是应当随观两个感觉对象;比如腹部的“上升”和“下降”就是两个感觉对象,或者“坐姿”和“接触感”也是两个感觉对象。

如果像这样地随观两种感觉对象,名为“tatramajjhattata[于彼中庸性]”的upekkhā[捨]就容易强健有力;捨强健有力时,正念自然地获得惯性,无需刻意奋力为之。 像这样地随观两种感觉对象,既不累人又能令觉照敏锐深刻

达到生灭智的阶段时,无需奋力而观照亦强,此即是 于彼中庸性 的清楚显现。 虽然在布施持戒闻法等日常善行活动中 也有 于彼中庸性,但在日常善心中(名为upekkhā[捨]的)于彼中庸性心所 显现得不那么清楚,即使是有知识的人也难以清楚地察觉到此捨。然而,达到生灭智阶段的修观行者即使是个文盲,也会明确地注意到或察觉到平等随观之捨。[156]

形成态中捨智的三种平等平衡性

在形成态中捨智的阶段,平等平衡性变得更明确。达到此阶段的修观行者,从腹部上下或任何其它显著的感觉开始,只需提策观照 四五次或十次,然后就无需再提策或努力或刻意保持,观照靠自己的惯性 全自动运转。这是形成态中捨智的第一种平等平衡性。

《清净之道》巴本657页说:“bhayañca nandiñca vippahāya saṅkhāresu udāsīno [捨弃怖畏和喜之后他于诸形成态[已然是]漠不关心的[中立的]]”。 其中“bhayañca”即是怖畏之义,“nandiñca[喜欣]”即是“喜爱或执著”之义,“vippahāya[捨弃]”:放弃和除遣之后,“saṅkhāresu”:于诸形成态,“udāsīno”:漠不关心的、淡然。

达到怖畏智的阶段之后,修观行者察觉到怖畏或导致怖畏的因缘、也察觉到过患,感到厌倦而想要捨弃,并发起精进。所有这些在达到形成态中捨智的阶段时都被除遣了。在刚达到生灭智的阶段时还有观染和执著,但在达到形成态中捨智的阶段时执著就被去除了。如此,修观行者保持无著无畏平等平衡的观照。

形成态中捨智的第三种平等平衡性是“泰然”,意即 无需提策或操心 而自然澹泊随观。

任它是苦受还是乐受,我只平等观照之。当形成态中捨智正流转时,无论苦乐、无论美丑 都能平等观照之。 是故Dasamghottara Pāḷi (p. 280)[157]云:

“ Idha, bhikkhave, bhikkhu cakkhunā rūpaṃ disvā neva sumano hoti na dummano, upekkhako viharati sato sampajāno.[比库们!在这里,比库以眼见色已,不喜不忧,中捨 具念 正知 而安住。]”

意译:“比库们!在释迦圣教里,比库通过眼看见色之后,[即刻]保持平等觉照如实正知,[就会]无喜无忧。” 也就是说,比库眼见美色而不爱、眼见丑色而不厌。 那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比库保持心平等平衡,不评价优劣高下,单纯地观照就能做到。 为何能做到呢?因为比库认识到了真相,也就是在眼见色的当下以正念照见无常苦无我。 如眼见色如是,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 亦复如是。

像这样以中捨(淡然)而观照的能力是阿拉罕的秉性。不过当修观行者处于形成态中捨智的阶段而绵密观照时,也可以算作圆满成就中捨。 如果能以阿拉罕的风格来观照,你就有可能 如实了知[158]

《清净之道》中说,在确认和细察诸形成态时,以中立的态度 单纯地观照所发生的事。《清净之道大疏抄》说:“一如澹泊随观名色等形成态,同样澹泊返照此毗钵舍那[159]”。

在此有个口诀:“无著无畏平等观照,任苦任乐平等观照,自然而然澹泊随观”。[160]

总结起来,形成态中捨智的三种平等平衡性是:观照任运自然,无需提策、无需操心;观照时无欣无厌、无著无畏;无论美丑善恶、无论苦受乐受、无论所观能观,皆能平等观照之,澹泊,泰然。[161]

名为于彼中庸性的中捨 令同起同在的诸样态互相平衡、互相随顺。具有这样的中捨的观照 被说为“彻净的观照”。[162]

有关样态之类比的问答

‘‘ Sukhāya panāyye, vedanāya kiṃ paṭibhāgo?’’

“又,尊姊!什么是乐受的类比呢?”

‘‘ Sukhāya kho, āvuso visākha, vedanāya dukkhā vedanā paṭibhāgo.’’

“毗舍佉贤友!苦受是乐受的类比。”

‘‘ Dukkhāya pannāyye, vedanāya kiṃ paṭibhāgo?’’

“又,尊姊!什么是苦受的类比呢?”

‘‘ Dukkhāya kho, āvuso visākha, vedanāya sukhā vedanā paṭibhāgo.’’

“毗舍佉贤友!乐受是苦受的类比。”

上述的问答并非意指苦受和乐受在本性上相同,而是显示两者间的“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所以paṭibhāgo一词可意译为“相似物[analogue]”,以彰显“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之含义。 paṭibhāga一词还有“对比”之义;就如同可以将高山与深谷做对比,也可将苦受与乐受做对比 而说“苦受是乐受的‘对比’”。[163]

******

“又,尊姊!什么是不苦不乐受的类比呢?”

“毗舍佉贤友!无明是不苦不乐受的类比。”

苦乐受是粗,易见易解;捨受是细,难见难解。同样地,贪嗔是粗,易见易解;无明是细,难见难解。无明是隐藏的、不易看清的;贪嗔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连旁观者都能看出一个人的笑是否含有淫欲。察言观色可辨贪嗔却难晓无明

每当渴爱执取转起时,无明必然同起同在,但无明比渴爱执取更深隐难见;每当贪或嗔转起时,无明必然同起同在,但无明比贪或嗔更深隐难见。所以法施就“难见难解”之义而说 无明是捨受的类似物。

******

“又,尊姊!什么是无明的类比呢?”

“毗舍佉贤友!明是无明的类比。”

每当 在见、听、触、知的当下,就名色而生起颠倒妄思,此即是无明在运作。无明的paṭibhāga(对比)是明。无明与明之相互对反,如同黑暗与光明之相互对反。 在见、听、触、知的当下无观照的凡夫,颠倒妄思常乐我净;绵密观照而强化了三摩地的瑜伽行者,如实照见身心的本来面目:身心刹那至刹那生灭相续故无常、不可控故无我、不优美故不净。 这样的智慧即是“明”。瑜伽行者勤修观照,正为得此观智之“明”。

明除遣无明,如同灯光除遣黑暗。观智除遣作为所缘随眠的无明,此即是明除遣无明的一种方式;道智根除无明,也是明除遣无明的一种方式。瑜伽行者一切加行一切所修,正为成就此道智之“明”。

******

“又,尊姊!什么是明的类比呢?”

“毗舍佉贤友!解脱是明的类比。”

解脱是指圣果[心],圣果是圣道智所予异熟果,圣道智是最高的明。圣果和圣道在本性上极为相似,故说解脱是明的相似物。

******

“又,尊姊!什么是解脱的类比呢?”

“毗舍佉贤友!涅槃是解脱的类比。”

涅槃和名为解脱的圣果 都是至高无上的圣性;涅槃和圣果[心]都从烦恼结缚得离系解脱,烦恼既不能居于果心中、也不能以涅槃为所缘;涅槃和圣果[心]都远离诸漏、都是出世间、都是无记[164](无所谓善恶);所以在上述诸方面两者是相似的。

换个角度而言,涅槃和圣果又有相互对反的方面。 圣果是被合成的样态,能被改变或能被计算;涅槃是非被合成的样态,非被造作、非色、无因、不变、圆满。[165] 圣果是能缘样态,能[作为无间缘]引生下一刹那的果心;涅槃是所缘样态,不能[作为无间缘]引生[下一刹那的]心。 圣果是无常生灭的,涅槃却是恒常的。 圣果即四名蕴,涅槃离任何蕴。 圣果是ajjhatta dhamma[内在样态],是圣者对涅槃的内在的认识;涅槃却是bahiddhā dhamma[外在样态],是外在于任何有情的。

从上述角度分析,涅槃和圣果又相对反。但从 涅槃和圣果都达到终极、都完全摆脱轮回之苦 的角度而言,涅槃和名为解脱的圣果又相似。故说 涅槃是解脱的paṭibhāga(对比/相似物)。

******

‘‘ Nibbānassa panāyye, kiṃ paṭibhāgo?’’

“又,尊姊!什么是涅槃的类比呢?”

‘‘Accayāsi, āvuso [accasarāvuso (sī. pī.), accassarāvuso (syā. kaṃ.)] visākha, pañhaṃ, nāsakkhi pañhānaṃ pariyantaṃ gahetuṃ. Nibbānogadhañhi, āvuso visākha, brahmacariyaṃ, nibbānaparāyanaṃ nibbānapariyosānaṃ. Ākaṅkhamāno ca tvaṃ, āvuso visākha, bhagavantaṃ upasaṅkamitvā etamatthaṃ puccheyyāsi, yathā ca te bhagavā byākaroti tathā naṃ dhāreyyāsī.’’

“毗舍佉贤友!你超越问题了,你未能掌握问题的界限[/拿捏提问的分寸]。毗舍佉贤友!梵行[是]为了涅槃之浸入、涅槃之彼岸、涅槃之终点。而,毗舍佉贤友!如果你想要的话,你去见薄伽梵后应问此义,你应该依据薄伽梵记说的那样来忆持。”

由于毗舍佉提的是 不应提的问题,法施驳回了此不合理的问题。未能掌握问题的界限[/拿捏提问的分寸]意谓 如果再继续问下去就会永远也没完没了,只应问正确的和恰当的问题。过了头的问题应被驳回。

之所以说此问不合理是因为:觉者之法的八正道通向涅槃、导向涅槃,八正道是通向真实本身的路径。既然涅槃是最终的目的地,那么就不应再问什么是涅槃的相似物。

觉者之法(即:戒律、等持、智慧)以涅槃为终点,涅槃是决定不变的完美圣洁,无可超越,至高无上,没有什么能与涅槃并列。所以不应再问什么是涅槃的相似物。

[ 高能预警解除 ]

尾声

显示本经命名的由来

在本经中,毗舍佉从什么是萨迦耶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提出问题,法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问题,故称“vedalla[问答]”。记载Mahākoṭṭhita[/Mahākoṭṭhika摩诃俱絺罗]的提问和舍利弗的回答的经 也被命名为Vedalla Sutta[问答经],因为其篇幅较大,故名《大问答经》;本经篇幅较小,故名《小问答经》。

《小问答经》里体现在问答过程中的智慧,值得信赖依止,令人欢喜满意,《小问答经》可说是一种浓缩的经教法。

释迦牟尼的赞许

毗舍佉最后提了一个不合理的问题,这是为了试探法施所成就的智慧有多深。毗舍佉身为阿那含,当然知道涅槃是终极,所以他接受了法施对此“非问”的否定,并以之为善说。毗舍佉后来去见薄伽梵并报告了上述全部问答的内容,结集经典时提到此事并予以记载。

薄伽梵对毗舍佉近事男这么说:

‘‘ paṇḍitā, visākha, dhammadinnā bhikkhunī, mahāpaññā, visākha, dhammadinnā bhikkhunī. Maṃ cepi tvaṃ, visākha, etamatthaṃ puccheyyāsi, ahampi taṃ evamevaṃ byākareyyaṃ, yathā taṃ dhammadinnāya bhikkhuniyā byākataṃ. Eso cevetassa [esovetassa (syā. kaṃ.)] attho. Evañca naṃ [evametaṃ (sī. syā. kaṃ.)] dhārehī.’’

“毗舍佉!法施比库尼是贤智者;毗舍佉!法施比库尼是大慧者。毗舍佉!如果是我被你问此义理,我也会 像法施比库尼所记说的那样 来记说,就是此义,你就像那样忆持它。”

义注中说,薄伽梵这么说无非是在印可法施的所有回答;所以本经中法施所说之语 应当被看成是释迦牟尼本人所说之语。显然,义注将薄伽梵的印可之语作为证实本经内容的正确性的依据。[166]

法施获说法第一比库尼之誉

后来,在一次四众云集的场合,薄伽梵宣布 法施长老尼是释迦圣教中能说法的女弟子之上首,并授予法施 “比库尼中最佳说法者(Dhammakathiko)”之誉。 法施即是所谓“释迦圣教中说法第一(Etadagga)比库尼”,她能获得如此荣衔,依靠的是往昔的巴拉密:

在十万个长纪元以前的Padumuttara[红莲胜上]正遍觉者的时代,法施的前世是一名女仆,她曾剪下自己的头发,用卖头发的收入供养 红莲胜上正遍觉者的上首声闻Sujāta[善生]长老,并发愿成为 说法者中上首。女仆死后生于天界,在之后的近十万个长纪元里经历天上人间的轮回。 在92个长纪元以前 Phussa[意译:圆满吉祥如意华丽]正遍觉者的时代,她成为一名财政大臣(即毗舍佉的前世)的妻子,这位财政大臣受三位王子之命 负责监管供养觉者及其弟子们饮食的事宜。他们出于强烈的信仰而慷慨地做了双倍的供养。

在从那之后的92个长纪元里,她继续经历天上人间的轮回,直到当前这个长纪元。在Kassapa[饮光]正遍觉者(释迦牟尼之前的上一位正遍觉者)的时代,她是Kikī[蓝松鸦]王的七位公主中的老六,名叫善法(Sudhamma)。蓝松鸦王是Kāsi[迦尸]国的君主,其七位公主都对觉者的圣教有虔诚的信仰,所以她们都向父王请求出家。但是蓝松鸦王驳回了七位公主的请求,所以她们只能以居家者的身份修行。七位公主在其两万年的寿命中都一直保持独身持戒梵行。

第一位名叫Samani[意译:女沙门]的公主 后来成为释迦牟尼教法中的大声闻,名叫Khemā[167]。 第二位名叫Samanagotta[意译:沙门种]的公主 后来也成为释迦牟尼教法中的大声闻,名叫Uppalavaṇṇā[莲华色]。 第三位公主名叫Bhikkhunī,她后来成为释迦牟尼教法中持律第一的比库尼,名叫Paṭācārā[意译:衣行]。 第四位公主名叫Bhikkhudayika[意译:比库施主],她后来成为释迦牟尼教法中Khippābhiññā[疾速殊胜智]第一的比库尼,名叫Kuṇḍalakesā[意译:耳环头发]。 第五位公主名叫达摩(Dhammā),她后来成为释迦牟尼教法中穿粗衣第一的比库尼,名叫Kisāgotamī[意译:乔达摩家族的憔悴女],著名的芥子喻即是有关她的故事。 第七位公主名叫Sanghadāyikā[意译:僧伽施主],她后来成为释迦牟尼教法中著名的大施主,名叫 鹿子母毗舍佉[168],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即是她捐赠供养的。

排行第六的善法公主在其两万年的寿命耗尽后继续轮回天上人间,并在我们的释迦牟尼成就正遍觉之前投生为王舍城中一位富豪的女儿,长大成人后嫁给另一位富豪的儿子,即毗舍佉。她过着豪门贵妇的生活直到三十多岁,然后出家修行成就阿拉罕果,最终圆满了自己在十万个长纪元以前所发之愿:成为 说法第一者。

在增支部义注中也有提到释迦牟尼赞扬法施的圣洁品质。

释迦牟尼在听许毗舍佉发言之后,如是赞扬道:“我的女儿法施已根除对过去现在未来诸蕴的渴爱。”之后那位觉者又说道:“已根除对过去现在未来诸蕴的渴爱的人,是诸漏已尽的圣者,值得供养。”

所以,依薄伽梵之意,法施比库尼所作的回答明确、真实、精准,值得信赖、堪为依止。

我们应当竭尽全力修习观照,以便领悟法的真谛。我们也要有信心,经历连续的勤奋禅修,我们一定能领悟真实法。

愿你们以此听闻《小问答经》开示的功德,都能勤勉禅修来领悟此经中的一切法,速得涅槃 而灭尽包括修习观智所生之苦在内的一切苦!

善哉!善哉!善哉!

[2016年9月29日22:39杀青]

汉译附录一、王舍城与竹林精舍

王舍城Rājagaha

梵语Rājagṛha, Rajagriha; 今称Rajgir,古音译“罗阅祇”;位於今印度比哈尔省(Indian state of Bihar, Located at 25.03° N 85.42° E ),巴特那市(Patna)南侧。平均海拔73公尺,四周有五山围绕。频婆娑罗王时,由上茅宫城(Kuwāgrapura,又称旧王舍城)迁都至此。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本城出土遗留陶瓷,可以追溯至西元前1000年,但是当时人类活动的实情尚为无知。[169]

王舍城是摩羯陀国的都城,似乎曾有两个不同的城;旧城是一小山上的城堡,可能叫Giribbaja[山栏城][170],非常古老,传说由一位叫Mahāgovinda的建筑大师布局(见VvA. p.82; 然D.ii.235说此人建了七座城)。其山脚下的新城则显然是由频婆娑罗王所建。

……

诸注疏解释说,只有在正遍觉者的时代和转轮王的时代,此城才有人居住,在其它时期则是亚卡(Yakkha[药叉])们的居所。此小山的北面即是Dakkhināgiri国(SA.i.188)。

释迦牟尼出家之后没多久,曾从Anomā河徒步90英里(J.i.66)前往王舍城。频婆娑罗王遇见释迦牟尼在街上托钵,得知释迦牟尼的身份和志向后,频婆娑罗王请求释迦牟尼一旦成就所愿[成佛]就访问王舍城,释迦牟尼答应了此请求(见《Pabbajjā Sutta出家经》及其义注)。所以在成就无上正遍觉后的第一年,释迦牟尼度化了Tebhātika Jatilas之后,即从Gayā[菩提伽耶]前往王舍城,受到频婆娑罗王及其随从的盛大欢迎。……正是在此次访问中,频婆娑罗王供养了竹园,释迦牟尼收了舍利弗和目犍连两大弟子(详见Vin.i.35ff );由于王舍城中大量居家者加入僧团,民众谴责释迦牟尼破坏了他们的家庭;不过这些责备只持续了七天。在这些出家剃度的人中就有Sattarasavaggiyā[十七群比库]和Upāli[优波离]。

觉者释迦牟尼在王舍城度过了第一个雨安居后,又接着过了凉季和热季。民众厌烦于到处都能看见比库,觉者知晓后,先去了dakkhiṇāgiri[南山],然后去往迦毗罗卫(Vin.i.77ff)。

根据《Buddhavamsa觉者种姓》的义注,觉者在王舍城又度过了第三、第四、第十七和第二十个雨安居。之后他就以舍卫城作为总部,尽管他也常去王舍城。……

许多学处都是在王舍城制定的。释迦牟尼在逝世前最后一次到访王舍城时,未生怨王Ajātasattu[阿阇世]正在盘算着攻打Vajji[跋耆]人,未生怨王派出他的大臣Vassakāra前往觉者所在的鹫峰,询问自己的胜算(D.ii.72)。

释迦牟尼逝世后,以摩诃迦叶波为首的僧团选定王舍城的七叶窟为第一次结集之地,并得到了未生怨王的全心护持(Vin.ii.285; Sp.i.7f.; DA.i.8f., etc.)。未生怨王也在王舍城起塔供奉自己分得的那份觉者舍利(D.ii.166)。……

王舍城是释迦牟尼时代的六大城之一,所以有许多重要的商路经过王舍城。其余五大城是Campā[瞻波], Sāvatthi[舍卫], Sāketa[沙计多], Kosambī[憍赏弥] 和 Benares[波罗奈斯] (D.ii.147)。

……

在释迦牟尼逝世时,王舍城有十八座大僧苑(Sp.i.9)……还有一座市政厅(J.iv.72)。城门每晚都关,关城门后就进不了城了(Vin.iv.116f.)。王舍城有32主门和64小门(DA.i.150; MA.ii.795),其中一门名为Tandulapāla(M.ii.185)。王舍城外有一个大饿鬼城(MA.ii.960; SA.i.31)。

在释迦牟尼的时代,王舍城一直都有遭Licchavi[离车族]入侵的危险,王舍城的防御工事由未生怨王的大臣Vassakāra予以加强。在释迦牟尼的时代,王舍城的人口是1 8000 0000,其中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公共卫生状况不佳(SA.i.241; DhA.ii.43)[171];正因王舍城很繁华,六群比库才以此为本部(Sp.iii.614)。王舍城未能幸免于瘟疫(DhA.i.232).

……王舍城的民众有不少固定的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Giraggasamajjā节。会有戏班子到访并表演七天。(参见Uggasena的故事)

释迦牟尼逝世后不久,王舍城就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重要性。Sisunāga王 迁都 广严城(Vesāli吠舍厘),Kālāsoka[黑无忧王]再迁都于Pātaliputta[波吒厘子]城,此城即使在释迦牟尼的时代就已极具战略地位。当玄奘到的时候,他发现王舍城已荒废。

以上节译自《Pali Proper Names Dict巴利专名词典》对Rājagaha的解释。下面给出《大唐西域记》关于王舍城的记载。

《大唐西域记》卷9:「初,频毘娑罗王都在上茅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遇火灾。一家纵逸,四隣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无德,下民罹患,修何德业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172]穆,政教明察,今兹佃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后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所,俗谓不祥之地,人绝游往之迹。令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自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厘王闻频毘娑罗王野处寒林,整集戎旅,欲袭不虞。边候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官属、士、庶咸徙家焉。或云:至未生怨王乃筑此城,未生怨太子既嗣王位,因遂都之。逮无忧王[173]迁都波吒厘城,以王舍城施婆罗门,故今城中无复凡民,唯婆罗门减千家耳。」(CBETA, T51, no. 2087, p. 923, a18-b6)

竹园veḷuvane

……释迦牟尼在此竹园度过了第二、第三和第四个雨安居(BuA.3)……此地十分安静,参加第一次结集的比库们在努力结集之后即于此地(Kalandakanivāpa[撒饵喂松鼠处])休息。……(Vin.ii.289f).

……释迦牟尼逝世后,阿难陀在竹园住了段时间,在此期间讲说了《Gopakamoggallāna Sutta守护者目犍连经》。

……

在释迦牟尼还在世时,竹园的大门口建起两座塔,分别供奉Aññā Kondañña[憍陈如](SA.i.219)和Moggallāna[目犍连](J.v.127)的舍利。

之所以叫竹园是因为其被竹子(veḷu)环绕。竹园被十八腕尺高的围墙环绕,有门户和高楼[174](SNA.ii.419; Sp.iii.576)。

释迦牟尼逝世后,Upāli[优波离]的弟子Dāsaka[大象拘]住在竹园,并在竹园剃度了Sonaka[苏那拘]和他的五十五名伙伴[175]。后来Sonaka从竹园前往Kukkutārāma[鸡园](Mhv.v.115 f, 122; Dpv.iv.39)。

在竹园精舍的主建筑的其中一边 是一处叫Ambalatthika[芒果园]的建筑(MA.ii.635),园内亦给修苦行的比库建有senāsana[坐卧处](MA.ii.932).

据玄奘说,Kalandaka nivāpa[撒饵喂松鼠处](玄奘称其为Karandavenuvana[迦兰陀竹园])就在王舍城北一里处。

撒饵喂松鼠处kalandakanivāpe :

在此处定时撒饲料(nivāpa)喂松鼠。据说曾经有位国王在此处野餐,喝醉后睡着了,他的随从见状便四散而寻花摘果去也。不料酒气引来了一条蛇,若不是树神化作一只松鼠喳喳叫着吵醒了国王,此蛇就会从邻近的树枝逼近而咬到国王。出于感激,国王下令从此以后定时喂养此地的松鼠。参见UdA.60; SnA.ii.419.

以上节译自《Pali Proper Names Dict巴利专名词典》对Veḷuvane和kalandakanivāpe的解释。下面给出《大唐西域记》等关于迦兰陀竹园的记载。

《大唐西域记》卷9:「山城北门行一里余至迦兰陀竹园。今有精舍,石基甎室,东辟其户。如来在世,多居此中,说法开化,导凡拯俗。今作如来之像量等身。初,此城中有大长者号迦兰陀,时称豪贵,以大竹园施诸外道。及见如来,闻法净信,追昔竹园居彼异众,今天人师无以馆舍。时诸神鬼感其诚心,斥逐外道,而告之曰:“长者迦兰陀当以竹园起佛精舍,汝宜速去,得免危厄。”外道愤恚,含怒而去。长者于此建立精舍,功成事毕,躬往请佛,如来是时遂受其施。」(CBETA, T51, no. 2087, p. 922, a21-b2)

《翻译名义集》卷7:「迦兰陀:《善见律》及《经律异相》云是山鼠之名也。时毘舍离(Vaiśālī )王入山,于树下眠。有大毒虵欲出害王。于此树下有鼠下来,鸣令王觉。王感其恩,将一村食供此山鼠[176]。乃号此村为迦兰陀。而此村中有一长者,居金钱四十亿;王即赐于。长者之号由此村故,所以名为迦兰陀长者也。《三藏传[177]》云:园主名迦兰,先以此园,施诸外道。后见佛又闻深法,恨不以园得施如来。时地神知其意,为现灾怪,怖诸外道,逐之令出。告曰:‘长者欲以园施佛,汝宜速去。’外道含怒而出。长者欢喜建立精舍,躬往请佛。」(CBETA, T54, no. 2131, p. 1167, c13-23)

北传的上述传说既不符合世间常情也不符合佛教义理。以世间常情而论,迦兰陀大长者既然“时称豪贵”,另外买个园林将这些外道迁过去就是了,何需“地神”搞怪,弄得“外道愤恚,含怒而去”?本可皆大欢喜,却出昏招与他人结梁子,做到大长者的有这么不通人情世故的吗?再说凡事有先来后到,就这么把别人挤出去,在此局面之下,佛陀会不考虑众生的讥嫌就这么接受此园的供养?就佛教义理而论,尤其是就大乘义理而论,菩萨的福德不可思议,该是菩萨的园子,外道们就算在菩萨未成佛前都住不成,何况成佛后!外道们踏进园子地都要冒烟,福报镇不住故。或者迦兰陀大长者当初刚想把园子供养外道,天神们晚上就来托梦阻止。相比之下,南传律藏的记载更可信[178]。频婆娑罗王是佛的坚定拥护者,这是南北共许的,由频婆娑罗王把自己的园林供养给佛陀,期间并无波折,也无鬼神搞怪,这才合理。

汉译附录二、重大术语汉译決择

薄伽梵Bhagavant

《巴利语汇解》: bhaga意为祥瑞、吉祥、幸运,vant意为具有、拥有;bhagavant直译为“具祥瑞者”。

诸经律义注采用语源学的方法解释了bhagavā的六种含义:

1.以具诸祥瑞(bhāgyavā’ti)故为bhagavā;

2.以已破坏(bhaggavā’ti)一切危险故为bhagavā;

3.以有诸福德(bhagā assa santī’ti)故为bhagavā;

4.以分别(vibhattavā’ti)一切法 故为bhagavā;

5.以亲近(bhattavā’ti)诸过人法 故为bhagavā;

6.以已除去诸有(bhavesu vantagamano’ti) 故为bhagavā。(Pr.A.1 / Vm.142-4)

在巴利圣典中,通常用Bhagavā来尊称释迦牟尼。

《巴汉词典》:Bhagavant:(bhaga吉祥/幸运的+vant具有),【阳】具有吉祥的人(古义译:众佑,世尊。古音译:婆伽婆、婆加伴、薄伽梵。)

Bhagavā jānaṁ jānāti passaṁ passati cakkhubhūto ñāṇabhūto dhammabhūto brahmabhūto vattā pavattā atthassa ninnetā amatassa dātā dhammasāmī Tathāgato 薄伽梵是 知所应知者,见所应见者,具眼者,具智者,具法者,具梵者,说者,宣说者,义之指导者,与不死者,法主,如来。

Nd1.142, 466.﹑Sp.pārā.I,123.﹑Vism.210.︰“(1)Bhāgyavā 具足祥瑞(具有 生起世间出世间之乐而得达彼岸的施戒等的吉祥之德);(2)bhaggavā yutto 具足破坏(贪瞋痴、一切恶法); (3)bhagehi ca 吉祥相应(成就百福特相的色身);(4)vibhattavā 以分别(诸法);(5)bhattavā 具足亲近(天住、梵住、圣住,身、心与执著的远离,空、无愿、无相三解脱,及其他一切世间出世间的过人法);(6)vantagamano bhavesu Bhagavā tato”ti. 由 已除去诸有(bhavesu vantagamano’ti) 故为薄伽梵。 Nd1.144﹑Sp.pārā.I,125.﹑Vism.212.︰bhavesu vantagamanoti vattabbe bhavasaddato bhakāraṁ, gamanasaddato gakāraṁ, vantasaddato vakārañca dīghaṁ katvā ādāya Bhagavāti vuccati. 「有中舍离旅行者(bhavesuvantagamana)」:但现在取bhava[有]的bha字,取gamana[旅行]的ga字,取vanta[舍离]的va字,再将a变成长音的ā,故称Bhagavā[薄伽梵]。

问答Vedalla

即是所谓“九分教”中的最后一种。南传九分教是指①sutta契经②geyya应颂③veyyākaraṇa记别④gāthā讽颂⑤udāna自说⑥itivuttaka如是语⑦jātaka本生⑧abbhutadhamma希法⑨vedalla问答。此见于《律藏·经分别·大分别》:

‘‘ Ko nu kho, bhante, hetu ko paccayo, yena bhagavato ca vipassissa bhagavato ca sikhissa bhagavato ca vessabhussa brahmacariyaṃ na ciraṭṭhitikaṃ ahosī ’’ ti? ‘‘ Bhagavā ca, sāriputta, vipassī bhagavā ca sikhī bhagavā ca vessabhū kilāsuno ahesuṃ sāvakānaṃ vitthārena dhammaṃ desetuṃ. Appakañca nesaṃ ahosi suttaṃ geyyaṃ veyyākaraṇaṃ gāthā udānaṃ itivuttakaṃ jātakaṃ abbhutadhammaṃ vedallaṃ. Apaññattaṃ sāvakānaṃ sikkhāpadaṃ. Anuddiṭṭhaṃ pātimokkhaṃ. “尊师!以何因缘,毘婆尸[彻观]薄伽梵、尸弃[孔雀]薄伽梵、毘舍浮[胜吼牛王]薄伽梵之梵行不久住耶?”“舍利弗!毘婆尸薄伽梵、尸弃薄伽梵、毘舍浮薄伽梵,疲厌而不广为弟子说法,彼等仅有少量的①契经②应颂③记别④讽颂⑤自说⑥如是语⑦本生⑧希法⑨问答,不为弟子们制立学处,不诵别解脱律。”

北传旧译所谓“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以及玄奘所译的“十二分教”彼此互有出入,与南传的出入当然也不少,兹繁不述,单说最后一种。北传最后一种是优婆提舍(梵upadeśa,巴upadesa),玄奘译为论议。隋慧远(523~592)所著《大乘义章》卷一释“十二部经”义,其中:「第十二者名优婆提舍。此名论义。问答辨理。名论义经。名义如是。」(CBETA, T44, no. 1851, p. 470, b8-9)。可见论议与问答是分不开的关系。所以北传的Upadeśa [论议]和南传的vedalla[问答]基本是一个意思,即南北传的“九分教/十二分教”的最后一种 基本一致。

形成态saṅkhāra & 超异协同形成态abhisaṅkhāra &

超异协同形成态识/业识abhisaṅkhāraviññāṇa

Saṅkhāra的字根构成是saṁ[共/集/合/正/同时]+ kar[做/制作],所以直译为“协同造/一起作/和合制作/正做/同时做”。 saṅkhāra对应的梵语saṃskāra古汉译为“行”,此译其实并无什么道理。若根据梵文字根saṁ +kṛ 来译,与巴利字根义差不多相同;若根据北传语境,如《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卷二曰:“有 集起,目之为行。”《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也与巴利字根义差不多相同;不过若据《俱舍颂疏》一曰:“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于造作,或约迁流,余四蕴亦名为行。”其中“迁流”之义多少算跟“行”字之义沾边。 在南传语境下将saṅkhāra译为“行”不仅常常词不达意,而且有时造成句子读不通。末学反复決择后认为应根据上下文译为“制备态/形成态/心形态”。下面节译Buddhist Dictionary、PTS P-E dictionary和《相应部·被吞噬经》《清净道论》的解释来说明。

Buddhist Dictionary

saṅkhāra: 此词根据上下文有不同的意思,应仔细辨别。

(I)此词或指“the act of ‘forming’‘形成’之行为”;或指“the passive state of ‘having been formed’‘已被形成’的被动状态”;或以上二义皆有。

1. 在依它起十二支中,saṅkhāra有主动的方面,它形成业。它表示善恶身语意业。参见S:12:2, 27. ……

2. ………

3. 此词也指五蕴中的第四蕴(saṅkhārakkhandha),包括所有内心形成态,无论它们是否属于业识。参见S:22:56, 79.[179]

4. 此词进一步意指任何 依靠诸缘所形成的事物(saṅkhata[古译“有为”]),包括一切世间存在。在著名的”诸形成态无常,诸形成态苦” (sabbe saṅkhāra aniccā … dukkhā)中即是此义;此中saṅkhāra属于无所不包的术语dhamma (事物),因为dhamma还包括 非被形成的、不依靠诸缘的元素(asaṅkhata-dhātu[古译“无为界”])也即Nibbāna。

(II) Saṅkhāra有时义指‘有意愿的努力’,例如在四如意足(iddhi-pāda)中,在sasaṅkhāra-[有加行]和asaṅkhāra-parinibbāyī[无加行-入灭者]中; 在阿毗达摩术语 asaṅkhārika-[无加行的-]和sasaṅkhārika-citta[有加行的-心]中,无加行=自发的,有加行=受激励的。

PTS P-E dictionary

Saṅkhāra源自saṁ协同 +kṛ作,此词吠陀中无有,但在史诗梵语和经典梵语中有saṁskāra一词,义为“preparation制备”和“sacrament神圣典礼”,并在哲学著作中有“former impression往昔印象,disposition性情倾向”之义。参考vāsanā[熏习/习气[180]]。

saṅkhāra是佛教哲学中最艰深的术语之一。佛教哲学看待世界和事件的方式完全是能所交融的,这是东方特有的,所以几乎没有哪个西洋术语能精准地译出其义。我们只能以此词在各种上下文中的具体运用来表达其意趣,而非定死一个词作为确定的译名。

saṅkhāra直译为“制备,筹备”;用来指(识和身命的)协同因素,成分,成分之潜能;(复数)协同作用,因和合/诸缘之聚,见S.III,87[181]; (参DhsA.156,彼处释sa-saṅkhāra义为:带有“ussāha努力, payoga方法/前行/加行, upāya手段, paccaya-gahaṇa缘-薮”); 合成物,积堆。

  1. 对于某个给定的过程或结果的诸缘之积堆——例如(i.)造成生命或后有的 诸缘或诸特性之聚;任何事物的要素或元素(-saṅkhāra),例如āyusaṅkhāra寿命的元素[古译“寿行”](见于D.II,106; S.II,266; PvA.210); bhavasaṅkhāra[古译“有行”], jīvitasaṅkhāra[古译“命行”], (见于D.II,99, 107). (ii.) 诸必要条件,诸前提;或 协同作用(协调行为),身语意的前提:kāyasaṅkhāra, vacīsaṅkhāra, cittasaṅkhāra/ manosaṅkhāra[古译“身行”“语行”“心行/意行”],分别指“呼吸”“寻和伺”“受和想”“因为彼等与……相应/先行于彼等”,见于M.I,301 (cp. 56); S.IV,293; Kvu 395 (cp. trsln 227); Vism.530以下; DhsA.8; VbhA.142以下。
  2. 五蕴之一,包括所有citta-sampayutta-cetasikā dhammā [心相应心所法][182]见于Dhs.1 (cp. M.III,25). 然而正如kāya既代表身体也代表行为,同样地,称为saṅkhārā的具体的精神综合体 也倾向于表达 有意图的思维活动的协调行为,此乃术语abhisaṅkhāra所隐含的意思。 在M.III,99[中部第120经]中saṅkhārā是指 引起特定的往生的心的意志、意图; 在S.II,82[183]中说到的 [由一个进入了无明的人 所]造作(abhisaṅkharoti[超异协同造作])的 puññaṃ saṅkhāraṃ[有福德的形成态]、apuññaṃ saṅkhāraṃ[非福德的形成态]、āneñjaṃ saṅkhāraṃ[不动形成态],在D.III,217 & Vbh.135中被列为三种abhisaṅkhāra[184]; 在S.II,39, 360; A.II,157中saṅkhārā等同于sañcetanā[意图/意志]; 在Miln.61中saṅkhārā作为khandha[蕴]被cetanā[思](purposive conception有意图的构思)取代; 在依它起十二支中的saṅkhārā被看成是 依循业果法则引生paṭisandhiviññāṇa[结生识]的名蕴。……

3. saṅkhārā(复数)的通俗义。 在惯用语句“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诸形成态的确无常 uppādavaya-dhammino法具兴衰性故” (D.II,157; S.I,6, 158, 200; II,193; Th.1, 1159; J.I,392, cp. Vism.527)中,saṅkhārā之义相当通俗,就是指“命/身命”; 而sabbe saṅkhārā义指“一切事物,一切身命,一切所创造的”。……因此saṅkhārā在广义上是指 由先在的诸因缘造作而成的 一切事物。……在S.II,178中sabbe saṅkhārā义指五蕴而详尽一切被合成的样态;……

《相应部·蕴篇·第二十二蕴相应·第79被吞噬经》:

Kiñca, bhikkhave, saṅkhāre vadetha?又,比库们!为什么你们称它为形成态? Saṅkhatamabhisaṅkharontīti kho, bhikkhave, tasmā ‘ saṅkhārā ’ ti vuccati.比库们!‘超异协同造作成所合成的[态]’,因此被称为‘形成态’。 Kiñca saṅkhatamabhisaṅkharonti?超异协同造作成何等所合成的[态]呢? Rūpaṃ rūpattāya [rūpatthāya (ka.)] saṅkhatamabhisaṅkharonti,以色性[185]而超异协同造作成所合成的色; vedanaṃ vedanattāya saṅkhatamabhisaṅkharonti,以受性而超异协同造作成所合成的受; saññaṃ saññattāya saṅkhatamabhisaṅkharonti,以想性而超异协同造作成所合成的想; saṅkhāre saṅkhārattāya saṅkhatamabhisaṅkharonti,以形成态性而超异协同造作成所合成的形成态; viññāṇaṃ viññāṇattāya saṅkhatamabhisaṅkharonti.以识性而超异协同造作成所合成的识。 Saṅkhatamabhisaṅkharontīti kho, bhikkhave, tasmā ‘ saṅkhārā ’ ti vuccati.比库们!‘超异协同造作成所合成的[态]’,因此被称为‘形成态’。

《清净道论·第十七说慧地品》的解释:[186]

Saṅkhatamabhisaṅkharontīti saṅkhārā. Apica avijjāpaccayā saṅkhārā, saṅkhārasaddena āgatasaṅkhārāti[187] duvidhā saṅkhārā.“超异协同造作成 被合成的[态]”故为形成态。形成态有二种:(1)以无明为缘而有的形成态;(2)由于说形成态的语句而来的形成态。 Tattha puññāpuññāneñjābhisaṅkhārā tayo, kāyavacīcittasaṅkhārā tayoti ime cha avijjāpaccayā saṅkhārā. Te sabbepi lokiyakusalākusalacetanāmattameva honti.此中:(1)有福德的、非福德的、不动超异形成态三种,及身、语、心形成态三种,此六为 以无明为缘而有的形成态;它们都只是世间的善不善意志力[思]而已。

Saṅkhatasaṅkhāro, abhisaṅkhatasaṅkhāro, abhisaṅkharaṇakasaṅkhāro, payogābhisaṅkhāroti ime pana cattāro saṅkhāra-saddena āgatasaṅkhārā.(2)复次,被合成的形成态,被超异合成的形成态,超异协同造作的形成态,有加行的超异协同形成态,这四种是 由于说形成态的语句而来的形成态。 Tattha ‘‘ 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 tiādīsu (dī. ni. 2.221, 272; saṃ. ni. 1.186) vuttā sabbepi sappaccayā dhammā saṅkhatasaṅkhārā nāma.此中:在“诸形成态的确无常”等句中所说的 一切具有众缘的诸样态,名“被合成的诸形成态”。 Kammanibbattā tebhūmakā rūpārūpadhammā abhisaṅkhatasaṅkhārāti aṭṭhakathāsu vuttā, tepi ‘‘ 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 ti (dī. ni. 2.221; 272; saṃ. ni. 1.186) ettheva saṅgahaṃ gacchanti. Visuṃ pana nesaṃ āgataṭṭhānaṃ na paññāyati.在义注中所说的 业所生的三地色非色诸样态,是“被超异合成的诸形成态”;这亦包摄于“诸形成态的确无常”的句子中,然而不清楚彼各自的来处。[188] Tebhūmikakusalākusalacetanā pana abhisaṅkharaṇakasaṅkhāroti vuccati, tassa ‘‘ avijjāgatoyaṃ, bhikkhave, purisapuggalo puññañceva saṅkhāraṃ abhisaṅkharotī [189]’’ tiādīsu (saṃ. ni. 2.51) āgataṭṭhānaṃ paññāyati.复次,三地善不善意志力[思] 名为“超异协同造作的形成态”。其来处明确见于“诸比库,如果任何进入了无明中的人,超异协同造作有福德的形成态”(S.II.82.《相应部·因缘篇·第十二因缘相应·第51彻底深观经》)等句。 Kāyikacetasikaṃ pana vīriyaṃ payogābhisaṅkhāroti vuccati, so ‘‘ yāvatikā abhisaṅkhārassa gati, tāvatikā[190] gantvā akkhāhataṃ maññe aṭṭhāsī ’’ tiādīsu (a. ni. 3.15) āgato.由于身心的精进,名为“有加行的超异协同形成态”,它来自“去到特别制备所具有的那么远为止,去了那么远之后车轴无损而住立”(A.I.112. 增支部第三集第15经)等句。

Na kevalañca eteyeva, aññepi ‘‘ saññāvedayitanirodhaṃ samāpajjantassa kho, āvuso visākha, bhikkhuno paṭhamaṃ nirujjhati vacīsaṅkhāro, tato kāyasaṅkhāro, tato cittasaṅkhāro ’’ tiādinā (ma. ni. 1.464) nayena saṅkhāra-saddena āgatā aneke saṅkhārā[191].不只是此等理趣而已,也有其它由于说形成态的语句的理趣而来的种种形成态,如“毗舍佉贤友!入想受灭的比库语形成态第一个被灭,其后是身形成态,其后是心形成态。”(M.I.302.)等。 Tesu natthi so saṅkhāro, yo saṅkhatasaṅkhārehi[192] saṅgahaṃ na gaccheyya,然而此等一切形成态,无不摄在被合成的形成态中。[193]…….

综上所述,将saṅkhāra译为“协同形成态”最能彰显缘起缘生之见地,不过方便起见末学简记为“形成态”。如此一来,就应将abhisaṅkhāra [abhi+saṅkhāra]译为“超异协同形成态”。abhisaṅkhāra通常是kamma的同义词;那为什么要将业称为“超异协同形成态”呢?末学认为可以从如下的角度理解:

一个善业要被造下才能形成,不能说一个善业未造前就已经有了,所以业当然算是一种形成态;造业绝非单凭思心所就足矣,思心所要协同诸心所、众缘聚齐才能形成业,所以叫协同形成态;然而业能引当来异熟、而其它形成态则不能,所以业可谓是胜进的形成态。“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业有“不亡”/“被累积”的特殊性、而其它形成态则没有,所以业可谓是特殊的形成态。由此,业可谓是“特殊胜进(abhi-)”的形成态,即:业是“殊胜形成态”,换句话说,“殊胜形成态”是“业”的异名。 由于“殊胜”一词在大乘语境下被赋予了强烈的褒义的感情色彩,而此处所谓的“特殊胜进”并无任何感情色彩;所以末学使用“超异”一词代替“殊胜”一词,即:超异协同形成态=业。

需要依靠许多缘,一个善业才能被造下而形成;在形成该善业的诸缘中,思心所是最主要的,它决定着业的善恶,所以常说业等于思心所。就凡夫而言,在所有6种心路过程中的速行阶段的思心所 都有累积业的作用;而有分、死亡、结生 等离路心 作为异熟心,其思心所都不具有累积业的作用;阿拉罕圣者的思心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具有累积业的作用。所以不能在业和思心所间永远划等号。 那么为了区别“业”和“思心所”而引入“超异协同形成态”一词就有必要了。

“业”的字面义是“造作”,但不区别“所造作”和“能造作”,因为皆有此二义;引入“超异协同形成态”一词就能强调“所造作”之义,而区别于“思心所”的“能造作”之义。或者说,kamma[业]包括 主动和被动两方面(能造&所造):(凡夫速行心的)cetanā[思]和abhisaṅkhāra[超异协同形成态]。

既然abhisaṅkhāra通常是业的同义词,那么abhisaṅkhāraviññāṇa[直译“超异协同形成态识”]就可义译为“业识”,所以摩诃慈尊者在本讲记中将其意译为“善恶业累积识”是非常合理并且贴切的。

“业识”一词是汉土佛门的常用术语,从《大乘起信论》《释摩诃衍论》,到各宗祖师们对大乘经论的各种疏解,再到《宗镜录》,乃至禅门各种语录、各种传灯录……凡此种种,无不是在真常唯心的见地下使用“业识”一词、无不是在说“万法归一、当体不二”(真常心是业识的本体),这与南传所说的“善恶业累积识”实乃貌合神离!未能逮住南传根本理路的人,很难区分二者;此事亦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暂且按下不表。 此外,《瑜伽师地论》卷九讲“缘起体”时说到的“随业识”,倒是与南传所说的“善恶业累积识” 似有结构对应关系,在见地上也无明显的根本冲突,在理上似乎还略有些相通。可惜末学当下水平所限,不能堪梵本,尚无力详加论述。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识”虽有“眼识”“意识”“业识/善恶业累积识”等种种不同名称,“识”的自性却只有一种。因为“识”是甚深复杂的高维存在,“眼识”只是单就“识”的一个维度/一种功能而言;同样,所谓“善恶业累积识”也只是单就“识”的一种功能而言。 义注中说“indriya机能根”一词有“控制/限制”之义,当“识”被眼机能根限制时就称为“眼识”,这有点像一个中央解码器通过不同带宽的滤波器来接受所有外部信号;此中央解码器在处理不同频段的外部信号时 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下、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诸根门就好比不同带宽的滤波器,识就好比中央解码器。如同中央解码器本身就有寄存器,识自性就有累积善恶业的功能;但不能说“眼识”或“意识”有累积善恶业的功能。“眼识”“意识”“业识”等种种不同名称,是从各自的角度 来片面地描述“识”的一个侧面/一个维度/一种模式,“识”本身作为甚深复杂的高维存在 实际上是符号语言无法描述的、是离言的!

因为必须强调“众生业果不相杂乱”的定则,所以绝不能说“全宇宙唯是一个识”,而宁可说“一人一个识”——这可不是什么灵魂论!简要而言,众生业果不相杂乱 意味着 每一个补特伽罗都有其主体间差别的绝对性 和 其内在高维结构的动态相依性;每一个补特伽罗 实际上都是“一团”动态高维相依结构,此动态高维相依结构 绝非他宗所谓的“个体灵魂/命我/真我”,因为彼之“个体灵魂/命我/真我”都是“常”&“一”,而绝无“内在的动态相依高维结构”。此理甚深微细难解难说,若于此详说十页尚不能阐明;然本书重点是 如实觉照六门以看透而捨断爱取,为避喧宾夺主,兹且按下不表。

被合成的saṅkhata

此词对应的梵语saṁskṛta古汉译“有为”,意思是“有造作”;末学觉得此译未能曲尽幽微,还是译为“被合成的/所制备的”比较好。因为Saṅkhata是动词saṅkharoti的过去分词,而动词saṅkharoti的意思是“合成”“制备”:

Concise P-E Dict:saṅkharoti: [saṃ + kar + o] restores重建/恢复; prepares制备; puts together合成。

PTS P-E dictionary:Saṅkharoti,[saṁ集/合 + kṛ造/作] to put together合成, prepare制备, work作。

saṅkharoti和saṅkhāra的梵文字根构成都是saṁ +kṛ,巴利字根都有saṁ+ kar,所以saṅkhata、saṅkharoti和saṅkhāra这三个词是近亲。之前已述saṅkhāra译为“形成态”,那么此处将saṅkharoti译为“合成”、saṅkhata译为“被合成的”,就既符合字根义“saṁ +kṛ [协同造/一起作/和合制作]”,又能体现此三词之间的近亲关系。

Saṅkhata加否定前缀a-构成asaṅkhata[古译“无为”],对应地末学新译为“非被合成的”。在南传语境下asaṅkhata-dhamma[非被合成的样态] = nibbāna[涅槃]。 对“saṅkhata[被合成的]有为”&“asaṅkhata[非被合成的]无为”之义的翻译和理解,事关对整个释迦圣教的正确理解,实在是需要长篇大论地深入探讨,不过在本书中为免喧宾夺主 暂按下不表,兹姑且译出PTS P-E dictionary对saṅkhata的解释:

Saṅkhata,[saṅkharoti[194]的过去分词; 梵saṁskṛta] 1. put together, compound合成的; conditioned具有众缘的, produced by a combination of causes由诸因的和合所产生的, “created,” brought about as effect of actions in former births作为往昔业的果而生的 S.II,26; III,56; Vin.II,284; It.37, 88; J.II,38; Nett 14; Dhs.1085; DhsA.47. As nt. that which is produced from a cause, i. e. the saṅkhāras作为中性名词等同于形成态 S.I,112; A.I,83, 152; Nett 22. asaṅkhata not put together非合成的, not proceeding from a cause非出自因的 Dhs.983 (so read for saṅkhata), 1086; Ep. of nibbāna涅槃的代名词 “the Unconditioned”无条件的 (& therefore unproductive of further life所以不产生后有) A.I,152; S.IV,359 sq.; Kvu 317 sq.; Pv III,710 (=laddhanāma[半名] amataṁ[无死甘露] PvA.207); Miln.270; Dhs.583 (see trsln ibid.翻译同上), 1439. The discernment of higher jhāna- states as saṅkhata is a preliminary to the attainment of Arahantship观照静虑相应诸样态为被合成的 是成就阿拉罕果的基础 M.III,244. Cp. abhi°; visaṅkhita; visaṅkhāra. — 2. cooked已烹的, dressed已去毛待烹的 Mhvs 32, 39. — 3. embellished装饰的 Mhvs 22, 29.

彼彼超异喜欣tatratatrābhinandati

tatra是“彼,那”之义,故tatratatra直译为“彼彼”,依本经上下文义译,应为“处处”。 abhinandati(abhi殊胜+nandati喜欣)是指特殊的且深隐的喜欣/乐著,它不像日常的喜好耽乐那样 可以用意志来压制住、用决心来戒除,而只能靠观智镇伏、靠道智永拔;所以名为“超异喜欣”,以区别于“平常喜欣(日常的喜好耽乐)”。

合起来,“彼彼超异喜欣”意译就是“处处深隐乐著”。

“彼彼超异喜欣/处处深隐乐著”是taṇhā渴爱的三大特征之一;因为渴爱具有导致再生与乐著&爱染伴生在三界九地处处深隐乐著 这三大特征,所以渴爱是特殊且深隐的,不能把渴爱与日常所说的肤浅的贪欲混为一谈。比如思维不净可以镇伏淫欲 却不能镇伏渴爱,三果永拔淫欲随眠 却未拔渴爱随眠。由于阿毗达摩将各种贪婪、淫欲和渴爱都归于贪心所的名下,使得学人常常忘记了渴爱的深隐与特殊,而将渴爱混同于平常的各种贪心。

理解了渴爱的深隐与特殊,才能理解为什么只有修习毗钵舍那获得观智和道智 才能捨断渴爱。不修观照而只修各种仪轨、歌呗、戒禁、断食、肉体折磨,或以封建礼教在精神上自我逼迫,统统只能暂时压制“平常喜欣(日常的喜好耽乐)”、不能正断“超异喜欣”,故永无解脱。此外,单凭呵斥贪欲渴爱也不能正断“超异喜欣”(因为超异喜欣是离言的,任何言说皆于此力有不逮)。

有人认为,不需修离言观照而只需深入思考“一切所对境不由自方所成 故空无自性/一切所对境由自识所变现”等哲理(虽然此等哲理很合逻辑),就能镇伏“超异喜欣”;“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就能正断“超异喜欣”而成就解脱。 这其实是先以 思所成慧 偷换 毗钵舍那修所成慧,然后又妄图 唯以思择入现观,殊不知坐在蒲团上思来择去想到驴年也还是个“念头”啊!

尽管在初修毗钵舍那时会运用默念/思忖/思所成慧,但毗钵舍那修所成慧本身不是推理思考判断、不是概念思维(不是个“念头”)、更不是逻辑归谬!毗钵舍那修所成慧本身远离、超越概念思维,毗钵舍那是离言照见、是“现量”不是逻辑“比量”,第四观智以上都是寂然详照。所谓“思择契经义、思择摩怛理迦义”“能正思择、最极思择”终究还是思所成慧、不是毗钵舍那修所成慧,是八正道中的正思维不是正念!若以 思所成慧 鱼目 毗钵舍那修所成慧,岂不堕相似法耶?居相似法而自傲者 深可悲悯。北传似乎一直无力区分正思维和正念观照(有时还混淆正三摩地和正念观照),这岂不成了唯有“七支正道”(甚至唯有“六支正道”)?!如是北传具足“八支正道”耶?

还有人认为,应当一边观照六门所缘,一边深入思考“当下所缘不由自方所成 故空无自性/当下所缘由自识所变现”等哲理(虽然此等哲理很合逻辑),修出定解后继续强化深化之,当此定解之力够强时,凭此定解之力来断渴爱、拔随眠、得道果。 此等说法貌似如理,实则大谬。

某些所缘确由自识所变现,比如修止禅时的白遍所缘,纯由禅修者想成;但当这些所缘由自识变现出来时,当场就转起了渴爱和执取。有实修体验者都知道,白遍似相极为光净鲜白、可爱可乐、不动(恒常),入白遍安止时,白就是我、我就是白;白遍圆满具足常乐我净。即使禅修者当场明确知道 此白遍唯由自心想成(白遍想才能现、一不想它它就不现,实修过的都自知、不由他知),也丝毫无损白遍之常乐我净,故不能伏断渴爱和执取!

同样,已得白遍似相者 无论对于‘自己所对的白遍似相不由自方所成 故空无自性’的胜解力有多强,都丝毫无损白遍之常乐我净、故不能伏断渴爱和执取! 于“白遍似相唯是自识所现”之见 或“白遍似相无自性”之见 得强力胜解者,若彼于濒死时作意修习 令白遍似相及上述强力胜解现前,彼必对白遍似相及上述见解生起渴爱执取;由如是所生渴爱执取故彼生欲界天——依然堕在三界轮回。

由此可知:对“当下所缘由自识所变现/不由自方所成 故空无自性”等哲理的定解,无伏断渴爱之力用!尚不能伏断,何况永拔!其实任何定解之力都不能伏断渴爱,无论该定解是否合理!又奢摩他禅修从来不能伏断渴爱,“定解+奢摩他”也不能伏断渴爱;唯有直接照见刹那生灭相乃至能所俱灭相 方能伏断渴爱,唯有以如是观智所引道智 方能正断渴爱。

此乃北传闻所未闻之法,中国佛教徒尤应深思此理而生悚惧。

生灭udayabbaya & 破灭bhaṅga & 灭尽nirodha

世间的教授们大多认为这三个词是同义词,末学却不以为然。在日常生活巴利语的惯用法中,它们是同义词;在巴利语的阿毗达摩用法中,它们就不是同义词了。 举个类似的例子来说,chanda和lobha/rāga在日常生活巴利语的惯用法中是同义词,都是“欲”的意思,即chanda也被用来指应受谴责的欲望。但阿毗达摩对其作了引申,用chanda特指意欲(动机),用lobha/rāga特指贪欲/爱染(烦恼)。lobha/rāga肯定是不善;chanda则不定,当chanda与善心所相配合时,能够起 为达成良善目的的善欲 的作用(chanda属于13共它心所,在善恶无记性上是可变的,也就是由其它心所 决定心的善恶无记性,chanda只相应地承担彼善恶无记性)。

同样地,阿毗达摩对udayabbaya[生灭]、bhaṅga[破灭]、nirodha[灭尽]这三个词作了引申定义,区别限定了它们的使用范围。 其中,udayabbaya[生灭]是第四观智所见,bhaṅga[破灭]是第五观智所见,nirodha[灭尽]是第十四和第十五观智所见;观智的进展意味着认识发生机制和认知模式的根本转变,而存在论以认识论为前提,有什么样的认识模式 就有什么样的存在模式,所以说 不同观智所见的存在 其相貌乃是不同的。既然已经严格区别了第四观智、第五观智、第十四&十五观智,那么也应当区别udayabbaya[生灭]相、bhaṅga[破灭]相和nirodha[灭尽]。

udayabbaya=udaya[兴起]+vyaya[衰落],所以第四观智所见之灭是vyaya[衰落]。而且第四观智仅能见 所知之vyaya[衰落]相,尚未能见 能知之vyaya[衰落]相;直到第五观智才能 双照 所知与能知之灭——此第五观智所见之“能所俱灭”相 称为bhaṅga[破灭]相,以区别于所知之vyaya[衰落]相。第十四&十五观智 所见 是 无相——既无vyaya[衰落]相 也无bhaṅga[破灭]相,此无相是 一切名色之相都完全彻底灭尽,故称nirodha[灭尽]。

在释迦圣教中,一个有情=“一团”依它起,这个有情=这“一团”依它起、那个有情=那“一团”依它起,这“一团”依它起和那“一团”依它起 互为增上而又“泾渭分明(业果不相杂乱)”,并且任何“一团”依它起 都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e.g.现行vs随眠)、还有自反馈/嵌套(i.e.熏习/累积)的复杂动态高维结构。对于“这个有情”而言,nirodha[灭尽]不但是“这‘一团’依它起”在其全部广度上的灭,而且此灭涉及“这‘一团’依它起”的全部深度。nirodha[灭尽]不是某一特定现象刹那生灭的那种灭,而是在“这个有情”内的所有名色现象、在“这一团依它起”的全部广度和深度上、“无余灭尽”。 无明、行、识、名色.etc刹那刹那都在“灭(vyaya)”,但那种“灭(vyaya)”不是完全的和绝对的、不是“无余灭尽”,那种“灭(vyaya)”只是某一特定缘生样态之刹那现起 衰落下去了,并不涉及依它起的广度、更不涉及依它起的深度。

正因为 某一特定缘生样态刹那生灭的那种灭 只是一种vyaya[衰落]、而不是nirodha[灭尽],所以 即使无明刹那刹那“灭(vyaya)”、而凡夫们依然刹那也不曾见谛得解脱。烦恼缠刹那刹那“灭(vyaya)”而不碍随眠,业刹那刹那“灭(vyaya)”而不碍累积……任何“一团”依它起 都是复杂高维存在,不但有层层相依的深度、还有反馈/嵌套(熏习/累积),若认为依它起是一种“唯现象论”就很难区分vyaya和nirodha之别;进一步来说,任何“一团”依它起 的复杂性高维性 不但体现在其流转的过程和方式中,也必然地体现在其还灭的过程和方式中,所以必有四种沙门果之别、必有声闻与正遍觉者之别、必有“共通平等涅槃”和“特殊胜进涅槃”之别(详见下下页);若认为依它起“唯是假名/施设(表象)”,这些就很难说通了;并且极易堕入“一时顿悟、一悟一切悟”之邪见,而这会根本否定整个声闻道。把依他起二维平面化 是外道对释迦圣教的“降维攻击”,可怜多少末法众生 跌落向天魔的“二向箔[195]”!

综上所述,汉译vyaya、bhaṅga和nirodha这三个词时 应当设法有区别地措辞。玄奘将nirodha译为“灭尽”,与南北传的语境都相随顺,所以末学也采纳此译名。 在《清净道论》叶均译本中,bhaṅga被译为“坏灭”,此译名显得有些“温吞吞”、而与禅修体验不相随顺:第五观智所见之“能所俱灭”是雷霆万钧之灭、是势吞山河之灭,极度震撼,这与禅修者之前所照见的那种“温吞吞”的“衰落下去的过程(vyaya)”绝然不同;第五观智所见之“能所俱灭”相 完全颠覆禅修者之前的世界观,于此“能所俱灭”之时,禅修者的旧世界观 崩溃破灭了、对生活的那种“隐隐的期待”破灭了,所以末学将bhaṅga译为“破灭”来表达这种意味。 而udayabbaya=udaya+vyaya,其中udaya的本义是“兴起”,vyaya的本义是“衰落”,所以第四观智所见之“生灭”是“兴衰”的过程。不过udaya若直译为“兴起”在阿毗达摩语境下常常会有歧义,译为“生起”则更符合南北传的语境;vyaya若直译为“衰落下去”则太啰嗦,宜简要译为“灭去”,亦足以和“生起”相呼应。 如此“灭去”“破灭”“灭尽”这三个译名既都含有“灭”字、又能互相区别,而且也尽量生动地表达了各自的意趣。

达得触Sacchikiriyā

(梵sākṣāt-kriyā ),【阴】北传古译“作证”“现证”。古译意在“亲自达得”,不幸的是“证”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是“证明”之义,与古义相去甚远。《清净之道》对sacchikiriyā有明确的定义(Vism.697.):Phassanāti adhigantvā ‘‘ idaṃ mayā adhigata ’’ nti paccakkhato ñāṇaphassena phusanā. Imameva hi atthaṃ sandhāya ‘‘ sacchikiriyā paññā phassanaṭṭhe ñāṇa ’’ [“触”是 当到达/获得时 使用智之触 通过亲身体验来 触,然后有“我已到达/获得此”的言说;关联于此义,而说达得触慧 是在触的意义上的智。] 由此可知,sacchikiriyā有“到达”/“获得”/“接触”之义,故末学新意译为“达得触”。

共通平等涅槃sāmañña nibbāna &

特殊胜进涅槃visesa nibbāna

sāmañña既有“共通/壹性”之义也有“平等”之义,visesa既有“胜进(导致进步的)”也有“特殊”之义。

“nibbāna[涅槃]”的字面意思是“熄灭”,此熄灭不但是依它起在其全部广度上的熄灭,而且此熄灭涉及依它起的全部深度,因而必包括现行熄灭和随眠/业力熄灭两层;所以才有sāmañña nibbāna和visesa nibbāna的不同名称,用以从不同深度上描述依它起的熄灭。

所谓“sāmañña nibbāna[共通平等涅槃]”是从现行熄灭上讲,所谓“visesa nibbāna[特殊胜进涅槃]”是从随眠/业力熄灭上讲。 举例而言,须陀洹所见的涅槃、阿拉罕所见的涅槃和正遍觉者所见的涅槃,此三涅槃从现行熄灭上讲都是一样的,此三涅槃从随眠熄灭上讲却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

一、须陀洹和阿拉罕和正遍觉者所见的涅槃之现起都是‘寂灭无相无转起’,此‘寂灭无相无转起’共通于须陀洹和阿拉罕和正遍觉者所见的涅槃,并且三者所见的‘寂灭无相无转起’之熄灭是一样的、三者所尝的寂静之味是平等的;所以sāmañña nibbāna最好译成“共通壹性平等涅槃”;不过本书为了简化而只写成“共通平等涅槃”。

二、须陀洹所见涅槃的随眠/业力熄灭 和阿拉罕所见涅槃的随眠/业力熄灭 显然不同(殊异);阿拉罕所见涅槃并非一切习气全部熄灭、正遍觉者所见涅槃一切习气彻底熄灭,后者显然胜过前者;所以visesa nibbāna最好译成“特殊胜进涅槃”。

如同识的自性唯有一种,却有眼识、意识、业识等种种不同名称;涅槃的自性也唯有一种,却有共通平等涅槃、特殊胜进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等等种种不同名称。

确认智sammasana-ñāṇa

sammasana源自sammasati,sammasati此的字根是sam(正确地)+ mas(接触/感觉),所以Buddhist Dictionary将此词解释为“comprehension, determining确认”,并将其看作是vavatthāna(区别/差别/确定/决定)的近义词。但是叶均在《清净道论》中却将sammasana译为“思维”,这应是依水野弘元的巴利语辞典来的;水野弘元应当是依其对应的梵文之古汉译而将sammasana译为“思维”;这就成了梵语系佛教 对 汉译巴利语系佛教 的单词级入侵:将sammasana译为“思维”,这在梵语系佛教的语境下或许是恰当的,但在巴利语系佛教的语境下却是错误的!因为“sammasana思维”在南传义理中是指现量认知(其实《瑜伽师地论·摄异门分之上》也说“现量为依说名思惟,比量为依说名分别”),而现代汉语读者会将“思维”误解为“逻辑推理/概念运算”的比量认知,所以sammasana不能译为“思维”。

用一个巴利术语对应的梵文之古汉译 来解释此巴利术语的意思,这个方法本身 会导致 梵语系佛教的见地 侵入 汉译巴利语系佛教;应当避免这个错误的进路,而尽量只是依 巴利字根和巴利语系佛教的整体语境,来理解和翻译一个巴利术语——英语系的学者比库们正是这样做的;所以“巴英综合汉译”可以比 依水野弘元的辞典进行所谓的“巴汉直译” 更清纯、更精准。

汉译附录三、干观者的经证与理证

干观者,巴利语sukkhavipassaka,拆字作sukkha-vipassa-ka,其中sukkha为“干燥的”之义,sukkha-vipassa为持业释复合词,意为“干燥的观”“干观”。接尾词ka在此表示“作…者”“拥有…者”之意。因此,sukkha-vipassa-ka义为“拥有干观的人”“作干观者”,简译作“干观者”。“干观者”这个词没有出现在原典中,而是常出现在义注中(如《显扬心髓》《五论义注》),它是对原典内容义理的正确描述。

《Abhidhammapiṭake论藏 Puggalapaññattipāḷi人施设 巴利原典》:

①Kathañca puggalo lābhī hoti ajjhattaṃ cetosamathassa, na lābhī adhipaññādhammavipassanāya? 什么人是内心止的得利者,而不是增上慧法之观的得利者呢?

Idhekacco puggalo lābhī hoti rūpasahagatānaṃ vā arūpasahagatānaṃ vā samāpattīnaṃ, na lābhī lokuttaramaggassa vā phalassa vā. Evaṃ puggalo lābhī hoti ajjhattaṃ cetosamathassa, na lābhī adhipaññādhammavipassanāya. 在这里有一种人是诸色俱行或无色俱行等至的得利者,而不是出世间道或果的得利者。这样的人是内心止的得利者,而不是增上慧法之观的得利者。

②Kathañca puggalo lābhī hoti adhipaññādhammavipassanāya, na lābhī ajjhattaṃ cetosamathassa? 什么人是增上慧法之观的得利者,而不是内心止的得利者呢?

Idhekacco puggalo lābhī hoti lokuttaramaggassa vā phalassa vā, na lābhī rūpasahagatānaṃ vā arūpasahagatānaṃ vā samāpattīnaṃ. Evaṃ puggalo lābhī hoti adhipaññādhammavipassanāya, na lābhī ajjhattaṃ cetosamathassa. 在这里有一种人是出世间道或果的得利者,而不是诸色俱行或无色俱行等至的得利者。这样的人是增上慧法之观的得利者,而不是内心止的得利者。

③什么人既是内心止的得利者,也是增上慧法之观的得利者呢?

在这里有一种人既是诸色俱行或无色俱行等至的得利者,也是出世间道或果的得利者。这样的人既是内心止的得利者,也是增上慧法之观的得利者。

④什么人既不是内心止的得利者,也不是增上慧法之观的得利者呢?

在这里有一种人既不是诸色俱行或无色俱行等至的得利者,也不是出世间道或果的得利者。这样的人既不是内心止的得利者,也不是增上慧法之观的得利者。

《Pañcapakaraṇa-aṭṭhakathā五论义注》对此段的注释:Lābhī hotītiādīsu – lābhīti lābhavā paṭilabhitvā ṭhito已得到已住立. Ajjhattaṃ cetosamathassāti“内心止”: niyakajjhattasaṅkhāte自己内在的被合成的[有为的] attano citte在自己的心中 uppannassa生起的 cetosamathassa心的止(samatha奢摩他). Adhipaññādhammavipassanāyāti“增上慧法之观”: adhipaññāsaṅkhātāya khandhadhammesu作为被合成的[有为的]蕴法的增上慧 aniccādivasena pavattāya vipassanāya无常时转起的观. Rūpasahagatānanti“色俱行”: rūpanimittārammaṇānaṃ以色相为所缘的 rūpāvacarasamāpattīnaṃ色界等至的. Arūpasahagatānanti“无色俱行”: na rūpanimittārammaṇānaṃ不以色相为所缘的 arūpasamāpattīnaṃ无色界等至的. Ettha ca paṭhamo aṭṭhasamāpattilābhī puthujjano在这里第一种:于八等至得利的凡夫. Dutiyo sukkhavipassakaariyasāvako第二种:干观者圣声闻. Tatiyo aṭṭhasamāpattilābhī ariyasāvako第三种:于八等至 得利 的 圣声闻. Catuttho lokiyamahājano veditabbo第四种:应知[是指]世间的大王.

《人施设》所说的这四种人同样出现在《增支部》第四集的第92、93、94经,意思完全相同,只是一二三四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已。增支部的义注《Manorathapūraṇī满足希求》在解释此处(A II 92-93)的“内心止”与“增上慧法观”的义涵时说:

ajjhattaṃ cetosamathassāti“内心止”: niyakajjhatte自己内在的 appanācittasamādhissa安止心三摩地. Adhipaññādhammavipassanāyāti“增上慧法观”: saṅkhārapariggāhakavipassanāñāṇassa掌握诸形成态的观智.(A-a II 325)。也即增上慧法观包括了观智和道果智。如此按照经教法,《人施设论》所说的“是增上慧法之观的得利者,而不是内心止的得利者”就是 不得安止而得掌握诸形成态的观智的人。这正是摩诃慈大师所说的“纯观乘者[巴利语suddhavipassanāyānika,拆字作suddha-vipassanā-yāna-ika,其中suddha在此意为“纯粹的”“不混杂的”,它与vipassanā合成持业释复合词suddha-vipassanā,义为“纯粹的观”“纯观”。如此,suddhavipassanāyānika意为“拥有纯观车乘的人(以纯粹的观作为车乘的人)”“制作纯观乘的人”“依纯观乘而行的人”,简译作“纯观乘者”。“纯观乘者”常出现在疏抄中,是“干观者”的同义词。]”。

又,在《增支部》第四集第170经《Yuganaddha sutta双运经》(A II 156-57)中说有四种能得阿拉罕的修行方法:

……尊者阿难这么说:

“贤友们,凡任何在我面前记说达到阿拉罕果的比库、比库尼,全都以这四种方法,或以其中之一,以哪四种呢?

贤友们,这里,比库修习以止为先的观。当他修习以止为先的观时 道生起,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当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时 断除诸结、灭尽随眠。

Puna caparaṃ, āvuso, bhikkhu vipassanāpubbaṅgamaṃ samathaṃ bhāveti. Tassa vipassanāpubbaṅgamaṃ samathaṃ bhāvayato maggo sañjāyati. So taṃ maggaṃ āsevati bhāveti bahulīkaroti. Tassa taṃ maggaṃ āsevato bhāvayato bahulīkaroto saṃyojanāni pahīyanti, anusayā byantīhonti.其次,贤友们,比库修习以观为先的止。当他修习以观为先的止时 道生起,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当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时 断除诸结、灭尽随眠。

其次,贤友们,比库修习止观双运。当修习止观双运时 道生起,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当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时 断除诸结、灭尽随眠。

其次,贤友们,bhikkhuno dhammuddhaccaviggahitaṃ mānasaṃ hoti.于某一比库,对于法的掉举 坚执着 意。 贤友们,总会有那一刻:当心内住、安住、成为一趣、等持时,彼道生起;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当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时 断除诸结、灭尽随眠。

贤友们,凡任何在我面前记说达到阿拉罕果的比库、比库尼,全都以这四种方法,或以其中之一。”

此中的第二种方法是“修习以观为先的止”,增支部的义注《满足希求》在解释此处时说:

Vipassanāpubbaṅgamanti vipassanaṃ pubbaṅgamaṃ purecārikaṃ katvā samathaṃ bhāveti, pakatiyā vipassanālābhī vipassanāya ṭhatvā samādhiṃ uppādetīti attho.“以观为先的止”:令观先行、为先,完成后修习奢摩他。此乃‘本来已得观者 站立于观 然后令三摩地生起’之义。(A-a II 346)

《增支部·双运经》所说与中部义注《Papañcasūdaniyā增扩净除》在注释《Dhammadāyādasutta法嗣经》时所说相同:

“修行方法”:有人修习以止为先的观,有人修习以观为先的止。怎么说呢?在此,有人先得近行三摩地或安止三摩地,这是止;他观彼及彼相应法为无常等,这是观。如是先止后观,因此说“他修习以止为先的观”。他修习以止为先的观之后 道生起,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当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时 断除诸结、灭尽随眠。他如此地修习以止为先的观。

再者,有人于此尚未得前述的止,便观五取蕴为无常等,这是观。彼观圆满 则 心一境性 以在那生起的诸法中捨离所缘的方式 而生起,这是止。如是先观后止,因此说“他修习以观为先的止”。当他修习以观为先的止时 道生起,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当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时 断除诸结、灭尽随眠。他如此地修习以观为先的止。[196]

修习以止为先的观之后 或 修习以观为先的止之后,在出世间道的刹那,止观成为双运。 应如是地了解此处的修行方法。

此外,《相应部·十二、因缘相应·(七)大品·须尸摩经》谈到,一群比库自述自己未得无色寂静解脱和世间五神通,是慧解脱者。巴利经文虽没有明确说这些比库未得禅那,但相应部义注《Sāratthapakāsinī显扬心髓》明确将其说为“无禅那的干观者” S-a II 117:

Paññāvimuttā kho mayaṃ āvusoti, āvuso, mayaṃ nijjhānakā sukkhavipassakā paññāmatteneva vimuttāti dasseti.“贤友啊,我们是慧解脱”[此句]表示“贤友啊,我们是无禅那的干观者而以慧[来]解脱”。

《显扬心髓》接下来又说:

Api pana tvaṃ, susimāti idaṃ kasmā ārabhi为何用“须尸摩啊!你”这句? Nijjhānakānaṃ sukkha- vipassakabhikkhūnaṃ pākaṭakaraṇatthaṃ为了显明 无禅那的干观比库们. Ayañhettha adhippāyo- na kevalaṃ tvameva nijjhānako sukkhavipassako在此意思是:不是只有你[指须尸摩]是无禅那的干观者, etepi bhikkhū evarūpāyevāti这些比库也是.

“无禅那的干观者”并非南传经论及其义注独有,北传经论也有类似记载。《杂阿含·須深经》正文中明确说慧解脫阿罗汉未得禅那。《杂阿含经》卷14: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比丘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答言:「不也,须深!」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CBETA, T02, no. 99, p. 97, a5-21)

《成实论》卷11〈139 断过品〉:「如《须尸摩经》中说 离七依处亦得漏尽,故知依欲界定亦得尽漏。」(CBETA, T32, no. 1646, p. 324, b16-18)。 又卷16〈194 三慧品〉:「又《须尸摩经》中说“先法住智后泥洹智”,是义不必先得禅定而后漏尽;但必以法住智为先然后漏尽。故知除诸禅定。除禅定故说《须尸摩经》。」(CBETA, T32, no. 1646, p. 368, a3-6)

《瑜伽师地论》卷18:「云何智慧能得清净?谓彼除灭 能染污心 乃至 能障究竟涅槃 五种盖已即依未至、安住未至,如先所得苦集灭道诸无漏智,于诸苦中思惟真苦、乃至于道思惟真道,便得无余三界离欲诸漏永尽。如是由先所得智慧为依为导、能证清净。」(CBETA, T30, no. 1579, p. 376, a23-29) 又卷69:「复次唯诸静虑及初静虑近分未至定能入圣谛现观;非无色定。」(p. 682, b27-28) 又卷100:「一切异生复有九依 能尽诸漏。何等为九?谓未至定、若初静虑、静虑中间、余三静虑、及三无色,除第一有。[197]」(p. 881, a8-10)

既然南传《相应部义注》和北传《杂阿含》《成实论》《瑜伽师地论》皆说 不得禅那也能得漏尽,可见干观/纯观是非常古老的,应当是根本上座部未分裂前就已经存在了。

以上南北传经论所说之经证已十分明确,但仍有人因《相应部·三摩地经》中释迦牟尼之语而迷惑:

Samādhiṃ, bhikkhave, bhāvetha. Samā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比库们,应须修习三摩地。比库们,已正确专注的比库 能如实知。[198]

有人将此句译为“比库们,应修习定。比库们,得定的比库 能如实知。”并将此句认为是 必须修习奢摩他(samatha)的证明。这就涉及到samatha[奢摩他]和samādhi[三摩地]和samāhita[三摩哂多]的区别问题,以及samādhi[三摩地]和samāhita[三摩哂多]的翻译问题。

先说翻译问题。上文中的samādhiṃ是samādhi的宾格;samāhito则是samāhita的第三人称单数,samāhita是动词samādahati的过去分词,samādahati是由saṁ+ā+dhā[(梵dhā, dadh)放置/忍受]+a构成,字根义为“完全放置/正确安置”,巴英辞典的解释是To put together(置于一处)。所以samāhita字面义为“已/被正确安置于一处”,也即“已置心一处”;此词玄奘音译为“三摩呬多”义译为“等引”(引生等故、等所引故 名等引,谓制伏五盖已、身心平等安和)。 samādhi玄奘音译为“三摩地” 依字根义 译为“等持”(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玄奘之前的旧译格义翻为“定”。采用玄奘的译名可以明确地区分“等引(samāhita三摩呬多)”“等至(samāpatti三摩钵底)”“等持(samādhi三摩地)”“止(samatha奢摩他)”“静虑(jhāna禅那)”“根本(appanā安止)”“近分(upacāra近行)”七者,奈何“汉传‘佛’教”一向不买玄奘的账,固执旧译而笼统颟顸地将上述七者都用“定”字指称;从而引发了严重的义理混乱,这种混乱而今又祸及南传。[199]

再说区别问题。 《小问答经》中法施说“毗舍佉贤友!凡心一境性者,这是三摩地”;《清净之道》巴本85页:“三摩地是什么?三摩地有许多种类、有不同模式。如果一开头便试图作涵盖一切的详细解答,不但不能达到其说明的目的意图,反使更陷于混乱。因此我仅应说:善心一境性为三摩地。……什么是三摩地的语义?以等持[samādhāna]之义为三摩地。为什么名为等持呢?即 在一所缘上 平等[samaṃ]、平正[sammā]持[ādhāna]&安置[ṭhapanati] 其心&心所;是故 心&心所 藉助彼法的威力 而平等、平正、不散动、不散乱地 住立在一所缘上,应知此即等持。……什么是三摩地的特性、作用、现起、近因?这里的三摩地是以不散乱为特性,以消灭散乱为作用,以不抖动为现起,依照‘Sukhino cittaṃ samādhiyati乐者等持[正等安置]心’的语句,故说 乐为三摩地的近因。”[200] 北传《俱舍论》卷四云:“三摩地谓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十一云:“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综上所述,“三摩地”与“心一境性”在南北传中都是同义词;而“一境性”是“遍一切心心所(遍行心所)”,所以三摩地遍于一切心,即无论散乱心还是不散乱心、无论善心还是不善心、无论止还是观都有三摩地; 三摩呬多是 已制伏五盖引生身心平等安和的三摩地,俱摄根本近分与世间出世间; 三摩钵底通常是指世间的色界四静虑加无色界四静虑,以及出世间果定,唯摄根本不摄近分; 禅那/静虑不但通于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而且俱摄根本近分、通于世间出世间; 奢摩他的涵义则通常是最窄的,一般特指 将心止住于 单一概念所缘; “根本(appanā安止)”和“近分(upacāra近行)”通常仅限于奢摩他的范围。

下面从阿毗达摩的角度再单独详细说明samatha[奢摩他]和samādhi[三摩地]的区别问题。 究竟而言,三摩地就是一境性心所,一境性心所是遍一切心心所,遍一切心心所既能以概念(paññatti)为所缘,也能以究竟法为所缘;所以一境性心所既能以概念、也能以究竟法为所缘。以概念为所缘的一境性心所 就称为奢摩他三摩地,以究竟法为所缘的一境性心所 就称为毗钵舍那三摩地。无论奢摩他三摩地还是毗钵舍那三摩地,归根结底都是一境性心所;但是不能在奢摩他和三摩地之间划等号(定≠止)[201]不能将三摩地仅仅局限为奢摩他所以《相应部·三摩地经》中释迦牟尼之语 只能证明必须修习三摩地、不能证明必须修习奢摩他

以概念为所缘的一境性心所,在未被奢摩他禅修强化而很弱时 就是散乱心,在已被奢摩他禅修强化时 就称为近行[近分]三摩地,在足够强时 就称为安止[根本]三摩地。

在未修足觉照时,一境性心所 不可能超越诸概念的浓厚遮蔽而到达究竟法、以究竟法为所缘,此时的觉照仍然是以诸概念为所缘,只是共外道的“清明”“惺惺着”。唯有持久地以“(如实)紧跟(感受的每一刹那的)变化”的方式 来“随观(受之)无常”,才能培育出刹那三摩地;唯有以此方式久久地培育刹那三摩地 直到它足够绵密、足够强悍,一境性心所才能超越诸概念的浓厚遮蔽而到达究竟法、以究竟法为所缘,此时的一境性心所 才能算作 真正的毗钵舍那三摩地。

奢摩他三摩地有 种种强度差别 而有从初静虑到第四静虑的深化,同样地,毗钵舍那三摩地也有 种种强度差别 而有从第一观智到第十四观智的深化[202];并且 唯有 当毗钵舍那三摩地足够强时 才能真正看透名色。

可以说,奢摩他三摩地是稳定在特定单一概念上不动的能力,毗钵舍那三摩地是穿通诸概念的浓厚遮蔽而到达究竟法的能力。通俗而言,奢摩他三摩地是心的某种“安住”的能力,毗钵舍那三摩地是认识的某种“穿通到达(通达)”的能力。心的“安住力”和“通达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培育出一者并不自动具足另一者。已修习毗钵舍那三摩地至观智任运现前的人,若不专门修习奢摩他,尚不能入色界初禅安止;已修习奢摩他三摩地至无寻无伺的人,若从未以“跟紧变化”的方式来修习“无常随观”,就不具有刹那三摩地,更无观智可言。此外,阿拉罕的奢摩他三摩地 可能退到色界初禅安止以下,但阿拉罕的毗钵舍那三摩地 却不可能退到第四观智以下。这也说明 奢摩他三摩地与毗钵舍那三摩地 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一者退失并不会同步自动退失另一者。

此外还有圣道三摩地。圣道三摩地是以涅槃为所缘的出世间三摩地,是 奢摩他三摩地与毗钵舍那三摩地一双的结合而互不超胜,所谓“止观双运”者也。 涅槃里既无概念也无名色,已穿透到底、无法再穿,则心的“通达力”已达至顶点;涅槃里没有杂多、是“无二”,无法散乱,则心的“安住力”已达至顶点;心的“安住力”和“通达力”同时达至顶点并且完美平衡,是出世间三摩地的特征。此外,以涅槃为所缘的出世间三摩地还应包括圣果三摩地。

综上所述,巴利经论原典和义注中 说有纯观行道,是南传阿毗达磨理论内秉的要求;而“必须修习奢摩他(samatha)”的见解,恐怕只能建立在“极微必需论”上;这就要考证释迦牟尼在巴利经律论原典中何处开示、如何开示 观照 极微(paramāṇu)色聚(rūpa-kalāpa),义注又是如何解释 极微 色聚的,以及为何色聚(rūpa-kalāpa)就是极微(paramāṇu)等等。可惜这些问题末学答不上来,读者需另外请教专家。

以上所说其实已足够,若有人仍感困惑,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深思:如何确保 禅修者不会将“奢摩他之光”错当成“智慧之光”? 如何确保 被禅修所出之光照亮着的极微 不是 奢摩他之光所变现的幻象?[203]

最后,末学套用《相应部·须尸摩经》中圣言之句式来结束此文:

贤友,无论你理解或者不理解,我们是纯观行者。

  1. 本经是《中部》第44经,对应北传《中阿含经》第210经。
  2. 本书将The Buddha译为“那位觉者”,不译为“佛陀”,乃是因为“佛陀”一词的含义在大乘语境下被无限扩大 甚至被偷换了;在南传语境下The Buddha特指历史人物释迦牟尼,与“本初佛”、“大日如来佛”、“大乘佛”、“活佛” 等无关。
  3. 殊胜智古译“神通”,。
  4. 即是北传古音译的“阿罗汉”。话不投机半句多故、分河饮水故新音译为“阿拉罕”。
  5. 英:the method of dispelling various kinds of vedanās through vipassanāñāṇa。此说不妥。观智只是如实地照见诸受,观智并不除遣诸受,观智除遣的是 随逐眠伏在诸受中的所缘随眠;或者也可勉强说 由观智引生的道智除遣诸受;说“观智除遣诸受”不妥。
  6. “大师”一词是对缅语Sayadaw的意译,缅语中Sayaley是“小老师”之义,Sayadaw则是“大老师”之义。
  7. 华盖僧伽发问者:Chatta-Sanghika-Pucchaka。摩诃慈尊者在第六次结集时担任“提问者”,就如同摩诃迦叶波尊者在第一次结集时担任的角色。
  8. 此段解释仅见于December2006SBVMS纸版书,英本pdf版中无有。
  9. 经文中的感叹号只是表示巴利语中的呼格不是表示惊叹。阿那含与阿拉罕之间的对话,语气是非常平和的。
  10. “Vedalla”means the Sutta Dhamma that was answered relying upon the knowledge or wisdom called“Veda”to the question put on the strength of self-satisfaction derived there from. 此句英义晦,兹且硬译。
  11. In other words, it may be described as a mini-Sutta Dhamma that was answered on the strength of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the Dhamma, to the question put through elated self-satisfaction. 此句英义晦,关于vedalla之义参见附录二。
  12. 详见附录一。
  13. 古印度人喜欢把数词当形容词用,这些数字仅仅是用来形容当时参加大典的人数很多,且大部分人于言下开悟,剩下的人也都皈依了。
  14. 也即只依靠专注聆听那位觉者的开示,就能达到 等效于近行三摩地的状态。不过末学认为:这是正遍觉者的专属特质;如果只依靠专注聆听一位凡夫的开示,听众就不可能达到近行三摩地——即使这位凡夫的开示如理如法。
  15. 即:具他心智的那位觉者 不会在与会听众未离障盖时就宣说四圣谛,若那位觉者已开始宣说四圣谛,就意味着与会听众已离障盖,也即达至等效于近行三摩地的状态;与会听众在此状态下 依那位觉者所说 当场观照自内名色,从而入圣谛现观。
  16. 警觉:being alert,也可译为“清明/清醒”,或北传所谓的“惺惺着”。
  17. 如此算来毗舍佉得初果之后又修习了5年才得三果。
  18. 依佛教传统说法,释迦牟尼时代平均人寿百岁,减劫期人寿每百年减一岁,所以现代平均人寿75岁(统计平均人寿时必须计入20世纪全球堕胎死于腹中的几十亿、两次世界大战等全球各地战乱中死的上十亿、苏联&非洲等大饥荒饿死的上亿、以及某国各种“运动”“跃进”和“批斗”中“非正常死亡”的上千万,还有各种癌症、车祸、工业事故等等等等,不能片面地只拿欧美国家战后的平均人寿说事),35×75÷100≈26。
  19. 《中部·法嗣经》:“比库们!你们要成为我的法之继承人,不要成为财物之继承人。我[出于]对你们的怜愍而想:‘弟子们是否能成为我的法之继承人,而不是财物之继承人。’“比库们!如果你们成为我的财物之继承人,你们因此会被指责:‘大师的弟子们住于财物之继承人,而不是法之继承人。’我也因此会被指责。”
  20. 红莲胜上正遍觉者:Padumuttara Buddha过去24正遍觉者中的第10位。
  21. Phussa(古音译:补沙、弗沙、富沙)是星宿名,相当于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中的“鬼宿”。此星在古印度文化中代表圆满吉祥如意。(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22. anupassati (anu随+passati看):随观。Vism291说 随观是随顺且跟随 前前智而观照 之义;根据阿毗达摩,随观是指 随 缘生法的自相共相 而观。初学者不妨通俗地理解为“紧紧跟随感觉对象的变化而观”。
  23. 巴saṅkhārupādānakkhandha。“行取蕴”是古译,在南传语境下应义译为“被执取的心形态的积堆”。无论在南北传的语境下,将“saṅkhāra[行]”汉译为“行”都显得名不当实依俙属辞,理由详见附录二。 本书仍然沿用“行”“行蕴”“行取蕴”等古译,只是因为其简短而又广为人知,适合作为 长字符串“被执取的心形态的积堆”的缩略符来使用;但是当使用此等“缩略符”不能明确表达句义、甚至有歧义时,就使用“形成态”“形成态的积堆”“被执取的心形态的积堆”等新义译名。
  24. upādāna possesses a characteristic of its own having a tendency to attachment or clinging.
  25. 这是说婆罗门教。
  26. 这是说耆那教。
  27. 所谓“以思择而得解脱”,这也算戒禁取,错在哪里详见附录二。
  28. Then, to complete the act of seeing, exertion will have to be made to perceive the object mentally with thoughtful intention and devotion of mind(cetanā), This is saṅkhāra, volitional activity. 行蕴中包括50种心所,思心所虽只是其中之一,但却最显要;故此句就胜说 以‘思(意业力)’来完成看的动作是‘行(心形态)’。cetanā古译为“思”,saṅkhāra古译为“行”,此二古译都欠精准。cetanā应义译为“意业力”,saṅkhāra应义译为“形成态”或“心形态”。详见附录二。
  29. Dwelling upon mindfulness with volitional intention to complete the act of seeing is saṅkhārupādānakkhandha。 此句末学不解其义,兹且硬译。
  30. 此段就刹那说十二支依它起的彼分灭。无明触所生受为缘 故爱,爱为缘故取,取为缘故有,有为缘故生,生为缘故 老病死等诸苦差别;反之,观智生时,以明触所生受为缘、故不生爱取,无爱取故无有、无有故无生、无生故无老病死等。 观智所得的十二支依它起的还灭 是刹那至刹那的“部分灭”,而不是十二支依它起在微观刹那和宏观三世上“全部灭”;凡夫的观智总有遗漏,只能导致十二支依它起在微观刹那上“局部灭”,不能动摇十二支依它起的全局大势,十二支依它起在宏观三世上仍在流转不息;就好像一根只断了几根纤维的粗缆绳仍有捆绑之用。必须累积足够多的观智(处于11观智足够久)才能引生道智而令依它起究竟灭。
  31. 此就“形成态苦[行苦]”说,非就“苦苦”“坏苦”说。无观智者能知“苦苦”“坏苦”,然于“形成态苦[行苦]”无能寻思无能比度;是故无真实观智者虽可高谈无我空性,然必不能阔论五取蕴之“形成态苦性[行苦性]”。
  32. 此句意谓不能回答说五蕴是萨迦耶。
  33. tatratatrābhinandati (tatratatra彼彼+abhi殊胜+nandati喜欣),意译为“处处深隐乐著”,详见附录二。
  34. 此句意译为:渴爱导致再生,渴爱与乐著&爱染伴生,渴爱[在三界九地]处处乐著,此乐著是深隐的特殊的。因为渴爱具有导致再生与乐著&爱染伴生在三界九地处处深隐乐著这三大特征,所以渴爱是特殊的且深隐的,不能把渴爱与日常所说的肤浅的贪欲混为一谈。详见附录二。《瑜伽师地论》卷86:「爱自性者,略有三种:一、后有爱,二、喜贪俱行爱,三、彼彼喜乐爱。如是三爱略摄为二:一者 有爱,二者 境爱。后有爱者,是名有爱;喜贪俱行爱者,谓 于将得现前境界、及于已得未受用境、并于现前正受用境 所有贪爱;彼彼喜乐爱者,谓于未来所希求境所有贪爱。」(CBETA, T30, no. 1579, p. 782, a5-11),与此处巴利经文字面相合:ponobbhavikā[后有] nandīrāgasahagatā[喜贪俱行] tatratatrābhinandinī[彼彼喜乐]。但义理不合:不是渴爱分为 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喜乐爱 三种,而是任何渴爱都有 引发后有、喜贪俱行、彼彼喜乐这三特性。
  35. 此处英义晦:this “taṇhā” taking delight in its thirst for gratification of passions of continued existence。
  36. bhava古汉译“有”,字面义为“生命”“存在”“存在的状态”,在巴利经论中特指堕在三界轮回之中的“存在”:(1)在经藏中通常出现为kāma-bhava[欲有]、rūpa-bhava[色有]、arūpa-bhava[无色有];(2)在论藏中(如《分别论》)则被分别为kamma-bhava[业有]和uppatti-bhava[生有],来描述“存在”的两个层面。具体而言:kamma-bhava即是业力本身,这是“存在”的主动层面,包括善业和恶业,是再生之因;uppatti-bhava即是业所导致的再生,这是“存在”的被动层面,包括业等起的名色,是无记。 所以“不在三界轮回之中的‘存在’(i.e.道果心&涅槃)”就不属于bhava[有],也就是出世间有为法和无为法都不属于bhava[有]。 摩诃慈尊者此处是就uppatti-bhava[生有]而说 “bhava[有]”的形成即是名色的再生。
  37. 所以渴爱并非贪财好色等肤浅贪欲。
  38. 所以若无观智而单单依靠受用粗弊衣食的苦行是不能断除渴爱的,否则苦界的众生便已断除渴爱。渴爱的处处乐著是深隐特殊的,唯有观智道智能断。单靠禁欲不能断除渴爱。
  39. Avijjā clouds all right understanding and shrouds the true nature of rūpa and nāma and their phenomena, causing the emergence of an erroneous view.注意无明也覆盖着名色的显现,所以未得第一观智的凡夫是见不到名色的,万丈红尘中的喜怒哀乐灯红酒绿不是究竟名色(而是概念/施设)。
  40. 善恶业累积识:英consciousness of the accumulation of merits and demerits。这是摩诃慈大师的解释,abhisaṅkhāraviññāṇa直译“超异协同形成态识”意译“业识”,详见附录二。
  41. 捨遣:paṭinissagga断念,定弃。叶均版《清净道论》译为“捨遣”,谢力版《无碍解道》译为“定弃”。《清净道论大疏抄》(Vism-mhṭ﹐CS:p.1.79):“Saṅkhārānaṁ paṭinissajjanākārena pavattā anupassanā paṭinissaggānupassanā.(捨遣诸形成态[行]的转起而作的随观,是捨遣随观。)”(Vism-mhṭ﹐CS:p.2.442):“Paṭinissaggasaddo pariccāgattho, pakkhandanattho cāti paṭinissaggassa duvidhatā vuttā.(捨遣一语义谓 遍彻捨弃&跃入,故说捨遣有两方面。)” 注意 遍彻捨弃诸形成态的转起&跃入涅槃 是同步的、是一体两面,不是一前一后地先彻捨诸形成态之后再跃入涅槃。
  42. 无依住:巴anālaya : [an+ālaya](ālaya即“阿赖耶”,义为“所依、住处”)直译“离阿赖耶/无阿赖耶”,义为“无依无住”。A. II. 34将“离染”称为“阿赖耶的废除”。
  43. 阿拉罕处于有余依涅槃状态时,其名色仍在相续继起,但此时的名色不算“取蕴”,因为阿拉罕灭尽渴爱故不执取其名色。
  44. 灭谛涅槃之义是指一切烦恼之灭尽、不是指一切一切都灭尽,此灭尽终结一切种苦、但绝非终结一切一切。 烦恼/苦/萨迦耶/bhava[有]只是轮回世间的一切,除此之外还有出世间的真实存在:道果&涅槃(出世间有为法&无为法)。 所以,灭一切有(bhava) ≠ 灭一切一切,萨迦耶灭 ≠ 一切一切灭。涅槃不是虚无,万不可认为涅槃是一切一切彻底断灭啥都不剩。
  45. 石女儿永远不会死,因为他从来就没被真的生出来过;自我永不灭,因为自我从来不曾真的存在过。
  46. “Nirodho”the Cessation, is complete and absolute。此句意谓“Nirodho灭”不是现象刹那‘生灭(udayabbaya)’的那种“灭(vyaya)”。无明、形成态[行]、识、名色.etc刹那刹那都在灭(vyaya),但那种灭(vyaya)不是完全的和绝对的、不是“无余灭尽”。关于“Nirodho灭”和“vyaya灭”之间的区别详见附录二。
  47. How this Nibbāna is realized by way of Ariyamagga 此中“达得触”是对realize / realization的翻译,英文中realize / realization是对sacchikiriyā的翻译,关于为何将sacchikiriyā译为“达得触”,详见附录二。
  48. 关于sāmañña nibbāna和visesa nibbāna的译名,见附录二。
  49. It may be stated that at the brief moment of achieving sotāpatti-magga and sakadāgāmi-magga, one cannot possibly know or mentally observe the actual cessation of kilesa and bhava rūpa and nāma, because their presence is not conspicuous though they are capable of occurring. They just exist having the chance only to occur. Therefore, they are not perceived as vanishing in the shape of manifested things or elements. Only the realization of sāmañña Nibbāna, the cessation of the natural phenomena of matter and mind is obviously gained at the brief moment of ariyamagga. 此中所谓的“真实止息”应是指随眠&业力永薄/永断,而下页所谓的“ordinary cessation(普通止息)”应是指名色现行止息。 此段意谓在得圣道的刹那,圣者肯定知道自己见涅槃了,但未必知道哪些随眠&业力被永断。 参见下一条脚注。
  50. However, the manner in which cessation or destruction of kāmataṇhā, vyāpāda and mind and matter relating to kāmabhava take place, is not actually perceived and realized at the fleeting moment of reaching the stage of this magga. 意思是:阿那含道识并非确切地看见瞋恚之止息的发生方式、阿那含道识并非确切地看见 欲有相应名色之止息的发生方式。所谓“止息的发生方式”就是指 随眠&业力是如何被永断的。 这意味着:圣道见涅槃时 看不见随眠&业力是如何被永断的。 参见下两条脚注。
  51. In that extremely brief space of time, he only sees sāmañña Nibbāna which implies the complete cessation of the natural process of mental and physical phenomena as is ordinarily disclosed by vipassanāñāṇa.
  52. The faculty of arahattamagga cleanses all kinds of kilesa, such as Ignorance, Bhavataṇhā etc. and in the absence of pleasurable attachment to existence, there is no chance for continued existence.This will not however be taken notice of at the brief moment of achieving magga. Only sāmañña Nibbāna which means the ordinary cessation of the phenomenal arising and dissolution of matter and mind (rūpa-nāma) as is usually found and noticed through vipassanāñāṇa, is noted and observed in a flash at the moment of magga. 末学猜测此中“ordinary cessation(普通止息)”是对sāmañña nirodha[共通灭尽]的翻译。此中“普通止息”应是指名色现行止息,“真实止息”应是指随眠&业力永薄/永断。涅槃包括了名色现行止息和随眠&业力永薄/永断两者,但是圣道识见涅槃只见现行止息、不见随眠&业力如何被永薄/永断;也就是说,圣道识在永薄/永断随眠&业力的那一刻,却不知道自己正在永薄/永断随眠&业力、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永薄/永断随眠&业力的。 末学认为,既然正遍觉者的圣道识与一切知智俱,那么正遍觉者在永断随眠&业力的那一刻,就应完全知道自己正在永断随眠&业力、以及自己是如何永断随眠&业力的。所以正遍觉者有能力教导如何永断随眠&业力,而独觉不能;声闻也是因为听闻了正遍觉者的教法之后才有能力教导众生的。
  53. The manner in which Bodhisattas used to contemplate on the phenomena of the arising and dissolution of the Upādānakkhandhā to attain Buddhahood is just the same as stated in the foregoing. 在释迦圣教中,菩萨道观照般若 也是如上所述而修,观照名色生灭既是声闻道也是成佛之道。当然菩萨道还要额外训练平衡慈悲与智慧的能力(即特别强化‘于彼中庸性心所’),以及无央数劫驰骋生死长夜广积资粮;但绝无额外的什么“自性空之慧”。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是顺逆照见依它起而成佛,不是推理思考什么“一切唯假名”之类的念头而成佛。
  54. 八正道分为戒、三摩地、慧三部分,如下表: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三摩地 正见 正思维
    戒 道分 三摩地 道分 毗钵舍那慧 道分
    作者 道分

  55. 北传有人认为“以最极思择能入现观”,这等于说:五种作者道分不必协调一致,只管修习正思维 毗钵舍那也能进步、只要一枝独秀的正思维足够强大 就能入现观;孰是孰非,详见附录二。
  56. break through to catch at or grasp。突破名色和逮住涅槃是同步的,不是一前一后的。“突破”是“穿通名色相”之义,“逮住”是“捉住/抓住/逮捕/捕获无相”之义。
  57. 当随观到达最终阶段时,随顺智会按照禅修者的倾向而安住在三随观(i.e.无常随观、苦随观、无我随观)中的一个上。根据注疏,信机能根胜主导[占优势地位]者会安住在无常随观上;三摩地机能根胜主导者 会安住在苦随观上;慧机能根胜主导者 会安住在无我随观上。随观的最终阶段是禅修者体验解脱的入口,所以“随观的最终阶段”称为他的“解脱门”;随观的最终阶段即是随顺智,所以随顺智被称为“解脱门”。其中,(见诸形成态[行]空无我人众生的)无我随观 名为空解脱门,(去除归咎于‘想颠倒萦绕在诸形成态[行]之上’的颠倒相的)无常随观 名为无相解脱门,(去除爱欲的)苦随观 名为无愿解脱门;即所谓“三解脱门”。
  58. the entire cessation and extinction of rūpa and nāma is looked upon as an absolute reality。此句意谓 涅槃是一种绝对的真实有。接下来摩诃慈尊者又将涅槃称为“名色的灭尽的本性”。根据南传论教法,涅槃别有其自性,绝不是就名色的灭尽而假立涅槃之名。相比之下,灭尽等至 无自性,灭尽等至是就“心相续暂停流转”而假立之名。
  59. pavatti(‹pa+ vat (梵vrt )转动)既有“转起”义也有“流转”义。其加否定前缀a-构成的反义词appavatti既可译为“无转起”也可译为“非流转”。“流转”一词含“轮转”“轮回”之意,“转起”则意在依众缘而起;在达得触涅槃的刹那,一切世间“流转”都止息了,但是出世间道智在“转起”,此道智之“转起”不应被称为“流转”。所以此处末学将appavatti译为“非流转”而不译为“无转起”。
  60. 英:From the mere knowledge of the phenomena of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of rūpa and nāma, it enters into a state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entire cessation of rūpa and nāma.
  61. 此段中用“之后”“然后”略说观智进展,然而观智进展的实际过程绝非易事,纵然是巴拉密较深厚者,达得触名色辨别智也要密集禅修(每日绵密观照14小时以上不打闲岔)一个月以上;尤其生灭智耗时极久。
  62. 叶均在《清净道论》中将sammasana译为“思维”,十分不妥;本书译为“确认”,原因见附录二。
  63. Paṭisaṅkhā:前缀paṭi-有“反反复复”之义,saṅkhā有“计算”之义,“反反复复计算名色”即是“再再观照名色”,也就是“详照”。Paṭisaṅkhā 叶均译为“审察”,“审”即详细、细察、清楚之义,“审察”就是“详细清楚的观照”之义。但在现代汉语中,“审察”会被误解为“由权力部门进行的审查/审核/审讯”,为避此误解而新译为“详照”。
  64. The manner of cessation of respective kilesā through the faculty of the Four Paths (Four Maggas), is visesa-nibbāna,which is distinctive in nature. 显然 须陀洹圣道之力灭尽相关烦恼的方式 和 阿拉罕圣道之力灭尽相关烦恼的方式 是不同的,须陀洹所见涅槃的随眠/业力熄灭 和阿拉罕所见涅槃的随眠/业力熄灭 显然不同(殊异),而特殊胜进涅槃 正是就随眠/业力熄灭而言的,所以可以说 须陀洹之特殊胜进涅槃 和 阿拉罕之特殊胜进涅槃 是不同的;故说 须陀洹之特殊胜进涅槃 在本性上是特别的、阿拉罕之特殊胜进涅槃 在本性上是特别的。详见附录二。
  65. 之前已说 涅槃是一种绝对的真实有,此处再次强调涅槃实际只有一种;涅槃虽有共通平等涅槃、特殊胜进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等等种种不同名称,涅槃的自性却唯有一种。
  66. 前已述 渴爱=欲取=意欲爱染,此处又说 执取=意欲爱染, taṇhā[渴爱] = chandarāga[意欲爱染] = upādāna[执取]。但在十二支依它起中说“以taṇhā[渴爱]为缘而有upādāna[执取]”,所以taṇhā[渴爱]和upādāna[执取]是有区别的。不过也可以将taṇhā和upādāna都说为chandarāga,因为此三必定同起同在。
  67. 中部义注云:因为执取只是行蕴的一部分(此处将执取定义为爱染),所以执取非就是五取蕴;因为执取不能与五蕴无关,所以非除了五取蕴外有执取。
  68. 此句见于中部义注、增支部义注、小义释义注、法聚论义注、无碍解道义注。
  69. Being ignorant, he has no knowledge of the fact that the material body is only composed of matter and mind 。肉身是“施设/概念(paññatti)”,任何“施设/概念”都是由名色一起合成的,没有心的“增扩(papañca)”何来“施设/概念”。
  70. 此处英本详说,与摩诃慈大师的《转法轮经讲记》中相关内容雷同,兹繁未译,请读者自行查阅《转法轮经讲记》。
  71. the phenomena of seeing and hearing. 汉语的语法残疾导致此短语不可译。如果译为“见/听的现象”会让汉语读者误以为要观照“所看见的事物/所听到的声音”。注意:不要观照“所看见的事物”或“所听到的声音”!要观照的是“眼门正遭受视觉冲击”这一事件或“耳门正遭受听觉冲击”这一事件/现象。
  72. 随眠有二:ārammaṇa-anusaya[所缘随眠]和santati-anusaya[相续随眠]。观智镇伏所缘随眠,道智永断相续随眠。详见本书后半部分。
  73. depending upon the zealous mind, it embraces thoughts or the necessary preparation of thoughts; 此句末学不解其义,兹且硬译。 《相应部·大篇·第五十二神足相应》只反复罗列四神足[四如意足]之名,并无解释四者之别。《分别论义注》(Vibh-a 305-6)以譬喻说明此四之别:有四个想晋升的大臣。第一个日夜候在王的身边,以求满足王的愿望和偏好,因此而得晋升[拼决心];比喻尤其强化愿欲而得出世间法。第二个以冲锋陷阵的英勇而得晋升[拼命];比喻尤其强化精进而得出世间法。第三个单凭出身(jāti)而得晋升[拼爹];比喻尤其强化心而得出世间法。第四个以向王献计献策而得晋升[拼韬略];比喻尤其强化深观而得出世间法。末学揣测 四如意足分别强调 愿力、勤奋、专注力和慧力。
  74. This false conception arises from awareness of imagining or seeing things which is the mental consciousness conjointly appearing as a delusion of nāma. It is like the shadow which comes from a tree that actually exists. 此句意译为:就像树影来自真实存在的树,起认知作用的“nāma名”(依托真实存在的色而)产生错觉,于是就有关于“我”的内心识知,颠倒虚妄思从此而生;简单说就是 颠倒虚妄思从想象性的认识而生。
  75. 中部义注引用《无碍解道》(Paṭis i.144)来说明与色蕴相关的萨迦耶见的四种基本模式:①以 将灯焰等同于(焰之)色 的方式,而认为色是我;②认为我拥有色,如同树拥有树影;③认为色在我中,如同芳香在花中;④认为我在色中,如同宝珠在匣子中。
  76. 与受蕴相关的四种萨迦耶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如上段所说,同于与色蕴相关的四种萨迦耶见;另一种说法如此段所说。
  77. 经文中法施比库尼回答“未受教导的凡夫……,认为色…受…想…行…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毗舍佉贤友!这样有萨迦耶见。”这二十种萨迦耶见即是对此的总结。
  78. 纯粹执著色为我的萨迦耶见只有一种:认为色是我。纯粹执著名为我的萨迦耶见有七种:认为受/想/行/识是我 + 妄思在我中有色 + 妄思色居住在我中 + 妄思我居住在色中。综执名色为我的萨迦耶见有十二种:妄思在我中有受想行识 + 妄思受想行识居住在我中 + 妄思我居住在受想行识中。
  79. 这一段实际上在说两种观点:一、这二十种萨迦耶见全都是执著五蕴为我。二、这二十种萨迦耶见包括执著五蕴为我和执著表象为我这两种模式。 在此处的“然而”之前说的是这二十种萨迦耶见要么执著色、要么执著名、要么综合执著名和色为我,也即陈述观点一;从“然而”之后到“但是”之前说的是观点二及其理由,从“但是”之后是在反驳观点二、支持观点一。
  80. 名称或表示:name or manifestation。 paññatta参paññatti[假名/施设],也就是西方哲学所谓的“表象”,此于《观禅灯释》《摄阿毗达摩义入门》中已广決择,兹不赘述。
  81. 遍相 属于nimittapaññatti[相施设],属于“所知概念(表象)”。
  82. However, if “atta” were mere paññatta, no attachment can possibly occur as awareness of seeing or hearing should not have arisen. 前半句说的是:执著必然转起 故“atta”并非是paññatta[假名/施设/表象];后半句“因为见或听之觉应非已生”末学不解。根据南传阿毗达摩,“atta”不是“所知概念(表象)”,最多算“令知概念”。名色中无我、表象中也无我,自我是抽象观念、不是具体的表象,所以说 “atta”不是paññatta[假名/施设/表象]。
  83. If this “atta” is capable of seeing, hearing, knowing or grasping, then it may be stated that it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five rūpa-nāma-khandhā. 此句逻辑末学不解,似乎反了。“atta”并非能见能听、能知能执,所以不能说“atta”不离名色五蕴,只能说“atta”离名色五蕴?这不成反驳观点一、支持观点二了吗?疑英本多印了个not。
  84. 见中部第35经《小萨遮迦经》(M.i.234f).
  85. 此段解释为何“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不认为色是我……或我在识中”。
  86. 此段解释为何“见过善人的,熟练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调教的,……不认为色是我……或我在识中”。
  87. 见巴本694页。此句叶均译文:“如在夜分,由燃灯而去暗,如是以彼观的部分的对治的智支,而断彼等应断之法,是名「彼分断」。”末学据智髻比库英本汉译为:“所谓‘用相反者来取代而捨断[彼分捨断]’是指:通过用 智的一个特定支分 来捨断 那应捨断的特定样态,此智对治它,此智是毗钵舍那的一个成分;如同在晚上用灯光去除黑暗”。《清净之道》接下来就讲了“十八种重大毗钵舍那[十八大观]”壹壹捨断什么烦恼执著。
  88. 无央数:巴asaṅkheyya梵asaṅkhyeya,古译“阿僧祇/阿僧企耶”。字面义“无数,不可数”,《导论义注》说asaṅkheyya=10的140次方(Netti-a259)。
  89. 以下所引经文(楷体字部分)是在台湾庄春江译文基础上,堪巴利原文、参考菩提长老英译文义和摩诃慈大师所讲解之义,统一术语译名、综合修订而成。
  90. 欲是苦的根:这句话中的“欲”是指上文中的chandarāgo[意欲爱染],chandarāga[意欲爱染]在经教法中等效于渴爱和超异喜欣。所以“欲是苦的根”意谓“渴爱和超异喜欣是苦的根”,而不是说“淫欲是苦的根”。 在有关十二支依它起的经教法和论教法中,无明和渴爱是二根,断除此二根,轮回即终止。渴爱是一切苦的根,唯有依靠观智道智才能断除渴爱而解脱轮回,单靠禁欲/戒淫不能解脱轮回。所谓“万恶淫为首”的说法,其实是无知于渴爱的深隐&特殊,而将渴爱混同于平常的各种贪心。
  91. 圆括号内是摩诃慈尊者原注。
  92. 命有变异:jīvitassapi siyā aññathattaṃ 即死亡之义。
  93. 智罗瓦西的母亲 即 村长薄罗迦之妻。
  94. 本经中,释迦牟尼借助 村长薄罗迦在特定情况下如何因为执著情和爱而产生苦,来引申导出“意欲爱染(= 渴爱/超异喜欣)是苦的根”的结论。 此经虽未提及“无明是苦的根”,但应知在有关十二支依它起的完整的经教法和论教法中,轮回有二根:无明和渴爱。 根据摩诃慈尊者接下来的讲解内容可知,能断渴爱/超异喜欣的唯一方法是 如实照见名色无常苦无我,而如实照见名色无常苦无我 本身就在断无明;所以即使不提及“无明是苦的根”、不强调“以明(如实观照)断无明”,只说“渴爱是苦的根”、“如实观名色来断渴爱”,也足以指明解脱正道。所以释迦牟尼在此经中不提“无明是苦的根”并无过失。
  95. 由生颠倒故乐著名色,由乐著名色故引发后有。随观特定名色的无常苦无我 则离颠倒,离颠倒则能镇压对此特定名色的乐著,从而令此特定名色不能引发后有;但凡夫的观照总有遗漏,自内相续中 那些遗漏而未予观照的名色仍在引发后有,有遗漏的观照 仅仅部分地止息 依它起轮转。
  96. 对集起的渴爱 是 对名色的超异喜欣/乐著;相比之下,对美女/帅哥的淫欲淫贪只是庸常肤浅的贪婪,禁绝淫欲淫贪最多往生梵世间,却不能出世间;唯有捨断对集起的渴爱才能出世间。因为唯有直接照见名色无常苦才能捨断对集起的渴爱,所以说四念处是唯一的道路。注意对任何哲理的定解之力都不能断渴爱,无论该哲理是否合理;所以无论“一切皆空”“一切唯识”“一切与本初源不二”等等这些哲理是否合理正确,彼等皆不能断对集起的渴爱 故永陷生死长夜。也即这些哲理即使正确也对解脱轮回苦海全无力用,故说“一切皆空”“一切唯识”“一切与本初源不二”等 是“空花戏论、无义绮语”。对“一切皆空”“一切唯识”“一切与本初源不二”等的无知 并不是释迦牟尼所说的无明!释迦牟尼所说的无明是指对苦/集/灭/道无知,也即对名色/超异喜欣/涅槃/圣八支道的无知;末法狂徒们先拿“无明是苦的根”挤掉“渴爱是苦的根”,再把无明的定义偷换成 对“一切皆空”“一切唯识”“一切与本初源不二”等的无知,从而进一步用戏论绮语遮蔽贬抑正法,蒙众生眼目、塞解脱正道,却还妄自尊大盛气凌人!奈何!奈何!!
  97. 此句意味着涅槃是名色完全灭尽所显。
  98. 见于《相应部·三十五、六处相应·(十)六品·三摩地经》以及《相应部·五十六、谛相应·(一)三摩地品·三摩地经》:“Samādhiṃ, bhikkhave, bhāvetha. Samā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比库们,应须修习三摩地。比库们,心已平稳[已正确专注]的比库 能如实知。”
  99. 八正道 通于 毗钵舍那道分(前行道分)和圣道分。法施比库尼之前就道谛所回答的八支道分 侧重于指前行道分,所以摩诃慈尊者在彼处是就毗钵舍那的修法来讲;法施比库尼在此再次罗列八正道之名 则正指圣道识的八种出世间心所,所以接下来摩诃慈尊者就解释 为何出世间圣道识是被合成的(有为法)。
  100. saṅkhata dhamma古译“有为法”,asaṅkhata dhamma古译“无为法”。此二古译依稀属辞深意未彰,详见附录二。
  101. 此句意谓 涅槃不是第一因、不是本初源,不许说无为法是有为法的本源/本体;“涅槃无生”有两层意思:涅槃本身是恒常、既不曾生起也不会灭去;涅槃也不能引起 被合成的样态 生起或灭去。
  102. “向着涅槃的感觉对象”是指 紧贴着涅槃的最后一层有为法。随顺智极为抵近涅槃、随顺智与涅槃之间只隔着最后一层窗户纸。
  103. 意即“种姓智”朝向/面朝 名色之灭尽。
  104. It is also clear that it happens because of the achievement of the dhamma that is collateral or goes side by side with the material body which affords as a cushion to lean on, as it were, and which serves as a repository. 此句末学不解其义,兹且硬译。
  105. niyāma:m. [梵niyāma, nyāma]决定/必定/必然。近义词niyati(梵同)古译“法尔”。
  106. 若狭隘地将三摩地偏执为奢摩他,就会诽谤纯观乘。详见附录三。
  107. 摩诃慈尊者在此书中其实有很大篇幅讲解戒律,但末学考虑到已有许多书在讲这些戒律 在此不必重复减少其它内容以突出观禅,故都略译或直接跳过不译;读者勿谓摩诃慈尊者不强调戒律。
  108. by fixing penetrative concentration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Nibbāna.关于“穿透性的三摩地”详见附录三。
  109. 详见附录三。
  110. Vipassanā carries the sense that all phenomena arising at every moment of seeing and hearing must be intentionally known with awareness and be also aware of in an analytical way etc., 此处所谓“以一种分析的方法etc.来觉照”应是指naya-vipassanā[理趣观],叶均译为“方法观”,智髻尊者译为inductive insight[归纳内观],是指对过去未来的名色或外在的名色修观的方法,见《清净之道》巴本606~629页;这部分叶均的汉译文义与智髻尊者的英译文义出入巨大,摩诃慈大师的讲记符顺智髻尊者的英译文义,但与叶均的汉译文义不合。。
  111. 这应该不是PTS版的页码。相应部六处篇PTS版258页讲的是三种渴爱(欲爱/有爱/无有爱)、四暴流(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四种执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论取)、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应当是第74页的《相应部·六处相应》第95经《摩罗迦子经》(S.IV.74),此经堪称直指纯观心髓,具体参见摩诃慈大师的《摩罗迦子经讲记》。
  112. 《清净之道》:ettha pana avikkhepalakkhaṇo samādhi这里的三摩地是以不散乱为特性, vikkhepaviddhaṃsanaraso以消灭散乱为味(作用), avikampanapaccupaṭṭhāno以不散动为现起.(Vism85)
  113. the mind remains absorbed in the nature of Cessation of all sufferings only for a short while. However, as it remains calm with penetrative concentration in the nature of Bliss, it may be stated as “Ekaggatā”. 所谓 一切苦灭之本性&极乐之本性 都是指涅槃。
  114. 疑应是Visuddhimagga-mahāṭīkā[清净之道大疏抄]之误写。在《清净之道大疏抄》VRI 1.365页Myanmar 1.388页 用Khaṇikasamādhi[刹那三摩地]一词来解释Vism324页所说的mūlasamādhi[根基三摩地](彼处叶均、水野弘元译为“根本定”是错误的,北传的“根本定”是就除去“近分定”而言的八等至,南传的“根基三摩地”则指初静虑近分未至定)。
  115. 此句与上一段貌似矛盾,实则并无矛盾。上一段是从微观上讲:感觉对象是 一个接着一个地 刹那继起的,所以心在每一个感觉对象上只安住一刹那。这些微观上一个接着一个地刹那继起的诸感觉对象 构成了“一个宏观感觉对象”——比如“腹部上下”;所以从宏观上讲,修观行者觉得自己是持续地长时安住于“腹部上下”不散动。
  116. The nature of this answer is to be construed as referring to magga-samādhi which remains constant for a short while after absorption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Nibbāna.。
  117. 所以此处nimitta不能译为“相”。 这里还有巴利语的双关:念处[Sati-paṭṭhāna]一词中的“处[paṭṭhāna]”字本身就有“建立处/前建立”“出处/源头”义,或“因/缘由”之义;nimitta除“相”义之外 本身也有“因相”“缘由”之义。是故末学将此处的nimitta义译为“依”以表达这种关联。 “四念处是三摩地的依”的双关义为:四种觉照的建立处 是 三摩地的相;四种觉照的源头是三摩地的因相/缘由。
  118. 疑此处印刷错误。《大念处经》中说的是Samudayadhammānupassī vā kāyasmiṃ viharati[或 于身 随观集起之法 而安住]。
  119. 这意味着三摩地有三种:奢摩他三摩地、毗钵舍那三摩地 和 圣道三摩地。详见附录三。
  120. In the Commentaries, however, it has been instructed to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during a single moment of Mind-consciousness, it causes or brings about reliance, development, and activates numerous occurrences. Such being the case, it appears doubtful whether it is to be presumed that reliance is made at the moment of arising phenomena, or whether development is caused by bhāvanā in the brief interval of ‘cessation’, or whether numerous occurrences are taking place many a time at the moment of dissolution. If that is the case, it is hardly satisfactory.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as contained in the Aṅguttara Commentary, second Volume (346), it shall be presumed that reliance is made by the second Magga, and that development is caused by the third Magga, and also that action or occurrence is produced several times by the fourth Magga. This is likely to be generally accepted as satisfactory.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the presumption that it has reference to the manner in which things take place at the moment of Magga by procuring the influence of ‘reliance’, etc., during the process of vipassanā-magga-samādhi called pubbaṅgamagga, would appear feasible. 此英本嗜用复杂从句多层嵌套,以令句长文繁语涩义晦,翻译时极难拆分,堪称“屠幼”。然摩诃慈尊者之缅语现场开示措辞简短扼要,绝非如此英本般拖泥带水。
  121. 动作/作用 和 结果:action and result。 Kamma[业]既指 行为/动作/作用,也指 此行为/动作的结果:此行为/动作 所形成的能引生异熟的业力。
  122. 此段中意谓saṅkhārā[形成态]既是异熟果、也是缘因。这是释迦圣教与唯心论的标志性区别之一:在唯心论中,“能形成”是常一本体心,“所形成”是saṅkhārā[形成态]/有为法;形成态以‘常一本体心’为材质 为本源、由常一本体所形成。而在释迦圣教中,任一形成态既是能形成也是所形成,任一形成态是由其它诸形成态所形成、并且同时具有能形成其它诸形成态的缘力,任一形成态不需要由什么常一本体/本初源来形成。详见附录二。
  123. puññābhisaṅkhāra直译“有福德的超异协同形成态”,玄奘译“福行”。appuññābhisaṅkhāra直译“非福德的超异协同形成态”,玄奘译“非福行”,āneñjabhisaṅkhāra直译“不动超异协同形成态”,玄奘译“不动行”。详见附录二。
  124. 中部义注云:法施已预知 毗舍佉意欲探问 入灭尽等至时诸形成态如何灭,所以她没有按十二支依它起教法 从身语意之善恶业的角度来解说形成态。
  125. 52心所除去14不善,再除去寻和伺2,剩36。根据《摄阿毗达摩义》,与大善心相应的心所一般是33个。此处有助于阿那含和阿拉罕入灭尽等至的是哪34个心所 末学未查到。
  126. 释迦牟尼是在成正觉后第5年开许比库尼教法,第7年于天界开示阿毗达摩,并传与舍利弗,再由舍利弗传与其弟子众;此问答发生在法施剃度为比库尼后不久,有可能是释迦牟尼成正觉后的第6~7年;那时阿毗达摩应该尚未流布于世。
  127. 中部义注云:从灭尽等至出来时先生起果心,果心相应受&想[心所]即是 第一个生起的心形成态;然后接着就沉入有分,重新开始有呼吸;之后当他恢复日常活动时,语形成态生起。
  128. 从灭尽等至出来时首先生起果心;而果心以涅槃为所缘,果心相应的触 与空涅槃、无相涅槃、无愿涅槃同在。所以绝不能说 涅槃全等于灭尽等至。
  129. 中部疏抄云:作为出灭尽等至时所生果心的所缘,涅槃因其远离一切被合成的样态而被称为远离。
  130. 尚未真得观智者 会于此句生疑:谁不知道趋乐避苦?就是傻子也知道苦乐受之别啊!这还用“通过毗钵舍那实修而知”? 嘿嘿,尔等有所不知:此处所说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皆是就究竟名法而言;此处所说的乐受 无 能受所受,此处所说的苦受 无 能受所受,此处所说的不苦不乐受 无 能受所受。未真得观智者 所能理解的“受”是“所受对象”加“能受之我”的混沌体,其实是“施设(所知概念)”加颠倒妄思!真正的受 是缘生的究竟名法,真正的受 被上述“施设(所知概念)”加颠倒妄思 厚厚地遮蔽着,无观智者无能知、无能见、无能理解!唯 修观行者 通过毗钵舍那实修 得观智后 方能知此三受。根据十二支依它起教法,以无明为缘的受(未被观照的受)必然引生渴爱、渴爱必然引生执取——正是执取制造了能所二分;所以无观智时一直都在受上 妄分别能取所取、所以无观智者无能知离能取所取的受。
  131. 此句的主干是:捨受是 知其性则乐、不知其性则苦。
  132. 此处Dīgha应该指的是《清净之道大疏抄》。
  133. anuseti = anu[随顺/跟随/在一起] + seti[睡觉/寝卧],所以末学译为“随逐眠伏”。
  134. 巴利经文此处唯一的谓语动词anuseti是第三人称单数,anusayo[随眠]必是单数主格,所以vedanāya[受]只能是属格,所以逐字直译只能是“…受所具有的 什么 随眠 随逐眠伏?”
  135. 英本作rest upon or lie in[休歇在……上/躺卧在……中],所以尽管在经文中末学详译为“随逐眠伏”,而在摩诃慈尊者的讲解中简译为“眠伏于……上”。
  136. 爱染随眠rāgānusayo古译“贪随眠”,逆对随眠paṭighānusayo古译“嗔随眠”。此二古译虽大意无乖,然不易从字面上看出 贪嗔比淫欲、贪婪、恼、忧、恨、恚、悔等具体情绪表现更基础,故末学特译为“爱染”和“逆对”来彰显其基础性地位。
  137. If mental reflection is made on that pleasant and desirable sensation, pleasurable attachment can repeatedly occur. The possibility of occurrence of such attachment may be stated as having rested upon by rāgānusaya. 后半句末学不知所云,兹且硬译。根据下文,此句义应为:若作意可意的感觉 则会再再转起乐著,此乐著再再转起的可能性 被说为 爱染随眠眠伏于乐受。
  138. 注意此段是就“在此有情世间,一切存在之事物”而言,不是就“器世间”而言、不是就“所对之外境”而言!此处无论《中部》还是《阿毗达摩分别论》,都是就“所缘随眠”而说 贪嗔痴随眠 眠伏于 三受,其意趣是说 贪嗔痴随眠 随逐 三受,不是让三受去“受熏持种”,“受熏持种”是就“相续随眠”才能提的问题。这一整节都是就“所缘随眠”而说,下一节才会提及“相续随眠”。
  139. 一般正常情况下,爱染随眠只随逐眠伏于乐受上,逆对随眠只随逐眠伏于苦受上,于捨受上只有无明随眠随逐眠伏。所以说 贪嗔痴各自有其独有的眠伏方式。
  140. 这意味着无观照时 贪&嗔&痴&慢&见&疑 恒时流转。贪嗔痴慢见疑 即经教法所谓的“七随眠”,也即“七随眠”恒时随逐未被观照的感觉(对凡夫而言),详见下节。
  141. It is known as ārammaṇānusaya because kilesa which can occur or may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occur, has arisen. 疑此句英译有误。依理此句义应为:(因未能照见从六根门所生之感觉的无常苦无我性故)烦恼获得 转起的可能性 故名所缘随眠。
  142. 除了上一段以及这一句之外,本书所谓随眠 几乎全都是就所缘随眠说。这是因为,必须依靠 能捨断所缘随眠的观智 才能引生 能正断相续随眠的道智;所以,要说清 释迦圣教的解脱方法,就应重点说清 如何修习观智捨断所缘随眠;至于相续随眠是如何“受熏持种”的知识,并不能指导我们的禅修,故本书不提。
  143. 这意味着 对凡夫而言,经教法所谓的“七随眠”既可以是就所缘随眠说,也可以是就相续随眠说。
  144. 所缘随眠是存在于有情内在的感觉中,所以切莫望文生义地误以为所缘随眠是存在于外境、存在于器世间中。
  145. 关于描述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的经典公式的古汉译,参《瑜伽师地论》卷21:「谓彼如是断五盖已,便能远离心随烦恼,远离诸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安住。寻&伺寂静、于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安住。远离喜贪,安住捨、念及以正知,身领受乐,圣所宣说“捨&念具足 安乐而住”,第三静虑具足安住。究竟断乐、先断于苦、喜忧俱没、不苦不乐、捨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安住。」(CBETA, T30, no. 1579, p. 397, c2-10) 末学常觉得玄奘仍偏于直译,梵语句中由语法关系所表达的那层意思 常常未能明确译出,而古汉语又多歧义,再加古版句读常常有误,学人若想单凭玄奘译文而得正解绝非易事。
  146. 奢摩他禅那的安止三摩地有“余威”,即出等至之后很难立即生起散乱、欲贪等;此“余威”通常能持续十几到几十分钟地镇伏住欲贪。
  147. 怀成就圣道之志的比库的初静虑乐受 倾向于激发阿那含道果、不倾向于激发爱染和乐著,所以不说爱染随眠眠伏于这样的乐受中。 这是从所缘随眠的角度而说。
  148. 因为上述忧苦受 倾向于激发阿那含道果、不倾向于激发更多的嗔缠,所以不说逆对随眠眠伏于上述忧苦受中。 这是从所缘随眠的角度而说。唯识学人注意:南传的所缘随眠是从“引发因”的角度而说、不是从“种子因”的角度而说。
  149. 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者尤喜如此。比如释迦牟尼在四部尼柯耶中只说“它空”从未说“自空”(巴利论藏也从未说“自空”),有妄自尊大者非要另起炉灶高唱“自空见”、甚至以此贬抑“它空见”,不惜踩着释迦牟尼来抬高自己,如此做派未免太江湖。
  150. 本节从两个角度解释 为何不说第四静虑的捨受 眠伏有无明随眠:因为无明没机会在此第四静虑捨受中转起,所以此第四静虑所摄捨受中 没有无明随眠需要被捨断。 以第四静虑为基础而获得阿拉罕道,此阿拉罕道之力永断无明随眠;随顺其意图而说 第四静虑的捨受 不眠伏有无明随眠。这是中部义注的说法,并且随顺论教法。英本中上述两个解释角度是交叉陈述的,再加上英译者嗜好多层嵌套复杂从句,所以文脉混乱不堪,兹整理后扼要意译如此。
  151. 中部义注云:比库以第四静虑镇伏无明随眠,以彼静虑善镇伏无明随眠后[修毗钵舍那],以得阿拉罕道永断无明随眠。
  152. Therefore, Pīti which has occurred depending upon the material form or bodily structure cause by mental consciousness, having found the good sensations, extremely good physical pleasure continues to abide. 此句末学不知所云,兹且硬译。
  153. (五种受中的)‘乐受’对应(五禅支中的)‘喜禅支’,‘悦受’对应‘乐禅支’;注意‘乐受’不对应‘乐禅支’
  154. 第四静虑相应心所中包括 于彼中庸性心所 和 (捨)受心所 两者;于彼中庸性心所 属于 25善心所 之一,(捨)受心所 属于 7遍一切心心所 之一。 巴利语upekkhā[捨]到底是指善心所还是指受心所 需要根据上下文判定。
  155. 能令菩萨道行者的慈悲和智慧平等或平衡的也是‘于彼中庸性心所’。能培育、强化‘于彼中庸性心所’的是 捨梵住四禅和形成态中捨智;也就是说,想要做到“悲智平等”,慈梵住和悲梵住禅修是基础、捨梵住四禅和形成态中捨智是关键。菩萨道行者必须修得捨梵住四禅和形成态中捨智,并且要生生世世累劫串习安住于捨梵住四禅和形成态中捨智,才能培育出足够强的平衡悲智的真实能力,来满足成佛所需。若以悲梵住或捨梵住禅心为所缘 修习毗钵舍那至形成态中捨智,则可谓“双运/双修”,又岂是江湖伪菩萨们男女淫乱之“双修”!? 像某些“经论”那样 长篇累牍地吹大牛唱高调,能得到平衡悲智的真实能力!? 如果一个以菩萨道自居的部派,在其历史上竟无一个大师是以教导和弘扬捨梵住实修禅法而著称,就光知道谈空说有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贬他部为小乘,那岂非“伪菩萨道”耶!?岂非欺世盗名耶!? 真心志求菩萨道的汉语佛教徒岂不细思恐极耶!?
  156. 本段中的捨是指善心所,不是指(捨)受心所。
  157. Dasamghottara末学不知所云,此处所引巴利语应当是来自《Aṅguttaranikāyo增支部 Chakkanipātapāḷi第六集 Paṭhamapaṇṇāsakaṃ第一个五十则 Āhuneyyavaggo值得供养品 Paṭhamaāhuneyyasuttaṃ第一值得供养经》。
  158. it’s possible to know as such if thou shall contemplate in the manner of an arahat.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夫如果能像阿拉罕般 淡然中捨地观照,就有可能迅速 如实了知依它起。
  159. 此句意谓:一如淡然随观所缘,同样淡然返照能观。 在返照能观的禅眼时,易生爱著执取,由禅眼极殊妙故,返照时实难淡定。
  160. 这里的口诀和下面的总结当然不是直译,而是整体把握、会其神韵之后的意译。这一节段落次序略凌乱故有前后调整。
  161. 这三种平等平衡性不是你想要就有的,不是只靠奋力控制调整就能达到的!这三种平等平衡性是异熟果:时时处处 勤提觉照,绵绵密密 不打闲岔,做足功夫,火候到时,自然得此 中捨妙果。平等心不可求得,若心平等,当场即是不平等心,平等心无所求故。……。
  162. 这“彻净的观照”不是你想要就有的,不是单靠奋力控制调整就能达到的!“彻净的观照”是异熟果:只有辛苦地累积了足够多的 缺乏中捨的“不清净的观照”,才能得此 具足中捨的“彻净的观照”;只有壹壹历尽 操心提策、执著观染、怖畏厌倦 之后,才能得此 澹泊泰然之观智。俗语有云: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那些泡在特权社会中的人,下意识地觉得辛辛苦苦老老实实地观照是笨蛋,总想走后门找捷径当人精,你当正法是拆呐红尘啊?!
  163. 为了兼顾paṭibhāga一词“类似”和“对比”二义,故译为“类比”。
  164. 圣道心是善,圣果心是无记,一切异熟果无论世间出世间摄 皆是无记。涅槃离造作故无所谓善恶,故说涅槃是无记。
  165. Ariyaphala is saṅkhata dhamma that can be altered or reckoned. Nibbāna, on the other hand, is asaṅkhata dhamma, the Unmade, the Immaterial, the Uncaused, the Unchangeable state of Perfection.佛教英语中reckon[计算/估计]一词通常是对巴利语saṅkhā[计算]一词的英译,所谓“能被计算(can be reckoned)”可能是指:诸被合成的样态 能被壹壹互相分别/区别出来,反之 非被合成的样态不能被互相分别/区别开来。
  166. 中部义注云:觉者以如是语令此经成为胜者之语,如同以胜者之封印盖戳。
  167. 意译:安稳,新音译:柯玛,古音译:差摩,谶摩。释迦圣教比库尼中智慧第一者。参见增支部第一集235-247经(庄春江译):235.“比库们!我弟子比库尼资深者中,这第一的,即: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236.……大智慧者中(,这第一的),即:谶摩[Khemā]。237.……有神通的(第一者),即是莲华色[Uppalavaṇṇā]。238.……持律者中(,这第一的),即:玻桃者勒[paṭācārā]。239.……说法者中(,这第一的),即:法施。240.……修禅者中(,这第一的),即:难陀。241.……活力已被发动者中(,这第一的),即:索那。242.……天眼者中(,这第一的),即:玻故拉。243.……快速通达者中(,这第一的),即:玻大昆大拉给沙[Kuṇḍalakesā]。244.……前世住处回忆者中(,这第一的),即:玻大葛碧拉尼。245.……得达大通智者中(,这第一的),即:玻大迦旃延。246.……穿粗衣者中(,这第一的),即:居沙乔达弥[Kisāgotamī]。247.……以信胜解者中(,这第一的),即:信隔拉葛玛桃。增支部义注(PTS 1.361页)详细介绍了这13位长老尼。
  168. 毘舍佉(Visākhā)是古印度用来给一年十二个月命名的星宿名,相当于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中的“氐宿”。古印度文化圈中经常用星宿名作名字,尤其是Tissa/Phussa(鬼宿)星 因为在古印度文化中代表圆满吉祥如意,所以起名叫Tissa/Phussa(古音译:底沙/补沙、弗沙、富沙)的不计其数;起名叫毘舍佉的也非常多,《巴利专名辞典》中收录的就有十几位。北传经常把 舍卫城的鹿子母毗舍佉近事女 和 王舍城的富豪毗舍佉近事男 搞混。
  169. 见《巴汉词典》
  170. 《巴汉词典》Giribbaja, (giri山+(v)vaja牛棚),【中】耆梨跋提,原意为放牧之地,摩揭陀(Magadha)都城的名字;也称作“五山城(Pañcācalaṃka-nagara)”。SnA.v.408./II,382.:Giribbajanti idampi tassa nāmaṁ. Tañhi Paṇḍava-Gijjhakūṭa-Vebhāra-Isigili-Vepullanāmakānaṁ pañcannaṁ girīnaṁ majjhe vajo viya ṭhitaṁ, tasmā “Giribbajan”ti vuccati. 耆梨跋提:这是它[摩揭陀都城]的名字。般茶婆山(Paṇḍava)、鹫峰(耆闍崛山, 梵Griddhkūṭa;英Vulture Peak)、负重山(Vebhāra毘婆罗)、吞仙山(Isigili伊师耆利)、毘富罗山(Vepulla)等五山围绕[王舍城],好像牛栏似的,被称为山栏。玄奘说旧城叫上茅城(Kuwāgrapura),“山栏城”可能是最古的名字,后来才叫“上茅城”,“五山城”可能是一直作为诨名使用。
  171. 义注的写定年代较晚,所以义注中数字的用法就像《弥兰王问》中数字的用法那样夸张。
  172. 邕 yōng :(1).城郭四面有水,环抱而成池。(2).通“雍”。和睦。
  173. 应是“黑无忧王”。
  174. holding a gateway and towers。towers应是指钟楼之类的建筑,不是指塔婆/窣堵波。
  175. 《善见律毘婆沙》卷1〈1 序品〉:「优波离为初,诸律师次第持,乃至第三大众诸大德持,今次第说师名字:优波离,[10]大象拘,苏那拘,悉伽符,目揵连子帝须。」(CBETA, T24, no. 1462, p. 677, b17-20)[10]Dāsaka, Sonaka, Siggava, Tissa Moggaliputta.。
  176. 此说近于南传。
  177. 即《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178. 见本讲记序分。
  179. 根据S:22:56经、79经,不能得出五蕴中的第四蕴包括所有内心形成态的结论,只能得出五蕴中的第四蕴 包括所有思心所(无论它们是否属于业识)的结论。
  180. Vāseti:[denom. fr. 源自vāsa 香味perfume] to perfume用香味熏, to clean or preserve by means of perfumes使用熏香的方法来清洁或保存, to disinfect 消毒(?) Vin.I,211 (here in the sense of “preserve, cure,”此处的意思是“保存” probably as vāseti of vasati); II,120; J.IV,52 (aṭṭhīni种子, for the sake of preservation为了保存); aṭṭhi:n. [Sk. 梵asthi ] 骨, 骸骨, 种核 [(植物的)种子;(果实的)核;(动物的)种] .(PTS P-E dictionary)由此可见saṅkhāra一词本身就含“熏习”“种子”之意,所以末学强调“诸行”的“深度”和“自反馈”等高维特性,以反对北传将“诸行”扁平化、肤浅化。
  181. 即是《相应部·蕴篇·第二十二蕴相应·第79被吞噬经》,详见下下页。
  182. PED此说错误,行蕴只包括除受想二心所外的所有心所。
  183. 即《相应部·因缘篇·第十二因缘相应·第51彻底深观经》。此下PED将apuññaṃ和āneñjaṃ印错了,兹依《彻底深观经》巴利原文改正。
  184. 三种abhisaṅkhāra即:puññābhisaṅkhāra直译“有福德的超异形成态”,玄奘译“福行”;appuññābhisaṅkhāra直译“非福德的超异形成态”,玄奘译“非福行”;āneñjabhisaṅkhāra直译“不动超异形成态”,玄奘译“不动行”。
  185. 将rūpattāya [rūpatthāya (ka.)]译为“色性”是根据相应部义注对此句的注释(tathattāya rūpabhāvāya);义注接着说到:以形成态的特性[状语] 而[由]诸缘之聚[主语] [来]超异协同造作成[谓语] 所合成的形成态[宾语]。 此经篇幅较长且义理甚深,义注和疏抄对其的注解更是长篇累牍,此处篇幅所限不能彰其深意,惜哉。
  186. 《清净道论》此处(PTS 527)对saṅkhārā的解说是原搬照抄 阿毗达摩分别论义注《除遣痴迷·依它起分别第六》(PTS 0.135)的文句,仅在五处与彼有细微差别,这些细微差别显然是由于拼写方式不同或抄写时的不小心造成的,在义理上并无区别;具体见下几条脚注。
  187. 《除遣痴迷》作āgatasaṅkhārā cāti。
  188. 此句意谓:在契经中的“诸形成态的确无常”等句中所说的诸形成态,其各自的来处并未被说明;在义注中则说明了彼各自的来处是 业所生、心所生、时节所生还是食所生。
  189. 《除遣痴迷》作purisapuggalo puññañce abhisaṅkharotī,《相应部》原文作purisapuggalo puññaṃ ce saṅkhāraṃ abhisaṅkharoti,显然《除遣痴迷》脱漏了宾语saṅkhāraṃ。
  190. 《除遣痴迷》作tāvatikaṃ,与《增支部》原文和《大义释义注》引文相同。
  191. 《除遣痴迷》作nayena saṅkhārasaddena āgatā anekasaṅkhārā,这只是拼写方式不同,意思完全相同。由于saṅkhārā是阳性复数主格,当anekasaṅkhārā分开写时,修饰它的形容词aneka应变格为anekā,aneke是复数宾格,疑此处《清净道论》巴本写错了一个字母。
  192. 《除遣痴迷》作saṅkhatasaṅkhāre,作单数位置格;《清净道论》是作复数从格,或者hi只是副词“的确”,所以仍作单数位置格。
  193. 以上为末学从巴利语重译,叶均译文义晦故不用。
  194. saṅkharoti: [saṃ + kar + o] restores重建/恢复; prepares制备; puts together合成。(Concise P-E Dict)Saṅkharoti,[saṁ集/合+kṛ造/作] to put together合成, prepare制备, work作。(PTS P-E dictionary)
  195. “二向箔”是科幻小说中的一种“维度攻击”武器,利用“高维时空有 易向低维跌落的趋势”这一原理,来对一个星系进行“降维”攻击;比如向太阳系发射一张“二向箔”,则整个太阳系的四维时空就会向二维跌落,即整个太阳系中的一切存在之物都坍缩成二维平面——整个太阳系被毁灭。 整个佛门有 向“低维的见解”跌落的趋势,末法众生极易倾向于“缘起唯是现象的缘起”“缘起唯假名”之类的肤浅见解,因为“依它起复杂动态高维结构”极难理解。
  196. 此段逐句对译如下:Idha panekacco vuttappakāraṃ samathaṃ anuppādetvāva pañcupādānakkhandhe aniccādīhi vipassati再者,有人于此尚未得前述的止,便观五取蕴为无常等, ayaṃ vipassanā这是观. Tassa vipassanāpāripūriyā tattha jātānaṃ dhammānaṃ vossaggārammaṇato uppajjati cittassa ekaggatā彼观圆满 则 心一境性 以在那生起的诸法中捨离所缘的方式 而生起, ayaṃ samatho这是止. Iti如是 paṭhamaṃ vipassanā观先 pacchā samatho止后. Tena vuccati ‘‘ vipassanāpubbaṅgamaṃ samathaṃ bhāvetī ’’ ti因此说“他修习以观为先的止”. Tassa vipassanāpubbaṅgamaṃ samathaṃ bhāvayato maggo sañjāyati他修习以观为先的止之后 道生起, so taṃ maggaṃ āsevati…pe… bahulīkaroti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 tassa taṃ maggaṃ āsevato…pe… anusayā byantīhonti (a. ni. 4.170; paṭi. ma. 2.1)当他实践、修习、多作彼道之后,诸结被断除,随眠灭尽, evaṃ vipassanāpubbaṅgamaṃ samathaṃ bhāveti他如此地修习以观为先的止.
  197. “初静虑、静虑中间、余三静虑”正是南传论教法所说的禅那五分法;“第一有”是指非想非非想处。根据《中部·逐一经》(M.iii.26)之义注所说“‘他等随观那些样态’:于非想非非想处 唯诸正遍觉者是逐一法观,非诸声闻;因此在这里当[释迦牟尼]开示时他说的是整体观。”菩提长老在其 中部英译本note1051中说“必须用此间接观法来观照第四无色等至,因为此等至极微细故 不能进入诸声闻的直接详照范围。唯有正遍觉者们才有能力直接随观它。”这意味着连舍利弗尊者也只能笼统回顾非想非非想处的名法;既然如此,那么尚且难以说 上首声闻能以直接详照“第一有”的诸名法而得漏尽,何况其他声闻!故“除第一有”顺南传。卷69的说法和卷100的说法在字面上有矛盾,前者不顺南传,后者符合《逐一经》中所说的“逐一法观”。
  198. 此段见于《相应部·三十五、六处相应·(十)六品·三摩地经》以及《相应部·五十六、谛相应·(一)三摩地品·三摩地经》。
  199. 在汉语佛教圈还有一个更随性甚至任性的“术语”:禅定。禅定一词没有对应的巴利语,只是汉土本地“方言”,末学不知道他们用这个词具体指什么(此“方言”在不同人那里所指大有不同),末学拒绝使用禅定这个颟顸的“方言”。
  200. 此处叶均译文为:一、什么是定 定是什么?定有多种。如果一开头便作详细的解答,不但不能达到其说明的目的,反使更陷于混乱。为了这种关系,我仅说:善心一境性为定。 二、什么是定的语义 什么是定的语义?以等持之义为定。为什么名为等持呢?即对一所缘而平等的平正的保持与安置其心与心所;是故以那法的威力而使心及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乱不杂乱的住于一所缘中,便是等持。 三、什么是定的相、味、现起、足处 什么是定的相、味、现起、足处?这里的定是以不散乱为(特)相,以消灭散乱为味(作用),以不散动为现起(现状),依照「乐者之心而善等持」的语句,故知乐为定的足处(近因)。
  201. 其实在北传也有类似说法。《瑜伽师地论》卷30:「云何心一境性?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复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毘鉢舍那品。」(CBETA, T30, no. 1579, p. 450, b27-28)。 注意《瑜伽师地论》此处用所谓“无罪适悦相应”来形容三摩地,与南传不同;南传论教法关于“十二道分”说有“邪三摩地道分”,指 恶不善心中的一境性心所能导向恶趣
  202. 道智与果智的三摩地强度相同,回顾智的三摩地强度又转弱。
  203. “观想”不能得解脱、“如实观照”方能得解脱,这是南传各派共许的。

正定经

增支部5集113经/正定经(庄春江译)*

「比丘们!具备五法的比丘不能够进入后住于正定,哪五个呢?比丘们!这里,比丘是对色不能忍耐者、对声音不能忍耐者、对气味不能忍耐者、对味道不能忍耐者、对所触不能忍耐者,比丘们!具备这五法的比丘不能够进入后住于正定。

比丘们!具备五法的比丘能够进入后住于正定,哪五个呢?比丘们!这里,比丘是对色能忍耐者、对声音能忍耐者、对气味能忍耐者、对味道能忍耐者、对所触能忍耐者,比丘们!具备这五法的比丘能够进入后住于正定。」

解释的相关经:

增支部5集139经/不能忍耐者经(庄春江译)

「比丘们!具备五支的国王龙象是不适合国王的、非国王使用的、不被名为国王肢体的一部分,哪五个呢?比丘们!这里,国王的龙象是对色不能忍耐者、对声音不能忍耐者、对气味不能忍耐者、对味道不能忍耐者、对所触不能忍耐者。

比丘们!国王的龙象如何是对色不能忍耐者呢?比丘们!这里,国王的龙象进入战斗看见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后消沉、丧气,不坚硬,不能够投入战场,比丘们!国王的龙象这样是对色不能忍耐者。

比丘们!国王的龙象如何是对声音不能忍耐者呢?比丘们!这里,国王的龙象进入战斗听见象声、马声、车声、步声、大鼓、小鼓、法螺、鑵鼓的响亮声音后消沉、丧气,不坚硬,不能够投入战场,比丘们!国王的龙象这样是对声音不能忍耐者。

比丘们!国王的龙象如何是对气味不能忍耐者呢?比丘们!这里,国王的龙象进入战斗闻到那些生得高贵、经常出入战场的国王龙象大小便气味后消沉、丧气,不坚硬,不能够投入战场,比丘们!国王的龙象这样是对气味不能忍耐者。

比丘们!国王的龙象如何是对味道不能忍耐者呢?比丘们!这里,国王的龙象进入战斗被水与草给与轻侮一次或二次或三次或四次,或被水与草给与轻侮五次,牠消沉、丧气,不坚硬,不能够投入战场,比丘们!国王的龙象这样是对味道不能忍耐者。

比丘们!国王的龙象如何是对所触不能忍耐者呢?比丘们!这里,国王的龙象进入战斗被一枝速箭贯穿或二枝或三枝或四枝或被五枝速箭贯穿,牠消沉、丧气,不坚硬,不能够投入战场,比丘们!国王的龙象这样是对所触不能忍耐者。

比丘们!具备这五支的国王龙象是不适合国王的、非国王使用的、不被名为国王肢体的一部分。

同样的,比丘们!具备五法的比丘不应该被奉献、不应该被供奉、不应该被供养、不应该被合掌,不为世间的无上福田,哪五个呢?比丘们!这里,比丘是对色不能忍耐者、对声音不能忍耐者、对气味不能忍耐者、对味道不能忍耐者、对所触不能忍耐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对色不能忍耐者呢?比丘们!比丘以眼见色后,在会染着的色上染着,不能定置心,比丘们!比丘这样是对色不能忍耐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对声音不能忍耐者呢?比丘们!比丘以耳听声音后,在会染着的声音上染着,不能定置心,比丘们!比丘这样是对声音不能忍耐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对气味不能忍耐者呢?比丘们!比丘以鼻闻气味后,在会染着的气味上染着,不能定置心,比丘们!比丘这样是对气味不能忍耐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对味道不能忍耐者呢?比丘们!比丘以舌嚐味道后,在会染着的味道上染着,不能定置心,比丘们!比丘这样是对味道不能忍耐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对所触不能忍耐者呢?比丘们!比丘以身触所触后,在会染着的所触上染着,不能定置心,比丘们!比丘这样是对所触不能忍耐者。

比丘们!具备这五法的比丘不应该被奉献、不应该被供奉、不应该被供养、不应该被合掌,不为世间的无上福田。

比丘们!具备五支的国王龙象是适合国王的、国王使用的、被名为国王肢体的一部分,哪五个呢?比丘们!这里,国王的龙象是对色能忍耐者、对声音能忍耐者、对气味能忍耐者、对味道能忍耐者、对所触能忍耐者。

比丘们!国王的龙象如何是对色能忍耐者呢?比丘们!这里,国王的龙象进入战斗看见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后不消沉、不丧气,坚硬,能够投入战场,比丘们!国王的龙象这样是对色能忍耐者。

比丘们!国王的龙象如何是对声音能忍耐者呢?比丘们!这里,国王的龙象进入战斗听见象声、马声、车声、步声、大鼓、小鼓、法螺、鑵鼓的响亮声音后不消沉、不丧气,坚硬,能够投入战场,比丘们!国王的龙象这样是对声音能忍耐者。

比丘们!国王的龙象如何是对气味能忍耐者呢?比丘们!这里,国王的龙象进入战斗闻到那些生得高贵、经常出入战场的国王龙象大小便气味后不消沉、不丧气,坚硬,能够投入战场,比丘们!国王的龙象这样是对气味能忍耐者。

比丘们!国王的龙象如何是对味道能忍耐者呢?比丘们!这里,国王的龙象进入战斗被水与草给与轻侮一次或二次或三次或四次,或被水与草给与轻侮五次,牠不消沉、不丧气,坚硬,能够投入战场,比丘们!国王的龙象这样是对味道能忍耐者。

比丘们!国王的龙象如何是对所触能忍耐者呢?比丘们!这里,国王的龙象进入战斗被一枝速箭贯穿或二枝或三枝或四枝或被五枝速箭贯穿,牠不消沉、不丧气,坚硬,能够投入战场,比丘们!国王的龙象这样是对所触能忍耐者。

比丘们!具备这五支的国王龙象是适合国王的、国王使用的、被名为国王肢体的一部分。

同样的,比丘们!具备五法的比丘应该被奉献、应该被供奉、应该被供养、应该被合掌,为世间的无上福田,哪五个呢?比丘们!这里,比丘是对色能忍耐者、对声音能忍耐者、对气味能忍耐者、对味道能忍耐者、对所触能忍耐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对色能忍耐者呢?比丘们!比丘以眼见色后,在会染着的色上不染着,能定置心,比丘们!比丘这样是对色能忍耐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对声音能忍耐者呢?比丘们!比丘以耳听声音后,在会染着的声音上不染着,能定置心,比丘们!比丘这样是对声音能忍耐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对气味能忍耐者呢?比丘们!比丘以鼻闻气味后,在会染着的气味上不染着,能定置心,比丘们!比丘这样是对气味能忍耐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对味道能忍耐者呢?比丘们!比丘以舌嚐味道后,在会染着的味道上不染着,能定置心,比丘们!比丘这样是对味道能忍耐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对所触能忍耐者呢?比丘们!比丘以身触所触后,在会染着的所触上不染着,能定置心,比丘们!比丘这样是对所触能忍耐者。

比丘们!具备这五法的比丘应该被奉献、应该被供奉、应该被供养、应该被合掌,为世间的无上福田。」

*为了保持和其它经文翻译的一致性,对词根raj派生的词本网站改成了“染着”。《摩罗迦子经》(SN35.95)讲了如何修不染着。 ——2023年8月更改。

Mettā Bhāvanā 修习慈心

Ahaṃ avero homi.
愿我无敌意、无危险,
Abyāpajjo homi.
愿我无精神的痛苦,
Anīgho homi.
愿我无身体的痛苦,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āmi.
愿我保持快乐。

Mama mātāpitu.
愿我的父母亲,
ācariyā ca ñātimitta ca.
我的导师、亲戚和朋友,
Sabrahma-cārino ca.
我的同修,
Averā hontu.
愿他们无敌意、无危险,
Abyāpajjā hontu.
无精神的痛苦,
Anīghā hontu.
无身体的痛苦,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ntu.
愿他们保持快乐。

Imasmiṃ ārāme sabbe yogino.
愿在这寺庙的所有禅修者,
Averā hontu.
愿他们无敌意、无危险,
Abyāpajjā hontu.
无精神的痛苦,
Anīghā hontu.
无身体的痛苦,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ntu.
愿他们保持快乐。

Imasmiṃ ārāme sabbe bhikkhū, sāmanerā ca.
愿在这寺庙的比库、沙弥,
Upāsakā upāsikāyo ca.
近事男、近事女,
Averā hontu.
愿他们无敌意、无危险,
Abyāpajjā hontu.
无精神的痛苦,
Anīghā hontu.
无身体的痛苦,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ntu.
愿他们保持快乐。

Amhākaṃ catupaccaya–dāyakā.
愿我们的四资具的布施者,
Averā hontu.
愿他们无敌意、无危险,
Abyāpajjā hontu.
无精神的痛苦,
Anīghā hontu.
无身体的痛苦,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ntu.
愿他们保持快乐。

Amhākaṃ ārakkha devatā.
愿我们的护法神,
Imasmiṃ vihāre.
在这寺庙的,
Imasmiṃ āvāse.
在这住所的,
Imasmiṃ ārāme.
在这范围的,
ārakkha devatā.
所有的护法神,
Averā hontu.
愿他们无敌意、无危险,
Abyāpajjā hontu.
无精神的痛苦,
Anīghā hontu.
无身体的痛苦,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ntu.
愿他们保持快乐。

Sabbe sattā.
愿一切有情众生,
Sabbe pāṇā.
一切有呼吸的众生,
Sabbe bhūtā.
一切有形体的众生,
Sabbe puggalā.
一切有名相的众生,
Sabbe attabhāva – pariyāpannā.
一切有身躯的众生,
Sabbā itthiyo.
所有雌性的众生,
Sabbe purisā.
所有雄性的众生,
Sabbe ariyā.
所有圣者,
Sabbe anariyā.
所有非圣者,
Sabbe devā.
所有天神,
Sabbe manussā.
所有人类,
Sabbe vinipātikā.
所有苦道中的众生,
Averā hontu.
愿他们无敌意、无危险,
Abyāpajjā hontu.
无精神的痛苦,
Anīghā hontu.
无身体的痛苦,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ntu.
愿他们保持快乐。
Dukkhā muccantu.
愿一切众生脫离痛苦,
Yathā-laddha-sampattito
Mā vigacchantu.
愿他們不失去正当途径所获得的一切,
Kammassakā.
是个人所造业的拥有者。

Purathimāya disāya.
在东方的,
Pacchimāya disāya.
在西方的,
Uttarāya disāya.
在北方的,
Dakkhināya disāya.
在南方的,
Purathimāya anudisāya.
在东南方的,
Pacchimāya anudisaya.
在西北方的,
Uttarāya anudisāya.
在东北方的,
Dakkhināya anudisāya.
在西南方的,
heṭṭhimāya disāya.
在下方的,
Uparimāya disāya.
在上方的,
Sabbe sattā
愿一切有情众生,
Sabbe pāṇā.
一切有呼吸的众生,
Sabbe bhūtā.
一切有形体的众生,
Sabbe puggalā.
一切有名相的众生,
Sabbe attabhāva–pariyāpannā.
一切有身躯的众生,
Sabbā itthiyo.
所有雌性的众生,
Sabbe purisā.
所有雄性的众生,
Sabbe ariyā.
所有圣者,
Sabbe anariyā.
所有非圣者,
Sabbe devā.
所有天神,
Sabbe manussā.
所有人类,
Sabbe vinipātikā.
所有苦道中的众生,
Averā hontu.
愿他们无敌意、无危险,
Abyāpajjā hontu.
无精神的痛苦,
Anīghā hontu.
无身体的痛苦,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ntu.
愿他们保持快乐。
Dukkhā muccantu.
愿一切众生脫离痛苦
Yathā-laddha-sampattito
Mā vigacchantu
愿他們不失去正当途径所获得的一切,
Kammassakā.
是个人所造业的拥有者。

Uddhaṃ yāva bhavaggā ca.
上至最高的天众,
Adho yāva avīcito.
下至苦道中的众生,
Samantā cakkavāḷesu.
在三界的众生,
Ye sattā pathavī carā.
所有在陆地生存的众生,
Abyāpajjā niverā ca.
愿他们无精神的痛苦、无敌意,
Nidukkhā ca nupaddavā.
愿他们无身体的痛苦、无危险。

Uddhaṃ yāva bhavaggā ca.
上至最高的天众,
Adho yāva avīcito.
下至苦道中的众生,
Samantā cakkavāḷesu.
在三界的众生,
Ye sattā udake carā.
所有在水中生存的众生,
Abyāpajjā niverā ca.
愿他们无精神的痛苦、无敌意,
Nidukkhā ca nupaddavā.
愿他们无身体的痛苦、无危险。

Uddhaṃ yāva bhavaggā ca.
上至最高的天众,
Adho yāva avīcito.
下至苦道中的众生,
Samantā cakkavāḷesu.
在三界的众生,
Ye sattā ākāse carā.
所有在空中生存的众生,
Abyāpajjā niverā ca.
愿他们无精神的痛苦、无敌意,
Nidukkhā ca nupaddavā.
愿他们无身体的痛苦、无危险。

Sādhu!Sādhu!Sādhu!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Sujiva禅师著

原著前序

近年来,越来越多受华文教育的人来习禅,而市面上有关此类——毗钵舍那(Vipassana Meditation)或称为四念处内观智慧禅(Insight Meditation)的中文版书籍却又缺乏得很。为了要增加修行者对此种禅法的理论知识,于是便从我已出版的两本英文书翻译成中文,并合成此书。它们是:

(1)The First Step To Insight Meditation《导向内观禅的第一步》

(2) The 5 Controlling Faculties&Insight Meditation《内观禅与五根的平衡》

在此,我非常感激那些翻译者与乐捐者,因没有他们的协助,此本书不会这么顺利完成与出版。愿他们生活快乐,早日远离身心的痛苦,与获得道与果的解脱智慧。

译者前序

禅定是佛教的命脉。翻译一本关于禅法的书,实是一件艰辛的事,因修行理论的著作是与一般生活作品有异。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尽能力去踏至原著的精髓。但是,因为修行尚浅的我们,可能无法选用正确的词语去表达原著的观点及修持方法。但是,因为关于华文的内观禅书籍太缺乏了,我们唯有怀着厚颜,担此重任。

在此,愿诸同修大德,若见有错漏或与原文向背太远之处,希请指正不才的我们。最后,敬祝大家生活快乐,并早日摆脱身心苦恼。

张振鹏与蔡伟恒于沙巴州禅园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本书由福聚院免费制作
想得到更多的原始佛教书籍,请访问我们的网站
http://www.fjland.net

实践篇

内观智慧禅似乎近年来在马来西亚掀起一片热潮,可是有众多有趣于习禅的,却没有机会得到禅师的正确指示,这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合格禅师,配合着此股突然蔚起的热潮,要训练一位好的禅师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禅师对禅法的亲身经验亦是相当重要的。

书籍虽有帮助,但是,有关修禅的书籍在市面上却又少得可怜。即使能在市面上购买,此类书本不但价格昂贵,有时也未必能在书店购买到合自己心意的。比如《清净道论》,这本一向被公认为是拥有权威性的修禅著作,不但不易在书店找到,即使有,价钱亦非一般人能付得起的。并且,大多数有关此类禅法的著作,只限于较普通的教理及指示。

每个作者都有他们自己教禅的特殊方法及倾向。同时,习禅者的修禅体验却可因环境或其他条件而异的。因此,唯有在禅师的亲自督促下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禅师亲自监督习禅者,方能给予恰当的指示及教导。一位禅师也能在多方面引导习禅者,比如,给于恰当的佛法开示,激励及纠正习禅者,以免习禅者在修禅途中出差错。

另外需要考虑的一点是修禅指示的“可变与伸缩性”。因为要解决一个修禅上的难题,往往都有超过一个以上的方法。重要的是,那个方法才是最好,最理想的呢?很明显的,唯有一位富有经验的禅师,才是提供解决方法的最佳人选。一位禅师需要通晓所有能解决的方法,及配合他对生活上的常识后,方可从中挑选出一个最为恰当的指示。在此,我将提出一些意见,讨论一些习禅者常遇到的困境或难题,并澄清一些人对习禅的误解,最后,希望能在没有繁杂的专业名称述写下,衬托出修习内观智慧禅的好处。

正念

一个人虽然已经阅读过好多有关正念的文章,然而有时却还扰豫着不知自己对“正念”的了解有多深。正念通常被形容为一种含有明彻、醒觉、冷静与警惕性质的心态。

其实正念是一种“认知”,却与普通所谓的“认知”有异。比方说,一个疯子亦有他“认知”事物的本能,但是他不能说拥有“正念”。正念不可能在有贪、嗔或痴的心识下“认知”。当一个人拥有正念的当刻,他在那时的心识状态是没有贪、嗔或痴的。这时,此人不但可善于控制自己的心,他也能从容的面对任何考验。在修禅时,知道目标是不足够的,一人必须有正念地知道目标。一个最好的例子是观痛,有正念的观痛和无正念的忍痛是有相当的差别。

一个较普遍且易犯的错误是,习禅者在提升正念的过程里,有操之过急的表现。他可能过度的沉迷于监定自己每个动作是否含有正念,这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身心紧绷及干扰。当此种紧绷及干扰产生时,我们已能知道如此的修禅态度是不正确的。放松观照或从容的提升正念将是正确的答案。有时,带着“不操心的态度”,反而能帮助习禅者松懈紧绷的心情。换言之,正念应在自然、从容的心态下逐渐提升起来的。

另一个在修持上常犯的错误,是习禅者太过注重于提升定力而不是正念。一个习禅者如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的保持正念,他也同时会拥有随着提升正念而来的定力。然而,如一个习禅者没有正念的专注于目标,那就会培育起“不正确”的邪定,这也是导致一人“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一人在未执行严厉的修行前,须对禅修的方法与意义,要有适当正确的了解。没有正确的了解作为基础,而开始武断地去练习,是象征着顽固与忽略培育正念的意义。

初基者在开始修禅时,应该较着重于行禅的修持,而不是持久的坐禅,那是由于行禅的目标较粗糙及易于观照,因此,有助于提升正念,而坐禅往往能导致初基者倾向于冥想神游或沉迷于培育定力。习禅者应该紧记,提升正念应该是优先履践的任务。

在修禅期间,一个人应该尝试不去思索推理。如想体验诸事物的如实真相,习禅者不应对观照的目标有任何观念性的思维。事物的如实真相只有通过纯净的正念方能体验出来。如有思索推理的介入,那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对治(对治方法将下节讲述)。

当一个人在没有思索的情形下拥有正念,那意味着他没有回忆过去或未来。唯有以正念观照当刻的事物的如实真相,方能体验诸事物的特性,例如它们的硬、热、冷等等自然性质。

这一切都能以一句话总括:一个人必须拥有明彻的正念来洞察当刻事物的实相及其呈现的种种特征。

修禅者将能在一句钟的时刻内体验多种事物的特性,例如:热、冷、硬、软、动荡等。当正念增强时,禅修者将能进一步的洞察到它们之间的缘起关系。如实地观照目标,将能带领一个人体验事物的共同特征:苦、无常、无我。最终他可铲除所有不利于修行的盖障,甚至进而息灭诸种痛苦。

(一)身念处

由身躯着手培育正念(身念处)往往是习内观的初步。这是因为修习身念处的目标比较粗糙,同时也易让培植中的正念茁长。习禅的目标可以是身体的某部分,呼吸及死尸(注:此仍墟墓观,与修习定(静)禅有共同的目标)一个人也可由定禅入手,进而修习内观智慧禅。在《阿毗达摩义论》中提到,这些以色身为目标的,仍属于五蕴之一。初习禅者也应观注四大威仪:坐、行、立及卧。

坐姿

在习禅时,习禅者应观注“坐”及“触”。有些习禅者,在修习内观智慧禅时,去观想坐姿,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观想出来的目标是非真实的。正确的方法是纯粹的观照及体验事象。

那么习禅者在观照些什么?简单的说,我们是在观照风质的运作状况,它的特征可以是紧绷、坚硬、支撑、拉或动荡。如习禅者能醒觉专注地观照它,逐渐会体会在此身躯内并没有一个“我”或“灵魂”,而只有事象之生灭过程或能量在操作着。当他具备强而有力的正念时,习禅者将能洞晓到存于这色身物质中之能量操作的广泛实相。在观照“坐”当中,即除了观照硬、僵等感觉时,习禅者也能洞察到很多其他身内的感觉,如冷热、紧松及身外的景象如声音。换句话说,当观照“坐”时,我们以“坐”为标名来引导心识去观照种种与“坐”有关的实相。标名可说是指引正念于观照目标的“念窗”。它可助我们紧系心念于观照的目标,进而培育有利的定力。通过清晰醒觉的正念,观照事物在当刻呈现的实相。在此,我们不可选择目标来进行观照,我们只可指引正念于“念窗”内呈现的目标等。

在开始时,习禅者应观照臀及腿部与坐垫接触的部位。其实,在坐禅里,有很多可供观照的接触点(见下图:4-12触点)。习禅者可以以有秩序的节奏观照这些触点以增强定力。花费在观照触点时间的长短应视习禅者的心念及目标现起的清晰程度而定。被观照的目标越清楚,停留下来的时间亦可久些。反过来说,如被观照的目标模糊不清,或习禅者已被昏昏睡意笼罩时,他应以较快的观照速度,去观注不同的触点。“触”及“坐”两者都应被观照。有如观照其他目标一样,在观照触点时,主要是观照事物生灭的特相。

1-2 腹部上升及下降    3 坐    4-12 触点

腹部上升及下降

在修习坐禅时,初基者通常都以观照腹部的上升及下降过程为主要目标。实际上,他是在审察导致腹部移动的风质。同时,随着这风质运作的过程中,其余的各类色法也会在其中相应地变化着。(如地质、火质、水质)。这些现象的存在,也都同时地,通过观照腹部上下过程时,被习禅者意识到。

并且,通过观注腹部的上升及下降过程,也有助以培育习禅者的定力。不过,习禅者不应太过于担心腹部上下过程的清楚性,而去刻意操纵呼吸(以不自然的方式)。腹部的上升及下降亦是无常的,它可在被观照时突然消失,如有此现象发生,习禅者就应把观照心转移到别的目标上。

一个通常被提出来的问题是:专注审察鼻端上之呼吸状况,已是驰名久远的培育定力方式(注:安般念法)。如今为何舍弃不用,却要去观照腹部的上下过程?有位禅师给于此问题的答案是:名色法较易在观照腹部上升及下降时洞悉出来。即是由于观照腹部的上下运作状况比在鼻端的出入息来得粗糙,则事象之三法印特征(苦、无常、无我)也较明显地呈现。

依此内观智慧禅法修习,所培育的定力,是含有刹那的性质。但禅者观照实相时,却以培育正念为首要目标,而不是那伴随着的正定。同时,观照、数息或控制呼吸法都不该在此采用(那是由于修习内观智慧禅,基本上是以观照诸实相为依据的)。

行禅

对于初习禅者来说,通常得到的劝导是应先修习行禅。有位禅师曾说,在坐禅前,习禅者应先修习行禅,他也曾提示,一个人可纯粹通过行禅而证得阿罗汉果位。一般上,习禅者都认同,如有一刻完善的行禅,接下来的坐禅通常都是非常如意的。习禅者不可忽略或低估行禅的重要性。只习坐禅而忽略了行禅,就如一位只有一支脚行走的残障人士一样。在内观智慧禅里,行禅有多方面的用途。首先,习禅者不可能一直都在修习坐禅,反过来说,若能在接着下节坐禅的空隙时间里,利用修习行禅来培育及维持正念,这将对禅修的进展有极大的助益,持续不断的正念往往都被强调,否则培育正智所需的定力将不会增强。

行禅本身就是内观智慧禅的修习。“那儿并没有一个所谓的众生,或称为人的,或一个不变的我在行走着…”,此种的智慧,是通过醒觉地审察物质现象(即是观照每一步伐的移动过程),及精神心理现象(即是紧系观照那意图引导行走的心),而自然产生的亲身经验或领会。此种的自觉领悟,便是内观智慧禅法中,所谓的洞察正智了。

行禅的特征也有异于坐禅,它的目标比较粗糙,易于变迁。因此,正念也较易于在行禅中被提升。基于此因,它含有平衡的要素,它能引导习禅者倾向内观智慧禅的修习而非定(静)禅。在习行禅时,我们也应观照“转动”,“看到”,“想到”,也由此日益渐进而演变成生活中培育正念的作习。

在行禅时,应逐步增加观照目标的层次,以便增长正念及定力。习禅者行禅时的步伐应视他自认为最稳定舒适的速度下进行。习禅者不应操之过急,要明白到,培育正念比观照步伐层次的数目来得重要。一旦正念培育起来时,就该把步伐放慢下来,以便能观照更多微小的细节。初习禅者在开始修习时,常犯的错误是行走得太慢,最终,因为心切要观照一些难于观察的微细现象,而导致紧绷的情绪。

习禅者,不论是初基或老练者都应在开始行禅时以快速的步伐行走。快步伐走有“适应”目标的作用,它亦有运动四肢及克服睡意的功能。但是,却有些习禅者“过度”修习行禅,不单以“超速”步调行走,且行禅时间也过量的长。结果,导致身心烦乱及疲倦。习禅者切忌心浮气躁,应以“恰好”的习禅态度来培育正念。

当习禅者的禅修有所进展时,他就会洞察到,所谓的行禅,原来是被一连串刹那相续生灭的物质与精神现象所组合而成的。一人之禅修,若已进展到此阶段,他行禅的步调就会自然地慢下来了。

在行禅时,一些外界的声音,及存于身躯里的种种感受,或发出身语意行为前的各种动机都可作为修习行禅时的次要观照目标。可是,若此些目标已呈现得非常明显,且干扰到行禅时,习禅者该停止行禅而去观照这些次要的目标。

站(立)

“站”也在习禅时被观照的。例如:当习禅者在行走前及到达行走的末端时,可观照“站”的姿势,以及脚底的“触”点(脚底与地面接触的部位)。有位驰名的禅师曾经这样提示过,习站禅对那些易打瞌睡的习禅者来说有好的对治效果。长时间的修习站禅,一般上,是不被大力推荐的,尤其是对一些体质柔弱的妇女与小孩们。这是由于修习站禅须要很多的精进力,来支撑色身的平衡。同时,经过一段时候修习站禅后,禅者会进入一种似在做梦般的三昧境地(Samadhi),往往这会引致膝部显得无力,甚至有时一个踉跄便跌倒于地上。

这位禅师也谈到,有些习禅者向他报告,在他们长久修习站禅的过程中,躯体常会出现一种要向前后或左右摇摆的动作,故心中时时被一股畏惧跌倒的阴影笼罩着。修习站禅时,要将脚稍微分开站立,以便增长身体之平衡。习禅者可以以正念由头至趾向下扫视,或可专注那些较强而明显的身内感觉,或若有时腹部的上升及下降过程呈现的明显时,禅者也可去观照它。

在密集修习期间,卧禅通常是不被鼓励的。因为它易使人在不自觉中入睡。但是,若习禅者在修习卧姿下拥有正念,即是确保自己能随时保持醒觉与警惕,那他就不会陷入睡乡而不自知。禅者若要上床就寝,他可以采用普通性的正念来修习卧禅,被推荐的卧姿是“狮”势,指禅者的身体是以右侧躺卧于床上,它比左侧或平卧来的好,当然,后两者并非不能采用。

在躺下时,应以正念观照“躺下”,“躺下”,及“接触”,“接触”。当腹部上升及下降明显时,就应观照腹部的上升及下降。当喜受呈现时,应观照“喜受”,“喜受”。同样的,“思维”,“声音”,“疼痛”,等等亦如是地对待。若习禅者有好的修持,他不但可以观照到自己将要入睡前的心识状况,即使苏醒当刻的心识状况,也都能了了分明地意识到。由于躺下时的舒适姿势能引发喜受的生起,所以在这种情形下,通常精进力是不存在的。

日常生活体态

从《念住经》里,我们看到,世尊如何地一再提醒比丘们,要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住四念处。如:沐浴着衣,大小便利,持钵受食,言谈语默,回顾视瞻,屈伸俯仰,都要正念击心安住,守护根门。

心必须训育到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正念,唯有时刻保持正念,它才能变得明彻有力,在此所谓“无论何时”是指心念的连续性,而“无论何地”是指其变迁性。没有任何时间是不能用来培育正念的;同样的,正智也可在任何时间内提升。

忽略运用正念在日常生活中,将大大的削减正念的效益,也会带来负面的妨碍。很多在家众往往为了提升一人生活上的素质,放工回家后,总觉得自己不易集中精神修禅。原因就是他们忽略了在日常生活中培育与维持正念。

(涉及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正念的范围很广,在此不加以讨论,我们会策划在日后编写此类的文章)

我们在日常起居中,四周有无数的事物,可被引用为培育正念的目标。若把他们忽略了,那只可证明我们对身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是那么地失慎无知。我们必须尝试去知觉当下的事物,而不是在沉想往事,或是揣臆未来。

(二)受念处

以受念处培育的正念,能破除快乐的幻相(即指执苦为乐的颠倒想)。要破除此种幻相,我们必须透视苦的本质,洞悉它的特性。

痛是苦的一种显现方式,而痛往往是初习禅者体验得最清晰的心所之一。它提供习禅者一种能培育正念的有趣目标。然而,它也是易让观照者生起排斥嗔恚情绪的目标。如习禅者已生起此种嗔恚的情绪,他该立刻去观照此心:“嗔恚”,“嗔恚”,直到它消失后才到回去观痛(目标)。观痛的关健,是禅者要以轻松平稳的情绪去观注它。若习禅者能做到此点,他将能洞察到疼痛现象的各种演变,如拉撕痛、尖锐痛、炽热痛、激痛等。如习禅者没有正念,那就往往没有观察痛的勇气。随着禅者定力增强,痛感也会相应的增强。在具有恼怒或嗔恨的心识下忍痛观照,亦非是培育正念的方法。如习禅者实在无法观痛,可置之不理。(注:把观照心转移到其他的目标,如腹部上下)。若已无法忍耐下去,习禅者可在有正念下以缓慢的动作更换坐姿,或起来修习行禅(它有有助于培育正念的功能)。如果习禅者能在有正念下观照到痛的种种变化形式,习禅者对事象之变迁及无常的理解将会有更深一层的认知。疼痛的现象,到了此种田地,对习禅者来说,已不再是一种难忍的目标了。一句有利的忠言 “观痛并不是希望痛消失,而是以它为帮助培育正念的处所,及洞察它的本质”。如此,习禅者将不会这么沉迷执着这色身及一切感受。

有时,一些怯弱的初基习禅者,会对此些疼痛的目标,生起畏惧的心理,他们以为种种疼痛能对身体的健康带来危害,甚至令他们中风瘫痪,便因此而放弃修禅。其实,这一切的担忧都是没有根据的。在我数十年的教禅生涯里,就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因数小时的坐禅,而因此变得跛脚或瘫痪。

当观照乐受时,我们也应如实地去观照其自然本质,乐受亦是不圆满、不完善或苦的。它通常在痛消失后或遇见可意的事物时呈现。当乐受升起时,我们必须以正念去观照,否则,贪婪或执着的心将依它而生起。就好比恼怒因痛而生,执取亦因悦意目标而生起。

其实,乐受本身并非一件坏事,只要能以四念处修习法去击心安住,禅者就不会生染着之心,故它就不会变成了障碍。相反的,在拥有正念的状况下,去观照生起的乐受,定力会因拥有“乐”禅支而相应的增强。但应该防范的是,禅者对自己的禅修境地生起自满或得意的心态。乐受的变化不易被洞察到。即使能被观照,它异常会变得不甚强烈或变成不苦不乐受(舍受)。乐受也有其消失的时刻,故不圆满矣!

不苦不乐受通常是老练的习禅者能观照到。根据一位禅师,唯有已踏至第五内观正智的习禅者才能体验到此种舍的感受。因为一个人处于此阶段时,习禅者开始摒弃观念(已没有目标的大小概念)。

在佛教,我们常听闻“苦相”,其实是指一切事象在不停地变迁生灭之不圆满性。由于言语文字都是心所造成的观念,所以它们不能完全地把苦相的实质表达出来。苦相的本质必须被习禅者亲身体验证悟的。唯有当我们如实地体验物质的变迁特性,我们方能从中领会一切事象灭尽后的清净寂静(指一切苦或贪嗔痴的息灭)。

(三)心念处

有如其他的念处,心念处亦有广泛的目标。由粗糙至微细。所以,修习心念处也该先以身念处进而至心念处。

在修习心念处时,我们应以思维或思潮作为观照的主要目标。思潮本身也有多样的显现方式,如计划、想、反省等。当观照“思潮”时,我们只应如实地观照“思潮”。思潮通常牵连到观念及过去或未来的事物。习禅者应该观照“思潮”,“计划”,“反省”等等。而不涉及它们里头所含有观念性的事物。那就不会使我们强化思维。如思潮仍然持续不断,那便意味着我们没有正念。如习禅者拥有正念,或能保持醒觉地如实观注,思潮往往会在被观照的当刻消失去。

当观照思潮时,也该与观照疼痛一般,必须拥有沉着安静的心态。我们是观照它的自然本质,而不是期望它在被观照时消失。如能保持此种态度观照,思潮自然会逐渐减少。如果习禅者抱着期望它快点消失的态度,思潮往往会因此而持续不断。如不执着的以正念观照,我们将更易体会了知诸相生起法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但是,如思潮仍然持续不断或持,根据一位禅师说,观照心念的“技巧”,是精进且持续地观照。心识变化迅速,同样的,我们应以相同的速度紧系于它。烦恼障如一股强大的瀑流,因此,我们的正念就必须更强且有力以便克服它。通常这些思维是缘于我们潜伏的贪嗔痴而产生。思潮虽然有时看来好似停止了下来,其实仍有残存的余迹可寻。我们必须拥有正念地去观照,直到它们完全消声匿迹为止。当对这些烦恼障有正念时,我们不但知悉它的存在,同时也能明确地洞晓它的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

世尊于法句经,有如此地描述心识之性质:它是难掌握控制的,易飘荡不定,不愿久留停泊于现况上。所以,要观照心识是一件极难的工作。一些初基的习禅者,于初步习禅时,尝试去逐个捕捉观照,这些无形的心识,由于缺乏敏锐的正念,往往弄得自己乱想纷飞,茫然无措。他越是努力,越是忙乱。到了此种地步,习禅者若还力图空化内心,或蓄意排除内心的任何心思杂念,这将会使情况更加恶化。

我们应该把这修禅之座右铭牢记于心:“全心全意地以正念投入观察,勿对目标起相对的反应、评估、推理或分析”。当一人拥有正念时,他不但能清醒知悉那具有正念的心态,即使是在专注观照目标(主要),但若有任何强烈的对象或目标(次要)生起时,他也能很快地觉察到。这时,虽然习禅者已被分心地吸引开去,但对这观照心——由主要目标转移到次要目标的过程,他是非常醒觉地觉察到的。所以说,习禅者仍是处于具有正念的状态里。习禅者在修习心念处时,必须持续不断地应用正念于观照的心识上。不然,他在不知正念已灭失时,仍以为自己还是很清醒地观照着目标。

当习禅者之正念日渐强化,以及那些修行上的盖障也逐渐相对克服时,一些美好的禅境或心态也会伴随着生起,譬如:修行者内心遍满喜悦,心识明亮,身心感到轻,全身流通着胜妙之乐受…等等。这时,习禅者须加劲持续醒觉观照,要了了分明它们的性质,如何生起,如何发展,如何消失。否则,当这些悦愉的心识变得微细,难掌握察觉时,习禅者会不知不觉放弃观照禅定之主要目标,而在执染坐享此些喜悦。继而,有些习禅者,还会这么想 “在我今生以前,未曾生起过如此的明净境界,或喜悦…,我已达到修行的最高阶段,我已证悟,我已得圣道、圣果。此种把非道执为道,非果执为果,将使行者的禅修停滞不前,且最终会落于邪途。世尊在《中部经》有此的提示:比丘们啊!我所说的法也好象木筏一样,是用来济渡河川的,不是为了贪取它、把玩它、珍藏它、执着它。比丘们啊!你们若已懂得我的教诫犹如木筏,就当明白好的东西(注:指那些美好的禅境),尚应舍弃,何况不好的东西呢?”所以无论习禅者之成就,已达到何等高尚纯净的阶段,如有执着,即须放弃。

(四)法念处

法念处的目标涉及广泛。法(Dhamma)本身被译为,一种显示于心灵或精神上的目标。确实上,法是种无个人或无众生的自然现象,它含盖全部的缘生法或有为法,以及非缘生法(即是所谓涅槃)。所以,除了上述的三种念处所涉及的范围——色法与心识法,而所剩下的心所法(Mental fac-tors)与涅槃,便为修习法念处的目标了。通过修习法念处,如实地观照目标,了解它们的缘起性质,如何生起,如何消失,这种的亲身体验,将有助一个人破除我见的颠倒,即是错认执取五蕴现象为恒我之幻觉。法念处的
修持共分五大类:
(i)五盖
(ii)六(内、外)处
(iii)五蕴
(iv)七觉支
(v)四圣谛

(i)五盖
五盖为:贪欲、嗔恨、昏沉睡眠、掉举懊悔及疑惑。贪欲盖在此念处是指对可意的目标生起执着及渴求的心识。嗔恨盖是指对观照目标生起厌弃、苦恼或摧毁性的忿怒情绪。昏沉睡眠盖是指观照于目标时,心显得怠慢迟钝,掉举及懊悔盖是指那散乱歉疚悔恨的心识。疑惑盖是指那对四圣谛及三宝起了疑惑的心识。

在此念处,习禅者不但需要了了分明地观照这些不善心识的生起及消失,同时,也要对那些构成恶法生起与消失的条件,注意观察。

(ii)六(内外)处[六根六尘(处法门)]
习禅者不但要观照六根与六尘中的诸法(眼识、耳识鼻识…),是如何的生起与消失,且要对构成诸法之缘起条件,了了分明地观察。
当我们观照“看到”时,要应用“看到”,“看到”此字为标名,仍是因为它有助习禅者观注看的过程。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目标的颜色。习禅者所意识到的目标之形状、大小,及较后生起的思维,都是心所造成的观念。所以,每当看到强烈的目标时,我们立刻标名观照“看到”,“看到”(只停留于目标之表色或观照于目标的光线),这将“淡化”对目标所生起的形状或思维观念。在此过程里,我们也能觉察到“看到”的心识,那便是,只有看的心识存在,而不是有个“众生”或“我”在此进行看的行动。听与声,嗅与味,尝与食物,身与触,知与被知物都是如此观照。

我们为何观照“听到”,“听到”而不是“声音”呢?那是因为声音,不但含有一种断续不连接的性质,而且拥有要向四周扩散的特性。所以它较难以正念追系。试图“追系”只会使习禅者更易被干扰,及不易培育较强的定力。观照“听到”,纯粹的观照在耳边听到的声音,而非“耳外”,如此观照将有助习禅者倾向内观专注及内心沉着。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确要观照“声音”,“声音”,那是当声音十分强大与持久时。在这无可避免的状况下,我们除了观照声音及其变化外,并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

在观照六根门及它们的所缘(目标)时,习禅者必须锻练醒觉的专注心及守护那些可能依止它们升起的观念。这正是佛陀给予婆醯迦(Bahiya)的忠告里所强调的:“如是啊!婆醯迦!你应修习,在看时,只有看;在听时,只有听;在觉触时(嗅、尝)也只有觉到;有思时也只有想到。

观内外的六根门及触尘,当其位有正念的观照时,将有破除我见的能力。我们可察觉到,其实根本没有一个众生,或我或任何幕后主使的人,只有过程在进行着而已。这种观注的修习,对日常生活中,培育无我的正智尤其有效。

通常,烦恼障都是依止六根门而生的。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缺乏锐利持续的正念时,此些恼人的恶法,往往会在这“看到”,或“听到”的过程里剩隙而入地生起。因此,我们也须观照那由六根门所生起的盖障。

(iii)五蕴
蕴分五大类:
色蕴,仍是四大种性所缘生之色法。这里所说的四大种性即指坚性(地大),湿性(水大),暖性(火大),与动性(风大)。色蕴包括了整个物质的领域,我们人类也在其中。
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感受,概括了受蕴的功用。人类的情绪,也由此蕴构成。
想蕴:它的功能是在,认知与辫别各种身心活动的目标。人类的记忆属于此蕴。
行蕴:对于外境或目标生起善恶功能的心理活动,即有目的行动之意志。一般所谓的业,也属于此蕴。
识蕴:识有了别、集起的功用,为能认识之主体,它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其所依,(六识身),负担对物镜了解分别记录的作用。
“正如其械已装配,马车此语已命名,下如有此五蕴时,世俗惯称为有情”

这五种精神(名)与内体(色)的蕴,是互相依存的。当它们结合活动的时候,就成为一架身心合一的机器(或有情众生),因而产生了“我”的意念。这也就是所谓:见的幻觉,仍是一种虚妄的意念,一种错认五蕴现象为实“我”的身见。所以,习禅者要从五蕴中去注意观察诸法,了知(色、受、想、行、识)的性质,它们如何生起,如何坏灭。通过如此专心击念,习禅者将能认清诸法的实相。

(iv)七觉支
七觉支是指——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及舍觉支——是引导习禅者通过涅槃的七种善心所法。当习禅者踏至第四内观正智时,它们就会显得非常清楚,所以说,它们并非是初基习禅者应用的目标。在它们初期生起时,由于它们的宁静性质,往往会导致习禅者产生染着,而沉醉其中不愿出来。我们应如何观察七觉支中的诸法呢?

习禅者如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他有念觉支;或者没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他没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念觉支怎样才能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念觉支怎样才能充分发展。对于其他的六种觉支亦如此观察。由于有这样地专心击念观察,众恶法(如执取染着,傲慢自满)就无机会生长与发展。同时,也有助我们的禅修保持稳定的发展,及平衡五根的好处,尤其是对平衡精进根与定根间。

在随时对治不善心态方面,七觉支的修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譬如,当禅者对自己禅修感到沮丧气馁时,这时他就应当修习精进觉支,喜觉支及择法觉支,这三种觉支将有助高扬激励行者的心。而当习禅者修行情绪过于兴奋激动时,他就应当修习轻安觉支,定觉支及舍觉支,这三种觉支将有助修行者恢复慎静的作用。
对这些觉支的生灭有正念,它本身就是培育内观正智的修习。持续不断的奋力修习这七种觉支将会日渐圆满成熟,进而启发导致一切苦灭的正智。

(v)真谛(四圣谛)
四圣谛是指:
苦谛:是指那些我们应明了领会的实相。如五蕴本身即是苦。
集谛:是指那应根除的贪染或苦之根源。
灭谛:苦之止息。
道谛:导苦之止息的途径。
“苦”是译自巴利文的“Dukkha”,有些人却喜欢翻译它为“不圆满”或“有缺隙的”。根据《无我经》,里面提及无常为苦,苦者无我。因此,对无常含有正念,亦是对苦含有正念。那么,什么是无常呢?即是指诸法名法与色法,包括所有物质及精神现象,除了涅槃外,其他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应该观照各种这些物质及精神现象,如何地生起与衰灭。

当习禅者之贪染或烦恼障生起时,他必须立刻以正念注意观照它,由于它们都是形成众生苦疼产生的原因或条件。如是的观照,我们将能看到它们的消失。当我们看清_苦、无常及无我的三个特征,我们也正在培育道支(即八正道)直到我们能亲身体验那最终的苦灭。此种道支为:
正见–指在观照时,对目标缘生缘灭的互相关有正确的了解。
正思惟–指引导观照心识于内观智慧的目标上
正语–避免不正当的言语。
正业–避免不道德的行为。
正命–避免不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指把心推向目标之鞭策力,有令烦恼不生或断除的功用。
正念–指对目标的醒觉心。
正定–平稳定住目标上之心力。

由于法念处的目标,都是非常微细的,故法念处的修持比其他前三种念处来得困难。比方说,具有贪欲的心识及贪欲本身就不易辫别出来了。所以,一般上,初基的习禅者不应于此念处着手。唯有当他对其他三种念处有相当的掌握基础后,方才去观照那些更细微的目标。经论里也常提及,此种念处较适合给那些生性慧根锐利者修者。

摘要篇

在许多佛教传统经典里,尤其是在此部《念住经》中可看到此种毗钵舍那或称为内观智慧,是依据四住(处):身、受、心、法,为修行准则的基础。

而近代的缅甸马哈希大禅师所传授的内观智慧禅特点仍是以审察或观照个人的腹部上升与下降过程为初学者的主要目标。但这禅定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若在禅坐过程中,忽然有另一个较明显的目标呈现时,这观照的心是可由腹部处转移到此目标上。由于每个导师教禅的技巧与累积的经验不同,所以在教法与采用禅定目标上是多样化和具有伸缩性的。

佛陀在《念住经》里,一再强调此乃是唯一能净化人心的法门。此经把禅定目标分为四大种类。一个人可通过任何其中的一类,使他培育起极强的正念,方能令他如实了解所观照目标的特性或本质。此四念住为:

(一)身念处(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以身体为培养正念的根基。

身念处又分为十四个部分:(1)出入息(2)姿势(3)明觉/正知

很明显的,它们当中有一些是纯粹以定禅或三昧禅为入门的修行法,往后便转入智慧禅为最终目的:他观照五蕴的生起,五蕴的失灭或五蕴的生灭。

(二)受念处(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以感受作为培养正念的根基。

受念处分别有九种感受的目标:

(1)——(3)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4)——(6)身体的乐受,身体的苦受,身体的不苦不乐受

(7)——(9)精神上的乐受,精神上的苦受,精神上的不苦不乐受。

(三)心念处(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以心识为培养正念的根基。

以下十六种心识可以作为培养心念处的引导:

(1)心有贪(2)心无贪
(3)心有嗔(4)心无嗔
(5)心有痴(6)心无痴
(7)心专注(8)心散乱
(9)心广大(10)心狭小
(11)有上进心(12)无上进心
(13)心得静 (14)心不静
(15)心的解脱(16)心不解脱

(四)法念处(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以心所为培养正念的根基。

(1)五盖
(2)五蕴
(3)六根与六尘
(4)七觉支
(5)四圣谛

注:要知道十六种心识的详细资料,请参阅《清净道论》第375页:他心智论。

初习禅者应先以身念处为培养正念的主要目标。因为身念处:

(1)目标较粗,易于观照。(2)时常都存在,并且实际。(3)没有疼痛的感受,因此,可以在无心理压力下进行长时间的观照。

当习禅者观照色相的过程时,自然而然地也会观察到随现的心法。例如:禅者坐久之后,将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其他惯性的恶习和妄念亦会困扰习禅者。

然而,当正念与正定有了相当的进步,习禅者将很容易的观照到更多微细的目标。使初学者比较容易培养正念的观照目标有以下几种:

(1)腹部的上升与下降(2)坐与接触的感觉(3)妄想与掉举(4)昏沉(5)听到声音(6)苦受与乐受

习禅者应以腹部的上升及下降为观照的主要目标,但当它变得细微,不明显或不存在时,习禅者就应转移观照坐和接触,作为培育正念的主要目标。坐了一段时间后,如有痛觉产生,就应观照痛的感受以取代其他的目标。如果有比较稀有的目标出现,也须注意观照,但当它们消失后,就应观照原有的主要目标。

在行禅时,行走的过程是主要的观照目标。其他如痛、妄想、视线、听觉等都是次要的目标。依此修习,习禅者就能清醒的观察到名与色的生灭过程。

如果同时有几个目标出现,习禅者可能会感到困扰和犹豫,因此,禅者就须按照优先顺序的方法去观注目标。这程序有助于增加正念、正定和智慧根。

培育正念的过程

培养正念的过程可以分为:

(1)引发正念。
(2)保持连续不断的正念,即是指能系念于目标变迁的过程。
(3)增强正念以观照事物的实相,即是能亲自直接体验到各种不同现象如何的产生,以及形成名与色的过程。这过程有三个阶段:

(A)保持正念。
(B)将正念集中于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即是专注于随着腹部的上升与下降所产生的目标。
(C)以正念直接的知道形成物质与精神的生灭过程——这情形通常是一连串的生灭动态。这样观察,智慧就会由此观照中而生。

正念的提升

不论是止(定)禅(Samatha Bhavana)或是内观智慧禅(Vipassana Bhavana),正念都在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的心处于善境——即远离贪、嗔及痴。反之,一个人若无正念,往往会误入邪定。如果没有及早发现,也许会导致精神出问题。

但,如习禅者已培育和拥有很强及坚定的正念,那么要摄入禅那(Jhana)不但轻而易举,而且非常安全。在修习智慧禅时,有了正念才能使我们醒觉,领悟到三法印,即无常、苦与无我。

心念不稳定与不清净,烦恼必然滋生。所以我们需要有正念。但什么是正念?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它呢?

曾有一次,一位读了好多佛书的人,前来精进修禅,他听了指示之后,他问道:“到底什么是正念?

这真使人怀疑他对所读的一切有多深的了解。也有些诵经和观想多年的习禅者,亦不知道什么是正念。这令人怀疑那些人是否以正念修禅,或是在培育邪定?

其实,要解释正念也不是容易。因为文字是一种观念而人们又常常会有错误的概念。正念其实是实相,一个唯有通过清净,非幻想和敏锐的心才能亲身体会出来的法(现象)。当一个人修禅有进步时,以及正念够成熟时,他将会很肯定地,没有丝毫怀疑地知道他当刻是拥有正念。

一个体验过什么是正念的人,在修禅时能分辫那甚为重要的正念是否呈现。

正念也可以分为好几种,其中有日常生活中的正念和修禅时的正念,前者经常串连世俗的观念为目标,则它不能引发任何出世间的智慧。有时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很清楚,但由于所接触的都是世俗的事物,因此,这种正念最终也只能带来世间的智慧而已。然而,在修禅时所培育的正念是由种种不同的心识及目标所修成的。它不是基于观念,而是实相(真理),比如疼痛、声音、流动性(风质的特性),热(火质的特性)等等。这些正念能导致真理的证悟,即对事物的如实知见,并自然的引发出出世间的智慧以至解脱。

除了以上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正念,还有一种似正念而非正念的心识。

比如,当我们在做梦时,通常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梦,而以为它是事实。很明显的,我们是没有正念之故,不然的话,当我们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时,我们会清醒过来。不过有时候,我们也许会迷迷糊糊的知道自己在做梦。这时虽然有正念,但非常微弱。

对正念有一个明确的见解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在修禅时我们也许做错了也不知道。比如,我们也许是在培育没有正念的定力(邪定)。这会导致混乱与不良的后果。

那么到底什么是正念?

正念可说是一种平稳、不被干扰、警觉和清晰的清醒意识。

平稳:不像胆怯者在受惊时的战兢,也没有过度忧虑者那般神经过敏。

不被干扰:轻安、平静、寂静、远离贪、嗔及痴。

清楚:不含糊,不混乱,不沉重。

警觉:迟钝和懒散心态的对比。

以下的例子或许可以更清楚的解释正念:

(一)捧一个盛满热油的碗:想要捧一个盛满热油的碗,那当然需要有正念——平稳、清楚及警觉的心境,这样热油才不会溢出来。

(二)行走在独木桥上:

要在独木桥上行走,必须有很强的正念,才不至于掉入水里。但是人的一生里有多少回行走于独木桥?或将要生气那一念顷间能保持正念呢?

这些时候,我们是最需要有正念。正念不会自然的发出来,它需要我们去提升。若想克服生活上的种种障碍,我们必须要有秩序的培育正念,并使它成为习惯。

正念的平稳,可以从一个正在行禅的禅者看出来。他可以走得非常缓慢,即使很多时候,他只用一只脚来支持体重,但他的姿态却很平稳。

正念也可以比喻为国王的财政官,他必须时时向国王报告有关皇室的财务。正念也是一样,它时时告诉我们内在和外界的诸法实相——好、坏或中性(非好非坏)。因此,“彻底详细”可以说是正念的特征。它就好像一个工作效力非常好,而又彻底的国库财政官。

正念也曾比喻为国王的顾问,他在重要的事物上给予忠告。正念亦是如此,它时常将我们置于正道,经过一番审察之后,正念可以消除不善的心所,而提升需要被提升的善心所。

我们也许会以为“思想”是包含在正念里,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这么说。但不是在修行期间透视实相真理时,这是因为后者包含了透视苦相及其他实相相等的能力,并且重要的是对正念有了明确的概念之后,接下来便是要如何将它提升,并尽量持续这种心境。要拥有正确和善巧的方法来培育正念。好的环境和积极的同伴都是很好的助缘,这种良机可在精进修禅期时获得,因为在那时候,我们暂时可不必为工作或家庭问题而烦恼。同时有足够的时间,使心平静下来,而专注于提升正念,只有抛开一切世俗的观念,我们才会更进一步靠近我们期望的目标。

要培育这种正念以至看透一切法的本然实相,我们必须牢记以下几点:

(一)思想不应和正念参杂,因为思想附有观念,而且它经常因烦恼而生。对初学者而言,不管他们下了多少苦功,思想肯定是会现起。不过只要多加练习,这种难题一定能够克服。

(二)紧系眼前的事项,唯有把握眼前当刻的事项,才能系念于之法如实知见。不要回忆过去。一小时前所想的事有时都难清楚的记起,更何况是昨天的!也不要幻想未来,因为我们不能肯定将来会发生什么事。

(三)时时警觉精神(心法)及物质(色法)的特征和它们的本质。这些都是有意识及无意识的互相关连下所形成的特质。没有修禅体验的,自然是无法觉察到这点,因为它们迅速又复杂地生灭着,何况再加上我们累积而来的这种观念(正确及错误的),有如“我”,“你”等概念。也由于我们执取错误的观念,一切忧悲苦恼便随之而来。

为了方便观察这种事物的如实本性,修禅者最好将所有的举止动作放得缓慢下来。有位禅师举例:当风扇在快速转动时,我们并不能看到风扇的原本面目,除非将它的速度调慢或让它停止。放慢动作对“初生”的念力有很大的帮助。就像要维续手中一支微弱的烛光一样,只有小心的行走才能够使它继续的燃烧。不过,有些太操之过急于求进度的初学者,因其太慢的动作,不但不能观照任何动态,反而导致精神紧张。初生的念力就好比一个小孩,他时常需要别人的扶持。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个现象(法)加上一个标名作为引导。以导致我们能专注于目标。比如,当我们看到某种东西时,我们便将这个看的过程标名为“看到”,“看到”。若不标名,初学者的心较易分散。

初学者必须要按照有顺序的方法来提升念力。起初他必须听从导师的基本指示。这些基本指示可以从其他书籍中获得,在此不加讨论。简单的说,修禅者必须要很清楚、醒觉地观色法的变化过程,如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坐和接触。其他的现象如疼痛、声音、杂念也应在适当的时候观照。禅是不可能在一个修禅期内教完或学会。因此,修禅者必须经常将本身的修禅体验呈报导师,以便导师能在适时给予恰当的提示。相同于驾驶,修禅也应以“安全第一”为其座右铭。初学者不应太注重定力或智慧的培育。他应不断的修习,有了进步之后,诸法的实相将会呈现在他眼前。

要怎样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正念?

答案是非常简单。第一,先提升并熟悉那名为正念的心识。第二,若我们的心充满烦恼或被盖障所覆。此时可肯定的说我们是处于无正念的状态下。

习禅者需要有一种持续性的精进力,来确保正念能持续不断的观照。这种过程牵涉于三种要素:

(l)主要目标的变动过程

智慧禅的主要目标显示三法印——无常、苦、无我的特征。它是很难捉摸的,因为它随时可改变运作的形式、速度等,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当下的情况保持醒觉。如我们认为它有一定的常规,那么将会对突然的变化不知所措而丧失正念及感到混淆。这好比驾驶在一条未曾经过的路途,就须特别防备意料不到的转弯或危险而提高警觉。

(2)次要目标的变动过程

当其他次要目标变得明显时,习禅者就应该把本来观照于主要目标的注意力转移到此“次要”目标上。若当时毫无准备,可能会认为自己仍在观照主要目标,结果却失去正念。因此,我们必须警觉任何侵入意识里的目标。这好比司机清楚知道他视线范围内的路过牛群或行人。

(3)心的变动

如果把心比喻为司机,那么主要目标是路,而次要的目标就是行人、牛群或一切阻搁道路的景物。当精进观照目标时,我们经常会失去正念而不察觉,从有正念转移到没有正念的处境,这随时都会发生,特别是当我们不小心(不醒觉)的时候,理由是一些潜伏性的烦时时刻刻都在等待着时机跃出来。正念也是无常的,所以除了使它持续不断的保持外,我们也应时时刻刻查证它是否仍在。在这里,或许应该提出一些类似正念,但其实并非处于正念的心态:

(A)想/知觉(Perception)
指心把目标的特征记录下来的作用。这好比一位秘书在记录上司的话。“想”可在没有正念之下产生,正如秘书会错记上司的口述。

(B)观注(Noting)
当我们说,观注某事时,即是指把心意引导于那应观注的目标上。当然,若有正念的去观注目标,将会比没有正念来得清楚与明了。

(C)知道(Knowing)
知道,是指心识已意识到目标的存在。当我们知道某事项时,却并非意味着我们是有正念的意识到它。譬如,我们见到蛇时,由于心已被蛇吓到而感害怕。因此,这是一种没有正念的知道。

以上三个例子可协助我们断定自己是否有正念。当正念可持续不断时,那就可克服种种的烦恼或障碍。

五盖

在密集修禅期的最初几天,或者初基修禅者所经历的最初阶段,一定会面对很多的障碍。这些障碍及污秽的心态,称为五盖:

(1)贪欲盖(Kamachanda)
(2)嗔恚盖(Vyapada
(3)昏沉睡眠盖(Thina-Middha)
(4)掉举恶作——散乱与不安(Uddhacca-Kukkucca)
(5)疑惑盖(Vicikiccha)

在还未培养足够的正定以导致智慧启发之前,修禅者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禅才能排除这五盖。对初基的习禅者而言,因为习禅者缺少正念,故如有困难克服这些障碍都是预料中的事。尤其是在密集修禅时,禅者还得去适应严格的修禅程序。在开始习禅的阶段,极为重要并附有关键性的一点是当我们培育正定时,不可以让这些障碍逗留得太久,因为盖障无助于引发正念,反而有培育起邪定的可能。因此,对于修禅方法还不熟悉或不掌握的人而言,必须要有耐心,别强迫自己,最安全的方法便是在没有压力下逐渐培育正念。

当五盖产生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来克服它们:

(一)智慧禅方法
(A)用正念观照有关的五盖。
(B)用正念观照五盖以外的目标。

(二)非智慧禅的方法
(A)培育善心所以克制障碍(如修习慈爱以克服嗔恚盖)
(B)其他有助于引发净念的方法

(1)贪欲盖(Kamachanda)

贪欲是指对五种感官所接触的目标(色、声、香、味触)的一种希求与渴爱。如对可爱或美好的目标所起的贪欲之心。

生活在这世俗欲界里,人们喜爱并执着享受这样一些感官及触觉的目标——如美丽的容貌,悦耳的音乐,迷人的香氛,可口的食物,柔和的触觉及各种离奇的欲念。虽然这些享受会带给我们某些程度的喜悦,但它们太短暂,有时我们却为了得到而须付出很大的代价!这障碍就好像一个负债者为了要得到短暂的享受而须在前后都受苦。这短暂的快乐或许是一种刺激,但它却不是真正的安乐。

其实,贪欲的本质可在它生起时清楚地被观照到。在密集修禅期间,由于有持戒的原故,因此,某些具有吸引力及能令人分心的事物都已减少。可是,我们仍然还会有要看看四周,听人谈话或与人交谈的欲念。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到其实贪欲仍然存在的。当贪欲生起时,我们必须察觉它,并认真的观照“欲望”或“渴求”。我们观照并须确定自己所观照的目标是贪欲的心态,而不是那造成贪欲的目标。贪欲的生起显示着念力还是脆弱,所以应该尽量持续保持有力的正念。当观照贪欲时,不可有丝毫的执着,不然的话,我们会重复回到执着于贪欲的目标而不自觉。如果能够正确的观照,我们便能发现到渴爱或贪欲是一种心所,随同贪欲的喜受却是另一种心所。这种迅速生灭的喜受,却能使精神上产生兴奋与刺激,以致遮盖那贪爱所支配的苦恼状。

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到执取外境是贪欲的特征时,我们将发觉到它不但不能令人满足,且是充满苦恼的。它那不能满足的状态,可被比喻为俄鬼,它那激烈燃烧煎迫的状态——再也没有任何火能比贪欲的火更煎迫人心。

若我们有正念,那么生起的贪欲很快就会消失。原因是正念和贪欲不可能同时呈现。另一原因是我们已观察到它的真相。问题是有时候我们仍然会贪求欲乐而不自觉。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已有所了解,总有一天我们会从沉溺中解脱出来的。

这种直接观察五盖的方法,有两个目的:

(一)使心净化,远离烦恼。
(二)洞悉五盖的真相。即无常、苦、无我。

在直接观察贪欲时也能使我们观到其他有助以祛除贪欲的现象。比如:我们可观察到引起贪欲的各种原因,持续及熄灭贪欲的条件。贪欲呈现的其中原因之一是有极可意的目标显现着。因此,只有观注六根感觉才能制止和祛除贪欲。当没有以正念去观注六根门时,贪欲就会在可意的目标与六根接触时产生。因此,如能在贪欲呈现时观照“看到”或“听到”等等。久而久之,我们将会发现到贪欲或由它带来的快乐都是无常、苦和无我的。

某些时候,诱人的目标会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该放弃它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不会引起贪欲的目标上以使正念能持续着。对于一位修习者,首先他可依照内观智慧禅的修习法来起观照,那就是要了悟那目标的实相以净化内心。例如:当他体验乐受时,便观照乐受。但过了一阵子他可能会执着它。因此,乐受不但没有消失或减少,而仍然很强烈的持续着,修禅者就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基本目标上。如腹部的上升与下降或坐势和接触点。

有一种不理外缘的方法可从《大涅槃经》中读到。这是佛陀给予阿难尊者有关比丘对女众所应有态度的幽默忠言。

「世尊,我们对于妇女将何以自处?」
「阿难,不要看她们。」
「若见了她们,我们将何以自处?」
「阿难,不要交谈。」
「世尊,若她们向我们攀谈又将如何?」
「阿难,当自警惕!」

除了以修习智慧禅熄灭贪欲之外,也可以观照含有观念性的目标,来暂时压制它。例如:若想要暂时压制贪欲修禅者可使用不净观(Asubha Bhavana)来克服对色身的贪欲,可采用三十二处身,冢墓观等等;若是贪爱食物则可修“厌食想”来排除它。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观照其他外境的缺陷及执取,不过这些禅法没有列入本书内。

其他用来对治贪欲的非智慧禅方法是十三头陀支。例如:一位比丘可选择三衣支(一种对衣服知足的修习)。在家居士亦可修习某些程度的头陀行。我们也应该远离贪婪的人。因为他们的品行会影响我们。

(止)禅(Samatha)
这些禅法的修持应以各人的性格而决定。一般上,为了排除各种障碍而修习定禅是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到了某些时候仍可继续到回修习内观智慧禅。然而如果持久的偏向于定禅,定力将会增强,到时便需要善用其他技巧来应付心念。这是纯粹修内观智慧者和先以修习定禅为基础者之间所不同的地方。如果一个人想要培育巩固的基础,那么初期的练习就应倾向定禅。但对于忙碌的居士,无可否认纯粹修持智慧禅是较为适合

(2)嗔恚盖(Vyapada)

这第二种障碍,嗔恚,是指愤怒的心态。这凶暴的心态可破坏个人及他人的福利和安乐。它以各种形态出现,并且比贪欲盖更容易被察觉。这是因为它的特性明显,并且带有不愉快的感受。

有如其他的烦恼,如能及早察觉,就比较容易克服。无论它以那一种形态出现,都要好好地观照。当生气、害怕或妒忌心生起时,应以正念观注“生气”,“生气”或
“害怕”,“害怕”,“妒忌”等等。观照这些现象时修禅者应尽量保持平静和稳重的心。以正念观照嗔恚就象在崎岖不平的路上行驶,司机必须很警觉、平稳和稳重。又好比一个调协两方宿仇的人,他必须冷静而不松懈以免被双方痛击。

如果我们能认清嗔恚的特性——那就是它对目标的破坏性,我们将会发现到它是一种不满(苦)的心态。但一个充满妒忌和怨恨的人会往往攀缚住而不愿丢开这不良的心态。其实嗔恚永远都是不好的,看清嗔恚的真相我们将会放弃嗔恚有如把炙手的甘薯抛掉一样,在观照嗔恚时,应该抛开“我”,“我的”等等观直到嗔恚完全消失。如果它不消失,修禅者应该转移其他智慧禅的目标去。

能使嗔恚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有令人厌恶的目标。禅者最常面对的不悦目标是疼痛。苦痛的身受往往是智慧禅惯用的目标。毕竟,痛楚或苦是我们必须领悟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之一。缅甸禅师常说痛是修禅者的好朋友。所以观照时,我们必须要有耐性。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如意境可以以正念轻易应付,即在它一开始呈现时就赶快的观照。然而,有些时候,由于还未成熟的正念和正智,我们便需要利用其他的方法来应付。依据各种嗔恚的象征,可应用各种相反于嗔恚态来对治。简单的说,我们可以把嗔恚分为三类型

(甲)对众生起嗔
有很多原因可使一个人对其他众生产生嗔恚。可是有一项是足以成理的。这情绪化的嗔恚可深至使人想把对方置于死地。修习四无量心可使人排除嗔恚:
修习“慈梵住”以熄灭对任何众生的嗔恚。
修习“悲梵住”以化解对受苦众生的残酷。
修习“喜梵住”以排除对充满幸福众生的妒忌。
修习“舍梵住”以对所有众生维持中立,生起平等心修习“四梵住”除了增加定力和克服障碍之外,它也可带来种种好处。

(乙)郁闷、悲伤与哀疼
这些不快乐的心态多数是由于失去亲近、至亲的人或财物所造成的。执着的程度越深或越强烈,分离时所承受的痛苦就会越大。
“舍梵住”能够平息一个人的悲伤。在此我们该反思:诸有情的业为自己的所有,幸福或痛苦等都是随业力而成。也可以警惕自己无论谁人都无法逃避生、老、病、死。若能这样含有正念的去随念,心将会处于不执着的状态。

(丙)惊慌与恐俱
我们恐惧或担忧不明的事物、鬼怪、疯子、畏高、疾病等等。恐惧的特征是忧虑、惊慌、战兢和混淆。观照恐惧的正念必须要很稳固的捉牢那战懔的心和能够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来促使混乱的心平静下来。一个迷惘的人可以诵念佛、法、僧的美德以增强他的信心和勇气。经常诵念佛、法、僧的功德也能引发很多喜乐。

是否有其他的助缘可克服嗔恚
在(清净道论》中提到凉爽的气候,安适的住所,易于寻食,善友,舒适的姿势等等都能使性情暴躁的人减少嗔怒。

(3)昏沉睡眠盖(Thina-Middha)

昏沉(Thina)是指心不活跃,沉重而不堪努力的心态。就像一个人不愿移动,做事或修禅时拒绝应用正念去观照。

睡眠(Middha)的心态也与昏沉相同,只是此时似被一种非常沉重的心态笼罩着,以致修禅时会打瞌睡。这两种心态的同时生起,会导致一个人“衰弱”。就如一位不能长久坐立的病患者一样。这“精神的疲劳”不可与肉体的疲劳混为一谈。通过经验发现到,在精进修禅期间,经过一整天的修禅后,一位正常的人只须睡四个小时便能消除肉体的疲劳。当然,一些人不会同意这一点,尤其是那些早已接受了一个人必须至少睡七至八刁、时的理论者。

我认为这理论不适合用在正常修禅者身上。无可否认肉体是需要休息。(一些精进的修禅者则想免掉它,尤其是那些已能进入深定的修禅者)。
我们必须学习在睡意生起时便立刻观照它。但一般上我们是在睡意很浓时才察觉它。昏沉和睡眠使到心念乏力、模糊、停滞和枯燥。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克服它。下列是几点观照睡眠时应紧记的的事项:

(A)敏锐地觉察其特征
这时修禅者不只需要正念,而且还必须敏锐明确的观照睡意的性质——如不灵活、困倦和笨重的心态。只有察觉到这些特性后,修禅者才能察觉到它的普遍特性(如它会消失)。

(B)精勤的观照
精进和努力是与昏沉睡眠盖对立的。精进力可由下列的方法来培育:
(甲)随念三宝的美德以及佛陀和弟子的精勤修行来激起一个人的信念。也可以思惟昏沉所带来的危险(如生于恶道)以及培育精进力的利益。
(乙)下决心精勤的观照以克服障碍,而所激起的精进力必须轻松(不激烈)和顺畅的。
(丙)增强与引发首要观照目标的“寻”禅支心。这可由增加观照的次数,不中断及快速来达致。这种观照的方法,可用在比较明显和粗大的目标,如疼痛或触点是特别见效。例如,修禅者可以有规律及有节奏的观照三处或更多的接触点来增加正念的冲力。如果睡意依然持续,修禅者可改用步伐快速的行禅来对治。
修禅者若不断被顽强的昏沉千扰,他应该选用修立禅。由于站禅需要很多的精进力来维持站的姿势,这方法肯定是可以成功的克制昏沉。

有些非智慧禅的方法,也可以对治昏沉与睡眠盖的。如观照光明。由于光的性质是明亮和扩展,则它是与昏沉对立的。这其中也包括了光遍处定禅(Kasina)的修习。
在光亮的房间,空旷的地方修禅也有效。诵念佛经也可使心念活跃起来。其中包括适当的佛法谈论。还有洗脸、冲凉、摩擦手掌及拉耳朵都能见效。如果用尽以上所述的方法都不能克服昏沉和睡眠,便去躺下休息一下。当然这是一个最消极的方法。一些修禅者甚至选用最不舒适的坐姿以使苦受呈现。这方法听来使人诽议,但它总比站在山崖或坐在井边修禅好,最低限度不怕有跌下的可能。

(4)掉悔盖(Uddhacca Kukkucca)

掉举即指散乱不寂静(Uddhacca)而悔(Kukkucca)是指懊悔。他们意味着似瀑流般的向四处奔驰的心态。它使修禅者心烦意乱和难以专注心念于修禅上。

这种心态常会产生在初学者身上,但他们可能不容易觉察到它。因此,修禅者必须提醒自己,每当杂念生起时就需要立刻起观照。由于他的正念不够敏锐,他必须观照“想到”或“杂念”直到它完全消失。同样的,不能让思潮逗留或持续达一或两分钟之久。如果思潮持续太久,修禅者必须把专注心移到基本目标上。如果他可以很精进的观照障碍,他将察觉到各类型的掉举心如何的生起,持续及消灭。

在开始观照那起伏的思潮心时,修禅者会以为它们是没有关连性的,但经过仔细的观察后,他将会发现到它总是周旋在一些还未解决或令他困扰的事物上。这就好像将一两块石子丢入水中而激起的涟漪和骚乱。在此我们尝试谈论各种引起障碍的原因。

(甲)掉举,通常是因对已做或未做的事情感到不安、懊悔和忧虑而来的。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是那么重要并且是可以置之一旁的。毕竟,在这世上永远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很多事物要做。当策划某事有了妥善的措施后,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而已。懊悔和忧虑都无补于事,唯有正念能止息掉举。

(乙)如果掉举是由于某个难题或事物引起,那么就应对此难题保持警惕,这好比随时警惕那破坏社会治安的罪犯头子一样。如果能捉到并制服他,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一分钟内,这掉举的心态会现起很多次,只要能在生起时便观照它,总有一天这掉举的冲力会减弱以致消失。这方法也可用来克服其他持续的不良习性或萦绕于心头的曲子。 (注,一些爱好音乐者,往往在修禅期间,脑海会突然涌现一首自己平日爱唱的乐曲)。

(丙)由于五根门之一不断地受到骚扰,例如连续的声音或痛楚,这可导致掉举持久不息。这使到修禅者不能清楚地去观照主要目标(即腹部的上升和下降)。这时,问题便会呈现于那些不懂得随机应变及只想长时间观照固定目标的修禅者。当主要目标变得细微并难以观照时,或有出乎意料的变化或有干扰的目标介入时,修禅者便会感到困扰和不满,结果掉举便产生。

修禅者必须有正念及不断的观照,那就是说,在必要时,正念应能随机应变的选择那些比较适合及重要的目标。方法将于下一章介绍。内观智慧禅所采用的目标是含有变迁性的。它也显示了不圆满相。它所现起的方式与变迁形态,并不会如我们心愿的一样,唯有对它们做好心理准备。

(丁)另一个造成掉举的原因是不平衡的五根,例如:过于精进会使到心念太活跃。同时信根太盛也是导致掉举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形下,放松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戊)此外,修禅者也能察觉造成掉举的根源,那就是三毒——贪、嗔、痴。当能明确的观照,这三毒将会消失。假如不能立刻认清三毒的现起,那就比较难以克服。虽然有时澎湃的思潮已消失,但是造成掉举的三毒却依然存在。因此,修禅者必须更精进的以正念观照直到它们完全消失为止。此时,他的心就会很清楚的摆脱障碍。当突然摆脱了掉举和懊悔,他就会体验到一片安祥与宁静。同样的克服了昏沉和睡眠就如拨开云雾见晴天一般。但如仍有丝毫障碍残留着,它们将会很快再生起——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由此可见,掉举的心态是非常复杂,因为它牵涉所有的烦恼障。只有依靠真正持续不断的正念才足以把它铲除。

简略的说,可以用下列的方法来克服掉悔盖:

(1)观照“想到”,“想到”至到它消失。
(2)如它持续超过一或两分钟,可将它处置不理而把正念专注于观照主要目标。
(3)如果它依旧持续,就应辨认掉举的本质,比如那造成掉举的根源。然后以适宜的方法对治它——即增加观照的次数。

有一次,一位修禅者问:
“我想这颗心真是疯狂了,有时它甚至会对我的老师及佛陀动了非常可怕的念头。这么恶的意业,为什么它会现起?我该如何应付呢?
这种恶念是由烦恼引起的。若想应付它,修禅者必须先要认清烦恼的性质,然后才采用适当的措施。

在《寻相经》(Vitakka Santhana Sutta)和《四念处经论》(Satipatthana Commentary)以及其他经典中也有述及各种对治心烦意乱的方法。其中包括亲近善知识,得取正见,省思由掉举造成的危险,修定的益处等等。在寻相经中,最后提到的方法是以心制心——“咬紧牙关,舌顶上颚,如是以心压制,克制,控制心念,那么附有欲念、嫌恶和混淆的邪念便能被排除至完全消失。” 当邪念被征服后,心念便会达致平衡、平静及专注于一境。

(5)疑惑盖(Vicikiccha)

第五个障碍——疑惑,这是指混淆和迷惑的心态。它使人怀疑或不相信真理(这里是指三宝)。然而,修禅者不可把它和Kalama Sutta里所述及的“怀疑所该怀疑的事”一同并论。因为后者是慧根欲知事物真相而引起的疑问。疑惑往往是因为人思考一些超出他理解能力以外的事情而产生。佛法是不能单凭逻辑来推理的。因逻辑也是以世俗概念为准则而来。因此这些人会感到混淆和迷惘。结果,阻碍了迈向正道的路程。

一般上,如果能在疑惑开始现起时便用正念观照它,通常问题都能在此方法下解决。对于一些持续的疑惑,修禅者可向禅师请示。
然而,真正的问题是修禅者对三宝没有或只有少许不强的信心。而有些是完全不了解修禅的目的何在,没有掌握修习的方法以及缺乏对诸法实相的认知。
当一个人对佛理有了正确的理解,自然地会排除修禅者的疑惑,并且会给他足够的信心修禅,再通过智慧禅的体验使信心增进。

简述五盖及其祛除法(Pancanivarana)

祛除贪欲盖(Kamachanda)的方法:

(1)修持不净观。
(2)以修不净观的目标来培育禅那。
(3)谨慎五根的动态。
(4)适度的饮食份量。
(5)修行时得到善知识的赞同和支持。
(6)语言上的勉励协助达致目标。

祛除嗔恚盖(Vyapada)的方法:

(1)修慈梵住。
(2)以修慈梵住的目标来培育禅那。
(3)思惟个人的行动都是自业作成。培育明智体谅的心。
(5)善知识的同情和帮助。
(6)以勉励的谈论启发慈爱心。

祛除懒散和昏沉盖(Thina-Middha)的方法:

(1)明了昏沉及睡眠皆因过量的饮食而导致,修持适中的饮食。
(2)改变导致懒散及昏沉的姿态。
(3)修光明想。
(4)在空旷的地方修禅。
(5)善知识的同情和帮助。
(6)以勉励的谈论协助消除昏沉。

佛陀给予目健连尊者的八种克服昏沉的方法:

(1)遗弃昏昏欲睡的念头。
(2)随念佛法。
(3)诵经或复习经论。
(4)拉耳陲或用手揉擦四肢。
(5)从坐姿站起,并以水洗擦双眼,遥望远方的星空。
(6)修光明想。
(7)将心安置四肢末端,清醒调御五根,收护心念。
(g)当前面所述的七项方法都无效时,禅者可以躺下来睡,但要注意醒来的时间,苏醒后就要赶快起身,不让自己感到躺着的舒适和无精打采

祛除掉举和忧虑(Uddhaca-Kukkucca)的方法:

(1)精通经论。
(2)考察并增加对三宝的了解。
(3)深入了解戒律。
(4)亲近德行高尚、有经验或较年长的善知识。
(5)友善和可以互相帮助的同修。
(6)以勉励的谈论协助消除掉举和忧虑。

祛除疑惑(Vicikiccha)的方法:

(1)通晓佛陀的教义。
(2)询问关于佛陀、佛法和僧团的戒律。
(3)深入了解戒律的性质。
(4)肯定(个人信力)于三宝的真理。
(5)有怜悯心及乐于助人的同修。
(6)以勉励的谈论消除疑惑。

(寻相经)(Vitakka Santhana Sutta)有讲述祛除不净及恶念的方法:

(1)以善念对治恶念。这是一种代换式的方法。因善念的本质有对治恶念的作用,则此法相当有效。
(2)觉察恶念的危害,冥想恶念的危险性。
(3)不理会恶念和以忘怀的方式处理,恶念将会很快消失。
(4)注意观照恶念的形式及其作用。
(5)用坚强的意志力压制和迫退恶念。

一般上,修禅者会有意或在潜意识里都把“定”列为修禅的目的。又由于这些人不了解“定”可分为正定和邪定,因此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所以有必要在此解释“定“的意义以及智慧禅修习者所力求达致的独特定境。

《清净道论》解释:善心一境性为“定”。它包含了两个因素:

(一)有利益的,即心念是善的。当我们说修心,显然的我们是在培育善心而不是恶心。因此,不应存有任何的烦恼。当烦恼静止后,心便能体验到真正的宁静和定力。所以定力(Samatha)曾被立下的定义:平静寂止诸烦恼。如果在修禅时没有这种特质,那么心识通常会建立于邪定上,避免的方法就是保持正念。

(二)以达致上述的条件时,修禅者就可以继续集中精神使定力增强;即是能以较长久的时间平衡和准确的聚焦于——目标上。

若不如此,恶心生起时会比以往更为剧烈。成功地凝集心境能使修禅者摄入禅那(Jhana)或安止定(AppanaSamadhi)。禅那有其不同的层次,由逐步排除较粗糙的禅支为目标后,修禅者会体验到更高阶层的禅那。

八正道内的正定(Sammasamadhi)被解释为:

禅那(Jhana)——远离诸欲及不善法的心。它可是近行定(Access Absorption)或初禅至四禅的安止定(Fixed Absorption)。这也包括纯粹智慧禅的正定。

定(止)禅修习者的目标是属于观念化的目标,而智慧禅修习者是把心专注于三法印,即:无常、苦、无我。

因此,智慧禅修习者不可期望体验很多喜悦的心境,相反的,他应该有面对不满和痛苦的准备。然而,也有喜悦心境呈现的时刻。

虽然有时候禅者能以较长久的时间专注于目标上,但他也不可期望经常能如此。在某些阶段,他必须把心专注到次要或其他干扰的目标上。

只要正念能持续不断,它所累积下来的冲力便能毫不费力的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目标上。在这期间,毫无烦恼或障碍的心念生起。经过不断的修习,修禅者将能重复不断的观照到目标之三法印的特性,直到他成熟领悟到道与果的智慧。

要如何的去拥有一种持续不断的正念,主要是:

(一)须要精进持续的去提升它。
(二)要用规律性的方法来引导它,使它能在最有利的时机下培育起来。
(三)须把五根(信、进、念、定、慧)平衡(方法将在后面祥述)。

如何选择目标

系统性的观察和无择性的洞察。

问:什么是我们观照的目标呢?
答:那些我们易于以正念观照的真实性目标。

这些情形是因个人和条件而异的。对初学者,我们将从初步开始教起。

根据马哈希(Mahasi)禅师的传法,传授初学者都以观照腹部的“上升”和“下降”为主。当修禅者有正念的观照,他不但观察到流动的性质,并且也观察到其他有关连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法,因为:

(一)腹部的“上升”和“下降”乃色法之一,其性质较粗。因此容易观照。心(名)法较不易捉摸,并且比较微细。
(二)它没有痛楚。修禅者可以在没有烦恼和倦意下以长时间的观照它。
(三)它会移动,及含有变化性。因此和固定的目标相比,它就不会显得单调。其次,它很明确的显示出无常相。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进观照后,修禅者便能适应观照腹部的上升和下降,它会变得明显并能充当为培育正念和定力的主要目标。然而,由于自然的法则,它会显示出不一致和不规则的性质。因此腹部的起伏有时会消失或模糊不清。这时,其他的目标就会显得特出(例如:声音、痛楚),于是修禅者就必须有正念的观照此些目标。它们必须被观照的另一个原因,尤其当那些目标是属于烦恼(例如:贪爱、昏沉、嗔恨、掉举)时,修禅者必须面对与对治它们为首要的任务。一般上,不需要以长时间观照的目标为次要目标。但是,如果次要目标持续太久,它们便成为用来培育正念和定力的主要目标了。

举个例子:
当上升和下降的目标消失后,修禅者可利用“坐/触”(触觉)为主要目标。过后,当痛楚较显出并持续时,痛楚就成为主要的修禅目标了。
在走禅时,行走的过程是主要的(1゜)目标,“看”是重要的次要(2゜ )目标。
注: 1゜——是指主要的目标  2゜——是指次要的目标

下图说明在坐禅时有规律的观照及更换主要和次要目标的情形。

简略地说:

(一)首先应该选择明显并且易于长时间以正念观照的目标。
(二)观照应被祛除的明显障碍。如:嗔恚、掉举、恼等等。
(三)其次是很显著的目标,如剧痛。
(四)如果几个次要目标都显得系统的显著,修禅者应优先选择身内的目标,如“坐/触”,而外在的目标如“声音”应避免,因为无助于培育较深的定力。
(五)当正念能够持续,及心念轻快柔和时,修禅者可选择一些比较能培育正智的目标来观照。那就是说,它们能显示出无常、苦和无我的真相。这些含有变化的目标比起固定不变的会来得好。同时不悦的目标比喜悦的目标好,因为这可避免强烈的执着生起,及能显示出不受控制的特征(即不受主宰的目标)。只要修禅者能够掌握以上的方法,他便能应付某些特殊状况。例如:
a.变化可能很不规则又非常快速以致修禅者分心和混淆。
b.强烈或使人疲乏的痛楚和不满可能导致嗔恨心的生起。
c.不受控制及不可思议的现象使到修禅者感到恐惧。

(六)当正念和正定增强成熟时,即使是微细的心识(心法)也会明显,同时,色法中的微细现象也会被洞察到。在这种情况下,应经常观照心法了。
这时精进力的作用主要是在维护及严守正念能持续不断。任由心念自选目标,而修禅者也无暇思索。当正念可任由发展时,标名也应该在此时放弃。这不需引导的正念称为“无择性的洞察”,这种比较平稳的正念,只有经过长时间的修习后才能达致。

初学者必须应用系统性的专注法(一至五)来培育正念和正定。无择性的洞察有时候可在心念太活跃或掉举时使用。对于整天忙碌和生活紧张的人,要他尽量专注于目标上往往会有反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他可把专注心投向任何在脑海中呈现的现象。直到他有正念和平静后,他就可引用系统性的专注法来增进。

结语

在念住经中,智慧禅的目标分为四大类:

(一)身念住/处——色法(Rupa)
(二)受念住/处——感受(Vedana)
(三)心念住/处——心识(Citta)
(四)法念住/处——心所(Sankhara)

一般上,以上四大类的目标是逐渐细微的。因此,修禅者大多数是先倾向于观照第一念处,逐而演进至第二、第三及第四念处。
然而,每一念处都各有其现象界限。举个例子:
在受念处中,它的范围包含剧痛甚至初学者所不能察觉到的不苦不乐受。心念处从嗔恨心至禅那。
有些修禅者可能较注重于某一种念处,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该念处比较适合他们的性格。在经论中也建议修禅者采用适宜个人的方法。
通过经验,大多数修禅者会发现如果他观照身念处以外的其他念住会较有趣味。但是先把身念处的观法掌握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身念处是最容易使正念持续的根基。尤其是在平时碰到了挫折或在精进修禅期间遇到奇怪的境界时。若缺少了身念处观法的认识,修禅者会感到迷惑而不知该如何应付。


四种护卫止禅法

对于那些拥有强烈烦恼的人,他们未给智慧禅一个合理的尝试便放弃修持是可理解的。因此,修习四种护卫止禅法能给予禅者信心,也能使他平静和乐观。进而能使习禅者接受较严格的内观智慧禅修法。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否认止(定)禅亦能帮助禅者更快的启发强而有力的定力。如果好好修持,它亦有助于我们的世俗事。

因此,在修智慧禅之前,禅师常常提议先修四种护卫止禅法。

四种护卫止禅法包括
1.佛随念——省思佛的一种或多种美德(以增加信心和精进)。
2.慈心禅——遍满慈爱于众生(止息嗔恨和不安,注入和睦)。
3.不净观——观三十二分身之相与厌恶性(以克制欲念)
4.死随念——随念死(制止害怕死亡和激起要修行的迫切感)。

缅甸的禅师提议每一种护卫法修两分钟之久,(总共八分钟)之后才转修内观智慧禅。

持续能耐的修持

修智慧禅者所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持续不断地修持,或有规律地修持。“修持”,实在是指那付出的努力,而这精进心有赖于一人的信心。信心的近因是那能启发信心的三宝。

我所谓的三宝是:
佛——或代表佛陀的象征,如佛像、佛足印、菩提树、佛座等。
法——它以法轮、佛书、佛法或禅者所修的禅法为象征
僧——圣僧团。

因此,我们有必要常常接触佛教信物、佛教活动和信徒(尤其是智慧禅修者)。它们亦能帮助我们提高消沉的意气。

讲到精进,我们能以观想八悚惧来激起精进。八悚惧基是:生、老、病、死、苦、以前的苦、将来的苦、现在的苦。禅者这样的观照一定能激起精进而努力修持直到苦尽。

愿你精进的奋斗,绝不停懈,直到最终的解脱及涅槃!

调御五根

提名为调御五根是因为它们的功能有如指挥官或控制员。这是雷迪尊者(Ven. Ledi Sayadaw)在“佛教手册”(Manual Of Buddhism)里所立的定义。它们是:“能如实照见事物实相的正念,或那待揭发的灭苦之道。

五根可比喻为五种操纵驾驶顺畅的因素。信根就如引擎,精进根为汽油,念根为好的司机。定根为司机持续观注于路上景物,好比前头的车灯照射路景的作用一般。

调御五根(Pancindriya):

(一)信根(Saddhindriya) 对三宝(佛、法、僧)的信心。信心将引导并启发我们修行,也能祛除疑心。
(二)精进根(Viriyindriya) 坚忍勤奋地修习智慧禅,有精进就能消除怠心。
(三)念根(Satindriya)利用四念住的修行法来培育正念与智慧。成熟后,正念可祛除一切不善心识。
(四)定根(Samadindriya)即指能消除五盖的深厚定力,它聚集正念于观照目标上。成熟的定力亦能消除掉举。
(五)智慧根(Pannindriya) 以正念如实的去观照事物的本质,所得到有关事物的真相,这种经验即是智慧。当智慧培育起来后,便能对治诸痴障了。

要更深入的了解五根在实修中所扮演的角色,现让我们来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功能。

首先,我们习禅是因为对三宝有信心。而此种信心的来源,是由诸多的因素得到的,如阅读后的理解或前世累积而有的。有了这种对三宝的信心与了解,则我们便要依据正确的行法去奋力培育正念。当念根持续时,它也将有力的在一段长时间内远离诸烦恼障。这就是所谓的定根。在内观智慧禅里,定根即是能“以有定力的正念如实观照事态的真相”。当它稳固有力时,就犹如一道强烈明亮的光照射出来,把事物的面貌展现无余。这种明白事物的真相,便是智慧根产生。有了慧根,它们循环运转的关系就犹如一个轮子,逐渐引导我们迈向解脱。

其次,五根亦可个别的拿来讨论,尤其是对它们如何的提升或引发。然而,其最终的目的皆基于解脱为准则。

信根(Saddha

修禅的主要及关键性的因素为信根。如何引发信心?
(一)信心可从听闻或懈逅正法而引发。因此,适当和适时的佛法开示都能引发信心为目的。除了能提供宝贵的佛理外,它能激起及鼓励修禅者的勤奋。
(二)瞻仰香室、舍利子等等,亦能提升信根。
(三)经常赞诵佛、法、僧。这能使修禅者有舒畅心识的喜悦。
(四)亲近那些对佛法充满信心的人,而远离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

精进根(Viriya)

激发精进根的因素是:
(一)坚固的信根能提升精进。
在此,精进是指那拓发正智成长进而导致使人脱离六道轮回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有适当的信念来提升此种精进。
(二)自觉危急
深思几种迫切的问题:生、老、病、死、从前的苦、现在的苦、未来的苦、维持生计的苦。
(三)随念懒散而堕入恶道的危险。如觉得热时就随念此热不比热地狱的炎热,或此冷不比寒地狱的冰冷;或饥俄干渴时,就随念此苦不比饿鬼所受的苦,等等。
(四)随念精进修习而获得的种种好处。
我的缅甸禅师经常对修禅者说:“每逢我们修禅培育正念时,我们是在进行世上最圣洁的任务。
(五)和信心与喜悦有密切的关系。
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随念佛、法、僧的美德时,它将使人充满法喜。此种法喜是对三宝有信心所产生的喜悦。从而激发我们更精进的修持。

念根(Sati)

念住经中祥列了四种提升正念的方法。

(一)以清晰明觉的正念应用于观照所有身体的举止,如前进后退等。这是指明觉的观照一个人的举止,以了解一个人的举止,以了解它的如实真相。

清晰明觉的观照,可分为四类:
(A)了了分明于举止的目的。
(B)了了分明于举止的适宜性。
(C)了知禅居处(如环境、设施)。
(D)了知无痴(了解举止动作的无常、苦及无我)。

(二)远离心念迷惑的人。

(三)亲近经常持有正念的人。

(四)倾向于培育正念。

定根(Samadhi)

念住经中也有讲述提升正定的条件,即:
(一)保持身体清洁
(二)善于平等培育诸根
(三)善于择取正定的标志
(四)适时的激发心识
(五)适时的抑制心识
(六)适时的舒畅心识
(七)适时的守护毫无干扰的心识
(八)远离无定力的人
(九)亲近有定力的人
(十)观察禅定与解脱
(十一)倾向于培育定觉支

在修习智慧禅之前,修禅者可通过修习止禅来培育定力。但问题是,修习止禅需要好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理想、深厚及能持续长久的正定以便作为修习智慧禅的基础。同时修禅者又必须持续和守护着这种已被纯化及寂静的境界,不然的话,若要再次达致这种境界将会加倍的困难。因此,此种修法不适合在家居士。但是如果能够修习的话,这些定力将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修禅者能以长时间坐禅以深入透视目标。又比如难忍的痛楚很激烈时,他便可把心念摄入宁静的定境中。另一种方法是纯粹直接修习智慧禅,它也能在如实观照事相本质时把定力培育起来。所以在一般上,若修行者已对智慧禅法有正确的了解及能掌握修习智慧禅的修行法,就可不必浪费时间与修止禅了。

然而,有时修禅者由于某种顽固的烦恼,如淫欲或嗔,妨碍到他的禅修进步时,他就有必要通过止禅的修习,如用不净观或慈悲定来抑制它们。当然,修禅者不需要修至能摄入禅那的境界时,才转修智慧禅。修习止禅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有效的抑制烦恼而已。

这定觉支纯粹是用来培育智慧的定力。如果修禅者以定来谋求其他的目的,如神通,它就不可以称为定觉支。修禅者必须很清楚,定力在智慧禅中的真正作用,即了了分明诸事物之三法印的特性——无常、苦及无我。

智慧根(Pannindriya)

智慧有明照或透视的特征。它能把真理显现。其最终的意义是了悟四圣谛、三法印。而也只有通过修习智慧禅才能够透彻的证悟这些真谛。因此,修禅者应有认清智慧根本质的必要。

另外两种常被误解为智慧的是:
(一)闻所成慧(Suta Maya Panna)
(二)思所成慧(Cinta Maya Panna)
这两者都附有观念和推论。

然而智慧禅里所启发的智慧却没有这两种性质,它是应用敏锐的正念去观照一切实相,以便能分辨出正邪、恶、苦乐。如果修禅者思索及想象名色的变化过程,那他就不能直接体验真实相。由于处在思虑中,修禅者也无法培育坚韧的定力来对治惑障(Vipallasa)。

因此,真正的智慧是以无观念的正念,去透视名色实相而获得的如实智见。

只有通过奋力不断与认真的去提升正念,禅者才能洞察到各种真实法的实相,以及名色法的互相刹那缘起的关系。——最后也能审察到它们的无常、苦、无我的共相。

在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中提到八项能获得智慧的条件。这些条件值得修禅者去深思:

(一)亲近善知识,向他们学习以便培育谨慎,畏犯过失,慈爱和礼敬的品行。
(二)如是亲近及培育,他经常向老师请教:“师父,这该如何?这是何意义?” 等等。这时为师就会向他开示、解释及排除疑问。
(三)听闻后,他便精进修行以便排除对名色的执取。
(四)他过着圣洁的生活,严守戒律(Patimokkha) , 完美的德行,畏犯微小的过失,从事精进修持。
(五)他研读经典,牢记所闻。圆满各方面。即是指他精通、分析、善辩、深思、知晓明白各理论
(六)他的生活果断,远离不善行而修习善行。举止稳重和精进,对于艰苦善行他也不退缩。
(七)他常往返于僧团寺庙中,不多话,不闲谈;只有在弘法或询问佛法时才开口;不忽略圣者的沉默。
(八)他紧系于观照五蕴的生灭而了解到:“这是色,这是色的缘起,这是色灭。”  对于受、想、行、识亦如此。

对于以上八种条件,只有第八项才是智慧禅的修习。其他都是引发智慧禅修习的基础。它们是戒律,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及定力。

共存与平衡的关系

共存:指五根能在一念顷或一刹那间同时共存于一(善)心识中。虽各有各的性质与作用,但却同生同灭。(注:犹如五个很要好的朋友般,去那儿都是一起去,离开时也是如此。)
以图解展示如下:

另一个譬喻是指这五根有如一座金字塔的各别五面,而那善心识既是金字塔的顶端点

在这情况下,把正念置放在中间是因为在培育正智的过程,它扮演着领导与重心的角色。
信心与智慧置于相对之处,精进与定力亦是如此。当某根增长过度时,它会有朝向相反方面发展的倾向,并导致心态的不平衡,以致失去正念。
举列:过度的精进根会导致掉举。过度的定根会造成昏沉。
相同的:过度的信根会产生执着或受骗。过度的慧根会产生疑惑。

其实,所谓的“过度”是指:若过于倾向于一方的成长会致使正念脱离中心点。亦即不平衡的提升将导致培育正智的反效果。

以下的图解是以循环关系显示五根的平衡倾向:

注:
()在挂号内的代表,是指尚未成长的根。
占于中间位置,是在这五根联系里,拥有领导作用的根。
例:
(i)信根为培育的核心。
(ii)信根已培育起来,而精进根为培育的核心。
(iii)此时精进根好似信根般,已培育起来,念根为培育的核心。
(iv)念根也似精进根及信根般,培育起来。定根为培育的核心。
(v) 定根也似上述的三个根般,培育起来。慧根为培育的核心。

平衡诸根力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精进力(E)和定力(C)的平衡。

平衡E/C是指当两者同时出现时所产生的心识。当它们平衡时(+E+C)或(-E-C)的心识是稳定而有助于保持正念。

当不平衡时,它倾向其一根力而造成过量的精进力(+E-C)或倦怠(+C-E)。

这种平衡关系不应与同时存在的心所因素混淆。比如当一个常人(不是习禅者)有清晰的心识,平衡的精进和定力(E/C),但这并不意味他的正念很强。因此,需要引用另一可变的因素(P)来说明此种情况。(P)代表着心力或推动力,它随着持续和精进的心识活动而增加。我将阐明这为“Chanda”或“欲作”或如阿毗达摩论藏里义为:

希求于所缘(目标)或取于所缘。

因此,P1为推动力存在  P2为更大的推动力   P3为非常强大的推动力。

这三个可变的因素,在平衡五根中,扮演着一个极重要的角色。我们可采取分类表来分析解说,这三个可变的因素在各组的相应心识中是如何运作的。

从图表显示,当一个人从事精进习禅时,拥有正念(S)是非常重要的。这念根为心识的守护者,以免它误入邪定。如拥有某种程度的正念,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是好的。即使是对那些纯粹修习定禅者来说,如拥有某些程度的正念,也有利于他们的修行,可是他们却经常忽略了此个要素。

当有正念(S)时,修禅是安全的。如犹豫不决时,最好先鉴定,不然就停止。

下一步是平衡精进根与定根。这可通过增强(+)或减弱(-)其一。

在开始习禅时,加强(+)脆弱的根力较恰当。由于动力(P)尚弱,加强脆弱的根力不会有很大的害处。

如:P1(-E+C)++E=P1(+E+C)

但当诸根已有进展时,那么可减弱。(-)较强的根此仍是一个较安全的处理法(如放松自己)。尤其是对那些缺乏洞察力者,或无暇自我检讨者,或一些缺乏经验者来说此法可适合他们。

如:P2(-E+C)–C=P2(-E-C)

假使,一个人已有足够的洞察力和经验,那么他可继续加强(+)缺乏的根力以加速进度。

如:P1(-E+C)++E=P1(+E+C)
P2(-E+C)–C=P2(-E-C)
P2(-E+C)++E=P2(+E+C)

重要的不是加强或减弱任何根力,而是加强或减弱 “多少” 及 “那一个” 根力。它是凭经验而定,但以普通的判断准则是,当正念处于最稳的状态时,就要使定根尽量加深。换言之,当加深正念时,精进与定力也同时会相应增强。

平衡信心与智慧

我们看拔河或平衡赛的运作方式,它与平衡定根的功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然而,说到平街信根与慧根时,却存有相异之处。因它们俩是关系带习禅的开始与结束,都存有互相牵涉的影响。智慧是通过习禅时才生起的(Bhavana Maya Panna)。此种智慧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启发,它是通过习禅培育而来的。因此,任何拔河式或平衡式的角逐将牵涉到由思想生起的智慧(Cinta Maya Panna), 并非在真正观照时产生。由于我们并没有在全部清醒的时刻投入于纯粹的观察,因此,在初期习禅时,有必要平衡信心与智慧以建立稳定的基础。不然的话,怀疑(因为困惑和推测的思想)可能生起,使修习瘫痪或过分的信心而导致错误的修习。这种平衡可由良师的开示引入,他也能激励一个信心正在衰退中的人,并在智慧缺乏时提供有利的知识和经验。

在真正习禅时,较适当的问题为:

信力或信心在建立诸根迈向解脱时扮演着什么角色?信力或信心好比一个引擎或激动器。这是心灵生命的开端。在佛教里,信心是指对三宝(佛、法、僧)的信念。

通过它,我们行善(布施、持戒、习禅),此举会带来安乐。它如一支开宝箱的钥匙,所以说,信心是最大的财富。

但如果我们的信心只限于引导我们行善和持戒,那么它只能提供我们人道与欲界的快乐。如它引导我们修习止禅,摄入禅那(Jhana) ,那么它将使我们获得梵天众生(Brahmas)的快乐。这些都是无常的,但总比在四恶道受苦好得多。如它能引导我们脱离生死轮回(Samsara), 完全脱离苦,并证得永恒的安宁——涅槃,那将会更好。因此信根不但驱使我们修习智慧禅,推动我们至到获得最高的智慧。

这有如越过大海洋,所以说,因信心,一个人能渡过大海洋。因此信根不单只启发修习的精进力,并且另外的念根、定根也须靠充分的信心来持久修习而培育起来的。

我们经常听人说:“我实在没有时间修行”。若真要把这句话常挂嘴边,倒不如说,这些人没有足够的信心。如有信心,一定能抽出时间来修习。

再者,也有人说:“在这个时代的人不可能达致圣道。这样的人不但不给自己机会,也否定了其他众生的能力。这样的人亦不能说他有足够的信心。

一个人如果想要达致一些有价值的成就,他应该先拥有自信。当然我们也要实际。这就是为何佛教不主张盲信。所以我们需要佛理(但需选择读物)及导师(我们也需要选择)。但切记:这不是能用一般的常识来挑选的,当然随着经验,信心自会与智慧相应地增强。

如前所述,过度的慧根会成形而上学(倾于观念),一种与解脱相背道的活跃思索。实际上,当慧力越强时,我们就离目标越近,亦越来越清楚;自己有不良的地方,会去纠正;有优点的地方,会使它增强。总有一日,慧根成熟时,它会使我们了解诸真谛。

所以修行的最终目的,仍是能获得此种能导致一个人证得涅槃的智慧,而不是涅槃本身。就有如一人通过修行所证得的十六种正智般,是不能对它们有所执着的。

至于五根,慧根能使其他诸根的性质增强,犹如水泥般,紧紧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并凝成自己所欲陶造成的形象,用来显示一切事物的真实面貌。因此,此种能帮助我们了解三法印的智慧,是永无过多的。相反的,它常常显得不足(觉者除外)。

平衡精进根与定根的法门

特别提出精进根与定根的平衡,其法如下:

(一)正念运用之分类

除了和智能有关的心识(Citta)外,还有一些心所(Cetasika)也可用来启发智能的。而我们只涉及与题目有关的两种心所:一为精进心所(Viriya). 另一为一境性(Ekagatta)心所。这两种心所,就相同于如今我们所谈的精进根与定根。因此,如我们能对所需的那一类正念更了解与确定的话,我们就能随顺需求去启发。

(A)如在我们感到瞌睡或倦怠时:这时我们需求的是一种含有充沛精进力的正念。因它生气勃勃,灵巧与轻快在培育此类的正念时,尽量要放松身体,勿使它紧张。如此,你方能体会到它的机灵性与待发性(指随时准备发动)。这就是正念活跃的一面。
注:千万不可把心力与体力混为一谈。

(B)若一人的精进根已过量,并已倾于掉举时,此时他所需求的是一种轻松又从容的正念。这样它才能把精进根与定根平衡起来。当一人的心散乱不定时,就要使它能寂静下来,使它能休息安定。(小心!千万不可因而生起执着)。这就是正念安稳与富有专注的一面。

(二)正念运用的体系

在使用正念于目标时,有两种体系可被采用:

(A)规律式或指引式
指在培育念根的过程中,以一种有程序的方式,把正念(一颗醒觉的心),引导于目标上。在前面我们已谈过,如何选择观照目标的方法。
如:首先要观照主要目标,等等。

(B)无规律式或随意式
是指任何由六门生起的目标,都可把心导向它。但不像(A)体系般,这是无程序,无分主次,随意观照的。所以,此种正念,是不需要努力去选择观照目标的,故称它为一种无择性的醒觉心(Choiceless Awareness)。

通常我们都采用(A)体系于初期修禅时。因为它较有精进力,并能很快的激发起正念,引生定力。从四正勤的角度来说,它的作用是克服恶心,同时也启发未生的善心。所以,我们开始修禅的时候采用(A)体系有三种原因:

(一)由于诸根还很微弱;
(二)需较强的精进力去对治盖障;及
(三)扩展新的体验(正智)。

当修行者已拥有一些持续性的正念,或一些细微的目标都已显得粗大时,这(B)体系便能应用了。还有,若忽然间很多目标一下呈现,而来不及一一去标名时,也可采取此种方法去观照。通过此种随意观照法,正念会变得很稳定。由四正勤方面来看,这相等于远离恶念,保持善念的心态。因为心识观照目标的次数已减少,所以,精进力也相应地弱下来。定根可在此体系里被加强,但附有的条件是正念能够持续。因此,如掉举心生起时,随意观照法可使心安稳与放松下来。

(三)从错误中学习法

修禅时,是很不易察觉诸根已有失去平衡的迹象。所以唯有通过不断的试验,从错误中学习。

举个例子,当修禅者心识受阻时(即指心好似被某物塞住般),心有如已失去机灵性,无法观照。这就可能是定根或精进根培育过度了。同时疑盖也可能生起。他可先尝试增加接触点的观照:如由三个接触点增加至五个或七个。这将能加强那种含有“充沛精进力的正念”。若此种方法无效,他可放松,然后采取“随意观照”法来观照,即使是无任何明显的目标生起,亦如此保持观照。如他再次失败,便回到第一种方法去(即观照接触点)。如是反复试验,迟早总有一行得通的方法。有时因太过尽力而导致另一种困境产生,可是又有时仍因太过松懈,而导致我们面对难题。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的试验,不断修习,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这样我们犯错的机会较会相应减少(指在平衡五根过程时,那些过度与不足的现象)。最终我们必能获得那正确无误的平衡点。增强同份量的精进根与定根,将会加深那平衡作用的正念。这是更深一层的拓发,使那醒觉的洞察更敏锐。精神状态也会相应地更显得安稳与轻松。如一人能修习到如此境界,并于长时间内持续地增加诸根的平衡,他将会在禅坐中,得到很大的进展。

注:“心识受阻”可涉及以下心态:
(A)枯燥
(B)倦怠
(C)太多精力
(D)定力呆板(非常僵硬)

(四)选择能激起或减少诸根的适当姿势或目标

姿势随属身理方面,但却可影响诸根的平衡,如:

(I)体力的劳作/运作(它影响心意)

虽然体力与心力的运作不同,但在某种程度下可影响后者。一般上较易明白的情形是当身体经过一番的活动后,心也会在某些程度上受到牵动。大致上,我们可根据体力的运作方式及其相应的牵动力(心)以图表解说。

运作(体力)           牵动力(心)
站立               +++E(需很多精进力)
行走               ++E(需相当的精进力)坐+E(较少的精进力)
卧                OE(无体力)

因此,如我们倦怠或欲睡时,站立和行走有助于祛除它们。如果我们紧绷或散乱,坐或卧都有帮助。最后一项卧禅时不被鼓励的,因为这将使人轻易入睡。然而,当一人有病或想睡时,修习卧禅是许可的。

传统上我们是以相同的时间修持坐及行禅(如一个小时)。超时的坐禅或行禅(既是超过一个小时)是不被鼓励的,尤其时初学者,因为他们通常都无法在一个小时后保持正念。重要的是,诸根的平衡是有赖于念力而非体力,因此如果一个人在一小时后,他的正念与定力仍在进展增强中,也就不必要去改变修禅的姿势。

(II)目标的本质

与姿态有关的目标也可影响诸根的平衡。
(A)坐/触
“触觉”是指身躯接触点的感受,而“坐”是指那些接触点以外的身躯感受。其中包含了多种类的动力——拉·伸、扭转,保持坐姿的支撑力等等。这些主要是由风大组成。此外,还有热,硬等的感觉。

观照接触点的长久视情形而定。当昏昏欲睡及目标不甚清晰时,那就不应以长时间,如超达五秒于观注某一接触点,但如无睡意时即可观照较久,如五十秒,一百秒或更久,以便能观照某接触点所引发的各种感受。如此持续的观照,将可激起很多的精进力。进而能祛除睡意。那时禅者就可以察觉更多的感受。

另一种方法是纯粹以几个触点为观照目标。在睡意浓厚或目标含糊时,就用更多精进力来观照。当习禅者的正念有深度时,可挑选一触点,以较长的时间(如一至一百秒或更久)观照它。这种方法对尚未完全了解如何观“坐”的初习禅者甚有帮助。

随着定力的建立,习禅者自然能察觉到全身的感受,在适当的时机即可转用随意观照修持法。

通常“坐/触”能引发精进根,因为它需要很多精进力以确保正念能持续观照于触点或感受上。

(B)升起与下降/腹部上下

升起与下降是指我们呼吸时腹部的起伏动作。我们跟随着这可能不甚规则的动作,通常会忘记周围的一切。它将逐渐的变得更细微。因此将比那往往因持久修习而带来疼痛感受的“坐/触”,更有助于培育正定。

但是,因其不规则和粗糙的特性,在可使心识迅速安宁下来方面,它输于专注鼻端的呼吸法(安般念)。但基于同样的理由,在众多智慧禅的习禅目标中,它较易被观照到。

(C)疼痛

这种目标可引发很多精进力,也同样的能激起嗔恨心。这是由于它尖锐与强烈的特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强韧稳固的正念支撑心念于疼痛上。但这也会令禅者感到吃力与疲乏的。

(D)乐受

乐受为正定的近因,这表示正定在此种情况下较易培育。因此,我们要很醒觉不然将会入睡。

(E)声音/听

声音通常不列为内观智慧禅的主要目标,因为它含有分散或散乱性(相)。它也是体外的目标,所以肯定无助于培养正定。它也无助于激起所需的正精进。但是,当其他目标不清晰时,它却有助于促使禅者警觉于当刻。

(F)行走

因行禅过程是活跃的,它倾向于引起很多精进与正念。由于它拥有很多必须观照的动作和意念,因此不易于培育深厚的定力。所以禅者在极度缓慢的走禅及双足踏地直立较久时需非常的放松。

(G)看/光

和声音一样,当定力能深入时需放弃“看到光”为目标之一。在行禅时,双眼通常是睁开的,所以“看”是无可避免的。这也可以分散初习禅者的注意力。因此,他们需要经常观照“看到”,“看到”,以约束眼识。但因其耀眼及扩散的性质,它亦可引起某种程度的精进力和祛除懒散。

当闭眼坐禅时,另一种类型的光可被“心眼”看到。这些都是心的幻相。在修行内观智慧禅时,行者必须要观照它,直到消失为止。在止禅,它们却是用以培育定力的目标。

由此可见,我们可说,若有机会选择目标,我们就要选择一个有利于使诸根平衡的目标。如欲睡时,为了激起更多精进力,选择观痛,坐或触为目标,胜过于观照腹部的上升与下降。

当不是我们选择的目标呈现时,我们可以采用撤消的方法,即时增强或减弱所需要的根力以平衡诸根。举个例子,疼痛可增强精进力,由此,就应以更放松的态度来观照以保持平衡。同样的,如有乐受目标的呈现,那应更需警觉与有力的观照。

另一点需记住的是一个人的性格亦可影响诸根的平衡。精力旺盛者,需要较多的定力,而懒散者则需要较多的精进力。

增锐诸根

刀能够切得很深,如果:

(一)它的刀身金属坚固
(二)它的刀锋锐利。

同样的,觉知可以深入透视目标的实相,当:

(A)定力强时
(B)正念敏锐时。

当正念的功能提升时,一个人便可长久持续的专注于目标上。这种耐久的定力能提供更多慧根生起的机会。当具有正念的清晰心识可进而引发智慧时,这深厚精密专注于目标的定力(即使一阵子)将能投入和放大观照的目标。放大后,禅者可用它来更进一步培育敏锐的正念。这正念的记录作用,有如一张能放大感光的摄影底片。

什么是专注的焦点(指目的与主旨),而我们该如何进行?
答案是:真谛或实相。既是事物的如实真相。

在此有必要说明观念与真谛,因为要真正体验真谛就需透视和舍弃观念,体验最终的名色法变化过程。既是无常、苦和无我。

[metta 注:这下面的部分讲的概念法和究竟真实法(《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的译法),而这里概念法(concepts)的译法是“观念”,究竟真实法(ultimate realities)在下面段落中被译为“真理”,可是译成“真理”就容易和我们一般意义所理解的“真理”的意义相混,结果就会让人读起来不清楚,所以译成“真理”是不好的。ultimate realities 有时简称为realities (真实法), 在本章后面也见到“真实法”这个词,因此此章翻译前后一致性不好,更让人不容易读懂。这部分在舍弃我禅师后来出的书中被放到了附录里,可以参考这个附录:

概念法与究竟真实法(中英对照)

观念与真理

修禅者对“观念”与“真理”(真谛)的区别和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禅者引导心识迈向的方向——从“观念”到“真理”。观念是由心念构思和设想出来的。它们是依据真理而构成。却只属于习俗及主观性的真实。

反过来说,真理是那些可以不必通过任何思考,理解或幻想,便可以令一个人直接觉察的现象。这些真理也不需要依靠任何惯例性的定义来解说。不过我们在此所谓的真理也不一定是指那永恒不变,无为的涅槃。

虽然惯例性或观念化的真理也是对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把它们舍弃,不过,在密集修禅期间,我们应把观念化的真理暂时搁置一旁,以便能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如实真相
观念的形成有两种:

(一)活跃的思索
活跃的思索可发生在探讨哲理、策划、计划或幻想期间。显然的,当一个人有很多的假设、成见、想法或幻觉时,他就无法同时直接体验自然生起的现象。这些观念需先摒弃,智慧才能生起。

(二)第二种观念的形成较微细,由于一个人没有积极地思索或最低限度没意识到自己在“思索”
这些观念是由习性所形成,并深深的潜伏在心里。也可以是心识受到业力及业报影响的主要部分。虽然不能全部祛除,但在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以非常集中的正念超越它,方才能使智慧生起。

与习禅者相关的上述观念有:
(A)字的观念(Sadda Pannatti)
字句是由很多连续不断生灭的音节或声音所组成的。在瞬间,字并不存在,只有声音的生与灭,一种震动性的色法。
同样的,一首乐曲是由很多音符所组成的。
人与人交谈时,一定要通过语言才能沟通。而语言却是声音装扮的一出戏。如今也有可见的字句观念如书写的文字。
声音(字句)可以是确实的观念(Real Concept),如它是描述可以直接被体验到的实相。亦是非确实的观念(Unreal Concept)是无从归属于实相,它们往往归属于本身并不存在的观念和构思。
当几个字联合起来,将产生另一个观念,这可以由确实和不确实的观念所组合。
例如:
“心”这个字是一个确实的观念,因为它归属于可以不被观念化及能直接被体验的心识现象。
“人”却是一个不确实的观念,因为它并不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除非把它观念化。
有些字眼却拥有双重的确实及非确实性观念。
在修禅期间,我们应利用确实的名字来标名(Label)于所观照的现象上,这能帮助我们认清实相。文字及符号都不应该在修禅时摄取。习禅者应尝试明了所体验的现象。

(B)意义的观念(Attha Pannatti)
这些是形成平面及立体世界的观念。
如果你曾经研究过电视机的画面,图样是由许多高速电子从真空管内飞射扫描而成的。它们迅速的生起及消灭,使我们无法捉摸其真正的作用。我们的意识(非常缓慢)所摄取的概念只是无数的彩色所组合的形与式。它们在高速下的形成就有如在同一时间内形成一样。
意义的观念可分析为:
(1)形状的观念(Santhana Pannatti)
这是指物体的形状。如图形、方形、立体、山、塔等等。
在修禅时我们也会遇上形状的观念,如脚、手、腹部的形状等。
(2)组合的观念(Samuha Pannatti)
这是指一群或一组的东西。如一班学生,一个民族,一辆车,一个城市,一组修禅者等等。
(3)方向的观念(Disa Pannatti)
这是方向,或事物互相关连的观念。
如东、西、左、右、上、下、向内、向外、向旁、向上、向下等。
(4)时间的观念(Kala Pannatti)
时间的观念是建立于持续不断发生的物质与精神现象,在物质上它们关系到光与暗(如白天和晚上),身体的状态(如老年与年轻等)。
精神上它们关系到心识的活动和作用,如睡觉时间,工作时间等。
虽然我们需要有一份时间表或常规来督促我们修习,但我们无需盲目跟从。如不适合可做调整。在团体里,有时为了团体的利益而需栖牲个人的福利。
(5)众生,自我的观念(Satta Pannatti)
人们通常认作“我”,“你”,“他”,“她”,“人”,“狗”,“神明”,实际上是时常变化的精神与物质过程。应用这些众生的观念是为了方便沟通,但当我们紧捉它们为真实的,主要的,绝对的,那一个人难免会产生冲突,迟早会被毁灭。
除这种观念对智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当了解“一切法皆无我”,一个人不应想“我”在走,而只是明觉于走的过程。一些人可能在观照时像哲学家那样思考,这将陷入另一种观念。
(6)空间的观念(Akasa Pannatti)
如水井、山洞、洞口、窗口等。
(7)相的观念(Nimitta Pannatti)
这种有关于修定禅所凝视的幻影或影像。很多种的幻想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很多观念如高兴、痛苦、生命等,但我们不在此加以讲述。

若要更清楚的了解观念形成的过程,在此,有必要向大家浅说一人心识的活动。
心识过程(Thought Process)可解释为:由一连串的心识有秩序的生起而形成。我们所谓的“看”,“听”和“想”。心识的活动过程是由生命流(有分流)所生起的。它是外在的目标通过六门进入生命流中,所激起的心识活动如
1.在眼门生起的心识过程(起“看”的感知作用)2.在耳门生起的心识过程(起“听”的感知作用)3.在鼻门生起的心识过程(起“嗅”的感知作用)4.在舌门生起的心识过程(起“味”的感知作用)5.在身门生起的心识过程(起“触”的感知作用)6.在意门生起的心识过程(起“认知”与“思”的感知作用)
前五种称为“五门的心路”,而最后一种为“意门的心路”在每一个过程中,有一个被动的阶段称为果报识(受过去业力的影响),它只有领受所缘境的作用。(如眼门——眼之所缘境为颜色),随着是一连串的主动速行识,这时心识在发出身口意行为,即所谓的造业了。
从而由五门的心路,与不同种类的意门心路对所观照的目标建立去观念等。

普通一般的心路
五门的心路:(如在眼门起“看”的作用过程,即接受外界之情报)

说明:

意门转向识(它有领受、推度及确定的作用)
注释:有分流,亦称有分识或生命流。当熟睡无梦时,似川流不息运作的心识。含有维持有情命根的功用,并为潜伏的随眠烦恼生起与业报显现的缘生条件。它亦拥有意门的功用(如无色界之众生)。

由刚才看到目标,直到对目标生起种种观念,需经过如下四个步骤:
(1)把刚才由眼门收集的情报,转入意门,并聚焦于此。(Atitaghannavithi)
(2)综合过程:即把已收集的情报组合起来。目标的形象已拼合起来。(Samuhaghanavithi)
(3)概念过程:由组合成果中(形象),生起有关它的概念,已知此形象所要意味的是什么。(Atthaghanavithi)
(4)最后,在心中给予形象一个名称,这是取名过程。(Namaghanavithi)
这些可进一步演变成更抽象性的思惟,特别是当他们和其他根门所生之概念互相交织起作用时。在此我们所谓不含思考的观照“看到”,“看到”,可破除很多观念。它也有助修行者不执着于形象。

至于听的过程,如下:
(1)过去的过程
(2)聚集声音的形式
(3)取名
(4)意义或概念
同样的,单只观照“听到”,“听到”…我们亦可破除观念。它也有助于不执着于“文字”的观念。如此,我们能更快的把观照心专注回到主要禅定目标上。
至于嗅、尝和触的过程:
(1)过去
(2)聚集
(3)取名
(4)意义或概念
同样的观照“听到,听到”…等,就可切除观念。亦有助于不执着于所嗅到,所尝到或所触到的观念。

由于这些过程迅速的一个连接一个的产生,则看来似乎所发生的现象是实有与具体性的。
有四种表面性的实相(Ghana Pannatti)
(1)相续相(Santati Ghana)
名与色的过程是迅速的一个接一个生灭,有如是一个连续不断且不变的现象。
(2)聚集相(Samuha Ghana)
名与色的的过程是由很多特性或现象在复杂的因缘下,精细组成,它们看起来似是一个整体。
(3)作用相(Kicca Ghana)
“不同的意识”个别有其特别的作用,如看、听等,非常的细和不易看见。因此,一个人可能误以为它是一个整体工作单位。
(4)目标相(Arammana Ghana)
由于心识的活动过程生灭的非常快,其他的目标也一样如此,则有如多种目标所构成形象同于一副画上出现般
因此,错误的知觉和幻觉因而生起。

这些幻觉或颠倒(Vipallasa)依错觉深厚的程度来分类,为:
(A)知的幻觉或颠倒(Sanna Vipallasa)
对目标有错误的知觉,例如一个人以为自己的影子是属于另一个人的。
(B)心的幻觉或颠倒(Citta Vipallasa)
基于知的幻觉,一个人将产生错误的思想和理由。如一个人没听清楚可能误会他人的意念与含意。
(C)见的幻觉或颠倒(Ditthi Vipallasa)
因很多想的幻觉,一个人可能执着对生命的邪见,如坚持世界是永恒的,完全快乐和属于一个永恒的人。

由此可见,若要破除观念,以便能透视事物的真相,正念必须:
(i)轻巧和够迅速
(ii)彻底保持相续不断
(iii)很明了与专注,以便能透视复杂的状态并清楚了解目标的自然现象。

谈到真实法(Paramattha Dhamma),阿毗达摩论藏将它分为四大类:
(1)心法(Citta)如善心和不善心
(2)心所法(Cetasika)如贪,自大等
(3)色法(Rupa)物质元素
(4)涅槃(Nibbana)不依缘起的
简单地说,除了涅槃,其他三项都是名和色的现象。修禅者必须通过修行才能了解到它们的无常、苦及无我的真谛。
但是,不是所有的目标皆能被初学者观察到的。例如,初学者是不可能观察到禅那(Jhana)和出世间(Lokuttara)的心识,因为它们还不能在禅者身上生起。不苦不乐受(中受)也只有熟练的修禅者才能观察到,因为观察这种比较细微的目标需要有敏锐和强而有力的正念。

其实,一个长久以来都被观念支配的初学者,要他不应用观念来观照目标是不易办到的事,由此,为了方便,初学者可以使用确实的观念来标名于他所观照的目标,以助他的心念导向真理。当他能以正念观照到更多现象时,他也应该增加更多标名。不过智慧禅并不只是标名或背诵而已,所以修禅者千万不可盲目的执着它们。有时,舍弃标名,会更清楚地观照到目标。尤其是在观照过程中,很多快速的现象生起和消失。这时,若不放弃标名,它就会成为一种障碍。

在这些观念当中,如果一位修禅者想获得智慧,首先他必须放弃对众生的观念。很明显的,当修禅者以正念观照名色时,不管他如何尝试,他都无法找到众生。在进步的阶段,修禅者能更仔细的观照到目标时,他更应该放弃其他如形状、方向、空间和时间的观念。甚至修禅到了某种程度时,修行者也会察觉到更细微的观念如乐受和真理
例如:
(1)行禅
在修习行禅的初期,修禅者的心中仍然存有脚的观念经过不断的标名于行禅过程如“提起”,“放下”等,修禅者将会经历到移动、紧、拉、热、冷等等不同的现象。不久,他将会忘掉那脚的外形。当他对实相和它们的性质有更深的定力时,他甚至会在那时候忘了时间、方向或身在何处。
(2)坐禅
在修习坐禅的初期,修禅者专注于腹部的动作并标名它为“上升”和“下降”
当他察觉到“拉”,“推”及其他如压力、挺硬等等感觉时,他将失去方向(上升或下降)的辫别力,他应如是观照以取代“上升”和“下降”。这时修禅者就应该用比较恰当的标名或者完全将标名舍弃。
有时,“上升”或“下降”会很慢但却很清楚,那么他可增加观注“上升,上升,上升,上升…”以便心能时时专注在目标上。如果腹部的动作太快时,修禅者便来不及标名了。
修禅者必须尽量去观照一切现象的生灭过程以便他的正念更敏锐。为了要使他观照得更清楚,禅师便要修禅者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详细报告他的经验。修禅者必须避免用到“苦”(Dukkha),“无常”(Anicca)等的佛教词汇。经常使用这些词汇显示一个人还有理论上的思想和观念。

但是有一点修禅者必须紧记的是,舍弃观念将导致习禅者对世俗惯用的“人”及“世界”感到迷惑。如不谨慎,意识或许会导致更多的颠倒思想及观念错综。从真实法的角度来看,虽然此种世间的观念,是不确实的,但我们必须以正念去了解,去接纳,并与他们共同生活,这是必需如此作的。
例如:有些人认为应用“我”及“你”等字眼会牵连自我观念的产生,这是不实际的。

渗透领悟的三方面

通过此种持续有力的正念,一人便能远离烦恼与各种观念,并能如实地观照事物的真实本质。接下来的工作,是加倍努力去提升诸根的力量,以使它们达到更强更敏锐的境界。
这些境界越高,透视力、离执、纯化及解脱会更深入,为了持续的发展,一个人需记住三方面的透视了解。
(一)寻和探讨遍知(Tiranna Parinna)
在内观智慧禅的修习,我们须不断尝试体验现象,真实相及因缘法的更细和更深的一面。如要更进步,这种的精进力是需要的。只要如此精进修习,自然会有进步。明显的成果绝不是即刻的。
这方面的智慧有如探照灯,它需逐步的增加以便更清楚的看到目标的自然性质。
(二)觉察遍知(Nata Parinna)
寻找后,一个人迟早会发觉和体验类似内观智慧禅目标的自然现象(即精神与物质过程)。这将会在心里留下印象,其深度有赖于定力的程度,而其对生命的影响却有赖于应用的范围。此种内观智所引发的印记将影响一个人内在及外在的态度。因此,这方面的智慧有如易感光的摄影片能拍摄清楚的景相。越易感光就可吸取得越多。
因此,当所观照的目标接触到敏锐的心时,一个人需使心持续的吸取所留下的清楚印象。
(三)智慧的舍弃遍知(Pahana Parinna)
这方面就如一个人能突破那些被无明无智所促成的困境。这也是舍弃烦恼的阶段,此阶段相应于智慧的进度。我们也可视其为不执着,即是放开较低层以达致更高层。如执着于经验,第一,我们将会产生烦恼,第二,不可能进步。这是指看透事物的能力。因为能不执着于过去的经验所以才能够更进步。
如要智慧有进步,这三方面的认知必须要有相同的进度。他们可喻为爬上梯子。要爬梯子,需要有三步骤:
1伸向更高梯级的横木。
2抓住更高梯级的横木。3放开较低梯级的横木。这三步骤符合
(一)探测遍知(二)觉察遍知(三)舍弃遍知

九种致使诸根敏锐的要素

为了要使诸根敏锐有更好的轮廓,浏览(清净道论》中所述的九种方法是有用的。

简言之,这九种法门是指:

充满信心。把那些适合的外在条件与内在因素,谨记于心中。且认真不断修习,不理任何疼痛、疾病和挫折直到达致目标为止。

使诸根敏锐的九种法门为:

(一)要初步的接受:诸行都是无常的

要寻找脱离险境的方法,莫过于手中有副好的地图。这种正确的理论根基除了指示如何避免潜伏性的危险和在培育中有进展外,它的重点是在于引起自信。一个人在接受正见之前需抛开一切邪见。一个人也需抛开推理的思惟,不然就无法有直接的体验。

这初步接受三法印真谛为自然存在的实性是第一因素,它推动一个人朝向发展智慧的正确方向。

(二)谨镇认真地修行

谨慎和认真的奋斗即是要正念“十足”

正确了解这修行的重要性,将提供我们正确的态度,唯一引导一个人脱离一切痛苦的法门及给予宁静、安全和决意的修习应该被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对其他人许下太多的承诺;为了要承担它们,便无法找出时间去修行。

任何可进行此种神圣修习的珍贵时刻,我们都该非常认真的看待它。只有持着这种认真的态度,任何过程都不被忽略,这是为生起精确和深入理解所需的条件。

(三)积极持续地奋力修习

谨慎和认真地奋力修习将获得每刻观照的素质,而持续不断是必须的。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个人就需要有意志、耐心、技巧,及多方面和伸缩性的正念。尤其是内观智慧里,因为定力和所观照的目标都是只存于片刻间的。

持续不断可使正念稳定地加强,而产生的推动力是相当大的。这就是为何在密集修行期间,大部分的人都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一个星期左右)便有深刻的体验及显著的进步。

(四)记住获得定力的方法

我们不可期望从导师那儿学到一切。很多时是要靠自己和我们的常识。

例如,由经验而论,定力如何的生起完全是个人的体会,虽然它的进展可划分成好几种。它是依个人的性情和习性而定。当它发生时,我们本身是最好的记录者。内观的经验也是如此。

在记忆过程中,就如一个人在旅途完毕后能记住旅程的程碑与界标。当他第二次到回去就肯定会比较容易与快速。每次坐禅后把所观照的记下以便有个记录让导师在问话时辅助你报告,也可在过后作为一种比较。

正念就如国王的一个好顾问,在经过周详和正确的佑计处境后给予国王忠告。

(五)考虑到七种适合的条件

外在的环境对于不熟练的习禅者之心意有很大的影响。即使是熟练的习禅者,对于下述七种条件的恰当选择可产生更好的效果。

简而言之,这七种适当的条件:

(A)适当的食物

适合个人健康的均衡饮食是最切实的选择。我们也需从烦恼的角度来衡量饮食,即是不会引起贪欲的食物。重要点是对饮用食物的动机与正确的意念,在吃时保持正念,并在食后有正确的省思,是有助于习禅的。

在吃前通常随念,这些食物是为了滋养身体,以维持身体使它不受损并有助于努力修习。提醒自己吃并非要使自己陶醉于食物中,或要使自己健美,或是为了欢乐而食,或要使自己身体增肥。

(B)适合的住所

建立这样的居处的需求在各部阿含经(Nikayas)里有述及。

(I)离乡村不太远也不太近(方便来往者)(II)容易通达。
(III)日间不拥挤,夜间安祥与寂静。
(IV)容易获得基本需求,并远离疾病及危险的害虫或怀有敌意的动物。
(V)在住所有多闻,通达阿含,持法,持律及持论等比丘长老居住。

(清净道论》(Visuddhi Magga)在“障碍”的标题下,有进一步讲述十八种不适合的住所。它也提到适合的住处是依习禅者的性行而定。[ 注:性行者有六种,即贪行,嗔行,痴行,信行,觉行及寻行]

十八种不适合于修习的精舍简述为那些:

太吵闹(近城市)。
很多工作和需要照料很多人。
不易获得必需品。
危险。
没有导师。

提到一些适合的精舍有:

森林
树下露地冢地山窟

关于性行:

贪行者适宜丑陋与不合意的住处;嗔行者适合在清净、纯净和悦意的住处;痴行者适宜了望四方,空旷和没有障碍的住处;寻行者以有隔板或围蔽的住处为适当。信行者所适宜的住所则与嗔行者相同。觉行者没有不适宜的住处。

(C)宜人的气候

很明显的,最适合的气候是不太热亦不太冷。在热带地方,多数人较喜欢凉爽的天气,因舒服能导致较好的定力,这是可理喻的,因热会令人疲惫。通常有些依藉冷气机,这种做法颇具争论性,因它是虚弱的藉口。我们需记住世尊是暑季最热的时刻获得证悟。一般上禅者都知道热并非想象中那么恼人。再者也有雨季,虽然凉天气是最受欢迎的,但这可能会令那些有较小住所者担忧。

(D)适当的姿势(威仪)

通常一个人保持走姿和坐姿的平衡。这有助于平衡诸根。它也有助于个人身体健康。然而在《清净道论》有提及一些较适合于不同性格者的姿势:

(1)贪行者:行和立
(2)嗔行者:坐和卧
(3)痴行者:行
(4)信行者:行和立
(5)觉行者:任何姿势
(6)寻行者:行

(E)适合的善友——为导师或精进同修者

这些有经验的禅者,富有广博与深奥的学识并有慈悲心,以老练及成熟的心传授他人圣道。他们激励脆弱与沮丧者。为愿学者的好模范及懒惰者的带步人。《清净道论》述及善友的优点:

(1)可爱且可敬重者
(2)善语和肯教他人者(好的顾问和有耐性的听者)
(3)所说的渊深(能作渊深的论述者)
(4)不做无理的劝导

它进一步建议亲近阿罗汉,如不可得则亲近“较低果位”的觉者。如再不可得则亲近得“禅那”者,若再是不可得则亲近“精通”经典者。

(F)适当的谈话

通常在精进习禅期间,唯有利于修行的谈话是许可的。这甚至局限于有关习禅的谈话。无益的世俗闲谈,除非是很重要,不然必须一律严禁。
然而在日常生活里,虽然在谋生时有难免的世俗闲谈,但我们应尽一切所能不违犯第四戒:说谎话及其他恶语。

(G)适合的去处

这指僧伽所乞食之处,而对俗人是指工作地点。找一份极少导致烦恼产生的工作地点是重要的,因为它是我们花费大部分时间的地方。

(六)培育七觉支

这七觉支是觉悟时同时生起的心法。它们被分开讲述,是为了可以更详细研究并随机运用。在他处已有很多类似的分析,在此我们只讲述在《四念住经论》里所列的觉支缘生法。

七觉支为:

(1)念觉支(Sati Sambojjhanga)
八正道的正念即是四念住。这也是智慧禅里对事物如是实相保持的正念。它为最重要的觉支,因此被列为第一觉支。
有四个方法助于令此觉支生起:
(A)《四念住经》所指的念念分明
(B)不参与心意混乱的人
(C)亲近常保持正念的人
(D)策励(通过理解或意志力)念觉支的培育

(2)择法觉支(Dhamma Vicaya Sambojjhanga)
此为智慧的透视性,能寻求了解诸法的性质。有七法有助于择法觉支的生起:
(A)博学多闻(指五蕴、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等佛法
之义)
(B)洁身净德
(C)使诸根平衡
(D)远离无慧的人(指愚痴、有邪见的人)
(E)亲近有慧的人
(F)深入观察各种名色法的过程
(G)策励择法觉支的培育

(3)精进觉支(Viriya Sambojjhanga)
此为八正道的正精进。也是奋力勤习智慧禅的精进力,有十一法有助于此觉支的生起:
(A)思惟(往生)恶道的怖畏。
(B)知晓依精进而得证出世间的殊胜功德。
(C)思惟已觉悟者所行之道,此道不是懒散。
(D)受人供养饮食当思布施之人因此举而得福报。
(E)思惟继承遗产(指正法等七种)之伟大,这不是懒散人所能领受到的。
(F)思惟佛的伟大(思:“为佛弟子所适宜的”)。
(G)思惟伟大的群族(佛陀,个人为其[儿]弟子
(H)思惟圣道生活者的伟大(如舍利弗、目键连)
(I)远离懒散的人。
(J)亲近精进的人。
(K)策励精进觉支的培育。

(4)喜觉支(Piti Sambojjhanga)
这是在智慧禅里的喜悦。它与信力有密切的关系,因它们有助于引发修习的精进力。同时,它也是培育与摄入安止禅定境界(指禅那)的重要禅支之一。有十一法有助于此觉支的生起:
(A)佛随念。(B)法随念。(C)僧随念。(D)戒随念。(E)舍随念。(F)天随念。(G)寂静随念。
(H)远离粗恶的人。(I)亲近高尚的人。(J)思惟信乐的经典。(K)策励喜觉支的培育。

(5)轻安觉知(Passadhi Sambojjhanga)
这是指心识与心所的宁静与安祥。有七法有助于轻安觉支的生起:
(A)受用殊胜的食物(即有益与适合)。(B)受用安乐的气候(即有益与适合)。(C)受用安乐的姿势(即有益与适合)。(D)用中庸之道(即是思惟因果业报)(E)远离暴恶的人。(F)亲近身轻安的人。(G)策励轻安觉支的培育。

(6)定觉支(Samadhi Sambojjhanga)
定力是指心与心所法,平等,平正,及不散乱的安住于一目标中。在内观智慧禅来说,是指每一刹那的安住于目标中,并能察觉到目标之三法印的真谛(故内观智慧禅的定力,亦被称为刹那定)。有十一法有助于定觉支的生起:
(A)洁身净处。(B)诸根平行。
(C)善巧于相(恰I妙的选有相[身念处]为修禅目标)(D)适时策划心识(疏忽)。
(E)适时抑制心(精力过剩)。(F)适时使心生喜悦(不满足)。
(G)适时守卫心,使心不受干涉(平衡诸根)。(H)远离无定的人。
(I)亲近有定力的人。(J)省思禅那与解脱(的利益)。(K)策励定觉支的培育。

(7)舍觉支(Upekkha Sambojjhanga)
舍是对事物的如是实相保持足够的正念所带来的平衡心态。有五法为舍觉支的生起:
(A)中庸对待诸有情。(B)中庸对待诸事物。
(C)远离对有情与诸事物有渴爱的人。(D) 亲近对有情与诸事物中庸的人
(E)策励舍觉支的培育。

(七)习禅时勿过于忧虑个人的身体与健康

当习禅者在长时间的密集修行期内,有患病的可能。我们常以此为停止修行的藉口。如我们了解到病与死是无可避免的,那就没有理由停止。我们必须修习至最后一口气。有好多习禅者在临终时观照疼痛而达致最高的证悟。也有一些因此而痊愈。

(八)以坚忍精进力克服疼痛

痛与病通常同时出现。但也有其他的因素,比如保持一种姿势太久也会导致痛。定力的增强也可使微痛变得强烈。即使饿也被视为一种病。我们无法完全逃避这些身体的病痛,所以迟早需要面对它。故此,当观照时,我们需要很多精进力保持一种持续耐久的正念。如我们的心念够强,可以克服它,如所说的“名”克服“色”;但在这未实现前要有很多精进力。

(九)朝向最终目标不半途而废

最终目标即达致祛除诸苦的阿罗汉果。只要未达致此目标,苦还是可怕和难以忍受的。为达此目标,多数人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奋斗,只要习禅者不退缩,拥有“不半途而废”的态度能令禅者继续奋力勤习。

使诸根敏锐或成熟的其它因素

1 有更广的观照目标

每个目标有其特质。它可能较适合某种性格,一个人也有他自己喜爱的法门来训育其心。如每次都执着于同一目标,我们的训练就变得狭窄和缺乏变通性。我们不知道或许其他的目标会更有助益。因此,有了坚固的基础,例如掌握了身念住,禅者应以更多和以较长的时间观照其他目标,如受、心及法念处。不论观照什么目标,都能使我们达到更深一层的修习。

增加变通性与增加适当目标的选择肯定会增加内观智的成熟。

2 三昧禅(定禅/止禅)

虽然定禅有别于内观智慧禅,但它肯定是有帮助的。有强的(三昧)定力者可持续较长的坐姿并保持更深厚的定力,以让更深的智慧生起。虽然纯修内观智慧禅也能如此但如有深厚的定力将事半功倍。

此外,定禅里不同的目标对禅者有它们特有的影响。譬如有些定禅特别适合克服某种顽强的烦恼,如嗔行者修习“慈悲定”后会有较良好的改善。

它也可增强某种脆弱的戒行。例如,一个较少信力者修习三宝随念法后会有更强的热诚与自信。

大部分佛教中的定禅与内观智慧禅都有密切的关系。

定禅的目标可轻易的转入于内观智慧禅的目标。这只是专注力的转移。依风遍处(定禅)为比喻,在初步且不甚熟练这两种禅法者而言,定禅的初步心识目标(Uggaha Nimitta)与最初阶段内观智慧禅中的风大目标是无法区分清楚的。另一方面,光明遍处所培育的明亮心识,肯定对个人的观照有帮助。

除此之外,有些禅法的目标能产生某种心态以催促智慧的生起。我们从经典里知道偶然遇到某些纯观念性的目标后,智慧也可因而生起。如看到尸体会生起不执着的感受,这种智慧与厌离随观智相似。

对于定禅法的问题是:

(一)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达致心中所需求的定境及保持此境的能力。
(二)可否拥有能由定禅转入内观智慧禅的技巧。

由始至终的关键即是“时间”,因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同时时间也过得非常迅速,我们必须赶快地采取行动。另一个关键是适合个人的修行法与有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

3 依决心或愿

决心所能产生的力量是众所皆知的。下定决心,心和精进力将倾向于达到目的为止。

这也是意志力的坚持,心态最重要的调节剂。就如输入一个方程式以使电脑能依此程序操作。

决心能让我们控制事物,不然我们就会被事态所操纵。心识力量的奇强,可创造超越我们平日所能想象的。定力是力量的来源,而决心却是传达力量的媒介。

很多商业化的禅修法门都用此种正面性的思想和制定法以达致更多世俗的目的。甚至特异功能也依此法训练。在此,我们纯粹以内观智慧禅为主题。

当下决心于达致深远的目的时,须谨记于心:

(一)纯净的动机
它不可受贪、嗔或痴的影响,否则将导致不良的后果。

(二)明确的誓言
若不如此做,后果将是犹像不决,甚至令人惊奇。就如把含糊不清的要求输入电脑中一样。我曾经遇过一个不幸的实例,一位禅修者因这个原因而导致一时之间心失去了控制。我曾问过我的导师,怎样的态度才是禅修者所应持有的。答案是:习禅是为了净化人心。如能依以下的誓愿将是最好的。

首先,我们忆起在行善,如布施供养后,常口诵的回向偈:
Idam Me Danam 以此布施
Asavakkhayaham Hotu 愿我祛除一切烦恼障
Idam Me Silam 以此谨守戒律
Nibbanassa Paccayo Hotu 愿我证得涅槃
Idam Me Bhavanam 以此习禅
Magga Phala Nanassa Paccayo Hotu 愿我获得道与果的智

此誓愿反映那善行布施的功德辅助于解脱一切痛苦的意志力。

有时我观察到,如一个禅修者心意散乱,立了以下的誓言,对他的修禅往往有显著的进展:

“愿我奋力精进修习内观智慧禅。以我奋力精进修习的精神,导致完全灭苦的智慧快速及清晰地涌起。”

也有一种方法就是禅修者立下誓言能清楚地观照及建立每一个内观正智,如:

“愿生灭随观正智能生起。”

这只能实用于曾经体验过生灭随观智的习禅者。立下誓愿后有助于体验更成熟及确定每个内观正智的阶段。除非较低的内观智已有良好的进度,否则较高的就无法达致。这种修习法须有经验的导师教导。

两部经典的注义:

注(一)(弥醯经)(Meghiya Sutta)
在《弥醯经》,佛陀奉劝弥醯(Meghiya)有关导致尚未解脱的心至成熟的条件。

他先指出五种:
(一)一个拥有善友,良好同伴,及忠实的友僧。
(二)一位有美德并以其戒律抑制自己的僧人。圆满德行并常常能从最小的错误中见到它的危险性。
(三)严肃坦诚的谈话:谈有关不奢求于满足、独居、远离、奋发努力、德行、定力、智慧、解脱,及正智和解脱的理想,一个僧人能顺意地,容易地、无困难地去获得。
(四)一个奋力达致美德的僧人,能勇以祛除不善的条件,守着正义,不逃避,并不屈不挠和精进地负起正义的事业【指弘扬正道』。
(五)一个有智慧且知悉生与灭过程的僧人,对这种坏灭性之苦具有圣者般的透视。

在建设此五种条件后,须再培育另四项:(A)省思(身之)不净/作不净观以祛除欲念(B)省思友善/慈爱/作慈爱观以祛除憎恨(C)对出入息保持正念以切断散乱心(D)了知无常以断除“我见”

注(二)七法(The Seven Points)

在以上经典,佛陀告示说,一个僧人熟练七法(7points)并作三相思惟(Investigator in 3 ways)堪称为一完满。
如我们要培育智慧,须谨记这些,并完全了知:
(一)五蕴性质(即:色、受、想、行和识)
(二)它的生(缘起)
(三)它的(缘灭)
(四)它灭之道(即八正道)(五)满足(所引起的愉快)(六)痛苦(所引起的痛苦)
(七)脱离它们(远离对它们的贪恋)

三相思惟,是指对以下它们的自然性质的探讨
(一)四大(Dhuta)
(二)六根(Ayatana)
(三)十二因缘(Paticcasamuppada)

洞察诸行性质的正智

洞察正智是慧根。在内观智慧禅来说,仍是一种超越观念,并能如实照见一切事相生灭本质之洞察。它是一种直接体验名色现象后,而有的成果。禅修者在初期时,只能洞察名与色的各别性质,到了后期,他便能觉察到它们总体的性质(指名色),即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

这种洞察诸行性质的正智,会持续得到增长,仍是由于禅修者已体验了诸行之无我相。晓得除了观照心与被觉察的现象(目标)外,并无一个我,或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于这所谓的名色中。[ 注:这就是七种清净中的见清净了。]此种的洞察,于初步时是非常重要的。因它是禅修者要趋往深层境界的根基。唯有通过了此阶段后,禅修者才能对自己所经历的体验有了明确的了解或认知。比如对变迁过程的特性,与组成诸行或法的缘生关系的了解。拥有此种了解后,一人方能分辫出什么是善的,有利益的,及恶的,无利益于自己的精神状况。同时会去培育善的心态(如慈悲、信心、不执着等二十五种美心所),远离恶的心态(如:忿恨、掉举、昏沉等十四种不善心所)。他也会依据现有存在着的各种条件关系,去鉴定自己所要精进训育的趋势。最后,禅修者将会发现,也唯有通过此种“七种清净”过程,一个人才能得到净化,离苦解脱。

至此,要补充一点的是,在培育过程里,会有二类性质的正念生起:

(I)正念好似处在目标外面的远处观照(II)正念好似进入目标内外起观照

第二类的状况里,禅者的定力会显得较深厚,同时在透视目标上会比第一类来得明晰。由于第一种类的正念好似在观照两种分隔的目标(指观照心与被观照的目标),因此,于定力方面,就显得不怎么强。可是此类的正念,拥有一种好处,就是能使禅修者不会那么执着于目标,如在施用于观照一些不可意的目标,如令人反感的剧痛,或富有令人生起执取的乐受等,此类的正念就比较能带来安稳的状态。

培育善心态,以对治不善的烦恼。

当我们已充分的对烦恼起明确的观照,那将会使我们对此些不善法的形成或因缘(外或内在)有所认知。犹如一个人得了病般,需对他的病因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后,方能对症下药。所以我们要去培育善及有利益的心态,去对治那些令人烦恼受苦的恶法。

首先,我们应当注意的是:

(A)有那几种能与各种美(善)心识相应的心所,这样我们就能选择一些(与恶心所相对的)善心所,作为禅者培育的趋向。

例如:
1.贪欲盖——以不执着、不贪的善心态(所)来对治。
2.嗔恚盖——以宽容、慈心、体惊的善心态(所)来对治。
3.昏沉睡眠盖——以精进、生气勃勃的善心态(所)来对治。
4.掉举恶作盖——以乐、知足、安稳的善心态(所)来对治。

(B)禅者要知道自己如此去培育善心态(所)的意图何在
他必须要纯粹的为了要证入圣道与脱离苦海。[ 注:这也是此书的主旨]。若禅者能不断去对事物现象(诸行)的生灭过程起观照审察,将能带来他对诸行复杂缘起关系,与它的三法印性质的直接体验。此种直接的体验所产生的经验将会使禅者了解到诸行变迁的实相。到了此种境界,禅者将能清楚洞察到诸行的缘生缘灭的刹那变迁过程。同时,禅者会注意到,此种川流不息的变迁,较观照到目标的特性(指三法印)更显出。禅者若能再继续以多种行法去奋力观照此些变迁,他将会觉察到诸行是充满不如意与不圆满处的。此种充满缺陷的现象,佛教中便称它为苦了。

于是,当此种的苦相,再被深一层的体验到时,禅者的厌离与离执心就会因而生起。

这强烈的离执于世间法,将逐渐导入出世间法的境界里。但除非慧根成熟和够敏锐,推动力才足以带来所期望的目的。这还需防备途中的障碍。此过程在很多经典有提及:
“比丘们如是见,僧众如是闻,不再幻想色…受…想…行…识。当一个人已祛除幻想,他已不执着。当不贪欲时,心就自在…”

简言之,在内观智慧禅,所培育正念的过程有如以下
(1)以正念祛除烦恼
(2)以正念祛除观念
(3)对名色现象的无我特性保持正念
(4)对缘生保持正念
(5)对三法印保持正念
(6)洞悉三法印的意思
(7)培育对苦的真义之明觉
(8)对缘生状况不执着或冷静
(9)转向非缘生法(出世间)
(10)跨渡非缘生法
(11)证悟非缘生法

十六正智与七种净化的归类也和以上所述的意思相似。

三法印

我们通常以三种方法来形容一切有为事物的本质:

(一)诸行无常(Anicca)
(二)诸行皆苦(Dukkha)
(三)诸法无我(Anatta)

修禅者必须通达此三种本质后,方能永断一切烦恼。若要证到此境界,修禅者必须专注的观照此三种特征(相),即是:

(一)无常相(Anicca Lakkhana)
(二)苦相(Dukkha Lakkhana)
(三)无我相(Anatta Lakkhana)

这三种能导致灭苦的解脱“观照”,因程序不同而得三种名称:

(一)无常观(Aniccanupassana)
(二)苦观(Dukkhanupassana)
(三)无我观(Anattanupassana)

如更详细的解说:无常是那法或那变换无穷的状态。这里是指名色过程或五蕴。在经典中有提到“色是无常,受是无常”等。同样的,它们也是不圆满,如经典中也提到“无常为苦”又如“苦为无我”。五蕴亦是如此。

这三法印,在不同的经典中有不同的名称和解说。

三相

无常相(Anicca Lakkhasa)

(一)它们会生、灭及变化(Uppadavayannathattam)
(二)生灭为其真实的本质(Uppadavayavantatta)
(三)由于有变化,它们是不稳定的(Viparinama)
(四)它只是刹那间的“有”或“住”(Tavakalika)
(五)相续间,一生起即刻消失(Hutva Bhava)
(六)与永恒(常性)相对,即:证实无常性(Niccapatikkhepa)苦相(Dukkha Lakkhana)

不圆满或缺陷相,通常称为苦之相。“苦”或“痛”这两种形容,还不能详尽表达巴利文“Dukkha”的全部意义,但却给予正确的强调。任何错误的解释只能怪中文语言中没有足够的字眼把它于巴利文中所含的意思表达出来。

因此,它只被视为“专业字眼”或“观念”看待。但如果要真正了解它的意义,只有通过深入修习正念才能体会。

三种苦相为:

(一)苦苦(Dukkha-Dukkha) 这是指身心的苦。它们之所以苦是因为难以忍受。如:疾病、饥饿。
(二)坏苦(Viparinama Dukkha) 由易变而生的苦(指不满)。如:身心的乐受变坏后而产生的苦恼。
(三)行苦(Sankhara Dukkha)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苦(行苦)。如:名色的生灭过程在以上三种苦之中,只有行苦包括了一切有为法。而行苦的观照是不带有观念。所以能断除烦恼。

无我相(Anatta Lakkhana)

“Atta”或“我”有许多意义,其中有:“灵魂’,“心”,“善行”,“身”等等。

“Anatta”是“Atta”的反义。它只有以下这个意思。“在一个众生之中,根本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质” 意思是说,诸法,名色现象都不是“我”,“人” 或 “众生”。由于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我们不能从中或在外找到这些众生。它不属于任何人的,也不受任何主宰。

要通达三法印,修禅者必须以正念观照名色现象,尤其是它们所持有的特殊征相(自相)及普通征相(共相)。

修禅者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使心念专注和敏锐:

(一)以分组来观照

由于初学者倾向于视事物为整体,因此采用分组法来观照(从色法开始)能帮助修禅者摆脱连续及整体的观念。他必须把一个过程分为几个部分。

例如在行禅时,他可将步伐分为:右步一组,左步另一组。右脚步伐又可再分几个小组。在念住经中提到一步可分成六个小部分,并在每一个部分又有各种不同的色法显现。

同样的,在观照腹部的动作时:

上升————一组
下降————一组

或在六根方面:

看————一组
听————一组
嗅————一组
尝、触、意识亦各一组

当正念增强时,修禅者能体验到更多小组,而每一小组都各有其不同的现象。将这些小组再加以分析,并深入的观照,修禅者可觉察到刹那的变化和快速的生灭过程。

(二)以缘起来观照

当修禅者能观照到现象的生灭后,他应尝试去观照它们如何生起。即是造成现象生起的条件。那些使它持续和消失的条件也同样被观照。这就是观照不同现象的因缘,将使一个人能观到无常、苦与无我相。

例如:经过长久的坐禅后,修禅者想站起来。他会发现到站起来的过程是由“想站起”的意念(动机)所支配。而这意念却是由另一个现象如疼痛或烦恼所造成。有了这种知见,修禅者会体会到:没有人站立(无我),坐着时有很多不满(苦),以及这过程已过去了(灭)。由站立或其他的姿势中也会体验到相同的情形。

在四念住经里的心念处篇中有提及,也可依此种“组别式洞察法” 去观照 “心” 之三法印相。

例如:
贪————一组
嗔————一组
痴————一组
无烦恼的心态————一组
昏沉睡眠——一组等等

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它们缘起的条件或关系来观照。例如:

由于对痛楚产生不悦,渴望乐受的心识便生起。

色法是心识的观照目标。它们双双对对的可被另一个心识立刻的察觉到。

如:以正念观照腹部“上升”的过程时,一个醒觉知道腹部在“上升”的心(正念)与腹部(色法)的“上升”现象同生同灭的。“下降”的过程也是一样。

当修禅者能观照到分成几个小组的“上升”和“下降时,他也可察觉到心识相应分成很多部分在生起和消失。

当修禅者能够时时刻刻以正念去观照心法的各种现象,明觉地去洞察它们刹那随刹那的变化,若修禅者能如此持续的观照,他对无常变化的认知,将引发起更深且不受观念影响的内观正智。修禅者就开始深入了解有为(世间)法,以及到最终的无为(出世间)法了。

十种观的染

当修禅者的正念和正定增强时,一些奇异的现象或乐受将会相应生起,并能令修行者产生执着。这就是内观智的十种杂染。除了第十种是真正属于“杂染”外。其余的确实是正确修禅的成果。它们在习禅者体验较脆弱的第四内观正智初期时特别的显著(有时在其他内观智里也会显著的呈现)。若想要再有进步,修禅者必须了解这种境界并非是道和果识,亦非已达了心智培育的终站。习禅者不应该执取这些杂染。

十种观的杂染为:

(一)光明(Obhasa)

(二)智(Nana)
(三)喜(Piti)
(四)轻安(Passaddhi)
(五)乐(Sukha)
(六)胜解/勤(Adhimokkha)
(七)策励/勤(Paggaha)
(八)现起/念(Upatthana)
(九)中舍(Upekkha)
(十)欲(Nikanti)

(一)光明(Obhasa)

在修禅时,即使禅者是闭着眼睛或处在黑暗中看到光亮是件很平常的事。它呈现的方式,有时如明亮的星点,或手电筒的光或车辆前的大灯,或信号光,或五颜六色的光彩,甚至是一副非常美丽及引人的图画。

一位修禅者说,他经常看到一只身上生有鳞片的飞禽,另一个却觉得他身处在另一个世界。不足为奇的是,有些修禅者甚至还会以为自己已证得天眼通。另一些修禅者甚至会急于看到它们,以确实自己已达到某一内观正智境界。而一些修禅者会以为自己已超凡入圣或见到圣者。

其实,这些光在还没有体验过第一内观正智的人也可以看到。在修禅时见到光并不意味着一人拥有一颗善心识。记得小时候,我经常看到这些光。有些人告诉我,他们曾看到妖怪。其实,这一切,大部分是心中生起的形象或幻觉。

因此,除了过分想象和不平衡的心态外,幻觉亦可是原因之一。

因此,在修禅时,它们会因为外在的目标连同了潜伏着的烦恼相应而显现。比方说,艺术家肯定会有较多此类的幻觉。

止禅的修习者却刻意观想一些光明和色彩以培育较深的定力。当定力增强时,这些光明和色彩便会净化,明亮和显著。

在智慧禅里,这些是意门的目标,并只有在正念和正定增强时才清楚的观照到。如修禅者执取它们或者感到恐惧,它们就会显现较久。如果仔细的观照,它们会很快地消失。如果它们持续和更显著,那么修禅者就不要理它,并把它处置一旁。

然而,一些修禅者却不曾生起光明。若是生起,那也只是微弱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修行比别人差。

(二)智(Nana)

当正念和正定增强时,修禅者肯定的能更清楚的体验和了解名色的过程。他也会分析得更准确。

这些“智慧”,无论是内观正智,哲理或观念都可能升起,而使禅者执着它们以便证实个人的成就。为了渴望能够再次体验这些“正智”,修行将停滞于此阶段。而一个人可能会对此加以思索,以致进入自己所编织的观念结缚中。

对于新奇的小小体验而感到兴奋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耽误。那些曾经读过或听过有关正智的修禅者,甚至会尝试去编造,自以为是内观正智的体验。这只会给修禅者或禅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修禅者因此不应该执着于这些正智。其实,它们与有为法一样,亦需被体证为无常、苦、无我。

(三)喜(Piti)

喜的生起会相应引来强烈的贪爱与执着。修禅时体验的喜不可以含有贪欲和执着的。它比较优秀及纯净。然而如果修禅者一时大意,执着仍然会产生。

对于修习定禅者来说,此种喜爱的存在与生起,能直达二禅那(Jhana)的阶段。在智慧禅方面,喜爱往往会与乐受相应而生。

修禅时所能体验的喜有五种:

(1)小喜(Khuddaka Piti) 小喜如:清凉,抖动,且有时会起疙瘩的感觉。
(2)刹那喜(Khanika Piti)生起时如闪电火花般,或身体表面上似有蚂蚁在爬行般。
(3)继起喜(Okkantika Piti)如倦入波浪川流中,荡漾,震动的感觉。
(4)踊跃喜(Ubberga Piti)感觉轻盈,似漂浮在空中般。有些禅者,甚至会被此喜受所引起的一股力量猛地一推,跳跃升空的动作。
(5)遍满喜(Pharana Piti)散布、遍满、浸透全身的喜。

当修禅者初次经历到以上所述的喜受时,虽然有人会感到惊恐,但大部分的禅者都会感到有趣和兴奋。因此,他们通常会执染于此些悦受,而以致身体不受控制的摇摆与颤动,有如民间那些降神跳童的举止。

因此,这些喜也必须如实观照为无常等等。观照时喜悦如不消逝,就得保持一段距离。如此它才不再是阻碍,反而帮助禅者进步。

(四)轻安(Passadhi)

这是指心的轻安、轻快、柔快、适业、明净、及正直。相反的是心不安、沉重、坚硬、不适业、呕心、不如意。

(五)乐(Sukha)

乐时指在修禅时所生的胜妙之乐。乐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乐,修禅者可能会易于执着而误当它为最高的法乐。禅师认为这是诸烦恼中最“危险”的一种。

有一位禅者说,这种乐受有如中了头奖一般。有些则形容如放下重担后的舒适。更有些则认为如进入熟睡状态的情形一样。它们必须被观照以避免执着生起。

(六)胜解/信(Adhimokkha)

当修行逐渐进步后,信心便会生起,有时,若一不小心,它会来得非常强烈,势不可挡般,把禅者的正念削弱掉。那时修禅者就会被情绪所影响,而心中便开始思虑、计划,去实行修禅以外的事物如弘法、要出家等等。最终他会感到情绪紊乱不安。

禅师曾经对一位修禅者说:“如果你真的要帮助别人,你最好还是继续以正念观照修习而不要再去思索。

(七)策励/精进(Paggaha)

这是指善巧运用平衡精进力于修行。他不觉得爱睡或疲乏,而且能长时间进行修习。

(八)现起/念(Upatthana)

有时候正念不只是非常强烈和有力,并且也非常自然顺畅。这时,即使是细微的现象都会被觉察到。在这阶段,一些修禅者会误以为他们已证得阿罗汉。因对他们来说——阿罗汉的正念是持续不断的。

(九)中舍(Upekkha)

强有力和持续的正念将引发平衡和不受干扰的“舍境”。这时修禅者对于所有现象,不论内在或外在的都能保持中立。这种境界的确是非常平静、安稳。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太久,修禅者可能会以为他已证得很高的修禅境界一如已成阿罗汉。如果他执取这种见解,那么他的心就会被此种观点,搞得糊涂苦恼不堪,因为当“舍”的境界消失后,他还会自以为是真的。

(十)观的欲(Nikati)

这是指对于以上九种杂染现起的执着。因满足于那些境界而不再努力及精进。如果他以为这是法的巅峰,那么他便歧入于邪见。而如果他自以为是已经获证圣道与圣果了,那就会偏向贡高我慢。若他继续执取并再渴求,他便会堕入有为法的缠缚中。

超越观念的禅修

当修禅逐渐进步,至智慧成熟时,他便能舍弃所有的观念。唯有当正念自主及定力深厚时才能实现。

时间、空间、语言或见解已失去了它们的意义。即使是一些现象的特性有时也会变得含糊不清。只有三法印很清楚的展现。

修禅时的体验不一定是含有喜悦的。有时,它会非常奇特。有时候却很奥妙,以致修禅者在过后都不清楚他所体验到的情景。它的出现是不能预测到的。一些则说它有如梦幻。有的感到迷惑并说:“这是不可理喻的。” 它们甚至会被认为是“恐怖”或“难受”的。如果修禅者不小心或没有导师,他的正念就会消失而使他感到害怕。

如果修禅者曾经读过七种清净和十六观智,他就会辩别其中一部分。然而要以文字去了解那未曾体验的境界是不容易的。这些难以承受的经验称为“行苦”(SankharaDukkha)。这体验随着进度越来越强烈,以致心生起离执。

这时,正念仍旧和以往一样的重要和必要。如果修禅者不能肯定,那么他应该慢慢注意和观察。当不善心生起时,就暂时停止。结果屡次体验到此种境界后,修禅者不止能适应和排除恐惧,并且还能认识它们的实相,提升信心及消灭更多的烦恼。最终他便能平稳,超越并了解诸法的实相。当一切因缘和合,波罗蜜成熟时,我们便会体验到佛陀所赞扬的无上真谛。

在修智慧禅时,经常会发生的现象是修禅者会陷入一种好像“不清醒”的状态。这时,那些曾经听过其他修禅者报告的人,就会以为这种“不清醒”的现象就是名色的灭——涅槃。其实,共有两种的“灭”:

(一)灭后又再生起(生灭Uppada Nirodha)
(二)灭后就不会再生起(灭尽Anuppada Nirodha)即:证了道果的灭。

如果修禅者误把生灭当为不生灭,那他就犯了很大的错误。这不但会破坏他的修行,而且也会使他感到不安和矛盾。那些未证道却以为是圣者(Ariyas)的人,其实是很可悲的。他们变得傲慢和执着。但这不是不很普通的错误。虽然很多修禅者能够舍弃这种邪见,但他们会很尴尬。

有很多原因可以造成这“不清醒”的状态产生,其中一些是:

(一)修禅者从沉睡中清醒过来。(昏沉睡眠)
(二)修禅者充满喜乐、轻安等心所。(轻安)
(三)修禅者对事物无动于衷,至隔离所有清晰的目标。(舍)
(四)修禅者深入定境,尤如失去意识。(定)
(五)修禅者体验到变化非常迅速和不断的生灭而无法察觉到任何现象。

有很多适意和快乐境界被禅者误当为至高无上的境界。这是由于人人都渴望证道,贪欲便在无形中生起。

修禅者很容易辩认他是否已经证道。这是不需要他人或个人来证实,它本身就是证据。要是还有丝毫的疑惑,它将不会是真正的涅槃。

当证入涅槃,一个人已完全摆脱(指须陀洹——预流果)

(一)我见(Sakkaya Ditthi)
(二)对三宝的疑惑(Vicikiccha)
(三)一切不能导致解脱苦海的行法,即指除了八正道外。(戒禁取)(Silabhata Paramasa)
(四)一切可导入四恶道的欲念(Apayagamaniya Kamaraga)
(五)一切可导入四恶道的嗔恚(Apayagamaniya Patigha)

在经论中有提到,悭(Macchariya)和嫉妒(Issa)亦被断除。而圣者对三宝有绝对的信心并且不会破五戒。

在经典中有提到:
“善哉瞿昙(Gotama)善哉瞿昙,譬如有人,使倒者得起,隐者得现,迷途者示以认道,冥室燃灯,有目得视。世尊如是,以无数方便,说法示教,亦复如是。瞿昙,我今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摄受我,自今已后,尽寿皈依三宝。”

如果真正体验到,这“法”将会常住,直到最终这五蕴灭尽。

十六观智

(一)分别名色正智(Namarupa Pariccheda Nana)

这时,修禅者能直接亲身经历到诸观察现象的各别特性,且明了地分辫出它们之间的不同。譬如,有一禅者以正念观照腹部上下之移动过程(风质)。若此禅者在这现有的阶段,已踏至名色正智,此时他必可了了分明地洞悉到这观照的心是一种法(名),而那些被观照的风质状况是另一种法(色),它们俩者是相异的。同时,禅者也能清楚地觉察到,此些真实法的实相,都是无个人,无命,与空(Nisstto, Nijiva, Sunno)。

(二)缘摄受正智(Paccaya Pariggaha Nana)

不同的现象以不同方式互相缘起与影响,这亦被洞悉和明觉。

(三)思惟正智(Sammasana Nana)

当深入观察到缘生(即第二正智),修禅者于此时可觉察到诸缘起法之三法印特征一无常、不圆满和无我。一切现象的生起,存在及消失亦能分明察觉。痛通常在还未瓦解消失前,呈现地非常强烈。而观智的“杂染”可能会出现得很明显。

(四)生灭随观正智(Udayabbaya Nana)

当无常的觉念增强时,禅者能体验到刹那随刹那的变迁。通常现象的呈现犹如瀑流似的川流或如泡沫似的绽开,由于现象的三法印性质显得清楚,其各别的特殊性质便不再明显。此时生与灭的过程清楚,中间却不然。

(五)坏灭正智(Bhanga Nana)

当无常的过程更清楚地被体验到时,生起和消失基本上显得一样,但后者会较为明显,因此,当这过程的变化非常快时,只有灭的过程比较清楚地被体验到,而禅者感觉到自己好像完全消失。

(六)怖畏现起正智(Bhaya Nana)

当禅者经验到非常快速的变化时,那是令人害怕的体验。这是说现象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令起怖畏的。

(七)过患随观正智(Adinava Nana)

当现象非常快速的变化时,它每刻每处都在变化中。这使禅者感到无法在这其中得到真正的依归和寄托。这时禅者觉察到行的过患。

(八)厌离随观正智(Nibbida Nana)

当怖畏和过患更清楚地被体验到时,“厌离心”将建立。以上第六、七、八种观智,基本上是同样的,只是程度的差别而已。它们为“行苦”(Sankara Dukkha)的不同方面的体验。

(九)欲解脱正智(Mucitakanyata Nana)

经过了以上几种经验(并了解缘生法的苦性),禅者自然地,真诚愿望能脱离一切苦。

(十)审察随观正智(Patisankha Nana)

当修禅者进步时,他会更精进于修行,这使他能更深入的觉察三相,以便生起解脱正智。

(十一)行舍正智(Sankharupekkha Nana)

当习禅者的正智与正念随着定力的加深而成熟时,禅者可深透视一切现象里的无我,因而生起很强的离执。心于是进入更微更深的定中,能真正洞悉现象过程的本性。
此正智有六种特性,即:

(一)舍断布畏与喜欲
(二)对一切保持中立(不苦不乐)
(三)精力和正念是自动又轻松的
(四)禅者可轻易的在长时间内修禅
(五)目标变得更细微
(六)心不易飘荡

此为高深的智慧禅所持有的境界。禅者的心态非常稳定且定力深入。虽然,很多禅者尚未达到此境界,但这可是他们应努力朝向的目标。

(十二)随顺正智(Anuloma Nana)

当前述(第十一)正智成熟后,禅者经验到那符合所有前述的正智并迈向真谛。

(十三)种姓正智(Gotrabhu Nana)

在此刹那,心的目标以涅槃为所缘,还未证入出世间的道识,仍拥有凡人心的最后刹那识:是将要超越凡夫的(种)姓而成圣者的(种)性。

(十四)道行正智(Magga Nana)

这指那圣道心识,仍以涅槃为所缘。它的作用为断除烦恼(结障)。

(十五)果位正智(Phala Nana)

这是以前述的正智或圣行为近因,而成的果识。这证入圣果的体验,可被回忆,时间可持续至七天。(视各人拥有的定力状况而定)。

(十六)省察正智(Paccavekkhana Nana)

证悟过程:即指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正智很快的一个接一个快速而过,它一逝去之际即被觉察到。它反照道、果、涅槃及已断的烦恼。

需记住上述十六观智是为了提供所需的概念。而我没有提到体验那一方面。有关此类的详情,可在其他已出版的读物中获得。

通常在每一阶段它还有其特别的指示,这让那些有更广经验的人士讲述更好。

常被提出的问题是:禅修者一定要经过此十六个观智的步骤吗?

原则上“是必要的”。有些禅者可能已体验了,却没有察觉到。那可能是体验的太短暂,不够深刻的原故。可是,却有一些体验清晰者,由于想到那体验的广泛意义而生起恐惧心(不善心)。所以,我们对观智的体验要有正确的了解与态度。不该对它们生起恐惧与执着,认知它们只是一种让人达到目的的工具。

第二,应谨记于心的是:对事物现象的观智是一回事,被观照的目标又是一回事。例如疼痛是智慧禅常见的目标,病者也常遭受疼痛的。有些现象是吸毒者与禅者都会体验过的,但显然他们的心态有天渊之别。我们所强调的是成熟和强而有力的正念,虽然所经验过的现象亦暗示其状况。

另一个禅者所犯的错误是:

有时禅者发觉到自己虽是非常奋力精进,但观智却似退步时,便感到失望。在此他们需谨记这些观智是当诸根强时才显现,而诸根并非每时每刻都如此保持着。但如我们奋力修习,将能培育更深的观智。观智的成熟与观智的层次是两回事。虽然它需要达致某种程度的成熟,方能进展到另一个观智。但可肯定的,禅者需要成熟的正智,以跨渡目前的观智。扰如建一座金字塔一样,若要建得更高,其底层就需更加坚固和阔大。

重点是跨渡彼岸,那才是有所差别。即是说,能否确保证入涅槃及不再轮落恶道,那才重要。

证入圣道需要:

(一)诸根成熟与够强
(二)途中没有阻碍

另一个常提出的问题为:某种行动的后果,会成为解脱道上的障碍吗?
答案是:任何不善心的行动对修道会起某种程度的阻碍作用,并且一些重业(Weighty Kamma)的障碍,在这一世是无法摆脱的。

可除去的主要阻碍为:
(一)冒犯一位圣者,尤其是阿罗汉,但这阻碍可除。如犯者恳求圣者原谅。
(二)破戒可改正,如再重新受戒(例如:表白等)另一点要记的是禅者所发的誓愿。
例如已誓愿要成为三藐三菩陀(Sammasambuddha),辟支佛(Paccekabuddha),或要渡尽所有众生等等菩萨誓愿的人,将不会在此佛法住世(指释迦)时期跨渡苦海,而进入无余涅槃。这是由于他们的誓愿所需要的条件阻止脱离苦海的道心。如禅者期望达致最少须陀洹圣道,那么他需放弃这种誓愿。

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点,并争论这并非真实,但这是不需要争论的,就如没有必要争论到底路将通往那里一般。如你不相信,那就继续前进吧!无可否认,有这种高尚的理想是非常神圣的。

涅槃

你如何知道是否真有涅槃? 你如何知道一个人确实体验涅槃? 这是两个常被提及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证它的存在。

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以科学方法来证明涅槃的存在。涅槃是非缘生的,只有以个人的心各自去体验。心需培育到足以体验它,不然是不可能的,犹如盲人不可能看到东西。

经典确有描述涅槃的特性,如:

(1)Mokkha:脱离(疼痛与悲伤)
(2)Nirodha:灭(一切苦)
(3)Santi:安宁(一切行)
(4)Amata:不死状态
(5)Dhuva:永恒状态
(6)Sarana:归宿(不受苦的)
(7)Khema:安全(避开一切危险的)
(8)Visuddhi:清净(不受污秽污染的)
(9)Nibbuti:寂定

“确有如此境界” 初时是建立在信仰上的。但我们行中,若能证到越来越多经典所说的真理,我们的信念将增强,而唯有通过这直接的体验才能圆满。

因此,我们说 “佛教徒奋力精进朝向涅槃” 比 “已获证涅槃”(除了那些已经体验过的涅槃)较为正确。这也可回答另一个问题:——佛教徒不懂它是什么,又如何奋力精进去获证涅槃?这也就是为何佛陀给涅槃一个悲面的定义,即 “一切苦的息灭”。如我们将此谨记于心,并继续修行远离痛苦直到所需作的都已完成。类似的问题是:禅者可以贪求涅槃吗?
答案为:不可能。因为涅槃是证悟的并非获得的。但禅者可渴望在证悟后的成果。如证悟阿罗汉果,那就不可能再有任何贪爱。

一个人如何知道他已真正的体验涅槃呢?

这问题就如问谁是阿罗汉?(我们说不知道,但却能知道谁不是阿罗汉)。同样的,我们比较容易知道谁还没有体验涅槃。这可由尚存于心中的烦恼障而下判断。

我们也能这样的回答这问题:已证悟涅槃的禅者会自知的。如禅者不能肯定是否已觉悟,那么很可能他不知道涅槃。也有一些自以为知道什么是涅槃,但事实上他是不知道的。

有些人,甚至通过推敲式的问法,要求证得涅槃的存在,如:

真理是否存在?或有什么是常住或永远不变的?保持沉默也许是最好的答案。那么,我们以什么为动机呢?那么,为何不用别的方法?

《羯腊摩经》(Kalama)里劝告不应为了传闻、谣言、经典等等而轻易的相信。禅者应继续的修禅,信心自然会建立,一切的疑惑将会消失。

习禅途中的困境

 

这几年来,不少马来西亚人曾参加修练毗钵舍那禅(内观智慧禅)。并从他们的反应中,我们可以列下他们经常面对的困境。在此,我们大略讨论一些他们所经历过的困境或难题。

为什么错杂的心会发生?

正念是用来观察一切事物的真实相。如果我们有了正念,不论是内在或外在,有利或无利的事态,我们都能醒觉,并能依据观照。

修习内观智慧禅是培育强韧和不间断的正念去观照刹那刹那的身心变化过程。当正念有了相当的成长并能适当的应用时,它便能洞察到那藏于深处的随眠(愚痴),进而使我们脱离烦恼和痛苦。

既然如此,那错杂的心又是怎样生起的呢?

这解答是非常简单的——原因是没有正念,虽然他们都在试图培育正念。拥有正念,在何时何处都是有利的。然而没有正念,困恼便跟随而来!

我把禅者们通常所面对的困境分为:

(一)欲望和价值的冲突

(A)最常见的冲突是物质与精神上的理想。如法句经所说的:的确有一条导向世间利益之道。的确有一条导向涅槃之道。

其实,大多数佛教徒都晓得精神上的快乐远比物质上的快乐更优越。再说,也只有精神上的快乐才是最主要的。但一般上,每个人都会同意,精神上的快乐也比较难获得。我们之中,由于贪爱仍强,智慧浅薄,大部分人仍然保留在家身份。有些却会同时努力的去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理想,然而往往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另外一些人会试图把其中之一置之不理,但,这也解决不了问题。

正确的是,一个人应在他的一生中紧记着他心灵上的目标;这样,他的生活将不会失去心灵的充实与提升,进而超越世俗的烦恼,达到出世间的解脱。忽略培育自己心灵上的自由,将会导致悲哀的结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旦怀有朝向涅槃的高尚目标,就必需放弃一切世间的快乐和财富。无可否认,证悟涅槃是每个佛教徒的最终目的,但我们也应该认知自己的短处,所以禅者应该知道他要修持的程度及衡量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例如,我们的工作。既然已作了决定,我们应该要坚定,真诚(记着精神上的重要),现实(考虑现实的情况)——考虑到环境,精神生活的品质及适应性(即能适应进展快速的世界)。在周详的思考后做了决定,自然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冲突应该会消失或减少。

(B)另一种冲突是慈悲与智慧的选择。有些人,害怕修内观智慧禅,他们认为,万一修内观智慧禅而证得圣道,他们就再也不能修菩萨道以成为正遍觉者。其实,这是杞人忧天的,因为,若习禅者曾有誓成菩萨的愿力,那么禅者是不可能在修禅时证涅槃的,然而,在修持的路途中,禅者若有放弃成菩萨的愿望,他仍然可选择成为阿罗汉。这两种都是非常高尚的圣道,一者是理想的,另一者却是实际的。

(二)恐惧

(I)恐惧未知的——包括害怕发疯,“走火入魔”等。

这些都是使人停止修禅的原因之一。但这恐惧是没有根据的。有很多种原因能导致一个人“走火入魔”。我们可将它们分为二类,——那是不正常的倾向和错误的修行。

(A)不正常的倾向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潜伏的习气——善和恶的。这不单指今世,它也包括前世所累积的习性。当习禅者在修行时,有些较强的习气会呈现。如你当时不能处理它们,它们将会操纵你。一些习禅者(幸好是少数)却比他人较易于崩溃,这些现象通常都是发生在精神上有问题的人。除此之外,其他都是遗传的。如果你是其中之一,那在修禅时,就应该要特别的留意了。在没有禅师的教导下进行严肃的修行是不被鼓励的。因此,你应该先解决这些心理的问题,然后才进行修禅。其实,为了安全起见,并不是不容许这些人修习智慧禅,而是禅者需要在有经验的禅师教导下才可进行严格的修行。习禅者应该坦诚的向禅师讨论有关他的难题,如曾有过精神崩溃的经验等等。

(B)不正确的修行

这里所谓不正确的修行,是指修持邪定而不是正定。邪定与正定的分别只在乎于有没有正念。邪定没有正念而正定是有正念的。当没有正念时,心便不善,这会使你更贪,更嗔及更痴。举个例子:当你生气时,嗔恚可能增好几倍;相同的,当你有贪和痴时,它也将增强。这种心识和狂人的心是无异的。如果习禅者继续的修持邪定,它将变本加厉。

到底问题出在那里?

(i)可能是禅者开始习禅的动机不正。
每位禅者都有他们习禅的动机。但是,如你修禅的目的是自私的,那你将会变得更自私和愚痴。修内观智慧禅是以持续不断的正念来观照身心过程以祛除烦恼(贪、嗔
和痴)。如果你修禅的目的是为了要成为百万富翁,或想与常人肉眼见不到的无形众生互相沟通或识别他人的心,那么我建议你立刻停止修禅。

(ii)态度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这竞争的世界里,许多人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如果事情不如意时,他们会感到非常失望,有者是受不了而崩溃,有者却企图说服别人他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本领。有个修禅者常提起的问题是:我们怎样知道我们是否已疯了?答案是:如果你自以为是阿罗汉,能识别他人的心,能回忆你的前世,能见到或听到别人所不能看到或听到的,那么这很有可能你已疯了。修行应该拥有顺其自然的态度,过于心急是不必要的。我们若变得急于追求禅定的进展时,更要保持正念。

(iii)错误的方法处理事物
在修行时,禅者将会有一些不平常的经验,有些是非常恐怖的,有些则令人喜悦(如境物、声音或感觉)。在智慧禅,这些经历都应以正念观注,最终它们会消失的。如果它们仍持久不消失,修禅者就应将它弃之不理,将观照心转移,观注于其他的智慧禅目标(如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如果那目标(害怕或喜悦的)继续的呈现,并干扰禅修,那么禅者应起来行禅。

禅者的问题是:当他们特别害怕或执取于这些现象,而这些现象一次又一次的呈现,以致不善心变得更强烈,习禅者应该如何应付?当执取或害怕生起时,先不要理会目标,禅者应观注这些害怕的心识直到它消失为止。不然邪定便会产生。如果那目标是非常的强烈有力或持久时,禅者应该停止修行,直到得到恰当的指示。

(II)害怕疼痛和身体的残废

在修禅和日常生活里,疼痛是不能避免的。但在修禅时,我们以疼痛来训练我们的心以使它更坚强和不受影响并洞察疼痛的实相(无常、苦、无我)。

在修禅初期,初习禅者需要面对一些肉体上的疼痛。只要有耐心,这些疼痛会逐步消失。往往禅者会因为定力的增强而感到更疼痛。随之,禅者便能体验到疼痛的消灭。有经验的禅者通常利用疼痛使心意专注,建立正定和正念。

太多的疼痛也会令恐惧生起。就如一个不吃苦药的小孩,虽然这药对他有益,却因为恐惧而不愿意吃药,修禅亦如此。但如有足够的佛法理论也有助禅者克服此种障碍除了疼痛外,修禅者应该知道修禅也能带来乐受和益处。此外,你也能试图不理会疼痛而观注其他的目标。当害怕产生时,禅者应观照它,如果害怕不消失,那么随念佛的种种美德,也有助于禅者克服它。

在观疼痛时,一些禅者害怕会因此而残废或死去。我们把它分为两种情形加以讨论。即是:没有病痛。病痛是指心脏不正常、痔疮、哮喘病、高血压等等。

(1)没有病痛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当禅者停止修禅时,疼痛也很快的消失。因此,禅者在还没有放弃观照疼痛前应观照那想放弃观痛的欲念。但是,禅者应该尝试观照“害怕疼痛”的心,直到它消失。害怕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一些禅者曾经坐禅超越六个小时也没有因此而变得残废。

(2)有病痛
在还没有修禅前,禅者的的病痛应给予医药治疗。在修习内观智慧禅期间,应先观注疼痛和害怕的心理。如果无法办得到的话(比如疼痛太强或持久),禅者可不必理会它们,而以另外的目标修持直到有足够的正念和正定才来对治它们。许多修智慧禅者有时能把那被视为长久和不治的病痛医好,但这是需要许多的努力和决心。禅者在修禅时逝世,被认为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三)缺陷

(a)不适合的地方
没有适合的修行地方其实是个最差的藉口。要找一个较凉快和清净的修禅地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地方太吵杂,修禅者可以利用“听到”,“听到”或“声音”,“声音”来观照,禅者也可观注“热”或“冷”。

(b)不足够时间
这是“比较”能被接受的理由。人们不能有足够的时间修禅,是因为世俗的负担如工作和家庭。以完全没有时间为原因是并不合理的藉口。如果我们真正要修禅的话,一定能找出一段时间,如早晨或临睡前,再说,我们可以把正念运用在日常活动中,无论我们在做什么,保持醒觉及泰然自若地进行当下之动作,有如驾驶、说话、行走、想等等。除了修正念外,我们同时也能修持其他的美德,如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悲和舍的波罗蜜。

(c)缺少禅师
我国的确缺乏有资格的禅师。什么资格呢?最基本的条件是:
一位有资格的禅师除了明了各种修禅法门外,他也能够指导修禅者走上正道并关怀人们的利益。知道“怎样修禅”的意思是指有彻底的禅修经验;同时禅师亦严守戒律,心平气和及没有强烈的贪欲、嗔恚、愚痴或烦恼。
指点正道意味着有慈悲心和具有足够的佛法知识,如通晓巴利文经典和它的注解,并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鼓励使禅者的修持迅速进步和走上清净道。
禅师和禅者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同样的,习禅者的真诚和坦白也一样重要。在选择禅师时,禅者应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禅师。但因缺乏禅师,禅者唯有先参与一些严肃的密集修行班,这样禅者才能亲自体验和明白禅法。过后可以书信来往,继续一个人的修持,但在开始期间,最好能得到禅师亲自指导。

(d)缺乏正定
一些人放弃修智慧禅的另一个原因是心非常烦燥或不稳定。在修禅期间,他总觉得自己非但没有得到平静,反而好像是在浪费时间,及在受不必要的苦。这样的习禅者应问自己:
(1)我是否有守好戒律?在日常生活中,我有多少的抑制?如果我们曾经耽于恶劣的行为,难怪我们的心会这么的纷乱。避免做任何邪恶的事是建立正定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怪禅师。如果禅者在日常生活中彻底的修持正念,那他在修禅时应该是能专注的。
(2)我在一天里修禅多久?有没有每天修持?是否认真?
如果你没有真正尝试,便不能期望太多。如果你常常在每天真诚和精进的修持,那么在密集修禅时你的心一定能很快定下来。
(3)你有没有得到正确和完整的指示?你有没有例常请示禅师?
如果你没有得到正确的教导,亦没有出差错那这真是奇迹。要得到完整和正确的教导,就得常与禅师会面请教。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禅

 

一般上,大多数修禅者只参加一个星期或更久的密集内观智慧禅修期。之后,当他们回想时,他们肯定是有所收获的。至少他们学过了基本的修禅法,即是如何应用正念来祛除五盖以便培育正定。如果修禅者能够超越观念来体证三法印,那时他们必定会对内观智慧禅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而对那些只参加一个星期禅修者来说,可能对内观智慧只有肤浅的了解。

因此,修禅者在临走之前都会问:“当我们回家后我们应如何继续修行?

(一)协调

当修禅者回去后,他们必须利用一段时间来协调心念以便应付世俗的生活。有些修禅者可能会变得心烦意乱或易怒。这是因为在密集修行期间,被压制的贪欲和各种不良倾向在这时才涌现出来。这些现象都不会持久,也没有担忧的必要。

然而,有些修禅者则还能继续的观照。对于这些修禅者而言,往往导致许多让人非议的问题。例如:他们的同伴可能会认为他们的行为怪异、离群和自鸣清高的态度。他们不像以前那样高谈阔论或开玩笑。他们甚至把举动都放得缓慢!如果修禅者在这讲究快速的世界里,为了能持续的观照而把他们的动作放得缓慢是不实际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必须违背自己意愿去涉入无谓的谈话。如果勤奋的修习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学业或家庭生活,那么,他必须放弃过于积极的修行。毕竟,他们还不是出家人。为了生活、环境及其他世俗的顾虑,他们在无从选择之下必须面对这现实的世俗处境。

(二)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在这动作快速的世俗生活里,修禅者所应用的正念是普遍性的。这种正念好像一盏照明灯,照耀着那受到外界刺激而生起的动作和感受。这时,除非环境许可,他们是不会持续的专注于一个目標上。他们必须观照较多外在的目标。例如:驾车时,虽然我们主要的动作是驾驶,但是正念不可以单单集中在驾驶而已。我们也必须对周围的环境,如交通灯、行人、汽笛声等等提高警惕。如果我们一不小心,就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第二,正念多用以观照观念化的事物而非事物的真实本质。我们生活在这观念化的世界里,就必须与他人沟通,因此我们不可忽略种种的观念。例如:我们必须利用到“我”,“你”,“我的” 及 “你的” 等字眼。我们也必须思考,但我们应该有正念地去思考。往往有些修禅者则借此机会来观照思潮,并发觉每当观照思潮时,它们就会消失。为了生活起居,一个人还是需要面对及接纳这现实的世俗。

有些修禅者则会因为太过注重于观照当刻的事物而觉得善忘,他们必须花费一段时间去思考以便能记起所说过或所听过的事情。如果有这种现象,那么他们就必须更谨慎的去记起往事或计划未来。也有一些修禅者会凝视某一景物,但脑海中却是空白的,这是缺乏正念的定心。修禅者不应该让它持续下去。

简单的说,他们应该对以下事物有正念与正知:

(1)目的——做事的目的要善而不是恶的。
(2)适当性——做事时知晓天时、地利、人和的适当性对在家居士而言,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普遍性的正念观照是非常主要的。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忙着找生活的所需。如果他们持有某种程度的正念处事待人,他们将会对这世俗的生活有正确的认识。这种见解可以带来福利和快乐。

(三)正式的禅定修习

如果许可的话,我们应该利用周末或放工后的一段时间来进行正式的修习。只有在这修习的时刻,我们才能暂时忘记外面的世俗生活而进行这最圣洁和有意义的任务。

日常的修习,一般上所面对的难题是如何使心念远离五盖而获得平静。修禅者可修习行禅、诵经、佛随念、慈悲观、不净观或死随念来平静心里的压力,之后才转移到正式的修习。他可以直接修智慧禅,以使心念平静,然后进而继续修习以培育智慧。如果工作后觉得身体疲倦,那可先休息一会才开始修行。

在日常生活里,如有例常修禅的习惯,它的效果及进度自然比偶尔修禅好得多。但是,在日常生活里所培育的正念不比在密集修行期间来得迅速和巩固。

修禅者也会问:“我须要利用多长的时间来修习,以便我能保持在密集修行时所达致的程度?”

修禅者想要保持他在密集修行时所达致的程度是无可厚非的。但这却往往是件不易办到的事。在密集修行期间所达致的程度比较高,因为当时的正念是持续不断的,并且又有禅师从旁指导。如果在密集修习时,修禅者的进展是缓慢的话,那么他在平日修禅时就能轻易的保持他的程度。反过来说,如果修禅者在密集修行期的进度很快,那么就必须在平日中用较长的时间来修习,以便能保持住他所培育的正念和正定。其实,修禅者必须明白,日常的修习不是为了要有显著的进步。只要拥有正念,他就会获得利益。若是缺少了正念,我们将会面对种种困扰或危险。

(四)善行

一个人必须功德圆满方能跳出六道轮回。其中,如善助缘和波罗蜜能导致证入圣道。这些善行包括布施、持戒、服务、礼敬、勤修等等。奉行这些善行所带来的业报将引导外面倾向解脱苦海。因此,每当完成一个善行时,佛教徒都会誓下此愿:

“愿以此功德,祛除内心的污秽,以证得涅槃。将此业报,集合成一股因缘,并导向脱离苦海的解脱道。”

读者们如有兴趣学习内观智慧禅法或希望获得有关的禅书,请联络以下的地址:

Centres For Vipassana Meditation
:Selangor Buddhist Vipassana Meditation Society
29B, Jalan 17/45
46400 Petaling Jaya
Tel: 03-7550596
Santisukharama
c/o Bro.Lim Kim Say
30, Jalan Johor
81900 Kota Tinggi
Johor Darul Takzim
Tel:07-8831803
Malaysian Buddhist Meditation Centre
355, Jalan Masjid Negeri
11600Penang
Tel: 2822534
Buddhist Hermitage Lunas
Lot 297, Kg. Sbg. Sungai
09600 Lunas
Kedah Darul Aman
Tel: 04-4844027
Metta Lodge (Buddhist Centre)
26, Jalan Rengas
Melodies Garden
80250 Johor Baru
Tel:07-325500
Wung Wei Kee
1215,Jalan Keranji
Taman Jaya
93350 Kuching
Sarawak
Tel: 082-368105
Kota Kinabalu Vipassana Meditation Society
2nd Flr, Lot 2-3,Blk 1,HSK Industrial Centre
Lrg Cempaka 6, Mile 7, Jalan Tuaran
88450 Kota Kinabalu
Sabah, Malaysia
Tel:088-420161
Buddhist Wisdom Centre
5, Jalan 16/3
46350 Petaling Jaya
Tel: 03-7568019
Taiping Insight Meditation Centre
29-B,Jalan 17/45
464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Tel:03-7550596
Mr. Tan Jin Kok
247 Setia Raje Road
Goh Mee Loke Building
98000 Miri, Sarawak
Tel: 085-416611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

 ——观禅的修行与进程

简体版PDF下载

慈济瓦禅师 著

雷叔云 汤华俊 译

休斯顿禅修中心主持出版

2015年9月

(更新信息请查阅 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版权声明

一、本书版权属休斯敦禅修中心所有,只要不擅加增删,欢迎任何单位或个人复制、翻印及流通,无需征得本中心同意。

二、不得以本书内容与版面设计进行任何商业牟利之行为。

三、希望获得本书印刷版的出版消息及其他佛法信息者,请点阅本中心网站。

四、欢迎助印或印行本书,亦欢迎捐助本中心各项弘法活动,请联系本中心地址或电邮。

休斯敦禅修中心谨启

2014年8月

联系方式

网站: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地址:7560 Harwin Drive, Houston, TX 77036, USA

电邮:hmc281@sbcglobal.net

 

目录

目 录. 3

自序一 10

自序二 12

智慧之树 12

不返之流 13

中文版序 15

译者序 16

第一部分 零地带 18

模糊的开端 18

何谓观禅? 19

基本条件 23

五精勤支 (Padhāniyaṅga) 42

正念 44

念处 49

正念的过程 52

定与念52

第二部分 念处观禅方法 54

第一章 身念处──建立稳定性 56

缅甸传统的念处 57

初步指导 58

所缘的优先顺序 71

修行进程中的注意事项 75

身体觉受 76

四威仪 77

姿势的平衡 86

出入息 86

腹部的起伏 88

开放和狭窄的觉知 90

出入息禅修 vs 起伏 92

正知 93

第二章 受念处 98

什么是受? 98

觉受(Sensations) 99

身之苦受 99

正确的心态 104

身之「乐」受 106

心之苦/忧受 107

心之悦受 108

中性/舍受 109

第三章 心念处 112

心(Citta) 112

心和心所(Citta and Cetasika) 113

不善心 116

善心(Kusala cittāni) 122

以心观心 124

持续正念的因缘 127

第四章 法念处 130

1. 五盖 131

2. 五蕴(Khandha) 140

3. 六入处(Āyatana) 152

4. 七觉支(Sambojjhaṅga) 157

5. 四圣谛(Sacca) 166

第三部分 实用观禅道理 171

第一章 清除 174

1. 清除 174

2. 增强 176

第二章 增强定力 179

修定的原因 180

定的类型和阶次 181

引生定力的因素 185

五禅支(Jhānaṅga) 189

定生起的十一缘 193

安止定和培养定力的技巧 196

入定和定正受的善巧 198

第三章 平衡诸根 201

五根 201

直接关系 202

互相依存的关系 203

平衡信根与慧根 205

平衡进根和定根 206

平衡精进根和定根的方法 209

根性的影响 216

平衡是个动态过程 216

清凉经(Sītibhāva Sutta) 217

第四章 磨锐诸根 218

开放和接收 218

清楚觉知和辨识 220

超越 221

瞄准 222

概念法 222

真实法(Paramattha dhamma) 227

使诸根锐利的九种行相 234

第五章 智慧 237

诸有的三共相 239

无我 241

内观次第和三共相 246

磨锐、引导正念和发展观智 268

循环起伏当中的循环起伏 270

直指法 272

想(saññā)、作意(manasikāra)和思(cetanā) 277

第六章 涅槃 282

第七章 净化和转化 288

随眠 289

转化 290

净化 291

简单之人的观禅进阶标准 296

四种行道 302

第四部分 辅助事项 304

第一章 有助于观禅进展的止禅 304

止禅和观禅 304

十遍处 305

四梵住(Brahmavihāra) 309

随念三宝 319

寂止随念(Upasamānussati) 325

死随念(Maraṇānussati) 340

身分(Koṭṭhāsa) 343

四界差别 347

第二章 禅修与问题 349

1. 初学者的问题 350

2. 非初学者的问题 351

3. 初学和非初学者的共同问题 357

第三章 在日常生活中修持正念 361

1.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有利修行的条件 361

2.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正念 362

第五部分 结语 366

传布光明 366

传布正道 371

中译后记 377

封底 379

致谢 380

回向 381

 

作 者

慈济瓦禅师
(Bhante Sujiva)

禅师为马来西亚华裔,不但指导禅修,同时兼为作家和诗人。1975年毕业于马来西亚大学,获得农业科学系优异学士学位,旋即在南传上座部出家,献身于四念处智慧禅的教授。禅师在早年修习过程中,曾受教于中、马、泰、缅多位止禅、观禅的师父,包括知名的缅甸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dita)。

禅师自 1982年起驻锡马来西亚哥打丁宜(Kota Tinggi) 山林中,在邻近新加坡边界的一座老橡胶园中创立「寂乐禅修苑」(Santisukharama Hermitage),邀请马哈希禅法的老师来指导闭关禅修,教授正念观禅。

禅师通晓六国语言,除能说写流利的英文、马来文外,巴利文、中文(普通话、广东话)、缅文、泰文等也都非常流畅。他酷爱森林和大自然,对文学、绘画、摄影也极有天份。1995年起他开始在世界各地教学,计指导过澳洲、新西兰、香港、意大利、瑞士、德国、捷克、美国、巴西等地一万名以上的学生,1999年也曾在美国教授阿毗达摩。2005年起常驻意大利指导禅修。

禅师的教学风格非常多元而灵活,善用止禅、观禅和中国禅宗的方法适应每一位学生的独特需求,无论指导新学或老参都极富经验,深受学生爱戴。开示时,禅师往往进入禅修状态,由内心直说法义,无须思考与预先准备,许多禅修者参加禅师指导的禅修营,除为禅修训练之外,主要就是为了聆听开示而来。

禅师其他的著作有《慈心禅:带来平静、喜悦和定力》(Meditation on Loving Kindness and Other Sublime States)、《修观初阶》 The First Step to Insight Meditation)《修观法要》(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出家人直说趣事》(Funny Monk’s Tales) 等;禅诗作品则有:心之声(The Voices from the Heart)、走动的鸢尾兰(Walking Iris)、林之风(Wind in the Forest
等。

译者

 

雷叔云,
台湾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取得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硕士,现旅居美国加州,译有十余种心理、宗教、禅法领域的著作,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马来西亚出版。其中《生命不再等待》(No Time to
Lose)一书荣获台湾第33届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1993年开始学佛,曾经参加过班迪达尊者、喜戒尊者、慈济瓦禅师、苏萨那禅师等指导的马哈希禅修营,亦参加帕奥尊者弟子性空法师、开印法师、大乘法师指导的慈心禅和四界分别观等禅修营。

汤华俊
,四川省蓬溪县人,198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于1992年赴美留学后开始学佛,1998年到美国加州湾区工作之后,有因缘接触较多南传佛教,特别是马哈希禅法,曾经参加过班迪达尊者、喜戒尊者、昆达拉尊者和慈济瓦禅师等指导的禅修营。

 

自序一

本书与我前一本著作《修观法要》(The 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
)同属个人的修行笔记和精进禅修营中的开示,充其量只是我个人对此一甚深主题的研究,不宜视为学术作品或用作心灵觉醒的参考。书中除了引用经文(有些我明白指出是出自经文),内容都是我个人的假设和结论,因此,读者必须慎思明辨。然而,我也不认为书中所描述的修行,与我所受的缅甸观禅训练相距太远。

在我看来,禅修是随自身所处的情况不断演化的修行──如树之生长,如水之流动,其中不乏意料之外的曲折和回旋,自从上一本书出版并被译为数国语言以来,情况的确如此。从我脱离保守而古典的东方形式,而浸润于开放而多元的西方观念,已达十年,我为呈现普遍真理所使用的语言和表现方式已然不同,而且,至今我已见到并发现许许多多崭新的方式来看待并处理各种情况。

我主要的目的,除了记录我修行路上遇到的许多珍宝以免忘失,同时也是对日益增多的朋友──尤其在欧洲──以及其他对观禅有深厚兴趣的人士,提供有用的诀窍和方法,希望他们能从中获益,令生活中痛苦减少,宁静增长。

本书分为三部分:

一、四念处的修行传统

二、阐述为何要这样修行的原理

三、其他辅助的主题

我为了增加趣味,加入了写作本书时以及以前所拍摄的照片,这些流经内心的影像,多少对最终的成书有所影响。

最后,我要感谢协助成书的人:Leong Poh Chwee女士协助全书的打字以及各阶段的草稿,Datuk Dr Victor Wee 和Lee Lee Kim给予编辑意见,Tan Siang Chye的美术设计,Steve Christopher为初稿打字,Aaron
Lee的排版,还有其他慷慨的捐助者和当天竺鼠来实验我的新技巧的禅修学生,以及在其他各方面协助的人。

慈济瓦
意大利樱树也原禅修中心(Pian Dei Ciliegi
2009

 

自序二

有关本书的书名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观禅的修行与进程

智慧之树

我们在马来西亚哥打丁宜(Kota Tinggi) 的兰若栽种了许多树木,我数了数,约有两百余种之多,如今是这道场颇值得自豪之处。更不消说,这些树木为前来追求心灵宁静的人士提供了清幽的环境。我告诉瑞士朋友植物学家比特(Beat)
时,他几乎从椅子上跌下来,因为全瑞士的树木,不过也只有三十余种。目前我积极推动在欧洲植树,心目中的理想是针叶树。然而我植树的兴趣并非出于环保或美学,一位传教士写过这样的话:「植树者入天堂。」他在瑞士大部分区域遍植落叶松木,显然与心灵层面有关。我则觉得这是大自然的象征和对大自然的重视。

有人曾问我最喜欢什么花,我回答:「莲花,以及最洁白纯净的花。」就温带的花而言,我当时选择耧斗草(Columbinea) ,因为它的三度空间结构,不同于寻常花卉。不过我尚待找出一种象征心灵意义的花。

要提到树的话,就非菩提树(Mahā Bodhi) 莫属了,还能找出更适合的树吗?菩提树的植物学名是Ficus religiousa,为热带常见的无花果树,但菩提树并非这一树种的随意任何一株,若考虑它是否属心灵家族的一员,那就必须是来自佛陀在卫塞节(Wesak)
满月日成道时坐于其下的原始那一株了,这是佛陀用来代表他自己的一株树。现今有一些著名的菩提树:一株位于实际成道的地点,虽然那是原来那株枯死后,从他处移植回来的;另一株在舍卫城(Śravastī),阿难陀菩提(Ānanda Bodhi) 比丘手植于祇树给孤独园(Jeta
Grove);还有摩硒陀(Mahinda)和僧伽蜜多(Sanghamittā)带往斯里兰卡的一株,其他尚有不少在佛教世界的菩提树。我们望着菩提树,会激发极大的信心,在其下禅坐可以滋养深度的寂静。

温带应是什么树呢?也许是紫杉(Yew)吧!有些古老的紫杉结满树瘤,有几分见鬼的恐怖;若在意大利,该算是橄榄树了,现在一般均视橄榄枝为和平的象征,虽然我想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是第一个这样叫的。

迈克‧布芬(Mike Buffin)有一本关于树的书这样写着:「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它们比地球上其他生物都久远。」在美国加州,有刺果松(Bristle cone
pines)树龄高达4500年以上,在英国也有差不多同一树龄的紫杉。树是生命的象征,会生长、会繁殖,提供食物、庇护、医药、建材以及无数的事物,不妨想想竹子和椰子树吧!但此处要谈的是心灵层面的象征,我们有贪爱之树,有力的触角直伸到地球的另一端。所幸我们也有智慧之树,也就是菩提树。智慧之树有赖善业的沃土而生长,以定力作为强壮的树干,从树干伸展出广茂的智慧枝条,完全成熟后,最终会结出解脱之果,这是我们必须培育的树──内在的菩提树!

不返之流

世界最长的河流数来,以尼罗河居首,亚马逊河居次,不,我并未亲自去过,也未亲眼见过,但我曾扬帆于第三大河,也就是中国的长江,而我现在想到的是世界第六大河,中国的黄河,理由是一句中国的俗谚: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

黄河很难治理,数世纪以来,洪水泛滥于周围的平原,导致生灵涂炭,又叫忧愁河。

然而你一想到佛陀,心灵上溯至印度恒河,世界第三十九大河。修行时,长度并没有那么重要,也许时间也不重要,然而恒河在长时大空中提供许多人类历史故事的背景,而印度为一圣者(Sannyasees)的土地,其中有不少心灵成分。经中常提到,佛陀的许多开示地点都在恒河畔。其中一例,便是「恒河」不断出现在《相应部‧大品》(Mahavagga,
Samyutta Nikaya)的偈颂中,涉及八正道、七觉支、四念处等的三十七道品。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是这样翻译的:「恒河依势向东顺流而下,培育八正道的比丘亦依势向涅槃顺流而下,此处基于远离、厌、灭、成就解脱……培育正见……乃至正定。」

你或许对生命之河(River of life)一词亦感熟悉,另有贪爱之河(River of Craving),二者并肩而流或根本就是彼此融入,所以有一位歌手唱道:时间与河流,并排流啊流,直到时间与河流都干涸,也不会改变。

然而,此处我们谈的是法之河,若修行已有很多进展,便不会退转。也还是同样的生命之河,但现在有了正确方向和道路,只会带来平静和自由。在这种修行中,我们所有心的力量逐渐增强与究竟真理一致,然后解脱。与真理相左便引发痛苦,与真理和谐便获得快乐。因此,我认为可以给它起个名字──不返之河(The river of
no return)。在观禅中,你先学会游泳,然后顺流奔向涅槃大海,这正是你须纵身而入的河流。

因此,一旦想到河流和树木是完美象征,我就不得不拿来当做书名了。想想当初那个场景,菩萨来到菩提伽耶(Bodhagayā)尼连禅河(River Nerañjarā)旁的大菩提(Mahā Bodhi)树下, 绕树而行,东面而坐,立誓肉骨血纵枯,不成正觉,誓不起座。岂不很受鼓舞?

中文版序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的英文原版写就之后,陆续译为意大利文、捷克文,德文版也正付印中。

我很欣慰由于译者雷叔云、汤华俊的辛勤努力,中文版已经全书译毕,即将由中国的慈氏内学书院和马来西亚的Sukhi Hotu出版社赞助出版。一路得到的这些支持,显示中文读者对观禅的高度兴趣,也可预见他们将会成为推动世界上观禅发展的重大力量。

佛教的观禅在中国的发展并非新事。这让人想起中国禅宗,它超越语言文字。从根本来说,观禅涉及实相和真理。我修观其实始于禅宗的传承,但遇到南传佛教有系统和分析性的方法之后,我又更上一层楼。结合自由与有系统的方法尽管看起来矛盾,却对修行有互补的助益,希望本书有助于中文禅修者培育观智。

慈济瓦
于意大利
2012年9月11日

译者序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用这个时代的语言,诠释《大念处经》、《阿毗达摩》、《清净道论》等经论中有关观禅的部分,对照实证和教学的经验,探讨新学、老参的常见问题,并鼓励正念必须落实于生活,坦诚而善巧地对观禅做了整体的鸟瞰,是修观者的珍贵资源,也是今世的清凉法音。

美国休斯敦禅修中心负责人张贵人师兄为本书著者慈济瓦禅师多年的弟子,邀请汤华俊师兄与笔者担任本书的翻译工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项为时三年的译书修行。贵人师兄也不断与我们切磋法义,斟酌字句,并以禅修中的体验为佐证。华俊师兄居德州奥斯汀,笔者住加州硅谷,三人抱持「观禅带来智慧与解脱」的深刻信心,并拜网络科技之赐,完成了密切无间的合作。

贵人师兄曾请笔者翻译禅师的《慈心禅:带来平静、喜悦和定力》(与台北市橡树林合作出版,2009年),该书已透过休斯敦禅修中心与许多中文读者免费结缘。本书翻译出版诸事仍由休斯顿禅修中心主持:从商请译者、核阅内容、管理进度,到赞助出版经费,最后承蒙马来西亚Sukhi
Hotu出版社于2013年以正体中文出版;简体中文版则承蒙慈氏内学书院慨然赞助。因此笔者特别感谢内书学院导师隆藏法师。值得一提的是,在简体版的出版过程中,善缘一路展开:隆藏法师、林谷师兄、陈小庚编辑、心道法师、善圆法师等都曾提供许多珍贵的指导和意见,真让人铭感五内!种种为佛法住世的齐心努力,终于成就了简体版的问世!同时,《慈心禅》和本书的电子版都会在刊载于休斯敦禅修中心网站,提供另一种阅读媒介,相信当能在华人地区广泛裨益有心修习禅法的人士。

本书佛法名相基本上遵循叶均居士所译之《清净道论》,寻法比丘所译之《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少数自译。总之,若有粗窳疏漏之处,笔者概负全责。若有人因本书而受益,一切功德皆归诸谆谆教导的慈济瓦禅师、所有共同成就本书出版的大德,以及读者本身的善根福德。若翻译工作有丝毫功德,愿回向佛法长久住世、众生普皆解脱!

译者 雷叔云
2014年8月

 

 

第一部分
零地带

模糊的开端

 

我何时、又如何开始禅修的呢?坦白说,我真不知道,过去太模糊了,说不准确。也许是罗桑伦巴(Lobsang
Rampa)喇嘛的书激发了我的兴趣,而尝试禅修,于是我便开始寻找禅修大师,这是一段我宁可遗忘却忘不了的经历。我最终碰到一位中国禅师,后来发现他是一位真正的大禅师,从他那里,我可以确定说我获得了一些真正的心灵层面(观)的体验,虽然我还需要更清楚了解如何使修行更稳定、更进步,接下来我也很幸运发现了上座部观禅方法——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所传授的缅甸正念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结构比我以前所用的方法更理性,我是英式教育系统出身,注重理由和理性。从那时起,道路便很清楚了。

我并不是写自传,所以不需要在如何开始禅修的经历着墨太多。我只是想表达,许多人跟我一样,禅修初期都是跌跌撞撞的,也许当时「选择」比「运气」多一点,但也不过只多一点点而已。更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是:「我为什么禅修?」

这个问题要比实际禅修的问题推回一步,这与信心基础有关,信心常喻为心灵生命的种子。这个问题还会牵涉到前世,这样才能解释事情为何如此。然而,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怀疑,我只限于讨论这一生,但这样往往难以说得一清二楚。

回忆我的童年,我想不出任何富有灵性或有关禅修的事件,即使从母亲告诉我的事,听起来也很平庸。举例来说,她说怀我的期间,非常贪吃凤梨,但我很肯定地告诉你,凤梨绝不是我喜欢的水果。另一件事是我常在母乳喂到一半时,便呼呼入睡。抱歉,我脚下没有盛开的莲花,头顶也没有星星引来东方三博士 [1]。如果我有任何心灵层面的东西,那都是亲爱的母亲按照中国的道德标准和习俗教我的。

我之所以选择佛教,完全因为我生于佛教家庭。也因此,我以为自己知道佛教是怎么回事,从我当时知道的那一丁点儿知识来看,我还算可以,所以我可以「下定论」我比较属于以理性为手段来唤醒对佛教信心的人,这种信心较多见于非佛教国家的人士。在佛教国家,情况则刚好相反。

这就是(我以为)我开始之处——理性/智慧和信心。理性/智慧亦可称为正见,信心是一个人天生的善和清净根性,这两者都是长期探索和修行过程的前导,也称为修行的根,必须相互平衡才能有效作用。信心太过,易于轻信;理性太多,导致怀疑;拥有常识(我称为正念正知)有助于平衡善根。然而,对初习禅者即使这样教了,他们常常还是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所以最好实际些,采用能滋养这两种心灵素质──智慧和信心——的方法,努力修行使其携手并进。

何谓观禅?

 

观禅包括两个字:观和禅,首先让我说一说「禅」,巴利文是bhavana,字面上的意义是「修行」,与心灵有关。一般而言,「禅」一字指冥想训练,过去与宗教、心灵关系密切,如今则包括许多自我改进的技巧。

佛教的──尤其是上座部(Theravādin School)──「观」是指由直接经验对实相[2]
的认知,不同于牵涉到思考和概念形成的知识。此处则着重观,因为唯有经由此一方法,方能证悟实相;唯有证悟,方能全然除去烦恼,终结痛苦。如果用正面表述来说,则是带来永续的平静。

观禅是乔达摩·悉达多(Siddhartha
Gotama)所传授,千百年来,经由佛弟子辗转相传。这是一个修心过程,培育、集中、磨锐正念使其成为具穿透性而纯净的智慧。通常止禅也用作这种修行的助缘,止禅是以概念为定的所缘,为观禅构筑一个稳定而清净的基础。相对而论,观禅的所缘是名/色的过程,这过程是能被直接观察并体验的自然现象的流动,体现三共相,也就是无常、苦、无我。

佛陀般涅槃(Parinibbāna,即圆寂)之后的数世纪,佛弟子广布四方,从而产生不同的见地和诠释,形成不同的宗派和多元的法门。即使在同一宗派中,每一位老师的方法、角度、心态也都不同,然而无论何时、何地、何人,真理仍然是一样的,这一点可以用来衡量宗派所使用的修行方法和切入方法。

若想知道佛陀当年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可以追溯到他原始的教法,理论上这可以溯至最早记录下来的口传圣典。注释书(义注)和注疏书(复注)则是后来写定的,是对早期教法的扩充,可能有分歧或误释。

下表可以说明这种情况:

后来的弟子分裂为各宗各派。一般而言,保守的上座部保存了较早的形式,前进的大乘——包括金刚乘——的方法就更灵活了。因此,有一个保守派别保存了正统教义,其他晚些的派别则加以扩充,与原始形式或有偏离。

修行的方法也反映了此一发展。上座部对原始教法非常忠实,连对文字都非常忠实,因而有所局限。大乘就有更多创作和扩充的空间,但如果不小心从事,很可能会走上真理的歧路。

本书反映的是第一种形式,但不采用逐字的教法,重点多放在原始佛法的本质和原则,同时也允许更多创作和扩充的空间。

另一种修行者的观点是基于真理或实相,然而关键在于我们对实相了解多少。如果我们了解,则什么方法能证悟实相,什么不能,便很清楚了,正如你身在罗马的话,你会知道哪些道路可以从外地通向罗马。

图一 导向涅槃的方法

我们可以假设:若是离真理愈远、方法就愈无关。在下图中,方法B最接近真理,因为这是直观真理A而说的,直接指向真理。方法C对尚未直观真理A的人最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除去与真理不相关的部份,方法D通常被视为修行的外围,可能、或可以引至真理A,但一些方法D会使某些根性的人进入方法C,止禅就属这个范畴,因为某些(如死亡等禅修所缘)涉及无常等,而无常正是观禅的中心。

 

本书中包括B、C、D,方法B是直指法,C恰好是观禅方法,方法D是为支援直接观禅的止禅,可由此转化为方法C或B,如何转换是有方法的。

尚有第三阶段的教学,这是给真正证悟者修行的更高深方法,这些方法对尚未达到这个阶段的人并无意义,而且看起来矛盾,这些方法从胜义谛的核心地带一路转化到世俗谛,我称其为YYG转化法。

图二 体验真理,以及导向真理的方法,应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真理中反映出来

国家导师,荷兰·那顿(Naarden),2008年

我没想到在荷兰那顿发现一座如此巨大的科米纽斯(Komensky)的雕像矗立在教堂之前。

他是捷克人,被视为「国家导师」,如欧洲的孔子,在其下站立的是一位前来参加禅修
的科学家/老师,他对禅修的心理效果做实验,我则视禅修为利己利人的研究。

基本条件

想要禅修的人士有什么基本要求呢?我们已提过其中的两项:

(1)信心(初善)

(2)正见(智慧),其余为

(3)道德

(4)正确的方法,只有在遇到第一位适合的老师才出现

(5)必须寻找适合的时间与处所。

1. 信心

有些人偏好使用confidence一词,而非faith,据说这样较能充分表达其意;有人附和这种立论,说信心有两种,一是一般信心,一是自禅修而来的信心。禅修中会有信心生起,虽属实情,但初学者还没有这类信心,所以我们要退一步来看,生起信心要靠理性推论,如果再退一步来看,我们应该说是之前(善)的因缘促使信心生起(也有些人是缘于理性推论之外的因素,如年轻时建立的感情或习惯)。从形而上学的层面,我会说佛教的信心(saddha)是倾向清净和善的习性,这使我想起人家曾问过我的一个问题:「灵性是什么?」我回答是使我们证悟真理、自心清净的修行,因此,信心被喻为能使水澄净的水清珠。同理,心也会因信心而清净,佛陀曾说:「不死(涅槃)之门向有信心的人开放。」也说过信心是开启一切宝藏的钥匙,这就是信心的面面观。当然,信心最好伴随智慧,否则便有过患,如同《卡拉玛经》(Kālāma
Sutta)说我们不应仅由道听途说而相信。在此建议大家要拥有智慧的信心,不仅为了禅修,也为了生活的各个层面。

我不只一次听到人们说自己修行的信心不够,这是指对三宝的信心,也就是构成「佛教徒」信心的条款。

觉者,历史上的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成道者。

最神圣的朝拜之所,印度菩提伽耶,1998年

菩提伽耶是佛陀成道的地方,无疑是最神圣的佛教徒朝圣之所。
这么多世纪以来,此处仍散发出解脱的喜悦。如今此地仍在佛
教徒手上,每年朝圣者如洪水般络绎于途,如果你尚未去过,
此其时也。此帧照片摄于圣坛之内,似佛的形象正端坐在佛陀
过去坐的地方。

佛陀的教法,特别是八正道,也就是修行。

佛陀的弟子,更精确地说,是圣弟子。

不在佛教背景中成长的人士,缺乏信心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们若深度检视三宝背后的意义,每个人心中都有信心。佛陀说:「见法即见佛,因法故,见僧即见佛。」属普遍真理的法,每个人一开始多少都能理解并接受,信心则与此有关。更重要的问题是,信心如何能与信任自己的能力结合,就像我们常听到的话——「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行,就不会去做;如果觉得自己行,就会去做了。」人类内心有广大的潜力,全看我们拓展到什么程度。因此,我若说每个人多少都能禅修,大概不会错到哪里去。如果你不是严重智障或疯狂,是可以走得很远的。

我在欧洲弘法还遇到另一个问题:「基督徒可以获得(佛教徒的)观智吗?」我回答:「真理,具有普遍性,并不属任何一种宗教管辖。基督徒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愿意学习,便可能得到佛法中的智慧。你若亲见普遍真理,其实会做个更好的基督徒。」

三种信心

我最初来到西方世界,便注意到佛教中心多没有佛教的象征图饰,有人就是不肯用,说:「我不需要那个!」意思好像是说这太颓废了。他们说:「我们不需要形象,我们需要的是信心!」这使我思考信心的议题,而想到信心可以藉由三个层次来了解:

(1) 通俗佛教的信心

这个范畴的信心出现于佛教国家的人们,你也可说它简单,称它为迷信,你甚至可以说它被外在可疑的因素所污染。在知识不足和识字程度不高的地区,这种纯粹虔诚的形式极为普遍,但我认为这种信心不容低估。有人说,信的人至少开始了,而太迟疑的人连开始都还没开始呢!有人也说:
「信心的作用是很神秘的。」我不同意,只是当你不理解的时候才看似神秘。但若依赖科学和思考来建立逻辑,是不能理解信心的作用的。心很深奥,需要深定和明辨才能了解心的运作,信心是能达到那深度的一种心质。

首先,这看似表浅的信心,可以使内心清明,引导我们至观智的大门。如果有智慧的指引,花朵到时候就会开放,若我们有宿世带来的潜力,智慧会很快自然生起。有人以为我所来自的亚洲,人们应该自动倾向于信仰仪式和象征。其实并非如此,许多亚洲的中国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加上一点中国道德的背景,但我们可利用已有的基础继续走下去。的确,这样的社会是有缺陷的,例如迷信,但这种缺陷一直都存在,我们需要慎思明辨。然而千万不要低估这种信仰,仪式和象征可以唤起不少走上正道所需的信心、喜悦、精进。

(2) 知识的信心

对喜爱思考的知识分子而言,这是经过选择的信心,然而这并不容易生起。起先我们会开始对新的事物提出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就会起疑,因此需要研读并亲近善知识,虽然这类的信心是慢慢开始的。然而一旦开始,便会更稳定、更可取,如果能获得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就更为平衡。

(3)超越的信心

一旦累积了丰富的修行体验,信心便成长了;只要禅修日有进境,对心的能力也会更有信心,当这种善果成熟,内心成长的力量会使我们冲过理性的心,这便是信心超越先前所料的境界,心不再因恐惧未知或怀疑自身的能力而受限。我们十分需要这种信心,以超越世俗局限。

如何生起信心

生起信心有多种方式。但回到基本面,我认为是由触而来,触生受。缘起的法则是:若有无明,则受生爱,若有智慧,则信心生起。由触生起名法变化过程并造作业行,而这些又是靠所缘和其他因缘条件,如习性、意志力、见等。

所缘是有力的因缘条件。因此,宗教性的所缘,如形象、圣像、象征以及出家人常常在道场出现……等,对于早年的成长——尤其是孩子——影响特别大。也有一些虔诚的仪式往往为知识分子所诟病,象是充满感性地沉迷其中,以及知识水平低者的信心转成迷信等。

但此并非这些所缘的本来用意,我们如果正确使用这些所缘,开发信心便非常有力。若对这些开启信心的事物有更多的触,则会开展出与喜俱生的受和心路过程,对于修行困顿时期甚有助益,也会使定力成长数倍,感受和情绪如果不总是、至少也常常比理性思考更强而有力。在佛教国家,大众普遍具有信仰,时间日久,许多形式开展了出来,自然对生命的意义添加了许多色彩和趣味。

最后,我们不能遗漏听闻开示和讨论佛法的知识层面。再强调一次,亲近善知识是首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得靠书本了。但在这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我们不能不戒慎小心。最后要提一下:我们若步入修行的深水区,许多必须知道的东西都是经由口传而传承下来的,我好奇为何如此,但历史有一些答案。佛陀的教法在他入灭后数世纪才写定下来,比丘当时不会携带着一橱架一橱架的书游行人间,古代嬗递知识的传统是口传。通过观察这个时代的情况,我便了解何以如此——修行的人找不出多少时间;若还要教学,则太过忙碌,所以从前许多大师往往不为人知,因为他们没有文字记录流传下来。

2. 正见

正见是颇为敏感的议题,因为会冲击他人的信仰和观点。正见坚固能起到保护作用,使我们不被各种偏离理性和善法的因素所动摇。就像有人说,魔鬼迂回而狡猾,只要稍稍疏于提升自己的心质,信心就会滑落。虽然我们都同意「见」有保护(但愿是善的,而不是恶的)作用,然而「见」也会产生限制,例如极端的宗派主义。

此处正见系指符合实相的正确理解,因此这见解必然是善的、纯净的(kusala),这样的心智开放而警醒,无论继之而来的是什么样的想法、推理、哲学思考、情绪,必会通过正念之门。因此我们若接触到书中某一修行方法或想法,虽然要小心谨慎,也仍需保持开放的心态。如在一部经中佛陀说:「并非这样 [3]……。」

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我们都是先学习教理和教义,然而我们不能仅出于盲信而全盘接受,对应该起疑的部分,就应该提出质疑。在这种情况之下,疑并不属不善法的怀疑论,而是真诚探索问题的答案。本师释迦牟尼佛曾说:「你们当测试我的教法,如以火试银。」

一定有些问题是我们无从解决的,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实用的策略,也就是设定优先级。

首先,考虑四种不可思议处:

(1) 世界的始终

(2) 佛的境界

(3) 禅定与神通境界

(4) 业力

这并不是说我们连想都不能想,而是说我们必须认识自身的限制,等到我们的心智充分开展时,自然就能理解这些境界。在此之前,我们可以视为假设而努力证明。若是有违实相的事物出现,我们便抛弃它。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看出正见乃正确理解实相,当然这种理解有不同层次。

佛教以不同的形式阐释正见,为简化起见,我们仅考虑两种主要类型:

(1)业的正见

(2)四谛的正见

(1)业的正见

业(kamma)是因果律中的道德法则,善业引生乐果,恶业引生苦果。这样的「见」确立了有道德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背后的真相。心的本质导致生命轮回,因此这种缘起现象由心而来。举例来说,瞋心是伤害性、暴力性的力量,会引生伤害性、暴力性的后果。悲心是疗愈的力量,可以减轻痛苦,这些都不难理解,只是业往往发生在好几世生命期中。即使如此,如果我们仔细观心,仍能看得出宿世的影响。

理解之后,便需保持正念。心不断创造业的因缘条件,水滴石穿,所有的行为都会在内心深处累积力量,如种子等待因缘发芽。因此,你便可以理解不道德的人何以无法心志专一,他的心识会变现出地狱。另一方面,过着道德、纯净、慈悲生活的人,会有清净的力量支持,想要平静并不困难,因为他的内心反正一直倾向于平静。因此,要建立强而有力的道德基础,才能在禅修道路上走得长远。万丈高楼要从坚实地基起造,快速移动要靠强大马力的车乘。

不道德的行为象是杀、盗、淫、妄、酒,都是不道德的心所造作出来。道德的心所会造作出布施、持戒、修心等业行。

佛法也指出业不是一切事物的唯一依处,自然还有其他秩序和运作方法:

i. 种子次第(有机物质)(Bīja niyāma)

ii. 季节次第(无机物质)(Utu niyāma)

iii. 意识次第(Citta niyāma)

iv. 法次第(Dhamma niyāma)

v. 业次第(Kamma niyāma)

然而,如果你走在灭苦的修行道路上,业力的缘起是最重要的。一旦业力支持你,你便有了最强大的靠山。

(2)四谛的正见

四圣谛──苦、集、灭、道──是根据实相而来的修行方向地图。苦和灭是道路的始和终,苦的因──贪爱以及伴随而来的烦恼──使我们不得解脱于苦,道则引我们度至彼岸。如果你能看到:懂得「何者为苦、何者为非苦」是解脱的方法,那么就会清楚清净是如何产生的。关键在于证悟真理。一旦不再与真理相违,便不再有苦──只有平静。

问题在于如何达到?答案是:深刻、专注、正念地如实体验事物的如实之相,从而培养智慧。从修观而得到的见,称为观之正见(Right View of
Insight)。不同层次的观智和清净,会引发不同深度的观之体验。在《南传大藏经》(Tipitaka)中佛陀详细阐述「道」,简而言之,就是八支正道──正见、正念等等,将八正道的内容稍微展开,则是戒(正语、正业、正命)、定(正精进、正念、正定)、慧(正见、正思惟),支支相互增上。

目标

与正见息息相关的是我们修行有正确目标。人们前来学习禅修出于各种不同的理由,最常见的是克服压力和痛苦,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平静和快乐。这两项理由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有共通之处,因为消除痛苦也意味获得快乐。正念禅修确实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其中许多技巧已被应用于疗愈和减轻压力的训练和练习当中。

有许多前来接近佛教的人,很想知道佛教究竟是怎么回事,尤其是耳闻了很多禅修的事,极欲一试。也有人以更宗教性、更心灵层次的角度切入,目标便放在较高层次,象是深定以及超越世俗的证悟。

禅修的目标可以分为两类:

(1)达到世俗的目标──比较易于达成,只为达到短期和立即的目标

(2)达到高层次的心灵目标──虽然确实是可以达成的目标,却需要长期修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只是走了半路,体验都已十分奇妙了。

野心太大的结果,往往挫折感也很大,所以切合实际方为上策,但这不应阻止你走远路,如同老子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一方面要有长程目标,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进行立即的、短程的目标。

究竟的目标是什么呢?当然是涅槃!涅槃又是什么呢?用普通的话来说,就是一切苦的(永远)止息,也是得到(永远)完美的寂静。

有一次,我问老师,禅修者最佳的心态应该是什么?他回答说是清净的心。他的答案刚好一语中的,如果说心态是求得快乐,有时候会导向贪求某种乐受,但涅槃并不是贪求可以得来的──那是完全的离执。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说禅修的目标就是净化自心,完全的清净必有完全的离执随之而来,接着导向证悟涅槃,也就是究竟寂静。

3. 道德 / 德行

道德可以看成纪律,纪律使我们遵行适当的、令人尊敬的行为。一般而言,这包含不从事不道德的行为,如酗酒、偷盗、谋杀等。我们不难明白社会为什么要禁止这些有害的行为,而且往往必须透过执行法律来保障安全。

在佛教中,道德完全根据心的状态来讲,可以界定为远离恶/不善的心所。道德是一种对有害心所及其助缘的退缩和规避的行为,象是一位保护者。所以维持社会道德的两个主要因素被称为「世间守护者」,即惭(hiri)和愧(ottappa),也常译为道德的羞惭和道德的畏惧。

还有其他心所可以带来道德:

i. 安忍

ii. 慈悲

iii. 正念

iv. 智慧

佛教圈子遵守这些规则或限制,做为起始和基本的训练。这些规则可以清除粗显烦恼,以免现行时会阻碍更微细的定慧修行。规则的条数与自我承担有关,出家人则视不同的宗派,总有数百条以上。在家人一般遵守基本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等),在神圣的节日或闭关当中,则扩展成八关斋戒。遵守更多的规则是为了祛除更微细的烦恼。一旦对自身的身业和语业更具正念,心智便得到发展。

这些限制最终会扩展到一切,限制六根在六尘冲击时不产生贪瞋痴三不善根:眼见色时具足正念,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接触外尘时也应具足正念,只有在具足正念、守护六根时,守护才算完全。除非达到这样的境界,不然即使持戒清净,还是有生起烦恼的时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道德行为值得一提。

首先是正业和正语,提到这二者是因为纪律并不只限于负面表列,说「别做」这个「别做」那个,也有正面的「要做」,包括应该表现出来的身业和语业,譬如具足正念执行职务,包括遵守精进禅修营的作息时间表。

还有正命,不可从事毒品、武器、肉食交易,因此包括避免一切有害于他人和环境的营生。正面来说,便是鼓励从事利己利人的善的行业。

最后很重要的是资具依止戒,主要是思惟如何正确使用资生具,出家人在使用衣物、饮食、住处和医药之前和之后都要思惟,经常提醒自己使用资具的目的,以免耽溺其中。在家人要持守这些戒,通常是在三皈五戒之后,由出家人以仪式或简单的口头要求来主持。如果不可能或不方便,也可以自己在佛像前受持。

4. 老师 / 导师

在今日,许多人由书本上学禅修,即便如此,还是需要有人写指导禅修的书,因此,你不见得亲身碰见你的第一位禅修老师。以前有人皈依了佛,遇到佛陀本人时,却相见不相识。

老师依所教导的内容、方法和本身的特质,可分为几种类型。我们往往怪老师教错了,其实我们自己也要负责任,如果我们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这种不幸便不会发生了。当然应该先弄清楚医生的资历再服用他所开的药,佛陀教法告诉我们有多类老师(acariya),例如说:

i. 戒师:授戒的老师,也是心灵的守护者。

ii. 法师:传递佛法知识──可以是世俗的或心灵的知识──的老师。

iii. 禅师:指导禅修的老师。

在心灵层面来说,三者可以在一位老师身上体现。另一方面,我们每一类的老师可能都不止一位。

从心态和方法来说,有些老师比较权威,有些像同袍。权威者较严厉而不讲情面,同袍者较柔软而具有弹性。不同的人适合的老师也不同,但我们从两者都可以学习。我们也可以从一切人、一切事物学习。是的,老师固然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寻师过程中的决心以及保持诚恳和开放。我觉得一个人并不因为教学而成为老师,而是因为学生接受他是一位老师。如果没有人听他的,他也算不上老师,否则就会像我见过的一位对着空空的大厅演讲的传教士了。

犯戒怎么办?你可以重新受持。戒是用来遵行的生活守则,而不是犯了被逮到时,送你进监狱的法律。如果被逮到,业会照管你的不善行,倒不是因为犯戒,而是伴随行为而来的不善心所。犯戒也不应该变成懊悔、含有瞋心并敌视自己,而是作为一件往事,来提醒自己努力持戒。布萨(confession)是寺院中的正式方式,但也鼓励在家人这样做。

在佛教国家,大家都知道若因瞋心而冒犯心灵崇高的人,会造作不能开悟的因缘,但如我们直接向那人请求宽恕──如果不可能,经由代表人亦可──这样就可还净。重业也会造作不能开悟的因缘。但愿我们都记着,小业可能累积而变得很重。

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们都还需要学习,我们的烦恼和缺点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一点,说它们是我们的老师也不为过。我们还可视蚊子为老师。有人说死亡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也可因为正念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而视它为无上的老师,全依我们内心的境界而定。我读过一本书,名为《整个宇宙在向你说话》(The Universe
Speaks to You)。

有人告诉我们有助益的事情是很好的,但我们并不总是心生感谢,而如佛法说:「…易见人过,难见己过。…」

有时候师生之间有明确高低阶级;有时候则不那么明显,然而老师有时可以成为朋友,而朋友有时可成为老师,到底是老师还是朋友,宜慎重斟酌,方有智慧。

我们应寻求老师的哪些特质?在此提出一些建议,助你辨别谁可信任。由于深沉的特质并不易发现──无论好坏,所以需要花些时间。如果是坏的,就更具危险;如果是好的,又细微而难以明白。

缅甸佛法老师,摄于缅甸仰光,1979年

这是我第一位禅师的照片,也就是仰光马哈希中心(Mahasi Centre) 的迦瓦那老师
(Sayadaw U Javana)。我在泰国等签证时梦到他,见到他本人时不免惊讶。虽然由
于中风而半跛,但可以看得出他的心有多警醒,而他又如何善于转化学生。直至今日,
我仍然记得他简要而深刻的指导,每一个字都充满意义。

(1)戒

戒是一个人的性格明显的窗户。我们可以给自己错误的判断一些改变的空间,若注意到老师的戒德明显松弛时,就是离开「老师」的时候了。恶行反映出心中的粗显烦恼,很快可以知道那老师并不符合似神一般上师的资格──如果你刚好在寻找像神一样权威的老师。

(2)定

这是第一个要素的延伸,反映出清净心的力量及其所引生的寂静。如果专注力强烈、进取,而非温和、平静,就要小心了。即使立意很好,还是会受苦,因此在心理上要准备好接受更严厉的方法。

(3)慧

智慧可以光从文字信息而来,可以从日常生活行持的体验而来,也可以从禅修而来。你可能不会在一个人身上寻得这一切智慧,果真如此,你就算很幸运了。这个要素往往隐而不显,所以,重要的是找寻智慧所带来的清净心,这也是说,对实相的深度禅修体验应该是个关键的判断标准。不幸的是,我们尤其不易辨明老师是否过于心照不宣,老师的技巧也往往隐没不彰,当然可能有他的理由。所以要用心谛听,注意字里行间的讯息。

(4)沟通技巧

这包括语言、文化理解、人际策略,以及许许多多其他技巧,例如使用计算机!虽然这些并不是评估个人证悟的要素,然而对教学和传递智慧仍很重要,有几年教学经验后,这些技巧才会出现。因此,如果学会老师的语言和文化,可能容易些。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使用记录最早期经典的古印度语,如巴利文和梵文。

(5)慈悲

教学生的动机是慈悲,一个人看到了苦,怎能不感到慈悲心?看到了心灵层面的快乐,自然愿意与人分享。心灵层面会跟亲身体证实相所生起的种种德行一起发展。然而,由于根性不同,每个人的发展并不一样。举例而言,极端喜爱独一静处的人会避免人群,修行身不净观成就高深的人会使人敬而远之,这并不意味他们没有慈悲心,只是还没有机会让这种特质如花盛放,如同我们熟悉的说法:「不是我不爱人类,而是我更爱大自然。」被温暖和关怀的感觉吸引是很自然的,不过我们也要知道何时应该严肃,从严肃的人身上可以学到很多。

(6)方法

这对初学者是最重要的因素。对资深的禅修者而言,也还需要方法来使自己进步。你怎么知道方法正确呢?即使正确,别人也许还有更好的方法!这全视老师的技巧和个人的根性配合出最有效的方法,由于不容易经常有老师在面前,我们可能必须采用当时就能上手的方法。

常有禅修者问我禅修方法是否正确,我会反问他:「你具足正念吗?」如果回答是不能确定,那么你便需要去确定,正念保证内心处于善的状态。在这问题之后,我才会继续检验其他的因素。佛陀的教法提供了引导远离贪瞋痴的正法,正法最终会引领至独一静处、定、慧、解脱。

另一件事必须铭记在心:方法必须得在一开始便非常清楚。例如我们一定要专注谛听指示,不确定的地方一定要发问。在我们了解修行过程的基本概要之前,最好有一段练习和反馈的时段。所以,初学者才会了解基本练习的程序和马上产生的效果,以及如何面对它们,而不是将目标订在禅乐的境界。

(7)亲近

我们过去世的因缘塑造了这一生,因此我们不可能与任何人都处得来。当我们与人和谐相处,便形成了善缘。彼此亲近可能是因为喜好类似、文化类似等,一旦彼此亲近并产生共鸣,你便会与老师相处得非常好,传法活动也会健康而轻松。

也有别的原因会造成你与老师亲近或不亲近,象是你不同意老师的态度、方法、切入角度等,更可能是他的面孔、肤色、性别,有些真不是他能选择的,也可能是过去世的缘分。无论为何,努力去查出原因,要不然可能会错过重要的东西呢!如果两人之间关系确实好不起来,最好避免不必要的不愉快状况和不善业。如果关系和谐,则两人之间会绽放一段美丽的友谊。

5. 时间与处所

禅修的训练要求一切时、一切处都具正念而且清净,禅修在某些时刻或地点确会难以为继,生活不是一直平静无波,但我们要尽量令它平静。初学者尚有待强化心力,最好选择有利的时段和处所,来培育禅修的种子。


1
)处所

佛陀对弟子说:「此为树林、树根和空旷无人之处,在此禅修……。」早期的出家人是游行者,而且修持严谨。如今,许多人会找比较舒适的处所来禅修,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找寻适合的禅修场地时,有几项条件:

(a) 闭关中心或隐修禅林

(b) 寺院和殿堂

(c) 公园或花园

(d) 任何安静而舒适的地方

(e) 设定为禅修用途的自家厅房中

这是在菩提迦耶最神圣之处的菩提树的照片。
在这棵大树的庇荫之下,坐在草垫上,用过适合的饮食,
就是最具足佛陀成道的外在条件了。

i. 安全

安全是至要条件。对新手来说,若担心生命安全,就很难安下心来。然而,有些修行者特地去找这样的地方,以远离人群。譬如说,疾病会带来危险,这可轻忽不得,若初学者的身体衰弱,也会大大波及心力,事先防范总比事后治疗好。还有从野兽而来的危险,包括毒蛇 [4],比丘常对野兽修习慈心禅──表示和平之意,最后还有恶鬼,这也有护卫的诵文可以对治。

如果危险无法克服,最好去比较没有危险的地方,然而每一处都有危险潜伏──包括「粉红豹」,因此,比丘经常迁移。

ii. 独一静处

声音非常扰人,尤其是机器、汽车、卡车、孩子的尖叫声。人也叫我们分心,尤其是爱讲话的人,因此我们需要安静。然而声音也可成为禅修的所缘,我们应该学着这样修习。然而,声音当然会大大减低定力。有时候,也许并不太吵,但若附近活动太多,也会成为不适于禅修的处所。

iii. 方便

禅修场地应方便进出,太麻烦的地方就会花上太多时间,食物和其他必需品也要易于取得。有些地方,比丘必须走上数里路才能取得每日的饮食,虽说是好运动,但占去深度修习的时间。

iv. 工作

禅修和工作职责必须平衡。在家中,肩头上担负了太多责任:低头看地板,该拖地了!看到草地太高,该剪草了!感觉饥饿,该吃饭了!最好是把这些都摆在一边,这不仅仅耗去时间,心思更是在活动之前和之后,都有很长的时间在这上面打转。

v. 适合的人

有适合的人在身边对修行很重要,难以驾驭的人会叫我们分心,适合的人则会护持我们的修行,譬如说精进的修行人。身旁有指导者、适合的经文和讨论也有很大的助益。指导者以身教示范,需要时提供协助,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好的指点可以省却好几年功夫。

(2)时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尽你所能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在一切时具足正念。至于最适合认真修行的时段,这就看我们尽量利用了,譬如及早计划长期的精进禅修。

至于每日禅修,最好在一早身心都经过充分休息之后。睡前也不错,一天的责任都完成了,但下班后可能会疲倦,小睡片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或做些日常一般活动来松弛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固定禅修,以保持连续性,应用于日常生活也很重要,因为日常生活占据我们大部分醒觉的时间。

五精勤支 (Padhāniyaṅga)

精勤支是禅修者(精勤于解脱者)的先决条件,内容很有组织,对禅修者需要的因缘条件,提供了较广阔的视野。

1. 信心

2. 健康

3. 质直

4. 止恶生善的精进

5. 洞见生灭的智慧

1. 信心

早先我们已谈过这个主题,若没有信心,根本不会开始禅修。如果已经开始禅修却信心薄弱,路也走不远。信心是走更远路的火花。信心只有在究竟证悟真理的时刻才会圆满。

2. 健康

经文上说健康是消化良好,不过热也不过冷,也许是说,平衡的营养和精力是健康的重要因素。无论如何,健康都很重要,因此,一般劝告人们在年轻时及早开始禅修,除了时间也许较多之外,身体也比较强壮,可以承受较多外界打击。真的,只有在我们训练成就之后,才有资格说「心控制身」,否则往往身体一撑不住,心也迅速跟着消沉下去。因此照顾自己的健康是很要紧的。

3. 质直

禅修——尤其是观禅——涉及认知真理和「做到如实」。如果一个人尚且不能对人诚实诚恳,遑论对自己诚实诚恳了,反之亦然。

一开始,诚实就是指影响周遭世界的道德,也就是第四戒不妄语,然后,就是看我们对修行有多诚恳了。在禅修中,小参是用来帮助修行者的,有些人甚至说谎!这只是显现出心为了避免丑陋的真相而玩的各种把戏。我们必须先看出过患,然后才能去除。大部分情形下,若对老师不诚实,他便无法帮助你。

4. 精进

禅修需要大量的努力,其实应该说是无上的努力。要开始禅修,我们必须将自己从掉举和烦恼的旧习中抽拔出来。一旦开始禅修,看起来前头有无尽的旅程,充满障碍和阻挠,甚至在禅修即将结束时,许多人变得没有耐心等待。所幸,我们可以说,心有无限的精进力——只是需要驾驭。

5. 智慧

要得到观智,我们首先需要些常识以便开始,需要做正确的决定。当我们有越深的观智,便越有能力穿透外相,洞察本质。修观时,具有穿透力的觉知会见到名色过程中无常的本质,先是有如流动,后来是现象的剎那生灭的实相,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是我们有潜力达到最终证悟的征兆。

正念

我密切观察我的心﹐我总是睁着大眼睛。

这是强尼·凯许(Johnny Cash)的歌词,非常适合
马来西亚哥打丁宜正念禅修道场大门前站着的猫头鹰。

多年修行和教学之后,我觉得正念始终在场。正念都是前导,需要存在于每一个作用中。多修习之后,正念似乎无所不在,经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圣弟子具足正念,守护根门,能避免杂染,修行清净。避免过患,
修行无过,保持清净,比丘的领域和父家是什么?四念处。」
-增支部第七卷(Aṅguttara Nikāya VII)

「于五根门处,遍布正念之网,精密而细微,可以捉住烦恼,以清明观智消灭之。」
-阿那律尊者(Anuruddha Thera)

「善友入灭,大师已远。如今没有友情能够等同于有正念引导的身守护。」
-阿难长老偈(Ānanda-Thera Gāthā)

「阿难,比丘以自为洲渚,以自为皈依,莫异依止,佛陀教法如何以自为洲渚,
以自为皈依,莫异依止?比丘安住于身、受、心、法,以热诚、正知、正念,
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大般涅槃经(Mahāparinibbāna Sutta)

当我们发觉正念的本质(至少在某些方面),此时我想就是修行真正开始的时候。于是我们努力生起正念,直至正念连绵不断。三个心所会在正念生起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果我们去检视,会很有趣味,它们是:

1. 想(saññā)

2. 作意(manasikāra)

3. 思(cetanā)

当我们对正念有了正确的「想」,经由「作意」,「思」会调整心的状态和所缘,结果就进入有正念的状态,我们可以视「思」为驾驶者,「作意」为方向盘,「想」则是知道自己在何处。

这样就可以看出,正确的「想」对初学者非常重要,就如给未听过黄金的人讲找黄金,我们必须让初学者对正念具备正确的「想」。

现在可以谈谈正念是什么了。我记得我以前并没有努力去弄清楚这个重要的心所是什么,可能根本没有很好地将正念与正定区分开来。也许是到处都碰到这个字,我才注意这个心所吧!我搜寻相关文献之后,便有了越多了解。总之,我无法想出是哪一个情况让我正确理解正念,倒比较像在许多修习之后,从直觉中呈现出来。好像小宝宝,学会了走路和平衡,长大了些,一切已经很自然了,然后觉得好奇:「我到底是怎么学会平衡自己的?」。

我从文献中查寻正念的意义是一件有趣的事。我很幸运,遇见一位禅修老师非常精通阿毗达摩,他为我开启了一个内在的新理论体系,我尽我所能地大量学习,结果我更能觉知心所的种类——以前可没这样。

正念心所通常定义为「忆念」,这好像并未搔到痒处,所以我没放在心里。「记忆」和「忆念」看起来是想蕴连接到过去的作用。此外,文献上还解释正念有「不漂浮」(apilāpana)的特性,也以插入插头为例,它和漂浮的事物不一样。我看了还是没什么感觉。这个定义看起来更像所谓的定或心一境性(ekaggatā)。

然后还有不遗忘(asammosa)或「不遗漏」的作用。正如第一个定义,我认为类似「记忆」﹐但我必须承认,遗忘与疏忽有关。遗忘的相反确有正念的意味。

至于正念的现起,文献上描述的是面对面,或正面遭遇所缘,这令我觉得模糊而困惑,不懂这与正念有什么关联。于是,我就像平常那样,归咎于自己的无明,把它放一边,待有朝一日自己更有智慧时再回来检视。

最后一个,坚固的「想」并运用正念于身受心法是正念的近因,这很明显。所以我很高兴掷四球至少中了一球
。大致我一开头便反复推敲「正念」这个字,幸好理解得和真实意思差不多。另外还有别的字,如「不放逸」,是巴利文appamāda翻译过来的,也有道理,我也就用了。我想,若继续读下去,一些字──如「彻底性」之类──也会有用,于是我就这样将就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才碰见一些刚开始所接触到的定义的更好的翻译。那是我从缅甸老师听闻而来的,来自于一本书,把正念重新定义为非浅表(non-superficiality),自然更合情合理。我认为修行者所翻译的经文大不同于学者所翻译的。因此,我不知道自己若一开始便这样读,是否就能理解了。也许会吧,不过因为没有体验,或许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洞察那么多的内涵。

但在那时,我已经有一些新发现了。有一次我读诵《增支部》(Aṅguttara
Nikāya)时,注意到所有好的心所都在三类特质之下——清明、平静、柔软。既然正念在一切善心中都有,随这些善心而来的了知和觉知,就属于我们所认为的正念状态,这应该没什么问题。这十分有助于禅修指导。我注意到许多参加精进禅修的人反而绷得很紧,可能是用功太过,结果强调了定力,却没想到失去了正念。因此,我将正念的重要性置于定力之上。

自此以后,每次禅修我都会阐释这三种特性,叮嘱禅修者要确定自己至少有这些优质的心法其中之一,或三者全有。

1. 清明

我常将正念(sati)定义为了了分明的觉知。了了分明的觉知驱走相反的心所,如昏沉、无明、痴等,有如云层消散之后(如克服昏沉),阳光普照。因此,了了分明的觉知接近心的光明,广大开阔。为了让人通过经验更加了解这一点,我采用观想的方法。我请禅修者观想明亮的光或剔透的水晶,来观察清明的心是怎样的状态,这样一切就很清楚了。有了这了了分明的觉知,一切所缘也变得清明了。就像非常清洁的透镜,聚焦到什么上都非常鲜明。了了分明的觉知带来清净,这是最为重要的特质,对培育正定和心力极为重要。

2. 平静

清净的心是平静的,散乱则引起更多痛苦,正念一定会带来平静。因此瞋怒或兴奋的状态也只是混乱。如果我们观想平静的湖水,然后它扩大成海洋,我们便能体验平静和寂静的心。这近于定并会迅速引生定力,带来平衡,增长寂止与轻安。若知道这一点,你就受到激励:只是保持正念,这样做就很值得。这种心的状态是使正定和寂静生长所必需的种子。这种寂静本身会迅速培养敏锐度,就像静止的水面,即使最细小的叶片掉落其上,也会激起波纹。

3. 柔软/温和/灵活敏锐

第三个要素是心像棉花般柔软,水般流畅,疗愈香膏般温和。这对应阿毗达摩中所形容的美心所。若有这样的正念和觉知,无论所缘是微细的、飘渺的,还是粗糙的、难以忍受的,心都能清楚了知。相反的心的状态是呆板、僵直、顽固,就如同在仇恨和偏见、侵略和粗糙中的心所,其中都有强烈的欲望和瞋怒。你可以想象飘落的雪花、晶亮的雾气或白色的棉花,便会明白我的意思。

虽然就技术层面来说,不可能将三种心的状态排序,因为正念心所生起时,三者都会一道生起。然而我们还是可依重要性来排列。首先是清净,也就是清明;其次是平静,这是更深定力的基础,随之而来的是柔软和灵活,它们决定了更微细的发展,辗转又促成更清明、更清净。

图三

 

念处

我持续修习后,便会注意到善的正念心所的三个层面与老师所说的念处(satipaṭṭhāna)之间的关系,老师开示从三方面来描述念住:

1. 心固定在所缘上不飘走

这也是注释书中对念心所的描述﹐我认为这是专注所缘的高度正念,一旦我们全力观察,便同时培育了定力,并全力投入所缘,这样便将正念带入更深的境地,可产生更深的体验。后来,我发现更适合描述此一境地的词语是「非浅表」和「彻底性」。

2. 迅速、精准、恰好捕捉所缘

观的所缘仅存飞逝的剎那,如果你在彼时彼地没能掳获所缘,所缘便消失了,也可能变成另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在那一剎那开放、精准、恰好记录所缘的本质。老师描述这好比捕食者迅速跃起抓攫猎物,也像射击飞靶,正念面对所缘也会现起这样的特质。

3. 遍满

老师将这种特质喻为水将布浸湿,呈现了所缘的各个层面,所以能够对所缘有全面的视野。确实,我们往往见树不见林,太专注于小处,便会忘记基本面,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将拼图游戏中每一块都摆上去,我在后面会提到这样的正念如光束(并非字面意义),更像激光光束随名色过程(也就是生命体)之河而流动,照亮了过程中的一切。不过这是剎那剎那进行的,而且需要时间来培育。念力愈强,穿透愈深。

我虽然无法说以下的心的状态彼此相似,但可以放在一起看:

1. 「柔软+灵活」与「迅速+精准」(两组都能捕捉迅速而微细的所缘)。

2. 「平静+稳定」与「投入所缘」(两者都可生起更深的定力和投入)。

3. 清明与遍满的正念(两者都可以使所缘完全清晰呈现)。

因此,就是这个念处,善于观察、专注、锐利,最终成为观智。这是一种正念的特殊形式,通常在世间不会遇到,因为这是培养而来的,令心不同于软弱无力又散漫的心。这是出离性的,而非有贪瞋痴烦恼的世俗状态。同时,因为这种非思考、非概念的正念摄取究竟实相为所缘,而一般世间都视为理所当然或视而不见,这需要许多小时剎那剎那地用功,就如需要许多水滴,才在生命之河中形成这样的正念的冲力和流动。

正如江河流入大海,正念和观也流入三共相和导向无为的名色过程,这就是正念和观的本质契入出世间境地的时刻。经文描述此一境地为道智或八正道。这象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出世间的清明、出世间的寂静、出世间的微细,正如开始观照寂静(即涅槃),这是诸行的平静、微细、寂止……涅槃。涅槃的特性就是寂静(诸行不生)、无为、持续现前的真理。我也认为这是一种本质和现象,因为微细,故常被习以为常的缘起粗相所遮蔽。我认为我们如果有锐利而了了分明的觉知、持续现前的正念、恰恰就处于此时此地,它可以息灭任何烦恼而契入出世间。这道理很明显,因为真理只存在于此时此地。一般来说,必须下多年的功夫来培养那种锐利、精准和力量,才能完全揭开整个无明的面纱。然而,如果我们牢记于心,就有了正确的方位和目的,而且从A到B划了一道笔直的捷径。

因此,我甚至会在一开始就介绍正念,希望至少有人能了解,也就是说他/她必须清楚地安住当下,而不是抓住「什么」和「谁」以为是当下,只是自然而然安住当下。仅是如此,其他心所也都会到位了。接着,就会体验到正念三个纯粹的形式——清明、平静、柔软。正念不是只观察表相,而是深入观察当下的法,不会遗漏任何现象,或任由现象溜走。只有正念能正面遭遇实相,这也就是我以上所讲过和接触过的《阿毗达摩》所定义的内容。念一旦强而有力,那就不是别的,一定是念处了。

所以,我从第一次接触定义起绕了一大圈,我修行了许多年才发现注释书所说的真义。也许,对注释书的作者是简单而且明显,但对我或一些初学者却并非如此。

在修行的道路上,除了主线之外,许多正念的侧线和形式已经解开或继续在解开,容后讨论。

正念的过程

我们首先必须唤起正念。一开始,多半只是精进的作意,但愿其中多少有一些正念。一旦我们更了知什么是正念,正念的流动和持续的时间便会增进,之后,我们可以努力使正念成为观的正念——没有概念(诸如自我或人、时间、空间等)的了了分明的觉知,跟随并观察禅修的所缘,或是名法,或是色法,它们仅为一个个的过程。简而言之,这种了了分明的觉知只是如实知见这些过程。

正念的运作的途径与心识经由六根门运作一样。视我们取的所缘而定,多在相应的根门运作,然而,一旦定力加深,正念便多安住于意门。发展正念的过程或路径可简述为:

唤起正念 → 正念跟随所缘/过程 → 正念观察所缘/过程的本质

在禅修中取什么为所缘,修行如何进行,都要看谁教了什么,也就是说,视传承、派别、各自的方法而有所不同。

此处的方法以《念处经》(satipaṭṭhāna Sutta)为基础。即使如此,修行还是因人而异。在此则是根据我在缅甸马哈希系统所受之训练而来,然后随着我在西方接触到的修行和教学而有所改进。因此本书不会与一些马哈希中心所教导的完全雷同,但也不会相距太远;然而,我保证这个法门绝对不与佛陀的教法相悖。

定与念

让禅修者保持正念,结果他们往往试图专注变成了修定,却牺牲了念。这可能是由于一般并不强调正念,或禅修者看不出两者的区别,尤其是定和念在一个心识剎那同时生起的时候。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正念。当越熟知没有正念的状态,就会越清楚有正念的状态,也就是说,你看到了其中差别,还看到了效果。其次,要思惟定和念的区别,定是心和所缘的固定和合一,定中有正念则是正定,否则便是邪定,是有害的,因此我强调不可低估正念的清净作用。

如上所述,正念则是用恰当/睿智的作意以及前述清净而善的心质来检视所缘。在禅修中,我们敏锐观察所缘的本质,能够如此,则多多少少会有定。因此,重点在正念而非定力,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走在通向智慧的道路上。

 

第二部分 念处观禅方法

念处经

《念处经》是佛陀所开示的禅法,在中部(Majjhima
Nikāya)第10经,属上座部巴利圣典。本经一开始就说:「此是使众生清净、超越悲愁、灭除苦忧、成就正道、体证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处。」因为本经及其注释书这样看重正念,难怪成为习禅者的基本参考典籍。四念处──身、受、心、法──其实就是建立念处的四个所缘,经中列出各个所缘。每一「卷」之末,引导我们修观,是这样说的:「安住于身,随观集法;安住于身,随观灭法;安住于身,随观集灭法。」受、心、法也是如此。

1. 身念处(kāy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

以身为念处

        1. 安般念
        2. 威仪(行、住、坐、卧)
        3. 正知
        4. 分身(身不净观)
        5. 四界分别观(地、水、火、风)
        6-14. 墓园九相(九种坟场观)[5]

2. 受念处(Vedan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

以受为念处

        1. 乐受
        2. 苦受
        3. 不苦不乐受,即舍受
        4-6. 世俗性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7-9. 出离性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3. 心念处(Citt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

以心为念处

        1. 贪欲
        2. 无贪欲
        3. 瞋恨
        4. 无瞋恨
        5. 愚痴
        6. 无愚痴
        7. 收缩
        8. 散乱
        9. 广大
        10. 不广大
        11. 有上
        12. 无上
        13. 专注
        14. 不专注
        15. 解脱
        16. 不解脱

4. 法念处(Dhamm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

以法为念处

        1. 五盖
        2. 五取蕴
        3. 内六入处、外六入处
        4. 七觉支
        5. 四圣谛

其他三个念处也如身念处,都要随观无常、依缘而起、对世间无所执取。开示结束时,佛陀向习禅者保证七天至七年之间,可证得究竟智,若烦恼未尽,也可证得不还果。

天才,荷兰·阿姆斯特丹,2007年

爱因斯坦在这里做什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的蜡像博物馆了。你想,
如果他修习了观禅会如何?他是一位有大慧根的天才,可能证得阿罗汉果
呢!但要在修禅上有所成就,并不见得非是天才不可,《念处经·注释书》
说这也是给一般才智的人修习的,进根和信根也很重要,尤其在开始阶段。

 

第一章 身念处──建立稳定性

 

缅甸传统的念处

 

本书所描述的方法,绝大多数遵从尊贵的马哈希尊者所教导的程序,我应该先说上几句话才对。

观禅是指可以促生洞见万法本质的禅法,我相信马哈希系统之外、上座部传统之外、佛教传统之外的禅法亦是如此。禅法的传承太多,我不拟在此分析或评断,因为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列。

学习念处的人便知道这显然是纯观的方法,并不以止为基础来培养观智。在精进禅修中培育的持续正念足以产生足够的定力,并产生生起观智所需的清明和清净。这个方法是马哈希尊者介绍并推广的,他曾受教于那拉达(U Narada)尊者(又称杰塔凡纳或明坤尊者Jetavana or Mingun
Sayadaw)。至今,这个方法之所以较其他观禅方法突出,是由于下列几个特点:

1. 修习中大量运用身念处,当然也用到其他念处。

2. 主要使用的所缘为腹部的「起─伏」。

3. 每一观照的过程都以正念标记,而持续增加标记,直到所缘生灭太迅速而无法标记。

4. 行禅与坐禅交互进行,通常以一小时为一节。

5. 鼓励习禅者参加精进禅修,每天日出之前开始禅修(我那时是早上三时。虽然有许多禅修中心晚些开始),晚上十一时结束(有些禅修中心早些结束)。精进禅修期间,固定每日或一周数次小参,报告修行进展。

这个方法是缅甸最通行的方法,并且在1950年代第六次经典结集之后传布到其他上座部国家,目前已传至世界各地,也包括西方国家。

我在多年修习之后,发现这是在许多方面都考虑周全的方法,尤其是对观禅的初学者。这可以建立强固的正念基础,单单这一点,就可带你到较高的证悟境界。同时,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这也可为其他特定修习法门铺路,如心念处和止(samatha)的修行。如果没有以较粗显的身体所缘建立强固的基础,要把修行扩展至其他领域是很困难的。

初步指导

对于来参加精进禅修的习禅者都会有初步指导。精进禅修是我们把世俗事务都暂时搁在一边的正式禅修,至于每日生活中的一般性修行,将在另一章讨论。

以下的指导是给初学者的,资深的习禅者应已知道。这些指导是为了生起正念,而且要达到正念相续。正念一旦相续,可能再加上些许额外的指导,一切就会到位。

首先强调修行的目的,然后清楚说明正念的本质,再下来说明的是所缘,以及如何对所缘保持正念。

我通常会在头几天早晨坐禅中渐进引导,来帮助初学者对身建立正念并在随后生起定力。禅修包括三部分:

i. 坐禅

ii. 行禅

iii. 日常生活

等到已然舒适地坐了一节,观察了一切动作和觉受,禅修者会接受以下的典型禅修引导:

1. 坐禅

注:a──刚开始就开示

ab──以后再加上




效法佛陀,意大利·奥蒂吉里欧(Ottiglio),2007年

意大利村中的石造小屋室内通常多用暗色,这帧照片摄于奥蒂吉里欧
一次小型精进禅修,这是一位认真的禅修者在模拟佛陀坐像禅坐。

2. 行禅

行禅通常在坐禅之前,与坐禅交替修习。行禅有许多目的,也有不同的方式。

1.
快速行禅

这种行禅比正常的速度快些,有时可以非常快,接近跑步。你从总体上觉知足部的动作,同时标记「走……走」,通常步幅中等,动作很可能会发出声响,最好避开人们需要专注的地方,例如禅堂。快速行禅可以在坐禅后身体比较僵硬时当做运动;也可用来甩掉严重的昏沉和顽固的妄念。通常快速行禅十分钟脚步就会慢下来变成中速,有时候也可能会要半个钟头。

甚至这种行禅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充满活力的形式,可以使人清醒;另一类是放松的形式,可以比较悠闲地走,冲淡紧绷的身心。

2.
中速行禅

我们的身心若适合正式行禅了,可以用中等的速度,这是指比一般正常行走速度慢一点。慢下来有个过程,首先放慢身体动作,然后放慢心;这会帮助我们平静下来,更能正念观察。

站禅

i. 先由站姿开始。

ii. 双足靠近,脊椎与颈部挺直。

iii. 双眼下垂但不注视(专注)任何目标。

iv. 向前看容易分心,尽量避免。

v. 双手置于身后或身前,平静地握起。

vi. 如坐禅一样,从头到脚放松。

vii. 将心的专注力放在脚底,注意并感觉那里的觉受。

viii. 以觉知上下扫描身体,注意并感觉身体觉受。

ix. 内心正念标记:「站立……站立」。

站禅的过程与坐禅完全一致,任何念头或声响等生起,都以正念观察,要确定自己没有分心,最终我们是将身体视为一团觉受、振动、生起灭去的整体。

经行步道(
The Ca

kamana

经行步道是一条专为行禅而设的步道,有时上有顶篷。

建议:

路中不应有物件,也就是说,应该是一直线,这样就不会打断专注力。

路面不应被草遮蔽,因为说不定会有动物住于其下,可能会伤人。

路面不应太粗糙,因为会伤脚。

经行距离一般以20至30英尺左右为宜,然而还是根据各人的根性,有些人会减少到六步,至于宽度可以是1英尺半至2英尺,若要确定走得笔直,可以使用垫子,不然也可以用石头或棍子来标示,如此可让我们更确定。路面应该平坦,细砂是最好的材质,但一块草编的垫子亦可,路面的质感可以促进正念。

行禅

中等速度行禅可以分为一个或两个阶段来进行。

站立,并作意要行走之后,便开始行禅了。当我们注意到自己的作意,正念标记「作意……作意」,然后正念导向小腿肚下方。站立时,整个身体重量都压在脚底,觉受比较明显,容易观察。一旦开始行禅,其他部分也会明显而且易于观察。

于是,我们举起右脚,轻轻踏出小步,脚底平平踏到前面,这样确保在前脚落地以前,后脚不会抬起,一面踏出步子,一面正念标记:「右步……」;当右脚落地,左脚立刻抬起,踏出下一步,正念标记:「左步……」。

我们的视线保持下垂,不专注凝视,只要可看到路径保持笔直行禅即可。

如站禅一样,手可放前面或背后,有时为了放松,双手也可垂于身侧、或者握于身前。

以下程序前面提过:

         正念→跟随→观察

「跟随」可以进展到「紧密跟随」,就如同坐禅,我们会分心思考,也会陷入昏沉,一旦注意到了(我们要特意注意),迅速正念标记「想」或「昏沉」或「看」,然后把心带回足部。如果念头太过强烈,就必须停止行禅,持续观察。不然就回到快速行禅,慢慢地,心便会正念而平静地跟上每一个步伐。当走到步道尾端,想要停下来了,正念标记:「想停」,同样地,正念标记转身的作意,以及转身和停下的动作,然后从事站禅,再向相反方向持续行禅。

起先,我们无法观察到许多觉受,也许只能观察到接触点的压力、硬和软。当专注力加深,我们的动作会更慢,观察力也会更清晰、更锐利。

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将每一步分成两阶段:当脚从地上提起时,正念标记「举足……」;当开始放下脚直到碰地,正念标记「落足……」。每一阶段我们要注意不同的觉受,提脚时,可能是轻而紧绷,放脚时,则是重而放松。

3.
慢速行禅

当我们更专注,行禅就会放慢,反之可能亦然,但也不一定。若时机成熟,我们可以刻意慢下脚步,使心慢下来,增进专注。然而太迅速地放得太慢,反而会产生紧绷,因此,渐进的方式比较好。

跛腿行禅,爱尔兰·科内马拉(Connemara), 2007年

他虽然遭遇意外,腿部骨折,还是来参加禅修。因此他的行禅略异于
一般行禅,然而背后的自然过程仍大致相同。他的决心令人肃然起敬。

慢速行禅也可以分成一个或两个阶段,但也不必一定如此。如果要分成三个阶段,则行禅过程为:

        「举足」──脚从地面提起
        「向前」──脚向前推进
        「落足」──脚放低,踩到地面

慢速行禅要注意以下要点:

放松

我们放慢时,容易紧绷。紧绷增强时,心不易静下来并观察微细的觉受。因此我们一旦察觉自己紧绷,就是停下脚步正念观照站立的姿势并开始放松练习的时候了。

平衡

我们若不习惯慢速经行,慢速经行时常会摇晃,有些人会对每一阶段做得夸张一些,让心比较容易跟上动作。但如果时机尚未成熟,或不够谨慎,慢速经行也会摇晃,而且还会引起紧绷或疲劳。在此建议走小步,脚底离地面近,而且与地面平行。失衡而摇晃的脚步绝不能引生定力。

清楚认知每一阶段

每一步的每一阶段本身都有一系列的觉受,例如提脚的动作含有提起的紧绷,推进的动作更轻,柔软,像风拂过,落足的动作是放松而重的觉受。当脚底落地,脚底会有一系列新的觉受。此处的要点是:不要预期会产生怎样的觉受,只观察一切生起的觉受,我们并不去选择观察什么,只将正念引至步伐的每一阶段,这就是行禅的过程。

可以做到之后,这几个阶段便可进一步分解为四至六部分,这有助于提升正念观照的能力,观照行禅为一个觉受或四大持续变化的过程(请见后面图四行禅不同阶段之图示)。

一旦定力上来了而且持续,心便不再散乱或寻思,而沉入一种平静状态。它随观察所缘而流动,所缘也就是剎那剎那流动变换的觉受,在此我们达到与坐禅同样的境界,可以开始(如果尚未能)放下概念──人、形式、空间、时间的概念,这在概念法与真实法的章节中将详述。

在此之后,还有更进一步的阶段:只专注于意识,这将进入心念处(cittānupassanā);并且定力邻近更深层次的安止定,我们可能滑入其中。

行禅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环,不可忽视,它有以下多种功能:

1. 如「快速行禅」所述的运动和放松。

2. 初步建立念力与定力,为坐禅更快进入更深的定作准备,除去粗显的盖障和烦恼。

3. 有助于平衡五根,打瞌睡时,走快些,专注地提起进根;紧绷时,走得放松些,降低精进和压力。

4. 在一天当中持续保持正念。

5. 因为行禅比坐禅粗显,较易开发出对四大和觉受的直观,观禅需要清楚直观觉受,因为这是直观三共相的基础。

6. 这是典型的建立观禅刹那定的因缘条件和过程,我们必须熟稔。

7. 这有助于将正念和观整合入一切活动,包括日常活动。

在马哈希系统中,禅修者一般遵循一小时行禅、一小时坐禅的交替做法,这可健康地平衡身体姿势,也可平衡进根和定根。这种平衡很适合观禅,因为观禅比纯粹的止禅更需要精进。修止则一般鼓励禅修者坐得久些,来培育更深更持久的定力。

4. 散步

散步有时并不视为行禅,而更像放松,但要知道何时放松、如何放松,也是修行中重要的一环。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以目标为导向的人们前来参加精进禅修,往往将这种激进的倾向带入禅修。当压力和紧绷足以威胁禅修时,散步就是救星了。如果你是这种类型,最好去有许多自然步道之处,可以把紧张的空气从袋子里释放出来。

这样的悠闲散步,由于心态较为放松,念头和情绪容易偷偷溜进来,眼睛也容易跑到四周环境中去乱逛。我们必须多少保持正念,将心置于安全地带,心不会在幻想、妄念、无明中迷失。这时用的正念也是开放而一般的念。

3. 其他日常活动

我们除了行禅和坐禅之外,也应在其他一切活动中保持正念。在精进禅修中,这会将坐禅和行禅之外的空隙填补起来。我们会教禅修者在一醒过来的剎那就保持正念,听到锣或磬响时,便正念标记:「听」,想要起床时,标记:「想要」,其余「起床」、「站立」、「行走」、「开门」、「刷牙」、「小便」、「大便」、「洗浴」等都一样。同时,进食时的各种活动特别重要,包括正念标记「看见食物」、「拿起(叉/匙)」、「伸出」、「拿来」、「张开嘴」、「闭上嘴」、「咀嚼」、「品尝」、「吞咽」、「喝」等。

这有助于修行之处在于:

1. 将活动放慢。我们会有更多时间让初生的正念跟上并从事观察。如果我们回到正常的速度,往往会忘念,依习性来做事。

2.
以正念标记观照每一个动作。这鼓励我们在特定时间做好特定的一件事,于是有助放慢下来并专注。以正念标记有助于我们将心带到所缘(活动),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正念。这对初学者尤其有用,因为初学者很容易再回到思考的习性。在日常活动中,由于牵涉到许许多多的行动,很容易迷失,如果有许多行动必须快速执行,那么可以用较为一般的标记,象是「行走」而非「提起」、「推进」等。

过了一段时间,会出现一种危险,也就是标记变得机械化,其中并未伴随正念。如果是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标记,让它再鲜活起来。一般而言,标记会逐步增加以增加正念的敏锐、迅速和精准。但当修行进入足够敏锐的状态,可以观察到很多很多所缘生生灭灭时,标记会变得累赘,这时只有舍弃标签和名称才是明智的,因为这些只是(有帮助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密切、更即时地直观所缘的本质和过程。

3. 行动之前,要特别注意作意,尤其是主要的作意,比方说会引起主要姿势改变,或引出一连串新活动,诸如「想去洗浴」、「想去进食」等的作意。譬如行禅,注意作意不仅保持整个修习的连续,也可生起观力,同时亦训练正知,正知将容后详述。

所缘的优先顺序

当禅修者开始修行,老师会给他禅修的所缘,也就是业处(kammaṭṭhāna),巴利文的意义为「用功/业行之处」,这也是培育出定慧心所的「土壤」,通常是主要用功的所缘,我们称为「主要所缘」。在用功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其他所缘闯入,而必须暂时转而注意并加以处理,这些称为次要所缘。

人们经常左右为难地问我要注意哪个所缘,因为主要所缘往往消失或被遮蔽,而且有时不只一个所缘互相竞逐。

我们所选择观察的所缘,是由清楚的理性所决定,此处我们仅谈我们所练习的观禅。

1. 首先,主要所缘应为最易培育正念和正定的所缘。就我而言,老师给我的是腹部的「起─伏」。它是从较粗显的身念处所缘中选出,马哈希系统直到现在都以此为观禅所缘。不同的传承会有不同的所缘,其他传承可能用出入息为所缘。我们可以坚持用腹部起伏为所缘,根据开发念、定、慧的教导,保持正念来跟随并观察所缘。

这样做时,其他所缘会进来。这些次要所缘可能是疼痛、寻思、掉举、睡眠昏沉、听见声音或其他身体觉受。轻微时,可以置之不理。例外的是,初学者如现起五盖中的「掉举的寻思」、「迟钝、想睡、昏沉睡眠」时便必须马上处理。如果能及时摘去萌芽的花苞,后来就不致遭到盖障大的侵袭,以致浪费时间,再从零开始。这两盖有最迫切的重要性,因为只要有它们在,若不是没有正念,就是即将失掉正念。

2.
第二优先是主导。主导的意思是非常显著而遮蔽了主要所缘──迟早会把主要所缘抹煞。有时,主要所缘更微细,我们若还是可以观察,那么,就要尽量继续观察;如果真的无法继续,占主导的下一个所缘就是进入我们内心视野的所缘。这通常是疼痛的觉受,不然,我们便再回到身体的觉受。有巨大响声时,声音/听明显而占主导地位,行禅时,视觉所缘/看明显而占主导地位。

3. 如果两种所缘互相竞逐主导地位,就要考虑另外的因素了。也可能两者一起观察,在这样的情况下,「视野」或「荧幕」可以更开放。一个例子是观察腿或身体上两个不同的疼痛点,如果集中注意一者,另一者就会取得主导地位,结果我们的注意力来回奔跑,这样很不安稳,因此,我们扩大视野,同时观察两者,可以令正念稳定。

4. 内在所缘比外界所缘为佳,因为内在所缘可以摄心,外界所缘容易散乱。例如我们要在身体觉受和(不太响的)声音两者之间做一选择,自然以选择身体觉受为佳。

5. 当我们的正念建立之后,就要选择可以清楚体现无常、苦、无我三共相的所缘。观禅便是如此,因为三共相是真正的观禅所缘。其实,从一开始,这个方向往往由老师指引,因此定力或许不会很快建立,但只要有耐心,终会建立。因此,最好观察足以显示「变化」的疼痛,而不要停留在变化不明显的所缘上,诸如平静的心。

有些人可以把一开始就用的主要所缘保持良久,得到满意的结果,也有人有很长时间转换到其他所缘去了。也许是主要所缘很快就不明显,无法停留于其上,或者是另一趋于主导地位的所缘迅速取代了主要所缘。无论原因为何,次要所缘取代主要所缘之后就成了主要所缘。一旦因缘条件变了,又可能换成另一个所缘。所以,在一段时间之内,我们可能有不只一个主要所缘。

这都没有关系,要紧的是正念必须持续流动,一旦建立了正念的持续性,定力也就到位了。当然,如果我们能固定在主要所缘之上的时间越长,那么定力增长就越快。

 

————————行禅时————————

图四:所缘优先级流程图

修行进程中的注意事项

假设我们已经从基础指导中知道了如何做,而且也开始修习,我们会发现做起来并不如听起来那么容易。

首先,就是要达到正念,也需要奋斗一番。禅修者在一开始为基本定力而奋斗时,必须清除最常见的盖障,这无非是烦恼、负面情绪等,必须以正念取代,正念必须加以接管而成为基本习性。当我们有定力,排除了五盖,所缘将会清晰,正念也更锐利,便可以穿透所缘,体验实相。更深度的智慧不断净化内心,终达证悟。这些过程在以下章节都会提到。

攀登每一座山峰

身念处(Kay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

第一个念处利用身体及其活动来培育正念,这不是指随便的任何正念,而是指特别的正念,经专注、磨锐后可以穿透实相,达到证悟。我们可以利用它为第一个基础,因为(与心相较)比较粗显,而且易于跟随,也没有疼痛觉受的压力大。然而,对偏好内心挑战的人,可能会觉得无聊,即使如此,这类禅修者仍须培育这个念处,做为强固的基础。

当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身体运作方法和疗法,像各种运动,如能保持正念来做,则进入正念运作的领域。但如要算是禅修,还需要更多的约束和专注,因为禅修是心的调控。至于说要算是身念处的正念运作,则需要更深的努力,才能带来解脱的智慧。

两个身体,两种实相

一般人所称的身体,我们称为世俗身。实际的人,包括形体、器官、四肢,构成外在实相,和内在实相相对。内在实相称为究竟实相,它们包括破除概念的觉知所认识的色法。

在身念处的章节中,我们从外在实相开始,然后进入内在实相。然而,外在实相也很重要,它可以建立对身体的正确态度,这也是戒的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认为身体并非用来耽溺于感官享乐的,而是为开发真正的快乐。为了这个目的,所以对身体部位和坟场(即尸体)修不净观,来克服欲望。身体为培养正念和定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还有更直接修观的方法,例如姿势、正知界差别。出入息本身可以修观,也可以修传统的定,大部分人是根据经论中出入息开示,先纯粹做为修定的训练,虽然在《念处经》中,它更直接用来修观。

身体觉受

当今,许多(要不是大部分的话)禅修者运用出入息或(腹部)起伏为主要所缘。在修观时,这些所缘实质上都是身体觉受,当你以观禅正念来观察时,你就能够认知三共相。

一次有人问我:「老师甲要我观察出入息,老师乙要我观察腹部起伏,你为什么要我观察身体觉受?」我回答他:「无论你观察什么,出入息或腹部起伏,最终你都在观察身体觉受,实质上是色法的四大。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就从身体觉受开始?」他表示同意。其实还值得一提的是,他刚好两者都努力过多年,但并未得到相当的定力。也许你会将他归入过度思虑型的人,但我还遇到过更糟的人。

这是当我教导「思虑」型人时所注意到的情况。他们可能非常习惯以目标为导向,所以首先,你要他们观察腹部起伏或出入息,他们会过分努力,试图跟随一个不可捉摸的所缘,并且紧绷起来,结果常是灰心,甚至放弃。其次,他们无法专注这些所缘,因为不习惯「在身」念身,他们比较「在脑」思维。你若无法感受到比较粗重的身体,你如何专注鼻下的那一小点?因此,我会暂时搁下这两种主要所缘,而去处理更基本的事。

良好的前行可培育直观身体觉受的能力,所以我用放松和感受的禅修前行着手。我们一旦熟练,要跟随一切身体觉受就不是问题了。

四威仪

 

1. 坐姿

禅坐时,以了了分明的觉知从头扫描到脚趾,可算是坐姿的正念,这可以用任何姿势来做,但一开始,应用于四种主要姿势──坐、立、行、卧──就足够了。这有多种进行方式,以下举出几种:

最简单的方式是只以觉知扫描坐姿。我们可以正念标记「坐」,把正念导向维持正直坐姿的内在力量。有诸多这样的力量,常常是支持力,和肌肉骨骼系统结构有关,最明显的支持力在背部,尤其是腰椎部分。从此处出发,我们可以觉察到别的部位的其他力量,像肩部、臀部、腿部。标记「坐」和「触」相互交替,后者把正念导向身体表面的觉受。虽然身体表面不小,但最明显的觉受是在下盘──腿、臀部──因为身体的重量压在其上。仔细一点,我们可以感知许多觉受,会发现同样的觉受也散布在身体其他部位。

人们常常从观照「坐」、「触」开始,那些触点可能愈增愈多,有一种禅修传承观察四十种以上的触点。

这可以玩出许多花样──我们可以观照「坐」、「触一」、「坐」、「触二」;或「坐」、「触一」、「触二」、「触三」……,等等,可以有无限的组合。如果我们能这样做,正念形成了势头,妄念便不会趁虚而入,于是可以得到相当不错的定力。

图五:坐禅体验领域

然而,我们必须知道,这不仅仅是使心专一,而且必须保持正念,并观察身体觉受的本质,以清明的直观来认识色法的特质。

因此,本书所建议的方法是以清明的正念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扫描身体,每一次觉知触到下盘(腿、臀部、手掌)时,就体会那里的觉受并加以观察。这样可以对身体其他部位的觉受更为敏感,当我们向上扫描或离开下盘之后可以感觉到这样的情形。

图六 正念觉知的移动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有很多觉受,而且身体会失去截然的轮廓/型态,只感到身体是一块不断改变的觉受,如能量流动的水流、波浪。某些点若比较明显,我们就停留久一些。这和其他禅修传承(葛印卡)的观察有所不同。葛印卡的方法是缓慢扫描身体每一部位,有时可以停下来,但并不鼓励这样做。而我们鼓励大家若是某一部位特别清晰,可以停久一点,这样定力可以增长得快一些。

直观觉受/四大

「觉受」一词需要一些澄清,在此是指六根门中任一根门所觉知的外尘。觉受也可以指身体觉受和完全属于名法的心受,两种定义有时互换使用,因此或许会引起混淆。我在本章中用的是第一个定义;如要用到第二个定义,会特别指明。

依严格的《阿毗达摩》来说,四种根本色法是地、水、火、风。身门(根)识知其中的三种,水大虽与其他三者有关,却只显现于意门/根。在实际修行中这种分别不是非常明显,只是水大不一样,它比较微细,较后感知。在此需要提醒读者,地、风、火也有较微细的形式。四大的描述如下:

a. 地大:广延的大种色

    特相:硬性
    作用:(做为俱生色法的)支柱或立足处
    现起:接受
    近因:其他三界

    当我们感受到硬、软、粗、滑,便感受到地大。

b. 水大:流动的大种色

    特相:流动、溢出
    作用:增强其他俱生色法
    现起:把(同一粒色聚里的其他色法)握在一起或黏着
    近因:其他三界

    当我们感受到黏、物质流动、分散、散布,或聚集成块,便感受到水大。

c. 火大:热的大种色

    特相:热、冷
    作用:使(同一粒色聚里的)其他色法成熟
    现起:不断地使柔软
    近因:其他三界

    当我们感受到热、冷,便感受到火大。

d. 风大:移动及压力的大种色

    特相:支持
    作用:(导致其他色法)移动
    现起:带动(俱生色法从一处)到另一处
    近因:其他三界

    当我们感受到移动、振动、紧绷、松弛,便感受到风大。

此处所下的定义,是指导我们将正念导向何处。举例来说,当我们将正念导向脚踝的触点,可能体会到硬,很明显是地大,过了一阵子,会热起来,即火大。对心眼(mind’s eye)来说,则有各种各样的现起,例如火大,通常是这样描述的:

    1. 体温之火
    2. 成熟和变老之火
    3. 发烧之火
    4. 消化之火

风大则是这样描述的:

    1. 上行风(移动),如呕吐
    2. 下行风
    3. 腹内肠外风
    4. 肠内风
    5. 肢体循环风
    6. 出入息风

除此之外,当我们直接感受到四大,它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取决于那一剎那所现起的因缘。

一旦我们克服了一开始的散乱,能够直接专注于觉受,接下来要紧的便是如何培育对四大清明而敏锐的感受。

(在某些传承中)一开始先完整地(在概念上)学习这些色法的本质,然后观察身体如何感受。禅师会教我们要稳固地抓住这些特相,即使如此,我们最后还是必须放下,并注意它如何随因缘条件而变化。

因此,真正重要的是不断增进觉知的清明,心愈清明,所缘就愈清明。其次,我们必须清楚记录本身的体验。我们经常鼓励禅修者在一节禅坐完毕(而非在禅坐当中)能清晰地将感受描述出来。第三,我们必须培育正念的探索层面,这能使我们对现象产生更广、更深的视野。

所以,假名施设、概念安立在一开始是有助益的,但最终必须发展出直接、非概念的、探索的正念,而且愈早愈好。

意门

在此强调的是意门的直观。以佛教的理解而言,心经由六根门来运作。

    1.眼
    2.耳
    3.鼻
    4.舌
    5.身
    6.意

前五根门称为净色根,接收五种外境:

    1.色
    2.声
    3.香
    4.味
    5.触

第六根门是意根,向深而广的法尘敞开。法尘包括一切,所有深定和深观都由此门生起,虽然它一开始仍与前五根门有关,知道了这一点,便可确定修行的方向。

人们经常将心和脑连在一起,结果心在头中,这会妨碍禅修进展,因为这样把禅修操作限于粗显的身体,所以他们发现难以完全沉浸在意门中。我常常告诉他们把头给忘了:「现在你们都是无头禅修者了。」如此一来,觉知自然会降至胸部,然后可以移至身体任何部位,心愈能直接涉入所缘,就愈能看清楚所缘的特性。若将心和头联系在一起,观照所缘就像用眼睛看一样,这样会引起多重问题,因为我们非常努力专注并观察时,紧绷会累积在头里面,尤其在两眼之间;这也使我们不能得到深定,因为深定只能在意门生起。

所以,第二个重点是,不要「看」,而要「感受」所缘,这不是视觉,但我们常常倾向运用视觉。这一点会非常有助于进入超越形状和形体的非概念的观照。

图七

2. 行禅

同样的原则亦可运用于行禅。一开始,让正念连续跟随行禅的过程,一旦可以保持正念,我们便观察是什么构成了这个过程。我们也是经由意门直接体验足部的觉受/色法。

行走较快时,对这些特质的感知起先是一般性的,然而若要真正注意到足部的觉受,一定要慢下来,就像心在脚上或脚与心同在(胸部高度)那样来体察和感知觉受。一步通常可细分为几个阶段,若能观察到愈多阶段,便走得愈慢,这使我们能密切地感受或观察所注意到的东西。这里又要注意一个重点──我们将正念引至足部,却不预期我们会感受到什么,有如从开动的火车窗户望出去,这一部分是定;我们的重点在正念,亦即清楚知道窗外有什么。举例而言,我们踏到地上时,不要去期待会感受到什么,那一剎那生起什么,就注意什么,观察它,于是我们知道「噢,这是硬。」或「噢,这是软。」同时注意那是「地大」,而且依赖因缘条件(像我们多快或多慢放脚),我们可以感受硬还是软。

我们也会注意到一步的每一阶段,都有它自己特有的一系列的觉受。《念处经》的注释书提到最明显的色法,上升的动作显示火大和风大的轻,下降的动作表现出水大和地大的重,其实每一阶段本身又是由许多过程组成的。

当我们走得非常慢,具有正念,跟随并观察觉受,脚的形状概念会慢慢淡出,将会只有色法流动的过程。

最后,处于某种程度的正定和正念时,觉受看似不断重复,但定力加深之后,我们会进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觉受会非常微妙,像很多微粒生起灭去。行禅的本质和经行时定力如何生起,将在另一章中讨论。

3. 站姿

站姿出现于坐姿和行姿之间。通常站姿不如另两个姿势常用和长久。站禅也有同样的程序,我们用觉知上下扫描,感觉身体的觉受,标记「站立」、「触」、「站立」……。

脚要稍事分开,来维持稳定。如果要站得久些,有时可在脚下垫一层薄而软的垫子,以缓和身体的重量。一个能明显注意到的情况是「摇摆」,对此我们标记「摇摆」。也可以站得靠近墙壁或支撑物,心里会更踏实。

站姿一个有益的功能是提起精进。睡眠盖很强的时候,我们用站姿而不用行禅或坐禅,我们也可以在观照「站立」和「触」之间插入起/伏。

4. 卧禅

这种「奢侈」或「禁忌」的姿势,通常是不用的。除非一直想睡,非躺卧不可。然而在躺下睡觉或起床时,还是需要保持正念。在生病期间,或者精进过度而且身体过分紧绷时,也很有用。此处考虑的因素是精进力,躺卧时并不运用身体,这又影响了心的精进,因此我们必须很警醒,要不然便会进入睡眠。卧姿有许多种,我们建议右胁而卧,原因是不会压迫到心脏,这称为狮子卧。我们也可卧另一侧,或仰卧(尸式)。右胁而卧时,我们扫描身体,感受并观察身体觉受──「躺下」、「触」……在这些标记之间也可以用出入息或腹部起伏。

如果我们想要入睡,便应该更放松、更表层地观察觉受,要不然我们会睡不着。

姿势的平衡

有人说,不平衡的姿势会引起疾病,当某一姿势维持太久,身体系统便会受到过多的压力,这是我们必须有规律地变换姿势的理由之一。例外是进入深定,可以让我们长坐数小时或数日而不会有害。一般而言,我们必须在行、站和坐之间保持平衡,躺卧则是休息的姿势。如果我们的定力不深,须记得久坐未必有益,变换姿势也有助于平衡定根和进根。

出入息

当今,出入息是禅修者常用的所缘,上座部的出入息本于《安般守意经》及其注释书,在《念处经》也有提及,只是不那么详尽,因为此经的重点在观照出入息行的生灭。

第一阶段的指导是:

1.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2.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3. 修习:我当觉知(息之)全身而入息

修习:我当觉知(息之)全身而出息

4. 修习:我当寂静身行而入息

修习:我当寂静身行而出息

一开始,我们可以正念数息一至五或一至十,专注于鼻端附近出入息的触点,这其实是定的练习,但在开始阶段实在无害。要是我们开始修纯粹止禅,那么就一直练习,直到禅相(心的影像)出现,由此我们可以培养定力入定。

修观的禅修者则不一样,在近行定已克服五盖时,就要丢掉数息或「长」、「短」息的概念,并跟随和观察鼻端的觉受。跟随出入息也有好几种方式,有人从鼻到肺的下部再返回,有人感受双眼之间的觉受。有人甚至引导到心脏部位,我觉得这颇有效果,因为迳直将觉受带至意门。

注释书建议我们专注鼻端,有如锯木只专注于接触点,这是极为有效的修定方法。但另有人说最好不要将出入息与身体的任何部位连在一起,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比较轻松又没有压力,因为把身体的形状放到了一边。

专注于一小点显然是侧重修定,这样很快便会生起轻安,出入息愈来愈细。这时如果我们的正念不够敏锐,正念之线会断落,必须再重来一遍这个过程。

在修观时,我们必须方向明确。我们很容易放松并滑向相对容易些的止禅,甚至落入睡眠。必须更加警醒,以免失掉微细的所缘,以及观察随每一出入息而生灭的色法。由于所缘与专注点非常微细,最好从出入息与鼻端/鼻孔的触点延伸到周围的区域,区域愈广,便有愈多觉受可观察,也会继续保持在观的道路上。

修止时,我们在近行定、一个或多个禅定之后,切换到观禅,我们将正念引导至名法和色法的生灭。名色可与出入息有关,但不一定非得如此。

很明显,当我们放下了概念,也放下了对身体形状和部位的概念化,但因为心对出入息感到熟悉,心会固定在此处的四大,虽然也并非人人如此。我们很容易切换至观察任何身体部位或过程的四大和共相。

腹部的起伏

 

观禅中的腹部起伏是由马哈希传承系统所推广的。听我的老师说,马哈希并非采用这种技巧的第一人,而是从他的老师明坤(Mingun)尊者学来,又发现学生能从中受益。自此以后,这种修行方法已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弟子中间。

然而,这也受到缅甸和斯里兰卡佛教界的诸多批评,他们称此为「腹部禅修」,争论说佛陀仅教导观鼻端的出入息。对不陷入字义之诤的修行者,答案其实很明显。如《念处经》所说,佛陀在正念专注鼻端出入息之外,确实教导过其他所缘。

观察腹部起伏的所缘为:

    1. 触尘(phoṭṭhabbārammaṇa)发生于身净色(kāya pasāda)
    2. 十八界中有触界(phoṭṭhabba dhātu)
    3. 四大中有风大(vāyo dhātu)
    4. 腹部内有肠外风

只要我们能够超越形状和形体的概念,就会奇怪这怎会成为问题。当观察腹部起伏,我们(应该)最终(也许经由一些指导)正念专注于明显的运动、紧绷等过程。

起伏通常指呼吸时腹部发生的觉受过程,这最好是肚脐上方的区域(不必一定要是一点),靠近横隔膜区域。这里的组织比较软、比较有弹性,因此动作易于辨明。再下方,肚皮比较紧绷,动作会受限。然而,女性较习惯于胸式呼吸,也许靠近胸部的上腹部,观察起来比较显著。

一般在入息时,腹部向外扩张,但也不一定如此,也许刚好相反。也可能有出息,但根本没有动作,尤其是出入息细而浅的时候。如果适合的话,我们那时可以观察仍在腹部发生的觉受。如果观察不到的话,我们便应回到「坐/触」所缘或其他的身体觉受。所以起伏不是出入息,虽然与出入息有关。

观察的时候,我们再一次强调我们是「感受」,而非「看」(创造一个视觉影像),觉知只是「坐」在腹部的所缘上,首先跟随所缘,更熟练之后,就像冲浪者或船在航行。

首先,我们正念观察,注意升起、扩张的动作,标记「升起」;注意降下、收缩的动作,标记「降下」。我们保持正念,尽我们所能仔细观察,并注意现起的一切现象。

当我们刚接触这个所缘,我们可能认为它是一条会移动的线。或许我们仍把它想成汽球的形状,这种自动的概念化在所难免。但一旦对色法自性的觉受清晰,概念就会消失。我们应观察起伏自性的细节。首先,观察每一起伏的自性(如长、短;快、慢;紧、松等),待能力增强之后,可以观察到每一次起伏之内的细节变化。为了鼓励直观流动/变化,我们可以标记每一起伏好几次,如「升起、升起…」、「降下、降下…」,这也有助于将心保持在当下现起的一切。

开放和狭窄的觉知

 

观的所缘是一个过程,也许该说是一些过程?当专注这个过程并不受某种最明显的元素(如风大)所支配,我们会有比较广阔的视野。

举例而言,观察起伏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

1. 会干扰的外在所缘,例如声音、念头。

2. 在腹部所要观照的目标(即起伏)之外的所缘也会出现,诸如热或声响。

3. 身体其他部位明显的所缘,例如疼痛。

虽然所缘有不同的来源,不高度专注时,心眼也会看到一道巨流,其中有主要所缘和其他各种所缘在一起。

图八

我们不应推走或否认实际已进入我们正念业处的所缘的存在,否认它们就是不如实见到它们的生起,因此必须如实观察并报告它们。然而一旦专注力增进,我们会更高度专注于一个明显而占优势的四大/法的过程。业处一旦狭窄了,定力便增强。再者,我们必须确定正念仍然开放,可以洞见三共相,即真理。

开放的觉知可以说有几种类型:

1. 完全的开放觉知

这是指我们对六根门所生起的一切完全开放。它最具灵活度却也最容易散乱。无论如何,我们仍然努力于这块区域,频繁的程度从「有时候」到「经常」。

a. 视野开阔的情形──有如同时觉知一切现象。

b. 对一个所缘一时专注更深──有如撞到一个所缘,再撞到另一个,这样我们的心仍对六根门生起的任何所缘开放。

2. 专注于意识(心)的开放觉知

这种觉知与前一种的区别在于:这是所缘到心这边来,前一种是心到所缘那边去。这一种的定力比较稳固,主要在于意识(心)的观察,前一种则并入法念处。

3. 收拢的开放觉知

这是窄化至身体或身体部位,所以不那么开放。然而,仍有许多所缘有待处理。好处是定力比较快上路,但仍然保持相当广的觉知范围,足够保证我们对现象变化等等而修观的所需,不是纯粹的止。这也很稳固。

4. 狭窄觉知中的开放

狭窄觉知意为正念窄化到单一特定的特相/特质或点的单一过程,例如:只是一个动作或鼻端的一点。定力会如预期的那样很快生起,但仍需有那么点「开放」以便穿透事物实相。有如看显微镜里面不看其他,但我们必须不断增加放大倍数。我们会看见所缘更多的变化。

5. 行禅中的开放

在行禅中,开放的觉知比较明显。我们睁开眼睛行进,一定会比闭眼坐禅遭遇更多的外在所缘。以上所涉及的(1-4)四种开放觉知都会产生,但(3)是觉知的主要所缘,也就是足部。(4)比较不普遍,除非走得很慢。当剎那定加深,将会以1(b)的形式出现,转变成为(2)和(3)。如果考虑观禅发展的重要性,开放觉知就不应被低估。当五盖镇伏,定力可以达到未到地定,开放的觉知在更大范围让观禅自由发展。

出入息禅修 vs 起伏

当传播改善,世界变得更小了,我们遭遇着超载的资讯和选择,禅修也不例外。不幸的是,资讯与智慧并不一样,许多更深刻的体验仍以口诵传承,这类事不容易传播。

因此,人们遇到许多禅修技巧,结果不知要下决心学习哪一种。如果我们窄化到佛教禅修传统,再窄化到上座部观禅,两个最常用的所缘便是专注呼吸的出入息和专注于起伏的腹部。即使如此,仍在个人和团体间引起矛盾,我不欲介入细节的争论,仅提出我观察中明显的几点。

出入息
腹部起伏
1. 区域小 1. 区域大
2. 所缘范围较小 2. 所缘范围较多
3. 柔软、平静 3. 粗显些、可能有疼痛
4. 很快变得微细,因此可能变得不太明显 4. 粗显的所缘更可显露变化

个人的根性暂且不提,很显然出入息禅修能较快提升定力,而起伏比较适合观禅。一旦我们实修便不难看出。除了这一点,今日大部分出入息禅修传承都引领我们修习止禅,再修习观禅。其后的观禅有的用出入息本身,也有的用其他所缘。腹部起伏的传承通常是一种纯粹观禅的工具,如果你时间不多(谁不是?),这是比较直接的,但不意味我们后来不会修习(有益又有用的)止禅。

那么两者都修习,如何?不要朝三暮四!但这也是可能的,我们需要正知来避免冲突。有些两者都修习的人确实遇到困境。如果我们真的觉得不统一,那么我的建议是两者都放弃,回到「坐/触」所缘。我们修止时仍可用出入息。

正知

在正知的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正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于一切活动。

    1. 来回走
    2. 迳直向前看和向旁看
    3. 穿僧袍或衣服
    4. 进食、喝水、咀嚼、品尝
    5. 大小便
    6. 行、住、坐、入睡(卧)
    7. 醒觉、语、默

提起、跟随并观察正念的过程是同样的,但必须提到正知(sampajañña)的意义,这在修习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正知是以平衡的方式清楚、精确、全盘(一切层面)地知悉。

这里所提出的定义很类似经文中一开始提到的正念。然而我们继续把经文的阐释读下去,就会发现它在修习中广泛的功能。其范围涵盖从一开始正念的净化和澄清方面,到健全地调节和整合禅修到生活中,直到更深的证悟,也就是智慧。因此正知的四方面是:

    1. 目的正知/利益正知(即:动机、作意、行为和心理冲动的本质)。
    2. 适宜正知(即周遭的因缘条件和情况有多适合我们的目的)。
    3. (禅修者的)行处正知(即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为禅修所涵盖)。
    4. 无痴正知(即深度修行和实相本质的证悟)。

前两者由观察「作意」而得知,在每一行动之前,必须作意(自觉或不自觉)。如果我们保持正念,便可理解其目的和适合性。

举例而言,在行禅中,双眼向下垂以避免不必要的眼光接触。然后,有人或有动物走到我们面前,我们便向前看。一种冲动令我们向前看,为什么?因为有作意或冲动要如此做。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特别的目的──这是自然反应,但仍然是反应。如果我们正念足够,便可以在向前看之前捕捉到「冲动」或「作意」。

但当我们行禅时,是保持正念的,所以一般不适合向前看,以免分心。结果可能有另一个「作意」生起,想去和那人说话。只要我们能够在发生的那一剎那捕捉到,便会知道作意的目的──为什么?如果只是无聊,目的便不对了;如果那人正在行禅,那也不适合。所以你看,只要捕捉到「作意」或「冲动」,我们便具有「目的」和「适合性」的正知。试试看在其他情况下会如何。

只要我们应用了带有正念和正定的正知,便会建立并增强正确判断修行的技巧或能力,然而,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

1. 捕捉目的的能力,因为作意和冲动非常迅速、深隐、微细,可以达到心较深的层次,诸如隐藏的动机、情绪、计划和其他更深层的原因,这些通常不会在显意识的心上显示出来。

2. 适合性一事,也视我们接触的信息和生活经历而定。它们形成心识借鉴和参考的基本讯息和数据,常常包括很不熟悉的习俗和文化。但如适合性仅就修行而言,那么环绕着情境的心之状态就会有很多值得说的了。

3. 这两者即我们所称的直觉,指一种比显意识的心所知道的还要更深更广的感觉。

4. 这份正知有多迅速有效,全视我们的修习而定。只要我们越熟练,它就越像一个有效、自动、内嵌的电脑,很快便告诉我们做什么不好,不做什么才好,以及为什么。

这便是正知如何发挥作用以维持生活中的行持,当然这是指禅修,也就是说,此时禅修等同于生活。

但这很清楚,一开始我们可以这样做,并且只在情况不很艰难时保持正念。即使在精进禅修当中,条件应该比较有利,但也不见得都尽如人意。但随着修行和体验的增进,我们能够将修行延伸至比较广的领域。从坐禅、行禅到日常生活,都可以维持相当不错的正念和正知。然而,仍有时间和地区是不适合的,象是道德基础受到侵越的地区,如有杀戮、伤害、偷盗、欺骗、性犯罪、虐待、嗑药酗酒等。如有可能危害我们正直的人格,也最好避免。

从技术层面讲,人们说正知的领域与四念处并无不同,说它的最终所缘是实相──名色过程和一切事物背后的真理——也没有错。只要我们能够与实相保持联系,并保持正念和正知,那么我们就是在自己的领域当中。而在此之外则是危险区域。

只要加深正念和正知,便能穿透表层现实和概念,能够更深体验内在本质。除了由无常、苦、无我表现出来的实相,没有别的,这是成为无无明/智慧的正知。只要用「看见并理解诸法无我」来阐释时,一切都很清楚了。

伸头出来,荷兰·阿姆斯特丹,2005年

有一只小狗走到阿姆斯特丹市郊,从篱笆的小洞伸出头来,开始吠叫。
可惜它只能这样,但它仍好好看了一下篱笆的另一面。许多人对实相
是盲目的。即使是一周的精进禅修,观禅也有助于你哪怕仅仅一窥世
间的实相。于是你会希望出离这个世间。

 

第二章 受念处

 

观受──穿越大海

身念处就像走在地面上,先是稳固,然后变成泡泡。而受念处就像是你的脚已经打湿,不久就得游泳了。

名色现象清晰时,受很自然就脱颖而出了。触是受的近因,给受生起的理由。在所有的感受中,疼痛的感受最粗显。难怪初学者往往很早就会面对这个困境(或者说是挑战,如果你是比较正面的类型)。但受其实没那么糟,受也有乐和不苦不乐两种层面。

什么是受?

受的定义是品尝所缘的自然现象,像国王品尝食物。我还下了另一个定义,对有些人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想象一下,你扔一块石头到水中。那石头代表所缘/刺激,水则是心。一撞击就立即导致涟漪。这种撞击是触,涟漪也就是受。

受有三种:(1)苦受(2)乐受(3)不苦不乐受。苦受和乐受又可以再分为身受和心受。身体方面,有身之乐受和身之苦受;心理方面,有心之苦受(有时称为忧受)、心之悦受和心之不忧不悦受(也称为舍受或中性受)。因此,受可分成五类。请注意,身体没有中性的受,这是由于它受直接撞击较强之故。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念处经》提到世俗性和出离性的受 [6],这和所缘有关,因为所缘可以是世俗性的或出离性的。

觉受(Sensations)

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觉受」这个词容易归入身受,它也可以指感官的所缘。因此,所有六根的所缘,都可以称为觉受,但一般是指身体的所缘,即色法。读到这个词时请谨慎判断。

身之苦受

初学者新接触观禅时,第一课可能就非常痛苦,这是由于姿势或疾病造成的身体疼痛所致。无论是何者,选择一个合适的姿势会使第一课容易些。

传统的双盘姿势(a)通常认为是最佳姿势,因为脊椎直立,有助于注意力的警醒。但对于初学者,膝盖和踝关节的疼痛会很严重,除非你的腿无骨无筋。

单盘(b)或缅甸姿势(c)往往是较为普遍的选择。常见的双足交迭式(d)是另一种可能性,但最终会在脚踝上造成压力。侧坐姿势经常用来做为改变姿势或为女士穿着沙龙时之用。无论采用哪一种姿势,都要保持脊椎相当直立或自然弯曲,不致太紧绷。平衡的姿势有助于保持平稳的专注力。手可以交迭放在腿上或膝上。有老师侧重于手指的「手印」(mudras),但我不认为非常重要。有人建议,舌头应轻抵上颚,似乎可保持能量的流通循环。我从来没这样做过,对我并不重要。但是,可能对其他人很重要。

保持身体稳固却仍然放松舒适,同时保持心的警醒,这是有必要的。坐在椅子上不易警醒,但我认为如果坐在地板上太痛苦,倒不妨事,但应注意背部不要靠在东西上,因为往往会失去警觉。座垫有帮助,已成为重要的禅修配件,但不要用太软的,不然你会陷入未知状态──可能是睡眠,醒来时会背痛。

我个人认为,用一个薄的、硬的座垫来当基座便足够,再用毛巾垫高臀部,帮助脊椎直立。

但不管用什么垫子,疼痛迟早会厉害起来。疼痛还不强时,我们应该依靠主要所缘建立正念和正定。直到疼痛强大到足以令心散乱,再加以处理。起先,疼痛不会持久,所以可视为次要所缘,等疼痛过了或可以不管它时,便再返回主要所缘。然而,只要疼痛变成最明显或持续不断,就应成为主要所缘。

我们如何观察疼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动机。我相信我们并不是修苦行,然而没有牺牲是不会有收获的。我们从禅修中所获得的好处远大于我们碰到的小小痛苦。但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是会沮丧的。另一个建议是,将此做为一个培训课程,要有耐心,而且,噢,是的,我们都需要更有耐心。这样也有帮助:告诉自己,如果不想要,大可不必经历这个过程。最后,最要紧的是知道如何处理疼痛。我一直好奇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承受这么多疼痛。经过这么多年,一定会从疼痛的觉受中学到不少。无论学到什么,一定会使生活更快乐。

再次提醒,第一要务是落实正念。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专注于疼痛。结果是,它会放大,抓着我们,好像狗牙深深咬入你的肉中而不松口。如果我们记住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正念,那么专注疼痛就不适合这个目的了。

谈到疼痛,落实正念就意味与它和平相处。这意味着放松,承担下来,有如承担一个困难的任务,如果像照顾生病的孩子便更好。我想我们至此谈到了受念处的要点── 接纳的心态。

我们始终认为疼痛和可怕的事情有关,如受苦、死亡等,其实未必如此。如果我们保持正念,是可以扭转形势的,疼痛可能是使你因祸得福,它也可能变成更好的东西。

因此,疼痛要是来了,不必惊慌。如果必要,深吸一口气,平和地接受,就像用一块棉絮(也许一大块)吸水。当你能够完全相安无事并接纳,甚至到可以睡着的程度,那么我认为你已踏出了第一步。带着疼痛入睡很少见(有些人在疼痛不很强烈时,是可以的),所以疼痛帮我们保持清醒,因为它很强烈,会黏着人,定(即心一境性)会自然跟着生起。这不是很有反讽意味吗?我们想要建立专注,所缘却往往溜走了,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是散乱了,疼痛会叫我们回来。我们要是睡着,疼痛会把我们叫醒。而疼痛是产生观定的一个独特所缘,因为三共相非常明显。因此,如有正念,疼痛便成为功德。可以把它比作一位严格的老师或坦率的朋友,给你直率的意见。如果能保持冷静并倾听,便有不少可以汲取的东西。当然,在身体和心理上也有限度,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抓牢,捷克·布拉格,2004年

我真希望我们到最后不会变成这种姿势。虽然对别人来说,
事实已经如此,而且都到那么高了。同时,只要在援手来
到以前抓牢就成。这是另一个耐心的象征,不常见,但必须加以培育。

限度在哪里呢?这就是在心理上我们不能再保持正念的时候。在胜算是50比50时,仍是一个培训期间。而当它下降到接近零,就离开一会儿,容后回来。身体上的限度就更不易判断了,但是,如果你聆听各种迹象,它会告诉你的,像无法控制的颤抖,打寒战或大量流冷汗。我认为勉强自己很不明智,因为可能会损害身体健康,健康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但是,如果死亡反正就在眼前……就没什么选择了。我们再一次在此强调观禅中正念很重要。我们应视疼痛仅为一个现象,能够正念观照痛苦时,应视为「非我」、「非我的」、「非我自己」。这个表述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从禅修生起的观智层次,虽然相当初步,但初学者还可能达不到。然而,知识上的理解或提醒自己这件事实,也有助益。至少应有一些离执以便能和疼痛现象保持距离。

这意味疼痛可以这样观察:(1)直接,就像握住公牛角;(2)保持一段距离,如从远处射击一个目标。两者中以第一个选择为佳,因为它将正念带近疼痛,即使没有进入疼痛,至少可获得最佳的景观。如果压力过大,那么就采用第二个方法;虽然也会有用,但观察会差一些,不过最终可能还是会靠近疼痛。

因此,第一步是正念地瞄准最痛苦的部位,如用有力的手紧抓住毒蛇的脖子。你直视它的眼睛,说:「嗨,我抓住你了,你不会咬我,是吧?」能够维持正念,就会在那正念上产生定力。下一步是正念观察并研究它 。因此,你深深注视毒蛇的眼睛,说:「现在,我会深入研究你,知道你所有的秘密。」

于是你通过疼痛如何移动和变化,来观察疼痛的类型,就像你观察毒蛇皮肤的颜色以及它如何旋转和蠕动那样。

疼痛的类型有哪些?热痛、冷痛(与火大相关);伸展、扭曲、拉扯(与风大相关);硬、挤压、碰撞(与地大有关);麻木、酸、痒,不一而足。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可跟踪它的路线。起初,它固定在一处,然后它会抽动并四处连结。它也会跑,会扩散,最终停止。观察一种情况有许多方法,一是许多同样强度的疼痛分布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只要对一处集中专注,它会渐渐消失,而另一部位又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再注意这部位,而第一个部位又回来了,于是你会非常忙碌,到处注意,结果非常疲倦。一种处理方法是扩大自己觉知的领域,同时观察两者或全部,这有如以一个整体来观察坐姿。通常,这些强烈的疼痛不会那么容易消失。它会长大,变得更加强烈,方才消失。但它往往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因此,另一个选项是观察另一所缘,却还用边缘注意力看着它,好像寻求友好盟友的支持。如果疼痛变得更糟,你可以试着不理它。只要牢记:建立正念重于一切。一旦正念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加上有决心),我们便可以度过难关。

能够保持正念并分辨不同类型的疼痛之后,下一步是能够看到它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能够跟踪并观察其变化,这是说当它变得能够忍受而且颇为有趣的时候。如果疼痛只是强度增加,那么忍耐定有全部损尽的时候。如果它来来去去,那么就继续过日子!在《吉利马难达经》(Girimānanda Sutta
)中,佛陀建议吉利马难达观照十种禅修业处,就会治好他的病。首先是观照无常,我们观察疼痛的变化而建立无常想。如果这种思惟强大而锐利,我们就会清楚看到疼痛的终止,甚至疾病的终止。

但是,在此必须提醒,观察疼痛的主要理由并非摆脱疼痛,而是要研究它的本质。疼痛是受的一部分,只要有意识,一定会有疼痛,除非我们进入一切寂灭的涅盘,它有时也称为灭受想。记着这个建议,会帮助我们保持正念和正确心态。这是因为疼痛中潜伏着厌恶(瞋根),这很容易跳出来,
虽然它在微细时,我们并没有认识到它。因此,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确有厌恶,我们就该以正念和接纳来处理这个问题。

正确的心态

 

我们与疼痛打交道时,正确的态度很重要,这里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战士的心态

「我无所畏惧,因为我是战士。」

战士的形象是一个古老的形象。在经文中出现频繁。这是以勇气和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的象征,这是英雄的变奏曲。我的老师经常告诉学生:「做英雄式的努力。」我有时要责备学生,我就问他们:「你是人还是鼠?」心怀战士的心态定能唤起大量精进。如果我们很有信心,知道心中有无限的精进力,它会使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

但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小心。首先,小心骄慢。举例来说,我看过不少男子汉褪变成鼠辈。自负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要切实际却仍对现实的挑战敞开心怀。我们来修行是为了除去自负,而不是愈加自负。其次,我们可能仍有攻击性,这与正念柔软、接纳的部分是相冲突的,正念在这种情况下是关键。你并不跟疼痛奋战,而是用智慧处理它。

2.
医生/护士心态
「怎么回事?让我们看看是否能够让生活更美好。」

就个人而言,我喜欢这种比较温和的方法。不幸的是,柔软和温柔常常被误解为软弱。如果有纯净和正念,它们其实非常强大,比仇恨更有力。如果整个世界都采取这样的心态,你会惊讶世界会变得多柔软。例如说,用爱克服愤怒。

疼痛被喻为倒刺。它随身体而来,所以身体被喻为伤口。在这种心态下,我们的正念像一个柔软的愈合力量──如棉花球或清凉软膏,可深入伤口,并移除倒刺。同时,我们用观察共相来培育智能,导向更伟大的疗愈。

有一次,一位女士刚动了手术,什么姿势都痛苦不堪。学了这个方法之后,她告诉我,她用了「很多棉花球」,很有效呢!这种心态和培育慈悲相辅相成,人们看到自己受苦,同时也看到他人受苦。

3. 科学家的心态

「这很有趣。」

我记得一位医生说这话的情形是因为他无法诊断出一个病人的病。我忍不住笑了,心想如果他自己就是病人,他会怎么说。沮丧无益,感兴趣才有益。感兴趣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问题,好奇心是智慧洞见的重要前驱力。

有一个很好的问题可以起头:「这是什么?」这会鼓励我们去觉知发生的现象,而不致逃开。然后我们可以加上「接下来会如何?」鼓励我们继续观察。当我们问:「这到底真的是什么?」我们就看得更深入了。我建议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这不是痛苦,那么会是什么呢?」这会给你一个超越眼前事实的不同眼界:这些只是强烈的觉受而已。

还有更多的「伎俩」来处理疼痛吗?我敢肯定一定有,但我们必须有创意。无论那是什么,强有力的正定是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保持正念完好的力量。如果我们观察疼痛却不受影响,便是不可动摇的力量。就算选择离开疼痛,也是做得到的。对身体和感官强烈的离执,会使一切都有可能。

如有非常严重的疼痛,例如致命的疾病,严重的意外等,甚至是在接近死亡的时刻,这时候你需要拿出你所有的善业和训练。迟了一点就太迟了,所以训练和修行千万不要拖延。

观禅的方法中,我们深入观察疼痛及其有关的因缘条件,深入观察无常、苦和无我,洞见真理即是疗愈。因此,它是首要选择,因为我们迟早有一天终将死去。但对于初学者,在直接观察所缘以前,最好用比较容易的所缘建立正定(要能感知三种共相)。发展了敏锐的感知之后,我们用够强的离执来观察痛苦和疾病,它们就会消失──如果不是全都消失的话,至少会消失一段时间。在此建议从事几个小时(六小时或以上)的长时禅坐,最好是有深观。经文中已证明,佛陀和圣弟子运用修观中七觉支的力量,治好了病,他们进入出世间证悟而出现疗愈功效。要不然就转移到止的所缘,能在损耗之后给我们休息和力量,正定的喜本身就是疗愈。如果死亡反正不免来到,正定会增进我们的生活质量,必也带给未来世良好的生活质量。尤其重要的是适当的观想(如净光)、慈悲(对自己)、舍和接纳,并观照三十二身分。

然而,我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完全接纳或不加抵抗,这必须跟绝望和无望区别出来。这是对实相的接纳和不加抵抗,需要强力而柔软的正念。心因此成为一无所有的空间,所缘进入其中并消失。舍弃自我之前,一方面是因信心和智慧而接纳,另一方面是要维持自我,二者会发生艰苦的斗争;只要真的舍弃了自我,疼痛无论多么强大,居然都可以消失。

身之「乐」受

身体「快乐」的感受是身处的愉悦感受。说是身体舒适可能更合适。显然,当身体疼痛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感受真的很愉悦。

在观禅中,这可能不很明显,因为疼痛会遮蔽它。但它会在改变姿势、处于休息的姿势、或进入更加舒适的环境时出现。这也必须正念标记:「身乐受……」以确保正念仍然连续、贪爱的随眠不会生起。万一生起,我们就必须处理。这些都做到了,身之乐受便成为心之悦受的因缘条件,也能够引发定。

心之苦/忧受

纯粹的心受是意门生起的受,但出现在眼处、耳处、鼻处、舌处的那些受是什么受呢?有意思的是,这些根尘相触所生起的都是舍受,不同于触尘和身处相触的直接冲击。正因为它们是舍受,所以更微细,因此通常不是初学者观照的所缘。

反正所有的受都是心受,但和外入处有关。甚至许多意门的体验也都与五根门有关。

我们现在要谈情绪,它像大洋中的波浪。当暴风雨来袭,这些波浪可以使我们理智崩溃。是的,我们知道心非常强有力,心苦远远超过身苦。

心之苦受随瞋根生起,我们无法接纳现况时,便感到苦恼而且心神不定。当遇见不仅挡路而且会反击的障碍时,这波浪是暴力的、有害的,有如两辆车从相反方向开来,碰撞在一起,力量是双倍的。

近因是令人厌恶的所缘。很反讽的,当一个人生气,像是被两支箭射中,疼痛就是这样的所缘。一般而言,所缘若过于粗砺、强大、具破坏性,便具有这种特质。

这种心受是麻烦已经进「自己家门」来了。在进入全面的混乱和崩溃以前,必须尽快采取步骤。在此,我们像在处理困难情况,但如果在心理层面知道如何处理,会有很大的差别。它被称为「情绪智商」。

一方面,由于瞋根,忧受通常很粗显,易于察觉。但也有微细和隐蔽的形式,比如拒绝承认忧受或者忧受为其他欲望所掩盖。当我们不自在,便已有忧受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唤起正念,正念标记「忧受……」。

当瞋心或它的其他形式,诸如恐惧、追悔、担忧、愤恨或嫉妒生起,我们必须作相应处理。更多内容会在心念处一章讲解。

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保持自心坚定」,如盘石或岛屿,那么我们将会感到波浪的撞击在消退中。只要我们正念足够持久,它的力量便会成长,然后忧受消失。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可能必须返回止的所缘,如慈、悲、喜、舍,来削弱忧受或祛除忧受。

密切观察心如何哭喊和啜泣、责备或沮丧,我们都应该尽量不受影响。更应该像看到残障老人,我们非常愿意提供帮助。最后,我们能看到这些忧受生起灭去,这是缘起万法的相状。

心之悦受

心之悦受处理起来可能会非常棘手,它们有善和不善的形式。不善的悦受随贪爱而来,包括贪爱世俗性和禅修的所缘。善的或净的悦受也许跟禅修有关,也许无关。当悦受出现,我们很容易执着,这是腐化。然而,当我们可以面对悦受又具有正念,很快便可建立正定,我们就直冲云霄了。有了正念,定比较微细而平静。但如果精进强,它可能会变得更强。果真如此,我们便需要冷静下来,以免失去平衡。

生起悦受时,一定要非常具有正念,标记「悦受……」。悦受通常让人放松,正念就溜走了。已生起的执着会更强,甚至更加迷恋。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警醒的、精进的、自由流动的正念,而不是僵硬和沉重。较轻的问题是昏沉入睡。

禅修中定力如果更强,需要特别注意,最好要保持一个强力的离执感。如自负并对开悟产生幻觉,可能导致深度的心理问题。所以再次提醒,我们需要离执,这是很有道理的!当执着和贪爱变得非常明显,那么对这些心所应以正念作相应的处理,密切标记「贪爱……」,直到消失。安全应放在第一,但也不必对悦受感到恐惧。

当我们能够对悦受保持正念,那么我们的禅修就会非常顺畅,而且是趣事。继续跟随它的流动,有如柔软温和的波浪,生起灭去,有时候充满了喜悦的泡泡。这种喜悦(pīti)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从酥麻感闪过、踊跃的冲动到吞噬的波浪和遍满全身的感觉[7]。再次提醒,最好要保持离执的正念,小心观察它的变化,悦受最终会安顿下来,变成更微细而平静的层次,最后变成中性受。

中性/舍受

在经文中赋予的名称可译为不悦不忧的感受,这意味着它较微细而且较难发现。它常常被其他较粗显的心所或所缘所遮蔽。当我们观照感受的能力非常清晰,它们的本质就会清楚无疑。

这些舍受有善的,也有不善的。不善的受是痴根或贪根发动的。痴根型是钝而重,或分散且羸弱,贪根型则是执迷深陷,好像强烈的逼迫感。归为乐受或苦受的烦恼常常疏忽了这个事实,我们以为反正不会有害,就变得疏忽大意。我们也须注意,虽然没有强烈情绪,并不表示心是纯净的。

心纯净时,也会有中性的感受。在这种情形下,心是轻而柔软的,而且可能更微细。但如果正念已经培育并且磨锐了,中性受也是观察得到的。这是发生在悦受更加微细或悦受转变成中性受的时候。为了能够深入观察无常,受的剎那剎那的变化非常重要。这意味着生起观智,这是当我们观察到受的真实形式的时候。中性的感受变得更像微细的觉受,若被定力和敏锐的正念放大,会有强烈的身体觉受穿过身体,如电流一般。在那时,你可能会说它在本质上比较接近「苦」,因此我们可以称它为行苦。这样的直观通常是在观察较粗显的受的变化和其他共相之后发展出来的。

在佛陀的教法中,受是心流的一部分。在《阿毗达摩》中,它是一种心所。只要有心就有心所,只有在很不寻常的时刻,它才会不存在,如灭尽定(nirodha samāpatti)和涅盘。

这种地位使受非常特别。一方面,受是存在的,而且无法否认非常强大。若忽视它,你就咎由自取;若否认它,你很快就会受更多苦。它像是一直流动的河流,凡夫不可能叫它停止下来。面对它最理性的方法是掌控它的流转并尽可能好地利用它。我们想努力像石头上的坚忍的老鹰,最后往往成为面孔冷峻、内心无情的恶鬼。因此,在达到自在以前,我们必须对受的本质有适当的理解。如果我们愿意,也可以唤起适合的感受或转化成另外一种感受。我们在感受和情绪的大海中,将可以自由运用力量,于是,我们就只有──或大部分是──喜悦和平静的受了。

在这一章结束前,我们还要提一下《分别六处经》(Saḷāyatana Vibhaṅga Sutta),此经提供我们受的层次如下[8]

我们很容易了解,在这一套感受中为什么我们比较不喜欢苦受,他们非常粗显而且随着瞋根而来。但值得考虑一下,用出离性的舍受来取代世俗性的乐受。

通常我们较能欣赏悦受,较不能欣赏中性受。因为悦受能让我们离开忧苦。但在净化的状态当中,特别在禅修中,中性受是最殊胜的。举例而言,禅定中较高的层次都有中性受。较高的观智从坏灭随观智开始,也是中性受。这样的受含有平衡和稳定,纯粹的觉知会随之而来,使正定和洞见更强。可深化这个状态的更进一步的精炼,是从多受作为所缘进展到一受作为所缘。

最后,最高的阶次仍然是看到受的究竟寂灭,因为受是缘起的、无常的,是苦的根基。观带领我们靠近寂灭的本质,被称作「平静的乐受」。这仍是乐受吗?这当然不是一种受的类型,而是从它全然解脱而来的寂静,一种永续的寂静。

 

第三章 心念处

 

心(Citta)

 

Citta一般译为心意识(consciousness),定义是「忆念所缘的现象/状态」,另一个定义是「领纳所缘」,还有一个是「了知」所缘。如果让我来定义,我会立即说它是「能了知的心」。但这些都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若有人问你是谁,你可能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或面孔,然而更重要的是「心」(heart)。同理,仅仅用一句话来定义citta是不够的,可是我仍会使用「心」一词,不过是将它当做佛法的专有名相,而非英语字典中的意思。所以,这和现实世界所有的状况一致,要理解这个名词,十足是体验的问题。

我们若要讨论心意识,就会牵涉到许多不同的现象和力量,它们都与「了别所缘」具有相同的性质。然而,了别有不同的相状、体验、所缘,整体作用起来,会像一部巨型怪兽计算机或大阿米巴原虫/八爪章鱼之类的怪兽。

《法句经》中有一颂,十分有趣,是这样说的:「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法句经》第37颂、叶均译)

这段颂文的确刻画出了心的图象,有人将「独行」解释为没有两个心念同时生起。心本身不是你的心或我的心,心只是心,也不是一或二[9]
,只是那一剎那的心。经过一段时间后,它看似在这里,在那里,无处不在……不过距离只是概念,心与所缘一同存在,就是那样存在。它也不是有色有形的实质,颜色和形状是色法的属性。注释书和佛弟子形容:心在平静而被动的阶段是安住在心所依处的「深窟」内,你可以说那是心的基地。然而这就是那个心,创造了我们所置身的宇宙,又会从身处奇妙状况变成一场恶梦。这个魔术师究竟是好还是坏?可能两者都是吧!所以《法句经》又有颂说:「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10]

低度种姓,高尚心灵,尼泊尔,1994年

我们在尼泊尔特里苏里(Trisuli)禅修的地方,有一位低种姓阶级的清洁女工。
这帧照片摄于我正要离开,她前来礼敬三宝的时候。她宁静的表情显示出谦恭和
尊敬,这一切都显示出高尚的心的状态。

 

心和心所(Citta and Cetasika)

 

心讨论完毕了,那么心所又是什么?圣典中将它定义为「与心同生、同灭,同所缘、同依处的现象」。它侧重于「相应相摄」的关系。有一位老师用水和水性来比拟,如果水是心,那么水的波动或平静状态就是心所的掉举或宁静。心和心所在同一刻中是分不开的。但注意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它们是截然不同的。

想心所(saññā)通常较为显著,心则是它的背景,因此心所的变化比心容易观察。我们通常经由心所的变化来看心,前提是我们不会将心当做常恒不变的自我。不幸是人们经常如此,甚至「宗教」或「哲学」人士都是如此,于是无法超越世俗或缘起的世间。

再举另一个例子来澄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在禅修中,以正念观察这个或那个现象。正念移向所缘,观察它,并使观力更清楚明晰,这即是正念心所。到了某一时间点,定力充分上路,我们会感觉完全转换至另一种了知的层次,可以非常纯净,完全没有昏沉睡眠和掉举等。我们(也就是心)好像完全不同了,那「了知」的心(mind)即是心意识(consciousness)。

因此,我可以得出结论:观察心意识(consciousness)就是观察(我们常说的)心(mind)。然而,此时,我们并不刻意去区分心和心所,我们只是观察存在的现象。但为了讨论和观智的缘故,我们需要在此分辨清楚:确定正念不只是观察心所,同时也必须观察心,去洞察它的无常、苦/不圆满和无我,令它能超越缘起的境界。

首先,若要处理心,最好知道心是如何作用的,具备基本知识。初学者虽不可能知道所有细节,但总要从一处着手。

简单来说,心可经由六根开始的六个通路来观察,这六根门为:

根门 所缘
眼门 眼之所缘(色)
眼识
随之而生的心路过程
耳门 耳之所缘(声)
耳识
随之而生的心路过程
鼻门 鼻之所缘(香)
鼻识
随之而生的心路过程
舌门 舌之所缘(味)
舌识
随之而生的心路过程
身门 身之所缘(触)
身识
随之而生的心路过程
意门 意之所缘(法)
在意门生起了别意识
随之而生的的心路过程

当外界的刺激(所缘)撞击五根门,有分心(bhavanga)被干扰而中断,五根门接收了刺激,接着响应这些刺激,心路过程便进入一个主动阶段。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于意门,而不必经由五根门。在意门,感官印象会不断滋长,如鼹鼠窝变成山岳,滴水变成大海。

有分心是什么?是有一种方法可以解释,不过最好还是亲自去体验并观察。

我们都知道,心老想做点什么事,跑东跑西啦,酝酿计划啦,付诸执行啦,这都可以称为主动状态。在某些时刻,心像无梦的深度睡眠,退至基本的被动状态,但其中会有遥远的前世所带来的业力。意识的所缘法尘会生起,甚至生起一些做梦都想不到会存在的法尘。有分心也维持了生命体由生到死的心的连续过程,并让心路过程生起,因此我们才有个体存在的感觉。所以,各人或各个众生的有分心都有所不同。

这种最深层意识的有分心不易为人了知,因为它既柔软又细微。它一生起,心路过程便停止了。但是对经常安住于禅修状态的人而言,最后总会看清楚:这光明、清楚的有分心中如何生起无数影像和心路过程,试图去创造世间。我们最好能够清楚认识这心。这便是有分心,也就是没有心路过程之时,生命体流动(或剎那变化)的基本沉潜的心识,称为离心路过程。

在被动的心路过程的领纳阶段之后,主动阶段便开始了。这是由于心的作意转移了(标示为确定心)。这是心转为主动反应的那一点,可以是正面/善的反应,伴随着纯净的状态心所;也可能是负面/不善的反应,伴随着染污状态的心所。在本质上,这是主动涉入并对所缘有所反应,因此比较容易注意到。而且先注意到的是心所,后来才会注意到心。这就是佛教徒称为造业感果的业力(kamma)阶段,也是《念处经》中「心念处」章节开始之处。

不善心

我们如何能不用教条信仰来界定什么是不善或善的境界?对于法眼净的出世间圣者,真相或本质是不言自明的。我们对于善或不善的标准是基于能以清明、无偏见、非概念的心智──也就是正念──来直观的普遍真理。

不善心所由于三不善根──贪、瞋、痴──而生起。贪是盲目执取短暂无常的事物,想捕住风、捉住影;瞋在本质上是不接受,生气可能转为暴力或伤害;痴是盲于深度实相而导致的晦暗,这种盲目迟早会造成伤害。这些心所的本质是观察得到的,相关的心也一样观察得到。因此经中说:

1. 心贪欲时,了知心贪欲;心无贪欲时,了知心无贪欲

2. 心瞋恨时,了知心瞋恨;心无瞋恨时,了知心无瞋恨

3. 心愚痴时,了知心愚痴;心无愚痴时,了知心无愚痴

瞋恨(dosa)
的情况是最粗重的,因此不难发觉瞋恨的不善。「头都气炸了」的说法,自比火山,一语道出个中滋味。一部经中形容瞋为「沸水」,另一部经中则说是「燃烧」。这当然是指扰动的心,它摇动、颤抖、想逃,乃至于凋萎或爆炸,可能以多种相状显现──在恐惧中发抖,嫉妒得发酸,悲伤得疲乏。我们一旦习惯于观察瞋恨心,就可看出它的助缘,以助我们解决问题,并更充分地准备它下一次的来临。同时,瞋恨心甚至能在早期辨识出来,使我们能摘去刚萌发的瞋恨心花苞。最后我们能够直探其根。

注释书中经常提及令人抗拒的所缘是瞋恨的近因,某人或某事曾经伤害、正在伤害、或即将伤害我们或我们所爱的人,帮助仇敌的某人或某事也都是。然而,只要你观照烦恼的根,那(瞋恨)根伸入心和相关的不善根──贪欲和愚痴,即有为法的根源。

别只将瞋恨心当做心所来观察,也要把它当成心来看。把瞋当心时,我们便能够一下子从众多纷杂心所中找到主要的被告,因为心和一切心所相摄相应。所以,用正念之网罩住心吧!

观察之时,必须要观察前面提过的心理上不愉快的感受。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别去思考,因为思考好比火上加油,所有的理性思考都会变成魔鬼的仆人。不如尽量保持平静,如能保持正念够久,瞋恨心就会减退。如果我们不能直接面对它,那么就选择另一所缘,例如身体的动作或出入息。如果都没有用,就要用其他的止禅方法,例如对一位所爱之人或适合的同伴,修习慈心禅,思惟业力(kamma)使我们必须接纳无可避免的情况。瞋恨心也是无常的,最终会过去,但可能会花许久时间,而且造成可观的伤害。

因此我们最好一开始就以正念观照瞋恨心,观察令其生起的因缘,观察瞋恨心如何在因缘灭去时灭去。在瞋恨心灭去之前,我们会看到与瞋恨俱起的心。瞋恨心灭去后,心就为完全不同的清净心所取代了,好似火全部熄灭,只剩清凉。我们会注意到心明显的改变,并非只是心所的改变。这是没有瞋恨的心。智慧越深,则对寂灭本质的体验也就越深。若能这样观察,便能照见无我的本质,进一步帮助根除执着。若观察到三种共相,便灭除了愚痴,这样是将瞋恨心当做令心清净的所缘,而将瞋恨心做了最好的运用──如用粪便当堆肥,来滋长果树,结出解脱的果实。

然而,观察贪欲心,就值得玩味了。贪欲跟瞋恨不一样,它可能很愉快。我们会想要更多,贪欲于是发展成执着,执着发展成取着。贪欲暗地里生长,没人注意,一下子迅速蔓延,比叫作「一分钟长一英里」的爬藤小花蔓泽兰还快,然后无所不在。于是,迟一点就太迟了,逼迫性开始了,要偿还欠债了,结果是生离、死别、怨憎会。

因此,我们不能大意,须警戒贪欲心别让它溜进来。即使进来了,也不能得寸进尺。在耽溺成形之前,说:「逮着你了!」又来了!赶快醒觉,好像一把捉住孩子伸到饼干筒里的小手。瞋恨心常伴有惩罚心态,但我们不需抱着这种心态,反而是带有悲心的稳定,对每个人──包括自己──都比较好。随同这一刻而来的是离执。内心生起这种需求时,我们强大、坚定、决断,如磐石不为大风所动。若遇着没那么严重的情况,我们会发现情况还挺有趣呢。

这种贪欲,曾被形容为黏附──万能胶。后来想拿掉,可会撕下一层皮呢!也被形容为「燃烧」,如同燃烧的热情。若我们听到内在的吶喊:「我要!我要!」就得马上注意了。自负是贪欲的另一相状,如同吹过头的汽球,气充得太饱满,随时可能炸掉。

许多老师都警告我们要小心喜悦,这心所本身并不是贪欲,但贪欲常随之而来。喜悦令我们看不见贪欲的过患,正如猎人看到猎物走入视线范围时脸上泛起的可爱笑容。

一旦你看到与贪欲俱起的心,就看到它如何作用了。心在燃烧,死命想满足欲望,一旦心以为得到了,那一刻似乎满足了,但很快又想要更多。贪欲就是永不餍足,只有因缘不具足的时候,才会灭去。要不然它就会改变相状或所缘来加点调味,让生命多点花样。

如果我们具有正念,就可以取代贪欲心。离执有利于拔除贪欲心;若看到清净心所的平静境界,清净便会增长。

正如我们以正念对待瞋恨心,我们也要以正念看贪欲心。看它如何随因缘之生而生,随因缘之灭而灭。我们越了解因缘,越知道如何处理。

贪欲的近因是有吸引力(或应称为令人陶醉?)的所缘,通常是多彩多姿,光耀鲜洁。甚至于精致的、艺术的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所缘(除了道果和涅盘)。但某些事物比较容易变成所缘。深入观照它的内心因缘,就找到了烦恼的根:尤其是愚痴以及伴随而来的掉举、无惧道德约束、无惭愧心。失去正念时,甚至瞋恨根也会成为近因,我们想赶快自某个情况脱身。当然,喜悦──甜蜜的喜悦──也脱不了关系。

若正念够强,可以较长时间克服了贪欲,心的转变便十分明显了。如果发现难于自拔的赌博已经输了多少,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更糟糕的东西——瞋恨和后悔,它们可能将生命的喜悦吞噬殆尽。所以最好有正念,这样就像发现了骗子或魔鬼企图用诱饵引诱人的手法,然后我们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就好像兔子逃脱了樊笼。

因此,如果我们被贪欲心束缚,无论是套上沉重的铁锁还是金链,都不可能在解脱的道路上走得太远。无贪欲心是离执的自由自在,有如鸟儿自由自在飞翔在世界上空。

观心无常并非易事,但烦恼因为较粗重,其无常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初学者观察到。随着我们观无常的进展,便越能洞察另两个共相:苦/不圆满和无我。

愚痴是三不善根中最难观察的,它是晦暗的形象和阴影,在其他心所之间、之后移动,有贪欲和瞋恨时,愚痴就在那里,否则它们根本就不会生起。愚痴也会自己单独生起,但它更常伴随着另两个不善根一起出现。而它扮演主要角色时,就很显著。充满幻觉或疯狂的人的情形就是这样。至于没那么严重的,如迟钝或脑筋一片空白的人,就是心中充塞晦暗。

你可曾注意到:念头往往在你没注意到怎么开始的时候就生起了?那空白的地带常常被愚痴占领,所以这正是某种你刚好不知道的状况。那么如何避免呢?这就是心念处的要点,也就是需要保持连续的正念,这是从最初的如理作意保持正念建立起来的。从以身为所缘开始,到以受为所缘,最后以心为所缘。所以即使有一瞬间的愚痴使明了的觉知阴暗下来,正念会迅速回来并反观:「嘿,这空白状态是什么?」然后会发现是不明了的心,它没有目的,其所缘没有意义,尾大不掉吊挂在脖子上。这些东西随所有心路过程到处漫游,像野草的种子散布在无人照管的荒地上。难怪有人说:「无所事事是魔鬼的训练坊。」

若注意去侦伺它们,你就是在清除令人羞愧的事物了,这些便是你影子躲藏之处,也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一章)。

然而,这些心既非静态也非死了,它们还是会动起来或生长的,所以小心一点。有一次我看见心中浮现没有意义的所缘──牙刷和拖鞋。老师告诉我,我在注视疯狂的心,其中有一大堆垃圾,但只要保持正念,愚痴心马上消失,即使很浓重,也会慢慢移开,这无疑是觉醒的过程。愚痴心变化而且无常,也自然是苦/不圆满的──如精神失常;也是无我的──我是谁?不,不是我,也不是你,只是幻相。

因此一旦从如梦幻泡影的生命的黑暗世界醒觉──心就像夏阳一般光耀。从愚痴解脱出来的心,可以清楚感知到和已灭去的愚痴心的差别。善和清净更为殊胜!

然而愚痴心会躲藏一阵,等到你一疏忽,就趁隙跑进来了。因此我们得持续训练自己,直到观智的最后阶段,将愚痴连根拔除。

收缩心是昏沉,这常见于初学者在禅修的前几天。由于昏沉和掉举将在五盖章节中详述,此处仅稍作说明。这种心像愚痴一样晦暗,使所有通路缓慢下来或关闭起来,回到最被动的状态──睡眠。如果你问自己真需要睡眠吗?往往是并不需要,多半是无聊或懈怠。在这种状态下有一种昏沉的感觉并想关门大吉。因此它压缩了需要费力的事。若能以正念清明地觉知这种心的本质,便走上克服这种状态重要的一步。若能试着清楚地描述这种心像什么,你会惊异于正念的力量多大。有人说这种心如雾,也有人说如毯一样覆盖,但只要足够清明,雾便会散去。

涣散心是掉举的心,也是初学者常有的典型状况,然而这种状况是由于有过多的精进力,故须小心处理。它好像野马难以驾驭,它需要跑──它需要做点什么!坐着不动可以帮助一些,但这只是身体上的防范措施,心还是可以从意门溜出去。

就如同人们所说,你可以锁住他,但他的心还是到处跑。也许可以用灌输和洗脑,但修习正念是比较殊胜的选择,它既不惩处,也不强逼,它为自他的利益而训练自己。正念可替代掉举,每一次提起正念,就多了几分平静,因为善心和不善心不能同时存在,总有一个必须走掉。另一种说法就是,心不可能同时既掉举又平静。

因此,一提起正念,掉举便消失。掉举的心有时被视为嘈杂的心──非常忙着谈论尚未能付诸实行的想法,一旦停下来,内心便非常安静。或者说,它也像高度紧张并处于高度压力之下的心,一旦得到释放,心将非常放松而且平静。

但在这一切截然发生之前,念头生起又灭去。我们不应努力去强行制伏,仅仅保持正念,让它自行灭去。掉举往往充满多余而且控制不了的精进力。

我们也可像观照其他形态的心一样观察这两种心,都是无常、苦/不圆满、无我,它们也能成为引生观智生起的所缘。

善心(Kusala cittāni)

这样的心对其所取之所缘以善(kusala)来回应。正因为善,所以也处于主动阶段。若不在主动阶段,就称为美(sobhaṇa)心。

这些心具有无贪(即不执着)、无瞋(即接纳)、无痴(即慧)的根。伴随它们而生起的有其他美心所,如轻安性、柔软性、适业性等。只要离开了烦恼,美善的心是很显著的,这样纯净的心就像一朵最美丽纯洁的莲花一样突出。这些心有很多种类,我们会对修行中的这些心谈得多一些,但现在我们先继续讨论《念处经》中所列出的。

在本节中已讨论了这几项:

    6. 心离贪
    7. 心离瞋
    8. 心离痴

当贪瞋痴止息并被正念所取代,就能观察到这些心。但不应仅止于此,若持续修习发展成为「正定」,将使善心更为强固、更为清明,因此经中提到「定」心和无定心。

    9. 无定心不集中而且散乱
    10. 定心是处于近分定和安止定的层次

于是便有:

    11. 无广大心──不在安止定的层次
    12. 广大心──安止定

在定力加深以前,即使有了某种程度的清净境界,掉举仍会伴随着诸烦恼溜进来。到达近分定时,我们会注意到心转换至另一层次,绝对是更平静、更强固了,如同我们长时禅坐,不受干扰,心可受控制而且顺服,这样的定心绝对跟无定心不同。但即使到达近行定,心也不是静态的。心不断流动,剎那剎那生灭。心若更加清明,观察和审察会更有效率,这对发展观智至为重要。

在更深的层次,安止定出现,心便呈现完全不同的形式。全然脱离欲界,首次经验的人是无法以言语形容的。但在初禅之前,心境合一的过程是很清楚的。我们很容易执着于这个心,接着如果我们未证却以为已证,便会骄慢,甚至产生邪见,然后开始停滞和退堕。因此必须以正念观照这些微细的心,要能在这些心中见到三共相,则需要更多的训练。

但只要我们以共相培育正念,那么熟练的技巧便让我们很容易到达这些层次,而且充分运用它们。唯有以敏锐的正念和正定观照三共相我们方能超越这些心。

    13. 解脱心
    14. 未解脱心

解脱的心意指心暂时或较长一段时间脱离烦恼。这可能由修观所产生的剎那定或修定所产生的定力而来。此处的重点在于解脱烦恼。 如果我们了解其中的乐,便会去努力。这并不是因为其中的喜悦让我们感到乐受,而是因为清净。

然而,在出世间道解脱烦恼的境界又是如何呢?我想初学者一时还谈不上,但圣者(ariyas,即见道的人)是了然于心的。

以心观心

 

我们曾讨论过在《念处经》中提到的如何提起正念,以观照不同的心,这些是主动的心。我在这里必须再次强调:这种修习心念处的关键处是让我们获得持续的正念。

一开始,我们并不以心为所缘,而是取比较容易的所缘。随着修行的进展,我们观察的领域会扩展至较微细的地带而包括心念处,一旦心够清楚了,我们便可以用为所缘。

这个过程需要学习一些技巧,虽然修习这些技巧会可能耽误些时间,但却十分值得投入。心意识是心智发展中的关键,佛陀训练心智的教法全部以此为本。我们一旦能直接掌控心,便可以令它做我们想要它做的事。受过训练的心有时喻为训练良好的马或象,很有用,也很方便,因为心是我们世界中林林总总事物的中心,正如《法句经》第一颂所说:「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有趣之处在于:心如何能观察心呢?这么说,难道有两个心吗?有人打趣说:那是因为我们人格分裂。这两难的问题触到了缘起。理论上在同一剎那心不能以本身为所缘,因此被观察的是前一念心[11]
。但这都还是概念层次的讨论,真正的答案在于:去观察并任由当下发生的真实情况展现。如果做得到,则我们便洞穿了心的缘起本质。

我们如何以心做为主要所缘呢?我建议以正念的心为主要所缘。

1.
只是活在当下,不要想去寻找什么。现前的正念会映照出自身,如镜子面对另一面镜子一般,镜子里面的镜子映照心的镜子。也就是说,正念现前时,我们会知道心有正念。只是让心保持那样,居中而稳固,如此尽力而为。正念的力量一旦建立起来,一切都会容易起来。要不然,在达到居中而稳固之前,必须持续地用功精进,达到得定的程度。这样用功时,我们会注意到心并非一直静止。

在此,再引一段《法句经》:「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法句经》第33颂)

2. 用功的重点在于不断将心带回正念的状态。

问题在于心不断奔向六尘。若有声响,像有人咳嗽,心便奔向它。如果我们有正念,注意到的是耳闻的过程;若觉得痒,心便奔向身体上的触觉,有正念的人注意到的是身触;若觉得很热,有正念的人注意到火大和触的过程;若一个念头生起,心便奔向那个念头。起先,我们注意到的是这个所缘,然后注意到正念如何奔向这个、那个所缘,以及如何善巧地将心带回正念,保持重心。就如遛狗,狗会追逐轿车、兔子,然后回来。你往往需要跟着它,把它带回来。

3. 正念若是分明,我们便会注意到,根据六尘的不同,每一根门所发生的心路过程及心的流转变化都有所不同。即使所缘变换,心都是主要所缘。如同遛狗,狗会跑去追兔子、追车子,有时候你得把它追回。然而狗若是训练有素,它会回到主人身边。

4. 若是这样,就特别注意心。你会发现只要正念分明,心的本质便随所缘的性质而改变。能观这种变化就是观心无常。这种清晰的观照是观智进步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关口,我们还会发现这样修习是以观心为中心,同时觉知发生在六根的过程。佛陀曾说:「见只是见,闻只是闻,知只是知。……」

一开始,正念只是阻挡了不善反应,这个过程称为守护根门。做得够好之后,观禅中的正念就会如实观照这些过程,也就是三共相。

5.
随着修习,正念和正定更为集中于观心,而且出现在意门。我们会观察到清净而充满正念的心的各种波动的相状。你会注意到首先是心所改变了,时而轻快,时而沉重,时明时暗,时软时硬,时松时紧等等。接着心也随着心所的改变而改变,所缘似乎走向心,而非心奔向所缘。这种心像闪烁的火焰,所缘像昆虫绕着火飞,再飞近一点,滋滋,没了!

6. 持续修习,会见到心在各种情况下剎那剎那的改变。

因为心非常微细,不易侦知它的改变,故首先须清楚直观心的特性。首先侦知的任何变化都与以下的变化关联:

(1)相关的心所

(2)相关的所缘

相关的心所,如观察水波的变化[12]来侦知水的流动[13]
;相关的所缘,如观察水中倒影来来侦知水的流动。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心便成为所缘。随即正念就钉在心的流转上,结果便如船筏航行在水道中央,其余相关的因缘[14]在两旁流过。

7. 在修行过程中,另外两种共相(1) 苦/不圆满(2) 无我也会历历分明,因为三者是相摄相应的。苦是指心所示现的不稳定、逼迫性以及自心潜藏的制造恐怖的能力。无我是指心好像自己有一个心来指导行动,最明显的是一开始它就不听你的话,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运作。

8.
进一步的净化是由于觉知磨锐,磨到成线、成点。通过在修行中培育某些心质,心也可以净化和发展。这些心质随修观的进展而逐步培育出来。但只要我们知道这些心质的重要,便会特别重视它们。正念和择法觉支形成观禅机制的核心。此外,我还想到的是精进、喜、寂静、轻安、定、舍。值得一提的是,须对世间一切事物都离执,「放下」,「无为而为」是观禅的重点。或者也可以用传统的说法──「如实知见」,只不过如此而已。然我们若尚未培育出深定,亦未显现出超越概念的直观之觉知,我们也不会有太多这类心质。

我必须强调,心是无我的。许多人堕入此类(以心为我的)邪见,这并非新鲜事,参见经中对渔夫之子嗏帝(Sati)的描述。他认为心是常,是我等等,而被佛陀训斥。当谈到涅盘亦是无我,一切便更清楚了。我们总是想寻求一个永存的自我,这是「有爱」的体现。如果无法看见微细的变化,我们很快就会执着清净、光明、似空的心,接着我们便写了成篇累牍的理论来支持有我的论述,习禅者必须提防这一点!

9. 当我们能善巧观察心,我们就能以任何姿势,任何所缘来观察。毕竟有所缘时,心才会现起。接着就是何时适于观察在定和深沉状态中的心。

持续正念的因缘

在此扼要重述持续正念的因缘。

1. 持续平衡的精进

掌握基本的指示,重要的是精进──平衡的精进──不紧不松,如同长跑健将会节省运用体力以跑完全程。精进如巡逻守卫……没有精进,就没有进步,持续的精进,意味着持续向目标接近。

2. 避免并克服五盖及其他烦恼的不善心所

首先是行为层次,例如在以下事项上避免过度:

    (1)耽溺感官
    (2)睡眠
    (3)食物
    (4)亲密行为
    (5)说话
    (6)友伴
    (7)世事
    (8)交游广阔

亦包括遵守道德戒律和纪律,这会生起健全而得力的正念。

然后在修行中,当五盖及其他烦恼的不善心所在内心生起时,要以正念观照。

最后,对保持正念有所进展而产生愉悦时,可能生起观染(vipassanā upakilesa)[15],要仔细观察并保持正念,要小心防备贪爱执着。

3. 具足正念并对起心动念保持正知

可以在这一行动至下一行动之间保持一贯,并能发展出五根五力,以有效调节修行。

4. 观察不同所缘的能力

我们需要培养以正念观身、受、心等多种所缘的技巧。若非如此,我们遇见困难时,正念就会滑落。我们也需要技巧来洞察每一所缘。

5. 五根平衡

特别是在定根与进根之间,信根与慧根之间取得平衡,这会使修行平衡顺畅。

6. 定

得定好似充满电的电池,清明和正念可以在烦恼折返之前,不费力地任运一段时间。定愈强,则愈能抗拒艰难的状况。

7. 智慧

禅修不应盲目,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我们的智慧越高,便越能以坚定的步伐前进,但不会一直如此。欠缺经验往往遇见陷阱,如能及时得到协助便可修正。我们从错误中学习,当然顶好是从他人的过错中学到。

学到最多的,莫过于从自己的正念之中,每一次修习止观而得定或得慧。如能回顾审察,当可看得出为何、如何能做到这样。

只要生起智慧,便能更深入体证实相,从而丰富过去经验的每一层面。不过这必须觉醒地扩展定慧的影响范围,尤其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第四章 法念处

 

「法」一词有许多意义,有些是真理、正确、教法和现象,在心念处中通常译为「法尘」。法尘,同于意门的所缘,包括万法。这里的重点是发生于意门的法尘,但这样说对我们要讨论的目的似乎又并非很精确。所以我偏好用我读过的一篇泰文文章中的另外一个定义,在那篇文章里,作者用「现象」当做法尘的意义。

这样说来,「法」是一个状态或是一个有自身特性的「事物」。我们也必须强调,就一般性质而言,法不是有情也不是灵魂,而是空的。因此我认为法念处这一部分的关键是无我。要能在究竟真实法(paramattha dhamma)的层次看这个世界,就要体验到破除概念,这也相当于十六观智中的第一观智。

我们也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修观的共同基础。世间的一切现象都以究竟真实法作为基础,否则就不会有任何存在的现象了。正念观心(这也是法)是中心和关键。此处观法则非常广泛而且无所不包,就好像你将整个宇宙都当成修观的所缘。这些真实法/现象以因缘的不同方式皆相互关连,因此有些同时存在,有些则无法同时存在。它们也互有支持、阻碍或两者皆非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依据想要达到的目的进行分类,比如目的为了解修行。

佛陀开示的时候,以不同方式利用这些类别,当做起始点引导修行。每一分类都有它适合的情境和个人。《念处经》分为五类,但我们不需以此为限,因为其他分类亦可见于别的经文。

这五类是:

    i. 五盖(Nīvaraṇa)
    ii. 五蕴(Khandha)
    iii. 六处(Āyatana)
    iv. 七觉支(Sambojjhaṅga)
    v. 四圣谛(Sacca)

1. 五盖

盖障是障碍或阻挡正定进展的不善心所,它们好似路障,使你禁锢在比较低阶的生命中。禅修时可以看到这五盖所有的力量,尤其是初期的阶段,正念才刚刚萌芽。

除非一个人已证得最高果位,也就是阿罗汉,否则这些盖障还是会出现,所以我们在禅修中和日常生活中应学习如何处理。人们常用的处理方式是修止。而修观时,我们用的是正念和正知。从长远看来,正念正知由于直探根源,确实更为有效。所以不是要很快把五盖推走,而是要有耐心,仔细而密切地去观察它们,看它们如何运作。

盖有五种:

    i. 贪欲盖(Kāmacchanda)
    ii. 瞋恚盖(Vyāpāda)
    iii. 昏沉睡眠盖(Thīna Middha)
    iv. 掉举恶作盖(Uddhacca Kukkucca)
    v. 疑盖(Vicikicchā)

(1)贪欲盖

贪欲是对感官享乐和感官目标的贪爱和执着。这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使我们留在欲界,包括恶道。许多禅修者身上常常生起贪欲。

生起这种心所时,应该以正念来观察,以便清楚知道它的本质和因缘。因为它非同一般的吸引力和催眠的效果,人们会迷恋它,主要以为它是某一种快乐的形式。我再一次强调,喜悦也常常要为此负责。通常我们会忠告禅修者观察心所而非观察所缘。离执是观察贪欲的关键,保持警醒,而且保持距离,它的无常和坏灭马上就会到来。我们必须决意保持离执,不要找借口来享受它。只要与它的花招和盟友保持安全距离,我们就能够观察它们是渴,是饥,是想要。要是我们以为我们真的得到我们想要的,贪欲会暂停一下。但它永不满足,永远要更多,已经得到的,不久又觉得厌倦了。

魔鬼随时伺候,意大利,2007年

我在意大利看博物馆时,看到这座雕像,有一点有趣,也有一点可怕。
博物馆里有大量奖座、鹿角等,因此这魔鬼的故事放在这里是很合适
的。小心,你们这些猎人,大家小心贪爱,它常有美丽的面孔和微笑。
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内心。

有一个说法是:「绝不能以怨恨止息怨恨,只有无怨恨才可以止息,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16]
。同样的也可以用在贪欲上,贪欲从来不能克服贪欲,只有离执和知足才能够克服贪欲。只有最终看到贪欲被纯净的、离执的心所取代,才会看清有更好的东西我们可以为之而奋斗。

在禅修营中感官的欲贪比较容易克服,因为在那里我们有好的同参道友,遵守更多道德戒律并努力禅修。但在禅修营之外,甚至在禅修营当中,有时也会招架不住。因此在正念使得上力以前,也可用一些修止的方法来使欲贪减弱。举例而言,这些修止的方法有:尸体不净观和身不净观可克服对身体的欲望,还有食厌想克服暴饮暴食等。当然,最好还是检视贪欲的根源,它与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无明密切相关。

(2)瞋恚盖

恚心或瞋心是由于无法接受现况或所缘,因此没有平静。它带来怒气和散乱,可能会发展成为更具毁灭性的形式,如仇恨、嫉妒、恐惧等,可以说是最明显的毁灭性力量,业果最重。

恚心随心之忧受而来,所以很容易察觉而且知其为苦。但若要在开始阶段就除去,我们必须在比较微细时便能看出来,很快觉知点燃它的因缘条件。

瞋恚生起时,我们很快标记:「愤怒、愤怒……」、「反感、反感……」、「恐惧、恐惧……」注意它如何猛烈地燃烧、翻腾、抓取。有时候会对别人冒出愤怒的话语,有时候会自责,简直快要爆发。保持内心平静很重要,即使愤怒不会马上消失,至少争取一些时间,尤其是我们已下定决心要保持正念并加以控制。

要是对瞋恚保持正念,我们尽力提起柔软、温和、寂静的正念,因为这些特质与瞋恚正好相反。感到苦受时,接纳很重要。否认和不喜欢是火上加油,不妨将它视为哭泣的孩子,需要关注和爱。如果它不可遏制,那就用爱的想法来抚慰。对于有强烈愤怒、强烈个性、或内心创伤的人们,在修观之前,应先练习一段相当时期的慈心禅或悲心禅。

一般而言,正定和正念增强时,恚心会很快消失,那时可见到三共相。对有一些人,这种情况可以持续。持续的正念可使三共相更为清楚,智慧会以三共相为所缘而生起。正如贪欲,恚心的生起也可追溯到另两根──贪欲根和愚痴根,尤其是贪欲根──主动教唆事情应该如何如何。

(3)昏沉睡眠盖

昏沉睡眠指心和心所的沉重。它是懒惰、没精打采、迟钝,使我们关闭一切活动,最后入睡。

在初学者身上很常见。如果才刚刚忙完,昏沉和睡眠会很严重,心变成一片空白。这也可能是身体疲劳所致。如果我们觉得受够了,昏沉睡眠应是主要因素。无聊是它的另一面目,无聊本身似乎无害,但不应低估,它令我们力量软弱、让其他烦恼趁隙而入。

心的沉重是一个指标,心很僵硬,运作困难,软弱是比较接近的描述。一般而言,它黑暗而且朦胧,好像要被窒息,我们需要执行相反的──精进。精进是清晰、纯净、轻快、流动顺畅……不僵滞。

第一个教导是正念标记「想睡……懒惰……沉重」。在此必须强调正念,不只是说说而已。人们往往只是在心里说,这是行不通的。只要有了一些正念,便加上一些精进,这可用反复又迅速的标记来达成。请千万不要强迫,强迫具有侵犯性,而且往往伴随不喜欢──不喜欢这朦胧、沉重的状态。一再重复正念标记,可产生精进。迅速标记:「想睡……想睡……」但不要到跟不上的程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可能入睡。不要失望,视它为休息,再重新开始。如果头碰到地面了,就站起来走一走。我们可能要点好几次头才会清醒过来。把它当作一个发现过程。其中的谜语是:「让我顿失所依、又频频点头的状态为何?」我们会看到朦朦胧胧的云层聚拢过来,一只黑暗的手遮住我们的脸,这就是了!我们注意到了它的特相。像阳光一样,把自己照亮,深呼吸几次来扩张肺部和心。持续观察昏沉的心,心就会突然打开,让阳光射进来。然后,注意有什么不同,现在即使你想睡都睡不着了。

我们往往会有几番拉锯战,昏睡才会全部消失。果真如此,便可用其他提起精进的方法。一个方法是增加我们所注意的身体上的触点,而且有系统地观察它们,譬如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如果T=触点,S=坐姿,那么

T1, T2, T3, T4 –或– T4, T3, T2, T1等,或者

ST1, ST2, ST3 –或– ST1, T2, T3–或– ST3, T2, T1等

另一个方法是迅速以正念扫描身体,尽可能清晰地注意身体的觉受。我们也许需要做半小时才能看见效果。

也可以修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光明想。光线可照亮事物,而且是扩散的,故观想的人也会如此。对观想能力不强的人,这可能没什么用。如果我们待在明亮而开放的房间中,也会有用。诵经可唤起正面心的能量流动,虔诚唱诵更充满信心和喜悦。另一种方法是思惟八苦:(i)生(ii)老(iii)病(iv)死(v)恶趣苦(vi)过去苦(vii)未来苦(viii)现在苦,如谋生苦等。若这些努力都不管用,建议去揉手臂、拉耳朵,甚至坐到疼痛出现。要不然,行走是较好的选择。最糟的情况下,就去小睡片刻。

然而,这些方法仅是用来唤起精进和正念,此处主要的工作还是在于:(i)能够经由自己的意志力来唤起精进的能力(ii)能够正念观察昏沉和睡眠,如何依因缘生起,又依因缘灭去;于是,随观智增长能够清楚观照三共相。

(4) 掉举恶作盖

掉举和恶作两者共同之处在于内心混乱和分心,好像无法坐着不动。掉举是较基本的负面状态,由于内心没有平静,便提供不善心所趁机生起的场所。若要能早期捕捉到它,便如在一切负面心态生起的初期掐掉花苞。麻烦之处是它与愚痴根俱在,愚痴根会隐藏它,好像空无一物,只有空白。如果仔细端详,它在制造莫名其妙。恶作(kukkucca)可定义为由于已做或未做的事而生起扰动的状态。有人偏好用懊悔一词,焦虑也适用。一般而言,掉举是散乱的基础,恶作会扩大散乱。

一开始,并不很需要区别两者,初学者只要观照从禅修所缘分心的一连串念头即可。老师教导我们只要一知道分心,便正念标记「想」。再次提醒,正念观察和只是机械性地赋予名称是两件不同的事。有正念的时候,它会取代掉举,同时注意到它的灭去。只是说说是没有什么用的,念头很快又会回来。

关键在于观察掉举的本质。妄念的所缘和近因不是主要的,除非问题很大,需要马上解决。可以看到掉举极不稳定,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波浪无情地拍击。另一个比喻是一窝蜜蜂。当掉举消失,我们感到深度的平静。

昏沉睡眠通常在几天之内消失,但掉举比较持久。因为它的能量强到可以使人歇斯底里,我们处理起来要格外小心。我们必须将一连串的念头停下来,尤其在精进禅修期间心力很强的时候。

停不下来,也许因为缺乏正念,也许因为不能专注所缘。如果我们已经正念观照了思维和掉举的心,那么就要弄清观照所缘的范围内发生了什么,也许是主要所缘太弱,不太清楚;要不就是次要所缘太强,例如疼痛。因此,正确选择所缘很重要。有时候,没有一个所缘是清楚的,那么无拣择的觉知就是个好方法了。

必须牢记,强烈的掉举往往伴随着某一不善根,通常很确定。在这种情况之下,若能找出这个心所,譬如说对抽烟的贪欲,会使正念更有效地处理那一个心所。

有一次,一位心理治疗师问我一个问题:在他的专业领域里,他学到的是对念头做心理分析,然后解决。在观禅中,我们只是观察念头的生灭,他到底应该采取哪一种方法?我回答说,既然他置身在观禅的精进禅修中,便应该遵循观禅的方式。

这事关禅修之目的。观禅从根本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从生命的层次上,心理治疗则用比较世俗的层次来解决问题。心理治疗也许对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效果较快较好。这是因为观禅要达到观智,需要较多的时间和技巧,但观禅绝对能到达更远之处。

我们采用的方法也许会失灵,怎么办?我会劝告人们反问自己:「为什么?」探询可产生领悟,使我们考虑并反思,要不然只能机械性地重复错误。这是思考,我们有时还是要诉诸思考,这是属于正知的领域。这样做之后,你也许会对你得到的答案感到惊讶,可能刚好击中问题的要害。

(5)疑盖

心存怀疑和健康的疑问是不同的状态。心存怀疑是迷惑,健康的疑问至少还不是,它是探询的表征,理解的先导。正如禅宗所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在《卡拉玛经》中,佛陀赞叹卡拉玛人怀疑应该怀疑的事,提出质疑驱策我们去寻找答案。「寻找的必将寻见。」但如我们找不到答案,或许会失望。如果思考生命存有的问题,既超过我们有限的思考能力,又是世俗和概念的,结果我们可能会迷惑而且起疑。

佛陀列出四种不可思议:

      世间的究竟开始
禅定和神通的境界
全知的佛陀的境界
业力精密的运作

这并不是说我们对这些事连略知一二都不可得,而是说我们需要充分培育心,因为多思考达不到多远,反而会导致疑惑。

对于高深的禅修范畴、境界和体验,我们当然也可以同样考虑。举例而言,涅盘是什么体验?在经文中有许多描述,可是,你明白吗?

答案在于信心,而不是盲信。但在一开始,信心根据的是理性而基本的事。我们经仔细考虑,然后谨慎而正念地尝试过,才会知道。你当然可以相信正念会揭露真理,起先却很难接受;你当然可以信任心的力量,但有了正念才有助益;你当然可以信任一些人的仁慈。信心生出希望,希望生出更美好的生命。

在第一个层次,疑随思考生起,因此我们正念标记:「想、想……」。如果我们认出是生起疑盖,便正念标记为疑。它像是一串念头,绕呀绕地,结果全纠缠不清。因为无法解开此结,结果便生出沮丧和怀疑。如果我们视它为因我们本身的局限而生起的迷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就能放下了。我们相信杂七杂八的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因为知道我们会继续做心智的探索。

另一个方法是,至少诉诸一些理性或理论基础来满足知识的好奇心,或对我们所做的事提供理性的意义。最好有一位值得信任又有经验的善友或导师可供咨询,因为许多直观的智慧仍存在于口头传承。

三不善根、五盖和这一类(例如结、瀑流等)是由负向的不善心所构成的,可视为「黑暗的力量」、苦的主因。如未受控制,它们确会造成浩劫和恐怖,必须警惕。用业的名相来解释的话,它们的影响会跨越数世和数个世界。如我们视其为敌人,则可能会生起恐惧和仇恨。

还有一个看待它们的方法,就是视它们为病、弱,需要救治。或者视它们为狂野的潜力,需要驯服并驾驭。这样一来,自我仇恨便不会加深,而且可寻求更慈悲的方法来对治。

我们也必须知道,只有阿罗汉──智慧臻于完美──才能全部袪除这些不善的心。当然,我们要到那个境界还有一段时间:我们需要耐心。不妨把对治想成保持家中清洁,如果你要快乐,这就是生活了。跟你认识的魔鬼同住比跟不认识的魔鬼同住好。这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能带来更多快乐呢!

最后,甚至思惟这些黑暗的力量都会带来智慧,因为它们也在三共相的条件下存在。

在经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五盖中每一盖的有趣譬喻,以及相反于五盖、可以对治五盖的力量。研读它们有助于修行。

水喻

人喻

相反力量的禅支

观之正念

贪欲盖 染色的水 欠债的人,无力还债来享有暂时的快乐 心一境性,不执取根门 不散乱

寂静、离执

瞋恚盖 沸腾的水 病人浑身疼痛,无法有任何享乐 接纳的观禅要素
昏沉睡眠盖 混浊的水 关在监狱的人,无法知道外界有什么好事发生 寻(唤起精进) 清明
掉举恶作盖 搅动的水 跑腿的人,因为太忙了,无法为自己做什么重要的事 乐、平静(细微而安静) 平静
疑盖 沉滞的水 在沙漠中迷路的人,无法找到自苦恼中脱身的路径 伺(提升持续的探询) 探询的特质

2. 五蕴(Khandha)

巴利文中的五蕴(khandha),也可以译为聚集,这是因为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密集的一团。然而,经过细密的观察,我们发现它们其实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我们不应就此打住。再进一步观察,发现它们有互为因缘条件的特质,生起灭去如水流和能量的流动。这是真理被遮蔽的关键因素,因为我们保护自我的潜在依附感攫取它们,当做不变的一团,这样生生世世轮回。因此,五蕴的教法有助于打破永存之实体的虚妄概念。

两位朋友,瑞士·伯尔尼,2007年

每一个人都是因缘条件的组合,有如河流曲折蜿蜒。我们在三界
的旅程中聚散分合,如果我们执着对方,分离就很痛苦;如果我
们憎恨彼此,结果更糟。最后,最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做过的事,
也就是业行。恰好这里有一帧两位朋友散步的照片,小径遗留在
身后,走向山边。人类能够一同和平地步向解脱吗?他们非得如此
不可!

以上所说的密集包括:

相续密集──观无常中见到不连续性,便可打破它

组合密集──清楚见到现象中不同的自性和特质,便可打破它

作用密集──清楚见到看、听等作用确实是由不同的现象和过程所构成的,便可打破它

所缘密集──见到心和心所如何一剎那一剎那领受所缘,如何剎那剎那生灭,便可打破它

五蕴是:

    1. 色蕴
    2. 受蕴
    3. 想蕴
    4. 行蕴
    5. 识蕴

在《非我相经》(Anatta Lakkhaṅa Sutta
)中,佛陀对五比丘开示五取蕴无我的特相,结果五比丘都证得最高果位,显示出无我教法的重要性。这是获得智慧的关键,但常受到误解,甚至引起恐惧。我们执取生命存有的力量非常强大,这种执取会不计一切抓取任何事物以便给生命一些道理和意义。不幸的是,这是由愚痴所生,只会造成痛苦。

本经也开示了五蕴和三共相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共相本身之间的关系: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这样的证悟必须是直观的,通常如观禅技巧中所教授的那样直观实相。很显然,对现象中变化和逼迫性最初的体验会首先印在禅修者的心上。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检视三共相,主相应是无我,法尔如是。直观无我是第一观智,最高峰是在出世间层次生起同样的证悟。结果就是解脱,因对这些现象的离欲而生起。

《中部·根本法门经》(Mūlapariyāya Sutta, Majjhima Nikāya)描述执取自我是:

    1. 五蕴即我
    2. 我在蕴中
    3. 蕴在我中
    4. 五蕴即我所

因此,我们也可能会这样认为:

i. 色身看似坚实,因此我存在,因为我即色身,而且色身坚实。

ii. 受使我快乐和悲伤,因此,我存在。

iii. 我存在,因为我能记忆并且辨识,此是想。

iv. 我思故我在,此是行。

v. 我知道、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因此我存在,此是识。

(1)色蕴( Rūpakhandha)

巴利文rūpa是色的意思,并非全然是科学中所定义的具体物质。在一般的意义上,它确实意谓具体的物质世界;在个人的意义上,它意谓身体;就《阿毗达摩》的意义,它是无常的、缘起的,但不能认识或不能领纳所缘。当我们将色视为一种蕴,它便包括色法的各种特质。《非我相经》说:「若过去、若现在、若未来、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近、若远。」就佛教形而上学的意义来说,它包括《阿毗达摩》中的二十八种色法。

不难看出我们为什么会执取并认同这些色法。它的粗重给人一种真实又稳定的感觉,常言道:眼见为实。因此,我们拿到出生证明,告诉我们何时出生、父母为谁;之后拿到身份证,上面有我们的面孔和指纹的照片;之后这又延伸到其他的物质上去,如房子、车子、衣服等。我们根据更多的证件宣称这些是我们的。不久我们又会包括其他身体,宣称是我们的朋友、丈夫、妻子、子女等。这一切对我们自己和彼此的认同强化了我们的信仰和执取,而被制度化了。若要抛弃,你就得跟全世界作对,但关键在于对自己的执取!

身念处是处理对色身的离执,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说明过了。有一件特别的事在前面尚未说明,即身厌想,包括身不净观和观墓冢尸体。这些方法尤其适合欲望强烈的根性。一旦培育了强大专注的离执,不但能除去感官欲贪的盖障,也有助于克服一些对自我的认同。这是发展观智之前必要的步骤。

另一个形式是四界差别观(或称为界分别)。这是让我们更密切观察四大的特相,因此易于见到三共相。

其他的,出入息禅修对掉举有强大的平静效果,修行正知会使我们在一切活动中生起智慧。

只要我们视身体为色法,生起又灭去,我们便可获得对实相的三共相的智慧。

于是,四界差别观打破对实体的妄想。

身厌想打破美的妄想。

身分想打破一团坚实的妄想。

无常想、苦想和无我想可以打破认同过程,并有助于了悟一切现象背后的实相。

(2)受蕴(Vedanākkhandha)

巴利文vedanā译为受,意为品味所缘的心所,现象使我们有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可以是身受或心受。《念处经》更进一步分为出离性的或世俗性的受。受蕴也如色蕴一样由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近、远……而知,这一切都应理解为无我、无我所、非自己。

我们会自然而然、习以为常,然后顽强地执着乐受。因为认为受蕴是我,执着就更为顽强,与乐受俱起的兴奋和喜悦又加强执着。这也是遗忘和淹没现有痛苦的方法。

至于苦受,我们则是排斥,但这也因为认为苦受是我而苦上加苦。于是人们会说:「我很悲伤,我很痛苦。」真让人惊异心怎么会是如此的受虐狂?这当然一点也不好笑!也许有人认为痛苦也比生命不存在好。当然,这是以某种方式执取受蕴。但这不必一定要有道理,常常不过是习性而已。

舍受或中性受没那么明显,常常未受注意,所以人们会这样评价某人「他没有任何感受」。但其实执取和认同当然还是存在的,因此人们会说他们觉得无聊或漠然。

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努力寻求快乐,痛苦却不断追上我们。生起乐受时,我们陷入贪欲;生起苦受时,我们生起排斥;生起中性受时,我们也没有自由,可能亦有愚痴和贪欲。在每种受中,都有潜藏的习性,最好戒慎小心,保持正确的心态,即离执、接纳和敏锐觉知。乐是饵,苦是罚,痴是欺瞒。

处理感受的过程已在前面的受念处谈过。禅修首先是观受是受,而不是「我的感受」或「我在感受」。但只有在后来直观敏锐时才会有无我的直观。等我们敏锐地认识到不同的受与不同的心所都和所缘有关,缘起、无常和无我的本质才会清楚起来。这个念处通常由苦受进行到乐受,最后成为舍受。当无常和无我清楚了,剎那剎那的变化会让我们对所谓「行苦」生出智慧,才能从缘起的现象和诸行中发展出离执。这是引领我们解脱、超越感受的力量。然而,很有趣的,由于舍受的稳定和平等,它被视为殊胜,而且是迈向更高智慧的踏脚石。

《中部‧分别六处经》(Saḷāyatana Vibhaṅga Sutta, Majjhima Nikāya
)描述以心灵之眼来看受的层级。世俗性苦受可以转化为出离性苦受,世俗性乐受可以转化为出离性乐受,世俗性中性受可以转化为出离性中性受。甚至出离性受之中,乐受比苦受好,中性受又比乐受好。就出离性中性受而言,我们由多受进展到一受,最后到达非认为同一(atammayatā)(见前面第二章受念处译注3)。

概括起来,可以说对六根的观照其实就是将正念瞄准六种心路过程和其中的因缘条件。我们一开始先照管六根门,结果见到了所涉及的心路过程。我们会看见心路过程生起的因缘条件,以及过程中发生什么现象。我们看到心如何对刺激反应,同时看到正念与正定的修行更深时心更深入意门的进展。这些因素都是依据三共相来观察,也因此指向止息生死轮回的道路。

再回头以整体来看法念处,它可以被视为一个巧妙设计、包罗广泛的修行系统。首先,我们深入处理低阶的心所,也就是五盖。接着检视人们认为是我的五蕴,这引领我们进入一种修观的境界,由此无我的特相和自然呈现之实相变得非常清楚。然后当我们照管六入处时,我们经由一切变化的因缘条件跟随心及其过程。随着智慧增长,七觉支便非常明显甚至成为所缘,以至于超越而进入出世间法。最后,四圣谛总结整个修行,在其中的组成要素和部分中,我们终于转向三共相。一旦观察到三共相,我们会发展出离执,引领我们脱离三界轮回。

(3)想蕴(saññā)

我学习《阿毗达摩》以前,抓不住「想」的意义。想本身是一种心所,由所缘的特征和迹象而认识所缘。这也被形容为孩子的识知,是认知最简单的形式。泰文的翻译是「记忆」,给我们带来的理解是留下印象。当一个所缘撞击心,会造成一个印象。它和心不同,它是心所(cetasika)。过去的想构成记忆,未来的想是投射,现在的想是对所缘的基本特相作纪录,就像秘书把老板说的记下来一样。

我们执取记忆,用来认为是我们自己,尽管人生中许多事都会被遗忘。举例而言,出生对于认同很重要,我们却不记得;我们记得多少童年往事?还有,罹患阿兹海默症的人呢?因此,这是「我记得故我在。」我们认同自己为这一道名色的流,视它是一个个人,然后执取它。想使事物看似十分真实,这真有趣,就好像应该说:「想即为实」了。

想蕴和识蕴非常类似,有时我们一时还不能区别开来,两者是相应的(sampayutta)状态。一般上,如果有人说:「我知道那是什么」,那就是指想。因为识蕴比较细微,而且包罗更多,常处于背景地位,鲜为人所理解。很明显有比较主动的表达和显现,就是想蕴。只有多修习观察心所,我们才会更清楚识蕴。

说想蕴是注意所缘的本质,也许比较清楚。老师教禅修者观察所缘,就是正念注意发生的现象。如果渐成机械化,正念减退的话,就只有想蕴仍在了。如果继续缺乏正念,甚至会产生错误的念头和颠倒的见解。

我们如何就想蕴来修观?这就是正念注意我们的观察本身,观察有时怀有正念,有时没有正念。也要考虑想蕴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引导心走上解脱之道。

当我们清楚注意到想蕴有关的三共相,我们就会感受并理解到,观察和注意是无我的、客观的剎那剎那生灭的自然过程。清楚了这一点之后,无常和心的灭去也会清楚。原来是想蕴使一切看起来十分真实,因此想蕴不再可靠,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也不再可靠,这就击中了生命的虚妄性的要害。许多人可能因此沮丧或陷入困局,但寻求真理的人只会受到驱动,更深入探索。

佛法告诉我们,想有不同类型,可作为达到解脱的工具。我们也学到,智慧其实是对实相敏锐、清晰而直接的想。敏锐的想有如刀片深深切入软软的肌肉中!老师教我们观察,即是将我们的心带向所缘。这样做时,我们注意到什么?我们唤起了定,也唤起了心和放大的力量,最重要的是观察的力量。随着禅修进展,标记次数增加,速度增快,与标记有关的想也会更有效率、更锐利。过程继续发展,最后,具有穿透性的观察力既自动又快速,以致原来机械式的功夫和内心标记成为阻力而非助力,便可放舍了。只有在力量慢下来时,正念才需要重新充电。

在最后阶段,想超越了一般世间的感官层次,这是在我们证得三共相之时。离执的心不会固着在任何缘起的相或标志上。没有事物可执取,也没有事物值得执取,无执取的心解脱了一切世俗的想。它变得完全开放,—如敞开的手掌。完全经历这些的心处于「无相地带」(signless zone),有如没有所缘的心 [17]。而心的定义又是知道所缘的现象,也许我们不能再称它为心了。

(4)行蕴

行蕴(saṅkhāra khandha)要做一些阐明。「行」(saṅkhāra)一字依据上下文脉络,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比较值得注意的有二:

1. 心行(Saṅkhāra khandha)

2. 诸行(Sabbe saṅkhāra)

两者都有「因缘和合或有为法」、「构成或形成」的意思。意为这些事物由许多因素构成、和合、形成。不同之处在于心行只包括心的因素,诸行还包括色法。就此目的而言,我们只集中讨论心行。

行蕴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我们想象和幻想的时候,我们的心在内在创造出一个世界,往往是虚妄而实现不了的。人类应有梦想,如果够努力,梦想也会成真。然而谈到行蕴,我们说的只是构成一组内心现象的心所。心有许多形式,正如大海有许多变化。心如何行事,端赖不同的心所如何组合,以及当时彼此如何交集运作。但其中主要的因素是「cetanā」,通常译为「思(心所)」。我宁愿称它为心的形成层面,这是因为心可以呈现出我们从未有意地梦想过的形式。行蕴的主动方面是意志。但也可以是被动的,这是说行蕴可以经由我们有意控制以外的因素来创造行的形式。

我们会执取这样的行蕴为我,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我思故我在」。这难道说他一不想就不存在了吗?心行包括其他心所。举例而言,心行会认同贪欲(我非常想要)、或瞋恚(我真的很气)、或聪明才智(我很有智慧)。有许多陷阱,都属前面所提过的一致的形式──这是我、我的、我自己。

一般而言,人们说观察心,我想他们说的是观察心所(cetasika)而非心(citta)。这是因为心包罗一切,处于背景,常受忽视,正如我们常说的「见树不见林」。因此,我们若更特定地观察某一心所,譬如说五盖,我们其实就是在观照心行了。我们观察之后,可对心所做有趣而广泛的直接探究。若特别选择某一个心所并观察它,我们简直可以写成一本书了。看一看《阿毗达摩》中列了五十二种心所,其中的受和想两个心所已在前面两蕴中叙述,其余还有五十个心所。

假设初学者被告知要正念注意「思考」,他会发现思考的心行,系由一个或多个过程构成的过程。更深入地看,思考的心行揭露了其中更多的心行,如贪欲心、瞋恚心、愚痴心,甚至善心所如慷慨、耐心等等。正如五盖一节所说的,由心之眼来看,心之行便很清楚了。这些心所和行的变化也需要清明地观照──我想,要对心和三共相有清楚的觉知,这种清明是重要因素。

正如前述,这里主要的心所是「思」(cetanā),或者说心的创新形成的方面,在业缘上是最主要的心所,对生活有影响,对修行亦如是。心总是在造作,正如俗话说:「我们的一切乃是我们的思想所造成的。」但我们想要达到的,最后不一定如此,其中有许多因缘条件,故道德(善和不善)心所也必须考虑在内。因此,若无正念,心会变成「魔鬼工作坊」。

业的法则最简化的解释就是「好心有好报,坏心有坏报」。佛教经论偏好将好心称为善心所,坏心称为不善心所。善心所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非解脱心所和解脱心所,解脱心所着重的是修观,解脱指解脱于有为法的轮回、生死的轮回、三界的轮回(saṃsāra)。修观就是要打破这个轮回,达到无为法,有如关掉魔鬼工作坊的总开关。但我们的心经历过如此多的有为法,习性很难消灭,所以在消灭之前有许多步骤要做,这样便会少一些开关要关。

真正修观的前行指建立基本正定。观察行蕴要确实有正念,所发展的定才会是正定。重点在于知道正定是什么,也在于从体验中学习。在此,我强调行的精确性,清楚知悉我们要造作什么,最后也知道如何执行。当然这都必须有善巧的导师来辅助。

真正的观禅是在许多基本的修观练习已完成、能够直观并证得生命存有的三共相之时。这些共相显示因缘条件性,也显示空和行蕴不可执取。我们所体验的每一行蕴都在生起之后迅即消逝。行蕴越清晰,它们的消逝也越清晰。这样的现象并非我们想要如此,而是其中自然的真理。努力去抓取会引起挫折感,并想要保住它们。最后我们会明了最好放下,让事情如实存在。

控制狂可能会说,这岂不会引起混乱?对未经训练、或有狠毒的习性的人的确如此。因此,一开始强化善的正定确有必要。这又是由恶向善、最终超越善恶的演变。这是我们既不想创造存在,亦不想毁灭的时候。我们应对于存有或不存有都不做任何努力。我们不应对涅盘存在或不存在有任何想法。不应有为了涅盘的奋斗,而只是自然趋向无为法。因此我们每一次正念看到行蕴,我们便看到造作有为法。每一次看到有为法坏灭,我们就看到苦/不圆满和空无实体。这便从诸行和造作诸行的心行中培育出离执。于是,只有缘起的过程才会造成限制,离执有如让心行脱离所有开关的总开关──不去作为的作为。有真理便足够了,还需要什么呢?

(5)识蕴

很显然这是五蕴中最微细的一蕴,因此也是最难直观的一个蕴。正如心念处一章所提,它多处于了别的背景地位。

《阿毗达摩》把心当做能了别的现象。根据不同的特性、作用等等,分为八十九心,有主动,有被动,有善,有不善,有无所谓善与不善,有从根因生也有无根因生[18]
。这样的研究更有助于直观心的确有不同的变化,因此是无常、苦、无我。

由于心很细微,较难发现它的改变,我们很自然会假定它是不变的实体。由此,邪见便扩展到与心同生同灭的心所和其他的蕴及所缘。最后,创造出哲学系统和思想来支持并确定邪见。因此,当嗏帝比丘(Bhikkhu Sati)(如中部‧双大品‧三十八经‧爱尽大经 Mahātanhāsaṅkhaya Sutta, Majjhima Nikāya 38
所述)执持「此识流转、轮回、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的邪见,佛陀即喝斥说:「予实对汝等以种种法门解说因缘生识『除却因缘,识即不生』」。接下来,佛陀继续解释「眼缘于色而识生」等不同识的缘起。

很有趣的,即使在那时,好的禅修者也会落入邪见。例如有人碰到心的微细状态,其中一个就是深度睡眠。对凡夫而言,这是空白的时段;对禅修者而言,他们开始感到这是越发平静的状态。就像有一次有人问我:「这个状态这么平静,好像睡着了。」我回答那就一定是深度睡眠的状态。还有得到禅定的人,他们可能会形容自身的经验是掉入空无或无法形容的平静、统一和不二的体验。《梵网经》( Brahmajāla Sutta)辨识出这个陷阱,说这是以禅定为涅盘的邪见。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修观者的身上,他们体验到各种类型的「灭」。那并非出世间,却以为自己证得究竟。

因此,在禅修有进展之际,我们最好在这些细微的意识中直观无常,在此适宜提一下两种学派的说法。

有一派说涅盘是有,有一派说涅盘是无,就像有人说佛陀灭后仍存在,另一派说不存在。这都是极端的见解,一常,一断。就世俗的意义上来说,是有的,否则,我们为何努力用功?但涅盘是究竟实相(paramattha
dhamma)。我们认为「有」的时候,其实说的是因缘和合的存在。出世间意为「超越世俗」,是超越一切思惟的。因此,我认为否定对初学者比较安全,但我们也不可执着「空无的概念」。我也发现教学中用「解脱」是一个更具指向性的说明。我们必须敞开心门来接纳最高的状态。「执世间心为我」是真正证悟之前最后的障碍,或者说最后几个障碍之一。

如何观察识蕴一事已在心念处详细探讨。

泡沫喻的偈颂是这样的:

     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19]

佛陀在恒河畔对比丘宣说这个偈颂。他指着水上的一团聚沫并比喻为色身,接着又对其他诸蕴作了譬喻。

对禅修者而言,这些譬喻非常真实,从究竟真实法的层次来观察,那就是它们看起来的样子。观察生理觉受时,观察到的物质现象可能像一组生灭的特质,如小泡沫聚在一起,不断变化。再进一步观察,它们看似如原子般的细小粒子,有脉动,也有移动。

受蕴也是流动的,尤其是由心脏而来的受。起先它们像水,然后也像泡泡。愤怒的时候,受如沸腾的水,有许多泡泡;快乐的时候,受如凉冽冒泡的饮料。作为心法,它们看起来变化更快。后来它们似乎开始加速,像电流一般。

想蕴将经验的景观用线和点连结起来,也画上色彩。然而一旦注意到它们剎那剎那生灭,若我们想接近这些想蕴所绘出的经验图像,它们立刻如海市蜃楼一样消失不见。

至于芭蕉茎干的譬喻,则需要解释一番。芭蕉的茎其实不是茎,从植物学来说,它是让苗头生出来并从地面上长大的侧芽。一层层剥去的话,最后空无一物,原来是中空的。同理,我们可能认为我们的心所和念头形式有永存的实体。再进一步观察,我们会发现因缘中还有因缘,它们最后都会止息、灭去。

识蕴如鬼魅,它似乎无时不在,但一认真寻找,便凭空消失。能捕捉到的仅是心所,如心的面罩或面具。心和心所同生灭,但我们仅能看到心所。对心已经很熟悉的人,直接观察心的生灭是不一样的经验。原来看似自我的东西,如今看起来像鬼魅,是真理的影子,而不是真理本身。于是,我们不再抓住鬼魅不放了。你只要对鬼魅任其生灭,鬼魅就只是鬼魅而已,而且究竟是空,不会伤害我们。

3. 六入处(Āyatana)

观照六入处是有助于打破「永存不变的个人」邪见的另一方法。

六内入处是

    1. 眼处,是眼(视觉)净色的色法
    2. 耳处,是耳(听觉)净色的色法
    3. 鼻处,是鼻(嗅觉)净色的色法
    4. 舌处,是舌(味觉)净色的色法
    5. 身处,是身(触觉)净色的色法
    6. 意处,是认识法尘的识

还有外六入处

    1. 色尘,是颜色和光线
    2. 声尘,是声音
    3. 香尘,是气味
    4. 味尘,是味道
    5. 触尘,是有形的地、火、风的触的所缘
    6. 法尘

只要我们分析自己的经验,就发现都是从这六个范围来的。只要我们不仔细考察,以为是一个单位,那就看起来是一个人了。但更密切观察之后,就发现这六入处是因缘和合的现象,它们相互依存而且只是剎那剎那地存在。只要生起「一个人」的邪见,便会进一步执取,以为这每一入处都是自己,或属于自己,然后延伸到他人。

如幻如化的人们,瑞士·伯尔尼,2006年

我们所见到的人,只是眼的所缘、色尘。如果我们不细看,
会以为画在墙壁上的人是真人。是心令我们看到真或不真,
无论是否与事实吻合。不同之处完全是心使然。

举例而言,有人可能执着自己看起来怎么样。他们执着于视觉,即他们的所见和他们如何看事物。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声响上,即他们的声音和听觉;他们认同嗅觉、气味;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味、触、法上。要注意最终是心制造出一切执取和邪见。

《念处经》描述这种观照,用做明了眼根、色尘(眼根的所缘),以及依着二者而生起的束缚。未生的束缚如何生起,已生的束缚如何弃舍,弃舍的束缚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同样的观照也应用于其他五内、外入处。最后就观照法尘──内在的法尘、外在的法尘、内外的法尘、生起的因素、灭、生灭──作一总结并重复偈句。

以上所说的明了显然是为开始明了眼根是一种自然现象,非个人、非灵魂、空(nisatto, nijīvo,
suñño)。由入处开始,生起其他的因缘条件,尤其是心路过程。这些心路过程包含领纳和认识所缘的部分,接下来是对此一部分反应的另外一部分。只要不具正念,便会生起许多其他不善的心路过程,在轮回中产生痛苦;反之亦然,善的心路过程则带来许多快乐。观禅则将善的心路过程进一步发展,超越缘起生命存在的轮回。

《鬘童子经》(Cūḷamālukya Sutta)有偈颂描述这个过程:

        眼见色而忘念
        注意于可爱色
        则感受澎湃激昂
        生起执取
        由色而生多受
        伴随贪爱和厌恶
        负重的心累积苦,远离涅盘
        (其他五入处亦同)
        不执取于色
        正念于见色
        则感受离执的心
        不生起执取
        一如(正念)于色
        亦修行(正念)于受
        遍知,不积累
        正念努力于离苦
        则近于涅盘

不善巧则远离涅盘,善巧则接近涅盘。善巧与否要靠正念使它成为善法并获致善果。但若正念是观禅中的那种正念,便会生起正知和智慧。

眼、眼的所缘(色尘)都是真实法,它们的生起灭去都可以按照三共相观察并体验得到。但这并不容易。习性很难消失。剎那之间,心路过程便产生了概念。随眠的力量也很强,一旦生起就成为修道的镣铐束缚。我们必须决意对当下发生的一切保持正念,这样,我们才能不形成概念,并回到如实体验所缘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很有趣的,眼门心路过程首先根据看到的颜色产生形状的概念,然后才是三度空间的形体概念,进一步又凝聚成其他的形体和想法。了知这点而且心不去感知形状,便有助于停下概念化的过程,并保持安住于究竟真实法。至于听觉,声音形成字词,进而生起概念。在感知气味、味道和触尘时,是概念先于名称而生起。至于意,很明显会在概念化、编造和创造当中捕捉到它。因此,佛法有这样的忠告:「见时见,闻时闻,知时知。」因此,禅修者在见时,只要标记「见」,这样保持我们的正念,不会进一步形成概念,保持安住在当下的实相中。

经中提到十种结(saṃyojana):

    1. 身见
    2. 戒禁取
    3. 疑
    4. 欲贪
    5. 瞋
    6. 色贪
    7. 无色贪
    8. 慢
    9. 掉举
    10. 无明

初果断除1-3结,二果减弱了4-5结,直到三果才会完全断除,唯阿罗汉能断除6-10五上分结。这种断除是立即而截然的,未来世永不再起,原因是什么呢?必是由于道心所带来的出世间智。有关诸结的教法令我们认识修行中清净的次第。

怀有邪见时,任何真理都被遮蔽了。错误的修行方法(戒禁取)更进一步加强了邪见。疑阻挡健康的探询,以上三者必须排除,观智才会生起,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亲近智能的善知识有多重要了。初果因智慧生起四圣谛,因此完全断除三结,否则一忘失正念,这些结缚又会回来。接下来是完全断除欲贪和瞋恚,要成就,强大的正定道支是关键。最后,只有阿罗汉的智慧才能断除其他诸结,因为根中之根──无明──完全断除了。

总结来说,观照六内入处其实就是对六种心路过程和涉及的因缘条件运用正念,深入观察心路过程生起的因缘,同时看到心路过程当中发生的现象。这一切因素都是按照三共相观察,因此引生止息轮回之道。

4. 七觉支(Sambojjhaṅga)

《念处经》说:「比丘有念觉支时,了知:我有念觉支。无念觉支时,了知:我无念觉支。了知:未生起的念觉支生起,已生起之念觉支增长圆满。」其他六个觉知也是一样。

七觉支是:

    (1)念觉支
    (2)择法觉支
    (3)精进觉支
    (4)喜觉支
    (5)轻安觉支
    (6)定觉支
    (7)舍觉支

(1)念觉支

觉支是什么?我们很容易就会认为它是导向觉悟的一支因素。这个定义是根据「觉悟」而来。觉悟是亲证的智慧,但我们大部分人仍以理论视之。当我听到老师说,念觉支在生灭随观智现起时变得清楚分明,有如当头棒喝。我因此视念觉支是清楚觉知,有它自己的生命力,一直如实检视观禅的所缘。此一定义将觉支及其所缘奠基在无我的真理之上,其余的共相(苦/不圆满和无常)、觉支及其发展随顺这一定义。

在此,正念是我们修行时所探究的。初学者必须首先熟悉正念是什么,在它能被视为念觉支之前。我们要试着唤起它,看正念有无发挥作用,然后看到它发展。它有不同的形式,在正确的指导之下,某些观智会生起,会很清楚觉支是什么样。因此,会看到正念会随其所缘一同剎那剎那生灭。我们直观真实法的能力随修行与日俱增,也会观察到正念和不同层次的智能一起发展。这些不能被执取,必须让正念展开,打破心态狭窄的障碍,打开一个内心世界,看到一切即一,超越这个世间。达到顶点是最高的证悟,完全弃舍一切烦恼。

念觉支生起的要素,通常是用《念处经》注释书的说法:

    i.   修正念、正知如四念处所述
    ii.  亲近具念的人
    iii. 远离无正念的人
    iv.  将心导向于培育念觉支﹝将心向于正念﹞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认识此一觉支是什么状态。然后,决心、信心、精进、安忍等因素会生起,使念觉支持续。我们成为制造念觉支的工厂。

(2)择法觉支

经文里说这就是慧根,我个人会称它为「探究的心」。探究并非思考,虽然一开始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思考。它其实是敏锐的正念,用观察力越掘越深入所缘。有如显微镜,倍数不断放大,能令人看清楚最深的本质。

我们可以这样说,它一方面是探索的,另一方面是显露的。因为它清晰又毫无成见,所以非常能够揭露;恐惧常能令人瘫痪,尤其是对未知的恐惧。探究和好奇心似乎易于激发择法觉支。

起初,我们必须鼓励自己去观察,而不只专注或跟随所缘。然后我们必须以更敏锐的觉知进一步发展出择法觉支。在小参中,老师常常要求我们更仔细、更精确地描述我们的体验。老师会指出我们何时何地缺乏这一觉支,以及如何改进。

我在此引用注释书所列择法觉支生起的因缘条件。

    i.   多询问(有关蕴、处、界等的问题)
    ii.  清洁事物
    iii. 诸根平衡而行道
    iv.  远离恶慧的人
    v.   亲近有智慧的人
    vi.  思惟深智的所行境界
    vii. 完全的决心,将心导向于培育择法觉支

我深信在觉支当中,探究的心[20]
是最重要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寻找的必会寻见。当然,这也要看我们如何寻找,寻找什么,这就关乎正确的善知识和方法了。甚至这些也要分别。初期过后,就要视我们对七觉支了解得多深入,它们是刺透疑云的工具和矛头。要持续磨锐正念,并持续深入观察名法与色法的实相。

(3)精进觉支

前两个觉支是证悟过程中的主要工具。有如磨利斧头以便突破厚厚的黑暗之墙,需要的只是一双壮实的肩膀。明白我的意思吗?就是精进!

各种形式的工作都需要精进。虽然生理方面不容忽视,但我们在此主要讨论心理方面。在此关键是了知实相,精进在八正道中的四正勤[21]中讨论过,再复述一次:

    i.   已生之恶令断除
    ii.  未生之恶令不生
    iii. 未生之善令生起
    iv.  已生之善令增长

此处主要的努力在第三正勤。因为此正勤一旦现起,其他正勤也会现起。再次说明,此处善法指由前两觉支所引领的修观的过程,于是精进便成为唤起此二觉支并将它们发展到最高层次的角色,也是与它们同在的角色。因此,也是觉支之一。

注释书所列精进觉支生起的因缘条件值得检视。

    i.    思惟恶道的过患
    ii.   思惟精进的功德
    iii.  忆念圣者
    iv.   感念施恩
    v.    思惟遗产的殊胜
    vi.   忆念佛陀的伟大
    vii.  忆念自己种姓的伟大
    viii. 忆念同修者的伟大
    ix.   远离怠惰的人
    x.    亲近精进的人
    xi.   将心导向于培育精进觉支

这支进根/力有很多内容可说。由以上的列举来看,精进由激励(在信根之下)或是紧迫感(由道德考虑而来,又可以说是由了解情况而来)唤起,这对尚未建立充分信心的初学者颇为重要。修行日久,加上安忍,有一些成就会有助于我们继续精进。身边有好老师和善友也有助益。如果没有,手边有好书也很好。还需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机器一旦运转起来,就似有自己的生命力,看起来好似任运不费力,意即不用刻意努力。然后我们要小心与定根保持平衡,这也需要细化。心的精进是无止尽的,会令我们惊讶。只要适切地唤起精进并保持平衡,精进可以把我们带至深远之处而达到彼岸。

<

(4)喜觉支

对纯观行者而言,喜不是很常见的。定发展了,喜也起飞了。修止禅者有更丰富的喜,在出定时,喜常当做所缘。这是假设我们用生发智慧的方法来观察,也就是对三共相敏锐的直观。

老师总会事先警告习禅者执着喜的过患。这很容易明白,因为在喜的所缘中潜在欲贪的随眠。即使我们不觉得,如欠缺离执的正念,它还是会溜进来,于是我们就开始堕落了。忠告固然有其道理,但为了平衡,还是应鼓励把喜作为觉支来培育。

证悟的过程中,喜有其必要。生命镶嵌着悲剧,修行面对着障碍。处于低潮时,喜之泉可以提振士气并激起更多精进来克服障碍。在我们把苦的共相看得更清楚时,尤其如此。那是我们最需要鼓舞的时刻,知道如何唤起喜,会令情况改观。有了喜,定也会加深,即便不能令修行成为狂喜,至少也会让修行比较能忍受。

注释书说唤起喜的方法有:

    i.    佛随念
    ii.   法随念
    iii.  僧随念
    iv.   戒随念
    v.    舍随念
    vi.   天随念
    vii.  寂止随念
    viii. 省思能激发信心的经文
    ix.   远离(没有信心)粗恶的人
    x.    亲近(有信心)慈爱的人
    xi.   将心导向于培育喜觉支

我们应该满袖子都藏着小技巧,随时抖出来唤起喜。图片、心灵的圣像、亲近的同修、最喜爱的偈颂、美妙的散步、录音带、开示、以及你能想得出的任何东西。我最后的法宝是一组经文,通常都很有用。

喜通常有五种类型:

    i.   小喜(khuddaka pīti)
    ii.  剎那喜(khaṅika pīti)
    iii. 继起喜( okkantika pīti)
    iv.  踊跃喜(ubbega pīti)
    v.   遍满喜(pharaṇa pīti)

当正定逐渐上路,一开始的困难没有了,喜会喷射出来。对喜要小心,保证心在正路上,以免生起执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除掉喜。如果我们有正念,喜可灭去或转化成更微细的形式。如果喜一直很明显,我们可以拿它当观禅的所缘,培育智慧。我们观察并体验它是剎那剎那变化、无我,也有苦/不圆满的特相。因此,喜成为觉支,同时也是培育智慧的所缘。后来它会非常微细,而成为平等舍,觉悟的过程仍然继续。有故事描述比丘非常努力用功,最后依喜而证悟。

最可爱的女尼,柬埔寨·吴哥窟,2006年

这是我遇过最可爱的女尼的照片。虽然柬埔寨才经历多年内战
和大屠杀,但你能看到人民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选择快乐的决心。
这些都清楚地反映在这位女尼的身上,她的行为和表情都显得
非常快乐。我也注意到人们用渡船载这些女尼们到吴哥窟来设
立小圣坛并收受布施。又有谁能拒绝她的微笑和慈爱?

(5)轻安觉支

我会把这个觉支称为冷静、宁静和柔软的觉支。如果说它是散乱的相反,那它就像定。它也带有心和心所的柔和、轻安、适业、柔软、诚恳、开放等一切善法,因此它使心对情况和所缘非常有堪能性和适应性。我们要能接受现实,这些非常重要。

想一想注释书提到七种能令轻安觉支生起的方法是很有趣的:

    i.   适当的食物
    ii.  良好的气候
    iii. 舒适的姿势
    iv.  不过度热衷,也不懒散
    v.   远离粗暴的人
    vi.  亲近身轻安的人
    vii. 将心导向于培育轻安觉支

这些因素强调了外在条件。我们也可注意内在条件,即善心所。

i. 心和心所的轻安(passaddhi)──确保定慧所需的运作顺畅,轻安和平衡。

ii. 心和心所的轻快性(lahutā)──克服沉重和怠惰,提高修行的机敏。

iii. 心和心所的柔软性(mudutā)──克服因挑衅、瞋怒和顽固而来的坚硬和僵固。

iv. 心和心所的适业性(kammaññatā)──具备灵活度以适应环境和禅修所缘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性。

v. 心和心所的正直性(ujjukatā)──在领受教诫和接纳现实上的诚恳和开放。

vi. 心和心所的练达性(pāguññatā)──强大而健康的心态,能抗拒烦恼并加强五根/力。

对此保持正念,意味着对微细心所及其变化保持正念,特别是指法念处。最后会观察到存有的三共相,因此导向最终的智能。

(6)定觉支

很显然,定是开悟必要的因素,往后的章节中将说明定是什么及其相关的事项。现阶段让我们先考虑散乱的心无法长久集中专注所缘。很显然,这样的心无法清楚看见事物。有如混浊的水,或者像摇晃的照相机,无法聚焦,更不用说照一张清晰的照片了。这样的心也是软弱又无法突破艰巨的任务。正定使心强大,足以抗拒负面习性,加强正面习性,放大所缘,并聚焦清晰。

在此要强调的是,作为觉支之一,它必定是观定。其所缘是究竟实相,也就是剎那剎那生灭的过程。所缘和定本身的无我和苦/不圆满的特相也很明显,否则不可能出离世间。

正念观照这个觉支,意味着像对其他觉支一样,要了别其真实本质,以及如何生起,如何达到圆满,这是使修行待在正确道路的觉支。

虽然一再重复,不过在此仍再提一次注释书中所述定觉支生起的方法:

    i.   清洁事物
    ii.  诸根平衡而行道
    iii. 维持清晰的禅相
    iv.  必要时振奋沮丧的心
    v.   抑制过度兴奋的心
    vi.  策励怯弱的心
    vii. 持续无涉而平衡的觉知
    viii.远离内心散乱的人
    ix.  亲近有定的人
    x.   思惟安止的宁静
    xi.  将心导向于培育定觉支

一开始,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唤起并培育它,上述善巧的平衡会生起强大而稳定的定。然后,我们深入观察实相,这包括定和心本身,尤其深定和最后终会生起的安止定。要预防微细的执着,并超越世间心,才能深入看到三共相。

(7)舍觉支

舍的相反是不稳定和情绪化的根性,人一剎那在云端,一剎那在地狱。舍是心法的平衡,增进稳定、顺畅、平静与和谐,来克服不稳定和情绪化。它反映接纳性和智慧。因此,任何培育出来的定都会长时而且深入,只要那是观定,就会生起甚深智慧。

生起舍觉支的因素有:

    i.   以平稳的情绪对待有情众生
    ii.  以平稳的情绪对待诸行
    iii. 远离不平稳而执取众生和诸行的人
    iv.  亲近平等对待众生和诸行的人
    v.   将心导向于培育舍觉支。

思惟业行和业果,可培育对众生平衡的心。对其他事情平衡的心可由思惟八兴衰,也就是八种世间得失而获得。但这仍属止禅,故有其局限。

与观禅俱起的舍可真正称为觉支。起先与稳定的正念俱起,然后与稳定的观定俱起,最后与洞见万法真实本质的智慧俱起。于是,我们不执着于任何世间情况,而且不受其左右。要注意,老师常警告禅修者勿执着于这个微细的平静状态。培育舍觉支时,我们要觉知其本身固有的三共相。

5. 四圣谛(Sacca)

《念处经》中提到这个主题如以下引文一样简单:

「比丘如何安住于法,依四圣谛观察诸法?诸比丘!于此,比丘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实了知:此是苦之灭;如实了知:此是苦灭之道。」

智慧的关键在于如实知。因此,我们又回到了了分明的觉知,这是无概念、敏锐、穿透性,并带来智慧的觉知。

四圣谛触碰到心灵生活的本质,它确定存有的问题是苦,缺乏的是永续的平静,不善巧地追寻只会引来贪爱和更多痛苦。

因此,我们说「苦」即五取蕴。在观禅中,我们理解它为五蕴不断地生灭。不断生灭也称为「行苦」,我们应对此行苦出离。因此,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如同第一段经文。在正念观察之下,我们发现一切有为法都有苦,因此我们应发展无欲。

至于苦的源头,经文说是贪爱──欲爱、有爱、无有爱。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包括一切烦恼。最终的根源,杂染中的杂染,则是愚痴。能克服愚痴的是智慧。

因此,我们一开始先观察烦恼生灭,诸如盖障,它们通过身行、语行显现出来,后来也显现在意行上面。然后我们观察促使它生起的因缘,便发现随眠习性。然而,只要证悟出世间圣道,便可以完全弃舍。

苦灭的一种定义是贪爱的息灭,同时也是涅盘的一种定义。在《清净道论》中,又定义为舍断一切,也就是轮回的止息。清楚感知无常时,可清楚见到灭。见苦时,亦导向放下和灭。见无我的真实本质时,也显露了灭的真实本质。这就是要证悟的内容,没有东西可取代亲证!

指向寂灭之道,就是八正道。

八正道是:

    正见──如实见到万法的智慧
    正思惟──引导智慧,集中专注真实本质
    正语──经由观禅中的正念,不妄语
    正业──经由观禅中的正念,不邪行
    正命──经由观禅中的正念,不在职业中妄语和邪行
    正精进──前述的四正勤,观禅中的用功
    正念──四念处中的念,是观禅中正念的简称
    正定──正念的心一境性本质,专注于实相。实相是带来智慧的观禅所缘

前两个是慧,接下来的三个是戒,后三个是定,因此是戒定慧三学。一个带一个,引我们朝向目的地。

我们可看到,观禅本身就有八正道。只有到达出世间,才称为八支圣道。但检视我们修行中的道支,我们可以检查哪些心所应唤起,哪些应弃舍。我们可以一步步走向出世间的目标。

地峡,澳洲·塔斯马尼亚,2004年

我们谈到桥梁和地峡的美,少有出乎这座。这地峡和布鲁尼角(Cape Bruny)
会合,直到塔斯马尼亚大陆。但我听说还有更叫人惊异的,生命和生命之间
的金桥、银桥。我们走过许多次了,可是能记得多少呢?最重要的一条是引
领我们越过三界轮回的那一条。

在此总结四圣谛的教导和修行:

    苦圣谛须知
    集圣谛须断
    灭圣谛须证
    道圣谛须修

最后,如果检视四圣谛,最重要的是道谛。培育了道谛,其他圣谛的作用就达到了。

「无欲是道,解脱是果。」以上引文出自《无碍解道》(Paṭisambhidā Magga),恰是我最喜爱的文句之一,总结了解脱道的本质。对佛教徒,无欲有特别的意义。无欲含摄了道及出世间法,后者包括无为的涅盘。

再回头整体看法念处,可视为善巧设计的全面而广泛的系统和修行。首先我们深入处理低阶状态,即五盖。接着观察一般人视为我的五蕴,这引领我们进入观禅,无我和自然发生的实相都更清楚。然后是观照六入处,我们经由一切变化的因缘来跟随心及心路过程。然后随观智的进展,七觉支变得清楚,甚至成为所缘,最终超越进入出世间法。最后是四圣谛,总结修行整体。从它的组成要素和部分,我们被引导至三共相;观察共相时,培育出离执,从而跳出三界轮回。

后记

目前,除马哈希尊者的书之外,坊间也有不少有关四念处的英文书。我早年也遇到一本苏摩尊者(Venerable Soma Thera)所著的《念住之道》(The Way of Mindfulness
),将《念处经》及注释书翻译得很好,还加上不少有趣的评论。一个有趣之处是讲每一念处如何适合不同根性的。后来有人介绍我另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注释合集,即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的《佛教禅修心要》(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除了他自己的评论,他也翻译其他经的许多注释,这些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英文本的。最后,是喜戒禅师(Sayadaw U Silananda)的《正念的四个练习》[22]
,用直接而简单的语言阐述,我至今在开示时仍用来参考。

读过许多好作品之后,我认为没有作品比得上亲身修行的发现。修行有如登上一艘大船,带我们穿越三界生死的大海,上了船之后,会发现许多房间和物件。

我们也了解,每一个念处都能够引领我们达到目标,它们都相互依存并相互支持。除非我们进步很快,我们通常必须修习四种,虽然我们可能更擅长其中一种。

在此,我再复述一次每一念处有趣和相关的层面。

身念处作为正念和正定一开始立足的基础,至关重要。如以旅程为譬喻,我们好像走在一条土路上。此处的关键似乎是身体觉受的敏感度。这又引出其他念处的建立。身念处有一独特的性质就是培养对身体的离执,执着身体在欲界中往往是进步的绊脚石。

受念处自然是下一个念处,因为它的近因是触。如以旅程为譬喻,这像是在河流上航行,而受正是一种水大。在此我们碰触到生命的基本动机和寻找与真正快乐相关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此处的关键在于「接纳」,尤其对于疼痛,以及其后在出世间之前,对最微细喜悦的「离执」。

因为受和心所相连,我们终于到达常称为国王的心。我认为此处到了修行的战略位置。因为心在一切体验中都存在。如果能建立心念处,那我们就到达一个关键点。我们只要以心为参考点,我们可以向任何方向前行。但因为随眠烦恼,心不可捉摸又很滑溜,因此关键因素在于维持持续的正念。如以旅程为譬喻,这像鸟儿起飞到空中。

但心也是依缘而起的,与诸行和宇宙相连,它们一起运作是使世界继续转动的力量。法念处的章节中,例如五盖、五蕴等,显示出这些力量可根据它的本质来作分类。每一组都在不同的情况下以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效果来开发智慧和解脱。

至于法念处,我只是到后来才有了更好的了解。那些书中似乎并未清楚地指出它的位置,以及和其他念处的关系。后来我了解到这一念处是究竟的,因为它指向实相和真理,包括观禅的各种形式和层次。我认为这个念处的关键是诸法无我的基本智慧。

在旅程的譬喻中,这就像洞穴中的蚂蚁造出通向世界中心的迷宫般的隧道。

简而言之,我认为念处的修行非常完全、详尽而且广袤,这些经文是佛陀、弟子和长老为下一代仔细考虑、设计、编成的。

 

第三部分 实用观禅道理

咕噜

我在瑞士艾蒙特(Emmental)的小村庄香格诺(Schangnau)冬季精进禅修的时候,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事情不「大」,只是心里动了个念头,问了一个有用的问题,而使我用功方向明确起来。当时我坐下来禅修,经历了一如往常的情况,然后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咕噜』(gring
grong)是什么?」
「咕噜」指的是在一段禅定时间里所经历的心和所缘的翻腾起伏。这种情况已持续多年,当时我非常确定,这是最终会导向目标的观禅过程。我本已不再质疑每一种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些情况常被视为只是咕噜作响却毫无意义的过程。然而这个问题不仅再度证实了我用功方法正确,而且还引出了一种更加开放而灵活的用功和教学方法。

紧随其后,冒出了一个我学生常问的问题:「我这样用功对吗?如果对,那又为什么?」于是我检查当时的确具有正念且远离烦恼。确定这一点之后,我又核查定力如何,确定我显然在近行定中;至于观,我非常清楚并没有落入概念。虽然我基于过去经验来理解问题并没什么不对,但我内心并未去解释「它是什么什么」,所以没有落入理性思惟。我想我可以很容易把某种「咕噜」对应某些观智,尤其是「无我」相很强、很突出、很清楚的观智。但我早已不关心哪种经验对应哪种观智了,因为我知道心的净化更为重要,所以我不做进一步的评断。

然而这件事却让我好奇,有多少初学观禅时所使用的基本技巧到现在还在用,比如对生起的行动和所缘加以标记。我其实早就不这样做了,但对初学者做初步教导时,我还是一再阐述必须这样做。不同的是,我强调需要更深层地感受、体验并观察所缘/过程,或许这也可以从早期就开始。

其次,这也促使我观察修行的各种方式、这些「咕噜」中的定力、展现三共相的名色过程。出乎意料的是,除了腹部起伏之外,观智可以随许多所缘生起,如声音、疼痛、身体觉受。这些观察显示,具有定力的观
的过程除了我当初所学的方法和所缘之外,还可由其他方法和所缘生起。这就打开了很多入道的「法门」。西方人比较欣赏开放性,而非僵化保守、仅遵循某一特定的传承。于是我对接触过不同传承的禅修者采取一种宽大的心态,以引导他们走向通往解脱的「唯一道路」。这样的实际效果是放弃了更多的原来的修行观念,这些观念可能已成为更广泛、更深入修行的障碍。

所以很明显的,我对第一批瑞士学生介绍修行方法时,用正念扫描身体的方法很有效,后来强调心念处也很有效。后来有一天我回到马来西亚介绍一些新的方法和观照「咕噜」,有人问:「观照『咕噜』的方法属于哪一个念处?」起先我很惊奇人们多么习惯于把事物分类以适应自己的概念并下判断。倒不是说这样没用,而是此事让我认识到,我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做出了一些突破。

我回答:「所有四个念处。」
我进一步解释说:「观照『咕噜』时,你其实在观照身体觉受——诸如振动之类,这属于『身念处』;然后有各种感受,诸如痒和痛,这是『受念处』的所缘;尽管身念处和受念处构成了『咕噜』的主要内容,但只要进一步用功,『心念处』中的心很快就变成主要的念处。从此很清楚『咕噜』是快速变化的心。这整件事有时让我把这种方法叫作「洗衣机禅」。因为我们把衣物放进高速转动和来回旋转的洗衣机后,洗出来清亮光洁。禅修中感知愈清晰,观照愈深入。

此时我想到,将之全归入观照法尘的法念处会更简单,但这需要对法念处多加解释!对「咕噜」之发现的另一个结果是明白实用观禅道理,也就是回答「为什么?」 这些「抽筋」(一个学生这样描述)有任何用处吗?下面的答案说出了显见的原因,这原因又解决了两难的困境,这些将在下一章讲解。

实用观禅道理

这一节是实用观禅道理,说明我们为何要这样禅修。 这是给喜欢「问为什么的人」讲的,也就是给总想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人们讲的。无论在精进禅修还是日常生活中,知道原因之后,我们便很想继续用功,这也有助我们把禅修技巧和调伏心智掌握得更好。

其次,这也有利于对治贪求进展的问题。许多禅修者根据十六观智的描述来判断他们禅修的好坏和进展。他们根据书本上描述的体验来判断到了哪一观智。若能深入了解禅修的目的,我们可避免错误的诠释,并返回正确的看法。

因此,我把禅修要做的事划分成几个简单却深刻的目的,每一个目的都会带给我们从日常生活到最高心灵层面的利益。只要一个人能看清他所做的事背后的目的,就会感到应该好好用功且无时不用功。只要我们忘记了目的,就会走偏。

观禅的主要功能是:

    1. 清除
    2. 增强
    3. 磨锐
    4. 导向法
    5. 解脱

第一章 清除

1. 清除

从开始禅修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清除过程,也就是清除心中的烦恼,烦恼是苦的真正原因。实际上,这包括清除许多引生烦恼的因缘条件。就禅修而言,我们说五盖就是烦恼。而十种障碍(palibodha)是指不利于禅修的一些因缘条件,这些并不见得是烦恼。从较宽广的角度来看,这包括无助于培育清净心的一切因缘条件。不过在此的讨论只限于前一种定义。

不善心所从三不善根生起,即贪、瞋、痴。很清楚,只要贪瞋痴三毒存在,便形成云雾覆盖实相。痴是主犯,贪是活跃的痴的对等面,瞋是可怕的发展。镇伏了五盖之后,善心所呈现出来时便非常清楚明了,尤其在昏沉睡眠盖的沉重黑云消失了的时候。掉举如大声喧哗,一旦没有了,便是深度的寂静。离开了感官欲望和瞋恨,有如扑灭了火焰;解决了疑盖,感觉有如从缠绕的心结中解放出来。清澈的心是明亮、开阔而自由、快乐而宁静的。由正念生起的善心所是各种形式的快乐的基础。

美国旧金山,恶魔岛, 2006年

恶魔岛以监狱著名,如果你关进那里,注定要遭殃好多年,也许是
业果报应。另一方面,许多遗世独立的寺院也象是那样,但其中没
有悲伤和懊悔,而是平静,一切都在心识之内。昏沉睡眠盖常用来
和监狱相比,都一样让我们看不见世界所发生的一切。

用最经典的种地例子来说,田地需要清理和耕犁之后,才能种下庄稼而且丰收,心的作用也一样。土壤的肥沃程度也会造成差别,但这种潜力人人不同。

我们在法念处中已经讲了五盖,在此不再重复。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烦恼在三种层次上运作:

(1)粗显——显现在身和语方面,诸如违犯杀戒、盗戒等等;

(2)只发生在心的层次,非常微细;

(3)处于潜伏的层次。

持戒可以清除粗显层次的烦恼,但不能解决更微细的内心执着。定能够抑制心的烦恼,唯有修观能够根除那些随眠烦恼。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观直达诸有(存在)的根本,这也是最难清除的地方,即使最强的禅定也无法到达。当深入观照那些形成并引发对名色过程执着的因缘条件时,禅修者必须非常专注而敏锐。只有见到了名法、色法诸相的虚幻不实,才有真正的「放下」可言。

清除过程应当在所有三个层次进行。如果深入看到这一点,我们便会认识到保持正念有多重要,哪怕只有一刹那。尤其是你内心已确立了以彻底净化为究竟目标,就更重要了。于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朝着这个方向。时间为另一考虑因素。但在当下来说,关键在于目的,正确的目的有立即产生内心平静的效果。但是清除并非仅令心安顿下来而进入宁静的状态,还包括更深层的净化,诸如随眠烦恼,这只有通过修观才能完成。

2. 增强

从另一角度看修行,是一个增强诸根/力的过程。我们很容易了解,病体不仅无法完成重要的工作,而且是充满了痛苦。心也是一样,不同之处只是心带来利益和伤害的能力远大于身体。

谈到力,我必须再次提醒这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力量」,而是从一种身心健康、朝气蓬勃的意义上讲。贪、瞋很有力量,但是从真正道德的角度看则是虚弱的。因此这里的力指的是善法,在七觉支中证悟更是如此。

五力(bala)是:

    (1)信力
    (2)精进力
    (3)念力
    (4)定力
    (5)慧力

在某种意义上,五力和净化有关,正因这些心所强而有力,方能清除烦恼,乃至祛除一切苦。谈到力的时候,总给人更正面的印象。就如身体健康带来身体上的快乐,心的健康有力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因此力是很强的因缘条件。我们需要五力,生活中才能安然无恙;我们需要五力,才能超越世间。危险潜伏于每一个角落,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五力。

在雷迪尊者(Ledi Sayadaw )的《佛教手册》(Manual of Buddhism)中,他指出了一般的力(如信——pakati saddha)和禅修之力(bhavana
saddha)之间的差别。由于经过修持和培育,后者显然更加强而有力。它能够克服更多的苦并且带来更好的乐。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一般的力,因为它们是种子。不过我们既然知道了修行的利益,就不应再因循拖延了。

(1)信力

人说信足以移山。但就心的威力而言,信还不止于此。我们出于信心而做出很多善行。禅修所产生的诸力可能超乎你的想象,包括信力——深度的信力会带领我们走得越来越远,超越所有的疑盖而不再动摇。

(2)进力

身体的能量有明显的局限,精神的力量若知道如何驾驭,则是无穷无尽。有爱(渴望存在)使众生自无始以来便生生世世轮回不已。修观可以止息轮回,这样的努力即是四正勤,可燃尽烦恼。每位禅修者都知道禅修需要多少精进力。精进力来自于内心,直接对治懈怠。

(3)念力

正念仔细而全面地审察所缘,因此正念有很多作用,诸如增强清净心的力量;正念还会对当下发生的一切提供均衡和完整的图像,这即是观智生起的前导。这时,烦恼毫无机会接管我们的心,甚至只好溜之大吉。

(4)定力

有了定力,则各种心智之力都集中起来。所以定力也被认为是力中之力。因定而变得有力的心有超越常人的本领。由于有定力的清净善心,我们远远超越低层次的欲贪而进入禅定。加上清明,正念能够在更微细的层次发挥作用,引生深观。定直接对治掉举。

(5)慧力

定所产生的力量可能很显著,慧则不同。慧由于通过智慧来解决问题并获得善巧,具有解脱烦恼的力量。慧具有看破虚妄的锐利性。世间慧仅能够看透世间的事,观慧则能够看透一切。因此,这种慧能超越烦恼、概念和一切苦,这正是我们在禅修中所全力以赴的。

 

第二章 增强定力

 

因为力和定密切相关,故在此讨论这个主题。巴利文samādhi(三摩地)通常译为定(concentration)。尽管这是正确的翻译,但是我更喜欢用「止」(tranquility)来替代,因为它含有纯净和善,而非仅只是功能上的意义。我记得曾经读过一本泰文书,它从三个重要的方面或层次来阐述定的含义,对禅修者很重要,值得一提。

1. 三摩地能从五盖和烦恼中寂静下来,五盖和烦恼是烦扰和引发更多烦扰之因,故称三摩地。

2. 三摩地具有一境性,无散乱之苦,散乱减弱心并扰动心,故称三摩地。

3. 三摩地弃舍了较粗的心所,禅定因此更微细,故称三摩地。

第一个定义最重要,因为强调净化,所以我们可以避免邪定。邪定缺乏正念,增强不善心所,让人从贪爱变成迷恋,从嫌恶变成狂怒,从愚痴变成幻觉。

正定必然伴有正念,于是心沿着止的阶梯次第提升。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从实用的角度来说,第二个定义就开始发生作用。我们多大程度能把心保持在一点或一个过程上,就决定了止和定之力能产生得多好多快。

心一境性成就时,第三个因素便很有关系了。例如,当我们培育初禅祛除了较粗的心所,会走向更高阶的禅定。在色界定之后,依于更微细的无色界所缘,我们会进入更深的定和更微妙的境界。

这些定义让我们对三摩地更加了解,不只是理解为定,我们也需要考虑道德层面和心的状态,而不只是心一境性。

修定的原因

 

如果不是绝大多数,那也应有相当多的人把禅修和定混为一谈。这不足为奇,因为很多禅修方法都强调定,尽管依禅修类型的不同,还有定以外的事。

1.
当问及人们禅修目的,最显见的原因就是克服压力。现代生活中,尤其是在繁忙的都市,压力大是常态。人们想尽办法减压,禅修是办法之一。人们常常会想象禅修者盘腿闭目,进入没有焦虑的宁静之乐。如果是(纯净心所生起的)正定,那就的确如此。但必须经历足够的修习之后,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原因显而易见,压力(心理的)是由不善心所构成。

2. 另一方面是增进心力和快乐。一个人只要正确用功,强化清净心所之后,随之而起的就是心的真正宁静和快乐。随着这样定力的增强,生活也更快乐。再次说明,快乐随相关心所的特质而有差别——慈爱带来人际关系的喜悦,信带来虔诚的喜悦。

3. 上述情况进一步发展到超越凡常的水平,就会获得神通的技巧和能力。有些人非常努力追求这些能力。这样的善巧会带来额外的优势,但也会成为一种执着的来源,去追求越来越玄妙的东西。但只要处理得当,将会大为扩展助人的能力并延伸慈爱的行为。

4. 禅定的另一结果是命终会快乐投生于更高的天界。正定的业力具有特别的份量,会优先于其他业力而成熟。它的特别的力量和纯净将人带至高处,比如安止定让人投生于梵天界。

5. 作为修观的基础——佛教徒的重点在观,它是彻底解脱苦的工具,也是达到永续宁静的方法。如果我们心中燃烧着贪和瞋,由于痴而混淆迷惑,是不可能作观的。如果心很虚弱,也无力作观。我们需要用禅定来清除这些杂草,智慧之树方能生长,但生长往往非常缓慢,需要保持定力直到最后结出解脱之果。

定的类型和阶次

 

我们基于解释或描述得到某事(如禅定)的观念可以和实际的经验相去甚远。因此任何道理上的讲解或理论的引述只有在亲身经历过才最圆满。初学者需要从某种理论框架开始,这种框架的来源必须可靠。必要的解释通常也不可或缺,这样我们才能充分理解而不至于掉入陷阱或走偏,最终功德圆满。因此当谈到定的类型和阶次,我们必须记住,这是谈论大范围的经验和所缘,涉及到的各种变数,包括禅定的所缘、心所和体验上的差异。每个人在描述的时候,还会产生更多差异。所以不可能用语言勾画出完整图像,在此只提出对禅修者有用的要点和概论。

正定与邪定

正定和邪定前面曾经提到,但需要详细的解释。正定为善和清净,邪定为不善和染污。有正念的人是很清楚的。但对执迷于入定的人,便可能生起邪定而不自知。结果可能产生强烈的贪、瞋或痴,使心理失去平衡。正因如此,修定前必须着重正念。这也是为什么要预先警告不要贪着喜悦和追求结果。定力加深时,在出现新的陌生经验之前,应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具有正念,是否远离烦恼。当正念很强且能自动运作,就不用害怕出现未知的情况。

定的阶次

讲到定的阶次,通常指心能够专注在所缘上的程度,因此这里有两个变数。

1. 就专注的力度而言:力度越大,越不可能被其他所缘引开。

2. 就持续的时间而言:前面讲的是专注的强度,这里讲的是量。通常保持专注于一个所缘上的时间越长,专注就越深。但并非一成不变,因为还受其他因素影响,诸如个人的潜能和各种助缘。

当我们将心保持在禅观的所缘上而不去注意其他一切,很容易忽视心所。更关键的因素是以什么类型的心所生定。禅观的所缘尽管重要,但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安全优先于速度!一旦我们确定了心所,将心固定于所缘上而得定便全速前进了。

心固定在所缘上的程度和传统的分类是对应的:

1. 遍作定(Parikamma samādhi)

这个最初的阶次涉及最初的所缘,即遍作相(parikamma)。在纯粹的止禅中,我们以眼注视实物的所缘来引生定力。然后我们能够闭着眼睛在心里重现所缘的相,生起取相(uggaha nimmita)。

观禅也涉及初学者一开始所观照的所缘,它们可能与概念法有关。

这里可能有这么一个发展阶段:只要五盖还没有完全镇伏,用功当中就会有坎坷,有如登山过程中的坎坷。禅修有时不错,有时却容易散乱。

2. 近行定(Upacāra samādhi)

近行定意即接近安止定。有人甚至认为它是安止心路过程中所生起的特定的心,这就不太着边际了,因为很多种止禅都可修到近行定的水准(但有的却不能入安止定,如佛随念)。更实用的定义是以是否镇伏五盖来划分,此时你可清楚体会到心的层次的变化。在这之前,妄念会不知不觉就进来了。但到达这一点之后,五盖都没有了。昏沉睡眠的黑云离去了,心的清明令人清新。没有贪、瞋的念头,没有荒谬、无意义的混乱思绪。这时心处于平衡状态,容易导向目标,常常能自动运作,就像一匹训练有素的好马一样驯服顺从。

到一定时候,似相(paṭibhāga nimmita)会现起──它完美、清晰、光亮且透明,由再进一步就可进入安止定。

即使是在近行定的层次之内,随着禅修进展,定力和所缘的状态也有不同。到了安止定就一切都静止不变了。

在观禅中,随定力的增加也会注意到同样的情况。但是观禅的所缘为「真实法」,或者说是名色过程,容后详述。在这种情况下,心流紧随这些所缘的生灭变化[23],然后变得合而为一 [24]

3. 安止定(Appanā samādhi)

安止定在巴利文中指的是禅那/安般那三摩地(jhāna / appanā samādhi),但我们需要小心, 巴利文「禅那」(jhānas)一词有更广的含义。它可能泛指深定的禅修心识状态。

进入安止定时,我们的心识会经历一种特别的名法变化过程,即进入安止速行心(appanā
javana)。在此,心的主客观的对立感消失。这种安止定的明确体验是心境合一。当完全进入安止,心落入或说提升到另一个层次,没有能所之分,似乎是无意识状态(unconsciousness)。有人可能不同意,但是我认为这和《阿毗达摩》的解释是一致的。
只有当出定之后并审察发生过的事,才有可能知道那段时间自己确实曾经非常有正念地专注那个所缘。

安止定有不同的阶次。不断弃舍较粗的禅支(jhānaṅga)之后,便进入更深的阶次。不同的所缘会带来不同的体验,伴随不同的效果。

按经中的讲法,色界禅有四:

    1. 初禅——寻、伺、喜、乐、心一境性
    2. 二禅——喜、乐、心一境性
    3. 三禅——乐、心一境性
    4. 四禅——舍、心一境性

按照《阿毗达摩》分类则是五种,初禅一分为二——一个是有寻有伺,另一个是无寻有伺。在第四(或第五)禅之后,可以修无色定,其差异在于所缘, 它们依次变得越来越微细。

1. 空无边处(以无限的空间为所缘)

2. 识无边处(以了别前一无色定的识为所缘)

3. 无所有处(以无所有的概念为所缘)

4. 非想非非想处(以了别前一无色定的识为所缘)

4. 刹那定(Khaṇika samādhi)

讨论观禅的定力时常提到的是刹那定。我会把它叫做禅定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亦为人所重视并培育,但还没有达到安止的程度。此处需要再加一句:它和近行定相当,同样具有克服五盖的威力,能够作为修观的基础。这种定所强调的是观禅所缘的无常性,而具有此定力的心亦是无常——刹那刹那生起、灭去。只有这样观察时,才能证得三共相的智慧。必须注意观定的各种阶次还不局限于此。就经典和经验来看,也可能发生如止禅中的不同阶次。

恒河岸边,印度,1996年

我早晨坐船经过恒河时,见一僧人坐在河岸,从头到脚覆盖着僧袍。
他的姿势看起来有强大的正念和正定。当我用照相机捕捉他的镜头
时,他露出头来,我很惊奇地发现他并不是印度人。他温和地朝我
招手,我看到的那温和的仁慈,至今我都记得。

引生定力的因素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有人容易入定,而有人就不行?如果你属于第二种人,就值得多想一想。我虽然不能算是典型的第二种人,但也差得不多,所以我也需要再深入考察引生定力的因素。

1. 与生俱来的业力因素

让我们面对现实,并非每个人都像是贝多芬、爱因斯坦或者佛陀那样的天才。佛陀更是稀有!同样地,也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在短期便轻易达到安止定的能力。习禅者有一个分布范围,即使你属于中上资质,可能仍不容易。具有这样天生潜能的人确实有,但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所以我们必须接受自然的天赋,并以此为基础用功。

2.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包括七种适应性:

(1)住处——安全、安静、整洁和方便

(2)食物——有利健康

(3)天气——温和适宜

(4)姿势——平衡

(5)说话——有益

(6)行境——指出家人能以正命而活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资具的地方

(7)人——接触的人能给予鼓舞和支持

这些因素可以概括分为两组——物质环境和人类构成的环境。虽然物质对初学很关键,但人类的环境还是最重要的。

下面几个要素,如戒、信和正见都在本书开始几章讨论过,重述只是重复。不过下面一组要素是我有一次静下心来研究而获得的心得。这些是简单的前提条件,而且是入定的主要原因。

(1)身体放松

身体紧张会扰动心。反之,如有正念,身体舒畅则能令心快乐平静。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会引起紧绷,并在身心中积累起来。放松能释放身体的压力,继而让内心也能放下。放松开始是有意念控制,当进入较深的层次,会达到超出心所能控制的身体部位。到一定程度,积聚的有害能量会释放,这种情况常常伴随着心智训练而发生。放松的结果就是缓解和平静。

我记得有位女士由于身体紧绷而咳嗽,禅修变得很困难。她说,自己所能做的就是放松。其实在放松的过程中她就在禅修。每一次身体生起紧绷的感觉,她就正念观照、放松、观照它的消失。当放松进入较深层,她更加平静,并观照到了紧绷背后的心理因素。很明显地,只要她内心生起大的冲突,立即随之生起紧绷而引起剧烈咳嗽。

(2)离执

我常常告诉人们,入定就像睡眠,只是定中必须觉知一个所缘,并放下其他一切所缘。在睡眠中,我们放下一切,回归到一种被动性的状态,即有分(或者说深度睡眠)。有人连睡眠也有困难。有一个原因就是思虑成了习惯,以至于变得迷恋。就像无法关上的收音机一样。我再次告诉他们,他们想得太多太久,该歇一会儿了。他们回答说,不是他们不愿,而是没有办法。

习惯极为顽固,所以需要时间让它慢下来。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放下」,即一旦注意到就立即脱离它,它会按照无常和灭的定律演化。

这种迷恋的状态和贪爱人或事物紧密相关。我们的贪爱有很多种,渴望除去讨厌的事物的内心习气也是一种贪。所谓放下,连这些也要放下。很讽刺地,这种贪爱还包括想得到禅修结果。果真如此,就对自己说:「放下。我想得到的不过是一点心灵的平静。」 降低个人的目标到单纯的最低限度,我们便能集中专注。

当我们获得了这种最基本的宁静,也是一种定。虽不算深,但假以时日,便可以培育出深定。还要提一下,安止定是强大的远离五根门的状态。

(3)耐心建立连续的正念

定是把心固定于所缘,这是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在后面会通过五个禅支来解释。培育这些禅支成为一种心流,只要心流连续,就会逐渐增强力量并驱除所有的不善心所。这种心流在观禅中更明显,进入以心观心的阶段,所缘就是心和心所的流动。再次提醒,在观禅中,能观的心并不驻留在所缘上,而是心流随目标之流而流动,最终与之合一而流动。那么对初学者应强调的是正念先于禅定。当正念连续,自然生起定力。但如果一个人想快速提升定力,他就应当尽可能保持主要所缘为单一的过程,或至少成为较少的几个过程。

(4)建立正念契入所缘

一旦心流足够强大,而且我们可将它保持在一个方向上,那么所有的力量都得到强化。正如敲击钉子头够用力的话,钉子便会深深地钻入墙壁。虽然心一境性就如钉子尖,但仍需背后的力量才能钻入。起先心会转向别的目标,尤其是觉知开放 [25]的时候。觉知专注的时候[26]则会迅速提升定力。

(5)放下和起飞

随着自心能自己保持在某种范围内,真正的深定随之生起。你可以放松让它自动发生。这是当我们感到整个心都提升或沉入不一样的、宁静快乐得多的层次。至此,有人会害怕而退回来,有人则会感到兴奋便掉出来。这就是需要保持舍的时候,然后你会轻易沉睡或滑入其中,但是需要彻底放下和无住。

放下的喜悦,康尼马拉(Connemara),爱尔兰,2007年

我看到这个场景时,不禁想起我很早以前写过的──放下
的喜悦。放下是很重要的,经过多年修行后更觉如此。
我们往往害怕离执和放弃执着,但一旦你做了,其实是极快乐的。

五禅支(Jhānaṅga)

 

讲止禅的安止定时,常常提到五禅支,但五禅支也适用于一般涉及定的情况。

1. 寻(Vitakka)

培养定力的开始是(以正念)把心「带」向所缘或「提」向所缘,所缘可以是腹部起伏或出入息。我们必须有正念,在观禅中,正念是禅修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随后,「寻」让心驶向同一方向,即观的所缘。开始是各「真实法」的自相,然后是三共相。每个人都会成功。如射击一个标靶,开始会有打不中的时候,心看似散乱。「正确瞄准」即「正思惟」[27]
,是以高度的耐心、长期的坚持和大量的修行之后所培养出的正念的精确性。

2. 伺(Vicāra)

一旦心被带向所缘,下一步是将心保持在那里。正如跟随目标——越近越好。这也意味着保持正念在同一方向连续流动。在观禅中,这有点复杂,因为观的所缘会变化,所以必须灵活和适应。例如,腹部起伏的状态可能很快改变,从快到慢、从平稳到不平稳等等。也可能突然停了,此时你就必须跳到另外一个所缘,如「触」的感觉。

3. 喜(Pīti)

喜带来轻安,继而引发深度的喜悦。当正念之流平稳连续,便产生冲力,形成波浪一样的喜。我认为喜是一种由善心运作产生的和谐的心理状态。生起喜的时候,一切变得美好和快乐,因此我们会对禅修有特别的兴趣,而且非常满足。 喜有各种不同程度,经文常提到五种喜。

i. 小喜——令人感到快乐的小震颤[28]

ii. 刹那喜——突然如闪电刹那而过的喜

iii. 继起喜——小波浪极速震动、大波浪扫过和淹没全身的喜

iv. 踊跃喜——感到很轻和要跃起来的喜[29]

v. 遍满喜——渗透全身每一个细胞的喜。

无论是哪种形式,禅修者都会觉得很好,因此常常生起执着。禅师理解这种情况并会提醒你警觉。但有人拒绝喜,或想去掉喜,甚至害怕喜,这是不应该的。相反的,你需要利用它加深定力,并做为一个悟道的要素[30]
。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提升喜,使正念和正定更微细而深入。

4. 乐(Sukka)

乐在此意味着随着深度的宁静而生起的内心愉悦的感受。不像喜那样要冒泡泡的样子,这个乐禅支更像渗入心扉的一种甜蜜。有这种乐的时候,宁静和轻安确立,所以掉举和疑都已被制伏。

5. 心一境性(Ekaggatā)

最后,心非常静止不动以至于「冻结」或「固定」在所缘上。安止定中,这种心境合一是完整而彻底的,而且没有能所对立的关系。就像把能观之心和所观之境粘在一起、合二为一,同时心转变而进入了另一种状态[31]。定更加稳固,产生的效果相当深远,甚至在出定后仍有作用。

在此可能引出另一个心所──「舍」,讲安止定时提到过。它确实很重要,虽然只在最高阶的禅定中提到它是禅支之一,其实它也存在于其他阶次的禅定中。在经中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提到,在《阿毗达摩》中却被认为是禅定的一个禅支。

舍是诸心所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心的平衡本身是善的、和谐的。舍的稳固性提供力量,并引生持久的定力。只要试着保持心的平衡,定力便逐渐增长。

此处加上一首我作的偈子来延伸以上的阐述 :

    身体舒适是定力生起的巢穴,
    有喜则定力迅速深化并增长,
    平衡赋予它力量和持久性,
    无常则是心的解脱之大门。

有一点需要注意,身体的舒适和感官欲乐是两回事。如要身体舒适,重要的是健康,而不是享乐。事实上,享乐会是将来不适和不健康的原因。精进用功需要体力。

在偈子的第二行提到的喜的作用常常被低估。如果喜伴随正念生起,我们让它和所缘一起流动并合而为一。排除其他所缘而没有畏惧和期待,定力就会迅速深化,超出我们的预期。

第三点是平衡。如果处于专注状态,平衡会赋予很大的力量和持久性——只是它可能趋向于把定保持在某个深度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定力稳固了一段时间之后,要加深定力,然后通过平衡令它稳定性增强,直到二者同时自发进行。

在最后一行,我强调了需要从定转换到观,以达到超越世间的认识并达到解脱的层次。这是公认经由三共相而达到的。

放松

图九

定生起的十一缘

这一组缘可以在《念处经》的注释书中找到,值得认真思考。

1. 清洁事物

我们的所作所为反映我们的内心。所以,清洁整齐反映出内心的纪律和清净,这是和正定有关的因素。和正定联系起来的话,就是这种简单性使我们抛开那些不必要的和琐碎的一切,简单到专精一个目的、一个作用、一个结果。如果你是习惯于混乱并且常常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的人,试试把东西放整齐,过清洁的生活,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效果。正念时常相伴,紧随其后是自在和清明,最后内心更为宁静!

2. 令诸根平等

在修行方面的五根就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它们是控制的根,因为它们在为达涅槃而用功的心法中执行控制作用。正念是最关键的因素,当诸根平等实现了,禅修进展会变得顺利和平稳。这是因为过度的精进引发掉举,过度的定会给昏沉睡眠开道。而在平衡状态,心保持寂静专注,同时能够以精进力审察所缘/过程的特性。

3. 于相善巧

每一个禅观所缘都有自身的特点。正如在生活中,每个人有自己的性格,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都有其自身的季节特征。这些是生活中要面对的事。要懂得如何处理这些事需要一些善巧,包括更了解它们,学习如何快乐地与它共处或快乐地生活其中。这同样适用于禅观所缘。把握一个禅观所缘需要一些善巧,我们了解它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也了解它如何随因缘条件变化。在这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心如何随顺禅观所缘而运作和变化。

观禅有很多禅观所缘。出入息微妙而难于把握,腹部的起伏是不规则的,苦受使人精疲力尽,乐受则具诱惑性,心则是快速而善于欺骗。如果我们不能善巧处理,就无法长时间跟随它们,因此也就无法让定力和观力生起。许多内容都在前面提过了。

4. 激励懈怠的心

5. 抑制散乱的心

6. 愉悦不如意的心

7. 用功得法的时候不干扰其心(即舍)

这四点涉及到心的调控。我们可把心比作一匹马。它懒散时,我们需要刺激它跑起来,亦即提起精进力。它兴奋不安时,我们让它安静或停下来,亦即提起定力。它消沉时,我们让它振作起来,即提起喜。当它按照我们希望的步调前进时,我们就不采取任何行动,让它把我们带到目的地,亦即以舍的方式处之。我们不可避免会需要精进和抑制,并且这涉及到平衡诸根。在以目标为导向 [32]的社会,抑制尤为重要。而激励对于把禅修当做理所当然[33]的人们尤为重要。在观禅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显现苦的禅观所缘,愉悦其心就很重要了。最终,舍的平衡状态会发展出来。用功顺利的时候,不要做不必要的干扰,即当为而为,不当为而不为。

8. 远离心散乱的人

9. 亲近心宁静的人

如果你想得定,那么最好少接触坐不住而非要讲话的人。如果我们不小心,也会落入无聊的闲谈之中。跟什么人打交道会影响我们的心。就这点而言,你应当选择亲近有定力的人。我记得一次很多禅修者到一个禅修中心去修止禅,他们的心常常能进入平静不动的状态。那时的问题是,心不愿意微动一下来更深入地观察过程,而这种观察恰是观禅的要素。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因为初学者非常依赖团体的支持。

10. 思惟定和解脱的利益

定和解脱有很多利益,包括从日常生活的快乐到极喜的状态。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利益,自然会沿此方向做出更多努力。我们应慎重考量在观禅中,定力对观力有怎样的贡献和影响。想想你用功时间能延长多少,观照更微细和微妙的目标会容易多少——所以,作用和结果都会很巨大,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

11. 将心倾向于发展定力

当你知道在禅修和生活中培养定力的必要性和益处,你就初步有了这种倾向。当你进一步修行,你会愈发了解更深和更高的禅定层次。随着修行更加深入,我们的信心、精进力和目的性会变得很强并自动运作。意志和决心成为巨大的力量推动你走向定的最深层次。 [34]

安止定和培养定力的技巧

 

当你修行足够长的时间,大多数情况下,定力会逐渐发展起来。定力会继续增长直到进入安止定。这会让观禅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发展定力包括诸多方面,每一方面都有独特的效果,让我们产生独特的体会。如果有任何一方面发展得不好,那我们需要特别用心解决它,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利益。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只要能保持定力而且修观能持续进展,那么看到明显进步和新的现象不断出现,就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什么是安止定?通常我们会追溯到巴利文的「禅那」(Jhāna),它的意思是深定。如果要说阶次,有初禅、二禅等等,所指的是心境完全合一的止禅中特定类型的心。入定使纯净的心非常强大,所以烦恼无法侵入。有纯安止定和观定之分。纯安止定将心固定在相应的概念性目标上,如观十遍处、三十二身分等等。当你充分培养出这种定,出定后可以修炼神通,如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等。但佛法看这五通仍是世俗的,所以劝人最好把定力用做修观的基础。也就是说你把定力转到观照观禅的所缘。

还有另一条路,就是不修止而先修观。当你非常密切专注观照身心过程,定力会同时生起。这样修出来的定力称为刹那定,其定力等效于纯止禅中的近行定。可是,纯观行者的说法走得更远,说更深的定会生起。这样一来,经典和注释书便不一致了,但这主要是一种学术观点。

我个人两种方法都试过,我承认这些情况确实发生,尤其是在实际经验的层次。在观定中,正念的心看起来确实如安止定一样沉入观禅所缘。在入定期间,能所的区别确实不存在。出定之后,你才清楚意识到入定的心、心的所缘和出定前后的过程。

例如,你正紧密地观照腹部的起伏过程,你会注意到自己的心贴近腹部的起落过程,并最终与之合而为一地流转。在那以后,会出现一段无觉知的时间,但只有在出定之后才意识到并且能够审察我们是如何入定的。在定中,心和所缘合而为一,整个感受就像柔软的纯净明亮觉知的云朵在空间漂浮和流动。这种经验并不常发生,但确实会发生。并且经过仔细「审察」,你知道这种定发生时其深度和微妙程度的不同就像不同层次的止禅(samatha)那样。
一个明显的差别是,在观定中三共相特别明显。它的深刻性是令人惊奇的,并且激励你抛开一切继续深化你的观力。

入定和定正受的善巧

 

《增支部》(Aṅguttara Nikāya)中提到 这十种善巧,禅修者应该了解并掌握它们。

1. 转向(Avajjana)

转向也就是引向,我认为它是把心引向所缘而入安止定(samādhi)或者定正受(samāpatti)的善巧。

因此这部分讲的是我们如何善巧地令心从散乱的状态最终进入安止定。这涉及到我们前面讲过的引生定力的因素,特别是五禅支。

2. 住定(Ṭhiti)

这是保持定力的能力,就安止定而言,则是指能长时间住于定中的能力。从这方面看,你需要做充分准备,令自己无后顾之忧,心能够静下来,很有自信地用功相当长一段时间。还需要练习坐得越来越久,在安止定而言,就是能有效地通过决意而入定较长时间。另外,有些素质和德行是有助益的,诸如耐性和知足。我们知道,住定善巧若充分发展,住定可长达七天之久。

3. 出定(Vuṭṭhāna)

通常的困难是能否入定并长时住定。你通常会在「电池」放电完毕后自然出定。但对「火力」足够的人来说,出定的善巧就很有用了。我们到时候可以非常精确决定什么时候出定,或者在什么情况下出定。要达到这样的精确性,往往需要练习精确的决意。若超过了预定的时间还未出定,会发生怎样的情况?从小事到大事都有可能。

4. 安适(Kallita)

我认为这意味着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况下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质量的定。例如,知道什么时候有安止定为好,什么时候有观定为好;何时当有更深的定,何时当有较浅的定,何时适合(观照范围)更加开阔,何时适合收窄,不一而足。

5. 所缘(Ārammaṇa)

为了能够(自在)入定(如果不是所有时候,那也是大多时候),我们需要足够熟练以不同的止禅所缘和观禅所缘入定。舍利弗尊者(Venerable Sāriputta)作了个比喻。他说能轻松自如地在不同阶次的定之间转换或各种所缘之间转换,好像想穿什么衣服就换什么衣服。

6. 行境(Gocara)

这指的是能够进入所有禅定阶次的善巧。从色界定的初禅到四禅,然后超越色界进入无色界定。实际修行中包括按顺序入定(安止定1到5,依《阿毗达摩》分类)和逆序入定(安止定5到1),跳跃入定(例如1,3,5,3,1,2,4,等等)和交织入定(例如1,2,3,2,3,4……)。如快速而精准地执行,我们可迅即进入想要进入的任何禅定。

7. 决意(Abhinīhāra)

我认为决意善巧即是能有效地实现决意的善巧。决意如控制的开关,当一切准备就绪,只需按下去,结果立即出来。刚开始运用的时候,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决意才能生效,多修习之后所需时间就会缩短。

8. 恭敬心(Sakkacca)

有恭敬心对修定很重要。恭敬心自然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一个先决条件,这自然也提高了恭敬心的重要性。

9. 耐久性(Sātaccakārī)

这是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保持定力的善巧。这需要精进力和决心。为了使其有效,必须运用了了分明的觉知和判断。这是将我们带向解脱之门的要素。

10. 益处(Sappāya)

运用这样的善巧,便会引生相应的益处。不同类型的定能够引生与其相应的益处。有些益处是共同的,比如消除压力,而另外一些如神通力则较困难。就神通而言,从轮回解脱是我们所知的最大的神通。

 

第三章 平衡诸根

 

学骑自行车需要控制平衡,走钢丝比骑车更需要控制平衡。这都需要通过大量训练来获得经验并培养技巧。我们可以说大部分的控制都掌握于心,能保持各种心力和因缘条件的微妙平衡,在修行的路上才能走得远,获得巨大成就。

就修行来说,五根/五力的平衡使我们能够沿着解脱之路前进。这个修行过程和增强心智的力量和定力有很大关系,所以特别围绕这个主题来阐述。平衡是一种善巧,一旦理解其基本事项,就会持续用功。

五根

控制心力的五根是:

1. 信根——对修行方法和佛陀教导的信仰和信心,会激起精进力。

2. 进根——四正勤中的精进力,也是在修观时所做的精进努力。

3. 念根——四念处中的念住,会发展成观智的正念。

4. 定根——正定,近行定或者安止定,深入究竟法的专注觉知。

5. 慧根——亲证究竟实相的正(洞)见和正慧。

它们被称为有控制力的五根是因为它们在其相应的领域里执行控制作用。能够控制,也意味着保持秩序与和谐,与不善法中的混乱和冲突正好相反。它们也是觉支,所以它们执行控制有如控制一辆车(心),令心能够驶向解脱的目的地。

讲到这里,常常会有人问:「这岂不和佛教讲的无我——即没有主宰的概念——相冲突吗?」答案是:并不冲突。控制在此意味着和谐与秩序。没有一个「人」作为主宰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控制,否则可就是一场灾难了。

直接关系

要明白诸根如何运作,一般地给予如下解释。起初,你在某种程度上相信禅修会带来利益。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做出努力(即精进)。如果得到了正确的指导,就会生起正念。进一步用功并且在正确的引导下,会生起定力。如果这是观禅正念的定力,那么观智就便会生起。这又反过来激发更强的信,这样不断循环,直到最终证悟和解脱。

图十

在这种相互关系中,信是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若没有信,油料(精进力)不会发挥作用驱动车辆前行。正念是关键和主要的调控,它确保一切正常运作并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定力是一种力量,是修行进展程度的标志,而观/慧则是修行的顶点或果实,导向离执与解脱。

互相依存的关系

下面的解释考虑到五根同时存在的情形,只是看五根中哪一根起主要作用。

1. 在最初阶段,信是最关键的因素,但需要慧的平衡和引导;若没有慧,盲目的信可能变成轻信。但是在这个阶段,慧只是理智和概念性的。这时还没有通过禅修而生起的观智。

2.
当开始修行,进根便占据主要的画面。精进必须是具有正确目标的正精进,就是努力培育正念。你用多大的精进力用功很重要,有一个所谓「最佳用功」点存在,比起这最佳点,无论过度或不足都会导致效率低下。这一最佳点就是正念最好的时候,但精进力并不一定很多。太努力会造成紧绷,太放松会导致倒退。这个最佳点在每个人的心中,需要自己去发现。通过反复尝试,我们便会找到平衡的感觉。这正是禅修的机器运作很好的时候——要注意倾听机器发出的咕咕声。

3. 正念起主导作用时,修行进展开始加快。因为正念能统观正在发生的事,所以正念所处的位置能做出最好、最正确的决定。这个阶段修行已有了基础和方向。正念的平衡作用因此维持如下平衡:

    (a)进根和定根
    (b)信根和慧根

开始的时候,定力太弱不足为道,所以只是平衡信和理智的慧,以及达到最佳精进努力的问题。定力上路时,跟精进力保持平衡就很关键了。

4.
有了连续的正念,定力自然随之生起。当这种有正念和定力的心智之流的势头变得有力,烦恼就被镇伏。继续下去,会生起更深的定,心会沉入我们一直观照的目标(即主要所缘)或者某个恰当的目标。这种情况出现也意味着进根增长了。此时有如操纵一头有力的公牛或一辆车,你必须更好、更精准地控制,否则可能发生事故。此时与定相应的禅支也会生起,诸如喜。当定力过度的时候,正念有可能跑掉而变成执着和邪定。心也可能滑进寂止的状态,这些状态尽管很宁静,却停滞于此而无法生起观智。问题轻一点则可能落入昏沉睡眠。强调正念会再次使你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并小心避免对喜和宁静的贪着,保持精进不懈和诸根平衡。

5. 持续按正确方法用功后,会生起观智,此时修行的方向会非常明确。所有其他诸根会从不同角度维护这种进展。观照也会很明了,这是专注而敏锐的正念「如实观照」而生的一种心的状态。

彻底证悟之前,我们绝不能说慧已经够了。这就有个问题了,你怎么可以说平衡慧和信呢?其实我们所要平衡的是信倾向于盲目和轻信的情况。此时慧仍然有限,譬如仅属概念性的知识,或者无法进入更深的领域。

从这点看,你必须记住慧或观本身并不是终点,只是达到终点的工具。观的作用是解开捆绑的锁链,令心自由。观让我们看到苦并揭示离执的道路。

图十二 平衡诸根(二)

平衡信根与慧根

 

开始我们假定初学者没有多少从观禅中生起的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开始修行。而要修行,你一定得先有信仰、信心。我们在本书的开始讨论过这种信心从何处来。可能是天生的,或者源于文化传统,更可能是经由诸如阅读、推理、良师益友的教导等等而产生的知识上和概念上的理解。但这样的信是有局限的,禅修经验会帮助你超越这种局限性。所以我们必须具有足够的信心去尝试禅修并坚持一段时间直到看到效果。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所以需要鼓舞和激励,使禅修者坚持用功下去。因为只要信心丧失,疑就可能渗入,禅修就可能停顿。

另一方面,不经思考的过度信心会变成轻信,这种信是危险的,可能成为盲目信仰。所以最好身边有人指导。要不然,有点怀疑会比较好。这种怀疑实际上是一种分辨的智慧,使我们小心分辨。小心总不为过。

当修行进步,信心也会提升,但通常还不能完全克服疑盖。仍然存在很多没有经历过的陌生领域,所以还是最好有人指导,不然疑盖可能再次生起。另一种可能的办法就是依赖你对正念和自身能力的信心,至少坚持到能找到正确的建议。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信力对初学者是如此关键,甚至对不那么初学的人也是一样。经验积累需要时间。

智慧绝不可能过多,它总是不足。危险的是把纯粹的经验误认为真实的修所成慧,把反思、思考的思慧当作纯禅修的、亲证的观智。

观不只是一种经验,它是直接深入地体验实相并由此转化并净化内心。观不是在那里想,而是以明觉和定力直接经历,此刻禅修者能够接纳实相,与实相合一、与实相和谐。

要在心智的培育过程中顺利通过所有这些微妙之处和陷阱,确实需要慧根在所有层面发挥作用——即理智、直观和经验层面。

平衡进根和定根

为了懂得平衡的过程,你需要先知道这五根是在同一心/识中一起发生,而此心/识是在不断向证悟和解脱迈进和发展。念根在过程中是主角,进根是活跃面,定根是寂止面。当我们考察这五根正在发生什么,其实就在观察心/识,并会发现哪些根过度了或哪些根不足。例如,我们若看到心很活跃又充满能量,就可能是精进力太过。若注意到心很安静,不怎么知道当下的事 [35],那么定就可能太过。

作为一个通用衡量标尺,我们必须首先确定正念有多大作用。当诸根平衡,我们说正念正在产生最佳效率。无论观照什么所缘,心都能够跟随并沉入目标,而且能够清晰地注意并观察刹那刹那之间发生了什么。不然,有两件事可能发生。第一件就是心太活跃而沉静不下来,如果放任不管,那么很可能变成掉举;第二件就是心很平静安宁,但没多少事发生,如果放任不管,心就可能落入迟钝、昏沉,最后甚至睡过去。

第一种情形是精进力比定力多,第二种情形是定力比精进力多。不过这只是说相对比例。过度并不意味着多,只是就比例而言。换一个角度看,精进力过度也意味着定力不足,定力过度意味着精进力不足。而两者是同一回事吗?

如果只是讲比例,那就是一回事。因此最好是这样认为:

A. 精进力过度意味需要增加定力以达平衡。

定力过度意味需要增加精进力以达平衡。

E > C 定力上升 ==》平衡(E=精进力,C=定力)

C > E 精进力上升 ==》平衡

另一种办法是减少过度之根:

B. E > C 精进力下降 ==》平衡

C > E 定力下降 ==》平衡

两种选项的结果是不一样的。A的情形诸根之力增强,而B的情形诸根之力下降。A较为理想,进步较快。但这样做并不一定安全。心的力量很强时,一点点不平衡就会让禅修者在一段时间处于一种不良的状态,也就是说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采取错误的行动,甚至会变得更歇斯底里。所以如果经验不足而且优先考虑安全的话,不妨减弱诸根,这往往意味着「关掉开关」。

以下的图表给你一些关于平衡过程的概念:

平衡精进根和定根图表

E+ 或 C-

E < C

E = C

E > C

C+ 或 E-

不很平衡 平衡

证悟和解脱

不很平衡

层次3

频繁入安止定,常常用安止定的所缘 定力深,正念敏锐和精确,观智生起,无我感很强 警觉且心充满能量,常常不需要任何睡眠

层次2

心很平静能够沉入所缘并待很长时间,但不能注意到任何现象或变化 禅修进展令人满意。正念和定力上升,能较好地跟随和观照所缘,极少或没有妄念 心非常警觉、清晰。不需多睡,不疲劳但难于沉入所缘并待很长时间,心常常很明亮和开阔

层次1

感到平静、安宁、放松,但容易落入睡眠或空白状态 正念仍处于发展的早期。能够称名观照和跟随目标 感到警觉、清楚、健康,但容易被外在的事物或杂念分心

层次0

不善法

——怠惰、昏沉、困乏、邪定

无正念 不善法

——掉举、散乱、寻思很多

不善法

——歇斯底里、躁狂

平衡精进根和定根的方法

当精进力不足或者定力过度,应当激起精进力或者减少定力。

当精进力过度或定力不足,应当减少精进力或提升定力。

减少精进力就是放松

提升定力就是保持寂止不动的状态

减少定力就是让心多点自由

提升精进力就是增加心的活动

A. 运用正确的心

简单地讲,这里提出两种类型的心。

1. 眼镜蛇的心——提升精进力,以对治昏沉。

在此心被提升到一个非常警觉的状态,就像眼镜蛇竖起头准备攻击。心要非常警觉,能够清楚识知任何生起的所缘。当心失去力量,就如眼镜蛇的头开始垂下,所以要再次抬直起来。

2. 睡佛的心——减少精进力,提升寂止,以对治散乱。

心很放松,处于充满幸福感的平静状态,只需要保持不要睡着了。这是一种「才不在乎」的心态,无论什么发生,都保持快乐喜悦。

B. 运用正确类型的正念

光知道我们需要正念并不够,我们还可以讲得更精细一些。需要精进力时,我们用精进有力的正念;需要增进定根时,我们用平静放松的正念。

一般认为精进力有两种——身精进和心精进。奇怪的是,人们常把二者混淆,这是因为它们相互关连。

一种办法是背朝下躺平以得到完全放松。如果你要设法不睡着,你就会注意到,要保持清醒,心必须尽其所能地保持清明和警觉的状态。这是心精进根。这样所用的正念是轻灵、迅速,也容易连续和流畅。想象汽水使瓶盖跳起来,想象赛马欢快地小步跑。

为抵消过剩的精进力并提升定力,提起的正念应当是放松的、安静的、令人平静的。好像要放下一切,但不是睡着,而是运用一种轻松休闲的觉知。要像靠在一张安乐椅上观察在你眼前经过的世界,没有时间限制,不用担心期限。此时你不用担心睡着。如果担心,就过头了。即使睡着也比歇斯底里好。这时要重新开始。会犯的错误就是执持而不愿意放下。

C. 运用正念观照系统

1. 有抉择的正念提升精进力

有抉择的正念是指这种正念被有意导向某种所缘,如呼吸、触点等等。为了使导向更加精确,标记诸如「起、落」、「入、出」、「触……」,或者在行禅中标记「提起、放下」。作导向或标记都需要能量,标记越多,需要的精进力越多。因此,为提升精进力,做更多、更积极的标记。标记的速度也可以增加,但是不要过头,以免紧绷而且失去正念。

2. 任运自然觉知(Choiceless Awareness)减少精进力

任运自然觉知意味着并不有意选择任何所缘来观照。正念落在哪个所缘上就观照哪个所缘的性质。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不存在探索、搜寻或追逐目标,正如蜘蛛等着飞虫落到网上,也如镜子反映出任何进入其范围的东西。

3. 静止觉知增加定力

在前述任运自然觉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令心保持像不摇曳的烛火那样静止不动,或者像风平浪静的湖面。心所觉知的不再是出现的所缘,而是心本身。这其实就是修行心念处。

通常的做法是首先使用有抉择觉知,因为它依于进根快速增强正念。随后,使用任运自然觉知会得到更加稳定的效果,最后使用静止觉知可引向更深的定。

有时从一开始就用任运自然觉知,但不利之处在于定力增加缓慢并且时有分心。然而这种情况在日常活动中难于避免,因为心会很快跑到六根门去。有利之处则是三共相可能更显著,而使用有抉择觉知的人则可能陷于定中并且变得太僵硬,以至于不能清楚地观察三共相。变通的办法就是先使用纯止禅的方法,转止为观时,用任运自然觉知。

因此,通常只在正念相当连续时使用任运自然觉知,而定力最后提起来时,就保持静止觉知,令更深的定生起。

4. 选择恰当的姿势和用功时间

主要姿势有四种,平衡会受各个姿势所使用的体力和所缘影响。通常,身精进和心精进互相依存,所以

站立 ++E

经行 ++E

倾向于建立精进力,所以需要放松和寂止的正念来达到平衡

坐 +E

躺 0E

较强地倾向于定,所以需要警觉性和精进力来达到平衡

虽然我听一位禅师说过,站立需要最多精进力,这我也认可;但行禅更动态,所以也可能使精进力更自由地流转,因此我就把它们放在同等地位。

常用的程序是坐禅和行禅的时间等长。例如,一小时坐禅和一小时行禅交替进行。站立偶而用于行禅之间,但有时用来替代行禅,以提起精神,克服心的昏沉,尤其是在夜间。反过来说,我们通常不鼓励卧禅,因为太容易睡着,除非病了或能量高到「歇斯底里」的程度。

从我试验过的情况看,行禅和坐禅的比例对平衡大有影响。例如,一又四分之一小时行禅对一小时坐禅可以令心平衡。相反,太紧绷的人可用半小时行禅和一小时坐禅。坐禅时间越长,行禅时间也宜加长。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行禅超过一小时,比如一个半小时行禅对两个小时坐禅。这完全取决于个人情况和节奏。我们最好知道适合个人节奏的最佳组合,在较长的个人精进禅修中尤其如此。

5. 选择所缘以平衡诸根

每一个所缘有其特有的特征。由于所缘的性质不一样,也会使某一根比别的根容易生起。所以,如果一种所缘容易提起精进力,我们就必须审慎一点,不要努力太过,而应当以放松的姿态观察这个所缘。

小船人,柬埔寨,洞里萨湖,2006年

这是另一帧柬埔寨人民多才多艺的照片。这些小男孩把澡盆
转化为小船,看他们多善巧地平衡自己,并操纵自如。只要
勤加练习,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太多才能生存下去。

(a)「坐」,「触」 (+E)

这组所缘常常会提升精进力。为激起更多精进力,需用更多的触点。这是因为必须用有抉择的正念把心带向所缘。因此,当所缘很清晰的时候,最好让正念在每个所缘上的驻留更深更长久。图示如下:

图十三

(b)「入息、出息」 (++C)

这一组所缘可提升定力。出入息的特性是柔软微细,你在鼻端的一个小区域或一点观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定。这也是经中之所以首先用出入息培养定力的原因。 修观则需要有更强的精进正念,通常观照的区域也会扩大。

(c)「(腹部)起/伏」 (+C)

腹部的「起伏」在(缅甸)马哈希四念处禅法中被当做主要所缘。一般来说,它也有助于定根,但不如出入息。由于涉及的区域较宽,视野较宽,自相和四界的变化就更显而易见。这使其成为非常适宜的观禅所缘,而且使定根与精进根更为平衡。

(d)疼痛感受 (++E)

疼痛感受显然需要耗用很多精力去面对。因此有疼痛时,最好观察现起的紧绷。长时间观照疼痛会消耗很多体能,还会让你精疲力尽。观照疼痛应试着放松。要非常放松,达到想睡着就可以睡着的程度。

(e)乐受 (+C)

因为乐被认为是定生起的近因,乐受自然被认为是一个有助于定的所缘。因此需要提起精进力以达成平衡,避免睡着甚至产生执着。一旦平衡,定力和正念一起深化,进而引生观智。

(f)舍受 (+C)

舍受是微妙的,但如果你能以正念觉察到,舍受会趋于稳定和平静。同时,正由于这个原因,精进力要是不够,正念可能会逐渐消失,心会滑入睡眠或迟钝状态。

(g)听/声音(-E-C)

听声音通常不会做为主要所缘,因为声音是外来的(无助于集中),且使心散乱。但在其他所缘不清楚时,它有助于对当下保持警觉。所以声音常常在使用任运自然觉知时成为所缘。它有减弱某些根(精进和定)同时保持一定的正念的特点。

(h)看光(+E)

看光和听声音类似,当沉入很深的定的时候就弃之不用,但其明亮和开阔的特性有助于驱散昏沉和提起精神。

打坐时,你可能闭眼看到「光」。这些属于法尘,可以用于止禅增加定力,因为这样会让你排除其他目标而更深入意门。在观禅中,观照这些所缘,然后放下,让它随其他所缘一起灭去。

(i) 行禅 (++E)

正如前面提到,这种姿势是动态的,所以会增加精进力。虽然如此,但不同的行禅方式效果还不一样。较快的行禅通常激起更多精进力,所缘也会更显著地流转,较多的标记也会激起更多的精进力。较放松和较少的标记激发较少的精进力,但有柔软、寂静的心态,定力会渐增。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要素是行禅的路面。柔软的路面适合培养定力,而有尖角、较粗糙的路面适合于培养精进力。你可以沿这个思路进一步考虑环境对诸根的影响。

(j)喜禅支/觉支

如果哪一种方法都没效,喜就是救星了。喜有神奇的力量,黑暗会变成光明,重负会从你肩上卸下。难怪喜会被赋予禅支的地位,并且还被提升到觉支的地位。在观禅中,它如通向涅槃的长途跋涉中令人清新的饮料。所以喜并非总是引诱我们进入魔界的敌人。我们只要看到正念的星光在喜的头顶上闪耀,就知道喜是天使。

为了阐述清楚,我们从两面来看喜。

(i)以鼓舞人心的形态出现,会激起精进力,这样的喜常常随信心和虔诚生起,使人轻快而充满活力。

(ii)使人平静的形态,如咒语一样,能驱散掉举的心中所有的混乱、噪音和热恼。

我们可以从这两种形态选择其一以平衡诸根。前者用随念三宝而激起精进力。后者是指其他止禅,如慈心禅或寂止随念。

根性的影响

 

平衡诸根的一个重要考量是你的根性。这就像知道你的马的脾气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性格、情绪和反应。

在一个充满各种期望的以目标为导向的社会,人们急于求成。出于习惯或在其他力量的驱使下,贪欲的力量或与之相反的正面的力量——信,可以激起我们意想不到的精进力。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人,唯一明智的做法是留意有无这种过度的努力,不然你简直要爆炸了。另外,随身带上装满计策和工具的锦囊来调低过分的精进力:

一枚刺破泡泡的大头针

拧松螺栓的扳手

一个泰迪熊分散注意力

啜一口蜜以便暂时忘记你的目标……只是一会儿,这样你的心会重新得到平衡。

此外有些人倾向于松散,如那些瞌睡虫和做白日梦的人,那些一放松不作为就会把自己锁入三摩地的痴迷于定的人,这时必须注意提起精进根,就像炉子必须不断加入木柴以保持燃烧。

平衡是个动态过程

禅修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平衡也必须跟上修行的步伐。当你持续用功,诸根也变得更强大,但通常并不平衡。禅修者往往太用功,而在精进禅修中,精进力反正总是增强。所以你必须随时放松不要做得过火。精进力越强,越需要引入寂止作为平衡。正常情况下,正念会发挥作用,但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偏离中心。例如定力出现时,你可能迷恋于它,变成过度。越是平静寂止,我们必须越警觉且不破坏这种微妙之处。一如骑自行车上坡,越陡的地方越需要用劲才不会失去平衡。下坡时跑得越快,你越需要稳定掌握自行车。请记住平衡点就是观禅正念最好的点,同时还令观禅正念变得更深、更微细而且更清楚。

清凉经(Sītibhāva Sutta)

这篇《增支部》的短篇开示总结了禅修中心智的调控。Sītibhāv意即变得「清凉」,意指作为终极目标的涅槃——从烦恼中得以清凉。

此经叙述了能否实现清凉的六种事。

1. 应当阻止(不善法)时,是否阻止。

2. 应当激励其心(行道)时,是否激励其心。

3. 应当愉悦其心时(即心消沉时)是否愉悦其心。

4. 应当留意其心时(即心住于舍),是否留意其心。

5. 倾心于美妙崇高之事,还是倾心于低劣之事。美妙之事即禅定之心法;低劣之事即欲界之心法。

6. 欣悦涅槃,还是欣悦(五蕴的)束缚。

六事中,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两个方向标示得很清楚。前四个涉及心的调控和平衡。培育定力是第5项所表述的美妙(paṇīta)之事,而最后第6项明显是观禅的道路。

 

第四章 磨锐诸根

 

佛经中有一个反复使用的譬喻,就是小麦穗。这个比喻说,当我们有技巧地用麦穗指向皮肤时,也能将皮肤扎出血。麦芒很细小,甚至易碎,却是尖锐的。如果瞄准得当,它就可以刺穿大东西。令心锐利也是同样的道理。

另一个譬喻是射箭。阿难尊者看到年轻人射箭非常准确,就将此事报告佛陀。佛陀随后说,心甚至可以更准确。

敏锐的心在生活中有大用,这样,我们就大不同于迟钝的人了。敏锐的人能够找出细微现象之间的差别。我们疏忽大意时,就算事情发生了——危险也好,机会也好──皆是浑然不觉。能够区分本质和非本质,关系到是否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它使正念成为观智,也是戳破无明与束缚而带来解脱的利刃。

使心锐利的过程有三个部分:

1. 开放和接纳

2. 清晰敏锐的觉知和辨识

3. 超越

开放和接收

 

开放

封闭的心是执着于见解而且无法成长的心。真正的智慧则导向于发展而非停滞。正如佛陀在《优昙婆逻狮子吼经》(Udumbarikā – Sīhanāda Sutta)中所说:

「还有不善法尚未弃舍……。我弘法正是为了祛除这些不善法。依法修行会祛除这些不善法,并发展和增长清净的善法。你会通过自己的修观和证悟,在今生达到并安住于彻底完美的智慧之中。」

从一方面说,开放就是敞开心胸接收。在这个意义上,开放也就是信。信是趋向于纯净、真实和美好。你必须相信禅修有益,才会有心去行此难行之事。在亲身实验之后,信得以增长。你必须以开放的心去面对现实,开始可能很糟糕,但坦然接受的态度会带给你更美好的经验。正如前面一章所说,请你敞开心胸,来接受真理。我们需要有清晰正念的信,才不至于盲信。你也需要小心,但又有人说:「不冒险,就别想收获……。」
船停在港湾里很安全,但船并不是为了停在港内用的。同样地,人要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东西。

另一方面,开放也意味着寻求真理。阿逸多(Ajita)问佛陀:「什么把这世界覆盖起来了?」佛陀回答说:「贪和痴。」真理常常被世俗的事所掩盖。有人很容易发现真理,有人则需历尽艰辛才找到真理,所以我们要小心别被表相误导。我们还必须彻底观察,这也是探寻。禅修中,当你努力越发清晰地感知、感受和体验所缘的本质时,就会清楚看到这探寻的过程。这也是老师之所以坚持我们报告更多观察中的发现——越多、越微细便越好。

想象我们是盲人走路,不得不放敏感些。我也注意到有些盲人描述他们走路时脚部各种不同的觉受。

这些所指的是接收的初始过程。就如同收集资料,应当仔细让资料准确。只有当我们有正念地接收时,才能看得更深细,增长智慧。

从这种意义来讲,还有敏感度的问题,这是从正面来讲(具有正念)而不是负面的意义(即容易被伤害)。就敏感度来说,心如非常敏感的感光板,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也能拍下目标。这种敏感度的训练可能需要时间。举例而言,很多人无法觉察身体诸多部位的觉受,包括腹部和鼻子。但通过训练就做得到,各种觉受就像落下的雨点一样能够清晰地感知。同理,一旦习于惯穿鞋袜,脚部的感觉便迟钝了,除非脱下鞋袜。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就像探险家,探索的是更广大的、未知的内心世界。好奇心是关键素质,这对真理追求者是极具价值的素质。

湖中倒影,美国·圣路易,2006年

当我看到连照片都能显示如此清晰的倒影时,简直惊呆了!
好相机创造奇迹!除了一些细小之处,我们可能会好奇哪
一侧是湖上的真实景物。心也如相机一样。敏锐的觉知会
形成清晰的图像。清晰的图像能够使智慧生起。

清楚觉知和辨识

能看得见和能看清楚是两回事。即使光线充足,我若不戴眼镜就认不出远处的人,因为我既近视也短视。希望这只是眼睛的缺陷,而不是心灵的缺陷。正如使用望远镜或显微镜,我们需要对焦。清晰的轮廓线代表我们从所缘的标志特征中识知了所缘。

要做到这一点,明净的心是先决条件。注意一下我们从定中出来时所看到的一切是多么清晰、明亮。心的明净程度无法用物理方法测量,心可以比最纯净的水晶还要明净,以至于无法看见。因此,我们必须知道正念清明是什么状态,如前面章节所述。

我们应当不断鼓励培养这种素质。有些禅修方法有助于培养它,诸如光明想和十遍处(kasiṇas,即观看圆相并取相而置于心的修习)。另有观想膨胀青瘀等不净业处的不净观,不净是一种苦;还有界差别观,其方法强调观色法的特质。尽管这些方法属于止禅,但的确有助于让修观中的觉知变得敏锐。

有益的阅读也会促进你清晰界定名法、色法。理论可以帮助实践,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发展实修经验。你知道去观察什么,如有地图在手。例如《阿毗达摩》根据特相、作用、现起和近因描述不同的心所和色法。一旦知道了这些,自然就会更留意它们。

小参时,老师要求我们做清楚准确的报告。因此,你应努力清楚观照所缘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生起和灭去。这样,在我们尽力更深入地观照所缘时,对所缘的直观认识就逐步形成。就此我必须提醒,有些念头可能悄悄溜进来,所以我们必须小心不要让其积累变成阻碍直观的绊脚石。因此,所有经历的现象只能在从禅修出来后记到笔记本里,而不是在禅修中。这也有助于把直观的心和理性思惟的心联系起来,形成修行的辅助系统。

超越

第三方面是讲敏锐觉知的开拓性。这是说它不局限于已经观察到的东西,总有更多和更细微的东西有待观察。这有点像第一项开放性,只是更着重于进一步深入已观察到的现象,其结果就是超越。

例如,当我们发现疼痛其实是由很多强烈的觉受构成,我们进入其中一种觉受去发现更多东西,于是就放弃了前面的观察角度。这个新的观察因此是一种自然的结果,有发展并具穿透性。一直不断深入观察已知的,我们就会知道原来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我们要不断使观察更微细,不要害怕放下已知的真理。

这三点实际是练习正念敏锐过程的一部分。如同爬梯子,首先你伸手够着一个横档,抓紧它。然后你伸手抓住另一个横档,再放掉下面一个横档。禅修就是如此——探索、发现、放下。

瞄准

锐利的心如同锐利的箭,定力就如射箭的力量。但是要射中牛眼,需要精确的瞄准,不然会射到别处去了——可能射到牛尾!当精确瞄准了观禅所缘,自然便成了观。为什么?因为观就是清晰地体验实相。它涉及到两个因素——如一切有为法一样——心和所缘。这里所说的实相有不同层次的定义:

1. 世俗谛——带有概念法的世界

2. 胜义谛——依各自的特性(自相)体验到的心法和色法的世界

3. 三共相

4. 无为法——涅槃

依我们正念的深度,会穿透一层一层的现象,但逐层穿透时所显示的方向应是清楚的。

概念法

概念法构成世俗谛的绝大部分,它们看起来非常真实,因为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它们,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更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只是表面现象。

什么是概念法?就是由心构想出来的事物。这样的现象有很多,最明显的就是那些幻想、想象,常常导致奇怪的结论和哲学。我们知道这些东西就像空中楼阁,它们并非真实,但那些深陷其中的人会发誓说是真实的。真有圣诞老人吗?很多孩子相信有。

另一组概念随心念之流而来。我们并没有主动、有意地构想它们,所以不能把它们叫做想象。是我们的心依于内在或外在的因缘自己造作的。但只要稍作审察,我们就能明白这点。有了禅修经验,你就会更清楚。由于概念法很多,我们在此只谈主要的概念法。

声音概念法

声音概念法是由声音构成的概念。当我们听到一个字词,如英文单字「selfish」——它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sel+fish。「sel」这个发音先出来,紧接着是「fish」这个音。它们不会同时出现,即使是「sel」也是由「s-e-l」构成,而「fish」由「f-i-s-h」构成。它们还可以被进一步细分,细到声音只是刹那的振动为止。这时我们到达声音的究竟真实法,这只发生在「当下」。然而,单字「selfish」的音连在一起发出来,看起来非常真实。这是因为涉及到概念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用《阿毗达摩》加以解释。

1. 首先有一心路过程通过耳门接收一个音节的声音。

2. 其次,它转入意门过程。

3. 接收各种声音,重复1和2的过程,并由心的积累过程搜集它们,就像一种有意的排列。

4. 于是形成单字的概念。

5. 进一步生起和这单字概念有关的各种观念。

旋律和音乐也属于这一类概念。然而,读书的时候,只要不读出声,就不是靠声音,更多的是靠视觉。口头标记禅修所缘很清楚是声音概念法。但我们常默不出声,只在心里用字词标记,算是心的活动,但仍是对应于字词概念化过程的第三步。

空间概念法

空间概念法依赖于尺度大小的概念——长度、宽度、高度、形体。在数学里,我们知道线是由点构成的,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但点是什么?就物质世界来看,点就是物质(色法)。当我们思考一个点以线性的方式移动一段时间,就变成了一个长度。当我们思考它与不同物体的关系时,就涉及到另外两个维度。当我们问「多长才算长?」时,就很清楚是依赖尺度大小的问题。为了方便,人们以英国某处发明的一条棍子为准,这是因为英国人首先考虑这个问题。再者,什么是左或右、东或西?
东西方位是参照英国的一个地点。英国有很多第一,中国也是……。

有了尺度大小和空间,才有形状和形体,所以它们也必是概念法。再者,我们可以通过电视荧幕的例子来理解这点。从科学来说,我们知道图像是由以极快速度射出的光粒子构成。由于我们反应不够快,无法看到光粒子刹那之间的情况,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图像。这就像我们在晚上以慢镜头拍摄一辆开过去的车,在照片上显现出来的就是一条亮线。这些微观情况不都是脑子想出来的吗?是的,但在正念现前并远离概念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体验到。

还有其他重要的空间概念。

1.
由自由运动而确定的空间——当感觉到运动,我们就会有空间感。这是经由身体的感觉和看到周围物体的变化而体会到的。就身体感觉而言,当人们集中觉知于自心,就会感觉自己在原地踏步。运动仅仅是感受生起又灭去时所经历的不同目标。就看到周围目标变化而言,如同坐在停着的火车里看到对面一列火车奔驰而过,我们会感到是自己所坐的火车在移动。这是由不断变化的眼根所缘而形成的概念。

2. 由视像化概念而确定的空间——这是修止禅者心中产生的。他们尝试观想把光扩大并在内心获得一种空间的感觉。空间概念包括有限和无限两种。

3. 由限制色(pariccheda rūpa)而确定的空间——这在《阿毗达摩》中解释为一种四大所造色。这是不同性质的色法不能 (在同一空间上)共存所产生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它属于究竟真实法,但是当我们一思惟它,它仍是一个概念法。

时间概念法

还有各种时间概念,全依于我们的经验而来。

1. 时序——这是基于星球的运行,最终仍是概念法。因此依于太阳的位置,就有白天黑夜。格林威治(Greenwich)标准时衡量着各地的时间,又因为夏时制(日光节约时间)、山区时间等等变得复杂,还有政治的影响。小时数最终由时钟上的指针来确定,现在则由计算机上的数字来确定。

2. 生物时间——这个度量是基于身体的情况,诸如老年、青年、出生、死亡、成熟,甚至月经周期……,当然还有饥饿、上厕所。

3. 功能时间——这是根据我们执行特定功能确定的时间,诸如吃饭、工作、休息、娱乐,更不用说宗教活动。而就观禅而言,它是超越时间概念的。

4. 过程——当一件事过去了,我们说是过去。当一件事正在发生,我们说是现在。如果还没有出现,我们说是未来。但过程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不去真正考察它,它仍只是一种概念。所以即使我们思考过去、现在、未来和过程,仍属概念法。

人的概念

这个概念在个人的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观禅中亦是如此。执着于这个概念的结果就是邪见。看透它使你解脱邪见并确立正见,即智慧之见。

很多次我问人们,这个「我」是谁?
有些传承甚至把这个问题当做一把心灵修持的钥匙。有时我们确实忘记了「我们自己」,但并不见得一定是善法。我们在睡眠中忘记了「我们自己」,不过这没有害处。忘记我们自己意味着放下「人」的概念,不过此时心的状态也很重要。但是人的概念确实赋予当下心所额外的力量。它是整合行为时的核心要素。我们确实会根据我们认为自己是谁而行事。这种人的观念是潜藏于众生心中,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而发展变化。

然而,我们认为自己一直都是现在这样。深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什么呢?修观者,甚至是初学者,都能告诉你——思维、瞌睡、身体的觉受,诸如疼痛和随着用功生起的乐受。当所有思维和概念化停止,且正念变得敏锐而强有力时,禅修者会清楚地看到一切都只是现象或过程。人的概念不再是问题,因为已不存在。他还会再生起念头、想法,也就是再出现概念化。当我们读到这里并接受这样的推理,我们就有了理性认识作为起点。但是理性推理是有陷阱的,当你进一步探寻而不能得到答案,就会出现怀疑。这是因为要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认识无我的真理,这种实际经验会驱散疑虑。唯智慧能引发更深的智慧。后面将会更全面地讨论这个主题。

禅相概念

「禅相」的字面意思就是相。在禅修中,我们常常认为它表示视觉目标。当我们闭着眼睛看到风景、人物或几何形状,这些心里的东西就叫作禅相。有些是因为我们内心希望而出现,另一些似乎是自己冒出来的,而我们也会看到别的禅相经由专注于特定目标而培养出来。

在观想「遍处」(kasiṇa)的所缘时,经过长时努力之后遍相(一种颜色或四大之类)生起;观想熟练后,不费力遍相就能现起。观想佛、菩萨、天人等的像与此情况类似。但如果我们把这些禅相当作真实,麻烦就来了。

这样的禅相也会在观禅中形成。当观照鼻端的觉受,常见修安般念的止禅禅相出现,而非三共相。即使是观腹部起伏,你可能在起初看到它像流水,然后变成一条河的视像。有人看到的则像钟摆,甚至像揉捏面团。

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差别后,就应当引导心远离概念法而趋向于究竟真实法。

真实法(Paramattha dhamma)

 

这个词的翻译可能不是非常精确,但因为很多有关《阿毗达摩》的文献都接受这种翻译,所以我仍然沿用它。然而我更乐意将它译成「具有究竟意义的现象」。这是因为除涅槃之外,一切现象都是缘起和无常的,所以不能真的称为真实法。它们实际是当我们有正念、清楚觉知并远离所有概念化过程时,所体验到的以特质或特相的形式而存在的各种现象。

《阿毗达摩》将它们分为四个子类:

    1. 心法(citta)八十九种
    2. 心所法(cetasika)五十二种
    3. 色法(rūpa)二十八种
    4. 无为法(nibbana 涅槃)一种,且仅有一种

若详尽解说,本书恐成长篇大论,所以这里只是根据雷迪尊者(Ledi Sayadaw)的《内观手册》(Vipassana-dipani)的摘要将这些内容提一下。

 

二十八种色法( Rūpasaṇgaha )

在色法和名法两种究竟实相中,色法有二十八种:

(I)四大元素色,即:

        1. 坚固性元素,即地大
        2. 凝聚或粘滞性元素,即水大
        3. 动能性元素,即火大
        4. 移动性元素,即风大

(II)六净色根,即

        5. 眼净色根
        6. 耳净色根
        7. 鼻净色根
        8. 舌净色根
        9. 身净色根
        10. 心所依处

(III)性根色两种,即:

        11.男根色
        12.女根色

(IV)命根色一种,即

        13.命色

(V)营养元素、段食一种,即

        14. 食色

(VI)境色四种,即

        15.(颜)色
        16.声
        17.香
        18.味

以上这十八种色法称为能生色(jātarupāni),因为它们具有产生色法的能力。

(VIII)限制色一种

        19. 空界

(VII)表色两种,即

        20. 身表色
        21. 语表色

(IX)变化色三种,即

        22. 色轻快性
        23. 色柔软性
        24. 色适业性

(X)相色四种,即

        25. 色积集
        26. 色相续
        27. 色老性
        28. 色无常性

这最后十种色法称为非能生色(ajātarupāni )或者说,因为它们不具有产生色法的能力。

五十四种名法

心法(citta):心或识

心所法(cetasika):五十二种精神方面的特性或者心的助伴

涅槃(nibbāna):出离轮回

(涅槃在这里列入名法,不是从认知的主体的角度看,而是从被认知的角度看。)「识」指的是审查所缘(ārammaṇa)的功能,或执持所缘的功能,或了知所缘的功能,或觉知所缘的功能。

心所法是心的特性,或者说是从心产生的精神方面的特性,或者说是心的助伴。

涅槃的含义是解脱一切苦。

识有六类: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依眼净色根生起的识叫眼识,具有见的功能。
    依耳净色根生起的识叫耳识,具有闻的功能。
    依鼻净色根生起的识叫鼻识,具有嗅的功能。
    依舌净色根生起的识叫舌识,具有尝的功能。
    依身净色根生起的识叫身识,具有触的功能。
    依心所依处生起的识叫意识。但是在无色界(arupa-loka),心意识不依赖任何物质的根生起。
    心意识又进一步分成四种。
        (a)欲界心
        (b)色界心
        (c)无色界心
        (d)出世间心

(a)在这四种当中,欲界心就是处于受欲爱(kāma-taṇhā)支配范围内的心。欲爱遍于欲界(kāma-loka)。欲界心有四重,即:善(kusala)、不善(akusala)、果报(vipāka)和唯作(kriyā)。

(b)色界心是定心或者说是远离欲爱但仍在色爱(rupa-tanha)支配范围内的极安乐之心。色爱遍于色界。色界心有三重,即善、果报、唯作。

(c)无色界心也是定心或者说是远离了色爱但仍在无色爱(arūpa-taṇhā)支配范围内的心。无色爱遍于无色界。无色界心亦有三重,即善、果报、唯作。

(d)出世间心(lokuttara)是远离了三爱,超越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圣者之心(ariya-citta)。出世间心有两种:道心和果心。

五十二种心所法

(a)七种遍一切心心所(sabbacittasādhāraṇa),因为它们是所有类型的心共有的,故名,即:

    触(phassa)
    受(vedanā)
    想(saññā)
    思(cetanā)
    一境性(ekaggatā)
    名命根(jīvitindriya)
    作意(manasikāra)

(b)六种杂心所(pakiṇṇaka)[36],因为它们总是与心组合[37],即:

    寻(vitakka)
    伺(vicāra)
    精进(viriya)
    喜(pīti)
    欲(chanda)
    胜解或决意(adhimokkha)

这上面的十三种(a)和(b)被叫作混合型(vimissaka),雪昌翁(Shwe Zan Aung)[38]将其译成「非善恶」更适切,因为它们既能与善心组合,也能和不善心组合。

(c)十四种不善心所,即

    贪(lobha)
    瞋(dosa)
    痴(moha)
    邪见(diṭṭhi )
    慢(māna)
    嫉(issā)
    悭(macchariya)
    恶作(kukkucca)
    无惭(ahirika)
    无愧(anottappa)
    掉举(uddhacca )
    昏沉(thīna)
    睡眠(middha)
    疑(vicikicchā)

(d)二十五种善心所(kalāyana-jātika),即

    无贪(alobha)
    无瞋(adosa)
    无痴(amoha )
    信(saddhā)
    念(sati )
    惭(hiri)
    愧(ottappa)
    中舍性(tatramajjhattatā)
    身轻安(kāyapassaddhi)
    心轻安(cittapassadhi)
    身轻快性(kāyalahuta)
    心轻快性(cittalahuta)
    身柔软性(kāyamuduta)
    心柔软性(citta muduta)
    身适业性(kāyakammaññatā)
    心适业性(cittakammaññatā)
    身练达性(kāyapaguññatā)
    心练达性(cittapaguññatā)
    身正直性(kāyujukatā)
    心正直性(cittujukatā)
    正语(sammāvācā)
    正业(sammākammanta)
    正命(sammā-ājīva)
        (前三者叫作三离心所)
    悲(karuṇā )
    (随)喜(muditā)

让我们看一些例子。

1. 行禅

一开始,你可标记「左」、「右」,将正念引到脚步。当这样标记运用得更频繁,会使心更贴近行走的过程。随后逐步增加每一步的分段数,从分一段到分六段……「上提」、「提起」、「前推」、「下落」、「触地」、「踏压」。即使在每一个分段,标记可以重复数次。但标记是概念,重要的是要能感知各种觉受。禅修者应培养越来越清晰的感受和体验。觉受很明显时,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不用标记。稍后,甚至与脚的形状乃至分段相关的概念皆可抛弃。

这样剩下的就只有各种觉受的过程。同样地,当观力增进,人、空间、时间的概念也没有了。如果不是自然没有,你可以有意试着这样做:

(1)人──没有人在行走。

(2)空间──一切都是正念及其所缘的过程。

(3)时间──就只有这样的自然现象发生。

2. 坐禅

同样地,你可使用称名和标记,但只要觉受很清楚时,就应当放弃不用。甚至当我们观察腹部起伏或呼吸的出入时,我们也会有身体形状的概念,如腹部、鼻子。随着禅修的进步,应当丢弃这些概念。即使像长短、快慢这些基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应当丢弃。然后只剩下各种觉受刹那刹那地生起和灭去。如果还持有人的概念,也应当丢弃。

有人会很自然地丢弃概念法,但有人则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有人甚至需要别人的规劝说服之后才去做。丢弃概念法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否则胜义谛就无从清楚显现,三共相也就不会很明显,而清楚洞察三共相才能生起智慧。所以用功的方向就是要以三共相为目标,然后进一步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清三共相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本来面目,即修行要达到的目标。

这将我们引向下一个议题,即获得智慧。这须依靠敏锐、精准的正念完成下述净化、转换、解脱的工作。

使诸根锐利的九种行相

 

这组因缘出于《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39]并且常常被引用和讲解,所以放在这里来提示磨锐诸根的过程。

看上下文我们知道这组因缘其实指的是在磨锐诸根过程中一起发挥作用的条件。这些条件应看成一个整体。如果单独看,则不成其为磨锐诸根的要素。

1. 只见已生诸行的坏灭

这句话指出了禅修者应该观照什么,亦即指出了用功的方向。我们一定要首先学习法义,正如信任一张清楚标示路线的地图,内心有信心支持。不然,我们就不会坚持走修行这条路。这句话指的是磨锐对无常的觉知。「诸行」本身就意味着无我或自然。这些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全心全力投入并沿这个方向用功,以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无我或自然。

2. 确保仔细用功

此处所谓的仔细,是以另一种方式检测正念。仔细地不要有任何遗漏,仔细不让任何不善心法渗透进来,仔细保证每一个观照都以高度的觉知完成。不难理解,粗心大意的禅修者不会有很大进度,具有完美正念的人将培养出智慧。

3. 确保用功不懈

磨锐诸根就像磨刀,需要时间和精力。任何松懈都可看成倒退。时间不停地流逝,要功夫成片就不得有半点疏忽。很多时候,很多人没有成就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有时间的人则因为连续用功不够,心很快变得迟钝、生锈。

4. 确保适宜的用功

适应性还是指七种适宜,即住处、行境、说话、人、食物、气候和姿势。

要知道什么是真的适宜,虽然很多都是常识,还是需要技巧的。适宜主要和人的性格有关。对聪明的人来说没有什么不适应的。人们常说:「观禅中没有干扰。」这是因为一切都落入正念观照的范围内。然而有些事比另一些事助益多些,所以如果我们知道而且可能做到,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出选择并采取行动。

5. 把握定相

定力是生起观智的必要因素。定力持续时间越长,观照的时间就更多;定力越深,观察的层次就越微细。禅修者能够运用这些技巧的程度取决于他能够培养定力的程度。有些技巧可以和老师交流,但大半仍要靠自己。「禅相」通常指定力的所缘,它在心中显现并稳定。在观禅中,「相」指的是三共相,禅修者必须通过究竟真实法才能认知。所以观定是独特的,其原因在于定力越来越强的觉知是「开放的」,从而能更清晰地洞察实相。

6. 平衡觉支

首先必须培养觉支。当觉支已经明显地培养出来,如第四观智,那么平衡对于建立稳固的正念和引导正确的方向就很重要。

7. 不顾身命──要有不怕死的决心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必须冒险,甚至冒着死亡的危险,我们也必须心甘情愿,否则难有真正的成就。人们常常因为小困难而退缩。如果我们多思惟苦、无常、死亡、业、轮回,我们就会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8. 以出离克服苦痛

疼痛难免,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禅修的一部分。受念处一章已清楚阐述。克服疼痛需要精进,非常强的精进,需要定力等等。需要离执,即出离。

9. 不半途而废

半途指的是达到最终解脱目标(比如成就阿罗汉果的不动心解脱)之前的任何地方。

 

第五章 智慧

 

巴利文中有很多语词描述智慧。Paññā一词常译为智慧(wisdom)或慧(understanding),一般是指将八正道以(戒、定、慧)三学来分的慧学。还有其他词汇,诸如bodhi(菩提)——开悟,ñāṇa(智)——观智,vijjā(明)——较高的知识等等。你可以说智慧是修行的关键因素,没有智慧就没有佛陀出世,更不用说圣弟子了。智慧常比作光明,因为它显现真相,而与之相对的愚痴则隐蔽真相。愚痴和智慧都透过心法而成就,它们产生的结果——苦与乐——也是如此,四圣谛亦然。

《清净道论》对三种心所做了很好的比较,用以说明智慧的本质。

1. 想(sañña)——通过标志或相来知道一个事物,这种知是非常初步的。如小孩观察一枚硬币,看到它是圆的、平的、亮的……。

2. 识(viññaṇa)——以一般性的方式知道一个事物,比「想」知道得多些。如村民知道一枚硬币是什么东西,如何使用它。

3. 慧(paññā)——全面且深刻地了知一个事物的本质。如银行家,只要看看硬币,就知道其真实价值,在哪里铸造的等等。

这里的要点是:慧不仅仅是知道,而是一种深刻和完全的了知,一种能审查微细和难见事物的了知,所以它是不同于凡俗的。例如,即使是小孩也会在沙滩上堆砌沙的城堡,因为这不需要智慧。若建百层的摩天大楼,就需要有智慧了。

这就谈到不同类型的智慧了。这世界上知识的多半是世俗知识,从建摩天大楼到心脏移植都是这类知识。很多对世界有益,但有些则非常有害,诸如武器之类。因为它们是关于世俗的事务,所以是世俗的。出离的智慧则非关世俗。不仅如此,佛教关心的是如何导向出世间而进入无为的涅槃境界。涅槃是永恒的安宁,而世间只有苦和稍纵即逝的乐。出离的智慧的特点就是它必能净化心中的贪、瞋、痴,而且能够彻底净化。世俗智慧是做不到的,即使有些知识具有净化作用,却不能达到同样的深度。

心灵方面的知识或智慧常常分成三类:

1. 闻慧

过去几乎没有书本,很多知识都靠口口相传。即使在今日,很多智慧都还没有写定成文字。早期佛教开始靠背诵,数百年后才用文字记录下来。但书本自身若未经阅读和理解,仍不是智慧。同样地,听闻并不等同于智慧。我们必须仔细倾听,不致人说了就信。错误的信息并不是智慧。智慧是清楚了知。

2. 思慧

根据经验和正确的信息,我们便可推出更多理论和实验的知识。再次强调,这些必须要有正念才能精确无误。就像科学家,只有搜集了很多数据,筛选并经过试验之后才得出知识。佛陀也曾告诉禅修者要以火试银一样验证他的教法。

3. 修慧

我们通过禅修可到达凡夫所达不到的层次。我们增强正定和正念会看到很多自然界的微细过程,也会拥有精密修持的心所具有的诸多善巧。

惠能像 ,中国·广州 ,1995年

习禅者都熟知禅宗六祖惠能。禅宗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法
演化而来,为人广为接受。惠能原是南方樵夫,北方人
认为他是南蛮獦獠,但他终成佛法大师。这故事的寓意
是:别光看一本书的封面就下断语。

止禅可培养他心通、神足通等神通,这些善巧和智慧是止禅所独有的;而修观则导向体证无为。

这里强调的是观智,因为只有观智才是真正出离性的、净化心灵和效果永续的。观智究竟是什么呢?再提一次,答案就是对事物的如实知见,对究竟真实法的真实本质的了知,对诸有(存在)三共相的了知。

诸有的三共相

 

你想逃开,但是怎么也逃不开自己,换个说法是,你逃避不了现实。闭上眼睛,否认,否认再否认,可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人……,现实总是存在,这就是为什么称其为现实或真实,因它具有普遍性。但是你不能责备现实,它是客观公平的。以正念接受现实,情况只会更好。不善的反应,如厌恶,只会让情况更糟。这就是观禅不可思议的力量。从治愈疾病的案例到最终解脱,全在此时此地,实相存于当下,法尔如是。

我认为三共相是佛陀对实相的描述,这样,探求者便有所把握并用功实证。它们是指向最终目的地的路标。正如指月的手指,是给我们运用,而不是给我们执着的。

指向世界,瑞士·伯恩,2006年

禅宗有以手指月的例子,请人看月,而非看指[40]
在此,手指指向伯恩。这有同样的指标作用,但
指的是道路,而非目标。站在高地,对四周环境
看得更清楚,这即是三共相的作用,提供我们观看的方向。

要清楚理解三共相,通常从三方面加以陈述:

1a. 无常(anicca):需要实证的真实法——刹那刹那的变化/过程

1b. 无常相(anicca lakkhaṇa):只存在一刹那,即生即灭

1c. 无常随观(aniccānupassanā):观无常

2a. 苦(dukkha):需要实证的真实法——刹那的逼迫性

2b. 苦相(dukkhalakkhaṇa):逼迫性、不圆满、不完美

2c. 苦随观(dukkhānupassanā):观苦

3a. 无我(anattā):需要实证的真实法——有为法的真实本质——刹那性。

3b. 无我相(anattālakkhaṇa):没有主宰、灵魂。

3c. 无我随观(anattānupassanā):观无我。

从注释书的定义可以非常清楚看到无常、苦、无我三者指的是同一件事——实相。但要真正体证实相,必须先观它们的相。这个工作是靠修观或念处中的正念,即在念处章节所说的观照。一开始,引导心去注意变化(起初仍然是世俗和概念性的变化),工作就展开了。然后你用功观照究竟真实法,它们会显出更深的普遍真理。

三者中,应先观哪一个?因为这三个方面都是同一实相,所以全看个人内心的习性而定。但这只是从三相的概念方面看,而从究竟实相的角度看,应当是无我。如果你检视观的过程,最开始的观智正是指向无我。原则上这是一切观智生长的基础。

无我

无我的教义是佛陀教法中重要而且独一无二的部分,也是常遭到误解的部分,所以不能用三言两语打发。

佛教徒眼中怎么看待这个我呢?如果你看《阿毗达摩》就会知道,「我」只是一个概念。就人类而言,就是一个人的概念。这在社会上生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概念,它提供相对于周围世界的一个参考点。我们需要用它进行沟通和阐述关系,麻烦出现是因为我们没有明智地运用它。若缺乏正念,我们就会执着它,而且会顽强地执着。然后你就整个被贪覆盖,被痴覆盖,不久也被瞋覆盖。

我常常这样问人:「你是谁?」 他们目瞪口呆,给出的回答不外乎五蕴之一:色身是我、我所、我自己。色法粗重而显见的性质往往给人们提供了可执取的某种永续的真实形式。感受是我(我快乐)、我所(我的感受)、我自己(我的「心」就是我的灵魂)。好像说:我感受故我在。

        想是我——我记忆故我在。
        行是我——我思故我在。
        识是我——我知故我在。

观照名色生灭的禅修者会清楚地看到这种认同是不正确的,而且有害。有害是因为当事物消失或期望落空,就只有悲伤和挫折感,譬如会说「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强烈执着一个强大的自我,给自己、也给别人招致灾难。

有一次我提到我所处的社会是自利和自我中心的社会,人们显然不喜欢我这番话。这两个表示强烈自我的语词显然带有负面意义,这样的人是过分自负的。但若从心理学的意义来看,倒并非如此,它只是说有整合作用并赋予事物意义的「我」很强。如果它集中于为善,就是健康的;但它也可能为恶,那就不健康而且很可怕了。要是没有「我」,一切都是分裂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个从不善的我到健康的我、最后到懂得无我的过程。

这里要提到的另一点是,缺乏自我和懂得无我是两回事。睡眠时没有自我的作用,但是也没有洞见无我的智慧。有人甚至靠酒醉来忘却自己的不幸,比睡觉还糟。再次重申,重要的不在于我这个概念,而在于当下的心识状态。

就我看来,「无我」可以有两类定义。

1. 否定性定义——无我

这里着重「我」的意义,因此「无我」意味没有绝对的主宰,没有永恒的灵魂,不论多大的我或多小的我都一样。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定义很恐怖,似乎完全否定了一个人的存在。所以为了消除这个问题,我于是说:这意思是说,你不是你所想的那样,而是更深一层,但这只有在你放弃了自我这个概念后才能证得。

这个定义可祛除执着自我的邪见,这是洞见真实和存在必不可少的一步。有趣的是,我们会注意到这些邪见是变化多端的,如《梵网经》中讲的六十二种邪见。

无脸鬼 ,捷克·契斯基克伦洛夫(Cesky Krumlov),2007年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契斯基克伦洛夫这座美丽的
城堡中时常出现的一个白衣女鬼。看人们怎样开那可怜
鬼的玩笑。若想到「无我」和无所认同,这帧无脸的照
片确实挺适合的。如果你把自己的脸放在那女鬼空掉
的脸部,你就变成那可怜鬼了。

2. 肯定性定义

然而,无我也有肯定性定义。巴利语anattā一词,因为这个词中已经用了否定性的字首a(an),所以常常翻译成「无」。如果我们放下对「我」这个概念的执着,那还剩下什么呢?如果我们有正念,只有诸法实相自然显现。根据正念的清晰和锐利的程度,我们的经验也会随之不同。在初期,观照到的只是构成各种过程的名色的自相;观照再深化,就见到三共相;当观智成熟,就只有无为法。处于这些状态中,「我」的存在再也不是问题,因为此时没有思维。唯一存在的,只是能观的心和所缘的境。所以无我的肯定性意义就是「诸法实相」,或者说是离开了概念的真实法。

当你对此已经很清晰,可以说已生起观智。一旦有了无我(anattā)的肯定性经验,我们便已迈进了观智发展的大门,进入超越概念的现象界,踏上了通往出世间的道路。所有后继的观智都以此为基础。所以你必须非常清楚身心的现象,所有醒着的时间都可用来观察和体证。走过这个过程的人可以告诉我们,当自我那个「尖叫的鼠」安静下来并被放到了恰当的地方,是怎样一种解脱的感觉。

他们还会告诉你,他们的生活更平静了,因为所有的情绪和烦恼都轻多了。但更重要的是,眼前的路和生活的意义都更为清楚。这本身就是修行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巨大的快乐源泉。

如前所述,这种无我的显现是通过修观而来。概括起来,你可以说:

(1)正念连续而强大,其中没有概念法。

(2)锐利、生动地觉知名色法的法性,这些现象是处于自然发生的状态。

(3)清楚地觉知缘起法性,即指这些现象和特性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依存。

(4)每一个行动之前的作意非常清楚,这样你就放下了对我及有关于我的执着;同时对作意和行动之间的因缘关系非常清楚。

(5)清楚觉知名法、色法的无常刹那变化,并放下执着。

(6)清楚觉知名法、色法的苦相,并放下执着。

随着无我智的发展,我们如何做事和为什么做事都会改观。「自我」所扮演的核心角色被正见取代。因此智慧越来越能影响你的行动,这种智慧和诸法实相是和谐的。结果是更快乐。

图十四 「以法为中心」取代「以自我为中心」

无我的经验在一开始可能很吓人。如果我们内心没有准备或欠缺必要的理论体系的支持,可能会认为自己发疯了,便完全不再修行。即使有很好理论基础和理解力的人也会受到很大震动。所以需要有人指导。例如,曾有一个说法者,他修行并清楚体验了这个真理。他回家看到妻子,他奇怪她究竟是谁;他去上班,他奇怪为什么上班。整个生活都成了问题,而且根本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情况,所以他害怕起来并停止修行一段时间。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之后,他懂得了这种证悟,其利益和意义就很明显了。

每当生起「我」的概念时,便以正念观照,来持续强化我们的转化过程,这就是适切地运用它了。或者可将它放到一边,让真实法回归行动的中心。

说到这里,很有趣地,初果祛除的邪见(micchā
diṭṭhi)和阿罗汉果才能祛除的「我是什么」的我慢有密切联系。前者强烈执着于错误的观念,即关于诸有(即各种现象)的本质、自我、以轮回为乐而不以为苦的错误看法,后者是一种我最重要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两者在根本上难道不是同一回事吗?我认为,烦恼有不同层次,最粗显的层次首先去除。而「自我」的我慢甚为微细,连高度修持的人的心中都深植着微细的我慢。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诸法无我」的陈述。这个陈述包含了涅槃,即无为法。这支持了这样的观念:即使是最高的真理、最高的法中,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个人或某人的存在。这样对小我或大我是否存在便没有任何疑虑了。所以,一方面,《无我相经》(Discourse of Non-self
Characteristics)清楚地阐述了祛除对五蕴的执取的禅观方法,另一方面,《根本法门经》(Discourse on the Root of All Things)清楚说明必须完全祛除「我是什么」的我慢才能达到最终解脱。

内观次第和三共相

 

1. 名色分别智(Namarūpapariccheda ñāṇa)

观的次第常常以十六观智来解说,从名色分别智开始。

对此智的解释是:我们清楚体验能观的心是一种现象,所缘或色法(如呼吸或腹部起伏)是另一种现象,尽管二者同生同灭。也就是说观察者和被观察的现象总是一同出现。这是以非常简单的形式来描述能所关系是生命现象的最基本原则。但必须加上一点,此时具有「无我」的清楚体验,也就是说,只有自然法的存在。某人、个人或者自我的问题根本就不会进入画面,这是因为没有概念,唯有对自然现象的纯粹体验。只有从这种体验中出来之后,才可能对此进行审察分析,这就和理性思维联系起来,并且把效果带到日常各种活动中。这也意味着更熟悉和善巧之后,只要我们想要,随时可以把同样的观的体验应用于任何所缘。这样,内心宁静和净化的范围可以非常广大。

因此,这种体验当然越强越好,但也会非常多样,从见到更微细的名法,到灵活地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最初的观智是其他观智的基础,所以应当稳固;此观智又开启通向高阶观智的大门,所以应当广大。

不幸的是,如果审察错误,可能会出现倒退的恶果。观智既从纯净的心生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推测是:最初的观智不够强,一旦从定中出来,烦恼正在外面静候。其次,这种经验不在概念法的范围内,如果我们没有理论基础或乏人指导,理性思维便无法将它联系起来。要是没人帮助的话,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疯了,最终关闭修观的大门,结果对自己不利。所以最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最好有禅师能以亲身体验加以指导。

2. 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 ñāṇa)

下一步,这种纯粹观照和觉知的过程扩展到更广的范围,也就是包括更多现象。我们会见到所有心法和色法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化多端,观智的很大一部分都涉及到因和果,即缘起和缘生法。在极端的情形,还会追溯到许多过去生,不过并不是非要到这种程度才能进入更高阶的观智。这种经验可以说是将观智深化为「无我」的一种延伸。所经历的诸有的相互依存性,很清楚是缘起有,也就是说,每一个经验都不是独立而永存。缘摄受智度脱疑惑,因为你开始从纯体验的层次,了知到思维和概念法无法领会的「直观」。观智所见的缘起是「为什么事情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问题的真正内在原因,并且所有「这样、那样」的答案都可以在各种现象的自然流转中──即真实法中──找到。

3. 遍知(三共相)智(Sammasana ñāṇa)

随着禅修的进展,名色的流转变得明显——这是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生命之河」。最终,一切都汇入这流转过程,从未来流向现在,并进入过去。我们所经历的全都受无常律的支配。

有趣的是,尽管按理说无常相很明显,然而无我和苦二相也并不见得不显著。总之,三共相展现着实相的一体三面。

在这种层次,一切都必然在流转,自然就是这样。结果就和我们的理性思维以及随眠烦恼的习性相冲撞。隐藏在世俗谛表相下的无常、多变、极没有安全性的真相,显现出来会令人难以接受。即使理智上接受,情感上也必然难以接受。时而激起出人意料的情绪冲击,有时甚至显露出深沉的痛苦,而有时因为「自我」的暗影,我们会认为自己疯了。通常是想蕴和概念化过程深度崩解之后,就超越了概念法,见到诸行流转的实相。诸行流转开始是缓慢的,时而停顿,这是因正念和正定不足以掌控,而生起的贪瞋痴随眠烦恼所致。很多老师说,这是一个困难的阶段,同时也隐藏着危险。如果不加小心,心理可能会崩溃或显现出潜在的疯狂。

依于坚定不移的努力和连续的正念,正定会成为主导,而生起轻安。不过这可能已经形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所谓十种观染。它们出现在此一观智阶次的成熟阶段到下一阶次的未成熟阶段。再次提醒,如果不小心,我们会执着快乐或美妙的状态,使情况愈加复杂。

简略地讲,十种观染是:

1. 光明(obhāsa)

明亮的心产生光明。明亮的心是明觉的产物,又会产生或追寻光明的所缘,诸如光之类。光明的变化范围从聚光灯大小到极大区域,例如照亮整个寺院。你也能够在黑暗中看到人体周围的晕圈和其他隐蔽之物。

2. 智(ñāṇa)

这是通过修观而生起的智。但是此智可以是观禅本身,也可能是对观禅的审察,仍不完全、不完美。它还是可能成为执着的对象。

3. 喜(pīti)

系指由观禅生起的喜,通常有五种:

小喜——较轻的形式如震颤

刹那喜——像闪电刹那而过

继起喜——像波浪

踊跃喜——轻飘的感觉

遍满喜——像充满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4. 轻安(passaddhi)

这是身心轻松、舒服,使我们冷静、平和。这包括其他美心所,如轻快性、柔软性和适业性。你感到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柔软的棉花等等。

5. 乐(sukha)

这里的乐是很快乐、甜蜜的受心所,由修观而生。

6. 胜解(adhimokkha)

这是随观智而生起的信根。有了观的基础,信心成了深信和坚信。不幸的是,在这个阶次信仍会动摇。也就是说,当观力下降、盖障出现,疑可能回来。例如,常有人想出家或做大善事,后来却改变了主意。

7. 策励(paggāha)

策励是努力平衡,是修观中的精进力。有了策励,我们不会疲劳,可一直用功到深夜,日复一日。

8. 现起(upaṭṭhāna)

这是通过修观而稳固建立的正念,因此是强大而令人信服的。当名色在六根门生起,你能够清楚并深入地观察。

9. 舍(upekkhā)

这是随修观生起的非常平衡和平等的心的状态。心变得坚定、平稳、柔韧。所缘一生起,心能迅疾转向所缘。

10. 欲(nikanti)

这常常翻译成自满,指的是对自己的成就感到喜欢、满足,甚至骄傲,不管多轻微都算。在这个阶次,还需要更谨慎。

4. 生灭智(Udayabhaya ñāṇa)

随着观照无常的成熟,你会看到生灭过程很快。你会观照到所有现象都快速生起和灭去,也就是说,随正念和正定的提升,流转越来越快。最终,一切即生即灭。那条缓慢流淌的溪流,前进中获得了快速奔流的大河的速度,变成了急湍的洪流、瀑布,最终成了无数急速喷射的水珠,而这些水珠又爆成烟花流火。当此观智成熟,会抛弃所有的概念法,它一般被视为修行的里程碑。我们认识到,在过程中的一刹那,从这些原子一样的微粒,形成了其他无数法相。这种观智常伴有很多喜,但是随着它的成熟,我们更能放下这条「生命之河」。

5. 坏随观智(Bhaṅga ñāṇa)

随着禅修的进展,观无常达到高潮就进入观坏灭。生灭过程的更深层意义就是止息(cessation)。这是一切事物的最终归宿。正如一个禅师提到有为法的三个特相(saṅkhāta
lakkhaṇa)——生、异、灭——时所说,最后一项最接近对真实的表达。我们常常看得很清楚:我们正在观察的现象其实了无一物,连观察者本身也是空无一物,这就是所有过程的实质——灭。然而禅师提醒我们,这种灭仍是存在过程的一部分,即还会再生起的灭(upādā
nirodha)。你需要精进努力以实证无生之灭(anupādā nirodha)。

这些「观染」(除最后一项)很清楚是由于正念和正定提升后产生的良好状态。最后一项——欲,被认为是真正的烦恼,因为这是一种执着,导致停滞,阻碍进步。

令人生畏的地方在于问题不止于此。进一步发展会增生:

1. 贪

2. 慢

3. 邪见

在极端情况下,一个人可能失去平衡。贪可能发展成痴迷,慢可能发展成狂妄自大,而邪见可能发展成精神上的疯狂。例如他对自己禅修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便贪求更多,这是贪。他以自己的成就为骄傲,这是慢。当他相信自己证悟了涅槃但实际上并没有,这就是邪见。

这里必须提到一位禅师在观禅手册中有些很有趣的注释,是关于前五个观智的。他勾画出这些观智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

1. 第一观智,中间(衰变)阶段清楚。

2. 第二观智,开始和中间阶段清楚。

3. 第三观智,开始、中间、结束阶段清楚。

4. 第四观智,开始和结束阶段清楚。

5. 第五观智,结束(即灭去)阶段清楚。

在第一观智,无我和自相很清楚,但是开始和结束阶段不清楚。就如闪电发生得太快,你无法抓住准确发生的时刻,也无法抓住准确结束的时刻。第二观智如同一种重叠的体验之流[41]
。第三观智如同有明显波浪和涟漪的水流。第四观智如同激流碎成了溅起的水花和水珠。第五观智如同冲入虚空的激流。这些都标志着正念观照经验的一个循环,在此观照无常达到了高潮。《清净道论》中提到了一种有关穿透过程的有趣分类。

第一和第二观智称为知遍知——看透诸法的自相

第三和第四观智称为审察遍知——洞见诸法的共相

从第五观智起称为断遍知——此处有七种思惟:

i. 于无常随观,则断常想

ii. 于苦随观,则断乐想

iii. 于无我随观,则断我想

iv. 于厌离随观,则断喜想

v. 于离贪随观,则断贪想

vi. 于灭随观,则断集想

vii. 于解脱随观,则断取想

「suffering」(苦)是巴利文dukkha的翻译,这样的译法有不足之处。这是因为英文词汇中缺乏这类禅修字词。如果你包括「引发苦的事物」之义,那就比dukkha一词的本义更为宽泛了。不过仍需对苦多作一些解释。

苦的特征常说是逼迫性,若进一步用三种苦来阐释便更清楚。

1. 苦苦(Dukkha dukkha)

字面的意思就是很痛苦那种苦,是指明显的身心之苦。身体的疼痛是生理的疼痛和不适,如牙痛;而心的痛苦则如悲伤忧愁之类。到医院看看,你就会知道这些苦如何影响人们。如果坐久一点,痛苦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2. 坏苦(Vipariṇāma dukkha)

常常翻译为变异苦。这常指乐受更深层的本质,也就是说,它和苦受的实质完全一样。乐受还是苦受,只不过看那些感受触对什么所缘。当乐受褪去,苦受往往接踵而至。

3. 行苦(Saṅkhāra dukkha)

行苦是名色的不停息、刹那生灭变化之苦。在这种意义上,它真实反映了「苦」的意义。当我们经历刹那刹那的变化,这种经历可以被描述为「苦」或「痛苦」,就像心中闪起火烧一样尖锐的感觉,或如针划过皮肤。

前两种苦常常在前两个观智中遇到,第三种苦慢慢会显现在第三观智中,到了第四观智才会比较清楚,因为看见了刹那刹那的生灭变化。只要能够像上面那样观到苦和逼迫性,那么接下来就会生起(第五至六)观智。

6.(诸行)怖畏智(Bhaya ñāṇa)

此智阶视诸行刹那刹那的变化令人恐惧,有如看到楼房倒塌,见其恐怖;也见到诸法的坏灭为恐怖。这倒不是说在那一时刻有恐怖,而是深见这些会引生恐怖的因。

7.(诸行)过患智(Ādīnava ñāṇa)

我们视诸行迁流变化充满过患和危险,就如看到身体的四大分离和死亡,见崩溃和分离的诸法,抓不住、不可靠,也不牢固。

8.(诸行)厌离随观智(Nibbidā ñāṇa)

此智阶视诸行的刹那刹那的变化不再令人迷恋,甚至令人厌恶,有时用「厌烦」描述,因为据说厌烦会在这一智阶发生。但「厌烦」这个词太弱了,实际上更像看到一个染了病的身体正在被蛆虫咬噬——这就是见到刹那的变化。有时像蛇。变化剧烈时,就会像快速流动的污水或粪便。但是「厌恶」一词有瞋的意涵。如果正念不够坚固,真的可能生起厌恶。「彻底毫无迷恋」应是更恰当的用词。

9. 欲解脱(诸行)智(Muñcitukamyatā ñāṇa)

到这一步,诸行之苦达到极点,从诸行解脱的强烈愿望生起。如果你的正念不够坚固,可能懦弱地从禅修中退出。否则,这本身就是离执。禅师讲到,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出现的各种情况:极端的疼痛、搔痒、精神的痛苦、想逃避但无处可逃,终究还是回归禅修本身。

让我出来! 美国·休斯敦 ,2006年

休斯敦的寺院为新建筑运来很多木制的佛像、菩萨像
和阿罗汉像,先放在室外空地上。看到这一尊像努力
想从木笼出来,很有趣。

这四种智称为苦随观智(dukkha ñāṇas)。禅师说,从本质上讲,它们都一样,不同的只是程度的差别和视角的不同。重要的是对刹那生灭的诸行产生离执、离欲。见到轮回世间的本质为苦而产生解脱的力量。如果苦随观没有培养到极致,就无法证得无为法(涅槃),因为只要执着任何一点微妙快乐的诸行,都会阻碍脱离诸行。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要点是,这些观智紧密地参与清除某些烦恼,像和瞋根有关的烦恼,例如恐惧。请注意瞋和离执多么相似,两者都看到所缘的过患。前者是躁动的,后者是平静地做出决定。这正是发生转换之处。由无望和恐惧变得方向明确而且有决断,这就将我们带入下一个审察随观智。因此我们必须有决心,修行中充满信心和希望,并且警觉防备任何可能生起的瞋心。

我们可以这样说,禅修者生起行苦时,并不那么容易应对。就像苦口的药不容易吞咽一样。有时(如瞋心重的人或有一堆不善业的人)行苦会持续很长时间且难以过关。通常他们需要修行经验丰富的人给予指导和鼓励。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更敏锐观照色法、名法二者及其生灭过程中的无常、无我

必先观照诸法的自相,否则就不会生起共相的观照。但定可令观照更加敏锐,特别是对三共相的观照,如无常和无我,尤其是名法。因为名法更微细,执着深深植根其中,不易生起高锐度的观照。但这里的「苦」主要是精神方面的,所以观照精神现象的无我就至关重要,否则就难于洞见并超越。如果还有一些微细的执着在背后流连不去,就不会超越。必须清楚地在诸受、念头、心所和心中觉知无我,方能清楚看到这些名法的生起和灭去。

2.
形成某些意象有助于清晰直观

某些意象在本质上虽是概念化的,但确有助于观其破灭。例如,某些行(the
formations)看似慢慢移动的淤泥,坚实而沉重,像有一吨的力量往下压,然后又像一大块木炭那样燃烧。如果你把正念当作切割它的利刃,它就破碎开来。有人看到的是像青蛙一样的物质,所以就「重踩」上去。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物质就变成碎屑飞溅开来。于是又有人说该对动物更慈悲才对!当然应该啦!而另有人看到整个过程就像臭不可闻又冒泡的污秽,于是高兴地用正念铲子使它流得快些,它就真的快了!

3. 喜觉支

「苦」的经验很真实。苦深植于一切之中,你走到哪,它就跟到哪。苦令人窒息而沉重,混乱而无意义。为什么必须有苦呢?即使「我」不存在,苦仍然继续!苦夺走能量,损耗那些心力已经够弱的人的能量。你能忍受这些无意义的痉挛多久?喜觉支正好能给你一些优势。我们袖子里面必须能掏出很多这样的锦囊妙计和灵感。在精进禅修营,禅师激励性的、讯息丰富的开示给禅修者带来额外的能量,会使苦受翻转为乐受。

「模范禅修者」像牛一样不分昼夜地用功,会给你进一步的激励。如果你所在的地方虔诚的信众很多,也会有所助益。佛随念等带来喜悦,也会使奋斗的重担变得轻巧。精进力是关键因素。车没有油就寸步难行。修死随念提起紧迫感也很重要(即:随念过去、现在、未来的生、老、病、死苦以及为维持生活所受之苦)。在这个领域你需要有创意。有时我去森林里散步,因为大自然有疗愈和支持的作用。有时我遥望开阔的天空,助我敞开心扉。有一次我的老师说他很欣赏一个小剃须刀,我可以忆念这把剃须刀。我们只要轻松自在而平静,便可充满喜悦地用功。幽默也很有益。僵硬死板反而令人窒息,引起不必要的紧绷。

4. 其他止禅方法

也可以运用纯止禅。尽管所缘不一样,但运用得当可以和观禅互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几个智阶都可运用适合个人根性的止禅,以及具有激励作用并产生喜悦的止禅。随念佛、法、僧三宝特别鼓舞人心,而四梵住如慈心禅令人喜悦。另外,我也推荐寂止随念,这对激荡的诸行具有安定作用。后面有一章会详加阐述。

5. 运用发愿作为重新导向的方法

发愿就是决意令心进入某些状态,就像给电脑一个指令以产生需要的结果。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唤起我们已经历过的观智层次,例如生灭随观智或坏随观智。在这些层次上,对无常的观照很强。这可以叠加于正在观照的诸行之上。这样工作会比较容易,进展也会比较迅速。

6. 转换不善的心智状态成为善

当你陷于行苦的层次,正念弱的时候瞋随眠会变得明显。有一个将其迅速转换为无执着的善心的技巧,就是如理作意。我们常常需要这样做,以免心越来越负面。

10. 审察随观智(Paṭisaṅkha ñāṇa)

审察随观智是对诸行的三相再度观照审察。所以如同第三观智,差别仅在于这是诸根更成熟的阶段。按照人们的描述,此一阶次会涌现额外的精进力,使你提升而脱离之前观智阶次的压力经验。格外强大的信和精进是这一阶段的特征,而且你会感到心智在禅修中进展得更深。所体验到的三共相和诸行比以前更加清晰。如果信、精进等根够强,会无住于诸行,如鸟翱翔在树林和山谷上方,最终像一架飞机越飞越高。这是此阶观智向下一阶观智前进的时刻,所以这种情况被认为是下一阶观智生起的先兆或是尚未成熟为下一阶次的阶段。如果诸根还不够强,那么又会退回最低的智阶,再回到沸腾的水壶里更充分吸取教训。我也从这里得到启示:这一观智意味着较低智阶的成熟会经历循环往复。这种循环会反复进行直到诸根足够强壮,能提升超越诸行。我们必须进一步放下诸行,才有帮助,诸行还包括我们对曾经历或即将经历的观智的想法和执着!

11. 行舍智(Saṅkhār’upekkhā ñāṇa)

《清净道论》说解脱过程从想要解脱的欲解脱智(第九智)开始,然后是方法(第十智),结束于舍(第十一智)。能全面而透彻地观照诸行的三共相及其空性,观智实已达到成熟水平,这是因为深厚的定力、正念和观智已经变得无住(detached)、平等而锐利。对诸行不再有畏惧与欣喜,仅持舍和中性的态度。精进力高度自动运作并保持平衡。禅坐毫不费力,也倾向于长时坐禅。舍和无住已经成就。心不断深入越来越微细的法而从各个方面观照诸行。定力也越来越深,趋于单一性而非多样性(译注
3)。这是修观的里程碑。从此开始,随诸根成熟而到达解脱之门。

三解脱门是:

1. 无相解脱(Animmita Vimokkha )

通常说信心很强的人倾向于走此门。他观照诸行之无常相极为深入,便从诸行的相状解脱,导向无相的、无为的涅槃。叫无相解脱的原因也是这一阶段超越了语言描述,因为正是通过各种相及其相互比较我们才能够描述事物。因此,脱开一切桎梏,心从一切有为法解脱。

2. 无愿解脱(Appanihita Vimokkha)

通常说定力很强的人倾向于走此门。他们观照诸行之苦相达到极为深入,因此就会放下一切有为法,从而引向无愿的(另一种翻译是无寻求的)、无为的涅槃。所以,它还有不再执取、也不逃避痛苦的本质;只是平静之乐。

3. 空解脱门(Suññatā Vimokkha)

通常说慧力强的人倾向于走此门解脱。他们观照诸行中无我之相极为深入,因此只有对万物任其自然而无住。所有的妄相消失,只有法尔如是的实相存在——没有时间性、最自然的无为的涅槃。它也像一个空无诸行的广大空性,法尔如是,本自具足。

海上翱翔,新西兰·N岛,2004年

这只鸟是只塘鹅,正从栖息地飞往新西兰的海岸。海洋浩瀚无际气势磅礴,
鸟的飞翔象征旅行,往往是穿越生死轮回的大海之旅。而这只鸟正如提举
的心识。一个象征性的例子是船上养的鸟,当它看到陆地,便飞去再也不
回来──不返之鸟。这只鸟滑翔在大海上,观照其中一个波浪,就是腹部起
伏或出入息吗?故事的寓意是,观禅所缘只是达到目标的方法,重要的是
鸟向安全之处飞翔,那即是对有为法的离欲,它使你向无为法飞翔。

当行舍智达到顶点,你就达到解脱之门。但我认为是后来审察智的心识生起之后,才会清楚生起的是哪一解脱之门,因为相应的理性判断是在后来基于此心识而做出的。因此,由于解脱之门、波罗蜜(pāramī)、审察证果的经历及其所缘的影响,涅槃被分别称为「无相涅槃」、「无愿涅槃」、「空涅槃」。随后是随顺智,导向道智和果智的生起。这是到达道智和果智之前的几个观智的总称。

这点在《阿毗达摩》中用出世间心路过程显示如下:

X 1 2 3 4 5 6 7 8 9 10 X

b bc ba M Pr Up An Go Mg Phl Phl b

以诸行为所缘 以涅槃为所缘

(三共相其中之一清楚)

1. 有分波动(Bhavaṅga calana)

2. 有分断(Bhavaṅgupaccheda)

3. 意门转向(Manodvārāvajjana)

4. 遍作(Parikamma)

5. 近行(Upacāra)

6. 随顺(Anuloma )

7. 改变种姓(Gotrabhū)

8. 圣道(Magga)

9. 果(Phala )

10. 果(Phala )

4-6 是随顺智(no. 12 )

7 是改变种姓智(no. 13 )

8 是道智(no. 14)

9-10 是果智(no. 15)

12. 随顺智(Anuloma ñāṇa)

随顺智(第十二观智)被认为是现起出世间所缘以前、以诸行的三相之一为所缘的最后一个心识刹那。称为随顺是因为它随顺于前面的观智,实质上它是前面观智最成熟的形式,它可强力到令出世间道及其所缘现起。也可认为它是从世间到出世间的最后环节。因为它只发生在一个心识刹那,所以太短又太微细难于精确观察。但证入出世间法的人知道它确实存在。它是如此微妙的一个过渡状态,只有极度敏锐(如锐利针尖指向虚空)的观照才能觉察。

有趣的是:最终驱散诸行之相归功于这个观智,却不是以无为法为所缘的几个观智,因为这几个观智只在乌云消散后出现。因此,此处珍藏着观道(上至涉及诸行部分)之慧的最精微的部分。

因此,从这里我逐步发展了一种方法叫作直指技巧(the pin-point technique),这是将无为法的特性也包括进来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寂止随念(the meditation on peace)的同义词。

13. 种姓智(Gotrabhū ñāṇa)

14. 道智(Magga ñāṇa)

15. 果智(Phala ñāṇa)

这三种智随圣道(path)的现起而出现。它们相续出现,占用四个心识刹那,因此是发生在如雷电闪过那么短的瞬间。它们又拥有同一个所缘,即无为界——涅槃。

种姓智像跟「另一边」的连接。在经典中,它是转向「圣道」的心识。当它现起,圣道亦现起,这是整个过程的自然的一部分。但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进入其他安止定的时候,如四禅八定。所以它就像转入或切换进入不同层次的经验和生命领域。

「道心」和「果心」是出世间心,因为它们只缘取出世间的所缘——涅槃,没有别的。「道心」是出世间八正道的展现,是最纯净的层次。它的功能是从根本上净化心的烦恼。修行人在哪一圣道,哪些层次的烦恼就被祛除。在须陀洹道,去除的是疑、身见和戒禁取。而最终的阿罗汉道则去除一切烦恼。

若是「无相定」,就是不可描述。若是「无愿」,就是放下一切。若是「空」,就似乎是一切皆无,然而这正是法尔如是。

「不转起」、「止息」、「终极的平静」、「无生」、「不死」的描述,很清楚是指脱离了诸行和生灭过程。也意味着脱离了能所(主观─客观)类型的认知,因为它是安止定。所以在这三种智显现的短暂的瞬间,你就像失去了意识;或者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经历了暂时中断(blackout)或一个空档(gap)。有人认为暂时中断意味着圣道的现起。但这种想法太想当然尔,因为有多种原因和多种心的状态会出现暂时中断。

出现假寂灭有一些原因:

1. 昏沉睡眠

你可能因为掉入睡眠而暂时中断。睡眠意识或者说有分(bhavaṇga)会在你疲劳、困倦,甚至是清楚而平静的时候发生。通常你不会觉察到它是怎样发生和何时发生。只有出来之后才知道。如果是由于昏沉,你的心通常是沉重和不清楚的。有时心是清楚的,你知道它如何发生的和何时发生,这样,昏沉就只发生短暂的刹那,而且会很寂静!但此时无疑没有很好的观。禅修者只要习惯于观察睡眠意识如何发生,就会对「睡眠心」的渗入很熟悉。

2. 喜和轻安(pīti passadhi)

喜和轻安是好的心所,令人愉快而且柔软,容易进入其中,什么都忘了。于是可能忘记了自己一会儿,此时就像忘记了一切或者落入深度睡眠。就如前面一样,此时也没有很好的观。

3. 乐( sukha )

这种情况的发生和前面的喜和轻安类似,但这里的乐是深定和安宁带来的一种安乐。

如果我们不曾经历这些层次的定,很容易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寂灭。这就像落入一种非常安宁的深度寂灭。请你再次问问自己:这又怎么样呢?对习惯于深定的人来说,这是家常便饭,很容易以正念观照并放下。

4. 入定

当更深的定和更微细的目标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通常有几个刹那像失去意识一样。这是因为它是新的经历而且只发生在短暂的几个刹那。在纯止禅中当正念不那么敏锐时更是如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会更加明朗。不过同时我们知道某种「特别」或「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了。这也是很容易产生执着的事。以此激励信心是可以的。若要弄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就应该无执着地以更清晰的觉知,做更深入的观察。

5. 舍(Upekkhā)

当正念和正定很强、很稳定,舍可能会生起且很有力。它可能持续相当时间,禅修者变得非常离执(detached),远离一切以至于除了舍本身外一切都消失了。这只是一种非常微妙、深刻的中舍性。经历的时候就像一种非常宁静的暂时中断。这种情况在行舍智时经常发生,也会在深观诸行时发生,但这仍然没达到出世间。

6. 灭后又生(uppāda nirodha )有关的观智

观禅经验包括与无常有关的经验,因此涵盖诸行的变化。消失、变化和灭去达到顶点就是灭,这在经验上常常是「暂时中断」或「失去意识的几个刹那」。当心识灭去的时候更是如此。这些现象和观有关,但不一定是出世间法。高估了自己的经验很不好,因为这必然阻碍进步。

真正的寂灭是随圣道现起一同出现的。下一个观智会确认它。

16. 省察智(Paccavekkhana ñāṇa)

圣道现起后,紧随的心路历程生起时,便生起这种观智。有趣的一点是,这些心摄取的所缘是:道、果、已祛除的烦恼和剩余的烦恼、涅槃。这就是说从那「特别的暂时中断」出来后,在证悟道─果的心路过程的前后和当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清楚地印记在醒觉的心识上。这也意味着你能醒觉地体验涅槃,即无为界。怎么可能生起法疑?正如有人说:「如果闪电击中头,你能不知道吗?」我们有可能弄错,因为我们会遇到很多奇特和极好的经验,但真正体验了无为法的人不可能起疑。

一旦确定证道(当然是必须的),然后像下面这样进一步发愿,重复或再体验圣道之果:

「愿我重新体验最高的法」或「愿我重新体验圣道之果」。

注意在第一个发愿中「最高的法」显然是指出世间法(lokuttara dhamma),但是没有说明是九种法(四圣道、四果和涅槃)中的哪一种。因此这就看如何发展、进一步理解和审察了。

注意第二个发愿并没有说四个圣道中的哪一个。但是从省察智可知道至少是第一个圣道,随后会是第二个,或第三,或第四。到时候就会知道!

只要能适切发愿,就一定会重新体验圣道之果。有人可能无法达到自在。但在精进禅修中,我们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复证果经验的。如完全失败,指导禅师有理由认为你所经历的是假寂灭,而暂时不给予更深入的禅修指导。入果定的时间可逐步延长,从几秒钟到几分钟,到几小时,也可能到数天。坐禅中,当定力水平很高、用功很好的时候,我们发愿:「愿我入果定五分钟、……十分钟、一小时、三小时。」等等。如果想达到入果定可能的最长时间一周的话,必须有更好的定力、决心和准备。然而大多数禅师认为没有必要。另一方面,重复入果定是证入下一个道智有益的踏脚石。第三点,如果可能的话,这也是禅修者可以歇一会品尝他用功的果实的时刻。这时的禅修者正是我老师所描述的人:「他于现法乐住。」

果心按分析是属于出世间果报心(lokuttara vipāka),因此它是一个再现和重演。接下来的每一个道心都有其果心。显然它们各个有别,至少从世俗这面看是这样。我们可说后面的比前面的「更清晰」。「暂时中断」怎么会清楚?这就是经验了 [42]。这是在「省察」当中的清晰度。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有趣之处。涅槃,是无为的真理,不能通过自身进行分析。分析就意味着有为法。我们所能做的是基于它给「省察智」留下的印象。你不能直接认知真理,只能就它留下的脚印来认知它。
这是因为「了知」亦是一种缘起的有为法。《阿毗达摩》本身处理这个问题是通过把圣道和圣果作为出世间心,而此心只能在其「发生后」通过省察智才知道。

所以你会看到「省察智」在后续的修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你必须善巧地决意,而且必须小心不要把水中映出的月亮当做月亮本身。

就我个人观点,我认为圣道(magga)和果(phala)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生起的途径和近因不同。在圣道之中是一个主动(kamma)的第四至第七速行心识,所以意志的力量更强。它源于随顺阶段心识的脉动的主动力量,而随顺阶段全面祛除烦恼,在后面几个圣道力量更强。而果对圣道的重复则源于希愿「重演」。「重演」就像再版,不可能在「省察智」中留下比原版更清晰的印记。但在后续的圣道中,果即使不能比第一道智的省察更清楚,但也能够一样清楚。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果的影响可以通过延长入果定的时间进一步扩展。这也会使果的效果和省察过程更加明显。

因为果本身的特性,所以除了以上所说之外,还有别的益处。首先,它有疗愈作用。从佛陀用果定治疗自己开始,果就一直被用于治疗。但它必须强有力且能持续足够时间,而且治疗效果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它无疑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佛陀完全成就了四神足(iddhipāda),果定可以延长他的寿命至可能的最长时间。

第二,它是净化和宁静的,所以能帮助较低阶次的圣者进一步净化其心,使宁静的生活更加宁静。

第三,由于果是位于观智阶次的顶点,禅修者可以此为基础对观禅的发展做出更清晰的概观。也就是说,从果出来之后,你可以发愿进入每一阶观智的阶次进行省察。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发愿:「愿名色分别智生起。」然后像过去一样用功,注意会发生什么现象。接着会发生此阶观智的体验。我们可重复几次,重复越多,这一阶次的观智便越清晰、成熟。到满意的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愿研究下一观智。如此继续下去直到你把所有观智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完毕并感到满意。这样,我们就能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观智,如其特相、作用、现起、近因以及对修行和生活的整体影响。这也有助于使智慧成熟而证得下一个圣道。

通常禅修者被告知决意生起第四观智:

一旦入果定的发愿成熟,就应该这样发愿:「愿生灭随观智生起。」这是开始走向更高圣道的方法。自然地,随后的观智会是我们熟悉的模式,但会更加成熟。这第四观智如何展现,是证初果的人的一个特征,往往被禅师们用来判断是否证了初果的标志之一。禅修者的第四观智会极为清晰,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清晰。不过这点当然不是只为印证是否证悟初果。

我们也可以说后续的观智是更成熟的。因此,每一个观智都必须控制不要过早进到下一阶,才有更多时间变得更成熟,然后再让它进到下一阶次。这也意味着在「行舍智」时,我们应控制不进入以前经历过的「果智」,无论这种体验多么美好。所以在开始修一个新的圣道时,我们被要求发愿:「愿我放下旧法,体证新法。」新法指的就是新的/下一个道心。希愿证得新的圣道的人还有更多功课要做,将于下一章讲述。

至此,注意判断禅修者是否通过了须陀洹道的要点是很有意思的。这些要点可在缅甸一位禅师写的观禅著作中找到一部分:

1. 清楚地经历了第一至十一观智。

2. 引至出世间的随顺智很清晰。

3. 中断转起(生灭)而进入不转起的刹那,以及从不转起出来都很清楚。

4. 从省察随观智所获得的无为法特性很清楚。

5. 在道智和果智之后,出现极为清晰和成熟的第四观智。

6. 从出世间心出来,现起极为纯净的心识。

7. 能够通过发愿重复入果定,并且能够住定较久。

放下已证的旧法,将经历不同凡常的新法(观智)。

磨锐、引导正念和发展观智

 

你可能认识到了,如果没有一种发展观智的思路,就不可能全面讨论磨锐并引导正念。因此我把它们混在一起讲。我们来看看这些观智的显著之处及其在十六观智中的位置,就更清楚了。

1. 名色分别智无疑是首要的,因为它是通向一切观智的大门。最初观到超越概念的实相,就如跳水,你必须首先接触水面才能进入水中。还可能有其他方式吗?

2. 随后自然会看到法与法之间的相互关连。这是属于第二观智的内容。

3. 然后观察到这些现象的流转直到清楚地看到它们的生灭,仅仅是一个接一个的生灭的过程而已。这是第三和第四观智所达到的水平。

4. 对流转的观照的深化和明朗化达到深入体证三共相。这是第三至第五观智所达到的水平。

5. 对诸行不如意、苦的觉知是对诸行产生厌离、离欲的过程。这是和苦相关的诸观智所达到的水平。

6. 这种厌离积累起很强的动力提升你超越诸行。这是第七至第十一观智所达到的水平。

7. 内观和厌离成熟,你出离诸行进入出世间的层次。这是第十二到十五观智涵盖的内容。

反复审察整个过程。这是省察智。

如果禅师清楚这种发展过程,那么他就能帮助禅修者磨锐其心和引导其心沿着这个道路发展。

例如:首先脱离概念法观照诸法

然后看到相互关连,即诸法的缘起

接着是三共相,等等。

最关键点是「行舍智」,它会导向「随顺智」。在我们步入这个问题前,我们也必要考察《增支部》中提到的观的发展的五种觉知。

这五种觉知是:

1. 觉知无常

2. 在无常中觉知苦

3. 在苦中觉知无我

4. 觉知厌离

5. 觉知离欲

从这些要点我们看得很清楚,三共相互相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三角形的三个边。我们也看到,对一个共相培养觉知会导向另一个共相——更清晰觉知无常导向更清晰(在无常中)觉知苦,这又进一步导向更清晰地在苦中觉知无我。然后又更清晰地觉知厌离,再到更清晰觉知离欲,而离欲常常视为出世间法和涅槃的同义词。

图十五

循环起伏当中的循环起伏

 

对修行人来说,循环起伏发生于一切时一切处。有好的时光,也有不好的时光。但正如导师所告诫的那样:「当你迈上旅途,你有时会遇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有时则会遇到景色单调的地方。然而你继续前进!以正确的方法正精进,除了逐渐进步还会发生别的吗? 」

外界条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内部条件也同样会随着信心和意志力的强度而起伏。各种因缘条件和因素都在起着相应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信心坚持到底。「安忍导向涅槃」是导师的另一名言。所有这些都和循环起伏有关。

我们还需要注意有时三相之一会比余下二者更突出,这在对观智的阐释中可以看出。举例而言,第一、二观智中无我突出,第三观智中三相都突出。第四、五观智则是无常,第六至九观智则是苦。第十二观智则是三相之一。第十三至十六观智则是无我。所以你可以说有一个三相之间的循环起伏。

图十六

这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描述方式,就是愉悦的经验和糟糕的经验之间的循环起伏。糟糕是苦相的显现。再次强调,重要的是确定持续正念修行,就不是在原地打转,而是成为旋风上升并摧毁诸烦恼(如执取)。只要我们清楚自己修行中循环起伏的特性,就不会失望或得意。你会坚定不移地以平衡的精进继续向前。

前面多次提到,三共相只指向和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正如一位注释者把无常(非无常相)定义为名色的不停地、刹那至刹那地生起和消融。苦和无我的定义完全相同。这对于实修有一个确切的意涵和指导作用。这其实是导向「无相」的禅修指示。

举例而言,当我们用正念观无常相,会注意名色法的变化、流转和稍纵即逝的特质。它们的自相如坚硬(如在地大中)、或疼痛(如在诸受中)成了踏脚石。就如我们初次凝视着水流,观察水的流动。只要注意力引导得好,我们会和水流的过程一同流动变化。诸法的自相不再显著,但刹那至刹那的变化,即诸法的开始和结束(即第四观智),成为唯一明显的现象。那么所缘是什么呢?我们或许可以说,是无常相,也就是所缘即生即灭。当观照进一步敏锐,看到的则只有灭去(第五观智),甚至到「空无一物」。但禅师会告诉我们这还不是真正的寂灭。只是有为法的坏灭相(saṅkhata
lakkhaṇa)很清楚。它仍是有为法的一环,只是因为太微细所以你认为空无一物。因此,必须继续进一步磨锐并引导。甚至那些相都不是真实的目标。它们就像最初的所缘,不离概念,诸法的自相没有概念,它们只是踏脚石,也就是导向无相目标的方便——那正是离诸相的涅槃。到达此点即成就「无相定」。

就苦相而言,引导自心观察逼迫性、不圆满或不完善时,自然的反应就是厌离和放下。这将我们带至某种更深入、更微细和更真实的东西,对此我们在继续观其逼迫性;它只是一个妄相,因此我们更深入一步。这样看起来我们再次不执着于目标,不管「苦」是以自相出现或共相出现。要点是放下和无愿,因此达到「无愿定」。它的另一个定义是不再作意于所缘(undirected),这意味着一种不追寻任何事物的状态。仅仅如此,于此已足。

涉及到无我相之处,我们引导自心观察一个自然有自相的法,如其本然。首先要脱离概念法而了知,然后自然地见到法的自相和共相。就像用显微镜时增加放大倍数。增加放大倍数之后,前面看到的目标不再是一个真实的图像,而新的才是真实的。目标就是这样再次超越。它们全部都是到达空定(void
concentration)的方便。空如何出来的?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当存在有为法的相,就总是有比较的空间,这就是限定——如一条直线被确定这一直线的两个端点限定。越复杂的形体,就有越多的点来限定它们。至于涅槃,是无可比拟,无法限定或界定的。即使我们想一个点,我们会想到没有被这个点覆盖的区域。所以,如果我们到达那唯一存在那里的东西,所有界限都会消失。就像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点。但是一个点和多点比起来,它更接近无点的真实情况,所以这个点是到达真实存在的方便。那一点是什么呢?只需要如实知见,只需要觉知一个法,一个有自相的法。

因此,当一切消失时,就像进入一个由空构成的无限空间。但它不是空,它是真理,是无为法,是没有时间性的真实,向来如此,永远如此。无疑它不是我,也不是你!不是自我!

这就是真正地引导观禅,然而初学者却不易明白。随禅修进展,这种理解的清晰度和准确性也会增进。虽然其他包含清除、增强和磨锐的修行都很重要,也很必要,但都只是为了达到此点的准备阶段。这种对已磨锐的正念给予真正的引导,是真正的观。

直指法

 

渐近法和直指法

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说不是什么,一个说是什么。

渐近法是藉着祛除不想要的而发挥作用,于是我们就更接近目标。有如牧羊犬引导羊群进入只有一个小门的围场。它围着羊群跑,防止羊跑散。结果羊群就被引进了那个门。

我所遇到的南传念处禅多属此法。观照无常的事物,于是我们观照的所缘消失。观照苦,我们放下执着。观照无我,我们放下对我的执着。其结果就是你不断认识到缘起的诸行是苦,并不断地放下。由此产生的效应就是不断向无为法推进。

你可能会说这并不直接,然而,这是最安全的。人们的贪心随时准备抓住没那么有价值的东西当宝贝。此外,我们还不知道彼岸是什么。如人们说:「我们不知道谁见了道,但我们知道谁没见道。」我们还可以加一句:「一个人见道之后,他自己知道;但有些人认为自己见道,实际却没有。」

直指法指的是直接指向目标的技巧。就像将箭射向牛眼,直接射中目标,开门见山。有些禅宗的方法就是如此。上座部佛教也可找到很多例子。

如何瞄向我们不知的一点?答案是,我们瞄向我们想得出来的几点,这是一个方向。真理不是一点,它超越一点,但我们能有一个尽可能接近的点,我们从那里开始用功。因此,我们必须记住,这点只是到达终点的工具,所以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这就像到了门口并不停留,必须穿过门走进去。

以《一夜贤者偈》(Bhaddekaratta Gāthā)为例子,头两行说,

        「勿追于过去,勿愿于未来
         过去已流逝,未来仍未至。」

这两行属于渐近法。其作用是清除和放下。

第四行说:

        「坚固不动摇,观察现在法;
         即此现在法,内观能穿透。」

这几行是直指法。直接以穿透性的正念,观察当下的真实法——此时和此地。

别的地方如《小部‧经集》的《彼岸道品》(Parāyana Vagga,Sutta Nipāta),佛陀告诉乌大亚(Udaya):

        「祛除强烈的欲贪和悲伤二者,抛弃懈怠不再担忧。」

(此属渐近法)

        「完美、平衡的正念之清净,建立在如实知见事物的基石上。这是解脱之智,这是无明的消灭。」

(此属直指法)

负面和正面的定义

下定义的方法有两种,即正面和负面。正面则直陈是什么,负面则说不是什么。二者对应两种表达方式。就某种意义而言,这也反映出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或者「不是」。

那么,真理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当然存在!在更深入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注意到上座部佛教的很多定义都用负面的方法表达。也可能是因为翻译时沿用了否定性的前置系统,如

alobha=a+lobha 即:无贪=无+贪

adosa=a+dosa 即:无嗔=无+嗔

asaṅkhata=a+saṅkhata 即:无为=无+有为

但alobha(无贪)并不仅仅意味着没有贪执。它指的是和贪执相反的一种心的素质(心所),即离欲、知足和放下。同样,把无瞋根据情况翻译成接受或友善会更好。这里的例子是告诉我们硬币有两面。即使一个语词被赋予负面的定义,但你仍能得到其中正面的定义。

然而对无为法就很困难了,因为大多数人从未经历过。很快说这经验是什么,很可能出错。因此想它「不是什么」比较安全。但我们不应该仅止于此。我们必须迈向「是什么」,也就是引导正念和作意去接近它。

在直指法中,你得到的用功方向首先是由概念表达、由语言支持的真理,然后你引导正念去直接体验它。

例如,《摩罗迦大经》(Mahāmalunkya Sutta)描述了比丘们如何修习寂止随念法(upasamānussati)…… 这无疑是直指法的一个例子。

所以我再重申一下,我们可以试着掌握一个关于实相、涅槃或无为法的概念性理解,并引导清净的正念观照,然后让它朝这个方向发展。如果我们已经有了那种经验,那从出世间法出来时就应当把握了「省察智」留下的印记。那是究竟真实法留下的迹象。去辨识并跟随它们,便更接近、更熟悉真实法,频繁地出定并省察,可发现很多这样的迹象。

以下是一份清单,列出了一部分:

A. 无常

    灭(会再生起)
    灭(不会再生起)
    无可比拟的不生不灭

B. 无我

    当下
    现法
    只是现起
    永恒的现起
    清净的存在
    如此而已
    无为/非缘生法

C. 苦

    离欲
    彻底放下
    平静
    解脱
    离有为法的寂静/解脱
    终极的平静/解脱

你会注意到我理出这个清单用了与三共相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有真实法相对应。它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就是运用更微细的概念导向目标,也仍和真实法对应。最终的结果,就像一条线变短,直到变成一个点。这个点变得更微细直到它超越了自己。也就是从多样性到单一性,再从单一性到超越。

这个点是什么?它是一个具有其自相的自然现象,真实法或真理。因观禅正念的敏锐程度而有不一样的体验。只要具有开放、完美而平衡的正念,无为法就接棒了。那是纯净的观和观的所缘,我们甚至不应把二者分而视之!这是为了引导自心进一步趋向目标和更接近目标。一旦这个过程积累起力量,它便自动走向目标。我们那时一定脱离了所有概念法,不管多微细和微妙。终极的真理、无为之法不能精确定义;只能如其本然!即使这样说也嫌太多!

正确地说,直指法要发挥最好的作用,必须至少在传统的渐近法框架内已有相当雄厚的基础。首先,你不会仅以某个美好的经验为目标。遇到什么就放下什么,针对每个现象都仔细考察自己是否已放下。

其次,脱离诸行朝向涅槃的驱动力已经很强,所需的只是有人精确地指明方向,或者移除了原本忽视的障碍。我们也可以说,在解脱的门阶前,很多人跑来跑去,就是错过了那个无点之点、无门之门。在这种关头,这个方法最有用。对于初学者,我建议他们先按照传统的、经过时间考验的念处禅修系统进行全面训练。

想(saññā)、作意(manasikāra)和思(cetanā)

 

这些也许应在此书稍前的章节讨论。对它们的认知其实含涉修行很基本的东西,这里则到达顶点。这三个心所放在一起,分别涉及到心的经验、心的方向和心的控制。

想就像感应器和接收器。作意就像方向舵或支点。思就像驾驶员或控制员。禅修就是这三者同时发生作用。但是人们通常认为它们依次运作。例如,开始你希望(思)正念生起,然后把注意力转向(作意)所缘(如呼吸),再觉知到(想)所缘是什么和所缘的情况。在后面阶段,思和作意进入「自动模式」,我们所得到的是想带来的经验。

思必须设置恰当而精确的作意;慧不足,就做不到了。所以我们说思引导我们出离轮回——即缘起的世间(vutṭhanagāmī kusala)。经验留下的印象则由想来提供,当心随后回到理性思惟的常态可以依此回想、判断,并在需要的时候得出明智的结论,以进一步提升修行。但在关键阶段,作意是决定一切的。

有趣的是作意心所(manasikāra)。这是将心引向目标的心所。然而它却不止于此,还把和所缘相关的其他心所带出来。如果我们想象轮盘当中的球,它旋转然后落到一个有数字的槽里。那个槽可以看成所缘,球是心。在静止的状态下,相关的心所以那个槽或所缘为轴心。轮盘旋转时,作意就是轴心,中心点确定了其他条件。

图十七

所以佛陀在巴利三藏《中部》的《一切漏经》(Sabbāsava Sutta)中,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

1. 当作意一个所缘,生起的心是善还是不善。也就是以所缘为基准。

2. 是生起疑、邪见,还是正见及证悟。也就是以能观的心智为基准。

这样我们知道,直指法识别并连接作意的这个枢纽位置,并且有意让其运行,来产生真正的究竟真理的经验。

再重复一次,如果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基础(即正念很强、连续且敏锐,修观达到像机器一样自动观照等等),我们只需直接引导其心观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正如遵循导师对梅塔古(Mettagu)的教导:

    「每一个方向都有你知道并认知的事物,无论是上方、下方,周围还是内部。
    脱离它们:不要从它们之中寻找安歇和痛苦的解除。
    不要让心止息在这些世间产生的事物上,不要止息在有来有去的事物上。」

(此属渐近法)

或者如对迦图堪匿(Jatukanni)的教导:

    「放下对世乐的贪爱,
    看看放下这世间是多么的平静。
    没有一物你需要抓住或者推开。
    让你过去的遗留消失干净,让你未来不着一物,
    如果你不执取现在,那么你将平静地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

(此属直指法—— 直接至平静)

或者如对乌达亚(Udaya)的教导:

    「祛除强烈的欲贪和悲伤二者,抛弃懈怠不再担忧。」(此属渐近法)
    「完美、平衡的正念之清净,是建立在如实知见事物的基石上。这是解脱之智,这是无明的息灭。」

(此属直指法)

那完美、平衡的正念之所以完美,是因为它敏锐、精确地觉知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用概念。它之所以平衡,是因为它强大和稳固。如此而已!

每当我在禅修过程中发现新的东西,我会惊奇自己多么愚笨竟然忽视了它们,结果漏掉了很多要点,犯了很多错误。这些是我们的预设的观念,尽管我们没有去想它,但只要它在我们脑子里存在就足以阻碍一些重要的证悟。这些常常涉及到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关于思想和生命的最基本的东西。我认为它们通常是随眠烦恼赖以开花的温床。

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心和所缘的关系,这是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因缘关系。常有人问一个问题:「心和所缘不一样吗?心能够以心为所缘吗?」
这些看起来颇为打趣的形而上的问题实际上是在探求生命的本质。一次我认识到,我们能够知道的心只能当做所缘被知道。那么心是什么?在《阿毗达摩》中,答案是不可能知道正在识知所缘的心。要问为什么,我得到的回答是心不可能同时既识知所缘又当做所缘。我想如果我能继续问下去的话,得到的答案会是我老师常常回复我的话:「继续用功观察,你就会清楚。」我要说的要点就是:不要认为理所当然。这是因为一旦把这些基本问题认为理所当然,那我们就不会深入考察它们,这就让轮回的巨轮继续旋转了。不深入考察等于疏忽,继续让无明贻害。为了令心超越,我们需要突破这个障碍!

另一个类似的问题是关于存在和不存在。这个问题我在经典中多次读到,但我视为理所当然。例如,佛陀说如来死后存在是一种极端的观点,说如来死后不存在是另一种极端的观点。大半的时候,我认为这是阿罗汉或接近证悟阿罗汉果位的人的事。然而我们其实应对接近证悟的状态具有正见。执着如常见和断见等邪见会关闭通向证悟的大门。「鳗鱼扭动」是一个在哲学上表示逃避问题的词汇,也不是答案。无明的观念在愚痴心识的运作模式中扎根极深。我们必须(在这件事上采取开放的态度)突破它,并(藉着完美正念的无相定)如实了知。

这点需说明一下:执持常见的人总在寻求一个有相的目标。这样就不能从缘起的诸行解脱。有人曾说:「我不能明白有限的、缘起的心如何体验非缘起的。」心会超越自己。因此这人给自己造成的限制会令他不能超越!

另一种情形,断见视寂灭为否定实相的概念。就像有人听了关于涅槃的开示后说:「这个教导是危险的,如果寂灭好,我还不如跳进河里淹死算了。」此人理解的意思是错误的,只是一种概念性的寂灭。要知道被称为「寂灭」的实相,我们必须亲身体验。这又是一个取其负面定义,却没有考虑正面定义的情形。有些极端的情形中,一个人甚至可能想自杀!

所以为了使直指法指得更加精确,我们必须小心祛除这些微细的假设和观点。它们是障碍,会掩盖真实的本质。说「我没有任何概念」、「我如实认识事物」是很容易的。我可用以下的话来应答:好多次我以为我不在思考,但后来我发现我的确在思考!

关于直指法,还需要一提的是,因为是直指,曾一度遥远的目标现在来到了近前。由此生起的精进力可能很巨大。一不小心的话,我们会缺乏耐心而急于求成,而且痴迷。因此需要极强的舍和无住的心态。一旦修行陷入渴望和贪着,最好还是回到原来的渐近法。

 

第六章 涅槃

 

就算是初学者,也应该知道涅槃是什么,因为这是正见。更精确地说,这是对真理的正见。我们若立足于正见,则生命中一切思想和随之而来的行为都会正确。对禅修者而言,正见将使方向更清晰,不致偏离。

就初学者而言,这应该说是正确的「想法」──也就是有关正见的概念,犹如地图上的标记,这便是本章谈及的内容。如果你不确知涅槃是什么,至少必须清楚知道它不是什么。一旦我们禅修渐入佳境,一旦我们体验到并能够确定许多其他导向涅槃的重点,涅槃的概念就会更清楚了。

然而,唯有修行够深入并发展出此种观力的人,才能体验涅槃。它是真理、是实相、是概念达不到的境界,它也不能为五根门所见、闻、嗅、尝或触。唯方向明确、高度专注而敏锐的心才能察知。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佛陀本人曾定义并谈论过涅槃,在开示中经常出现。举例来说:「涅槃是无上至乐。」而有些人甚至认为根本不应以言说来传达!可是,不告诉别人目标是什么多奇怪啊!已故的马哈希尊者著有《涅槃的本质》(The Nature of
Nibbana)一书,我则希望在此对初学者或比初学者资深的修行者提供清晰的概念,来帮助修行。

涅槃是究竟真理,不是抽象的想法,它是可以就在此时此地直接亲证的自然现象和本质。换句话说,它不是概念,它比你我(你我只是个人的概念)更真实,比形状,空间和时间更真实,也比哲学真实。若你未能体验它,并不意味它不存在。

其次,它是无为的实相,这即是说,它不依赖其他因缘条件而存在,也是说它没有过去、未来和现在,它超越时间。我们所能说出最接近涅槃的词语是「当下」,但当下的时刻也是一个概念,因此,它常被称为「无死」或「无生」。有为的事物生生灭灭,这种有为的本质不是涅槃,因为涅槃是无为的。

定义无力传达出更精确的概念。「无死」和「无生」是负面的定义,只是指没有业有过程所产生的出生和死亡,却没有告诉你相反的、应该传达的正面的特质。我们可以理解,这样定义是不想提供错误的观念,目的在于先除去现阶段错误的观念。

因此,举例来说,圣典的确说涅槃(Nibbāna)由无贪(Ni+vāna)等等而来。

    三界是行(saṅkhāra)
    涅槃是灭
    三界是再生
    涅槃是不再生
    三界是积集
    涅槃是不积集
    三界是有为
    涅槃是无为
    三界是生
    涅槃是无生
    三界是生灭
    涅槃是不生不灭

提供反面定义也是由于除非亲证,没有人真正知道涅槃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若提出与三界相反的特质,我们便比较容易了解,也有方向可资前进。因此我们要认识贪欲的特质,然后远离。同理,我们也可以远离行、再生、积集和有为。我们应清楚知道,一旦正念转为观智,亦即导向解脱。

然而,如果说涅槃是真实法(paramattha dhamma),它的特征便是平静。我第一次听说时,既惊又喜,这比起其他定义都正面,也清楚表达出:涅槃是平静。因为身心中无间的生生灭灭都止息了,好比原来波涛汹涌的大海,所有风浪都平息了;又如原来震耳欲聋的工厂,一切都安静下来。

如果将寂灭圣乐(santisukha)和乐受(vedayita sukha)两者加以比较,便更清楚。这样可能产生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感受,怎么还会快乐呢?感受可以是乐受、苦受和舍受。快乐自然不是苦受,我们通常视它为乐受。如果我们视舍受为寂静(即清净)的受
,自然也可以接受它是一种快乐,但它仍是感受!这里有一个可以帮助理解的方法:即《念处经》注释书中描述「受」时所提出的洞见──「乐即是苦」。这样说来,感受是一种感官的觉受,仔细检视起来,十分接近苦。因此,它灭去时,显然是轻松了,好像放下重担或拔除棘刺,但这些都象是负面的定义。但如果你视涅槃为「寂静」,应该就没有负面的意味了。在此,快乐的意义延伸至感受以外的,也就是凡夫的心智所无法了解的。无论如何,这当然很振奋人心,涅槃不只是一无所有那种「空无」的概念。

这便引领我们再回到前述的三种涅槃,也就是三解脱门:

1. 无相解脱门(Animmita)

体证「无相、无表征可资描述或比较」之存在:清楚感受到无常,以信为主的人成就

2. 无愿解脱门(Appanihita)

体证「放下、无为、无作」之存在:清楚感受到苦,以定为主的人成就

3. 空解脱门(Suññatā)

体证「无、无我、全然空寂」之存在:清楚感受到无我,以慧为主的人成就

第一种解脱门清楚体证无常,有信才能成就;

第二种解脱门清楚体证苦,有定才能成就;

第三种解脱门清楚体证无我,有慧才能成就。

三「门」即是无常、苦、无我这三种共相。首先在有为和世俗的层次,深刻观照三者之后,显示出它们的确是「门」。因此,可以称为无相之门、无愿之门、空门。这样你就会了解到:门是一个空的虚空,我们只是被自己的局限和堕落给阻挡了,因此,佛陀曾说:「对有信心的人,通往不死的门是敞开的。」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另一件事:在进入出世间之前最清楚的那一个共相会影响其后省察过程的认知,而哪一个共相最清楚完全视个人的根/力和根性,所以不同的人多少会有不同的省察体证。

如此,我们便会问:「那么三者共通之处在那里呢?」我可以这样说:虽然这三者的描述多少有所不同,但无苦的无为寂静是我所追寻的。说到无为 (asaṅkhata)
,在负面定义上,是指无始、无中、无终;在正面定义上,只是「那」当下,若离一切言说,即是毕竟空寂。我还必须指出,这也已经是概念了,是在省察过程中产生的。

有一次我在研读《阿毗达摩》的时候,老师叫我特别注意,我便谨遵指示。当时他在解释以涅槃为所缘的出世间心路过程。他说当心路过程一一经历后,出世间的所缘会进入有分的心流,叫我十分惊异。从这一点,我便得出结论:这早已在你心中,而且一旦在心中,便不可能失去。何以如此?它还会有什么作用?我会继续探索。

首先,就涅槃是所缘和涅槃是真理/实相/现象,有一要点必须加以澄清。前述的老师作了一段打趣的谈论,他对我们说:如果有人问你涅槃是名法还是色法,你可以回答「名法」。如果他们再问:「真的吗?」你就回答:「不!」

我也记得有一次(在塔斯马尼亚)从禅修中出来,我悟到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仅是对「所缘」的认识,包括我们对心的认识。

所缘可以说是一种缘起,一种关系。心识的存在依赖于所缘,正如拐杖,没有了它,老人会跌倒;也如墙上的挂钩,没有了它,外套会掉下来。老师教我的是,除了(在那一刹那)能了别的心以外,所缘可以是任何事物。《殊胜义论》(Atthasālinī)也持同样看法。若要问为什么,至今我听过最好的回答来自一位著名的泰国比丘。他说在那一剎那,心不能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所缘和能缘。我想,能缘和所缘不能是同一件事,否则缘起就没有意义了。

涅槃若是现象、是实相、是被了别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所缘。它可以为出世的心(道心或果心)以及智慧相应的欲界心所了别。这就是说,我们若说涅槃是一种现象,我们还是直接间接地在说所缘。假如没有心,我们能说什么呢?什么也不能说!我们又能体悟什么呢?

从《阿毗达摩》来看,严格地说,涅槃不是心,它不能了别所缘,它也不是无常或苦的色法。它和一切现象都共有第三共相──无我,因此我们说:

──诸行无常

──诸受皆苦

──诸法(现象)无我

我也听过人们说解脱的心就是涅槃,这显然不是上座部的立场。在《爱尽大经》(Mahātanhāsaṅkhaya
Sutta)中佛陀呵斥嗏帝比丘的邪见,他认为心是常恒不变的。这当然不是新鲜事,后来许多部派都同意一个常恒不变的清净解脱心。虽然对他们的体悟怀着同样的尊敬,我仍相信涅槃不是心,而是识蕴及其他四取蕴的寂灭。

也许有人对「出世间道心和果心」有争论。它们也是无常变易法,所以一个人不可能永久停留在证果的境界。也许有人要质疑阿罗汉的唯作心,它们也是无常变易法,因此阿罗汉最终要大般涅槃(parinibbāna) 。涅槃有两方面的解说:

1. (五取蕴)有余依涅槃

2. (五取蕴)无余依涅槃

很清楚的,第二类情况是指:因为阿罗汉不再贪爱后有,五蕴将会灭后不再生起,因此不再受生。但第一类是怎样的情形呢?人们说这类涅槃也包括仍有少量烦恼未全除尽的初果、二果、三果圣人,于是也包括他们的道和果。对后者来说,涅槃会成为所缘。另一种可能是,具有八等至[43]的阿罗汉和阿那含达到灭尽定(nirodha samāpatti) ,处于心灭而无处可寻时的寂灭境界。[44]

这些之外还有什么?如果有,便只有度至彼岸的人才会知道了,那是超越世间的境界。

因此,对大多数人比较重要的是导向第四圣谛──道谛──的道路。对于第三圣谛的灭谛,佛陀描述其为贪爱永尽。既界定为「永尽」,就是指阿罗汉的境界了。这只针对最高境界来讲,那么次之的境界是什么呢?缅甸的马哈希尊者指其为「稍逊的寂灭」(inferior cessations)
。那么,我们能说灭谛与涅槃有所不同吗?我只能说,到了某个阶段,言语会失却作用,概念只会使事情复杂。因此我再强调一次:练习清净自心是灭苦最重要的工作,涅槃和心是基于体证而来的文字。随着体证日深,对它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最终,如果我们功夫够深,必将体证出世间的境界。

 

第七章 净化和转化

 

《解脱道论》(Vimutti Magga)和《清净道论》(Visuddhi
Magga)是两部传承下来的禅修经典著作。今天的西方人可能比较喜欢第一个书名。第二个书名中的「清净」一词,很多人会认为是关于清教徒的。这种不喜欢,多是由于文化的原因。我个人倒无所谓。如果把清净看成除去有害的因素,也许容易接受一些。就这种意义而言,清净更象是疗愈疾病。

佛陀的教导非常实用。苦,有如疾病,其生起必有其因。去除这些因之后(即净化),苦也去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快乐——最微细的形式是平静(peace)。

我们知道,清净发生在三个修行层次。

1. 戒清净祛除语行、身行层次所生起的烦恼,以及跟烦恼有关的心所。这些烦恼在佛教名相中称为违犯性烦恼,爆发性烦恼或困扰性烦恼(transgressive, outbursting or obsessive defilements)。[45]

2. 定(心清净)祛除心理层次所生起的烦恼。

3. 观祛除随眠烦恼。

我们会知道,只有通过修观,烦恼才能彻底断除。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我们了解观的本质,也会了解其断烦恼和净化烦恼的功能。这种能彻底净化烦恼的观力显然是通过修观而产生。

随眠?什么是随眠?还是该问,随眠烦恼是如何潜伏的?心并非实体,所以随眠烦恼并不像种子埋在地下,它们是潜伏于事物缘起的本质之中。

随眠

 

一般而言有两类随眠:

1. 所缘中的随眠

我们提过,触生受,受引生其他心所,诸如不善心所。可喜的所缘生乐受,又引生贪爱。同样地,不可喜的所缘引生瞋恨,而中性的所缘会引生愚痴。我们与不同的所缘以不同的方式相连或相关。两个人见到同一个人,却会生起不同的心所。当他们不见面,这些心所又回到潜伏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说它们是所缘中的潜在因缘。

要明白如何祛除这些随眠并不困难。每一次所缘在心中现起,我们有正念观照,都会改变惯性或习性。这就像一个看不见的力量,一出现,我们就拔掉,它就逐步削弱了。心理学的术语叫作脱敏。日常的语言就是正在处理它。但在禅修中,更深层次的定和正念能看见更微细的所缘及其背后的随眠,洞察其无常,并彻底放下。

2. 心流中的随眠

有分心识之流从人的生命之始流转,不断刹那变化,直到生命的尽头。死亡时立即被另一个有分心识所取代,并如此这般继续下去。如没有根除对「有」(存在)的无明和渴爱,便继续流转。因此很多人认为心识是永恒的,或者心识中的某种东西是永恒的。

你不瞋恨时,瞋恨在哪里?你睡着时,渴爱在那里?在一篇经文中,佛陀以婴儿为例。他说你认为婴儿没有烦恼,然而烦恼却潜伏其中。只要有适宜的条件,烦恼就会生起。他归因于积集起来的习性。它是一种力量,一种动能,积集起来之后,因缘合适就生起。如挥发性燃料在温度合适时就会迸发火焰,但是我们不能说燃料就是火焰。

你会说,随眠烦恼存在于心的自然属性之中,就像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特性存在于DNA当中一样,只是我们说的纯粹在于心理层次。心识的连续性联系着各种因缘,这些因缘造成一个过程中流转的诸行。我们从这个过程建立起时间概念以及生死轮回。

突破这一点即是突破生死轮回,以及无常、苦、无我的名言和思想的概念。一旦洞察了这些本质,无明便祛除了,随心识之流而流转的随眠烦恼亦随之祛除。

转化

 

转化是指随着祛除更多的烦恼而发生的、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变化,它令善/美心所成长。正如杂草被除去,作物得到更多营养,长得更茁壮。很有趣的是,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可还原为物质元素。而对于心来说,一切都可以还原到缘起的基本单元。

重大的转化是在达到出世间层次时发生。这是心证入无为法时,由于无为法不变的特质而影响了转化。

修观才能产生净化和转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将最深层的经验和知识带入日常生活。如果做不到这点,你就会生活在像《化身博士》一书中的杰克尔博士和海德先生(Dr. Jekyll and Mr. Hyde)的双重世界。在心理学上叫「人格分裂」。

净化

 

十六观智的描述常常被认为是基于体证的描述,这是因为它是体验性的知识而不是思考出来的。但体验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观智。所以必须首先考虑体验发生时的心所、诸根和它们的发展情况,诸如定力的深度、正念的敏锐程度、直观了解程度、净化的结果。这些都必须考虑在内,也许还有更多。我们不能仅根据体验的描述来决定观智的阶次。很多非观经验可能看似观的经验,包括吸毒后的「亢奋」状态!此外,不同的观智中会重复出现同一经验。例如,很强的舍可能会发生在低于第十一观智(行舍智)的层次。另一个例子是,第三观智确实会看到明亮的光,但这种光在止禅的观想中也频繁出现,甚至会在幻觉中出现!

于是就引出这样的观点:观是达到目标的方法——它净化内心的烦恼——即真正的苦因。所以,无怪乎十六观智就是净化的层次。这是十六观智的重要功用,可根据它们来判定观的进展。

下面是七清净,和十六观智相关。

七清净

1. 戒清净——持戒圆满的时候

2. 心清净——达到近行或安止定

3. 见清净——第一观智

4. 度疑清净——第二观智

5. 道与非道智见清净——第三观智和第四观智非成熟阶段

6. 行道智见清净——第四观智(成熟阶段)到第十二观智

7. 智见清净——四圣道——第十四观智

注意第十三观智落于第六和第七清净之间,而第十五和第十六观智没有提及,但是它们可以包括在第七清净里面。

清净是什么意思?它意味着清除苦因。佛陀曾经说过:「灰尘不是尘垢……贪、瞋、痴才是尘垢。」稍微想一下就显而易见了,灰尘仅仅是一种元素。根本的苦因是内心的,它们导致生生世世的苦。如果我们的业力够好,连疾病都不会上身。如果我们的禅修很好,很多疾病都可以治愈。净化可以看成疗愈和转换的过程,是从苦恼到平静、从疼痛到舒适、从混乱到秩序、从骚乱到和谐、从黑暗到光明。

我们知道十六观智之后,常会以此判断自己的修行并急于得出自己到了哪一观智的结论。但实际上并不容易,误判的情况比准确的多。此外,还可能变得自负。更好的办法是看看放下了多少烦恼,自心净化得如何了。

1. 戒清净

经典从四个方面来说戒清净:

1. 别解脱律仪/根据波罗提木叉(pāṭimokkha)持守的净戒

波罗提木叉是佛教比丘的戒律。在家人则有五戒、八戒等等在家戒。戒清净包括遵守这些戒律而没有染犯。若有染犯,则必须进行布萨,甚至按仪轨净化除罪并还净。

2. 根律仪戒/防护诸根

诸根是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没有正念,它们对于感官刺激根据烦恼做出负面的反应。你必须随时防护。

汉克的手指 ,荷兰·海牙 ,2007年

这个故事全球皆知,讲一个荷兰小男孩用手指堵住堤防,拯救全村
免于被洪水淹没。但这好像是住在美国的一个人讲出来的故事,大
概是位移民吧。在荷兰的泰国慈住(Mettavihari)禅师以此为例,
来比喻以正念正知守护根门。

3. 活命遍净戒

比丘有严格的戒律以确保他以合适的方式获得生活资具。他不应当从事诸如商业贸易来获得生活资具。对于在家人,则不应从事任何有害的职业,任何有涉不善业的邪命,诸如武器交易、贩毒、杀生等等。

4. 资具依止戒

比丘通常在使用他们的资具(袈裟、食物、床座和医药)前后会进行如理的省思,这有助于克服任何可能生起的执着。在家居士通常不这样做,不过这样做也会受益。

在这四种遍净律仪中,一本禅修手册单独挑出第二项根律仪作为戒清净的指标。另外三种虽然也属戒律修持的层面,但并不能彻底净除烦恼的生起。一旦守护了六根门,内心也就能保持清净。

具有戒清净的人,他的生活便有功德、无过失,与周围世界和谐一致。他具备了基础,可在内心建立一个伟大的平静王国。他通向究竟寂静的道路是敞开的。

2. 心清净

观智生起需要一定程度的寂止和定力。心必须清明而宁静,如水清澈宁静,方能见底。经典中说需要近行定或安止定。这意味着五盖、烦恼被镇伏。这即便不是心清净最重要的功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功用。这样的心具有足够的力量去完成摆在前面的任务,即使遇到压力也能保持快乐和平静。事实上这种远离之乐更加喜乐、如意而有益,超越各种欲乐。

近行定接近安止定,而安止定则是心和所缘完全融合、合一。安止定使其心能够保持清净相当长一段时间。纯观的心清净通常是指刹那定,和近行定的定力相当。为了达到这些层次,有人先修止禅,然后修观。也可以直接从纯观开始。只要正念连续,就能达到近行定。

3. 见清净

人们说一切邪见都源于身见(sakkāya
diṭṭhi)这种邪见(邪见指执着于和真实相反的见解)。此种邪见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核心,这就是我。有了这种邪见,便加强了一切不善的习性,这些习性也会从痴和贪生起。见清净可除去这一切,有如拿掉有色眼镜,重新以崭新的角度观看世界。有的人没有邪见,但是也没有「见」,虽然听起来奇怪,却是千真万确。他们需要净化吗?还是需要的,因为他们有产生邪见的可能性,这称为随眠烦恼。

见清净发生在第一观智,即能清楚地分辨名法和色法的时候。这就是说,能穿透人我、时间、空间等一切概念法而见到其后的真实法。只有自然的本质和相状存在,人我、空间、时间等概念都建立于其上。概念如影子,又如云层聚拢时形成的形状。看透了这些,烦恼就会变弱,善法就会增长。我们无需再去不断顾护虚幻的自我,有如除去了扎在身上的刺,会快乐得多,而且得到安宁。从此修观的道路就开始了。

4. 度疑清净

度疑清净随第二观智缘摄受智生起。接续前一观智,我们能看清究竟真实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正是它们之间因与果的因缘关系,解释了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并解释什么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这里不存在悖论,因为这里没有概念法。

一旦体证了这一点,内心对于世界的真实本质等有关问题不再有疑虑。增强的信心取代了怀疑。我们也能探寻事物内在的因与果,以便下更好的决断。我们不再因为任何错误而责怪自己或他人。他人对自己的毁誉亦不能动摇其心,一心只有修习八正道。

5. 道非道智见清净

在遍知智和第四观智未成熟阶段,定力会逐步增强,这会让你得到诸多美妙的体验。人们自然会对这些体验产生执着。所以这就是细微的随烦恼(upakkilesa)得到机会撒下精细罗网的阶段。由于已有定力,如果这些烦恼完全得手,情况可能相当严重。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在内心净化掉这些更细微的烦恼,这些烦恼往往伴随美妙的禅修状态出现。唯有克服了这些问题,心才能进一步培育观智。

6. 行道智见清净

行道智见清净涵盖第四到第十二观智的九个观智。对三共相的觉知和洞察加深时,内心便更加净化。由于无明覆盖而未见三共相所揭示的生命的真实本质,就会出现问题;所有随眠烦恼都是从这里萌发出来。所以,只要我们沿着超越概念法的内观之路继续前行,就是净化了。

7. 智见清净

在出世间道发生的净化是净化作用的里程碑。这正是根本摧毁烦恼之处。某些烦恼不会再在心流相续中生起。后续的道智将根除更多的烦恼,直到烦恼灭尽。这和心识所触对所缘的出世间特性有关。光明出现,破除了永恒黑暗的魔咒。由于这种关系,眼前只有一条路可走,而且没有回头路。得到的成就是超越一切有为法的自由和宁静。法尔如是!

简单之人的观禅进阶标准

 

这里的「简单」并不是愚蠢或迟钝,不过当然不包括「复杂」。复杂的人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本来是净化却成了受苦,这就是那些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的人。他们有了些许进步之后,产生强烈执着,常常无可救药。这是由内在的习性所引起,而崇尚物质的文化又滋养了它。有人甚至演变成计算自己会如何过关斩将:「总共有十六观智,如果我在一个禅修营中得到两个观智,那么我就会在八个禅修营把它们完成……。」过了一些时候,他可能会决定一次能获得半个观智就够高兴了。即使是这样,也还是要求太高!

我记得第一次学习到观智时,我能够把我的经验清楚无疑地放到各个观智阶次之内。但过了一些时间,我注意到我遇到的很多情况都无法再这样做了。幸运的是,那时我是一个简单的人。我只是继续用功,有时是因为信心,有时是因为我注意到自己更了知三共相。但教禅多年下来,我遇到很多「复杂」的人们;因此我决定勾画另一组观智进阶的标准判据。

期待进步是自然的。信心和希望紧密相连。多少期望算太多?多少期望算太少?一组合理的标准判据便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1. 方法

一天有位年轻人抱怨一次禅坐之后没有进步,这让我很惊奇。人确实需要更多一点耐心,才能得到期望的结果。

如果你是初学者,那么你必须首先弄清楚基础的技巧。老师在做最初的禅修开示时,可能会缺一两个要点;而学生听的时候可能遗漏或误解老师开示的另一两个要点;开始禅修以后,又一些要点可能忘了,所以他可能就用从别处学来的方法自己做补充。因此,仅仅是充分掌握基本的技巧和思路都需要一些时间。

我常常告诉初学者不要期待任何令人陶醉的禅定状态,更不要说惊天动地的开悟。相反的,他们最可能碰到的是一阵阵睏倦发作,接着是来来回回的各种杂乱念头,然后是疼痛。这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现──你多需要禅修!然而,如果你开始了知心的状态,以及如何更能掌握它们,就是真正的进步。

举例来说,第一件事是看你是否有正念。是否清楚这一点,可检验观的技巧。有正念与否,会让你的生活改观。然后是正定与正念的差别,决定了你在岔路口的取向,是走观禅还是纯止禅的道路。那时你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定力。正确把握观禅技巧的关键是纯熟而精确地认知心的状态。如果你想得到金子,你必须首先寻找金矿,然后加工,从粉尘中提炼黄金并进一步净化。所以正确把握基本的东西也意味着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不幸的是,不是所有老师都愿意解释。有的老师会说你必须按禅修指示用功之后才可以提问。这可能意味着有些时候必须寄望你的信心和耐心能够坚持到那个时候。

然而你也不能期望老师告诉你一切,老师有时间的限制和个人的局限。所以我们会多试几位老师。我们还可从很多事情中学习,包括蚊子和苍蝇(牠们是训练耐心的好老师)……,而且我一定还要提到死亡!所以我们非常依靠自己。在这方面,基本常识会起重要作用。如果你能掌握一些相关的好文献,也会很有帮助。

就我个人而言,有助我禅修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问自己为什么禅修,为什么我会有这些体验,这些体验到底是什么?探寻的好奇心是智慧的先导。从这里,我发现了无数应对各种情况的技巧。因此当我们装满妙计的锦囊一天比一天大,就可以说我们正在进步。

2. 清净心增加/不善心减少

只要基本练习做得很好,正念便会提升。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心的特质,心会慢慢成长为你的最好的领路人和老师。用阿难尊者的话是这样的:

        善友已离去,导师亦然。
        没有比念住于身的正念
        更好的善友了。

人们常常基于定力深浅来判断自己的进展情况。初学者必须小心,若没有正念,就可能在培养邪定,使情况比禅修前还糟。纯观尤其如此,因为观照的目标不断变动。所以需要着重的是正念的连续性。正念的连续性有净化作用,同时还保持观察变化不息的现象。这种立场对通过修观发展圣道是很重要的,因为观照单一所缘时,若变化不明显、不突出,就很容易落入纯止禅的安乐入定状态。所以我总是告诫初学者不要太在意定,而要在意正念。所缘有来有去,而正念必须连续流转。能做到这点,则正念使心顺从、柔软,然后变得强壮。随后可能出现更深的定。一旦出现,定就是深定,而且能引发观智。这也意味着心的净化,不善心所很明显会减少,不仅在禅修营中,日常生活中亦然。

3. 更理解自己的修行

说到更理解,我的意思是你开始得到一些初步的观智,也就是知道无我是什么,三共相是什么,至少很清楚自己没有疑和邪见。你并不必精确分析体验属哪一分类,不必用《阿毗达摩》的类别来分析。你也不必要有忆念过去生的能力!这样一点一点地知道一些,这些初步的观智就逐渐积累。正是基于这些初步的观智,才能发展更高的观智。基本经验正是构建金字塔的石块,建立的基础越宽广,才能建造越高的结构。

4. 新体验

新体验的出现不见得一定是进步,要看是什么体验,也可能是不如以前的东西,所以我把新体验放在前三项之后。我们一旦知道体验是好是坏,那新经验就会显露出真理。于是我们知道,即使我们没有到达更高峰,但至少在添砖加瓦。

每一个新体验都指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或管道。这些新的管道也意味着新的技巧。例如,在练习某些止禅时,我注意到转换到观禅是多么容易。而每一类止禅的所缘都对观禅的特定方面有贡献。例如,光明想使心明亮,也使观的所缘清晰。以受为所缘时,慈爱的心流使我们平静且易于引导心流。

因此我必须说,最好懂得自己的体验,尤其是体验很突出、很奇特时更是如此。很多老师会告诉你不要想它。想它就引起概念法和散乱。说散乱,那是真的。但一个人也真的需要知道正在发生什么,尤其是缺乏优秀的指导老师的时候。你需要知道何时应当思考,何时不应当!当你总结出它是更深层的定和观所产生的结果,那么你就可以高兴,但小心别变成得意。

5. 转化性格

非常认真禅修过的人首先注意到的一件事,是自己性格变好了。 很多人去掉了恶习,即使去得不彻底,也至少达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程度。最显著减少的心所是瞋恨。而执着的问题则比较黏着而不易改变。更顽固的负面心所则需要时间来松动其固着力。这跟禅修能应用多少到日常生活有很大关系。

举例来说,有位男士在十日禅之后,放弃了十年的烟瘾。问他为什么没有早点戒烟,他说没人叫他这样做。另一个例子是,一个男士在第一次参加禅修时,记起了多年都记不住的结婚纪念日。

正念是如理作意的近亲,因此它对一切善法的生起方面──换句话说,生活中所有的好事──很重要。对总是有正念的人来说,德行得以发展,恶习得以祛除。这也许需要时间,但终会成真。

另一个误解是,人们认为修观的人冷漠如机器人。确实,到禅修营的新学员会发现他们自己处在一群木讷呆滞的人中间。这是因为大家来此是为了认真禅修,而不是来社交的。

观禅使各种善法现起。所得到的观智是对苦的洞见。一旦观察到自身苦,自然也会看到他人的苦,悲心随之生起。一旦在修行中得到快乐,自然希望他人也能快乐,这是慈心。当然也有人是偏向于远离和苦行的性格,但这并不意味他们不慈爱而冷淡。只要有机会,慈悲的素质就会显现。

6. 增长已生的善法——定和观

我们最终会清楚见到,定和观确实生起,并且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一开始,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观念:它们是如何如何、它们应该如何如何。这些观念不完全错,但也不很正确。这些终究是需要亲自体验的法。在我们达到这些程度并纯熟之前,你需要有人指导。进步的指标通常是我们的心更强大、更纯净、更敏锐、更理解三共相。

7.快乐、平静和自在

最后,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会更快乐、平静和自在。我不止一次地被问到:你怎么看起来这么快乐?他们认为我应该是表情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这种误解可能源于他们读到佛教和苦的资料。尽管佛陀的话是这样:「我只教导一件事:苦和苦的止息……」,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快乐。止息苦也就是获得快乐。许多常人称为快乐的东西(如五欲之乐)可能有害而且有过患,所以只有培育那些无害的、有益的快乐才是正确的。因此,这种快乐最好叫做平静,以表示不是兴奋。修行之后,会生起许多善的、纯净的心法。随着定力的提升,它们变得深邃、充满喜悦并且持久。随着观智的增进,它们将有助于解脱。

有一次,有人问我什么是解脱?因为他是初学者,我用典型的方法回答——就是解脱烦恼和苦。不过还有另一种定义,就是平静,没有任何深藏的随眠烦恼的平静,无为的、最微妙的、一种需要直接体证的平静。正如导师自己所说:「解脱一味。」[46]

金龟子的解脱 ,德国·汉堡 ,2007年

我参观汉堡天文馆时,到处都是金龟子。我试着拍一张金龟子从我手中
飞出的照片,结果成功了。 虽然它如此微小,解脱仍然是一样的解脱。

我在此引用佛陀开悟不久所说的话作为结束语:

        「知足而闻法者,智见者独居乐。
        于世不害生命,为无瞋自制乐。
        离贪及离欲者,是为世之快乐,
        调伏我慢为最上之安乐。」
            ──目真邻陀偈(Mucalinda Gāthā)[47]

 

四种行道

 

假设别的因素不变,把范围缩小到个人,这四种行道清楚显示其中的主要因素。

四种行道是:

1. 乐行道速通达——最佳

2. 乐行道迟通达——需要时间

3. 苦行道速通达——需要耐心

4. 苦行道迟通达——缓慢但稳步前进以成就,需要持久的耐心。

如果可以选择,我们都会选第一种行道。不幸的是,很多人仍然走上最后一种行道。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进步的特色呢?这个问题一经检视,我们便总结出这是由两个变量构成的:

a. 乐(易)/苦(难)

b. 迟/速

a的情形,是烦恼和不善心所在起作用。b的情形,是诸根在起作用。当一个人贪瞋痴较多,他会较不快乐,会因为很小的问题而憎恨、生气,最终会酿成大错。如果我们很真诚地决意改变,无论多痛苦,都将有助益。

诸根的情况是不同的。烦恼少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诸根就强壮。例如,没有吃进毒素并不意味着就营养良好。有些人在过去世培养了信、进、念、定、慧五根。一旦遇到禅修,这些素质就会显露出来,如雨后春笋。但我们无疑必须非常精进用功以培养更强的善根。

 

第四部分 辅助事项

第一章 有助于观禅进展的止禅

 

止禅和观禅

 

心智的培育,或者就叫禅修,大致可分成两类:

A. 止禅(Samatha Bhāvanā)

止禅主要是定的训练,心需要专注在所缘上。只要正确修习止禅,依于不同类型的所缘,可以达到不同层次的禅定。以禅定为基础,又可显现出不同的作用,诸如神通之类。

B. 观禅(Vipassanā Bhāvanā)

观禅强调培育观智,以洞察我们一切经验之中的究竟真实法的本质。这种禅修让你专注并明了所有的名色过程结果都具有三共相——无常、苦、无我。观禅成就的是离执,离于有为法的寂静,即道、果和涅槃。

观禅显然是究竟意义上的禅。但经典也告诉我们,止禅除了带给我们日常生活很多快乐外,其丰富的内容和诸多益处,能够帮助并支援观禅修行。虽说止禅不是证果所绝对需要的,但我们当然要尽可能利用。对有些人来说,止禅其实是克服五盖和其他障碍不可或缺的因素,否则无法有效修观。

所以,尽管这两种禅法很不一样,但它们都为达到同一目标。因此,在解脱道上运用这两种禅法而言,计有四种方法:

(1)纯观

(2)先止后观

(3)先观后止

(4)止观交替

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不应把止/定心所和止禅混淆。止禅是由多组心智训练和心路过程构成,而止/定心所则是指一个特定的心所,即一境性,这也会在观禅中出现。同样地,慧根会在两种禅法中出现,但慧根在止禅中会发展成一种特定的形式,而慧根在观禅中则可解脱生死轮回。

采用哪种方法取决于很多因素。能力和潜能是一个因素,再一个关键因素是能否得遇善巧的良师和正确的方法。对于担负世间各种责任的在家人来说,时间是否充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重要的是你需要修习、修习、多修习!!而且绝不能推迟观禅那部分!!

止禅修行包含着很宽广的领域,超越了佛教的范围。这些方法在佛陀出世以前就有,佛陀的老师就擅长于此。而佛教用止禅为发展观禅的基石,这就赋予其意义深远的联系和价值。它如何变成一个生起观智的过程,是很有趣的,容后详述。

觉音尊者所造的南传上座部的经典禅修手册《清净道论》列举了四十种禅修业处。这也许意味在此基础上可以引生很多种修行方法。因为本书主要讲观禅修行,我就不一一讲述这些业处了,仅选择我认为特别有助于修观并且在禅修营中应用过的,尤其是当做预备练习而用过的。

十遍处

 

十遍处所缘是圆盘,用于培养定力。除了风遍外,都是观想出来的。它们引导我们进入深度安止定,从而进一步修无色定。总共是十种:

(1)白遍 (6)地遍

(2)蓝遍 (7)水遍

(3)黄遍 (8)火遍

(4)红遍 (9)风遍

(5)光明遍 (10)限定虚空遍

前五个为色遍,而其余五个是四界。圆盘形状适用于修定。开始用功时,应选择直径大小合适的,即不太小也不太大。至于选择何种颜色或四界,就要看禅修者的根性。这类业处非常精细和精确。需要充分的正念和细致的调心,因此不适合初学者或有幻觉倾向的人。虽然如此,但它们能够带来深度安止定,可用来静心。无论如何,如果你决定用这个方法,应当记住这不是一件速成的事,小心提防产生企求结果的心。这里所讲的只是简单的静心训练。它还有一个独特的性能,就是能够让心极为清晰,因此也让所缘极为清晰,对发展观禅特别有用。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业处做为遍作相(预备相)。如果是取色遍,则应选深色,呈圆形或球形。表面光滑、色泽深厚最佳。应当把它放在感觉合适的距离和感觉舒适的位置。最好不要直接盯着看,而是要在不刻意的状态,放轻松,柔软地用眼睛余光看着所缘。记住,你用功的目的是静心。慢慢地,杂念会靠边站,业处会沉入你心里,直到闭上眼睛,业处的影像在心中现起,这称为「取相」。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对很多人来说,在心里想出来止禅的业处即可,这就像闭上眼睛半梦半醒地想一轮圆月,慢慢地,其他一切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心和月亮。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你试着集中注意力观想的时候,不要紧绷或急于求成。如果你不小心,可能导致执迷、邪定和歇斯底里。

地遍可用光滑的圆石或水晶。水遍可用一碗水、喷泉、水流。火遍可用炉火。而对风遍来说,被风吹动的树叶意味着风大。

只有当取相(遍作相在心中的复制、拷贝的心相)清晰且持久,才能慢慢地发展成光亮和透明的镜像。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精炼过程,是通过显意识或潜意识的意愿进行的。业处本身毕竟是能了别的心和心所的反映,没达到这个阶段,相就不会完美。例如,它可能是一个椭圆而不是圆,其表面可能会有斑点和皱褶。这些都必须去掉,才会生起完美的镜像(即似相,patibhāga)。随后,只要假以时日,修至成熟,就可以入安止定了。这个过程可能慢也可能快。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静心和调心是重要的考量。

雪禅

我在欧洲期间,冬天在雪中度过。我注意到,雪让人多么宁静,后来我明白了为何如此。我发现雪是由我喜欢的两种遍禅业处——白光和水──构成。从此以后,一旦下雪,我总是把禅修业处换成雪。那时我会在雪中漫步,观察雪片落下,有一种非常愉悦、安宁和净化的效果。当事情不顺利时,这样做总能扫除一天的阴霾。当我回到禅垫上,合上双眼,以雪为修定业处,定很容易生起,如同以白光和水为业处一样。甚至就在第一次体验中,都现起很多雪和冰的图像,常常是我过去没有见过的,但后来发现它们确实存在。雪片看起来像在显微镜下那样,各种闪闪发光的形状。这会导向越来越深的定。

雪禅及其业处和观禅修行相去并不远。看见雪片飘落,是眼识及色尘。雪片呈现于心中,是意识及法尘。但雪片一片接一片星星点点地飘来,它们像光粒子。在心识闪烁并消失时,不难看清这种法尘。各种遍禅及其业处能够切换到修观,是件很有趣的事。

美丽雪景,斯洛伐克·宾德特(Bindt, Slovakia),2005年

这是我的侍者米兰(Milan)在斯洛伐克中部那一年冬季深雪中的精进
禅修营。现在他已快乐地成为比丘了, 这是我们此生能看到的一桩快
乐结局。但雪中禅修是件特别的事,因为雪下得很大。我们问房子主
人,他说俄国的雪很像这样,只是多一点,什么都是白色的──天空、
房子、树木、人和禅修。

白色是光线的颜色,白色是雪的颜色,白色是清净的颜色,白色带给我平静。

真理潜藏于万法之中。心总是摄取事物为其所缘。从止禅切换到观禅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巧。它包含两类专注和两类所缘。止禅的所缘是固定的,而观禅的所缘则是开放和自由的。这是从基本训练发展起来的两种心智训练的过程,因此转换的因缘形式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显露真面目。所以修止禅者会反复落入他所习惯的定,修观禅者亦然。我们通常必须充分培养一种技巧作为基础,然后发展另一种。此后,必须培育切换的技巧。这也正是我们下决心将新型的定发展到像前一种定那样容易生起的时候。随后,我们就能随心所欲了。

要从遍禅切换到观禅,我们可以:

(1)用遍禅修习的流转心识为所缘

(2)用禅支为所缘

(3)用所缘本身,例如色尘

四梵住(Brahmavihāra)

 

心不能寂静下来有很多原因。最令人不安的因素是瞋根,它会表现出各种形式,诸如愤恨、恐惧、不安、后悔、担心、不耐烦等等。这一切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愉悦的心受。其根源是不能如实地接受眼下的情况或现实,随之而来的是极度不安。当涉及到和其他众生的关系,就会变得愤怒、嫉妒,甚至残忍。这些情况的对立面和对治方法,就是慈、悲、喜、舍。

1. 慈心禅(Mettā)

当我刚开始在西方教观禅,我被告知要先教慈心禅才行。过了这么些年,我还不能完全接受这点,只接受了一部分。不过我仍然把慈心禅当做禅修营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慈心禅除了去瞋和生喜,还有很多其他的益处,虽说除瞋、生喜二者对禅定是特别重要的因素。下面是常提到的慈心禅的十一种利益。一旦决定开始修习,便需要忆念。仅仅是忆念这些,我们就能生起慈爱,至少得到很多鼓舞,想着手修习。它们是:

i. 睡时安乐

ii. 醒时安乐

iii. 不见恶梦

iv. 为人所爱乐

v. 为非人所爱乐

vi. 天人护佑

vii. 火、毒、刀兵不能侵害

viii. 面容光润

ix. 速疾入定

x. 命终不昏昧

xi. 如不通达上位(即证得阿罗汉果),亦得生梵天界

Gooseair, 德国·波罗的海,2007年

Gooseair一词正好是我的电邮地址,其中有个不算短的故事,
在这里就不说了。总之,从此我就在网站中用大雁南飞为象征。
背后的意思是,我既然离开了一个大型道场住持的位置,就决
定不要再陷入另外一个。最好的是现在这个随缘利用资源的流
动道场。这样可以利益世界上更多的人,却不必担心道场的财
源,也无须卷入政治。至今一切运转良好,而且建立起全球飞
翔大雁的团体。你在照片中所见的是大雁飞翔于与丹麦毗邻的
德国北部海岸。我在汉堡的朋友汉斯(Hans)和妮可(Nicole)
带我出去散步,十分愉快。

接着,我们应先对自己散发慈心。因为只有自己快乐才能有效祝愿他人快乐。这点对有些人可能会有困难。我把这种困难归纳为三个原因。第一,有人觉得这是自私的行为,所以有些人决定先给别人散发慈心,然后才是自己。说这样自私是一种误解。我们这里说的是出离性的快乐,必定伴随着无私。第二,有人可能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快乐。这和社会的高度竞争性有关,因为父母常说我们还不够好,以使我们更努力。其实一个人总应当是快乐的,尤其是精神上的快乐。这是所有众生的权利。第三,涉及到文化和宗教因素。有的人被告知他们生来就有原罪,因此造成自尊低落。在佛教中也有类似的事,因为我们受到的教育说我们生来就有烦恼。但也有人告诉我们,生而为人是因为善业,且有巨大的精神潜力。在人世间,人们甚至可以发愿成为佛陀。

我通过放松并让正念充满自己来进行第一部分,即给自己散发慈心。当我们祝愿(自己和别人)快乐时,我们引导正念的力量进入这个过程。

经典上使用的四种祝愿是:

i. 愿我平安,没有危难(Avero homi)。

此处我们在内心保持清净的正念,它能防御真正的苦因,即各种烦恼,使你得到保护。我们还知道正念引发善业,正念使你免于各种危难,如慈心禅的利益中所述。

ii. 愿我平静,没有心苦(Abyāpajjho homi)。

此处我们可以突出在内心正念平静的性质,并有意让其增长,驱散所有心苦。

iii. 愿我健康,没有身苦(Anīgho homi)。

此处我们聚焦在精神和身体能量之间的关系。依靠正念,我们用意志力给整个身体或某个关注的部分创造健康和有疗愈作用的生命力。

iv. 愿我善自珍重,保持快乐(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āmi)。

在这最后一个祝愿中,你可以激励并加长对深度的平静益发深化的愿望,这样它即使不能在一切时生起,也能在我们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生起。

下一步,你把慈爱导向选定的一个人,这个人应是一个具有诸多美德和令人喜欢的素质的可爱之人。他通常是一位恩人或至友。在亚洲,通常是父母、老师。在西方可以一样,但往往是一位真诚的、给予帮助的朋友。我们建议不要选择太亲密的人(因为背后可能潜藏贪爱)、冷漠的人或令人反感的人。无疑不能选择敌人!

当你选好了目标,就忆念

i. 他的良善特质

ii. 他如何帮助你

iii. 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iv. 这种忆念的对象要控制在能够激发慈爱的范围之内。

当慈爱生起,你可以用同样的四种祝愿散发给另一个人,使慈爱的心流连续和自动流转。

i. 愿他/她平安,没有危难

ii. 愿他/她平静,没有心苦

iii. 愿他/她健康,没有身苦

iv. 愿他/她善自珍重,保持快乐

需要注意的要点有:

i. 心要处于慈爱的状态。如果没有,建议你重新开始。

ii. 要使慈爱的心流连续、不间断。

iii. 你应该把发送慈爱的对象保持在心中。有时你会在心中观想出此人的形像,但只要你如此观想没问题就行,否则会造成额外的压力。刚开始的时候只要知道这个人在你心中就行了。

一开始,正念、慈爱和定力可能都不够,所以盖障(nīvaraṇa)难于镇伏。但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意志,并持之以恒,就会增长善法,祛除五盖。其间,必须正确地对治五盖。如何以正念对治,在前面关于盖障的章节已经讲过。简单地讲,就是尽快以正念观照。这个过程是以善的心法取代盖障。慈心禅则用慈爱取代它。如果散乱和掉举严重,只要以柔和平静的慈爱之心流缓慢发送并念诵,就能让心静下来。如果是懈怠懒散,就以更强的情感更快地重复那些祝愿。如果都不管用,就回来给自己散发慈心。正念会让心回到平衡和清明的状态。

持续运用祝愿时,必须记住其目的是激发连续的慈爱心流。但须小心不要变成机械式的重复。若某个祝愿较有效时,可以用得多一些。若某个祝愿无效,就可以省略。当慈爱心流连续顺畅,自然会生起喜。然后喜会很快深化。如果变得过度,则需要净化。有时似乎只有慈爱的心流,而作为所缘的人却消失了,这时你必须将其带回。如果持续这样用功,轻安和喜悦会随之而来。喜悦可能变得过强,所以必须小心提防产生执着。随着用正念的净化,心会变得寂静和微妙,所缘变得清楚明亮。更有进展之后,所缘发展成光亮透明;当定力进一步深化,就可能入禅那(jhāna)。经进一步训练后,我们可能向更高阶的定发展;但这超出了本书的范围。所以当我们至少达到未到地定,便可以进一步对其他人发慈心,依次是:亲近的人、中性的人、不喜欢的人,最后是有敌意的人。只要修行成功,这些人都会变成可爱的人。

你然后可以继续进一步以如下方式发送慈心:

i. 散发无界限遍满慈给:

        a) 一切有情
        b) 一切有息
        c) 一切业生
        d) 一切个人
        e) 一切性格

ii.发送有界限遍满慈给:

        a) 一切女众
        b) 一切男众
        c) 一切圣者
        d) 一切凡夫
        e) 一切天神
        f) 一切人类
        g) 一切恶道众生

最后,你可以组合上述十二组众生和十个方向。即在如下每个方向的一切众生:

        a) 东方
        b) 西方
        c) 北方
        d) 南方
        e) 东南方
        f) 西北方
        g) 西南方
        h) 东北方
        i) 下方
        j) 上方

愿他们平安、平静、健康、生活快乐。

在切换回观禅时,可按如下方式进行:

i. 再回来给自己散发慈心,让正念充满全身。接着观察身体的觉受和其他所熟悉的观禅所缘,诸如出入息或腹部的起伏。必须令现起的觉知是可观照三共相的类型。

ii. 继续修慈心禅,但同时觉知慈心和其中一切变化的因缘和要素。这种情况涉及到两组不同的心路流转过程:一是流向所缘的慈爱,一是能观的心识流。

2. 悲心(Karuṇā)

悲心的修习方式与慈心禅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更专注于有情众生之苦,并希望他们解脱于苦。对那些情感上不那么多情的人可能更有效而且自然,这也适合性格有残暴倾向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所选择的人不应是亲近的、不关心的、不喜欢的或有敌意的,而应该是我们所知道正在经历很多身心痛苦的人。此处的考虑是培养良好的同理心,却不为苦难众生所影响;不然,反而会生起悲伤。

救羊,新西兰·班克斯半岛(Banks Peninsula),2001年

在班克斯半岛散步时,我们看到一只羊跌入一个小坑,四脚朝天,
它怎会搞成这样?它显然严重受伤,简恩(Jan)决定救它,首
先把它从可怕的状况中拉出来,给它喝点水。但太晚了,第二天
再去看它,它已死去。然而,我认为那份悲心对羊儿还是很重要的。

让正念遍满自身之后,我们可以在心里对这位苦难众生作意;一旦悲心生起时,便运用下面四种祝愿使其连续流转:

i. 愿他/她没有身苦。

ii. 愿他/她没有心苦。

iii. 愿他/她脱离轮回的苦。

iv. 愿他/她脱离所有的苦。

其余的可以按慈心禅部分描述的那样进行。

宽恕禅

这种形式的禅修是另一种悲心禅的形式。就宽恕禅而言,它对克服内在的积怨很有效。这些积怨无论看起来多么有理,仍是瞋恨的根源,不应留在心中,最好抛掉。

具体做法是,先宽恕自己,然后宽恕另一方。首先,回想一件你在最近说过或做过的一件造成问题的事。尽量有正念地回顾相关事件和涉及到的人和事。专注于我们自身的苦,然后是他人的苦。我们这样做之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如果有的话),然后静静地告诉自己:「我仍是凡人,我不完美,我接受这个事实。对自己怀着瞋恨既无用又有害,所以我要原谅我自己,并努力不再犯错。我也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优良素质,我愿发展这些素质来利益自己和他人。」

我们这样做时,会感到自我宽恕之后的如释重负。这样做会鼓舞继续放下的过程。你然后可以进一步原谅其余相关的人,不过我们只能希望他们在未来变得更好。接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回顾一件更早的事。这个过程可以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清除了所有的内在积怨。

3. 喜心(Muditā)

喜心是一种因别人快乐而欢喜的内心状态。它以感谢、感恩和同情的方式表现出来。它是四梵住中最喜悦的。我注意到修喜心的人当中,有人很轻,走起路来就好像漂浮一样!它是很强的一种提升力量。被推荐用于对治嫉妒。

在此修法中,你忆念一位亲近的人的福德。只要随喜心生起,就令其连续,并用下面四种祝愿提升定力:

i. 愿他/她继续获得已得的物质福德。

ii. 愿他/她继续获得已得的人生福德。

iii. 愿他/她继续获得已得的精神福德。

iv. 愿他/她继续获得已得的一切福德。

认为自己不好并常常陷于自我苛责的人也可以修习此法,作为一种自我肯定。在这种情况下,可用上述四种祝愿,只不过是祝愿自己。

4. 舍心(Upekkhā)

舍无疑是四梵住中最深刻的,其寂止性是基于智慧的成熟,其稳定性给人很多安慰,它让人的心灵发展有很多空间。

巴利文upekkhā一词有很多定义,但就四梵住而言,它指的是关于众生境况的一种平衡的心态。佛教徒为成就舍心,便思惟业报。这也涉及到世间八法(利衰、称讥、毁誉、苦乐),以及其所涉及生命存在的本质问题。从此便能看穿实相的深层,看穿之时,心是一种平静接纳的状态。

为此,我采用了经典中常提到的随念中的五个主题。用功的方法是先对自己,然后对他人。

方法

i. 坐下,放松,像前面一样,将正念充满自身。

ii. 随念如下五项:

(a)我自然会老,我尚未能超越于老。当衰老来临,我会平静接受。

随着年龄的老化会出现:

头发灰白、脱落。当我头发转灰转白、脱落直到秃顶,我将接受并平静以对。

牙齿变黄、变坏、脱落。当我的牙齿变黄、变坏、脱落,我将接受并平静以对。

皮肤干燥、起皱。当我皮肤干燥、起皱、下垂,我将接受并平静以对。

器官衰竭。当我器官衰竭,即眼睛变瞎,耳朵变聋,失去嗅觉和味觉,身体衰老,直到跛足、卧床不起。即使心的功能也会衰败。记忆衰退,即使其他心的功能也会退失。我甚至会变成植物人。所以只要我还能够修行,我就要修行,并尽最大努力保持正念,接受并平静以对。

(b)我自然会病,我尚未超越于病。当疾病来临,我会平静地接受。

疾病有很多类型:

有眼、耳、鼻、舌、身、头、外耳、口腔、牙齿的疾病。咳嗽、哮喘、感冒、烧伤、发烧。胃病、眩晕、腹泻/痢疾、身痛、霍乱、痲疯病。疖子、湿疹、肺痨、癫痫、出疹、瘙痒、印度痘、脓包、疥疮。咳血、糖尿病、皮疹、水泡。胆汁引起的疾病、痰引起的疾病、风引起的疾病、三者结合引起的疾病、天气变化引起的疾病、不规律的活动引起的疾病、由心而起的疾病、由业而起的疾病。冷热、饥渴、排尿、排便。 [48]

当我得了这当中的任何一种病,我将对此保持正念,接受并平静以对。

(c)我自然会死,我尚未超越于死。当死亡来临,我会平静地接受。

死亡会降临到任何人和每一个人身上,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死亡来临时,我将不得不放下一切事、一切人。我将接受并平静以对。

(d)任何接近和亲近自己的人与物都会变化而且离开我。当这种情况发生,我将接受并平静以对。

我所拥有的任何物质财富,无论是轿车、房子、钱财、珠宝、地产都会变化并离开我。无论怎样的至爱亲朋,不管是父母、丈夫、妻子、孩子都将变老、生病,离我而去并且死亡。因为这是自然规律,当这样的事发生,我会有正念地接受它,并且平静以对。

(e)业是我真正的财产、真正的遗产、真正的出生、真正的亲人、真正的皈依。无论我造作什么善、不善业,我都将收获结果。我将接受并平静以对。

在这最后部分,多理解业的本质会使禅思效果更佳。简而言之,你要懂得业是我们心中的一种造作力。随业行的善或不善,将造成乐果或苦果。

这五种禅思可以针对另一个人重复进行,最好是某个知名人士。你对他的生活既比较了解,却既不亲近也不排斥。当舍心生起,你可以继续重复业是他的真正财产等句子,直至到达到近行定。舍心禅的不同之处是可以让你只进入第四禅(按四禅划分)。如果你想达到四禅,必须证得下界数禅,即通过修其他三个梵住证入初禅到三禅。此后你可以对其他个人以同样的方法修持,以界限遍满和无界限遍满的方式进行。最后运用到十方。

这种禅修能培养一种心智,能平静接受遇到的任何事物。做到之后,你可以深入观察事物,培养更深的智慧。心也会变得很微妙,因为它是一种空,能接纳任何事物并任其消失。

所以当我们回到观禅,我们遇到任何困难的所缘,都能接纳,这就为进步铺路了。

随念三宝

 

随念佛、法、僧三宝的这三个随念是以信心为基础。佛教国家充分运用这些方法,甚至形成了一些宗派。整个宗派都完全虔诚地修习这些法门,不过我们只关注有助于培养观智的禅定修行。

1. 佛随念(Buddhānussati)

这个修法包括以某种顺序忆念佛陀的功德。当我们保持正念这样用功,会镇伏五盖而达到近行定。信心是此处的关键心所,可维持心的清净,若和定力结合,就非常强而有力。

下列是上座部传承常用于随念的功德:

由于这个原因,佛陀是:

        i. 世尊(Bhagavā)
        ii. 阿罗汉(Arahaṃ)──根除了所有烦恼的人
        iii. 无上正等正觉者(Sammāsambuddho)
        iv. 明行具足者(Vijjācaraṇa sampanno)
        v. 善逝(Sugato)
        vi. 世间解(Lokavidū)──通达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人
        vii. 无上士(Anuttaro)
        viii. 调御丈夫(Purisadammasārathī)
        ix. 天人师(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x. 佛陀(Buddho)

修佛随念首先是正念念诵,接着在内心按顺序正念忆念。我们还需要以正念知道自己所念诵的功德的意义,而不是鹦鹉学舌。用功的时候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而是要取一个有助于让心寂静下来的速度。你的心早晚会渐入一种定力的自动流转,会有从平静到极喜的变化。有时心会驻留在一种功德上且定力加深。这里有进力和定力的微妙平衡,随后它们更加精细。这个过程在有关禅支的章节讲过,不过这里常常充满了喜,可能必须加以节制。

随念这些功德有各种方式。可以按上述清单顺着忆念,然后逆着忆念。也可以变换这些功德的顺序,这可以加深自己的兴趣。也可以加上更多功德,诸如十力,以及在《胜利偈》(Jayamagala Gāth ā)中提到的一些功德的例子。

当然也可以使用辅助物,诸如佛像、图画、符号、念珠和录音。

佛随念除了为观禅打基础使其顺利进展,还有很多利益。一个重大的益处就是克服恐惧。由信心带来的喜悦无疑在士气低落的时候甚有帮助,尤其是在痛苦或没有什么进步的时候,佛随念会帮助我们重新出发。

佛随念的一个特点是用功方法很直截了当,所以常常用于单纯的人们或孩子们修行的初始阶段,之后我们可以开始难度较高的修行。这也有助于增进情感和虔诚方面的修行。有时候过度冷漠和理智主义的人以及无人情味的克己主义者会缺乏这方面的情操。

要切换到观禅,可以在达到近行定之后进行。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一种方法,或者两种都用。

i. 转换到常用的观禅所缘,诸如和身体相关的四大,即出入息、腹部起伏。

ii. 观察定的流转之中心识的流转。如果喜变得充盈,也可以用作所缘。

2. 法随念(Dhammānussati)

修法随念时,按照经论的说法,以念诵法的六种功德进行禅修。如同佛随念,以适当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按顺序有正念地忆念。一开始有声念诵,然后只是内心忆念。这样用功之后,忆念会自动流转,这样克服五盖而达到近行定。我们以此为基础,再开始修观会容易得多。

如果忆念法的功德时,懂得跟智慧和真理相联系,将会展示法的深刻面,并直接将你的心带入观禅修行,从而获得观禅体验。所以对法有深刻的理解很重要,而初学者可能需要一些初步的理论上的理解。法随念很接近观禅修行。

法的六种功德是:

i. 善说世尊法(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佛陀的教法是直接和清楚的,《一夜贤者偈》(Bhaddekaratta Gāthā)即是这样教导的一个例子:

        勿追于过去,勿愿于未来,
        过去皆已逝,未来仍未至,
        现在真实法,如实善观察,
        不摇亦不动,真相能洞察。
        了知彼修习,唯应今日作
        作必须热心,谁知明日死,
        死亡大军至,无有和解事。
        精勤如是住,昼夜不懈怠,
        此一夜贤者,谓爱寂默者。

ii. 自见的(Sandiṭṭhiko)。真理和实相就在眼前。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正念观照当下的现象。

iii. 无时的(Akāliko)。真理是永恒的,一直存在于此时此地,这是超越时间的真理。要正念观照一直存在的当下。

iv. (邀请你)来见的(Ehipassiko)。体验并接受当下的实相和真理是有益的。所以要仔细地、正确地和有正念地观察。

v. 引导向前的(Opanayiko)。修行导致完美。当你持续修行,正念和观智将会增长,对实相的洞察会持续变得更深、更清楚。

vi. 智者各自证知的(Paccattaṃ vetitabbo viññūhi)。以敏锐、精确的正念和观智观察这当下的实相和现象。

从上可见,忆念这些功德会引导你直接观察实相,也就是观禅的修习。它还提醒我们法的深刻性,让我们的心不会跑到较不重要的事情上。这种禅思也会激起喜悦和信心。法随念如果修得正确会自动,很自然地将你引向观禅的修习。不然的话,你也可以如修佛随念那样,切换到观禅所缘,诸如与身体相关的所缘、喜或者切换到禅定心识的流转变化过程。

3. 僧随念(Saṅghānussati)

僧就是僧团。从僧随念中我们知道,这些功德归属于四双八辈。根本上来讲只有四种人,因为「初果向」等四种人只存在一个心识刹那。他们是体证了出世间法至少一次的人,毫无疑问一定证入涅槃寂静。因此他们为人类连接到无为的寂静和实相。此四双八辈具有很好的戒行、定力和观智,所以可以带领他人很有信心地在解脱之路上前进。他们对其他人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极有价值的具有实修智慧的资源。他们还非常慈悲,所以是这个世间的无上福田。

不过实际上我们不会知道谁是四双八辈,因为他们并不会表示出来。所以说有这样的人存在,是出于信心。因此最好是我们修行直到成为四双八辈。另一方面,戒行清净、努力修行、能做为好榜样又能鼓舞人心的人,可以做为随念的所缘。

古代石窟,印度·比哈尔邦(Bihar),1996年

这是七叶窟(Sattapaṇṇi Cave),是佛陀入灭之后,阿罗汉举行第一次结集
的洞窟。有一次地震将洞口封上了,但我站在那里,可以清晰想象长老们出于
慈悲,聚集一处,要为后世保存圣教这无价之宝。我也好奇多少人会懂得感恩。

按经文,忆念的僧宝的功德是:

i. 善行道的是世尊的声闻众(行清净之道,即法和戒之道)。

ii. 正直行道的是世尊的声闻众(行直接之道,中道,不被烦恼弯曲之道)。

iii. 真理行道的是世尊的声闻众(以真理,亦即涅槃,为目的地之道)。

iv. 正当行道的是世尊的声闻众(值得尊敬之道)

v. 即四双八辈,这是世尊的声闻众,他们是

vi. 值得供养者

vii. 值得供奉者

viii. 值得布施者

ix. 值得敬礼者

x. 世间无上的福田。

如像前面两个随念,开始是有声念诵,然后是内心默诵。当具有信心和尊敬的心识连续流转,就到达近行定,可以进一步修观禅,如前所述。

寂止随念(Upasamānussati)

我是在早年的一本小册子中初次认识到这个禅修方法。它建议你复诵「寂静」一词作为练习,这就足以带给你寂静。尽管我当时觉得可行,但认为太简单,并没有去修习。可见对重要的教导,我们多容易只看它表面上的意思。

多年过去了,我现在有了更多经验,认识到这一修法既是最深刻的,也是非常直接的。结果我就为此发展了一套实用的修法,有一天我很惊喜地发现它在《中部》的《摩罗迦大经》(Mahāmalunkya Sutta
)中提到。不禁让人感叹,经中提到的殊胜的方法多容易擦肩而过,没有好好利用!

在《清净道论》中,这种方法叫做寂止随念[49]
。「寂止/寂静」指的是涅槃(无为界)。所以在这个修法中,我们有系统地忆念涅槃的特质或功德,直至达到近行定。因为涅槃的经验只属于证道的人,只有这些圣人修寂止随念才达到完美。然而并不是说没有证道的人就不能修它。如果你(对涅槃)有正确的观念和理解,尽管只是概念上的,修寂止随念也可能让你达到近行定,并得到很多益处。

和平纪念碑,马来西亚·砂劳越,20世纪90年代早期

这块和平纪念碑是日本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砂劳越牺牲的
军人所立。那时砂劳越属英国殖民地,现在则属马来西亚。整块
碑刻的是「和平至上」,上方的中文字是「塔」,在此是「碑」
之意。另有两个没有在照片中出现的中文字是「和平」。我特别
喜欢这个碑,因为佛陀说:「涅槃是无上的快乐。」在此意义上,
和平系指涅槃。

为了利益禅修者,我制定了这个方法的禅修指南,分别放在不同的题目下面,和相应的修行层次对应。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止禅和观禅的培育是多么相近,在有些地方,二者实不易区分。

这六个题目是:

    (1)纯观禅
    (2)预备寂止随念
    (3)寂止随念
    (4)寂止随念引导的观禅修习
    (5)出世间寂止随念
    (6)将寂静延伸到世间法的禅修

1-4 任何人都可以修习。

5-6 只是那些体证了无为法的人才可以修习。

1. 纯观禅

观禅从本质上讲是寂止随念,因为其目标──涅槃──是以寂静为特相,这是离一切生灭法的寂静,究竟的寂静,真正的寂静。尽管《清净道论》说,忆念涅槃的功德只是概念性的,但它却能够引生伴有正定的正见,能明了真正的寂静。但真正的寂静只能随实际经验生起,这只有修观禅才有可能。当你看到诸法的刹那生灭是苦,而其寂灭是寂静,而这种寂静的显现是伴随对有为法的无住和离贪而来。这也证实,只有以究竟真实法为所缘进行观照,才能证得这种寂静。观禅执行清除、增强、磨锐和引导正念的所有功能,使得观智能够生起。如果没有从观禅培养起来的足够力量,心就不可能超越束缚我们于轮回世间的力量和因缘。最终,就是这种观禅深入诸法如实知见,引生真正寂静的证悟。

2. 预备寂止随念

要增长内心的寂静,就必须先放进种子。这种子是一个谦卑的开始,是最一般意义下的平和的心态,也是自问无过失的结果。我们常常在心掉举时试着专注,希望它能够静下来,却发现很难做到。最好在一开始就确保内心有些寂静。

要修基本寂止随念,必须首先祛除五盖。如何辨识并处理五盖,在五盖的章节中有相关的讲解。有效地克服五盖之后,我们方能唤起一些内心的寂静。一开始,寂静可能和外在因素有关。

你会问:「什么是寂静?哪里可以找到寂静?」

答案可能就在静默中。那么你可让心安住于静默,让寂静积聚力量。接着你可以重复同样的事,即让心安住于安详的环境之中,如森林、圣地、宽广而视野开阔的大海,或者丘陵或山脉的景色。寂静同样地会积聚更多的力量。湖面映照的月光、灵性的一位修行人或一个宗教的象征物,都可用来用功。

然后你可以向内继续用功,看看一个舒服的身体姿势如何带来寂静,随即让心安住其上。这将会激发身体进一步放松,带来更深的寂静。

下一步你可前进到心所法。其中之一是放下或离执心所。另一个是清明。随着寂静的增强,这些特质也会增长,因为它们是这些心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接着你可继续前进,看到微妙的喜悦出现,然后看到平静、宁静、沉静。至此,我们正在接近禅定的根本点。当你到达这种程度,可以说达到了相当可观的定力水平,足以切换到观禅训练。

3. 寂止随念

《清净道论》在寂止随念标题下叙述了这部分内容。论文中提到此随念说,法──无论是有为或无为,离欲(virāga)为最胜,即是

        i.   骄的粉碎
        ii.  渴的调服
        iii. 阿赖耶(执着)的破灭
        iv.  轮回的摧碎
        v.   渴爱的除去
        vi.  离欲
        vii. 灭
        viii.涅槃

还提到另一个供随念的清单:

        i.    无为
        ii.   谛
        iii.  彼岸
        iv.   极难见
        v.    不老
        vi.   不变
        vii.  无戏论
        viii. 不死
        ix.   安稳
        x.    平安
        xi.   未曾有
        xii.  无灾
        xiii. 无恼
        xiv.  清净
        xv.   安全处

在其最后部分提到,所忆念的这些素质具有深刻的本质,会将心带到近行定。而且此随念带来众多利益,诸如睡眠和醒时的安乐,被同道所尊敬。如果不能进一步证悟,一定会往生善道。

我还要加上,寂止随念极为有助于引导你的心到那终极的、无为的修行目标。我还发现,对平定一个人的修行过程中可能生起的具有破坏性的和混乱的心行,寂止随念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我本人用于禅思的功德清单则是从《耆利摩难陀经》摘取下来的,后来我发现在 《摩罗迦大经》 中也有。

巴利文[50]是这样陈述的:

        i.    Etaṃ santaṃ (此为寂静)
        ii.   Etaṃ paṇitaṃ (此为微妙)
        iii.  Yadidaṃ (即)
        iv.   Sabbasaṅkhāra samatho (一切行之息)
        v.    Sabbūpadhi paṭinissaggo (一切依之定弃)
        vi.   Taṇhākkhayo (渴爱之灭)
        vii.  Virāgo (离欲)
        viii. Nirodho (灭尽)
        ix.   Nibbānaṃ (涅槃)

从放松开始到建立起基本的正念和宁静等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我们接着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忆念这些功德。这样从一个概念开始,然后产生一种心的状态(心法),或者将你带入这个概念所指涉的真实法。其目的不仅是达到某种定的水平,而且也为正念提供一个发展的方向。这些寂静的状态当以正确的观念持续培养,这样会将心识移向出世间的道与果。

下面进一步讲解这些功德,以及我常用来引导寂止随念的文句。

i.
此为寂静

 

什么是寂静?预备寂止随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概念。如果我们曾接触佛法,对寂静的了解就会更深刻、精确,而且更管用。至此你应该已经达到某种初步的寂静。不断提起和重复一个词及其含义,你的心会进入越来越寂静的状态。这就像鼓励和放任心识沉入越来越深层的寂止和宁静并安顿下来。

在引导禅修时,我会说:「让你的心越来越宁静,沉入越来越寂静的状态并安顿下来,就像沉入越来越深的水中一样。」

ii.
此为微妙

 

微细和精妙与粗糙状态相对。粗糙是烦恼和不善法。善和纯净的心法则更微细和更精妙。欲界心为粗,色界和无色界心则更细。在层层上升的观智中,我们会经历从较粗的层次到较细的层次。

在引导禅修时,我会说:「让你的心更微细、更微妙,更轻、更静。变得越来越小,像精致的雪片随虚空的不断扩展变得越来越小。」

iii.
一切行之息

 

诸行是生命(诸有)的组成元素,像「乐高积木」或拼图游戏。这些是从各种因缘所生的法,它们互相影响。「想」使我们看到事物如其看起来那样,而「行」就像厨子做饼干一样造作出来,心就像一个工厂大量炮制物品毫无止境。很多都是无用之物,其余的比无用之物还糟。这一切像河流一样随时间而流转。有时像淤泥和垃圾,有时则干净得闪闪发亮,全都取决于因缘条件。在观禅中,你最终会认识到所有这些不过是很多杂音而已。它们像浮云和尘埃。它们也可能会很麻烦、很危险。有时情况非常好,但后来我们犯了错误,终于成了热锅里的蚂蚁。只要声响还在继续,就不会有静默,就不会有真正的寂静。止息诸行就是停止所有这些杂音。不再造作并编造故事。不再建更多的房屋。就像关掉轮回大厂的电源开关。停止所有的工作,到达完美和永恒的止息状态。

因此在引导禅修时,我会说:「愿心停止造作有为的诸行。愿心不要在这些有为法中寻找真正的皈依和安歇处。」

iv.
集之寂止,一切依之定弃

 

有取(upadhi)是产生有为的生命(诸有)的潜在因素。它们像种子,随眠好像意识中的燃料,连接一生到另一生。一旦有机会,它们就会发芽长出欲望的森林。尽管我们起先看不到它们,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只要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下决心清除它们。当你的正念和观智深化,它们会更加清楚,根除的越来越多。

因此,我们发愿:「愿心除去随眠烦恼,此为延续轮回生命(诸有)之依。愿心积聚起力量,清除这些,空掉这些,愿心为空。」

v
.
渴爱之灭

 

常说的渴爱有三种:欲爱、有爱、无有爱。它们都归结于有爱,其余二者是有爱的不同形式。这起源于对实相的无明,所以你会继续造作诸行。这涉及生命(诸有)之苦。观禅让我们认识到这点,而且有爱只会引发更多的苦。观禅让我们认识到,真理能够在我们自己之中找到,自然是自给自足的。我们不需要任何多余的东西,只需让事物如其本然那样。为了到达这样的状态,我们通常必须经过观禅修习而看见一切现象为无常、苦、无我。有了这种认知,我们就能放下,并看清渴爱的潜在力量。因此我们将心识深层的东西一个一个放下。涅槃被称做贪爱永尽。

因此,你在内心深处发愿:「愿我放下所有的渴爱——欲爱,色爱,无色爱;有爱和无有爱。」

vi.
离欲

 

巴利文virāga有时翻译成欲的消退,但我更喜欢过去的译法,译为离欲(dispassion)。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在佛法中的意义是说,它不仅仅是出离执着与妄想,还延伸至涵盖彼岸,包括涅槃,出世间的道与果及其相关心所。换句话说,它包括这样的状态:离执到了一切都不再执着的地步,具有强力的无执。当然这必须从对粗显事物的离执或离欲开始,如对违犯烦恼以及物质而言。然后我们进入到对细微的心念和宁静状态的离执。最后是从离欲到完全的无执而达到超越有为法。

因此,你在修行中发愿:「愿我的心放下、离欲、离执、无住,于一切事、于自己、于世界,皆是如此。愿我是彻底的放下自我者。」

 

vii.
灭尽(
Nirodha

 

一切有为法都遵循无常的定律。为什么?修观的人很清楚这反映了内在的更深层的真理。观灭就是观照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我们首先观到变化,随后是刹那刹那的生灭。待我们更加贴近这种流转,它会变得更快。灭的本质在第五观智变得清晰。真正的灭(无生之灭)只发生在出世间。这是究竟的灭。观察这点使我们放下。随着修寂止随念,你会赞叹这种灭,这有助于证灭的过程。

因此,当我们忆念灭:「色灭,受灭,想灭,行灭,识灭。放下,让一切按照自然规律灭去。让缘生自我概念的名色过程灭去。」

viii.
涅槃

 

涅槃的定义就是解脱渴爱,经典并非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对此保持沉默。经典其实有很多描述,就这个禅修指南来说,我只选择一种描述,那就是真理。真理即当下实相。它是不变的法、不死的法,就在此时此地,那些具足正念和直观的人对此了然于心。

        《一夜贤者偈》中说:
        勿追于过去,勿愿于未来;
        过去皆已逝,未来仍未至;
        明觉现在法,如实善洞察,
        不摇亦不动,……

        「这是以正念如实观诸法,
        是清楚置身当下,
        是以开放的心态,
        让诸法如其本然地展现,
        让真理显现。」

4. 寂止随念引导的观禅

这部分有点像止观交替(yuganaddha)模式,即止与观携手共进。如果不可能,经典就不会提这种交替模式。如果经过训练,心识可能很快、很有效而且很精确。它可以很快从一个所缘换到另一个。那些所缘本身并不是截然分离的。从心和心所的心行造作,生起概念和想法,在如镜的正念反映之下,这些映像融入实相和转化为实相。

在此建议最好在达到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的成熟阶段之后做这种交替模式的修习。也就是说,观禅的心行和五根五力的势头和流转都很清楚有力。这是一种推动力,将你推入未知领域。对一个博学又得到善巧教导的人来说,方向是清楚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有很多所缘令人散乱又会骗人。烦恼很狡猾并会鬼祟而至。一点不善的念头都可能在关键时使过程更加复杂。

i. 我们可以在一开始便进行随念,或在中间当情况变得艰难时随念。这不仅能让情况平静下来,而且能提供更清晰的视野和方向。可以修个几多分钟,比如说十五分钟,让你回复到平稳状态。

ii. 随念过程可以按上述方法进行,但只用八种功德中我们觉得最有效的一个。直到成就定力、平衡和方向,然后切换回观禅。

iii.
随念也可以在观照观禅所缘时进行,这些所缘也就是我所说的「咕噜作响翻滚而过」,像河中的波浪和水流那样的过程。我们实际会看到,当你住于所缘够久,观的进展清楚地随所缘的转化一起进行。一旦通道通畅,水流会变得很有力量。这时随念过程停止,只有穿透性的过程。观的进展有可能一路向前到达出世间,甚至到第十六观智省察智。此智反观这个过程和它的所缘。这会在下一步运用。

5. 出世间寂止随念

希望在某个时间点,我们观智成熟,体证涅槃。从中出来之后,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这句话本身是一个悖论。无为法是没有时间性的,不能是过去的。另一悖论是,这好像在说我们知道不可知的。知道本身就意味着心识有一个所缘,即意味着有为。但涅槃是无为。所以我必须承认我讲的跟废话差不了多少。我说的话至多像一个普通人(绝不是学者)以其最单纯表达方式所说的一样。在《阿毗达摩》的术语中,证悟的过程被称作道和果的心路过程,发生在体证无为界──即涅槃──时并以其为所缘。随后是省察过程,它构成第十六观智,称为省察智。它经历出世间所缘——涅槃、道心、果心为其所缘。你知道这是欲界与智相关的善心。换句话说,我们知。

奇怪的是,在证悟或通过决意再入果定时,是安止定(appanā),那时没有能所分别(也没有像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了知)。我们能知道的,是后来返照所知,这些更像留下的印象,以及建立其上的想法,甚至概念。在它发生的那一刹那,我们是不知道的。

要点是,首先,联系已经建立,所缘和印记将保留在心流之中。也意味着根除以邪见、疑为首的一些烦恼。下一个要点是,信心已经建立起来,不可动摇。一旦建立联系之后,那种体验或发生的情况可以重演。换句话说,出世间的所缘可以被重新忆念出来。这是很有趣的,因为它也可以是禅修所缘。证悟之后的所有这些(重演)都是由入定之前的决意所引导。通常禅修者会通过决意再次进入这种重演或果定,并驻留更长时间,然后到下一步,放弃它以获得更高阶的圣道。他做出决意,诸如「愿我比以前更清晰地体证最高的法。」在我们到达更高的圣道之后,这种过程将再次重复。然而我注意到,要是做出决意,更清晰地省察出世间法,结果会更好,也会更理解达到入流果后所应做的修行。当出世间法的本质清楚地印记在心识里,甚至到平常和世间层次的心识,就会在净化、升华和转化过程中起巨大作用。

所以当我们不断重复决意以得到

i. 关于证灭期间和进入出世间层面的更清楚的图像。当我们出来的时候,你会得到更加清晰的印象。你还会继续做决意。

ii. 对它有更加丰富多元的印记。

这些全都是直接忆念无为寂静的功德和特质。它们可以是任何八种被忆念的涅槃功德或其他功德。我们建立起来的印象和概念也会在后来成为进入彼岸之门。但我们须随时记着,这些只是留下的印记和脚印。门的那边是不可描述的,而且在那一刹那是不能知的(按通常意义讲)。此门就像一个孔洞,鸟从这里飞向自由。我能描述最接近的词是解脱/自由。

最后,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法、现象或自然真理,和实相有关(尽管有些比较多),所以通向解脱的大门也如万法之多。我们或许就在很平常的情况下,甚或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修观禅和寂静。这就把寂静延伸到世俗世间来了,这正是下一部分寂止随念的内容。

6. 将寂静延伸至俗世间的禅修

i.
在一切中见法和真理

 

直接体证过出世间法的人不会疑虑实相是什么,别的一切都褪色成为次要之事。然而这种明了性有时还会被掩盖,需要时间成长壮大。不过此人再也不会退转了,就像奔向大海的大河一样。你不可能永远否认就在我们眼前、鼻子底下的那样显然的实相,我们可以努力加速它。时常提醒也使你保持继续往前走。你必须不断在事物中观察实相。初学者将心引向三共相,资深的禅修者将心引向法,即真理——虽然如此显而易见,但别人却看不见。这依靠作意心所(manasikāra)引导其心契入所缘。随正确的如理作意,所缘、心和心所一起成为究竟离欲。它就在那里,在你前面,在你后面,在你周围,在你内外——那不可言说的真理。初看似乎矛盾。另一实相怎能和这个实相共存?心在一个时间只能摄取一个所缘。不管多么有道理,这些全是想法和概念。实相就是实相,一再看见它是毫无疑问的。真理至高无上。为使讨论立于安全之地,我们可以说我们尽最大努力尽可能贴近和精确地观察那究竟实相。观察善巧的话,就可以是无为界。一再这样用功将使你保持在圣道上,无论何处,即使是在厕所!

ii.
突破障碍

能够认识并承认障碍并不容易。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突破自然现象和我们内心感知的最微细的障碍。就像厘清常见和断见的界限,相当于让看不见的看见,或者令看见的看不见。在禅修中,我们必须首先修习分别最微细的层次,然后看清它们的合和,即这些自然现象间的彼此关系或因缘关系。开始是分析思惟,接着是直观体验。它们最后全都很干净利落地归于三共相——无常、苦和无我──所表现出的自然实相。那样的名色过程的流转正是构成所有经验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大苦和小苦之分,大福和小福之分。当寂灭来临,一切皆止息,一切有为法构成的障碍亦将止息。

从那种究竟法出来,我们于是能看到一切事物的两面,以及超越这两面的现象。这是因为现象及其现象之间的关系比从前都清楚。这也是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的分隔并不像所想的那么大。一再清楚地观察这些,有助于突破障碍。这种认知有助于促进转化过程。

例如,心和心所更象是这样的状态:同时相同又不同。这同样也发生在名色过程,外在与内在亦然。三共相也会被认为是一(相)。最后烦恼会转化为美心所!!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生命(诸有)之根发生的由观禅而来的净化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我们也会似乎同时既在轮回世间又在涅槃中。这似乎是矛盾的,因为对理性的心来说这是不合理的。我们不是看起来同时在看和听吗?这意味着有余依涅槃(Saupādisesa
Nibbāna)显现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仅供思考的资粮?不,体验是无可取代的,但突破这两者之间的障碍会创造奇迹。我们不必牺牲戒律规范的和谐和秩序,就有很多自由了。在宇宙之中,真理是站在秩序与和谐、爱与平静这边。这也是慈悲之花开放之时。这种心导向任何人,都会引领出他们最好的心灵层面。我发现,将正念观禅的修行导向外在众生就是慈心,这是要点。

iii.
在世间消失

何处是寂静?这个问题在预备寂止随念一节的开始就问过。一般人会说可在安静的地方找到它,或许在神圣的地方找到。更切实际的人会说这是一种心的状态。我们应通过禅修培养寂静。

佛法讲三种离(viveka)

a.身离

b.心离

c.离生命(诸有)之依

人们比较清楚前两种离。第三种是指我们此处讲的寂静──离因缘有(存在)的寂静,也是完全超越烦恼范围的寂静。通常只有培养了足够定力的人才能进入,因为只有在安止定层次才能发生。但如果有善巧,我想也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做到。还是一样,它靠如理作意的善巧精准地确定边界,并在有为法和无为法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进出。你只需精准地找到入口,认识它是一个无限可能性的孔洞,将完全开放的观之明觉滑进里面。这就像让心自由,放飞的心鸟就消失在虚空中。

我记得我的阿毗达摩老师一度开玩笑说,如果有人问你:「涅槃是心法还是色法?」你可回答:「心法。」如果他又问:「真的?」你就回答:「不。」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说涅槃是解脱的心?」我会反问:「什么心?」

这又把我们带回到我最喜欢的引文:

    离欲是道,解脱是果。

死随念(Maraṇānussati)

一位罹患绝症的老修行曾说,死亡是他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这值得铭记在心。我们很多人确实需要某种强烈的东西来唤醒,希望不会太迟。然后我们会问自己,我们这一生中所做的或应当做的事中,有任何有价值的吗?我们应考察最根本的事而不是争论次要的琐事。这关系到我们认为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并尽最大努力去做。当死亡来到门口,有两件事变得很重要——慈悲和智慧。禅修是成就这些的重要方法之一。尽管禅修不见得总是愉快轻松,但有些事更是乐少、难成,而且没用。

经典的禅修手册《清净道论》采用一组禅思方法有系统地用功,最终会带来富余的定力。我从中发展出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既是激发紧迫感的方法,也是培育观禅基础的初步定力。

在此建议不要思惟亲爱的人(因为悲伤可能生起)或敌人(因为幸灾乐祸的心可能会生起)或中性的人(因为可能会漠不关心)做为禅修所缘,而应该思惟我们熟悉他生前的人,包括他的喜乐与悲伤。我们如此思惟:「他过去是如此有活力,现在他发生了什么事?他现在在哪里?他的一生做了什么?」答案很显然是:死亡做了该做的事。我们继续忆想这个人,反思:「死亡来临,他的命根断绝。」我们最好看见过他的尸体,不然墓碑也行。注意那种肃穆和静寂。只要具有正念和接受现实的心态,任何情绪和恐惧都将化成平静。

这八种禅思的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都可以一再重诵。死亡可以教我们很多课程。简言之,它们是:

(1) 死亡是杀戮者: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们思惟死亡总在四周,伺机夺走我们的性命。继续像上面那样忆想那个人,你重复「死亡将至,命根将会断绝。」然后思惟己身:「对我亦是死亡将至,命根将会断绝。」这种禅思让你觉知死亡一直存在。

(2)
死亡是兴盛的毁灭者:再忆想前面作为所缘的那个人。思惟他一生所积聚的一切,他的财产、他的地位、他的生活、他的父母、妻子、孩子和情人,以及所有他获得的知识。当他死亡,这些又如何呢?他不能带走。只有业随身。忆想他并思惟:「死亡已至,他的命根已经断绝。」再次思惟己身:「死亡将至,命根将会断绝。」这种禅思有助于放下所有的世俗名利。

(3)
死亡发生于每一个人:当我们再度思惟所缘,也要思惟其他众生如何像他一样曾死、将死或正在死。从伟大的人到地位低下的穷人,从年轻人到老年人,从梵、天到饿鬼、畜生,所有众生都会死。这样的禅思有助于你放下傲慢、自私和青春年少。再次思惟己身:「正如所有的众生曾死、正在死、将死,我亦如是曾死、正在死、将死。」

(4) 身体危脆,与其他众生共有:这个禅思思惟身体是很多众生之家,诸如蠕虫、昆虫等等。因此它可能不久就会败坏,死亡将至。如果我们知道这些对一个活人的危险,坦承为宜。再次,要思惟己身。这有助于不再执着身体为我、我所和我自己。

(5) 死亡与生命危脆有关:我们思惟各种死亡之因。或缺氧而死,或饿死、渴死,或因病而死,或路遇车祸而死,或中毒、或被谋杀,或死于老年,从梯子上摔下来,在喉咙口噎着。我们也可能由于身体内四大不平衡而死。有无数的可能性。想想那个人是怎么死的。然后再想到自己。

(6) 死亡为无相 (无征兆):这是让我们忆念不知道死亡何时来临(时间)、何处和我们相遇(地点)、如何死。死肯定会来临,我们应做好准备。这让我们生起紧迫感,趁着还有精力,赶紧做我们能做的事。思惟死亡会在任何地点、时间不宣而至。

(7) 以寿限思惟死亡:这里你思惟人能活多长。很少有人活过百岁。很多人如今活不过七十岁。这个人死于多少岁,我能活多长?我现在是多少岁。生命是不确定的,死亡是确定无疑的。

(8) 从刹那的短促来思惟死亡:此处我们在一刹那中看到死亡。在所有自然的无常过程中,灭的此刹那[51]
标志着死亡。注意并观察它,亦即探寻无常的本质本身。这里连接上了观禅。我想当我们能做到这点,至少已经进入近行定的层次,五盖已被镇伏。

我做了一番分析之后,认为可以把上面几条进行组合以达到简化,便于用作观禅的预备禅修。

        1.死亡为杀戮者。
        2/3.和已经死亡的人就财产等做比较。
        4/5.寿命的危脆可以包括身体与其他众生共有一节。
        6/7.死亡的无相和寿限。
        8.刹那死是名色过程的无常。

死亡确实是一种内在真实法──即无常真理──的展现,它原本就在自然界的流转之中。所有有为法都要经历生、衰、灭。一期生命的死亡是一组基于业果、称为有分心的现象之灭。实质上,死亡是一切法的灭的阶段。我们被教导要保持正念直到最后一息。要能做到这点,即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有准备,这即是说要多修习。在观禅修行中,我们反复这样用功。观察现象的变化和生灭是观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深透的观照,很清楚会引导我们超越生死的证悟。

最后,为达完备,有必要提供一些偈语,供培养死随念的定力时,亦即以已故的人为所缘时之用。

        Adhuvaṃ jīvitaṃ 人命为无常
        Dhuvaṃ maraṇaṃ 死亡是必然
        Avassaṃ mayā maritabbaṃ 我死难避免
        Maraṇapariyosānaṃ me jīvitaṃ 命以死亡终
        Jīvitaṃ me aniyataṃ 命为不确定
        Maraṇamṃ me niyataṃ 死确定无疑
        Aciraṃ vātāyaṃ kāyo 不久此身体
        Paṭhaviṃ adhisessati 将会躺地上
        Chuddho apetaviññāṇo 空空无意识
        Niratthaṃ vā kaliṇgaraṃ 无用如焦木
        Sabbe satta maranti ca 众生正在死
        Marimsu ca 亦或已经死
        Marissare 亦或将要死
        Tathevahaṃ marissāmi 我亦将赴死
        Natthi me ettha saṃsayo 对此不存疑。

身分(Koṭṭhāsa)

 

在这一修法中,我们按顺序思惟身体的各部分。经典是这样解说的:从思惟「于此脚趾以上,发的顶端以下,及以皮肤为周围的身体,充满种种的不净」开始。这一禅修方法属于培养不净观,培养一种离执的素质,以克服对身体的贪爱,同时培养定力。因此这适合贪行人。从实践中我们知道,专注于这些身体部分的定力很强、很纯净的心,也能使这些部分健康并治愈病痛。这种方法的优势就是直接简单,至少一开头是这样。随着念诵,我们对身体各部分一项一项地观想。总共有三十二项,分成了六组。我们从第一组开始,即A组。即便只是这样用功,也会有殊胜的结果,经典中流传下来的故事告诉我们,比丘仅在念诵阶段就达到证悟。

人骨教堂(Bone Chapel),捷克·库塔纳荷拉(Kutna Hora),2007年

离布拉格不远,有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定的文化遗产
地塔纳荷拉。当地有趣的地方是人骨教堂,从水晶吊灯到酒杯,全都
由人骨做成。倒不令人毛骨耸然,反倒有一种解脱的氛围,如同得到自由。

分组是:

A.(1)发 (2)毛 (3)爪 (4)齿 (5)皮

B.(6)肉 (7)腱 (8)骨 (9)骨髓(10)肾脏

C.(11)心脏(12)肝脏(13)肋膜(14)脾脏(15)肺脏

D.(16)肠 (17)肠间膜 (18)胃/胃中物 (19)粪 (20)脑

E.(21)胆汁 (22)痰 (23)脓 (24)血 (25)汗 (26)脂肪

F.(27)泪 (28)油脂 (29)唾 (30)涕 (31)关节滑液 (32)尿

七种把持善巧:

    (1)口诵
    (2)心诵
    (3)颜色
    (4)形状
    (5)方位(确定在身体的上部或下部)
    (6)处所(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
    (7)界限(特定部分的分界)

十种作意善巧:

    (1)以次第作意
    (2)不过急
    (3)不过缓
    (4)除去散乱,心不离业处
    (5)超越概念,专置其心于厌恶之中
    (6)次第撤去对不清楚部分的作意
    (7)生起安止定
    (8-10)不时注意平衡诸根和觉支。最后这部分很清楚是观禅修行。

以第一组A组为例。你顺序念诵:发、毛、爪、齿、皮。一部传统的典籍提到这样念五天。然后逆序念诵:皮、齿、爪、毛、发,又念五天。

最后,我们按顺逆进行,从发到皮,再逆着从皮到发。这又是五天。此后你念诵B组,顺序五天,逆序五天,顺逆序五天。下一步,A组和B组合起来,顺序、逆序、顺逆序各五天。对新的一组C组,以及C、A、B的组合重复这一过程。当整个工作完成,用时五个半月。

通常你希望能观想所念诵那部分身体的图像。我们可能没有见过某些部分,可去找一本有好图片的解剖书。但让我们先回到由五部分组成的第一组。它们显然在身体外部而且可见。依次念诵,随着诸根平衡,定力会生起。那些不清楚的部分可以略掉,结果我们可能只用一个部分。

这个修法的有趣的一点是,这个所缘可以在三个方向发展:

1. 颜色可以作为遍处观想的颜色。

2. 做为不净观的观想。

3. 做为四界差别观的定义。

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对身体的离执,但是这种观想无法生起,那么建议你通过下面五种方法来激发它。

这五种方法(以头发为例)是:

    (1)颜色,例如,想象黑头发在粥上面。
    (2)形状,例如,想象头发像油油的黑线。
    (3)气味,例如,想象多汗的、没有洗的头发。
    (4)依处,即它依赖于脂肪组织、油脂和血而生长。
    (5)处所,例如,头发像一个拖把在头顶。

当定力生起,如果修不净观,可以达到初禅;如果是色遍,可以达到四禅;如果是四界差别观,可以达到近行定。很显然,四界差别观最接近、也最容易转换成观禅,但任何止禅所缘都可切换到观禅。

四界差别

 

在《大念处经》中,我们可以在界作意一章下面找到这个方法。

……他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

……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犹如熟练的屠牛者或屠牛者的学徒,杀了牛并坐在四衢大道,将其切成一片一片的。也是这样……他观察这个身体……。

首先,对四界的特点或性质进行全面的思惟。

(1)地界──固体的、硬的、刚性

(2)水界──水的、液体

(3)火界──火的、温暖、消化的、燃烧的、能使成熟的

(4)风界──气态、气态的、移动

以适当的思惟和观察,我们会清楚了解它们的意义。清晰分辨四界也使觉知敏锐,这在需要切换到修观时很有用。

因此你思惟前二十部分并从地界的角度来考虑它们。这些部分正是身至念列出的同样部分,即A到D组。这样把心导向每一部分并思惟,以头发的坚固性为例,你思忖:

1. 无思

2.(道德方面)无记

3. 空

4. 非有情

这一过程很明显会培养并加强无我观。

对于液体的十二部分进行同样的工作,从水大的角度思惟它们。以胆汁为例,它是无思、无记、空和非有情。

接下来,以同样的方式思惟火界。列出的火界的类型是:

(1)体温之火

(2)成熟和变老之火

(3)发烧之火

(4)消化之火

之后,以六种风思惟风界:

(1)上行风

(2)下行风

(3)腹内肠外风

(4)肠内风

(5)肢体循环风

(6)出入息风

当你这样有系统地思惟,可以达到近行定。五盖一旦祛除,就能轻松切换到修观。只要注意这一修法的特性就会明白,它应当很容易转换到观禅。然而对有些人,其中的思惟和考虑可能变成障碍。由于其中还有微细的概念,所以必须注意观照刹那刹那的变化,即三共相。

 

第二章 禅修与问题

 

生活中总是有问题,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禅修也是一样。但问题也有解决之道。这些问题在佛教的教义中被看成「苦」,也正是佛教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禅修时会碰到问题。首先,我们会问:「我们怎么修这个法?」我们继续用功,还会遇到阻碍和盖障。于是我们会问:「现在怎么办?」此中有学禅的问题、有禅修中生起的问题,还有毫无直接关系、却仍在某方面有关联的问题,因为生活跟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有关连。最后这部分的重点是讨论各种问题,所以给这一章取一个准确的标题有点难。或许标题改为「禅修者的问题」更好,但关系不大。所以这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很快你就会知道这一章讲什么了。你会有兴趣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有兴趣给这一章找个合适的标题。然而,你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发现我并没有说到所有的问题,或说到但不够详尽,特别刚好又是你心里的问题。多数情况这一章仍只是对前面章节的讨论内容的一个提示。最后,你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佛法中,一切法无我,所以贪、瞋、痴三不善根也是无我。我们可以分别以智慧、知足/离执、爱/接纳来解决它们。

一次一位心理治疗师问我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他说,心中有问题时,按他受过的训练,应该在心理学的层次去分析解决。但是在观禅中,他被告知不要去想,只是观察它生起然后灭去。那么他应选那一种方法?我立即告诉他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他正在观禅的禅修营中。如果心理问题确实很严重,这或许不是最好的答案,但它确实有问题。在观禅修行中,处理问题是在生命(诸有)的层面进行。它直接到达生命(诸有)的根本——所有问题源头。要是问题很严重,以至于无法提起足够的正念让自己放松和安定,那么最好找一个人聊聊,比方好友或心理治疗师。幸运的是,我所见的禅修者当中,并没有多少人经常需要这样做。

各个问题会重叠,不容易把它们截然放在不同的标题下面。所以我采用一种简单的办法来分类,以使阅读简单、理解简单、书写简单。化繁为简,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1. 初学者的问题

 

初学者是来学禅的人。他们的问题通常分属三类:(a)烦恼很强(b)诸根无力(c)缺乏助缘。

(1)烦恼很强

说所有初学者烦恼很重并不正确,但说他们想要禅修时都在手忙脚乱地面对烦恼,却并不为过。这种初始的「清除」过程必要而且难免,却很困难。这在前面讲「五盖」和实用观禅道理的「清除」过程的章节讲解过。例如,上瘾属贪欲,精神创伤属瞋恨,过分的评判和批评心态属于疑。拖延可以划在昏沉睡眠名下,但常常也列为掉举追悔之类。

当正念连续有力,这些问题就可以克服了。有时我们需要藉助适当的止禅,诸如瞋行人修慈心禅就是好例子。如果仍然没用,则有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

(2)诸根无力

如果下定论说所有的初学者诸善根无力也有失公允,因为很多人应当在来此以前就在过去的训练中或过去生中培养了这些善根。但如果这是他们第一次修观,那么他们就可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需要培育观力以成熟诸根,引导自己沿着八正道通向涅槃。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在心可以跟随和接受的适当条件下,运用有组织、有系统的方式。接下来就是坚持激发观之正念,直到它自动而持续,然后在技巧和指导上再加一把劲,一切就上路了。

(3)适宜的助缘

再次,这七项适宜的条件在早先的章节中提到过。这七项是:

i. 住处

ii. 气候

iii. 食物

iv. 托钵的环境

v. 说话

vi. 姿势

vii. 人

如果不能创造适宜的条件,也必须寻找适宜之处,当然不见得能找得到最好的条件。至于内在的条件,不外乎信、进、念、定、慧这五根五力。一般而论,我认为最主要的关键因素是:

i. 善知识或老师

ii. 正信正愿

iii. 有利的环境

2. 非初学者的问题

 

非初学者是指至少掌握了观禅的基本意义和技巧的禅修者。他们应已获得了基本的刹那定和基本的无我观。因此,只要有相当程度的信心,假以时日,修行会更进一步。但能进步多少?他们都能证得出世间法吗?确实不是所有人都能,因为仍有很多阶次需要通过,很多障碍有待克服。但你不会因为有可能无法证得出世间法就停止修行。我们修行是为了离苦得乐。人在旅途,必须爬山涉水。你可以把它们看成障碍,也可以看成修行道路的一部分。有正面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遇到障碍只是显示还有更多需要学习。当然,我们仍然会把那崇高的目标记在心里,它是指路的明星。

(1)平衡诸根的问题

如果你射箭时站得架势不稳,很难正中靶心。同样地,若正念和定力不稳定,便很难培育观力。心过度精进时,便倾向掉举;心过度静止时,便倾向昏沉。进根和定根的正确平衡能确保正念正确的运作。就像平衡很好的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能平稳前行。当心更加有力,烦恼若悄悄进来,就会变得更危险。这一部分在关于平衡诸根的一章里讲过(第三部分,第三章)。平衡真的是经验性的,就像平衡头上顶着的油钵。过些时间后,我们会知道如何平衡自心,但这可能需要些时间。这涉及到很多因素,我们很容易就忽视了其中一些因素。

(2)爱着障问题 (papañca)

因禅修中生起的愉悦和微妙的状态而生贪着、骄慢,并执持邪见,就叫作爱着障。只要培育了正定,生起的美心所会带来美好和微妙的体验,甚至会生起神通和出现神异事件。结果可能出现很强的执着、骄慢和邪见,这才开始成为禅修的真正问题。你可能处于一种入迷或疯狂的状态,可能需要很有力的东西才能让你醒悟。这可能让你非常困窘,或者长此以往最终成为真正的心理灾难。这已在「十种观染」一节(第三部分,第四章)讲过。

(3)生命存在的问题

这是根本问题,所有问题中的根本问题,它在一切活动的背后。像「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必须经历这一切吗?」这样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生命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把一些状况和事情认同为我们自己。但缘起的世间是不完美、不完备和不真实的。根本中的根本是愚痴。当我们深深透视这些因缘,我们就和某种非常错误的东西面对面了。显现出来的是令人迷惑和痛苦的混乱心行。这就像发现自己的心是疯狂的,或者整个世界是一场无意义的梦。

树根,柬埔寨·吴哥窟(Angkor),2006年

吴哥窟以顽强的大树在古老王国的废墟上盘根错节而闻名。
许多人叹为惊世之美。我则看到疏忽的故事。只要不照管,
贪、瞋、痴的烦恼就会生长壮大,以致摧毁精神修持的基
础。然而,我们可从照片中省思些好的方面:虽然需要时
日,大自然还是很坚韧。人类似乎越来越能毁灭,并破坏
了给予他们生命的地球。

如果乏人指导,结果我们可能感到沮丧,感到夹在魔鬼和深蓝色的大海之间。这是需要信心和鼓励来给自己打气的时候。要处理这种情况,没有比有经验的老师来指导更好了。这相当大的部分是关于处理「行苦」(saṇkhāra dukkha)的有关方法,这在以前的章节讲过(第二部分,第四章)。

(4)不如理作意的问题

作意决定了进入禅修业处及其助伴的心所。如理作意表示有正念和其他善心所。连续用功之后,可能获得正定。但正定可能有止无观,所以我们这里所关注的如理作意是洞见三共相。即使我们见到三共相,可能还是会施设出三共相的概念。各种禅相(nimittas)或观想出来的心相会自动产生出来。通常我们会在某个时刻执取某个所缘并且陷在其中。我们必须持续保持敏锐、清晰、开阔的觉知而如实观照,直到发展出最深刻的观。我认为描述如理作意的一个好方法,是巴利文atammayata,常译为非认同。它是这样的作意:不认同所缘为这个或那个,甚至不认同所缘是个所缘。

(5)和世俗世界的冲突

随着修行,我们所知的内在究竟真实法(paramattha
dhamma)越来越多,它们是世俗真实法背后的基础。我们还知道自己必须不断努力以达彼岸。在禅修营中努力比较理想,在世俗世界则有难度。如果事情不是我们希望的那样,就会有压力。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太多,也要有耐心。我们根据情况力求最好的结果。有一些内容会在日常生活的正念一章中讲解。不过,接下来要讲一些冲突。

i
.「不是人」(无我)的问题

要试着懂得无我这件事本身,并非易事。这是由于我们以周遭的一切来确认自我的内心习性。一旦我们初尝智慧,就会发现自己和整个世间的习惯和思维背道而驰。例如,人们可能会想:「他认为自己不存在,他一定疯了!」在此我们必须懂得,别人可能不理解我们,和他人分享自身经验时必须审慎。别人认为你疯了可不是好玩的。如果我们以为他们是对的,那就真的开始有问题了。当我们有无「我」的奇怪感觉,周围的世界看似分崩离析。这类问题需要具有(佛法)的健全架构和理论,才能给我们着手的起点,并让理性的心接受并划分界线。转化的过程是渐进的,这是逐渐以无我的实相观代替我见。这是在两种真实(究竟和世俗)之间切换和运作的善巧,这两种真实发生于自己和他人。

ii
.调适的问题

这也像前面的问题一样,不同之处是它涵盖更宽广的活动领域。当我们从禅修营回来,发现世界不再和以前一样。如果禅修营时间很长,旧世界可能已不复存在。我们的价值观和心态可能已经改变。别人对你也变了。由于定力,情况可能被放大。你也可能非常敏感。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调整回过去的情形,无疑在习性以及跟朋友相处方面都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iii
.连续性问题

我们很自然会试着保持精进禅修期间所得的收获,但世俗世间较不利于深定状态。所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决定什么优先、放弃什么。你首先必须接受现实,不要期望太多。有一点总比没有好。其次,应着重正念,而非定力,还是可以磨锐观之正念来培育更多观力。接下来,修行必须采取不同的形式。要适当地安排并计划禅修,理论架构和善巧是关键。这关系到我们将多少时间用于较精进的禅修——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奢侈。是的,时间是重要因素。若不能空出时间,总是急急匆匆,正念就从窗口飞出去了。时间是可以节省出来、挤出来的。还有我们想要多少世间名利和多少心灵福佑的问题。最后,没有比有更多经验修行者的指点更好的了。

(6)大错

这是指高估的情况,这个错误并非少见。我们在书中读了很多东西,不禁想用自己的禅修经验去一一印证。这种期待与日俱增,时而高估,时而低估。原因在于,实际体验是一回事,关于它们的概念又是另一回事。这要靠找到一位能真正指导和印证的人。这人是谁呢?

对很多事做了错误判断并没什么大不了,但认为自己证得无为法的涅槃,就是另一回事了。只要对此强烈执着(最终并且常常会是这样),可就落入邪见了。这是很不幸的,因为这使你不能真正证悟。这种人也可以说是扮演上帝的人,所以是一种疯狂。因此若有这样的念头生起:「这是涅槃。」便需高度警觉。以正念标记:「想、想。」有人问:「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开悟?」答案是:「你绝对会知道,不过也有人自认开悟但却搞错了。」

真正的开悟可扫除一切疑惑。只要还存有一点怀疑,就不是开悟。因此更重要的是继续不断用功。老师不会给我们这种印证,他的职责是让禅修者保持用功。证悟是禅修者的事,只属于禅修者个人。还可确定的一点是,证悟之后一些特定的心的烦恼不复生起。它们已被连根斩除。为什么呢?这是我向那些认为开悟的人所提的问题。有时这一问之后,他们开始大汗淋漓。然而,无疑我们必先达到特定的条件之后,才能考虑开悟的可能性。

3. 初学和非初学者的共同问题

 

1. 脑部坚硬如石和其他身心问题

「脑子里有石头」是指这样的情况:头部的压力和紧绷增加,特别是在两眉之间和周边以及鼻子周围。初看似乎是太急于求成,也就是说过分努力却缺乏正念。压力因此逐渐积累,直到脑袋里似乎形成了一块石头。也许是因为很多人觉得压力和头有关。我们必须采取步骤来放松,完全地放松,直到诸根平衡。我观察这类事件之后发现,很明显有几个原因。如果你能把范围缩小到一个或几个主要原因上,就胜利在望了。然后需要时间来平衡这些状况。我还注意到,很多这类情况中,眼睛起了作用。只要人们的经验是「集中于眼」,即使观察身体的觉受本该用「感觉」,他们仍然继续运用他们的眼部肌肉。这就像一直专注电视或计算机荧幕好多小时没有休息。正念应不带强迫和紧绷,而仍然增长,理应如此。所以,我建议培养正念而不要让压力累积,特别是在头部和眼睛周围。

另一个不时看到的生理问题,就是发生便秘。有人说这是由于执着过去的某种东西放不下。看到这个问题在离开禅修营的当下就消失了,确实令人惊奇。要找到原因,好方法就是问自己:「我还有什么不愿放下?」

曾见有一明显的例子,就是持续咳嗽,声音不断从禅堂中传出来。观察这个过程就发现,很明显是由内在的冲突所引发。必须做出相应的选择。另一例是很痒并出现很多疹子,这是由于宗教价值观的冲突而引起。当我请此人改修慈心禅,症状就奇迹般消失了。我们可以继续举出更多例子,但这已经很清楚显示身心密切相关。我记得读到路易士•海耶斯(Louise
Hayes)的《自我疗愈》(Heal Thyself),很棒的是,她列了一个生理问题及其心理原因的关系对照表。

2. 心态问题

当我想到「错误的心态」,就想到思想狭隘和思想宽松。前者是限制性的。问题出在盲目的极端保守派和坚守宗派立场的人。「万事皆错,唯我独对」是典型心态。尽管严格说来,这种心态和禅修无关,但确实在禅修圈子里发生。人们常常赞美并崇拜他们的老师,这并非坏事。但只要有骄慢和无知,心态就会变得无法变通,限制了见识的扩展。另一类「思想宽松」的人则试图接纳一切事和一切人。他可能是大受欢迎的全才,却看不到互相冲突的现实,结果是困惑而缺乏清楚的方向。

还有完美主义者。有人说这些人受了最多苦,但我也思忖他们是否也是成就最高的;即便是,实用主义者还是过得没那么苦。要进步更快还得依赖其他因素,诸如个人具有的慧根。我个人认为完美主义者有种不现实的倾向,因为第二共相「苦」也可意味着不完美或不完备。如果你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那就是自找麻烦了。观禅是解脱不完美之道,那么涅槃就完美吗?即使如此,除非你体验到涅槃,不然你仍不能确定。所以此时还是实际点好。

再来,还有冷漠的人。也许不是一开头就冷漠,而是在面对超乎自身能够接受或承受的苦时,会因此变得悲观或冷漠。激发信心和喜禅支将会使事情步入正轨。

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因为它们常常是个人固有的性格和习性,已经发展变化成了一个人心法的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做出自觉的、有决心的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来改善这种状况。

3. 业和魔

这部分进入了未知地带。业和关于世界的问题可划分到「不可思议」类。也就是说,它进入一种用思维的意识层次无法直接懂得的领域。业是其一,魔是另一个。人们确实觉得无法禅修或禅修无进展与此有关,或归咎于此。但如果这安慰得了你,我们知道它们一定和内在的究竟真实法和过程紧密相关。通常我们会先考察别的可能原因之后,才考虑这两种可能。

业的定义为主动的心行造作。有善业和不善业,分别产生相应的果报。禅修的重点是增上清净业。若禅修是修观,观禅正好就是通过明觉和智慧,从内心的烦恼和苦解脱。从明觉而有智慧,从智慧而有离执,离执又带来寂静。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涉及修行的某种业及其果报可能有益或有害。身体会疼痛,残暴的倾向可能会浮现。若原因和基因有关,当然可以说业一定有很深的作用。当我们把范围缩小到问题的业因,那么我们也可能找到业上面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

i. 请求原谅所做的错事

ii. 决意并发愿在清净道上迈进

iii. 回向功德

iv. 作重大的功德

v. 培养强大的定力

魔和天神是通常肉眼看不见的众生。佛教徒承认他们的存在,很多佛陀的开示就是给他们讲的,或是因他们而讲。我们这样的修行人知道他们是真实的,就像我们一样真实。如果我们超越这一点,那么就只有究竟真实法了。但很多人看到的东西其实是幻觉,那么界限划在哪里呢?很多情况是可以置之不理的,但如果他们以恶魔附体形式出现,那问题就严重了。通常老师教我们把这些看做法尘,不要住心其上,像对待一切自然现象一样任它们自行灭去。如果现象持续并且认为是魔的想法非常强,那么或可求助于巫士(Shamans),对此我无可置喙。我相信,含藏于究竟真实法中的真理一旦被证悟,就能超越所有这些问题之因。通常,我们推荐诵经,而且多数情况下有效。例如,《阿嗒那帝亚》(Āṭānāṭiya)护卫经就是防止恶神的。

 

第三章 在日常生活中修持正念

 

不是很多人有幸参加相当长的精进禅修。很多人在几周之后就不得不回去照顾家人和挣钱糊口。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修行,只是他们在不那么有利的条件下修行。这样,可以预见到心的状态会有一些倒退,但我们会发现自己比禅修之前更强大、更快乐。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做一些调整。如前面所提,我们绝不能期望过高,而且必须耐心。只要通过一些筹划和安排,我们可创造出更多的时间和更有利的条件。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把日常修行看做是积累「波罗蜜」和善业。

1.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有利修行的条件

 

a. 寻找合适的环境

通常的建议是安静、安全、方便、宽敞、有关人赞同。这些外在条件也是独一静处修行的条件,在早前的章节讲过。

b. 适当而且正当的职业

正命意味着谋生手段不违犯道德原则,诸如不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和上瘾的习惯。我们因为有很多时间花在工作上,邪命所积累的不善业会相当可观。反过来说,正命所积累的善业也会相当可观。谋职时可特别注意有多少时间可参加精进禅修。

c. 人际关系

有些关系我们可以选择,有些则无法选择。关于福德的开示中这样说:亲近智者,远离愚痴之人,尊敬应当尊敬的人,这每一项都是最殊胜的福德。我们的确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所以我们尽量要明智地选择和什么人往来。和什么人呢?具有信心的人、努力行善又有精进力的人、持续保持正念的人、有禅定的人和智慧的人。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人,那么至少要是赞同的人。如果也没有,至少要是不会障碍我们修行或造成问题的人。至于必须一起生活的人,我们应当努力对他们产生正面影响。在最糟糕的情形下,找到出路以前,要不受影响,保持舍心。

d. 参与有助于禅修的活动

这包括通过阅读以提供良好的概念性架构和理论、做功德(如以慈悲为动机的慈善工作)、锻炼身体、保护环境(例如植树)、研读经典以更好理解修行的架构。

2.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正念

 

我想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别急」。急匆匆便失去正念,其余的烦恼和问题都跟着来了。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修持正念与精进禅修中有何不同?显然,我们除了像在精进禅修中做正式练习外,还必须做很多别的事。很大部分的正念修行会在更加世俗的情况和所缘下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思考、决定、行动,并且牵涉很多复杂的行动和情况。但根本的真理是一样的——它们是名色过程的生起灭去。如果我们能正念观照它们,就是在继续培育心智。

注意一些区别:

在精进禅修营,所缘多为究竟真实法,动作放慢,常常在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仅在需要时才思考和说话。在日常生活中,所缘往往多为概念法,动作常常比较快,同时做几件事,常常需要思考很多问题,讲很多话。

因此,日常生活所运用的正念多为总括的类型,它鸟瞰整个情况,同时看到着手处以及如何实行。关键是了了分明的觉知,如前所述。当某个重要的事情出现,其他事就被搁到一边,我们集中专注在所关注的事情上。这就像阅读和绘画,或者像倾听某人的问题。我们必须记着要放松而宁静,以确保最佳的正念,不然反而会累积压力。到了实行的时候,对目的和适合性的了了分明的觉知开始发挥作用。如果可能,我们也该包括对行境和无痴的了了分明的觉知。例如,讲话时,有正念地注意说话。确保所说的话具有好的、合适的意向。慢慢地讲,具有优秀演说的素质(真实、柔和、友善、有用、疗愈)。沟通交流在社会上和人际关系中很重要。任何时候只要可能,你可以抓住机会,进入略微深一点的止观培育。这种抓来的瞬间可能不过几秒或几分,但切莫低估。

所以,我们努力整天保持连续的正念,从起床那一刹那起,刷牙、如厕、吃早餐等等,直到上班。工作的时候,努力正念觉知所有办公室里的活动,直到回家。在家里,休息、吃晚餐、照料家务、禅修,最后入睡。

很多情形都像这样,正如人们说的,生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总会有问题出现。只有进入涅盘,一切问题才能止息。与此同时,我们量入为出,并且尽可能愉快地做。如果我们能谨记发展心灵的任务是最要紧的事,那么其余一切都会退居次要。就这点而言,死随念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我们需要运用自己的智能和常识──我们称为了了分明的觉知──来处理这些情况。我们也需要休息时间以增进用功的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正念并不一直是观禅的形式。我们常常也使用慈心禅和其他梵住的修行。有时我们修忍辱波罗蜜、诚实波罗蜜和戒波罗蜜。所有这些由于誓证寂静涅盘的愿力而汇聚在一起,不断累积而达到最终目标。

只要每天固定有一个小时或以上,我们便可以进行正式禅修,如同精进禅修营那样。如做得到,最好每天的时间一样长。在早晨,身心经过充分休息更好。如果经常修持一种或几种护卫禅(佛随念、慈心禅、不净观、死随念),内心会很快安静下来,然后可以进一步用功于观禅。

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培育观智吗?我认为可以,因为根本的内在的真实法是一样的。刹那定可以在世俗真实的层次操作。只是需要那么一点点努力,就可令你超越概念法,走向真实法的层次,而这来自熟悉、习性,并善巧地将磨锐的、成熟的正念导向三共相:

(i) 无常

在六根门所缘的流转变化中可以发现无常。这是观看生命之河流过身心。

(ii )苦

苦会在所有世间因缘条件的不圆满中看到——得/失,称/讥,毁/誉,乐/苦。只要有不圆满,就有不稳定和不可依靠,然后我们又能看到苦相之下的生灭过程,就像诸行和所缘的剧烈翻腾的波浪。平静最殊胜!

(iii) 无我

无我在世间看来是一种幻觉。我们的所知是表面的。事情总有更深刻的一面。我们自己就只是心的概念性创造。当我们看见并一片片分出这些基本组成部分或诸行,便再次了解内在身心过程之流,而我们必须穿透它。有为存在的真实法没有实质。就像看见自己在生命的剧院中如舞台上的玩偶。

深定引发深观,千真万确。但我们还得记住,正念的成熟度和敏锐性会起决定作用,否则我们如何解释有纯观、得解脱的阿罗汉?除此之外,说深定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生起,也是一种错觉。它确实能生起,只是慢些。

匍匐树,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 2004年

面对塔斯马尼亚哈兹山(Hartz Mountains)的强风吹袭,这棵老树
不得不匍匐于地。它活到这把年纪真是奇迹。有时候,我们只能在不
利的条件下修行,我们也不得不把身段放放低,而且保持足够的耐心。

 

第五部分 结语

 

传布光明

 

光明常用来比喻智慧,因为智慧开显无明所覆盖的一切。所以光明可视为智慧之道。智慧和慈悲看起来虽然很不一样,其实最终相连。例如,你会推断智慧的人同时也是慈悲的人,而慈悲的人也会有智慧。这两种普遍存在的力量是善的,而且相互关连。

1. 慈心禅和观禅

有人向我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激起了我一连串的思考。「如果一切都无我,慈悲不是很表面很肤浅吗?」还可以换成这样的问法:「观禅修行会让人变成机器人吗?」

这两种素质——智慧和慈悲,跟寻求离苦的平静关系密切。所以这些困惑都只是因为误解了观禅和慈心禅之间的界线。首先让我们看看第一个问题,这是较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的回复是,这个问题是在理性思考层面,而不在真实存在层面。世俗和究竟真实的世界连在一起难分难解,事实上世俗是从真实产生的。因为若没有心来形成概念,哪里会有概念?你不可能管皮不管肉,反之亦然。这也就是说,只要有内在的和谐与平静,外在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如果外在混乱,内在也会乱成一团。修行佛法是为克服苦,首先是个人层次。先不说修得圆满,若要修到尚称满意,我们必须到内在的、生命(诸有)的根本之处去解决问题。当我们修行获得了充分的内在平静,我们便能有效地用之于他人。

另一方面,慈悲从世俗的层次着手,令众生得乐,从这里继续跟进,而进入更深的层次。人们常说先修止,再以此为基础修观。然而反过来也是对的,甚至还可以止观双运。因此,慈心禅可以做为修观的基础,同时将慈心本身和观禅延伸到外在世界。我在修行和观察这个过程后,注意到观禅可以是慈心禅的延伸,反之亦然。我们会很容易懂得为什么观禅等同于对自己的慈爱。修观便是在做对自己最有益的事。毕竟,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我们自己快乐,就能有效地将慈爱散发给他人。

反过来说,慈心禅也是观的延伸。首先,自心能影响他心。我们也知道一组人中一个或几个修得好的人可以影响其余的人,使其变好或变差。和这些人越接近,影响也就越大。这不仅是从外在发挥作用,如树立一个好榜样或坏榜样;也会直接从内心产生影响。当我们用正念、明觉和平静看着他人,不仅带给他人好的效应,而且带给他人好的素质。就像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同样的,这样会令他们生起这些素质。所以也可以说,如果我们这样做,并有观智,其影响也会朝着这方面发挥。换句话说,由于慈心禅和悲心禅,观禅更容易传播给别人。

把观禅和慈心禅结合起来,无疑各自禅法会更丰富,而且相互成为助缘。同样地,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人与人之间。

2. 教导观禅

 

有时我想,教禅和禅修,到底哪个难?你也可以思考各自的益处,二者无疑是相关的。不知如何修观,便不可能教好观禅。从另一方面说,我们可以教别人自己做得到的层次。至于观禅,我们必须至少达到观智初始的一些层次;不然的话,我们最多也只能介绍基本练习,并仅就理论上的理解来指导。不过我还是担心会以讹传讹。我当然不反对传布,只是想强调从一开始就须谨慎。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基本经文和教理。理论构架有助于修行。数世纪以来,禅师们设计了很多善巧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很多却失传了,但有些留存了下来,发展成了传承和宗派。所传下来的是技巧,有时也包括为什么要那么做的原因。但须记住,源头必须是观智本身。如果没有强大的观智,那些技巧也不会有效。这些技巧的基础可能广泛,可能狭小。广泛是说这些技巧有效适用于更广的范围和人群,狭小是说适用于较小的范围。特别适合某个人则是另一回事。这一切都依赖个人观禅证悟的深度和传布的广泛程度。重要的是,这种技巧要确实能令他人生起观智。

这怎能做得到?这是对他人的心产生作用。只有了解这个过程,指导才会更有效。所了解的包括:

a. 懂得自己的心和观智如何从禅修中生起

b. 懂得他人的心和观智如何从禅修中生起

c. 懂得引生观智的各种方法

就第一点而言,很显然不能盲修瞎练。理论基础知识有用,但很多所需的知识只能在禅修中生起,希望老师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和怎么做。此后,很多是靠自己的常识。第二点主要依赖第一点。尽管心的运作遵循一定规律,但各人的心还是有很大差别。认为愚人和智者想得一样就是大错。尽管在重要事情上所有智者观点一致,但是愚人之间互不同意之处比智者还更多。每个人的心就像一个计算机程序。所以如果你想要插手别人的计算机,一定要找出一些有用的密码。良好的沟通使人际关系大不相同,教学需要健康的人际关系。要是做不到的话,我们干脆光读书就好了。

沟通可经由:

i.
身体沟通

有一次我在一个禅修中心,那里的人们手背在后面走路。他们就是这样教行禅,那里的老师也这样走路。老师若不在,助手也按照他的方式做每一件事,只是经验少很多。但身体的沟通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告诉他人我们的心之状态。可能在某些禅宗传统中的修行就是基于这点。

ii.
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更接近表达内心。可以描述微细的心之状态。掌握语言才能懂得老师所讲,老师所讲的往往是暗示和习用语。语言是概念性的,仍然非常不直接。

iii.
心灵沟通

在这三种沟通方法中,心灵沟通最直接,所以如果做得到,这是最好的一种。心灵感应术应该是答案,但是我们身边没有多少这样的大师。退一步说,我们倒不必有这些强大的心灵感应力,你只需要对另一个人的感受敏感一点。从这里出发,你可以进一步知道他的心识状态,最终知道他的想法。沟通中有通道,也有障碍。真诚和慈爱可开启心灵。骄慢会排斥,瞋恨会驱逐。一定程度的亲近(不见得一定是亲密)也需要培育。

我们须考察完不同传承各种可能的技巧,要花些时间才能尝试完它们,以便看清每一种技巧的过失与优点。通常你需要首先深入一种,当你到达高层次或发现它不合适,然后你再进一步考察其他技巧。前者就像达到顶峰后,我们能俯瞰山下,以找出哪一条路最适合哪一个人。

iv.
禅修指导

我曾告诉某人,我不认为我是个禅师。她立即反应说:「喔,你是!你教禅,所以你是个禅师。」她的说法固然有道理,然而这是一种功用上的定义。而我的意思是,教禅不是我生活最重要的部分。教禅是我处在这个位置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我宁愿说我是和感兴趣的人们分享我的所知。此外,我还认为,人们把一个人看做老师,他才是老师。如果没人听讲,老师就只是一个幻觉。我还认为最好先把自己当做一位朋友来得好。

老师有很多类型。很多传承中都有上师(guru),被人当成上帝或佛之类的。我想有些人需要这一类的老师,而且会从中得到很多好处,但我也怀疑这一点。幸运的是,我所在的传承中,老师更像一个顾问或好友,而不是大师或老板。

接下来,老师有严格的,也有宽松的。尽管很多人需要第一种类型,但有人也可能没有获得什么良好体验就崩溃了。如果有选择,很多人喜欢第二种,这样的老师往往受人爱戴。然而,他可能无法控制那些极野的马。因为有这样的情况,老师会知道如何与何时该严该宽。

最后我要说,是学生还是老师,要根据情况而定。一个人的角色常随因缘而变。我们每个人有的事情知道得多,有的事情知道得少。做学生的若是考虑周密,往往是获益者。当老师的角色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还可向学生学习。一般而言最好是从他人而非自己的错误之中获益。这学习过程也可看成一种研究,不仅研究自己,也研究别人。当别人有进步,你就生出随喜心;当别人有苦痛,你就生起悲心。最终,你会交很多朋友,而且慈悲心得以增长。

朋友,瑞士·雪朗峰(Shilthorn),2007年

这是我的一位好朋友来看我时,在雪朗峰拍的照片。我们已是近二十年的朋友,
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我们虽在马来西亚结识,但他现在大多数时间在中国,而
我人在欧洲。然而,禅修在我们生命中都是最重要的部分。我们的情谊如往昔
一样牢固。照片背景是伯尔尼高地(Bernese Oberland)三大名峰──艾格望峰
(Eiger)、僧侣峰(Monch)和少女峰(Jungfrau)。这起初是瑞士朋友告诉
我的,我最近才开始欣赏。明年我会去中国看他,希望照些更好的相片。

 

传布正道

 

现在是最后这章我必须说的最后内容。观禅将我们连接到彼岸殊胜的平静,也向外和他人相连。在这个过程的后一部分,慈悲就起作用了。每个人都可尽一分力,不在乎多少。确实,人无完人,烦恼在宗教圈子里仍然普遍,但这总比完全痴迷好。这里,至少不会每个人都盲目。

传布的法教是否成功,取决于修持的人。人们往往太早开始去教别人,而有些人则等到证悟深化才去教人。尽管后者更好,但他们仍然可以在此之前做些事。

其次,传布需要很多慈悲。掌控自己的心都很不容易,更不要说去管理别人的心。除了耐心,你还必须对他人的观点保持开放。宗派主义在宗教圈子里普遍存在,很容易认为自己的传统是最好的。即使一个传统在你生活的地方是最好的,但我们仍可谨慎为上,从其他传统学习。

慈心禅和观禅的结合很奇妙,可把快乐和平静之光传播给这个世界。二者是普适的素质,可以调整,使之适应任何文化和语言。在心智的层次,此二者可增长自、他的快乐和平静。

我常和朋友一起禅修,很明显(对他们)有很好的心灵支持和影响。这先会增进了他们的修行,然后他们就要靠自己用功了。个体的分离感常常就此消失。这一事实说明,结合两种禅法的修持和教导开展出(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两重世界中自、他进步的道路,这非常殊胜。

想想要是发生这样的情况:

当有人证悟了无为真实法,这是「自己」内在的最平静和稳定的法,他能够直接体证并将真实法和心识相连。他的无量心如慈心和悲心能将众生友爱地联系起来,于是又能将周围众生的心连系起来。效果如何当然取决于他的止观以及对方的接纳度。那样的一个人(他已不把自己想成一个人 [52],只是如实觉知。)他会成为一个光明(智慧之光)的中心,慈爱和平静会散发出世间最殊胜的境界。

我还记得读过一本道教经典,其中说到最亮的光是看不见的。这就是此处所说的光明。只要智慧形成,就会显现于世间。

这就是同时修持观禅和慈心禅的赠礼。

 

由于以下捐赠者的慷慨布施,使本书的英文版得以出版:

Anonymous, Buddhist Wisdom Centre, Lee Lee Kim, Janet & Family, IMO Kim Yen Peng, Buddhasassanauggaha Society, William Wung, IMO Wee Hock Soon, IMO
Tan Boon Kiat, Mr & Mrs Fun Swee Pin & IMO Fun Sooi Soong, Lim Jee Kong & Lay Khoon, Mary Leong, Phang, Mee Ling, family and friends, Ng
Hoe Guan & family, Leong Kok Wai & Ivy Wee, Tong Sian Teng & Sim Kuan, Vong Nee Siong, Anonymous, Tan Ping Ping, Sasanavaddhanatthaya,
Karuna Friends SS2, Cheong, Ling Siew Toh & IMO Pan Swee Kew, Tan Bee Chun & IMO Tan Chuen Hock, Tan Yit Siew, Chua Woon Quan, Goh Heng Huatt,
Quah Chin Seang & family, Alison Cheok, IMO Lim Kim Hoo, Lim Lay Hoon, Gunaratana Memorial Library, Chong Chwee Fong & family, Chung Yim Hoong,
Cheong Thoong Fan, Chung Yim Hoong, Buddha Dhamma Fellowship Association, Lim Bah @ Lim Boon Chok, Eng Lai Hiang, Hoh Swee Chee, Tuen Foo Fat &
family, Sati Chan, Elaine Low, Cindy Wong, Ch’ng & family, Mdm Pang Siew Chin, Sayalah Canda Soba, Reverend Gavesi, Quek Jin Keat & family, Lim
Swee Hin, IMO Khoo Guat Cheng, IMO Lee Giap Oh, IMO Lee Sai Gek, IMO Lee Seng Teck, IMO Khoo Siew Keng, Bobby Ng & family, IMO Lim Bee Giak, Leong
Poh Chwee & family, Foo Kam Miew, Chow Meh Yeh, Margaret & family, Lee Keow Mooi, Choo Hong Hoe, Patrick Ng, Jamie Ng, Yap Suat Cheng, Hong Ai
Hua & family, Shirley Mei Young Chan family, Rob & Ling Moult & family, Chew Peng Huat, Lee Poh Luan & family, Lee Poh Yen &
family, Lee Theng Hai & family, Lee Theng San, Wong Yok Koon, Wong Horn Kong, Wong Horn Meng, Wong Jyy Shin, Liew Ah San & family, IMO Francis
Koh, Dr Yap Sew Hong, Jackie Chong, Jill Lum Yee Mae, Jack Wung, IMO Tan

Lye Aun, Wong Siew Yin, Tan Teck Kim, Chu Chee Kiong & family, Lim Soo Ting, Tammy & family, Jong Ah Wah & family, Jeta & Suresh
Gidwani, Mabel Wee, Low Chee Keong, Lee Boon Yue, Tan Kooi Seng & family, Hung Siew Cheng, Ng Siew Hua & family, Mdm Kang Bok Huay &
family, IMO Low Ming Pao, Chan Kwai Kiew & family, Choy Boon Kean, Chan Wing Aun & Bee Geok, Chan Kooi Fong, Cheong Sook Cheng, Tan Joo Lan,
Chan Siew Mee, Wong Teck Hua & family, Jong Li Joon, IMO Lim Mooi Lee, Chong Chew Fong, Tan Siang Chye & Karen, Flora & Dr Wong, IMO Lim
Mooi Lee, Yeap Ewe Jin & family, Yeap Ewe Juan & family, Yeap Ewe Joon & Yeap Chye Huat, Teh Siew Kheng, Lee Theng Hooi, Chiok Peng Liang,
Yau Mee Ying, Chiok Fui Ming, Chiok Wea Foong, Tham Wai Mun, Kok Siaw Foorn, Tham Kelly, Ian Taylor, IMO Yong Thye, Liew Pee Lian, Hor Tuck Loon &
Lai Fun, Amy Chew, Chua Ah Lah, Chee Mei Ling & family, Chang Lai Ching & family, Tham See Wing & family, Kieu Choon Lai IMO Kieu family
members, Ng Kim Choo, Janey Tey Khooi Heong, Yeo Lea Yan, Loh Koh Shuen, Koo Foo Mun, Koo Foo Seong, Hoo Kuang Shan, Loo Ie Hoon, Chong Chiew Kieok,
Christie Tan, Choo Siew Hwa, Oh Kim Loi, Mr & Mrs Goh Seow Kiong, Sam Kau Ling, Lee Kok Onn, Khong Kan Tak, Wong Keng Seng, Lim Sook Young, Wong Ah
Chuan & family, G.C Lim, Thomas Lim, Yew Lye Hin, Mrs Cheah Jit Hong, Mrs Wong Sin Wong, Chai Kee Yeong, Cheong Ah Yuen & family, Ng Kam Foong
& family, Cheng Yok Eng RM40 Chin Kian Hee & family, Chan Wing Thean, Chan Weng Khuin, Kong Tin Lai, Cheong Thoong Leong, Yuen Sau Lan, Tan
Chooi Suan, Lena Yeo, Yap Ah Tha & family, Ann Lee, imo Ooi Seang Boon, Sophia Ooi Jiun Li, Chua Guat Heong, Ng Chock, Chua Guat Kong, Tay Khim
Ann, Wang Wee Choo & family, Ang Thien Sze, Fam Ted Soon & family, Lim Sze Meng, Kim Lik Thai & family, Leonard Lim Lik Pueh, Foo Eng Hua,
Hong Ai Lee & family, Hong Oi Kiew & family, Lee Soon Ho & family, Lee Soon Yean & June, Patt Sue-Ann & family, Chan Lay Sim &
family, Mdm Khoo Ah Tiew & Children, Tham Ai Foong, Tan Kooi Ching, Lim Soh Buay, Tee Siew Hua, Simon Leong & family, Ng So Ha & family,
Leong Yuk Min & family, Moy Yun Leng, Koh Soo Hong & family, Quah Choon Siang & family, Tan Bee Choo, Tee Wee Sheng, Tee Wee Xian, Chiah
Pier Lan, Lee Pai Ying, Lim Siok Cheng , Chang Lee Min, Oh Li Ying, Lee Soo Hua, Roger Lim, Lim Yek Eng, Tan Yong Kui, Lee Ba, Lee Theng Swee, Lee Boon
Yoa, Sukha Labi, Jayasathi, Lim Jun Wei, Lim Jun Qi, Tong Yeh Ling, Tong Yeh Han, Chan Yoon Kee Slovak donors , Other European donors , Henrick Dahm

如果以上名字拼写有误或有遗漏,谨表诚挚歉意,并将于再版时更正。

 

中译后记

 

此书的中文翻译得以完成,首先要感恩慈济瓦禅师的支持,感恩禅师对海内外华人佛弟子的慈悲关怀。

此书翻译颇具难度,因为很多内容都是经验之谈,而非简单地对经典和注释的转述。禅师善用比喻引导读者了解深度观禅修行的经验层面;在翻译相关部分的时候,稍有疏忽就会使比喻走形。翻译小组也曾几度遇到难题无法解决,最终请教禅师才得到圆满答案。

简体版得以和大家见面,我为此感到由衷的喜悦。在翻译校对过程中,曾将此书部分内容在网络上和大家分享,很多人因此受益,都在期盼早日见到此书。虽然后期校对工作用了较长时间,致使简体版比繁体版晚出版一年多,但能够使法义更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家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简体版得以出版,特别要感谢慈氏内书学院导师隆藏法师。法师不仅为出版提供了资金和作了人事安排,还在百忙之中亲自对校样的排版提供指导意见。还要感谢促成并统筹此书出版的林谷居士,林居士对译稿数度仔细审阅校对,对书中部分巴利文、英文和中文的定稿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感谢陈小庚居士为此书义务进行编辑排版并安排出版事宜;感谢心道法师参与了早期的校对;感谢所有为此书出版而奉献的人。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翻译出版书籍,负责后半部分的翻译,得到了张贵人居士和雷叔云居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达我个人对他们的诚挚谢意。

最后我要感恩我的同修和生活伴侣王青玲居士和我的父母。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就不可能投入这么多时间来翻译和校对此书。

愿将出版此书的善行功德回向给一切参与和支持此事的出家和在家众,愿一切众生分享此功德,愿正法久住!

译者 汤华俊
2014年8月

 

封底

慈济瓦禅师的《修观法要》(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一书出版已逾十年,是修观的极佳指导书籍,为东西方禅修者所喜爱,很多人都期盼禅师的新作。

禅师的这本最新著作汇集了禅师在马来西亚、欧洲等世界各地几十年禅修和指导禅修的精华,包括许多实用的窍门和善巧,是突破修行障碍,培养正念,成就观智以至于解脱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对初学者,本书是着手修观并循序渐进不可或缺的指南;对老参,则能扩大视野并提供亟需的动力和激励,使修行和体验提升到一种更高深的全新境界。

 

致谢

郝妍娜(Visada Hao)、赵杰、王朝晖、胡冉冉、翁鄂宁、王允琦、青春旳’不羁(昵称)等贤友参与了本书网络版从繁体转换简体的校对工作,程俊源贤友参与了部分巴利文的校对,李中伟贤友修改插图,特别是郝妍娜贤友校对了很多章,又将全书重新排版,使全书的章节层次能清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此一并感谢并随喜大家法布施的功德!

译者 汤华俊
2015年10月30日

 

回向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以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善哉!善哉!善哉!

 


[1]
译注1:圣经中自东方携带礼物来祝贺耶稣降生的三位神职人员。

[2]
译注2:实相一词是英文ultimate reality的中文翻译,在《阿比毗摩概要精解》里翻译为究竟真实法,它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和涅槃,是和概念法相对的,详细定义请参阅上述书籍。Ultimate
reality有时简略为reality,直译就是真实法,这也是本书采用的译法之一。所以本书中实相、真实法、究竟真实法都是指同样的内涵,只是为了翻译的简洁和流畅采用了不同的译法。对概念法和真实法的区分,请参看本书第三部分第四章有关内容。

[3]
译注3:意为并非盲信就可以解脱,而要体证实相。

[4]
原注:在这一类危险中,我们也可以包括其他的健康威胁,如环境污染、以及其他环境中的危险,如洪水泛滥的可能性。

[5]
原注:其中一些所缘很显然原是修习纯粹止禅的所缘

[6]
译注1:《念处经》只提到这两种受而没有进一步解释,各种中译本的译法不一样,这里的译法参考了《分别六处经》,见译注 3。

[7]
译注2:这对应《清净道论》讲的五种喜的刹那喜、踊跃喜、继起喜和遍满喜,稍后会详述。

[8]
译注3:根据菩提比丘的英译本《分别六处经》后面引用《中部义注》的说法,出离性的受是修内观生起的受,而世俗的受是与家有关的受,这两种受都是从六根生起的受。根据此经的经文,多受指的是前五门生起的出离性舍受,一受就是只有意门的出离性舍受。而且经中是指四无色定的舍受。这里的受是作为受念处的所缘,此书以此为例说明从多样性所缘到单一性所缘,最后超越这一所缘。「非认为同一」–
菩提比丘引用注释书解释说,它的意思是离渴爱。它意味着:世间人思维五蕴任何一蕴为我、我所等等,但实际却与此相反,因其不是我、非我非我所。中部注释书说它在此经中是指「至出起观」,是出世间道生起前的观智,实际效果就是舍离无色定的舍受和观禅的舍受。本书的第四部分第二章中讲「我认为描述如理作意的一个好方法,是巴利文atammayatā,常译为非认同。它是这样的作意:不认同所缘为这个或那个,甚至不认同所缘是个所缘。」

[9]
译注1:前心或后心。

[10]
译注2:《法句经》第35颂,叶均译。

[11]
译注3:所谓「后心观前心」。

[12]
译注4:喻心所。

[13]
译注5:喻心意识流转。

[14]
译注6:即水波、水性、水影。

[15]
译注7:见《清净道论》第二十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又见本书第三部分第五章。十种观染即光明、智、喜、轻安、乐、胜解、策励、现起、舍、欲。系偏定而产生,以为没有烦恼或达到涅盘。

[16]
译注1:《法句经》第五颂。

[17]
原注:因此,有时称为非导向(所缘)的(undirected)。

[18]
译注2: 即《阿毗达摩概要精解》所指的有因生和无因生。

[19]
译注3:见《杂阿含经》265经。

[20]
译注4:择法觉支。

[21]
译注5:正精进。

[22]
译注6:中译本由台北橡树林2005年出版。

[23]
译注1:如油水分离般流转。

[24]
译注2:如水乳交融般流转。

[25]
译注3:开阔的觉知范围。

[26]
译注4:窄化觉知范围。

[27]
译注5:「正思维」(right-aiming),是英语对正思维直译的字面意思,在观禅中是寻心所。

[28]
译注6:有时会起鸡皮疙瘩。

[29]
译注7:如水上浮叶般轻,如气球飘飘欲「升」。

[30]
译注8:即觉支。

[31]
译注9:即色界心。

[32]
译注10:即急于求成。

[33]
译注11:即不当回事。

[34]
译注12:此十一缘与第二部第四章法念处中定觉支生起的十一项因缘条件完全相同,仅文字略有不同。

[35]
译注1:正在发生的名色法。

[36]
译注1:古译别境心所。

[37]
译注2:不论善恶,但并非存在于每一心中,与遍一切心心所相对。

[38]
译注3: 为缅甸人士,与戴维斯夫人(Mrs. Rhys Davids)合作《摄阿毗达摩义论》的英译本。1915年伦敦的巴利圣典学会出版,由于此书的出版引起欧美学者对《摄阿毗达摩义论》的研究。

[39]
译注4:见《清净道论》第二十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

[40]
译注1:禅宗的说法是:「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41]
译注2:修观时觉察到一个一个的法生起,前一个法的生灭过程和后一个法重叠。

[42]
译注3:请参看第二部分第二章受念处的译注3,这里的多样性和单一性是指内观观照的所缘的多样性和单一性。

[43]
译注1:即四色界禅和四无色界定。

[44]
译注2:此处采用《小部‧如是语经‧第七界经》对两种涅槃的解释,而非《清净道论》的解释。

[45]
译注1:《清净道论》说烦恼有三种:

(1) 违犯性的烦恼(vitikkama-kilesa),即已导致造作不善的身行或语行的烦恼。又称为犯戒。持戒能够制止违犯性的烦恼,令它不能呈现于身行及语行。

(2) 困扰性的烦恼(pariyutthana-kilesa),即浮现在心里的烦恼。又称为缠。止禅则能镇伏困扰性的烦恼,令它不能呈现于心中,尤其是在禅那或安止定的阶段。

(3) 潜伏性的烦恼(anusaya-kilesa),即潜伏在名相续流(心流)里的烦恼。又称为随眠。智慧或观智则能根除潜伏性的烦恼。)

[46]
译注2:见《小部‧自说经‧第五品 苏那长老品》,佛说:「诸比丘!犹如大海一味,即为咸味,诸比丘!此之法、律一味,即为解脱味。」

[47]
译注3:见《小部‧自说经‧第二品目真邻陀品》。

[48]
原注:摘自耆利摩难陀经(Girimānanda Sutta)的一个译本。

[49]
译注1:peace一词指涅槃时可译为「寂止」、「寂静」。

[50]
译注2:经文为:「此为寂静也,此为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爱之灭、离欲、灭尽、涅槃也。彼住此处成就诸漏尽。」

[51]
译注3:一个刹那的生灭被分为生、衰、灭三个次刹那。

[52]
译注:即无我。

慈心禅

带来平静、喜悦与定力

Meditation on Loving Kindness

And Other Sublime States

慈济瓦禅师著

(Bhante Sujiva)

雷叔云译

休斯敦禅修中心出版

2015年9月

PDF下载


目次

版权声明 ii

作者 iii

译者 iii

目次 iv

前言 v

禅修的时与地 1

爱是什么? 4

四愿 7

随念 9

慈心的利益 10

瞋恚的过患 13

宽恕禅 14

随喜禅 15

接纳禅 16

两类慈心的修习 18

五盖 27

定 31

定的因缘 34

禅定以及禅定自在 40

改变慈心之所缘 44

对一切众生的遍满慈 47

方位扩展的慈心 52

散发慈心的方法 54

慈心与四梵住 57

业是什么? 64

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慈心 68

慈经 79

慈心禅与观禅 88

致谢 91


版权声明

一、本书版权属休斯敦禅修中心所有,只要不擅加增删,欢迎任何单位或个人复制、翻印及流通,无需征得本中心同意。

二、不得以本书内容与版面设计进行任何商业牟利之行为。

三、希望获得本书印刷版的出版消息及其他佛法信息者,请点阅本中心网站。

四、欢迎助印或印行本书,亦欢迎捐助本中心各项弘法活动,请联系本中心地址或电邮。

休斯敦禅修中心谨启

2014年7月

联系方式

网站: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地址:7560 Harwin Drive, Houston, TX 77036, USA

电邮:hmc281@sbcglobal.net


作者

慈济瓦禅师 (Bhante Sujiva)为马来西亚华裔,不但指导禅修,同时兼为作家和诗人。1975年毕业于马来西亚大学获得农业科学系优异学士学位,旋即在南传上座部出家,献身于四念处智慧禅的教授。禅师在早年修习过程中,曾受教于中、马、泰、缅多位止禅、观禅的师父,包括知名的缅甸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dita)。

禅师自 1982年起驻锡马来西亚哥打丁宜(Kota Tinggi) 山林中,在邻近新加坡边界的一座老橡胶园中创立“寂乐禅修苑”(Santisukharama Hermitage),邀请马哈希禅法的老师前来指导闭关禅修,教授正念观禅。

禅师通晓六国语言,除能说写流利的英文、马来文外,巴利文、中文(国语、广东话)、缅文、泰文等也都非常流畅。他酷爱森林和大自然,对文学、绘画、摄影也极有天份。1995年起他开始在世界各地教学,计指导过澳洲、新西兰、香港、意大利、瑞士、德国、捷克、美国、巴西等地一万名以上的学生,1999年也曾在美国教授阿毗达摩。2005年起常驻意大利指导禅修。

禅师的教学风格非常多元而灵活,善用止禅、观禅和中国禅宗的方法,适应每一位学生的独特需求,无论指导新学或老参都极富经验,深受学生爱戴。开示时,禅师往往进入禅修状态,由内心直说法义,无须思考与预先准备,许多禅修者参加禅师指导的禅修营,除为禅修训练之外,主要就是为了聆听开示而来。

禅师其他的著作有《智慧之树,不返之流——观禅的修行与进程》(The Tree of Wisdom, The River of No Return——Th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n Insight Meditation)、《修观法要》(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修观初阶》(The First Step to Insight Meditation)、 《出家人直说趣事》(Funny Monk’s Tales) 等;禅诗作品则有:心之声(The Voices from the Heart)、走动的鸢尾兰(Walking Iris)、林之风(Wind in the Forest) 等。


译者

雷叔云,台湾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取得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硕士,现旅居加州,译有十余种心理、宗教、禅法领域的著作,在台湾、中国大陆和马来西亚出版。其中《生命不再等待》(No Time to Lose)一书荣获台湾第33届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


前言

让心说话

多年前,史蒂芬曾希望我修订以前所写的一本有关慈心的书,迟至今日我才开始动笔,而且还在他百般相劝之下。耽搁如此之久,我也找不出什么好借口,也许是认为 没有好理由来做这件事吧!因为我还有好些事想做呢!譬如说,禅修。

而且,我还有另一个借口……我需要在此一课题上累积更多体验。上一版的内容虽然简要,毕竟立论还算正确,内容表达亦似乎充分完整了。

于是,我此刻住在史蒂芬父母的渡假小屋,位于法国普罗旺斯(Provence) 的利奇瑞其斯(Richerenches) 小村的边缘,坐在悬铃木下开始写下这几天自伯尔尼(Berne) 来此的心中思绪。

花了数小时,一路由伯尔尼来到这里。那天下午,简单用餐(吉特卡调制的)之后,我躺卧在床,打开心门,准备接收心的讯息,来重写这一本书。不久有一种轻快飞翔的感觉生起,接着是鸟儿飞翔的影像,起初这意象是白色的鸟,翼尖带蓝,接着出现了猫头鹰的影像,我注意到猫头鹰是这间小屋的象征……屋主对猫头鹰显然情有独钟,因为在挂画和陶制的摆饰上随处可见,甚至屋顶上也有一只陶土做的猫头鹰。显然有一只猫头鹰曾以此处为家,如今却踪迹杳然……这倒是少见。我将我所见的影像诠释为心想飞向自由,过去我经常将飞鸟的意象应用于慈心向十方扩展的修习之中。

问题是──“心”是什么?我们也许很快便联想到感受和情绪,可是我觉得那样未免肤浅,它有更深的涵意,深到可以触及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意义。

多年前我读到一本饶富趣味的书,是一位女士写给孙女的忠告,她最后一个劝告, 也就是书名《依随你心》[1]

心必须有一席之地,心的声音必须让人听见。我们太常忽略心了!理性较强的人更是如此,他们总是避免涉足水深危险之处,于是,痛苦累积了一段时日之后,导致健康及神智上的严重问题。来向我习禅的人士常有这类问题,他们诉苦,说头、心、胃等部位痉挛或抽痛。若运起正念,不消多久便可以察知这疼痛跟压力……或感受脱不了关系。他们修习慈心禅时,往往发现心中生起的感受是痛苦,而非预期的喜悦。

痛苦和快乐的感受都跟“心”息息相关,不可能只体验其中之一而摒弃另一个。要获致真正的快乐,两者都必须加以了解。用耳聆听,并打开心门,这一点在“观禅─正念”与“慈心禅”中都是一致的。若要真正了解心在何处,我们不能让理性擅权,宁可将理性放在一边,让内心微细的觉知运作,这就是直觉。这种直觉与感受类似,跟它共同努力,便可唤醒内心,找到我们所追寻的答案中最核心的部分。这种直觉自有其重要性,不应误以为是一种有待驯服的野性。

一位老太太参加我师父的禅修之后告诉我,大师赋予她洞见生命的能力。师父告诉她:人若缺少了对自己的爱,什么都不管用了。

对自己的爱?对西方人好像颇为困难,东方人则视为理所当然。到底什么是对自己的爱?我发现答案在于结合两种禅修(观禅与慈心禅),二者携手并进,可以促使我们发心并完成修道。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心”。

如今,我把心看成生命和存在的真正意义。直觉是一个人内在的眼睛,可以看见超越理性的层次。直觉从实相而来,快乐和痛苦的问题一直存于其中;现在我了解到这是心的吶喊和欢唱,即“心的声音”。是的,我敢说它可以一路溯至“ 绝对真理”本身,直到万法的心要。如果无知于此,就会感觉自己不够完整,于是盲目地去贪爱攫取,结果更不快乐。若有了觉知,心便跃入了崇高的追寻,飞向自由。一旦心找到了真正的家,它便觅得真正的寂静,时时安住其内,也可以说,心就成为这世界永续快乐的来源。

于是我起床,将这些思绪笔之于书。

在这里的十天左右,将是一段心写故事的时光──至少是写我过去培育慈心的经验, 故事会跟随她(心)的节奏和灵感,因此,这可以说是一段真正的假期。喔,还有,你──理性,请让开,让心说话!

你仍然不清楚心是什么吗?去照照镜子,你会看见心的倒影 。


禅修的时与地

如果打个比方,禅修不妨说是“带心回家”。当然还有不少其他的说法,象是“了解你自己”等等,这样的说法确实触及了禅修的核心。如果你偏好技术性的说明,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个缘起的过程,终会契悟究竟真理,也就是全然的寂静。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许许多多的过程。

你可能听说过许多不同类型的禅修,其方法和所缘都不相同。真正的禅修,都是致力于获得寂静。禅修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止禅:以培育定力为主,可达到安止定与近分定;

二、观禅:培育正念来证悟三种共相:无常、苦、无我,由此带来解脱。

所有佛教的禅修都应该带来绝对的寂静,虽然以上两种禅法的修习方式不同,二者确可连系并整合在一起,最后当然是由观禅带来解脱。

培育慈心属于第一类──止禅,但你会发现,它可与观禅同时修习,而且关系密切。正如伙伴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对等,有时则否。同样的,慈心禅无论扮演什麽角色,都是观禅的绝佳伴侣。对我而言,慈心禅的修习已与观禅交织在一起。因为我知道在每个人“内心”存有同样的……真理。

所以,我们若说慈心禅是止的修习,所指涉的是更深层次的定。一般而言,我们并不把日常生活包括在内,但我们理当如此,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识状态会为更高深的心识状态奠下基础。我们会在稍后看到,定经常受到误解,甚至会在最料想不到的情况下生起,多修习便增加了这种可能性。

首先,禅修有许多基本的因缘条件不容忽视:

一、道德

道德关乎身业和语业背后意业的清净,由正面角度来看,它抑止了不善法生起,这往往指人们所遵守的戒行,如五戒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以及影响心智的药物。

我们的业行积集在心中,时机到了便会感果。如果是善业,将对禅修大有裨益,因此,道德可以建立一种和谐而清净的心识基础,更高层次的心识状态由此培育。

然而,也无需担心我们行为不够完美,因为行为从来是少有完美的,这正是我们活着便须努力以赴的事,若能虔敬而坚持,也就足够了。许多人参加密集禅修之后戒除了恶习。甚至常态的日常修习,也极有助于改善行为。

二、正见

正见是清晰的视野,即分辨真实和虚妄的能力,让人在修道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让我们朝正确的方向迈进。所谓“正”是根据实相来说的。

根据经教,正见包括对“业”(kamma)的正确见地,分别善恶及果报。正见会形成修道的基础,引导我们从痴惑中出离,最终离苦。

接下来是四谛的正见──苦、(苦)集、(苦)灭、(灭苦之)道。正见在见法之际完美显现出来,然而在见法之前,正见是依据概念而建立的,我们又依据这概念建立起经验。

建立正见之初,至少须先去除邪见,邪见是:执着与实相相反的信仰。如误信世间无善恶之别,无因果业报,或是误信世间无苦,这种激烈而全力的否定是疯狂的迹象。我们至少应该用清晰而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学习,否则邪见、邪思不仅抑制我们的成长,还会误导我们堕入恶趣。读诵相关经论,并向善知识请益,都有助于巩固正见。

三、时间

由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禅修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正念、寂静的生活方式,向成长和智慧的方向迈进,向修道的目标迈进,因此我们必须一直处于禅修状态之下。即便不能每时每刻,也要在能够忆念得起的时候,经常处于这种状态。无法寂静便意味“失念”。

禅修可分为两类:密集和放松。

密集和放松的禅修有多密集或多放松?其实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秉持清净的心即可。但密集禅修一般系指较精进的禅修,因此定力可以高度持久维持,我们往住会在短期间获致很大的进步,效果也颇为戏剧化,我们应该多多参加这类密集禅修。相对而言,较放松的禅修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只要固定修习,持之以恒,假以时日也会有所进步。在这段期间,早晨经过一夜休息,习定的效果较佳,要修慈心禅也以生活应用为主。

四、适当的地点

修止自然需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必须安全、有新鲜空气、有大自然。室内需有适当的食物,有充分的遮蔽和空间。通风良好,简朴的环境比复杂的环境更能令心寂静,整洁也有助益,周遭不宜有太多工作或有趣的事,以便充分运用修习时间。

也因此,禅修者常喜欢找一处禅修中心,如果方法得当,道场也不难觅得。一旦找到了此类处所,下一步便是找一个适当的坐处,你会发现有些地方看上一眼便难以抗拒。尽量将座位布置得怡人,如果你需要缓冲的座垫或脚凳,也别忘了带上。

对初学者来说,更重要的考虑是有称职的指导老师和适宜的同伴在场,指导者须慈悲为怀,善解人意,精勤修习。

五、姿势

禅修可以也应该不拘姿势,因为它是一种心的状态,然而坐姿最适合修定,因为它静止、放松,却仍足够警觉。我唯一坚持的是必须舒适,因为舒适会带来放松,放松才会带来寂静与定。坐时结跏趺坐,脊柱挺直(但不僵直),如果膝盖僵硬,可用座垫或小凳将臀部垫高,帮助脊柱直立,以免疼痛来得太早。如果无法盘坐,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但需避免靠背,以防懈怠。修止通常需要坐较长时间,因此需有心理准备。

我们不可能一直坐着,所以必须坐禅和行禅交替。行禅有数种目的,例如可以运动,来保持健康;可以平衡五根,以提举能量或放松下来;同时有助我们习惯于动中也可以行慈。我们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步调和速度,以配合心的状态,当定渐习渐深时,甚至可站立不动。

通常不宜躺下,因为容易昏沉,一直躺着也对健康不利。唯一例外是精进力过强时,卧姿会有帮助,甚至利用睡眠来平衡能量,也在建议之列。


爱是什么?

巴利文mettā bhāvanā可以译为“慈心禅”(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有人偏好将bhāvanā译为“修习”(cultivation),其实它通常意指“禅修”(practice of meditation);慈心的英译loving-kindness似乎有些绕口,却直指精髓。就名相本身而言,它是指希望所缘(一位众生)幸福、安乐的心识状态。

我却另有想法:将“慈心”比做“沉入爱”(fall in love)[2] ,得慈心定就是“深深沉入爱”,但这种说法有些危险,我最好先澄清是哪一种爱──它是无私无我、无染的爱,有别于世俗的贪爱和执着。它与慈心相似之处在于,两者皆是“心”的产物,正如一位友人所言──慈心象是沉浸于爱中,不同之处是,它很平静。

那么,我们如何分辨两者呢?简单说,就是有无了了分明的正知和正念现前。

哪里有爱?

我犹记得一首以此为名的曲子,在电影中由一位茫然失所的小男孩(名唤“奥利佛”)的口中唱出。我们像许多人一样,向外寻觅理想伙伴或伴侣来爱,却往往发现并非易事。如果有一个人,禅坐之后,体悟到爱原来从心而来,是心的特质之一,而且是可以培育出来的,他必然感到如释重负,喜悦万分。我们一旦能够见到并开发这种心的特质,有爱就不难了。任何来到心田的众生,你都能对他产生真实而持久的爱。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单方面的爱,但在许多情况之下,即使我们不要求,迟早也会有所回应的。

正念

至少对禅修的初学者,我喜以“了了分明的觉知”来界定这种心识状态。它的巴利文是Sati,常译为正念。它有如任何心识状态一样,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涵意。但在第一层次,它是善或清净的状态。由此,觉知有着明了(而非昏沉、迷惑)、寂静(而非动乱、焦虑)以及柔软(而不僵硬、不具侵略性)的性质。我们的意志可以决定我们要产生什么心识状态,如果我们看得见正念的利益有多大,便会生起更多正念,同时更努力修学正念。

这种了了分明的觉知,在观禅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来开发,超出概念的束缚,并专注于当下的体验,于是会成为一种具有穿透力的观察,终至证悟。在俗世生活中,这也可以用来开发世俗技能;而在慈心禅这类的止禅中,了了分明的觉知可用于心的微细调控,以及了解此一过程。

对自己施以慈心

传统修习慈心的方法,是从对自己散发慈心开始。在西方世界,这似乎是一个困难的下手处,东方世界却视为理所当然。我在这里还没有指出东西方之所以差异呢。但在这重要的阶段,显然有必要作一些澄清。首先,对自己怀有慈心并非自私,相反的,这是想要克服自私的愿望,若要达到此一目的,我们必须在精神领域上确立自己,也就是在精神上感到快乐,这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立论──你必须自己先快乐起来,才可能希愿另一个人获得同样的快乐。如果这言之成理,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你自己快乐起来?仅仅机械式地复诵:“愿我平安……”吗?当然,你必须不只真心希望如此,还必须在行为上实践,所以我拟出一套方法来达成这个目的,做为慈心禅及观禅的起头。

任何与定有涉的禅修练习,第一步就是放松。先做几次既深且长的呼吸,帮助自己放松,每次出息时,尽可能将压力呼出,几次之后,令呼吸回复到自然状态。下一步,以了了分明的觉知,从头部到脚趾扫描全身,这时身体各部位逐一放松,同时充满了了分明的觉知,这个过程不仅适用于身体外部,还适用于体内器官,象是脑、心、肺……等,还要记得,了了分明的觉知除清明之外,还具备另外两项特质:平静和柔软,这三种特质汇聚成纯净的善心,若再配合觉知,便是生命中所有善美的根源。我们向上扫描,再向下扫描,这过程可以一再重复,直到获致宁静。

在观禅中,我们在坐姿中更清晰地观察觉受,尤其在触感明显的部位,而后这些觉受会形成观禅所缘的基础,随着能量起伏而刹那刹那变化。

然而在慈心禅中,我们会正念分明地认识、欣赏并更进一步激励自己去培养身体的舒适和平静的心识状态,这会给心带来更深沉的平静和幸福。你会想不到,单单如此,就可以多么快乐!


四愿

根据经教,慈心禅运用四愿[3] 来祝福自己。我们必须对四愿有所理解,这样在运用时才能发挥功效,因此我们念诵时必须真心认为如此。四愿是:

一、愿我平安,没有危难(Avero homi)

光靠祈愿便可获得平安吗?一眼看上去似乎只是一厢情愿,但经过更深一层的检视,则并非虚愿,只要其中有正念或了了分明的觉知,纯净的善心确可点石成金,心的力量也不容小觑,这不只是在发愿的当场、当时,只要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那么了了分明的觉知除了产生善业之外,当真可以护卫我们。在这当下,心远离了苦的根源──贪、瞋、痴,也就是远离了苦,心受到了这样的鼓励,便更加明了和纯净。

二、愿我平静,没有心苦(Abyāpajjho homi)

我一向用“平静”而不用“快乐”来强调快乐与平静这些善的层面,这很显然与动乱和掉举完全相反。一个人若具足了了分明的觉知,他内心平静的本质会逐渐清晰,也会安住在更深的知足和安宁的境界。

三、愿我健康,没有身苦(Anīgho homi)

心和身相互依存,许多身体上的病痛都与压力有关。同样的,禅修有疗愈效果。了了分明的觉知、平静和柔软会带来身体上的舒泰,从头部到脚趾向下扫描一遍,可以安顿并静止身心;从脚趾到头部向上扫描一遍,可以提升能量,恢复活力,如果我们让注意力停留在被压力波及的部位久一些,我相信对那一部位定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最终,身会安顿在深沉的安宁状态当中,同时心也沉入了深沉的寂静之中。

四、愿我善自珍重,保持快乐(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āmi)

最后一愿归纳出让自己时时刻刻都感到快乐的修习方法,这使心在所有日常活动中保持类似状态,然而在禅修当中,这能够引发更深的觉知与寂静的状态。

是的,再重复一次──要深化并培育觉知与平静!还有什么比以精神上的觉醒来保持永续的平静更能帮助自己?毗婆舍那(观)本身就是培育慈心最根本的因缘。唯有如此,我们才会真正快乐,同时也证悟实相的深层本质。


随念

随念与记忆不同,记忆让我们的心奔向某件过往的事物。例如我们看见孩提时代的老照片,心中会浮现一些过去的事物,象是以前把玩过的玩具之类。随念也是一种回忆,但其中有正念、有自觉,而且往往是有系统的,譬如说努力依序随念昨天发生过的事、依序随念圣典中所述佛陀的功德。随念会带来定。“十随念”是止禅的所缘。

开始修习慈心禅时,我们被教以随念瞋恚的过患以及安忍、慈心的利益,这种随念是用来鼓励发心,同时提醒我们:修习必须实地应用。

安忍的三种利益

有一次我问一位中国人什么是安忍,他回答说,像“心上插着一把刀,还有一滴血在上面”。其实他只是在描述中文“忍”的字型。回答这个问题还真不容易,因为如果我们说自己知道,必定意味着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安忍,安忍是一种不易“怀有”或拥有的特质。就算我们有的不多,但可能已有一些了。以下我将依个人的了解来界定安忍。

安忍是一种心识状态,没有模糊和动乱,不能安忍的人没有平静,也不能忍受一点点的不适意。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安忍可令心平静、稳定、具有正念、充满爱和慈悲。

安忍的利益为:

一、克服并避免敌意;

二、提供机会和时间,让善与爱成长;于是

三、使人能在俗世和修行的追寻都更上一层楼。

随念智者修习安忍的典范,也很有帮助。


慈心的利益

我有一次随念到一件修习慈心曾利益自己的事。在缅甸一次为期一月的密集禅修之后,我注意到一桩从来也想不到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我体重增加了。即使在出家之前,我也一向极瘦,体重鲜少超过一百磅,锁骨周围尽是陷下的凹洞,没有什么肌肉,尽管我不算虚弱,但肋骨和脊椎是凸出的,现在呢?我虽然吃得更少,肌肉仍像奇迹般地出现在我身上。我回想起来,应该是以前缺乏喜悦。我一向非常活跃,而且目标导向,把生命的其他层面都给忽略了。而我现在可以说,随着时间,我的喜悦维持住了,甚至更深细、更成熟了,为教学和修习的每一刻,都注入了新的能量。

慈心给予我的另一项利益是健康的人际关系,我相信任何一份人际关系都依靠两个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沟通,若在其中运用慈心,人际关系便是快乐的。瞋心可以摧毁人际关系,因此,没有足够的慈心,人际关系很快会支离破碎,我的老师曾称它为“超级强力胶”,然而,人际关系若要真正持久而深刻,尤其在困难的情况下,我感到非常需要加上另一项特质──智慧或成熟度,没有什么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友谊更珍贵了,它既可靠又可信。容我再加一项:诚心关怀的友谊是强固而深刻的,只要没有执着,它本身便是生命的成就。

第三个利益,以我看来是平静,平静是一种快乐,使生活和工作顺畅无阻,轻而易举便可得定,成为修观和净化自心的基础,再者,平静也是疗愈和促进健康的力量。经教上这些利益计分为十一种类型:

一、睡时安乐

二、醒时安乐

三、不见恶梦

前三种利益与睡好觉有关,睡眠是恢复体力的过程,不容低估,睡眠不足使人虚弱愁苦,看看失眠的人就再清楚不过了。睡一场好觉之后,我们以快乐的心态展开更美好的一天,也会令他人快乐。慈心能生起大量的喜悦和平静,所以容易入睡,并且睡得沉稳。

生命宛如小河,从出生开始便不间断地流向死亡,我们的经验和思想过程有如起伏的波浪,时而快乐,时而悲愁。

梦也是如此,不过发生在更加微妙的层次,梦被我们清醒时刻所做所思影响,当然还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梦反映出内心更深层的因缘和运作。恶梦反映了不健康的心识状态,也意味着不善业的密切影响,告诉我们必须小心。慈心禅因有喜悦和平静,可以扭转情势。

四、为人所爱乐

五、为非人所爱乐

六、天神护佑

慈心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带来快乐,不但具有感染力,也有愈疗作用,再多也不嫌多!心就是它无尽的源泉!无怪人和非人,诸如动物之类,都喜欢有慈心的人。天人是肉眼看不见的众生,可给予人类保护或事先警告,对人类具有某种影响力。

七、刀兵、水、火、毒所不能害

慈心是一种仁慈的形式,可以抵挡有害的力量。火、毒、武器通常被视为伤害,故同样会被挡至一边,这样说来,慈心又可称为一种护卫、一种铠甲,而其力量又与定力深浅有关。

八、速疾入定

人们之所以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原因之一,是有太多事情骚扰他们,尤其是为创伤所苦或带着深刻恐惧和愤怒的人,他们强烈的复仇念头和沮丧,使他们与平静的心绝缘。对这些人,“仇恨不可能克服仇恨,只有爱可以平息仇恨”[4] 的说法最适合了,这样的人往往需要长期(也许经年)修习才能得到深定。我们也注意到,一点小小烦躁(象是对小虫子和噪音),也会很快扰乱原来不错的禅坐。

慈心中有许多喜悦,因为快乐是定的近因,所以心很快可以安静下来。

九、面容光润

面部反映心态。但我们常用另一种说法──身心相互依存,尽管许多人的确非常懂得如何隐藏感情和思想而不表露,但人若怀有慈心,它便会光耀透发,绽放微笑,使整个情况明快起来。有一个说法是,“微笑时,世界便值得活在其中了。”

气色好也是健康的征象,清净的心态促进健康,而不善的心态制造有害物质,譬如压力产生胃炎。许多疾病是压力造成的,包括世界上两个头号杀手:心脏病和癌症。因此慈心是一味治病的良药,可以治愈多种痼疾。

十、命终不昏昧

临终时秉持正念,平静安详而没有迷惑十分重要,届时需要尽量预防痛苦和不舒适,我们最好平静而没有挂碍,接受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佛教徒都知道,平静的往生是决定幸福投生的重要因素,对一个具有禅修经验又有慈心的人,往生必然安详。我见过不少例子,正如圣典所言,届时一个人喜悦和善良的业会成熟感果,犹如熟稔的亲戚朋友前来迎接,又犹如美梦成真。

十一、不通达上位(未证得阿罗汉果),亦得生梵天界

四道四果只能经由观禅证得,但慈心是观禅强固的基础。如果得到了禅定,便能投生于梵天,不然它也会带来未来投生人天的机会,定心所的业力比其他心所更易成熟感果。

我们可以对以上任何一项利益做简要的思维,这样会使该项利益易于达成,也有激励效果。

我们也可以随念某事发生的时刻,由于慈心而感到特别快乐,这种快乐的境界可激发更多喜悦,从而也产生更多的慈心和定力。


瞋恚的过患

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藉思维瞋恚的过患来鼓励修习慈心,这对瞋行人很要紧。我们可以随念某个时刻或某个事件发生时的愤怒状况,思维当时的身心痛苦,以及随之而来的有害影响。这个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精进力,却常为我们所忽略。只有在那种时刻,我们才可以学着趁早检查,以免太迟。

另一种方式,我们也可以像随念十一种慈心的利益一样,有系统地随念瞋恚的负面影响。

一、无法安眠(而且难以入睡)

二、醒来不安乐

三、会见恶梦

四、不为人所爱乐

五、不为非人爱乐

六、诸天不护,恶鬼纠缠

七、易遭暴力与危险

八、容貌丑陋、健康不良

九、临终迷惘

十、内心动乱,平静不易

十一、投生恶趣


宽恕禅[5]

这种随念实际上是一种悲心禅的形式,但在此我用为预备练习,主要是针对自己。首要目的是宽恕自己,然后才能宽恕他人。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不免困难,因为情绪可能盲目而有力,超乎清醒的意志所能控制。

 

如果我说:没什么是不可原谅的,许多人大概会吓一跳,但“不原谅”只不过是:管它是什么原因,就是紧抓住仇恨不放。这绝对是蠢事一桩,因为它伤己伤人。宽恕只是拔除插在心上的棘刺。如果你觉得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那么就思维人类是不完美的,烦恼会叫他们疯狂,然而他们也有善良的质量可以开发,悲心是关键因素。若能向自己生起悲心,将可不再自责,代而起之的是去除高慢,决心采取补救措施。

我们可以试着练习回溯自己的生命,从今天开始,尽可能慢慢回溯到我们记忆所及的时候。当我们随念到自己的错处时,坦然接受,视为人类的一种缺陷。其间若生起任何情绪或感受,我们用这样的思维让自己平静下来──“我并不完美,但我决心修行,改过迁善,即使我得谦卑地去解决事情,我也心甘情愿。”

说到这里,用在某些人身上必须格外谨慎,尤其是那些完美主义者,要先看看他们可以接受的限度,不然,也许需要听听好朋友怎么说。在回溯过程当中,记住不要做太多或太尖苛的批判,思想很狡猾,可以变成一场恶梦。重点是除去心中的懊悔和恶意,此一过程中,我们也可能忆起他人亏待我们的事情,但必须原谅他们,在此,悲心又是关键了。如何修习悲心定,会在另一章详述。如果自责太强烈,那就再回去向自己发出慈心。继续这样练习,你会惊异自己感觉多么轻安,也更容易得定,并生起慈心。


随喜禅[6]

此处的喜系指对自身的能力和良善感到喜悦,尤指从慈心生起喜悦的时刻,于是我们能敞开心门去爱,这也是随喜的禅修,多是针对自己。

再一次提醒,追溯你生命中的事件,就从当下这一天开始,随念所有你做过的好事,象是帮助他人、修行布施、在禅坐中净化自己等等。我们生起喜悦时,请为以下想法感到欣喜:“生而为人,多么幸福,有精神成长的巨大潜力,也有能力去爱一切众生。”

特别去想一想你非常快乐而且充满慈心的时刻,如果你觉得这样很容易引发喜悦,也不妨在这个念头中安住更久一些。尽量回溯到你能记忆的最早时刻,甚至是童年你与家人相处的快乐时光。这个法门能振奋人心,容易对他人生起慈心。

有关这个主题的延伸,会在后面随喜(muditā)的章节中继续探讨。


接纳禅[7]

这又是从另一个梵住──舍心──转化而来,用在自己身上。

在这里,我们需要作一番理解。首先,在最简单的层次──每个人都为生老病死所迫,无可避免,这是生命本身的过程,我们应以平静的接纳来回应生命,这并不是说我们老了、病了也不看医生,而是说,由于内心平静,我们可以面对现实,采取最有利的作为,同时带来最佳业果。

在第二层次,我们思维业力的法则和果报,包括我们在内的任何众生都受到它的约制。业是道德或不道德的心行,造成众生未来的果报和经验,它也可以称为伟大的造作力量,在后面讨论舍心的章节还会详述。

在历来的经论中,都有随念业果的内容。我把这些方法跟许多不能接受生命现状的人分享,尤其失去至爱或与所爱分离的人,获得很好的效果。然而从理论上说,这不见得立即奏效,因此需要一再随念,在心上加深印象。当然,最好是对实相──如无常等──有深入的观照。然而,内心首先要平静,才能做到这一切。

思维舍或接纳

一、我必然会老

我尚未能超脱于老

当老年来临,我会平静接受

二、我必然会病

我尚未能超脱于病

当疾病来临,我会平静接受

三、我必然会死

我尚未能超脱于死

当死亡来临,我会平静接受

四、所有我亲爱和喜欢的事物会变化、会消逝

当那情况发生,我会平静接受

五、我是业力真实的拥有者

我是业力真实的继承者

我从自己的业力而生

业力是我真实的亲人

业力是我真实的依归

无论我造作何业

善业或恶业

我将是它们的继承人

我为自己行为后果负责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遇事平静以对


两类慈心的修习

慈心的修习有两类:

一、培育甚深禅定(jhānāni)

二、培育善的、清净的法,使我们生活幸福,累积善业(功德),裨益修道。

第一类中的慈心修习,必须运用特定的方法修行以产生我们想要得到的定,第二类则更多样化,也更灵活。

第一类多以密集和正规的方式进行,第二类则可在一般日常生活中进行。一旦得定,即使在不那么密集的时段,入定也将易如反掌。

本书将侧重讨论前者,也会稍稍旁及后者。

慈心的对象

一旦我们向自己散发了充分的慈心(也许最初的五分钟),我们便可以开始把慈心送给他人了。我们所选择的对象有如大地的泥土,可以在其上播种并生长作物,因此,正确的选择十分重要,如希望开发深定,更是如此。我们会将这位人选长时间视为所缘,这好像选一位室友或房友共住一样,他或她会成天待在你的心里。

选择一个人或对象

历来在经典中都记载了一些指导慈心修习的纲领。首先,某些人不宜用为开始修习深度慈心定的首位对象。

一、异性

这很容易了解,主要是为避免感官执着,象是淫欲。要是她是自己的母亲或祖母呢?你当然不会有……,对于保守派而言,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坦白说,我认为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并且以个案考虑,再下结论。如果我们觉得在安全限度之内,那么不妨尝试一下,我知道一些人曾这样做,结果相当不错。

也有人问我,如果我是同性恋怎么办?那恰好证明了我的说法──主要原因只是为了防止执着和淫欲。这些若伴随定力,会变得非常强而有力,这也是需要谨慎从事的好理由。

二、死者

根据《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的说法,不选择死者的原因是不易得禅定。例子是一位出家人以往生的老师为所缘,结果无法入定;但是他以活人为所缘时,便得到禅定。我一直好奇为何如此,似乎是所缘与这背后的真相,跟禅修者的心有些关连,也许是不确定死者死后以何种形相出现?也许仅仅是这种挥之不去的疑惑,就足以对稳定的禅定构成障碍了。

如果我们压根儿无意获得禅定,便更没有理由反对了,这就像佛教徒回向功德或随念师长的功德一样。

三、亲密的人

这是指你非常喜爱而且十分亲近的人、你认为可以成为练习慈心的理想对象,但请静下来再想一想,并问问自己:我对此人有执着吗?如果你很确定有,那就另择人选吧!对这样的人,你必须学着用轻微一些、疏离一些的方式来散发慈心,这样才能培育深定。

四、不相关及中性的人

这些是在你的人生中从未觉得重要的人,原谅我说得太没人情味:他们象是你周遭的树木和建筑,也许比树木和建筑稍微重要一点,这也包括你不怎么熟识的人。如果你是初学者,对这些人并不容易产生慈心,不然也只能生起极少量的慈心;要等到后来你看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良善,就会容易些。

五、不喜欢的人(apiya puggala)

这些是你不喜欢的人,但不到恨的程度,也许是他的秃顶、胡须、体味或多嘴,无论是什么,就是不合你的品味和气质。就某种程度而言,这也反映了你的人格特质──不够开放,藏有偏见,或其他业力的原因。重要的是,这样一来,你就必须在这上头努力用功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禅定;然而,如果我们早就对其他人培育出强大的慈心,就会容易多了。

六、不友善的人或敌人

这些是你与他们有过节的人,特别是有仇恨牵扯其中,他可能严重地中伤过你,你觉得自己合该报复。这是最困难的情形,通常排到最后才来练习。如果我们修习正确,已经对其他较容易的人产生了慈悲和谅解,也是办得到的──在心理上将敌人转化为朋友,首先,你不再视他为敌人,而视他更像一个“失落的灵魂”。

可爱的人

这是你选定的对象,做为开发深度慈心定的所缘,他是一位自然而然激发你生起慈心的人,因此他必须具备你所仰慕的特质,诸如爱(慈心)、智慧、勇气等等。他也应具有和你兼容的气质,是一位你可以长期与之共住的人。

要找到完全符合这些质量的人,殊为不易,所以我们只能找尽可能相近的人。

我还会考虑其他因素:

一、接近

跟我们接近的人似乎效果较佳。举例来说,如果我用一位常常见面的人为所缘,会比身在远处的人容易,即使我用了后者,那位比较近的人的影像,可能还是会不断浮现出来。我认为这与惯性的联想以及“眼见为信”的说法脱不了关系。

二、长久交往

交往久些会深化人际关系,也许更好,也许更糟,那就必须选那些“更好”的人!不是有个说法吗?“新友如银,老友如金”。经年累月地共事,会培养出谅解,而且一定有许多事件可以激发慈心,虽然也会想起不愉快的事,那就必须努力以慈心和正念来处理,努力专注于愉快的事件。

三、考虑每个人的精神层面

我修习慈心定的第一个所缘是我的老师,他慈心充沛,我也渴望有一个强大的修习基础,用于慈心,直到命终。我看到他拥有这么丰富而崇高精神特质,使我的修习更容易一些,也更持久一些。当我培育对他人的慈心定时,我触及另外一个精神层面问题:遍满性。开发遍满的慈心,使心与天地同样“宽广”,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我看到每一个人巨大的潜力。以人类为例,人有清净的心,有行善的潜力,换句话说,假以训练,他们都能送出许多慈爱,而人是需要许多爱的。在观禅中,我们看到人类都有证悟的可能性。直至今日,以这样的观察,使我能够送出深度的慈心定给任何人,就算是给陌生人也易如反掌。

四、其他的选择

不幸的,有些人就是找不出适当的人选来散发慈心,于是就选择宠物──象是猫、狗、鸟等等,虽然我倒没遇见多少人试过,不过我注意到这的确也能奏效。

有时候,有人因为麻木太久,而必须转而运用悲心,注视他人的痛苦极易激起悲心的感受,往往更有帮助。

也有时候,我们陷于两难,太多理想的人选(我敢说不很常见)或太多“二级”的人选(不是不常见)。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建议:先选一位,然后试一段时间,别太善变,如果不奏效,还有时间换另一位。

引发慈心

选好了一位适当的人选,就一直用他,有时候可以有第二、或第三位人选备用(这不像菜单,有好多道菜供你挑选,也不是像备胎,爆胎时拿出来用,而是像好朋友,永远准备好向我们施以援手),如果你每日固定禅坐,比较适合这样做,但在密集禅修中,我们在几日或几周内,都努力专注某一个人(所缘)。

一、呈现眼前

最好想象那人就在附近,直到感觉出他的存在,甚至感觉到他的感受。如果做得成功,不必惊异你在心理上会如此贴近他,当这个对象真的出现在眼前,你再试试看,就会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如果你把慈心送给过自己(也就是让自己快乐),对象又很适合,慈心会自然而然流泻出来,鼓励它继续流出,不要把情绪挡住,拥有大量慈心一点问题也没有,相反的,这要比物质享乐好多了。

在这个关键上,我也想顺便一提观想,我所谓观想是指以内在的心眼(在意门/心识上)看到这个人,就如你的眼睛睁开一样,虽然这个方式有用,却没有多少人能够轻易做到,重要的是,慈心从心中流出,同时能够一直维持着对那“人”的忆念,就足够了。拼命努力去观想会造成其他的问题,像头部紧张、挫折感等等。要知道,仅从事观想并不等同慈心,有人观想时,甚至根本没有保持正念。

你可能会问,若没有清晰的所缘,如何培育定力?以我的经验,持续练习的话,所缘会越来越清晰。畅流而出的慈心,首先就确保了心一定清净,在这个关键点,如不断将慈心流向那“人”,将使所缘的这个人现前。当定力(禅支)渐增,所缘会越来越清晰、明亮,直到足以得定,我发现这个方法对心智比较没有限制,慈心因而无碍地流出。

二、思维

你也可以思维以下这些事,来促使慈心生起:

1. 你曾身历其境的好事,诸如生日时收到礼物、事业上得到忠告、压力大时得到协助。

2. 所缘之人的美德,诸如慈悲(v1)、智慧(v2)、人道精神(v3)等。

如果你积集了多种美德,就去制一张表,省着用的话,可用一辈子,它们有如火花塞发动引擎。假设你用第一项美好品德(v1),促使慈心生起并流出,停止流出以前,再用一次(v1),可以一再重复,直到不再有效。然后就变换一下,用(v2),因为新鲜,所以又搅起了慈心的流动,一再重复直到无效,这时可重回(v1),又有效了,这样的互换可持续到你必须开始切换至另一项(v3)之前。

三、自由联想方法

我的一位朋友觉得用传统而系统化的方式,很难生起慈心,他觉得那样很做作,而宁愿让慈心自然生起,所以他想象过去曾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例如说,他想象自己看到朋友下班回来,这一天过得很糟,他很谅解地走上前去,把手搁在朋友肩上,问他:“嗨,怎么回事?”或者想象朋友怀里抱着新生的小宝宝,他会上前去恭喜她。

在自由联想期间,会想起很多人,待心境一旦进入状态,就可以缩小范围只对一个人。

这种自由联想,可以任想象力挥洒,如思维小孩、病人等等来激发慈心,有时候会生起悲心,有时候会生起随喜心,皆无所谓,因为这也是慈心的层面。

然而有一件事必须小心──思维必须予以管制,份量刚好足以令慈心流出即可。否则,思维会引起掉举和欲贪,甚至愤怒和悲哀。

四、念诵

念诵常用来做为习定的第一步,摄心于诵文,就不会妄念纷飞;若明白诵文的意义,更可以产生特殊的心智质量。慈心的诵文有几种,本书收有非常通行的一篇,它根据圣典而来,包含传统慈心修习的方法和发愿。善巧的念诵,不但可产生初步的定力,而且当我们柔软、温柔、甜蜜地以慈心唱诵时,也可让心进入状态。

接下来,散发慈心给自、他便轻而易举了。

五、发愿

发愿是禅修很重要的一环。发愿的时候,我们将心导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和目的。视愿的本质不同,会引发不同的心所,我们必须精确而谨慎,因为心很有力量,所以要注意措词、心所和意涵。举例来说,“愿修行带来快乐”就太过于泛泛了,因为没有说明清楚是那一种快乐,人们通常将快乐跟喜悦联想在一起。另一方面,喜悦既可在世俗层面,也可在修行出离层面。

“愿修行清净吾心”便比较明确,指的是修行出离的领域,但其方向并不特别远大,最好修正为“愿修行带来观智,以体悟实相(涅槃),彻底清净吾心”──这样包含了实相和涅槃意涵的正见(至少就理论来说)。

在此处涉及的主要的心所是思(cetanā),或称意行,这是心促使事情发生的造作力量,经常又称为业。视随之而生的心所,会产生不同的果报。我们一定要有正念,才能确保业都是善的。在慈心的修习中,正念又必须有慈心伴随──正念思维慈心的愿文。

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人对发愿有点问题,因为他们无法不将贪爱带入愿中。当他们说:“我愿……”其实意味着“我贪爱于…”。愿望有切合实际和不切实际两类,如果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反映出的,就是从妄想生出的贪爱。举例来说,有人可能希望“愿我在这一节静坐中证悟涅槃。”这便可归类到不切实际中去,因为除了少数有特殊潜力的人(极为少见)才有可能,所以这是“渺茫(不切实际)的希望”。

当我们说“愿修行导向涅槃”,并不意味着我们期望在这一节静坐或这一生便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只是给心念一个指示。也还有其他立即相关、更切实际的子目标,如“愿我放松身体……”在发愿时,我们必须确定心存正念,无有贪爱。

发愿的另一重点是:我们必须相信发愿的效用,而不是空有其愿。这样修行的确会带来成果,甚至于对向其发愿的人亦然。我记得有一次在缅甸,送慈心给一位马来西亚的朋友,过了一阵子,我接到他的来信,问我是否曾送出慈心给他。顺便一提,他跟我并不是很亲近,因此当他说那段期间他想起我时(他通常不太想起我)总是处于喜悦的状态,令我颇为惊异。

慈心与相近的心所──悲心──在身和心上都有疗愈的特质,这已经有确凿的证据了。在发愿时,最需注意自己必须在慈心的状态下,愿文的意义会使其包含的范围更为明确。

传统上我们用四愿对自、他散发慈心:

一、愿你(他或她)平安,没有危难

(Averā Hontu)

二、愿你(他或她)平静,没有心苦

(Abyāpajjā Hontu)

三、愿你(他或她)健康,没有身苦

(Anīghā Hontu)

四、愿你(他或她)善自珍重,保持快乐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ntu)

一、愿你平安,没有危难

安全是快乐非常基本的因缘,然而,就佛教而言,除了涅槃,在这无常轮回的世间,并没有永久的安全,这不免叫人仓皇失措,不过这是事实,我们必须学着接受。接受了之后,便进步了。祈愿也指示着修行发展方向。这里所说的危难,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形式,外在方面,如有人想伤害你,或者是致命的灾难和意外。内在方面,便是我们的烦恼和不善业,两者是互相关连的。然而,我们知道秉持正念或散发慈心时,心是在清净的境界,在这种时刻,甚至在这之后,心都是没有烦恼的。烦恼是苦和三界流转的根本原因,若秉持正念,同时清清净净,怀有慈心和悲心,我们可以对危难形成外在的防护。

根据一些卫护的慈心禅诵文,慈心是一种保护的力量。有个故事说,当菩萨秉持慈心时,连弓箭也无法伤害,而一旦失却了慈心,便立刻受伤了。因此,火、毒、武器不能接近(伤害)的利益,并不是空穴来风。然而,我们的定力也必须非常强有力才行。

每一个愿都有正、负两方面,此愿的正面是安全,并非只意味没有危难,而是在生命和修行中,有一种幸福、舒适、顺畅的境界和感觉,只有这样,人才能自由自在地将自己奉献给崇高而清净的求道生涯。

二、愿你平静,没有心苦

我用“平静”取代“快乐”,以强调其精神层面。平静比较接近止,跟清净的心比较相关。内心的痛苦是我们所希望克服的负面质量,包括恐惧、挫折感、抑郁、绝望、愤怒、忧虑、贪爱、妄想、邪见等等。有一点很有趣,我们必须先认识这些负面质量,才能有效地驱除。除非观照力极为真实、强而有力,否则不断否认说没有“我”或“我的”,也没有用。另一方面,这也指明了,我们需要修习强劲而活跃的慈心。

三、愿你健康,没有身苦

此愿是祈愿所缘之人感到生理上的适意,如前所述,我们首先必须承认,真的有生理上的痛苦,然后才能承认,痛苦可被疗愈,以及良好的健康是有正面好处的,此处系指生理能量,并且跟休息、生命力、长寿等有关。

四、愿你善自珍重,保持快乐

这是较一般性的愿,涵盖所有其他方面,这是指一个人未来的生命和活动中的修行和利益。善自珍重、保持快乐指以洗浴、进食、工作和睡眠等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简言之,就是活得快乐。

前面提过,除了最后一愿之外,每一愿都有正面和负面的意涵,我认为两者都必须加以认识并处理,为了更扼要简明,我只用正面涵意──安全、平静、健康、快乐地活着,我发现这比负面涵意更为有效,更为肯定。然而如果危难等等已很明显,而且迫在眉睫,那么用负面意涵就比较切合实际。

因此,在修习慈心禅时,你可以在心理上将你所关心的人放在面前,如果你的慈心已开始流动,这四愿会令心持续流动,不然,便用正确的心态再发一次愿,也可以引发慈心,这是一种从自己流向另一人的能量。

当你开始发第一个愿时,“愿你平安……”这股力量会流向另一人,形成保护层,不但在外在、也在内在身心。事实上,它会将你和对方包围起来,同时带来喜悦、平静和幸福。

发第二个愿的时候,感受一下从你的心向另一人的心所散发的平静和喜悦。你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快乐。

快要发第三个愿的时候,想象那股力量遍满对方,生起身体上的适意,起初是舒服和平静,然后用生命力令它恢复活力。如果哪一部位需要疗愈,也可以给予特别的专注。

最后,第四愿比较一般性,就让慈心不断流向那人──充满他,直至你与他皆为深沉平静的慈心海洋所包围、淹没。

有一点值得一提,我们送出的力量或能量,可以是实质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有人甚至让它具象到成为一束光的形式,这是可以观想出来的形式,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慈心才是主要目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清净、真诚,并培育定力至更强而有力的深度。应用的方面可以不急于一时,否则会偏离主题,削弱修习。

运用这四愿的原则,与运用情境和功德来激发慈心是相似的,每一愿均可激发慈心,如果慈心已然生起,便会令其持续。使用第一愿(a1)之后,慈心生起并流出;接着它会减退,完全停止之前,可以用第二愿(a2)来充电,第三(a3)和第四愿(a4)也是同样的用法,令慈心恢复流动,并持续不断。

接下来,我们回到a1,这个循环可以无限制重复。

第二点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愿可能比较见效。有效的,便多用些;不怎么有效的,就少用些,甚至后来不妨弃而不用。最后,慈心必须是自动而平静地流向其所缘,也就是流向我们送出慈心的那人。

你可能会问:加上更多的愿,或者把它们更动一下如何?我想四个愿足够了,对初学者来说,太多的愿不免混乱,何况,这四愿已涵括了我们生命中绝大的范围。当然,我们可以对人或事的愿加以挑选、添加,或更精确地描述。举例而言,我们可以对面临考试关头的学生用这个愿──“愿他或她考试顺利……”;对苦于病痛的人──“愿他或她癌症痊愈”等等。

我经常用“愿他或她慈心增长”或“禅修日有进境”,因为这些愿既与心灵修持有关,也很有效。


五盖

五盖是一种烦恼的分类方式,烦恼是障碍我们培育正定或寂静的不善力量。这些力量阻碍我们接近真理和寂静,最终还会引起痛苦,它们是:

一、贪欲盖

二、瞋恚盖

三、昏沉睡眠盖

四、掉举恶作盖

五、疑盖

有趣的是,

圣典中将其列为禅支的反面力量,如下所示:

贪欲盖 <──> 一境性

瞋恚盖 <──> 喜

昏沉睡眠盖 <──> 寻

掉举恶作盖 <──> 乐

疑盖 <──> 伺

它们也是四梵住的近敌和直接的敌人[8]

近敌 直接敌人

慈 贪 瞋

悲 (世俗之)忧 害

喜 (世俗之)喜 嫉妒

舍 (世俗之)无智舍/冷漠 不稳定/扰动

在慈心中习定,也会有同样的障碍,我们必须先辨识清楚,才能采取对治措施。

一、贪欲盖

贪欲是面对悦意或有吸引力的感官对象所引起的贪爱和执着,因此初修学者应该避用亲密的人或异性当做所缘,即使想到另一个人,欲贪都会生起──比方说,念及快乐的时刻、在“(餐厅或酒店)快乐时段”饮酒的时光等。当它们生起时,应尽速以正念觉照,并令心念重返正确的心态──慈心,如果做不到,那就再次送慈心给自己。

贪欲在心感觉饥渴的时候生起,通常我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反而想着我们要去追寻或已经寻获的快乐。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欲乐往往并未真正带来满足,反而还会激发更强烈的饥渴,我们很容易便养成惯性,并陶醉其中,结果是惯性入侵而“习惯成自然”。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并体认到更多的贪爱并不会令我们满足,反而应放弃贪爱。当一个人尝到解脱或离执的善心的喜悦,欲贪便不会生起。慈心因为有无量的清净喜悦,比较容易认识到这一点,也因此适合许多人修习。接下来,一旦放弃了所有的贪爱,我们便可以进一步寻求证悟。

有时候,对修习时所产生的无量喜悦也会生起贪爱。因为贪爱生起得那么自然,许多人甚至没有注意到。所以通常禅修者在生起喜悦时,应该警觉,但不必惧怕,毕竟,喜是禅支之一,而且伴随善心同时生起。

修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便可以清楚辨认内心所生起的是喜悦还是贪爱。我们要时时守望内心现起的是平静还是掉举。与贪爱俱起的喜悦,是强烈而动乱的。一旦去除贪爱,心会很快沉入安宁、冷静和平和的深度寂止,其中关键在于正念。如果你不确定,便去激发一些离执的心,看看结果如何。

另一个方法是,回到第一个所缘之前,先向另一人或一切众生散发慈心,这个改变会止住慈心,同时,定力也会暂时停下,不过,安全总比后悔好。但只要有老师在旁,情况通常不会一发不可收拾。如果贪爱非常强烈,可修习身不净观来对治,比较温和的方法是修习某种形式的正定,特别适合的就是强调正念的观禅。

二、瞋恚盖

我们也许会奇怪,瞋恚心为什么在修慈心禅时会现起。虽然在慈心强大时,瞋恚心会很遥远,但在那境界之前,它却是直接的敌人,尤其若是瞋行人、过去又受过创伤的情况下。因此,一些前行,诸如随念、送慈心给自己和选择对象等,必须处理得当。我们只能期待渐进(但必要)的发展,并且要有耐心。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只能诉诸悲心而非慈心。在这种情形下,或甚至较轻微的情况中,受伤的感觉往往痛苦到令“心”退缩或关闭。小心一步步打开心门,刚开始可能非常痛苦,情况严重的话,可能还需要治疗或辅导。因为心中的感受若不能畅流无阻,发展慈心是极端困难的。最好懂得如何宽恕,懂得瞋恨只能被爱降服。别惧怕感受,反而要去认识并接受它们,就像接纳一个哭泣的孩子,然后安抚他一样,这个过程必须对自己真实而诚恳,否则只会使疗愈更加困难。

瞋恚和害意是面对排拒的对象而生起,因此修习初期要避免以不喜欢或敌对的人为所缘。然而,依然有一些令人排拒的对象,如不愉快的觉受、噪音等都会令人生气,要尽量不去理会,或援用充满智慧的思维,如业、无我等,给情绪一些理性的空间,多激发一些喜悦。同时,待定力上路了,这些就不再是干扰了。如果这些都做不到,不妨重返正念,来维持心的平衡。

三、昏沉睡眠盖

昏沉和睡眠是心懒散、虚弱、散漫的状态,生理上的疲劳会导致这种状态,其他生理因素如吃太饱、睡太多也会。一旦察觉到是生理的原因,便很容易矫正,象是疲劳就用休息,食睡过度就用减食或减睡。但如果原因是心理的,那绝对是昏沉睡眠盖。

此处要澄清一下,从技术层面看,睡眠本身并不是昏沉睡眠盖,前者是一个休息的状态,心路过程不生起,心念回到基本的被动状态。但人们一般并不去区分这两者。昏沉睡眠盖则是使感官之门关闭,引起睡眠。

若真是昏沉睡眠盖,便必须采取步骤来激发精进,可以思维昏沉的过患和精进的利益,思维死亡及其迫在眉睫的痛苦,会激发紧迫感,随念佛法僧也会激励我们。

在慈心中,随念慈心的利益和瞋恚的过患,也有助于激励人心。此外,激起一些更强烈的情绪,或者更频繁地勤发四愿,或者改成行禅的姿势,都有绝大助益。

其他一般的方法,还有作光明想,搓手摩脸,去开放空间中扩展心胸或呼吸新鲜空气等等。

四、掉举恶作盖

这些是心扰动的状态,使人难以安顿下来,有如波动的大海,没有平静。忧虑或后悔(也有译为:为已做或未做的事而感到不悦)会打扰内在的平静,心会等不及,试图解决问题。掉举这件事,原因往往不明,可能只是由于忙乱的生活方式。当然事出必有因,这只能靠我们自己来认出原因并采取行动了。对生命(和禅修)抱持正确的态度会有帮助。举例来说,我们要是抱着很高的期望去做事,若没达成预期的目标,便会萌生挫折感。或者我们对某种状况,最后做出的居然是批判,而不是纯粹的观察。在禅修中,必须记住,我们必须具有由清明而来的平静,才能继续走下去,所以我们要重新回去建立当下的正念。在慈心禅中,这与送慈心给自己是相似的,如果那些念头和思考不那么掉举或紧迫,我们就正念分明地注视它并放下,然后回到慈心禅的所缘(那个人)。在平静、喜悦、放松的慈心下安顿自心,而非急急覆诵那些祝愿。也许我们会问自己:为什么会掉举?这往往倒会有点头绪,一旦找出了原因,就可以寻求解决之道。如果是由于家庭问题或感情关系引起严重的不安,那么,对那些人或情况施以慈心,便可使问题暂不现起;否则,你也许需要寻求协助或辅导。

五、疑盖

此处的疑系指对所修习的正确道路有所怀疑,我们必须区别自己是真诚探求,寻找正道?还是在迷茫中引发心的疑惑,然后不予置信?这两者必须加以分辨。前者是利用慧根寻求答案,应该受到适时的鼓励;后者便是疑盖──这是人们试图想出答案却超出他们的能力之外,结果既沮丧又困惑,也许在未达成预设期望时,也会出现,它会和掉举一起生起。

解决之道在于获得知见,才能澄清疑惑。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听闻正法,有老师和朋友愿意倾听也有帮助。在慈心禅中亦是如此,然而一旦基本因缘条件具足,进展就不会过慢,疑盖也不至于非常严重。如果疑盖真的出现,处理方式和掉举一样:以正念观察,然后,只要一有可能,便向有经验的修行人寻求解决之道。


什么是定?它译自巴利文“三摩地”(samādhi),巴利文禅修论典《清净道论》 将其界定为善(清净)心与其所缘合一,然而定这个名相只道出了某一层的意义。

我们需要努力培育定的三个层面:

一、定是止

止这个名相用来强调清净。烦恼根源于贪瞋痴,具有掉举和动乱的特质,平静或寂止刚好是这种状态的反面,也是我们努力以赴的目标。这样会带来平静的心,因此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确定不会走到邪定那个相反方向去。

二、定是一境性

一境性是定的同义词,因为都是专注或安住于一个所缘。然而在此之前,清净的因缘必须现前,这样才能使一境性所产生的力量和放大作用适当运作,这有如光线或芦苇,到处分散时力量很弱,一旦聚在一起,力量就很强大,这就是强而有力的“心”。

三、定是清净

瞋恚是粗重,慈心是深细

贪爱是粗重,出离是深细

愚痴是粗重,明了是深细

以上的叙述十分清楚,然而在心的清净状态本身中,还有些更高深的状态。举例来说,舍心比喜心深细,这些可用来区别入定的层次,这是深沉而微妙的“心”。

为什么需要定?

人们之所以修定,有许多不同的原因。我们在修习之前,必须严格考虑动机, 因为这会决定修习的方向和进展。

动机绝对不可以出于自私!如果动机是可疑或不善的,必然会造成冲突和问题。修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自净其意并且寻求真正的寂静,然而这并不意味修习不会利益俗世生活。

显而易见,修习所带来的第一个功德是克服压力。压力是不善心的结果,寂静与压力正好完全相反,若压力或烦恼越多,便需要越多的清净和寂静来克服,有正定的人是平静而快乐的,因为平静,我们会有效地处理生命和责任,快乐地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带来快乐、克服压力。举例而言,一些疗愈的技巧便需要定。有了定,就可以产生想法和创造力,无论要产生以上哪一个,必先获得正定。在俗世生活中,总是烦恼不断──很容易执着,甚至也会执着于定,接着会生起复杂的情况,如慢心之类。

修定的另一个动机和修习本身有关,便是去开发禅定那种真正寂静而喜悦的境界。一旦尝到禅定的滋味,欲乐便逊色多了,这样的修习亦保证生于较高的梵天。更有甚者,当根本定成就,我们也可能有神通,如他心通,神足通等等,这太吸引人了,因此强烈的执着也会伴随而来。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我们无法获致更高层次的证悟,定力仍会达到令我们远离恶趣的悟境。

如我们所知,修定最珍贵的理由在于提供观慧成长的基础。这是基于究竟出世的目标,所以是最圣洁的动机,所有佛教徒修习的止禅都有同一目标。然而,在由止入观之前,必须培育出不同层次的定,这完全视个人、他所取的所缘和身处情况而定。

定的层次

一、遍作定(parikamma samādhi)

在这个阶段,我们还在做前行练习,努力开发各种修习的善巧,我们会达到某种程度的一境性和寂静,譬如一面念诵,一面散发慈心。

此时的所缘是遍作相(parikamma nimmita),这是最初的所缘,若加以思维,便可存记心中而成相(指取相 ,或称uggaha nimmita)。

二、近行定(upacāra samādhi)

当我们的心安顿在所缘之上,好似沉入或融合一处,我们可以说是有了近行定。这时,我们很确定已经克服了五盖,要向安止定方向行进了,在这个状态下,心非常微细,如睡着一般,五根门的所缘都不现起,我们要小心不要打瞌睡(睡着),努力维持定力的流出,例如慈心。

经典上形容这个慈心禅的境界是界限破除,它意谓着慈心已发展至与那人(慈心的所缘)合而为一的境地。在此状态中,我们无法分辨给予自己或他人的慈心孰多孰少,或者孰为亲近、孰为敌对。

在这个层次,所缘称为似相(patibhaga)或相似之相,由原始的取相而来,它是纯粹概念,通常非常明亮透明。然而它会随定的种类和层次而有所变化,定越深,似相便越纯净,但慈心禅的所缘不会像观想影像那样清晰。

三、安止定(appanā samādhi)

一旦定力足够,心就与所缘合而为一,固定其上,结果便会扩张或提举至另一不同的心的层面,根本定是非常深沉而且强有力的境界,像落入深海,要到退出禅定时才会觉察。有人说这是非常微细的境地,我们甚至连进入了安止定,都没能察觉,特别是当它只出现在极短的剎那。若出现越频繁,整个过程应会更为明显,这里的所缘仍是近行定中的似相。根本定有不同深细的层次。

还有另一种定,称为剎那定(khaṇika Samādhi),只出现于观禅的修习中,是基于实相剎那剎那变化,以实相为一境性之所缘,它的强度等同近行定。由于本书的主题是慈心,我们将不拟在此深究。


定的因缘

第一节

“一切都准备停当时,音乐和魔术就开始了。”事物由因缘所生,定就像音乐,当舞台布置好了,观众都坐下来了,交响乐团中的音乐家只等着指挥大师舞动指挥棒,音乐才会开始。在我们的修习中,指挥大师等于“意志的力量”,音乐等于“心的欢唱”。

定的因缘都是些什么呢?

一、生理状态

我们谈过时与地,让我们再来看看身体。身体上的舒适有助修止发定。健康状态自然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禅修当中放松,放松的身体会带来放松的心。由于现代世界忙乱的生活和需求,压力是常见的现象,这会引发身体上的紧张,我发现放松是修止的首要关键;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人若不戒慎,或太放松,睡眠又会随之而来。然而,只要我们维持清明,没有太多掉举和烦恼,便可培育止。

此处的关键词是:放松。

二、不执着

有人头一碰到枕头就可以睡着,为什么有些人做不到?原因是:想太多。老习惯很难去掉──把问题从办公室带回家,又带上床,问题、问题、问题……问题总会有的,我们必须学着将它们放到一旁──至少一时,这是为了睡眠和休息、为了禅修和内心真正的平静。

有些提醒的话语会有用,例如“现在想这些也没有用,因为光想不会使事情变得更好,保持寂止和平静倒会让事情变好。”给心一些好理由去“放下”或“不执着”,另一方面,也可以诉诸其他方式,象是念诵。但基本上,我们仍需要不执着,反正我们在慈心禅中也要练习这个。

此处的关键词是:放下。

三、耐心而善巧地引发清净心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慈心的感受或心识,这种境界有别于其他的定及其引发的果,方法已在前一章述及,就是需要引发慈心连续而自动地流出,那时才像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流动。

此处的关键词是:慈心。

四、将慈心建立在所缘之上

一旦慈心流出,我们必须确保它流向所缘,而不会跑到他处,有如水手冒着强风巨浪,用手稳稳地掌在舵上,航向正确的方向。当慈心越深(或越稳定),他便可以越放松(任运而不采取任何行动)。

此处的关键是:固守所缘。

五、放下

到了某一程度,我们必须让心换跑道至另一个或更高深的状态,可能像下沉或飞翔,放下吧!放飞吧!要信任心,因为心已建立起强大的慈心力量,这好似让更深层次的心识来取而代之。

此处的关键词是:任其自然。

第二节

五禅(定)支

定的发展是以五禅(定) 支来检视,这些是引发深定──如根本定──的主要心所。禅定的层次也是以这些禅支来区别。

一、寻( vitakka)

在修学之初,这个心所主要的作用是将心安在所缘上,它常常被人说成“想”──我认为在理论上讲用这个字未免太过空泛,实际上这是将慈心送给想送的人。要不断地送给那个人,首先我们需要自己有慈心——这是引发慈心的方面。我们必须确保那是慈心而非贪爱,还要确保我们有很多慈心。一开始,就好像找寻并挖掘泉水,如果掘得够深,水便会从土中渗出来。如果我们继续掘,水就开始流出来。然而,在挖掘的过程中,我们会遭遇不想要、也没料想到的东西,象是蛇啦,青蛙啦,甚至还可能有金子,就看我们心里有些什么了。然而,终究一定会生起很多觉受和情绪。一旦开始流动,我们必须确保它导向禅修的所缘。

禅修之初,你会遭遇许多入侵者──你想往后再修的对象──象是漫画人物“黑衣西达”( Broom Hilda) 和“恐怖海格”(Hagar the horrible) 等等,也照样送慈心给他们,但不可在他们身上逗留,要回到禅修主要的所缘──那位可爱的人身上,如果不加以控制,心念会逛到慈心之外,结果造成掉举。

此处的关键词是:引发。

二、伺(vicara)

一旦慈心被激起并导向所缘,下一步便是加以维持。维持慈心的力量称为伺,这是从内心持续不断地流出慈心。好似在路上拖一部台车,等冲力足够了,就非常轻易,台车象是自行开动一样。到某种程度时,并不需明显的精进努力,因为慈心会自然流出,而且会与所缘同在,有如在海上扬帆或一路滑雪下坡;但在另一方面,如果精进力太强,你会被一路冲下,比原先想的还不由自主,甚至难以入睡,如果情形是这样,那么你就是太过精进了。

此处的关键词是:顺流而下。

三、喜(pīti)

喜象是心的旋律,有节奏和拍子。当慈心之流顺畅而且稳定,冲力自然会增加,喜便如波浪涌现。喜是第三个禅支,随清净心生起的喜之感受是一种震颤、振奋的轻安、清凉和喜悦的汹涌浪潮,遍满全身每一个细胞。这种愉悦的经验无可抵挡,容易发生执着。生起喜悦时,不要抗拒,反而要在开始的时候,用了了分明的觉知鼓励它发生。但若太涌动而影响到清明,而且执着非常明显,就该是净化的时候了。

此处的关键词是:鼓动波浪。

四、乐(sukha)

当喜得到净化,慈心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便深入内心了,犹如甜滋滋的蜂蜜。这种甜蜜伴随着平静、安宁和静止。此处的重点在于净化慈心定,这样才会得到深定。乐象是被一层又一层的柔细丝绸覆盖或包裹,最终沉入或滑入至乐的汪洋。

此处的关键词是:净化。

五、一境性(ekaggatā)

这是将慈心定固定在所缘本身,好似被所缘吸入,或与其融合,直至难以分辨能所。在这个状态之前,有一个很明显的层次改变──有如沉入或坠入一个深洞或自陡崖飞下。虽然常常是渐进发生,有时候也可能来得相当突然。

此处的关键词是:完全交给慈心。

你可以看到,这五禅支掌控着定力每一层次的发展。例如一境性在最初期也可能现起,但仍然很弱,在最后阶段则变得明显而具有优势。一旦一境性强了,就可能进入禅定。

简言之,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一、努力阶段──犹如上坡,仍在建立慈心定的冲力。

二、滑翔阶段──犹如冲浪或滑雪,已能不加功用行,冲力便任运一段时间。

三、起飞阶段──犹如高空弹跳(bungy jumping)或飞崖(parapetting),已经超越一般的定,到了一种显著转变的状态。

第三节

注释书中常提到十一种因缘条件可以发定,最好能善加思维:

一、生活基本面之整洁

这是指清洁和整齐,也可延伸到简约。一个人如何生活,会反映在居住环境之中,如果周遭环境和生活习惯整洁,那么心也会一样,清洁和整齐可引发定。

此处的关键词是:清洁与整齐。

二、平衡五根

五根分别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念根带来平衡,且是进根和定根平衡的因缘。进根让我们活跃,定根则令我们静止不动。若进根太强则掉举,太弱则懈怠懒散;反过来说,定根太弱也会掉举。

然而,为了修习慈心,我们需要加强定根,但不要到失去焦点。平衡的状态可以进入禅定,一开始可能多一些进根,然后净化进根,成为深细的寂静,正念是平衡二者的因缘。

此处的关键词是:平衡。

三、取相(所缘)善巧

适合而且强力的所缘会决定生发定的速度和进程。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所缘,不但进程缓慢,而且会扰动不安。

然而,禅修的所缘并非影响禅修的唯一要素,另一重要因素是发心。当我们学着去处理不易修习慈心的对象(如有敌意的人),就很清楚了。再者,所缘随定力渐深而改变,由遍作相到取相,再到似相,我们必需学着操作,直到熟练。这个因缘条件通常指我们必须具备此一技巧,而且知道采取某一步骤时,会发生何种状况,才好采行最佳的方法。

四、使散漫之心提举起来

五、使过度兴奋或掉举之心静止下来

六、使不满足之心得到喜悦

七、当心保持着平衡的觉知时,勿横加干扰

以上四点与念根有关,也就是平衡五根中的第二项因缘。提举心可引发进根,第五至第七项因缘则是在三种不同的状况下操作定根,在适当的操作下,我们会顺利进驻禅定中。

提举心有助引发慈心以发定,至于如何处理,则已在〈五盖〉一章中的昏沉睡眠盖提及。例如我们可以随念慈心和进根的功德、昏沉和瞋恚的过患等等,加速念诵也可以。我想强调的重点是,进根可以藉助正念和慈心来启动。其次我们必须知道需要多少,何时需要,以避免掉举。

约束过度活跃或散乱的心,也需要进根,这必须是能够发定的约束力才有用。例如思想活跃时,通常需要平静的心态来抑制,但白日梦则需要警觉。

当沮丧或不满足时,便需要激励内心,这时,喜很必要,而且喜是禅支之一,可以思维快乐时光或激励人心的事物(如三宝之于佛教徒) 。

至于第七项因缘:尊重心,勿加干扰。当修习顺利时,不要去打扰那种平衡的状态。我们可能出于热情而想多精进一些,但这会破坏平衡。然而,平衡的流动不可能永远持续,因此我们需要警觉何时、如何再次令其平衡。

此处的关键词是:以智慧处理不同状况。

八、远离散乱之人

九、亲近专注之人

我们与怎样的人亲近,会影响我们的心念。初学者往往需要人与人之间彼此支援,尤其要多考虑这一点。在修习慈心禅时,避免跟掉举或瞋心大的人交往,乃为明智之举;相反的,亲近有慈心又平静的人,不但可鼓舞士气,又可得到现成的忠告。

十、思维禅定与解脱的利益

这一项一般都用于慈心以外的修习,但此处专指慈心定,我们可以思维慈心的十一项利益。

十一、倾向于培育禅支

这里指的是倾向于禅定,象是一种被冲动和意志力带来的强烈倾向。起初,我们清楚知道它的利益、必要性和重要性。接着,便像按预先设计好的道路,进入心的更深层面,这就是心不再“有意而为”,而安住于超越“凡常心”之处。若要达到这种境地,需要一段时间的修习;我们必须小心从事,才不会失去控制,或者把我们带至并不想去的方向。


禅定以及禅定自在

禅定(jhāna)是深定的境界,在经教中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来描述,指深定的特定层次,那些境界是“安止”(appana),心与所缘完全合一,最长可在五根门的觉知和念头都隔绝的状态下持续七天,所有身体的触受、声、香、味,当然还有视觉都没有了,甚至在意门只有似相(patibhāga nimitta),即其现前的所缘。心与所缘融合为一,没有散漫的念头,细微(比沉睡还深)到有此经验的人可能会形容象是进入“空无”。时间一久,也熟悉了,我们便能够在出定时认识这个状态。在每一不同层次,以及对不同所缘的体验,都不相同,人人对它的描述也不尽同,所有闻法而来的和引用的理论,都只能提供概念,说明其状态,或以为的状态。至于何者为真正的禅定(jhanic)经验,何者不是,各方意见亦有差异。我们非得具有第一手经验,才能确实知道。

禅定有不同种类,经中列有四种,论(阿毗达摩,Abhidhamma)则分为五类,因为我不希望涉入经验分析的争议中,只能鼓励你找个在这方面称职的人(也许不只一人)来讨论。

在慈心禅中(也在悲心禅和喜心禅中), 最高可成就三禅,舍心禅则可达到四禅。

每一层不同禅定的主要禅支如下:

初禅 寻、伺、喜、乐、一境性

二禅 喜、乐、一境性

三禅 乐、一境性

四禅 一境性、舍

以下禅定自在的内容,系从我前面一本书的一章而来。我们必须令某一种禅定自在,才可能推进至下一更高深的禅定。

当我们确定(譬如经由适宜的引导)体验到了禅定,便可作决意(adhitthana)令其自在,自在有五种层向:

一、转向自在

这是出定后,能够立即经决意自在转向五禅支中的某一禅支(作意以其为所缘),一禅支接一禅支地提取。

二、入定自在

“入定”意谓由欲界定移转至色界定(定心),是将一般欲界心切换至定心,我们必须熟悉禅定是什么,也必须充分修习禅支。决意的自在也很重要,当我们知道一切准备功夫做好了,五根/五力培育出近行定,接着,切换意志力量,将这种力量和以前修习的力量导向所需要去的方向,心便飞向禅定,或者沉入所缘,有如从跳板跃入泳池中,又有如放下一切。

三、长时住定自在

这是在该禅定中,想安住多久便安住多久的能力,最长可达七天。一般说来,充分的准备非常重要,一旦我们不必担心象是午餐或约会这类的事,心便可以放轻松持续禅坐了。准备工作系指:确定一段时间不受打扰、所有重要的事都先放一边。清洁了身体,也充分练习了可以长期禅坐,同时又决意要坐一段固定时间,我们就可入定和住定了。通常我们必须逐次训练通过决意要延长时间,才能加长住定期间。

四、出定自在

“出定”意谓从禅定状态中出来,其精准度首先可依据时间点,先要视我们是否可以持续那么久(即住定自在)。如果做得到,那么精准度就是我们预计出定的时间,据说可精确到一秒不差;其次,依据事件或场合,譬如,我们可以决定有人来敲房门便出定,或如经中描述的圣僧或佛陀要开示便出定!这些能力都端视个人的修习以及经由决意所得到的自在而定。

五、省察自在

此处“省察”系指观察刚才出来的禅定,并非指思考,而是对刚才发生的禅定状态中的禅支有完全的觉知,因此要在出定之后立即观察。有两种方式:

1. 省察刚过去的心识

我们可以从中辨识刚才是哪一禅及其组成的各个禅支,然而我们必须藉着本身的体验和善知识的指导,来娴熟这一切,初次入定者通常并不熟悉。

2. 运用决意来省察

此处指我们决意目击刚才生起的禅定状态中的各个禅支,经由决意的力量,我们会目睹一禅支又一禅支。

这与第一自在,即令心自在转向诸禅支相似,接下来马上就是省察,经由这种省察,我们觉知刚才经历哪一禅,以及下位禅支的粗苦障处。举例而言,若省察寻、伺会形成成就二禅的基础;同样的,若省察喜会成就三禅;若省察乐,然后着手修习舍,而且欣乐四禅,则会成就四禅。

我们往往要省察许多次,但也得小心不可太过,否则会因看到自己的缺陷而产生强烈不悦,结果即使决心要入定也做不到。

要见到禅支的决意是这样的:

──愿我见到该禅定的第一禅支

──愿我见到该禅定的第二禅支

──愿我见到该禅定的第三禅支

──愿我见到该禅定的第四禅支

──愿我见到该禅定的第五禅支

见到五禅支之后,也就是我们知道成就了初禅,然后我们可以开始转向,向二禅进发。二禅之后,我们能够再一次见到其所组成的禅支,然后以同样的模式,迈向三禅及四禅。

一旦我们得到五自在中的前四项,便可以下列方式令自在更加圆满:

1. 正向:1-2-3-4

2. 逆向:4-3-2-1

3. 正逆向:1-2-3-4-4-3-2-1

4. 跳跃式:1-3-2-4

5. 交织式:1-2-1-2-3-2-3-4-3-4-3-2-3-2-1-2

这样的练习将令我们极为熟悉这些心所,轻而易举地达到,也轻而易举地转换。


改变慈心之所缘

一旦我们以可爱之人为所缘,成就善巧和堪能,得以进入甚深禅定,我们便可着手练习其他类型的所缘了。

无论是否在深定中,慈心应是无量的。另一方面,慈心应该在任何状况下都强而有力,才能用以下顺序将不同深度的慈心导至各种人。

一、可爱之人

二、亲近之人

三、中性之人

四、排斥之人

五、怨恨之人

这个顺序很容易理解,每一类人都有其问题及意涵,随着修行中培育而来的能力和多方面的才能,我们非常可能将所有人都变成“可爱”之人,不仅在心中,而且是真正的可爱,不是很美妙吗?

一、可爱之人

本书在前已详述,其它类型(第二至第五型)因为较难引发清净的慈心,所以接在可爱之人之后。

二、亲近之人

这是你觉得非常贴近的人,也许是后辈、兄弟姊妹、配偶或长期同袍战友──一位与你同甘共苦的人。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亲近常引生执着,于是,一旦关系生变或生离死别,就会造成痛苦;因此我们应该学着睿智地去付出无私、无条件的爱,永远有能力疗愈或成长。

如果执着过于强烈炽盛,便需先思维随念的内容──如业(舍)随念、死随念和无常随念。

同时也需思维贪爱和执着的过患,一旦准备停当,便可向一定距离散发慈心。此时喜悦可能会颇为强烈,但尽量令其轻安而纯净,然后你会惊异定来得有多迅速。有时候,倒是因执着于喜悦而限制了定力发展呢!只要一生起执着,就须立即返回对自己的慈心,重新建立正念。

经常练习之后,我们便能分辨何者为慈心,何者为执着,以及适合运用何种慈心。

一旦能够开发对亲近之人的甚深禅定,你便能改善亲近的关系,更爱对方,却不会伤害彼此。

三、中性之人

这种人很多,包括你不认识、刚刚认识,或者认识一段时间却不特别感兴趣的人。在冷漠而过份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这很常见,他们也是亚洲“成千成万”的人。

但看看其中的潜力吧──你可以向这么多人放送慈心并且从中成长!以上提到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人类的美德、精神层面的特质、付出爱的能力以及接受爱的需要,我们只需要从某一个人着手,最好是身边经常见面的人,象是同事、送报生,随便任何一个人!

第一步是诉诸情感,去看人类、友谊或慈心之中的良善和潜力,如果你和那个人接触,试着去了解那人,并以身语意表达慈心的温柔、平静和喜悦,你会惊异于你所收到的回应以及你在禅定的进境,而且会看到慈心散布得多么迅速──它非常具有感染力,你的心田将宽广地敞开。

给予中性之人慈心的另一种方法是“借用”给予前一所缘(可爱之人、亲近之人)的慈心所建立起的冲力,这种力量在转换所缘之后仍会持续一阵,这也说明了,在我们难以对所缘生起慈心时,必须要回到可爱之人的原因。

四、排斥之人

以这种人为所缘,我们便开始接近比较困难的层面了──这也是“危险”的层面,因为慈心有一隐藏的敌人──瞋恨。生起瞋恨多是因为自己心内有瞋,而不是因为对方让人起瞋。举例来说,你可能会说:“我不喜欢她──她太多嘴了。”或者“我不喜欢他──他有一张大嘴巴。”在慈心的修习中,你可用正面思考来对治这类负面想法── “多嘴也有好处”或“你不必喜欢他的嘴,却可以喜欢他的心” ……等。

首先,你必须自问为何不喜欢他或她,你会惊异地发现,就算不是所有理由,也有不少理由,是没什么道理的。同时我们要觉知愤怒的现起,去深入观察它的过患以及不合情理,然后将它送走。当路障清除之后,便可看见友谊和爱中潜在的良善和良机,你会惊讶于这些人有多美妙,好似经公主一吻,丑怪的青蛙就变成英俊的王子了。试想,能够用深定对这样的人给出全心全意的爱,是修道生涯中多么重大的里程碑!

五、怨恨之人

你见过你真正敌人的面孔,见识到他看起来有多恐怖吗?其实,真正的“敌人”是我们心中由所谓“敌人”而生起的烦恼,其中瞋心是慈心直接的敌人,然佛法教导我们莫视之为“敌”,而视其为弱点、疾病或“失落的灵魂”。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正面视之,当做是修习慈心潜藏的良机。

有敌意的人是最难处理的所缘,并不完全是由于我们根深蒂固的瞋恨,还由于我们认为瞋恨理所当然。为克服瞋恨,我们应遵从《法句经》所言:“他人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如果人不怀怨恨,怨恨自然息灭。 ”[9]

要修习成就,首需从内心袪除恶意着手,要公平审视问题之所在。我们必须先在行为上合乎道德。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有理,那么我们便可开始思维愤怒的过患,以及宽恕的可能性,因为人无完人,难免有缺陷。接着,我们可以随念慈心的功德,然后生起慈心。向一个人送出慈心并非宽宥他的不良行为,只是意谓着我们希望他变得更好,这是回到基本面来看待问题。

如果我们无法完成以上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再重新送慈心给自己,另一个方法是先用悲心,再用舍心。

试想,能这样送出慈心定给怨恨之人,不啻完成一桩奇迹。

再多想一步──常叫人害怕的动物,像蜘蛛、蝎子、蛇之类──究竟属于那一类呢?我希望你能将他们归诸为“可爱”类。

一旦我们能够将所有类型的人修习完毕,达到了各层次的禅定及禅定自在,那么我们便可以开始练习真正的无量心了。


对一切众生的遍满慈

遍满慈心是对所有众生无条件的爱,心智因此得以扩展而含摄一切生命形式,心智必须真正的开放、灵活而堪能,将每一众生纳入心中──犹如张开的手掌接纳所有放在掌中的事物,又像盛开的花朵,美丽而让人动心。当我们开始修习方位扩展,其空间的意涵是很明显的,如鸟向一个方向快速飞翔,这样的心智所向无碍,扩张到一种似乎是“爱的无量心识”的境地。

但首先对“一切众生”的概念必须有所了解,你如何观想一切众生的形象?显然这是想法,而非视觉概念,我们必须在心中了解这个意义,否则肉眼看不见众生,如鬼神之类,该如何是好?

我喜欢以空间概念来修习,想着他们充满房间、房屋、建筑物、区域,城市、地区、国家,乃至世界和宇宙。我们并不需入定,在这个关键点,目的仅是了解“一切众生”的概念,感觉一下真正开放的“心”是何等情况。

接着,想一想那些你所知道并认识的生命,再扩展到你所熟识的生命,如家猫、夜里吱吱作响的老鼠等,承认周遭有你感知不到的众生存在,然后让“开放的心”囊括“一切众生”,一旦能将“世间一切众生”纳入,你便感觉到心又多开放了多少──跟受限于贪瞋痴的心是完全相反的。

要散发慈心给众生,有两种遍满:

一、无界限遍满慈(anodhiso pharaṇa)

二、有界限遍满慈(odhiso pharaṇa)

一、无界限遍满慈

这是将慈心送给众生,却不指明其行相,因此是一种没有分别的散发慈心──无论男女、老少、远近等,象是写给大众的公开信。

经教中,无界限遍满慈是送给五种行相的众生:

1. 一切有情(sabbe sattā) ──指有感受的有情

2. 一切有息(sabbe pāṇā)──指有呼吸、活着的有情

3. 一切业生(sabbe bhūta) ──指从自己业力而生的有情

4. 一切个人(sabbe puggalā)──指被视为个体的有情

5. 一切性格(sabbe attabhāva pariyāpannā)──指有个性的有情

这五种行相传递的其实是同一讯息,用不同的字眼只是避免单调,并以不同观点来解释“众生”,以加强有情的观念,于是定力得以增强。

无界限遍满慈最好在成功送出慈心给不同的个人──从可爱到怨恨之人──之后再从事。我们在内心深处将这些个人都纳入“一切众生”是很重要的,否则,若仍有所保留,而将所缘设定为除了“恐怖海格”之外的一切众生,是不会有效果的。

假设你正在散发慈心给附近的一切众生,将周遭的一切众生──各种人、各种动物、如狗、猫、鸟……蚂蚁,甚至“不可见”的众生带至心中,不遗漏任何事和任何人。感觉慈心生出的能量向外扩散,充满整个区域。起初,可能有些散漫或偶发(如图一),一下这里,一下那里,你会觉得它在那区域中留连、徘徊。如果你认识到这是能量、振动和波动,你便会在心中感觉到散布和扩展(如图二)。注意要放弃身体的概念,在几次扩张之后,周边会变成“一切众生”的广阔觉知。当我们一面扩大其范围,一面去感觉慈心的感受和心识有如充满慈爱能量的海洋,波涛汹涌直到天际,或者如同一束束光线发亮并向外扩散。另一种是螺旋形的漩涡向外扩散(见图三) 。利用这种影像时,绝不能忘记慈心与其同在,而有情是我们的所缘,否则,就可能变成一种纯綷观想的练习了。

最后,慈心会变成一股不断扩散的流动,所缘或个别众生不再重要,只有对一切有情众生的慈心。

四愿可以同样应用于以上每一种扩展,以增强其力量或延长其流动,视当时五根五力的状态而定。四愿是:

1. 愿一切有情平安,没有危难

2. 愿一切有情平静,没有心苦

3. 愿一切有情健康,没有身苦

4. 愿一切有情善自珍重,保持快乐

这四愿可同样一再应用于其他的无界限遍满慈

愿一切有息平安,无有危难…保持快乐

愿一切业生…一切个人…一切性格…保持快乐

之后,再回到 “愿一切有情…保持快乐”等等。

一旦定力上路了,也可能达到禅定。

二、有界限遍满慈

在有界限遍满慈中,每一行相都定义得很清楚,每一行相都有他们独特的行为和特质, 因此应该注意每一行相的特性,是“可爱”、“中性”或“排斥”类。这样,我们才知道采取何种行动,生起何种慈心等等。

我们每一个人在喜好、偏见,乃至需要矫正的心态、需要培育的德行都不同。我们对每一行相的反应,恰好反映出这些特性。在修习时,若对这一点了然于心,应该有助于改进自己,并改进与其他行相众生的关系。最后,一旦引发深定,我们便会知道自己进步了。

经教中,有界限遍满有七种行相,又可归入三个范畴:

1. 一切女性 -┐

2. 一切男性 -┘ 以性别区分

3. 一切圣者 -┐

4. 一切凡夫 -┘ 以精神层次区分

5. 一切天神 -┐

6. 一切人     │ 以轮回区分

7. 一切恶道众生 -┘

1. 一切男性(purisā)和一切女性(itthiyo)

其特质的不同不仅在于性别,还在于文化。一开始,可能会生起欲贪,接着,如果曾经历不公的待遇,瞋恨也可能生起。我们必须先矫正错误的心态,如果有贪和瞋,那便必定也有愚痴。举例来说,心态失衡之人口中说出“所有男人都不忠实”或“所有女人都是弱者”,就应该改变看法。两种性别在行为上固然有差别,但在个人和群体之间也有正面和负面不同的特质,注意要不怀偏见,而且不可概化。其次,我们必须接受我们都是人类,具有不同的潜力。

请想一想,我们应该包括以下这些众生吗?

(1) 雌雄同体

(2) 无性

如果都纳入,那么我们便包括一切众生了!

在修习慈心禅时,若对这些行相运用四愿,可以达到禅定和禅定自在。

2. 一切圣者(ariyā)和一切凡夫(anariyā)

这两种行相的区别在于精神层面的证悟。在上座部佛教中,圣者有四种行相:

阿罗汉(arahatā) ── 应供

阿那含(anāgāmī) ── 不还果

斯陀含(sakadāgāmī)── 一来果

须陀洹(sotāpanna) ── 预流果

以上圣者皆经验了不同程度的“无为实相”,成为阿罗汉便达到最高证悟层次。每一果位将不同阶段的烦恼连根拔起,最终止息轮回,不受后有。

凡夫包括一切善人和痴人。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得遇见一个真正的恶人,宁愿视其为弱者或“病”人,需要悲心以对。相对的,完全的“善”即是“证悟”。大部分人都落在这两端之间。

无论如何,要知道谁有证量,殊为不易,猜也猜不出。

另一个方法,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分类:

(1) 有心灵修持倾向的众生

(2) 无心灵修持倾向的众生

再一次警告,要注意你对此分类的反应。如果你以为自己修持殊胜,可能会生起骄慢;如果你认为别人比你殊胜,你又可能生起自卑情结。解决之道是以谦卑和尊重来取代以上两种心态。然后,我们会生起一种同参道友的感觉和信心,慈心因而流出。生起慈心时,我们利用四愿驱使慈心流向禅定,并获禅定自在。

这种理解对修行团体的和谐相处非常重要。不仅在宗教系统或传承之内,而且在它们之间。门户之见会分化彼此,而且在无意间导致憎恨,若能打破人我之间或精神层次之间的障碍,将会促进沟通,增加信任,使社群进步。即使我们以一己之力,向修持倾向较高或较少的众生发散慈心,也会在精神层面上扩展我们的决心和人际关系。

3. 一切天神、一切人和一切恶道众生

这三种行相是在佛教宇宙观中,根据轮回投生的种类而予分类。

天神:是天界或梵天的天人

人:即是人类。有趣的是佛教注释书[10] 中提及其他行相的人道众生,寿命远较我们长得多。

恶道众生:是由于不善业而生为饿鬼、地狱众生或畜生的众生,他们的智慧比人类低。

你不可能知道所有种类的众生,尤其是你从未见过或无法看见的。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口是不相信神或鬼的,因此在研究证明他们确实存在之前,我们只能接受他们有可能存在,或是不管他们存不存在。

此处有趣的是,我们可以散发慈心给他们,打破隔碍。我并非鼓励大家与他们接触,而是为了社会的幸福,需要和谐共存。这种练习也有助于祛除对未知的恐惧,尤其如果你是属于比较“迷信”的人。

你可以像对其他各类人等一样地对待这些众生,并且将他们转化为“可爱的众生”。

然而,天神易于让你自然而然生出随喜,而恶道众生则需要更多悲心。

无论他们行相为何,一旦隔碍破除,只有“有情众生”具有意义。如同其他的行相, 我们持续练习,直至禅定及禅定自在。

佛陀对慈心的开示中,尚有更多的分类,象是:

一、强弱,无一遗漏(以力量区分)

二、长、大、矮、微小、中等尺寸、巨大、小(以身量区分)

三、可见或不可见(以可见性区分)

四、远近(以距离区分)

五、将要存在、已经存在、不再寻求(以投生区分)

众生的分类不可胜数,我们可以就一己之需要和情况自行取材,以去除恶意,带来善意,并提升精神层次、定力和慧力。


方位扩展的慈心

一旦我们可以善巧地散发慈心给一切有情众生及其各种行相,我们便可以运用四愿,来从事十种方位的扩展,如下所述:

7有界限遍满慈x 4愿x 10方位

5无界限遍满慈x 4愿x 10方位

1. 东方puratthimāya disāya)

2. 西方(pacchimāya disāya)

3. 北方((uttarāya disāya)

4. 南方(dakkhiṇāya disāya)

5. 东南方(puratthimāya anudisāya)

6. 西北方(pacchimāya anudisāya)

7. 东北方(uttarāya anudisāya)

8. 西南方(dakkhiṇāya anudisāya)

9. 下方(heṭṭhimāya disāya)

10. 上方((uparimāya disāya)

方位扩展的慈心系依据空间概念,利用十种方位以利心智的扩展。这样修习时,我们打破了距离和空间的隔碍,对任何众生都能够有效地送出慈心,就好似那位众生正在你身旁,或者说得更精确些──在你心中。给每一方位的每一人送出慈心,一个接一个,需要精进投入,但累积下来的定力是十分有力量的。如此共计有528个慈心的愿:

无界限遍满慈: 5 x 4 愿 = 20

有界限遍满慈: 7 x 4愿 = 28

无界限方位扩展: 5 x 4 x 10方位 = 200

有界限方位扩展: 7 x 4 x 10方位 = 280

528

每一项都能够到达禅定。

你可以从第一个方向开始:“愿东方一切有情平安,无有危难”直到最后“愿此方位一切性格,善自珍重,保持快乐”。

从事方位扩展的慈心,你必须首先专注向一个方向扩展的无量空间,不妨去山顶眺望台或海岸,将视线扩展到尽可能的远,得到距离感,然后闭上双眼,生起慈心,让慈心流向那个方向。一旦这样流动顺畅而强力,便将觉知加入一起流动,它可以无限地流下去。忘却色身的形状,顺其自然,好似根本没有色身一般。意象也有帮助,我经常在心中以慈心能量创造出飞鸟的影像。你也许可视其为光明优雅的慈心,让觉知安住其上,让它强而有力地起飞,一举飞向那个方向,一路散播慈心。每次重新发的慈心四愿, 都赋予一股一股特别的力量,如同起伏的波浪。你亦可选用其他形象,象是散发光明慈心的天使,也可以用云朵带来清凉新鲜的慈雨,在修习时,不妨施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散发慈心的方法

修习慈心有不同的方式:

密集/非密集

在前面提及修习慈心禅可以达到禅定,并获得清净幸福的生活或得到近行定。对于前者,你通常会在密集禅修中达成,也就是在整日坐禅、行禅交替进行,及在其他活动中,如进食、接电话之类,持续进行,我们必须无时无刻不散发慈心,我们也持续向特定的人选送出慈心,直至获致禅定。

非密集的慈心修习较有弹性,可以不同的密集程度进行,即使在一节禅坐中,我们也无需只针对一个人,这样比较多元化,但效果也不容低估。一点点爱还是可以持续很长久的。

独自/团体禅修

独一静处通常较裨益止禅,因为比较安静,不易与人发生误会,但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否则懈怠和无聊便会悄悄生起。这适于个性独立,修习已上路的人。

团体禅修有其正面效果,尤其适于需要支援的初学者。我们在禅修营期间的能量中,可以很明显感受到这种效果。在修习慈心禅的禅修营当中,可以强烈感受到慈心的能量,更肯定朋友就在身旁的好处。只要有较多的空间、良好的安排,而且控制得宜,一切就会很理想;否则,在团体禅修中只会更令人分心。

团体动力

过去数年中,我实验在团体中练习慈心,效果十分良好。例如围坐一个圆圈(慈心圈)即较一般方形排坐好。彼此面对面,更容易相互送出慈心。

团体禅修中,我们亦可将参与者分为两组,角色可互换,来学习给予和付出。

我们也可以将一人放在中央,譬如需要疗愈的人,效果也很令人鼓舞。

如果我们创造力够高,还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方式,团体越大,效果越强大。随着团体的定力增强,效果也会增进,然而最确定的是:团体的和合力会成长,冲突会减少。


慈心与四梵住

慈、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pekkhā)合起来称为四梵住(Brahma vihāra),“梵”意指天或尊贵。禅修论典《清净道论》描述其为“最殊胜、最纯净的”,说修四梵住之瑜伽行者拥有如梵天一般纯净的心。“住”意指安住,因此修习梵住就如同梵天一般安住/生活──生活在喜悦中,没有瞋恚。这四种梵住是对待众生的心态,理想的人际关系由此建立,也可以扩展至无量无边的众生,故又称为“无量心”。

悲心和喜心是慈心的两个层面,悲心洞悉众生的苦,努力袪除其苦。喜心洞悉众生的幸福和喜悦,慈心可以用于这两方面,如同一位朋友为我们带来幸福,但是悲心和喜心也有各自的特质与效用,容后详述。

然而舍心与众不同,它由中性的感受生起,是一种对待众生的平衡态度,由理解因缘运作而来,尤其是理解业力的法则。它用来平衡前三项比较感性的梵住,并且是证得四禅的基础。

泰国人将梵天描绘为四面神,老实说,我觉得它看起来像怪兽,但的确够创新,每张面孔都有一个不同的表情─―慈、悲、喜、舍,面孔上看不见贪、瞋、痴,通常放置在家、寺庙和旅社来表示欢迎所有人。

悲心

悲心是心想要解除他人的痛苦,其修习与慈心略同,有十一项利益,最高可证得三禅。

一般来说,只要我们能够注视、或者不怕注视他人的痛苦,悲心比较易于生起,一开始,要思维害心(其直接的敌人)的过患和悲心的功德。

接下来,选取一位不幸、受苦的众生做为所缘,切莫选择亲密之人,因为可能生起悲伤;也不要选择怨恨之人,因为可能无法避免窃喜;亦不要选死者或异性。选取一位明显受苦的人,悲心才容易生起─―最好是你素来相熟之人。

去医院探访朋友,访视孤儿院、养老院、复健中心或殡仪馆,以体验痛苦。精神病院被称为“活地狱”,那里疯狂的病人,展示了世上心理极端痛苦的例子。

苦可划分为三类:

一、身心之苦

二、烦恼之苦

三、三界之苦

一、身心之苦是“表相的痛苦”,因为这种痛苦容易了解。虽说身苦、心苦是相互关连的,但其中以心苦较难处理。有时候人们会隐匿心理上的痛苦,所以需要深入认识人们,才能了解。

二、烦恼之苦是一种心苦,但不那么粗显;相反的,有此苦的人可能看起来相当快乐。例子是疯狂的人可能日夜唱歌,沉溺于毒品的人也可能看起来很快乐,还有像蛞蝓一样懒散的人,或者忙得团团转,见不到生命的重大意义的人。我们需要智慧才能洞悉这些是苦。

三、三界之苦由不断轮回生死而来,有些生命的痛苦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但也有些生命十分有褔报。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总结说:一再投生,还是有太多痛苦和过患,我们可以快乐地决心不再投生。可惜大部分人无法随念前世,甚至不觉得可能有过去生。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并接纳这一点,我们便甚至能生起那种高度觉醒的人──如佛陀──所特有的极大的悲心。

培育悲心所需具备的善巧,是同理心,也就是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创痛、剧苦、绝望和忧伤。但是在允许并鼓励悲心流出的当下,必须维持分明的觉知。我们越能感受痛苦,悲心也越流越多。在这个关键点,我们必须视痛苦的众生只是一个所缘,勿与他一同受苦。悲心与悲伤只是一线之隔—─两者是近敌,要是过了头,悲心便不再成其为悲心,而变成了悲伤(悲伤系从瞋恚生出)。

如果演变成这样,那就重新开始。回去在内心建立正念和慈心;思维业力,生起舍心。这时感受可能会很强烈,必须坚定保持清明,维持平静与柔和。一旦悲心汹涌奔流,你会看见不可思议的强烈力量,这能量需要加以管控并净化。

有一次我送悲心给病中的室友,我并不顶认真,但结果越演越烈,我疯了似的想找人帮忙。问题是当时正值深夜,禅修中心的人都睡下了,幸好我努力设法回复了“理性”。要是缺乏智慧,有时候会被情绪制伏,结果看起来有点傻气。

根据经教,这里用的愿是“愿他/她没有痛苦”(Dukkhā pamuccantu)。

这和慈心四愿的用法一样─―用来生起悲心、维持住悲心,直到那股力量形成势头和流动,展开了自己的“生命”。接下来只要以清净的心在所缘上维持够久,会很快发定。

我也喜欢增加一些愿,以防单调:

愿他/她没有身苦

愿他/她没有心苦

愿他/她没有三界之苦

有时我也用这样的方式:

愿他/她今日没有痛苦

愿他/她明日没有痛苦

愿他/她后日没有痛苦

…等等,一样有用。

然而,容我在此提出警告。过多的愿令人分心,善巧地运用几项便足以产生熟悉感和效用。我们要小心别被不切实际的愿──虚假的希望──给牵着鼻子走了。

悲心就是直接疗愈的力量,因此对从事疗愈的人士非常有用,这也是开发大悲心的佛菩萨的特殊之处。此处的重点是:先得接受苦是实相,然后才可能逆转,也就是说,生起悲心,才能去苦趋乐。然后我们必须让疗愈过程随着时间成熟,平静的悲心才能克服痛苦和疾病,这时会发生喜悦的转化。

多所修习之后,我们会发现只有悲心的力量和流动才重要,名句文身并不重要,此时,只有这种感受不断流向所缘。

运用不同所缘(依次为可爱之人、中性之人、排斥之人和怨恨之人)成就禅定和禅定自在时,如果我们也能够看到怨恨之人内心也充满痛苦,便也可以运用怨恨之人为所缘。

接着,我们便可以散发悲心给五种无界限行相、七种有界限行相,最后再加上十种方向:

1. 愿一切有情没有痛苦

(Sabbe sattā dukkhā pamuccantu)

2. 愿一切有息没有痛苦

(Sabbe pāṇā dukkhā pamuccantu)

3. 愿一切业生没有痛苦

(Sabbe bhūtā dukkhā pamuccantu)

4. 愿一切个人没有痛苦

(Sabbe puggalā dukkhā pamuccantu)

5. 愿一切性格没有痛苦

(Sabbe attabhāva pariyāpannā dukkhā pamuccantu)

6. 愿一切女人没有痛苦

(Sabbe itthiyo dukkhā pamuccantu)

7. 愿一切男人没有痛苦

(Sabbe purisā dukkhā pamuccantu)

8. 愿一切天人没有痛苦

(Sabbe devā dukkhā pamuccantu)

9. 愿一切人类没有痛苦

(Sabbe manussā dukkhā pamuccantu)

10. 愿一切恶趣众生没有痛苦

(Sabbe vinipātikā dukkhā pamuccantu)

十种方位之扩展

在东方,愿一切有情没有痛苦

在西方,愿一切有情没有痛苦

在北方,愿一切有情没有痛苦

在南方,愿一切有情没有痛苦

在东南方,愿一切有情没有痛苦

在西北方,愿一切有情没有痛苦

在东北方,愿一切有情没有痛苦

在西南方,愿一切有情没有痛苦

在下方,愿一切有情没有痛苦

在上方,愿一切有情没有痛苦

喜心

喜心是为他人的幸福而欢悦的心,这好似得了双倍的喜悦,怪不得它比慈心或悲心更为喜悦,但我们很少拿喜心来与此二者相比,尤其在困苦的地区。若看到他人比我们快乐,生起的往往是喜心直接的敌人──嫉妒,正因如此,喜心是克服这种烦恼的有效对治方法。其近因是快乐或成功的人,也就是喜心的所缘。喜心也意味着能看到他人的快乐,与悲心刚好可以平衡,可以说是慈心较为积极的层面。

找一处有快乐的地方,去感受那种欢悦、振奋和福报。快乐可以由两处而来:

一、物质的利益

二、心灵的快乐

就物质的利益方面,实地去看物质富裕的人所拥有的舒适与掌控能力,这也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力量。欣赏有这些优势的人,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得来不易,维持亦不易。贪爱和其他的烦恼能随时轻易摧毁它,所以精神的快乐较为殊胜。实地去看看从事心灵修持的地方,看看献身于内心净化与解脱的人们,感觉一下他们的平静和心灵的喜悦。

也许有些地方到处弥漫着乐善好施的风气,有些地方的人持守戒律,崇尚善行;但独一静处,专精思维的地方更为殊胜。

这种心灵的富裕,会给未来带来许多安全和幸福,一旦看到这一点,必会随喜。随喜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其中的快乐以及嫉妒的愚蠢。然而,如同其他梵住,喜也有其近敌─―对世俗生活的执着而带来的喜,象是以贪爱来享受物质上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小心防护这一点。

喜心的特质在于激赏──睿智地看到一切事物中的利益和功德,否则我们只会变成一个无情的机会主义者。

一开始,我们选取一个亲近的人,由于与他/她很亲近,我们很容易为他/她的成功和幸福感到欣喜,对其他人就不那么容易了。基于相似的理由,死者和异性仍应避免。

喜引生喜,当我们真的感受到快乐,让所缘分明地印记并充满于心识当中。喜心的一个特性是比悲心和慈心平淡,而且一开始可能看起来有点薄弱。喜心也不是在人们心中时常生起的状态。所以我们得有耐心,继续不断引发,一旦汇成一股力量,真的可以提振我们的士气。我记得有个人经常随喜,她走路简直像飘的,当她欢悦地说“太好了!善哉!”,好像几乎要飞起来了。

一旦喜心生起,我们根据经教用这样的愿:

愿他所得皆不失

(Yathā laddha sampattito māvigacchantu)

这可以延伸为四种世俗吉祥状况:

一、愿他所得皆不失

(Yathā laddha sampattito māvigacchantu)

二、愿他所得名声不失

(Yathā laddha yasato māvigacchantu)

三、愿他所得赞美不失

(Yathā laddha pansanisato māvigacchantu)

四、愿他所得快乐不失

(yathā laddha sukhato māvigacchantu)

我们也可以将正面的内容包括进来―─“愿他继续保有他所得到的一切”。

我为了化繁为简,也运用了下列的愿:

一、愿他所得之物质/身体的利益不失

二、愿他继续保有他所得之物质/身体的利益

三、愿他所得之心灵的快乐不失

四、愿他继续保有他所得之心灵的快乐

我们也可以加进或运用更多的积极的内容,象是“愿他获得更多物质的利益……乃至心灵的快乐”。

最后,像慈心一样,喜心持续的流动汇成一股力量之时,名句文身便不再重要,事实上,“流动”更像升起雾或云,后来会变成旋风,产生极剧的狂喜,我们应运用分明的觉知,以清净和寂静来安定这股流动,保持它流向所缘,直至获得禅定和禅定自在。

接下来我们便可进行喜心禅次第中的下一步:中性之人和怨恨之人,你也可以更进一步向有界限和无界限遍满扩展,然后向十个方位扩展,来培育喜心。

十方位扩展之喜心

愿一切有情所得皆不失

Sabbe Sattā yathā laddha sampattito māviggacchantu

我们于是将喜心施予十一种行相的众生,再继续对每一行相做方位的扩展:

1. 在东方,愿一切有情所得皆不失

2. 在西方,愿一切有情所得皆不失

3. 在北方,愿一切有情所得皆不失

4. 在南方,愿一切有情所得皆不失

5. 在东南方,愿一切有情所得皆不失

6. 在西北方,愿一切有情所得皆不失

7. 在东北方,愿一切有情所得皆不失

8. 在西南方,愿一切有情所得皆不失

9. 在下方,愿一切有情所得皆不失

10. 在上方,愿一切有情所得皆不失

舍心

舍是见到众生皆是因缘和合的果报体,心所生起的平衡和平等的状态。在佛教修行中,舍心是藉看见善与恶的行为(业)而生起,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具有什么意义。

舍是一种中性的感受,所以常被误解为“冷漠”,事实上,它最深刻,而且可引发更深的定力。例如四梵住中只有舍心可以成就四禅。

我每一次练习四梵住时,注视镜中的自己,往往有截然不同的面部表情──带有慈心的面孔是令人愉悦的,悲心是柔软的,喜心是快乐的,但到了舍心,“噢!不好了!”象是一张石雕面孔,带着具穿透力却缺乏表情的双眼,然而深入注视之后,心是非常动人的,柔软、平和、寂静。唯一欠缺的是喜悦。尽管如此,所有其他净化而美丽的境界都仍十分显著,正如有一个说法是:“别用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用他的心!”

舍心的功德与慈心类似,但它也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质(如前所述)──它可生起近行定乃至更深的定,而且更为深刻。有了舍心,我们便可以更有效率地工作,思考和判断,有舍心的人最可靠了!

舍心所带来的美德首先是理解,接着是接纳,然后是稳定,如此成就的定也因此更强大而持久。

这样的理解并不能一蹴可几,是需要研读、观察和思维的。舍心是成熟的迹象!修习舍心的方式之一,就是观心无常变易、波动起伏的过患,这种心识状态的本质是掉举的,在这种状态下,有许多贪、瞋、痴充塞心中,多么苦啊!然后观察较为稳定而专注的心识状态,相较之下,平静得多了!

另一种修习的方式,就是由一种禅定转移到另一种禅定,舍弃粗重的禅支,留下深细的禅支。在最后阶段,我们思维:“乐”比起舍和一境性,有多么粗重──于是得以进入四禅。


业是什么?

对不明了佛法的人,在此有必要解释一下,因为了解业对培养舍心非常重要。

业实际上意谓“行为”(action),佛陀定义其为“行”(volition)。如果不熟悉佛陀的教说,这样的定义也不很清楚。简单来说,有偈颂这样说“于一切法,心为前导,心为主使,由心所作;以染污心,作语行身行,苦果随之……以清净心,乐果随行。 ”

用日常的语言来说,心造作了我们所置身的世间,这个造作依“行”而定──“行”系译自巴利文cetanā,它是“意志”是造作的主动力量,虽然其中亦有被动层面。内心状态的善或不善,都与此相关,决定了果报是苦是乐。

不善心根源于贪、瞋、痴,并不难明白何以如此。若个别检视它们,贪如饥渴,瞋如暴力,痴如盲目与妄想。举例来说,当我们生起瞋心,其力量自然带来暴力,一旦种下这样的种子/潜力,将来会与暴力相应,可怕之处在于因果会延续多生多世。

相反的,无贪即是自由,无瞋即是慈爱,无痴(智慧)则是光明。例如一个人行动中有爱,会牵引出他人同样的反应,促进健康、友谊、安适等等。

我们并不说诸事皆由业造作而成,但可以说,业是引生经验的关键性因素,使心念与因缘和合。

举例来说,当我们欲修习梵住时,在意志力的召唤下,会产生找寻老师、方法、道场、时间等等因缘,这是很明显的。但随着慈心修习日有进境,我们会体验到更深刻的快乐;我们要是个性改变,并克服瞋心,生命就会改变,这看似简单其实深刻。心智的研究显示出更深刻、更错综复杂的内心造作力量,会给我们多生多世带来长远而意想不到的果报。

我们也可以谈谈与慈心相反的瞋心,瞋心令我们健康不良、朋友散失、敌人增加、财富损失、睡眠减少、作恶梦、投生恶趣。

在舍心禅中,选择一位中性的人开始。再一次提醒,他最好是你已熟识一段时间的人,你了解他的背景及行为等等,这并不保证你也了解他的业行与果报,因为这些因缘延续数世。但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行为是形成他周遭环境和生命的因缘,所以就某种程度来说,其实是很明显的。从闻法和其他实地观察而有了业的知识,便能生起舍心。

根据经教,激发舍心流出和定力的陈述,和慈心四愿是相同的:

“他/她是业力真实的拥有者”(Kammassakatā hotu)

前述的“接纳”的随念也可以用在这里。运用多种陈述可避免单调乏味的问题,但在此处,我们不是送给自己,而是送给他人,所以我们可增加一些陈述:

1. 他/她是业力真实的拥有者

2. 他/她是业力真实的继承者

3. 他/她从自己的业力而生

4. 业力是他/她真实的亲人

5. 业力是他/她真实的依归

整个随念的过程也可以一再重复。

以中性之人为所缘,一旦达到禅定以及禅定自在,你就可以继续以其他人为所缘了──从可爱之人到怨恨之人。接着,你可以继续修习有界限和无界限遍满慈,最后还可以向十个方位扩展。

四梵住的各种组合

我们可以看到四梵住是对众生不同的心态,虽然每一项都各有自相,它们都是非常良好的心态,并与他人维系无缺失、亲密或平衡的关系。我们置身的世界是动乱的,为无明、高慢、嫉妒、悭吝、疑、贪欲、瞋恚所撕裂,四梵住可带来不少平静和快乐。

一次,帝释天(Deva King Sakka)问佛陀:“为什么众生希望自瞋害中解脱,不愿有诤,不愿被亏待,祈愿快乐、平静和自由,但仍不能免于危险和痛苦?”

佛陀的回答是:所有的冲突、仇恨、危难和痛苦,都起因于嫉妒和悭吝。

嫉妒是因为希望比别人快乐,却又做不到,这样的人自然也不能忍受别人比他们快乐。悭吝是不希望别人来分享他的快乐,也不希望别人跟他一样快乐,结果便是大量的攻击和争吵。这都是由瞋造成的,而瞋又由贪和痴而来。

四梵住是缓和这些矛盾冲突的立即答案,《法句经》第5偈:

“怨恨不能止息怨恨,

唯独爱可以止息怨恨,

这是不变的道理。”

梵住都是善的心态,但在某一特殊情况下,某一项会比另一项更适合。如果我们很清楚:在哪个情况下,可强力唤起哪一梵住来对治问题,那么我们就容易有效完成我们想做的事。

举例而言,如果有嫉妒,我们就生起大量随喜,这是抵消负面习性泛滥的好例子。

如果有悭吝,我们便以慈心和悲心来修习慷慨布施,因此法句经第223偈有言:

“以柔和胜忿怒,

以善胜不善,

以布施胜悭吝,

以真实胜虚妄。”

若我们内心生起这些烦恼,这样应用是最适切的。有一点要注意,若欲克服较强烈的忿怒,就需要较强大的爱。在嫉妒和随喜、悭吝和慷慨、残酷和悲心之间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做不到,也许就需要开始切换到更强的舍心或离执,以及智慧。

在另一经中提到,如果我们遇到极度敌意的人,慈心没有用时,我们应诉诸悲心,如果悲心也没用 ,便用舍心。

另一组应用是在禅修本身中生起。

这种修习不但有关个人的适应性或安止定之间的切换,还有关于善巧地变换梵住。 譬如我们可以选择以慈心进入初、二禅,以悲心进入三禅,以喜心进入四禅,以舍心进入五禅;然后再以悲心进入初、二禅,以喜心进入三禅,以慈心进入四禅,以舍心进入五禅,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合。只是进入五禅,一定是用舍心。[11]

接着,我们可以转换至不同行相的人,有界限遍满慈、无界限遍满慈和方位扩展。 发每一愿时,可以选择进入某一梵住或某一禅。这种心的善巧需要训练,但确定可以带来快乐与平静。

在我们希愿的时候,这样的修习都会带来强烈的正面情绪,也对我们的内心和人际关系带来灵活柔软性。真的,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可以改变得非常快速,如果我们不去适应这种现实,我们的感情不免会非常受伤,或震惊异常。

也许有人会问这个问题:在没有得到禅定之前,我们可以这样变换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由于所缘分散不集中,心所不同,定力可能不会太强,因此无法获致安止定。但只要正确地练习,我们会在任何状况下,面对众生和人们时,都具有灵活度和良好的心态。

人们经常唸诵四梵住的祈愿,一项接着一项:

“愿一切有情;一切有息;一切业生;一切个人;一切性格;

愿一切女人;一切圣者;一切非圣者;一切天人;一切人类;

一切在善趣者;愿他们没有敌意;没有痛苦;善自珍重,保持快乐;愿他们没有痛苦;愿他们所得不失;他们是业力真实的拥有者。”


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慈心

日常生活中由于节奏快速而且活动多样化,往往难以引发深定,但这并不意指完全不可能发定;另一方面,定可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发,如同树木的生长,一定要长,否则会死。

慈心若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并收获利益,我们就会觉得慈心更有用。你可能会惊异于慈心的应用有多么广泛。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置身于许多不同的状况中,有时候符合当初的预期,有时候则否,但无论在何种状况下,我们都希望平静、冷静,并避免麻烦,最好能够改善状况,皆大欢喜,这与决定正确与否、处理得当与否有关,听起来很熟悉吧?重要的关键是:这些都跟心大有关系。

在大部分情况下,带着慈心的心态都是奏效的。那种积极正面、喜悦的、有利的力量,为除苦、与乐开了一道门,铺了一条路,但有一些问题需要时间才能解决,也需要我们有待获得的智慧,而且需要我们有待培育的定力。

因此,我们需要灵活一些,在这个关口,我们需要练习尽力集结最多的智慧,花一点时间思考一下,以便对起心动念的目的和时地的合宜性具有了了分明的觉知。

在日常生活中,跟正式禅修和禅修营中都一样,慈心并不(容易) 持续生起。有时候尚需其他的心态配合,修持正念便是一个自然的替代选项。譬如说你在路上开车,需要注意交通标志,可不能以强烈的情绪想着某个人;如果你在排队,可将慈心送给另一个需要慈心的人;让人搭便车也一样,你会注意到,那也还是需要智慧和明辨,这样就不会引狼入室。

在编打一份文件时,你必须全神贯注在文字上,以免出错。但若用手写信,慈心自会注入字里行间,用字遣词自然都会十分得宜。

其次,慈心可与其他梵住──悲心、喜心和舍心──互换,在任何人际关系中,这些都是美丽的心。当遇见受苦的人,悲心便生起;遇见快乐的人,喜心便生起,遇见无法帮助的人,舍心便生起,要不然就用慈心处理所有的情况。

让我们举某个人的一天为例。他起床、盥洗、用早餐、去上班(若是儿童就是去上学),工作内容迥异。之后便是娱乐、休息、晚餐,然后上床睡觉。

那我们就没有时间修习慈心啰?

慈心通常与所缘──一位活着的众生──俱起,所以只要我们和人或其他众生接触,就很自然、也很适合生起慈心或其他崇高的梵住:拿早餐来说,就有许多机会,愉快地微笑并打招呼(当然是由衷的)如何?让座,为别人分(或烹煮)好吃的食物,如果你在排队,别推挤;如果你在说话,使用正确而善意的语言,赞许别人的工作(仍是由衷的)或同情有压力在身的人;往往保持沉默、具足正念、散发慈心也是很好的。唯一的缺点是,你觉得太好了,根本不觉饥饿!但,就如同老师都会告诉你的──还是得吃!

接着,你必须上路,如果你正好要驾车,就得注意交通标志;别充满情绪地想着他人,然而,让路给别人时,无论让给穿越马路的行人或不耐烦想超车的人,你就修习了慈心,旅途也会更安全。因为不耐烦和鲁莽常是肇事的主因;陷在塞车阵中是一大考验,你也许反而可练习耐心,并观照各种现象。你也可以对同样卡在路上进退不得的人散发悲心,或以感谢之心省思:自己的情况还不致于比现在更糟呢!无论如何,施用正确的心才重要,慈心可用于大部分情况。

现在你开始工作了,你可以向周遭的人都抱以微笑并且问候,也许有些工作不需要与人交流,那么你正好修习正念。但大部分时间,我们还是得跟人打交道,象是上司或同事,我们可以用佛对尸伽罗(Sigāla)开示的一部经《长部‧尸伽罗越经》(Sigālovāda Sutta)来解决各种情况。这部经教我们如何对待校中学童和家庭主妇,或他们怎么对待我们。

然而,有些职业是需要慈心的,这些职业对慈心的修行者便是很理想的选择。

这样的职业有:

一、教育:例如老师,可以让你知道什么是满足。

二、健康和医疗服务;医生和护士等职业有许多发挥悲心的机会。为毒瘾人士复健或贫困人士服务的人也一样。

三、服务业:餐馆、三温暖等为别人的需要服务的人,可以遇见各种各样的人,这些是应用慈心的训练场。

我多年教授禅修,发现了一些事:首先,如果真的有慈心,我们便不易疲累;另一方面,我们的精力也会重新充电;如果是双方面的慈心,这种感觉更加强烈。然而也有些情况非常糟,有时就像寄生虫榨干你所有的精力,像个无底洞。无论情况有多糟,只要我们无法招架,就必须说“不!”。

回家团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家里有你亲近和亲爱的人,至少这就是回家的意义所在。长期亲近相处是一个需要挣扎的课题,许多夫妇无法通过考验,当一方怀有积怨,他们便分道扬镳了。在大部分情况下,慈心都有帮助,我是指强力而持续的慈心。理解也不可或缺,花时间快快乐乐地在一起是很重要的,若是每一个人都住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老死不相往来,纵使不争吵,也会渐行渐远。不幸的是,人们分道扬镳以前往往正是这样。

另一件可以做的事,是从事休闲活动,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时间很重要(当然是正确的方式!),譬如说给自己散发慈心,或者与我们喜欢共处的朋友碰个面,参与健康、良善的活动,慈心很容易增长。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出去走一走或欣赏大自然、观赏运动赛事等等,如何?

有一项不可遗漏的活动,即是社区中的修行生活。佛教徒应花些时间给道场,这里是我们思想行为不同于世俗的地方。慈心在修行生活中很重要,我们不只可以帮助无明较重的人,也可以建立友谊,获得支援,遇见更有经验的人,能激励你、引导你。在道场中,有许多事可做,象是担任厨师、驾驶、洗衣者、翻译、印刷者、电工等。

在慈心的精进禅修中,团体慈心往往是最强而有力的。同样的,在办公室中以及工作时间里,人们会有互动,也可以形成最好的人际关系。

再下来,我们该上床睡觉了──我们可以随念这一天发生的事,看看有何尚待改进之处。最后,一节慈心禅会保证有一场好觉和好梦。

除了一般的日子之外,还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我们应该确保慈心及其相关的心在那时可以施用出来。

特殊意义的日子有:

‧生日:一份与慈心的新关系诞生──要正确地开始;

‧结婚和周年纪念:带有承诺和忠实的慈心是深刻的,但也充满挑战;

‧死亡和丧礼:一段悲心、安慰或舍心的时光;

‧出发或抵达

‧家庭团聚:重新建立连结的时光──“叙旧”──慈心的来源;

‧节庆:卫塞(Wesak)节是欢庆,并提醒善行福报的节庆;

‧出家: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出家是出离恶业,乃至出离世俗生活,让善业增长,必然包括慈心,如果说道业在智慧中增长,同样的,也在慈心中增长。

日常生活中的慈心定

虽然慈心定通常在正规禅修中──在禅堂中静止的时刻──成就,但不能说在日常生活中便不可能。譬如玩板球或处理危险时便需要相当有定力,只是所缘不同,而且深定不需要太久。

想要在日常活动中发定,需要经常练习,熟稔之后才会产生精准和投入,焦虑减至最低。我们只要经常练习,而且常入深定,在日常活动中便可轻易发定。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必须分明了知其适宜性,即知道何时、何处应该处于深定以及如何控制。

经过训练之后,你便能够将一切暂置一旁,深入慈心定,即使只有几分钟或几秒钟,有如打一个小盹,就是这么短的时间也可以奇妙地使身体恢复活力,让你所置身的情况充满朝气。

以带孩子睡觉为例,这是一个让你实行简短慈心定的机会,你可以轻诵慈心颂,闭上双眼散发慈心。在接起电话,听到对方声音时,你也可以运用定力送出慈心给对方,你讲话或移动时也可以这么做,不过这样的慈心只能时断时续。

日常生活中的正式禅修

这是指你坐在蒲团上禅修,你可以经行数分钟,建立你的动力和定力。早上经过一夜好睡,甚为理想,然而一天中任何时刻均可,通常需要半小时将心安顿下来,但如你有固定练习,便会更早发定。千万不要低估了每日的例行禅坐,参加过较长禅修营的人经常容易忽略,他们以为短暂禅坐没有用,这是因为他们期望太高,例行禅坐对日常生活的确有所影响。如果我们不曾禅坐,瞋心可能会迅速增长,而且易导致懊悔。

创造奇迹

此处所谓奇迹,系指一件美丽的事,或者一件比预期还好的事,在这样的意义之下,我们可以用慈心创造奇迹。慈心越强,奇迹便越美妙。

一、家庭和社会的奇迹

有一次,朋友说她与一位住在同一幢房子里的家人意见不和,我教她固定送出慈心给那人,很奇妙的,情况居然改观了,他们彼此更亲近了。她非常惊讶,因为她承认自己的定力实在不深。如果人人都是好朋友,日子会过得快乐得多,尤其是对住在一起或经常共事的人。无论在家庭、办公室、佛寺或任何社会组织,为什么不经常一起修习慈心?让所有家人每天早上彼此互送慈心,然后交心恳谈,许多争执和误解都会熨平。于是家便成为真正的家,即一个充满你喜欢的人的地方。同样可用于佛寺、办公室或任何社会组织。

二、疗愈的奇迹

看见病人的时候,你可以送出悲心给他,我们相信,心是很强的力量,心系梵住是有疗愈功效的。

一开始,当然要激励病人的士气,心越快乐,痛苦就越少,身体也复元得越快。有一次,我一位朋友患癌,可以想见痛楚是很可怕的。我试着用我的心来减轻他的痛苦,我发现这样做可以让他的心平静下来。因为心的确会影响心。接着,我发现身体的力量会与平静的心一同生起,这对恢复健康很有帮助,结果,我们的确能克服疼痛,即使克服得不多,也总算多少有作用吧。

我们为什么不去经常探视病患、老人和受苦的人?一个人当然可以独自前往,但大家一起去更好。向受苦的人散发悲心,感受你心中发出的平静的悲心包围并透入他的心,也同样去感受随悲心而来的振动,包围并透入他的身体。以深定来做,以长时间来做,减轻他人的苦痛。

三、森林中的奇迹

森林代表每个角落都有危险的地方,虎、蛇等野生动物到处任意走动,充满肉眼看不见的鬼神,甚至恶鬼,处于这种情况之下,注意要有充分的慈心来克服恐惧和危险。

有一个大家喜欢引用的慈心事迹,是佛陀本人面对一头凶暴的醉象向他狂奔而来,佛陀向这头象遍洒慈心而让它的头脑恢复清醒,结果它到佛陀脚边坐下。我也听说过一位有强烈慈心的林居比丘,母虎居然把他的茅庐当成生产并哺育幼虎之处。

动物对慈心非常敏感,有时它们的回应比人类还好。

另一桩事件是,有一次我随意走入森林,发现自己迷失了方向,而夜已降临。接着我想起有人告诉过我向树神散发慈心可以走出此一情况,我便这样做,很快即从另一个方向走出了森林。巧合吗?让我们这样来看吧:起初慈心帮助我不起恐慌,保留了正念来辨别正确方向,我不确定树神有没有帮助我,但我走出森林的路十分顺利。在另一个故事中,天人真的出手帮助有慈心的人走出危难。

阿罗汉须菩提(Subhuti) 慈心最胜,有一次在田野中禅坐,天人竟不准下雨,农人开始担心了,但当农人搭起一座茅庐将他遮蔽起来,便下起雨来了。

常见佛教徒在危难时集合起来唱诵或送出慈心给世界、天人或一切众生,呼唤三宝的庇佑等等;据信这可以有效预防或避开危险。

四、伟大的奇迹

尚有许多例子说明慈心的力量奇妙地减轻了众生的痛苦,但须谨记,其中不能有自私的动机──象是骄慢或执着。

在所有的奇迹中,慈心最伟大的奇迹是净化的奇迹,当心中有慈心时,可以降伏烦恼,尤其是害心和瞋心。慈心安抚我们,有如除去体内蛇毒灼烧之苦。

慈心和角色扮演

在《尸伽罗越经》这部著名经文中,佛陀对尸伽罗开示在家人的生活,教导了如何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和职责。我们可以理解,经文与当时印度文化有关,然而许多方面至今仍然适用,甚至适用于西方社会。

经中,尸伽罗被教以礼拜六方,佛陀告以六方代表我们的六种人际关系:

‧父母──子女

‧师长──学生

‧丈夫──妻子

‧主人/雇主──仆人/受雇者

‧出家人/精神领袖──在家人/从众

我们在生命中会处于种种不同的情况,不幸的是,并非所有人都生而平等,或者如某些人所说,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平等。这并非否定人权,而是去认识有关人权的现实,才可能改进或从中获得最大利益,当然有些人比较幸运并享受一些特权,另一些人则比较不幸,出身较差。无明(也许还有别的)导致贪心、嫉妒、互不信任和冲突。

理解无常、苦、无我的实相,会塑造我们的正确态度,并迈向悲心、感恩和爱,接着,我们会明了自己会随着情况改变角色,如果我们演出正确,便会带来平静和快乐。要是角色改变,我们也必须睿智地随之改变。

我们也会注意到,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必然有人牵涉其中,但如果我们的角色没演对,人际关系便会下沉。有清净心的人至少不会有罪恶感,但仍需大量慈心来挽救两人的连系。

在读经时,我注意到朋友的关系,是一种纯洁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上所提到其他关系都是独特的“角色层级”,是慈心修习的“特殊”情况。一般而言,我们必须先是朋友,才能滋长真实的人际关系。否则,若没有爱,即使父子关系也只是现实情况和社会规定下的角色功能。形成人际关系基础的两个基本因缘是(1) 信任 (2) 沟通。

在此,我想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愿意与不值得信任的人为友吗?”显然,你的答案会是否定的。“你能够与不能沟通的人为友吗?”答案依然会是否定的。

你可能会质疑,何以遍满慈心视每一众生皆为朋友?纵使你不认识,却也能影响他们吗?这是实情,可是大多数人的慈心尚不足以强大到令友谊开花结果,果真如此,那么就要维持信任和沟通。

朋友之间的责任有:

1. 买礼物

2. 说仁慈的话语

3. 照顾他的福祉

4. 对待他如同对待自己一般

5. 守信用

伴侣之间的责任有:

1. 没人照顾他时,照顾他

2. 没人照顾他的财物时,照顾他的财物

3. 他有恐惧时,做他的庇护

4. 他有困难时,要不离不弃

5. 关心孩子

此处的人我关系可视为相互的自我尊重,身、语、意上互相诚挚的关怀、保护和爱。向朋友提供保护和庇护,尤值得赞扬。需要时出现的朋友,才是真朋友。在困难的时刻,你会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

角色的美德

一、父母 慈悲、责任──爱

子女 感谢、感激、尊敬──爱

父母常被赞美为孩子的第一位朋友或婆罗门等等,做过父母的人当知他们所付出的牺牲。有一位为人父母的告诉我,如果你真的爱子女,这些牺牲倒并不难。因此,子女应服从父母来表示感激等等。在实际生活中,情况远比这个复杂,父母不一定受过教育或拥有心灵层面,另一方面,子女也往往不能了解生命的本质或成人的想法,结果便造成了代沟。慈心能解决吗?用世间的知识和出世的智慧,应该可以!虽然有些人认为出世智慧的份量更重一些。

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有:

1. 防止他作恶

2. 支持他行善

3. 教导他技能

4. 为他寻觅适当的丈夫/妻子

5. 赠与遗产

同理,子女的责任有:

1. 曾被父母抚育,也要抚育父母

2. 执行家务

3. 维持家庭传统

4. 善加守护遗产

5. 父母往生后,代表父母施与供养

有趣的是,当子女长大成人,父母需要依赖他们时,亲子关系就改变了,子女成为有优势的一方。

二、师长 慈悲

学生 尊敬

这个关系与亲子颇为相似,只是没那么亲密。在过去,由于老师的技能和知识多居优势,师长有的严,有的松,大部分居于两者之间。理智告诉我们,不同的严厉程度适用于不同的学生。佛陀有一次说过,训练学生犹如训练马匹,有些马见鞭影即疾速奔驰,有些必须看见鞭子或被鞭子抽到身上才会跑,还有的即使被鞭挞也一步不动。换句话说,“鞭策”对某些学生确实是需要的,佛陀对极难矫正的学生,他便用舍心,转头而去。在过去,有些擅权的老师的确会变成威权的独裁者,以致学生心生恐惧,便避不见面,或者起而反叛。

在现代平等主义的社会中,这种角色层级的分别已经没有人再强调了,反而是师生之间的友谊连结,使学习具有意义和效果。

在教导禅修多年之后,我也得到相同的结论,老师需要智慧──俗世与修行的──这是老师之所以不同于常人之处。

其次,学生各有不同的需要和潜力,因此给予的关照也各各不同。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尽可能多予关照,亦即具备慈心,只是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然而,只要得到适宜的指导,学生是会感谢的。

老师的职责是:

1. 给予完整的指导

2. 确定学生彻底学好学业

3. 给予完整的技术基础

4. 向朋友和同事推荐学生

5. 向受威胁的学生提供安全庇护

学生的职责是:

1. 起身并敬礼师长

2. 伺候师长

3. 专心一意听闻

4. 提供服侍

5. 恭敬领受师长所教导的技能

三、丈夫 信任和忠实

妻子 信任和忠实

在佛陀的时代,男性在婚姻中居于优势,但忠实是双方面的。我们往往以为这是所有关系中最亲密的,其实,在身体上,应该是如此;在心理上,则视情形而定。在某些社会,这只是为满足社会或家族的需要所扮演的角色。然而在许多现代西方社会上,夫妻不平等的角色已经排除了,即使平等,也不保证其中有慈心。

有趣的是,佛陀提到妻子四种理想的典型──母亲式、姊妹式、朋友式和女佣式。许多实例告诉我们,要有足够的慈心,婚姻才能美满。光靠感官的满足或以财富维系,最后只有走上分手一途。

丈夫对妻子的职责有:

1. 尊重她

2. 不轻视她

3. 对婚姻忠实

4. 给她权责

5. 提供饰物

妻子对丈夫的职责有:

1. 将自己的工作安排妥当

2. 摄持仆人

3. 对婚姻忠实

4. 守护产业

5. 工作善巧而勤奋

四、师父/雇主 慈悲、慷慨

学生/雇员 值得信赖、勤奋

雇主依赖受雇者的程度各有不同,有些情况下,雇主会利用他的权利剥削和/或压榨受雇者,以达到一己之利;最坏的情况是,被奴役的受雇者在别无选择之下,起而反抗,推翻暴君,有时得杀掉统治层,如俄国大革命。在比较平等的社会里,雇主的权力较受限于政府所强制执行的法律,不然,以上状况仍会持续,智慧和慈悲仍不可少。有时,角色也会改变,譬如说,资历浅的员工跳越了资深的而得到晋升,成为上级,无论公平与否,还都必须咽下傲气。

主人对仆人的职责是:

1. 根据各人能力安排工作

2. 提供食物和工资

3. 生病时的照料

4. 分享美食珍肴

5. 休息时间遣散而不必工作

仆人对主人:

1. 比主人早起

2. 比主人晚睡

3. 只取应取的部分

4. 做好份内的工作

5. 维护外界对主人的赞美和声誉

五、僧侣和出家人 智慧/慈悲

在家居士 谦卑/尊敬

此处的角色类似师生,只是更重于心灵层面。出家人奉献生命于宗教的目的,应较能面对生命的神秘面和悲剧。但僧袍 (外观) 并不能使人变成出家人,因此倘若他不是他声称的那样,事情就复杂了。精神性是超越外表的,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便不致产生什么问题。只要看到了分享心灵层次情谊有多么重要,这份关系便不仅美好,而且深刻。在平等主义的社会,角色扮演的重要性常被置之一旁,所重视的,反而是在家人和出家人的德行。如果在家人从实地观察善知识,得到清楚的了知,而非仅从书本,这种以德取人的做法,也许是比较健康的。

苦行者/僧侣/出家人对居士的职责一般是:

1. 制止他作恶

2. 鼓励他为善

3. 爱护他而且怀着慈悲

4. 教示他未曾听闻之法

5. 指出生天之法

在家人的职责是:

1. 身业流露仁慈

2. 语业流露仁慈

3. 意业流露仁慈

4. 邀请出家人到自宅应供

5. 供养资具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说,生命中某些角色自然降临于我们,如父母子女,其他角色稍晚产生,如夫妻。我们不能忽视现实,尤其在亚洲国家,关系和地位的高下分际是司空见惯,只要适当扮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说统治者不施行独裁,而施行慈悲,受压者也就不会过份愤怒。

要注意有时候角色扮演会使人际关系复杂。首先,扮演角色时,一方的自我和独断独行可能会膨胀,另一方则被压缩。自我的专断是一桩敏感而棘手的议题,一方被冒犯时可能被激怒,被赞美时可能会被蒙蔽,因而没看到重点,于是做出错误的决定。

其次,角色扮演时,他人会有一些期待,这些期望在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文化之间会有所差异。要知道别人的期望是很困难的,因此很容易犯错。有过高的期望,便容易失望,如果别人对你有过多的期望,就必须表白清楚;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对别人一点期望也没有,就让我们很灵活柔软了。比较糟的是,我们期待自己所预期的事情实现。如果我们有强力的觉知,任何结果都可接受。

有趣的是,当角色都恰如其分时,善心如慈心、悲心、随喜心都会与时俱增,如果角色扮演不合宜,相反的心所便会生起。

正念会防护不善心所的生起,智慧会引导我如何善巧地扮演角色。一般而言,改善人际关系,便加强了善的特质,清走不善的倾向。慈心是正向德行的最前线,这些德行是什么,如何与慈心合作,将在下一章详述。

如果认识了这些德行,它们可被培育成角色扮演的清净基础,跟禅修是一样的。纵使角色改变,或重要性减低了,像西方比较平等的社会,这些美德仍能够维系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是因为西方较看重每一众生的良善和痛苦,而非角色。当事情严重破裂时,便应该引发舍心。譬如夫妻离婚后,还可以做朋友,这样,我们会发现每一角色都是独特的,都是从中学习的训练场。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人特别适合扮演某些角色,扮作另一些角色则特别不称职。只有灵活柔软,并带着智慧的慈心,才能无往不利。


慈经

在《慈心应作经》(Karaṇīyametta Sutta)这部开示慈心修习的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对修习慈心简短而完整的忠告,它包含两部分:

一、为慈心修习打下基础的德行,这些特质对合宜的人际沟通和行为均十分重要。

二、培育慈心及其他梵住的因缘。

慈经以这样的宣言作为开头──“如果要获致寂静的境界,当对作利益之事具有善巧。”这是修习的任务宣言──对寂静境界(通常指涅槃)诚挚的愿望。当比丘在森林被鬼神惊吓时,佛陀开示他们要培育慈心,然而这个开示与其他情形都有关,尤其是经常与人们或其他生命形式打交道的人,以及易怒的瞋行人。

让我们来研究经文中第一部分列举并探索的十五项德行,如何与修习慈心相关。

一、有能力(sakka)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会决定我们能对他人提供多少协助,贫穷的人无法在物质上裨益他人,不道德的人无法激励或指导他人开展德行。有能力也意谓有潜力及聪敏。精神生活虽然最为重要,物质需要却不能忽略,尤其是我们第一要务就是要生存下去。有一个人曾经说:“即使证入涅槃,人还是需要钱。”在西方,禅修可能很昂贵。从心灵层面来看,有能力一定会产生信心,这是进入所有善心所的钥匙。要能爱别人,一定要先爱自己,慈善事业从家做起。我们应多少开发这些层面,使成为更高深慈心(指慈心定) 的基础。

二、率直/坦诚(uju)

直爽和坦白是诚恳的征象,除非我们能对自己坦诚,不然无法对他人坦诚。若缺了心对心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无法深化,尤其是面临敏感议题,牵涉其中的人往往需要改变或调整。坦诚适用于各种工作和私人生活,甚至禅修也是这样。我们必须坦诚审视自己──自己的短处和长处,以及该怎么做,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也需要检视他人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决定这份人我关系要进行多深入,要牺牲什么。这也需要以正念专注,智慧才能生起,然后慈心能顺畅地流出,无碍无难,直到究竟完美。坦诚应该和练达携手并进。

三、极度率直/坦诚(suhuju)

极度坦诚和恳挚可以解释为一种持久而经得起考验的素质,意谓让人觉得可靠并值得付以深度信任,人们容易对具有这种特质的人敞开心扉,而且在需要时前往求助。这样的人显然是坚守原则、勇敢并善解人意的。总之,他极度值得信任。

四、好调教(suvaco)

好调教意谓此人服从而且不顽固,另一方面,顽固意谓自负专断而且容易愤怒,甚至懒惰,所以连别人为他好而说的话也听不进去,那他怎能有效地学习并改进自己(包括慈心)?我们必须了解,自己可以从他人的批评中学习,甚至从孩子身上都可以学到东西。人们会发现跟好调教的人共事和共住都比较容易。

然而,切莫将好调教误为软弱,象是屈从、依赖、必须无助地接受不公义、骚扰和其他有害的影响,好调教伴随着非侵犯性,柔和而谦卑,能够令心愉悦、柔软和接纳,这是慈心的关键特质,能与人有效地沟通。

五、柔软(mudu)

柔软是粗重的相反,粗重通常具有侵略性,会伤人,因为人们可能很敏感。傲慢就像一道暴露的伤口,若要治愈它,我们就必须柔软。柔软若表现出来,一定像轻拍孩子入睡那样。有了柔软,压力便不易出现,反而会心生喜悦,然后可以很快发定,十分容易生起并增长慈心。我们只要有一丝瞋心,就最好不要再说什么或做什么。身语意中的柔软除了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之外,还有许多令人惊异的效用,学着柔软是值得的。

六、谦虚(anatimānī)

骄慢和自负跟有爱(渴望存在)息息相关,因此它根源于无明。权柄在握的人一旦受到冒犯,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伴随而来的瞋心具有毁灭性。“不骄慢”可软化内在的魔鬼,并将之驱除出境。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这就是谦卑的美德,一向被视为智者的象征。这样,他不会把他人踩在足下,也不会为自我本位所羁绊。

骄慢时,很难看出他人的长处和需要,还可能贬低他人,好让自己显得出众。最好能记住“在我们当中最糟的人身上也有这么多优点,在最好的人身上也有这么多缺点”,如此忆念之后,再专注思维无常,最终将会铲除自负。

只要内心生起谦卑,它会逐渐化为欣赏、感恩 (即喜心) 和尊敬,这还是与信心有关。

七、知足(santuṭṭhi)

知足意谓满足于现有的。不知足的人不满意现状 (即沮丧而后愤怒或悲伤), 于是贪爱他认为会带来幸福的事物。我们必须首先将不清净的瞋恚和自私的贪爱连根拔起,才不致染污了善的行为,或使慈心的效用变得复杂,或受到毁坏。知足将带来出离性生活的成长和喜悦。

常有人问:我们如何修习知足?在世俗生活中,知足难道不会将企图心打折扣吗?答案是:视你想要多少出离性生活而定,你想要越多,便要放弃越多世俗的享乐,无论你想要的是多还是少,你都不能忽视出离性的生活。知足并非不为出离目标而奋斗,反而是无贪,又能接受现实。分析起来,我们将来会看到,知足将为更高的出离性修持奠定关键的立足之处。

八、易养(subharu)

这原始的开示是教示比丘,不要向供养他们的在家人求索,这是练习慈心的一种方法──即使会遭受一些痛苦,也不去麻烦别人。然而,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要因为骄傲而不肯承认。

我们有时必须依靠他人,连森林中的隐士也会因为某种需要而出山。一份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只是给予,还要有接受,这是感谢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提出要求,切勿要求太多,有借必有还,可能的话,就多还一些。感谢产生感激,这会形成金色慈心锁链的一个支援环节。

九、少俗务(appakicco)

任何一份人际关系都需要时间来培养,而沟通往往并非易事,信任也需要慢慢建立。要送慈心给人,必须与他们共度一些时光,或为他们花一些时间。父母经常忙于谋生,让子女自己照顾自己,结果亲子关系就难以良好,子女也许有了钱,却没有爱。同样的,修行生活和培育慈心也需要时间,我们需要花时间参加精进禅修,才能快速有效地进步。少事少业便可找出我们所需要的时间,这是知足的基础。

十、生活简约(sallahukavutti)

俭省也与知足非常相关,我们所取用的不会超过所需要的,就可减少很多贪爱。如果没有财产和责任,我们便无忧无虑,轻松自由到处游走,无论去那里,都需灵活柔软,具多方面能力,并为人体贴。因此,这种特质正好适合与慈心同在,而且适合培育慈心。

十一、寂静诸根(santindriyo)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念头的通道,它们创造了我们生活的世间,在那里,我们以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回应。在控制和培育心智时,我们约束不善和掉举的念头,使心念安静下来,直至平静,如此,才能引发深定。首先,德行是很重要的,接着是定,再来是观慧。我们唯有在六根门头上保持正念,防护烦恼,才能成就。这绝大部分要努力修行令心平静并发展定力。这样,慈心便能够既强且深,不易为烦恼所动,影响是很深远的。

十二、练达(nipako)

练达意谓知道什么是合宜而且有益的,尤指心灵领域。光有清净的发心和慈心仍不足够。举例来说,提出别人不想要的忠告,可能让人生气;提出错误的忠告,后果更不堪设想;有些人会在我们善意帮忙时占便宜,我们仍须能够防护自己,维持自主性。在修习慈梵住时,我们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为或因缘是否适于培育慈心。在日常生活中,练达尤为必要,在禅修达到高深阶段时,这就是智慧了。

十三、不粗鲁(appagabbho)

鲁莽是粗糙的行为,当我们修习并渐次发展内心境界,心经过滤沉淀而进入更深细的净化层次,戒定慧就是这样的次第,禅定的次第也是如此。练习不粗鲁,至少可持续除灭烦恼。如就正面角度来说,我们可培育更清净的心识状态;就外在来看,我们可经由待人接物的身行和语行看出修习的成果。一般而言,慈心越丰沛,行为便越净化。不粗鲁之中的温和是很重要的,这是由练达所引发的。

十四、不贪恋俗家(kulesu ananugiddho)

此指不巴结讨好,巴结是显示我们对他人所能给予的,产生贪爱和执取,不消多久,行为便开始明显而令人厌恶。我们一生起执着,慈心就被污染,此时,美妙神奇消失了,梦魇开始了。

十五、不轻犯任何会遭智者指责的微小过失(Na ca khuddamācare kiñci, yena viññū pare upavadeyyuṃ)

智者呵斥一切不善行,任何不善行都将抵消慈心的纯净。所有恶行,无论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皆不容低估,宜尽量避免。对身行保持正念并守护根门,在开发慈心定时十分重要。

愿一切众生快乐安稳

(sabbe sattā bhavantu sukhitattā)

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

(Ye keci pāṇabhūtatthi)

软弱的、强壮的、无一遗漏

(tasā vā thāvarā vanavasesā)

长的、粗的、中等的

(Dīghā vā ye va mahantā majjhimā)

小的、短的、胖的

(rassakā aṇukathūlā)

可见的、不可见的

(Diṭṭhā vā yeva adiṭṭhā )

近的、远的

(ye va dūre vasanti avidūre)

已生的或正在寻求出生的

(Bhūtā va sambhavesī va)

愿一切众生快乐安稳

(sabbe sattā bhavantu sukhitattā)

愿人彼此不相欺瞒

(Na paro param nikubbetha)

亦不鄙视任何处所的任何人

(nātimaññetha katthaci naṃ kiñci)

不以愤怒、恶念加诸于人

(Byārosanā paṭighasaññā)

不要互相盼望对方受苦

(nāññamaññassa dukkhamiccheyya)

像母亲护念其子

(Mātā yathā niyaṃ puttam)

不顾自身生命

(āyusā ekaputtamanurakkhe)

愿人们也能对众生散发这样无量的慈心

(Evampi sabbabhūtesu)

愿慈悲心广被

(mānasaṃ bhāvaye aparimāṇaṃ)

无量慈的心念遍满世界

(Mettañca sabbalokasmi)

上方、下方,横遍十方

(Uddhaṃ adho ca tiriyañca)

无有障碍、瞋恚、敌意

(asambādhaṃ averamasapattaṃ)

无论住、行、坐、卧

(Tiṭṭhaṃ caraṃ nisinno va sayāno va)

只要醒时

(Yāva tāssa vigatamiddho)

就应保持慈心正念

(Etaṃ satiṃ adhiṭṭheyya)

便是人间梵界生活。

(Brahmametaṃ vihāramidhamāhu)

佛陀指导如何培育不同的德行之后,又教导如何对其他生命形式从事慈心遍满的方法,最后提及成就十方扩展的无量慈心,我们可以任何姿势修习慈心。最后他忠告万勿堕入邪见,必须建立正见,这样便可以准备作观,寻求了生脱死的究竟解脱。

事实上,佛陀曾教导以下五事:

一、方法

二、精进修习

三、克服邪见

四、建立正见/观照力

五、获得究竟解说

一、方法

前面曾简要叙述慈心禅的方法,细节可参照觉音尊者的《清净道论》,本书所述方法均根据这部论典而来。

二、精进修习

从字面上便很清楚了,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但这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研读,无论是日常应用还是禅修活动,均需要投入许多精力,而修定更是如此。因此“住、行、坐、卧” 这些字词说明了在密集慈心禅修中,精进有多么重要。

三、以上提及的第三点和第四点将在下一章“慈心禅与观禅”中一并讨论。

慈经分析

现将《慈经》提到的德行及重点列于后,以总结这部经:

一、目标:希望达到寂静的境界

二、特质:

1. 有能力

2. 率直/坦诚

3. 极度率直/坦诚

4. 好调教

5. 柔软

6. 谦虚

7. 知足

8. 易养

9. 少俗务

10. 生活简约

11. 寂静诸根

12. 练达

13. 不粗鲁

14. 不贪恋俗家

15. 不轻犯任何会遭智者指责的微小过失

三、行动:

1. 向一切众生辐射慈心(方法)

2. 在一切姿势中修习

四、观行:

1. 不堕邪见

2. 具有智见

3. 不再受生

我们可以将一些德行分门别类,和整个训练系统连系起来。举例而言,“知足”(二-7) 是“易养”(二-8)、“生活简约”(二-10)、“不贪恋俗家”(二-14) 的基础或美德。

当一个人不再“粗鲁”(二-13),他便会“好调教”(二-4)、“柔软”(二-5)、“谦虚”(二-6)。

“防护不善行”(二-15)和“寂静诸根”(二-11)基本上是相同的,前者是针对行为,后者的范围比较广泛。

以上三组形成培育慈心的基本德行。

其余的特质如“有能力””(二-1)、“率直/坦诚”(二-2)、“极度率直/坦诚”(二-3) 似可应用于整个训练过程,其中(2)和(3)自(1)衍生出来。“练达”(二-12) 也应该在每一步骤应用出来。

唯一没有提到的是“少俗务”(二-9),这不仅是(对世间需求)知足的前提,也可匀出更多时间来修行。

整个分析可以下列图表显示:

从以上分析可知有几点非常重要:

一、 众所周知,寂静是培育善心之必备条件;

二、 净化内心使内心柔软,给慈心带来特殊的吸引力、喜悦和定力;

三、 知足会带来其他修习的因缘,诸如时间、清明等;

四、 练达将一路引导照亮修习的路。


慈心禅与观禅

如果我们要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中获致究竟解脱,便需要修观,以体证究竟实相和寂静。虽然慈心禅和观禅的所缘与结果均不相同,但两者可构成一个有利的组合。换句话说,培育慈心禅的人必然占有一些优势,然而,这也意味若要同时学习两种禅法,势将投入更多的时间,也要开发更多的善巧方便。

《慈经》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观禅的:

一、不堕邪见

二、具有智见

三、不再受生

邪见指个人对生命存在的观点与实相相左,譬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 以无我为有我。这三种法的共相(指无常、苦、无我)其实是以不同的言语来传达不可说的实相,令一般凡夫亦能了解。“见”(diṭṭhi) 在佛教中系指比错误的意见和想法还严重的观点,所指的是强烈谬误的信仰,坚固到足以影响一个人的身业、语业和意业, 这在修心和业行中都是关键之处。有了邪见,便不可能产生深刻的证悟。

你可能会惊异地发现,达到深度慈心定的人也可能怀有邪见。

未经观禅训练的人,即使是深刻的思想家,仍会在处理表相的概念时,产生错误的念头和结论,这是因为更深层的真理和实相超越概念,必须以锐利的觉知直接体验,方能证悟。

但这并不能阻挡我们以慈悲心和爱心从事善行,这只是欠缺对实相深层的了悟。深度的慈心定也是根据概念而来,我们可能会得出虚妄的结论,以为那些体验是绝对真理,所以我们必须密切注意“不堕邪见”的警告。

在此处“智见”是指“观智”──现证实相而得来的解悟,关键词是“无我”。这是常为人误解的部分。“无我”是一个反面定义,为的是除去身心过程中的常存的自我观念,但亦有正面意涵──万法自然的呈现──其相状均可直接用清明纯粹的觉知来直接体验。只要觉知越深入,体验就越深刻。由于此一议题已超出本书范围,我们只能在此略为说明:观禅的方法,就是开发“观的明觉”,直至完全证悟,超越生死,也就是在转化和解脱的当下,烦恼彻底净化。

我们如何将观禅与慈心禅并行呢?此处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两者看起来是有矛盾的,像有一次有人问我:“如果你看到一切不过只是现象,或只是实相,慈心就看起来很粗浅了,那修慈心禅的目的在哪里呢?”

的确,这两种类型的所缘不能在心中同时现起,这也正是两者禅法的差异之处,一个是某一众生的概念(即一个人),另一个则是实相(色法、名法的自相或三共相)。然而当我们想到概念系由实相而来,那么两者都具有重要性和意义了,概念和实相犹如两个层面或两道通路,前者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世俗世界,后者是前者之中的内在运作机能,其实二者并不能截然一分为二。

举例来说,我们修观时,学到人无我,一切只有过程;若回到世俗世界,这可是一点意义也没有。但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慈心还是可能的,或许比以前还强,这是因为修观给内心带来深度的平静,这其实是对自己的慈心,这样充满慈心之后,便能够送出更多慈心给他人;其次,我们都是大自然进化过程的一部分,应该能够看出他人的良善和潜力,我们之间并不如我们想象的有那么大的差异,这种理解应会令慈心遍满一切。

第二个问题是个比较实际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融合这两种禅法,这可能有三种方式:

一、先修习慈心禅,再修观禅;

二、先修观禅,再修慈心禅以为助缘;

三、同时修习慈心禅与观禅。

以下将更进一步解释上述的每一种方式:

一、第一种方式可能产生的问题是:“在转换到观之前,慈心应修得多深?”答复是至少应有近分定,五盖不起,如此才能做为观的基础。如果有机会、有时间,我们也可以一直修习慈心,不需切换到观禅。

二、第二种方式中,当我们对观禅至少能具备清晰的理解时,便可切换到慈心禅,这是假设你已到达十六观智中的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但如果已经学得了基本技巧和练习方法之后,在这阶段之前便行转换,也是可以的。不过在修习止禅时,也还是难免“堕入邪见”或者陷入“十种观染”。

三、可以有多种方式,其中之一是如觉得合宜,可以两种交替修习。但我们还是一段时间内只修习一种禅法。不过在禅修营中,看来就好似同时修习两者,这样的话,我们必须对其中一种禅法具有相当的基础,以免引起冲突,若欲避免进一步的冲突,我们必须对修习每一种禅法的因缘条件和时间,具有清晰的决意,这样才能避免转换时产生的问题,转换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巧。

另一个要点是,修习慈心禅时,过程当中必须一直秉持正念。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修观修得足够深刻,而且成为习性,正念也会自动在慈心修行中生起。这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心确能够迅速而流畅地转换两种禅法。

对初学者而言,只有在两种禅法皆有基础之后,以上的问题才会出现,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或参加其中一种禅法的正规训练之后。

至于日常的练习,我们不必开发深定,所以我们可以视时机而自行决定修习其中一种禅法。例如我们可在一小时中,先做十五分钟慈心禅,其他时间修观,然后我们也可能觉得还不满十五分钟,观禅的所缘便已十分清楚,于是决定立即切换。另一些时候,我们也许觉得慈心禅已修得十分上轨道,而决定持续修下去,虽然这是个人的选择,而非强制而来,但我建议对何时切换要有一清楚明白的决定,以避免冲突。我们也可以用整个时段(指整个早上之类)修习慈心,然后整个下午修观。

有些时候,由于与人交往非常频繁,我们需要特别只修慈心禅;反过来说,若即将参加观禅的禅修营,我会建议这段时间的日常生活也修观。

根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若是瞋行人,慈心禅便极有帮助,甚至极有必要,故应比其他禅法多花些时间修习,但要谨慎为之。

最后,我们迟早总要涉足修观的道路,才能究竟解脱,最好别等太久。毕竟,观禅能带领心回到真正的家,家里有永续的宁静、皈依和寂静,那不正是我们一直在寻觅的吗?


译注 1:意大利文原书名为Va’ dove ti porta il cuore,英译本书名为Follow Your Heart苏珊娜?塔玛洛Susanna Tamaro)著,中译本《依随你心》由时报出版,1997。

译注[2] :入定的时候心沉入所缘(sink  into the object),禅师这里用英文fall in love的字面意思‘沉入爱’形象地比喻入慈心定的时候心沉入慈爱的状态。

译注 3:在此,四愿似采缅甸一般的教说。

考四愿系根据经说,见增支部3集66经《给瑟目大经》(庄春江译) :“如果没有来世、没有善作与恶作业的果与报,那时,我在当生中『无怨恨、无恼害、无恼乱而保持自己的安乐(averaṃ abyāpajjhaṃ anīghaṃ sukhiṃ attānaṃ pariharāmī’)』这是第二种证得的苏息。”开印比丘依注释书释意,其中veri是敌人,avero是没有/不带敌意,abyāpajjha 指瞋恚、无恼害的,Anīgha : 是从词根īgha 忧伤、痛苦、困难、危险等义中來,指无恼乱、无烦恼。故译为“愿我没有敌意,愿我没有瞋害,愿我没有痛苦,愿我保持快乐”,前三愿系指不致生起一层比一层深的瞋心之意。明法比丘在《慈经注》中亦译为:“愿我无怨,愿我无瞋,愿我无忧,愿我守住自己的幸福。”

译注4:见《南传法句经》第5偈。

译注5:为悲心禅的内容之一。

译注6:为喜心禅的内容之一。

译注7:为舍心禅的内容之一。

译注8:亦作“远敌”。

译注9:见《法句经》第四偈。

译注10: 又称“义注”。

译注11:此处依据色界五禅的说法,而非四禅。


致谢

本书网络版,由汤华俊居士协助校订,罗嘉莉、李伟德、李正、林彩晶和孙忠新居士先后参与繁体版和简体版校对,最后陈曦居士对简体版全书进行校对,李中伟、孙忠新居士制作书稿插图,特此申谢。

法句经故事集

马来西亚 达摩难陀 长老 著

周金言 译

 

 

目录

作者介绍

据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报道:达摩难陀长老出生于1919年3月18日,家乡在锡兰南部。他在马达拉的基宁村一间学校受正规教育。

由于文化的影响,年幼时,他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位出了家的舅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他的母亲是个非常开通及虔诚的佛教徒,虽然长老是个长子,但,母亲却鼓励他出家。母亲还说:“如果你结婚,只能照顾到家人而已;若出家成为法师,就能照顾到无数的众生。”

长老12岁时,依 Venerable k.Dhammaratana Maha剃度出家、在Venerable N.Sarananda Maha 座下成为沙马内拉。当中接受寺院的训练直到29岁受具足比库戒。为了更了解佛法,所以就进入哥伦维也华丹那佛学院及其他著名佛学府深造,随后7年,他专心研修梵文、佛教哲理、巴利文合经典。

26岁考获学院语言、哲学和巴利文经典研究文凭。

曾获得印度兴都大学奖学金,到该大学深造,主修梵文、兴都文和印度哲学,经过4年的专精研读,获得大学颁发印度哲学硕士学位。后来,回返锡兰建佛学院,实现说法度众的心愿,还出版佛教月刊给予村民阅读。

33岁那年,长老获得维戴加拉学院院长选派,前来马来西亚十五碑锡兰佛寺服务。

1962年。长老就在十五碑佛寺成立佛教弘法会,其目标是研究佛法和推广佛教文化,鼓励、促进和发展佛教真理和慈悲观以及培育宗教和平及认识。

1970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长老鼓励佛教弘法会青年组,大马锡兰佛教会青年组也加入马佛青总会。

同时马佛青总会也邀请长老为宗教导师,为佛青和佛教徒提供宗教资讯服务。

长老到过东西方国家弘法。他拥有东方研究大学,那兰陀大学、兴都大学所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

60年代,长老是马来西亚宗教联系机构的活跃成员。

长老也是筹组各宗教谘询理事会的创办人之一。

目前,长老共有五十本著作,分别销售到世界各地,其中一本《佛教徒的信仰》已译成中文版,共出了九版,此书在国内流传极广,几乎成为大马佛教徒的生活手册。

 

编注: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

沙马内拉:巴利语sàmanera的音译。是指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持十戒之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saràmaneraka音译为“沙弥”、“室罗摩拏洛迦”等。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北传曾译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法句经故事集正文

1 导读

佛陀在领导僧团的四十五年中,出于对世间的慈悲和对人类幸福的关怀,不停地弘扬他所证悟的佛法。佛陀忠诚的随行弟子阿难尊者具有超凡的记忆力,曾经恳求佛陀为他重述他未曾听闻过的佛陀说法。阿难尊者说他知道佛陀八万四千次说法。当然,也有其他弟子从一开始就亲近佛陀,因此也虔诚、忠实地记录佛陀的说法。

这些多闻弟子们明白正确记录佛陀说法和说法因缘的重要历史意义,因此佛陀入灭三个月后,他们召集了僧团中尊贵的阿拉汉比库诵出并结集佛陀所有的说法,方便佛法的弘扬,并避免后人误解、扭曲和修改佛法。

2 口耳相传的传统

佛陀的说法由僧团中一代又一代的弟子口耳传诵下来,直到西元前八十年锡兰才第一次以巴利语将佛法形诸文字。比库们公开复诵佛陀的说法,以避免错误或误用其它的词汇。

留传下来的不只是佛陀的教诲。佛陀在世时北印度人的生活和想法也被生动地留传下来。这些人包括国王、大臣、王子、婆罗门、农夫、外道、贱民、强盗、官吏、银行家、妓女、丈夫、妻子、情人、和儿女等。他们和现代人一样,都有着相同的弱点:贪、瞋、痴、嫉妒、懒惰、傲慢与愚痴等等。早期的佛教徒也很温顺、慈悲为怀、虔诚、聪敏、慷慨与奉献。

【法句经/故事集】生动活泼地描述了佛陀。佛陀在家信徒包括国王,如频婆娑罗王和波斯匿王;富翁如给孤独长者;妓女如丝蕊玛和一大群的平民,如理发匠、金匠、驯象师、特技演员、奴隶、猎人、渔人、园艺专家、屠夫、纺织工人和船民等。很多人从佛陀的教诲中受益良多,有些人则一无所得,依然故我。

【法句经/故事集】的故事触及人类的真实情感而感人肺腑。这些情感包括悲悯:如波她卡娜在一连串的事故中,丧失了所有的家人;幽默:有位比库出家剃度好几次,头因此光亮的就像“磨刀石”;罗曼史:难陀王子思念出家时遗弃在家的新娘子;阴谋诡计:如外道雇请妓女控告佛陀与她私通,又如摩醯提利的阴谋得逞,而害死佛陀信徒的皇后;政治:佛陀住在卢奚多河两岸的亲戚因为灌溉用水的争执而准备兵戎相见;戏剧张力:迭瓦达答(提婆达多)三番两次挑战佛陀,终于以悲剧收场。

3 佛陀的慈悲

当然,也有许多人反对佛陀。佛陀的表弟——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曾经三次谋害佛陀不果。也有其它宗教的负责人控告佛陀与人私通、传播邪说,而企图破坏佛陀的名誉。但佛陀仍留在人间,一如不受污染的莲花,莲花也在佛教中象征纯洁。佛陀在世间,但不落世间。

佛陀的慈悲无远弗界。佛陀与清道夫、女奴交谈,接受最谦卑的人的供养。有一次,甚至接受一位婆罗门吃剩的菜饭,因为那是该婆罗门谦恭和虔诚的供养。佛陀曾经与众多不同的宗教师深入对话,讨论宗教上深具争论性的议题,如创造神存在与否,灵魂理论,神力,动物祭祀,苦行,典礼仪式和终极救赎等问题。这些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丰富了佛陀的说法。佛陀也因此理清了众多争议性的观念,外道们至今仍对这些观念议论不休。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师。现代社会上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可以从佛陀的教法中获得改进教育的方法。在佛陀一生的确切记载中,我们找不到佛陀对无法理解或不愿理解佛陀说法的人动怒或失去耐性。佛陀也未尝苛责别人。佛陀的耐心、宽容、无尽的慈悲和悲悯的智慧无人能及。

【法句经/故事集】的第一句法句说人心要为所有的作为—不论是善或恶负责。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的人权组织章程序言回应了佛陀的说法:“人心引发战争,所以护卫和平的信念也必须在人的心中建立起来。”

佛陀具有一些超凡卓绝的能力,使他比其他的宗教师更伟大。他能够使最敌对、倔强、愚笨或意志脆弱的人奇迹似的改变心意和态度,这是因为佛陀具有超凡的能力,可以透视人的过去世,而人的过去世会影响今生的因缘。例如,佛陀明白一位年轻比库因为多生以来都是金匠,所以无法修习苦观,只能观想美丽的东西,佛陀就给他一朵金色的莲花,他因此能够迅速系念在前,心无旁鹜地精进修行。另外有一次,当佛陀在说法的时候,闻法大众中有人仰望天空,有人以手刮地,有人用手摇树,而不专心听讲,佛陀明白这是由于过去世时,他们分别是星象学者、地底下的动物和猴子的因缘造成的。第一位体认到有效的教诲,必须奠基于认清听者的性向和心理状态的人,就是佛陀。

佛陀对不同的弟子从不使用相同的教诲方式,在这方面而言,没有任何的宗教师可以与他匹俦。

佛陀总是依听众的年龄、气质、个性、身份或心理状态而应机说法。佛陀曾经延迟说法,直等到一位饥饿的牧牛人吃饱饭后,才开始说法,因为佛陀明白饥饿的人无法集中精神听闻法。有时候,佛陀甚至对发问题的人故意保持沉默,因为佛陀明白他的回答只会使发问的人更困惑。如同在任何的团体中,都有不同资质的人,有的人特别聪慧,如舍利弗,他们可以体会阿毗达摩(论)中最深奥的佛法,另一方面,慈悲的佛陀则利用不同的方法教导愚笨的弟子,例如他要周利般兔比库面向东方而坐,同时在搓揉干净的白布块时观想心灵的污垢。另外,当积撒.苟答弥因为丧子而悲痛逾恒,请求佛陀赐药救治她的儿子时,佛陀要她先去向村子里未曾有人逝世的家庭乞讨芥末种子,她遵照佛陀的话遍寻整个村子,都无法找到一户从来没有人逝世的人家,这时候,她才恍然觉悟到死亡原来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一如以下的法句所述:“不请自来,不告而别,来来去去,有什么值得哭泣呢?”

4 伟大的经典

肩负续佛慧命的早期弟子们效法佛陀的教法。因此结集的经典中有处理佛教心理学的阿毗达摩(论),它适合聪慧的人。也有佛陀长、中、短说法的经典,大部分的弟子都可以从研读这些经典中,明白佛陀大部分的说法。法句经是这些经典中的第五部分,也是最后的一部份。法句经所汇集的佛陀说法(法句)最适合广泛的读者,其中的故事比之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诗词和小说创作都不遑相让。(三藏中的律是专门规范僧团比库和比库尼的戒律)法句经和本生谭(佛陀过去世的故事)毫无疑问地是宗教史上最为人传诵和引述的经文。几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和思想都多少受到法句经的影响,整个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缅甸和锡兰,法句经的故事是母亲哄婴孩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多闻的比库也一再引用法句经的故事去指导、鼓舞、激励各阶层的人。无数的人在关键的时刻,心中因为浮现法句经故事而不说谎、不杀昆虫,不散播谣言、去除邪见、不做非分之取;如果世间人在面对贪、瞋、痴时,能展现慈悲与智慧,那么法句经绝对功不可没。

5 佛陀的足迹

佛陀把他的证悟和成就归功于他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这种体认超越所有的人,佛陀曾经对一位病人指出,引导人证得究竟解脱和涅槃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

佛陀的弟子,同时也是最早期弘扬佛法的法师们效法佛陀,教导人们修习三学,这些佛弟子们善用法句经和故事来教导不同性向和才情的听众。法句经也是弘法的法师准备题材时,方便、优秀的参考资料,即使直到今日,讲演或著作讨论佛法的人,若不引用法句经,将很难适当的表达佛法。

佛陀从未宣称发明或创造他所教诲的法,如同所有过去过去诸佛,佛陀涤除使人无法证悟究竟真理的无明,并向人指引这些方法。因此,他的法句所说的真理也可以在其它宗教的经文中发现,Roy C.Amore的《两位大师,一种道理》一书中有如下的叙述:“任何人阅读耶稣在山顶上的训诫(马太福音5—7),必然会想起这也是简洁精要的佛陀法句”———玛上座:《佛法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佛陀的道德教诲和耶稣在山顶上的训诫有极大的相似之处”——B.H.Streeter:《佛陀与耶稣》“爱你的敌人,祝福下诅咒的人,造福怀恨的人,别人若打你的左脸,也转过你的右脸给他,把外套赠与偷窃它的人,把东西赠与开口请求的人等,这些耶稣的教诲也是佛陀身体力行,并且教诲的戒律”——Dr.S.Radhakrishnan:《东方宗教与西方思想》薄伽梵歌和Thirkural梵文和坦米尔文的古老印度著作。薄伽梵歌是古老的文学著作,而Thirkural大约在西元前完成,这两本著作都包含很多法句经所传达的真理。

可以说,法句经触及所有人类的心灵深处,并且是全人类共有的思想宝藏,它超越了狭隘的宗教派系,是一本献给全人类的经典。

6 神话、传奇或言过其实

对形成【法句经/故事集】的文化环境熟悉的传统佛教徒而言,阅读、理解或重视【法句经/故事集】毫无困难,但现代读者,尤其是不具有亚洲宗教背景的人,也许会怀疑【法句经/故事集】的真实性。这些现代读者可能发觉有些故事无关紧要、重复,甚至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勿容置疑地,有一些【法句经/故事集】的故事不免于神话、传奇或言过其实,但阅读【法句经/故事集】的最佳态度应该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多注意其中所蕴涵的道德意义和所要传达的讯息。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发现印度》一书中也认为人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去探究故事的真实性,他建议人们应该理解故事背后所要传达的意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哈姆雷特就曾经对贺瑞修如是评论道:“天地之间的东西比你的哲学想像还多。”佛陀所说的法句才是【法句经/故事集】重要的部分,抽离这些法句,所有的故事都变得无意义,这些故事只是说明佛陀在何种情况下说这些法句而已,我们不应该过度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而应该考虑这些故事对虔诚接受法句的人所能造成的心理冲击。举例而言,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这些故事如何使读者产生道德上的羞耻心、道德畏惧,如何避免仇恨、贪婪、嫉妒和欲望等。在传统佛教国家中,人们在年幼时听闻法句经故事是塑造个人人格与培养爱心、悲悯、慷慨大方和宁静等良好德性的有效方法。就此意义而言,即使抱持怀疑心态的人也会同意法句经故事确实值得欣赏,不论其是否真实。以下几个章节,我们针对几项可能会使对佛法没有相当认识的一般读者造成困扰的问题提出解释。

7 供养

对这些读者而言,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书中经常提及,信徒对佛陀和众多比库所作的供养。他们也许会问,为什么很少提到对穷人的供养呢?佛陀认为供养困乏的人是值得赞叹的布施。佛陀也鼓励如此做。在佛教的其它经典里,有非常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供养贫穷和困乏的人多么重要。慈善家、同时也是佛陀信徒的给孤独长者就是奉行佛陀如此教诲的其中一位。给孤独长者的字面意义就是“喂养贫穷的人”,在家信徒供养僧团,使他们能过着清净高尚的生活,善尽其教导佛法的职责,就等于在续佛慧命上尽了襄赞之力,所以供养护卫佛法的人比供养贫穷的人更有功德。因此,佛教的在家信徒除了供养贫穷的人,更要供养宗教修行人士,使他们能努力达到清净,并且服务别人。正信出家,追求精神发展的人不会积极考虑个人的需要,因此,这是在家人的职责。因此而言论,在家信徒也在较广的层面上共同参与推动精神的活动(如弘法与修行等)。传统上,比库在接受供养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后,会向供养者讲解佛法,使他们理解佛法,开发智慧。佛教徒的理想是照顾贫穷的人,使其幸福,并且护持修行的人,提供修行的环境。佛陀并不要求人们只供养佛教比库,而应供养任何尊贵的、心灵脱超、诚挚并且教导正见的人。【法句经/故事集】记载有一次信徒因为出家比库犯戒,而不再供养这些比库,直到他们纠正错误为止。供养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供养的人信心坚定,清净供养给具有同样清净心的人。

【法句经/故事集】主要记载佛陀创建的僧团行事。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对每一位慎重追求解脱生命轮回的人而言,正信出家是重要的第一步。也因此,一般而言,佛陀的教诲都是针对与他有密切关系的僧团成员。人们也可能感到困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法句经故事提及比库的袈裟。【法句经/故事集】有一则故事叙述比库们讨论迭瓦达答得到布料供养的故事;另外一个故事提及一位比库过度执着与袈裟,竟然往生成一只躲在那些袈裟内的昆虫。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时,应谨记在心,这些都是发生在二千五百年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的事情。当时,有很多的人出家修行,也都依赖一般人慷慨地供养生活必需品,因此,要得到布料的供养并不容易,而修持较差的人看见修持较好的人得到这些难得的供养时,心生羡慕之情,毋宁是很自然的现象。只有阿拉汉完全不在意他们所得到的袈裟是否昂贵,甚至于是否得到任何的供养。

8 不同的个性

我们必须对记载早期佛教史的人士大表赞叹,他们公正如实地记录那些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比库尼)——仍是众生的言行举止,而不曾加以合理化或神圣化。根据这些记载,有的比库自负、贪婪、不道德、犯邪淫、嫉妒、傲慢、轻浮、愚笨、心胸狭窄、残暴、模棱两可、无理。但佛陀通通允许他们加入僧团,大部分的人也在佛陀的教诲之下,痛改前非,但有些人仍自行其是,无法珍惜他们解脱的机会。无论如何,佛陀不轻视或谴责他们。只有完全解除贪、瞋、痴的圣者(阿拉汉)才是完满的人,才能免于责难。

9 瞬间开悟

从来没有研读过佛教经典的读者,在阅读【法句经/故事集】时,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

佛陀怎么能轻而易举的让人转变心念?那位特技演员怎么可能站在竹竿上时,就证得阿拉汉果?一位杀人凶手怎么可能只听到佛陀说:“我已经停止,是你自己尚未停止。”就平静下来呢?为什么会有人在瞬间证得阿拉汉果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生死轮回有相当的了解。众生必须善根福报俱足,才能值遇佛陀。遇见佛陀的人大致上已经累积了很多的功德,而且证悟阿拉汉果的因缘即将成熟,所以佛陀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破除他们的余惑。事实上,他们与佛陀出生在同一时代就不是件偶然的事。经过累世的修学,他们已经有足够的善业资粮,并且热切渴望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他们当然也要忍受过去世的恶业,出生为诸如麻风病人或盲人,生活在困苦、邪恶的环境下。这些不健康和不愉快的际遇在很多情况下反而是他们得遇佛陀,证阿拉汉果的机缘。

10 特殊的能力

佛陀能完成这些心灵净化的事迹,是因为他具有诸佛或解脱圣者的特殊能力。他心通就是其中的一种。唯有具备这种能力的佛陀才能直觉地指出障碍人们证悟究竟真理的困扰。佛陀也是大医王,因为他像所有的名医,在开具药方之前必定先找出真正的病因。病因若能够尽早找出来,越能够快速治愈。佛陀明瞭每个人的身心状况,因此可以针对每个人给予解脱生死轮回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问什么在关键的时候,几句简单的话就足以使听者具有正见,或了解生命的实相。我们也应该明白,根据阿毗达摩(论),一个思想只持续不到一秒钟的时间,所以经由佛陀的引导,从无明变成明也是快速无比的转变过程。

11 心智成熟无年龄限制

有些人可能会困惑为什么年纪很轻的,甚至只有七、八岁的沙马内拉,能够在剃度时就证得阿拉汉果。我们也有从生死轮回的角度来理解这问题。大家都很清楚像贝多芬或J.S.Mill具有比同年龄的孩童更为惊人的才华。Christian Heinecken 1721年出生后几个小时就能开口说话,一岁时能背诵圣经,二岁能回答任何有关地理的问题,三岁能操法语和拉丁语四岁时研习哲学,不到五岁就去世。

两岁时就能读写的美国天才William James Sidis 八岁时就能说法语、俄语、英语、德语、部分的拉丁语和希腊语,十一岁时向一群教授讲授四度空间。

佛法认为这些人在累劫以来就累积了这些潜力。而在今生,就像莲花,一旦浮出水面,受到阳光照耀时,会马上绽放,这些人在获得适当的机缘时,潜力会马上成熟而证得圣果。所以证果与生理年龄无关,而是累劫以来修行的结果。

12 证悟后马上死亡

也有人可能会怀疑为什么在某些故事中,有人在证得阿拉汉果后不久即去世。要解释这问题,仍要从佛陀超凡的能力去探讨。佛陀往往在明白某人的生命即将消失之际,前去拜访他们,使他们有机会证得涅槃。这类有戏剧效果的故事较易流传下来。事实上,有无数的众生,如佛陀的亲生父亲便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明白佛法,并且平淡无奇,不具任何戏剧性。

佛陀为什么不利用超凡的能力防止这些人去世呢?佛陀确实防止亚育瓦达那的死亡。但那是因为佛陀明白他的业力仍然足以维持他的生命,只是当时面临夭折的威胁而已。在其它情况下,佛陀明白其他人的业力即将消失,佛陀只能帮助他们证得圣果,不再轮回。佛陀并没有亲自使他们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只有自己才能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佛陀只是指引解脱的方法而已。佛法认为生死轮回并不是生命的理想,无余涅槃是佛教的最终目标。所以证得圣果之后入灭不被认为是悲剧或不幸的事。

13 因细微的事故而证悟佛法

有人怀疑为什么某些细微的事故也被记录下来,例如一些比库向佛陀抱怨有几位比库穿着木拖鞋而制造噪音。甚至有人请教佛陀,装满沙石的车子为什么在公牛的拉拽下,绳索会断裂呢?佛陀每次都利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来阐述较复杂的观念。

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说明某些比库的天真无邪和佛陀无以伦比的耐心。佛陀经常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去除他们的愤怒和无明。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的发现有些比库非常单纯、不做作。他们真正希望能找到答案,解决困扰他们的问题。对聪明的人而言,这些问题也许微不足道,但对这些比库而言,却关系重大。佛陀从不忽视任何真诚地想要追求真理的人。另一方面,有些聪明的比库也会请教佛陀微不足道的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佛陀会为了大众的法益而趁机解释更深奥的佛法。

14 看不见的精灵

【法句经/故事集】中还提到山洞精灵、树灵、恶鬼、丑陋的妖怪、龙、饿鬼等超自然的现象。毫无异义地,在纯粹物质或世俗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我们会鄙视或者否认这些看不见的精灵。但我们必须再一次开发心胸,承认今日的科学已经开始体认到“天地之间存在的东西,比我们知道的还多”。除非科学能够证据确凿地证明或否认,否则最好还是承认我们的宇宙知识还十分薄弱,距离完全明白宇宙实相仍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15 奇迹和宗教

对大众而言,抽离奇迹的宗教令人无法想像。世间的所有宗教都记载着某些事情,以证明他们的创始者具有神通,如渡水而过,同时在不同的两个地方出现等等。佛教也承认奇迹,但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很大的区别:奇迹不是神力造成的。根据佛陀的说法,任何修习禅定的人都可能发展心灵力量而创造奇迹。因此【法句经/故事集】中的阿拉汉创造各式各样的奇迹: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复制众多的糕饼,朱腊般他嘎尊者化身无数,苏那虽然只有八岁,却有能力为佛陀和众多比库创建一座精舍,而谶摩可以凌空而飞,佛陀本人也展现“双料奇迹”,分别从两个鼻孔中放光和水,全身散发六色祥光,分身,听见并理解昆虫哭声的涵意,创造一朵金色莲花,并变现一位美女的老,死,直到溃烂。但所有这些奇迹不是用来显示神的力量,而是要协助众生明白事实的真相。

佛陀曾经多次运用神通力,使某些东西出现或消失,闻法的人因此可以集中精神;或者使发问的人忘记发问,直到佛陀认为时机成熟才发问。在这些例子里,佛陀只是运用超凡的力量,协助众人证得解脱而已。佛陀特别教诲某些弟子不可使用奇迹来平息争端,佛陀告诫他们,这种做法与雇请歌舞女郎兜售商品无异。

16 为何要出家

在很多的佛教国度里,人们认为放弃世间生活而正信出家是值得赞叹的行为。【法句经/故事集】中,记载着很多出家的人——年轻的、年老的,富翁或穷人,男人或女人都有。虽然有些人赞叹他们,但有些人却怀疑他们抛弃家庭,让家人在困境中自求多福的作法是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法句经/故事集】中记载很多、妻子和订有婚约的人因所爱的人出家修行而陷入不幸之中。讨论此一问题时,让我们先考虑一句法句,该法句是针对仍然不明白世间无常的人说的:“我有儿子,我有财富,无明的人因此认为他们的安全无虞(译注),事实上,其身尚且不为己有,更何况儿子和财富呢?——第62句法句

由于无明而系缚世间,使我们有了自私的欲望,这些欲望让我们执着于所谓的亲人。如果我们明白这些亲人在过去生中可能是无数众生的六亲眷属,在未来生中也会是其他众生的六亲眷属时,我们将会明白执着于亲人,不过如同想要从镜子中取像般的不可得。

出家的理由很多,有些人为了轻松的生活;有些人为了追随已经出家的心爱的人而出家;有些人则为了逃避不幸。这些人并不是正信出家。对真正想寻找生命意义的人,在明白生死轮回的道理后会放弃世间生活,而正信出家。这种出家不是逃避,他们清楚,想要真正解脱苦痛必须放弃所有的执着。这不是自私,反而是一种牺牲,毕竟没有人会因为自私的念头而放弃一切。也许在他们下定巨大决心出离世间时,执着于自我的人会有短暂的痛苦。但每个人的解脱都必须自己去追求。执着世间生活,只会延迟解脱的来临而已。

恶业及污染都是自己制造的,不作恶业及清净行也是自己造作的,清不清净全在自己,别人无能为力。——第165句法句

一如波她卡娜和积撒.苟答弥的体认,死亡终究会使我们与心爱的人分离,唯一的解脱是证入涅槃,这时候自我的幻觉会彻底地被摧毁,而不用在生死轮回中再度相见,并且在来世死亡的时候再次痛苦分离。为了达到究竟解脱,必须踏出第一步,一如医生的手术,第一步也许很痛苦,但却是必须的:

不管利益他人福祉的事多么重大,也不可疏忽自己的究竟目的(涅槃),确实明白以后,要下定决心成就它。——第166句法句

本法句中利益他人的福祉不是指物质上的福祉,而是精神上的解脱,这种解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出离世间而证得。锡兰Kelaniya大学的基督教文化教授Dr. Anthony Fernando在他的著作《佛法与基督教》中如此说道:“基督教学生也许会对已婚人士离开妻子和孩子而出家修行的作为感到惊异。但我们必须从当时的社会传统去探讨此一问题。结婚一段日子后,弃绝世间生活而出家修行是印度社会认可的行为。根据印度理想,追求完美的人必须把生命规划成几个阶段。首先做禁欲的学生,然后结婚,最后出家修行或当隐士。根据这种普遍为人接受的印度传统,佛陀的作为毫不怪异。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在印度的家庭系统中,亲友之间的连系非常强烈,因此离开妻子和儿女并不等于抛弃他们。他们的父母,公婆和叔叔姨母们会照顾他们的。”嘲笑比库剃除三千发丝而出家的人也许可以在他们短暂的幸福来源——财富,心爱的人,或权势消失之际前去礼拜,并要求赐福。但只有祥和、单纯的环境,简单的生活,弃绝所有贪欲的人才可能找到真正的慰藉。强烈执着世间欲爱的人无法领略真正的解脱。在长老偈中,比库和比库尼用赞美歌表示他们内心在证得真正的幸福后,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法喜。受到他们鼓舞的人也追随他们的方法,而享受到相同的喜悦,这种喜悦和我们凡人误以为永恒,但实际上却短暂的幸福截然不同。真正弃绝世间生活的人不仅能领会生命的真正自由,也才能真正为别人做更佳的服务。弃绝世间的生活是唯一能根绝贪、瞋、痴和其它精神污垢,并且引领至安详生活的方法。

17 阿拉汉果

人为什么要经历如此多的努力,去证得阿拉汉果或圣果呢?因为他们明白,根据佛陀的教诲,人的最终目的是要究竟、彻底地摧毁造成生死轮回的原因,生死轮回会不断地带给人哀愁和痛苦。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涅槃。即使往生天界也只是短暂的历程而已。天神早晚也会死亡,而再度轮回。佛陀认为证入涅槃和过世间生活的方法绝然不同。经历世间生活,并发现其不美满的人会弃绝家庭、束缚、财富和权势,而且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意。

18 关于法句经

法句经总共有四百二十三句,这些巴利文的法句是佛陀大约在三百零五个场合为了众生的法益而开讲的。这些法句因为文辞高妙,而且有助于塑造未来佛教徒的生活而被搜集记录下来,这些法句根据主题分成二十六品。西元五世纪的伟大论师觉音尊者曾经为传统法句经和专有术语的解释加上大量的注解,他同时也附上佛陀说者这些法句的故事,补充说明佛陀说这些法句的时空背景和对听闻者的影响。一般相信,大部分的故事从佛陀时代以来就已经流传下来了。

法句经第一次翻译成欧洲文字是在西元1855年,由丹麦著名的学者Victor Fausboll完成的。他把法句经和注释家的注释一并从巴利文翻译成拉丁文。1860年Weber翻译的德文版完成。1908年第一次的英文版翻译(Max Mueller)完成。除了从巴利文翻译以外,1878年和1883年也出版翻译自中文和西藏经典的英文版。当然,必须注意的是,这些中文和西藏经典本身就译自巴利文和梵文经典。

有心人可以从【法句经/故事集】和注解中收获良多,透过爱和智慧的追求,一定会在这些古老但历久弥新的【法句经/故事集】中找得到希望的讯息。锡兰Kelaniya大学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系资深教授Oliver Abeynayake在他的著作《小部阿含的义理和历史研究》中说:“巴利文的法句经包含二十六品和四百二十三法句。这些法句也可以在其它的经典中发现,如:长部阿含,中部阿含,相应部阿含,增支部阿含,自说经,如是语经,长老尼偈,大品经和小品经。相应部阿含和长老偈经中的偈语常出现在法句经中,而弥兰王问经和导论也有很多法句经中的法句。与【法句经/故事集】中的偈语相类似的说法也出现在如下的梵文经中:弥勒经,大林间奥义书,大事,百喻经,Uttaradyayana,马哈婆罗多,摩奴法典和本生鬘中。”

法句经在锡兰受到高度的重视,被认为是神圣的经典。一般要求沙马内拉在受具足戒之前必须背诵所有的法句——如果不能的话,至少必须熟记部分法句。

19 有关本版本

本版本为适应无法直接阅读巴利文的现代读者而略做修订。罗马拼音被用来书写巴利文时,也为了方便发音,而把巴利文加以分段。较长的名字基于相同的原因而分成二或三部分。原始的故事也经过重新修订,去除其中冗长的重复部分和怪异的参考资料。有些不需要的资料则舍弃不用,另外针对现代读者无法立即理解的法义,则添加一些可以澄清观念的注解。但无论如何,所有的修订都确定不会扭曲原来的精义。作者小心翼翼地保留这些从佛陀以来就遗留下来的神圣法句的原始法义。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些法句故事的读者可以阅读《佛教徒史传(Buddhist Legends)》,该书的翻译文句比较接近原始巴利文。

本书的主要英文参考资料有:

法句经(翻译),Ven. Narada译,1963年。

法句经和故事(翻译),Daw Mya Tin,缅甸三藏协会出版,仰光,1986年。

佛教徒史传(Buddhist Legends),三册,Burlingame,E.W,哈佛东方丛书(英国巴利圣典学会于1979年复印)

【法句经/故事集】深入地阐明佛陀说法的道德和哲学意义,读者不可只因为熟读这些精辟的法句而满足,必须一而再,再而三的诵读法句和故事,加以思考,从而领会其中的教诲。这些有趣且富有教化的法句清楚描述佛陀的伟大之处:精神饱满、慈悲和智慧具足的老师,随时准备要教导别人。所有这些尊贵的法句都可以被每个人在经过正确的思虑之后,于日常生活中加以奉行。

“法句经不可以像一般书籍的泛泛阅读,然后搁置一边,”Narada尊者说:“必须一再阅读,而在需要的时刻作为教化、激励和慰藉的最佳指引。”如此做的人,才可以正确无误地宣称,一如法句所述:“啜饮法义的人喜悦过日子。”

达摩难陀上座(K.Sri.Dhammananda)

佛教伽蓝

吉隆坡 马来西亚

1988年五月三十日

佛历2531年卫塞节

 

(译注)了参法师的《南传法句经》,Narada Thera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的译本皆作:愚人如是担忧。

第一品 双品

瞎眼的阿拉汉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

  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

  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偈1)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虫。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库前去找他时,发现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首先问他们是否亲眼看见尊者踩死这些昆虫,他们回答说没有。

佛陀就劝告他们:「正如你们没有亲眼看见他杀生,他也看不见这些昆虫;再说,身为阿拉汉,他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并没有犯戒。」

他们接着问佛陀,尊者的眼睛为什么会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来说明业力的影响: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医生,却故意使某个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该女人答应迦丘帕喇,如果能够彻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儿子愿意做他的仆人。但后来她却害怕真的变为仆人,就向医生撒谎,说她的眼睛愈来愈坏,而事实上,却已经完全痊愈了。医生很清楚她在骗他,所以为了报复,就给她另一付药方,终于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由于这罪行,这医生在往后很多世都是瞎子。

佛陀接着说,恶业会跟随造业的人,就像车轮尾随牛的足迹一样。

 

备注:

1.「法 」(dhamma)有多重意义,此处指的是业(kamma) 或代表行 (cetana) 的业,或任何伴随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识而来的心理状态。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恶的心理状态),若没有心的作用,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

2.行: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佛:「行即是业。」

3.心是所有作为的先导,是实行和衡量所有行为的主要因素。

何必妄想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

  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

  人若造作身、口、意善业,

一定有乐,如影不离形。(偈2)

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子,但身上所带的首饰也是父亲为了省钱,而亲自打造的。所以当他患了黄疸病时,他父亲也不请医生来治病,终于使他病入膏肓。他父亲知道他快要逝世时,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来家里的人看到他父亲的财富。

当天早上,佛陀出禅定后,透过神通看见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当佛陀与弟子到沙瓦提城去化缘时,就走到玛塔侃达理家门口,向玛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这时候的玛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获得一些幸福感,而这就足够了。当他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而逝世时,便往生至三十三天。

当他在三十三天看见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时,化身恢复原来的形像,出现在墓地,向父亲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并且听佛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

佛陀说法后,有人就问,人可不可以只在心灵上信仰佛法,而没有任何慈善行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三十三天吗?佛陀就请玛塔侃达理现身,玛塔侃达理于是从三十三天下来,亲自向他们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了。听完他的话后,大家才确实相信玛侃达理只因为内心皈依佛陀,就获得往生三十三天的荣耀。

听完佛陀说法,他父亲从此明白佛法,并把大部份的财富布施出来。

 备注: 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场合说法,用来说明善恶业不可避免的业报。人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作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适当的时机受此业报。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和悲惨,负大部份责任;人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狱;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导世人要自我负责,也主张因果报应。人造作业,会受业报。但仍有解脱的可能。

报复的苦行者

  人的内心若抱持: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无法止息。(偈3)

  人的内心若没有: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注)(偈4)

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为僧。

他喜欢假装自己是长老比库。如果来访的比库得到他的同意,为他服务时,就很高兴。但他却不尊敬真正的长老比库,也时常与年轻比库争吵。如果有人说他的行为不如法,他就哭闹、生气,非常不满意,并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对他的情形了然于心,所以每次都劝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不要记恨,因为只有不记恨才能消除恨意。

佛陀说: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顽固,前世的时候也很固执: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顽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于误会,而诅咒一个非常神圣的宗教师,虽然国王劝他向该宗教师恳求宽恕,但他悍然拒绝。国王最后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该宗教师恳请宽恕。

 

备注: 佛陀经常教诲弟子不可以报复,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随时随地修习忍辱。佛陀赞叹那些尽管有能力报复,但忍辱并且原谅他人辱骂的人,在整部【法句经 / 故事集 】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严厉的批评、辱骂和攻击,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败的表现,而是伟人坚定信念的表征。

累劫以来的仇恨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

  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

这是永恒不易的古法(注) (偈5)

从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视,就亲自为丈夫安排,选择再纳了一妾。但前后两次,当她知道妾怀孕时,却在饭中掺药而使妾两次都流产。第三次有喜时,这妾就刻意隐瞒她,但她后来还是知道了,并且如法泡制,妾因此再次流产,并且因而丧生。弥留之际,妾发誓要报复她和她未来的儿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从此展开。

后来,这对妻妾曾经投胎转世成母鸡与猫、牝鹿与母豹。今生,一个投胎转世成沙瓦提城一位贵族的女儿,另一位则变成食人妖怪。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赶贵族女儿和他的婴孩,当贵族女儿知道佛陀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说法时,他就逃到佛陀的身边,并且把婴孩放在佛陀的脚下,接受佛陀的保护。食人妖怪却被挡在外面,无法进入。后来食人妖怪也被传唤进去,佛陀向她们两人劝诫,说她们两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为互相怀恨,以致于往后的几世里,不断地迫害对方的子女,佛陀告诫她们,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谊,相互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在佛陀的劝诫下,尽释前嫌。

佛陀接着要贵族的女儿把小男婴交给食人妖怪,但她担心男婴的安全,而迟疑了一会儿,但出于对佛陀的虔诚和信心,她听话地把男婴交给食人妖怪。食人妖接过男婴后热切的爱抚和亲吻婴孩,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会儿,又把男婴还给贵族的女儿。

从此以后,双方尽释前嫌,同时善待对方。

:佛陀和弟子共同遵守的永恒不变之法。

憍赏弥诤论不休的比库们

  明白「诤论使人毁灭」的人, 停止诤论。

昧于这种道理的人,诤论不休。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赏弥的比库们诤论不休。有些比库跟随精通律(vinaya )的法师,其他的比库则跟随精通法(dhamma)的法师,双方诤论不休。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但佛陀知道,他们终究会明白这样是错误的,所以就离开他们,单独到森林的僻远静处结夏安居 (注1)。(安居时曾经有一只大象和猴子照顾佛陀) (注2)。

憍赏弥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去的原委后,拒绝再供养这些比库们,比库们才明白他们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们要他们承认,是他们的错误,才造成佛陀离开憍赏弥,否则不愿再像从前那样尊敬他们。信徒们要他们恳请佛陀宽恕,但佛陀已经离开 了,当时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库们过的很辛苦、惨淡。

安居结束后,阿难和众多比库就去找佛陀,并且向佛陀表达他们的悔意,同时保证他们已经明白所犯的错误,恳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去。精舍的比库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认错。佛陀告诫他们说:生命是无常的,大家必须停止争吵,言行举止也不能像永远不会死亡般。

 

 备注:

1. 结夏安居 (vassa),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2. 曾有记载说明该猴子如何照顾佛陀的有趣经过:当该猴子看见大象照顾佛陀时,它也决定要效法大象,为佛陀做些服务。有一天,猴子在树丛中荡来荡去时,发现有一蜂巢,它就把蜂巢所在的树干折断,取下蜂巢,并将它放在树叶上,献给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后,猴子就躲起来,观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却发现佛陀并不吃蜂蜜,猴子就过来拿起蜂巢,前后翻转,想要找出为什么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结果发现蜂巢中有些昆虫的蛋,它就把这些蛋拿开,然后,再献给佛陀。佛陀终于吃蜂蜜了。

马哈迦罗比库和小迦罗比库的命运

  人若追求色身欲乐,不知摄护诸根,饮食不知节制,懈怠不知精进,必定为波旬 (注1)所毁灭,如同风吹弱树。

  人若观身不净,摄护诸根,饮食节制,正信(注2)精进,

则魔不能加以摧毁,一如风吹山石。(注3)

马哈迦罗和小迦罗兄弟俩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时,他们听到佛陀的说法,听完之后,马哈迦罗就虔诚地出家为比库,小迦罗虽然也出家,但却没有坚定的信念。

出家后,马哈迦罗很努力地在墓地禅修,并观照身体的变化和无常。最后深入止观,证得阿拉汉果。相反地,小迦罗对心灵的训练与提升没有兴趣,时时惦着感官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佛陀和众多弟子,包括他们两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里。这时候,小迦罗未出家的妻妾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小迦罗以前的家,小迦罗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库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们便趁机说服他还俗。

第二天,马哈迦罗的妻妾们也邀请佛陀和比库到马哈迦罗以前的家,她们希望也能像小迦罗的妻妾们,劝劝马哈迦罗还俗。供养完后,她们就向佛陀请求让马哈迦罗留下来表示随喜,佛陀答应了,就和其他比库先行离开,而留下摩迦罗一人。

到达村子门口时,比库们就向佛陀说,他们担心马哈迦罗会像他的弟弟一样,被妻子劝解而还俗。佛陀回答说,他们两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罗沉溺于感观乐趣,内心脆弱。相反地,马哈迦罗脱离感观的束缚,精进,坚定,对、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强烈。

佛陀说内心脆弱的人屈服于诱惑,而坚强的人则不为所动。

  备注:

1.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种意义: (1)五蕴 (2)造作 (3)死 (4)烦恼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烦恼」。

2. 信:基于智慧而对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没有盲从迷信。人不可能基于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3. 本篇是佛陀针对出家人的说法。读者应注意,佛陀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

  人若不能远离贪欲,无法克己,不诚实,没有资格穿着袈裟 (注1)。

人若远离贪欲,善持戒律,克己,诚实,有资格穿着袈裟。

有一次,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离开沙瓦提(舍卫)城到王舍城去。抵达之后,王舍城的人邀请他们和其他的比库,一齐接受早餐的供养。这时候,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布料给这次供养大会的主办人,并告诉他们,如果经费短绌,就把它卖掉。如果不缺,就把它供养给他们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比库。由于不缺经费,所以他们决定把这块布料供养给比库。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只是偶尔到王舍城,所以他们觉得把它供养给该城居民的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尊者较为恰当。他们因此错误的地把它供养给迭瓦达答(提婆达多)。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并且穿在身上。后来,有位比库从王舍城到沙瓦提城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向佛陀提及这件事。佛陀说,这不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第一次接受不应该得的布料,佛陀接着说以下的故事:

迭瓦达答的某一前世是猎象人。那时候,在某处森林里,住了很多的大象。有一天,他观察到这些大象在看到独觉佛 (注2)时会下跪,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黄色袈裟的上半部,遮住自己的头和手,并且手执长矛,在大象经常出入的路上等它们。这些大象果真出现了,并且误以为他就是独觉佛,而下跪行礼,因此被它轻易地一一加以猎杀。

这时候,出生为象群领袖的菩萨发现象群的数目愈来愈少,就决定到象队后面去调查。它小心奕奕地避过猎人的长矛,并用象鼻缠住猎人。但当大象正准备将他摔死在地时,却惊觉到他身上穿的黄色袈裟,一阵犹豫之后,终于饶他一命。

猎人利用黄色袈裟的遮掩去猎杀大象是错误的,也是败德的行为,他不应该利用袈裟来骗人。

佛陀以这个故事说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甚至在某一前世时就曾经误用黄色的袈裟。

  备注:

(注1) 袈裟是弃绝世间的外在象征,比库的袈裟加以染色是为了使其不具任何价值。本法句的袈裟是一双关语,如果内心不清净,则光靠外表的象征也没有任何意义。佛陀在另一个场合中,曾说内心清净的人,不管外表如何,才是真的比库。(参考第142偈)

(注2) 独觉佛与佛一样都是自行证悟四圣谛,并且断除所有烦恼的人,但独觉佛并不教导众生。独觉佛在佛不出现世间时出现。

了解正法甚难

  误认非法为正法,误认正法为非法,

  抱持邪见的人,永远无法了悟正法。

  正法就认定是正法,非法就认定是非法,

具足正见的人,了悟正法。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是王舍城的两个年轻人。有一次在观赏戏剧表演时,明白世间的幻相,因此决定寻求解脱之道。他们首先亲近城里的苦行者删闍耶,但不久之后觉得他的说法不够究竟,就离开他。两人协议谁先找到正法要通知另一人后,就分道扬镳,到全国各地区去寻找解脱的正法。但经过很久的探访,仍然找不到正法,只好又回到王舍城。

有一天,优婆提舍偶然听到马胜比库念诵:「诸法因缘起」,当下就证得预流果,并且遵照两人的协定,去找拘律陀,告诉他说自己已证得预流果了,并为他念诵「诸法因缘起」的偈语。拘律陀听完这偈语后也立即证得预流果。然后他们想起以前的老师删闍耶,两人就去找他,并告诉他说:「我们已经找到可以指引究竟解脱之道的人,佛陀已经出现世间了,正法已被发现了,僧团也已经成立了,走吧!让我们一齐去找佛陀!」但删闍耶拒绝了。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就和他们众多的弟子一齐出发去找停留在竹林精舍的佛陀,并加入僧团为比库。拘律陀是摩嘎喇那的儿子,所以别人就称呼他作马哈摩嘎喇那,而优婆提舍则被称为沙利子。马哈摩嘎喇那在出家后第七天就证得阿拉汉果,沙利子则在第十四天之后才证得阿拉汉果。他们两人就是佛陀的二大弟子。

他们也向佛陀转述删闍耶的话:删闍耶说,他已经是众多弟子的老师,若再成为佛陀的弟子,就像大口瓶变成小水杯一样。再说,只有少数人是聪颖的,大多数人则是愚昧的。他认为聪颖的人应追随佛陀,而愚昧的人可以跟随他。

佛陀说,删闍耶的傲慢使他不能如实知见正法,他误以非法为正法,所以永远不可能证得正法。

  备注:

马胜比库的偈颂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

 

难陀为了女人修行

  贪欲占据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进屋顶损坏的房子。

贪欲无法占据善于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无法滴进屋顶完好的房子。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这时候,他的父亲净饭王不断派人来请他回国,佛陀就与一大群阿拉汉弟子一齐返国,抵达迦毘罗卫城时,佛陀向亲戚们说毘输安呾囉王子本生谭,第二天他进入城内,并念诵以「人应觉醒,不应精神恍惚」开首的偈语。净饭王听完这偈语后,就证得预流果,后来,抵达王宫时,佛陀又念诵以「人应奉行法」开首的偈语,这次,净饭王证得须陀含果。而在供养之后,他又叙说月紧那罗本生谭,用来说明他未出家时妻子的德行。

第三天,全国人都在庆祝王子难陀——佛陀姨母弟的婚礼,佛陀到难陀的房间化缘,并把钵递给难陀后,就离开了。难陀只好追随佛陀,希望把钵归还给佛陀,因为不归还钵是失礼的,这时候,身为新娘的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看见难陀追随佛陀出去,也赶忙跑出来,并且大声呼叫难陀快点回来。但难陀一路追随佛陀到精舍,并立即出家为比库。后来,佛陀等人移往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这时候,难陀却心生不满,精神恍惚,认为僧团生活了无生趣。同时,他念念不忘未婚妻在婚礼当日呼唤他回去的情景,他渴望还俗。

佛陀明白难陀的心念之后,透过神通,让难陀看见三十三天美丽的女天神们,这些女天神远比难陀未婚妻漂亮,佛陀告诉难陀,如果他能精进修持佛法的话,其中一位女天神将是他的妻子;其他的比库讥笑,难陀像个佣工,为了一个女人而修行,难陀因此苦恼,感到羞辱。所以独自到僻静的地方努力修行,最后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的心中没有任何的执着,自然地也没有丝毫的欲念。佛陀从一开始就预知这一切了。

其他不知情的比库再次问难陀感觉如何?难陀回答他们说,他不再迷恋世俗的生活了。这些比库不相信他的话,就向佛陀谈及此事,佛陀说,以前难陀就像屋顶损坏的房子,但现在,他已经证悟,像屋顶坚固的房子,打从看见三十三天美丽女天神那天起,难陀就努力修行,希望能解脱轮回。最后,佛陀确认难陀已经彻底明白四圣谛,而证得比库的为终目的,成为阿拉汉。佛陀说完后,众多比库受益良多,并了悟佛法。

生生世世受苦的屠夫

  今生悲伤,来世也悲伤,

  造作恶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悲伤;

他们悲伤苦恼地察觉到曾经作过的恶业。(偈15)

从前,离竹林精舍不远的村子里,住着一位十分残酷且铁石心肠的杀猪屠夫,他的名字叫做纯陀。他屠杀猪仔时,都先加以凌虐。他从事杀猪业已经很多年,但从来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

临死前几天,他异常地痛苦,所以不断地挣扎,同时连连发出猪叫般的咕依尖叫声,并且像猪一样,满地打滚。经过一星期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后,他终于丧生,并且堕入地狱道。一些听见纯陀发出咕依尖叫声的比库,以为纯陀正忙于宰杀更多的猪仔,他们认为纯陀是一个非常残忍、邪恶的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慈悲心念。

佛陀说:「比库们!他不是在宰杀猪,而是正在自食恶果啊!由于临终时忍受巨大的苦痛,他的举止十分异常。现在他死了,并且已经堕入地狱道。」佛陀最后说:「作恶的人一定会在今生与来生自食恶果,恶业不可逃避(注)」

注:这并不表示人一定自食其业,而没有任何避免的希望,果真如此,那么修行就没有益处,也没有解脱的可能。

世世幸福

  今生喜悦,来生也喜悦,

  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喜悦;

他(她)们满心喜悦地察觉到曾经作过的善业。 (偈 16)

昙弥是沙瓦提城的佛陀信徒。他很有德行,并且非常喜欢布施。不论平常的日子或特殊的节日里,他都大方地布施食物与其它必需品给修行人。事实上,他是沙瓦提城里众多佛教徒的领袖。他有很多儿女,也像他一般,具有德行,并且喜好布施。

昙弥老了快要往生的时候,请求僧团在床边为他唱诵神圣的经文。正当比库们正在唱诵大念处经时,他看见六匹来自六天,布置庄严的马车前来邀请他,他告诉他们稍等一会,以免打断经文的唱诵。但比库门却以为他要求停止唱诵,就停下来,并且离去。

过了一会儿,昙弥告诉他的儿女,有六匹马车正在等他。他决定选择都西答天的马车,并且满怀幸福和信心地往生。有德行的人今生和来世都满心喜悦 。

迭瓦达答悲惨的命运

今生受苦,来世也受苦,造作恶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受苦;“我已经造下恶业!”的念头使他(她)们受苦;往生到恶趣时,受更大的苦。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是佛陀的表弟。有一次他和佛陀一起停留在憍赏弥,那时候,提婆达多认为佛陀受到太多的尊敬、荣耀和供养,因此妒忌佛陀,而企图领导僧团。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说法时,他向佛陀提出一个自私的意见,他认为佛陀日渐衰老,所以应该把领导僧团的责任交给他。佛陀予以拒绝,并且告诉他,说他不配担当这重责大任。佛陀也要求僧团对他的傲慢加以惩戒并公开宣告(注1)

迭瓦达答愤愤不平,发誓报复。他因此三次迫害佛陀:第一次雇请弓箭手企图杀害佛陀;第二次在灵鹫山上,滚落大石,企图砸死佛陀;最后一次则利用醉象那拉吉利攻击佛陀。但第一次的刺客不仅没有刺杀佛陀,反而成为佛陀的弟子;第二次的大石只碰伤佛陀的脚拇指而已;最后一次的大象冲向佛陀时,为佛陀的慈悲所驯服了。

三次阴谋都失败后,迭瓦达答改变他的策略,他怂恿一些新出家的比库离开僧团,跟随他到象顶山去另立门户。但是后来,大部分的比库都在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的劝告之下,都自动回到佛陀的身边,并在佛陀的指导下修行。

后来,迭瓦达答病了九个月,有一天,他要求弟子护送他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向佛陀忏悔过去的罪行。

当迭瓦达答抵达揭达林给孤独园外围的水塘时,十分口渴,想喝水,他的弟子就把他靠水塘边放下,而前去取水,这时迭瓦达答也起身,用双脚踏在地面,但却立即陷入地中,悲惨而死。由于过去的罪行,迭瓦达答竟然没有机会见佛陀最后一面。他死后,堕落到悲惨、痛苦的境界,偿还所有的罪行。(注2)

注1)僧团公开宣告,某一出家众触犯僧团戒律,所以自今以后,其一切言行纯属其个人行为,与佛、法、僧团完全无关。

注2)经过无数长时间(劫)的偿还,迭瓦达答有一天往生为独觉佛,这是因为他在违背戒律之前证得某一程度的修行境界。在轮回中,即使地狱和天的境界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涅槃是究竟永恒的。

年轻女孩的成就

今生快乐,来生快乐,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快乐;

「我已经造下善业!」的念头使他们喜悦不已;

往生善趣时,他们更喜悦。

沙瓦提城的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两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里供养众多比库。维沙卡家的供养由她的孙女负责,而给孤独长者家则首先由长女,接着由次女,最后由最小的女儿修摩那戴葳负责。明白佛法的长女和次女结婚之后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负责布施的工作。

后来,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时候想要见父亲,他父亲来的时候,她称呼父亲为“弟弟”之后立刻逝世。她的称呼使她的父亲困惑不安,以为她的女儿在临终时正念没有现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修摩那戴葳临终时,意识清楚,而且正念现前 。

佛陀说修摩那戴葳称呼父亲为弟弟是正确的,因为她的修行层次比父亲高,她已经证得二果,而父亲只证得初果。佛陀并且向给孤独长者说,修摩那戴葳已经往生都西答天了。

知识不等于证悟

虽然经常诵念经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

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经文背诵虽不多,但确实奉行,灭除贪、瞋、痴,

如实知见,内心清净,生生世世不再执着的人,

真正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有两位出身高贵家庭的比库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娴熟于唱诵并弘扬经文。他教导众多比库,而成为十八个比库团体的指导老师。另一位比库则在热切精进的修行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并且透过止观的禅修而证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证阿拉汉果的比库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时,这两位比库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库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反而轻视他的朋友,认为这老比库对神圣的经藏所知不多,因此决定盘问他几个经藏的问题,佛陀知道他这种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会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于慈悲心就去探视两人,以避免熟悉经藏的比库取笑他的朋友。佛陀并且亲自提出问题,他问熟悉经藏的比库有关禅那和道果(透过禅修而得到的高级境界),熟悉经藏的比库无法作答,因为他只知道教导别人,自己却不亲自修行。另一位比库由于精进奉行佛法,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佛陀因此赞叹阿拉汉比库,而对熟悉经藏的比库不赞一词。

其他比库不明白为何佛陀大力称赞证得阿拉汉果的老比库,却没称赞他们的指导老师,佛陀向他们解释说,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库,像牧牛人,只为牧牛而获得工资,而亲自奉行佛法的比库,就像牛主人一样,享受牛的五种生产品,所以说,熟悉三藏的比库只得到学生对他的服务,没有修行圣果的益处。而阿拉汉比库虽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诵一些经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义。并且精进修行,克服了贪、瞋、痴,他的内心完全没有精神的烦恼,对今生与来世没有任何的执着,所以他真正获得修行的圣果。

第二品 不放逸品

摩酰提利阴谋陷害珊蔓娣皇后

  精进是涅槃之道,放逸使人趣向生死轮回;

  精进的人不死(注1),放逸的人如行尸走肉。 (偈21)

  智者确实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精进安乐,

  并且喜悦圣境(注2); (偈22)

  智者坚定、精进禅定(注3),

解脱系缚(注4),证得无上涅槃(注5)。 (偈23)

姗蔓娣皇后有很多服侍她的侍女,其中一位名字叫做久寿多罗,她的职责是每天为皇后向花匠苏曼那购买花。有一天,她在苏曼那的家里听闻佛陀说法,由于过去世的修持,她立刻证得初果。回到皇宫之后,她就向皇后和其它侍女转述佛陀的说法。她们也因此对佛法有所了解。从那天起,她不用再做其它重大的工作,皇后也待她如师亦母。她非常聪颖,能够把听闻过的佛陀说法,再转述给皇后和其它侍女听,也因此,后来她确实理解佛法。

皇后和她的侍女很想当面顶礼佛陀,但害怕国王会反对,只好在佛陀经过皇宫到其她信徒的家时,透过皇宫建筑的孔洞悄悄的行注目礼。

摩酰提利是国王另一位出身婆罗门的妻妾。她的父亲曾经认为佛陀是唯一值得女儿托付终身的人,所以就向佛陀提及婚配之事,但佛陀加以婉拒,佛陀说:「即使看见天魔波旬最漂亮的三位女儿——渴爱、不乐、贪欲 (注6),我都不动心了。毕竟,色身都是污秽的,有什么值得贪恋呢?」佛陀所以如此回答,是因为知道这对婆罗门夫妇当天就可以证得三果(不还果)。这对夫妇听完佛陀的话后,果真领悟美丽的无常,而当下证得三果。他们把女儿交付给她的叔叔,而双双出家修行。后来,两人也都证得阿拉汉果。但摩酰提利因为对自己的美貌非常自负,而认为佛陀的话是一种侮辱,她内心痛苦、难堪,发誓要找机会报仇。

后来,她的叔叔把她献给伍达亚那王,使她成为国王的妻妾之一。当她知道佛陀正在憍赏弥城内,也知道皇后和侍女透过居室的孔洞向佛陀敬礼时,她决定展开报复的行动,同时一并要伤害皇后和皇后的侍女。她向国王进谗言,说皇后和侍女在房子墙壁挖洞,而且对国王不忠实。国王就亲自去检查皇后居住的房子,而看见这些孔洞,但当他明白其中原委后,并不生气。

虽然如此,她继续向国王诽谤皇后对国王不忠实,并且说皇后企图杀害国王。有一 次,她知道国王带着琵琶要到皇后的房子住几天,就把一只蛇藏在国王的琵琶中,并且用花把琵琶的孔遮盖起来。然后她告诉国王说,她有不祥的预感,十分担心国王的安危,请国王不要前去皇后的房子,但国王不予理会,她就跟随国王到皇后的房子,并且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遮住琵琶孔的花朵拿开,琵琶内的蛇就跑到皇后的床上,并且蜷起身子,嘶嘶作响。国王看见蛇的时候,相信了她的谗言,误认皇后要害他。国王一时非常愤怒,怒吼着,叫皇后站起来,也叫所有的侍女都站在皇后的身后。然后国王拉弓,将毒箭向皇后等人射去。但皇后等人对国王的举止毫无惧意,只默默地流露慈悲的眼光,所以虽然国王善于射箭,却未射中任何人。国王目睹这奇迹时,明白皇后是无辜的,就恩准皇后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宫中来化缘、说法。

摩酰提利看见自己所有的阴谋都失败了,于是拟定最后一项万无一失的阴谋。她派人送口信给她的叔叔,要他纵火烧皇后居住的房子。她叔叔遵照她的话做,但房子内的皇后和侍女由于有很好的修持,所以虽然在危难的时刻,仍然继续禅坐。因此、在房子完全倒塌之前,有人证得二果,其他人的修行也有进步。

当国王接到报告赶来时,已经太迟了。国王心中怀疑这是摩酰提利怂恿的结果,但他不动声色,反而说:「皇后在世时,我一直警觉在心、提心吊胆,害怕遭了她的毒手。现在我可宽心了!会是谁做了这件好事呢?一定是深爱我的人做的。」听完国王这一番话时,愚蠢的摩酰提利马上接口说,是她要她叔叔纵火烧死皇后的。国王听她招认了,佯装非常高兴,告诉她,他要大大赏赐她和她的所有亲戚。但当她们兴高彩烈地抵达皇宫时,却全部与摩酰提利一起被捕并且在皇宫的广场上被处决。邪恶的摩酰提利终于因为陷害贞洁的皇后和侍女而受到惩罚。

佛陀知道这两件悲惨的事件时说,正念现前、精进的人不死,放逸的人则如行尸走肉。

备注:

(注1)「不死」的意思不是说精进的人不会死亡,有生必有死,即使佛陀和阿拉汉也不例外。不死的意思是说精进的人证得涅槃,不在生死轮回,所以不死;放逸的人不知作善行,所以生死轮回不断。

(注2)「圣境」指的是三十七道品和九种殊胜。

(注3)此处的「禅定」包含止与观。

(注4)此处的「系缚」指四种烦恼:贪爱、生、邪见和无明。

(注5)「涅槃」——佛教徒的最高理想,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误以为的断见或一切虚无的境界。事实上,涅槃是永恒、不死、超凡的境界,一般言语无法完全表达涅槃的真实义,其字面的意义是远离爱欲。涅槃是今生就可以证得的出世间境界,也可以解释成所有爱欲止息的境界。涅槃不是一切虚无的意思,它肇因于究竟涤除爱欲而达到究竟解脱的喜悦境界。就形上学而言,涅槃指所有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学而言,涅槃是弃除自我观。就道德(伦理)学而言,是三毒(贪、瞋、痴)的涤除。

(注6)Tanha, Arati 和 Raga 三者皆魔女。参考佛光阿含经,杂阿含经第1979页注。

富翁的声音

精进、正念现前、举止清静、善于分辨善恶法、

克己、生活如法、不放逸的人,名誉随之提升。(偈24)

王舍城有一年发生瘟疫。城里一位银行家、他的妻子和所有的家人,除了一位年轻的儿子之外全都罹难。临终之际,这对夫妻告诉年轻的儿子——坎拔高沙卡赶快离开故乡,等瘟疫结束后再回来。他们并且告诉他,已经把一些有价值的财产埋藏在某个地点。这年轻的儿子就照父母的话,远离家乡。后来,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他才返回家乡。

回乡之后,城里居然没有人认识他。他接着到父母埋藏财产的地点,发现一切保藏良好。但是他想,如果把所有财产挖掘出来,城里的人可能会认为,这穷小子一定透过什么非法的手段致富,而向国王报告,其结果就是他的财产会被没收。所以他不想挖出这些财产,而另外找工作维持生活。他找到的工作是在清晨叫醒大家,并且大声通知城里的人该是准备食物、马车、套牛轭等工作的时间了。这种工作在没有时钟的年代绝对需要。

有一天,频婆裟罗王听见他的声音,由于国王善于从人的声音去判断人的个性,就说:「发出这声音的人有大批的财产。」这时候一位侍女听到国王的评论,就派人去调查这件事。得到回报后,侍女向国王说,这个人只是个佣工而已。但往后的两天,国王仍然坚持他的看法,而调查的结果仍旧一样。这侍女因此觉得事情一定有蹊跷,就向国王请求,亲自去调查。

侍女就和她的女儿伪装成农人,然后到坎拔高沙卡的家去,并且说她们是出门在外的旅客,希望能借宿。坎拔高沙卡就让她们在家中过夜。第二天,她们想办法说服坎拔高沙卡让她们继续住下来。而在这期间,国王两次宣告,在坎拔高沙卡居住的地区要举行某庆典仪式,当地所有人都要捐献。坎拔高沙卡身边没有足够的钱,只好被迫去挖掘出部份金币。当他缴交金币后,这侍女加以调包,并且把金币送去给国王。不久,侍女请人传话给国王,请国王派人来找坎拔高沙卡,叫他去王宫。国王的人马到达时,坎拔高沙卡勉强跟着他们到王宫,而侍女和女儿却已先一步回去了。

在王宫里,国王要坎拔高沙卡说出实情,国王向他保证,如果无辜,绝对不会受到伤害。坎拔高沙卡承认金币是他的,而且他是多年前王舍城里银行家的儿子。他也说出藏金币的地点,所有的财富因此被挖掘出来,并且呈送到宫中来,国王就任命坎拔高沙卡担任他父亲的职务——城里的银行家。并且把一位女儿许配给他。

后来,国王带着坎拔高沙卡,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国王向佛陀说,坎拔高沙卡虽然有钱,却愿意以劳力维持生计,从事最低贱的工作;国王又说自己如何被他感动,而任命他作银行家。国王接着就向佛陀介绍坎拔高沙卡,佛陀因此趁机说明,具有何种人格特质的人会成功。

愚笨的朱腊般他嘎证得圣果

由于精进不放逸,戒律和克己的功夫,

智者为自己建造不为洪水淹没的沙洲(注)。

某个银行家有两个孙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马哈般他嘎和朱腊般他嘎。年长的马哈般他嘎经常陪伴祖父去听法,后来就出家加入僧团,而在一段时间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弟弟朱腊般他嘎也跟随哥哥出家,但由于前世曾作弄一位很笨的比库,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个月内记不得一句偈语。哥哥马哈般他嘎就建议弟弟不如还俗。

有一天,名医耆域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他家接受供养。朱腊般他嘎不在可以前去的比库名单中。他知道自己无缘参加后,十分沮丧,决定还俗。佛陀明白他的心意后,就叫他在精舍前面的门口,面向东方而坐,并给他一块布,要他一边搓揉布块,一边复诵「去除污垢 (Rajoharanam) 」。交代之后,佛陀就和马哈般他嘎挑选出来的比库们一齐去名医耆域家。

佛陀离开后,朱腊般他嘎努力搓揉布块,并复诵「去除污垢」,不久,布块变脏了。也就在这时候,他过去的善业机缘成熟,而使他了解世事无常。这时候,佛陀在名医耆域家中,透过神通力量,知道年轻的朱腊般他嘎的进展,于是放光,使朱腊般他嘎感觉佛陀就在他面前向他说:「不只是布块因为污垢而变脏,人的身心也有贪、瞋、痴等污垢,只有去除这些污垢,人才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而证得圣果。」朱腊般他嘎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继续禅修,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注),并且具足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这时候,名医耆域的家人,正准备向佛陀的钵中注水,以表示供养,但佛陀却用手遮住钵,防止水进入,并且问道:

「是否还有比库在精舍里?」

「没有!」

「还有一人!」佛陀说,并要人去请朱腊般他嘎来。

当被差遣的人抵达精舍时,不只看到一位比库,而有很多一模一样的比库,这些比库都是具有神通的朱腊般他嘎创造出来的。被差遣的人感到困惑,就回去报告这件事,却又被差遣回精舍,要他向那些比库说:「佛陀召唤名叫朱腊般他嘎的比库。」但当他照做时,很多声音回答道:「我就是朱腊般他嘎!」他迷糊了,只好又回去,但又再次被差遣回精舍,这次要他一把抓住第一个回答「我是朱腊般他嘎」的比库,结果当他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库时,其他的比库都消失了。朱腊般他嘎比库就跟随他到名医耆域家。供养之后,朱腊般他嘎在佛陀的授意之下,信心十足地讲经说法。

后来,朱腊般他嘎的事被比库们无意间提起,佛陀就说:信心坚定、努力精进的人都必定会证得阿拉汉果。

注1「沙洲」:较高的陆地,可以避免洪水的患难,智者证得阿拉汉果,就等于为自己建立较高的安全陆地,而不会陷溺于五欲、邪见、爱欲和无明之中。

注2:读者应注意,朱腊般他嘎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他已经准备很多世了。佛陀只是帮助他除掉剩余的污垢,解脱无明所造成的烦恼。

庆典期间幼稚的举止

愚痴的人耽溺于放逸行,

智者护持自己的精进,

一如世人保护无上的珍宝。

人不可放逸,也不可耽溺欲乐,

精进禅修的人可以获得大安乐。

有一年,沙瓦提城庆祝一个广受欢迎的庆典,庆典期间,许多年轻人用灰土和牛粪涂揉身体,并且在城内到处闲荡、喧哗,而成为大家头痛的人物。他们停留在居民家门口,直到居民给他们钱,才肯离去。

当时,沙瓦提城里有很多的佛教信徒。这些信徒就向佛陀通风报信,请佛陀在七天之内,不要进城,而由信徒们直接把供养品送到精舍。同时,他们也尽量留在家中。第八天,庆典结束后,佛陀和众多比库受邀到城内说法。当信徒告诉佛陀那些年轻人在庆典期间的幼稚举止时,佛陀说那些年轻人因为无明,所以举止缺乏尊严与庄重的气息。

佛陀接着劝诫信徒们不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也不可以沉溺于感官欲乐,应该时时正念现前,这样才可以获得幸福,证得究竟喜悦的涅槃。

信徒们专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满心欢喜,对佛法的信心更加坚定。

马哈伽沙巴尊者想知道生死轮回的次数

智者以正念灭除放逸心,

所以智慧增长,忧患全无,以视忧苦众生。

智者(阿拉汉)观无明众生,

如同登上山顶的人俯视山下的众生。

有一次,马哈伽沙巴比库停留在毕砵离洞窟的时候,运用神通想要知道,谁正念现前、谁迷糊过日子,谁快要往生了。

这时候,佛陀从精舍里透过天眼明白马哈伽沙巴尊者的所作所为,便想要告诉他只是在浪费时间(注),所以就放光,出现在马哈伽沙巴尊者面前,告诫他:「马哈伽沙巴!生死轮回是不可究竟了解的。它超过你的智慧,只有证悟的诸佛才能够解释众生的生死轮回。」

)本故事说明人不应该过度追求无法增进修行的事物。马哈伽沙巴企图要了解的事无法帮助他证悟生命的实相。佛陀不断提醒他的弟子们要确实参透生命的实相,努力解脱生死轮回,其他的追求都不是增上法。人可以透过察觉而证得阿拉汉果。一旦成为具有无上智慧的究竟圣者(如佛陀),自然具足这些能力。

修行的目的

众生放逸,智者精进;众生昏沉,智者清醒,

智者超越愚痴的人,就像赛马超越老弱的马匹。 (偈 29)

两位比库从佛陀那里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库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边取暖,整个初夜只知向年轻的沙马内拉谈话而浪费时光。另一位虔诚的比库则善尽比库的职责:初夜时经行,中夜时休息,后夜则再度禅修。由于他的精进和正念现前,所以很短的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果。

结夏安居结束后,这两位比库回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问他们如何安居?懒惰又心不在焉的比库说另一位比库只是躺着休息、睡觉而浪费时间。佛陀就问道:「那么你自己呢?」他回答说自己在初夜的时候,靠在火旁边取暖,然后就整夜没睡。但佛陀太清楚他们两人安居的情形,所以就对懒惰的比库说:「你明明懒惰、心不在焉,却说自己精进努力、正念现前,而你的同修精进努力、正念现前,你却说人家懒惰、心不在焉。你就像羸弱、步履缓慢的马,而你的同修则是强壮、脚程敏捷的马。」

玛伽为何往生为沙咖天帝

沙咖天帝因为不放逸,所以成为诸天王;

精进受人赞叹,放逸受人诃责。

有一天,离车国的马哈利王子,前来聆听佛陀讲解《沙咖天帝所问经》。佛陀的生动叙述,让王子以为佛陀一定见过沙咖天帝。为了确认,他就问佛陀。

佛陀回答道:「马哈利!我确实认识沙咖天帝,也知道他为何成为沙咖天帝。」佛陀就告诉马哈利,身为诸天王的沙咖天帝的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玛伽的年轻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从事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如铺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并奉行七项义务:

1.奉养父母、2.尊敬长者、3.言语温顺、4.不背后说人闲话、5.慷慨大方、不贪婪、 6.实话实说、7.不动气

由于玛伽在那一生中具足无数的善业和正确的德行,所以往生为沙咖天帝。」

智慧之火

精进的比库,害怕放逸而勇猛精进,

犹如大火,烧尽一切结。

有一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森林里去禅修。虽然努力修持,但却只有非常小的进展。他感到沮丧、挫折而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希望佛陀能给他进一步的指引。路上,他遇见熊熊大火,于是就跑到山上去观察火势。正当火势漫延时,他突然领悟到,就像火烧毁一切东西,究竟智慧也会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缚。

这时候,佛陀明了这比库的意念,就放光,出现在比库面前,告诉他:「你现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继续努力吧!就如大火烧毁一切障碍,系念在前的比库解除所有的结 (注)。」这比库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

备注:

有十种结(束缚):身见、疑、戒禁取、贪、瞋、色爱、无色爱、慢、掉举和无明。前五项称为五下分结,较轻微,后五项则称为五上分结,较严重,一旦证得预流果,则解脱五下分结中的前三项,其余二项则在证得一来果时,会减轻,但证得不还果时,才会涤除殆尽。

五上分结则只有证得阿拉汉果后,才能予以涤除。

知足的比库

精进的比库,唯恐放逸,

所以不容易堕落,而趋近涅槃。

尼珈玛西提舍出生在沙瓦提(舍卫)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并且在当地长大。出家之后,他过着非常简单的日子。化缘时,他就到原来亲友居住的村子,并随缘接受人家的布施。他避免参加大的仪式、庆典,甚至给孤独长者与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举办的大型布施,他也没有参加。

其他比库渐渐议论纷纷。他们指责他只接近亲人,而不喜参加大型布施等等。这些比库并且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就召唤他来,让他自己解释。他说虽然他常回故乡,但只是去化缘,而且只要有足够的食物,不管食物可口与否,他就离开。听完他的解释后,佛陀当着其他比库面前称赞他。佛陀也告诫比库们,需求少,知足的过日子符合所有圣者和佛陀的教诲。同时,所有的比库应效法尼珈玛西提舍。佛陀进一步叙述鹦鹉王的故事:

从前,鹦鹉王和很多的子民住在恒河岸边的无花果树林里。后来,无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的鹦鹉也就离开林子。只有鹦鹉王留下来,但不管剩下来的东西是嫩芽、叶子或树皮,他都很满足。沙咖天帝知道这件事后,想测试鹦鹉王的德行,就运用神通力量使无花果树枯萎。然后,和皇后一起变化成鹅,来到无花果林,问鹦鹉王何以不离开年迈、枯萎,无法再长出大量果实的无花果树呢?

鹦鹉王回答道:「我没有离开,是出于感激的心。只要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命,我就不会背弃这树林。」

沙咖天帝大受感动,就恢复并且透露自己的身份。同时,从恒河中取水,洒在无花果上,使它们恢复生机。

第三品 心品

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酰

心念飘忽不定,难以制服,

智者调伏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笔直一般。

人心如同被丢弃在地上的鱼,躁动不安,

所以人应该远离贪爱。

 

弥酰比库有一次在化缘后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见一处美丽、舒适的芒果园。他认为是禅修的好地方,就请求佛陀答应他去那里禅修。佛陀要他过一阵子再说,因为佛陀明白光凭对一个地方的喜欢,无助于他的禅修。但弥酰急躁难耐,一次又一次的恳求,最后,佛陀只好答应他。

弥酰就到该芒果园去,并且坐在树下禅修。虽然整天禅修,但心意纷乱,所以毫无进展,傍晚时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说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样精神烦恼的干扰。

佛陀告诫他,就是因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变,所以应随时随地,以恰当的方法控制内心。弥酰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证得初果。

能够洞察他人内心的女士

心难以调御,轻浮躁动,随欲流转;

智者应该调御心,调伏的心令人安乐。

有一次,六十位比库分别从佛陀处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一座山脚下的村落去禅修。村长的母亲玛蒂迦玛塔,供养他们所需的食物,并且为他们兴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们在雨季时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里。一天,她请求这些比库指导她禅观。他们就教导她禅观身体的三十二相,并从中去理解色身的无常变化和我执的虚幻。她非常努力的禅观,因而比这些比库更早证得三果,并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透过她的天眼通,她明白这些比库尚未证果,也知道他们都有证得阿拉汉果的潜力,但需要足够的食物,因为脆弱的身体无法使心发挥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们营养的食物,由于有营养的食物和正精进,他们因而正念具足,而证得阿拉汉果。

雨季结束后,他们就回去揭达林给孤独园,佛陀当时正驻锡在那里。他们向佛陀报告 说他们身体健康,而且环境良好,也不用担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们也说玛蒂迦玛塔明白他们的心念,而提供非常营养的食物给他们,这些食物在维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精神专注的重要因素。

有一位比库听他们说起玛蒂迦玛塔的所作所为后,决定也要前去该村落。所以他在 得到佛陀给予的禅修禅观指导之后,就到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供给他想要的一切东西,当他想要某些东西时,玛蒂迦玛塔就亲身带这些东西前来给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后,请教玛蒂迦玛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别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却说:「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举止是如此如此的。」这时候,这比库想到:「如果我像一般众生有不纯净的念头,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话,她一定会鄙视我的。」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对玛蒂迦玛塔有种莫名的害怕而决定回揭达林给孤独园。他向佛陀报告说,因为害怕玛蒂迦玛塔会侦测到他内心不纯净的念头,所以无法继续停留在该村落。佛陀告诫他,只要专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调伏内心。佛陀要他再回该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乱想,只要专心禅修就好。这比库就再度回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一如供养前次比库们一样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够心无牵挂地禅观。所以,在短短的时日后,他也涤清心念而证得阿拉汉果。

智者应护持自己的心念

心念随着欲望流转,非常微妙,难于察觉,

智者应该防护心念,使其安住,才能获得安乐。

从前沙瓦提城有一位银行家的年轻儿子,向到他家化缘的比库请教,应该如何做才可以解脱生命中的苦难。那位比库告诉他把钱财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投资做生意,另一部份做家庭支出,最后一部份做慈善。他遵照比库的话去做,然后,他又问比库下一步要如何做。比库告诉他,第一要皈依三宝、守五戒,第二要守十戒,第三要出家修行。他也一一奉行,最后也出家。

出家为比库后,一位教师教他阿毗达摩(论),另一教师教他戒律,但他却觉得要学得东西太多了,戒律又太严、太多,又没有足够的自由。它因此认为世俗生活比较好。由于有这样的怀疑与不满,他觉得郁闷,疏忽职责,同时日渐消瘦、羸弱。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诫他说:「如果可以控制心念,就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再控制了,所以努力摄受心念吧!」

心念容易飘浮不定

心念无色无相,纷沓而至,神游虚空,是识的基础,

能够调伏心的人,解脱魔障。

僧珈逻仕达是沙瓦提城的一位长老比库。他的妹妹生下儿子时,以他的名字为名。这男孩后来也出家为比库。有一次这年轻比库停留在某个村子的精舍时,有人供养他两件袈裟,他决定把其中一件供养给长老比库——他的舅舅。

结夏安居以后,年轻比库就去找长老比库,并把袈裟供养给长老比库。但长老比库说自己的袈裟已经足够了,所以加以拒绝。年轻比库多次恳请,但长老比库坚决拒绝。年轻比库因此十分伤心,认为舅舅不喜欢他。他甚至觉得既然舅舅坚定拒绝与他共享必需品,他最好还是还俗,过世俗的生活。

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心念纷飞,思绪紊乱,心中想着:还俗后,就卖掉袈裟,买只母羊,然后快速生育,就有足够的收入,娶妻生子,他再携带妻小搭车去探访舅舅。他甚至想到在路途上,他会告诉妻子,由他来照顾孩子,但她却要他驾车,不要管孩子的事,而他坚持要照顾孩子,就去抢孩子,结果孩子却掉下车子,被轮子辗过,他非常忿怒,拿棍子要打老婆。

其实,这时候,他正用扇子帮舅舅搧凉,但由于胡思乱想,而不小心打到长老比库的头。长老比库明白年轻比库的心念,就告诉他:「你自己不能打老婆,怎么来打舅舅呢?」年轻比库十分惊讶,局促不安地想立刻离开精舍。但长老比库却设法带他去见佛陀。

佛陀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很仁慈的告诉年轻比库,人心旁鹜不定,即使是遥远的东西,心都能够加以胡思乱想。所以人应努力使自己从贪、瞋、痴三毒中解脱出来。

心猿意马的比库

心不安定,不了解正法,

信心又不坚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

心无贪欲,也没有瞋恚,

同时超越善与恶(注1)并且精进修行的觉者(注2),

毫无恐惧。

从前,沙瓦提城有一个人在森林里寻找走失的牛时,突然感觉十分饥饿,就到村子的精舍去。精舍里的比库就给他一些食物吃。吃的时候,他突然想到既然每天勤奋工作,还不够温饱,那么出家或许不失个好主意。

所以,他就恳求比库让他加入僧团。出家后,他尽责守分,同时因为有足够的食物,不久就长胖了。过了一阵子,他却厌倦外出化缘的日子,就还俗了。又过了一些日子,他却又觉得世俗生活艰辛,所以二度出家。但不久,又还俗。由于意志不坚,所以断断续续的出家、还俗六次。人们就称他为「质多沙利子」(意思是心意不坚定的人)。而在这期间内,他妻子也怀孕了。事实上,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脱离世间,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不论身为比库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乐。

后来,有一天,他进入卧室时,碰巧看见妻子正在睡觉,而且大声打鼾,张开的嘴巴也流出口水。看见妻子这个样子时,他明白身体不净的道理,并且如是思考:「我几次出家半途而废,就是因为迷恋如此德行的妻子!」当下他拿着黄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不停的念着「无常」、「苦」,而证得初果。

到达精舍时,他再度请求加入僧团。

「我们无法再接纳你!几次剃度下来,你的头已经像磨刀石了。」比库们拒绝他的请求。

但他坚决地请求,最后,比库们又起了怜悯心,让他再度加入僧团。过了几天,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了。

后来,比库见他这次出家这么久,感到惊讶,就问他原委,他回答说:「我以前会还俗,是因为仍有执着,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从前质多沙利子的心意不够坚定,而且不了解佛法,但他现在已经是个舍弃所有执着(注3)的阿拉汉了。」

备注:

1. 阿拉汉超越善恶,所以阿拉汉的作为不落善恶范围。这不是说阿拉汉无所事事 。相反地,阿拉汉积极任事,而且一无私心,所作所为都为了引导别人走向修行的道路。一般认为阿拉汉的作为是善的。但阿拉汉的行为不会为自己创造善报。阿拉汉仍然要承受过去所做业的业报。阿拉汉不作新业,阿拉汉的所有作为称之为「无记(KIRIYA)」,而不是业,所以从道德观点而言,不会产生效应。阿拉汉如实知见,所以不落因果律。

2. 此处的觉者指的是阿拉汉。阿拉汉并不是不睡觉。他们不论清醒或睡眠时,都是精进的,因为阿拉汉永远具足正信,精进,正念,正定和慧等五种德行。

3. 也许有人会问质多沙利子是否不应该抛妻离子?但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佛陀时代的印度,能舍弃世间出家为比库,被认为是相当尊贵的行为。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架构下,比库家里的其它成员也乐于照顾他的妻子儿女,因为比库出家修行,已经做了重大的牺牲,更何况他的修行目标是要成为圣人。

身体发臭的比库

人生苦短,

此身不久将意识全无地躺在地上,

一如无用的木材。 (偈 41)

普提珈塔提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身上首先长满小疔,然后变成大的伤口,后来这些伤口破裂开,他的袈裟受到脓血的玷污,而变得黏腻腻的,身体也开始发臭,因此获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称呼,意思就是发臭的提舍比库,其它的比库因此弃他于不顾。

佛陀知道他悲惨的状况,也预知他马上就要证得阿拉汉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边去,并且亲自烧了一些热水,然后到他躺着的地方,抓住床沿。这时候,其他比库才聚集过来,佛陀就叫他们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涤身体,同时也一并洗涤、晒干袈裟。这时候,他的身心焕然一新,就系念在前。佛陀站在床头,告诫他说,生命消失时,身体就像木头一样,一无是处,而被放在地上。佛陀说法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不久之后,也入灭了。佛陀要其它比库将他火化,将骨灰纳入浮图中。

有人请问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身体为何会发臭,佛陀说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某一前世是个残酷的捕禽人,经常设陷阱捕捉鸟类。抓到之后,就折断鸟的翅膀和脚,防止它们飞走。由于这些恶业,所以今生身体发臭。

佛陀最后说:「比库们!你们出家为比库,父母无法照顾你们,若不彼此照顾,谁会照顾你们?请记住,谁看护比库,就等于看护佛陀!」

骚扰比库的精灵

人应该明白色身像陶器般脆弱,

而妥善护卫心,一如护卫坚固的城市;

并且以智慧破除魔障,勤习止观,但不可执着 。

沙瓦提城里的一群比库分别获得佛陀给予的禅观指导后,就到离城很远,一处适合禅修的丛林去禅修。原先林子里的守护精灵觉得,如果比库们要停留在林子里,那么它们就不适合栖息在树上。它们也认为比库只会停留一夜,所以就离开树上,到地面上来。

但过了十四天,比库们仍在林子里,它们猜测比库们可能要在此结夏安居。果真如此,它们就被迫要在地面生活一段时间,因次决定发出鬼般的声音,制造恐怖的景像来吓走比库们。从此以后,它们有时候幻化成有身体无头,或有头无身体的鬼魅等等。比库们非常气愤,就离开林子,回城里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准备任何的武器,佛陀要他们再回去,但要预先准备好适当的装备。佛陀就教导比库们《慈经》,这就是适当的武器装备。

佛陀告诉比库们要诵读《慈经》,并把善意散播给林子里所有的众生。对任何众生也不可心生瞋恨或心怀恐惧。比库们就回到原来的林子,并且遵照佛陀的方法做,精灵们得到善意心念后,立即展现欢迎的诚意,不再干扰比库的禅修。他们欣然留在地面上,林子里因此一片和谐安祥,不再有鬼嚎、魅影的情形。比库们也可以禅修观身,而明白人身脆弱无常的道理。

牧牛人难屠

错误的心念 (注),比任何敌人或仇家的伤害更深。

难屠替一位富翁看顾牛只,虽然只是个牧牛人,但他尽可能存钱。有机会,他就到富翁的家去,也因此有些机会能够遇见佛陀,并且聆听佛陀说法。难屠也曾邀请佛陀到他家去,但佛陀却说时机尚未成熟,所以并未答允。

过了一阵子,有一次佛陀和众多比库突然改变行程,要到难屠家去,因为佛陀了解,难屠正确明白佛法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接连好几天,难屠都很恭敬地接待并且供养佛陀和比库们。最后一天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也证得初果。当天佛陀和众多比库要离去时,他更亲手拿着佛陀的钵,送佛陀一程之后,才顶礼回家。

就在这时候,一位难屠长期仇敌的猎人射死难屠。走在后面的比库发现难屠的尸体后,赶上来报告佛陀:

「因为您的莅临,难屠作了大量的供养,并陪您走了一段路,才会在回家的路上为人射死。」

佛陀回答道:「比库啊,不管我来不来,由于以前的业,难屠都难逃死亡。所以大家应了解,错误的心念比敌人和小偷伤害人更深,对抗危险的唯一保障是正确的心念。」

)指十种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两舌、恶口、绮语、悭贪、瞋恚和邪见。

变性人

善念 (注)的法益,胜过父母亲朋的爱护与照顾。

梭儒亚是一位富翁。有一次,他与一个朋友带着一群仆人搭乘华丽的马车前去沐浴。当时,马哈咖吒那尊者正在整饬衣服,准备入城化缘。梭儒亚瞥见尊者金色的皮肤时,内心想到:「这比库如果是我妻子多好。或者我妻子的肤色能像这样就好了!」不久,他发现自己的性别神秘的变了。他感到非常的羞耻,而决定离开故乡。这时候,身为女儿身,他用刻有名字的印章向一群准备前往怛剎尸罗城的人恳请,让他搭便车。这时候,他的亲朋好友到处找他,却遍寻不着。

到达怛剎尸罗城后,那群人中有一个人就向当地一位年轻的富翁提及同来的女性—— 梭儒亚,年轻的富翁发现梭儒亚十分美丽,而且与他的年龄相当,就与他结婚,梭儒亚也因此生了两个儿子。其实,当初身为男子时,他已经有两位女儿了。

有一天,故乡一位富翁的儿子,也是梭儒亚的老朋友来怛剎尸罗城。梭儒亚就请他来家里,这人感到十分讶异,因为他根本不认识她,就问她是否认识他。她回答是,并垂询她亲朋好友的近况。这人告诉她,有一位富翁神秘失踪的事。这时候,她才向他透露她就是那位失踪的富翁,并且把自己因为看见比库时心中升起错误的念头,性别因而改变,以及与此地年轻富翁结婚的来龙去脉告诉他。这人劝他向马哈咖吒那尊者请求宽恕。

马哈咖吒那尊者于是被请来接受供养,供养后,她被带到尊者面前来解释一切原委,并恳请尊者宽恕。

当尊者说完:「起来吧!我宽恕你!」之后,梭儒亚马上恢复男人身份。这时她丈夫说:「朋友!既然你是这两个男孩的妈,而我是他们的父亲,他们真的是我们的儿子,所以你可以继续住在此地,不要沮丧!」

梭儒亚回答道:「朋友!我首先是男子,后来变成女人,现在又变回男人;同样地,先是两个女儿的父亲,最近又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一生中经历过这两次性别的转变后,我已经厌倦世俗生活了,我现在要出家为比库,并在尊者指导之下修行。以后照顾孩子就是你的责任了,请不要疏忽了!」

说完之后,梭儒亚拥抱、亲吻两个男孩,然后把他们交给他们的父亲而出家了。他也向那位协助他找到尊者,并且得到尊者宽恕之后有机会出家,而从事生命中最终目标——止息所有苦痛的年轻人致谢。

马哈咖吒那尊者于是帮他剃度,使他成为比库,他于是努力修行,后来,又跟随尊者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

后来,人们常问他究竟比较喜欢两个女儿或亲生的两个儿子。他说比较喜欢亲生的儿子。但人们经常问及这个问题,使他感到非常困惑、羞愧,就单独一人精进修行,并且观身无常。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同时具有非凡的智慧和神通。人们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就说自己对任何人都没有执着。听他这么回答的比库们却不相信他的话,就向佛陀请教梭儒亚两种不同回答的涵意。佛陀说:「梭儒亚现在的回答和以前不同,是因为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没有任何的执着。正确的心念带给他的喜悦,不是身为父亲或母亲能够做到的。」

)指十善念:布施,持戒,修禅定,恭敬,作事,回向功德,随喜功德,听法,说法,正直见。

第四品 华品

观身

谁能如实知见六道轮回,谁能如实知见三十七道品,

一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 ?

学地比库(注)如实知见六道轮回和三十七道品,

正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

一群比库随从佛陀到一个村落之后,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傍晚时分,这群比库聚在一起讨论当天的行程,尤其是山形地势等。他们讨论到底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是泥土地或沙地,红土或黑土等。这时候佛陀来探视他们,知道他们谈论的话题时,佛陀告诫他们:「你们所谈的山川地势等,是身外的环境,你们最好观身,并努力去了解其中涵意。」

佛陀接着说:「透过观身,比库可以了解世间、诸天与地狱,也可以明白奥妙的佛法就像园艺专家精心设计的花园。」

这些比库听闻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专心思考佛陀地教诲,终于涤尽内心所有的烦恼,证得圣果。

)学地比库:已证初果,但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

观身如镜的比库

人应该观色身如泡沫幻影,

摧毁爱欲,脱离生死轮回。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时,有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到一处森林里去禅修。

他虽然很精进,却进步不多,因此对自己不满意,并且想道:「我要回去,请佛陀另外给一个比较适合我气质的题目。」想完之后,他就出发回揭达林给孤独园。

途中,他遇见海市蜃楼,仔细思惟之后,他明白这种现象不过是水的幻影而已。人的血肉之躯同样也只是生老病死的幻像,实际上无我。他当下继续禅观海市蜃楼的幻像。后来,他又到阿致罗筏底河边洗浴,洗完后坐在河边的树下休息时,看见飞溅的水花泡沫时,他明白血肉之躯的无常。

这时候,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中,看见他的情形,就放光,向他说法:「比库!你的观念正确,继续保持下去,能够观身如水花般无常,幻影般无我是很好的事。」

佛陀告诫后,这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琉璃王报复释迦族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着的人,沉沦生死,

一如洪水冲走沉睡的村落。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希望与释迦族缔造姻亲关系,就派遣使节到迦毘罗卫城,请求与释迦族的一位公主结婚。释迦族的王子们不想冒犯巴谢那地王,就答应他的请求,但他们却送给他一位美丽的女孩,而不是公主,这女孩是马哈男与一婢女所生的。不知情的巴谢那地王立这位女孩为妾。后来,这女孩生下一位王子,并且命名为琉璃。王子年满十六岁时,被派去拜访外祖父马哈男和释迦族的王子们。他受到某种程度的款待,但所有比他年轻的释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到一个村落去,以避免向王子致敬。过了几天,王子一行人折返回国。王子刚动身没多久,一个女仆就被传唤来用牛乳清洗王子坐过的地方。这女仆一面工作一面呢喃道:「这是那个婢女的儿子坐过的地方。」这时候,一位被王子派遣回来拿东西的随从偷听到她的呢喃,就去向王子报告说,王子的母亲茉利夫人事实上是婢女的女儿。

王子知道真相后,极端愤怒,发誓有一天要毁灭所有的释迦族人。后来他当了国王,果真发兵攻打释迦族,并把除了马哈男身边的人和少数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格杀殆尽。事后,他和军队在返国的途中驻扎在阿致罗筏底河床。当天晚上,河的上游地带暴雨倾盆,暴涨的河水如万马奔腾地把他和军队一齐冲入大海。

听到这两件悲惨的事故,佛陀向众比库解释,他的亲人——迦族的王子们在前世曾经在河中用药毒鱼,所以今生才会集体丧生。

至于王子和他的军队,佛陀说:

就像洪水冲走所有沉睡中的村民一样,死神带走所有迷恋感官享乐的众生。

往生三十三天的女信徒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着,

又无法厌足贪欲的人,沉沦生死。

葩倜扑姬喀枯玛莉是沙瓦提城的女信徒,十六岁时就结婚了,并且育有四个儿子。她很有德行,喜欢以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布施修行的人。她经常到僧团精舍去清洗房舍,装满所有瓶罐的水并且做其它的杂事。她知道自己的前世是三十三天王的妻子之一,同时 ,她还清楚记得她是在所有的人都到花园摘花嬉戏时往生到人间的。所以,每次供养比库或做其它的功德时,她都渴望将来能往生三十三天,再做三十三天王的妻子,一如前世般。

有一天,她生病去逝了,并且正如她热烈期望地往生三十三天,成为三十三天王的妻子。由于三十三天的一天等于人间的一百年,所以她再往生三十三天时,三十三天王等人还在花园里玩,几乎忘了她的存在,所以当她再度加入时,三十三天王问她一早上都到那里去了,她告诉他,自己已经到人间走一回了。

这时候,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葩替扑姬喀枯玛莉去世的事。佛陀说:

生命是短暂的,人还未能满足感官欲望时,死亡已经夺走人的生命。

吝啬的富翁

智者进入村落时,就像蜜蜂入花丛,

只知采蜜,不伤害花卉和色香(注)。 (偈49)

王舍城附近的萨卡罗村子里住着一位吝啬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做憍尸罗。有一天,富翁与太太要烘焙一些糕饼,但为了避免与别人分享,所以就在房子的最顶层秘密烘焙。

当天早上,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富翁夫妇即将可以证得初果,就派遣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富翁的家去,并且交代尊者在中饭之前把富翁夫妇请回精舍。马哈摩嘎喇那于是运用神通,一眨眼就到达富翁的家,到达之后,他就站在窗子外面。富翁请尊者离开,但尊者不予理睬。最后,富翁告诉太太:「做个小糕饼给他,打发他走!」富翁太太就拿了一小面团,放在烘盘上,但面团却胀大起来,并充满整个烤盘。富翁认为一定是太太用了太多的面团,所以就亲自另外拿了一块小小的面团,放在烘盘里,但面团也一样胀大,试了好几次,不管用多么小的面团,他们就是无法如愿地烘焙出很小的糕饼。最后,富翁只好叫太太从篮子里随意取出一块给尊者,但当他太太正要拿出糕饼时,所有的糕饼全粘在一起,无法分开。至此,富翁对糕饼倒尽胃口,就把整篮的糕饼都送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尊者这才向他们谈有关布施的佛法,他也向富翁夫妇说,佛陀和其他比库正在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等他们,富翁夫妇便带着糕饼随尊者去见佛陀,并用糕饼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宣讲布施的佛法,富翁夫妇两人因而了悟佛法。

 

() 注释家对本法句的解释略有不同:

达摩难陀上座认为这句法句的意思是说:智者不伤害村民的信仰、慷慨和财富;

Narada 上座则认为是:不造成任何人的不方便;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尊者则说:智者入村落化缘时,也提供世人做功德的机会;

了参法师在《南传法句经》的翻译则未加任何注解。

不要理睬他人的诅咒

沙瓦提城里有位富有的女士,是裸形苦行者——潘谛格的信徒。她的强烈信仰,使她对待潘谛格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她有很多的街坊和朋友都是佛陀的信徒。这些朋友经常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说法。每当她听到这些朋友称赞佛陀时,她也想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陀开示,但几次都被潘谛格阻止。

既然无法亲自前往,她就要儿子去请佛陀到家里来接受供养。她准备了特别的食物,供养之后,佛陀宣说随喜。第一次听到佛陀用宏亮的声音宣说奥妙的佛法时,她的身心充满喜悦,并不自觉的喊着:「说的好!说的好!」

隔壁的潘谛格听到她喜悦的呼喊声时,想道:「她不再是我的弟子了!」他愤怒地走出他的房间,向她和佛陀诅咒,并且一路诅咒地离开她家。

这件意外使她十分尴尬、羞愧,再也无法专心听佛陀说法。佛陀劝诫她不要理睬那些诅咒和恐吓,应该正念现前地观照自己的善恶行为。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证得初果。

不探查他人过错,不管他人已作、未作,

只应该察觉自己做了什么事,什么事尚未作。

应该礼敬谁

人若不能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

无法得到善果,

就像美丽但毫无香气的花朵。 (偈51)

人若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

必得善果,

像美丽又芳香的花果。 (偈52)

沙瓦提城的佛陀信徒乔塔帕哩已经证得二果。有一次,他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听佛陀说法时,巴谢那地王突然也来了。乔塔帕哩没有起身,因为他认为若起身,可能会被认为是向国王,而不是向佛陀表达敬意,国王却引以为侮辱而非常愤怒。佛陀知道国王心中的不满,就向国王赞叹乔塔帕哩的德行及对经藏的娴熟。佛陀的解释让国王释怀,并对乔塔帕哩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国王再次遇到乔塔帕哩时,请他为两位妻妾教导佛法,乔塔帕哩委婉的拒绝,并建议国王请佛陀另外派比库担任这份工作。佛陀就指定阿难固定到王宫,向皇后玛莉咖夫人和行雨夫人说法。后来,佛陀问阿难,两位后妃的进展如何,阿难说,玛莉咖夫人认真修习,但行雨夫人却不专心。

佛陀说,只有专心、敬谨、认真修行,并且精进奉行的人,才能得到佛法的法益。

最虔诚的女信徒

人应该作种种善事,

如同众多花朵可以制作很多的花圈(注)。

维沙卡的父亲陀难闍那是跋提的富翁,她的母亲是须摩那德咪。她的祖父泯兔则是高沙喇国最有钱的五个人之一。她非常年轻的时候,佛陀曾经来过跋提。当时,她的祖父带她和她的同伴去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他们全都证得初果。

长大后,她嫁给沙瓦提城另一位富翁弥迦罗的儿子富楼那凡达那。结婚当天,她父亲告诉她做一个尽责的妻子要遵守十条规章:

1.不可以把家中的火拿到屋外。

2.也不可以把屋外的火拿入家里。

3.借东西给那些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的人。

4.不借东西给那些不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的人。

5.不管对方是否也有雅量借东西给别人,都可以借东西给对方。

6.愉快的坐。

7.愉快的吃。

8.愉快的睡。

9.照顾火。

10.尊敬家神。

这些条文的意义如下:

1.火代表谤诽,为人妻子不可以向他人诉说丈夫和公婆的坏话。他们的缺点和家庭争论也不可向外人道。

2.为人妻子也不可以听东家长西家短。

3.借东西给有借有还的人。

4.不可借东西给有借不还的人。

5.对穷困潦倒的亲朋,即使不还,也要借给他们需要的东西。

6.为人妻子见到公婆时,当起身敬意,不应坐着不理。(对其他长者亦然)。

7.公婆丈夫照料妥当后,妻子方可进食,也应该确保仆人受到妥当的照顾。

8.这不是说为人妻子可以尽情睡眠,相反地,为人妻子入睡前,应确定所有门窗都已关好,仆人也已善尽职责,同时,公婆丈夫已经入睡后才安心休息。

9.公婆和丈夫应视之如火般的谨慎照顾。

10.礼敬公婆和丈夫一如家神。

有一天,她的公公弥迦罗正在进餐时,有一位比库到他家门口化缘,弥迦罗完全不予理睬,她看见这情形,就对比库说:「请尊者原谅!我公公只吃陈腐的食物。」这时候,她公公听见她这么说,非常生气,就要她离开这个家。她不愿意离开,反而请当初结婚时,她父亲派遣陪她过来夫家,方便她日后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可以谘询的八位长者前来仲裁。长者们来到后,她的公公告诉他们:「我用金碗吃饭时,她却说我在吃陈腐的食物,由于这种犯上的行为,我要赶走她!」她解释说:「当我发现公公完全不理睬站在门口化缘的比库时,我在心里想:『既然我公公这一生从来没有做任何的功德,他不过是享受过去世的福报(陈腐的食物)罢了。』所以我才说:『我公公只吃陈腐的食物。』这样的说法难道错了吗?」

最后,这八位长者认为她没有犯错。她于是说,身为一位对佛法有绝对信心的人,她无法留在对比库不表欢迎的家庭中。她又说,如果不能邀请比库到家里来供养,并做其它布施,那么她就要离开这个家庭。她公公因此答应她所有的要求。

第二天,佛陀和众多比库就被邀请前来接受供养。正要供养的时候,她请她公公一起来供养,但为他所拒绝。供养之后,她再次请公公来听佛陀的开示,她公公也觉得不应该再拒绝,但他修苦行的师父却不让他去。结果她公公只好在布幔后面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她公公的善业成熟,就证得初果。他因此非常感激佛陀和她,并宣称她就像他的母亲一般,也因此,人们称呼她为鹿母(因为弥迦罗的意思是鹿)。

后来,她生育了几位儿女。当年结婚的时候,她父亲曾送她一件镶有珠宝、价值连城的外套。有一天,她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觉得这件外套太沉重,就脱下来,用围巾包好,交给仆人保管。但这仆人却粗心大意地把它遗落在给孤独园。她要仆人回去找,但告诫他:「回去好好找找看!如果阿难尊者已经找到了并且收起来,就不可以要回来,我要把这外套捐献出去。」阿难尊者当时负责保管所有信徒遗留下来的东西。但阿难尊者不接受她的好意,她便决定义卖这件外套,把所得的款项捐献出来。但没有人能出得起适当的价钱,所以她就自己买下来,并用这笔款项兴建东园鹿子母讲堂。

讲堂捐献仪式完成之后,当夜她召集家庭所有的成员,并告诉他们,她所有的心愿都已完成了,接着她就绕着讲堂走,同时唱颂偈语。这时,一些听到声音的比库以为她在唱歌,就向佛陀报告。「她是不是精神错乱了?」他们问佛陀。

佛陀解释道:「今天,她已经完成累世以来的愿望,也由于这种成就感,她才会这样心满意足,而用唱诵偈语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她决没有精神错乱的现象。累世以来,她就是个大布施者和积极提倡佛法的人。」

佛陀接着说,莲华上佛时,她有个朋友是主要的女信徒和赞助者,她在羡慕之余,也发愿希望能具有同样的德性,所以在一连七天供养该佛和众多比库后,她发了最诚挚的愿望,希望在未来世能成为未来佛的主要女弟子和赞助者。

莲华上佛就运用神通,观照未来,得知她在未来世会实现她的愿望,所以就授记她的愿望会实现,后来的咖沙巴佛也为她授记。

佛陀最后结论道:「维沙卡在前世强烈渴望做善事,并且确实完成很多善业。就像花艺专家利用一大片的花来制作很多的花圈。」

(注)本法句的意思是说,人可以出于正信和慷慨的财施来完成很多善业。

阿难尊者的疑问

花香、檀香、多伽罗香与茉莉花香都无法逆风飘香,

只有具足戒行的人,名声飘送四方。 (偈54)

檀香、多伽罗香、莲花香与茉莉花香,

诸香中,戒香为最上。 (偈55)

一天傍晚,阿难尊者独自静坐时,想到一个问题:

「草木花根的香从来都是顺风飘散,不能逆风送香,难道真的没有香气既可以顺风飘送,也可以逆风送香吗?难道没有弥散全世界的香吗?」

佛陀回答道:「阿难!若有人皈依佛法僧三宝,守五戒,慷慨布施,不吝啬,这种人真正具有德行,值得赞叹。他(她)的声誉会四方传播,不管住在那里,所有的比库、婆罗门和居士们都对她(她)赞叹不已!」

沙咖天帝供养马哈伽沙巴尊者

多伽罗香和檀香的香气微弱,

戒香最佳,甚至香飘诸天。 (偈 56)

马哈伽沙巴尊者出定(注)后,到王舍城的贫民区去化缘。他化缘的目的是希望提供机会给一位穷人,让他能够经由供养出家人而获得大功德。这时候,沙咖天帝也期望能够供养马哈伽沙巴尊者,就与妻子乔装成贫苦的老纺织匠,到王舍城来。当马哈伽沙巴尊者到达他们家门口时,他就用饭和咖哩装满马哈伽沙巴尊者的钵。当马哈伽沙巴尊者闻到咖哩的香味时,他明白供养的人不是凡人,而是沙咖天帝本人。沙咖天帝因此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且告诉马哈伽沙巴尊者,说自己也很可怜,因为没有供养任何人的机会。说完话后,他向马哈伽沙巴尊者礼敬,然后夫妻两人就离开了。

这时候,佛陀在精舍里看见沙咖天帝夫妇两人离去,就告诉众多弟子有关沙咖天帝供养马哈伽沙巴比库的事。弟子们想不出来,沙咖天帝怎么会知道马哈伽沙巴尊者出定,而且知道这正是供养马哈伽沙巴的好机会?他们因此向佛陀请教。

「像马哈伽沙巴比库这样有德行的人,名声四处远播,甚至天神也知道。也因此,沙咖天帝亲自前来礼敬。」佛陀如是回答。

备注:指「灭尽定」,涤除精神污垢的圣人可以透过意志力量暂时止息意识的流转,精神活动全部止息,呼吸甚至也停止,这时候,圣人没有任何的危险。诸佛、独觉佛和阿拉汉在生时证得涅槃究竟法喜的期间即是「灭尽定」。

自杀时证得圣果

魔波旬不知持戒严谨、不放逸、智慧解脱的人往生何处。 (偈 57)

瞿低迦尊者有次在马嘎塔国仙人崛山边精进修习清净和止观,正当他证得禅定时,却生病了,而影响他的修行。尽管如此,他仍然努力修行,但每次有所进步时,都被病魔摧毁殆尽。这种情形前前后后发生六次。最后,他决心要证阿拉汉果,即使因此丧生,也在所不惜。下定决心后,他毫不休息的精进修行,最后甚至决定自杀(注),以苦痛做为禅观的对象。他就用刀割自己的喉咙。这时他全心观苦,心无旁骛而在逝世前证得阿拉汉果。虽然苦痛降临时难以集中意志,但他却表现出超强的决心和意志。

魔波旬知道瞿低迦入灭后,想知道他究竟往生何处。但遍寻不着,他就化身成年轻人,前去请教佛陀。

佛陀说:「明白瞿低迦往生何处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他已经究竟解脱精神烦恼,证得阿拉汉果,不再轮回了。魔波旬!你的能力不足以知道阿拉汉入灭后往生何处。」

备注:「自杀」是否恰当不在本故事讨论的范围,因为瞿低迦已经涤除所有的贪爱,而且证得阿拉汉果后,世俗的道德不再具有意义。

供养智者,测试其智慧

如同美丽馨香的莲花可以在路边的废土堆中绽放,

究竟圣者的弟子以智慧照耀无明众生(注)。

沙瓦提城的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是好朋友。尸利掘是佛陀的信徒,迦罗发谛那则是苦行者耆那教的信徒。耆那教徒一直敌视佛陀。迦罗发谛那在耆那教徒的怂恿之下经常向尸利倔说:「跟随佛陀有什么好处?来吧!追随我的师父吧!」听多了,尸利掘就反问他:「你的师父究竟有什么义理?」迦罗发谛那回答说:他的师父们无所不知,智慧具足,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且洞悉别人的心念。尸利掘就邀请他们到家中来接受供养。

尸利掘想测试耆那教徒是否真的能知过去、现在与未来,并具有他心通。所以事先挖了既深且长的壕沟,并在其中填满污秽物,座位也不怀好意地预先安排在壕沟上。同时,准备了很多用布片和香蕉皮覆盖的瓮,使人误认其中装满米饭和咖哩。耆那教徒来他家的时候,他要他们依序进入,并站在个人的位子上,然后同时坐下。这时候,脆弱的绳子应声而断,所有的耆那教徒都掉落污秽的壕沟中。尸利掘就嘲笑他们:「如果你们真的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怎么会不知道别人的心念呢?」所有的耆那教徒都又惊吓又尴尬的落荒而走。

事情发生后,迦罗发谛那自然对尸利掘十分愤怒,好一阵子两人互不言语。后来他决定回敬尸利掘。有一天他佯装怒气已消,请尸利掘代为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接受供养。尸利掘就去邀请佛陀,他向佛陀报告自己曾经“款待”耆那教徒的经过,他也表示很担忧这次的供养可能是迦罗发谛那的报复,所以他请佛陀审慎考虑是否要前去接受供养。

但是佛陀透过神通,预知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都将证得初果,所以就接受邀请。迦罗发谛那也挖了填满煤炭的壕沟,并用蓆垫覆盖。第二天,佛陀和比库们抵达迦罗发谛那的家。当佛陀踏上草垫时,草垫和煤炭奇迹般的消失了,而车轮大的莲花却大肆绽放,佛陀和比库们就坐在莲花座上。

迦罗发谛那看见这种奇迹时,非常惊讶,他向尸利掘说:「好兄弟!帮帮我吧!由于报复的欲望,我已经犯了大错,我邪恶的陷阱并没有影响到佛陀和众多比库;我没有准备任何食物,厨房的锅子也是空空的,帮帮我吧!」

尸利掘要迦罗发谛那再到厨房看看。迦罗发谛那一到厨房,赫然发现所有的锅子都装满了食物。他惊讶不已,但也十分快乐,心情为之一宽,就用食物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就诵随喜,并且说:「无明众生缺乏智慧,所以无法领会佛法僧的殊胜,他们就像盲人。相反地,有智慧的人眼光睿利。」

佛陀接着次第说法,迦罗发谛那也专心听法,喜悦渐渐盈满身心。听完佛陀说法后,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都证得初果。

从此以后,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恢复友谊,同时积极护持佛陀和比库们,并且捐献钱财来弘扬佛法。

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比库们纷纷议论莲花从煤炭壕沟绽放出来的事,佛陀说这种奇迹不是第一次发生,佛陀因此叙说迦提罗树炭火本生谭。

<备注>

佛法不谴责任何人。因为即使看来最差劲的人,也只表示他(她)的崇高德性暂时隐伏不现而已,一如莲花生长在污泥中。

第五品 愚品

巴谢那地王迷恋他人妻子

对失眠的人而言,长夜漫漫;

对满心忧郁的人而言,路途遥远,

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人,生死轮回漫长。

巴谢那地王有一天在城里巡视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伫立在她家门口。剎那间,国王就迷恋上她,而想要占有她。他探听到她是位已婚妇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宫中来服务。后来,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莲花与红土,而且在当天傍晚以前赶回沙瓦提城,以供国王沐浴。事实上,国王居心叵测,企图在她丈夫无法于规定的时间内返回时,予以杀害,然后横刀夺爱。

这女子的丈夫匆忙之际拿着她准备好的餐盒后就出发了。在路上,他与一位出门在外的旅客共享食物,后来他又向河中洒米,同时大声说道:「河的守护神灵和天龙们,巴谢那地王派我去摘取一些莲花和红土。今天,我已经和旅人共享餐点,也喂养了河中的鱼,现在我和你们分享我今天所做善业的功德。请送我莲花和红土吧!」一位神灵听见他的话,就示现成一位老人,送他莲花和红土。

当天傍晚,国王唯恐他真的准时回来,就叫人提早把城门关了。妇人丈夫回来时发现城门已经上锁了,就把红土黏在城门上,花插在红土上,然后大声说话:「城内的人,请帮我作证,我今天准时完成任务,国王却无理的想杀害我!」说完话后,他就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寻求佛陀的慰藉与保护。

当天晚上,国王欲火中烧,无法入眠,脑子里想的尽是明天要如何杀死妇人丈夫而占有妇人。子夜时分,国王听见奇怪的声音,大吃一惊,居然不知该怎么办,皇后玛莉咖夫人就劝国王去请教佛陀。佛陀于是告诉国王,过去佛时,有四个人因为在世时累积邪淫的恶业,所以现在地狱中受苦,发出这些诡异的声音。国王听完之后,明白其中的含意,知道自己的行为邪恶及造作恶业的可怕,他下定决心,不再迷恋他人妻女。

「毕竟是这样迷恋他人妻女的欲望在折磨我,使我彻夜无法安眠。」他如此自忖着,然后向佛陀表白:「我现在才明白对失眠者而言,夜是多么的长。」这时候,站在旁边的妇人丈夫也说:「佛陀!这一整天奔波下来,我也才了解,心有牵挂的人,旅程多么漫长。」经过这件事后,二人都获益良多。佛陀因此说:「轮回对不了解佛法奥妙的痴人而言,真是漫长!」

顽强不驯的年轻沙马内拉

如果找不到比自己更有德行或相当的人为友,

宁可独居,也不要与愚痴的人为伍(注)。

马哈伽沙巴尊者停留在王舍城时,有两位年轻沙马内拉追随他修习。其中一位恭敬、服从又尽责。另一位则付之阙如,每当马哈伽沙巴尊者告诫他不可疏忽职责时,他总是觉得受到非常大的侮辱。有一天他到马哈伽沙巴尊者的一个信徒家去,骗他们说,马哈伽沙巴尊者生病了,他们就交给他特别的食物,请他拿回去给马哈伽沙巴尊者吃。但他在半路上就吃掉这些特别的食物。事发之后,马哈伽沙巴尊者为这件事告诫他时,他非常生气。第二天,马哈伽沙巴尊者外出化缘时,这顽强、愚蠢的年轻沙马内拉留在精舍里,竟然打破所有的锅子,并且放火烧了精舍。后来,王舍城来的一位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马哈伽沙巴尊者最好独居,也不要和造成这么多问题的愚人共处一室。

)智者出于慈悲心,希望改善愚人的情况时,可以与愚痴的人来往,但不可反而受其污染。

吝啬富翁的命运

无明的人以为:

「这是我儿子,这是我的财富。」

所以安全无虞(译注);

事实上,

此身不为己有,更何况儿子和财富呢!

阿难达是沙瓦提城中非常富有的人,但却吝于布施。他常常对儿子牧拉斯里说:「不要自以为有钱,我们不应该花钱,反而要更努力累积财富,否则,财产会日渐减少。」他甚至在屋里埋藏了五瓮的金币,但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告诉儿子埋藏的地点。

富人死后,往生到离沙瓦提城不远的乞丐村。从他投胎的母亲开始怀孕起,所有乞丐的收入就减少,他们认为其中一定有个不祥的人,就逐步过滤,最后判断这怀孕的妇女就是祸首,她于是被驱逐离开村子。后来这妇女生下一个丑陋、人见人厌的儿子。每次她单独外出乞讨,就能得到与从前一样多的施舍,但若带着儿子一起乞讨时,就什么也得不到。所以等儿子长大后,她就要儿子单独外出乞讨。当他走到他前世的房子时,他前世的孙子们看见他丑陋的外表时,心生恐惧,就叫仆人把他赶走。

这时候,也在城里化缘的佛陀看见这件事情,就叫阿难前去请牧拉斯里(乞丐前世的儿子)前来一谈。佛陀告诉牧拉斯里,这年轻的乞丐实际上是他前世的父亲,但牧拉斯里不相信,佛陀就叫乞丐去挖出那五瓮金币,牧拉斯里这才相信。此后,他就成为佛陀虔诚的信徒。

译注:了参法师的《南传法句经》 Marada Thera 及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的译本皆作:「愚人如是担忧」。

如何分辨愚痴的人

自知愚痴的人,其实是聪明的人。

愚痴却自以为聪明的人,真正是愚痴的人。

有一次,两位小偷与一群信徒,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听闻佛陀说法。其中一位专心闻法,所以马上就了悟佛法。另一位却不用心,反而到处偷取信徒的钱财。佛陀说法后,两人回到第二位小偷的家,这时候,他嘲讽不偷钱的小偷:「是呀!你很聪明,但你没有钱买东西来煮!」不偷钱的小偷听到同伴的话,自忖道:「他多么愚蠢,居然自认聪明。」不偷钱的小偷就和一些亲朋到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说:愚人若自知愚昧,基于这份自知,至少可认为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自知,反而自认聪明,就真的是愚痴的人。

不能领悟佛法的痴人

真正的痴人虽然终身与智者为伍,仍然无法领悟佛法,

就像汤匙不知汤的滋味。 (偈 64)

优达夷比库喜欢坐在讲经说法的讲台上。有一次,一群来访的比库误认他也是学养丰富的比库,就向他请教五蕴,但优达夷却无法作答。因为他对佛法一无所知,来访的比库们讶异于居然有人与佛陀共住,却对心、五蕴与六根如此无知。

佛陀向他们说:「真正的痴人虽然终身与智者为伍,仍然无法领悟佛法,就像汤匙不知汤的滋味。」

智者领悟佛法

聪慧的人,虽然只与智者短暂相处,但能很快领悟佛法,

就像舌头明辨汤的味道。 (偈 65)

有一天,波婆城的一伙年轻人与一位妓女在林子里嬉戏,后来在稍事休息的时候,妓女偷拿他们的首饰而逃走了。他们就在林子里到处找她,却遇见佛陀,他们于是停止寻找,留下来专心听佛陀说法。听完后,他们就出家,加入僧团并追随佛陀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在精舍里,他们持律严谨,后来当他们听闻佛陀讲解《无始相应经》时,全都证得阿拉汉果。

当其他的比库谈到这些年轻比库这么快就证得阿拉汉果时,佛陀解释说,聪慧的人,虽然只与智者短暂相处,也可以很轻易领悟佛法,就像舌头明辨汤的味道一样。

坚信三宝的痲疯患者

无明的愚人自作孽,到处造作恶业,而受恶报。(偈66)

痲疯患者殊帕普达专心听闻佛陀说法后,很快就领悟佛法。当听法的人群散去时,他追随佛陀回精舍,这时候,沙咖天帝想测试他对三宝的信心,就出现在他面前,告诉他说:「你不过是个可怜人,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没有人可依靠。只要你否定三宝,并且说三宝对你没有任何用处,我马上就给你巨大的财富。」

殊帕普达回答道:「我决对不是个没人可依靠的可怜虫,我具有圣人所有的七圣财:信、戒、惭、愧、听闻、施和慧。」

两人对话后,沙咖天帝就到精舍,把他与殊帕普达之间的对话告诉佛陀。佛陀向他解释说,即使千百个沙咖天帝也很难左右殊帕普达对三宝的信心,使他远离三宝。一会儿,殊帕普达也来了,他也向佛陀叙说相同的事。但他却在从揭达林给孤独园回家的路上,意外死亡。这一意外是一恶灵主导的,该恶灵的某一前世是一位妓女,但被殊帕普达所杀,妓女因此发誓报复。殊帕普达的死讯传到给孤独园。比库问佛陀,殊帕普达往生何处?佛陀说,他已经往生三十三天了,并且说殊帕普达的某一前世曾经殴打一位圣者,所以今生是痲疯患者,但今生因为已经领悟佛法,于是涤清一切烦恼。

佛陀拯救无知的农人

恶业是造作之后会后悔的业;

恶业是当接受业报时,使人涕泗纵横的业。 (偈 67)

有一天,几个小偷在空旷野地分赃。分赃之后,他们就离开了,但却疏忽地留下一袋子的钱。

当天早上,佛陀用神通观察世间时,发现在那空旷地附近耕作的一位农夫会在当天领悟佛法,因此在阿难的陪同下前往该地。农夫看见佛陀时,向佛陀问讯,然后继续耕作。这时候,佛陀看着装满钱的袋子向阿难说:

「阿难!看啊!那只奇毒的蛇。」

阿难也回答:「世尊!是啊!真是只剧毒的蛇。」

说完后,佛陀与阿难就继续上路。

农夫听完佛陀与阿难的对话后,就去检查是否真有毒蛇,结果发现是一袋子的钱。他拿起袋子,并把它藏起来。这时候,被抢的人也追捕小偷到空地来,他们顺着农夫的脚迹找到农夫和钱,就将农夫痛打一顿,并把他抓到国王那里去,国王也判他死刑。

农夫因此被解送到坟场去,准备受刑,但农夫一直呢喃着:

「『阿难啊!看那毒蛇。』『世尊!是啊!真是只剧毒的蛇。』」

行刑的人听见农人一路上都重复这些话,十分困惑,就把农夫解回,交给国王,并报告这件事,国王猜想农夫可能想请佛陀作证。就带着农夫去找佛陀,佛陀因此向国王说明整件事情的经过,国王听完后,说:

「这农夫若不祈求佛陀证明他的清白,早就被杀了。」

佛陀如此回答国王的话:「智者不做会令人后悔的事 !」

信仰坚定的插花匠

善业是造作之后不会后悔的业;

善业是接受业报时,满心欢喜的业。 (偈 68)

须玛那花匠每天早上都要供应频婆裟罗王茉莉花。

一天早上,在前往王宫的路上,他遇见佛陀与比库们入城化缘。剎那间,他内心产生强烈的意念,想要用花供养佛陀。他立刻下定决心,不管国王是否因此驱逐他离开国土或是杀害他,他都要献花供佛。他果真用最虔诚的心供养这些茉莉花。佛陀与比库们于是在花团锦簇下进城,成千上百的人都出来顶礼问讯。这种场景让须玛那整个身心充满法喜。

须玛那的妻子向国王说,她丈夫未能将花送至王宫这件事与她无关。然而,事实上,国王很高兴须玛那能用鲜花供养佛陀,国王也利用这次机会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

供养之后,佛陀一行人回去给孤独园。国王就召唤须玛那到王宫来,称赞他对佛陀的虔诚信念及供养鲜花的勇气,并大大奖赏他一番。

而在给孤独园的阿难尊者则问佛陀,须玛那能从他的供养得到什么法益?佛陀解释说,须玛那不顾身家安危,而用鲜花供养,因此不会堕落四种恶趣。最后,他也一定会止息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强暴比库尼的年轻男子

愚痴的人在恶业尚未成熟的时候,以为恶业甜如蜂蜜,一旦成熟,则受苦受难。

沙瓦提城里有位大户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像朵莲花,人们因此称呼她连华色。她的美名远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还包括王子与富翁等,但她却宁可出家为比库尼。有一天,她点燃灯火,然后观火遍(注)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她一个人到森林里去独居。有一次她外出化缘时,她的表兄难它跑进她的屋舍并躲在床铺下。他一直暗恋她,所以企图以武力强暴她,等她回来后发现难它时,她说:“不要做傻事,不要伤害,不要强暴我。”但他还是强行玷污她,而后扬长而去。由于强暴圣者的严重恶行,他必然得长期承受恶报的惩罚。

佛陀知道这件不幸的事后,就请巴谢那地王来,向他说明比库尼住在森林里修行时会面临的苦难和危险。国王便在城里为比库尼兴建精舍,此后,比库尼只住在城市里。

)请参考《清净道论》上册268页。

欺骗他人的苦行者

愚痴的人虽然经年累月只吃用孤沙草尖所能掘取的少量食物,但所得到的善业仍不及明瞭正法的人的十六分之一(注)。

阎浮车是沙瓦提城里一位富翁的儿子,由于过去世的恶业,他生来具有怪癖。小时候,他喜欢睡在地板上,并且不吃米饭而吃人的粪便。长大后,他的父母就把他送给苦行的人,而当这些苦行者发现他的怪癖后,也把他赶走了。

晚上,他以人的粪便为食,白天则金鸡独立,张开大嘴。他吹嘘地说他只以空气为食,所以大口常开,而且地球无法负荷他的重量,所以一足鼎立。“我永远不坐下,也永远不睡觉!”他如此自夸。

很多人相信他,而供给他食物,但他都予以拒绝:“我只吃空气!”如果他们再三恳求,他则只取少许的草叶尖,并且说:“好了,走吧!这些小草叶尖就能够给你们足够的功德了!”

往后的很多年里,他就如此这般,裸身,秘密吃粪便过日子。

后来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阎浮车有能力于短时间内证得阿拉汉果,就在傍晚时分到阎浮车停留的地方,向他借住一夜。阎浮车用手指向山上他住的山洞。佛陀就到那里去休息,当天夜晚,诸天神来向佛陀顶礼问讯,林子里因为他们的发光而灿烂通明。阎浮车也看见这异常,第二天清晨,他就请教佛陀原因何在。

佛陀告诉他是诸天神前来顶礼问讯,阎浮车内心大受感动,就说:“您一定是真正的圣者,诸天神才会来向您顶礼问询。而我,虽然苦行五十五年,并且只以空气为食,又一脚站立,诸天神却从未来找过我!”

“阎浮车!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在骗人,但骗不了我。我清清楚楚知道,你多年来一直吃粪便,并躺下来睡觉。”佛陀回答他。

佛陀进一步指出,过去咖沙巴佛时,阎浮车曾经阻止一位比库前往一位正在供养的居士家中,而且阎浮车更把那位居士托他带给比库的供养品丢弃。由于这些恶业,今生他才会有吃粪便与睡在地板的怪癖。阎浮车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才了解自己的错误,并且深深后悔多年来欺骗众人的行径。他向佛陀跪下,佛陀也给他一片布遮身。佛陀接着向阎浮车说法,阎浮车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就证得阿拉汉果,并立刻加入僧团。

不久,阎浮车的弟子们也来了,却讶异的发现阎浮车与佛陀在一起。阎浮车比库向他们解释,他已经加入僧团,此后只是佛陀的弟子。佛陀也向他们说,虽然阎浮车修习各种苦行,但所成就的却比不上他现在修行成就的十六分之一。

()佛陀在世时的印度,经常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价值差别。

人面蛇身的饿鬼

恶业虽然不会立刻成熟,如同牛奶不会瞬间凝结,

但恶业不离愚人,时时烧炙愚人,时时烧炙愚痴的人,

如同灰烬覆盖下的活火炭。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与勒叉那尊者一齐到沙瓦提城化缘。途中他看见一件奇怪的东西,他只是笑笑(注)而不语。回到精舍后,他向勒叉那解释他之所以笑,是因为看见一只人面蛇身的饿鬼。佛陀也说,在他究竟证悟,成为佛陀当天,也亲眼目睹这只人面蛇身鬼。佛陀说,很久以前,有位独觉佛,人们若要到他的精舍,必须先通过一处田畴。这田畴的主人却害怕人们来来往往精舍会破坏田畴,就放火烧毁精舍。独觉佛只好搬到别的地方去。独觉佛的信徒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愤怒,就殴打田畴主人致死。也由于恶业的关系,他往生成人面蛇身的饿鬼。

佛陀总结的说:“恶业虽然不立刻报应,但作恶的人终将自食恶果,没有人能逃避恶业的报应!”

)诸佛和阿拉汉微笑时,不表示幽默,而是为了启发与他们同行的人发问。

谨言慎行

愚人的各种技俩只会伤害自己,破坏德行与智慧。 (偈 72)

有一次,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与勒叉那尊者一齐外出化缘时,看见一只人面蛇身的饿鬼。佛陀说,这只人面蛇身鬼的名字是沙提枯达。它在某一个过去世时,擅于投掷石头。有一天,他请求他的老师允许他练习投掷,老师警告他练习时不可以打到牛或人,否则一定要赔偿牛主人或人的亲戚,所以要他另外找目标练习。

后来,沙提枯达发现一位修行人在外化缘,他心想这是个理想的目标,因为修行人没有亲戚、没有保护人,也不是牛,不必负责赔偿。他就向这修行人投掷石头,修行人因此丧失性命。社会大众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愤怒,也杀死他。由于他的恶业,他死后堕落到悲惨的恶道 (注) 中,并且要受很长时间的苦。今生,则变为人面蛇身的饿鬼,而且他的头时时刻刻受赤红鎯头的锤打。

佛陀说:「愚人的技术只会伤害自己,而没有任何益处。」

:畜生、饿鬼、阿修罗或地狱。

信徒与固执的比库

愚痴的比库追求种种虚荣:

在僧团中坐上座,

成为精舍的住持和受他人的礼敬。

愚痴的人心中惦着的是:

「让其他比库和信徒都明白:『事情不论大小,

因为我才能成就,都由我作主』。」

所以贪与慢增长。

希达有一次遇见马哈那摩尊者--最早的五比库之一正在化缘,就邀请他到家中供养。供养后,他接着听马哈那摩说法,听完之后,他就领悟了佛法。后来,他在他的芒果园里兴建了一座精舍,来供养、照顾所有前往该精舍的比库,而殊达玛比库则是常住比库。

有一天,佛陀的两大弟子——马哈摩嘎喇那与沙利子到希达兴建的精舍来。希达在听完沙利子的说法后,即证得三果。他就邀请两人于第二天到家中供养。他也邀请殊达玛,却被拒绝,殊达玛说:「你是先邀请他们两位,才邀请我的。」希达再度邀请时,殊达玛仍然不肯。但是第二天一大早,殊达玛却出现在希达家门口,这时候,希达再次邀请他入内供养,他依然拒绝,并且说自己正在化缘,绝不坐下。可是,当他看见供养的食物时,却嫉妒马哈摩嘎喇那和沙利子,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怒火,就辱骂希达并宣称:「我再也不住在你的精舍了。」说完话后,气匆匆地离开了。

殊达玛后来向佛陀叙说整件事的经过。佛陀告诫他:「你已经打击这位虔诚又慷慨布施的信徒了。你必须回去找希达,确实向他认错 」殊达玛遵照佛陀的教诲去做。但希达却认为殊达玛必须先了解他错误的地方,才愿意接受他的道歉。殊达玛只好又回精舍去,佛陀告诲他:

「修持好的比库不能执着,不能自夸:『这是我的精舍,这是我的地盘,我的信徒等』。比库若执着这种想法,贪爱、贡高之心就会炽盛。」

殊达玛听完佛陀的教诲后,再次前往希达家,这次他们俩人和好如初。几天后,殊达玛就证得阿拉汉果。

赢得众人敬仰的沙马内拉

获得世间利益的方法

和证得涅槃的修行方法绝对不同,

佛陀的弟子应该明白这种道理,

不应该贪恋世间利益,

应该修习出离心(注)

帝沙的父亲是沙瓦提城中名声显赫的人,也经常在家中供养沙利子。所以,帝沙很小的时候,就见过沙利子很多次。七岁时,他就出家,在沙利子的座下为沙马内拉。当他停留在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很多亲朋好友都携带很多的礼物和供养品来探望他,他却觉得这些探视十分累人。所以,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他就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在那里,如果有村民要供养他任何东西,他只说:「愿你幸福,早日解脱生命的苦痛!」然后,就继续精进禅观,也因此,三个月后,就证得圣果。

结夏安居结束后,沙利子、马哈摩嘎喇那和长老比库多人来探视他。村民也趁机请沙利子说法,沙利子予以婉拒,但指定帝沙代为说法,村民则说:「帝沙只会说:『愿你幸福,早日解脱生命的苦痛!』」所以他们要求沙利子另外派别人。但沙利子坚持指定由帝沙说法,帝沙于是开始说法。

帝沙说完法时,晨曦已经初起,沙利子击掌赞叹帝沙精彩的说法,村民也深受感动。帝沙对佛法深入的了解让他们感到惊讶,他们因此庆幸帝沙能住在他们村子里。有些人则对帝沙不早些出来说法感到遗憾。

这时候,佛陀在给孤独园里,透过神通,明白村民不同的感受,就现身来化解村民的误解。佛陀到达村子的时候,村民正在准备供养的食物,村民就趁机供养佛陀。供养后,佛陀告诉村民:「各位都很幸运,帝沙能住在你们村子里。也由于帝沙在此的缘故,我、沙利子、马哈摩嘎喇那、长老比库和其他众多比库才会在此与各位相见。」佛陀的这番话,使村民们明白他们是何其幸运,便不再浪费时间去回想帝沙尚未说法前的往事。

备注:出离有三层意义:

1. 出离群众;

2. 心灵上远离贪爱;

3. 远离缘起法,趣向涅槃。

第六品 智者品

证得阿拉汉果的可怜人

人应该追随会规劝别人过错的智者,

一如追随向导前往埋藏宝藏的地点。

追随智者,较容易开发智慧。(偈166)

罗陀是个又老又可怜的婆罗门,只好寄居在精舍里,做些零碎如割草和清洁的工作。比库们都很尊重他,但当他想加入僧团时,却不愿意接纳他。

一天清晨,罗陀遇见佛陀,就向佛陀报告比库不让他加入僧团的事。佛陀知道他即将证得阿拉汉果,便召请所有的比库来,问他们:「有没有人曾经接受罗陀的服务?」

「佛陀!我记得罗陀曾经供养我一些米。」沙利子答道。

「如果这样,」佛陀接着说:「你是不是应该帮助你的施主解脱世间的苦痛?」

沙利子于是答应剃度罗陀出家,成为比库,从此以后,罗陀就正式加入僧团,并且严格遵守沙利子的教导。几天之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佛陀再度来探视比库们,他们向佛陀报告罗陀严格遵守沙利子的教导。佛陀说,比库应该像罗陀一样,遵守教导,如果犯错而受到谴责时,也不可以心生不满。

不守戒律的比库

智者应规劝忠告别人,使人免于犯错;

善良的人爱戴智者,只有恶人憎恨智者。

比库阿湿具,富那婆修和他们的弟子停留在迦罗赖精舍时,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栽种了一些果树。同时也违背一些小小戒,使得精舍吵闹不堪,而妨碍其他比库的修持。

佛陀知道以后,派遣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去劝告他们。经过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的劝诫之后,大部份的犯戒比库都改变他们的言行,但也有一些比库竟因此还俗。

顽倔不驯的阐那

不要结交坏朋友,不要与卑鄙的人来往,

应该结交善知识,且与品格高尚的人为友。

阐那是陪伴悉达多(佛陀的俗名)王子离开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时的侍者,当悉达多王子究竟证悟,成为佛陀时,阐那也出家为比库。但尽管身为比库,他却因为自认与佛陀的关系密切而非常顽强、骄慢。他经常说:「佛陀出离世间、出家修行时,只有我一人随侍在旁。但现在,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出生为婆罗门)却说他们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权指导我们!」

当佛陀纠正他的行为时,他保持缄默,事后却仍然毁谤、揶揄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两人。佛陀因此几次劝诫他:「阐那!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两人都是卓越的比库,并且善待你,你应该亲近他们,并友善对待他们!」

虽然佛陀多次劝诫,阐那仍我行我素,继续诟病、毁谤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佛陀说阐那无法立即改过,但等到佛陀入灭后,他就会知所变化。

佛陀入灭的前一夜,唤阿难到床边来,并告诉阿难在他入灭后,默摈阐那,也就是说所有的比库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邀请他参与任何事。

佛陀入灭后,阐那领教到其他比库对他的态度后,深切后悔过去错误的言行举止,因此向僧团认错和致歉。从此以后,他改变言行,并且在禅修时遵照他们的指导,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国王和大臣们证得圣果

啜饮正法的人,

内心安详,生活愉快,

智者喜悦圣者所说的正法。 (偈 79)

马哈罽宾那是鸡咕塔瓦提国王。阿娜闍是他的王后。他有很多的大臣协助他治理国家。有一天,国王和大臣外出到公园时,碰见来自沙瓦提城的几个商人。这些商人向国王转述佛法僧三宝,之后,国王和大臣们就出发前往沙瓦提城。

这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国王一行人正向沙瓦提城来,并且预知他们即将证得阿拉汉果。佛陀就到河边一棵榕树下等他们。后来,国王等人来了,看到树下休息的佛陀和他放出的六色祥光时,就走近佛陀,并且加以顶礼问讯。佛陀向他们说法,听法之后,国王等人就领悟佛法,并出家加入僧团。

王后听说国王和大臣等人前往沙瓦提城后,就召请大臣的妻子们来,她们也跟随国王等人的足迹一起前去沙瓦提城。当她们到达佛陀休憩的地方时,也看见佛陀身上放出的祥光,就向佛陀顶礼问讯。但佛陀运用神通,使她们看不见国王和其他大臣,因为她们如果看见自己的丈夫已经身着黄色袈裟,并且剃除须发时,内心一定会受干扰而无法听佛说法。顶礼问讯后,王后向佛陀请问国王现在何处。佛陀说:「先坐下来,你会看见国王的!」王后和诸位大臣的妻子听说可以看见丈夫,非常喜悦,就安心的坐下来。佛陀于是开始向她们说法。国王和大臣们在听法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而王后和诸位大臣的妻子们则证得初果。这时候,她们看到国王和诸位大臣等新出家的比库,并且认出他们,于是也向佛陀请求,允许她们出家为比库尼。佛陀指引她们去沙瓦提城,她们就依照佛陀的指示前去沙瓦提城,加入尼众僧团,不久也都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在这些国王和诸位大臣等新出家比库的护卫下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白天或夜晚的休息时分,尊者马哈罽宾那(原来的国王)经常自语:「多幸福啊!多幸福啊!」比库们听见他一天重复好几次说这句话时,就向佛陀报告。

佛陀向他们解释:「马哈罽宾那已经领悟法喜了,所以内心宁静,欢喜过日子,至于他重复所说的话指的是涅槃的喜悦!」

年轻沙马内拉的修行成就

灌溉者引水,箭匠矫直弓箭,

木匠处理木材,而智者调御自己。

磐踶它是沙瓦提城一位著名人物的儿子。他在非常年轻时,就出家为沙马内拉。出家后的的第八天,他与沙利子一齐去化缘,在半路上看见农人引水入农田,他问沙利子:

「尊者!没有心识的水,能够随人意地被导引到任何地方吗?」

「是啊!水可以被导引至任何地方。」沙利子说。

然后他们继续上路。后来,磐踶它又看见制作弓箭的人用火锻烧弓箭,使其笔直。他也看见木匠切割、刨平树木,用来做车轮。这时候,磐踶它内心如是思惟:「如果没有心识的水可以任人导引至任何地方;没有心识且弯曲的竹子可以抚直;没有心识的木材也可以做成有用的东西。那么,拥有心识的我,为什么无法控制我的内心,修行清净止观呢?」

经过这番思考后,他当下向沙利子请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间,并深刻观身。诸天神也使精舍和周遭环境保持宁静,协助他禅修。不久,就证得三果。

就在这时候,沙利子正朝磐踶它的房间走去。佛陀透过神通知道磐 踶它已证得三果,只要继续禅修下去,马上就可证得阿拉汉果,所以佛陀决定要阻止沙利子进入磐踶它的房间。佛陀就走到磐踶它的房门口,询问沙利子一些问题,使他无法进入房间。磐踶它才能证得阿拉汉果,这天正是他出家的第八天。

佛佗说:「当一个人精进修行时,甚至天神们都会来护持,我个人就亲自在门口阻止沙利子进入磐踶它的房间,如此,磐踶它才能证得阿拉汉果。」

(请参考故事「殊卡沙马内拉」)

固若磐石

如同坚固的石头不为风动,

智者也不为毁誉所动。

跋提是揭达林给孤独园的一位比库。由于个头矮小,大家就以「矮个儿跋提」称呼他。甚至有些年轻比库经常拉他的鼻子、耳朵或拍他的头而嘲笑他:

「大叔,你好吗?快乐吗?比库的生活你烦不烦啊?」

但跋提心地非常善良从不生气、也不回嘴。事实上,他的内心和神情都十分宁静安祥。

佛陀知道跋提的耐心时,就说:

「阿拉汉永不发脾气,不苛责别人,也不瞋恨他人。阿拉汉就像一座山,山不为风所动,阿拉汉也不为毁辱所动!」

这时候,其他的比库才知道跋提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辱骂比库的女人

如同深潭的水,清澈安静;

智者听闻佛法后,内心清净。

玛她是一位虔诚的女信徒。她的女儿坎南嫁到别的村子去。有一次,由于坎南回娘家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她丈夫就差信来要她回去。坎南的母亲因为要做糕饼给女婿,就要她过几天再回去。

第二天,玛她做了几个糕饼,但有四个比库来化缘,她就把所做的糕饼全部供养他们,坎南只好再留下一天,但连着三天玛她都把糕饼供养比库。因为这缘故,坎南的丈夫就另行再娶。坎南从此痛恨所有的比库,认为比库毁了她的婚姻。每次遇见比库,就予以辱骂、毁谤。后来,所有的比库就远离她家。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注),就到坎南家去,并问她:

「比库是否只取供养的食物,还是拿走不是供养的食物?」

坎南回答说,比库只取供养的东西,并且说:「比库们没有错,错在我自己。」她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佛陀的宽恕,并进一步顶礼。佛陀就向她说法,坎南闻法之后证得初果。

回精舍的路上,佛陀碰见巴谢那地王,就把坎南的事告诉国王,国王问佛陀,她是不是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并且明白佛法。佛陀回答道:「我已经教导她佛法,她也因此法喜充满。」

国王向佛陀保证,会让坎南今生衣食富足。国王回去后,就叫坎南来,并宣称:「谁能妥善照顾我女儿--坎南的人,可以收养她。」这时候一位大臣就认她为螟蛉女。这大臣告诉她:「你要供养多少,就供养多少!」从此以后,坎南每天供养所有到她家化缘的比库。

佛陀知道坎南慷慨布施时,说道:「比库们!坎南纷扰杂乱的心在闻法后已经变得清澄、祥和了。」

备注:因为这件事故,所以佛陀建议比库不要向女施主化缘。

智者不为得失所动

智者不执着世间,不与闻诸爱欲,

不论遭遇苦或乐,智者不忧不乐。

有一年,佛陀和众多比库在某一婆罗门的邀请下,到鞞兰若结夏安居。当他们到达时,这婆罗门受魔波旬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饥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众弟子外出化缘时供养极少数的食物。面对这种困境,马哈摩嘎喇那恳求佛陀允许他运用神通前往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去带食物回来,但为佛陀所拒绝。尽管情况如此困难,所有的比库并不颓丧,仍然满足于马商每天供养的少许谷物。

结夏安居结束后,佛陀等人在通知该婆罗门之后,就打道回揭达林给孤独园。沙瓦提城的人喜悦地欢迎佛陀和众多比库回来,并供养他们。

这时候,有一群人由于比库们的慈悲,而留在精舍里。这群人每次贪心地吃完比库剩下的所有食物后,就只知道睡觉,一旦醒来时,又只知道到河边去跳呀叫呀、打打闹闹地嬉戏。不管在那里,他们都行为不检,无所事事。

有一天,比库们互相讨论这群人难以驾驯的行为:「在鞞兰若时,由于饥荒,他们还相当恭敬有礼,举止也合乎规矩。现在食物充足,他们就行为不检了。」

这时候,佛陀听见众人议论的话题,就说:「愚痴的人在诸事不顺遂时,满心哀愁,神情沮丧,一旦事事如意时,则又雀跃不已。这就是愚痴人的特性;智者则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解脱要靠自己

智者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

智者也不会为了求子、财富或谋国而造作恶业,

真正的智者不应该以非法手段追求成功,

唯有如此,才是有戒行、智慧、正直的智者。(偈84)

昙弥夫妇住在沙瓦提城。有一天,他告诉怀孕的妻子说,他想出家修行,他妻子请他等孩子出生后再出家。孩子诞生后,他又向妻子重提这件事。她又要他等孩子会走路时再出家。他自忖道:「要求妻子同意我出家是无益的,我应该自己努力,解脱轮回的苦痛。」心意已定后,他就迳自出家为比库,并且依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精进修行,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几年后,他回到里,向妻子和孩子传授佛法。他的孩子也因此出家并且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太太心想:「既然我丈夫和孩子都出家,我最好也出家修行。」就这样,她也出家修行,同样证得阿拉汉果。

有一次,在比库聚集的场合,有人告诉佛陀关于昙弥出家修行并引导全家人修行也证果的事。佛陀说:「比库们!智者不会为了追求自己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以获取财富与成功。相反的,智者只知理解、奉行佛法而自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人只能自己努力,解脱生死轮回,而无法依赖别人。」

只有少数人证得涅槃

到达彼岸(涅槃)的人少,其余的人都在此岸徘徊。 (偈85)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

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 (偈86)

有一次,沙瓦提城有一群人集体供养众多比库,并安排其中一些比库们彻夜说法。但听法的观众中有些人无法熬夜,早早就走了,有些人虽然整夜坐着听法,但大部份的时间,却无法集中精神,只是半醒半睡的度过。只有少数的人专心闻法。

第二天,比库们告诉佛陀昨天的事,佛陀说:「大多数的人都执着世间,只有少数的人能到达彼岸(证得涅槃)。」

佛陀接着提醒比库们要时时警觉,正念现前,只有自觉精进学佛法的人才能究竟解脱烦恼,证入究竟喜悦的涅槃。

从黑暗趣向光明

智者远离贪爱,以涅槃为目的,

不作黑法(注),勤修白法,

追求凡人不喜欢的寂静、出离与涅槃。

智者割舍欲爱,无所执着,涤除心中所有的烦恼 (偈87/88)

正念现前,修习七觉支,同时去除一切欲爱的人,

烦恼已断,今生就能证得涅槃。 (偈89)

在高沙喇国结夏安居后,一群比库向佛陀请教禅修的事宜。佛陀就告诫他们要放弃欲乐和对世间的执着,如此才能趣向涅槃。

备注:「黑法」:即十种恶业。

第七品 阿拉汉品

佛陀和名医耆域

不再生死轮回,不后悔,

解脱一切,自由自在,

断一切系缚(注1) 的人(注2),

没有任何贪欲。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曾经多次试图谋害佛陀。其中一次是自灵鹫山顶上推下大石,企图砸死佛陀,但巨石堕落下来时,撞到山崖。破裂的碎片打中佛陀脚的大姆指。佛陀因此被人护送至耆域在芒果园内的精舍 (注3)。名医耆域为佛陀敷药并且包扎伤口。之后,耆域就进城去治疗其他的病人,但答应在傍晚前赶回来,将包扎拆掉。当天晚上,耆域要回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提早关了,而无法回去照顾佛陀。这令他很懊恼,因为包扎若不及时拿掉,病情会加重。

当天晚上,佛陀判断耆域无法回来,就要阿难协助他把包扎拿掉,却发现伤口已经痊愈了。第二天早晨,耆域赶回来时,问佛陀昨天晚上是否感觉剧痛和不舒服呢?佛陀回答说:「耆域!证悟成为佛陀以后,我就具足随时都可以止息苦痛和忧愁的能力。」佛陀接着解释解脱圣者的心性。

注1)有四种系缚:贪、瞋、戒禁取和见取 。

注2)即阿拉汉 。

注3)精舍启用典礼之后,耆域就证得初果。佛陀在他的建议之下,吩咐比库要适当 运动,如打扫和走路等。《耆域经》记载佛陀对食肉的看法,该经就是佛陀对耆域的说法。

阿拉汉不执着

正念现前的人精进修行,如同天鹅飞离沼泽,

他们不乐在家 (注1),而正信出家。(偈91)

佛陀和众多比库有一年在王舍城结夏安居。安居结束前约两星期的时候,佛陀预先告诉比库,安居后要离开王舍城,要比库们预做准备 (注2)。有些比库便开始缝制新袈裟并加以染色,有些人则洗涤旧袈裟。但当比库们看见马哈伽沙巴尊者也在洗袈裟时,心中想着:「王舍城里里外外有非常多信徒仰慕马哈伽沙巴尊者,并且供养一切所需的物品。这种情形下,马哈伽沙巴却要追随佛陀,离开他们,这样做对吗?」

十五天后,在离去的前夕,佛陀认为可能有一些供养典礼仪式、比库剃度和丧礼等事情,所以比库全部离去是不恰当的,因此决定要一些比库留在王舍城,并要马哈伽沙巴留下来带领他们。马哈伽沙巴尊者及其它几位年轻比库就因此留在王舍城。

听到马哈伽沙巴尊者要留下来的消息时,其他比库就说:「果然不出我们所料,马哈伽沙巴尊者要留在王舍城。」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你们认为马哈伽沙巴是执着王舍城的信徒和他们的供养吗?你们错了!马哈伽沙巴是奉行我的指示才留下来的,马哈伽沙巴不执着一切事物!」

注1:阿拉汉行脚各地,而不执着特定的地方,因为阿拉汉没有“我”和“我所”的观念。

注2:诸佛会事先通知比库们,是否会与他们一同外出化缘,如此,比库们才有时间准备。

储藏米谷的比库

阿拉汉不积聚 (注1),进食时如实知进食的意义 (注2)。

阿拉汉以解脱为修行的目的,解脱即是空、无相 (注3)。

阿拉汉不轮回,如同鸟在天空飞,踪迹不可觅。 (偈 92)

贝拉斯沙尊者到村子里去化缘后,在回精舍的半路上,稍事停留并且吃完供养的食物。然后,他又回村子去化缘,直到化到足够的食物,他才返回精舍去,把米谷加以干燥,然后储藏起来。这样子,他就不需要每天都去化缘了,所以每隔几天,当他出禅定时,只要把预存的米重新泡水后就可以再吃了。其他比库对他储藏食物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就向佛陀报告。佛陀明白,其他比库若也跟进贝拉斯沙的做法,就会泛滥误用,所以禁止比库们储藏食物。佛陀更忠告比库们要保持简单纯朴的修行生活,不要有任何的物质束缚。

至于贝拉斯沙本人,一来他储藏食物是在不可以储藏食物戒律制定之前,再者,他这么做,不是由于贪心,而是想节省时间来禅修,所以佛陀就宣称贝拉斯沙是无辜的,不必接受处罚。佛陀更进一步解释说,阿拉汉不储藏任务东西,同时,阿拉汉进食时,具有正确的观照。

注1:积聚有二种:「业」和「四食」的积聚。「业」积聚会使人不断轮回。而「四食」积聚虽是生命的必须,但可能妨碍精神修持。

注2:根据论,阿拉汉在进食时,应正念现前,具足三种食观:

1. 知遍知: 确实明白食物的意义。

2. 审察遍知:确实明白食物的卑微。

3. 断偏知: 灭尽进食的欲乐。

注3:涅槃是苦的解脱。因为不再贪瞋痴所以也称之为「空」,而不是说一无所有或一切断灭。涅槃是积极的,超越凡俗的境界,无法用世俗的文字加以叙述。涅槃是无相的,因为不再有贪的形相。阿拉汉在生前就证得涅槃而领略涅槃的喜悦。说阿拉汉死后仍然存在或不存在都不正确,因为涅槃既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涅槃时,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而且,除了爱欲之外,没有任何寂灭。阿拉汉在今生即证得涅槃而领略无上的涅槃喜悦。

阿奴卢塔比库和女天神

  阿拉汉的诸漏已尽,不执着饮食,阿拉汉以解脱为修行的目的,解脱即是空、无相。

阿拉汉的行境如鸟飞过天空,无迹可寻。 (偈 93)

阿奴卢塔比库有一天在找寻废弃的布料来做袈裟,因为他的旧袈裟已经破损不堪了。女天神闍邻尼——他前世的妻子看见他正在找布料,就找了三块好布料,放在垃圾中比较明显的地方。阿奴卢塔因此找到这三件布料,就带回精舍。佛陀和众多比库也回到精舍,一起帮他缝制袈裟。

这时候,闍邻尼也化身成年轻的女子,到村子来。当她听说佛陀和比库也来到精舍,协助阿奴卢塔缝制袈裟时,就鼓吹村民用美味的食物供养,结果供养的食物比实际需要的超出很多。其它比库看见多余的食物,就说:「阿奴卢塔应该要他的亲朋和信徒供养足够的食物就好了。当然了,他可能想要炫耀他有这样多的信徒!」

佛陀劝诫他们:「比库们!不要以为阿奴卢塔向他的信徒要求供养米粥和其它的食物。他什么也没有要求。今天早上,这些过多的供养,是一位天神鼓吹的结果。」

沙咖天帝敬重马哈咖吒那尊者

诸根寂静的人,如善御者驯服的马匹;

没有我慢和欲漏的人,诸天也仰慕。 (偈 94)

有一次,结夏安居结束日,正是月圆的日子。沙咖天帝率领众多天神前往维沙卡兴建的东园鹿子母讲堂向佛陀顶礼问讯。僧团中的马哈咖吒那尊者因为在遥远的阿槃提结夏安居,所以尚未返回精舍。其他人就为他保留了空位子。当沙咖天帝以鲜花和素香向佛陀顶礼问讯时,看到保留给马哈咖吒那尊者的位子,他说多么希望尊者也在精舍里接受他的礼敬。这时候,马哈咖吒那尊者突然出现,沙咖天帝欢喜异常,立刻献上鲜花致敬。

比库们对沙咖天帝崇仰马哈咖吒那尊者的举动大受感动,有些比库则认为沙咖天帝偏心。佛陀就向他们说:「天人敬重所有克制欲乐的人。」

比库控诉沙利子

阿拉汉犹如大地,耐心具足,若受人刺激,也不愤怒;

阿拉汉虔诚坚定,一如因陀揭罗 (注1);

阿拉汉内心安祥清净,如无污泥的池塘,不再生死轮回。

结夏安居结束时,沙利子(舍利弗)正准备与其它比库一同外出。有位对沙利子怀有怨懑的年轻比库却向佛陀抱怨说,沙利子辱骂,鞭打他。佛陀就请人召请沙利子来解释,沙利子不辩别自己的清白,却说:「世尊!坚定持戒并且观身的比库,若有对不起其它比库的行为,怎么可能不道歉,就迳自出外去呢?我像大地一样,花卉绽放时,没有任何喜悦的感觉,垃圾与粪堆积在上面,也不愤怒。我也像门垫、乞丐、断脚的公牛一般,对污秽的血肉之躯感到厌恶,不再执着于它。」

沙利子谦虚地说完之后,犯错的年轻比库深感愧疚,承认自己指控沙利子的错误。佛陀建议沙利子接受年轻比库的道歉,免得年轻比库将来受业报。年轻比库就恭敬地恳求沙利子宽恕。沙利子也诚挚的原谅他,并且重述如果自己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也请他能原谅 (注2)。

所有在场的比库都赞叹沙利子,佛陀说:

「比库们!像沙利子这样的阿拉汉不怀任何愤怒和瞋心。如同大地和门柱一样的耐心、宽容和坚定,他的内心永远祥和、清净。」

备注:

1. 因陀揭罗,是在大门中间安放一坚固的石头,作为关门时放门橛用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它是沙咖天帝的柱子,在进城的地方安立一大而坚固的柱子,以象征因陀罗(印度守护神)之所在。

2. 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目犍连)尊者是佛陀的两大弟子,佛陀指派他们担任僧团的指导人,佛陀建议所有的比库尊敬他们如同父与母。

一眼失明

阿拉汉的身口意清净;

阿拉汉智慧具足,究竟解脱,究竟寂静,

不受生命中的得失左右。

有一位七岁的男孩,由于父亲殷切的盼望,而出家为沙马内拉。剃度之前,男孩先得到一个禅观指导。剃度时,他专注禅观,也因为这禅观和前世的善业,剃度之后,他就证得圣果。

后来,帝沙尊者在沙马内拉的陪同下,出发前往沙瓦提城,准备向佛陀顶礼。

半路上,他们暂宿某一村落的精舍。当天晚上帝沙入睡后,沙马内拉却彻夜坐在帝沙的身边未眠,只在接近清晨的时候,稍为睡卧一会。

第二天一大早,帝沙认为该是摇醒沙马内拉的时候了,于是用扇子摇醒小沙马内拉。但不幸的,扇柄却打伤了他的一只眼睛。小沙马内拉急忙用单手遮住受伤的眼睛,出去打水,准备给帝沙尊者洗脸,并清洗精舍的地板等。

但当他单手捧水给帝沙时,尊者告诫他,服务别人时,应该用双手。这时候,尊者才发现小沙马内拉的一眼已经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失明了。剎那间,尊者明白小沙马内拉实在是一位高贵的人,他深感歉疚,谦虚地向小沙马内拉道歉。但小沙马内拉告诉他,这既不是尊者错,也不是他自己的错,而是业报。小沙马内拉更请尊者不要因此难过,但尊者却无法忘怀这件不幸的意外。

后来,他们继续上路,终于抵达佛陀停留的沙瓦提城揭达林给孤独园。佛陀知道路上所发生的事,就说:

「阿拉汉不与人动气,阿拉汉克制感官的冲动,内心究竟宁静、安祥。」

只靠信仰无法证得涅槃

阿拉汉自证涅槃而不轻信;

阿拉汉不再生死轮回,不再造业,

断除所有的贪欲;阿拉汉是无上士。 (偈 97)

某一村子的三十名比库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礼敬。佛陀知道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请沙利子来,并且在他们面前问沙利子:「沙利子!你相信观身能证得涅槃吗?」

「世尊!关于观身而证得涅槃这件事,我并不只因为信仰佛陀 (注) 就相信这种说法,只有未亲身证得涅槃的人才会接受别人这种说法。」很多比库不明白沙利子话中的涵意,而在内心想着:「沙利子至今尚未放弃错误的见解,直到此刻,他仍未信仰佛陀。」

佛陀就解释说:「比库们!沙利子的意思十分清楚:『他承认观身可以证得涅槃,但他接受的原因,是由于他个人的亲身体证,而不只是因为佛陀或其他人如是说的关系。』事实上,沙利子信仰佛陀,沙利子也相信善恶业报。」

)佛教中的信仰来自对真理的正确认知和了悟,而不是因为害怕神或者追求情感的满足,当内心不再动摇时,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不认可盲目的信仰和狂热的宗教信仰。

沙利子尊者最小的弟弟

不管是村落或林间,平地或丘陵,

阿拉汉居住的地方,一切安乐。 (偈 98)

离婆达是沙利子(舍利弗)最小的弟弟,也是兄弟中唯一没有出家的人。他的父母根据当时的习俗,急着要他赶快结婚。所以在离婆达还很年轻时就安排他和一年轻女子成亲。婚礼当天,宾客中有位高龄一百二十岁的女士,离婆达看见她时,就明白世事不离生、老、病、死的变化,于是决定像长兄沙利子一样出家。他就离开家庭,直接到一处有三十位比库的精舍去。而沙利子已经事先请求这些比库,如果离婆达提出愿望时,就让他成为沙马内拉,离婆达因此顺利成为沙马内拉。

这些比库给离婆达一个禅修的题目,他于是离开精舍到遥远的林子里去禅修。结夏安居结束时,离婆达就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沙利子请佛陀允许他去见离婆达,佛陀说他也要去。所以,佛陀、沙利子、尸婆离和诸位比库就一齐前去探视离婆达。

这段路程很长,而且路况不佳,人烟也很少,但天神们供应了所有的必需品。离婆达知道佛陀要来,也预先安排。他运用神通,为佛陀造了一座特别的精舍,并为其他比库安排适当的居处,使众人在停留期间能够安住。

诱惑比库的妓女

林野寂静处,世人所不爱;阿拉汉远离欲乐,欢喜安住林野寂静处。

有一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修题目后,到一处老旧的花园去禅修。当他正在禅修的时候,一位生性多疑的女子也来到这里。却见四下无人,只有一位比库结跏趺坐,就想到:“我要使这比库心思迷惑!”她于是走到比库面前,反反复复地把自己的内衣退下,穿上;弄散头发,四处摇曳再予以系好;而且鼓掌,放声大笑。因为她的放浪形骸,使得这比库全身思绪起伏,激荡不已。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迷惑了。

这时候,佛陀在精舍里,心中记挂着这位比库禅修的进展,就透过天眼而看见那女子的邪恶行为正困惑着该比库。佛陀透过神通向该比库说:“比库!追寻欲乐的所流连的地方没有喜悦可言。没有激情的人所聚集的地方则充满喜悦!”佛陀并且放光,示现在比库面前,向他说法,这比库因此证得阿拉汉果。

第八品 千品

行刑者的命运

诵毫无义理的千句话,不如诵一句有法益的话,

听闻之后,可以使人寂静。 (偈 100)

坦巴达提卡担任政府行刑者的任务届满五十五年后正式退休。在担任行刑者之前,他曾经是一名小偷。退休后有一天,他到河中去沐浴,并且携带特别的食物回家。回家后,正要享受这份美味时,却看见刚出禅定的沙利子站在门口,这时候他心里想着:「我这一生,都在行刑处决小偷,现在我应该供养这位比库。」所以就邀请沙利子进入屋内,并尊敬地供养食物。

供养后,沙利子向他说佛法。但坦巴达提卡却无法集中心思听讲,因为他的心思受到过去担任行刑人时种种往事的干扰。沙利子明白他的困扰,为了导正他的心念,就机敏地问他是否出于愤怒、仇恨而行刑?或只是执行公务而已。坦巴达提卡回答说,他只是接受国王的命令,自己没有任何杀人的恶意或愿望。

「既然如此,你有何罪过可言!」沙利子说。

沙利子的说法让坦巴达提卡内心较为宁静,就请沙利子继续说法。这时,他专心闻法,更具耐心与理解力。闻法后,他恭送沙利子走了一段路,然后独自回家,但却意外丧生。

当天傍晚,佛陀抵达比库的聚会时,比库们告诉佛陀有关坦巴达提卡的恶讯,并请问他往生何处。佛陀说,虽然坦巴达提卡今生造恶业,但后来领悟佛法,所以往生都西答天。比库们却怀疑,一个造做恶业的人,怎么可能只听闻一次佛法后,就获得如此殊胜的法益。佛陀向他们解释说,时间长短不是问题,如果能够正确理解的话,即使一句法语也可以带来莫大的法益。

证阿拉汉果最快的方法

诵毫无义理的千句偈语,

不如诵一句有法益的偈语,

听闻之后,使人趣入寂静。 (101偈)

一群商人共同搭船出海,不幸发生海难,除了一人以外,所有人都丧生了。这唯一活命的人抓住一片木板,最后漂流到输帕罗卡港。上岸后,他用一片树皮遮住身子,坐在人们可以看得见的地方。有些过往的行人给他食物,有些人则以为他是圣者,而向他致敬。另外有人给他衣服穿,但他却不接受,因为他害怕穿上衣服以后,人们会降低对他的敬意。同时,有些人认为他是阿拉汉,他也就自以为是阿拉汉。因此,人们称呼他「婆酰迦达如斯亚」。

大约在这时候,他某一世的朋友马哈布拉玛看见婆酰迦误入歧途,觉得引导他回正道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在晚上时候,马哈布拉玛就去找婆酰迦,并告诉他:「婆酰迦!你还不是阿拉汉,更重要的是,你还没有成为阿拉汉的德行。」婆酰迦听完朋友的话,抬起头来:「是啊!我必须承认,正如你所说的,我不是阿拉汉。我现在明白自己犯了大错。但是,究竟在这世间上,谁是阿拉汉?」马哈布拉玛就劝告他去沙瓦提城,请佛陀助他一臂之力。

婆酰迦明白自己犯了大错,非常沮丧,就直接到沙瓦提城去见佛陀。后来,他看见佛陀和比库们正在化缘,就很恭敬地跟上去,请求佛陀教他佛法,佛陀告诉他,现在正在化缘,不是说法的时间。

「尊者!没有人了解你我生命中的危险,所以请教我佛法吧!」婆酰迦继续恳求。

佛陀知道婆酰迦的程度无法了解佛法,而且,婆酰迦刚才长途跋涉,骤然得遇佛陀,内心正雀跃不已,所以无法立刻接受佛法。佛陀不愿在这种情况下立即向他说法,而希望等他内心平静下来时,再向他说法,他也才能心领神会。但婆酰迦仍固执的恳请,佛陀只好站在路上对他说:

「婆酰迦!当你看东西的时候,就只看见那件东西;听声音的时候,就只听见那声音;闻、尝、触任何东西时,就只是闻、尝和触那东西;想事情时,就全神想那件事情。」

婆酰迦如法奉行,同时因为全神贯注,他的过去善业现前,而证得阿拉汉果。他于是恳请佛陀允许他加入僧团,佛陀要他先准备三衣、钵和比库必备的东西。但当他出去筹备的时候,却被一只动物攻击致死。后来,佛陀和比库进食完毕后,在路上发现婆酰迦的尸体。佛陀要比库们把他的尸体火化,把遗物供养在浮图中。

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佛陀说婆酰迦已经证入涅槃。佛陀并且说婆酰迦是最快证得神通的人。比库对佛陀的说法感到困惑,就问佛陀,婆酰迦在何时、如何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婆酰迦在路上听我说法时,就证得阿拉汉果。」比库却怀疑怎么可能只听几句法语就能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法句或说法时间的长短与证果快慢无关。」

嫁小偷的富家女

唱诵毫无义理的百句偈语,

不如唱诵一句法句,

听闻之后,使人内心宁静。 (偈 102)

在战场上战胜百万雄狮的人,

不如克己者,

才是最尊贵的胜利者。 (偈 103)

拘达娜是沙瓦提城里一位富翁的女儿,一直过着平静、深居简出的日子。但是有一天,她看见一位将要被处决的小偷时,剎那间就爱上他了。从此以后她拒绝吃饭,除非能嫁给他,否则她也不愿活下去。

拘达娜的父母只好向国王的官员行贿,换取小偷的生命,然后将她嫁给他。虽然她非常爱他,但他却只爱她的财富。有一天,他说服她把所有的首饰装戴在身上,然后告诉她,他想供养山灵,答谢它们在他生命危险的时候拯救他。说完后,他就带她往山顶上走去。但是他们抵达山顶时,他却说要杀了她,以便占有她的首饰。她恳求他只拿走首饰,而饶她一命,但他悍然拒绝。这时候,她明白若不除去他,自己非死不可,所以必需谨慎、机智应付。她于是告诉他,既然他们只能再相处几分钟,她想最后一次向他顶礼,说着,她就绕着他缓缓的走,并趁机从他的背后把他推下山去。

住在山顶的天神目睹整个事件的过程后,鼓掌赞许她的作为,并且说:「不只男性有智慧,女性也能具足智慧,并且在今生今世就展现智慧!」

经过这件事情后,她不想再回家了,就把所有的首饰挂在树上,然后一个人到处流浪,也不知道究竟该到那里去。后来,她碰巧来到女游行外道居住的地方,就成为她们其中的一员。她们教她所有的诡辩技巧。由于聪颖,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全掌握其中的诀窍。这时候,这些女游行外道就告诉她四处去云游,她们也告诉她,如果有人能够回答她的所有诘问,就拜此人为师。从此以后,她就到国内所有地方去云游,公开向所有的人挑战。很多著名的人士接受她的挑战,但没有人驳倒她。

最后,她来到沙瓦提城。进城之前,她一如往常,把一只树枝插在一土堆上,公开挑战所有人。沙利子尊者接受她的挑战,她询问沙利子非常多的问题,而沙利子也一一加以解答。问完之后,轮到沙利子发问,他只问她一句话:「“一”是什么?」(注1) 她却张口结舌,无法回答,就央请沙利子解释它的涵意。沙利子建议她先出家为比库尼,她也信守诺言地服从沙利子的建议,正信出家为比库尼,并且精进奉行沙利子的教导,而在几天之内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有些比库针对此事请教佛陀:「拘达娜比库尼真的可能在只听闻少许的法义就证得阿拉汉果吗?」

佛陀说:「比库们!不要以多少来判断法义,一句法义比一百句毫无意义的言语更发人深省。」

注1:众生只需要一件东西来维持生命:食物 。

赌博的得失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

克服自己,胜过征服他人;

天神、乐神、魔波旬或梵天都无法战胜克己节制的人 (偈104/105)

有一位婆罗门告诉佛陀:「尊者,我认为你只知有法益的修行,对无益的事一无所知。」佛陀说他也了解无益且有害的事。佛陀就列举六种会消耗财产的行为:

(1) 太阳高挂了才起床 (2) 疏懒成性 (3) 残暴 (4) 沉溺毒品(尤其指酒) 而昏醉迷糊 (5) 在惹人怀疑的时间内,独自在街上闲逛 (6) 邪淫。

佛陀接着问这婆罗门如何维生,婆罗门回答说以赌博维生 (注)。佛陀再问他输赢情形,当婆罗门回答说有输有赢时,佛陀说:「在赌博中获胜,无法与克服烦恼的成就相比。」

备注:在《败亡经》中,佛陀说赌博是造成人堕落的原因之一。

往生梵天的方法

与其百年间每月供养成千上百的祭祀,

不如顷刻之间供养修行的人,

如是供养,胜过百年的祭祀。

沙利子的叔叔是一位婆罗门,有一次,沙利子问他,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的叔叔回答说,他每个月供养裸身的苦行者,希望将来能往生梵天。沙利子告诉他说,他的老师们并不了解往生梵天的方法。说完后,沙利子更引领叔叔去见佛陀,并请求佛陀开示确实可以使人往生梵天的佛法。

佛陀向沙利子的叔叔说:「供养一汤匙的食物给真正的圣人,比你供养那些不值得供养的人更好。」

火祭不究竟(注)

在林中火祭百年,不如顷刻之间供养修行的人,如是供养,胜过百年的火祭。(偈107)

沙利子的侄子是一位婆罗门。有一次,沙利子问他,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的侄子回答说,他每个月都在火祭中牺牲一只羊,期望将来能往生梵天。沙利子告诉他说,他的老师们一直给他错误的教法,他的老师们根本不知如何往生梵天。

然后,沙利子引领侄子去见佛陀,佛陀就教他确实可以往生梵天的佛法,并告诉他说:「顷刻之间,顶礼真正的圣人比火祭牺牲一百年好。」

:「火祭」在当时的伊朗和印度相当流行。部份人认为火是神祇之一。有些人认为透过火祭,他们可以讨好神祇,而得到赐福和保护。另外,动物祭祀和在恒河中沐浴也很普遍。佛陀是当时唯一指出这些方法都是无益的宗教师 。

用动物祭祀的婆罗门

世间人为追求功德,

而在节庆时布舍与供养,

所得到的功德,

不如礼敬圣者的四分之一。

有一次,沙利子问一位婆罗门的朋友,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朋友回答说,他长久以来都提供大量的祭祀牺牲,希望来生能往生梵天。

沙利子告诉朋友说,他的老师们一直教导他虚幻的希望,他的老师们根本不知道往生梵天的方法。沙利子就引导他去见佛陀,请佛陀教他往生梵天的方法。

佛陀说:「婆罗门,即使仅是顷刻间顶礼圣者,也比整年度所供奉的大大小小祭祀牺牲,要来得好。」

佛陀保护男孩

经常礼敬年高德劭的人,四法增长:

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 (偈 16)

从前,有两位隐士共同居住在一起,并且一起修习苦行多年。后来,其中一位还俗,并且结了婚。当他的儿子出生后,他们夫妻两人便带着儿子去拜访仍在苦行的隐士。这隐士看见他们时,对他们说:「愿你们长命百岁!」但却对男孩不说任何好话。他们十分困惑,问隐士为何对孩子保持沉默。隐士告诉他们这孩子只能再活七天,虽然他无法拯救孩子,但佛陀可能有办法。

他们就带着孩子去找佛陀。当两人向佛陀顶礼问讯时,佛陀也只说:「愿你们长命百岁!」而无言以对他们的孩子。佛陀知道男孩来日无多,为了防止孩子夭寿,佛陀吩咐他们在家门前搭起帐蓬,然后把孩子放在蓬内的床上。佛陀也派遣几位比库前去念诵「护经」(注)七天。第七天,佛陀亲自来到帐蓬,天神们也来了。这时候,一只恶魔也在门口等待机会要夺走男孩的生命,但众多天神继续来临,恶魔只好后退,让出位子给天神们,结果,它只能站在离男孩很远的地方。

那天晚上,比库们彻夜念诵护经,男孩也因此获救。第二天,男孩被人家从床上抱起来向佛陀致敬意,佛陀对男孩说:「愿你长寿!」有人问佛陀,这孩子能活多久,佛陀说一百二十岁。因此人们就称呼这孩子为亚育瓦达那(意思是长寿的孩子)。

男孩长大后,和他的朋友和信徒在国境内到处参访。有一天,他们抵达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园里的比库们认出他来,比库就问佛陀说:「有没有办法使众生长寿?」

「尊敬崇仰老者和智慧与德行兼备的人,可以让人得到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

注:「护经」是宗教偈语或经,如《慈经》或《宝经》,常常被唱诵以求保护,防止受伤害。

沙其卡沙马内拉的奇迹

若长命百岁,但破戒,放逸,

不如持戒,修禅定一天。 (偈 110)

有一天,三十位比库各自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到远离沙瓦提城的一个大村落去。这时候,茂密的森林中有一群抢匪要用活人去供养森林的守护灵,他们就到林子里的精舍去,命令比库们交出一位比库,做为祭祀的牺牲。每一位比库,不管年龄大小,都愿意牺牲,其中有一位小沙马内拉沙其卡,他是受沙利子指派前来的,虽然仍是稚龄孩童,但由于累世以来积聚了众多善业,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他透露说他的老师——沙利子预知这次行程会有危险,所以特意安排他陪同其他比库一起来,而且他应该随抢匪去。其他比库听他这么一说,虽然很勉强,但他们对沙利子深具信心,便同意由小沙马内拉随抢匪去。

抢匪的祭祀准备就绪后,抢匪头目就高举着剑,朝小沙马内拉重重击下,小沙马内拉这时候正在禅定中,结果剑不仅没有砍伤小沙马内拉,反而弯曲变形。头目就另外换一把剑,再砍下去,这次整柄剑向上直弯,也同样不能伤到小沙马内拉的一根汗毛。这两次的异常现象让抢匪头目震惊不已而放下剑,并且向小沙马内拉下跪,请求原谅。其他抢匪全都讶异不已,也一齐认错。他们要求能够追随小沙马内拉修行,小沙马内拉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小沙马内拉就在这些新比库的陪同下回林子的精舍去,其他比库看见他回来都很高兴,也松了口气,大家就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他们的老师沙利子礼敬。之后,他们去见佛陀。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即使长命百岁但犯下抢夺、偷盗或种种罪行,生命就毫无意义;德行具足的活一天比污秽的百年岁月更有价值 。」

乔达那尊者和抢匪们

若长命百岁,但愚痴、放逸,

不如具足智慧且修禅定一天。

乔达那尊者从佛陀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森林中去禅修,并且证得圣果。证得圣果后,他出发回精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路上,他停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就坐在石板上,而进入禅定。这时候一群刚打劫村子的抢匪们也来到他休息的地方。他们误以为他是个树桩,就在他身上周围放置他们抢夺来的赃物。第二天,天亮时,他们才发觉原来他是活生生的众生,但他们却又错以为他是恶魔,吓得想要急忙逃走。

乔达那告诉他们,他只是位比库,不是恶魔,请他们不要害怕。抢匪们对他的话感到讶异,就请他原谅他们误认他是树桩的错误,他们也决定出家修行。

 

乔达那就在他们的陪伴下回到精舍,并且向佛陀报告事情的经过。

佛陀告诫他们:「如果长命百岁,但是无明,尽做傻事,也是无益的人生;现在你们都已经明白佛法,变得有智慧了,所以,当一天有智慧的人比长年无明的人更有价值!」

这些新出家的比库从此信受奉行佛陀的教法,努力成就自己的道业。

自杀时证得圣果的沙帕达沙

若长命百岁,但怠惰,精神不振,

不如一天的精进。 (偈112)

从前有一位比库对自己无法证得圣果感到十分沮丧,同时觉得还俗既不恰当也是件羞耻的事,所以他认为自行结束生命比较恰当。他就把手放进装有毒蛇的罐子,但罐中的蛇没有咬他,这是他以前的善业保护他的缘故。后来,他又拿刀片企图割喉自杀,但当他把刀片放在喉咙的时候,他回想起自己今生做为一位比库,在修行时所证得的清净时,他的身心充满喜悦。他接着超脱这份法喜,转移心念至智慧的培养,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他回到精舍时,其他比库问他去那里了?他回答说他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又问他,既然如此,他现在怎么又在这里呢?

「我本想用这把刀子割喉咙,但我现在已经用智慧的剑斩除所有的烦恼。」他说。

这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沙帕达沙自称在企图自杀时证得阿拉汉果,千钧一发的时刻,可以证得阿拉汉果吗?」

「有可能,对精进修习止观的修行人是有可能的。剎那间证得阿拉汉果是可能的,甚至当比库经行时,脚尚未踏下去之前,都有可能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

(注) 证阿拉汉果纯粹是心灵精神的层次,与世俗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无关。

家破人亡的波她卡娜

若长命百岁,但不知世事生灭的实相,

不如如实知见生灭法的一天。

波她卡娜是沙瓦提城中一位富翁的女儿,十分美丽,父母又对她爱护有加。但她却爱上家里的一位男仆,和他私奔到离沙瓦提城很远的一个村子去。后来,她怀孕了,当分娩日子快到的时候,她好几次请求丈夫允许她回家生产,但她丈夫每次都害怕遭到他丈人的毒打而拒绝她的恳请。有一天,她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悄悄出发回娘家去。但是,她丈夫却追上她,请她回家去,但她加以拒绝。这时候,她分娩的时刻到了,就在附近的草丛中产下一子,然后与丈夫一起回家。

她再度怀孕的时候,也希望回家生产,但丈夫也加以拒绝。产期快到了,她只好又悄悄地带着大儿子,出发回沙瓦提城的娘家。当丈夫追上她时,她产前剧痛加速,即将分娩,这时候天又下着大雨,丈夫急忙去找了个较稳当的地方。当他正在整理场地时,却被一条剧毒的蛇咬到,当场死亡。这时候,波她卡娜已经生下孩子。第二天,她四处寻找丈夫,却发现丈夫的尸首,她内心非常悲伤,认为丈夫的死都是自己害的,而十分内疚,就继续回沙瓦提城找父母。

但由于下了一整夜的雨,溪水上涨,她无法一次带二个儿子过河,就把大儿子安置在河这岸,先带初生婴儿渡河,并且把他放在对岸,然后自己再渡河折返这岸。当她正在河中央时,一只在婴儿上空盘旋的老鹰,以为婴儿是块肉,波她卡娜急忙大声嘶喊,想吓走老鹰,但老鹰仍然俯冲直下,夺走她的婴儿。而在这岸的大儿子听见母亲在河中喊叫,以为母亲在叫他,就自行迈向河中,但不幸地被强烈的河水冲走。波她卡娜一天之内丧夫又连丧二子。

她放声恸哭:「小儿子被老鹰夺走,大儿子被河水冲走,丈夫被毒蛇咬死。」然后她遇见一位来自沙瓦提城的人,她泪眼盈眶的打听她父母的消息,这人告诉她,昨晚的暴雨使她父母的房子全部倒塌,她父母和唯一的哥哥全部罹难,并且已经火化了。听到这悲惨的消息,她彻彻底底地崩溃,完全疯了。甚至不知道身上的衣服已经掉落地上,身子半裸,仍然满街狂奔,嘶声哭喊:「可怜的我啊!老天啊!」

这时候,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讲经说法的佛陀看见她在外面,就运用神通使她前来加入听法大众中。当人群看见她走过来时却想阻止她前进:「不要让这疯女人进来!」但佛陀制止他们。当她走到可以听见佛陀说话的距离时,佛陀告诉她控制自己的心念,使心平稳下来,等她回神过来,才蓦然察觉自己的裙子不见了,就安静的蹲下来,并接下别人递来的一布块,遮掩自己。她接着向佛陀诉说她不幸的遭遇——两个儿子、丈夫、父母和唯一的兄弟全都罹难的经过。

佛陀安慰她:「波她卡娜,不要恐惧!你已经安止于一位可以真正保护并指引你的人了,在过往的生死轮回中,你为儿子、丈夫、父母、兄弟所流过的眼泪已经够多了。」佛陀进一步向她说《无始相应经》(此经讨论无穷尽的生死轮回), 这时候她如释重担而渐渐平稳下来,佛陀又说,人不应该过度担忧逝世的人,反而应该清净自己,精进努力,俾能证入涅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波她卡娜明白生命的无常,而对可以引领人们解脱生死轮回的佛法建立信心。

从此以后,她就出家为比库尼。有一天,她用壶中水洗脚,当她第一次泼水时,水只向前流了一下子就消失了;她第二次泼水时,水比第一次的时候更往前流动了一段距离,才消失不见;而第三次泼出去的水流动的距离更长,当她看着这三次的泼水所造成不同的流动情形时,恍然明白众生生命的三个阶段(前世、今生、来世)。这时候,在揭达林给孤独园的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她的想法,便放光,告诫她:「波她卡娜,你的想法正确,你已经确实明白五蕴的实相了,如果有人长命百岁,但却不明白五蕴无常,苦、空的道理,也是枉费一生的。」波她卡娜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死而复生

若长命百岁,但不知非缘起法的涅槃,

不如一日一夜彻底明白非缘起法的涅槃。 (偈 114)

积撒.苟答弥是沙瓦提城的人,因为身材苗条,所以人们称呼她积撒.苟答弥。后来,她嫁给一位年轻的富翁,也生了一个儿子。但她的儿子却在刚学会走路时因故去世了。她为此痛苦逾恒,就抱着儿子的尸首,到处请求人家,能不能救救她的儿子。人们认为她已经疯了,但有位智者,看见她可怜的样子,就决定送她去见佛陀。

这位智者告诉她:「你应该去见佛陀,他有你想要的药,去吧!」她就去请求佛陀给她可以救活儿子的药。

 

佛陀知道她心思紊乱,便答应救活她的儿子,但要她先到村子里,去找从未有亲人去世的人家要一些芥子来。她心想有救活儿子的希望,一下子兴奋过头,没能仔细思量佛陀话中的含意,就挨家挨户的问。每户人家都很乐意帮助她,但她就是找不到一户从没有亲人去世过的人家。天色渐渐向晚时,她才明白不只她有亲人过世,而且,她也知道死去的人比活着的人还多。她的态度因此变了,不再执着于儿子的尸首,她也明白佛陀已经教导她最珍贵的道理:有生就有死。

她埋葬完儿子后,就回去告诉佛陀,找不到一户从没有亲人去世的人家。佛陀说:「苟达弥!你不可以错误地以为只有你的儿子丧生。现在你已经明白,众生都会死亡。众生欲望尚未满足之前,死亡就夺走人的生命。」

积撒.苟答弥明白生命的变化和无常之后,决定放弃世间的生活,便请求佛陀允许她加入尼僧团。佛陀就送她去尼僧团,并要尼僧团接纳她成为比库尼。

她非常勤奋,经常正念现前,察觉自己的修行职责,并且精进修行,去除烦恼。

一天夜晚,她点燃油灯,并且在距离油灯不远处坐下,然后集中心念,观察火焰。她发现火焰明灭不断,这时她心中如此想到:「一如火焰明灭不断,世上一切众生也都如此,生灭不断(有人生,有人灭),只有证得涅槃的人才不会生灭。」

 

这时候,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透过神通,明白她的修行进展,就放光,劝诫她继续禅观诸法无常,并且说:「若长命百岁,但不知无为法的涅槃,不如一日一夜彻底明白涅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就证得阿拉汉果。

疏于照顾母亲的子女

若长命百岁,但不知究竟正法,

不如得见究竟正法一天。 (偈 115)

沙瓦提城中有对夫妇,生育有几位儿女。这些儿女都结婚了而且一家和乐。后来,丈夫去世了,他的妻子巴户普提卡没有分财产给儿女。他的儿女想要分财产,就告诉她:「母亲,现在父亲已经过世了,你拥有家产有什么用呢?我们难道无法照顾你吗?」他们一再地向母亲如此表示,巴户普提卡也相信他们会照顾她,就把所有的财产分给儿女,一丝一毫也没留给自己。

分完财产后,她先到大儿子家去,但不久,大媳妇就抱怨:「你就知道到我们家住,好像分给我们两份财产似的。」她就到二儿子家去,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了,她只好一个儿子接着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接着一个女儿的家到处去,但没有任何一位儿女愿意长期照顾她,也没有任何一位儿女尊重她。

她也因为对儿女十分失望,而出家为比库尼。她明白自己晚年才出家,不能放逸,必须利用生命中剩余的时光好好修行,所以,她日夜修习、禅修。佛陀从揭达林给孤独园透过神通,明白她的修行情况,就放光,劝诫她:「即使长命百岁,但若不修习、奉行佛法,则生命毫无意义。」后来,她正念现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可参考故事「父亲与不肖的儿子们 」)

第九品 恶品

一位穷苦婆罗门的慷慨奉献

行善要趁早,并且要制止心,不要去作恶,

若迟疑,则心易于造作恶行。 (偈116)

沙瓦提城里有一对夫妇,他们只有一件外套,所以夫妇两人无法同时外出。因此,太太白天去精舍,先生就利用夜晚前往精舍。有一天晚上,先生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整个人法喜充满,心中强烈地想把这件唯一的外套供养给佛陀。但是他明白,如果供养出去,他们夫妇两人就没有任何外套了。他因此犹豫不决而迟疑着,就这样,初夜和中夜过去了,后夜来临时,他在心里告诉自己:「如果我再迟疑下去,就要失去断除世间苦的机会了。我要立刻供养这件外套。」他于是把外套放在佛陀的脚下,并大声叫着:「我战胜自己了!我战胜自己了!」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也在听法的群众中。当他听到这些话时,就派人去调查原因。在得知这是那位婆罗门供养佛陀外套时所发出的声音时,他说这不是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事,值得赞赏。国王就要手下送一件布料给这婆罗门,奖赏他虔诚的信仰和慷慨供养。不过,这婆罗门把国王赏赐的布料也供养给佛陀。国王因此又赏赐他两件布料,这婆罗门也同样的把它们供养给佛陀,不管国王奖赏几件布料(每次都是上一次的两倍),他都全数供养佛陀。最后当国王赏赐他三十二件布料时,他在国王的要求下,留下一件给自己,另一件给太太,其余的三十件全部供养佛陀。

国王接着说,这婆罗门真正做到难舍能舍的事,应该给予更适当的奖赏。国王就派人回宫中拿来两件非常昂贵的天鹅绒地毯,将它们赏赐给这婆罗门。他用这些地毯做成两件覆罩,其中一件供养给佛陀。后来,国王再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看见婆罗门供养佛陀的覆罩时,心里十分高兴,又赏赐这婆罗门一番。

其他比库知道这婆罗门的事情之后,就问佛陀:

「为什么这婆罗门所做的善业,现世就立刻得到报应呢?」

「这婆罗门如果初夜时就供养,那么他所得到的奖赏会更多。但他是在后夜才供养,奖赏就少了。一个人若要布施,应该马上做,若迟疑,回报既慢且少。更有甚者,可能甚至就不布施了,毕竟人心容易做恶业。」

克制性欲

人若已经作恶,切忌再犯,不可沉溺其中,

不知自拔,恶贯满盈时,必定受苦报。

从前有一位比库名叫斯亚沙卡,他对修行出家的生活不满意,并且有自慰的习惯。当佛陀知道他的行为时,告诫他不要做会导致他远离清净修持的行为。佛陀也因此制定比库不可沉溺于感官享乐的戒律。佛陀说这种行为要加以谴责。

“这种行为会使人产生痛苦。”佛陀说。

女天神照顾马哈咖沙巴尊者

人若已造善业,应持续做善业,

善业多必受乐报。 (偈 118)

有一次,马哈咖沙巴尊者停留在毕钵离穴洞中,并且入禅定长达七天之久。当他出定后,希望提供机会给一个人,让他能够供养刚出定的修行人,就在这时候,他看见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煮食物,就站在她门口化缘。年轻的女子看见马哈咖沙巴尊者时,满心欢喜,她恭敬的说:「尊者!希望我这谦卑的供养,能够使我明白究竟真理。」马哈伽沙巴尊者接受她的供养后,向她说随喜:「希望你的愿望能够实现。」

后来,她被毒蛇咬到而丧生。她往生为三十三天的天神,拥有天神的一切荣耀。她知道自己所以能往生三十三天为天神,是因为供养马哈咖沙巴尊者的关系,所以十分感激他,便决定继续做善事,使福报能持续下去。她每天清晨都到精舍去打扫周边环境,把水壶装满水,并且做其它的工作。马哈咖沙巴尊者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年轻沙马内拉的服务,后来,他发现竟然是一名女天神在做这些工作,就劝她不要再来精舍,避免别人说闲话。听完马哈咖沙巴尊者的话后,她非常生气,哭泣着向尊者恳求:「请你不要毁了我的福报!」

这时候,佛陀听见她的哭声,便放光安慰她说,虽然善事非常重要,但身为年轻女子,单身来精舍服务并不值得鼓励。

给孤独长者与守护精灵

造作恶业的人,在恶报未成熟时,可能享乐,

一旦恶报成熟,则承受恶报。 (偈119)

造作善业的人,在业报尚未成熟时,可能受苦,

一旦业报成熟,则享受善报。 (偈120)

给孤独长者是揭达林给孤独园的捐献者。他不仅乐善好施,同时也是佛陀的虔诚信徒。他每天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三次,向佛陀顶礼问讯。清晨的时候,他会带着米粥前去,白天的时候带适当的食物,夜晚的时候,则是医药和花。后来,他的家道中衰,但由于对佛法有信心,他不受贫穷影响,每天继续供养。一天夜晚,住在他家的守护精灵在他的面前现身,告诉他:「我是守护精灵,长久以来你一直供养佛陀,从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现在才会如此穷困。此后不要再供养佛陀了!好好照顾你的事业,再做一个富翁吧!」

给孤独长者听完守护精灵这些话后,就要求它离开他家。因为他的修持非常好,这守护精灵无法抗拒他的要求,只好离开,但却无处可去,想回去,又怕给孤独长者。只好去找沙咖天帝,沙咖天帝建议它做件善事,回报给孤独长者,然后,请求他原谅。沙咖天帝接着说:「有些商人向给孤独长者借贷,至今未还,他的祖先也埋藏了很多的财富,但却被冲入海底,还有一些无主的财富藏在某某地方。去吧!把这些财富全找回来,塞满给孤独长者的家!」这守护精灵照着沙咖天帝的话去做,给孤独长者就又发达起来了。

当守护精灵告诉给孤独长者,它的所作所为后,给孤独长者允许它回来他家,并且带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他们两人:「人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享受善业的善报,也没受到恶业的报应,但善恶业报迟早总会成熟的。」

粗心大意的比库

不可小视恶业,不要以为「我不受恶报」,

要知道,点滴之水也可充满水瓶;

同理,愚痴的人虽然少许少许作恶,

但必定会有恶贯满盈的一天。

有位比库每次从精舍拿卧榻、长凳或小凳去使用后,就把它留在外面,任其日晒雨淋。其他比库谴责他的粗心大意时,他就反驳:「我又不是故意的!况且,也没有多大的损坏。」所以,他依然故我。

佛陀知道他的习性后,就请他来,并告诫他:「比库!不可以这样子处理事情,你不应该轻视恶行,即使它非常微细,如果变成习惯,小小过失也会变成大错!」

供养少的富翁

不要轻蔑善业,不要以为「好处轮不到我」,

要知道,点滴之水也可以充满水瓶;

同理,智者虽然少许少许作善业,

必定会积聚一身的善业。

从前,沙瓦提(舍卫)城中有一男子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大受感动,决定信受奉行。在那次的说法中,佛陀劝人不仅自己要布施,更要劝导他人也布施,因为如此,所获得的功德会更大。这男子就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第二天到他家接受供养。他接着告诉每户街坊邻居,明天要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希望他们能随份供养。这时候,有一位名字叫做毕拉潘达卡的富翁,看着这男子家家户户去穿梭时,心里咕噜着:「这讨厌的家伙!怎么不估量自己的能力,独自供养比库就好了,却要央求大伙儿跟他一齐供养呢?」所以他就要这男子拿钵来,然后放进一些米、奶油和蜂蜜。这男子把富翁供养的这些东西单独放,不和其他人的供养品混淆。富翁不晓得为什么他的供养品要单独放,他怀疑这男子如此做,是要别人知道身为富翁的他,却小气地只布施这么少的东西,好羞辱他,所以就派人跟着去看个究竟。

这男子把富翁布施的东西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然后将它们放入装有其它供养品如米、咖哩和甜肉的各个壶罐中。这样子,富翁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功德。富翁的仆人回去报告男子的处理方法时,富翁不知道这男子的意图。第二天,他携把刀子前去供养的地方,只要这男子敢公开他供养的东西这样少,他就要杀了这男子。

但这男子向佛陀说:「尊者!这次的供养布施,是大家共同供养的。任何人供养的多少无关紧要。每个人都虔诚、慷慨供养。所以,希望所有人都获得相同的功德。」

富翁听完这男子的话后,明白自己误会别人了,就请这男子原谅:「朋友!请原谅我对你心怀恶意。」佛陀听到富翁的表白后,告诫富翁:「即使非常细微的善行,也不可以轻视。如果经常做小小的善行,它也会变成巨大的善业。」

危险的旅程

财富多但护卫少的人,不走险路;

同理,珍惜生命的人避免恶源,

人不应该造作恶业。 (偈123)

马哈达那是沙瓦提(舍卫)城的一位富商。有一次,一群抢匪计划抢劫他,却苦无下手机会,他们打听到马哈达那将搭载装满贵重商品的车子外出,并且知道他也邀请一群比库同行,因为彼此的目的地相同,马哈达那甚至答应比库们,会提供比库们一路上所需要的任何东西。这群抢匪打听到确实的消息后,就先行出发,并且在路上躲了起来,等待马哈达那一行人车的来临。

但马哈达那抵达抢匪躲藏的森林外围时,就停了下来,准备停留几天之后再上路。这些抢匪知道他们要驻扎几天,就准备动手抢劫。而这时候马哈达那也知道有人要打劫他,便决定打道回府,抢匪探听到车队要回去了,就又躲到回去的路上。这时候,村子里的一些人向马哈达那通风报信,说抢匪已经移往他们回去的路上。

马哈达那最后又决定停留在村子里几天,并且把这决定告诉同行的比库,比库们就自行回沙瓦提城。回去之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次行程取消的原因。佛陀告诫他们:「比库,马哈达那知道远离被抢匪围困的旅程,珍惜生命的人远离有毒的人、事、物。同理,有智慧的比库了解人生就像充满危险的旅程,所以要精进努力,不犯恶行!」

猎人全家领悟佛法

手掌若没有伤口,就可以捧持毒药,

毒药不会伤害没有伤口的人;

同理,不作恶业的人不受恶报。

王舍城中有一年轻的富家女确实了解佛法。有一天,一位名字叫做拘古塔米他的猎人到城里来贩卖兽肉。这年轻女孩一眼瞥见他时,就深深爱上他而跟随他,后来并且与他结婚,一起住在一个小村落里。时光荏苒,他们总共生育了七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各自结婚了。一天清晨,佛陀观察世间,发现这对夫妇一家人就要领悟佛法了,就前往这猎人设置在林子里的陷阱去,并且在陷阱附近留下自己的脚迹,然后坐在离陷阱不远的灌木阴影下。不久之后,猎人来查看陷阱,发现没有动物落入陷阱,但却在陷阱不远处发现有人的脚迹。他断定有人比他更早到这里来,并且放掉陷阱中的动物,所以当他发现正坐在灌木下的佛陀时,他认定佛陀就是放走动物的人。他一时怒火中烧而取出弓箭,准备向佛陀射去,正在拉弓时,却全身僵住,无法动弹,像一座雕像。他的孩子们这时正好赶来,他们也认为坐在灌木下的佛陀是父亲的敌人,便取出弓箭,准备射佛陀,但也像他们父亲一样,全都动弹不得。

猎人的太太和所有的儿媳妇在家中等不到丈夫们回来,也都赶来了,当她看见猎人和所有的孩子都拿箭向着佛陀时,大声地叫:「不可杀死我父亲!」

猎人听见太太的叫声时,心中想着:「前面树下的人一定是我丈人。」他们的孩子们也想着:「这人必定是我的外祖父。」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关爱之心油然生起。这时候猎人太太又说话了:「放下你们的弓和箭,向我的父亲顶礼问讯吧!」佛陀知道这时候猎人和他的孩子们内心全部都没有杀意了,就让他们能够动身子。他们放下弓箭后,一齐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在听闻佛陀说法后全部明白佛法。

佛陀回精舍后向其他比库叙说猎人全家的事。比库就问:「世尊!已经了解佛法的猎人太太帮助丈夫和孩子们准备外出打猎的弓箭和罗网,仍然不算犯杀生之罪吗?」

佛陀说:「证初果的人不杀生,他们不愿意众生为人所杀。猎人的妻子只是遵从猎人的命令而准备弓和箭,她心中从没有帮助丈夫去杀生的念头。手掌若没有伤口,不会受毒药感染;同理,她没有作恶的意图,所以她没有犯任何的恶业。」

猎人被自己的猎狗攻击

如果伤害与人无害、清净无染的人,

将会自作自受,如同在逆风的地方洒灰尘。 (偈125)

可拉是个猎人,一天早上,他和一群猎狗去打猎。路上,他遇见一位比库正在化缘。他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心里就嘀咕着:「看见这令人讨厌的人,我今天一定不会有什么收获!」那一天,他真的什么也没猎到。回家的路上,他又遇见那位比库正好从城市里化缘回来。他一时愤怒难消,就放狗追咬比库,还好这比库跑得快,赶紧爬上树,猎狗才咬不着他,猎人走到树下,用弓箭头去刺比库的脚底,比库异常疼痛,无法再护持袈裟,袈裟就从身上滑落,正好罩在树下猎人的身上。

这群猎狗看见黄色的袈裟,以为比库跌了下来,便飞快扑上去,狂肆乱咬,比库在树上看见这情况时,赶紧折了一截干树枝,向猎狗掷去,这群猎狗才发现它们攻击的竟然是它们的主人,而不是比库,因此四处逃窜。猎狗跑掉后,比库就从树上下来,却发现猎人已经被猎狗咬死了。他心中一阵难过,不知道是否要为猎人的死负责,因为他的袈裟罩住猎人的身体才造成猎狗的攻击。

比库就去面见佛陀澄清心中的疑惑。佛陀安慰他:

「你不须为猎人的死负责,你也没有违反道德戒律。事实上,猎人恣意伤害一位他不该伤害的人,才会得到如此悲惨的果报。」

首饰工匠殴打无辜的比库

有人转生为人,作恶的人堕落恶趣(注),

正直的人往生天界,漏尽的人则证入涅槃。

从前,沙瓦提城里有位首饰工匠,他每天都供养一位已经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有一天,这首饰工匠正在处理一块肉时,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派遣一位使者送来一颗红宝石,请他加以切割、修饰后再送还国王。首饰工匠就用沾染鲜血的手拿取红宝石,把它放在桌子上,然后到屋子里洗手。这时候,工匠的宠物鸟以为染有血迹的红宝石是块肉,就当着比库的面,用嘴把红宝石挑起来,并且吞下肚子。工匠洗手出来后,发现红宝石不见了,就问妻子和孩子们说:「红宝石那里去了?」他们都说没有拿红宝石。最后,工匠询问比库,比库也说没拿红宝石,但工匠却不满意比库的回答。他认为既然其他外人,只有比库在场,所以只有比库才有可能拿走红宝石。他告诉妻子,他要鞭打比库,比库才会认罪。

但他妻子回答说:「过去十二年来,这比库一直是我们的宗教老师,而且我们也从来没看见他做任何坏事,不要毁谤他。宁可接受国王的惩罚,也不可毁谤修行的人。」

但工匠却听不进去她的劝告。他找出一条绳子,把比库绑紧,然后,用棍子毒打,比库因此头破血流。这时,宠物小鸟看见血,以为又是肉,想要再吃,就飞到比库身边。但这时候工匠怒不可遏,使尽全力一踢,刚好踢中小鸟,当场死亡。比库看见小鸟倒地,就说:「请看看小鸟是否已死?」工匠鲁莽地说:「你也会像小鸟一样死掉。」比库确定小鸟死了,就轻声说道:「弟子,是这小鸟吞下红宝石的!」

工匠听见比库这么说,就把小鸟的腹部切开,果真在小鸟的胃里发现红宝石,这时候他才明白自己犯下大错,因而颤栗害怕。他恳求比库原谅,请他以后继续来他家化缘。比库回答他说:「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这是我们累世以来所结的业缘,这只是我们轮回的债而已,我对你没有丝毫恨意。事实上,这是因为我进入居士家的后果,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进任何人的家,我只会站在门口。」

不久之后,比库因为伤重而不治,但已证得涅槃。这小鸟却往生成工匠的儿子。工匠死后,堕入地狱。而工匠妻子由于当时善心对待比库,死后往生到某一天界。

)众生若堕入四恶趣,受报之后,仍可能因为过去的善业往生善趣。

恶报无法逃避

不论逃到天空、海中或山洞,作恶的人都无法逃避恶报。

一群比库出发前往佛陀的住处。他们在路上的村子暂时休息。一些村民就煮了食物要供养。这时候,一间房子着火了,火焰直冲上天,一只正好飞过的乌鸦,不幸被火烧到,跌下来死掉了。这群比库看着死去的乌鸦,心想只有佛陀有智慧解释这乌鸦做了什么恶业,才会如此死去,所以吃完供养的食物后,他们就继续上路。

另有一群比库,欲搭船前往佛陀的住处。当他们的船正在大海的中央时,无法再前进,船上的人就抽签,想找出谁是不吉祥的人,结果连抽三次,都指出船长的妻子是不幸的人,这时候,船长抱歉的说:「大伙儿不需因为一位不幸的女人而丧生。在她脖子上绑上沙袋,丢到海里去吧!我就不会再看见她了。」船长的妻子就被人照着船长的话丢进海里,船也可以再前进了。靠岸后,比库们下了船,继续他们的行程。他们也急于想请教佛陀,船长不幸的妻子究竟做了什么恶业,而会被丢到海中。

同时,还有第三批的比库也要去面见佛陀。一天晚上,他们走到一处精舍附近,便请求能在那附近借宿一宵,于是他们被引导到一处山洞。但半夜时,突然掉下来一大块石头,挡住了洞口。第二天,精舍的比库发现大石挡住山洞口时,就到村子里去找人来帮忙,但还是无法移动大石,这群比库只好一直被困在洞里。直到第七天,大石奇迹似的自洞口移开,这群比库这才出来,继续他们的行程。他们也想去请问佛陀,是什么样的因缘令他们被关在洞中。这三团比库后来在路上碰面了,他们互相交换所见和亲身经验的事,然后一起前进。

佛陀告诉第一群比库:「比库们!从前有一位农夫,他有一只非常懒惰且倔强的公牛。农夫无法要这牛做事,它不是躺着反刍,就是睡觉。农夫发了几次脾气,最后,愤怒地用草绳绑住牛的脖子,放火烧死它。因为这恶业,农夫受到很多的苦痛,而且在过去的几生中,他都被烧死,以偿还剩余的业报。」

至于第二批比库的问题,佛陀如此回答:「从前有一位妇女,有一只狗,不管她到那里去,也不管她在做什么,这狗总是跟着她,结果有些年轻的男孩就取笑她。她非常生气,感当十分羞辱,想要杀死这狗。她便用装满沙子的罐子绑在狗的脖子,然后丢到河里,狗就溺死了。由于这恶业,她受到很多的苦痛,而且在过去的几世里,都被人投入河中溺死,偿还剩余的恶报业(注)。」

佛陀也回答第三批比库的问题:「比库们!有一次,七个牧牛人看见一只蜥蝪走进地面的裂缝中,他们出于玩乐的心理,把所有裂缝的出口全部封住,然后走开,忘记那只蜥蝪仍在其中。七天后,他们才想起来,赶忙回去,打开出口让蜥蜴出来。由于这恶业,你们七人才会一起被关七天,而且没有任何食物吃。」

这时候,一位比库说道:人若做恶业,绝对无法逃避恶报。不管他 (她)是在空中,地上或水上。」

「是啊!比库!你说的不错,甚至在空中或任何地方,没有地方可以躲避恶业的!」佛陀如是说。

备注:

这只狗的某一前世是这位妇人的丈夫,在生死轮回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曾经是别人的六亲眷属。由于强烈炽热的爱恋,这只狗无法远离这妇人,所以佛陀劝诫世人,爱恋系缚世人最紧。

善觉王阻挡佛陀的去路

不论逃到天空、海中或山洞,人都不免于一死。

善觉王是迭瓦达答的父亲,也是佛陀的丈人,他基于两个原因对佛陀十分反感,第一、佛陀抛弃他的女儿亚寿塔拉(耶输陀罗),舍弃世间,第二、他的儿子迭瓦达答认为佛陀是他的对头。

有一天,他知道佛陀要来化缘,就喝醉酒,挡住佛陀前来的路。当佛陀和比库前来时,他拒绝让路,反而派人告诉佛陀:“我无法让路给佛陀,因为佛陀比我年轻太多了。”这时候佛陀和比库发现路被挡住了,就转回头。他却又派人秘密跟随佛陀,看佛陀怎么说,然后回报给他。

佛陀转身的时候告诉阿难:“善觉王因为拒绝让路给佛陀,已经造下恶业,不久就要受到业报。”

善觉王知道佛陀的预测时,誓言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以证明佛陀的话是错误的。他要求他的侍卫加强保护,执勤时要更机警。

佛陀知道善觉王的措施时说:“比库们!不管善觉王是否住在尖顶高塔,高高的天空上、海洋或山洞,他都无法逃避所作恶业的业报。”

七天后进餐的时候,善觉王钟爱的一匹马不知何故受到惊吓而大声嘶鸣,并且愤怒地踢脚。王听见马惊惶的声音时,忘了要格外小心的事,而想要亲自去照顾爱马,就往门外走去,但却跌落楼梯而摔死了,并往生恶趣。

不管多么努力,愚蠢的善觉王仍然逃避不了所作恶业的业报。

第十品 刀杖品

为了塔而争吵的比库

一切众生皆畏惧刀仗,一切众生皆畏惧死亡,

将心比心,人不应该杀害或教唆杀害他人。——129偈

有一次,一群比库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中清洗一座塔,企图占有该座塔,但半途却被另一群刚到的比库打断清洗的工作。

“我们比你们年长且资深,你们最好尊敬、礼让我们;我们要占有这座塔,没有人可以阻挡我们!”后来的比库们告诉正在清洗的比库们。

但正在清洗的比库们却抗拒后来的比库们不友善的干扰,不屈服于他们的要求,所以就被他们鞭打,直到疼痛不堪,大声喊叫。

当佛陀知道这件骚动的事件,并且明白彼此之间的争吵后,训诫他们,并制定比库不准伤害其他比库的戒律。

比库争吵

一切众生皆畏惧刀仗,一切众生皆真爱生命,

将心比心,人不应该杀害或教唆杀害他人。——130偈

揭达林给孤独园的比库互殴事件(十—·一的故事)发生后,佛陀就制定不可互相殴打的戒律,所有的比库都奉行该戒律。尽管如此,这两群比库后来又为了同一座塔再度争吵。

但这一次,一群比库威胁恐吓另一群比库,以致于受恐吓的比库们因为害怕 ,而大叫。佛陀知道威胁恐吓的事件后,更进一步制定比库不可互相威胁恐吓的戒律。

鞭打蛇的年轻人

以伤害他人的手段来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无法获得幸福。

不以伤害他人来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可以获得幸福

佛陀有一次在沙瓦提城化缘时,遇见几个年轻人用棍子鞭打一条蛇。佛陀问他们为什么要打这条蛇,他们说害怕蛇会咬他们,所以先发制人。

「如果不愿意别人伤害你们,你们就不该伤害别人(注);如果伤害别人,甚至在未来世也得不到幸福。」佛陀教诲这些年轻人。

这些人听完佛陀的教诲之后,理解到恨意的害处,他们也因此专心思考佛陀的教诲,不久之后,他们都证得初果。

备注:众生平等,因此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慈悲对待所有众生,而没有分别心。

君达那比库与女子幻像

不要对别人恶口,因为对方会恶言相向,

恶毒的言语是造成苦的原因,会引发别人的报复。

如果保持内心祥和宁静,一如已经损毁的铜锣,

就可以趣向涅槃之道,因为心中不再瞋恚。

自从出家以来,君达那的身旁总跟着一个女子幻像,其他的比库都清楚看见这女子的幻像,但君达那自己却无法目睹,所以茫然不知。每当君达那外出化缘时,人们总是供养两匙的食物,并且说:「一份供养尊者,一份供养你的女伴。」人们也向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报告这件事情,并且请国王加以调查,国王就到比库居留的精舍去。

君达那听见喧哗的声音,便走了出来,站在门口,女子幻像也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出现。当他知道国王到来时,就返身进入房间等国王。国王进来后,女人幻像就不见了。国王问他有关女人幻像的事时,他回答说没有这回事,国王为了要确定这件事的真假,就叫他离开房间。他遵照国王的话,离开房间,这时候,国王向外一看,就看到女人的幻像了。但是当他又进入房间时,女人幻像又不见了。国王因此判断这女子幻像不是真实的,所以君达那是无辜的。国王因之向他致歉,并邀请他接受供养。其它比库对国王的判断感到困惑,他们对君达那说:「无行比库!国王不指责你,反而邀请去供养,你完了!」

「你们才是无行比库!你们才完了,因为你们与女子同进同出!」君达那反唇相讥地说。有人向佛陀报告事情的来龙去脉,佛陀就告诫君达那:

「比库,你可曾亲眼看见有女子和其他比库一起出现,一如你所说的情形?你根本没看见这种事,但他们却亲眼见到有女子和你一起出现。你不明白这是你过去世恶业的影响。现在我告诉你为什么老是有一女子跟随你出现。

过去世时,你是个天神,当时,有两位比库非常要好,但你却乔装成为女子,跟随其中一位比库,故意造成他们的误会。因为犯下如此的恶业,今生才会有女子的幻像跟随在你的身边。比库!以后不要再与人辩了,保持沉默,精进修行,趣向涅槃吧 !」

祈福的女性

如同牧人以棍杖驱赶牛只到牧场,

老、死也驱赶众生的生命。

有一次,一群沙瓦提城的女士到东园鹿子母讲堂参加斋戒。该精舍的捐献者是着名的维沙卡,她询问她们为什么要来斋戒,年长的妇女说希望获得生天的福报,中年妇女则回答说,希望获得家庭的幸福,新婚少妇则祈求第一胎能生儿子,年轻小姐则希望找到如意郎君。

维沙卡获得她们的答案后,就引领她们至世尊处所,并报告她们的所求。

世尊说:「维沙卡!五蕴不停的生、老、死、变化。人一旦出生,就会老,最后死亡。但人们却不想从轮回中解脱,仍然留恋轮回。众生很难理解,唯有克服世间的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恶有恶报

愚痴的人造作恶业时,并不明白自己所作的是恶业;

作恶的人因自己的恶业而受苦,如同被火烧炙。——136偈

有一次,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与勒叉那尊者一起下山时,看见一只人面蛇身饿鬼,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以微笑表示他亲眼看见这奇怪的众生,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当着佛陀的面,向勒叉那说有那么一只长长的、全身都在燃烧的人面蛇身饿鬼。佛陀也说他成为佛陀的当天,也亲眼看见这只人面蛇身饿鬼。佛陀说很久很久以前咖沙巴佛在世时,这只饿鬼是个残忍的小偷,几次放火烧毁一位富人的房子,甚至还趁咖沙巴佛外出化缘时,放火烧掉这位富人捐献给咖沙巴佛的精舍。由于这些恶业,他必须长久受报。

“愚痴的人造恶业时,不知正在造恶业,但无法逃避业报”佛陀说。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死得不是时候

人若用武器伤害无害且不应该被伤害(注1)的人,将会很快受到以下十苦:

    1. 极端痛苦
    2. 灾害
    3. 身体伤害
    4. 病痛
    5. 失心狂乱
    6. 国王惩罚
    7. 重大刑罚
    8. 眷属离散
    9. 财产破灭
    10. 火烧家宅。

死亡后,更往生地狱。

有一次,一些尼犍子苦行者企图杀害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他们认为若除去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可以打击佛陀的名声。他们就雇请杀手去王舍城附近的卡拉斯拉杀害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但是当杀手们包围精舍的两个月内,马哈摩嘎喇那尊者都运用神通,所以杀手们都无法得逞。第三个月,杀手们再度包围精舍,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突然想起他尚未偿还过去某一世所种下的恶业,(注2)就不再运用神通了。这些杀手们也因此逮到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加以毒打,并且把他丢弃在草堆中,以为他已经死了,然后扬长而去。这时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运用禅定能力。复甦过来,并且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做最后的顶礼。但由于受伤太重,他自知即将入灭,就告诉佛陀说自己行将入灭。佛陀请他向比库说法,因为这将是比库们听闻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说法的最后一次机会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开始说法,说完之后,他向佛陀最后顶礼,然后离去,不久,就入灭了。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死于杀手的消息像野火般传了出去,阿闍世国王下令调查,并且逮捕到凶手们,处以死刑。比库们对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入灭感到十分伤心,不知道为什么像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这样的人怎么会死于杀手的手中。佛陀就解释道:“比库啊!从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今生所过的清净生活看来,他不应该死于非命。但某一前世,他却曾对两眼失明的双亲犯下滔天大罪。他本是孝顺的儿子,但结婚后,太太却毒化他的心灵,要他除去父母,他就用车子把两眼全都失明的父母载到森林里去,并且打死他们,却让父母以为这是其他小偷所作的罪行。因此,他累劫受苦,今生——他最后的一生才会死于杀手手中。伤害无辜的人,一定会受到比自己所犯罪行更多的痛苦。”

注1:指阿拉汉。

注2:只要他们的肉体还存在,阿拉汉也会因为他们过去世所犯的重要恶业而受报,佛陀后来罹患痢疾,也是由于过去余业的业报。但虽然无法免除过去的业报,证得阿拉汉果后,他们就不再造业。

富有的比库

人若不能断除疑惑的话,

即使赤身露体、结发、涂泥、绝食、

睡地上、不沐浴、尘土污身,右膝着地作苦行,

也不能证得清净。

从前在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富翁,名字叫做巴富斑迪卡。他的太太去世后,他决定出家。但出家前,他先建立一座兼具厨房和储藏室的精舍,然后,才携带家具、厨具和大量的米、油、奶油和其它的必需品出家到精舍去。每当他想要吃什么东西的时候,就要仆人帮他煮,所以他虽然出家,但仍然养尊处优。

有一天,其他比库向佛陀报告他仍然过着富翁般的生活,佛陀就告诫他:「我一直告诫你,要过清净简单的日子,你为什么还带这么多家当出家呢?」听到佛陀这么说,他却发起脾气,大声嚷嚷地说:「好吧!佛陀,现在我就照你的话做!」说完话后,他就把袈裟脱掉,然后问佛陀:「这就是你建议我过日子的方法吗?」

佛陀看见他如此反应,又告诫他:「比库!过去世时,你虽然是一只恶灵,但你仍然有害怕作坏事的惭和愧。现在你身为比库,怎么反而失去惭和愧,大剌剌地暴露上身呢?」

听完佛陀的告诫,他明白自己犯错了,他的惭和愧全恢复过来,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恳请佛陀原谅他。佛陀接着告诫他:「赤裸上半身是不对的。不穿衣服无法使你成为持戒严谨的比库,身为比库必需弃绝无明。」

听完佛陀对巴富斑迪卡的告诫后,其他比库信受奉行佛陀的说法,因此证入初果。

证涅槃的优婆塞

即使穿着华丽、但内心平和、不贪爱、克制欲望、

确信四果、修习梵行,不伤害有情众生的人,

就是婆罗门、沙门、比库

有一次,大臣山达迪平定边境的叛乱后,凯旋回来,巴谢那地王非常高兴,就大肆赏赐他,并赐给他一名舞女,供他娱乐。接连几天里,山达迪纵情玩乐,开怀畅饮,并且沉迷于与该舞女耳鬓厮磨。最后一天,他前往河边沐浴。路上,他遇见佛陀正在化缘。当时,他醉眼惺忪,所以只向佛陀简单致意。佛陀微微一笑,向阿难说道:「这大臣今天一定会来找我,并在听闻我的说法后,证得阿拉汉果,而且证悟后,就入灭了。」

当天山达迪一伙人整天都在河边嬉戏。傍晚的时候,该名舞女跳舞娱乐山达迪和他的同伴,但由于连日来的体力消耗,导致心脏病突发,而倒地不起。山达迪看见这突然的变故大受刺激,十分沮丧,伤痛之余,他出发前去找佛陀。

「尊者!请帮我解除忧愁吧!做我的依止,让我的内心平息吧!」

「放心吧!你已经找到真正可以帮助你的人,一位永远能给你安慰,给你皈依的人,累世以来,你为亲朋好友去世所流的眼泪,多得无法计数!」佛陀接着告诫他:「过去,你执着贪爱,现在弃绝它们吧。未来,不要让贪爱奴役你,此刻,也不要陷入任何的执着,没有执着,贪爱就完全消灭,你就会证得涅槃了。」

山达迪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就证得阿拉汉果。他也明白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就向佛陀说道:「世尊,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我达到究竟解脱吧!」不久之后,他就入灭了。

比库们问佛陀:「世尊,山达迪入灭时,身着大臣的衣服,他究竟是比库呢?还是婆罗门?」

「他既可称之为比库也可以称为婆罗门,只要内心清净,解脱无明,穿什么衣服都不重要!」佛陀如此回答他们。

年轻比库和破旧的衣服

世间有羞耻心,克制自己,

不造恶业,时时保持清醒的人十分稀少;

他们如同良马,不犯错而避免受鞭打。(偈143)

人应当像良马加鞭般精进修持,

并且以信、戒、精进、正定、分别正法、

明行足、正念消灭大苦。 (偈144)

沙利子尊者有一次遇见年轻的卑卢提卡穿着破旧的衣服向人乞讨食物。沙利子尊者出于一片慈悲心,就建议他不如出家为比库。卑卢提卡于是把破旧的衣服和乞讨的盘子放在一棵树下,而出家为比库了。从此以后他不用担忧衣服和食物。但是,有的时候,他对比库的生活不满,而想还俗。每次这种念头生起的时候,他就到那棵树下,并且谴责自己:「不知羞耻的人,你难道还想穿上这件破旧的衣服,拿着这盘子,到处去乞讨吗?」如此自责之后,他的情绪就和缓下来,然后再回精舍去。

过了两、三天,当他又对比库生活不满时,他就又到那棵树下,同样又谴责自己,并且回想过去卑下的生活 之后,才再度回精舍。这样的情形发生好几次,每次其他的比库问他去那里,他都回答说,他去找他的老师 (注)。也因为集中心念,禅观以前破旧的衣服,所著名确实清楚五蕴的实相,而证得阿拉汉果。证果之后,他就不再前往那棵树下去。其他比库发觉他不再前去那棵树时,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再去找你的老师呢?」

他回答他们:「我以前去找老师,是因为有需要。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这些比库听完他的回答后,就去请教佛陀:「世尊!卑卢提卡是否真的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比库们!卑卢提卡比库以前虽然和他的老师有所连系,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连系了。因为他善于自我调适,分别正确与错误的因,同时,明察诸法实相,他已经是阿拉汉了,所以就不再执着于过去的老师了。」佛陀如是向他们解释。

备注:

此处的老师指的是卑卢提卡的旧衣服和乞讨的钵,它们使他具有深刻的羞耻感,因此使他努力修行,所以可称之为他的老师。

殊卡沙马内拉

灌溉的人引导水,制作弓箭的人矫直弓箭,

木匠弯曲木材,德行具足的人调御自己。 (偈 145)

殊卡沙马内拉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接受沙利子尊者的剃度而出家为沙马内拉。有一天,他随从沙利子尊者外出化缘。路上,他看见几位农夫正在引水灌溉,几位制作弓箭的人正在矫直弓箭,另外有些木匠则正在制作车轮。

他请教沙利子尊者,是否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水)都可以任意由人引导或制作成想要的形式(箭和车轮)?

沙利子回答说,只要具备足够的技术,当然可以。

殊卡心想,既然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可以加以调御,那么毫无理由说具有心识的人无法调御内心,修习清净和止观。

他当下向沙利子请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间去禅修。诸天神也护持他,使精舍保持安静。当天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因此向比库们说:「一个人精进修行时,天神都会来护持。我也阻止沙利子进入殊卡的房间,使他免于受到干扰。当他看见农夫引水灌溉,弓箭师矫直弓,木匠制作车轮时,就调御自己的内心,此刻他已经是阿拉汉了。」

(请参考故事「年轻沙马内拉的修行成就 」)

第十一品 老品

维沙卡和喝醉酒的同伴

贪爱与无明充塞世间,如同陷入火焰燃烧之中,有什么值得欢笑,值得高兴呢?世间为黑暗所遮蔽,人为什么不追求光明呢? (偈 146)

从前,一群沙瓦提城的男子请维沙卡照顾他们任性的妻子们,希望在她的指导之下,她们能有宗教信仰和德行。

有一次,维沙卡在她们的请求之下,带她们到一处花园去,但他们却瞒着维沙卡,带酒去,更喝醉了,维沙卡就谴责她们,说她们的先生会很生气。

后来,她们要求再去花园,但维沙卡鉴于上一次的经验,加以拒绝,她们转而要求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维沙卡也就答应了。到达给孤独园时,她们再次啜饮私自带来的酒。维沙卡就请佛陀向她们说法,但这时候她们都醉了,魔波旬也趁机怂恿她们纵情一番,她们果真就在园中大声喧闹,唱歌、跳舞、鼓掌雀跃不已,佛陀明白她们受到魔波旬的影响才会如此放肆,便在心里想着:「绝不能让魔波旬有机可乘。」

佛陀于是从眉间放出暗蓝色的光,使整个屋子暗下来,他们因此受到惊吓,慢慢安静下来,佛陀接着从位子上消失,然后化身在须弥山上,放出千个月亮般的白光。

佛陀告诫她们:「你们不该在园里如此不恭敬。由于你们的疏忽,魔波旬才有机会使你们不知羞耻地放浪形骇,现在开始扑灭心中的欲望和其它邪恶的激情吧!」

佛陀确定她们都对佛法建立起无可动摇的信心后,才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维沙卡也趁机请教佛陀有关饮酒的问题,佛陀就向她们解释饮酒的害处,并且说明无数众生因为饮酒而受到痛苦的折磨,甚至失去幸福。

佛陀说法后,她们终于明白佛法,从此走向戒律和正念的修行大道上。

佛陀拍卖丝蕊玛的尸首

请好好观察这外表美丽的色身,实际上是一身的伤痛,

一堆的骨头,疾病、贪念不断,一切皆无常。——147偈

王舍城中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妓女,名字叫做丝蕊玛。她每天都供养食物给比库们。有一天,一位比库向其他比库提及她的美貌和供养的美味食物。一位年轻比库听说有这么一位美丽的女子后,虽然从来也没见过她,却暗恋上她。第二天,这年轻比库和其他比库一起到丝蕊玛家去。这一天,她身体不适,但仍然想要亲自向比库们致敬,就要人把她抬到比库们的面前。这年轻的比库终于看到她了,这时候他内心想着:“尽管生病,她仍然那么美丽。”因此更加迷恋她。

当天晚上丝蕊玛就去世了。国王频婆娑罗王拜访佛陀时,向佛陀提及丝蕊玛去世一事。佛陀建议国王先不要埋葬她,相反地保留三天。第四天,丝蕊玛的身子不复美艳,不再讨人喜爱了,反而发胀,蛆虫也从身上跑出来。这一天,佛陀就带领着众多弟子到墓园去观看她的身子。那位深深迷恋丝蕊玛的年轻比库一直不知道丝蕊玛已经去世的消息,所以当他听说佛陀要带领其他比库去见丝蕊玛时,也满心欢喜地一齐前去。

佛陀也请国王宣告,只要付一千铢,丝蕊玛就可以陪出资的人一夜,但尽管一再调降金额,最后甚至免费,也没有人愿意。佛陀就告诉比库们说:“比库们!当丝蕊玛还活着的时候,多少人愿意花千铢的钱,只希望与她共渡一晚,但现在即使完全免费,也没人有兴趣,人身无法幸免于生老病死啊!”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年轻的比库终于领悟了生命的真相。

佛陀安慰年老的比库尼

色身实在是疾病的渊薮,容易损坏,终究会衰老不堪,

这腐朽的色身终必毁灭,有生就有死。 (偈 148)

优塔萝比库尼高龄一百二十岁。有一天,在化缘回来的路上遇见一位比库,她就请该比库接受她的供养。比库同意后,她于是把化缘得来的所有食物都给他,一点也没留给自己。接连三天,她都如此做。

第四天,她正在化缘时,在狭窄的路上遇见佛陀,她恭谨的向佛陀问讯,然后退后,却不小心踩到袈裟而跌倒了。

佛陀赶紧上前去安慰她:「你一定要了解,你的身子日渐衰老孱弱,随时都可能碎散掉。」

优塔萝比库尼专心思考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初果。

过度自信的比库

鸽色的人身骸骨就像秋天散弃在地的葫芦瓜,所以,何必贪恋色身呢?——149偈

一群比库到林子里去禅修,不久之后就进入禅定。这时候,他们认为已经脱离一切感官欲望,而证得阿拉汉果了,就想回去向佛陀报告。但事实上,他们高估自己了。

当他们抵达精舍的外门时,佛陀告诉阿难:“这些比库这时候来看我,得不到多大的法益,叫他们先去墓园,再回来吧。”阿难向他们转告佛陀的话,他们认为佛陀一切智具足,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要他们如此做,就出发去墓园。

在墓园里,他们看见腐烂的尸首(注)时,还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这些尸首,但当他们看见刚死的尸首时,他们恐怖地发现,心中仍然有蠢蠢欲动的欲念。这时候,佛陀从精舍看见他们的举动,就发光,告诫他们:“比库们!观看尸首时,内心却升起欲望对吗?”

这些比库察觉到一切感官欲望变化多端,难于调伏的性质后, 彻底明白佛法。

)尸首有十种相:

1、膨胀相

2、青瘀相

3、脓烂相

4、断坏相

5、食残相

6、散乱相

7、斩砍离散相

8、血涂相

9、虫聚相

10、骸骨相

佛世时,以上十种相的尸首可以在墓地和停尸间找到,在这些地方的尸首都尚未掩埋或火化,所以野兽和鸟类经常来噉食。现在当然无法找到这些尸首,做为观想的对象。

观美色无常而证阿拉汉果

此城(色身) 为骨头搭建而成,而涂上血与肉,

其中充满老死,骄慢与虚伪 (注)。 (偈 150)

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儿。她长得很美丽,别人都称呼她美人儿。她与佛陀的堂弟难陀订有婚约。有一天,她内心如此想着:「我的兄长,虽然可以成为圣王,却放弃世间而出家,成为圣者,他就是佛陀。他的儿子罗侯罗和我的未婚夫难陀都出家为比库。我母亲是比库尼。现在只剩我孤单一个人!」这番思量之后,她就自行出家为比库尼。但她是因为执着于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于对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她听说,佛陀经常说色身无常。她于是认为,佛陀如果看见她,一定会轻视她的美貌,所以,就不去见佛陀。但从精舍回来的其他比库尼不停地赞誉佛陀,有一天她终于决定与他们一齐去佛陀的精舍。

佛陀看见她来时,心中如此想着:「刺可以用刺加以拔掉,嘉娜帕达卡娅妮非常执着于她的色身,对她的美貌非常骄傲。我必须经由美貌这件事去破除她的骄傲和执着。」

佛陀于是运用神通,示现一位年仅十六岁,却极美丽的女人坐在他身旁。只有嘉娜帕达卡娅妮才看得见这女子。当她看见这女子时,发现若与之相比,自己就像只又老又丑的乌鸦坐在美丽的白天鹅旁边。她非常喜欢这女子,但再次注视时,却讶异地发现该女子变成二十岁的女子。然后,每当她注视时,该女子一次又一次的变老,先变为成熟的女子,再是中年妇女,高龄女性,然后是老迈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产生后,旧的形象就消失了。这时候她才认清人身不停地变化和衰老。有了这一层的领悟之后,她对自身的执着也云消雾散了。这时候,该女子进一步的老化,已经无法支撑身体,整个人瘫痪在地上了。最后死掉,全身浮肿,流脓,蛆虫更从身子跑出来。

看完整个过程后,嘉娜帕达卡娅妮心中想着:「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理,我的肉身也会衰老变化、生病而后死亡。」经过这番省思之后,她深刻了解人身的真相。后来,她更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虚伪」古译为覆。

念念不忘小过的玛莉咖皇后

即使王室华丽的车也会腐朽,色身也难免衰老,

但圣者(注1)之间,流传着不衰老的种殊胜(注2)——151偈

玛莉咖皇后有一天进入浴室的时候,她的爱犬也一齐进入浴室,当这只爱犬看见皇后弓着身子洗脚时,这只狗就与皇后有不正常的身体接触,而皇后也没有加以禁止。这时候,巴谢那地王透过卧室的窗子看见这诡异的情景。等皇后进卧室时,他生气对她说:“你这个邪恶的女人,看你与那只狗在浴室中做了什么事?我亲眼看见了,不要否认!”皇后回答说,她只是洗脸,手,脚而已,没做什么错事。接着,她又说道:“但是那间浴室相当怪异,如果有人进入其中,从这个窗子看过去,却变成两个人。如果不相信的话,国王!请你进去一下,让我从这窗子看看。”

国王就进入该浴室。当他出来时,皇后问他为何在里面和母羊乱来。国王加以否认,但皇后坚持她亲眼目睹。国王因此感到困惑,但由于智慧不足,就接受她的解释,认为该浴室确实怪异。

从那时候起,皇后一直后悔欺骗国王,指责他与母羊乱来。因此,即使快要去世的时候,她的内心仍然受到那次意外的干扰,而无法回想自己长久以来所做的善业,只惦记着自己曾经不公正的对待丈夫。由于临终时不愉快的最后一念,所以去世后,往生至恶道(注3)。葬礼后,国王本来想请教佛陀,皇后往生何处。但佛陀希望止息他的忧虑,同时,因为他对佛法的了解尚浅,佛陀不希望他因此对佛法失去信心,所以佛陀就分散他的心念,结果巴谢那地王果真忘了问佛陀。一连七天,国王都来向佛陀问讯,但都不会提及皇后往生何处的问题。

七天后,往生恶道的皇后往生到都西答天。也就在这一天,佛陀到国王的宫室去化缘。国王终于问佛陀:“皇后往生何处?”当他知道皇后已经往生都西答天时,非常高兴,就说道:“对啊!除此以外,她能往生何方呢?她总是惦念着要做善业。世尊!现在她已经往生了。身为你谦逊的弟子,我不知道如何自处。”

佛陀就告诉他:“看看你父亲及祖父遗留下来的车子,它们都破旧不堪了,你的身体也一样,会老、死,只有佛法不会变化、败坏。”

注1:如佛陀等。

注2:九种殊胜:四向,四果和涅槃。

注3:根据阿毗达摩(论)哲学,在死亡的关键时刻,濒临死亡的人会看见业、业相和趣向,这些会决定下一生的去处。

1、业,代表人的一生某些善恶业或临终的善恶业。

2、业相,代表在人一生重要的活动时,具有主宰力量的精神形象,可能是任何形像,声音,嗅觉,味道,触和意念。以屠夫而言,这种业相可能是屠刀或垂死的动物形像,而对医生而言,可能是病人的形像,至于对信徒而言,可能是所崇拜的对象。

3、趣向,代表来世出生地方的形像。这种趣向经常向临死的显现,并且展现来世究竟是喜悦或悲惨。如果是悲惨的话,有时候也可以经由影响临终者的念头而加以改善。这种趣向可能是火、森林、山区、母亲的子宫或天界的华屋等等。

总是说错话的比库

寡闻的人如同牡牛,只有筋肉滋生,智慧却不增长。 (偈 152)

拉鲁达伊比库才智不高,并且不够圆融,所以虽然非常用心,但话总是说的不得体。欢乐吉祥的场合时,他说哀愁的话,悲伤的时候,他却反而尽说些快乐幸福的话。更糟糕的是,他永远不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有人告诉佛陀有关拉鲁达伊比库这种表现时,佛陀说:「像拉鲁达伊这种智慧浅短的人,就像公牛只是肌肉滋生,智慧却不增长。」

佛陀接着说,拉鲁达伊比库过去的某一世时是农夫,他有二只公牛帮着耕田。当其中一只公牛逝世时,他非常伤心,十分沮丧,就要他的儿子去请求国王恩赐他一只公牛,但他的儿子不肯,反而要他自己去。

拉鲁达伊的儿子知道父亲才智不高,就事先告诉父亲与国王的应答辞:「国王啊!我有两只公牛帮助耕田,但其中一只死了,请国王赐我另一只!」

但当被引领去见国王时,他却说: 「国王啊!我有二只公牛帮助耕田,但其中一只死了,请国王也杀死另一只吧!」

还好国王是聪明人,知道拉鲁达伊说错话了,其实是希望赐给他一只牛,国王便赏赐他十六只公牛,不只是一只而已。

佛陀的赞美词

多生以来,我(佛陀本人)在轮回中寻找,但找不到建造此屋舍的人(注),不断的轮回实在苦啊!

造作屋舍的人啊!我已经找到你了!不要再造作屋舍了(不要在轮回了)!我(佛陀)所有的椽(一切烦恼欲望)都已经毁坏,所有的栋梁(无明)都已经被摧毁了,我已经证得非缘起法的涅槃了,一切贪爱都已经灭除了。——154偈

笱达玛家的悉达多太子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儿子。二十九岁时出家修行,追求究竟的正法。出家后的前六年,他在恒河附近游行,亲近著名的宗教师,学习他们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他也修习严厉的苦行,但发现这些方法都不是究竟法,于是决心寻找自己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从此以后,他放弃苦乐两种极端的修行,发现中道,而证得究竟涅槃。中道就是八正道。

一天晚上,悉达多王子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开悟了,那一年他三十五岁。当天初夜,他明白自己的过去世,中夜时,他证得天眼,后夜时,他证悟缘起法。所以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他已经由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究竟明白四圣谛:苦、集、灭、道。从此人们称呼他笱达玛佛陀。

(注)指生死轮回的原因。

马哈达拿散尽家财

年轻的时候不修梵行,不存生活资粮的人,像池塘边捕不到鱼的老鹭,憔悴终老。 (偈155)

年轻的时候既不修梵行,又不为生活预存资粮的人,就像破损的弓,徒然悲叹过去。 (偈156)

马哈达拿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年轻时,不知长进,成年后,与另一位有钱人的女儿结婚,老婆也和他一样,没受过教育。两人的父母都过世后,他们变得非常有钱。但他们都很无明,不知妥善理财,只知花钱,所以渐渐地散尽家财,最后,一贫如洗,又不知道如何营生,只好乞讨为生。

一天,佛陀看见马哈达拿时,告诉阿难:「看那有钱人的儿子!毫无人生目标,只会花钱。如果会管理财富,他会是非常有钱的人。如果他能放弃世间生活,夫妻两人都会证得圣果。但他一无是处,所以散尽世间财富,更糟蹋证果的机会。」

第十二品 自己品

没有子息的王子

人若知道自爱,就应该妥善保护自己,

在人生的三个阶段里(注1),智者时时醒觉。 (偈157)

菩提罗迦王子兴建了一座非常壮观的王宫。落成典礼时,他邀请佛陀前来赐福,并接受他的供养。为了这特殊的节庆,他事先用檀香使王宫满室生香。由于没有子息,他就在餐厅的地板上铺设长的地毯,并私下祈愿,如果他们夫妻终究有儿子的命,就请佛陀踏上地毯。当佛陀抵达时,王子恭敬地请佛陀进入大厅,但佛陀却驻足不前,只是望了阿难一眼,阿难明白佛陀的意思,就请王子把地毯收起来。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后,佛陀才进入宫中,王子接着供养佛陀。饭后,王子请教佛陀,何以要求撤走地毯。佛陀反过来问王子是否曾暗中许愿:如果命中注定有儿子的命,那么佛陀就会踏上地毯?王子如实回答:有!佛陀告诉王子,他们夫妇今生不会有儿子,是因为他们前世所造恶业的影响,佛陀进一步说明他们前世的作为。

在过去某一世时,王子夫妇是一次船难的唯一生还者。他们被冲上一座荒芜的岛屿,只能吃鸟和鸟蛋为生,却丝毫没有后悔之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不仅自私地摧残无辜鸟类的生命,连它们的幼鸟也不放过。因为这些恶业,他们今生不可能有子息。如果当时有少许的悔意,他们今生就会有子孙了。

注1:指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阶段。

贪婪的比库

智者自己先奉行正法,

然后才教导他人,

如此,才能免于犯错。(偈158)

优波难陀尊者是雄辩滔滔的弘法法师。他总是告诫别人不可贪婪,欲望要少,同时,他经常说知足、节俭和苦行的功德。但他自己言行不一,信徒供养的袈裟和其它的必需品,他都照单全收。

有一次,他在结夏安居之前到某一村落精舍去。精舍里的一些比库对他的辩才无碍印象深刻,就邀请他在该精舍结夏安居。他问他们结夏安居期间,他们每人约可得到几件袈裟的供养。他们说只有一件,他就不想在此结夏安居,但却留下他的拖鞋。然后他到另一座精舍去,当他问清楚每位比库约可得到两件袈裟的供养时,他也不想在那里安居,但也留下他的木杖。然后他又到另外一座精舍去,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三件袈裟的供养,他在离开这精舍前留下他的水壶。最后他来到一座精舍,由于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四件袈裟的供养,他就决定留下来。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到留下东西的所有精舍去拿供养的袈裟,好像他到每座精舍去结夏安居一样。收齐之后,他就回原来的精舍去,路上,他遇见两位年轻比库为了两件袈裟和一块天鹅绒地毯的分配问题争论不休,双方无法达成和解,就请优波难陀仲裁。他把两件袈裟平均分给两人,而拿走天鹅绒地毯做为他仲裁的代价。

这两位年轻比库对他的仲裁不满意,但又无能为力。失望、沮丧之余,他们向佛陀叙说事情的始末,佛陀告诉他们:「要教导别人,应该先教导自己,并且亲身力行。」

不奉行佛法的弘法比库

人应该言行合一,克己的人才能调伏别人,事实上,克己甚难。(偈159)

帕达卡提舍尊者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与一大群比库到一处森林去禅修。他忠告这些比库在禅修时要正念现前,同时要精进努力。忠告之后,他自己却躺下来睡觉。这些年轻的比库遵照他的指示,精进禅坐。

初夜时,他们精进禅坐。当他们准备休息时,尊者却起床,要他们继续禅坐。中夜与后夜时分也是如此--每当他们要休息时,尊者就要他们继续禅修。所以他们的心念无法安宁下来,也无法收摄心念、精进禅修,甚至无法复诵经文。

有一天,他们决定调查尊者自己是否如他所说的那么精进。当他们发现尊者只知告诫别人,而自己大部份的时间都在睡觉时,他们如此议论着:「我们的老师只知道训诲我们,自己却无所事事,白白浪费时光!」这些比库由于缺乏足够的休息,所以都很疲倦,禅修上都没有进步。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们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所发生的事情,佛陀告诉他们:「比库们!若要教导别人,应该先教导自己,并且言行能如法。」

比库尼的儿子

人是自己的皈依,别人不是真正的皈依;

妥善调御自己的人,证得难能可贵的自皈依。 (偈160)

从前,有位年轻的少妇征得丈夫的同意后,出家为比库尼。她加入的比库尼僧团的导师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她出家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怀六甲,后来,胎怀孕的情形愈来愈明显,其他比库尼就带她去见迭瓦达答(提婆达多)。迭瓦达答(提婆达多)要她离开比库尼僧团,还俗回家。她告诉其他比库尼:「我当初出家时,并不想在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座下,我来这里是个错误,请送我到佛陀停留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她终于如愿以偿地到达给孤独园。佛陀知道她出家前就已经有孕在身,因此是无辜的(没有犯戒律),但佛陀不想亲自处理这件事情,就派人去请高沙喇国的巴谢那地王,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前来,他们都是着名的佛陀信徒。然后佛陀要戒律第一的伍巴离尊者公开处理这件事情。

 

维沙卡检查过该比库尼后,向伍巴离尊者说,这位比库尼在出家前已经有喜了。伍巴离尊者因此向大众宣布这比库尼没有犯戒律。后来,这比库尼生下一位男孩,巴谢那地王认养了这男孩,并且取名童真迦叶。小男孩长大到七岁时,知道她母亲是一位比库尼后,他也成为沙马内拉。成年后,他更加入僧团,成为比库。有一天,佛陀给他一个禅观的题目,他就到森林里去禅修。他热烈、努力地精进禅修,所以在很短的时间证得阿拉汉果。但他继续在森林中住了十二年。

这十二年中,他的母亲都没有见过他,因此非常想念他。有一天,当她看见他时,就追上他,并且哭叫他的名字。这时候,童真迦叶比库见母亲如此,心中想到,自己若轻言软语、愉快的回答她,她一定会继续执着于他。为了促进她的修行,他故意冷漠地回答她:「你身为尼僧团的一份子,怎么连对儿子的情爱都无法割舍掉呢?」比库尼以为她儿子不知感激她,就问他说这话的意思。他把刚才说过的话重复一次。听完儿子的话后,这比库尼心中一片感触:「啊!十二年来,我为了这儿子暗自流泪,他却如此苛刻地对我说话。我对他的一片情爱有什么意思呢?」这么一想之后,她明白在情绪上执着于儿子实在毫无意义,因此彻底去除这份执着。当天,她就证得阿拉汉果。

精舍里的一些比库告诉佛陀:「世尊!你是他们的皈依。童真迦叶比库的母亲如果听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的话,还俗回家去,他们两人就不可能证阿拉汉果。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对她的判断绝对错误。」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要往生天上,或证阿拉汉果,不可依靠他人,必须自己精进去求。」

死得不是时候的信徒

恶业实在是自己做的,从自己的心中生起;

恶业摧毁愚痴的人,一如金刚磨损普通的珠宝。 (偈 161)

在一个神圣的日子里,马哈迦罗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参加斋戒,并且整夜听闻佛法。当天夜晚,几位小偷闯入某户人家,那一家人醒来后,急忙追赶四处逃窜的小偷。有些小偷往精舍方向跑去,这时候,天快要亮了,马哈迦罗也正要到精舍附近的池塘去洗脸。这些小偷于是把偷来的东西丢在马哈迦罗面前,然后逃之夭夭。被偷的人家这时候正好追上来,而看见马哈迦罗和赃物,他们误认他也是小偷,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抓住他痛打一番,马哈迦罗当场不幸被打死。天亮时,到池塘来取水的比库们发现他的尸体。

这些比库就回精舍向佛陀报告:「世尊!整夜在精舍听闻佛法的在家信徒马哈迦罗死于非命。」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如果你们从他今生所作的善行来判断的话,那么他确实死于非命。但事实上,他是在偿还过去某一世的恶业而已。那时候,他爱上一位有夫之妇,而把妇人的丈夫打死。因此,恶有恶报,甚至使人堕落地狱。」

迭瓦达答的故事

破戒如同蔓萝草(注),纠纷娑罗树枯死;

破戒的人摧毁自己,徒然让敌人快意。——162偈

有一天,一群比库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时,佛陀进来了。佛陀询问他们讨论的话题。他们说:“世尊!迭瓦达答实在是缺乏德行又很贪婪的人。他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阿迦答沙都王的信任,而博取名声。他更误导阿迦答沙都王,使其相信若杀害父亲,就可以成为强而有力的统治者,阿迦答沙都王因此迫害父亲至死。迭瓦达答还三次想杀害你。他真的是一个非常邪恶,又深具野心的人。”

听完比库的看法后,佛陀说:“比库们!一如蔓萝草扭曲它所攀附的树,那些没有德行的人内心充满邪恶的欲望,也要为自己的恶行而受到报应。”

(注)蔓萝草是藤属植物。娑罗树若为此草所缠,便会枯死。

僧团不和的故事

有害身心的恶业容易造作,

有利身心的善业则非常难奉行。 (偈 163)

有一天,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打断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并且建议,由于佛陀日渐衰老,所以僧团领导的责任应该移交给他。佛陀拒绝他的建议,让他感到非常羞辱。从此以后,他内心异常痛苦,也企图杀害佛陀,但都失败了。后来,他改采其它手段:建议所有的比库,在一生之中都要遵守以下五条戒律:

1. 比库必须住在森林里。

2. 比库只能依供养为生。

3. 比库只能穿利用垃圾堆中找到的破布所做成的袈裟。

4. 比库只能在树下休憩。

5. 比库不可吃肉或鱼。

佛陀并不反对这些戒律,也不限制比库遵守这些戒律,但出于其它的考虑(注),佛陀并不愿意制定为僧团戒律。迭瓦达答声称这五条戒律比既有的戒律好太多了,有些新出家的比库也附和他的说法。

有一天,在佛陀的询问之下,迭瓦达答承认他所以提议增设五条戒律是要分裂僧团。佛陀于是忠告他,这是非常严重的恶行,但迭瓦达答不听佛陀的劝告。后来,迭瓦达答告知阿难,从此以后,他要从事与佛陀领导的僧团全无关连的宗教活动。阿难把这消息向佛陀报告,佛陀说:「迭瓦达答如此分裂僧团,是非常严重的恶行,他将来会为这邪恶的企图受苦难。」佛陀更进一步的说:「有德行的人很容易行善,却难于造作恶行。邪恶的人,却容易造作恶行,而难于行善。事实上,毫无益处的事容易做,善行、有益的事却很难发心去做。」

迭瓦达答终于率领一群比库到象顶山。后来,沙利子尊者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前去劝诫跟随他前去的比库,其中很多比库也知过悔改,回来依止佛陀。

备注:佛陀的考虑包括:

1. 戒律应该是自动奉行,而不是因为条文的严格要求。

2. 严格条文可能轻易被用来压抑个人自由。

3. 已制定的条文可能因为时空环境的改变,而变得不适当。

以现代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推崇佛陀不接受迭瓦达答建议的智慧。

嫉妒的比库

愚痴的人因为邪见,

而轻蔑阿拉汉、圣者和正直者的教诲;

他们如同格他格竹(注),

因为造作恶业而招致灭亡。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一位老妇人,像照顾自己儿子般地照顾卡拉比库。有一天,她听邻居提及佛陀的德行之后,希望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听佛陀说法,于是就向卡拉比库提出她的愿望,但卡拉比库前后三次都打消她的念头。有一天,老妇人不理睬卡拉比库的反对,直接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当卡拉比库发现老妇人已经前往精舍时,内心自私地想着:「如果她确实听闻佛陀讲经说法,就不会再照顾我了。」所以他也赶忙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当他抵达时,发现老妇人正在听佛陀说法。他于是恭敬地靠近佛陀,并且告诉佛陀:「世尊!这位老妇人非常愚笨,请您只教她有关布施和持戒的佛法。」

佛陀知道卡拉比库怀有恶意,而且有一己之私的用意,就告诫他:「你的愚痴和邪见污辱了佛法。你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注:「格他格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结实则亡。

受妓女保护的信徒

恶业及污染都是自己造作的,

不作恶业及清净行也是自己造作的,

清不清净全在自己,别人无能为力。(偈165)

有一天,信徒小迦拉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守斋戒,并且彻夜听闻佛法。第二天清早,他回家的时候,正好有一群愤怒的人正在追捕偷走他们财物的小偷。这群小偷匆忙之际,把偷来的财物丢在迎面而来的小迦拉脚下。这时候追上来的人群,看见他脚下的赃物时,怒火中烧,不明究理地误以为他也是小偷,就抓住他加以殴打。幸运的是,有几位正要前往附往河流取水的妓女阻止他们,说他们认识小迦拉,并且说他不是小偷。这群人才放过小迦拉。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诉小迦拉:「他们放过你,不只因为那些妓女说你不是小偷,也因为你真的没偷窃,是无辜的。」

精进的比库

不管利益他人的事多重大,

也不可疏忽自己究竟目的 (涅槃),

更要下定决心完成。 (偈166)

佛陀般涅槃前四个月就公开宣告自己入灭的日期。众多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听见佛陀这么说以后,非常伤心,不知道该怎么办。从那天开始,他们就紧紧追随在佛陀身边。阿塔达塔比库却不去见佛陀,反而下定决心,要在佛陀入灭前证得阿拉汉果,他就努力精进禅修。其他比库不明白他的心意,却带他去见佛陀:「世尊!阿塔达塔比库不像我们那么敬爱、尊重您,他以自我为中心,自行其是。」阿塔达塔恭敬的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入灭前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听完之后,加以赞叹,并且告诉其他比库:「敬爱、尊重我的人应该像阿塔达塔一样的作为。你们来见我,并不表示对我的敬意,只有信受奉行我教诲的法才是真正尊崇我。」

第十三品 世间品

与少女争吵的比库

不要作恶,不可放逸,要去除邪见,

不可贪婪世间物(如此,才不会受苦)。——167偈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比库到维沙卡的家化缘。得到供养的食物之后,年老的比库就独自到其它地方去,留下年轻的比库在维沙卡的家。这时候,维沙卡的孙女正要过滤水,准备供养年轻比库,却看见大水罐中自己的倒影,不禁笑了起来。年轻的比库看见她在笑,也跟着笑了起来。但这女孩看年轻比库对着她笑时,却说:“你这光头佬,干嘛笑我?”年轻的比库也回敬她:“你也是个光头,你母亲和父亲也都是光头佬(注)。”这女孩一听之下就跑去向祖母哭诉。维沙卡立刻向年轻比库说:“请不要因为她而生气,她无意冒犯你。但比库确实剃除头发,穿上碎布做成的袈裟,用无边缘的钵化缘。所以她的话,不对吗?”年轻比库回答说:“你说的没错。但她为什么要因此羞辱我呢?”这时候,年老的比库回来了,但也无法安抚年轻的比库和年轻的女孩。

不久,佛陀也来到维沙卡的家,并且了解这件误会的原委。佛陀知道这位年轻的比库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为了使年轻的比库更能接受他的话,佛陀就问维沙卡:“只因为这位比库剃除头发,你孙女就称呼他光头佬,这有什么意义呢?毕竟,他剃除头发是为了加入僧团。”年轻比库听到佛陀如此说后,就向佛陀礼敬,并且说:“世尊!只有你才了解我,我的老师和这女孩的祖母都不了解我。”佛陀知道年轻比库这时候的心态已经可以理解佛法,就接着说:“享受感官欲望是卑微的,存有卑微的心念是错误的,不如法的!”

)这是指责别人言行鲁莽的话。

佛陀返回咖毕喇瓦土城

人不可放逸,应该勤修正法善行,如此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安乐。 (偈 168)

人应该奉行正法善行,不可作恶行,奉行正法善行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安乐 (偈 169)

佛陀究竟证悟后第一次返回咖毕喇瓦土城(佛陀的家乡)时,住在尼拘娄陀园,并且在当地为亲戚们说法。净饭王认为佛陀身为他的孩子,第二天应该会直接到他的王宫来化缘,而不会到其他地方去才对,所以并没有特别邀请佛陀前去接受供养,只是下令准备供养而已。

由于没有人特别邀请他前去接受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第二天就进城化缘。进城之前,他心里斟酌着:「过去诸佛再进入亲戚的城市时,是直接到亲戚的家去,或逐户化缘?」经过思惟后,他明白过去佛都是一家一户地化缘,也就依序去化缘。

当净饭王从儿媳妇耶输陀罗(佛陀未出家时的妻子)处得知这件几近羞辱的消息后,异常愤怒,就去找佛陀:「孩子,你为什么要羞辱我?看你如此化缘,我真的无地自容,你曾经是坐着金轿旅游的人,现在却一家一户化缘,这种作法适当吗?你为什么要羞辱我!」

佛陀回答道:「国王,我并没有羞辱你,我不过是遵照过去诸佛的规矩而已,诸佛皆化缘生。」

国王明白诸佛都是如此,于是接受佛陀化缘的作法。

观海市蜃楼

人若视世间如水泡,

如海市蜃楼,

则不落生死轮回。(偈 170)

有一次,几百位比库到森林去禅修。但由于进展太缓慢,他们决定回精舍向佛陀请示更适合他们的禅修题目。

途中,他们遇见了海市蜃楼,就针对这种现象禅修起来。后来,当他们抵达精舍时,突然暴雨来袭,硕大的雨滴打在地上,行成水泡,后来就消失不见了。

 

他们因此如是思惟:「我们的身体就像这些水泡,终究会毁坏。」

而察觉到五蕴的无常。

佛陀安慰悲伤的王子

世间如国王华丽的车乘,愚痴的人沉缅其中,智者则不执着。

阿婆耶王子拈平边境的叛乱后,凯旋归来。频婆娑罗王非常高兴,恩准他在七日内享受君王般的恩宠和荣耀,同时特地派一位女舞者加以慰劳。第七天当这女舞者正在花园娱乐王子和他的同伴时,突然心脏病发作,而当场倒地死亡。王子受到惊吓,感到十分沮丧。他非常哀伤地前去面见佛陀,寻求佛陀的安慰。佛陀告诫他:“王子,你累世以来所流的泪无可计量,愚痴的人才会深深陷入世间五蕴(注)之中。”

)五蕴,根据佛陀的说法,众生由五蕴组成:色、受、想、行、识。色由各种力量和性质组成,心也有五十二种心理状态,其中的受和想两种心理状态独立出来,成为五蕴之一,其余的五十种心理状态通称之为行。

手执扫帚的比库

人若不放逸,则自净其意,

并照耀世间,一如明月无云翳。 (偈 172)

沙姆迦尼尊者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打扫,住在同一精舍的离瓦塔尊者反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禅修。沙姆迦尼尊者认为离瓦塔尊者只是在浪费时光。

有一天,沙姆迦尼尊者告诉离瓦塔尊者:

「你很懒惰,只知依靠信徒出于虔诚和慷慨所供养的食物。难道你不觉得有时候也该打扫地板、房屋或其它地方吗?」

离瓦塔尊者回答他:「朋友!比库不应该所有的时间都在打扫。应该在清晨时打扫,然后外出化缘,进食之后,观身,察觉生命的真相,或者,背诵经文直到晚上,这时候,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再打扫一次。」沙姆迦尼尊者严格遵照离瓦塔尊者的话去做,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其他比库发现沙姆加尼尊者不再把大部分时间在打扫,就问他原因。

他说:「当我正念尚未具足时,我经常打扫,但现在我已经正念现前了。」

其他比库对他的话存有怀疑,就去请教佛陀:「世尊!沙姆迦尼尊者宣称他是阿拉汉了。」佛陀告诉他们,沙姆迦尼尊者真的已经是阿拉汉了。

证圣果的杀人凶手

造作恶业后,再以善业补救的人,

光耀世间,如明月无云翳。

盎古利马喇的本名是阿伊沙卡,出生为婆罗门,他的父亲在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的王宫任职。他的父母送他前往怛剎尸罗接受教育,由于他相当聪慧,而且服从老师,因此甚得老师和师母的欢心,其他学生因此忌妒他,就向老师诬告他和师母有染。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不相信他们的话,但经过他们一再的诬告,他终于相信,而决定报复阿伊沙卡,但又害怕杀害阿伊沙卡会受到报应,于是便设计一个比直接杀害无辜的阿伊沙卡更恶毒的计划:他告诉阿伊沙卡去杀害一千个人,而且每杀一个人,就砍下一根指头给他 ,做为感谢他教导的学费。阿伊沙卡虽然十分不愿意,但为了服从老师,就开始杀人,并且把砍下来的指头挂在树上,但这些指头却被乌鸦和秃鹰吃掉,所以他就把指头做成项链,以确定数目。

由于他的杀人行为,人们称呼他为盎古利马喇(意思是手指头项链),他也因此成为令人惧怕的人物。国王知道他的暴行之后,下令要逮捕他。他的母亲玛塔妮听到国王的命令后,就亲自下乡,打算拼了老命也要拯救他。而这时候,他颈上的项链已经有九百九十九根手指头了,只差一根就凑足一千的数目了。

当天清晨,佛陀明白如果不加以阻挠的话,正在寻找最后一个被害者的阿伊沙卡一定会发现他的母亲,并且加以杀害。果真如此,他就会受更长久的苦报。出于对他的慈悲,佛陀就出发前去他栖身的森林。

经过很多不眠不休的日子,阿依沙卡非常疲倦、焦虑,整个人几近崩溃而急于砍下最后一根手指头。他决定杀害第一个见到的人,就在这时候,他瞥见佛陀,便高高举起刀子追赶上去,想要加以杀害。但无论如何追赶,佛陀总是在前面。最后,他大声吼叫:「比库!停止!停止!」

佛陀回答道:「我已经停止了,是你自己未曾停止。」

阿伊沙卡并不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就问道:「比库!你为什么说,你已经停止,是我尚未停止?」

佛陀告诉他:「我说我已经停止,因为我已经不再杀害众生,不再瞋恨众生,我内心满怀无限的爱心、耐心和智慧。而你尚未放弃杀害众生,瞋恨众生,而且没有爱心与耐心。因此你才是尚未停止下来的人。」

听完佛陀这席话,阿伊沙卡心中激起一阵思考:「这些话只有智者才说得出口,这比库智慧超凡,兼且异常勇敢,他一定是比库的领导者,他一定就是佛陀!他必定是为了使我重见光明才专程来这里的。」这么一想之后,他放下武器,请求佛陀恩许他加入僧团,佛陀也答应他的请求。

阿伊沙卡的母亲在森林里到处喊他的名字,但遍寻不着,只好回家去。后来,国王和手下在佛陀的精舍找到他,但发现他已经放弃过去的邪恶行为,成为比库,就决定放他一条生路。阿伊沙卡于是在精舍里,精进修行。

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仍然不得安宁,因为即使单独禅修的时候,过去的种种作为和那些受害者令人怜悯的哀嚎总是浮现在脑海里。每当他外出化缘时,人们更因为他过去所做的恶业而向他投掷石头,或者用棍杖打他,所以每次都是头破血流,一身瘀青的回揭达林给孤独园。佛陀告诫他:「盎古利马喇!你已经不再作恶了,要有耐心!你现在所受的,都是你今生所作恶业的恶报。如果不是我遇见你,你的恶业会令你在地狱中遭受更长久的折磨。」

一天早上,他在到沙瓦提城化缘的路上听见痛苦的哭声。当他发现是一位孕妇正在产前疼痛,却无法顺利生产时,他内心想到:「一切众生都免不了苦。」他满怀慈悲心地回去向佛陀叙说孕妇产前痛苦一事,佛陀就教导他诵读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后人称之为《盎古利马喇经》。学会后,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坐下来,隔着一片纱幕,开始诵念佛陀教他的经文:「姊妹!自从我成为阿拉汉以来,我未曾故意杀害任何众生,愿此经文使你一切顺利,且预祝你未出世的孩子安好。」这时候,这妇女顺利生下孩子且母子均安。这经文至今仍然有效。

盎古利马喇喜欢单独一人在偏僻的地方居处。后来,他安祥的去世了,但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所以他的去世是般涅槃。其他比库请问佛陀盎古利马喇往生何处,佛陀告诉他们:「盎古利马喇已经般涅槃了。」他们却不相信:「杀害这么多人命的人可能般涅槃吗?」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盎古利马喇因为没有善友,所以才会作下如此多的恶业。后来,他经由善友的协助和忠告,而坚定、正念现前地修习佛法和修禅。因此,他的恶业被他的善业所粉碎,内心没有丝毫的污垢烦恼。」

明白世间实相的纺织女

世间大部分的人是盲目的,只有少数的人明白正法;

一如只有少数的鸟脱离罗网,少数的人往生善趣。 (偈 174 )

有一天,佛陀在阿拉维讲授生命的无常。佛陀说:「请正念现前地观死:生命是不确定的,死亡是确定的,人总有一天要面对死亡。」

佛陀也劝诫大众要经常保持正念,察觉生命的实相。他也告诫大众:「如同手持木棍或长矛的人在面对敌人和其他有毒、危险的动物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一般,对死亡有正念的人也会保持正念面对死亡,因此会往生善界。」很多人无法领会其中的涵义,但一位十六岁的纺织女清楚明白佛陀的深意。说法后,佛陀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

有一天,佛陀透过天眼观察世间,明白那位女孩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再度前往阿拉维说法。当这女孩听到佛陀和数百位比库再度莅临说法时,也想前去听法,但他父亲却急需一些纺织用的线轴,她于是快速绑好线轴,然后出去找父亲,想把这些线轴交给父亲。路上,她在听法大众的外围停留了一会儿。

佛陀知道这女孩一定会来听法。佛陀也知道,这女孩一定要在前往纺织机器之前听闻佛法,而不是离开纺织机后才来听法。因为她生命即将消失,而她往生何处仍不确定。所以当年轻的纺织女孩出现在听法大众的外围时,佛陀仔细注视她,而当她发现佛陀注视她时,她放下篮子,恭敬的走向佛陀。佛陀就问她四个问题:

「你从何处来?」「我不知道。」

「你要往何处去?」「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吗?」「我知道。」

「你知道吗?」「我不知道。」

大众听见她如此回答佛陀的问题,都认为她对佛陀不恭敬。佛陀就问她的回答是什么涵意。

她说:「世尊!既然你知道我从家里来,所以我认为你第一个问题是问我的过去世是什么,我就回答:『不知道。』第二个问题问我的来世要往生何处,我回答:『我不知道。』第三个问题问我知不知道有一天会死亡,所以我回答:『我知道。』最后的问题问我知不知道何时会死亡,我回答:『我不知道。』」佛陀听完她的解释后,称赞她的解释。她也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证得初果。

然后,她继续前往纺织机所在的房子,当她抵达时,她父亲正坐在纺织者的座位上睡觉。这时候,她父亲突然醒来,却意外的拉动纺织梭,结果,纺织梭的头打到女孩的胸口,以致于当场死亡,而往生都西答天。她父亲这时候伤心欲绝,泪流满面,但也明白生命无常,他就前去面见佛陀,请求允许他加入僧团。从此以后,他成为比库。不久之后,更证得阿拉汉果。

三十位比库突然消失

天鹅鼓翅飞行天空,人以神通横越太空 (注1),

智者征服魔波旬及其眷属后,不再轮回 (注2)。 (偈383)

有一天,三十位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他们进入佛陀的房间时,服侍在佛陀一旁的阿难尊者马上离开,到外边去等候。过了一阵子,阿难尊者再度进入时,却不见先前的三十位比库。他就问佛陀他们到那里去了。

佛陀回答:「他们都走了。」

「从那里出去的?」

「从空中,阿难!」

「但,世尊,他们都证得阿拉汉果吗?」

「没错,阿难,他们听完说法后都证得阿拉汉果,并且具有神通。」

这时候,佛陀看见天空有几只天鹅飞过,他说:

「阿难,证得阿拉汉果的人,就像天鹅一样能飞过天空。」

注1:透过修行,人可以横越天空、凌水而过,遁入地中等。这些能力是精神的、超越自然的,但绝不是奇迹。

注2:阿拉汉证得般涅槃,不再轮回。

辛迦摩娜薇卡诬告佛陀

违逆真谛,不信来世,说妄语的人,无恶不作。(偈176)

佛陀到处宏扬佛法之后,信受佛法的人越来越多,其他外道的信徒也就日渐减少。他们于是打算破坏佛陀得信誉,就怂恿他们一位美丽的女信徒辛迦摩娜薇卡:「如果你真的关心我们的利益,请帮助我们羞辱佛陀。」她同意执行他们的计划。

当天夜晚,她携带一些花朵,朝揭达林给孤独园方向走,遇见她的人问她要去那里,她回答说:「你们知道我要去那里有什么意义吗?」回答后,她就到靠近精舍的外道家去过夜,而在隔天清晨离开,让别人以为她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住宿。若有人问,她就回答:「我和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一起过夜。」三四个月以后,她用一些布块裹住腹部,使自己看起来像怀孕的样子。九个月以后,她更假扮成快要临盆一般,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去找佛陀。

这时候,佛陀正在向比库和大众说法。她打断佛陀的话,加以指控:「啊,你这个大沙门!你倒是很聪明,可以向人说法。你让我怀孕,却对我要分娩的事不闻不问。你就只知道享乐!」

佛陀停止开示,告诉她:「这位姊妹,只有你和我知道你的话是否属实。」

她回答道:「是呀,别人怎么会知道,只有你我两人所作的事呢!」

这当下,沙咖天帝明白揭达林给孤独园发生的事情,便派遣四位天神化身成年轻的老鼠,跑到她衣服里面,咬断她用来绑住腹部,伪装成怀孕的布块,她的技俩就被拆穿了。大众中很多人谴责她:「你这个邪恶的女人!骗子!你怎敢指控如此尊贵的宗教法师呢?」这时候,她担心自己的安危,使尽力气,赶忙逃走。但跑不了多远,就不幸发生意外,而死的很凄惨。

第二天,众多比库在讨论她的事情。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一个不怕说谎、不怕来生报应的人,对造作恶业不会迟疑。」佛陀接着说,辛迦摩娜薇卡过去的某一前世是国王的皇后。她爱上国王的一位儿子,但那位王子却不为所动,她就伤害自己的身子,然后向国王诬赖是王子在无法得逞私欲时,所下的毒手。

国王听见她的指控后,未加详察,就驱逐王子远离国境。后来,国王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她终于受到应得的惩处。

供养比赛

悭吝者无法升天,愚痴的人不赞叹布施;

智者时时随喜,处处安乐。(偈177)

巴谢那地王有一次盛大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后来,他的百姓为了和他竞争,而举办更大的供养大会。国王和百姓之间的竞争就此持续不断。最后,玛莉咖皇后想出一个计划。她请国王兴建一座盛大的帐蓬,帐蓬中间,摆设十只装满各式各样檀香和香水的船,再准备几百只驯服的大象为比库撑白伞,同时,提供饮食服务的是公主。百姓们没有公主、白伞也没有大象,就无法继续和国王竞争了。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供养的无遮大会正式展开。进食之后,国王把大会所有的东西都供养给佛陀。

国王的两位大臣也在现场,其中一位大臣非常高兴,赞叹国王能够如此慷慨布施佛陀和众多比库,他也认为只有国王才能举办无遮大会,并且把功德与所有众生共享。总而言之,这位大臣非常高兴国王能举办这无人能比的布施。相反地,另一位大臣则认为国王不过是在浪费财富而已,他认为众多比库应供后,就会回精舍睡觉。

进食后,佛陀环视所有参与大众,也知道第二位大臣的想法。佛陀明白,如果再说冗长的随喜,第二位大臣会更不满意,所以出于对他的怜悯,只说了简短的随喜,就回精舍去了。但预期佛陀会用更长的时间表示谢意和随喜的国王,对佛陀简短的随喜感到失望。国王怀疑自己是否遗漏了什么事情,因此决定前去请教佛陀。

佛陀看见国王来时,告诉国王:「伟大的国王!你应该高兴能够举办无人能比的布施大会。这种布施的机会难得,每一佛住世时,只有一次这样的无遮大会。但你的一位大臣却认为是一种浪费,一点也不赞同这样的布施大会。如果我说较长的随喜,他会更加不满意,而造作更多的恶业。这就是我的随喜如此简洁的原因。」佛陀接着说:「国王!愚人不知随喜别人的布施,因此会堕落到比人间差的境界。智者随喜他人的布施,也因为这份珍惜,他们分享别人的功德,而往生天界。」

给孤独长者儿子的故事

预流果比大地的统治者、往生天界的人和一切世界主更有价值。 (偈178)

克拉是给孤独长者的儿子。每当佛陀和弟子们到他家时,他都避不见面。给孤独长者担心儿子若不能改变这种心态的话,将来不知道要变成什么德行。给孤独长者就以一百个金子利诱他前去精舍,守一天的戒。他去了,但不听任何人说法,而且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家。给孤独长者要给他佳肴,但他却开口要钱。

第二天,给孤独长者告诉他:「儿子呀!如果你能背颂佛陀的一首偈语,我给你一千个金子。」他就再度前往精舍。佛陀也向他说法,但知道他不是要诚心要学习佛法,纯粹只是对有钱兴趣而已,就用神通,使他无法牢记任何偈语。克拉只得重复练习背颂偈语,也因此,终于了解佛法的真实涵义,而证得初果。

第二天清晨,他跟随佛陀和众多比库到他家化缘,但心中却想着:「但愿父亲不要在佛陀面前给我金子。我可不想让佛陀知道我纯粹是为了钱,才遵守戒律。」

给孤独长者供养完佛陀和众多比库后,就拿出千个金子,要他收下,却出乎意料地被他拒绝。给孤独长者告诉佛陀:「世尊,我儿子已经改变他的念头了。他现在表现得非常尊贵。」他进一步告诉佛陀,如何利诱儿子去精舍学佛法的事。

「给孤独长者,你的儿子已经了解佛法比转轮圣王、天神或婆罗门的财富更有价值。」佛陀如是说。

第十四品 佛陀品

向佛陀求婚

已经证得无上智慧的佛陀,三毒尽除,世间所有欲爱不能再诳惑他;

佛陀不受系缚。——179/180偈

古卢国的婆罗门摩醯提利夫妇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儿,求婚的人不断,他明白告诉他们还不够资格娶他的女儿。一天清晨,佛陀透过神通知道他夫妇二人证得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出发到他经常火祭的地方。摩醯提利一眼瞥见佛陀时,当下认定佛陀就是他女儿要许配的对象。他便央求佛陀在原地稍事停留,然后急忙跑回家去叫妻子和女儿来。佛陀于是到附近去休息。摩醯提利一家回来时,只见到佛陀的足迹,但他的妻子说留下这种足迹的人已经涤除所有的感官欲望。尽管妻子的看法如此,他还是毫无畏惧地找到佛陀,并向佛陀提及要把女儿许配给他。

佛陀拒绝他的提议,并且叙述自己刚究竟证悟成佛时,魔波旬美丽无比的女儿们如何诱惑他,佛陀说:“想要诱惑解脱贪爱、执着与激情的人是无效的,因为这种人不为任何诱惑所动。”

佛陀继续说:“波旬美丽无比的女儿们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心中都毫无感官欲望。

你女儿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我甚至连碰触的兴趣都没有。”听完佛陀的一席话后,摩醯提利和他妻子明白其中的涵意,而对佛法有正确的信念。后来,他们都加入僧团为比库和比库尼,最后两人都证得圣果。他们的女儿却深深感受到佛陀的羞辱,发誓要找机会报复佛陀。

佛陀从三十三天返回世间

修习禅定(注1),欢喜涅槃寂静,正念正觉的佛陀,诸天也敬爱。——181偈

有一次,佛陀在沙瓦提城时,接受外道的挑战,而展现了双料神通(注2)。事后,佛陀到三十三天教授三个月的阿毗达摩(论),往生都西答天的摩耶夫人也来听佛陀说法。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摩耶夫人、众多天神和婆罗门都证得初果。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在沙瓦提城结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库讲解阿毗达摩。舍利弗尊者便利用三个月的结夏安居期间教授完整部的阿毗达摩。

结夏安居即将结束时,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三十三天去面见佛陀,佛陀告诉他,预计于安居结束后的月圆之日回到人间。并会降临舍利弗尊者安居的山卡沙市。

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月圆之夜,佛陀身上放出六道祥光,降临山卡沙市。许多天神和婆罗门陪伴佛陀返回人间,舍利弗尊者则率领大众欢迎佛陀,大众懔然赞叹佛陀返回人间的盛大辉煌。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顶礼问讯后说:“世尊,我们从来未曾目睹或想像过如此壮观盛大的荣耀。事实上,世尊!你为天,人和婆罗门所喜爱、礼敬!”

“舍利弗啊!天人确实敬爱所有具足究竟智慧的诸佛。”佛陀如此回答舍利弗。

注1: 此处的禅定指的是止观。

注2: 请参考导读的说明。

龙王和他的女儿

人身难得、生活难、得闻正法难、诸佛出现世间也难。—-182偈

龙王(注)伊罗卡帕塔,在咖沙巴佛时,虽然是一位比库,却不够理智,念念不忘犯过的错误,所以往生成龙。他有一位极端美丽的女儿。由于龙具有化身成人形的能力,所以他公开宣称,若有人可以回答他女儿所提的问题,就可以娶她为妻。因此,每个月两次,她都化身为人,到公众场所唱歌跳舞,并且提出她的问题。很多人尝试回答她的问题,但都不正确。

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一位名叫优塔罗的年轻人,可经由这些问题而证得初果。但优塔罗已经出发,准备前去回答她的问题。佛陀便赶忙拦下他,告诉他问题的正确答案,优塔罗听完佛陀的答案后,果真证得初果,那龙女的欲望也完全消失了。但他仍然前往说出正确的答案,以裨益他人,他与龙女的应答如下:

问题1:谁是统治者?回答:掌握六根的人是统治者。

问题2:德行不足的人可否称之为统治者?回答:德行有缺陷的人不可称之为统治者,毫无私心的人是统治者。

问题3:什么样的统治者没有德行的缺陷?回答:毫无私心的统治者没有德行的缺陷。

问题4:什么样的人可称之为愚痴?回答:追求感官欲乐的人。

听完所有正确答案后,龙王的公主继续请问有关感官欲望、后有、邪见、无明和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优塔罗遵照佛陀的教导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这时候,伊罗卡帕塔龙王明白佛陀已经出现在世间,就央求优塔罗带他前去面见、顶礼佛陀。他向佛陀叙述自己往生成龙的缘由。佛陀向他解释,人身难得、佛陀难遇、佛法难闻。佛陀说法完毕后,很多舍利弗的弟子证得阿拉汉果,大众中也有很多人证得初果。

)龙是佛教和印度文学中著名的神话动物。它们住在地底下,具有创造奇迹的力量,类似中国文学中的龙。

佛陀的教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偈183)

诸佛说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

伤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压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门。(偈184)

不诽谤,不伤害他人,严守戒律,

饮食知节量,僻静处独居,勤修增上定(注),是诸佛教。(偈185)

有一次,阿难尊者请教佛陀,过去诸佛的佛法是否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一样?佛陀回答说,所有诸佛的佛法都是一样的,佛陀马上背诵过去诸佛在说法时所开讲的一些偈语。

 

() 「增上定」:八定。

不知足的年轻比库

即使天上洒落金币,也无法满足欲望,爱欲是乐少苦多。

明白这种道理的智者,甚至对天界的欲乐也不企求,

佛陀的弟子希望能灭尽爱欲。 (偈 186 / 187)

有一次,揭达林给孤独园的一位年轻比库被他的老师送到别的精舍去学法,他的父亲却在这时候逝世了,并且留下一些财产给他和他的弟弟。等他给回给孤独园时,他的弟弟告诉他父亲的死讯,和父亲留给他的财产。一开始的时候,他说不需要这份钱财。可是后来,他觉得还是过世俗的生活比较好,因此,他对出家修行的日子渐渐不满意,而日益消瘦。其他比库于是说服他去听佛陀的忠告。

这心中不满的年轻比库告诉佛陀,如果拥有父亲给他的钱,他可以过很舒适的在家生活。佛陀忠告他,世人是不知足的,甚至具足大量珠宝财富的君王也一样。佛陀接着告诉他顶生王的故事,顶生王是四王天和三十三天的圣王,享受这两处天神的尊崇。有一次,他在三十三天住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希望自己是三十三天唯一的统治者,而不要与沙咖天帝共同治理。但他无法达成这个愿望,所比当下变老,衰弱不堪,不久就逝世了,天神是非常脆弱的众生,一旦屈服于强烈的爱欲刺激,他们很容易毁坏。

听完佛陀的劝诫,年轻比库决定继续留在僧团中,精进努力求解脱。

祀得皈依三宝

人在面临危险时,会去寻找很多的保护,

如山岳、森林、园苑、树神和神舍。

但这些都不是安隐的保护,也不是最佳的保护,

如此的保护无法使人脱离诸苦。 (偈 188/ 189)

皈依佛法与僧团的人,可以透过智慧明白四圣谛:

苦、集、灭和灭苦的八正道。这才是真正无上安全的皈依和保护。

如此皈依的人,可以脱离诸苦。 (偈 190/ 191/ 192)

祀得是马哈高沙喇王的国师。马哈高沙喇王是巴谢那地王的父亲。马哈高沙喇王逝世后,祀得放弃所有的财产,离开家里,成为苦行者。他和他的弟子们到靠近盎嘎国,马嘎塔国与古卢国三国边境附近的地方住下来,当地附近有一只凶猛的龙。祀得经常向弟子和这三国家的人民说:「礼敬森林、山、公园和树木,如此,你们就可以解除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有一天,佛陀透过天眼,观察到祀得和他的弟子们,而且知道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佛陀就派遣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先去向祀得和其弟子说法,佛陀本人随后也会前去说法。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到祀得居住的地方,他请问他们可否借宿一夜。首先,他们加以拒绝,后来却答应了,但指引他去龙住的地方。这只龙非常敌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和尊者展开一场斗争。最后,龙终于臣服了,而卷起身子,伸出头来,像雨伞般护持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表示对尊者的礼敬。第二天一大早,祀得和弟子们前来观察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命运如何,当他们发现龙已经驯服,温顺地以头保护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时,都大感惊讶,他们也因此向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礼敬。

这时候,佛陀也来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讯,然后告诉众人:「这是我的老师--最尊贵的佛陀,我不过是伟大佛陀的一位谦恭弟子而已。」听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这么一说,先前对尊者驯服龙的能力留有深刻印象的人对佛陀的能力更感讶异。

佛陀告诫他:「祀得,人民受到危险的威胁时,会前往山上、森林、花园、公园和树木去寻求庇护,但这些地方无法保护人们。只有依止佛陀,法和僧团的人才能从世间苦解脱出来。」

佛陀说法完毕后,祀得和他的弟子们证得阿拉汉果,他们也都加入僧团为比库。当天从盎嘎国,马嘎塔国和古卢国前来礼敬祀得的弟子看见祀得和他弟子们都身穿比库的袈裟时,感到困惑,而在心中想着:「究竟谁的法力较强?我们的老师祀得或苟达马呢?一定是我们的老师法力较强,因为是苟达马前来这里找他!」佛陀知道他们心中的念头,祀得也认为他应该去除他们心中的猜测,所以,他就向佛陀顶礼问讯,然后说:「世尊!你是我的导师,我不过是你的一位弟子而已。」经过他这么表白,这些人都明白佛陀的超凡卓绝。

最高贵的人

圣者极难得,不是每个家族都能生出圣者,

但圣者出生的家族和乐兴旺。(偈 193)

阿难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的老师--佛陀告诉我们,纯种的大象只生长在参达塔和优萨陀种中,纯种马只生长在信度种中,纯种牛只生长在优沙帕种中。事实上,他只告诉我们有关纯种象、马、牛的事,但却未提及最尊贵的人到底生长在何处?」

经过一阵思考后,阿难尊者就前去请教佛陀这个问题。

佛陀回答他:「阿难!最尊贵的人并不生长在某一特定的家庭中。但,最尊贵的人生长的家庭,一定快乐兴盛。」

幸福是什么

诸佛出生在世间令人喜悦,佛法在世间弘扬令人喜悦,僧团和合令人喜悦,比库持戒令人喜悦 。 (偈 194)

一群比库在讨论「幸福是什么?」的问题。他们明白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解释也不同,所以他们说:

「有人认为拥有国王般的财富和荣耀就是幸福。但有人则认为感官乐趣才是幸福,更有人认为得尝美食才是幸福。」

正当他们在讨论时,佛陀来了。佛陀明白他们讨论的话题后,说:

「比库们!你们所说的那些喜乐无法使人解脱苦。在这世间上,幸福的来源是:佛陀出现世间,听闻奥妙佛法的机会和比库们和谐相处。」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供养值得供养的人--诸佛、诸佛弟子

和克服执着、邪见与傲慢,远离诸忧患的人;

供养寂静、心无畏惧的人,功德不可衡量 。 (偈195)

佛陀有一次和众多信徒前往巴拉纳西,而在路上遇见一座供奉精灵的神舍,离神舍不远的地方有位婆罗门正在耕种。佛陀瞥见婆罗门时,请他前来相见。婆罗门来的时候,向神舍礼敬,而没有向佛陀礼敬。佛陀说:「婆罗门,你礼敬神舍是对的。」

佛陀的话使婆罗门心情愉快,佛陀眼见婆罗门处于有利的身心状况之下,就运用神通,在空中示现咖沙巴佛的金色浮图塔。佛陀更向婆罗门和信众解释有四种人值得建立浮图塔:佛、独觉佛、圣者弟子和转轮圣王。佛陀也指出有三种塔:(1) 装遗骸的骨塔、(2) 供奉肖像或模仿肖像的肖像塔、(3) 供奉袈裟、钵等遗物的遗物塔。菩提树属于遗物塔。佛陀强调要礼敬值得礼敬的人,佛陀说法后,这婆罗门就证得初果。咖沙巴佛的浮图塔一连七天在天空中示现,人潮不断前来礼敬,第七天结束后,浮图塔消失了,而为一座石头浮图塔取代。

第十五品 乐品

为水争吵

众生满怀憎恨,佛陀不憎恨,

众生满怀憎恨,佛陀安住不憎恨。 (偈197)

众生种种烦恼苦痛,佛陀不烦恼苦痛,

众生种种烦恼苦痛,佛陀安住不烦恼苦痛。 (偈198)

众生贪求欲乐,佛陀不贪求,

众生贪求欲乐,佛陀安住不贪求。 (偈199)

释迦族的咖毕喇瓦土城,和拘利族的拘利城紧临卢奚多河两岸,两个城市的农民都用卢奚多河水灌溉。有一年,发生大旱灾,他们的米谷和其它的农作物都受到威胁,两岸的农夫都想把河水引到自己的田里。拘利城的农夫想把水改道,引导河水来灌溉他们的田地,但咖毕喇瓦土城的农夫加以抗议,他们认为如果拘利城农夫的计策得逞,那么他们的田地就没有水灌溉,农作物就不可能成熟。

双方都想独占河水,因此都怀有瞋恚和恨意。两个城市农人间的争吵像野火般,蔓延开来,而传到双方统治者的耳里。两边都找不出妥协的办法,就准备战争,用武力解决。

佛陀知道他在河两岸的亲戚们正准备战争。为了他们的安宁和幸福着想,他决定加以阻止,就一个人单独到河的中央。两岸的亲戚看见他时,都把手上的武器放在一边,向佛陀礼敬。佛陀告诫他们:「你们不应该为少量不具重大价值的水大动干戈,伤害彼此更有意义的生命。你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不道德的作法呢?今天,如果不是我在这里的话,你们的鲜血现在已经像河水般淌满地上了。你们怀抱着恨意过日子,而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恨。你们的道德感薄弱,而我德行清静。你们自私为己,敌意增长,而我没有丝毫的自私心态。」双方听完佛陀的劝诫后,对于自己的愚痴感到羞耻,一场流血战争因此得以幸免。

魔波旬影响村民,使他们反对佛陀

佛陀愉快安住,没有种种烦恼疑障。如同光音天,佛陀以法喜为食。——200偈

有一次,佛陀透过天眼,明白潘卡沙拉村落的一群少女证得初果的机缘快要成熟了,他就在该村落附近停留下来。有一天,这群少女在河边沐浴完毕后,回到她们的村子,而这时候,佛陀进城去化缘,但村民由于受到魔波旬的影响,并没有任何人供养佛陀。

佛陀在回程的路上遇见魔波旬,魔波旬当下问佛陀是否得到足够的食物。佛陀明白是魔波旬影响村民不要供养他的,佛陀就说:“你这邪恶的魔波旬,造作这种恶行是愚蠢的。”魔波旬对佛陀的话充耳不闻,他心中想着,如果能诱惑佛陀再次进城去化缘,而再次接受村民的奚落、侮辱,会是很好玩的事,所以就开口道:“你一定饿了,回村落去吧,你一定会得到供养的。”

这时候,这群少女刚好也抵达现场,她们向佛陀礼敬、问讯。魔波旬当着她们的面,讥笑佛陀:“啊!笱达玛,既然你今天早上没有得到任何的供养,你一定感受饥饿的剧痛吧!”

“魔波旬啊!我们即使得不到任何食物,也要法喜充满,如同光音天一样,只生活在禅定的喜乐中。”佛陀如此回答他。

胜利使人产生恨意

胜利造成憎怨,落败的人生活在痛苦中,

内心祥和的人舍弃胜利与失败,和乐安住。——201偈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和阿迦答沙都王战争时,连吃三次败战。阿迦答沙都王是宾比萨拉王和韦提希皇后的儿子。韦提希皇后则是巴谢那地王的妹妹。巴谢那地王因为战败,而十分沮丧,感到羞辱,一时悲从中来:“多么丢脸啊!连乳臭未干的孩子都战胜不了,我还不如去死好了。”由于懊恼沮丧,他拒绝进食,整天赖在床上。佛陀知道巴谢那地王意志秃丧,就告诫众多比库:“比库们,战胜的人,敌意和仇恨增长。败落的人痛苦,而且意志消沉。”后来,巴谢那地王知道佛陀告诫弟子的话后,明白从事战争的双方都没有胜利可言,因此坚定地信任佛法。

欲望之火

没有任何的火比得上贪欲,没有任何的罪过比得上瞋恚,

没有任何的苦痛比得上五蕴,没有任何的喜乐比得上涅槃。——202偈

一位新娘结婚当天,她的父母亲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接受供养。新郎看着新娘子忙出忙外,帮忙准备供养的食物时,心中非常兴奋,而无法照顾佛陀和比库们。佛陀领会到新郎的心情,而且也知道新郎和新娘两人正确了解佛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了。

因此,为了暂时去除新郎的情绪执着,并转移他的注意力,佛陀就运用神通,使他看不见新娘子。由于看不见新娘子,新郎全心专注在佛陀身上,也更虔诚。佛陀就告诉他:“年轻人,欲望之火是所有火中最猛烈的,生气和愤怒最邪恶,没有任何的疾病比得上五蕴的重担。涅槃寂静是最究竟至上的喜悦。”

谨慎思考佛陀的教诲后,新郎和新娘子两人都正确了解佛法。佛陀于是准许两人再次相见。但这时候,两人已经没有爱的渴望了,因为他们已经明白世间的实相。

佛陀和一位饥饿的人

饥饿是最大的疾病(注 1),五蕴是最大的苦痛,

智者如实知见这种道理,而证得究竟喜悦的涅槃。 (偈 203)

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拉维村里的一位穷人证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前往该村。但当天,这穷人出去寻找走失的公牛。这时候,村子的人已经开始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佛陀进食后,村人准备听佛陀说法,但佛陀却要等那穷人。穷人终于找到他的公牛,就跑着回来向佛陀礼敬。但他又疲累又饥饿,佛陀知道还有食物,所以就请村民先拿食物给穷人吃(注 2)。等到穷人吃完饭后,佛陀才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说法,一直说到四圣谛。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穷人证得初果。

后来,佛陀和众多比库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比库们十分讶异于佛陀会要求村民先给那穷人吃饭,然后才开示说法。佛陀听见他们的话后,便告诉他们:「比库们!我来阿拉维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向那穷人说法,因为我知道他具备有正确明白佛法的能力。如果他饥饿难耐,饥饿的痛苦可能障碍他理解佛法,他一早上都在找走失的公牛,所以非常疲累,非常饥饿。比库们!毕竟,没有任何疾病比饥饿更难以忍受。」

注1:一般的疾病只要有适当的药就可以治愈,但饥饿却要天天加以治疗。

注2:本故事说明佛陀不只关心众生的精神心灵,也及于物资方面的考量。

饮食要节制

健康是最高的福报,知足是最好的财富,

最可信赖的人就是最好的亲友,

涅槃是最究竟的喜悦。 (偈204)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有一天吃完早餐后,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他当天吃太多的咖哩肉饭,所以在听闻佛陀说法时,精神不振,不断打瞌睡。

佛陀就劝诫他:「国王!进食应适量,身体才会舒适。」国王接受佛陀建议,从此以后奉行适量的饮食,身子因此比往昔轻盈,情绪愉快,也比较健康。

佛陀在国王向他叙说改善的情形时,告诉国王:「国王,健康是非常的福报。」

尊敬佛陀的方法

已经领会寂静独居安乐的人,

已经领会法义而喜悦的人,

不再恐惧,而且远离邪恶(见)。 (偈 205)

有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证入般涅槃。听到这件消息后,很多尚未证果的比库感到很伤心、很沮丧,茫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就紧紧跟随在佛陀的身旁。但提裟尊者决心要在佛陀入灭之前证得圣果,所以并没有整日跟随佛陀,反而到僻静的地方去精进禅修。

其他比库不了解提裟尊者,就向佛陀说:「世尊!提裟尊者似乎并不尊敬您,他只晓得做自己的事,而不知来世尊身边听法。」

提裟尊者说:「我只是加紧努力精进,以便在世尊般涅槃之前能证圣果而已,这也是我未到世尊身边的唯一原因!」

听完提裟尊者的解释,佛陀说:「比库们!所有敬爱和尊重我的比库应该效法提裟尊者。比库们!鲜花供养并不表示尊敬我,只有精进禅修才是。」

沙咖天帝看护佛陀

值遇圣者是好事,与圣者同住是件喜乐的事,

不见愚痴的人也是件喜乐的事。 (偈 206)

与愚痴的人为伍,会长期忧患,

与愚痴的人为伍,如同与敌人为伍一般痛苦;

与智者为伍,如同与亲友同住般安乐。 (偈 207)

所以,人应该与聪明、智慧、多闻、坚定、

善尽职责的圣者为伍,如同月亮追随星辰的轨迹。 (偈 208)

大约般涅槃前十个月,佛陀在韦沙离附近的鞞罗柧村结夏安居。那时候,他身染痢疾。沙咖天帝知道佛陀身体不适,就亲自前来照顾佛陀。佛陀告诉他不要费心,因为有很多比库在身边,但沙咖天帝坚持要照顾佛陀,直到佛陀身体好转。

众多比库对沙咖天帝亲自照顾佛陀一事感到惊讶,也对他懔然敬畏。佛陀听见众多比库的心声后,告诉他们:「比库们!沙咖天帝亲自照顾我这件事并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往生之前,他曾有机会听闻我说法,因此了解佛法。去世之后,才往生成为现在的沙咖天帝。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曾经听闻佛法,事实上,比库们!得遇圣者是桩好事,与圣者共住令人喜悦。」

备注:虽然佛教徒崇拜沙咖天帝并祈求他的祝福和保护,但佛陀在《幢顶经》中说沙咖天帝尚未究竟解脱贪瞋痴和恐惧。尽管如此,佛教徒传统上相信沙咖天帝护持佛教。

第十六品 喜爱品

执着妨碍修行

比库若流连不该去的地方,不修持正思惟,

放弃戒定慧三学,而还俗去追求欲乐,则只能羡慕修证的比库。 (偈 209)

不要贪恋可亲与不可亲的人事物,怨憎会、爱别离都是痛苦的。 (偈 210)

所以不要爱染,因为爱别离是痛苦的,没有爱染与憎怨的人,毫无系缚。 (偈 211)

沙瓦提城里一户人家的独生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就私自出家。他的父母由于强烈执着于这位独生子,也出家为比库与比库尼。他们无法放弃彼此之间的感情来独立生活,所以住在同一精舍里,就像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一齐谈话,一齐吃饭。也因此成为其他比库讨厌的对象,有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他们的行为。

佛陀告诫他们:「一旦出家修行,就不可以像家人一样住在一起。爱别离、怨憎会毫无疑问是痛苦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可贪爱任何人或众生,因为感情的执着会影响修行。」

佛陀安慰伤心的人

喜爱会引起忧愁,喜爱会引起恐怖,

毫无喜爱的人,远离忧愁与恐怖。——212偈

有位富翁因为儿子去世,而十分沮丧,他经常到墓园去哭泣。一天清晨,佛陀透过神通,明白这件事,就去看他。他告诉佛陀,儿子的去世使他哀伤痛苦。佛陀安慰他:“不只你家有亲人去世,众生有生,就必定会死。你必须明了,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不可误以为只要你亲爱的儿子会死。不要如此沮丧,而把持不住。哀伤恐惧都是欲爱引起的。”

觉察到生命变化无常的特性后,富翁就证得初果。

佛陀安慰维沙卡

喜爱会引起忧愁,喜爱也会引发恐怖,

割舍喜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213偈

维沙卡因为孙女苏达坦不幸逝世而十分难过,就前去向佛陀叙说她的悲伤之情。佛陀告诫她:“维沙卡,你难道不明白沙瓦提城一天有多少人去世吗?想想看,如果他们都是你的孙子,你岂不是要日夜不停的哭泣!不要让一个孩子的死亡这么严重地打击你。贪爱才造成悲伤和恐惧。”

为妓女大打出手的王子们

执着引发忧愁,执着引发恐怖,毫无执着的人,远离忧愁恐怖。——214偈

一个节庆的日子里,佛陀在众多比库的陪同下,进入韦沙离城。路上,他们遇见几位穿着华丽的离车国王子。佛陀看着他们这身王室打扮时,说道:“比库们!未曾去过三十三天的人,仔细观看他们的装扮吧!”这几位王子在前往一处游乐公园的路上,遇见一位美丽的妓女,他们邀请她同行。但后来却为了她而争吵起来,不一会儿,甚至拳脚相见。结果,好几位挂彩流血,必须被人抬回家去。

佛陀和比库们化缘结束后,在回精舍的路上,又正巧遇见人们抬着受伤的王子要回去。

比库说:“这些王子因为一位女子的缘故而毁了。”

佛陀接着说:“比库们!哀伤和恐惧是因为享受、执着感官欲乐而引起的。”

安尼其乔达枯玛痛失新娘

欲乐引发忧愁,欲乐引发恐怖,毫无欲乐的人,远离忧愁恐怖。——215偈

住在沙瓦提城的安尼乔达枯玛正准备和沙甲拉城一位美丽的女孩结婚。但准新娘子从家中前来沙瓦提城的路上却生病了,更不幸的,因此丧生了。知道这件不幸的消息时,他整个人笼罩在哀伤痛苦的情绪中。

佛陀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前去他家,并且接受他父母的供养。进食之后,佛陀请他出来相见,并问他何以如此悲伤沮丧?他告诉佛陀他的新娘子不幸丧生的事情。佛陀告诉他:“哀伤是欲望招感出来的。对世事万物的欲望和对感官欲乐的强烈渴望会引起哀伤和恐惧。”听完佛陀的忠告后,他努力思维,终于克服痛苦,明白感官欲乐的变化无常。

不久之后,他就证得初果。

忧愁缘自渴爱

贪爱会引起忧愁,贪爱会生起恐怖,

毫无贪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偈216)

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将证初果,就到他耕种的地方去找他谈话。这婆罗门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谢佛陀关心他和他的工作。他向佛陀说:「等我田里的稻米成熟后,我会在收成之后,先分一些给你,我不会在分给你之前,先吃这些米饭。」但佛陀预知他今年不可能有收成,所以不发一言。

婆罗门的米粮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却下起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粮也完全毁了。婆罗门因为无法如愿的分送佛陀米粮,而非常难过。

佛陀再度前去找他,并加以安慰。婆罗门也向佛陀叙说降临到他身上的大灾难。佛陀忠告他:「婆罗门,如果没有任何贪欲(注),永远不会哀伤、恐惧。」

备注:

贪欲有三种

1. 欲爱,执着于感官的爱

2. 色爱,执着于色界的爱

3. 无色爱,执着于无色界的爱

根据阿毗达摩(论)的说法,色爱和无色爱是执着于常见的感官乐趣。

贪欲是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潜伏在所有众生心中,它是造成生命中多数苦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使众生生死轮回不断的原因。

获得很多篮子点心的马哈咖沙巴尊者

持戒严谨,具足正见,住法(注 1),明白圣谛,

而且戒定慧三学圆满的人,为世人所敬爱(偈 217)

一个节庆的日子,佛陀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往王舍城化缘。路上,他们遇见几位手上都提着糕饼篮子的孩子正要到公园去。这些孩子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问讯,但却没有供养佛陀糕饼。佛陀告诉其他比库:「虽然这些孩子没有供养我们,但他们要供养的比库就要来了。等他们供养完毕后,我们再上路吧。」说完说后,佛陀就和比库们到路边树下的阴凉处休息。这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从后面赶了上来,这些孩子一看见马哈咖沙巴尊者,马上流露出高兴的表情,他们向尊者问讯,并且供养糕饼。

马哈咖沙巴尊者忠告这些孩子:「佛陀--我的老师和众多比库就在树下休息。拿糕饼去供养他们吧。」这些孩子遵照马哈咖沙巴尊者的指示去做,佛陀也接受他们的供养。后来,有些比库说这些孩子比较喜欢马哈咖沙巴尊者。佛陀解释道:

「比库若像马哈咖沙巴尊者一般,都会受天人喜爱,也会得到四食 (注 2) 的供养。」

注 1:「住法」指四向、四果及涅槃九种殊胜法。

注 2:「四食」:袈裟,食物,住宿和医药。

往生净居天(注)的比库

渴求涅槃,心中感受到三果的喜悦,

并且不为物欲所系缚的人,就是证得不还果的人。——218偈

一位年老比库的弟子有一次问他,是否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年老比库虽然已经证得三果,但沉默不语,因为他曾经下定决心,在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决口不说他的修行境界。但直到逝世时,他还未证得阿拉汉果,也就从来没有说明他的修行境界。

他的弟子们为他在寂灭之前都未能证得阿拉汉果,而感到难过。他们请问佛陀该年老比库往生何处。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你们的老师在寂灭之前已经证不还果。他现在往生到净居天。他未向任何人透露修行的境界,是因为对自己只能证到这样的果位,感到惭愧。他实在努力精进,想证阿拉汉果。你们的老师对欲界已经没有任何的执着了。”

)净居天,证得不还果的人往生的地方。

 

难提获得往生天界的荣耀

长期离开家乡,到远处去的亲人平安归来的时候,

亲朋好友和祝福的人都来欢迎他(她)。219偈

同理,作善业的人虽然往生,仍然得到善报,

一如亲朋好友欢迎返乡的亲人。220偈

难提是巴拉纳西的富翁。他有一次听佛陀说兴建精舍给比库有很大的法益,于是就在仙人堕处兴建尖顶、布置良好的大精舍。当他把这精舍捐献给佛陀时,三十三天为他预留了一座华屋。

有一天,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三十三天时,看见三十三天为难提所预留的华屋。返回人间后,他请教佛陀:“世尊!世间做善行的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就得到三十三天预留的华屋和其它的富贵吗?”

佛陀回答他:“你怎么问这种问题呢!你自己不是已经在三十三天亲眼看见了吗!天神等待善良慷慨的人前去,如同亲友期盼长久不见的家人一样。当善良的人逝世时,他们将受到热切的欢迎,往生到天界(注)。”

)《天宫故事注》说难提经过一生的布施后,死后往生三十三天。

第十七品 忿怒品

治好皮肤病的女士

舍弃忿怒,灭除我慢,解脱一切系缚,

不执著名色的人,不受苦。 (偈221)

有一次,阿奴卢塔尊者前往咖毕喇瓦土城时,所有的亲戚,除了妹妹萝西妮以外都来探视他。他们告诉他萝西妮有皮肤病,所以没办法前来,但他还是请她前来相见。萝西妮耻于得到皮肤病,只好遮着头脸,前来与他见面。尊者建议她做些善行功德:他请她变卖一些首饰,所得的钱财用来兴建供大众做善行功德的厅堂。萝西妮答应他的建议。尊者也请其他的亲戚协助她。他更建议萝西妮在工程进行时帮忙扫地,用水装满所有罐子。萝西妮遵照他的话做,病就日渐好转。

 

厅堂兴建完成时,佛陀和众多比库被邀请前来接受供养。应供后,佛陀询问捐献者是谁,但萝西妮却不在现场,佛陀就请她前来。等萝西妮来向佛陀顶礼之后,佛陀告诉她罹患皮肤病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某一世时,她在愤怒下所作恶业的结果。佛陀说,那时候她是巴拉纳西国王的皇后,但国王却宠爱一位跳舞女郎,她因此嫉妒那位舞女。有一天,她指使仆人事先在舞女的床铺和地毯上洒上会使人发痒的粉末,再用这种粉末洒向舞女身上,加以羞辱。全身发痒的舞女痛苦不堪地倒在床上,但却更加痛苦。

由于犯下这恶行,萝西妮今生才会罹患皮肤病。佛陀接着告诫大众,愤怒时不要鲁莽从事,也不可以对人怀有恶意。

佛陀说法完毕后,很多人,包括萝西妮在内都证得圣果。萝西妮的皮肤病也痊愈了,容貌变得清澄光滑。

比库和树精

能够抑制忿怒,如同剎住急行车辆的人,

是善于调御的人,其他的人只是空执缰绳而已。 (偈222)

有位来自阿拉维村的比库准备为自己兴建一间茅舍,就开始砍伐一棵树,但该树上住着一位女天神和她的幼儿。她请求比库不要砍倒,比库却不予理会。她一看无法劝阻,就把幼儿放在树干上,希望比库能因此停止砍树。但比库已经挥动斧头砍下去了,无法及时停下来,所以就把小孩的手臂砍断了。女天神看见她的孩子受到如此重大的伤害,异常愤怒,当下就想杀死比库。但当她高举双手,正要出手时,突然心念一转,告诉自己:「如果我杀死比库,就是杀害遵守戒律的人,一定会因此受苦,而且也可能立下恶例,使更多比库受害。既然这比库有老师,我一定要去找他的老师。」她就前去向佛陀哭诉。佛陀告诉她:「你能够如此冷静控制自己真是太好了!」佛陀接着向她开示。

她正念思惟佛陀的说法之后,就了解佛法了。佛陀也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提供一棵树给她居住。从此以后,佛陀告诫比库不可砍伐树木。

慈心保护优它拿不受热水烫伤

以爱调御忿怒,善制服恶,布施胜悭吝,

以实话战胜妄语。(偈223)

农夫富留那为富翁修摩那工作。他有一位女儿名字叫做优它拿。后来,有一天,他和妻子供养刚出灭尽定的沙利子尊者,由于这善行,他在工作的农地上挖掘出金子而变得非常富有。国王也公开宣告他是王室银行家。有一次,他连续七天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并且在第七天听完佛陀说法后,一家三人都领悟佛法。

后来,他把女儿优它拿婚配给富翁修摩那的儿子。但优它拿在夫家却无法供养佛陀或听闻佛陀开示,所以日子过得并不愉快。她就问她父亲:「你为什么把我关在笼子里呢?我既无法见任何比库,也没有任何做善行的机会。」富留那对女儿的处境很内疚,只好给她大量的金钱,优它拿也在获得丈夫的同意后,雇请丝蕊玛来服侍丈夫一些日子。

优它拿利用这段期间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第十五天时,丈夫看见她在厨房忙着准备食物时,笑着说:「多么愚笨的人!不知道享受人生,只知道忙着准备供养的典礼仪式而累垮自己。」这时候,丝蕊玛看着他这么一笑,一时间忘记自己只不过是人家僱请来的帮佣而已,却非常嫉妒她,更糟糕的是,竟然无法克制内心的妒意,就到厨房去拿起滚烫的热水,企图要泼向优它拿的头。优他拿看着她过来时,心中毫无瞋念,并且想着就是因为丝蕊玛的帮佣,她才有机会听闻佛法,又作布施,因此对丝蕊玛心存感激。但突然间,她明白丝蕊玛要用滚烫的热水泼她,她立刻下定决心:「如果我对她怀有任何的瞋心,就让这滚烫的热水烫伤我。如果没有瞋心,愿一切平安。」

由于优它拿对丝蕊玛不怀一丝瞋心,这滚烫的热水顿时像冷水般,对她毫发未伤。丝蕊玛认为这热烫的水一定已经变凉了,就想要再去拿另一罐热水来,但却被优它拿的仆人抓住,并且加以殴打。优它拿阻止他们,并要他们为她敷药。

这么一来,丝蕊玛恢复理智,明白自己的身份,她后悔自己想要伤害女主人的念头,就请求优它拿原谅她。优它拿告诉她:「我要去请教父亲可不可以接受你的道歉。」丝蕊玛同意与她一齐去向优它拿的父亲富留那道歉。但优它拿说:「我所谓的父亲,不是指生身父亲,而是帮助我打断生死轮回的佛陀。他教导我究竟真理的佛法。」丝蕊玛表示她也想见佛陀。她们于是决定第二天由丝蕊玛在优它拿家中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

第二天,供养完后,她们向佛陀叙说两人之间发生的事。丝蕊玛承认犯了错误,恳请佛陀劝告优它拿原谅她。佛陀问优它拿,当丝蕊玛要伤害她时,心中有什么念头?优它拿回答佛陀:「世尊,我因为感激她的帮忙,所以没有任何恨意或瞋念,我只是向她展现我的善意。」

佛陀赞叹她:「优它拿!做得对,做得好!心中不怀瞋念使你能征服辱骂你的人;慷慨大方的人,能摄服吝啬的人;说实话的人能摄服说谎的人。」

优它拿于是接受佛陀的忠告,原谅丝蕊玛。

往生天界的方法

人应该说实话,不可忿怒,

即使自己拥有的不多,仍然应该布施给乞求的人,

能够做到这三件事的人,可往生诸天。 (偈224)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在天界看见很多天神住在舒适的华屋中。他请教他们究竟做了什么善行,能够往生天界。他们的回答各自不同,其中一位说,他所以往生天上,不是因为布施或听闻佛法,而只因为他总是实话实说。另一位女天神则说,虽然她的主人殴打辱骂她,但是她不生主人的气,心中没有任何的瞋念。她说控制自己的脾气,涤除恨意使她往生天界。其他天神则说他们在能力范围内,用自己的方法,为他人的利益而布施。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回到精舍后,请教佛陀,一个人说实话,不发脾气或只布施少量微不足道的东西,就能往生天上吗?

佛陀回答他:「你不是亲眼目睹,亲耳听闻那些天神的说辞吗?你不该有任何的怀疑。即使少量的功德也能使人往生天上。」

误把佛陀当作儿子的婆罗门

调伏色身,不伤害众生的圣者,证得不死的境界(涅槃),不再受苦。 (偈 225)

有一次,佛陀和一位随从比库到裟祇城去化缘。一位年老的婆罗门看见佛陀,就说:「我的孩子,你已经很久没来看我们了!来吧!让你的母亲也瞧瞧你。」说完后,他就要佛陀回他家去,到达他家时,他的妻子也向佛陀说类似的话,并且向他们的孩子介绍佛陀是他们的大哥,更要他们向佛陀致意。从此以后,这对夫妇供养佛陀,听佛陀说法,夫妇两人也因此都证得三果。

比库们十分困惑,不知道为什么这对婆罗门夫妇会称呼佛陀为儿子。佛陀向他们解释:「比库们!他们如此称呼我,是因为过去很多世时,我是他们的儿子或侄子。」佛陀亲近这对夫妇达三个月之久,这对夫妇因此证得阿拉汉果。

这对夫妇逝世时,比库们不晓得他们已经般涅槃了,就问佛陀他们往生何处?佛陀回答他们:「阿拉汉们不往生任何地方,他们已经获得涅槃的究竟法喜。」

制作礼物的布施者

时时保持醒觉,日夜勤勉修学,

并且志向涅槃的人,息灭所有的烦恼。 (偈 226)

一天夜晚,女奴璞娜仍在为她的主人桩米,但实在太疲倦了,所以就稍为休息一会儿。这时候,她瞥见达帕尊者带领一群刚才听完说法的比库回到个人的房间去。她看见他们这么晚仍然未睡眠,心中想着:「我是因为太可怜,必须一直工作,才会这么晚还未得安憩。他们那些修行人为什么也这么晚还不休憩呢?也许他们其中有人生病或者他们有什么困扰吧。」

第二天清晨,璞娜把一些米浸在水中,然后拿来做糕饼,做完之后,她带着这些粗糙的糕饼,打算到河边去吃。路上,她看见佛陀正在化缘,她心中嘀咕着:「前些日子我遇见佛陀时,手上没任何东西可以供养,但当我有东西可以供养时,又遇不着他。今天,我遇见他,碰巧手上也有这些糕饼,但不知他可愿意吃这么粗糙的糕饼吗?」佛陀明白他的心念,就接受他的糕饼,并且要阿难在地上铺席垫,佛陀就坐在席垫上,进食璞娜供养的糕饼。进食后,佛陀为璞娜澄清心中的疑惑:「你没有时间睡眠,因为你必须努力工作。至于比库们,他们必须经常保持醒觉、正念现前,所以才晚睡。不管什么身份,人都应保持醒觉,正念现前,不可怠惰。」

细细思量佛陀的话后,璞娜深深理解佛法。

恰恰好

阿拉汉应知,这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沉默不语的人受诽谤,多话的人受诽谤,寡言的人也受诽谤,世间人对任何人都诽谤。——227偈

不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没有人永远受人赞叹,也没有人永远受人诽谤。——228偈

如果行为无瑕疪,智慧与德行兼备,如阎浮金(注)一样有价值,连智者都日夜加以赞叹的人,谁能诽谤呢?甚至诸天与大梵天也赞誉这种人。——229/230偈

阿拘拉和他的同伴想要闻法。他们先去见离婆多尊者,但尊者非常冷漠,一句话也没说。他们失望之余,就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明白他们的目的后,向他们说法,但内容却非常深奥,他们也不喜欢,反而嘀咕的说,舍利弗尊者的说法太冗长,太深奥了。他们又去找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对他们说最基本的佛法,他们又说阿难尊者说的法太过简洁、笼统了。最后,他们去见佛陀:“世尊,我们来找你,是希望听你说法。来这里之前,我们已经听过几位尊者的说法,但都不满意。离婆多尊者甚至不理睬我们,舍利弗尊者说法太详尽、深奥了,阿难尊者又太简单,太笼统了。我们都不喜欢他们的说法。”

佛陀回答他们:“弟子们!一般人容易指责别人,这世界上没有人不被谴责的,人们甚至批评国王,即使是佛陀也被人指责,被心胸狭窄的人责骂不要紧,只要智者的谴责才算是真正的谴责,也只要智者的赞誉才算是真正的赞誉。”

)阎浮金:来自阎浮河(Jambu)的金,是品质最佳的金。

穿木屐的比库

戒慎恶行, 调御色身, 舍离恶行, 勤修善行。 (偈 231)

戒慎恶语, 调御恶语, 舍弃言语, 勤修善语。 (偈 232)

戒慎恶意, 调御心意, 舍离恶意, 勤修善意。 (偈 233)

智者圆满调御自己的身口意。 (偈 234)

有一次,六位穿着木屐,双手拿着木杖的比库在石板上走来走去,而制造很大的噪音。佛陀听见这些噪音时,问阿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阿难告诉佛陀这六位比库的情形。佛陀明白事情的真相后,说人必须体谅别人,不要破坏宁静的气氛,他也告诫比库应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此以后,佛陀告诫比库不要穿木屐。

第十八品 垢秽品

屠夫和儿子的命运

此刻,你就像枯萎的树叶,死神的使者已经在你的身边,

你即将展开漫长的死亡之旅,却尚未准备任何的资粮。

为自己建造安全的岛吧!

尽早精进修行,成为智者吧!

若能拂除尘垢与诸烦恼,就能证得圣者的境界。

你的生命即将结束,

开始步向无法中途停止的死亡之旅,

但你却尚未备妥任何的资粮。

为自己建造安全的岛吧!

尽早精进修行,成为智者吧!

若能拂除尘垢与诸烦恼,就不再生死轮回了。 (偈235)

沙瓦提城中有位从事屠宰工作很多年的屠夫。他喜欢吃牛肉,坚持每天的饮食必须有咖哩牛肉饭。有一天,他在前往河中沐浴之前,把要煮给一家人吃的肉摆在一旁。当他离开家后,他的一位朋友劝他妻子把肉卖掉,所以当天就没有咖哩牛肉饭了。他非常生气,就跑到后院去,割下一只公牛的舌头,加以烘焙之后才坐下来吃饭。

吃饭时,他想要咬一口牛舌头,但却咬断自己的舌头,而和那只公牛陷入相同的困境。大量的血从他的口中流出来,使他极度痛苦,又异常愤怒,终于死于非命,并且往生到悲惨的境界。他的妻子对他的遭遇非常惊吓,便劝他的儿子赶快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地方去,免得这种恶运变成诅咒,降临到他身上。她的儿子就到怛剎尸罗去当金匠。后来,他与老板的女儿结婚,也养育了几个孩子。等孩子都长大后,他才落叶归根,返回沙瓦提城。他的儿子们都是佛陀的虔诚信徒,所以非常担心他们的父亲,因为他的一生中没有做过任何的善行。

有一天,他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家中应供。供养之后,他们告诉佛陀:「尊者,我们是以父亲的名义供养佛陀和比库的。请您慈悲的向他说法,使他了解佛法。」

佛陀就向他们的父亲开示:「你渐渐老了,你的身体像枯萎的叶子,现在,你必须为未来的生命做准备,建立奉献和修行的生命方式,做个有智慧的人吧!」

察觉到世间生命无常,并且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后,这老人证得了初果。

供养圣者的婆罗门

智者应该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去除精神的烦恼,

就像金匠去除金子的渣滓。 (偈 239)

有一次,一位婆罗门看见一群比库在整理袈裟,准备进城化缘。他发现到有些比库的袈裟碰到草地上的雨露而沾湿了,他就清除草径,除掉那些草,第二天,他发现有些比库的袈裟直接碰触到光秃的地面而弄脏了,他就用细砂铺在路上。后来,他又发现比库在大热天时会流汗,而在下雨天时身体会被淋湿,于是就在比库进城化缘前聚集的地方建立一间休息的房舍。

房舍建好时,他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接受供养,并且说明自己如何一步步地完成他的善行。佛陀说:「婆罗门啊!有智慧的人一点一滴的完成善行。同时,慢慢地,但持续不断的去除心中的烦恼。」

往生成昆虫的比库

恶业使做恶业的人堕落恶趣,

如同铁锈从铁块中长出来,却反而腐蚀铁块。 (偈 240)

帝沙是沙瓦提城的比库。有一天,他获得一些很好的袈裟而显得非常高兴。他想要在第二天就穿上它们。但当天晚上,他却去世了。由于对这些袈裟不当的执着,他竟然往生成一只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的褶层内。因为没人可以继承他的遗物,其他比库决定把这些袈裟分给大家。当他们正准备分袈裟时,这只昆虫非常愤怒,大声哭吼着:「他们在损毁我的袈裟。」

这时候,佛陀透过神通力量,听见它的哭叫声,便建议比库们七天后再处置这些袈裟。第八天,原属于帝沙的袈裟就分给其他比库。

佛陀事后解释为什么要如此建议:「帝沙在临终时,执着于这些袈裟,所以他往生后的前几天,先变成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里面。当你们要处理那些袈裟时,他非常痛苦,就在袈裟内跑来跑去。如果当时你们真的处理掉那些袈裟,他绝对会因为对你们的极端痛恨,而往生到更苦难的境界去。现在,由于他以前的善业,他已经往生到幸福的境界了,我才允许你们处理这些袈裟。比库们!执着是非常危险的,就好像铁锈腐坏本来的铁块一样,执着也毁灭一个人,使人堕落到更差的生命形态去。比库不应该沉溺或执着于四食,因为执着会延缓一个人修行的进步。」

打诳语的比库

经文不常唱诵,容易遗忘,房屋不经常照顾,容易腐坏,

怠惰会破坏美丽,放逸是护卫者过失的原因。——241偈

沙瓦提城的人经常赞叹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比库的说法。有一次,拉鲁达伊听见他们的赞叹后表示,如果他们也听他说法的话,一定也会赞叹他。人们就邀请他说法,但他站在讲台时,却不知如何说,他请其他比库先说法,之后他再说法,但接连三次,他都无法开口说法。

这时候,信徒们已经耐心尽失,而严于申斥:“你这大笨蛋!我们赞叹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时,你大言不惭地说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的说法,现在你怎么不也说法啊!”拉鲁达伊颜面尽失地离开。

佛陀知道这件意外时,说:“拉鲁达伊对佛法所知不多。不知道经常复诵经文,也记不住任何经文。由于不复诵所学的经文,他对这些经文就愈来愈生疏了。”

妻子有外遇的男子

邪淫是女人的污垢,吝啬是布施者的污垢。

不论今生或来世,所有的恶业都是污垢。——242偈

比库们!无明是最污秽的污垢,你们应当去除无明,成为无垢比库。——243偈

一名男子的妻子与人私通。他感到惭愧,而回避所有的朋友,甚至也远离佛陀。过来一阵子,他又去向佛陀顶礼问讯。

佛陀明白他前阵子不曾前来的原因时,告诫他:“弟子啊!不知羞耻的女性像河水、马路、酒店、公共休息的房舍或路边的茶水,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使用它们。事实上,举止随便,不贞的女子必定自我毁灭。”

行医的比库

不知羞耻,卤莽如乌鸦,

诋毁他人,粗暴邪恶的人,生活随便。(偈244)

知所惭愧,清净不染,

谦逊,清净观照察觉的人,生活戒慎。(偈245)

小沙濡比库懂得医药病理。有一天,他看完一位病人后,在回去的路上遇见沙利子尊者,他向尊者说自己医疗后,得到非常美味的食物做为医疗的报酬。他请沙利子尊者与他分享这些美味。但沙利子尊者一言不发地离他而去。沙利子尊者之所以不接受小沙濡比库的食物,是因为小沙濡比库违犯比库「不可因为个人利益而从事医疗行为」的戒律。

佛陀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说:「比库们!无行比库的身、口、意不清净。同时,傲慢得像只乌鸦。他会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舒适的生活。相反的,知羞耻的比库,日子艰困。」

守戒不容易

杀生、妄语、拿非份之物、邪淫、酗酒的人,

当下自寻恶报。 (偈246, 247)

善良的人啊!恶念难于调御,

所以不要因贪婪与邪恶,

而使自己长期受苦报。 (偈248)

有一次,五位在家信徒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持戒,他们各自守五戒中的一戒,每个人都说自己所守的戒最难遵守。因此争论不休,他们就向佛陀报告他们各自的见解,佛陀告诫他们:

「你们不应该认为那些戒简单或微不足道,遵守戒律会使你们幸福美满。不可看轻任何戒律,所有戒律都难于遵守。」

嫉妒的心不得安宁

人应出于信仰和喜乐而布施,嫉妒别人获得饮食的人,日夜不得安宁。 (偈 249 )

如果连根拔除这种嫉妒心,日夜都安宁。 (偈 250 )

年轻的帝沙比库有个非常坏的习惯,就是蔑视他人的善行。他甚至批评著名的布施者如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他更吹嘘说,他的亲戚都非常富有,而且像水井一般,任何人都可以前去汲水。听他这么说,有些比库心下怀疑,就想一探究竟。

他们就到他的家乡去调查,结果发现他的亲戚都很贫穷,帝沙所说的全不实在。这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因此说:「比库若因为别人接受礼物和供养,而心生不快,永远无法证得清净止观。」

 

精神不集中的信徒

没有任何火比得上贪欲,没有任何执着比得上瞋恚,

没有任何系缚比得上愚痴,没有任何河流比得上爱欲。——251偈

有一次,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讲授佛法时,大众中有五位在家信徒。其中一位坐着睡着了;第二位用手指头刮地上;第三位,用手摇树;第四位仰头向天;只有第五位专心恭敬地听佛说法。阿难尊者看见他们不同的行为举止时,告诉佛陀:“世尊,你在说法时,这五人之中只有一位专心听讲。”阿难也向佛陀叙述其他四位的举止,并且请教佛陀,为什么他们有这种表现呢?

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改变旧有的习气。在过去世时,第一位信徒是一条蛇,因为蛇总是捲曲着身子睡觉,所以才会在听闻佛法时睡觉;刮地的信徒在前世是地下生物;摇树的是只猴子;仰头向天的是星象学家;专心听法的人则是学识丰富的婆罗门。

佛陀接着说:“阿难!记住!人必须专心听讲才能了解佛法,而且很多人不了解佛法。”

“世尊!碍障人们证悟佛法的是什么?”阿难进一步发问。

“阿难!贪、瞋、痴障碍众生证悟佛法。众火中,欲望之火最是厉害,贪欲永不止息地灸烧众生。”

富翁

看见别人的过失很容易,看见自己的过失则很难;

揭扬别人的过错,像扬弃糟糠,

但隐匿自己的过错,却像狡猾的家禽躲藏起来。(偈252)

有一次,佛陀到盎嘎国和优塔卢弘扬佛法时,来到跋提城。他透过神通,知道城中巨富泯兔家人,包括他本人、妻子、儿子、媳妇、孙女和仆人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泯兔本人曾在家中后院发现大堆等身高的金羊雕像,人们因此称呼他泯兔(巴利文的意思是公羊)富翁。

泯兔家人听说佛陀来到跋提,就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证得初果。泯兔告诉佛陀,在他们前来听法的路上,一些苦行外道批评佛陀,并且试图说服他不要前来听佛陀说法。佛陀回答他:「弟子啊!夸大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视若无睹是很自然的现象。」

佛陀接着说明泯兔的前世。佛陀说在某一世时,泯兔捐献兴建一座精舍和集会用的厅堂给咖沙巴佛。而在另一世时,他是巴拉纳西的富翁,那时候,当地发生饥荒,他把自己仅剩的食物供养一位独觉佛。由于这供养,他煮饭的锅罐奇迹似的装满了米。

挑剔的比库

挑剔别人的过错,容易忿怒的人烦恼增长,

同时,离究竟断惑的境界还很遥远。(偈253)

优哈那珊尼比库老爱挑剔别人,说别人的不是。众多比库就向佛陀报告。

佛陀说:「比库们!如果挑剔别人的错误,是为了教导对方正确的方式,这种挑剔不是恶意的行为,不需要加以谴责。但如果老是挑别人的毛病,数落他人不是,只是出于轻蔑和恶意,这种人无法获得禅定。他无法了解佛法,烦恼会在他心中滋长。」

四处云行的苦行者

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

世间人执着诸邪见,如来则不。 (偈 254)

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

五蕴无常,诸佛坚定,不随境转。 (偈 255)

四处云行的苦行者须跋陀罗在拘尸那罗时,听说佛陀当天晚上就要般涅槃了。他曾经向不同宗教的负责人请教三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令他满意。虽然尚未请教过佛陀,但他觉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问题,于是急忙前去面见佛陀,阿难尊者却希望他不要去打扰佛陀,但佛陀听见两人的对话后,同意接见他,须跋陀罗就向佛陀请教三个问题:

1. 天空是否有轨迹?

2. 佛陀教法外可否找到圣者 ?

3. 有没有不是无常的缘起法?

佛陀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第十九品 法住品

收受贿赂的法官

卤莽处事的人不公正,智者应该辨别是非邪正之后,才下判断。 (偈 256)

有智慧的人不卤莽从事,反而依法断事,护持正法,所以又是守法者。 (偈 257)

有一天,几位比库在沙瓦提城化缘后,正要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天下大雨,他们就在法庭的大厅避雨,却看见几位法官当场收取贿赂之后,任意裁决案子。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比库们!法官如果在断案时受到金钱的影响,就不是遵守法律的公正法官。但如果能聪明地评估证据,然后公正断案,就是遵守法律、公正的法官。」

愚人才会骚扰别人

多言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只有寂静、无敌怨、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是智者。 (偈258)

有一群比库不管在精舍或村落里,总是在进食的时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们羞辱一些沙马内拉,并且夸口道:「注意!只有我们才是聪明的,有智慧的!」他们接着把精舍搞得乱七八糟,然后扬长而去。

佛陀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后,说:「比库们!多话、辱骂或威胁他人的人没有智慧。只有内心不怀恨意,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注)。」

注: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正确知见。又分为三种慧:

1.「闻所成慧」:听闻而得的智慧。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来的智慧,西方实证科学就是这种智慧。

3.「修所成慧」:禅修所证得的高级智慧。这种智慧胜过纯粹的逻辑推理。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项(正见),七觉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胜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够清静,证得究竟解脱。

知识不等于领悟

经常说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虽然听闻的佛法不多,但却能心领神会、如法奉行的人,才是精通佛法的人。 (偈259)

沙瓦提城附近的果园里住着一位名字叫伊咕达那的比库。虽然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无问自说的偈,但是他彻底明白其中的法义。只要有机会,他就劝别人修习佛法,并且诵这首偈语给人听。每次他诵完偈语之后,森林里的守护精灵就很热切地鼓掌称赞他。有一次,两位娴熟三藏的比库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来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请他们分别说法。这两位比库问他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听法吗?他告诉他们,甚至森林里的精灵都会在每次说法后,鼓掌称赞。

于是这两位比库轮流说法。但结束时,森林里却静悄悄的。他们十分困惑,怀疑伊咕达那刚才所说的话。但伊咕达那坚持说精灵会来听法,并且鼓掌赞叹,他们就要他亲自说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后背诵佛陀的偈语。背诵后,精灵一如往常地热切鼓掌赞叹。陪伴他们前来的比库们看见这种情形后,认为森林里的精灵对伊咕达那比较友善。

比库们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我不认为多闻且经常说法的人就对佛法有正确的知见。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语,但完全了解四圣谛,经常正念现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年龄不是判断的标准

上座 (译注),不是因为头发灰白;

只是年岁增长的人,不过「年齿徒长」而已。 (偈 260)

明白四圣谛与正法、不杀生、戒行具足、调伏欲望,

去除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上座。 (偈 261)

有一天,一群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问他们,进来的时候,有没有看见一位上座?他们说没有,但却瞥见一位沙马内拉。

佛陀说:「比库们!那不是沙马内拉,而是上座。我不因为人的岁数大就称之为上座,任何人究竟明白四圣谛,而且不伤害别人,才是上座。」

译注:「上座」即「长老」。

虚张声势

妒忌、悭贪和虚伪的人,即使有辩才,相貌堂堂,也不是善良的人。——262偈

连根拔除烦恼的智者,是真正善良的人。——263偈

僧团的惯例规定年轻的比库和沙马内拉必须服务他们的老师。服务的范围包括洗涤、染袈裟和其它细微的工作。有些比库羡慕资深比库能享受这种服务,也希望有如此的待遇。他们就向佛陀建议,让这些年轻比库在接受资深比库的授课和督导之后,也接受他们的指导。

佛陀知道他们的动机,断然否定,并且劝诫他们:“比库!虽然你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我不认为你们发心善良。发心善良的人遵守梵行、不贪,而且不作恶业。”

好辩的比库

一个人即使剃除头发,但若破戒,妄语,仍不是比库。充满欲望和贪爱的人,怎么可能是比库呢?——264偈

究竟熄灭所有大小恶业的人,才是比库。——265偈

哈达卡比库喜欢和人辩论。若他屈居下风,就继续挑战对方,并约定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再辩论。他每次都会提前抵达,然后说对方没来是承认失败的表现。他往往接着夸口说:“看啊!那些蠢笨的人不敢来和我辩论,他们都被我打败了。”

佛陀知道后,劝诫他:“比库!你怎么会有这种行为呢?比库虽然剃除三千烦恼丝,但若如此夸口,是不恰当的。只有彻底去除恶业和骄傲的人才是比库。”

谁才是比库

只知向人乞讨的人不是比库 (注1),

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库,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讨的人. (偈266)

超越善恶业,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

才是真正的比库 (注2)。 (偈267)

从前有一位婆罗门习惯向别人化缘。有一天,他心里想着:「一般认为化缘为生的人就是比库。那别人也应该以比库称呼我。」有这种想法后,他就向佛陀说,应该称呼他比库。佛陀说:「婆罗门!如果有人只知化缘为生,我不称呼他为比库。邪见、行为不正的人不是比库。只有察觉五蕴无常、苦、无我的人,我才称呼他为比库。」

注1:「比库」字面的意义是“乞讨的人”,但比库并不乞讨,比库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化缘。人们布施什么,比库就吃什么。

注2:只知化缘,而不持守全部比库戒律的人,不可称之为比库 。

沉默不代表智慧

愚痴无明的人虽然默默不语,仍然不是牟尼(智者),

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受持善法而舍弃恶法,

是真正的智者。

也因此,是明了内外五蕴的智者。 (偈268/269)

一些不是佛陀信徒的苦行者在接受供养后,会对布施者说些赐福的话,如:「愿你 们远离危险,祝你们兴旺,财源滚滚来,愿你们长命百岁。」相反地,佛陀的弟子比库 们在接受供养之后,却默默不语。这是因为佛陀证悟以后的前二十年,要他们如此的。 当时的人就加以比较:「苦行者祝福我们,而敬爱的比库却什么也没说。」

很多比库向佛陀反应这件事,佛陀从此要所有的比库在接受信徒的供养之后,也要 说一些适如其分的祝福。从此以后,大众在供养之后,也能够听到比库们适当的祝福 , 而心满意足,并且建立信心。但另有其他的苦行者则讥讽地说:「我们严格遵守牟尼的传统,保持沉默,而沙门苟达马的弟子则在公众场合讲说法义。」

听到这种蔑视的话后,佛陀说:「比库们!有些人沉默不语是由于无明和胆怯,有 些人则是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深奥的知识。只知保持沉默的人不是牟尼,只有克服恶业的人才是牟尼。」

人如其名

杀生的人不是圣者,

不害有情众生的人,才是圣者。(偈270)

渔夫阿利亚住在沙瓦提城北边的城门附近。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利亚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在化缘后回精舍的路上,和众多比库走到阿利亚钓鱼的地方。阿利亚瞥见佛陀时,放下钓鱼竿,走到佛陀身边。佛陀就当着他的面,询问所有比库的名字,最后佛陀也问他的名字。他告诉佛陀他的名字是阿利亚。

佛陀告诉他,他名字的意思是圣者,但圣者不伤害任何众生,而他却夺走鱼的生命,实在有辱他的名字。他明白佛陀鼓励他放弃杀害众生的生活方式,更要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关怀 (注)。

备注:追求解脱的人绝对不可杀害任何生命,不管其生命多么小或卑微。一切众生必需绝对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与宇宙究竟和谐。当今的自然保护理念和运动与此一理念相应。

证阿拉汉果甚难

比库!尚未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千万不可因持戒、苦行、多闻、证禅定、独居僻静处,或因“我享受凡夫所不能的出家乐。”而心生满足。——271/272偈

有一次,一群比库戒行严谨,他们之中有些比库严格奉行苦行,有些则已经证得阿那含果(不还果),他们认为既然已有这些成就,要进一步证得阿拉汉果很容易,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他们就去面见佛陀,佛陀问他们:“比库们!你们证得阿拉汉果了吗?”他们说他们已经修行到某一程度,所以要证阿拉汉果并不困难。

佛陀告诫他们:“虽然你们戒行严谨,或者已证得阿那含果,但你们不可因此自满,并且认为只差阿拉汉的境界一点点而已。除非你们已经彻底去除烦恼,否则绝对不可认为自己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

第二十品 道品

解脱之道(注3)

所有道中八正道(注1)最殊胜,所有法中四圣谛(注2)最殊胜,

所有境界中不执着(涅槃)最殊胜,两足众生中佛陀最殊胜。 (偈273)

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没有证入清净知见的正道了,

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无能为力。 (偈274)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灭尽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灭尽诸苦,

证悟圣果(成为佛陀)时所宣说的正道(法)。 (偈275)

你们应该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出正道而已,

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偈276)

一群比库伴随佛陀到某一村子去化缘后,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当天傍晚,他们在一起讨论路途的情况,尤其有关当地的山川地势,究竟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泥土路或碎石路等等。佛陀听到他们的话后,就过来告诉他们:「比库们!你们现在所谈论的路况是外在的环境,比库应该只关注圣者的修行之道,并且精进修习可以引领至涅槃的修行。」

备注:

注1:「八正道」即中道,可用来证悟涅槃。

注2:「四圣谛」:苦、集、灭、道。不管佛陀出世与否,四圣谛永远存在世间,佛陀只是指出四圣谛而已 。

注3:佛陀是第一位主张人可以不用依赖超自然或或外在的力量,而自行证得解脱的宗教师。

观无常

诸法无常,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

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道。 (偈277)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咖沙巴佛时,曾修习无常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常(注)。」

备注: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不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遵守无常、苦和无我的永恒定律,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变或停止这永恒定律。众生的所有问题和苦,都根源于我们执着于瞬间的感觉,及东西和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贪欲和无常之间的冲突,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明白观照这永恒定律的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和平与满足。

诸行皆苦

诸行皆苦,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

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道。 (偈278)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咖沙巴佛时,曾修习苦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令人难以忍受、不完美,所以都是苦 。」

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注),如过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

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之道。 (偈279)

一群比库各自得到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后,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咖沙巴佛时,曾修习无我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我,不受人左右。」

备注:所有缘起法都是无常、苦和无我。厌离它们的人可以证得涅槃。无我是佛陀的重要观点。

精进,莫放逸

应当努力修行时不努力;

年轻力壮,但意志与思虑不坚定,怠惰的人,

无法发现可以证得智慧的正道。 (偈 280)

沙瓦提城的一群年轻男子在佛陀的允许下出家,加入僧团,佛陀并且给他们禅观的题目。这些初出家的比库,除了一人以外,全部到林子里去禅修。他们日夜不休地精进修习,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全都证得阿拉汉果,便回去向佛陀顶礼问讯。而其中唯一未到林子里去禅休的提撒比库,因为未精进修习,所以毫无成就。

当提撒比库发现其他比库的修持都比他好时,后悔曾经浪费时光,他就下定决心,要不眠不休的禅修。当天晚上经行时,他不小心滑倒,而跌断大腿骨,其他比库听见他的哭叫声时,都跑去帮忙。

佛陀知道这次意外事件时,说:「比库若在应该精进修习的时候,虚度时光,不知精进修习,无法证得禅定和清净。」

护持身、口、意

愿言语谨慎,调伏心意,不以身作恶;

愿如此清净身口意的人

可以证得圣者所宣说的正法。 (偈 281)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和勒叉那比库下山时,看见一只猪面人身、悲惨的饿鬼。这时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只是微笑。回到精舍时,勒叉那比库问尊者,因何微笑?尊者回答说,因为他看见那只满嘴蛆虫的猪面人身饿鬼。佛陀这时候也说,在他证得究竟智慧,成为佛陀时,也曾亲眼目睹该饿鬼,佛陀因此叙说该饿鬼的前世因缘:

在过去佛时,这饿鬼是一位经常为人讲经说法的比库。有一次,他到有两位比库居住的一处精舍去。停留期间,他发现当地的人欢喜听他说法,他因此想到,如果能使这两位比库远离该精舍,而为自己独有,就再好也不过了。他于是开始分化离间这二位比库,使他们争论不休,终于都离开精舍。因为这恶业,他在死后,长期遭受苦报。今生,他也生为猪面人身,继续受苦。

佛陀因此说:「身为比库,应内心祥和,不可造身、口、意的恶业。」

只有知识,但不能加以领悟是没有用的

定中生慧,无定则慧减,明白这种道理的人,

应该自行努力,以增长定慧。 (偈282)

波思拉是一资深的比库,不仅深深理解佛法,并且教导比库佛法,但也因此十分贡高、自负。佛陀清楚他的弱点,希望加以改正,引导他走上修行的正道,所以每当波思拉比库来顶礼问讯时,佛陀就称呼他:「无用的波思拉比库!」几次听到佛陀如此称呼自己时,他仔细思考其中的含意,终于了解佛陀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自己虽然对佛法具有广泛的知识,却不曾认真精进禅修,所以未能证得圣果,连初禅也没有。

因此,他在未知会任何人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前往非常遥远的沙瓦提城外一处有众多 比库的精舍。他首先去见最资深的比库,并谦卑地请他担任自己的导师,但这比库为了使波思拉能真正谦卑,就要波思拉去请求第二资深的比库担任导师。他就去见第二位比库,但第二位比库也同样告诉他去见另一较资浅的比库。他于是辗转来到一位年轻的阿拉汉沙马内拉处,最后这沙马内拉在确定波思拉比库会敬谨接受教导后,才答应担任波思拉比库的导师。在这沙马内拉的指导下,波思拉比库收摄心念,如实观身,精进禅修 。

佛陀透过神通知道波思拉比库正在精进禅修,就放光,劝诫他要坚定,努力精进,发展更高的心灵境界。不久,波思拉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五位年老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女人

砍伐欲望之林,但不要伤及真正的树木 (注),

欲望之林只能生出恐怖。

所以,比库!

砍伐大大小小的欲望之林,脱离欲望之林。(偈 283)

如果对女人仍存有一丝丝之情愫,

内心就仍然受系缚,

如同小乳牛仍离不开母牛般。(偈 284)

从前,沙瓦提城里有五位朋友,年老的时候,他们一起出家。

他们习惯回老家去化缘。其中一位的妻子烹饪手艺很好,并且妥善照顾他们,因此他们最常去化缘的地方,就是她家。

有一天,她突然生病了,并且遽然逝世。五位老比库十分伤心,同声哭泣并称赞她的德性。

佛陀劝诫他们:「比库们!你们深感忧愁、哀伤,那是因为你们未能解脱贪、瞋、痴,这三毒像一座大森林,砍掉它吧!你们就能解除心灵的污垢。」

注:佛陀说砍伐森林时,有些新出家的比库误解佛陀的意思,所以佛陀进一步说,砍伐欲望之林,而不是真正的森林。

禅观莲花

断除贪爱,如同摘秋天的百合花;

勤修圣者(佛陀)所说,

可以引领人走上寂静涅槃的正道。 (偈285)

从前有一金匠的年轻儿子在沙利子的引领下出家,加入僧团。他在得到沙利子给他 “观身不净”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林子里去禅修,但却丝毫没有进步。他因此两次回去找沙利子,请沙利子进一步指导,但仍然没有起色。最后,沙利子只好与他一齐去见佛陀。

佛陀知道年轻比库是金匠的儿子,过去几世也都是金匠的儿子,因此另外给他禅观的题目。佛陀不要他禅观厌恶的事情,反而要他从愉快的感觉开始禅观。佛陀运用神通力量,创造一朵美丽的莲花,并且要年轻比库把莲花种在精舍外面的土堆中。

年轻比库开始集中心念在这朵又大又香的莲花上,终于除去障碍,内心充满法喜,禅修也渐渐有进步,最后并且证得四禅。

这时候,佛陀又运用神通,使莲花瞬间枯萎。年轻的比库看见莲花瞬间枯萎,花色不再鲜活亮丽,终于明白莲花和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一样,都是无常的。他因此更进一步了解苦、空、无我的究竟真理。这时候,佛陀再度放光,告诫他要去除贪爱。年轻比库也正念现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阿拉汉果。

濒临死亡的富商

“雨季的时节,我将住在这里,冬季和夏季的时候我也将住在这里。”愚痴的人如此盘算,不知生死无常(注)。——286偈

马哈答那是巴拉纳西的商人,有一次他打算在某一节庆的期间,到沙瓦提城去贩卖纺织品和其它商品。但当他抵达靠近沙瓦提城的河边时,却因为洪水高涨而无法过河,只好在这岸等待。这一等就是七天,等他进入沙瓦提城时,节庆已经结束了。

他不想再把商品运回去,就决定在沙瓦提城多停留几天,把商品卖完。有一天,佛陀进城化缘时,看见马哈答那和他的商品,就微微一笑,阿难问佛陀,何以微笑?佛陀说:“阿难!看见那位商人和他的商品吗?那商人心中想要留在城里,把商品贩卖出去,殊不知道他自己的生命就快要结束了!今天应该要做的事,今天就要完成。每天正念现前,活力充沛,并且不受烦恼的干扰,才能拥有真正有价值的生命。”

阿难把佛陀的忠告转告给马哈答那,请他修习正念,不可以无明地过日子。马哈答那听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时,大吃一惊,而心生恐惧。所以一连七天,他都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接受他的供养,并且请佛陀向他说法,协助他解脱生死轮回。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就证得初果,逝世的时候,他往生都西达天。

)不知生命危脆的道理。

众生皆会死

溺爱子女和家畜的人,内心执着贪爱的人,将被死神捉去,如同洪流横扫沉睡的村落般。——287偈

积撒.苟答弥因为独生子去世,心里哀伤而来找佛陀。佛陀告诉她:“积撒.苟答弥啊!难道你认为你是唯一丧失儿子的人吗?众生都会死的!欲望尚未完全满足的时候,众生就会死去。”佛陀的忠告使积撒.苟答弥不再悲伤难过。

)全文参考八—— 十三的故事。

儿女不是究竟的依止(注)

父子亲戚都无法救护!面临死亡的时候,父子亲戚都无法加以救护。——288偈

明白此一实相的持戒智者,尽速修筑通往涅槃的正道。——289偈

波她卡娜失去丈夫,两个儿子,父母和唯一的哥哥后,几乎发疯。当她亲近佛陀时,佛陀告诉她:“波她卡娜!儿女无法照顾你的!即使你的一对儿子仍然健在,他们也不是为你而存在的。有智慧的人遵守戒律,扫除证入涅槃的一切障碍。”

波她卡娜因为佛陀的婉言相劝而克服她的哀愁。

)全文请参考八 —— 十二的故事。

第二十一品 杂品

《宝经》的威力

如果舍弃小小乐,可以获得更大的乐,那么智者应舍弃小小乐,追求至善的乐。——290偈

韦沙离有一年发生严重干旱,更造成饥荒,所有的农作物几乎完全没有收成,很多人饿死,流行性传染病也爆发了。城里的人无法处理死人的尸首,所以尸臭满城,也引来很多邪恶的精灵。

城里的人,无限哀伤,便想办法向四方求援,但最后决定寻求佛陀的协助。所以由离车国马哈利王子率领的代表团就向频婆娑罗王进言,请国王邀请佛陀到韦沙离城来帮忙解决他们的困境和哀愁,但国王叫他们亲自前去邀请佛陀。佛陀知道此去可以造福众人,也就同意前往。

佛陀和众多比库抵达韦沙离城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把城里冲洗清净。佛陀被安排住进一座特别准备的客房,这时候,沙咖天帝率领诸天神前来向佛陀礼敬,众多邪恶的精灵因而逃离。当天晚上,佛陀开讲《宝经》,并要阿难绕城复诵该经文。阿难依照佛陀的指示去做,由于该经具有保护的力量,很多生病的人都康复了。佛陀一连七天都讲相同的经文,第七天结束的时候韦沙离城一切恢复正常。大雨也把城里所有的污秽物清洗干净。离车王子们和韦沙离城的百姓从此快活过日子,不再郁闷,他们也非常感激佛陀的帮忙。

唯有爱可以止息恨意 (注)

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痛苦的人,

将为瞋恚所束缚而无法解脱。(偈291)

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妇人养了一只母鸡。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就打破鸡蛋,惹得母鸡非常生气,也因此,下一世时这只母鸡往生成猫,妇人往生成母鸡,更凑巧的是,两人往生在同一栋屋子里。猫于是吃光母鸡生下来的蛋。再下一世时,母鸡变成豹,猫变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不断地上演。佛陀在世时,他们又变成一位妇女和一只恶魔。

有一次,这妇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儿子一齐从娘家返回他们靠近沙瓦提城的家时,在路旁的池塘边休息,妇人的丈夫跳进池塘洗澡。这时候,她认出有个人是恶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来的世仇。她赶紧带着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讲经说法的经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脚下。这恶魔因此无法进入。佛陀叫恶魔进来,并且告诫她们两人:「今天,你们两人如果没有来到我这里,你们累世以来的仇恨就永无止尽。仇恨无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仔细思量佛陀的教诲后,两人明白仇恨确实一无是处,并承认彼此的愚痴,便决定止息累世以来无意义的仇恨。

装饰拖鞋的比库们

傲慢而且放逸的人应该作的事 (注1) 都不作,

不应该作的事 (注2) 却都作了,烦恼因此增长。(偈292)

精进修习观身是苦的人,不作不应该作的事,

应该作的事则不间断,如此观照的人,烦恼减少。(偈293)

有一群住在跋提的比库只对制作、穿着装饰过的拖鞋有兴趣,而疏忽修行。有人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这群任性的比库:「比库们!你们加入僧团是为了要究竟解脱。但你们却只知道制造并穿着有装饰的拖鞋!」听完佛陀的劝诫后,这群比库痛改前非,精进地寻求解脱之道。

备注:

1. 持戒、修习禅定等。

2. 装饰雨具、拖鞋、钵等。

杀害父母的比库

阿拉汉杀父(傲慢)母(欲爱),害刹帝利族二王(断见与常见),破王国(十二处)及其官员(执着),而不后悔。——294偈

婆罗门(阿拉汉)杀父(傲慢)母(爱欲),害婆罗门族二王(断见和常见),扫除老虎当道的危险道路(五盖),而不后悔。——295偈

有一次,远地的一群比库来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拉枯塔卡跋提比库正巧从不远处的地方经过,佛陀便指着他向这群比库说:“比库们!看那比库!他杀死自己的“父母”,而且一丝悔恨之心也没有!“这群比库对佛陀的话十分困惑,因为他们知道拉枯塔卡跋提比库并没有杀害父母,所以恳求佛陀加以解释。佛陀因此向他们进一步解释其中的涵意。其实这是譬喻,意思是说,阿拉汉去除贪爱、贡高、邪见,和对六根与六尘的执着。所谓的“父母”,分别指的是贪爱和贡高,常见和断灭见就是两位国王的譬喻,执着就是收取所得税的税务官,而六根与六尘就是王国。

男孩和众多的精灵

笱达玛(注1)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忆念佛宝(注2)——296偈

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忆念法宝。——297偈

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忆念僧宝(注3)。——298偈

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观身不净。——299偈

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乐不杀生。——300偈

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喜乐禅修。——301偈

有一天王舍城里的一位砍柴工人和他的儿子上山去砍柴。傍晚要回家的半路上,他们在靠近墓园的地方进食,也把两只公牛的軛解下来,让它们去吃草。但这两只牛却在他们不注意的情况下走失了,砍柴工人发现牛不见了,就去找牛,而叫儿子留下来看顾木柴。这砍柴工人最后在城里找到牛,但天色已晚,城门都关上了。他的儿子只好一个人在牛车下过夜。

砍柴工人的儿子虽然年纪还小,但心中经常系念佛陀的殊胜。那天晚上,两个恶魔企图吓唬、伤害他。当其中一位恶魔拉他的腿时,他大声喊:“南无佛!”恶魔听到这男孩的叫声时,受到惊吓,反而觉得应照顾这男孩。其中之一的恶魔留下来保护男孩,使他免于任何危险,另一恶魔则到频婆娑罗王的宫里去偷取食物,并且留下文字,叙说他拿走王宫的食盘和其用途,这些文字只有频婆娑罗王才能看见。两位恶魔就喂养这男孩,一如他们的孩子般。

第二天清晨,国王的仆人发现王宫的盘子不见了,就四处去找,但全找不着。最后,他们发现盘子在男孩身上,认为这男孩是小偷,而把他带到国王面前。但当国王看见盘子上的文字时,就询问男孩。男孩回答说当夜曾被父母喂食,吃饱后,他心满意足的入睡了,毫无恐惧之心,除此以外,他一概不知。国王就请男孩的父母来询问,之后,国王携带他们一齐去见佛陀。

国王问佛陀:“是不是只有系念佛陀的殊胜才可以保护人,免于恶魔的迫害和危险?或者,系念佛法的殊胜也同样有效?”佛陀说:“国王啊!系念佛陀不是唯一可以保护人,免于恶魔和危险的方法,对六根中任何一根具足正念,都是护持一个人,免除恶魔迫害和危险的好方法。”

注1:佛陀未出家的俗名。

注2:忆念佛陀的殊胜修持。

注3:忆念僧宝的殊胜。

生命中没有究竟的满足

出家修行的生活艰苦,在家的生活痛苦,与不同心性的人共住痛苦,生死轮回苦,所以不要在轮回了!不要一再受苦!——302偈

十月和十一月的月圆之夜,韦沙离城灯火通明,城里的人大肆庆祝众星云集的节庆,祈求众星不要降下灾殃,他们高歌、狂舞,尽情享乐。这时候,有一位比库站在精舍远眺望城里的一切。他感到一阵落寞,对自己的出家生活不满,而喃喃自语道:“再没有任何人的日子比我更糟糕了!”就在这刹那间,林子的守护灵现身在他面前,告诉他:“地狱众生羡慕天神的命运,同理,城里的人羡慕生活在林子里的人(指修行的人)。”这比库明白这道理后,后悔曾经如此看轻比库的命运。

第二天一大早,他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忠告他努力观想世间的无常变化。佛陀也告诫他,一切众生皆苦。

有德行的人不虞匮乏

正信,持戒的人,有声誉和财富(注)的人,到处受人尊敬。——303偈

质多罗听完沙利子尊者的说法后,证得三果。有一天,他满载一车子的食物和其它要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的东西,出发前往沙瓦提城。正当他向佛陀顶礼问讯时,鲜花恰如天雨般,奇迹似的遍洒在他身上。他停留在精舍的好几天里,一直供养佛陀和比库们。而天神总是装满他的食物和供养品,使他不虞匮乏。

就在他回去的前一天晚上,他把所有的东西都供养给僧团,但天神又用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装满他已空的车乘。阿难看见这段日子里质多罗的供养品不断为天神补充,就问佛陀:“世尊!是不是因为质多罗前来供养您,所以才能拥有这些无价的东西,如果他供养其他人,也会有这些礼物吗?”

“阿难!质多罗信仰坚定,又慷慨布施,无论他到何处,都会获得财富和荣耀。”

)指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圣财。

空间距离不是问题

善良的人如喜马拉雅山,

即使身在远方,但声誉到处传播;

邪恶的人如夜晚射箭,

虽然近在咫尺,别人却视若不见。

给孤独长者和郁瞿娄年轻时,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受教。郁瞿娄有位儿子,给孤独长者有一位女儿。当儿女成年后,郁瞿娄就向给孤独长者请求让这对小儿女成亲。结婚之后,给孤独长者的女儿脩摩迦提就住在夫家,但郁瞿娄一家人对佛法毫无好感。有时候,他们甚至邀请裸形外道到家中来,每次脩摩迦提的公公都会要求她一齐向这些裸形外道礼敬。但由于害羞和不习惯见裸形外道,她都加以拒绝。相反地,他告诉婆婆有关佛陀和他的殊胜。

她的婆婆听到脩摩迦提叙说种种佛陀的事后,急于想见佛陀,所以就允准她邀请佛陀前来家里,接受供养。她就开始准备食物和其它供养品,一切就绪后,她爬到楼上去,面向揭达林给孤独园,备妥鲜花,焚香,心中同时禅观着佛陀的殊胜德行,然后说出自己的愿望:「世尊!我诚恳地邀请您和众多比库明日前来应供。愿佛陀知道我的邀请。」

这时候,给孤独长者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请佛陀于第二天至他家接受供养,但佛陀回答说,他已经答应脩摩迦提,明日将接受她的供养。给孤独长者十分困惑地对佛陀说:「但,世尊!她并不住在沙瓦提城,而住在很遥远的地方!」

「不错,但善良的人虽然在遥远的地方,却像身边的人一样为人所察知!」佛陀如是回答。

第二天,佛陀和比库们到郁瞿娄的家去接受供养。郁瞿娄夫妇对佛陀的殊胜和庄严,十分感动,就向佛陀顶礼问讯。供养完后,佛陀为他们说法。从那天起,郁瞿娄一家人都成为佛陀坚定的信徒。

独处比较好

独自坐卧,独自经行而不倦怠,

独自调御的人,喜乐居于林中僻静处。

伊卡非哈如尊者不喜欢与众多比库居止一处,他宁可一人独处。独处时,他不论行、住、坐、卧都努力修习正念现前。其他比库不了解他,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不仅没告诫他,反而称赞他:「他做得对!比库独处是好事啊!」

第二十二品 地狱品

陷害佛陀的阴谋

说妄语的人堕地狱,造作恶业却说:「我没有作!」的人,会下地狱。这两种人来世同样受地狱苦。 (偈 306)

佛陀的信徒日渐增多后,其他外道的信徒就日渐减少,他们往昔的供养和荣耀也不再丰硕,人们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存在。因此,这些外道非常嫉妒佛陀,他们也怕,如果再不采取行动破坏佛陀的声誉,事情会进一步地对他们不利。所以他们就找来一位名叫孙陀利的女子,告诉她:「年轻、聪慧、貌美的孙陀利,我们要你去破坏佛陀的名誉,你要表现得让人以为你和佛陀私通。如此一来,佛陀的斯文就会扫地,他们的信徒就会离开他,回来供养我们,好好利用你的美貌姿色,耍点心机吧!」

从此以后,孙陀利在夜晚时分,往揭达林给孤独园的方向走去,人们如果问她要去那里,她就说:「我要去找佛陀,我和他住在精舍里呀!」而事实上,她却前往外道的住处。隔天大清早,她才回家,如果路上遇见有人问她从那里来,她就说:「我和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共度一夜后,要回家啦!」接连几天,她都这么做,也这么信口雌黄。不久,外道们雇请一些暴徒杀害她,并且把尸首弃置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

弃尸的第二天,外道们四处散播孙陀利失踪的消息,他们也向国王报告,并得到允许,可以到处搜查。他们在给孤独园附近找到孙陀利的尸首,就报告国王说:「佛陀的信徒杀死孙陀利,并把尸首丢弃,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掩饰佛陀的秽行。」「果真如此,你们可以到城里各处去宣告这件事!」国王说道。

他们便带着孙陀利的尸首到城中各处去,高声说:「看啊!佛陀的信徒做了什么好事,他们杀害孙陀利,就是为了掩饰佛陀的秽行!」

佛陀知道外道企图破坏他的声誉和荣耀时,只是淡淡的说:「弟子们,去跟这些人说:『说谎的人会下地狱。犯了罪,却口口声声说:『我没有犯罪』的人也会下地狱。』这两种人,同样犯了罪,都会在地狱中受苦,他们的来世也将如此。」

其实国王也命令手下调查孙陀利的死因,结果发现孙陀利死于一般暴徒手下。这些暴徒在国王面前也招认,外道雇用他们杀害孙陀利,并弃尸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这些外道们于是也被带到国王面前,并且承认他们在杀害孙陀利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国王命令他们到城里各处,向大众公开承认罪行。他们就到城里的各个角落说:「我们诬赖佛陀的信徒,只是为了要羞辱佛陀。事实上,佛陀的信徒是无辜的,我们才是真正的罪人。」

这些外道和暴徒因此受到应有的制裁。佛陀的信誉不仅不受这次无妄之灾的损坏,反而更见增长。

自食恶果的人

虽然身穿黄色袈裟,但却造作恶业,又不能调御身口意的人,终究会因造作的恶业而堕落地狱。——307偈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与勒叉那尊者一齐下山。他们在路上遇见几只状况悲惨的恶魔。回到精舍后,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当着佛陀的面,告诉勒叉尊者,说他亲眼看见有五只受苦的恶魔,身子为火所灸烧。佛陀也说:“在上一佛时,这五只恶魔都是出家比库,但对修行不感兴趣,而犯下众多罪行,也因此,他们在地狱受苦。今生他们也变成受苦的恶魔,来偿还他们的余罪。”

假装已经证得圣果的比库

如果犯戒,不能调御身口意时,与其接受他人的供养,不如吞赤焰熔熔的火红铁丸。 (偈308)

有一年,跋提发生饥荒,某些比库为了要有足够的食物,就假装他们已经证得清静圣果。村子里的人不明就里,却相信、尊敬他们,而大量供养,只留下极少数的食物给自己。

结夏安居结束后,全国的比库遵照当时的习惯,聚集起来,向佛陀顶礼问讯。这些跋提的比库也来了。他们形色饱满欢愉,其它地方的比库则面黄饥瘦。佛陀垂询所有的比库如何结夏安居。他特别询问来自跋提的这群比库们,饥荒时,是否有获得供养的问题?这群比库回答说,没有任何问题。

事实上,佛陀知道这群比库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供养。为了藉机教诲他们,佛陀就问:「你们如何在饥荒期间,得到那么多的供养来结夏安居?」这群比库回答说,他们经过讨论之后,决定作假,利用彼此之间的回答,来误导村人,使村民以为他们都已经证得清静圣果。佛陀马上问他们,是否真正证得圣果?他们说没有。佛陀于是告诫他们,如果名不符实,而接受信徒的供养,是不如法,而且很危险。

受女人爱恋的男人

放逸,邪淫他人妻子的人必然遭受四种报应:获罪(造作恶业),睡不安眠,受人谴责,堕落地狱。——309偈

因此,邪淫不仅造作恶业,也会堕落地狱。邪淫男女必生惊恐,喜乐短暂,国王也将治以重罪,所以,人不应该与他人妻子邪淫。——310偈

谶磨既富有又英俊潇洒,很多女性因此深深迷恋他。这些女性无法抗拒他的魅力,而从不自觉地爱上他。谶磨也就和很多女性私通,丝毫没有良心不安。国王的手下前后三次抓到他与人邪淫,并且把他押解到国王面前。但国王的手下告诉国王说,谶磨是给孤独长者的侄子,国王出于对长者的尊敬,每次都是加以谴责就放过他。给孤独长者知道侄子的恶行后,就带他一齐去见佛陀,佛陀向谶磨指出邪淫的罪恶和其严重的后果。从此以后,谶磨就痛改前非,守五戒。

固执的比库

如果错抓孤沙草 (注1),手会受伤,

同理,比库若造作邪行,也会趣向地狱。 (偈 311)

懈惰,犯戒,修梵行时却心生怀疑的人

都得不到大善报。 (偈 312)

应当作的事就尽力、坚定地作。

放荡的比库,徒然增长欲望的尘垢。 (偈 313)

有位比库后悔曾经愚痴地砍伐一些树木,就向另一位比库透露他的心声。但这位比库却说:「砍伐树木不过是极其微小的戒 (注2) 而已,你已经向我表达悔意就好了,没什么好自责的。」说着说着,这比库为了证明自己不把这种小小戒放在心上,就用双手连根拔取一些树木。甚至当佛陀告诫他时,他一开始也是桀傲不驯,顽强任性,但是当佛陀说法后,这桀傲顽强的比库才明白,身为比库,要克制身、口、意的行为。从此以后他严谨地遵守戒律。后来,更因为修习止观,而证得阿拉汉果。

注1:「孤沙草」:香草的名字

注2:虽然禁止破坏树木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也不可行,但佛陀的重点在于强调,人必须尊重所有的生命,不管它们可能多么卑微,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今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体会并珍惜佛陀的智慧,不可任意破坏自然环境的智慧。

嫉妒心重的女人折磨女佣

不要造作恶业,造作恶业的人,将来必定受苦;

应该造作善业,造作善业的人不受苦。(偈314)

从前,有一位嫉妒心重的妇女和丈夫住在沙瓦提城。她发现丈夫和家中的女仆私通,而异常愤怒。有一天,她将该女仆捆绑起来,割掉她的耳朵和鼻子,并且关在房间里。然后,她陪同丈夫到揭达林给孤独园。他们出发后不久,这女仆的亲戚来他们的家,发现女佣被绑着关在房间里,就将她松绑,并带她到给孤独园去。这女仆向佛陀叙说女主人对她的所作所为,她更站在群众中间,让大众亲眼目睹她家女主人的残酷手段。佛陀因此说:「不要犯恶行,以为不会为人所知。私下秘密犯下的恶行,一旦为人发掘,会招致更大的痛苦和哀伤。但善行可以悄悄的做,善行只会带来幸福,而不是哀伤。」

这善妒的女主人承认她的恶行,并努力去除嫉妒心。后来,她也确实明白佛法 。

自求多福的比库

譬如边境城市,内外都受到防护,

人也应当如此护卫自己,不可糟蹋机会 (注),

糟蹋的人堕入地狱受苦。 (偈 315)

一群比库到边境的村落去结夏安居。第一个月,村民妥善照顾他们并且提供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抢匪在第二个月的时候掠夺该村子,有些村民甚至被掳去当做人质。村民因此必须重建村子,保护自己,也就无法如愿供养、照顾这群比库。这群比库只好自求多福了。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们回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他们也向佛陀报告说,由于村民的处境困难,所以,安居的后两个月,他们过的相当艰辛。

佛陀告诉他们:「比库们!想要拥有无忧无虑,轻轻松松的日子本来就很困难。一如村民要保护自己的村落,比库要时时刻刻自我警惕,坚定地集中心念,努力修行。」

(注) 例如佛陀出现世间,与人共修,健康的身体,拥有正见等。

观念错误的裸行外道

对不该羞耻的事感到羞耻,该羞耻的事却不知羞耻,怀有此等邪见的人,堕落地狱。(偈316)

对不应恐怖的事心怀恐怖,该恐怖的事却不知恐怖,怀有此等邪见的人,堕落地狱。(偈317)

有一天,几位裸行外道外出化缘时用布遮着他们的钵。一群比库看见他们,就评论道:“用布遮住前面身子的外道比只用布遮盖钵,全身却一无遮掩的外道更受人敬重。”这些裸行外道听见比库们的评论时,反唇相讥道:“是啊﹗我们是用布遮掩钵,但我们这么做可以防止灰尘跑进食物里面,灰尘中也含有众生啊﹗”

比库们回到精舍后,向佛陀报告裸行外道的话,佛陀说:“比库们,那些外道对该羞耻的行为不知羞耻,不需羞耻的行为,却大感羞耻,由于这种错误的知见,他们无法得到真正的法喜。”

孩童拜访佛陀

邪见视为正见,正见视为邪见,

怀有此种邪见的人,堕落地狱。(偈 318)

错就是错,对就是对,

心怀正见的人,趣向善趣。(偈 319)

有一位外道的信徒们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和佛陀信徒的孩子混杂在一起,就告诉他们的孩子:「不要去揭达林给孤独园,不可向释迦牟尼的比库们顶礼。」

有一次,这些孩子们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游玩,不久,感觉十分口渴,但记起父母告诫,而不敢进入精舍,就要其中一位父母是佛陀信徒的小孩进入精舍要水来喝。这小孩进入精舍后,先喝了一杯水,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并说他的朋友们因为父母的教诲,而不敢进入精舍。佛陀就邀请他们全部进来喝水,并依孩子们的个性讲说佛法。这些孩子们也因此对三宝有信念。

回家后,这群孩子们向父母叙说进入精舍,并且听闻佛陀说法的情形。他们无明的父母,却大声叫道:「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宗教不够虔诚,他们被毁了。」

邻居们有些是佛陀的信徒,听见他们这么喊叫,就过来向他们解释佛法的殊胜。他们才开始去拜访揭达林给孤独园,听佛陀说法,终对三宝有了正确的信念。

第二十三品 象品

佛陀忍受毁谤(注3)

如同战场中的大象忍受弓箭,我(佛陀)也如此忍受谤辱。事实上,世上多破戒的人。——320偈

只有驯服的象(马)可以参加集会,国王只乘驯服的动物(象),能够忍受诽谤,调御自己的人,是人中最尊贵的人。——321偈

调服的骡最优良,信度的种马(注1)最优秀,矯罗(注2)的象最优良,但自行调御的人,更为优良。——321偈

摩醯提利对佛陀怀恨在心。后来,她成为优填国王的三位后妃之一。当她听到佛陀来到憍赏弥城的消息时,就雇请一些恶徒,在佛陀进城化缘时加以诽谤。这些恶徒便到处尾随佛陀,并大肆诽谤。如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毁谤,使得阿难尊者无法忍受,他劝佛陀离开,到另一个城市去,但佛陀拒绝他的建议:“到别的地方去也可能受人毁谤。一个清白的人每次受人毁谤就离开是不如法的作为,在什么地方发生问题,就要在当地解决该问题。就像只战斗中的大象,默默忍受来自四方的箭,我也默默忍受人们的毁谤。”

注1:印度河地区出产的骏马。

注2:象名。

请参考二 —— 一的故事。

人必须自我训练

任何车乘都无法使人到达涅槃境界,只有善自调御,才能使人抵达涅槃境界。——323偈

有一天,几位比库看见一位驯象师和他的大象在河边。驯象师正尝试着要驯服大象,但并未成功。一位曾经也是驯象师的比库,就向其他比库解释轻松驯服大象的方法。驯象师听见比库的话,就照着他的话做,很快就驯服大象。后来,这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时,佛陀告诫他:“比库,你离究竟解脱还很遥远,你应该专注于心灵的修行。你不可能经由驯服象而证得究竟法喜,只有驯服自己的人才能领会究竟法喜(注)。”

)佛陀不是因为该比库服务别人而劝诫他,而是提醒他不可忘记出家修行的究竟目的:彻底解脱所有烦恼和苦痛。

父亲与不肖的儿子们

求偶时期的财护(注),难以驯服,

但被人系缚后,不吃任何食物,

只惦记着森林。(译者注)

沙瓦提城中有位年老的婆罗门非常富有,他有四个儿子,每个儿子结婚时,他就分给那位儿子应得的一份财产。四个儿子全部结婚后,他又把剩下的财产分成两半,其中一半再分给四个儿子。后来,他的夫人去世了,他的儿子们就回来妥善照顾他。他们十分关心,敬爱他,但却慢慢劝服他,把剩下来那一半财产也全部分给他们。从此这老人分文不值。

老人首先与长子同住。过了几天,长媳妇就说话了:「长子分到的财产比较多吗?难道你不知道去其他儿子家的路吗!」听完话后,老人十分难过,就离开长子的家,前往次子的家。不久,二媳妇也讲类似的话,老人只好移往第三个儿子的家去。结果,情形也是一样。老人最后去找最小的儿子,但与在前面三个儿子家的遭遇一样。老人从此流落街头,拿着一钵一杖,前去找佛陀,寻求护慰和忠告。

到达精舍后,他向佛陀叙说他的儿子如何亏待他。佛陀就教他数首偈语,请他在婆罗门大型聚会的场合上朗诵,这些偈语的主要内容如下:

「我四个愚痴的儿子个个像恶魔,他们虽称呼我『父亲!父亲!』但这只是嘴上亲热而已,内心里全不是这样想。他们全是骗子,工于心计。全都听老婆的话,把我赶出他们的家,现在我只有乞讨为生了!这四个儿子比我手上的枴扙更无用!」

城里所有婆罗门聚会的日子到了,老人知道他的四个儿子也会出席,就前往参加大会,并且大声朗诵佛陀教他的偈语。当时的习俗认为亏待父母,不奉养父母的儿女都应该接受处罚。因此大家听完老人的偈语后,就愤怒地找出这四个不肖子孙来,威胁着要处罚他们。

这时候,四个儿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就跪在父亲的脚下,请求父亲的原谅。他们发誓从此以后会照顾、爱护和礼敬他,他们也警告妻子要妥善照顾父亲。从此以后这四个儿子供给父亲足够的食物和衣服。老人因此恢复健康,他就前往精舍,请佛陀每天接受他儿子供给他的四盘食物中的两盘,做为他的供养。

有一天,老人的长子邀请佛陀前去他家应供。供养后,佛陀说,人若妥善照顾父母,可以得到功德。佛陀也讲大象财护照顾父母的故事。大象财护被捕后,天天思念森林里的父母。

:「财护」为象名。 译者注:佛陀说此法句告诫世人应该孝顺父母。

(可参考故事「疏于照顾母亲的子女 」)

饮食节制

愚痴的人,懒惰,好吃又贪睡,像猪一样懒睡翻滚,因此生死轮回不断。——325偈

有一天,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吃完丰硕的早餐后,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并听佛陀说法。但他却精神不振,不停地打瞌睡,无法保持清醒。他告诉佛陀:“尊者,我自从吃完丰硕的早餐后,身体一直不舒服。”

“过量的饮食会造成身体不舒服!”佛陀说。

佛陀接着建议国王饮食应适量,国王也接受佛陀的劝告,日渐减少食量。果然,他变得活力充沛,机敏又快乐。

沙马内拉和前世母亲的精灵

从前,我的心四处攀缘,

但现在我已经调御内心,如同驯象师制服求偶时期的象。 (偈 326)

有一天,众多比库要求左奴沙马内拉背诵一些经文,背诵完后,左奴虔诚的说:「愿以背诵神圣经文的功德与父母共享!」这时候,他前世母亲的精灵正好听到他的背诵和话,她非常高兴,立即高声说:「亲爱的儿子,我多么高兴能分享你的功德,你做的太好了,真是好孩子!」由于左奴的缘故,天神和其他精灵更敬重她,聚会时,都优渥礼遇她。

但左奴长大后,却对修行生活不满意,而想还俗。便回家向今生的母亲表明心意。他母亲费尽唇舌,劝他不可半途还俗。但他心意已定,他母亲只好答应吃完饭后,给他世俗的衣服。他母亲就忙着去准备餐饭,这时候,左奴前世母亲的精灵在心中想着:「我一定要想办法,阻止他离开僧团。」这精灵就附在左奴身上,使他在地上打滚,并且喃喃自语。他今生的母亲吓了一跳,邻居们也都过来要求精灵安静下来。不料精灵却说:「这沙马内拉要离开僧团,还俗,果真如此,他就无法解脱了。」说完后,精灵就离开左奴的身体,左奴也清醒过来了。

他发现母亲满脸泪痕,邻居也聚集在他身边,就问他们究竟发生什么事。他母亲告诉他刚才发生的事情,并且说:还俗是非常愚蠢的事。左奴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回到精舍,受具足戒,成为僧团的正式一员。

 

佛陀也为了帮助左奴证得究竟涅槃,而告诫他:「比库!无法制服心,使心不四处飘浮的人,无法证得究竟法喜。所以控制你的心念,一如驯象师驯服大象一般。」左奴正念现前地奉行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阿拉汉果,更娴熟三藏。后来,更是宣说佛法的优秀比库。

随着鼓声起舞的老象

人应该欢喜正念现前,并且妥善护卫自心;如同象自力脱离沼泥,修行的人也应自力脱离烦恼的陷阱。 (偈327)

大象波梨耶年轻的时候非常强壮,但老了以后,却衰弱不堪。有一天,它走到池塘时,陷在泥淖中,无法脱困。国王知道这件事后,就派一位驯象师去帮助它。驯象师抵达波梨耶陷身的地方时,就要人吹奏战鼓。波梨耶听见战鼓声时,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到战场了,精神为之大振,而一鼓作气,脱离困境。

佛陀以波梨耶的故事告诫众多比库:「比库,一如波梨耶自行脱困,你们也要自行从精神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照顾佛陀的大象(注)

如果有行为端庄,智慧具足,适合共住的益友,应该欣然与他共住,克服所有的困难。——328偈

但如果没有行为端庄,智慧具足,适合共住的益友,就应该像国王放弃王国,或独自生活在森林中的象,独自居处。——329偈

宁可一人独居,也不要与无明的人为友,独自居处,不造作恶行,自由自在,如同森林中的象。——330偈

憍赏弥的比库有一次因一件小事而引发不幸的争吵,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佛陀就一个人独自到一处林子里去结夏安居,在这期间大象波利哩亚卡妥善护守着佛陀。相反地,当地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开的原委后,不再供养这些比库,他们终于知道犯错了,就拜托阿难尊者前去邀请佛陀回来。

结夏安居结束后,阿难和五百名比库到佛陀安居的林子里。五百比库在林子外等待,阿难尊者独自进去见佛陀。佛陀要阿难叫五百比库全都进来,他们进来向佛陀顶礼问讯后,说:“世尊!您一个人独自在林子里结夏安居,真是辛苦了。”

“比库们!快不要这么说,波利哩亚卡大象在这段时间里妥善护守着我,它实在是个好朋友,真正的朋友。人如果有它这种朋友,应永远维持这份友谊,但如果无法找到真正的朋友,最好还是独处。”佛陀如是说。

)相关经文请参考一 —— 五的故事。

魔波旬企图怂恿佛陀

在患难的时候,得遇善友是一件好事;

知足是一件好事;

生命即将结束时,能具足功德是一件好事;

能够解除所有苦是一件好事。 (偈331)

今生能礼敬、照顾母亲是件好事;

今生能礼敬、照顾父亲是件好事;

今生能礼敬、照顾沙门是件好事;

今生能礼敬、照顾圣者(注)是件好事; (偈332)

老年时,仍然能够持戒是件好事;

具有正信是件好事;

智慧具足是件好事;不造作恶业是件好事。(偈333)

有一次,佛陀在喜马拉雅山附近居留时,发现很多百姓受到暴虐君主不公平的统治,他心想,是否有法子可以使这些君主能公平、如法地善待百姓。魔波旬明白佛陀的心思后,就怂恿佛陀当国王。

佛陀对魔波旬说:「邪恶的魔波旬!你的教法和我的大不相同,你无法左右我,人应该警觉那些口口声声要帮助我们,而实际上却处处为自己利益打算的 “朋友”。」

:「圣者」:指佛陀、阿拉汉…等

第二十四品 爱欲品

口臭的金鱼

放逸人的贪爱,如同蔓草到处增长(攀缘),

他们不停地生死轮回,

一如林中的猿猴不停的寻找水果。(偈334)

在此世间,如果为恶欲所缠缚,

苦痛增长如同雨后的毘罗草(注)。 (偈335)

但,在这世间,如果能够降伏难以克服的贪欲,

则苦痛远离,如同水滴滑落莲花叶。 (偈336)

所以,恭贺所有聚集在此的人,深入掘除爱欲的根,

如同想得到甜根的人,努力挖掘毘罗草;

不要让魔波旬像洪水伤害芦苇草般,一再伤害你们。 (偈337)

沙瓦提城的一群渔夫捕到一只非常漂亮的金色鱼。这鱼实在太漂亮了,他们就把它献给国王,国王也带着鱼去见世尊。但当鱼张开嘴巴时,一股恶臭剎那间瀰漫整个精舍,国王问佛陀,为什么如此漂亮的鱼,却口臭难耐。

佛陀说,咖沙巴佛时,这鱼原是一名叫迦毗罗的比库,由于非常娴熟佛法,所以有相当好的名声和荣耀,但也因此贡高,瞧不起其他比库。若有比库向他指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时,他总是讥讽地说:「你又懂得多少?」言下之意,就是他比其他比库懂得太多了。许多比库渐渐回避他。有一次,他正在诵比库的别解脱律仪戒 (Patimokkha Sila) 时,没有任何比库加入他的行列,当他察觉其他比库都默默不语时,他说:「没有所谓的经、律与论。我不在乎你们听不听别解脱律仪戒。」说完话后,就离开了。迦毗罗比库的言行障碍了佛教的开展和传播。基于这份恶业,他生生世世受到很多的苦。

佛陀接着说,迦毗罗曾经向大众教导奥妙的佛法,所以仍具有美丽的金色鱼身,但他诽谤、辱骂其他比库和法,所以今生才会恶臭难闻。

佛陀最后告诫大众,解行并重的重要。

() 「毘罗草」:草名。

业报

耽于爱欲的人时时惊骇,如同陷阱内的野兔。因此,志求涅槃的比库应该弃除贪欲。——343偈

佛陀有一次在王舍城化缘时,瞥见一只母猪,佛陀微微一笑,阿难问佛陀何以一笑,佛陀说:“阿难!这只猪在上一佛时,是住在一处精舍附近的母鸡,所以有机会听闻经文的唱诵,因此死后往生成一位公主,有一天,她在厕所中看见蛆虫,而正念现前,明白色身不净等法义;死后,往生至梵天,为婆罗门。今生,由于以前的一些恶业,却又投胎为猪。阿难!请留意观察善恶业,如何使人生死轮回永不间断!”

)以譬喻贪欲如同蔓草,经由六根,染着六尘。

勇敢面对死亡的男人

离开欲望的丛林(世间的生活),

加入修行的丛林(出家为比库);

一旦脱离世间的生活,

却又返回欲望的丛林(出家后又还俗),

看啊!这位脱离系缚,却又回头再受系缚的人。(偈344)

马哈伽沙巴尊者的一位弟子已经证得四禅,有一天,他在金匠叔叔的家中看见一些非常美丽的东西,而生起非常的爱恋,就还俗离开僧团。但他十分懒惰,不努力工作,终于被叔叔赶出去,于是沦落为小偷(注)。后来,他被政府逮捕,准备送往墓园去处决。这时候,马哈伽沙巴尊者看见这位以前的弟子,就告诫他:「收摄你的心念,坚定地禅观某一目标。」他遵照马哈伽沙巴尊者的教诲,系念在前。

到达墓园时,行刑官员告诉他:「我们要处决你了。」就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尽管马上就要被处决了,他丝毫不恐惧或焦虑,只是静静坐下来,进入禅定,忘掉即将来临的危难。

执行的人对他沉着的态度和勇气,十分钦佩,就说:「看看这小偷,虽然马上就要被处决了,仍然不恐惧颤栗。从来没遇见这样的人,他实在非常勇敢。」

执行的人觉得最好向国王报告这小偷异乎寻常的举止,他们就向国王报告,国王也因此下令释放他。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就放光劝诫他:「你以前离开欲望的丛林(世间的生活),加入修行的丛林(出家为比库),但去除丛林的欲望后,却又惹上所有的束缚。」

佛陀又说:「清净你的内心,不要有任何精神上的烦恼,连根拔起欲望的根,清净自在吧!」

这小偷于是坚定地察觉因缘和合事物的生灭和无常、苦、空的性质,不久之后就证得初果。

后来,他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也在佛陀的允许下,重新加入僧团,并且在佛陀更进一步的教导下,很快就证得阿拉汉果。

备注:证禅定的人仍可能有贪欲,而利用他们的能力去造做恶业。

贪欲的束缚

智者明白,铁、木、或麻所作的束缚不够坚固,

对珠宝、装饰、儿女或妻子的贪爱才是真正的束缚。 (偈 345 )

智者明白这些贪欲(注1)是坚牢的束缚,

它们虽然外表看似松弛,但实际上却难以解困。

智者断除这些贪欲,不再贪爱,而出离世间 (出家修行)。 (偈 346 )

一群比库到沙瓦提城化缘时看见几位手脚带着镣铐的囚犯。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在沙瓦提城中的见闻,他们问佛陀有没有比镣铐更束缚的东西。佛陀说:「比库们!和对食物、衣服、财富和家庭的欲望比较,镣铐真是微不足道的束缚。这些欲望比脚镣手铐和囚笼更坚固,这就是为什么有智慧的人断除欲望,弃绝世间,加入僧团为比库的原因。」

(注1) 指对珠宝、装饰、儿女、妻子的贪爱。

(注2) 请参考「勇敢面对死亡的男人」的故事。

美色是肤浅的(注)

耽溺爱欲的人,无法自拔,如同结网自陷的蜘蛛;智者断除贪欲,坚定出离,解脱一切苦。——347偈

柯玛皇后是频婆娑罗王的皇后,人长得非常美貌,但也十分骄傲。国王希望她去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但她听闻佛陀经常说美貌不足取,所以尽量避着佛陀。国王明白她的心念,也知道她对自己的美貌十分骄傲,就命令宫廷乐师唱歌赞诵竹林精舍的一切,,包括它愉快祥和的气氛等,听完之后,她深感兴趣,决定一探究竟。

她抵达精舍的听众厅时,正在讲经说法的佛陀运用神通,变现一位极端美丽的年轻女子在身边,为佛陀扇风。这女子天仙般的容颜让皇后觉得自己实在无法相比。但是当她再度注视时,发现那女子的美貌渐渐衰老,最后,竟变成老太婆,然后逝世,尸首长出蛆虫来,刹那间,她明白了美貌的无常。

佛陀明白柯玛的心态,就告诫她:“柯玛!仔细观察这会腐坏的肉身不过是架构在一堆骨头上,它会生病、衰老。正念现身吧!愚痴的人过度高估肉体了。请察觉年轻貌美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柯玛精进奉行佛陀的教诲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她也出家为比库尼,佛陀更称赞她是第一比库尼。

)请参考六——五类似的故事。

特技演员变成圣者

断除对过去、未来和现在五蕴的贪着,

不再受后有(不再轮回),

心中解脱所有缘起法,就可以不再生灭了。 (偈348)

有一次,一团拥有很多舞者和特技演员的戏团到王舍城来,并且在频婆裟罗王的王宫表演。其中有一位漂亮的女舞者在竹竿顶端上唱歌舞蹈,这时候有一位名字叫做优迦绅那的年轻富家子在观赏她的表演后,疯狂的爱上她,就与她结婚。婚后,由于她不愿意留在王舍城,他只好跟着这戏团到处去,但他既不会跳舞也不会特技表演,对戏团毫无贡献,所以当戏团到各地去表演时,他就是帮忙搬箱子或开车的司役。

后来,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他太太经常对着孩子唱着:「你的父亲是照顾车骑的人,是个搬箱子和行李的人,他一无是处!」

优迦绅那听出讽刺的含意,就问她:「你是不是在说我?」

「没错,我正是说你。」

「既然如此,我要离开你们。」

「你在不在这里有什么差别吗?」他的太太这样回答他,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唱这首歌。

优迦绅那知道太太之所以傲慢,是因为拥有特技演员的身手,他就请也是特技演员的丈人教他特技。经过一年的训练,他也成为一位杰出的特技演员。

后来,戏团再度回到王舍城表演,并且公开宣称优迦绅那要表演特技,表演当天,戏团竖起一根长竹竿,优迦绅那就爬到竿子上面,讯号响起后,他就在竿子顶端表演。这时候佛陀透过神通,看见他,也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佛陀就进入戏团表演的场地,并且运用神通使观众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他身上,而忘了鼓掌喝采优迦绅那的特技表演。优迦绅那发现无人注意他时,便坐在竹竿上,心里满不高兴,而且十分沮丧。佛陀就告诫他:「优迦绅那!有智慧的人不执着因缘和合的事物,反而精进修行,希望解脱生死轮回。」

优迦绅那就在竹竿上正念现前地思惟佛陀的教诲,立刻证得阿拉汉果。然后走下来,出家,加入僧团为比库。

有一天,佛陀停留在竹林精舍的时候,众多比库在讨论为什么优迦绅那会因为一位漂亮的女舞者而随戏团到处跑码头呢?

佛陀听到他们的话后,说优迦绅那的某一世出生在咖沙巴佛时,有一天,他和太太遇见一位比库在化缘,由于有些食物,他们就供养这比库,并且许下虔诚的愿望:「尊者,愿我们能如实知见佛法。」

当时,那位阿拉汉比库运用神通观察未来,发现他们会达成愿望,就微微一笑。前世的优迦绅那并不知道阿拉汉言行举止的涵意,反而轻蔑的说,这比库像个戏子。由于他这种轻浮的说法,今生才会与戏团到去跑码头。

年轻女孩诱惑比库

恶念不断,欲望炽然,追求欢乐的人,贪爱不断增长,烦恼(魔)因此系缚更紧。——349偈

弃除恶念,观身不净,正念现前的人,涤除所有的贪爱,不再为烦恼(魔)所系缚。——350偈

有位比库在城里专为比库兴建的休息处进食。吃完之后,他到一户人家去向一位年轻女子请水喝。这女子一眼接触这位年轻比库时,就深深爱上他,为了赢得他的欢心,她邀请比库,只要口渴,随时都可到她家要水喝。不久,她更进一步请比库到她家供养。她告诉这比库说,她想要的东西都不虞匮乏,但却总是觉得孤单寂寞。比库明白她话中的含意,也发现自己愈来愈迷恋她,于是非常厌烦出家的修行生活,而日渐憔悴。其他比库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告诫他:“比库!仔细听着,这年轻女子将是你毁灭的原因,一如在过去某一世时,她的所作所为一样。你是一位优秀的弓箭手,她是你的夫人。有一天,你们一起外出旅游时,碰见一伙抢匪。她却爱上抢匪头目,所以当你正与抢匪头目奋战时,她却把你的剑交给抢匪头目,而让他迅速杀死你。她就是你丧生的原因。现在,她仍将毁灭你的修行生活。比库!彻底拔除、消灭你心里对这女子欲望爱念吧。”

这比库从此努力精进,积极地清净心念,希望能够如实领悟佛法。

魔波旬恐吓拉胡喇

阿拉汉无所畏惧,远离爱欲、贪痴,去除生命的刺痛,不复受有,今生是他们的最后身。——351偈

脱离欲望,不染着;明白四无碍解,正确理解佛法的人,今生是他们的最后身,是大智慧的大丈夫。——352偈

有一次,众多比库来揭达林给孤独园。为了安排他们的住宿,拉胡喇被安排到佛陀房间的门外睡觉。这时候,魔波旬想透过拉胡喇来骚扰佛陀,就化身成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摩擦拉胡喇的头,并且制造恐慌的噪音,想要吓唬拉胡喇。但拉胡喇不为所动。室内的佛陀明白一切,就说:“邪恶的魔波旬!一千个魔波旬也无法吓唬他。他没有恐惧,不贪爱,相反地,他精进,有智慧。”

听完佛陀的话后,魔波旬知道佛陀明白他的诡计,只好立即消失。

领会佛法的奥妙并不容易

我已经克服一切,已经明白一切,一切法都不染着;

我离弃一切,去除所有烦恼,证得阿拉汉果,

我亲自证得四圣谛,谁是我老师? (偈 353 )

佛陀证悟后,前往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在路上遇见一位四处云行,名字叫做优波迦的苦行外道。当他看见佛陀容光焕发时,十分感动,就说:

「朋友 (注1) ,你如此沉着清净,谁是你的老师?你奉行什么法?」

「我没有任何老师!」佛陀说。

优波迦接着请问佛法精义,佛陀就向他开示。听闻佛陀说法后,优波迦不置可否,只点了几次头,就离开了 (注2) 。

注 1:这是自认为与佛陀平等的人们对佛陀的称呼

注 2:并不是每一位有幸与佛陀相遇的人都认可佛法。但大阿拉汉如沙利子尊者只听闻一半的偈语就确信佛法是究竟正法。(请参考故事:了解正法甚难)

沙咖天帝的请求

所有的布施中,法施最殊胜,

所有的味道中,法味最佳,

所有的喜悦中,法喜最喜悦,

毫无贪爱的人,克服所有的苦恼。 (偈354)

有一次,三十三天的天神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四个问题,但无法得到最佳的答案。最后,沙咖天帝和他们一齐赴揭达林给孤独园去见佛陀,他们首先向佛陀说明他们的困难,接着向佛陀提出他们的四个问题:

1. 什么是最佳的礼物?

2. 什么是味道最好的东西?

3. 什么是最喜悦的事?

4. 为什么弃绝爱欲最卓越?

佛陀回答道:「佛法是所有礼物中最高贵的,滋味最佳,最喜悦的。弃绝爱欲,可以究竟解脱所有苦,因此,是所有成就中最卓越的。」

佛陀说完后,沙咖天帝告诉佛陀:「尊者!如果佛法胜过所有的礼物,为什么我们无缘分享功德呢?尊者,我盼望从今以后,我们也可以共沾法益。」

佛陀就召集并告诫所有的比库,从此以后要与众生共享所作的一切功德。

从此以后,邀请所有众生,含括天神在内一齐共享所有功德(注)就成为僧团的习俗。

() 邀请天、龙前来共享功德的偈语如下:

愿众生、天、龙与我们共享此功德!愿他们永远保护此世间和佛法。

富贵使人更加贪婪

财富毁灭愚痴的人,但无法摧毁追求彼岸(渴望证得涅槃)的人,愚痴的人贪爱财富,不只毁灭自己,也害了别人。——355偈

有一次,高沙喇国的国王前往精舍向佛陀问讯。他首先向佛陀解释晚到的原因,原来沙瓦提城当天有一位富翁去世了,该富翁没有任何子嗣,所有家产因此都被充公,他也因为处理这件事才迟到。国王接着向佛陀说,这富翁虽然非常富有,但也非常吝啬。活着的时候,他不布施,对自己也十分苛刻,吃得少,同时只穿便宜、粗糙的衣服。

听完国王的话,佛陀说这富翁的某一前世也是富翁,有一天,一位独觉佛到他家化缘,他请太太加以供养。他太太明白他很少同意她供养任何人,便特别在独觉佛的钵装满食物。当富翁发现太太供养的食物相当丰硕时,心里想着:“这比库吃完后,只会睡觉,与其如此,不如把这些食物给我的仆人吃,至少他们吃完后,会更卖力的为我工作。”

这么一想,他就后悔刚才答应太太供养独觉佛。这富翁有一位也是富翁的哥哥,而且只有一位儿子,这富翁由于贪恋哥哥的财产,就把哥哥唯一的儿子给杀了,然后在哥哥去世时继承所有的财产。

这富翁因为曾经供养独觉佛,所以今生才会富有。但因为心生后悔,所以今生不知道如何利用财富。而且只为了要继承哥哥的财产,就谋杀侄子,所以会在地狱长久受苦。今生之前,他已经偿还累世以来所累积的恶业报应,所以今生才得以为人,但今生也没有做任何的善业。

国王说:“尊者!虽然他有幸生活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却从来不供养任何人,他真正糟蹋了千载难逢的机缘了。”

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种收获特别多

杂草使田地荒芜,欲望害了世人,因此,布施远离欲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报。——356偈

杂草使田地荒芜,瞋恚害了世人,因此,布施没有瞋恚心的人,可以得到大果报。——357偈

杂草使田地荒芜,愚痴害了世人,因此,布施不愚痴的人,可以得到大果报。——358偈

杂草使田地荒芜,贪爱害了世人,因此,布施没有贪爱的人,可以得到大果报。——359偈

有一次,佛陀到三十三天去向删兜率说阿毗达摩(论)。他是佛陀母亲逝世后往生成的天神。这时候,在三十三天上有一位天神,名字叫做因陀伽。因陀伽的前世是人,当时他曾经供养少许的食物给阿奴卢塔尊者,因此往生到三十三天,享受大果报。另有一位名叫安苦拉的天神,他的供养比因陀伽多了很多倍,但供养的对象却不是圣者,所以尽管大量供养,但往生三十三天后所享受的果报却远不如供养较少的因陀伽。因此,当佛陀到三十三天时,安苦拉就请问佛陀,为什么果报的差别如此悬殊?

佛陀告诉他:“安苦拉,布施和供养时,应该有智慧地考虑布施和供养的对象,布施和供养就像种子。播种在肥沃土地的种子会丰收,但你却把种子播种在贫瘠的土地上,所以果报(注)就少了。”

)请参考本书导读有关布施的说明。

第二十五品 比库品

比库应该调伏五根

善哉,调伏眼;善哉,调伏耳;善哉,调伏鼻;善哉,调伏舌。——360偈

善哉,调伏身;善哉,调伏口;善哉,调伏意;善哉,调伏一切;能够调伏一切的比库,解脱一切苦。——361偈

沙瓦提城的五位比库各自修习去调伏五根之一。每位比库都认为自己要调伏的五根之一最难。彼此之间因此意见分歧,他们最后向佛陀说明他们的歧见,佛陀就告诉他们:“这五根同样难以收摄,若有比库能全部收摄这五种感官,就能从苦中解脱出来。”

比库杀死大雁鸟

调伏手、足及言语,调伏居于主宰地位的心,

内心喜悦、寂静、独处、知足的人,才是真比库。 (偈362)

有一位比库善于投掷石头,即使快速移动的目标,也能准确投中。有一天,他和另一位比库到河中沐浴,完毕后,他们坐着休息。这时候,他看见两只大雁鸟在天上飞,他告诉同伴,他可以用石头掷中其中一只的眼睛。说完之后,他就拾起一块鹅卵石,瞄准其中一只大雁鸟投了出去,结果如他所说的直接命中。大雁鸟一声哀号后,堕落在这年轻比库的脚下一命呜呼。

同伴目睹这件惨事后,向佛陀报告。佛陀告诫他:「比库!你为什么要杀大雁鸟呢?尤其身为比库,更应训练自己对众生要有慈悲心,并且精进求解脱。比库一定要调伏身、口、意(注)。」

)比库应遵守四净戒:

1. 别解脱律仪戒(Patimokkha Sila)

2. 根律仪戒(Indriyasamvara Sila)有关调伏感官的戒律

3. 活命遍净戒(Ajivaparisuddhi Sila)有关生活清净(正命)的戒律

4. 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 Sila)关系使用生活资具的戒律

比库应该慎言

不造作恶口业,内心寂静,并且能善巧解脱法义的比库,言语和婉。——363偈

瞿迦利迦比库辱骂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尊者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由于造作这种恶业,他会受恶报。比库们就说瞿迦利迦会受大苦,肇因于无法控制口业。佛陀告诫他们:“比库必须收摄口业,行为举止必须善良,内心必须祥和、镇静,不可任意胡思乱想。”

尊重佛陀的方法

安住佛法,喜悦佛法,禅修佛法,

思惟忆念佛法的比库,不退转。 (偈 364)

佛陀宣告四个月后即将般涅槃,很多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因此非常沮丧,精神恍惚,不知该怎么办。他们之中大部分的比库就日夜不离佛陀身边。但有一位达摩拉玛比库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不来佛陀的身边。其他比库误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报告。达摩拉玛比库于是恭敬地向佛陀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前,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赞叹他:「做得很好!敬爱、尊重我的比库应该像你一样。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顶礼我的人。」

比库应该知足

不要轻蔑自己所有的东西,不要羡慕别人所有的东西,羡慕他人的比库,无法证得禅定。——365偈

比库虽然所得不多,但不轻蔑所得;诸天也赞叹生活如此清净,又精进的比库。——366偈

佛陀的一位弟子和迭瓦达答的一位弟子十分友好,而迭瓦达答曾多次谋害佛陀不果。这比库前往迭瓦达答的精舍,并且在那里停留好几天,吃、住、睡都在该精舍,并且享受种种招待。佛陀的其他弟子就向佛陀报告他的所作所为,佛陀就请这比库来,加以询问。这比库承认有这回事,但辩称他只是停留在该精舍,并不接受他们的教义。

佛陀告诫他:“比库!即使你不接受迭瓦达答的邪说。但你的作为却会让人以为你是他的信徒。身为比库,应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可以垂涎他人的东西。若妄羡他人的东西,比库就无法修持三摩地、止观(注)或引领至涅槃的八正道。只有知足的比库才能证得三摩地、止观和八正道。”

)观:对无常、苦、无我的直观。戒律规范言语和行为,定调伏心念,但只有观才能如实知见诸法。纯知识的理解无法达到观,只有直接禅修观照自身的身心运作才有可能达到观的境界。

所有供养品都一样

对于名色(身心)没有「我」与「我所」的执着,

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库。 (偈367)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十分慷慨,经常布施佛陀和比库。

有一天,佛陀观察得知该婆罗门夫妇将可证得三果,于是就走到他们家门口去。这时候,正在用餐的婆罗门并没有看见佛陀,他的太太虽然看见佛陀,但害怕丈夫如果也看见佛陀的话,会把所有的餐点全部供养给佛陀,那么她就要再煮一次。于是她就挡在丈夫面前,防止他看见佛陀,然后慢慢地倒退到佛陀站的地方,轻声告诉佛陀:「尊者!我们今天没有食物可以供养。」但佛陀只是摇头。这婆罗门太太看见佛陀如此,遂无法控制自己地爆笑出来。

婆罗门听见太太的笑声时转过身来,就看见佛陀和太太在家门口,剎那间,他明白过来了而大声叫道:「夫人,你真的毁了我!我们尊敬的老师到家门口时,你就应该立刻通知我,怎么你反而隐瞒我,真是大大的羞辱我了!」说着,他拿起装有米饭的盘子,走到佛陀面前,歉意地恳请:「尊者!请接受我这已经吃了一部份的米饭。实在很抱歉,供养你这种已经吃过的米饭。」

佛陀告诫他:「婆罗门,任何供养品对我来说都很好,不管吃过与否。」

这婆罗门非常高兴佛陀能够接受他的供养。他同时请教佛陀,如何界定比库,以什么标准来评定比库?佛陀明白他们对名色已经有相当的认识,就告诉他们:「婆罗门!不执着于身心的人就是比库。」佛陀接着向他们说法。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对婆罗门夫妇证得三果。

虔诚的女士和小偷

* 心怀慈悲, 法喜充满的比库, 证得清凉心和安乐(涅槃),涅槃是诸行解脱的究竟法喜。 (偈368)

* 比库,汲空舟(注1) 中的水,则舟去轻快。

* 同理,断除贪欲瞋恚,则易证得涅槃。 (偈369)

* 断除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同时勤修五根,

* 涤除五着(注2) 的比库,是名渡瀑者 (注3) (偈370)

* 比库!勤修禅定,不可放逸,不要让心沉溺于欲乐。不要漫不经心,不要在吞下铁丸的时候才哭喊

* 「真是痛啊!」(偈371)

* 没有智慧就没有正念,没有正念也就没有智慧;

* 定慧具足的人,接近涅槃的境界。 (偈372)

* 居僻静处,调伏内心,如实知见正法的比库,

* 领会凡人不能的喜悦 (注4) (偈373)

* 察觉五蕴生灭的人,喜乐安住。如实知见正法的人,明白如此的察觉可以引领至涅槃。 (偈374)

* 有智慧的比库应该调伏感官,知足,持戒,

* 亲近清净、精进、有法益的人。 (偈375)

* 亲近精进清静的善友, 使自己和蔼可亲, 行为端正, 而法喜充满的人,就能灭尽诸苦 (不再轮回)。 (偈376)

从前有一位女士非常富有,她有个名叫输屡那的儿子出家为比库。有一次输屡那在回揭达林给孤独园时经过家乡而遇见他母亲,他母亲就以他的名义筹划一个盛大的布施大会。他母亲听说他善于说法,就请他在大会上开示。他答应了,他母亲又为此搭了一个大帐蓬。包括他母亲在内,有很多人都来听他说法。

当他母亲正在听法时,一群小偷闯入她家。小偷的首领跑到大帐蓬去监视她,如果她知道家中遭窃而提早回家的话就要杀死她。可是当家中留守的女仆来通知她家里有小偷时,她只冷静的说:「让他们拿走我所有的钱财吧,我不在乎,不要在我听法的时候来打扰我。」说完后,打发女仆回去。

这时候,坐在她身边不远处的小偷首领也听见她与女仆的应答。她的话让他想到:「如果我们果真拿走这位有智慧且高贵的女士的钱财,将来一定会被处罚。也许甚至会遭到雷殛。」他这么一想就心生警惕,赶紧到她家去,命令属下归还所有财物,一齐去听输屡那说法。

输屡那说法完毕时,已经是破晓时分。小偷首领率领属下向输屡那的母亲认错并请她原谅。心性仁慈且信仰虔诚的她就原谅他们。这群小偷明白他们的恶行后,就出家加入僧团为比库,并且得到输屡那的教诲后,到林子里去禅修。

佛陀也放光,告诫他们精进修行究竟清静。

注1:空喻色身,水喻心中的邪恶思想。

注2:贪、瞋、痴、慢与邪见。

注3:有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和无明瀑流。

注4:指八定:四色定和四无色定。

观想茉莉花

一如茉莉花凋落枯萎的花朵,比库也应该连根去除贪与瞋。——377偈

一群沙瓦提城的比库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到森林里去禅修。在森林里,他们发现茉莉花虽然在白天盛开,但夜晚的时候花瓣就落地了。他们有感于此就下定决心要精进修行,使自己从所有烦恼中解脱出来,像茉莉花瓣掉落地面。

佛陀虽然不在他们身边,但清楚他们的决心,就放光,告诫他们:“比库!一如枯萎的花会落地,比库也应该精进,解脱世间苦。”

这群比库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来他们终于证得阿拉汉果。

比库应该内心宁静

身口意净,寂静,弃绝世间乐的比库,

是真正寂静安乐的人。 (偈 378 )

沙塔卡亚比库的前世是狮子。据说狮子猎到食物后,会休息好几天。沙塔卡亚比库的举止与狮子十分相似,很少移动,如果移动的话,也非常缓慢,但步伐稳健,而且他总是内心宁静、沉着。其他比库认为他的举止十分怪异,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听完他们的描叙后,说:「比库们!比库应该内心宁静沉着,比库的举止应该如沙塔卡亚比库。」

执着于老旧的衣服

自我警惕,自我反省,

自我护卫,正念现前的比库,

才能长住安乐 (偈379)

人是自己真正的护卫者,人是自己真正的皈依,

因此人应调御自己,一如商人驯服良驹。 (偈380)

难迦拉苦拉是一位贫穷的工人。有一天,一位比库看见他穿着破旧的衣服正在耕种,就问他是否愿意出家为比库。他答应了,就把犁和旧衣服挂在一棵离精舍不远的树上,而出家为比库。

出家后不久,他对比库的生活心生不满,想还俗。每次生起这种念头的时候,他就到那棵树下去,并且谴责自己:「你还想穿上这老旧的衣服,再恢复工人的艰困生活啊!」如此自责之后,他对出家生活的不满就消失了。所以每次有所不满,他都去那里自我检讨。

其他比库问他为什么经常到那棵树下?他告诉他们:「我去找我的老师。」后来,他证得阿拉汉果,就不再去那棵树下了。比库们就略带讥讽地问他:「你现在怎么不再去找你的老师了呢?」他回答说:「我以前去找老师,是因为有需要,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比库们就去请教佛陀,难迦拉苦拉是否说实话?佛陀告诉他们:「他说的是真话,由于自我责备,难迦拉苦拉事实上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

备注:

可参考上周类似的故事:「年轻比库和破旧的衣服」。

仰慕佛陀

对佛法具有欢喜心,信心十足的比库,

诸行解脱,证得究竟喜悦的寂静安乐境界。(偈 381)

跋迦梨是沙瓦提城里的一位婆罗门。有一天,他目睹佛陀到城里来化缘。佛陀安祥、沉着的外表深深吸引他,他更因为对佛陀的执着而出家,加入僧团,俾能更亲近佛陀。出家为比库后,他总是靠近佛陀身边,而疏忽他的职责和修行。

佛陀就告诫他:「跋迦梨,你这么注意我这不完美的肉身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法益的。只有真正领会佛法的人才算是真正”看见”我。不能领会佛法的人,并没有”看见”我。所以你必须离开我的视线 (注)。」跋迦梨听见佛陀这么说后,十分沮丧,无法忍受下去,他就离开精舍,想要到山顶上,跳下来自杀。

这时候,佛陀清楚明白跋迦梨内心的痛苦,知道他可能因此丧失证得圣果的机会,就放光,使跋迦梨感觉佛陀好像就在他身边。跋迦梨果真马上忘记哀伤,内心安祥下来,正念也现前,他更决定要重新清净自己的内心。不久,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备注:执着障碍修行,所以佛法不鼓励偶像崇拜,不管任何宗教师多么崇高或神圣,都不应偶像崇拜之。佛陀的教法中,人必须自求解脱,不可依赖他人。

沙马内拉显神通

比库虽然年少,但精进修行佛法,

照耀世间,一如无云遮掩的明月。 (偈 382)

修摩拿沙马内拉是阿奴卢塔尊者的弟子。虽然非常年轻,但由于累世以来的善业,他已经是阿拉汉了,并且具有神通力。有一次,阿奴卢塔尊者生病了,他就运用神通,离地而行,到距离精舍十分遥远,非常难以到达的阿耨达池去取水回来给尊者。后来,阿奴卢塔尊者和他一齐到东园鹿子母讲堂向佛陀顶礼问讯。

其他沙马内拉看他这么年轻,就揶揄作弄他。佛陀希望这些沙马内拉明白修摩拿沙马内拉的殊胜,就要沙马内拉们也到阿耨达池去汲取一瓶子的水,但所有的沙马内拉都没有办法。最后,在阿难尊者的要求下,修摩拿沙马内拉再次显神通,到阿耨达池取水回来给佛陀。

傍晚时分,众多比库聚在一起,向佛陀叙说修摩拿沙马内拉的神奇之旅。

佛陀说:「比库们!任何人热切修行佛法都可证得神通,即使十分年轻的人也可以。」

第二十六品 婆罗门品

比库不一定就是阿拉汉

努力断除贪爱和欲望,灭尽诸蕴 (缘起法),作一位证得究竟涅槃 (非缘起法)的人吧! (偈383)

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婆罗门对佛陀和比库们极端崇拜,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去接受供养。每当佛陀和比库们抵达时,他就称呼比库们为阿拉汉,并诚挚地请他们进入房子。听见他如此称呼时,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感觉相当尴尬,从此,他们就避免去他家应供。

这位婆罗门发现这些比库回避到他家应供时,非常伤心难过,就向佛陀报告比库不受他供养的事。佛陀向这些比库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库们说,那位婆罗门以阿拉汉称呼他们。佛陀继续问他们,听到如此称呼时,他们有没有虚假的骄傲和不如法的喜悦?他们说没有。佛陀就说:

「比库们!这婆罗门如此尊称你们,是出于对阿拉汉的无限敬意。比库应该彻底去除贪爱之心,以证得阿拉汉果。」

清净与止观

定慧具足的婆罗门,到达彼岸(注)而解脱一切系缚。——384偈

有一次,一群比库到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沙利子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向佛陀请教:“何谓二法?”事实上,他的问题纯粹是为了这些比库而发问的。

佛陀说:“沙利子,清净和止观是维持生命安详和实相的二种法。”

)彼岸即涅槃。

何处是彼岸

无此岸(六根),或彼岸(六尘)(注),离苦而无系缚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85偈

魔波旬有一次伪装成一位男子,前去问佛陀:“尊者!你经常提“param”,究竟是什么意思?”

佛陀知道这男子实际上是魔波旬,就告诫他:“邪恶的魔波旬,“param”与你无关,它指的是“彼岸”,只有涤除所有烦恼的阿拉汉才能抵达“彼岸”。”

)真正的阿拉汉不执着于“我”与“我所”,所以没有内外六处。

谁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修习止观,安住僻静处,远离尘垢,该做的事已经做了(所作已办),没有诸般烦恼,并且证得最高境界(涅槃)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86偈

有一天,一位婆罗门心里想着:“笱达玛佛陀称呼他的弟子“婆罗门”,我是四种姓中的婆罗门,所以也该称呼为“婆罗门”! ”有了这种想法,他就去找佛陀,请教这问题。佛陀回答他:“我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四种姓中的婆罗门而称呼他“婆罗门”,我只称呼阿拉汉为“婆罗门”(注)。”

)佛法主张圣果无法世袭,人必须自行努力修行,以获得圣果,一切众生都可能经由涤除所有的污垢和烦恼而成为圣者。

佛陀的荣耀

太阳在白天光芒万丈,月亮在夜晚明亮,

(剎帝利)武士着武装时辉耀,婆罗门在禅定时神采飞扬,

但阿拉汉(佛陀)则不分日夜,光明普照。(偈 387)

有一年七月的月圆日,巴谢那地王一身华丽的国王装扮,前来向佛陀问讯。当时,坐在大众边缘的卡努达伊尊者也正在深深的禅定中,全身透出一片金黄色的光晕。大众中的阿难尊者发现天上的太阳正在下山,而月亮也正要出来,一时之间,太阳和月亮同时在天边放光芒。但当阿难尊者转过身来注视佛陀时,察觉到来自佛陀身上的光辉,远比其它的光芒更耀眼。

阿难当下惊呼道:「啊!世尊,你身上绽放出来的高贵光辉胜过国王、卡努达伊尊者、太阳和月亮所有的光彩。」

佛陀回答阿难:「诸佛日夜都绽放光辉,并且涵盖五种光彩 (注)。」

 

:佛陀以戒律超越放荡,善行超越恶行,慧超越无明,功德超越败德,正直胜邪逆。

隐士并不一定就是比库

弃除恶业的人是婆罗门,行为清净的人是沙门,弃除污秽的人是出家人。——388偈

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隐士。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既然佛陀称呼弟子“沙门比库(pabbajita)”。既然如此,那么他也是一位隐士,佛陀就应该称呼他为“沙门比库”。他就去请教佛陀。

佛陀回答:“我不是因为一个人是隐士就称呼他为“沙门比库”,“沙门比库”是彻底去除内心烦恼和不净的人。”

不可以殴打阿拉汉

不可殴打婆罗门,婆罗门也不可对殴打他的人生气,殴打婆罗门是可耻的,婆罗门忿怒更羞耻。——389偈

婆罗门!不报复有大法益,只有在断除贪爱,不再意图伤人的时候,才能真正止息苦痛。——390偈

很多人赞叹沙利子尊者的耐心和宽宏大量。他的弟子也总是说:“我们的老师具有伟大的耐心和超凡宽宏大量。如果受到辱骂或殴打,他仍然保持原来的镇静和沉着,不会发脾气。”

有一位婆罗门因为错误的知见,却宣称要激怒沙利子尊者。有一天,他遇见沙利子尊者在化缘,就用手打尊者的背。沙利子尊者甚至不回头看究竟是谁打他,只是若无其事地继续化缘。动手打人的婆罗门懊恼自己的鲁莽,就跪在沙利子尊者的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请沙利子原谅。他说:“尊者,如果你宽恕我,请你发慈悲心,到我家接受供养。”

傍晚的时候,其他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他们说,沙利子这么做会使得这婆罗门愈来愈放肆,将来甚至会殴打其他比库。

佛陀告诉他们:“真正的婆罗门不会殴打真正的婆罗门,只有凡夫和普通的婆罗门会在愤怒或瞋恨的情况下殴打阿拉汉。”

苟达弥大爱道请求剃度出家

不作身口意恶业,调伏身口意的人是婆罗门。(偈391)

苟达弥大爱道是悉达多太子的姨母。悉达多太子的母亲在产后第七天去世时,她成为净饭王的皇后,她把自己刚出生五天的儿子-难陀交给侍女照顾,自己则亲身养育悉达多太子-后来的佛陀,因此,她是佛陀的大恩人。

当悉达多太子成为佛陀后,返回家乡迦毘罗卫城时,她请求佛陀让她出家为比库尼,但被佛陀拒绝。后来,证得阿拉汉果的净饭王去世后,佛陀停留在韦沙离附近的马哈华那森林 (意思是大的森林)里,不料她和五百名女子事先自行剃除三千青丝,身上穿着染过色的衣服,然后自迦毘罗卫城步行前来,再次向佛陀请求出家为比库尼。阿难尊者也代为说项,佛陀要求她们必须遵守八条特别的戒律,她敬谨地接受这些条件,佛陀就同意她加入尼众僧团,苟达弥大爱道于是成为第一位比库尼,和她一齐前来的其他女子也都加入尼众僧团。

后来,有些比库认为苟达弥大爱道比库尼的出家程序不对,因为她没有戒师,所以不是一位真正的比库尼。她们便不再与她共同举行宗教仪式。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诫她们:「你们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我亲自要苟达弥大爱道比库尼遵守八条特别的戒律,她也遵照我的指示修习这八条戒律,我就是她的戒师,你们不应该对阿拉汉有丝毫的怀疑。」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不论经由谁而理解智者的教法,应该对此人礼敬,如婆罗门礼敬祭祀的火一般。——392偈

沙利子尊者出生在优婆提舍村落的一户婆罗门家,所以他的名字是优婆提舍,他母亲的名字是舍梨女。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拘律陀是婆罗门目犍利的儿子。他们两人一直在寻找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的正法,也有加入宗教团体的强烈意愿。他们首先亲近删阇耶,但后来不满意他的说法,就离开他四处去寻找可以指引他们证入究竟涅槃的老师,但却遍寻不着。他们只好在达成先找到正法的人要尽速通知另一个人的协议之后,分道扬镳去寻找。

大约在这时候,佛陀和众多比库抵达王舍城。最早出家的五位比库之一的马胜比库也在其中。有一天优婆提舍遇见正在化缘的马胜比库,深深为他高贵的神色感动,就很尊敬地趋前请教,他的老师是谁?教什么法?并且请他简略的叙说一下。马胜比库就告诉他佛陀已经出世了,现在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并且说了一首简短的偈:“如来宣说因缘和合现象的生灭,这就是伟大沙门的说法。”

当尊者只诵了一般的偈语时,优婆提舍就了解佛法了。他立即遵照协议,找到拘律陀,告诉他已经找到正法了。他们两人和他们的弟子就一齐去谒见佛陀,并请求加入僧团,也都如愿以偿。优婆提舍和拘律陀后来都被人以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称呼。不久,两人都证得阿拉汉果。

沙利子尊者心中牢牢记着,他是因为遇见马胜比库的关系才能够值遇佛陀,而证得涅槃。所以他总是礼敬马胜比库所在的方向,夜晚入睡时,头也朝向马胜比库所在的方向。揭达林给孤独园的其他比库误解沙利子的举止,就向佛陀说:“世尊!沙利子仍然礼敬四方,就像他还是婆罗门的所作所为一般,他似乎未曾放弃过去的信仰。”沙利子解释说,他只是礼敬他的老师马胜比库,而不是礼敬四方。佛陀就说:“比库们!沙利子并未礼拜四方,他只是礼敬引领他亲近佛陀的老师马胜比库,他礼敬这样的一位老师是对的。”

领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罗门

不因髻发或种族出身而决定谁是阿拉汉。

理解四圣谛和正法,内心清净的人,

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偈 393)

有一位婆罗门的苦行者认为,既然佛陀称呼弟子为婆罗门,那么他出生时就是婆罗门,佛陀应该也称呼他为婆罗门。心中有这种想法后,他就前去见佛陀,并向佛陀说明他的看法。

佛陀不认同他的意见,佛陀说:「婆罗门,我不会因为任何人编结头发或者出生为婆罗门,就称呼他为『婆罗门』。只有完全了解四圣谛的人,我才称之为『婆罗门』。」

想要误导智者并不容易

愚痴的人啊!如果内心充满贪爱,外表又徒具形式,那么髻发有什么用处?穿鹿皮 (注) 做的衣服有什么用处? (偈 394)

一位诡计多端的婆罗门爬上韦沙离城门附近的一棵树上,并且把身子像蝙蝠一般地倒挂在树干上。处在这样惊险的状况下,他不停叫着:「给我一百只牛,给我钱,给我一位女仆!你们如果不照我的话做,而我从树上栽下去死掉的话,韦沙离城就会毁灭掉!」

城里无知的百姓害怕他真的栽下去死掉的话,会使韦沙离毁灭,就答应他的勒索,并恳求他下来。

比库们向佛陀转叙这件事时,佛陀说,骗子只能欺骗无明的人,无法愚弄有智慧的人。

:印度有些外道用鹿皮作坐具或做衣服穿。

佛陀赞叹吉离瞿曇弥比库尼(注2)

穿着粪扫衣(注1),经脉清瞿可见,独自在林中僻静处禅定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95偈

有一次,沙咖天帝和诸天神前来向佛陀问讯。吉离瞿曇弥比库尼同时也运用神通,从天空中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但她看见沙咖天帝等人时,就先行回避离开,但却被沙咖天帝一眼瞥见。沙咖天帝于是请教佛陀她是何人。

佛陀说:“沙咖天帝!她是我的女弟子——吉离瞿曇弥比库尼。她在儿子去世时,十分悲伤沮丧地来找我,我教导她所有因缘和合的万物都是无常的。她因此了解佛法,出家为比库尼,并且证得阿拉汉果。她是我最杰出的女众弟子之一。”

粪扫衣:出家人捡拾别人丢弃的碎布。洗干净后,联缀成袈裟。

注1:续八—十三的故事

婆罗门不是世袭的

不能因为是婆罗门母亲所生,就是婆罗门(注1),如果有种种烦恼,也不过是一位婆罗门(注2)而已,只有去除一切执着的人,我才称之为婆罗门(注1)。——396偈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婆罗门认为,既然佛陀称呼弟子为“婆罗门”,那么他的父母亲都是婆罗门,所以,佛陀也应该称呼他“婆罗门”。他这么想着,就去找佛陀,说明他的看法。佛陀说:“婆罗门,我不因为任何人的父母亲是婆罗门,就称呼那人“婆罗门”。我只称呼完全没有烦恼,而且不再执着生命的人为“婆罗门”。”

注1:此处的婆罗门指的是修持的人。

注2:此处的婆罗门指的是种姓上的婆罗门,与修持境界无关。

没有束缚就没有恐惧(注)

断除一切结,毫无畏惧,无所执着,解脱诸烦恼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97偈

优迦绅那与戏团的女舞者结婚后,因故接受岳父的指导,学习特技,而成为技巧娴熟的特技演员。

有一天,他在表演时,佛陀来到现场向他说法。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就在表演的长竹竿上证得阿拉汉果。然后,他走下来,请求当佛陀的弟子,从此以后他就加入僧团了。

有一天,其他比库问他当时的心境,他就回答说,当他站在竹竿上时,心中毫无恐惧。这些比库就去问佛陀:“世尊!优伽绅那说他是阿拉汉,真的吗?“

佛陀回答说:“比库们!向优伽绅那一样,斩断所有束缚的人没有任何的恐惧,他真的是阿拉汉。”

)续二十四—— 六的故事。

砍断爱欲的束缚

去除皮带,缰,绳,其它附属物,和门闩(注)而明白四圣谛的觉者,我称之为婆罗门。——398偈

沙瓦提城里的两位婆罗门各自拥有一只公牛。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牛比对方的牛更好,更强壮。最后,他们决定一决高下,就到河边去,用沙子装满牛车,然后叫他们的牛依序去拉牛车,但每次绳索都拉断了,牛车却纹风不动。

一些比库看见他们之间的比赛后,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扯断肉眼可见的绳索很容易,任何人都可做到,但比库应该斩断的是心中的愤怒和贪爱的束缚。”

)皮带:瞋恚;缰:贪爱;绳:六十二邪见;附属物:潜伏的习性,旧译作随眠,共有七种;门闩:无明。

佛陀制服辱骂他的四位婆罗门兄弟

忍受辱骂鞭打而不瞋恚,具有如同军队般耐力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99偈

从前,沙瓦提城里一位婆罗门的妻子已经证得初果。只要她打喷嚏,或者有任何东西或人意外碰到她时,她都会脱口而出一些偈语。有一天,这婆罗门和几位朋友正在家中进餐时,她又顺口说:“皈依佛”这句赞叹佛陀的话却激怒她的丈夫,使他立刻冲出去找佛陀,并诘问佛陀。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想要生活安详,应该杀死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想要生活幸福,应该杀死什么?”佛陀回答道:“婆罗门!想要安详、幸福生活,就要去除愤怒。诸佛和阿拉汉欢喜并且赞叹人能止息愤怒。”佛陀的回答触动这婆罗门的心灵深处,就出家为比库,后来并且证得阿拉汉果。

这婆罗门的弟弟听见兄长出家的消息之后,非常愤怒,他也直接去精舍辱骂佛陀,但佛陀反问他:“婆罗门!假设你邀请亲朋到家中用餐,但他们却滴口未沾就回去了,既然这些亲朋都不接受你的食物,请问,这些食物最后归属谁啊?”他说归属他。佛陀接着说:“同理,既然我不接受你的辱骂,你所说的话岂不是在辱骂你自己吗?(注)。”他一听之下,立刻诚服佛陀的睿智涵意,而对佛陀生起极大的敬意,也因此出家为比库,后来,也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这婆罗门的另两位弟弟也抱着同样的心态前来辱骂佛陀,但也受到佛陀的感化而出家为比库,也都在机缘成熟的时候,证得阿拉汉果。

一天夜晚,众生比库说:“佛陀的德行多么高妙深奥!这四位婆罗门的兄弟前来辱骂佛陀,但佛陀却运用无比的智慧,协助他们领悟佛法,并且作为他们的依止。”佛陀说:“比库们!我不伤害那些伤害我的人,加上我的耐心和自制,很多人才会皈依我。”(注)这是佛教徒面对不实的批评和辱骂时应有的正确态度。

沙利子尊者受母亲辱骂

不瞋恚,有德行,持戒,不贪爱,调伏身心,

证得最后身的人(注),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00)

有一次,佛陀在竹林精舍时,沙利子和一群比库前往那罗卡村他母亲的家去化缘。他母亲邀请他们进去接受供养,但当她拿食物给沙利子时,她说:「你这吃剩菜剩饭的人!你抛弃所有的财富,出家做比库,你毁了我们!」她接着拿食物给其他比库时,也粗鲁地说:「你们总是把我的儿子当作侍从,现在吃吧!」沙利子一言不语,只是保持他一贯高贵的沉默。

回到精舍后,比库们向佛陀报告,沙利子耐心忍受生身母亲的诃责。佛陀说,阿拉汉绝对不会生气,也绝对不会失去性子。

:阿拉汉弃绝所有的贪爱,不再轮回,所以是最后身。

阿拉汉不执着感官欲乐(注)

如同莲叶上的水滴,针锋上的芥子,不染着爱欲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1偈

有一次,一些比库在讨论莲华色阿拉汉比库尼被一位年轻男子强暴的事情。他们请教佛陀,阿拉汉是否享受感官欲乐?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阿拉汉不享受感官欲乐,他们也不会沉溺于感官欲乐,因为他们不执着于六尘和感官欲乐,就好像水不沾著于莲花的叶子一样。”

)五——十的故事。

证得阿拉汉果的奴隶

灭世间苦,弃绝五蕴沉重的负担,并且解脱所有烦恼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2偈

有一位婆罗门的奴隶从主人家逃走后,加入僧团为比库,并且证得阿拉汉果。有一天,他和佛陀一齐去化缘时,被以前的主人看见,这婆罗门主人就上前紧紧抓住他的袈裟不放。佛陀问究竟发生什么事,这婆罗门说,这比库是他家的奴隶。佛陀说:“这位比库已经放下生命的重担了。”这位婆罗门认为佛陀的意思是说这位比库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为了证实,他再请问佛陀,这年轻比库是不是阿拉汉?佛陀肯定地说,这比库已经是阿拉汉了。

 

佛陀赞叹柯玛比库尼

具有甚深智慧,明辨善恶道,并且证得无上境界(涅槃)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3偈

一天夜晚,沙咖天帝和众多天神来向佛陀问讯。这时候,柯玛比库尼也运用神通,从天空中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但她看见沙咖天帝一行人时,就在问讯后,先行离去。沙咖天帝请教佛陀她是何许人,佛陀告诉他:“她是我杰出的女弟子之一,她是智慧第一的比库尼。”

)请参照二十四——五的故事。

帝沙比库被控使用咒语

不与俗人亲昵,也不与四方游行的人亲昵,四处云行,不执着于一屋一瓦,没有欲爱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4偈

帝沙比库得到一个禅修的题目后,就在一座山边找了一处合适的洞穴,然后开始三个月的结夏安居。他每天清晨到村子去化缘,村子里的一位老妇人经常供养他。住在他安居洞穴中的一位女精灵觉得很难与一位高贵的比库共处一室,但又没有勇气请他离开洞穴,就想用个法子来挑剔他的不是,使他离开。

她决定附灵在老妇人的小儿子身上。附灵之后这年轻男子把头向后扭转,瞪大双眼。老妇人看见这景象时,大声惊呼,这精灵便开口道:“我已经附在你儿子身上了,叫帝沙比库用水洗他的脚,滴水在他头上,我才会离去。”第二天,帝沙比库来向这妇人化缘时,老妇人遵照精灵的话做,她的儿子就回复原状。这精灵于是先回洞穴门口去等帝沙比库。帝沙回来时,她现身告诉他:“我是守护这洞穴的精灵。你这驱魔人,不要进入这洞穴。”帝沙明白自己打从出家那一日起,就过着有德性的生活,便回答说,他从没有犯下比库不可以使用咒术的戒律。女精灵接着指控他为老妇人的小儿子治病,但帝沙回想自己并未使用咒术,于是当下明白,即使精灵也无法挑剔他,他因此法喜充满,当下就证得阿拉汉果。

他告诉女精灵,像她这样指控具有清净德行,无污点的比库是谬误的,并且建议她不要再打扰他,结夏安居后,他回柢树给孤独园去,也向其他比库叙说与精灵遭遇的情形,他们问他,当精灵禁止他进入洞穴时,他是否生气。他回答说没有。这些比库就去请教佛陀:“帝沙尊者宣称不再动怒,真的吗?”

“比库们!帝沙的话是真的,他已经是阿拉汉了,不再执着任何人,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对人动怒。”佛陀如是回答他们。

被人误打的比库

不以武力对待一切强弱众生,不伤害他人,不杀生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5偈

有位比库带着观想的题目到森林里去禅修。证得阿拉汉果后,他打算回去精舍向佛陀表达深挚的感恩之意。路上,经过一个村落时,一位妇女刚好和丈夫吵嘴,而跑出家门,就紧随在比库的身后,这时候,追赶她的丈夫发现她紧跟在比库身后,误会这比库要带她走,就大声喝叫,并威胁要殴打他。这妇人恳求丈夫不可殴打比库,但这却使她的丈夫更愤怒,立即出手殴打比库。打完后,更带走妇人。事后,这比库继续往精舍去。

抵达祗树给孤单园时,其他比库看见他全身都是淤青,就加以治疗,并且问他,对打他的人是否怀有恨意,他说没有。这些比库向佛陀报告:“世尊!这比库说他不再有恨意,此话当真吗?”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阿拉汉唾弃暴力。他们即使被殴打,也不会生气。”佛陀确定该比库确实是阿拉汉。

一名女士和四名沙马内拉

敌对者环绕时仍然保持友善的态度,

暴力气氛中仍然保持温和的态度,

众人都执着五蕴,

而不执着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06)

有一次,一位婆罗门太太请丈夫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邀请四位比库到家中来接受供养。她特别要丈夫指名邀请真正出身婆罗门的资深比库,但丈夫引导回来的却是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当她看见丈夫请回来的是年轻沙马内拉时,非常失望,就责怪丈夫,并愤怒地要他再去精舍请资深比库来。同时,她拒绝让四位沙马内拉坐尊贵的座位,也不供养他们。

这婆罗门再度到达精舍时,遇见沙利子尊者,就邀请沙利子尊者到他家应供。沙利子到他家时,看见已经有四位阿拉汉沙马内拉在场,就问他们是否已经接受供养?当他知道他们尚未受到供养,又知道只准备供养四名比库而已时,便返回精舍。这婆罗门只得再到精舍一趟。这一次,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与他同行返家,但结果也和沙利子尊者一样,返回精舍。

这时候,沙咖天帝看见这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略显饥饿,就化身成一名老婆罗门,出现在这婆罗门夫妇家。这对夫妇向老婆罗门致敬,并请他坐上尊贵的座位,但这老婆罗门只坐在地上,并且向这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致敬。他接着透露自己的身分。这对夫妇看见沙咖天帝向沙马内拉致敬,就供养他们和沙咖天帝。供养后,这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和沙咖天帝各自显神通。之后,沙咖天帝回天界去,四名沙马内拉也回精舍去。

佛陀知道这件意外时,评论说:「比库们!阿拉汉对敌视他们的人不怀恶意。」

阿拉汉没有精神烦恼 (注)

断除所有的贪欲、瞋恚、骄慢和虚伪,

如同芥子滑落针锋的人,

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 407)

马哈般他嘎尊者在弟弟朱腊般他嘎出家为比库时已经是阿拉汉了。他的弟弟朱腊般他嘎天生愚笨,因为某一前世时,他作弄一名非常愚笨的比库,所以今生他甚至在四个月内都无法记住一句偈语。马哈般他嘎尊者因此建议他不如还俗。

后来,有些比库针对马哈般他嘎尊者对待弟弟的态度请教佛陀:「阿拉汉是否仍然会发脾气?他们还有没有精神上的烦恼如瞋念呢?

佛陀向他们解释:「比库们,阿拉汉没有像贪欲和瞋念等烦恼。马哈般他嘎尊者对待弟弟的态度是想帮他的忙,而不是瞋念。」

:请参考「愚笨的朱腊般他嘎证得圣果」的故事

习气的力量

委婉说如法、有法益的话;实话实说;不以言语触怒他人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 (注)。 (偈408)

比利陀婆遮尊者说话的口气往往十分激动,他经常对人说:「过来,你这个可怜虫!」或者「走开,你这个可怜虫!」等等。

其他比库向佛陀报怨他的态度。佛陀就请他来,劝诫他。佛陀并且透过神通得知,过去很多世时,比利陀婆遮尊都出生在深信婆罗门至上的婆罗门家中。

佛陀说:「比库们!不要因为他的言语而感觉受到冒犯。他说『可怜虫』时,只是累世以来身为婆罗门所养成的习气而已,并没有恶意,他没有伤害他人的意思,阿拉汉是不伤害别人的。」

:请参考故事「领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罗门」

比库被控作小偷

不作非分之取——不管长或短,多或少,鲜美或陈腐——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9偈

有一天,沙瓦提城的一位婆罗门把身上的衣服放在门外地上吹风。这时候,一位要回精舍的比库经过他家门口,看见地上的衣服。他以为这是人家丢弃不要的布料,就将它拿了起来,却被这婆罗门瞥见,便追赶上来,指控、辱骂比库:“你这个光头佬!偷我的衣服。”比库立刻把衣服还给他。

比库回到精舍时,向其他比库叙述这件意外。这些比库开玩笑地问他,这衣服是长是短,材料是好是坏。他回答说:“不管是长是短,材料好坏,我都不在意,我丝毫不执着于它。”这些比库就请教佛陀:“世尊!这比库说他不再执着于任何东西。真的吗?”

佛陀说:“比库们!他说的是真心话。阿拉汉不会拿不是供养给他的任何东西,而且也不执着于物质的东西。”

 

比库误会沙利子尊者

对今生或来世都没有欲望的人,没有贪欲,烦恼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0偈

沙利子尊者有一次与一群比库到一小村落附近的精舍去结夏安居。村民看见沙利子尊者来,就答应要提供所有的必需品,但直到结夏安居结束以后,村民并没有提供所有的必需品。沙利子尊者说:“如果村民再供养袈裟来,请送来给我,如果没有,也请通知我。”然后,他就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其他比库误会沙利子尊者的意思,就向佛陀报告:“世尊!沙利子尊者仍然执着于物质的东西,如袈裟和其它必需品。”

佛陀回答说:“比库们!沙利子不贪爱任何东西。他要求把村民供养的袈裟交给他,是为了避免供养的村民失去功德,同时也无损比库和沙马内拉的神圣尊敬。”

比库误会马哈摩嘎喇那尊者

没有了贪欲,了悟四圣谛而没有疑惑,并且证得涅槃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1偈

有一次,众多比库向佛陀报告说,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也像沙利子尊者一样,仍然执着于世间的一切。佛陀回答他们说,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已经是彻底去除贪爱的阿拉汉。

超越善恶

超越善与恶,超越一切结,无忧无虑,清净无垢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2偈

有一天,一群比库向佛陀说:“隸婆多沙马内拉获得很多的供养,有好名声和财富。他虽然一个人住在森林里,但透过神通,已经建立很多精舍给几百位比库安住。”

佛陀告诉他们:“比库们!隸婆多已经连根拔除所有的贪爱,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身体会发光的年轻人

如同没有瑕疵的月亮,澄净,安详,清明,不再渴求轮回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3偈

肯达帕尊者在某一前世时,曾经供养檀香木给供奉咖沙巴佛遗物的浮图塔。因为这善行,他出生在沙瓦提城中一位婆罗门的家里,同时身上有特殊的异象,那就是他的肚脐眼能闪闪发出圆圈的光晕,人们因此称呼他肯达帕。一些婆罗门就利用这不寻常的特征,带他到城里去展示,只有付钱的人才可以触摸他。

有一次,他们带他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向准备前往给孤独园的佛陀信徒说:“你们去见佛陀,听他说法有什么用呢?没有人比肯达帕更有能力。任何人只要触摸他的身子就会发财。你们为什么不来试试看呢?”这些信徒回答说:“我们的老师具足一切能力,没有人比得上他。”

这些婆罗门就带肯达帕到给孤独园去与佛陀一较高下。但当肯达帕与佛陀在一起时,他肚脐的光就自动消失,而被带里佛陀面前时,又恢复放光,但与佛陀一起时,又消失了。肯达帕在心里告诉自己:“佛陀毫无疑问地知道如何使我身上的光消失。”他恳求佛陀教导他这方法。但佛陀劝他先加入僧团为比库,然后佛陀才会考虑教他。

肯达帕于是告诉他的婆罗门朋友,说他要加入僧团,学习这技巧,请他们等他。成为比库后,佛陀教导他去观身,也就是观察人身三十二个令人讨厌,不净的地方。几天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的婆罗门朋友问他是否已经学会技巧了?他回答他们:“你们最好回去吧!我不想离开这里了。”众多比库向佛陀转述他的话,佛陀说:“肯达帕说的是真心话。他已经彻底消除所有的精神污垢了(注)。”

)佛陀在另外的场合说,以创造奇迹来吸引信徒,就像商人雇请歌舞女郎来招揽生意一般。

特别长的怀孕期

超越泥泞(贪欲)、崎岖道(烦恼)、生死海(轮回)、无明黑暗的人;渡过四瀑流(欲、生、邪见、与无明瀑流)而证得涅槃的人;禅定止观的人;没有欲爱和疑惑的人;完全不执着,究竟寂静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4偈

殊帕瓦莎公主的怀孕期异常的长。当她产前阵痛好几天时,她不停忆念佛、法、僧三宝的殊胜。最后,她甚至请丈夫代替她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知道公主的情况时,就说:“愿公主免除恐惧,一切平安,愿她顺利生下健康、高贵的儿子。”正当佛陀这么说时,公主也生下健康的儿子。当天,佛陀和众多比库都被邀请到他们家去供应,庆祝他们儿子的诞生。

这孩子长大后,出家为比库,大家称呼他尸瓦哩。他在剃度出家时,当下就证得阿拉汉果。后来更以能够轻易得到供养而出名。他是供养第一的比库。

有一次,比库请教佛陀,为什么尸瓦哩在母胎中特别久?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某一世时,尸瓦哩是一位王子,他的国家给另一位国王占据了,为了要夺回祖国,他接受母亲的建议,围堵该城市。城里的人们因此断水断炊好几天。因为这恶业,他们今生要忍受长期怀孕和生产的痛苦。”

诱惑比库的妓女

世间人若割舍欲乐,正信出家,灭除贪欲,不再轮回,我称之为婆罗门。——415偈

山桌山慕达是沙瓦提城里一户有钱人家的儿子,出家成为比库后,他到距离沙瓦提城相当遥远的王舍城去禅修。从此以后,他的父母非常思念他。有一天,沙瓦提城里举行一些典礼,他们因为儿子不在身边而不禁哭泣起来有一位妓女看见他们在哭泣,就询问他们究竟什么事惹得他们如此伤心?这对夫妇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她就问:“如果我能使你们的儿子离开僧团还俗的话,你们要如何酬谢我呢?”夫妇俩答应使她成为富翁。这妓女就向他们要了一大笔钱,出发前往王舍城。

抵达王舍城后,她在山卓山慕达进城化缘的路上租了一间房子,并且准备好美味的食物,等他来化缘。刚开始的几天,她在房子门口供养他。不久,她邀请他进屋子里。她更花钱雇请几位小孩子在他经常来化缘的时候,在房子门口嬉戏,她于是籍口一楼又吵又有灰尘,而邀请他上顶楼去进食。等他随她上到楼顶时,她却关上门,开始诱惑他:“尊者!请你当我亲爱的丈夫吧!让我做你亲爱的妻子吧!等我们渡过漫长、快乐的婚姻生活后,我们可以一齐加入僧团,再精进努力,尽最大的努力证入涅槃。”这比库明白自己犯错了,立即心生警惕,告诉自己:“由于疏忽,我已经犯了大错。”

这时候,佛陀知道发生在山卓山慕达身上的事,就叫阿难来,告诉他:“山卓山慕达正在王舍城中一栋尖顶楼房的二楼上对抗一位妓女的挑逗,但是他终究会战胜。”佛陀就透过神通放光,劝诫山卓山慕达:“去除对财富和感官欲乐的贪爱,从欲望中解脱出来吧!”山卓山慕达也正念现前,努力思考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阇祗罗比库证得阿拉汉果

世间人若弃绝爱欲,正信出家,灭除爱欲,不再轮回,我称之为婆罗门。——416偈

一位阿拉汉比库在咖沙巴佛入灭后不久四处去募款,准备兴建供奉咖沙巴佛遗物的浮图塔。有一天,他来到一户金匠的门前,不巧,金匠与妻子正在激烈争吵,他就对着比库大吼:“你最好丢掉咖沙巴佛的遗物,滚回去吧!”他太太听他这么一说,却说:“你如果生气,就只辱骂我好了,喜欢的话,甚至可以殴打我,但你为什么要辱骂咖沙巴佛和比库呢?你这么做,已经犯下大错了!”金匠听完妻子的话后,明白自己刚才犯下十分严重的错误。为了补救他的错误,他制作了一些金饰的花,装在金色的罐子,然后供养给咖沙巴佛的浮图塔。

这一世,他出生为一位富家女的私生子。出生时,她将他放在罐子里,然后顺水飘流而下,最后被一位在河中沐浴的年轻女子看见,便加以收养,并命名为阇祗罗。长大后,他的养母听从比库的建议,送他去刹尸罗受教育。这比库并且安排阇祗罗住在他一位商人弟子的家。后来,阇祗罗与商人的女儿结婚。婚后不久更在他们新屋的后院里挖出大量的金子。他们总共生育了三个儿子。阇祗罗后来更出家为比库,并且证得阿拉汉果。

有一天,佛陀和包括阇祗罗在内的众多比库到阇祗罗儿子的家去化缘,他的儿子们连续十五天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过了一阵子,比库们问阇祗罗是否仍执着他的金子和儿子?他回答说已经毫无牵挂。这些比库就向佛陀叙说阇祗罗所说的话,佛陀说:“比库们!阇祗罗已经涤除贪爱和骄傲,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乔帝卡在天上的美丽屋舍

世间人若弃绝爱欲,正信出家,灭除爱欲,不再轮回,我称之为婆罗门。——416偈(注)

乔帝卡是王舍城中非常著名,非常有钱的人。他住在高广华厦中,该大厦有七道墙,每道墙进出的门都有守护精灵保护着。他的财富之名传播的很远,很多人都来参观他的华厦。有一次,宾比萨拉王和阿迦答沙都王子也来参观他的华厦。阿迦答沙都王子眼见他的华厦如此壮观,发誓将来成为国王时,绝对不许乔帝卡住在这华厦中。国王离开华厦时,乔帝卡送给国王一颗无价之宝的大红宝石。送礼物给前来参观华厦的人是乔帝卡的习惯。

后来,阿迦答沙都王杀死父王,篡位成功。当上国王后,他果真携带将士前去乔帝卡的华厦,准备用武力取得。但华厦所有的门都有精灵保护,阿迦答沙都王和他的将士只好无功而退。当他前往竹林精舍时,发现乔帝卡正在听佛陀说法,阿迦答沙都王就大声吼叫着:“你命令你的守护灵和我的将士作战,自己却跑到这里来,假装听佛陀说法!”乔帝卡听阿迦答沙都王这么一说,才知道国王刚到他的华厦去,准备予以没收。

过去世时,乔帝卡曾经发过誓愿,希望他的财产不会被人强夺而去。此刻他的愿望显然已经实现了,他就告诉国王:“国王!任何人无法在违背我的意愿下夺走我的财富。”说完这句话后,他伸出十指,请国王强行拿下他手指上的戒指。国王奋力想要拔出戒指,就是无法成功。乔帝卡于是要国王铺块布,然后他把双手放在布上,结果所有的戒指自动滑落下来,乔帝卡把它们献给国王,他接着请求佛陀让他加入僧团。不久,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有一天,比库们问他是否仍然执着于他的华厦和财富?他回答说没有。这些比库就请教佛陀:“世尊!乔帝卡宣称已证得阿拉汉果,真的吗?”佛陀说:“比库们!乔帝卡说的是事实,他已经没有任何贪爱了,他现在是一位阿拉汉。”

)本故事与二十六——三十三同一法句。

曾经是舞者的比库

解除天人束缚,解除一切束缚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7偈

舞者那塔普塔卡有一次聆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他就加入僧团成为比库,后来更证得阿拉汉。有一次,佛陀和包括他在内的很多比库外出化缘时,遇见一位年轻的舞者在跳舞,其他比库问他是否仍喜欢跳舞。他回答说:“不!不再喜欢了!”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比库们!那塔普塔卡已经彻底斩断执着的束缚,他已经是阿拉汉了!”

曾经是舞者的比库(注)

超越喜欢(欲乐)与不喜欢(到林间僻静处修行),清凉,没有烦恼的人,调御五蕴,精进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8偈

舞者那塔普塔卡加入僧团后,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比库们!那塔普塔卡不再沉溺于一切欲乐了!”

)请参考二十六——三十五的故事。

摸骨专家婆耆舍

遍知有情众生的生死,不执着,善逝(趣向涅槃),

明白四圣缔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19)

烦恼漏尽的阿拉汉,诸天、甘塔拔(注)及人

都不知道他(她)的往生处,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20)

王舍城中有位名字叫做婆耆舍的婆罗门,他只要触摸死人的骨骸,就能判断该人究竟往生天界、人间或地狱。有些婆罗门就带他到各个村落去,村子的人都围在他身边,大方付钱,请教他们已故亲人的往生处。

有一次,他们来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他们看见很多人要前去听佛陀说法,就要那些人过来请教婆耆舍。但那些要去闻法的人却说:「婆耆舍知道个什么啊!我们的老师无与伦比,只有他才是究竟证悟的人。」并与他们展开一场激烈的争论。最后有一个人说:「好吧!让我们去应证一下,究竟婆耆舍或佛陀懂得多?」大伙儿就到精舍去。

佛陀知道他们的来意后,就吩咐一位比库分别准备往生地狱、畜生、人间、天界的四付骨骸,同时也准备了一位阿拉汉的骨头,然后把这五付骨头排成一列。婆耆舍正确判断前四付骨头的主人往生何处,但最后一付骨头却难倒他。佛陀便开口道:「婆耆舍,不知道了吧!我知道第五付骨头的主人往生何处。」婆耆舍请求佛陀教导他知道第五付骨头主人往生何方的技巧。佛陀建议他先出家,加入僧团,佛陀才可能教导他。

婆耆舍就要他的婆罗门朋友等候他学会这种技巧。成为比库后,佛陀教导他禅观人身三十二个部位。他遵照佛陀的指示,努力禅修,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

当他的婆罗门朋友前来问他是不是学成功时,他告诉他们:「你们最好离开这里,我不再需要了解这种技巧了,我也不会和你们走了。」其他比库听他这么说,就去请教佛陀:「世尊!婆耆舍宣称已经证得阿拉汉果。真的吗?」佛陀说:「比库们!他当真明白世事万物的生灭,他已经是阿拉汉了。」

:「甘塔拔」:天的一种。

妻子出家为比库尼

不执着于过去,未来和现在五蕴的人,断除烦恼,不执着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21偈

王舍城中有位佛陀信徒,名字叫毗舍可。有一次,他听完佛陀说法后,就证得三果。他告诉妻子:“请继承我的财富吧!从今以后,我不要再管世间事了。”他的妻子曇摩提那拒绝他的要求,相反地,请求让她出家,加入尼众僧团。毗舍可答应她出家做比库尼后,她就离开王舍城,努力精进禅修,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果了。

证果后,她返回王舍城。她的丈夫听说她回来了,就去见她,并且请教几个问题。当他请教初、二和三果的问题时,她都予以回答,但他问及阿拉汉果的时候,她不回答,却说:“这个问题超过你的程度,如果你要知道,请你去问佛陀。”他就去向佛陀请教同样的问题,佛陀说:“她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如果你问我,我也是同样的答案。”佛陀的话证实曇摩提那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盎古利马喇尊者和大象(注2)

毫无畏惧,尊贵,勇猛,智慧具足的人,断除欲望,调伏五蕴烦恼,沐浴(注1)清净,证悟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22偈

有一次,巴谢那地王和玛莉咖皇后以史无前例的无遮大会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大会预计安排顶着伞的大象,为每一位比库遮阳,但却缺少一只驯服的大象,所以只好用一只尚未驯服的象顶替。盎古利马喇尊者恰好被安排到这只大象。每个人都担心这只象会出纰漏,但当它被牵到尊者身边时,却变得乖顺。

后来,比库们问尊者,当时心中害怕吗?他说不怕。这些比库向佛陀报告他的话,佛陀说:“比库们!没错,盎古利马喇当时毫无畏惧。像其他一样的阿拉汉心中没有任何畏惧。”

注1:印度人以为在恒河中沐浴,就可以消除罪业,但此处佛陀的意思是说内心没有垢秽。

注2:续十三——十的故事。盎古利马喇的故事也请参考十三——六的故事。

 

天作的供养

智者(牟尼)明白自己的前生,明辨天界和恶道,不再轮回,证得无上智,而且一切圆满成就,我称之为婆罗门。——423偈

佛陀有一次胃痛,他就请优波摩尊者前去向天作化缘,要一些热水。天作很高兴有这么难得的机缘,就供养佛陀热水和一些蜜糖。回到精舍后,尊者为佛陀准备好热水,让佛陀沐浴,沐浴后,尊者又为佛陀准备掺有热水的蜜糖让佛陀喝。佛陀喝下以后,胃舒服多了,天作就请教佛陀:“尊者,供养什么人的功德比较大?”佛陀说:“天作,供养不再作恶的人,功德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