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adminyonghu

修习慈心禅的十一项利益

班迪达尊者开示

pandita

修习慈心,总共能够获得十一种利益:[153]

睡眠安稳 (sukhaṃ supati)

醒寤安乐 (sukhaṃ paṭibujjhati)

不见恶梦 (na pāpakaṃ supinaṃ passati)

受人爱敬 (manussānaṃ piyo hoti)

受非人爱敬 (amanussānaṃ piyo hoti)

诸天守护 (devatā rakkhanti)

不受火、毒、刀剑所伤 (nāssa aggi vā visaṃ vā satthaṃ vā kamati)

心迅速得定 (tuvaṭaṃ cittaṃ samādhiyati)

容貌明净 (mukhavaṇṇo pasīdati) [269]

临终不昏乱 (asammūḷho kālaṅkaroti)

未证阿罗汉果,则往生梵天 (uttarim appaṭivi- jjhanto brahmalokūpago hoti)

这十一项乃修习作为「安止业处」的「慈心解脱」(mettā cetovimuttibhāvāna)所带来的利益。我们将进一步解释它们的涵义。

第一项利益是「睡眠安稳」。有些人能够右胁而卧地轻易地入睡;有些人则在床上辗转难眠或者打鼾。修习慈心,则可以睡得安稳,宛如入定。在某些国家,夫妻会因睡觉打鼾而离婚;有些人则会塞住孩子的嘴,避免他们打鼾。

第二项利益是「醒寤安乐」。睡醒时感到全身舒畅,精力充沛,像是刚出定似的。

第三项利益是「不见恶梦」。修习慈心的人,只会梦见诸如礼敬佛塔,供佛或闻法等吉祥的梦,没有诸如被盗贼、野兽追赶,或掉入深渊等的恶梦。佛典提到四种梦:

预兆 (pubbanimitta)

过去经验的回想 (anubhūta)

天人所作 (devātūpasaṃhāra)

四大不调 (dhātukkhobha )[154][270]

修习慈心者即使生病,睡眠也不会受到干扰。因为,他所修得的「心生色」(cittajarūpa)支持着「食生色」(āhārajarūpa)和「时节生色」(utujarūpa),防止它们发生任何的异常。[155]

第四项利益是「受人爱敬」。你们将透过实践亲身体验到这个利益。

第五项利益是「受非人爱敬」。过去,在印度华氏城(Pāṭaliputta)有一位名叫卫塞卡(Visākha)地主。他听说锡兰岛有许多佛寺,佛法很兴盛,气候、住所和居民等环境皆适合人居。因此,他把财产留给家人,仅带着一个硬币,便朝锡兰出发。他在等船渡海时,以合法的生意,赚了一千个硬币。后来到达锡兰,便在大寺(Mahāvihāra)出家。戒腊五年之后,他外出云游行脚,所到的寺院皆只停留四个月。在前往鸡达拉帕巴塔寺(cittalapabbatavihāra)的途中,一位天神现身在交叉路口为他指路。

他住在鸡达拉帕巴塔寺四个月后,正准备离开时,见到一位天人坐在阶梯上哭泣。长老询问原因后,天人回答说,长老的出现让当地的天人变得互信且和睦,一旦长老离开,天人可能会再起纷争。因此,长老便在该寺又住了四个月。当长老再度想要离开时,那天人又像往前一样哭泣。因为如此,长老一直住在那里,直到他般涅盘。所以,一个人的慈心,便能使其人们和睦相处,如同一句缅甸俗语所说的:「一棵好树可以容纳一万只鸟。」

在佛陀时代,五百位比丘在森林禅修,[271]他们的心灵力量使得森林里的天人无法继续住在树上。当天人知道比丘下回雨安居将再回到森林来时,便制造出可怕的景象、声音和气味,企图吓阻那些比丘。因此,比丘们后来都生了病。

比丘们讨论这个情形,并请示了佛陀。佛陀教导他们带着慈心的武器回到森林。比丘们依循佛陀的教导,向森林的天人修习慈心,因而受到天人的欢迎与帮助。[156]

这将我们带到第六项利益:「诸天守护」。必须记住,禅修者不应该只是为了获得天人的守护而修习慈心,因为这么做等于是自私自利。

第七项利益是「不受火、毒药、刀剑所伤」。一位名叫乌塔萝(Uttara)的优婆夷,身上被恶意地淋上滚烫的热奶油,但由于她的慈心,热油无法伤害她。[157]另一个例子是一位比丘(cūḷassivatthera)由于慈心而未受有毒的食物所害。另外,一位名叫僧祇劫(Saṃkicca)的沙弥,也由于慈心而不受刀、剑所伤。[158]

我自己中毒的经验,也是一个例子。有一次,我被一只鱼鳍有毒的鱼所伤。虽然手流血、肿胀,但我并未感到任何疼痛。另外,约三十年前,当我试着把一条掉到井底的小狗救出时,被那条狗给咬伤了。但我并未感觉到任何疼痛,也未因此而生病,只是手上多了个伤疤。另一次在锡兰,晚上睡觉时被蜈蚣咬伤,但我同样未觉得疼痛。那时候,寺院里也常有眼镜蛇出没,但牠们未造成任何伤害。[272]

第八项利益是「迅速入定」。经常修慈心的禅修者,会发现毗婆舍那修行并不困难。

第九项利益是「容貌明净」。修习慈心的行者,其脸上的肤色像是刚从树上掉下不久的扇椰子或香吉士柳橙,散发着金黄色的光泽。

第十项利益是「临终不昏乱」。修慈者不会在昏乱中死去。相反的,他的死亡就如睡着一般。

最后一项利益是「未证阿罗汉果,则往生梵天」。慈心修习者若未证得阿罗汉果,命终后将投生到梵天,犹如从睡眠中醒觉一般。

有些人想继续深入修行,他们可能会修习慈心以便投生到梵天界继续修行。梵天界里没有「欲贪」(kāma-rāga),也没有男女之分。

——摘自班迪达尊者《解脱道上》第三十五章

观禅用功要点

班迪达森林道场国际禅修营

2015年12月03日班迪达大长老开示

缅译中:圣法西亚莉 (Sayalay Santa Dhammā)

(标题和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班迪达尊者

目标生起,当下观照,如实知见,名色特相。

大家已经熟悉这个观照定律了。目标生起,这里的“目标”非常广泛,“生起”,是指在每一个最热热乎乎的当下生起的,不是已经“生起”过去了,也不是还没有发生“生起”的时候,而是就在当下正在“生起”的、正在“存在”的现象。

开始须主动努力标记

今天要开示观照目标的方法。在最初阶段,要练习以适当名称标记目标。刚刚读书的小学生,首先要学习大声朗读单独的拼音字母,之后,再组合拼音,拼写字母。再后,才能拼读文字,朗读词组,组合句子,再之后,才能够阅读课文。小学生读书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进步的。在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时候,就不需要再大声朗读。

YOGI在练习观照目标的初期阶段,类似小学生读书,对于自己身心内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要练习用名称标记,当然,不是出声标记,而是在心中默默标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地标记目标,就能够清清楚楚地觉知到目标。最开始练习观照目标,不可以“舒舒服服地”看着目标,而是要主动努力地标记目标。

“目标生起”的意思,人人都能够明白,“目标”可以换成六根门处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即:在“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的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YOGI要懂得这样来观照觉知:

在看到的当下,观照觉知“看到”;

在听到的当下,观照觉知“听到”;

在闻到的当下,观照觉知“闻到”;

在尝到的当下,观照觉知“尝到”;

在触到的当下,观照觉知“触到”;

在想到的当下,观照觉知“想到”;

观照觉知六根门处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就会如实知见到,在六根门处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吸气的当下,腹部膨胀(上)起来,观照觉知“上”,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呼气的当下,腹部回落(下)下去,观照觉知“下”,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弯曲四肢的当下,观照觉知“弯曲”,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伸展四肢的当下,观照觉知“伸展”,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站立的当下,观照觉知“站立”,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坐着的当下,观照觉知“坐着”,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提起脚的当下,观照觉知“提起”,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推动脚的当下,观照觉知“推动”,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放下脚的当下,观照觉知“放下”,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睁眼、闭眼、眨眼睛的当下,观照觉知“睁眼”、“闭眼”、“眨眼睛”,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就是这样,以此类推,对于每一个当下自己身心发生的任何动作现象,都要提起正念,如实地观照觉知并标记目标,YOGI就能够在观照觉知目标的当下,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每一个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都是名法与色法因缘和合的现象,是在当下真实存在的究竟法,如果需要如实地了知这些究竟法,即:如实地了知名法与色法的特相,就需要在当下如实观照目标。

比如现在,在听到的当下,想要如实地了知这个“听到”现象发生的时候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要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就会了知到,在耳根处,里面有能够获取声音的耳净色,如果没有耳净色,或耳净色坏掉了,就不会听到声音。此外,还有声波,声波撞击到耳净色,生起耳识,这就“听到”了。声波与耳识在耳净色处的接触,巴利语称为phassa,意思是“触”。在耳识与声波接触的当下,对于悦意的声音,会生起乐受;不悦意的声音,会生起苦受;非悦意非不悦意的声音,会生起舍受。

但是,YOGI新人通常对听到声音生起的舍受会不知不觉,却会明显地知道苦受和乐受。在听到声音的当下,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YOGI会知道,这其中发生的名法现象包括:耳识、耳触、听觉感受,这些是真实存在的名法现象,人人都会感受到,它们是不可否认的。声波撞击到耳净色,发生“听到”的现象,世尊佛陀开示说,声波和耳净色是色法,耳识、耳触、听觉感受是名法,“听到”这个目标生起了,是在名法与色法因缘和合之下发生的结果。

在“听到”的现象发生的时候,谁都不能够否认,有接受元素—-耳净色,以及有撞击元素—-声波的存在,无论谁想要找到什么理由说,没有耳净色,没有声音,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存在。同样地,想要否认生起的耳识、耳触、听觉感受,也是不可能的。这些名法现象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和发生的。

莫错失当下

世尊佛陀开示说,为了如实知见到这些真实存在和发生的名法与色法,就要在听到声音的当下,如实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听到”。但是,要注意的是,观照的方法要正确。在听到声音的时候,不要专门地去寻找耳净色、声波、耳识、耳触、听觉感受,而是把“听到声音”作为整体来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即可。不要在听到声音的时候,去分析思考:这些是什么?这些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等等。如果心中生起这些疑问,就失去了观照觉知“听到”这个目标的机会,思考的时候,声音已经发生过去了,因为名法与色法是在快速地生灭的,当下没有观照,过后去才去找,它早就不存在了。

像现在这样密集禅修,是为了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现象的本质实相,并非是要成就思想家。有些人酷爱分析思考,认为只有分析思考才会获得智慧,有这习惯的不乏其人。这在其他世间领域也许是需要的。但是,现在大家是在对自己的身心现象进行研究,在做“自我研究”,世尊佛陀开示说,这是最亲近自己的研究。

听到声音的当下,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听到”,在这个当下,真实发生存在的法包括有:

耳净色,声波,耳识、耳触、听觉感受。

整体性观照自然看到细节

为了要能够如实地了知到这些真实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就要在“听到声音”的当下,进行整体性的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听到”。这样进行整体性的观照,定力很容易就培育起来,并会开发出内观智慧。打比方来说,要看清楚一个人的五官,就要先看整张脸,而不是把某个五官之一单独地挑选出来看,应该是要把整张脸当做整体,面对面地一眼看上去,一直专注地看整张脸,就能够知道整张脸是什么样,再继续专注地看的时候:

有时候,眼睛落在额头上,那就看清楚了额头;

有时候,眼睛落在鼻梁上,那就看清楚了鼻梁;

有时候,眼睛落在脸颊上,那就看清楚了脸颊;

有时候,眼睛落在嘴唇上,那就看清楚了嘴唇;

有时候,眼睛落在下巴上,那就看清楚了下巴。

把整张脸作为整体目标去看,眼睛就会瞄到五官的部分,近距离地、专注地观察整张脸,很快就知道了各个五官的模样。同样地,专注地观照觉知“听到声音”这个现象,就能够分别地、清清楚楚了知到:

有耳净色,声音就是在这里听到的,声波在这里撞击之后,耳识生起了,声波与耳识在耳净色这里接触了,了知到这是耳触,有的声音听上去是好听的,有的是不好听的,这就是听觉感受。如此,整体地观照觉知“听到”的现象:

观照觉知的心落在声波上,就了知到有声波,声波在撞击耳净色;

观照觉知的心落在耳根处,就了知到耳净色的存在。

最终,YOGI就如实知见到,听到声音的当下,其中发生的都是哪一些显著的名法与色法。

即刻观照,莫慢半拍

刚刚练习观照觉知的时候,还没有内观智慧,经过反反复复的习禅,YOGI就会知道,当下生起的有哪些色法,哪些名法。这需要使观照的心时时刻刻地专注在目标上,紧紧密密地观照觉知,当心获得了清净的时候,就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这是色法,那是名法,名法与色法不会再混淆。在此之前,即使还分不清楚名法与色法,但是,为了防止烦恼在进入心里,就要在一听到声音的时候,即刻标记“听到、听到”,知道自己听到了声音,首先已经提起了正念,正念保护了心,以免会生起烦恼,在正念的保护下,心就不会对悦意的声音生起贪爱,也不会对不悦意的声音生起嗔恨。

在听到声音的当下,避免让贪爱和嗔恨生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听到声音的当下,要立即提起正念,整体地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正念持续不断,心就获得了清净。这就是获得心清净的方法,YOGI知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昨天就说过,在听到声音的当下,就要马上观照觉知,这需要付出炽热的精进力,炽热的精进力是需要永远地严阵以待的,心要一直活跃警觉,反应迅速,不可以磨磨蹭蹭,慢慢悠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为了使心一直处于警备状态,YOGI丝毫不可以放逸怠慢,懒懒散散。这相当重要。如果慢半拍,目标生起的当下,并没有观照觉知到它。

只要在一听到声音的当下,立即警觉,激发精进力,正念就提起来了,心不再到处飘荡,就有了定力。炽热的精进力保护了心不被烦恼污染。为了避免懒惰放逸,就要持续地付出精进力,以使正念能够持续地保持;正念保护了心清净,使烦恼没有机会进入心识之流,心安住于正念的保护之下。持续的刹那定培育起来的时候,就消除了掉举。那么,在观照觉知听到声音这个现象的时候,当下激发出了炽热的精进力,培育了念力和定力。心识之流中生起了这些善法,就获得了心清净。

这就是善心的培育,当清净的善心生起的时候,那些本来在心散乱的状态下可能生起的贪、嗔、痴等等的烦恼,就不再有机会生起了;贪、嗔、痴在善心生起的时候,自然地熄灭了。这是目前正在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的YOGI们所获得的利益。那些本来是缠缚在心中的烦恼,因为练习观照觉知,正念就先入为主地替代了这些烦恼,使缠缚性烦恼失去了机会,没有机会缠缚在心。反反复复地训练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听到”,清净的心反反复复地生起,这就被称为善心的培育,被称为内观禅修。

烦恼的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

就如同持戒能够消除违犯性烦恼一样,在听到声音的当下,激发精进力,提起正念,培育起定力的时候,原本由于缺乏精进力、正念、正定而缠缚于心中的烦恼,就不再缠缚在心里,这些烦恼就是在观照觉知的当下熄灭了,这被称为保护。能够保护心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人们要保护身体健康,以预防身体疾病,是一样重要的。

听到声音的当下,观照觉知“听到、听到”,就能够事先预防贪欲和嗔恨等烦恼。但是,观照觉知的过程中不会万无一失,在忘失正念的时候,贪、嗔、痴可能会生起。大家知道,预防疾病当然好,但不能保证疏而不漏,一旦生病怎么办?一旦生病了,就要马上治疗。同样地,一旦因为丢失了正念观照,生起了贪、嗔、痴的时候,就要马上警觉起来,立即提起正念观照,无论是贪心,还是嗔心,马上提起正念观照之后,烦恼就消除了。对烦恼的预防和治疗就要这样双管齐下

这是在听到声音的时候,通过整体地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听到”,一方面,如实地了知到其中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现象,一方面,还预防了烦恼生起,等于消除了烦恼。同样地,在看到景物的当下,有眼净色生起,有可见目标存在,这些是色法,当下生起的眼识、眼触、视觉感受是名法。

YOGI要在每次一看到目标的时候,就立即观照觉知并标记“看到、看到”,将能够明显地了知到这些名法与色法的生起、存在。要练习标记“看到、看到”,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觉知。

同样地,在闻到气味时候,因为有鼻子,才能够闻到气味,气味跑进鼻子里面,有鼻净色,气味撞击到鼻净色,通过鼻触,生起鼻识,对好闻的气味会生起乐受,对不好闻的气味会生起苦受,这就是在闻到气味的时候,当下生起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要想如实了知这些法,就要把“闻到气味”作为整体目标来观照,要在一闻到气味的当下,立即观照,因为正念先入为主了,对于好闻不好闻的气味,就不会生起贪爱或嗔恨,就算是偶尔地漏失了观照觉知,而生起了贪、嗔、痴的烦恼,也应该警觉地、精进地提起正念,观照觉知生起的烦恼,这样,通过精进地观照觉知,能够一边预防烦恼生起,一边治疗了生起的烦恼。

在吃饭喝水的时候,名法与色法现象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舌头上有舌净色,无论固体还是液体的食物,都有各种味道,在咀嚼食物的时候,这些酸、甜、苦、辣、咸、淡的味道接触到舌净色,专注地观照,就会觉知到食物的味道,生起舌识,舌触,和感受,尝到喜欢的味道,生起乐受,尝到不喜欢的味道,生起苦受。在咀嚼食物的当下,名法与色法就是这样生起和存在的。YOGI要这样如实地观照,在尝到食物味道的时候,标记“尝到、尝到”。

人的身体有血有肉的地方,都有身净色,没有血肉的地方没有,比如,头发,指甲这些地方就没有身净色。能够撞击身净色的色法只有三大元素,地界的硬、软,粗、细,火界的冷、热、温暖,风界的僵直、紧绷、震动,这些元素在身体里面和外面都有。

身净色接触到硬,身识生起,知道是硬的;

身净色接触到软,身识生起,知道是软的;

身净色接触到粗糙,身识生起,知道是粗糙的;

身净色接触到细滑,身识生起,知道是细滑的;

身净色接触到热,身识生起,知道是热的;

身净色接触到凉,身识生起,知道是凉的;

身净色接触到僵直,身识生起,知道是僵直的;

身净色接触到紧绷,身识生起,知道是紧绷的。

身识就是这样了知到了色法的特相,色法与身净色撞击的当下,身识、身触、触觉感受同时生起,对喜欢的生起乐受,对不喜欢的生起苦受,这些是一系列的名法的集合。为了要如实地了知身体在接触目标的当下,所生起的一系列的名法与色法有哪些,就要在身体动作发生的当下,如实观照。

例如,观照弯曲伸展四种,身体的前倾后仰,脚的提起、推动、放下等等所有身体的动作,要在身体动作发生的当下,精进地、紧紧密密地跟踪观照觉知当下的动作。就算是在观照身体动作的当下,还不能够如实知见到生起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但是,这样观照,正念提起来了,那些由于心散乱而会生起的烦恼就不会生起,正念保护了心,使缠缚性烦恼不会生起。

同样地,当心东飘西荡的时候,心掉举散乱的时候,当下会生起一系列的显著的名法与色法。即使当下前五门,即:眼、耳、鼻、舌、身,没有接触到目标,在妄想纷飞的时候,闭着眼睛也会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这些目标,这些在心识之流里面的法尘,是通过撞击意门,而生起意识,使得自己感觉好像是在看到、在听到、在闻到、在尝到、在触到了这些目标。无论是善的,还是不善的,当意识到自己有这些妄念生起的时候,都要如实地观照:

好像是看到的,就标记“看到、看到”;

好像是听到的,就标记“听到、听到”;

好像是闻到的,就标记“闻到、闻到”;

好像是尝到的,就标记“尝到、尝到”;

好像是触到的,就标记“触到、触到”。

从观照最显著的目标开始

以上是根据世尊佛陀的开示,为大家简要地讲解了观照六根门处当下生起的目标的方法。但是,YOGI新人在最初习禅的时候,还是不能够在每一次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的当下,进行如实观照。对于YOGI新人,还有比较简单的入手的方法,就是从容易观照的目标开始练习。色法是最显著的,YOGI新人比较容易观察到,对于身体接触到的色法,是最容易入手观照的。现在大家学习在坐禅的时候观照腹部的膨胀(上)、瘪落(下),就是符合经典开示的方法:

Yathāpākataṃ vipassanābhiniveso

这句开示的意思是,刚刚开始入手修习内观禅修的YOGI,要在当下生起的众多的目标中,以观照觉知最显著的目标为入手处。

(完毕)

圣泉书院冬季禅修营

礼敬世尊、阿罗汉、无上正等正觉者!

福州鼓山圣泉寺春季四念处内观禅修。指导法师:智严法师

福州圣泉寺始建于唐朝707年,初名“法华寺”,由律师怀一,律师怀道开创,唐开元元年(713)因祖师飞锡得泉,唐玄宗亲笔御书敕赐"圣泉寺"已有1310年的历史!是天台宗道场!

尊者持戒严谨,言行谨慎,时时刻刻以法为准绳,依法生活,将佛法融入生活,将佛法的智慧灵活地运用在生活的各种场合和情境。

尊者回国后,受邀到全国多个地方作禅修指导,常住在福建福州圣泉寺指导禅修。尊者思维缜密严谨,能发现禅修者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尊者内心有着很强的慈心,指导耐心细致,回答问题巧妙机智,并不厌其烦。尊者讲法生动活泼、亲切温和,善于用贴切形象的譬喻来描述深奥的佛法。深受禅修者欢迎。

一、时间:

12月29日学员报到

12月30日至1月3日禅修

1月3日结营

二、地点:

福州鼓山圣泉寺

三、招生人数:

学员50人,法工7人。

四、费用:

禅修免费。可随喜供养

五、报名条件:

年龄从18岁到70岁,身心健康,没有触犯国法法律法规,恭敬三宝。

六、报名内容和格式:

姓名:

性别:

年龄:

手机号码:

身份证:

通讯地址:

身体及精神健康状况:

紧急联系人及手机号码:

近一年参加过密集禅修吗?(如果有,请说明时间、地点、法门及指导老师):

微信:

请按要求填写好后,将报名内容完整发送至以下方式:

邮箱:471903166@qq.com。

报名联系电话:常弘法师18060604555(微信号同步)

15960142000

报到时间及要求:(请带好身份证、自备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

【禅修注意事项】

参加者应遵守共住规约,禁止一切关于宗派争议,恭敬三宝,全程止语,身心健康,没有心脏病、传染病、精神病等疾病。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110号大北农圣泉寺

自驾车路线:省体中心上琴亭高架,走机场高速方向过金鸡山遂道前李园人行天桥下(鼓岭度假区)出口走三环辅道,前行2000米,见园中圣泉寺公交站,红绿灯左拐直行三百米,进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如走前横路化工路,上三环辅道下环岛往左。往火车站方向前行1800米见东山村公交车站前红绿灯右拐大北农公司内,圣泉寺。

公交车路线:80、86路园中村终点站。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随喜账户】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城东支行

账号:140 2095 109600 127548

户名:福州鼓山圣泉寺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福州鼓山支行

对公账号:13195101040020779

户名:福州鼓山圣泉寺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闽侯南屿支行

账号:6232111820005734538

户名:张金福

 

【自驾车路线】

省体中心上琴亭高架,走机场高速方向过金鸡山遂道前李园人行天桥下(鼓岭度假区)出口走三环辅道,前行2000米,见园中圣泉寺公交站,红绿灯左拐直行三百米,进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如走前横路化工路,上三环辅道下环岛往左。

往火车站方向前行1800米见东山村公交车站前红绿灯右拐大北农公司内,圣泉寺。

【公交车路线】

80、86路园中村终点站

来源:http://url.cn/5u3zMBl

摄阿毗达摩义入门(精简)

编译者: 孤行者

PDF

 

编译说明

  1. 本书正文是根据《The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Bodhi Bhikkhu ,The revised edition,Sept 2011,BPS进行节选重译并调整章节顺序编辑而成。在选译与排序时,尽量忽略繁琐细节,力图彰显根本理路。
  2. 本书正文中,[ ]内是汉译者按需要补充的文字;()内是英文本原有的文字。英文本原有的90多条notes则用【】括起插入正文对应的位置。导读是英文本原有的,[ 汉译按 ]是汉译者编辑的。
  3. 英文本中有关89心的语句 本书在汉译时做了删节,删节处在本书正文中用……标出,并在汉译按中给出完整译文。这样做是为了让本书正文更能扼要地凸显南传阿毗达摩的根本理路。
  4. 本书中凡是用斜体字母表示的就是巴利文(字体是Tahoma),否则就是英文(字体是Times New Roman)。
  5. 汉语词汇因不易区分名词和形容词,而极易引发歧义;所以本书大量使用‘’和“”来标示词性,凡是‘’或“”内的词汇是名词不是形容词。有时也用‘’来辅助断句,断开多重定语或提醒主语、宾语从句。需要防止读者错误断句引发歧义,而又不便使用标点符号之处,以空格来将复杂长句断开。
  6. 为了精确地理解阿毗达摩义,本书汉译文中尽量严格地区分重要名词的语态、时态和单复数。凡单数名词前加“一个”“某个”强调其是单数;凡复数名词前加“诸”“种种”“各个”强调其是复数;具体见下面的定义表。
本书重要翻译用字与符号定义表
表示复数
表示被动语态
派生名词后缀
表示过去时
表示完成时或过去时
表示完成时或过去时
表示现在进行时
.etc 等等(使用此英文缩写是为了避免“等”字引发歧义)
i.e. 也即是,表示相等
连字符,表示所连接的汉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单词
/ 或者关系符
& 并列关系符

皈依那位 薄伽梵、应供、正遍觉者

皈依那位 薄伽梵、应供、正遍觉者

皈依那位 薄伽梵、应供、正遍觉者

汉译序

89/121心是南传阿毗达摩特有的,北传诸部皆无。89/121心与52心所 之相应相摄有几千种组合,再加14种作用,3者交叉成万种组合;可怜多少初学者,逮不住根本理路,淹死在排列组合。想当年,89/121心真真如铜墙铁壁一般,把末学死死挡在阿毗达摩堂奥之外3年不得入门。然究竟名法唯有53种,心王唯是1种,89/121心可以换算成“1心王 + n心所”的表达式,使用此表达式能绕开那铜墙铁壁般的万种组合,直扑南传根本理路。故本书在选译时,将有关89/121心及其万种排列组合的第一、二、三章大部略去,并将原书第四章中,用89心解释心路过程的内容换算成“1心王 + n心所”的表达式,力求以最简洁易懂的形式,展示南传的心要。

末学依英文本所解之义与《概要精解》之文义出入甚多,故重译。重译时末学并不一概沿袭 由日本学者水野弘元等开创的南传术语译名,而是依PEG、BD、Vism英译本和参考书目中的英文义,更正日系术语译法的不合理和讹谬之处;更正的依据通常在[汉译按]中有说明。术语译法的不同必然导致末学的译文与《概要精解》之译文大为不同,若句义有天渊之别亦不足为奇。

本书中导读的译文严循英本文义,但颂文的译文有时与英本文义有出入,这是依据巴利文直译造成的。本书的术语译名一定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推敲之处,然译者目前的水平也只能到这一步,留待日后再改进。

本书有几处使用了《概要精解》中的“译按”和《摄阿毗达摩义论表解》中的一张表格,在此对寻法比丘和明法比丘表示感谢。感谢胡□□居士供养专业电子词典和电脑。感谢沙门善生录入部分手稿,感谢全道场僧俗的护持。若此书的编译有功德的话,愿此功德成为支撑译者速证寂灭的助缘。愿将此功德回向译者的父母,愿他们从今以后生生世世与邪见无缘。也愿以此功德回向所有为此书的面世做出贡献的人,愿他们的善愿得以实现。

愿正法长存,灯灯不息。

引言[节译]

此书的内核是一部名为《 abhidhammattha saṅgaha

阿毗达摩 义 摄

的中世纪佛教哲学纲要,其作者是anuruddha尊者。尊者善摄论藏精华,为令易于解了而善安布之,遂令此书成南传佛国研毗昙者入门津梁,《阿毗达摩义摄》被尊为开启佛法智慧宝藏之钥。

阿毗达摩

……如果一个人彻底地研习、深入地思考阿毗达摩,并领悟其深广的内涵与有机的统一性,他就会明了:阿毗达摩无非是要把一切经验事实1 相互连贯为一幅综合图景,此图景的特点是分析精确,范围无所不包,系统而完整。站在上座部正统立场上说,阿毗达摩所诠释的这个系统,即不是抽象推理的虚构理论,也不是出于本体论假设而拼凑的镶嵌细工[马赛克],而是开显‘存在’的真实本性;这“‘存在’的真实本性”是心在一切深度、一切分辨率上透视一切事物时所照见的,因此上座部视阿毗达摩为佛陀‘一切知智(sabbaññutā-ñāṇa)’的最佳表征。按照苦和苦灭这两点进行安排,佛陀陈述万物是如何呈现于圆满正觉者的心中。

阿毗达摩藏是一个连贯系统,它同时是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而这三者又被集成进一个体系架构之内,此架构即是解脱的进程。阿毗达摩可以被说成是一种哲学,因为它提出了一种存在论,一种有关 “‘真实’之本性”的观点;此观点即是所谓“dhammavāda法的理论”。简要而言,‘法的理论’宣称:‘究竟真实[终极真实]’是由诸界组成,诸界的要素称为诸法。诸法不是隐藏在万相背后的本体2、诸法不是与“纯粹现象”相反的“物自体”,而是‘究竟真实’的根本要素/基本组分。诸法分为两大类:无为法和有为法3。无为法唯是涅槃,有为法是组成经验之流的 刹那无常的 名法和色法。按照‘法的理论’,世俗常识中的‘独立存在的客体对象’和‘持久[而不是仅刹那存在]的人[主体]’,这两种都是心在‘由诸法所提供的原始数据’上形成的概念构建。作为‘日常背景下的指示对象’的各个实体,仅仅具有一种“交感的”真实性;此“交感的”真实性是从 作为基础层面的诸法 获得的。唯有诸法具有终极的真实性:“凭其自身的资格(sarūpato)”的、独立于‘心对原始数据的处理’之外的最终存在。

上述对“‘真实’之本性”的观点,已经蕴含在经藏里了;尤其是佛陀在开演‘蕴、处、元素[界]、缘起’等时,上述对“‘真实’之本性”的观点作为支撑‘实用主义配方的经教法’的基础,而依然处于不言而喻的背景状态。即使在论教法中,‘法的理论’也尚未表述为一个明确的哲学学说;只是后来的注疏才将其表述为一个明确的哲学学说。阿毗达摩的更明显的使命是将教理系统化,在这个使命背后,法的理论的作用是作为进行教理规范化的所依原则;就此作用而言,法的理论仍然轮廓明显,尽管尚显含蓄。

完成教理系统化的使命的前提,是获得如实了知事物的般若慧,这就必须严格地区分‘存在’的2种类型:①仅仅作为概念构建而存在、但却被颠倒地执为‘究竟真实’的那一类存在;②具有本源意义上的终极性的那一类存在,也即是诸法。 从 “概念构建”被颠倒执为“究竟真实”这一特性入手,阿毗达摩以种类数目有限的诸法作为“‘真实有’的砖块”,这些诸法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依据诸契经而来。然后阿毗达摩开始定义在诸契经中使用的所有名词术语,定义的方式是显示这些名词术语相对于‘本源意义上的最终存在’具有怎样的地位;此中‘本源意义上的最终存在’是由阿毗达摩体系所承认的那种本源意义上的最终存在4。基于上述定义,阿毗达摩将诸法详尽地分类为“‘种种预定的范畴’之网”和种种关联模式,以此突显诸法在阿毗达摩体系结构中的位置。而阿毗达摩又是对‘真实有’的如实表诠,这就意味着上述分类指出了每一法在“‘真实有’之整体结构 ”中的准确位置。

与西方经典科学相反,阿毗达摩不是从“向外观察外部世界的‘中立观察员’”的视角,去理解‘真实有’的本性。阿毗达摩主要关注的是 如何理解‘体验’的本性;如此一来,阿毗达摩关注的就是“‘知觉’的‘真实’” ,是由体验所给出的世界、是由‘能知’和‘所知’构成的世界、是在最宽广的意义上的世界。由此阿毗达摩由一种哲学渐变为某种‘现象学式的心理学’。为了有助于理解“‘体验’的‘真实’”,阿毗达摩开始对心作精细的分析,因为阿毗达摩要将它自己奉献于内省禅修。阿毗达摩将心分为许多类型,明确了每一类型的因素与功能,将每一类型的心与它的所缘、所依[根]相关联,并显示不同类型的心之间如何互相连接、不同类型的心与色法之间如何会合而形成‘体验’之流。

上述对心的分析不是出于理论性的求知欲,而是出于佛教那压倒一切的实修志向,即:从苦海解脱。既然佛陀将苦归因于我们有漏的态度——根源于贪嗔痴的心理定向——那么阿毗达摩那现象学式的心理学也就具有了某种心理伦理学的特征;阿毗达摩不是从狭义的道德规范的意义上来理解“伦理学”这个词,而是将“伦理学”作为心灵净化和圣洁人生的完整指南。相应地,阿毗达摩主要是基于伦理标准来区分心的状态:善心和不善心,美心所和烦恼心所。阿毗达摩按照一种等级方案将心分类,此等级方案与一连串的清净阶梯相称,这一连串的清净阶梯是由修行佛道的佛弟子们所证得的。该方案通过禅修进展来追踪心的净化过程,先是色界无色界禅那,然后是内观阶智和出世间道果智。最终,心永不退转地从一切烦恼解脱而达到究竟清净,以此为终点,这就是阿毗达摩所开显的伦理发展的全过程。

阿毗达摩的3个向度——哲学向度、心理学向度和伦理学向度——它们的终极合理性得自佛教的基石,也即是4圣谛所宣称的解脱程序。勘查诸法的本源,这出自佛陀的教导:总观缘生诸相的苦圣谛 应被彻知(pariññeyya)。阿毗达摩范畴表中,显示其心理学和伦理学关切的烦恼心所和正觉的诸必要条件,使阿毗达摩关联于苦集圣谛和道圣谛。阿毗达摩体系所详尽阐述的诸法的全部分类,在“无为元素[界](asaṅkāhatā dhātu)”达到极点,“无为元素[界]”也就是涅槃、苦灭圣谛。

[ 汉译按

1. 一切经验事实:不但包括世俗上的经验事实,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甚深禅修中的经验事实;也即既包括世俗谛也包括胜义谛。其实阿毗达摩的重点是要把甚深禅修中的经验事实 连贯为精确完整的有机体系。

2.诸法不是隐藏在万相背后的本体:英The dhammas are not noumena hidden behind phenomena。

3. 无为法和有为法:asaṅkhata dhamma & saṅkhata dhamma,英unconditioned dhamma and conditioned dhamma,直译为“无缘法和有缘法”;Ñāṇamoli 则译为unformed state and formed state,直译为“非所形成的样态 和 所形成的样态”。saṅkhata是动词saṅkharoti(制备/配制/放在一起)的过去分词,所以有为法的本义是“被放在一起的法”;Ñāṇananda则译为compounded dhamma(被合成的法)。无为法和有为法是古汉译,末学觉得其实上述英译的意思都比古汉译更精准,只是“无为/有为”千百年来已广为人知,也只好照旧。

4.由阿毗达摩体系所承认的那种本源意义上的最终存在:阿毗达摩所谓的“终极本源”不是单数而是复数、是依它起的诸法;相比之下,婆罗门教、耆那教等所谓的“终极本源”是单数、是唯一、是不二大梵。]

两种教法

伟大的佛教注释家佛音阿奢黎,解释阿毗达摩这个词的意思是“超胜法和殊异法(dhammātireka-dhammavisesa)[殊胜法] ”。前缀abhi有优越和杰出/高贵的意思,dhamma此处是指经藏之教法。所谓阿毗达摩超胜于诸经的教导,既不是意味着经教法有任何欠缺,也不是说阿毗达摩宣布了什么‘诸经所无的秘法’之类的新启示。诸经是基于佛陀独有的4圣谛教法,阿毗达摩同样也是基于佛陀独有的4圣谛教法;而且经藏已经详细阐明了证得正觉所必需的所有法则。诸经与阿毗达摩之间的差别,绝不是关乎根本的,而只是范围上和方式上有几分不同。

关于范围,阿毗达摩的周密性和完备性是在经藏中所不见的。佛音阿奢黎注释说:在诸经中,诸如蕴处界[元素]等范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被分类;而在论藏中,则依据种种分类方案将这些范畴全面分类,其中有些分类法与诸经相同,还有些分类法是阿毗达摩独有的。如此一来,阿毗达摩不但在范围上,而且在细节的复杂程度上都有别于经藏。

诸经和阿毗达摩之间另一个主要的差别是教导的方式。经藏中的开示是佛陀在不同场合下、对不同根器的听众阐述的。经藏中的开示的主要意图是教学,其阐述的方式最有利于引导听众实修 并达到 谛现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佛陀运用种种教学技巧,来让听众理解义理。他运用明喻和暗喻;他时而教诫、时而劝告、时而激励;他判断听众的意乐和倾向,然后调整教导的内容,以便激起听众的积极反应。因此经教法被形容为“比喻的或被装饰的法”。

与诸经相反,论藏意在尽可能赤裸地、直接地开显佛法的全体,此“佛法的全体”支撑着经教法的开演,并且被每一个独立的开示所利用。阿毗达摩不考虑听众的个人倾向和辨别能力;阿毗达摩不向特定的实际需求妥协。阿毗达摩以一种绝对的、形式主义的方式展示关于‘真实有’的系统论,完全没有文学性的装饰或教学技巧性的权宜手段。因此阿毗达摩的方法被形容为“原本如实的或未被装饰的法”。

经教法和论教法在技术上的差别也影响到了各自的术语系统。在诸经中,佛陀经常使用日常语言(vohāravacana)和接受世俗谛(sammutisacca),世俗谛描述的是‘不具有本源意义上的终极性’的那一类存在。世俗谛的存在可以被诸经合理地提到。如此一来,佛陀在诸经中说“你”和“我”、“男人”和“女人”、众生、人甚至自我,就好像 人我众生 是具体现实一般。然而,阿毗达摩的解说方式严格限定于‘在胜义谛(paramatthasacca)上是真实的术语’之内:诸法,诸法的特性,诸法的作用和诸法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在诸经中为了便于沟通而暂时接受的所有那些概念性存在,在阿毗达摩中都被解析为‘本源意义上的终极存在’、 都被解析为仅仅只是无常的、缘生的、依它起的、空无永恒自我或实质的 名色法。

在区别经教法和论教法的不同时,当知是基于经藏和论藏的最主要特性而言,不应将经和论的不同说成是某种绝对地二元对立。在某种程度上,经教法和论教法是重叠的和互相渗透的。所以在经藏中我们可以发现严格运用蕴处界[元素]等哲学术语的开示,也即跨入了论教法的范围。再者,在论藏中,我们可以发现甚至有一整部论(《Puggalapaññatti人施设论》)是采用日常用语的,这就跨入了经教法的范围。

阿毗达摩的特点

除了严格地依照哲学式的解说方式之外,阿毗达摩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贡献,这些贡献对于完成教理系统化的使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之一便是在主要的论书中运用本母(mātikā)或者说范畴表——本母就如同整栋大厦的蓝图一般。《Dhammasaṅgaṇī法聚论》一开篇就列出本母,作为整个论藏本身的序文,其中包括122种论教法专有的分类法。其中22种是三法分类法,即把根本诸法分为3类一组;其余100种是二法分类法。【《法聚论》也包括经教法的本母,其中包括取自诸经的42种二法分类法。不过经教法本母对阿毗达摩本身而言只是附属性的,经教法本母更主要地是作为一种附录,提供对经教法核心术语的简明定义。而且这些简明定义本身也与阿毗达摩范畴表中的术语定义不一致。经教法本母在论藏的其余6部论书中再也没有运用过。】本母的作用好像某种坐标网格,此网格按照 由佛法的目的所决定的原则 来整理纷繁复杂的体验。例如,在三法分类法当中包括了:善、不善、无记三法;乐受相应、苦受相应、舍受相应三法;异熟、业、非异熟非业三法等等。在二法分类法当中包括了:因、非因二法;与因相应、与因不相应二法;有为、无为二法;世间、出世间二法等等。运用这些分类法,本母从各方面涵盖了一切法。

阿毗达摩的第二个特点是 将貌似连续的心流解剖成离散的、刹那灭的认知活动,每个认知活动称为一个citta心,每个 citta心是一个包括‘识’和‘一群相应心所’的复杂单元;在认知活动中,识基础性地了知所缘,一群相应心所执行各种专门的认识功能。

上述关于心的见解,至少在梗概上很容易从 经藏对诸体验的分析 中得出;经藏将诸体验分析为5蕴,其中4名蕴永远不可分地同时生起。不过,上述关于心的见解在经藏中依然是暗示性的。论藏并非只是简单地提升了这一暗示,而是从 心的微观直观性 和 心从一生到另一生的延续性 这两个方面,将这一暗示扩大为一种 心之功能图,这种 心之功能图 是协调连贯的,而且非常地详细。

阿毗达摩的第三个特点是把在诸经里纷乱的种种佛学术语整理得有条有理。在诠释每一法时,阿毗达摩即会把诸经里的同义词互相对照。举例而言,在诸烦恼当中,贪心所可以出现为欲漏、有漏、贪欲身系、欲取、欲贪盖等;在诸觉支当中,慧心所可以出现为慧机能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道分等。在如此对照与连系之下,阿毗达摩显示了 在诸经里可能并没有明显地指出的 种种术语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阿毗达摩提供了 诠释佛陀开示的一种精良工具。

阿毗达摩关于心的见解 进一步导致了 一种新的基础分类法,此分类法划分存在的终极成分,并在后期阿毗达摩文献中,最终胜出了 继承自诸经的蕴处界[元素]分类法。尽管蕴处界等范畴在论藏中依然显得很突出,然而,心是由刹那生灭的识及其相应心所 所构成 这一见解,导致“四分法”更能适宜于阿毗达摩体系。此“四分法”即是将‘真实有’分为4种‘究竟实有(paramattha)’:心,心所,色,涅槃。心、心所、色是有为的真实有,涅槃是无为元素[界]。

阿毗达摩的最后一个不寻常的特点归功于论藏的最后一部论《Paṭṭhāna缘关联论》,此论为了显示 诸究竟真实如何结合成有序的诸过程,而施设了24缘。在论藏的前几部论中,分析法占支配地位;而《缘关联论》中诸缘的分类法是对分析法的必要补充。分析法把‘貌似一个整体的存在’分解为它的诸成分,从而显示此‘貌似一个整体的存在’空无任何“不可再分的核”,此“不可再分的核”可能有资格作为“自我”或“实质”。综合法描绘了这些‘被分析至最终’的诸法 彼此之间的依缘关系,显示了诸法不是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单元’、而是处于网络中的‘结点’,诸法所处的网络是一种 由相依互联的各个活动 构成的 重重大网。

论藏中前几部论的分析法和第7部论的综合法,此二法联手缔造了 佛教两大原理的根本一致性;佛教两大原理即是‘无我(anattā)’和‘依它起(paṭicca-samuppāda)’。如此一来,阿毗达摩方法论就依然与 作为全体佛法之心要的毗钵舍那 相和谐。

注疏

论藏中的这7部论激起了许多大部头注疏的撰写,这些注疏以解释和例证的方式,用权威的原文搭起阿毗达摩大厦的脚手架。这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由佛音阿奢黎所审定的3部注书:注解《Dhammasaṅgaṇī法聚论》的《Atthasālinī殊胜义》,注解《Vibhaṅga分别论》的《Sammohavinodanī除遣痴迷》以及注解其它5部论的《Pañcappakaraṇa Aṭṭhakathā五论义注》。佛音的《清净之道》同样是属于这一层次的著作;尽管《清净之道》主要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禅修指南,但其中《说慧地》(XIV—XVII章)所铺陈的 修毗钵舍那前必须掌握的理论,实际上构成了一部浓缩的阿毗达摩论。上述每一部注疏都有各自的再注释,即由兰卡的阿难陀阿奢黎(Ācariya Ānanda)所著的《Mūlaṭīkā根本疏抄》。这些疏抄又有其注释,即由阿难陀阿奢黎的弟子护法尊者(Dhammapāla)所著的《Anuṭīkā随疏抄》。(注意 阿难陀阿奢黎的弟子护法尊者 不是 注释佛音著作的 护法大阿奢黎)

尽管这些注书是由佛音阿奢黎写成,但不应认为这些注书有佛音阿奢黎的任何方式的原创成分,甚至不应认为佛音阿奢黎对传承至他手中的资料有创新解释的意图。实际上,这些注书是由佛音阿奢黎使用“Mahāvihāra大寺”所保存的古老注释资料精心整理而成,这些资料先于佛音阿奢黎之前几个世纪就已经存在;这些资料代表了一代又一代佛教饱学导师们显扬 阿毗达摩原典真义 的集体努力。

试图在诸注疏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证据,证明注疏有对论藏原义的超越,这虽是充满学术诱惑力的事,但此事做得太过头却是危险的;因为阿毗达摩原典中的大量内容 需要有注疏来提供语境/理解背景[context]的一致性,在这种一致的语境/理解背景中,阿毗达摩中各个单独的要素 才能作为 系统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相互连贯在一起;一旦缺失了注疏所提供的语境/理解背景,阿毗达摩中各个单独的要素就会丧失关键的意义维度。因此这样认为是不无道理的:注疏的体系结构的核心部分 起源于 极为接近阿毗达摩原典的时期,并且与阿毗达摩原典同时传承下来;尽管我们难以保证 注疏像阿毗达摩原典一样 未受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引申。

把握好这个火候,我们就可以简要地指出几个 注疏中独有而论藏本身没有或隐而未显的观点。

一是对心路过程(cittavīthi)的详细解释。这种详细解释在阿毗达摩原典中似乎是暗含的,但在注疏中,却凭其自身的资格而被拉出来用作解释工具,来详细解说citta心的14种作用,心的种种类型,并且按照节拍 依14种作用来给各个citta心命名。

二是“khaṇa刹那”取代了阿毗达摩原典中的“samaya特定时刻”,作为 给每一个活动的发生划界 的基本单位;并且还确立了色法的寿命是17个心识刹那;将1个刹那划分为3个子刹那——生刹那、住刹那和灭刹那,似乎也是注疏的创新。【阿毗达摩原典中的《yamaka双论》citta-yamaka章使用了“khaṇa刹那”一词来指称一个时刻的进一步细分,而且也使用了“uppādakhaṇa生起刹那”和“bhaṅgakhaṇa破灭刹那”这两个词。然而生住灭3个子刹那的分类法似乎是在阿毗达摩的注疏中才首次出现的。】

三是将诸色法以色聚(kalāpa)的方式组织起来,也是在注疏中才首次出现1,尽管 大种色与所造色的不同 已经暗示了色聚的存在;将“心所依(hadayavatthu)”解释为 意元素[界]和意识元素[界]所依的色根,也是如此。

注疏还引入了许多(尽管不是全部)用来给业分类的范畴,并且制定出业和果之间的详细关联性。注疏定死了心所的总数目;但《法聚论》说“在那种情况下,或者无论什么其它(未被提及的)缘生的非色法是存在的2”。这似乎正视了心所范围的可扩充性,然而注疏却通过明确地指定“或者无论什么法(yevāpanakā dhammā)”而划定了心所范围的界限。再有,注疏正式将诸法定义为“维持/承担/携带 它们自己的内秉本性 的事物3”,从而完全建立了法的理论。注疏还广泛运用“四支定义法4”而最终圆满完成了 对每一法的定义。“四支定义法”即是 特性、作用、现起和近因,此方法来自一对古老的注释文本:《Peṭakopadesa篋藏开显》和《Nettipakaraṇa指导论》5

[ 汉译按

        1. 将诸色法以色聚(kalāpa)的方式组织起来,也是在注疏中才首次出现:英The organization of material phenomena into groups(kalāpa), ……, is first spelled out in the Commentaries 。
        2. 或者无论什么其它(未被提及的)缘生的非色法是存在的:英or whatever other (unmentioned) conditionally arisen immaterial phenomena there are on that occasion意译为:或者存在着 任何其它(未被提及的)缘生的 非色法。
        3. 维持/承担/携带 它们自己的内秉本性 的事物:英Things which bear their own intrinsic nature,巴 Attano sabhāvaṃ dhārenti ti dhammā。古译“法者,任持自性也”。
        4. 广泛运用“四支定义法”:四支定义法(the fourfold defining device)既用于定义有自性法,也用于定义无自性法如虚空元素[空界]、表色.etc,依于四支定义法不能鉴别某一法是不是究竟实有。The fourfold defining device依字面意思、上下文和义理都无“鉴别”之意,不应译为“四种鉴别法”。
        5. Peṭakopadesa篋藏开显》和《Nettipakaraṇa指导论》:此二论收录于尼柯耶中的《小部》,皆是摩诃迦旃延所造。Ñāṇamoli Bhikkhu的英译本名为《Piṭaka Disclosure》和《The Guide》。据Ñāṇamoli Bhikkhu英译本引言中说,《篋藏开显》很古老,而《指导论》似乎是后人对《篋藏开显》的润色版。《篋藏开显》北传古称《蜫勒论》。 ]

Thutivacana

Sammāsambuddham atulaṃ

Sasaddhammagaṇuttamaṃ

Abhivādiya bhāsissaṃ

Abhidhammatthasaṅgahaṃ.

赞颂

礼敬无可比量的正等正觉者、

胜妙正法及圣僧伽已,

我当说阿毗达摩义摄。

[1总标一切纲要] 1

[VIII§28]2

如是与[过、现、未]三时相关的诸法、与时间不相关的诸法;内、外诸法;诸有为法、诸无为法;分为概念、名与色三支。

……3

[ 汉译按

[ ]内阿拉伯数字打头的蓝色雅黑字是汉译者编造的,以便读者把握阿毗达摩根本理路。

[ ]内给出的罗马数字是英文本的章节码,以便读者检索。

原书(《摄阿毗达摩义》)此处的内容是“发趣法的诸缘一共有二十四”,作为对第八章主要内容的总结。本书的编译不是为了 完整地呈现《摄阿毗达摩义》的体系结构,而是要简洁地彰显 阿毗达摩根本理路,所以删去了这类用于各章节前后呼应的句子。]

[2概念]

[VIII §29]

其中,诸色法正是色蕴;组成4非色蕴的心和诸心所,以及涅槃,是5种非色。它们也被称为“名”。剩下的是概念,概念有2种:所知概念和令知概念。

导读

它们也被称为“名”:就朝向的意义而言,4非色蕴被称为“名(nāma)”;因为4非色蕴在认知所缘的动作中朝向(nāmana)所缘。4非色蕴也从‘导致朝向’的意义上被称为“名”;因为4非色蕴导致彼此朝向[同一]所缘。仅仅从‘导致朝向’的意义上,涅槃被称为“名”;因为涅槃作为‘所缘胜主导缘’[能够]导致诸无漏法(即诸出世间心、心所)朝向自己。【于此有个英文[及中文]不能表达的双关语:nāma(名)是源自意为“朝向”的动词词根nam。】

概念有2种:‘作为意义的概念’(atthapaññatti)和‘作为名称的概念’(nāmapaññatti1。‘作为意义的概念’是诸概念所要表达的‘义’;‘作为名称的概念’是表达此意义的名称或指示符。例如,‘一种四条腿的、全身有毛的、特定体型和习性的家畜’[所形成]的表象 就是名称“狗”的‘意义概念’;指示符“狗”是与此‘意义概念’相对应的‘名称概念’。‘意义概念’是所知概念, ‘名称概念’是令知概念。

[ 汉译按

‘作为意义的概念’(atthapaññatti)和‘作为名称的概念’(nāmapaññatti):atthapaññatti直译“义施设”;nāmapaññatti直译“名施设”。]

[VIII §30] 所知概念

如何?之所以有诸如“大地”“山岳”一类的名词,是由于相关诸元素[界]的变化样式而施设;诸如“房屋”“马车”“货车”一类的名词,是由于诸色法的组成样式而施设;诸如“人”“个人”一类的名词,是由于五蕴而施设;诸如“方向”“时间”一类的名词,是依据月亮等等的运行而施设;诸如“井”“洞”一类的名词,是由于无碰撞等而施设;诸如“遍相”一类的名词,是由于相关诸元素[界]及其相应禅修而施设。

虽然从究竟上说,上述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上述这一切以究竟法的幻影的形式 1成为心的所缘。

上述这一切被称为概念是因为,由于、考虑到、顾及 这种或那种模式,它们是所思、所计、所解、所诠、所知2

这种概念因为它是所知而得名。

导读

作为所知的概念即是意义概念。此处作者列举了不同类型的意义概念。

大地山岳等被称为“形状概念(saṇṭhānapaññatti)”,因为它们对应于事物的形状或外形;房屋、马车、货车等被称为“聚合概念(samūhapaññatti)”,因为它们对应于事物的聚集或组合;东西南北等被称为“方所3概念(disāpaññatti)”,因为它们对应于方位[位置]或方向;早晨、中午、星期、月等被称为“时间概念(kālapaññatti4”,因为它们对应于一期或一段时间;井、洞等被称为“虚空概念(ākāsapaññatti5”,因为它们对应于不存在‘可以被感知到的物质’的空间区域;遍相等被称为“相概念(nimittapaññatti6”,因为它们对应于禅修所得之内心影像。

[ 汉译按

以究竟法的幻影的形式:英in the form of shadows of (ultimate) things。

上述这一切被称为概念是因为,由于、考虑到、顾及 这种或那种模式,它们是所思、所计、所解、所诠、所知: 英They are called concepts because they are thought of, reckoned, understood, expressed, and made known on account of, in consideration of, with respect to, this or that mode。此句用代入法意译为:上述这一切被称为概念是因为:由于这种模式,概念是所思;由于那种模式,概念是所计;考虑到这种模式,概念是所解;考虑到那种模式,概念是所诠;顾及这种模式,概念是所知。

方所概念:既包括有关方向的概念也包括有关方位(位置)的概念;‘方’表示方向,‘所’表示所在位置,故译为‘方所概念’。此处如果译为“方向概念”就会漏掉有关位置的概念。

时间概念:此处仅将宏观时间定义为非真实的概念存在,然而微观时间也同样是概念,详见本书附录一。时间概念与方所概念就是所谓的“时空”。“时空”是所知概念而非真实有,这是理解南传阿毗达摩最重要的前提,一旦将诸究竟法置于“实有的时空”背景之下,南传即堕有部。

虚空概念:此处如果译为“空间概念”就会混淆于“方所概念”。

相概念:由于遍相中有红遍、黄遍、蓝遍,所以红黄蓝3色都是所知概念。红黄蓝是3基色,任何颜色都是由此3基色搭配混合而成,所以任何颜色都属于所知概念。凡夫所见的世界主要是由形状和颜色构成,所以说凡夫所见的世界是所知概念、凡夫所见的世界是诸究竟法的幻影。]

[VIII §31] 令知概念

复次,因其令知而被称为概念。它被描述为名称、命名法等等。它有6种:

①关于真实的(直接)概念;②关于不真实的(直接)概念;

③借助真实的关于不真实的概念;

④借助不真实的关于真实的概念;

⑤借助真实的关于真实的概念;

⑥借助不真实的关于不真实的概念。

例如:以诸如“色”“受”等名词表达在究竟上真实有的法,诸如“色”“受”等名词被称为①关于真实的(直接)概念。以诸如“大地”“山岳”等名词表达在究竟上不是真实有的法,诸如“大地”“山岳”等名词被称为②关于不真实的(直接)概念。

当知其余(4项)是组合使用①②两项,例如:“具6殊胜智1的人”“女人的声音”“眼识”和“国王的儿子”。

导读

作为令知的概念即是名称概念。作者再次举出种种例子。

色受等是究竟实有2,所以指称它们的概念是①关于真实的(直接)概念。大地山岳等不是究竟实有而是‘世俗有’,‘世俗有’是由心的构想而概念化地建立出来的。这些概念以究竟实有为依托,但这些概念所表达的却不是究竟实有本身;因为这些概念不是对应于 以‘自身的内秉的本性(sabhāvato自性)’的方式而存在的事物3。“具6殊胜智的人”是③借助真实的关于不真实的概念,因为殊胜智是究竟真实而“人”是一种心的构建。“女人的声音”是④借助不真实的关于真实的概念,因为声音是究竟实有而女人则不是。“眼识”是⑤借助真实的关于真实的概念,因为眼根和依于眼根的识在究竟上都是真实有的。“国王的儿子”是⑥借助不真实的关于不真实的概念,因为“国王”和“儿子”都不是究竟实有。

[ 汉译按

  1. 殊胜智:abhiñña, 古译‘神通’。前缀abhi是殊胜义,ñña是智义。神近于殊胜义,通即智义,古译大致无谬,可惜“神通”一词易被误解,兹译为“殊胜智”。
  2. 究竟实有:英ultimate realities,意译为“终极真实的存在”。注意“实有”是指“真实有”不是指“坚实有”。
  3. 此段顺古译为:五蕴是胜义有,人我众生山河大地等非胜义有、是世俗有。世俗有由心构获安立所得,世俗有虽仗托胜义有而非即是胜义有,世俗有与‘有自性法’不相应故。]

[VIII §32] 总结

以耳识心路过程跟随话语的声音,再依靠随后生起的意门(心路过程)所构想1的概念,话语的意思得以被理解。当知这些概念是由世间共许所形成的2

[ 汉译按

  1. 构想:英conceive。因为 耳门随起意门心路过程 再造(reproduce)了 所缘。译为“领受”极易导致“概念所缘 不是 耳门随起意门心路过程 主观构想/再造所变现,而是客观存在”的根本性误解,这种根本性误解 会让人更逮不住南传的根本理路。此处所依据的义理详见IV§12之导读。
  2. 由世间共许所形成:lokasaṅketanimmitā,英fashioned by worldly convention。此处convention应取其“共同约定/共同许可”之义。nimmitā所造作的。]

[3四究竟]

[ I §2 ] 四究竟实有

此中说包含于阿毗达摩中的义,从究竟实有的见地上来说共有四:心、心所、色和涅槃。

导读

从究竟实有的见地:根据阿毗达摩的哲学,有2种实有:世俗实有和究竟实有。世俗实有是平常的概念(paññatti)1的所指对象 以及 世俗的表达方式(vohāra)[沟通/话语方式]。世俗实有包括众生、人、男人、女人、畜生 以及 貌似稳定持续的对象,我们那未被分析的世界图景 正是由 这些貌似恒常的所缘 组成的。依据阿毗达摩,[众生等]这些概念不具有究竟的真实性,因为这些概念所标示的对象,不是作为“不可化约的实有”而凭其自身的资格而存在。这些概念所标示的对象 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的、不真实的,这些概念所标示的对象是‘心之构建(parikappanā2’的产物,不是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实有。

反之,究竟实有是 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sabhāva)而存在的诸法。万有的‘最终的、不可再化约的’诸构成要素,由正确地分析体验而得到的 诸究竟实有,这些即是诸法。这些“存在”不容再化约或分解,本身已是分析的最终项,是种种复杂体验的真正成分。因此它们被称为paramattha[古译“胜义”],其中parama=究竟的、最高的、最终的; attha=真实有、事物。

不但从本源论的角度,诸究竟实有是终极的存在,而且从认识论的角度,诸究竟实有是“正智”的最终所缘。如同可以从芝麻提炼出油,也可以从世俗实有中提炼出究竟实有。例如:“众生”“男人”“女人”等概念所指称的是 貌似具有不可化约的终极独一性 的事物;然而当以阿毗达摩作分析工具 而明智地调查这些事物时,我们发现 这些事物不具有 它们的概念所暗示的 终极性,而只是作为‘某种无常的组合物’的世俗实有,由名色过程聚集组合而成。如此以般若仔细观察世俗实有,最终我们达至诸客观实有。此 诸客观实有 藏在心的种种概念构建的背后,此诸客观实有也即是诸法,诸法‘任持自性[maintain their intrinsic natures]’,与心的构建功能无关。此诸客观实有正是阿毗达摩所说的诸究竟实有。

虽然诸究竟实有是作为万物的诸具体本质而存在,但是它们太微细深奥了,以至于缺乏佛法训练的凡夫不能亲见诸究竟实有。这样的凡夫看不见诸究竟实有是因为诸概念遮蔽了他的心,是诸概念把‘真实有’伪装成了世俗的显现。唯有运用如理作意和般若的人能看穿诸概念,而取究竟实有作为他的智的所缘。所以说,诸究竟实有是属于究竟智或最上智的领域3

共有四:在诸经中,佛陀通常把“众生”或“个人”分析成5类究竟实有,即色受想行识。在阿毗达摩中,究竟实有被分析成如正文所述的4个范畴。心、心所和色构成了一切有缘的[有为的]真实有,经教法的5蕴符合这3类范畴。识蕴(viññāṇa)在此列为心(citta);“心”此字通常是用于代表基于其相应心所而得以分门别类的诸识。在论教方面,五蕴的中间三蕴(受、想、行)则被列入心所(cetasika)之内;心所与识同生,执行种种不同的作用。在阿毗达摩所列出的52心所当中,受蕴与想蕴各是一种心所;行蕴(saṅkhārakkhandha)则再分为50种心所。而色蕴则当然是相等于阿毗达摩里的28色。

除了这3种有为的究竟实有之外,还有第4种究竟实有,它属于无为。这不包括在五蕴之内的究竟实有 即是涅槃(nibbāna):永脱 诸有为法的苦性 之法。如是,在阿毗达摩里一共有四种究竟实有:心、心所、色、涅槃。

[ 汉译按

1.概念:paññatti,古译“假名施设”。

2.心之构建(parikappanā ):英mental construction,对应的梵文是parikalpanā,玄奘译为“遍计”。]

[VII§1导读]

72种实有:4种究竟实有 可以被分析为 72种截然不同的“实存[entities]”(vatthudhammā大地法1),也就是‘有自性(sabhāva)2法’。

①心。虽然被划分为89种类型,但却是一种实有,因为一切心都具有同一自性——了别所缘;

②52心所。每一种心所都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究竟实有,因为每一种心所都拥有它自己的个别自性;

③18具体所成色3。基于相同的原因4,每一种具体所成色被算作是一种个别实有;

④涅槃。本质上是一种,算作一种个别实有。

虽然10种 非具体所成色 在究竟实有的名目下被解说,但这10种 非具体所成色 不是具体存在,因为它们没有自性,所以不进入观智的所缘范围。

[ 汉译按

1. vatthudhammā大地法: PEG对 vatthu 的解释是:(1) land,ground大地;(2) basis,physical basis,organ[识所依]根;(3) herat-basis=hadayavatthu 心所依;(4) object所缘;(5) instance,example实例;(6) story故事。因此译为“大地法”。有关“究竟实有的、有自性的大地法”的说法应该早在铜牒部和说一切有部分裂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末学想要提醒的是:南传的“大地法”不存在于时间背景之中,说一切有部的“大地法”则是存在于“三世(时间)实有”的前提之下。南传与有部最根本的差别是“时间假有、法体非恒”,南传与大乘最根本的差别是“诸大地法各有自性故是究竟(不可化约为‘大一’)”。

2.自性(sabhāva):对于理解佛教南北各部的义理而言,这个词太关键了,详见附录一。

3.具体所成色:nipphannarūpa;英concretely produced matter。Bhikkhu Ñāṇamoli解释nipphannarūpa的字面意思是“produced matter所成色”,Bhikkhu Bodhi此处意译为“concretely produced matter具体所成色”,即直接‘由具体的诸缘所生成’的色法。‘具体的诸缘’是指业或心或时节或食。非具体所成色(anipphannarūpa)是指既不是以业或心为缘而生成,也不是以时节或食为缘而生成,而是‘具体所成色’的属性,比如色集、色老性等。此外还有所谓 “parinipphannarūpa完全所成色” “aparinipphannarūpa不完全所成色”。同时满足①‘具体所成’和②‘有自性’两个条件才是‘完全所成’,缺任何一个就是‘不完全所成’,比如涅槃缺①、灭尽等至缺②,所以涅槃和灭尽等至都是‘不完全所成’;两个都缺(比如虚空元素[界])也是‘不完全所成’。详见附录一。 水野弘元将“具体所成色” “非具体所成色”译为“完成色”“不完成色”,是错误的。

4.基于相同的原因:因为每一种具体所成色都拥有它自己的个别自性。]

[3.1心]

[I§3导读]

心:巴利文citta是源自动词词根citi(认识/了知)。诸论师以3种方式定义citta:造作者[施动者]、工具、活动。作为造作者,心是识知所缘者;作为工具,相应诸心所借助心来识知所缘;作为活动,心仅仅只是识知所缘的过程本身。

“纯粹的活动”这话是3种定义中最贴切的,也即是从根本上讲,citta心是认识或了知一个所缘的一种活动或过程。除了认知活动之外,心既不是一种认知活动的造作者,也不是一种本身具有真实实体的工具。之所以给出“造作者”和“工具”这2种说法来定义心,是为了反驳这样的谬见:恒常的本我或自我正是认知的造作者和工具;同时给出这3种定义,就能够指明:不是一个自我在造作认知的活动,而是认知活动就是citta心。此citta心正是认知活动本身,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并且此认知活动是无常的、以生灭为特征。

为了阐明任一究竟实有的本性,巴利注疏提议采用可以划定其界限的四支定义法。四支即是①特性1,也即是‘彼相中最重要的质2’;②作用(rasa亦作味),执行一个具体功能(kicca)或达成一个目的(sampatti);③现起(paccupaṭṭhāna),它在[观行者]的体验中呈现自身的方式;④近因(padaṭṭhāna),它所依赖的主要的缘。

citta心而言,它的特性是‘对所缘的了知(vijānana)’;它的作用是作为诸心所的前导者(pubbaṅgama)率领诸心所,而且它总是被诸心所所伴随;它的现起是在禅修者的体验中显现为‘诸过程的一股相续(sandhāna)’;它的近因是名色,因为心不能在毫无心所与色的情况下单独生起。

citta心只有一个特性,即识知一个所缘;在心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现起中,此特性保持不变。尽管如此,阿毗达摩把心分成89或121种类型,[兹繁从略]

******

基于心的 “jāti生”,可以将心分为4类:不善、善、异熟和唯作3。不善心是 与痴相应的心、或与贪和痴相应的心、或与嗔和痴相应的心,此类心被称为不善是因为 它们在心理上不健康、在道德上应受指责、以及会带来痛苦的果报。善心是与无贪、无嗔、无痴相应的心,此类心在心理上是健康的、在道德上无可指责、以及会带来快乐的果报。

善心和不善心构成了kamma业——意志行为。通过业的成熟而生起的诸心(cittas)或者说 识的诸样态,称为“vipāka异熟”。异熟心与善心不善心都不同,异熟心是善业的果报或不善业的果报。应知此处的业与果报都是名法,业是与善不善心相应的思心所,业的果报是体验业之成熟的其它诸心。

根据jāti的分类原则,第4种心称为唯作(kiriyakriyā)。此类心既不是业也不是异熟,它虽涉及(心的)活动,但此活动在业上是无记的,所以此活动没有能力产生业的异熟。

异熟心与唯作心两者皆无所谓善不善,它们被归为“abyākata无记”,也即是此类心不能被记为善或不善。

[ 汉译按

  1. 特性:lakkhaṇa,PED、PEG和BD都是译为character,但是水野弘元在他的巴利语词典中将lakkhaṇa译为“相”或“特相”,后来的汉译者都依此而行;这就混淆于“现起”,而且导致多处语句读不通;尤其是导致‘salakkhaṇarūpa有真实特性色’跟着被译为‘有相色’,如此一来,‘无真实特性色’(如虚空元素[界]、表色等)岂不成了“无相色”?!只能说涅槃无相,哪能说色法无相。再有,既然涅槃的现起是无相,那还怎么好说涅槃的“相(lakkhaṇa)”是寂静呢?(色界四禅是寂静而非无相,所以不能说寂静就是无相)

水野弘元将lakkhaṇa译为“相”根据的是其对应的梵语lakśaṇa 的古汉译,中国古代大乘译师们将梵语lakśaṇa 译为“相”,这是与大乘的理论体系相适应的,把大乘语境下的词义直接照搬塞到南传的语境之中就会有许多龃龉。其实lakkhaṇa在南传中的意思比较接近于sabhāva自性,而不接近于nimitta相,《Atthasālinī法聚论注》说:“正是如是和如是诸法的自性或共性被称为它们的lakkhaṇa(Dhs-a63)”。英语系的巴利学者们极少懂古汉译,只依巴利语境而译为character;因此末学认为将lakkhaṇa译为“特性”才能与南传的义理相适应。

  1. 彼相中最重要的质:英The sailent quality in the phemomenon。如果将lakkhaṇa译为“相”,此句就成了“相是彼相中最重要的质”,读不通。 ]

[I§26~§28导读]

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āni):出世间心是“超越”(uttara)由五取蕴组成的世间(loka)之心。此心导向脱离生死轮回(saṃsāra),及证入涅槃(Nibbāna):苦的止息。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这些心属于证悟的四个层次:一、须陀洹(入流);二、斯陀含(一还);三、阿那含(不还);四、阿罗汉。每一层次皆有两种心:道心(maggacitta)与果心(phalacitta)。一切出世间心所缘取的都是无为终极元素[界],即:涅槃。但依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别为道心与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永拔(或永薄)诸烦恼;果心的作用则是体验由对应的道心带来的不同程度的解脱。道心是善心;果心则是异熟心。

每一道心皆只生起一次,且只维持一心识剎那;它不能重复地出现于已证悟该道者的心流里。起初,对应的果心在‘道心刹那’之后无间地生起,并只持续两三个心识剎那。接下来,果心可以重复地生起,经过修习,可以使果心在称为“果等至(phalasamāpatti)”的出世间等持中绵延许多心识剎那。

诸道与诸果是通过修习毗婆舍那(vipassanābhāvanā)而证得。这种禅法涉及提升慧(paññā)机能根。通过持续地观照名法与色法的生灭,禅修者得以知见它们的无常、苦、无我的真实特性。当这些观智完全成熟时,它们即会导致道心与果心生起。

须陀洹道心(sotāpatti-maggacitta):进入趣向解脱的不退转之道是为入流,而体验此道之心则名为入流道心或须陀洹道心。“流”(sota,音译:须陀)即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三摩地。如恒河之水不断地从喜玛拉雅山流向海洋,出世间圣八正道亦从正见之生起不断地流向证悟涅槃。

虽然八正道也能在具备德行的凡夫的世间善心中生起,但它们的结果却还未肯定,因为凡夫的性格还有可能会改变,而舍弃正法。但对于已达到入流的圣弟子,这些道分的终点已肯定,必定会有如河水之流般趣向涅槃。

须陀洹道心的作用是永断首三结:一、身见或我见[邪见结];二、对三宝的怀疑[疑结];三、执着地相信实行仪式能够趣向解脱[戒禁取结]。它也永断了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低于人道之处(即:四恶道)的贪瞋痴。……。1 已证得入流者肯定会在最多七世的时间内证得最终的解脱,而且肯定不会投生至任何恶道。

斯陀含道心(sakadāgāmi-maggacitta):此心是与八圣道相应而属于一还界之心。此心没有断除任何“结”,但灭除了较粗的欲贪[对欲乐的贪求]与瞋恚。已达到此境者最多只会再回到人间一次即证得最终的解脱。

阿那含道心(anāgāmi-maggacitta):已证得第三道者将不会再次投生到欲界。若这类人在今世不能证得阿罗汉果,他即会在来世投生到色界天,以及在其地证得最终的解脱。阿那含(不还)道心永断了欲贪与瞋恚二结,……。

阿罗汉道心(arahatta-maggacitta):阿罗汉是已完全解脱者;他已“破除(hata)”烦恼“敌(ari)”。阿罗汉道心直接导致阿罗汉的圆满解脱。此心彻底断除了五个微细“结2”,即:对色界生命之欲求[色贪结]、对无色界生命之欲求[无色贪结]、我慢、掉举、无明。……。

果心(phalacitta):每一个道心都会自动导致其对应的果心 于同一心路过程内 在道心之后无间继起。过后,当圣弟子进入果等至时,果心即会连续地生起许多次。如前所述,果心是属于异熟心(vipākacitta)。应注意:没有出世间唯作心3。因为阿罗汉入果等至时所生起的心属于异熟心,此异熟心是“出世间‘道’”之异熟。

[ 汉译按

        1. 本节内容是从《概要精解》译文拷贝粘贴而来,逐句校对后更改了部分词句,并删去了有关89心的句子,删去的句子用……标示。
        2. 结:本书英文本VII§10:“根据经教法,十种结是:一、欲贪结;二、色贪结;三、无色贪结;四、瞋恚结;五、我慢结;六、邪见结;七、戒禁取结;八、疑结;九、掉举结;十、无明结。”又Vism底本683页云:“此中,色贪、无色贪、我慢、掉举、无明五种,因为是生于上[二界]的诸蕴等的结,故称上分结;欲贪、瞋恚、邪见、戒禁取、疑五种,因为是生于下[欲界]的诸蕴等的结,故称下分结”。]

[I§30~§31导读]

所有禅修者都要由修慧(paññā)才能证出世间诸道和诸果;此慧即是对无常、苦、无我三种特性的彻观。然而,禅修者们因其samādhi专注力深度之不同 而分成两类:不以禅那为基础而修习观禅者名为“纯观行者(sukkhavipassaka1”。当这种人达到道与果时,其道心和果心相当于初禅的[专注力]层次。

对于以禅那为基础而修习观禅者,当达到道与果时,其道心和果心相当于他们证道之前所得禅那的层次。对于 是什么因素决定道心和果心属于哪一个禅那层次 的问题,古代诸师有不同的见解。有一派认为 决定因素是“基础禅那(pādakajjhāna)”,也就是在修‘以出世间道为顶点的观’之前,作为令心专注的基础 之禅那。第二派认为 道心属于哪一个禅那层次取决于 作为观智所缘的禅那,即所谓的“所把握之禅那”或“所调查之禅那(sammasitajjhāna)”。第三派则认为,当禅修者已熟练于某些禅那时,他可依自己的意愿或倾向(ajjhāsaya[意乐]),而决定该道属于那一个禅那层次。

然而,无论是采纳哪一种见解,亦不论是纯观行者还是止观行者,一切道心与果心 都被看成是禅那心。如此认为是因为 它们有如世间禅那一般,完全沉浸于所缘地 无间凝视所缘,亦由于 它们的禅支之强度与对应的世间禅那相等。道果出世间禅那 与 世间禅那 有四大不同。一、世间禅那的所缘是某种概念,如:遍相;出世间禅那 的所缘则是涅槃,即:无为的真实有。二、世间禅那 只是暂时镇伏烦恼,所以诸烦恼还是潜伏性地存在;“道”的出世间禅那 则彻底根除诸烦恼,令它们不会再生起。三、世间禅那 能导致投生到色界天,因而维持了生死轮回;“道”的出世间禅那 则斩断 把人绑定于轮回的 诸结,因而解脱生死轮回。四、在 世间禅那 里,‘慧’的作用比‘三摩地’次要;在 出世间禅那 里,‘慧’与‘三摩地’则很好地平衡:‘三摩地’把心固定于无为元素,而‘慧’则彻悟四圣谛之深义。

根据其禅支的分布,道心与果心可依五禅的层次分类。所以除了把出世间心列为四道四果八心,亦可依照它们发生于不同的禅那层次,而把每个道心与果心分别为五种。如此分别之下,八出世间心则成四十心。

[ 汉译按

1.纯观行者(sukkhavipassaka):又名纯观乘者、观乘者。《Puggalapaññatti人施设论四之诵》说:“在此,有一类人 得 出世间道或果,但未得 与色俱行 或 与无色俱行的等至。如是为 得增上慧法观 而未得 内心止 者”(pugg61,台湾原始佛教学院护法尊者汉译本第101页)。 《究竟宝函》(Vism-mhṭ)说:“止乘者依奢摩它门而修观;然而,观乘者不依靠奢摩它,因此说纯观乘者,意思是‘以 不与奢摩它修行混杂的内观 作为车乘的人’”。《sārasaṅgaha真髓辑录》说:“所谓心清净,就止乘者而言,是八等至与近行三摩地;就观乘者而言,只是近行三摩地而已,或若无近行三摩地时,则是刹那三摩地”。]

[3.2心所]

[ II §1] 序文

与心同生亦同灭,所缘所依皆相同,

心相应法五十二,其等称为心所法。

导读

心相应法(cetoyuttà dhammà):诸心所cetasika是与citta心无间同生的名法,在整个认知活动中,诸心所通过执行更专门的认知功能来协助心。没有心,诸心所不能生起,心也不能脱离心所而单独生起;因为诸心所在协助认知所缘时,要依靠作为主要认知要素的citta心。心与心所之间的关系就有如皇帝与大臣。虽说“皇上来了”,但皇帝是不会单独来的,而总是有随从陪伴。同样地,每当心生起时,它决不会单独生起,而必定有心所陪伴。

与心同生亦同灭:第一首颂文以 4种一切心所的共通特性 来定义心所:

①与心同生;②与心同灭;③与心同一所缘;④与心同一所依。

这4种特性阐明了心与心所的关系。如果只说“同生”,那么与心同生的心生色法和业生色法也会被错误地定义为心所。然而这些色法并非全都与同生的心在同一时刻灭去,而是大多会经历17个心识剎那[之后才灭去]。所以,为了把它们除外,故举出“同灭”之特性。

再者,有两种色法──身表和语表──与心同生同灭。然而这两种色法不能缘取所缘;这就将色法与名法(心与心所)区别开来。一切名法都会体验到所缘,同生的心与心所体验同一所缘,但色法则完全不能体验任何所缘。因此给出第三种特性:同一所缘。

最后,在有色蕴的欲界和色界里,心与心所拥有同一个所依色,即五根之一或心所依。这是心所的第四种特性。

[3.2.1] 13共它心所

[II§2] 7遍一切心心所

如何?1、触;2、受;3、想;4、思;5、一境性;6、名命根;7、作意:这7心所名为遍一切心心所。

导读

52心所:阿毗达摩所分析的52心所可分为四大类(见表2-1):

7遍一切心心所;6杂心所;14不善心所;25美心所。

表2-1:52心所

十三共它心所 七遍一切心 (1) 触 二十五美心所 十九遍一切美心 (28) 信
(2) 受 (29) 念
(3) 想 (30) 惭
(4) 思 (31) 愧
(5) 一境性 (32) 无贪
(6) 名命根 (33) 无瞋
(7) 作意 (34) 中舍性
六杂 (8) 寻 (35) 身轻安
(9) 伺 (36) 心轻安
(10) 胜解 (37) 身轻快性
(11) 精进 (38) 心轻快性
(12) 喜 (39) 身柔软性
(13) 欲 (40) 心柔软性
十四不善心所

遍一切

不善心

(14) 痴 (41) 身适业性
(15) 无惭 (42) 心适业性
(16) 无愧 (43) 身练达性
(17) 掉举 (44) 心练达性
十杂不善心 (18) 贪 (45) 身正直性
(19) 邪见 (46) 心正直性
(20) 慢 三离 (47) 正语
(21) 瞋 (48) 正业
(22) 嫉 (49) 正命
(23) 悭 二无量 (50) 悲悯
(24) 后悔[恶作] (51) 随喜
(25) 昏沉 一无痴 (52) 慧机能根
(26) 睡眠
(27) 疑

共它 心所(aññasamānacetasika):首两组心所──7遍一切心心所和6杂心所──统称为aññasamāna,此巴利短语意译为“通于善恶无记”,直译的意思是“与它相共1”。对于美心来说,不美心是“其它(añña)”;对于不美心来说,美心是“其它”。这13心所美心与不美心“都有(samāna共有)”,其它心所(尤其是相应的hetu根因)赋予心什么样的道德属性,这13心所也就对应地成为什么样的道德属性。在诸善心里这13心所即是善;在诸不善心里这13心所即是不善;在诸无记心里这13心所即是无记。正因为如此,这13心所称为“与它相共”,也就是在善恶无记性上是可变的。

遍一切心(sabbacittasādhāraṇa):7 遍一切心 心所是“一切心(sabbacitta)”“皆有(sādhāraṇa)”。7 遍一切心 心所 执行最基础和必不可少的那些认知作用,没有这些认知功能,发觉到一个所缘就是根本不可能的。

1、触(phassa):巴利文phassa源自动词phussati,意为“去碰”,但不应把触理解为仅仅只是所缘对色根的物理冲击。触是一个心所,心借助它来与已生起的所缘相“接触”,从而启动整个认知活动。用巴利注疏中的四支定义法的术语来说,触的特性是“接触”;作用是碰撞,因为它导致心和所缘相撞;现起是识、根、所缘三者并存;近因是一个已被注意到的所缘境。

2、受(vedanā):受是感受所缘的心所,受心所是体验所缘的那种情感模式。巴利文vedanā并不是指感情(感情是包含许多不同心所的复杂现象),而只是指一个体验的情感属性是乐、是苦、还是舍。受的特性是“被感受”;作用是体验或享用所缘可贪的面向;现起是诸相应心所的享受2;近因是轻安【注疏是这么说的。但似乎只有‘修三摩地时生起的悦受’之近因才是轻安。依据“以‘触’为缘,有‘受’”的原则,‘受’的更一般性的近因是‘触’。其实此处对‘受’的论述是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受’而言的。III§2-4和导读对‘受’的所有类型进行了更全面的论述。】其它诸心所仅仅衍生性地体验所缘,但受则直接地、完全地体验所缘。关于这一点,其它诸心所就好比是皇帝的厨师,在准备御膳时,厨师只能稍稍尝尝盐头;‘受’则好比是尽情享用御膳的皇帝本人。

3、想(saññā):想的特性是看出所缘的诸特质。作用是 制造一个‘相’作为再次看出“这是相同的”之助缘;或者说,想的作用是 认出之前已被知觉过的[所缘]。现起是 借助先前已捕获的诸特征 来理解所缘的含义3。近因是 如所显现的所缘。‘想的进行’可以比喻为:木匠通过自己在每一根木料上已作的标记,而认出它们的种类。

4、思4cetanā):巴利文cetanācitta是源自同一词根。此心所 关注的是“实现期望的结果”,也就是,认知的‘意动的或意志力的’方面。注疏的解释是:cetanā组织相应诸心所对所缘采取行动。其特性是主动的状态;作用是累积(业);现起是协调;近因是相应诸法。如同一位大师兄,既自己背诵功课,也令其他师弟们背诵功课;当思在自己的所缘上尽力时,它也令相应诸法执行各自的功能。思是造业的最主要的心所,因为正是思决定了行为的善恶性质。

5、一境性(ekaggatā):这是心与所缘的一致性。虽然一境性作为禅那中的禅支时才变得显著,但阿毗达摩认为:在一切心里,即使是最低级的心,也有萌芽状态的心一致性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境性的功能是固定心于所缘。一境性的特性是不偏移或不散乱;作用是聚集或联合相应诸法;现起是平静;近因是乐。【注疏中说的现起与近因 貌似只适用于 已达至深度专注的一境性。】

6、名命根(jīvita):命根有两种,一是使相应诸名法有活力的名命根,一是使色法有活力的命根色。其中只有名命根是心所。其特性是维持相应诸名法;作用是令相应诸名法生起;现起是成立相应诸名法的现前;近因是所维持的诸名法。

7、作意(manasikāra):此巴利文直译为“使……在心中”。作意是令心注意到所缘的心所;因为此心所而使得所缘呈现于心。作意的特性是将相应诸名法导向(sāraṇa)所缘。作用是将诸相应法与所缘挂钩。现起是面对一个所缘。近因是所缘。作意有如船的舵,控制船的方向以朝向目的地;或有如马车夫,驾驭已驯服的马(也就是诸相应法)朝向目的地(所缘)。应分别作意与寻的不同:作意令诸心所转而朝向所缘,寻将诸心所施加在所缘上。作意在一切种类的心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识知要素;寻则是一种特定的识知因素,并非必不可少。

[ 汉译按

        1. 与它相共:英common to the other。“与它相共心所”“通一切心所”“通善恶无记心所”“道德属性可变心所”“共它心所”这5种译法末学都不满意,但是“通一切”的字面意思易混淆于“遍一切”,无奈只好勉强用“共它心所”的译名。
        2. 诸相应心所的享受:英the relishing of the associated mental factors或译为“享用诸相应心所”。
        3. 理解所缘的含义:英the interpreting of the object。此处依英本上下文义,取interpret(理解……的含义)之义。
        4. 思:英译为volition(意志力)。本书顺古译为“思”。]

[II§3] 6杂心所

1、寻;2、伺;3、胜解;4、精进;5、喜;6、欲;这6种名为杂心所。如是当知这13心所是“共它”。

导读

杂(pakiṇṇaka1本组的这6个心所与7遍一切心心所一样,在善恶无记性上是可变的,也就是由其它心所决定心的善恶无记性,此13心所只相应地承担彼善恶无记性。6杂心所与7遍一切心心所的差异是:6杂心所只出现于特定类型的心中,而非一切心皆有。

1、寻(vitakka):在讨论禅那时已介绍过寻,即五禅支的第一个。【见I §18~20Guide [ 兹译出如下:在诸经中,“vitakka寻”通常用来宽泛地指称念头/思考,但在阿毗达摩中,vitakka被用来精确地指称 令心攀登或导向所缘。犹如皇亲国戚可以将村夫引见入宫,vitakka 可以将心导向所缘。在禅修中,vitakka有抑制昏沉睡眠盖的特别作用。“vicāra伺”通常意为 “检视/审查”,然而在此则意为 持续地施加心于所缘。寻将心和其相应心所导向所缘,伺继续运用心于所缘。注疏以各种比喻来说明此二禅支的差别。寻有如一只鸟伸展翅膀起飞;伺则有如一只鸟张着翅膀在空中滑翔。寻有如一只蜜蜂扑向一朵花;伺则有如一只蜜蜂在一朵花上嗡嗡。寻有如用一只手把住一个晦暗的金属盘;伺则有如用手拭擦此盘。伺在禅那中暂时地抑制疑盖。]】

寻把心施加于所缘。其特性是把心导向所缘【或者说令心攀登[mount]所缘】;作用是敲击并摔打所缘;现起是把心导向所缘。虽然注疏里没有提及寻的近因,但应知所缘即是寻的近因。

通常寻只是简单地把心施加于所缘;然而以修习专注来培育寻,寻就能成为禅支。那时寻被称为“安止(appanā)”,即心被吸收进所缘。寻亦称为“思惟(saṅkappa)”,在严格意义上分为“邪思惟(micchāsaṅkappa)”与“正思惟(sammāsaṅkappa)”。后者是八正道的第二道分。

2、伺(vicāra):伺也是禅支之一,其特性是 从检视的意义上说继续按压所缘【或者说继续敲所缘(ārammaṇ’ānumajjana)】;作用是持续施加相应名法于所缘;现起是把相应名法锚系在所缘上;近因是所缘。

3、胜解(adhimokkha2巴利文adhimokkha直译为“纵心于所缘3”;因此意译为“决意” 或“坚决果断”。其特性是坚定地确信;作用是不再摸索探寻;现起是果断;近因是所确信之事。基于它对所缘不可动摇的决心,胜解被比喻为石柱。

4、精进(viriya):viriya[勤奋]是精力旺盛的状态或作用。其特性是支撑、奋力、堆砌;作用是支撑相应名法;现起是不倒塌;近因是紧迫感(saṃvega)或精进事,即任何能够激起精进之事。有如给一间老屋加上新柱以防其倒塌,或有如一支强悍的援军能令王师战胜敌军,精进能支持或支撑所有相应法不令退缩。

5、喜(pīti):在诸禅支中已有介绍,其特性是令欢喜(sampiyāyana);作用是令身心清新,或作用是狂喜震颤之弥漫渗透;现起是喜悦;近因是名色。

6、欲(chanda):chanda此处指行动欲(kattu-kāmatā),即实行某种行为或要达成某种结果。应区别此“chanda欲”与应受谴责的“贪欲(lobha)”和“淫欲(rāga)” 【诸经中也经常将chanda用作lobharāga的同义词,即chanda也被用来指应受谴责的欲望。当诸经说 为了舍断恶法所生之欲 和 为了获得善法所生之欲 时,也将chanda作为潜在的有利因素。】。lobharāga肯定是不善;但chanda则不定,当chanda与善心所相配合时,能够起 为达成良善目的的善欲 的作用。chanda的特性是欲行动;作用是寻找一个所缘;现起是需要一个所缘;即此所缘是其近因。chanda可比喻为把心之手伸向所缘。

[ 汉译按

杂(pakiṇṇaka):英occasional,牛津词典的解释是:adj. (of literary composition,speech,religious service.etc.)produced on or intended for a special occasion。(文章、演讲或宗教仪式等)在特别场合所作的,为特别场合所准备的。如此似乎也可译为 “别境”。但是北传所谓的“五别境心所”是必定同在的,如《大乘广五蕴论》云: “五是别境,此五一一于差别境辗转 决定性不相离,是中有一,必有一切。”而南传的6杂心所则非必定同在:在五门转向心和领受心中只生起‘寻’‘伺’‘胜解’,在意门转向心和确定心中只生起‘寻’‘伺’‘胜解’‘精进’,在结生心、死亡心、有分心、速行心和彼所缘心 中才6杂心所同在。此外南传的6杂心所中仅有 “胜解”和“欲”2个心所与北传的“五别境心所”相同。由于二者在性质上和在范围上都不相同,故不宜译为“6别境心所”。如若译为“6或然心所”,和其巴利文pakiṇṇaka的字面意思“种种的、杂多的、集锦”相差太远,故应译为“6杂心所”。

胜解(adhimokkha):adhi-可译为“胜”, -mokkha可译为“解”,故古译为“胜解”;可惜现代汉语读者难以对“胜解”一词望文得解。“胜解”意为“坚定地确信/确认”,故也可译作“定解”。在巴利三藏中也有将adhimokkha用作“坚决果断”之意的情况。

纵心于所缘:英the releaseing of the mind onto the object。疑此处英译有误。雷地西亚多对adhimokkha的解释是:字面的意思为心对所缘的疏离,这意味着心从 在“这是?”或“这不是?”两者间摇摆不定的状态 解脱。]

[3.2.2] 14不善心所

[II§4] 14不善心所(akusalacetasika

一、痴;二、无惭;三、无愧;四、掉举;五、贪;六、邪见;七、慢;八、瞋;九、嫉;十、悭;十一、后悔;十二、昏沉;十三、睡眠;以及十四、疑:这十四种名为不善心所。

导读

一、痴(moha):痴是无明(avijjā)的同义词。其特性是心盲目或无智(aññāṇa);作用是对所缘的真实本性无现观,或隐瞒所缘的真实本性;现起是无正智或心昏暗;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āra)。应知痴是一切不善法之根。

二、三、无惭(ahirika)与无愧(anottappa):无惭的特性是不厌恶身语恶行;无愧的特性是不害怕身语恶行。它们各自的作用都是造作恶行;现起都是于作恶不畏缩;无惭的近因是不尊重自己,无愧的近因是不尊重他人。【由于这两个不善心所与美心所惭和愧相对,若把它们互相对比,则能更全面地理解它们;见II§5】

四、掉举(uddhacca):特性是不安,如同水被风掀起浪;作用是令心不平稳,如风吹皱旗幡;现起是混乱;近因是作意不安之事。

五、贪(lobha):贪是第一个不善根,包括任何程度的私欲、渴望、眷恋和执取。其特性是紧紧抓住所缘;作用是黏著,如同肉黏著热锅;现起是不舍弃;近因是于导致束缚之法见有乐趣。

六、邪见(diṭṭhi):diṭṭhi此处意指错误地看见。其特性是不明智地(无正当理由地)判读事物的含义;作用是先入为主地臆断;现起是错误地判读或错误地相信;近因是不愿见圣者(ariya)等等。【因为见到圣者能令其听到真正的佛法,从而使邪见不能附著心。】

七、慢(māna):慢的特性是傲慢;作用是自我吹捧;现起是自负虚荣【Ketukamyata 直译为“欲令旌幡飞扬(来给自我打广告)”。】;近因是不与诸见相应的贪【因为‘慢’只生起于与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应知骄慢如同癫狂。

八、瞋(dosa):瞋是第二个不善根,包括任何种类、任何程度的反感、恶意、生气、烦躁、恼火和怨恨。其特性是凶恶残暴;作用是蔓延或烧掉其所依,也即是嗔在其中生起的身和心;现起是残害;近因是恼怒事(aghātavatthu1

九、嫉(issā):其特性是嫉妒他人的成功;作用是对他人的成功不满;现起是对他人的成功反感;近因是他人的成功。

十、悭(macchariya):其特性是隐藏自己已得或当得的利益;作用是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现起是躲避(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和吝啬或尖酸;近因是自己的成果。

十一、后悔2kukkucca):kukkucca是在做了错事之后焦虑不安或悔恨。其特性是事后懊悔;作用是对已做或未做之事感到痛苦;现起是悔恨;近因是已造之恶和未行之善。

十二、昏沉(thīna):昏沉是心的迟钝或昏暗。其特性是缺乏动力;作用是去除精进;现起是心下沉;近因是作意于无聊或困倦。

十三、睡眠(middha):睡眠是诸心所 有病的状态。其特性是不适业[笨重];作用是完全覆盖;现起是耷拉萎靡或低垂瞌睡;近因与昏沉相同。

昏沉与睡眠必定同时发生,且与精进对立。昏沉有如心的病;睡眠则有如心所的病。昏沉与睡眠是五盖之一,由‘寻心所’对治克服。

十四、疑(vicikicchā):在此疑是指修行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而言即是没有能力对佛法僧和实修生信心。其特性是怀疑;作用是起动摇;现起是犹豫不决及有多种立场;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 汉译按

1.恼怒事:九或十种恼怒事:

  1. 想到“过去他曾做了对我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
  2. 想到“现在他正在做对我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
  3. 想到“未来他将会做对我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
  4. 想到“过去他曾做了对我亲爱的人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
  5. 想到“现在他正在做对我亲爱的人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
  6. 想到“未来他将会做对我亲爱的人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
  7. 想到“过去他曾利益我的敌人”而感到生气。
  8. 想到“现在他正在利益我的敌人”而感到生气。
  9. 想到“未来他会利益我的敌人”而感到生气。
  10. 对不应生气之事感到生气,即无理之怒(aṭṭhānakopa)。(关于首九项,见《长部‧经卅三》)

无理之怒即毫无理由地生气。《殊胜义》里有提及瞋行者(dosacarita,性格易怒者):

  1. 想到“雨下得太多了”而感到生气。
  2. 想到“没有下雨”而感到生气。
  3. 想到“天气太热”而感到生气。
  4. 想到“天气不热”而感到生气。
  5. 想到“起风了”而感到生气。
  6. 想到“没起风”而感到生气。
  7. 由于不想扫地而对掉在地上的树叶感到生气。
  8. 由于风太强,使到自己不能整齐地穿袈裟,而感到生气。
  9. 由于不小心踢到树桩跌倒,而对它感到生气。

(本条内容拷贝粘贴自《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2. 后悔:古译“恶作”,即厌恶自己曾经所作的。但问题是“恶作”一词在戒律中是第6等罪(突吉罗),意为“恶劣的作为”,这就极易混淆,故不用古译。]

[3.2.3] 25美心所

[II§5] 19遍一切美心心所

一、信;二、念;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中舍性;八、身轻安;九、心轻安;十、身轻快性;十一、心轻快性;十二、身柔软性;十三、心柔软性;十四、身适业性;十五、心适业性;十六、身练达性;十七、心练达性;十八、身正直性;以及十九、心正直性:这19种名为遍一切美心心所。

导读

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sādhāraṇa):诸美心所可再分为四组。第一组是19个遍一切美心心所,是一定出现于一切美心的心所。其余3组美心所不是一切美心中必有的,而是不定的辅助物。

一、信(saddhā)第一个美心所是信,其特性是信仰或信任应当信之事(saddheyya vatthu)。作用是澄清,有如“净水宝珠”能令混浊的水变得清澈;或者作用是启程,如出发越渡洪流【对于完整的比喻1,见《弥兰王问》;亦引用于《殊胜义》巴:119~120页;英:157~158页。】现起是不迷糊,也就是净化心的杂染;或者现起是坚决果断。近因是当信之事,或听闻正法等等(四预流支【即: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二、念(sati):巴利文sati是从其本义“记忆”引申而来,作为心所的“念”是指心在当下、注意当下,而不是指有关过去之事的记忆功能。其特性是不摇晃,也就是不从所缘漂离【Apilāpana 也译为不摇晃,注疏将‘念’解释为保持心如石头般稳定,而不是任由心如水中的南瓜般浮动。】;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现起是守护或面朝所缘境的状态;近因是强而有力的想(thirasaññā)或四念处。

三、四、惭(hiri)与愧(ottappa):惭的特性是厌恶身语恶行,愧的特性是畏惧身语恶行;两者的作用都是不作恶;现起都是从恶行退缩;惭的近因是尊重自己,愧的近因是尊重他人。佛陀称此二法为世间的守护者,因为惭与愧防止不道德泛滥于世。

五、无贪(alobha):其特性是心于所缘无贪,或心不粘著所缘,有如水珠不黏著荷叶;作用是不去抓住[放开];现起是脱离。应知无贪并不只是贪之不存在,而是还有诸如慷慨施舍一类的善德之存在。

六、无瞋(adosa):其特性是不凶残或不对抗;作用是去除恼火或去除烧热;现起是随和。无瞋包括诸如慈爱、温和、友好、友谊等善德。

当无瞋作为慈(mettā)梵住而生起时,其特性是增进众生的福祉;作用是愿他们幸福;现起是去除恶意;近因是视众生为可爱。应分辨此慈爱和它的近敌,即:自私的爱。

七、中舍性(tatramajjhattatā):直译此心所的巴利文即是“位于中间”。这是upekkhā舍心的同义词,不是舍受,而是心平衡、无著与平等的态度。其特性是平衡心与心所;作用是防止过多或不足或去除偏袒;现起是中立。它是以心与心所中舍地旁观的状态,如马车夫袖手旁观平稳前进之马。

以众生为所缘的中捨性心所可以成为舍梵住。舍梵住在严格意义上无分别、无偏爱、无偏见地对待一切众生,平等地看待万物。不应混淆此舍与其近敌:由于无明而导致的 世俗心无分别。

接下来的12个遍一切美心心所是6对,每一对中的一个关于“名身(kāya)”,另一个适合于心(citta)。在此名身是指诸相应心所之集合,在“一团”的意义上称为“ 身”。

八、九、身轻安(kāyapassaddhi)与心轻安(citta- passaddhi):这两种轻安各自的特性是平静心所与心的不安(daratha);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安;现起是心所与心的安宁冷静;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烦躁的掉举与后悔。

……。2

[ 汉译按

1.完整的比喻译出如下:如在一条有许多鳄鱼、鬼怪、鲨鱼、夜叉等的大河两岸,各站着一大群胆小的人。一位英勇的战士来到河边,问道:“为何你们都站着不走?”他们答道:“由于太危险了,所以我们不敢渡河。”而他即拔出利剑说道:“不用怕,跟我来吧!”就驱除前来的鳄鱼等而渡过了河。如此他安全地把此岸的人群带过彼岸,也安全地把彼岸的人群带至此岸。所以信是前导,是人们布施、持戒、守布萨、修行的前提。由此而说:信的特性是净化与启发。(本条内容拷贝粘贴自《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2. 剩余的5对大意相同,兹繁未译。]

[II§6]三离心所(virati cetasika

一、正语;二、正业;三、正命:这三种名为“离”。

导读

离:这三种属于美心所的离是刻意远离语言、行动与[糊口活命之]事业上的恶行。对于世间心,只有当有机会造恶,而刻意克制自己不犯时,离心所才会运作。在没有造恶机会的情况之下不造恶,那并不是“离”,而是纯净的戒行(sīla)。

诸论师把“离”分别为三种:①自然离;②持戒离;③正断离。

①自然离(sampattavirati)是由于顾及自己的社会地位、年纪、教育程度等等,而在有机会造恶时不造恶。例如出于被捉到时于自己的名誉有损的考虑而不偷盗。

②持戒离(samādānavirati)是由于持了戒而不造恶。例如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服用麻醉品。

③正断离(samucchedavirati)是与出世间道心相应的“离”,它完全根除了造恶的倾向。

文中所说的“离”包括了三种心所:正语、正业、正命。

一、正语(sammāvācā):正语是刻意远离恶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无意义的废话]。

二、正业(sammākammanta):正业是刻意远离身恶行:杀生、偷盗、邪淫。

三、正命(sammā-ājīva):正命是刻意远离邪活命,如:买卖毒品、麻醉品、武器、奴隶、以及供屠宰的动物。

此三离各自的特性是不犯语恶行、身恶行、邪活命;作用是从诸恶行退缩;现起是远离如是恶行;近因是信、惭、愧、知足等等。它们应被看作是心对恶行的厌恶。

[II§7]:二无量(appamaññā

一、悲悯;二、随喜:这两种名为无量。

导读

无量:有四种对众生的态度称为无量,因为以一切众生为所缘而修习它们,所以它们的范围是潜在性地无量无边的。此四无量心是慈爱、悲悯、随喜、中捨。它们又名为四梵住1brahmavihāra)。

虽然四无量心都是对待众生的理想态度,但只有悲悯与随喜两者被列入无量心所当中。这是因为慈爱是无瞋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而中捨则是中捨性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无瞋并不一定会呈现为慈爱,而是也能以其它方式呈现。但当慈爱生起于心中时,它一定是无瞋心所。平等对待众生的中捨无量心与中舍性心所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四无量心中的悲悯和随喜是凭其自身的资格而作为心所,不是作为其它诸心所的显现方式。而无嗔和中捨性此二心所遍于一切美心都有,唯有当个别地强化训练此二心所时,它们才能成为“无量心”。

一、悲悯(karuṇā):其特性是推动拔除他人的痛苦;作用是不忍见他人之苦;现起是不残忍;近因是见到被痛苦淹没的众生是如此地无助。当能去除残忍时此悲悯即已成功,若导致悲伤则已失败。

二、随喜(muditā):其特性是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作用是不妒嫉他人的成功;现起是去除厌恶(他人的成功);近因是见到他人的成功。当能去除厌恶时此随喜即已成功,若导致兴高采烈则已失败。

[ 汉译按

1.四梵住:北传古来译为“慈悲喜舍” ,如此“随喜(appreciative joy,赞赏之喜)”就讹略为“喜”,而混淆于五禅支中的“喜”;“随喜”属于25美心所之一,“喜”则属于6杂心所之一,二者的巴利文发音也完全不同。]

[II§8]一无痴(amoha

连同此慧机能根,当知这25种为美心所。

导读

慧机能根(paññindriya):巴利文paññā是慧,或如实知见诸法。在此称它为机能根是因为 对于如实知见诸法它起了支配性的作用。在阿毗达摩里,慧(paññā)、智(ñāṇa)、无痴(amoha)三者是同义词。慧的特性是“依其自性而看透诸法(yathā sabhāva paṭivedha1”;作用是如油灯一般照亮所缘境;现起是不昏乱糊涂;近因是如理作意2

[ 汉译按

  1. 依其自性而看透诸法(yathā sabhāva paṭivedha):水野弘元解释paṭivedha为“贯穿,贯通,通达”,这应当是根据对应梵文的古汉译;PEG对paṭivedha的解释是“penetration透视,piercing刺破”;BD对paṭivedha的解释是“亲证而非仅仅从文字上知解,或实修它而非理论上研究。” “贯穿/贯通”的字面意思就是“刺破”,“通达”的字面意思是“穿通到达”,就此来说古汉译是正确的;不幸的是,在汉语佛学后来的演变中,“通达”被扭曲成“融会贯通、圆融无碍”之义,但paṭivedha并无此义,paṭivedha更强调“看破/看透”之义,所以末学将其译为“看透”。
  2. 近因是如理作意:《清净之道》第十四章、段七:“由于佛陀说有三摩地者能如实知见诸法,慧的近因是三摩地”;《殊胜义》英、页162:“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向导”。]

[3.3色]

[3.3.1]色之列举

[VI§2]简说:四大种与所造色

色法有两种,即:四大种和四大种所造色。这两者包含了十一类(色法)。

导读

色法有两种:阿毗达摩列举了28种色法,简要来说则可归纳为两大类,即:四大种和四大种所造色。四“大种(mahābhūta)”是地元素[界]、水元素[界]、火元素[界]与风元素[界]。这些是色法不可分离的基础成分;在它们的种种组合之下形成了小至极微,大至山岳的一切物质团。所造色(upādāya rūpa)是源自或依靠四大种而有;它们一共有24种。四大种可譬喻为大地,所造色则有如依靠大地而得以生长的树木。

所有28种色法可归纳于十一类。其中七类称为“具体所成色(nipphannarūpa)”,因为它们拥有自性,所以适合作为观智 随观和了悟 的所缘。其余四类色法在本性上较为抽象,因此称为“非具体所成色(anipphannarūpa)”。(见表6-1)

表6-1:28种色法

18种具体所成色 10种非具体所成色
(一)

大种色

1.地元素 (八)

界限色

19.虚空元素[界]
2.水元素 (九)

表色

20.身表
3.火元素 21.语表
4.风元素 (十)

变化色

22.色轻快性
(二)净色 5.眼净色 23.色柔软性
6.耳净色 24.色适业性

*加两种表色

7.鼻净色 (十一)

特性色

25.色集
8.舌净色 26.色相续
9.身净色 27.色老性
(三)行境色 10.眼所对色 28.色无常性
11.声
12.香
13.味 ( 触=地、

火、风三元素)

(四)

性色

14.女性色
15.男性色
(五)心色 16.心所依
(六)命色 17.命根色
(七)食色 18.段食

[食素]

[VI§3]详述:具体所成色

如何?

一、地元素[界]、水元素[界]、火元素[界]与风元素[界]名为大种色。

二、眼、耳、鼻、舌与身名为净色。

三、眼所对色1、声、香、味与触名为行境色,后者包含了除水元素[界]之外的3大种。

四、女性色与男性色名为性色。

五、心所依名为心色。

六、命根色名为命色。

七、段食名为食色。

如是这18种色法合为一组,(因为它们)是有自性色、有真实特性色、具体所成色、色色及 观智所解色。

导读

(一)大种色:四大种称为元素[界](dhātu),因为它们“任持自性(attano sabhāvaṃ dhārenti)”。称为地元素[界](paṭhavīdhātu)是因为它有如地一般,作为同时存在的诸色的支持或立足处。巴利文paṭhavī(地)是源自意为“扩展”或“散布”的词根,因此地元素[界]代表扩展的本质。地元素[界]的特性是坚性或软性;作用是作为(其它大种与所造色的)立足处;现起是接受;近因是其它3大种。坚性和软性是被触觉所体验到的地元素[界]的模式。

水元素[界](āpodhātu)使其它色法聚集在一起而避免它们散开。其特性是滴/淌[trickle]或渗出[ooze];作用是强化其它并存的诸色法;现起是把诸色团结或聚集在一起;近因是其它3大种。阿毗达摩认为,水元素[界]与其它3大种不一样,不能够被亲身感知,而只能间接地从观察到色法聚集在一起而得知。

火元素[界](tejodhātu)的特性是热;作用是令其它色法到期或成熟;现起是不断地提供柔软性;(近因是其它三元素[界])。火元素[界]被体验为热或冷。

风元素[界](vāyodhātu)是移动及压力的本质。其特性是膨胀(vitthambhana);作用是导致移动;现起是传送;近因是其它3大种。它被体验为可触知的压力。

总而言之,四大种由地元素[界]支持;由水元素[界]聚集;由火元素[界]维持;由风元素[界]膨胀。

(二)净色(pasādarūpa是五种分别存在于五种感知器官中的色法。应分辨净色与支持它们的五种粗显的感知器官。世俗所称的眼在阿毗达摩里则称为“混合眼(sasambhāra- cakkhu)”,是各种不同色法的组合。其中之一是眼净色(cakkhupasāda),它是位于视网膜里的净色,对光与颜色敏感,以及作为眼识的所依色与门。耳净色(sotapasāda)是在耳洞里:“在一个状如指套,长着许多褐色细毛之处”;它是对声音敏感的净色,以及作为耳识的所依色与门。鼻净色(ghānapasāda)位于鼻孔里,对气味敏感。舌净色(jivhāpasāda)散布于舌头上,对味道敏感。身净色(kāyapasāda)散布于全身,有如浸透棉花的液体一般;它对触觉敏感。

眼净色的特性是准备让“眼所对色[visible data]”冲击的四大种之净,或说 眼净色的特性是 出于色渴爱(rūpataṇhā,欲见色)而生的四大种之净;作用是取“眼所对色[visible datum]”为所缘;现起是作为眼识的所依;近因是 出于色渴爱而生的业生四大种。对耳、鼻、舌、身净色的特性等以此类推。

(三)行境色(gocararūpa是五根所对境,五根所对境是相应根识的所缘缘。当知触所缘是由地元素[界]、火元素[界]与风元素[界]三大种组成。根据阿毗达摩,水元素[界]作为聚集的本质,并不包括在触所缘之内。眼所对色等其它四种行境色是属于所造色。

总而言之,行境色的特性是冲击净色;作用是作为根识的所缘;现起是作为根识之境;近因是四大种。

(四)性色(bhāvarūpa有女性色与男性色两种。这两种色各自的特性是女性与男性。它们各自的作用是显示女性及男性;各自的现起是女与男的标志、特相、工作、方式之因。标志之因是身体结构;特相之因是女性特征或男性特征;工作之因是典型的女性职业或男性职业;方式之因是典型的女性气质或男性气质。

(五)心色(hadayarūpa):关于心所依(hadaya- vatthu),见III§20。心所依的特性是意元素[界]和意识元素[界]的色所依;作用是支持此二元素[界];现起是承载此二元素[界];依于心脏里的血,可以发现心色,心色受四大种所支助,以及由命根色所维持。

(六)命根色(jīvitindriya):它是与 属于7遍一切心心所的名命根 相对的色命根。“命”被称为“机能根”是因为它控制其所属之法。命根色的特性是在“住刹那”维持同在的色法;作用是使它们转起;现起是维持这些色法存在;近因是当被维持的四大种。

(七)段食(kabaḷīkārāhāra):其特性是粗大的可食物里的‘营养之本质(ojā2’;作用是维持色身;现起是使身体强壮;近因是‘营养之本质’所依的粗大食物。

这18种色法:至此所列举的18种色法都属于“有自性色(sabhāvarūpa)”,因为它们壹壹各有 截然不同的‘在所缘的意义上的本性’3,例如地元素[界]的坚性.etc;它们被称为“有真实特性色(salakkhaṇarūpa4”因为它们都有无常、苦、无我3种共性5;被称为“具体所成色(nipphannarūpa)”因为它们由业等诸缘直接所成;被称为“色色(rūparūpa)”因为它们拥有色法的本质特性,即遭受损坏;被称为“观智所解色(sammasanarūpa6”因为它们是观智随观[无常、苦、无我]3种共性的所缘。

[ 汉译按

  1. 眼所对色:英visible form(视觉形式)。下文中的visible data/datum(视觉依据)也译为“眼所对色”。但它们的巴利文都只是rūpa。rūpa有时指一切大种和所造,有时专指 所造色中的第1种行境色;为了避免混淆,在前一种情况下将rūpa译为“色”,在后一种情况下将rūpa特别意译为“眼所对色”。不译为 “颜色”,因为任何一种颜色都是“所知概念”而不属于18种具体所成色。
  2. 营养之本质(ojā):也可译为“食素”。注意段食不是馒头面条米饭等等,南传的段食是“细色”,属于“法所缘”;也就是前5识不能识知段食,唯有意识能识知段食。注意这与北传文献中对段食的定义不同。
  3. 截然不同的‘在所缘的意义上的本性’:南传说某一法“有自性”是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 而非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而言的。存在论以认识论为前提,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就有什么样的存在论,脱离了认识论的存在论不但在理论上是无效的假设,而且在实践上也无意义,无法用于指导实修。解脱的方法是根本扭转凡夫的认知模式,解脱的本质是认知模式的根本转化。佛法禅修的过程就是认知模式根本转变的过程,南传所谓十六观智无非就是在描述认知模式的各个转捩点。南传关注的重点是 为观智进展“标示道迹”,令实修毗钵舍那者有迹可循、不入歧途,所以南传的教理不是玄学思辨而是认识论及其实践(观智实修)。此句依字面义也可译为“因为它们壹壹各有 截然不同的客观本性”,但基于上述理由,末学不取此译。
  4. 有真实特性色(salakkhaṇarūpa):英matter possessing real characteristics。巴利文salakkhaṇarūpa的字面意思是“有特性色”。
  5. 3种共性:英thre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6. 观智所解色(sammasanarūpa):巴利文直译为“所确认色”。]

[VI§4]详述:非具体所成色

八、虚空元素[界]名为界限色。

九、身表与语表名为表色。

十、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及两种表色名为变化色。

十一、色集、色相续、色老性及色无常性名为特性色。在此,集与相续是指色法的生。

导读

非具体所成色:从第八至第十一组的色法被称为“非具体所成色(anipphannarūpa)”,因为它们不是由四种色法之因(见VI§9)直接造成,而只是具体所成色的形式或属性。

(八)、虚空元素[界](ākāsadhātu):阿毗达摩认为,虚空元素并不只是指几何空间,而是诸色聚之间的空隙,令人能够辨识它们为个别的个体。虚空元素的特性是区划色[聚]的界限;作用是显示色[聚]的边界;现起是色[聚]的诸界限 或 诸间隔和诸缝隙 的形态;近因是应被区划的色[聚]。

(九)表色(viññattirūpa):巴利文viññatti(表示/示意)是指把自己的思想、感受与态度表达给他人知道的方式。有两种表达的方式,即:身表(kāyaviññatti)及语表(vacīviññatti)。前者是在心生风元素[界]中的一种特定变化,心生风元素[界]导致身体 以表达自己的意图的方式 移动。后者是在心生地元素[界]中的一种特定变化,心生地元素[界]在话语中发出,由此表达意图。这两种都有显示意图的作用。它们各自的现起是身体移动之因及言语之因;各自的近因是心生风元素[界]与心生地元素[界]。

(十)变化色(vikārarūpa):这类色法是具体所成色的诸特定模式[行相]或现起。它包括了上述两种表色,以及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三种色法。

当中,色轻快性(rūpassa lahutā)的特性是不迟钝;作用是去除色法的沉重;现起是色法轻快地生起及变易;近因是轻快的色。

色柔软性(rūpassa mudutā)的特性是不僵硬;作用是去除色法的僵硬性;现起是不对抗身体的一切作业/动作;近因是柔软的色。

色适业性(rūpassa kammaññatā)的特性是适合身体作业的适业性;作用是去除不适业性;现起是不衰弱;近因是适业的色。

(十一)特性色(lakkhaṇarūpa):有4种。其中,集(upacaya1与相续(santati)都是指色法的“生(jāti)”。它们之间的差别是:色集是一股色相续流的第一次生起,即最初发起或建立色相续流;色相续是色法在同一股色相续流中不断地再生起。例如:在结生时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与心色十法聚的生起是色集,这些色聚在整个生命期中的生起是色相续。

色集的特性是开始建立;作用是令色法的诸实例首次显露;现起是发起或完成的状态;近因是所生之色。

色相续的特性是持续不断地生起;作用是锚系;现起是不间断;近因是当被锚系之色。

色老性(rūpassa jaratā)的特性是色法成熟或老化;作用是将诸色导向终结;现起是虽然还没消失但已失去新性;近因是正在衰老的色法。

色无常性(rūpassa aniccatā)的特性是色法完全破坏;作用是令色法消失;现起是色法离去;近因是即将完全破坏的色法。

[VI§5]:28种色

如是依据各自的特性,十一类色法可分别为28种色。如何(是28)?

大种色、净色、行境色、性色、心色、命根色与段食是18种具体所成色。

界限色(虚空元素)、表色、变化色与特性色是10种非具体所成色。如此一共有28种色。

……。

[ 汉译按

  1. 集(upacaya):英production。巴利语upacaya的字面意思是“积集”,常用来指 业 的 积集、累积;也有长老译为integration(集成),本书折衷译为“色集”。]

[3.3.2]色之分别

[VI§6]:一种

于此,一切色是一种,因为它们都是:无根因、有诸缘、有漏、有为、世间、属于欲界、无所缘、非当断。但是,依内与外.etc而言,色法成为多种。

导读

一切色是一种:一切色都是无‘根因’,因为它们不与善、不善或无记‘根因’相应,只有名法才会与‘根因’相应。一切色都是“有诸缘”,因为它们依靠四因[之一]生起(见VI§9)。色法是“有漏(sāsava)”1【此处前缀“sa带有”不是指“sampayutta相应/相关联”,而是指‘成为诸漏的一个所缘’的能力】,因为它可以成为四种漏的一个所缘(见VII§3[兹译出如下:直译巴利文āsava(漏)的意义是“流出之物”。该巴利文的字面意思是“从脓疮渗出来的脓”,或“已长期发酵的酒”。列为诸漏的烦恼被称为流出之物是因为它们就像‘流出来的脓’和‘已长期发酵的酒’。诸注疏说它们称为漏是因为它们流到最高的生存地,或者是因为它们流到更换种姓(gotrabhū)。在四漏当中,“欲漏”与“有漏”都是属于贪心所,前者是对欲乐之贪,后者是对‘后有[来生]’之贪。“邪见漏”是邪见心所;“无明漏”则是痴心所。])。一切色法是“有为”与“世间”,因为没有任何色法能够超越五取蕴的世间。一切色法是属于欲界:虽然在色界里也有色法,但色法依本性是属于欲界,因为它是欲贪2的所缘。色法是“无所缘”的,因为它不能像名法一样了知所缘。色法是“非当断”的,因为它不能像烦恼一般被四出世间道永断。

[ 汉译按

  1. 色法是“有漏(sāsava)”:意思是指色法有能力成为贪、痴、邪见3种烦恼心所的所缘。
  2. 欲贪:英sensual craving,即对欲乐的贪欲。此外还有对“有(存在)”的贪欲。]

[VI§7]:多种

如何?

五种净色名为内色,其余的是外色。

净色与心色六种名为所依色,其余的是非所依色。

净色与表色七种名为门色,其余的是非门色。

净色、性色与命根色八种名为 机能根 色,其余的是 非机能根 色。

粗色、近色与冲击色包含五净色与(七)行境色12种,其余的是细色、远色与非冲击色。

业生色是“所执取色”,其余的是“非所执取色”。

色处1是可见色,其余的是不可见色。

眼与耳不到达(其所缘),鼻、舌与身则到达(其所缘),这五种是取所缘色,其余的是不取所缘色。

眼所对色、香、味、食素(营养之本质)与四大种是八不分离色,其余的是可分离色。

导读

内(ajjhattika):在此“内”是专用来指作为名法之门的五净色。虽然其它种类的色法也能在身体里生起,但只有五净色被称为“内”。

所依(vatthu):见III§20。

门(dvāra):五净色是识知之门,即心与心所遭遇所缘的媒介。身表与语表是业之门,即造身业与语业的管道。

机能根(indriya2五净色称为机能根,因为它们在各自的范围里有控制力(indra)。它们每一种都在执行各自的看、听等作用时 控制与它们同时存在的色法。性色控制男性或女性特征和习性的显现。命根色控制同时存在的色法,就有如领港员控制船一般。

粗色、近色与冲击色:在此“粗”“近”“冲击”三词所指的并不是它们一般上的含义,而是指对于根识之转起有重要作用的色法,并且完全与所缘的尺寸大小和距离远近无关。这些色法有12种,即:5净色与7行境色,触所缘算是3种行境色,因为它是地、火及风3大种。

对于根识之生起没有直接贡献的诸色法称为细色、远色及不冲击色,同样地也与这些色法的尺寸大小和距离远近无关3

所执取(upādinna):18种业生色名为“所执取色”,因为它们是 被渴爱与邪见驱动而造下的业 的异熟。由除了业之外的因产生的色法名为“非所执取色”。然而,身体里的一切色法都笼统地称为“所执取色”,而无生命物的色法则称为“非所执取色”。当知与其它成对术语不一样,“所执取”“非所执取”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二分法,因为有9种业生色也能够依其它诸因而生起(见§14)。

眼与耳不到达(其所缘):根据阿毗达摩,眼与耳是不到达或不触碰(asampatta)其所缘的净色。若要眼与耳作为识的所依,其所缘必须没有与它们直接碰在一起。反之,其它三净色则直接碰触(sampatta)其所缘。

取所缘色:巴利文gocaraggāhika(取境)是用来譬喻作为识生起的所依的五净色。但五净色是色法,并不能真正的识知所缘。而其实是 依靠取所缘色而生起的根识 识知所缘。

不分离色:四大种与眼所对色、香、味及食素(营养)四种所造色合称为八不离色(avinibbhogarūpa),因为它们永远绑定在一起,并且存在于 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一切色所缘中。其它色法则非如此,所以称为可分离色。只拥有八不离色的色聚(kalāpa)名为“纯八法聚(suddhaṭṭhaka-kalāpa)”或“以食素为第八法的色聚(ojaṭṭhamaka-kalāpa)”。

[ 汉译按

  1. 色处:Rūpāyatanaṃ 英visible form base。这是指“十二处”中的色处。
  2. 机能根(indriya:PTS P-E dictionary的解释节译如下:

Indriya, (nt.中性) [Vedic indriya adj. only in meaning “belonging to Indra”;nt. strength, might (cp. inda), but in specific pāli sense “belonging to the ruler”, i. e. governing, ruling nt. governing, ruling or controlling principle在吠陀中意为形容词“属于因陀罗神的”;在巴利文中意为“属于主宰者的”,也就是掌控(中性)、统治或控制之理体] A. On term: Indriya is one of the most comprehensive & important categories of Buddhist psychological philosophy & ethics, meaning “controlling principle, directive force, élan, du/namis”作为佛教术语意为“控制之理体,导向力”, in the foll. applications在下述用法中: (a) with reference to sense-perceptibility “faculty, function”用来指称 与根门感知能力相关的“机能,作用”, often wrongly interpreted as “organ”常常被误译为“器官”; (b) w. ref. to objective aspects of form and matter “kind, characteristic, determinating principle, sign, mark” (cp. woman-hood, hood = Goth. haidus “kind, form”) 用来指称 行法和色法就所缘方面而言的“性,特性,决定性的理,相,表征”; (c) w. ref. to moods of sensation and (d) to moral powers or motives controlling action, “principle, controlling” force用来指称 ……道德性的“天理,……”; (e) w. ref. to cognition & insight “category” 用来指称认识和观照中的“种类”.

Bodhi Bhikkhu将巴利文hetu译为root(根),强调“使相应法稳定坚固”之义;将巴利文indriya译为faculty(机能),强调“特定的控制力或机能”之义;indriya巴梵相同,古汉译为“根”,如果顺古译,hetuindriya就都被译为“根”,在巴利语和英语中迥然有别的两个词在汉语中就混淆了。为了区别,末学将hetu译为“根因”,将indriya译为“机能根”,将mūla译为“根”或“根本”。

  1. 同样地也与这些色法的尺寸大小和距离远近无关:南传说的究竟色法无论粗细远近都与尺寸距离无关,因为南传的究竟色法不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空间只是所知概念、是心依托诸究竟法构想而成。注意这与北传所谓的“色法据方所”是不同的。]

[3.3.3]色之起源(rūpasamuṭṭhāna)

 

[VI§9]:四种起源

色法之起源方式有4种:业、心、火元素[界]与食。

[VI§14]:依起源分析

于此,心色与八根色是业生。两种表色只由心生。声是心生与火元素[界]所生。色轻快性(色柔软性与色适业性)三种是由火元素[界]、心与食所生。八不分离色与虚空元素[界]由四因所生。特性色则不从任何因而生。

导读

说话的声音是由心生,非说话的声音是由火元素生。色轻快性、色柔软性与色适业性三种是由适宜的气候、欢快的心与好食所生;不适宜的气候、沮丧的心与劣食则产生色法的沉重性、僵硬性与不适业性。虚空元素是位于由四种因所生的诸色聚之间的空隙,因此视之为由四因所派生。在下文会解释为何诸特性色并不是由任何因所生。

[VI§15]:总结

从业、心、火元素[界]与食所生的(色法)各有18、15、13与12种。

已说诸特性(色)并非由任何(因)所生,因为它们的自性只是由 所集.etc之特质 所构成。

……。

导读

18种业生色是八不离色、八根色、心色与虚空元素[界]。

15种心生色是八不离色、五变化色、声音与虚空元素。

13种火元素生色是八不离色、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声音与虚空元素。

12种食生色是八不离色、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与虚空元素。

依因的数目,28色可再如下地分类:

有一因的色法:八根色、心色及两种表色,一共有11种。

有二因的色法:声音,只有一种。

有三因的色法:色轻快性、色柔软性与色适业性,一共有3种。

有四因的色法:八不离色与虚空元素,一共有9种。

没有因的色法:特性色,一共有4种。

[3.3.4]聚的构成

[VI§16]:简说

由于同生、同灭、拥有同一个所依及同时转起而名为色聚的有21种。

导读

色法不会单独生起,必须组合成 色聚(rūpakalāpa)才能生起,而在此列举了21种色聚。有如一切心所拥有4种特性一般(见II§1),同一色聚内的色法也有4种特性。在同一色聚里的所有色法都同生同灭,它们都拥有同一个所依,即同起的四大种;此四大种是所造色的近因,而任何一个大种的近因则是其它3大种。再者,它们从生至灭都同时发生。

[VI§21]:内与外

当中,火元素[界]生的两种色聚:纯八法与声九法 [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其余一切[色聚]仅仅只是内在的。

[VI§22]:总结

一共有21种色聚,顺序由业、心、火元素[界]及食所生的是9、6、4与2种。

由于虚空[元素]只是划界,特性[色]只是显示,因此智者说它们不是色聚的成份。

……。

表5-2:21种色聚

色聚名称 所包含的色法
业生 1 眼十法聚 八不离色、命根色与眼净色
2 耳十法聚 八不离色、命根色与耳净色
3 鼻十法聚 八不离色、命根色与鼻净色
4 舌十法聚 八不离色、命根色与舌净色
5 身十法聚 八不离色、命根色与身净色
6 女性十法聚 八不离色、命根色与女性色
7 男性十法聚 八不离色、命根色与男性色
8 心所依十法聚 八不离色、命根色与心色
9 命根九法聚 八不离色与命根色
心生 10 纯八法聚 八不离色
11 身表九法聚 八不离色与身表
12 轻快性十一法聚 八不离色、轻快性、柔软性与适业性
13 身表轻快性

十二法聚

八不离色、身表、轻快性、柔软性与适业性
14 语表十法聚 八不离色、语表与声音
15 语表声轻快性

十三法聚

八不离色、语表、声音、

轻快性、柔软性与适业性

时节生 16 纯八法聚 八不离色
17 声九法聚 八不离色与声音
18 轻快性十一法聚 八不离色、轻快性、柔软性与适业性
19 声轻快性

十二法聚

八不离色、声音、轻快性、

柔软性与适业性

食生 20 纯八法聚 八不离色
21 轻快性十一法聚 八不离色、轻快性、柔软性与适业性

[3.4涅槃]

[VI§30]:定义

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它是诸道与诸果的所缘,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渴爱缠[entanglement]。

导读

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作为此章结尾的这一篇简要地解释第4种究竟实有:涅槃(Nibbāna)。从词源学上讲,巴利文Nibbāna(梵文Nirvāṇ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瞋、痴之火’。但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缠(vāna)”的不存在或“离去(nikkhantatta)”。只要人们还被渴爱缠住,他们就还被绑定在生死轮回里(saṃsāra);但当一个人灭尽一切渴爱时,即会达到涅槃,解脱生死轮回。

[VI§31]:分析

虽然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但涉及所依(来分别)则成两种,即:有余依涅槃元素[界]与无余依涅槃元素[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即:空、无相与无愿。

导读

虽然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etc:涅槃是某种无分别的单一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即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元素[界]。然而,涉及所依来分别则说涅槃是2种;用来分别的依据是五蕴是否还存在。诸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元素[界]名为“有余依涅槃元素[界](sa-upādisesa- nibbānadhā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彻灭,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剩余的”诸蕴还会尽其寿命地存在。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元素[界]名为“无余依涅槃元素[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再也不会拥有。在注疏里这两个涅槃元素[界]也分别被称为“烦恼之彻灭(kilesa-parinibbāna)”及“诸蕴之彻灭(khandha-parinibbā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涅槃被称为空(suññata)是因为它空无贪瞋痴,也因为它空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etc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appaṇihita)是因为它不被贪瞋痴所渴望,也因为它不被渴爱所贪求。

[VI§32]:总结

解脱渴爱的伟大亲见者宣称涅槃是一种所缘法,此所缘法是无死、无尽、无为及无上。

如是,如来开显四种究竟实有:心、心所、色及涅槃。

[4]摄杂分别

[III§1]序文

已依自性说毕53相应法:心与诸心所。如今只取心,再依受、根因、作用、门、所缘及所依而作简要分析。

导读

53相应法:虽然阿毗达摩分辨了89(或121)种心,但它们都只被视为一种法或一种真实有,因为它们都有相同的特性,即识知所缘。然而,52心所法中的每一个 都被视为 单独的真实有,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特性。如是一共有53相应名法。

只取心(cittuppādavasen’eva):直译巴利文cittuppāda则是“心之生起”。在其它语境中,它是指心及其相应心所整体,但在此只是指心本身。无论如何,当知心必定和其不可分离的心所 同时转起,而其心所则是分析与分类心的依据1

[ 汉译按

1.而其心所则是分析与分类心的依据:心王唯是1种,究竟名法唯有53种,既然如此,那用“1心王 + n心所”的表达式就好了,何必再用89/121心的极端复杂分类法搞出 铜墙铁壁般的万种组合呢?末学不明白。]

[4.1]受之举要

[III§2]受之分析

于受之举要,首先,受有三种,即:苦、乐、不苦不乐。复次,受亦可分别为五种:乐、苦、悦、忧、舍。

导读

受之分析:如我们所见,受是‘遍一切心心所’之一,有体验所缘之“滋味”的作用。由于每一心都必定会与某种受相应,所以在分类心时,受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受有三种:受可以依三分法或五分法分别。当只单纯依其情感特质来分析时,受有三种:苦、乐、不苦不乐。在这三分法里,乐受包括了“身体的乐受”和“心的乐受或悦受”两者;而苦受则包括了“身体的苦受”和“心的苦受或忧受”两者。

受亦可分别为五种:当以支配性的“机能根(indriya)”的方式分析时,受则成为五种。这五种受 称为“机能根”,因为在体验所缘的情感模式方面,它们统治或支配(indra)其相应诸法。

在采用五分法时,三分法的乐受则分为乐受与悦受,前者是身受,后者是心受;三分法的苦受则分为苦受与忧受,前者是身受,后者是心受;不苦不乐受亦即中捨性或舍受。

在诸经中,有时佛陀也只说受为两种:乐与苦。这是一种宽泛的或隐喻式的分析法,把 无可指责的舍受 包括在乐受之内,以及把 应受指责的舍受 包括在苦受之内。佛陀又说道:“任何所感受的都是苦”(yaṃ kiñci vedayitaṃ taṃ dukkhasmiṃ,《相应部》36:11/iv,216)。这句话里的苦并不是指狭义的苦受,而是指广义的苦,即 一切有为法无常故苦。

乐受sukha-vedanā的特性是体验可喜的触所缘;作用是加强相应诸法;现起是身体之享受;近因是身根。

苦受dukkha-vedanā的特性是体验不可喜的触所缘;作用是减弱相应诸法;现起是身体遭受痛苦;近因也是身根。

悦受somanassa-vedanā的特性是体验可喜的所缘;作用是享用所缘之可喜的面向;现起是精神享受;近因是轻安【看来轻安(passaddhi)只是于禅修时生起的悦受的近因】。

忧受domanassa-vedanā的特性是体验不可喜的所缘;作用是受用所缘之不可喜的面向;现起是精神痛苦;近因是心所依[色]。

舍受upekkhā-vedanā的特性是被体验为中性;作用是不增长亦不减弱相应诸法;现起是平静;近因是喜(pīti)不相应之心。

[III§4导读]

当知除了乐俱与苦俱的身识之外,双五识的其余四对都是舍俱。《Atthasālinī殊胜义》解释【《Atthasālinī》巴本263页,英本349~350页:“五净色是属于所造色,前四门的所缘也是所造色。然而,触所缘则是四大其中的三个。”】,于眼、耳、鼻、舌四门,当属于所造色的所缘 冲击 也属于所造色的根门时,其冲击力并不强,就有如把四团棉花放在铁砧上,再以另外四团棉花敲打它们。因此,所产生的受是舍受。然而身门的所缘是四元素[界]中的地、火、风,所以身门的所缘 对身净色的冲击很强,并且此强烈冲击 能传到身根中的四元素[界]。这就有如四团棉花受到铁锤敲击:铁锤击透棉花并击中铁砧。当所缘是可喜所缘时,生起的身识是善异熟心,而其相应身受是身之乐受;当所缘是不可喜所缘时,生起的身识是不善异熟心,而其相应身受是身之苦受。

虽然看来其它四种根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像是也能与乐或苦受相应,但阿毗达摩认为 这些‘根识刹那’本身 必须与舍受相应。在 与这些根识生起于同一心路过程的 速行阶段里,以及在 取同一所缘的‘随起意门心路过程’里,即能对可喜的色、声、香及味生起心的乐受(即:悦受);或对不可喜的色、声、香及味生起心的苦受(即:忧受);或以无分别或无执着的态度对待所缘而生起舍受。然而,这些都是心受而非身受,而且是在‘根识刹那’过后才生起,并不是直接与根识相应。当这些受 生起于速行的阶段时,即会与善或不善心相应;然而,阿罗汉在速行中生起的悦受及舍受则与唯作心相应。

[4.2]根因之举要

[III§5]根因之分析

于根因之举要当中,根因有六个,即:贪、瞋、痴、无贪、无瞋及无痴。

导读

根因之分析:在这一篇里,一切心会依据 伴随它们的hetu或“根因”而分类。在诸经中,巴利文hetu用以表达广义的“原因(kāraṇa)”。hetu与“缘(paccaya)”是同义词,且hetu常与paccaya连用;hetu用来指称 任何作为其它法的因或理由之法。然而,在阿毗达摩里,hetu是专门特指“根(mūla)”,且只用于六个决定善恶的心所。

之前已曾诠释,根是使到 和它相应的心与心所稳定坚固的心所【《阿毗达摩义广释》:Suppatiṭṭhitabhāvasādhanasaṅkhāto mūlabhāvo.】。有根因的心如树般稳定又坚固,无根因的心则如藓苔般既软弱又不稳定。

在内文里所列出的六根因,贪、瞋、痴必定是不善;无贪、无瞋、无痴则可以是善或无记,它们在善心中是善,在异熟心或唯作心中是无记。无论是善还是无记,这三根因都是美(sobhana)心所。

[4.3]作用之举要

[III§8]作用之分析

于作用之概要当中,作用有14种,即:一、结生;二、有分;三、转向;四、看;五、听;六、嗅;七、尝;八、触;九、领受;十、正度;十一、确定;十二、速行;十三、彼所缘;以及十四、死亡。

当知依阶段分类,它们则成十种,即:一、结生;二、有分;三、转向;四、五识;等等。

导读

作用之分析:阿毗达摩总共施设了14种 各种不同的心1 所能执行的诸作用。这些作用是在心路过程里执行(第三至十三项),或在心路过程之外,即于离心路过程心里(第一、第二及第十四项)执行。

一、结生(paṭisandhi):在投生那一刻执行的作用名为结生,因为它把新一生与前世连接起来。执行这作用的结生心(paṭisandhicitta)在每一世里都只出现一次,即在投生的那一剎那。

二、有分(bhavaṅga):巴利文bhavaṅ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因素(aṅga),即是“存在”之必不可少的条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相续不断。在结生心生起灭去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与结生心是同一种异熟心,但执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相续不断。每当没有心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于每一剎那中生灭;有分心在无梦熟睡的时候最为明显,但在清醒的时候,它也在诸心路过程之间刹那刹那地生起无数次。

当一个所缘冲击某个根门时,有分心即会被中止,主动的心路过程生起以识知该所缘。一旦心路过程结束,有分心就会立即再生起,直到下一个心路过程发生为止。如此,在心的非主动的阶段,有分心即会在每一剎那里生灭,有如河水般流动 而不会连续两个剎那保持静止。

三、转向(āvajjana):当所缘冲击任何一个根门或意门时,即会有一个名为“有分颤动(bhavaṅga-calana)”的心识剎那发生,有分心于此“颤动”了一个心识剎那。继之而来的心识剎那名为“有分止断(bhavaṅga-upaccheda)”,有分心之流于此被截断。紧接而生起的心即转向五门或意门的所缘。这转向于所缘的作用名为“转向”。

四至八、看等等:在五门心路过程里,转向剎那之后生起的是一个 直接识知 此来撞所缘 的心。此心及其所执行的特定作用决定于该所缘的本性。若该所缘是眼所对色2,生起的就是眼识;若该所缘是声音,生起的就是耳识,等等。此处所说的看听等等作用,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明确地辨认出见到或听到等的对象’的识知作用;此处所说的看听等等作用是指 心的雏形的时刻,此刻先于一切辨认性识别操作之前、此刻五根之所缘3 仅仅被直接地、简单地体验。

九至十一、领受等等:于五根门的心路过程,在眼识等之后,依次生起的心分别执行“领受(sampaṭicchana)”、“正度(santīraṇa4”与“确定(votthapana)”该所缘的作用。于意门心路过程,并没有这3种作用5发生;而是,紧接着有分止断之后生起意门转向,中间并没有任何其它作用。

十二、速行(javana):巴利文javana是阿毗达摩专有术语,最好不译。直译的意思是“迅速地跑”。在心路过程里,“速行”是紧随“确定”之后的心识作用【这是指在五门心路过程里。若在意门心路过程里,意门转向之后即是速行的阶段。】,由一连串的心(一般上是7个同一类型的心)组成,这一连串的心在捕获所缘的动作中“迅速地跑”向所缘。从道德角度而言,速行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因为善不善心即是源于此阶段。【对于还不是阿罗汉的人是如此。阿罗汉的速行心是无记。】

十三、彼所缘6tadārammaṇa):直译巴利文tadārammaṇa的意思是“拥有那个所缘”,字面意义是指:取之前已被速行捕获的所缘为自己的所缘。在欲界心路过程里,当五门的所缘是“极大所缘”或意门的所缘是“清晰所缘”时,紧接速行的阶段之后的两个心识剎那 执行“彼所缘”的作用。但当所缘不是极大所缘或清晰所缘时,或者当心路过程不属于欲界时,心就完全不会执行这种作用。在“彼所缘”之后(或当 没有彼所缘时即是在“速行”之后),心流即会再度陷入有分。

十四、死亡(cuti):死亡心是一世中的最后一个心,是标志着此世之终结的心。此心与结生心和有分心是同一种心,并且也是 离心路过程心,即主动性的心路过程之外的非主动性的心流。它与后两者的差别只在于作用不同,即:执行死亡。

依阶段分类,它们则成十种:巴利文ṭhāna(阶段)是指一个心识剎那,而在每一 心识剎那 里 必定只能有 一心生起。虽然有14种心的作用,但看等五识的作用都发生在心路过程里的同一种“阶段”,即在(五门)转向与领受之间的阶段。如是,14种作用发生在十个“阶段”里。

[ 汉译按

        1. 各种不同的心:当心生起时,除了1心王和7遍一切心心所必定会生起之外,其余诸心所或起或不起,依据心所数目的不同而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心。执行每一种作用时 所生起的心所 有哪些,见下页表格(该表格取自《摄阿毗达摩义论表解》,明法比丘编,2008年版)。
        2. 眼所对色:英visible form。
        3. 五根之所缘:英sense datum(感觉资料)。也即根门所缘。datum取“测量基准/事实资料”之义。
        4. 正度(santīraṇa):英investigation,调查/审度。Ñāṇaponika & Ñāṇamoli Bhikkhu也都是这么译的,但叶均等汉译者都依据水野弘元的巴利语词典将santīraṇa译为“推度”。末学认为将santīraṇa译为“investigation审度”比译为“推度”更妥当。a.水野弘元将santīraṇa译为“推度”并无古汉译的依据;因为按《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所说“上座部师立九心轮”,对应的应该是“等贯徹”,按《解脱道论》对应的应该是“分别”(此古译名符合字根的意思,见下面PED的解释节译)。 b.水野弘元将santīraṇa译为“推度”在义理上是错误的:“审度”和“推度”都有尚未确定之义,但“推度”还有推测之义,意即会有认知错误的可能;santīraṇa仅五门心路过程中有,而五门心路过程心全是现量,不可能有错误认知!

因此末学进一步按santīraṇa字根(saṁ正确地+tīraṇa量度)的意思译为“正度”,表达现量的意味。

PED的解释节译如下:

Santīraṇa,(nt.中性) [saṁ正确地+tīraṇa(PED对tīraṇa的解释如下:[from tīreti 2] measurement测量/量度, judgment判断, recognition识别)] investigation审查, decision决定; as t.t. denoting a stage in the act of sense-cognition作为专门术语指心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judging an impression 判断一个印象。

        1. 这3种作用:即领受、正度、确定。
        2. 彼所缘:英registration,英译源自动词register计量/测量/自动记录之义。]

五十二心所与十四作用

 

14作用

52心所

离 路 路 心(vithicitta)
1

2

有分

3

4

五识 10

11

正度

12

13

14

5

6

7

8

9

13

共它心

七遍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六杂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胜解 V V V V V V V V V V
精进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14

四遍一切不善心 V
无惭 V
无愧 V
掉举 V
十 杂 不 善 心 V
V
V
V
V
V
后悔 V
昏沈 V
睡眠 V
V
25

十九遍一切美心 V V V V V

正语 V
正业 V
正命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4.4]门之举要

[III§12]门之分析

在门之举要里有六门,即: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与意门。

于此,眼本身是眼门,耳等亦是如此。但有分则称为意门。

导读

门之分析:在阿毗达摩里,“门(dvāra)”用以譬喻心与所缘境相互作用的管道。三种业之门是:身、语、意;通过它们,心对外界作出反应。此外,亦有六个识知之门,即:六门。通过此六门,心 心所 与所缘相会;亦通过此六门,所缘进入心和心所的识知范围。

眼本身是眼门:首五门是色法(rūpa),即:五种感觉器官里的净色(pasādarūpa)。每一种净色皆是一门,通过门,生起于心路过程的 心 心所 得以触及所缘;亦是通过门,所缘才能被心与心所缘取。眼净色 是 眼门心路过程中的诸心 之门,眼净色 使 眼门心路过程中的诸心 能通过眼睛识知 眼所对色。对于其余诸根门的净色和各自的心路过程与所缘 亦是如此。

有分称为意门:有别于首五门,意门(manodvāra)并非色法而是名法(nāma),即:有分心。当意门心路过程 识知一个所缘时,该心路过程里的诸心 仅仅通过意门缘取所缘,不直接依靠任何色根。

对于哪一个心才是真正的意门,诸注疏有不同见解。《阿毗达摩义广释》说意门是 紧邻意门转向心之前的那个有分心,即:止断的有分(bhavaṅga-upaccheda)。其它的阿毗达摩注疏则说有分心与意门转向心两者合起来是意门。然而,雷地长老与 注释《分别论》的《除遣痴迷》皆说一切有分整体是意门。阿耨楼陀(anuruddha)尊者并没精确地说明哪一个是意门,而只是说有分是意门。

[4.5]所缘之举要

[III§16]所缘之分析

于所缘之举要,有六种所缘,即:眼所对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与法所缘。

其中,眼所对色 本身是 眼所对色所缘。同样地,声等即是声所缘等。但法所缘则有六种:净色、细色、心、心所、涅槃与诸概念。

导读

所缘之分析:每一心及其相应诸心所 皆必须取一个所缘,因为实质上 心本身是由识知所缘的活动构成。在巴利文里,有两个字是用来指称所缘。其一是源自根义为“取乐于”的ārammaṇa;另一个是源自根义为“钩住”的ālambana。由此,所缘是 心 心所 取乐或钩住的“那个”。

六种所缘:阿毗达摩分析了六种对应于六门的所缘。首五种都包括在色法里【巴利文rūpa有两个意思:一、色法;二、眼所对色。前者是通用范畴,后者是此通用范畴的一个类】。眼所对色、声、香、味四者是属于“所造色(upādā rūpa)”,即依靠四大种而生起的次级色法。触所缘则是四元素[界]当中的三元素[界],即:一、地元素[界]或坚硬性,被触体验为硬或软;二、火元素[界],被体验为热或冷;三、风元素[界],被体验为膨胀或压力。四元素[界]的第四种是水元素[界],其特性是聚集;根据阿毗达摩,水元素[界]不能被触体验到,而只能通过意门识知。

法所缘则有六种:首五所缘的每一种都能通过以下的三个方式识知:一、通过各自的根门心路过程;二、通过意门心路过程;三、通过离心路过程心,即起结生、有分与死亡作用的心。第六种所缘,即法所缘,完全不能通过五根门心路过程识知;而只能通过 意门心路过程 或 不依赖于门而生的 离心路过程心识知。

有6种所缘属于法所缘:一、净色(pasādarūpa)是五种感觉器官里的 感应接受性的物质,即眼净色、耳净色等五种净色。二、细色(sukhumarūpa)包括16种列于VI§7的色法[ (1)水元素[界](2)女性色(3)男性色(4)心所依(5)命根色(6)段食(7)虚空元素[界](8)身表(9)语表(10)色轻快性(11)色柔软性(12)色适业性(13)色集(14)色相续(15)色老性(16)色无常性 ],水元素[界]即是其中之一。三、心(citta)亦是一种法所缘;虽然心能识知所缘,但心本身亦能成为被识知的所缘。当知心不能直接缘取自身,因为能见者不能见自身;但在某个心流里的一个心,能够识知在同一心流里在其之前的心,亦能识知其它众生的心。四、五十二心所(cetasika)也能成为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例如:当人们觉察到自己的感受、意志与情绪时。五、涅槃(Nibbāna)是有学圣者与阿罗汉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六、诸概念(paññati)也是法所缘;它属于世俗真实,在究竟的意义上并不存在。

[III§17]依门分类

一切眼门心都只以眼所对色为所缘,而且那[眼所对色]只属于现在[所缘]。同样地,声.etc是耳门心.etc的所缘,它们也只属于现在[所缘]。

然而意门心的所缘有六种,而且,根据情况,此所缘可以是属于现在、过去、未来,或与时间无关。

再者,对于结生、有分、死亡[三种]离门心,所缘亦有六种。根据情况,通常于紧邻的前世(该所缘)已被六门(之一)捕获,[该所缘]可以是现在或过去所缘,或是概念。它[该所缘]被认知为业、或业相、或趣相。

导读

一切眼门心:在眼门心路过程里,所有属于该心路过程的心 都只取 眼所对色 为所缘。眼所对色 并非只是眼识的所缘;五门转向心、领受心、正度心、确定心、速行心及彼所缘 也都取同一个 眼所对色 为所缘。再者,这些生起于眼门心路过程的心 都只取“眼所对色而已(rūpam eva)”为所缘。生起于眼门心路过程的诸心 不能识知任何其它种类的所缘。

而且那[眼所对色]只属于现在:在此“现在”一词意为“剎那现在(khaṇikapaccuppanna)”,即所体验的事物 存在于现在剎那。由于色法变易的速度比名法慢,一个 眼所对色 可以在一整个眼门心路过程中维持现前。其它[四]根门的所缘亦是如此1

意门心的所缘:生起于意门心路过程里的心能够识知前五所缘中的任何一种,以及 五门心路过程无法触及的 一切种类的法所缘。意门心也能识知属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任何一时的所缘,或是与时间无关(kālavimutta)的所缘。与时间无关的所缘是指涅槃与诸概念。涅槃是没有时间性的,因为涅槃的自性(sabhāva)是没有生老灭的;诸概念也是没有时间性的,因为它们空无自性2

对于离门心等等:离门心是在任何一世当中执行结生、有分与死亡3种作用之心。……。这种心的所缘有六种:过去或现在的五所缘之一,或是法所缘3。在离门心的所有三种作用里,从结生至死亡,离门心都只取同一所缘。该所缘是在投生时 由结生心所取的所缘,它在一期生命过程中 由每一刹那的有分心把握,并且在死亡时由死亡心把握。

每一世当中的离门心的所缘,与紧邻的前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所缘相同。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某个所缘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所缘是以下三种之一:

(1)一个业(kamma):一个 今生过去所做的善行或恶行4

(2)一个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导致再生的善行或恶行有关的所缘或影像5,或是与做善行或恶行的工具有关的影像。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宰杀的牛的哀号 或看到一把屠刀的影像。

(3)趣相(gatinimitta):即是临终者下一世将投生的界 的标志。例如:即将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会看到天界的宫殿;即将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会看到森林或田野;即将投生至地狱的人可能会看到地狱之火。

根据情况(yathāsambhavaṃ):《阿毗达摩义广释》解释这个词组的意思是:根据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捕获该所缘时所通过的门;根据该所缘是属于过去、现在或是概念;又根据该所缘是业、业相或趣相;来分别离门心的所缘。其解释如下:

若是投生至欲界,在前一世临死速行的阶段,在六门中的任何一门被捕获的五所缘当中任何一个所缘皆可成为业相。对于新一世的结生和首几个有分来说,这种所缘可以是过去[所缘]或现在[所缘]。它有可能是现在所缘,因为 由前一世的临死速行捕获的[前五]所缘 可能持续到新一世的首几个心识剎那 还存在着;对于[首几个心识剎那]之后的有分及死亡心来说,此所缘则必定是过去[所缘]。

前一世的临死速行在意门所捕获的法所缘,可以成为新一世结生、有分与死亡心的过去所缘,此法所缘可能是业或业相。若[前一世的临死速行]在意门捕获的所缘是趣相,它通常是眼所对色并且是现在[所缘]。

若是投生至色界天,三种离心路过程心的所缘是前一世临死速行在意门所捕获的法所缘、是概念(因而与时间无关)、并且是业相。投生至第一和第三无色界天亦是如此。若是投生至第二和第四无色界天,该所缘是心、是法所缘、是过去所缘、也是业相。

通常(yebhuyyena):这是强调本句话没有包括无想有情(asaññāsattā)死后投生的情况。因为属于色界的无想天完全没有心,所以下一世的离门心的所缘不能是前一世[生为无想天时]所捕获的所缘。对于这类有情,完全依靠在生为无想天之前的过去业之力,所缘自动呈现于结生、有分与死亡心为业相.etc。

[III§18]依心分类

在它们当中,眼识等各自取一种所缘,即眼所对色等。但三意元素[界]则能取眼所对色等(所有)五所缘。……

导读

三意元素[界]:五门转向心与两种领受心总称为三意元素[界];由于它们生起于所有五门,所以能取 眼所对色等 所有五所缘。

……

[ 汉译按

三意元素[界]:《The Path of Purification》XV§40(Ñāṇamoli Bhikkhu ,The 4th edition, 2010,BPS):“其次意元素[界],从生起方面说,应视它是眼识元素[界].etc的先驱及随从者”。此中,“眼识元素[界].etc的先驱”是指 唯作 意元素[界]i.e.五门转向心,“眼识元素[界].etc的随从者” 是指异熟意元素[界]i.e.善异熟领受心 和 不善异熟领受心。意元素[界]只有3种:唯作 意元素[界]、善异熟 意元素[界]、不善异熟 意元素[界],故名“三 意元素[界]”。

另外,读者应当区分意元素[界]与意识元素[界]的不同:

  1. 从89心而言,除去双五识与三意元素[界],剩下的76心(89-2×5-3=76)都属于意识元素[界](见《The Path of Purification》XV§34,第500页,巴利底本488页);
  2. 从心路过程心而言,意元素[界]与意识元素[界]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根 门 心 路 过 程
有分流 过去有分 颤动的有分 止断的有分 五门转向 眼识 领受 正度 确定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彼所缘 彼所缘 有分流
意识元素 意元素 眼识元素 意元素 意识元素 意识元素 意识元素 意识元素

 

意 门 心 路 过 程
有分流 过去有分 颤动的有分 止断的有分 意门转向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彼所缘 彼所缘 有分流
意识元素 意识元素 意识元素 意识元素 意识元素

(此二表依据《清净道论》巴利底本458页、489页内容编制)

三、从心的四种类型而言,意元素[界]只有唯作和异熟2种;意识元素[界]有唯作、异熟、善、不善4种。根门心路过程中的确定(此与意门心路过程中的意门转向是同一种心)属唯作意识元素[界],正度属异熟意识元素[界];凡夫六门心路过程的速行属善不善意识元素[界],阿罗汉六门心路过程的速行属唯作意识元素[界];结生、死亡、有分、彼所缘都属异熟意识元素[界]。

 

意元素[界]与意识元素[界]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 意识的各种形态。]

[4.6]所依之举要

[III§20]所依之分析

于所依之举要,所依有六种,即:眼所依、耳所依、鼻所依、舌所依、身所依与心所依。

于欲界有这一切。但于色界则没有鼻所依、舌所依与身所依。于无色界则完全没有所依。

导读

所依之分析: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与心所必须依靠一种叫所依1vatthu)的缘而生起。所依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虽然前五所依与前五门(即:五净色)对应,但所依与门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它们对心之生起有不同的作用。门是 心路过程里的心与心所和所缘接触的管道;所依则是 心与心所得以生起的支持色。

这项作用上的差别是重要的。在眼门心路过程里,除了眼识之外,还有许多种心 以眼净色为门而生起,但眼净色只是眼识的所依,眼净色不是 其它也利用眼门的心 的所依。关于门,执行结生、有分与死亡作用的诸心 是“离门”,即不发生于任何门。然而在有名色法两者的生存地里,任何心的生起都要依靠所依。

……。

心所依(hadayavatthu):依据巴利注疏,除了以各自净色为所依的五识之外,心脏是一切心的所依。阿毗达摩原典并没有明确地提到心所依,《Paṭṭhāna缘关联论》也只是说“依靠彼色,意元素[界]及意识元素[界]得以生起。”然而,诸注疏则随后指定“彼色”为心所依。

于欲界等:欲界有一切六所依,除了天生瞎眼或天生耳聋者。在色界,鼻所依、舌所依、身所依——各自对应的感官欲乐的助缘——是不存在的,由于这三门的体验比其他二门(眼与耳)较为粗,所以不包括在这高层次的生存地里。诸注释师说色界的有情也拥有这些器官的外形,但并没有净色,因此不能作为嗅、尝及触的所依,所以这些感受也就不能发生于色界。无色界完全没有所依,因为一切所依都由色法所成。

[ 汉译按

1.所依:vatthu译为“所依”而不译为“依处”,乃是因为“处”字会暗含“处所/位置”的意思。vatthu是支持心生起的‘究竟色法’,译为“所依”就能避免增益‘方所概念’。]

[5]心路过程

[IV§4导读]

六种心路过程1:直译巴利文vīthi是“路”,但在此则意为“过程”。当诸心(cittas)于根门2或意门 生起 识知所缘时,它们不会随机或孤立地生起,而是依照 有条有理的一贯次序,一个引领着一个地 按“阶段”生起,所谓“阶段”是由 一系列不连续的[discrete离散的]识知活动 所构成;这次序名为“心之定法(cittaniyāma)”。

心路过程 必须具足 必备的诸缘 才能发生。根据注疏,每一种心路过程 所须的必备众缘 如下:

一、于眼门心路过程:

(1) 眼净色(cakkhuppasāda)、(2) [眼所对]色所缘(rūpārammaṇa)、(3) 光(āloka)、(4) 作意(manasikāra)。

二、于耳门心路过程:

(1) 耳净色(sotappasāda)、(2) 声所缘(saddārammaṇa)、(3) 空间(ākāsa)、(4) 作意。

三、于鼻门心路过程:

(1) 鼻净色(ghānappasāda)、(2) 香所缘(gandhārammaṇa)、(3) 风元素[界](vāyodhātu)、(4) 作意。

四、于舌门心路过程:

(1) 舌净色(jivhāppasāda)、(2) 味所缘(rasārammaṇa)、(3) 水元素[界](āpodhātu)、(4) 作意。

五、于身门心路过程:

(1) 身净色(kāyappasāda)、(2) 触所缘(phoṭṭhabbārammaṇa)、(3) 地元素[界](paṭhavīdhātu)、(4) 作意。

六、于意门心路过程:

(1) 心所依[色](hadayavatthu)、(2) 法所缘(dhammārammaṇa)、(3) 有分、(4) 作意。【对于意门心路过程,只在 有色法之地 才需要 心所依。虽然意门心路过程也能取五根所缘,但[此处只]列出法所缘 是为了彰显 意门的特有所缘。】

为了方便,六种心路过程可以分为两组:一、五门心路过程(pañcadvāravīthi),这包括发生于五根门的五种心路过程;二、意门心路过程(manodvāravīthi),这包括 一切只发生于意门的 心路过程。由于五门心路过程也[必须]自有分出起,所以有时 五门心路过程也称“混合心路过程(missaka-dvāravīthi)”,因为 五门心路过程 既涉及意门 也涉及根门。只在意门发生的心路过程 则称“纯意门心路过程(suddha-manodvāravīthi)”,因为它们不以根门为媒介,而单独从有分出起。如随后可见,首五种心路过程 虽然 所依的根门不同,但它们都遵循同样的模式。第六种[心路过程]包括几种不同的识知过程,其共同点只是 它们都不依靠五根门生起。

[ 汉译按

  1. 六种心路过程:英the six cognitive processes( 6种识知过程)。无论是译为识知过程还是译为心路过程,都是意译,在巴利文中只是vīthi(大路/大街)一个词而已;但若只简单直译为“路”,读者理解上下文会很困难,故本书仍继承“心路过程”的译法。
  2. 根门:英sense doors。在此把眼、耳、鼻、舌及身五门称为根门,以区别于意门。]

[IV§5]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当知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是:一、于五根门,它是极大、大、微细、极微细。二、于意门,它是清晰及不清晰。

导读

所缘的呈现:巴利文visayappavatti意为 一个所缘 在六门之一 向心识呈现,或 一个所缘呈现时 诸心法生起。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可分别为 在五根门的四种——极大、大、微细、极微细,以及在意门的两种——清晰与不清晰。

在此所用的“大(mahā)”及“微细(paritta)”并不是指 所缘的尺寸或体积,而是指 所缘对识的冲击作用。即使巨大或粗显的 视觉形式[visible form眼所对色所缘]呈现于眼门,但若眼净色很弱,或眼净色在其高峰期已过 才被所缘冲击,或光线很暗,该所缘将不能产生清楚的印象,因而是属于 微细 或 极微细所缘。反之,若微细或渺小的所缘 在眼净色的高峰期形成冲击、眼净色很强、光线又亮,如是 该所缘将能产生清楚的印象,因而是属于 大 或 极大所缘。

因此 大所缘和微细所缘等 并不是指所缘的尺寸,而是指 从所缘进入根门的通道那一刻起,直至所缘停止向识呈现,在此期间所生起的心路过程心 的数量。依据相同的原则,将所缘在意门的呈现方式 区分为清晰和不清晰。

[5.1]五门心路过程

[IV§6导读]

色法的寿长:在阿毗达摩里,一心之寿长 名为一个“心识剎那(cittakkhaṇa)”。心识剎那 是非常短暂的时间单位;根据注疏,在闪电间或眨眼间 已过去数万亿个心识剎那。虽然它貌似无限小,但每个心识剎那 还可以再分为三个子刹那,即:生(uppāda)、住(ṭhiti)及灭(bhaṅga)。在每一个心识剎那 的时间跨度里,一心生起,执行其剎那间的作用,随即消失,而为 下一心无间继起之缘。如是,借助 心识剎那 之序列,心流相续不断,如河水之流。

有些注释师,例如阿难陀阿奢黎(Ācariya Ānanda,《Mūlaṭikā根本疏钞》的作者),则不接受名法有“住刹那”,举出《双论》中的《心双》一章只提及 心的‘生刹那’与‘灭刹那’,而没有提及‘住刹那’。然而 阿耨楼陀阿奢黎 及其注释者 都不支持这观点。《阿毗达摩义广释》指出“住刹那”是诸法 生与灭之间的阶段,其时该法“面对着自己的灭 而住立(bhaṅgābhimukhāvathā)”。雷地长老认为‘住刹那’是 生起阶段与灭去阶段 两者的中间点,就譬如把一块石头向上抛,石头开始下落前 必须有一个[停止的]剎那。他也说‘住刹那’可以用来涵盖‘一法 从生起的初始点到灭去的终结点 之间的整个寿长’。许多注释师认为佛陀在《增支部》(A.3:47/i,152)里所说的:“缘生法有三种缘生特性,即:生起、灭去、及住立之变异”已暗示了有‘住刹那’。在此,‘住刹那’即是指“住立之变异(ṭhitassa aññathatta)”。

色法也同样经过生、住、灭三阶段,但三阶段所流逝的时间 等于 17心生灭 所耗的时间。名法与色法在生起阶段的时长相等,名法与色法在灭去阶段的时长也相等;但色法的住立时长 等于名法的[(17-1-1)x3+2+2=]49个子刹那。【英注2略】

……:眼所对色所缘等 五所缘都是色法,所以能够持续17个心识剎那。由于 作为根门所缘的色法 在生起的子刹那 还很弱,所以只有达到住立阶段的色法 才能进入感知通道[五根门]。

……:当没有 主动性的识知过程1发生时,‘有分’以 一连串同种类型心 的方式 川流不息,且只取同一个所缘——此所缘是业或业相或趣相——与紧邻的前世 的最后一串速行[临死速行]的所缘 相同。就在五所缘之一 进入根门的那个刹那,一个‘有分心’流过,此心名为“过去有分(atītabhavaṅga[已过去的有分])”。随后两个有分心 由于该所缘的冲击而颤动2,其中的第二个 中断了有分流。在疏钞里,这两个(有分心)被分别为“颤动的有分(bhavaṅga-calana)”与“止断的有分(bhavaṅg’-upaccheda)”。之后,在 五门转向心 生起的那一剎那,心流即已从“离路的状态”出起,而“进入心路过程(vīthipāta)”。

……[89]3

……:在取极大所缘的心路过程里,所缘与‘过去有分’的‘生刹那’同步生起。由于五所缘与净色的寿长 都是17个心识剎那,它们两者[所缘与净色]与第二个彼所缘同时灭去。如是,这种心路过程进行了整整17个心识剎那,而其中从‘五门转向心’起始的14心是 严格意义上的心路过程心。这种心路过程名为tadārammaṇavāra[彼所缘番],即 以彼所缘而结束的过程。(见表4-1)

表4-1:极大所缘的眼门心路过程

色 法 的 寿 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心 路 过 程
有分流 过去有分 颤动的有分 止断的有分 五门转向 眼识 领受 正度 确定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彼所缘 彼所缘 有分流

……。当 [眼所对]色所缘 冲击 眼净色 时,在眼处的支持之下,眼识即生起,取 此冲击眼净色的色 为所缘。对于眼识,眼净色是它的所依及门,眼所对色 是它的所缘。在该心路过程里的其它心──五门转向心、领受心、正度心、确定心、速行及彼所缘──是意识的各种形态。它们也取同一个‘眼所对色’为所缘,以眼净色为门,但依靠’心所依’而生起。对于该过程里所有的心,‘有分’也是它们的门,因为整个心路过程 是从有分出起的。如是所有的 五门心路过程 皆有二门,即个别的根门和共享的意门或有分。由于它特别地在眼门生起,所以称它为‘眼门心路过程’,而由于特别地拥有眼识,所以称它为 ‘眼识心路过程’。由于它与 极大所缘 同时生起,此极大所缘 有能力在一个心识剎那过后 冲击五根之一,所以称之为‘极大所缘的心路过程’。对于其它的根门心路过程 亦可如此理解,只需把‘眼识’换成各自的根识4,如‘耳识’等。

古代阿毗达摩注释师 以芒果的比喻 来形容五门心路过程【这比喻记载于《殊胜义》巴271-272页;英359-360页,但无吃芒果之后的部份。后来的传承(如《阿毗达摩义广释》)再加上 吞芒果及倒回去睡觉 来个别形容 彼所缘与再沉入有分。】。有个人盖着头睡在芒果树下。其时,有颗熟了的芒果从树上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里。被声音吵醒之后,他睁开眼看,伸手取该果,捏一捏及嗅一嗅它。然后把它给吃了,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过后再倒回去睡觉。

在此,那人睡在芒果树下的时段 就有如 有分的时段。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 则有如 所缘冲击根门,比如眼门。被声音吵醒 即有如 五门转向心转向所缘。睁开眼看 即有如 眼识执行看的作用。伸手取该芒果 有如 领受心领受所缘。捏一捏芒果 有如 正度心在审度[检查]所缘。嗅一嗅它 则有如确定心在确定所缘。吃芒果 即有如 速行在体验所缘的滋味。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 有如 ‘彼所缘’取‘速行的所缘’为所缘。那人过后再倒回去睡觉 则有如 再沉入有分。

应注意 整个心路过程发生的背后 是毫无自我或主人公的,所谓自我或主人公是指‘永恒体验者’,或内部的主宰者,或在心路过程之外的“识知者”。剎那生灭的诸心本身 已完成了一切识知所需的作用,通过‘缘的关联性法则’,诸识知动作共同协作,产生了 诸识知动作的统一性/一致性。在心路过程里,每一心皆依照“心之定法”生起。一个心路过程中的心 依靠各种不同的缘生起,这些缘包括前起心、所缘、门及所依色。生起之后,它[一个心路过程心]在心路过程里 执行它特有的作用,然后灭去并成为下一心的缘。[汉译按主动性的识知过程:凡夫在所有6种心路过程中的速行阶段都是“主动造业”的;而有分、死亡、结生 等离路心 作为异熟心 是不造业的,故离路心也被称为“非主动/被动”性的。颤动:巴calana英vibrate。叶均译为“波动”,但这容易让人误以为 有分心的“振幅”很大,其实所缘冲击有分 只导致轻微的颤动。所谓“冲击”“ 颤动”都是抽象的比喻性的说法,绝不是“一粒坚实物质撞击一个肉团心,导致肉团心波动”。 《巴英词典》calana : [nt.] movement动; trembling颤抖; agitation动摇/兴奋。此处删去了有关89心的内容。以89心来理解心路过程 是极其复杂极其烧脑的(堪称屠幼),用“1心王+n心所”来理解心路过程 要容易百倍。本章中凡涉及89心的内容 均有删节,删节处用……[89]表示。想要以89心来理解心路过程的读者,请自行查阅《概要精解》。根识:在此称所有双五识为根识,以区别它们和意识。 ]

[IV§7]大所缘

当所缘在(两三个刹那)过去之后 进入根门的通道,而不能持续到 彼所缘生起的时刻,该所缘即名为“大”。在这种情形下,速行结束之后即沉入有分,无 彼所缘 生起。

导读

当所缘……该所缘即名为大:对于这种心路过程,所缘生起之后、在其冲击力令‘有分心颤动’之前,已有两三个‘过去有分’流过。由于 所缘及根门 只能持续17个心识剎那,这种[心路]过程 没有充足的时间 以容‘彼所缘’生起;即使‘过去有分’只有2个,‘彼所缘’也无法生起,因为‘彼所缘’要么连续两刹那继起,要么完全不生起。

当‘过去有分’有2个时,还有另外15心可以在 该所缘的寿长 里生起。在这种情形之下,该所缘及根门(净色)两者 皆与 速行之后的第一个有分心 同时灭去。当过去有分有3个时,还有另外14心可以 在该所缘的寿长里 生起。在这种情形之下,该所缘及根门(净色)两者 皆与 最后一个速行心 同时灭去。这种心路过程亦名为javana-vāra[速行番],即结束于速行的心路过程。

[IV§8]微细所缘

当所缘在(四至九个有分心)过去之后 进入根门的通道,而不能持续到速行生起,该所缘即名为“微细”。在这种情形下,即使速行也都不能生起,但 确定心 生灭 两三刹那,过后即沉入有分。

导读

当所缘……该所缘即名为微细:对于微细所缘的心路过程,有4至9个‘过去有分’先已流过,而没有‘速行’能够生起。‘确定心’将转起2次或3次,随后心路过程即沉入有分。依据‘过去有分’的数目,微细所缘的心路过程有六种。这种心路过程亦名为votthapana-vāra[确定番],即结束于‘确定’的心路过程。

[IV§9]极微细所缘

当所缘在(十至十五个有分心)过去之后进入根门的通道,由于它是在 灭的边缘,所以不能持续到 确定心 生起,该所缘即名为“极微细”。在这种情形下,只有 有分的颤动,心路过程则没有生起。

导读

当所缘……该所缘即名为极微细:当所缘是极微细所缘时,没有心路过程心 能够生起,而只有 有分之颤动。在所缘的17个心识剎那的寿长里,‘过去有分’占10至15个心识剎那,‘颤动的有分’占2个,颤动过后的有分 占剩余的刹那。这类过程有六种,名为moghavāra[无效番],即无效的过程。

[IV§10]所缘的呈现方式

与眼门相同,于耳门等亦是如此。如是当知于一切五门 皆有四种 所缘呈现的方式;这四种方式依次名为:一、彼所缘番;二、速行番;三、确定番;四、无效番。

[IV§11导读]

心路过程心一共有七种及生起十四次:这七种心路过程心是五门转向心、根识(五识之一)、领受心、正度心、确定心、速行心及彼所缘。生起十四次则是计算速行七次及彼所缘两次(其它的各是一次)。……。[五门心路过程心都属欲界心]

表4-2:不同所缘强度的眼门心路过程

所缘 之前 所缘的寿命(十七心识剎那) 之后
1 极大 有分 (1)过-颤-断-五-眼-领-度-确-(7)速-(2)彼 有分
2 有分 (2)过-颤-断-五-眼-领-度-确-(7)速-有分 有分
3 有分 (3)过-颤-断-五-眼-领-度-确-(7)速 有分
4 微细 有分 (4)过-颤-断-五-眼-领-度-(3)确-(4)有分 有分
5 有分 (5)过-颤-断-五-眼-领-度-(3)确-(3)有分 有分
6 有分 (6)过-颤-断-五-眼-领-度-(3)确-(2)有分 有分
7 有分 (7)过-颤-断-五-眼-领-度-(3)确-(1)有分 有分
8 有分 (8)过-颤-断-五-眼-领-度-(3)确 有分
9 有分 (9)过-颤-断-五-眼-领-度-(2)确 有分
10 极微细 有分 (10)过-(2)颤-(5)有分 有分
11 有分 (11)过-(2)颤-(4)有分 有分
12 有分 (12)过-(2)颤-(3)有分 有分
13 有分 (13)过-(2)颤-(2)有分 有分
14 有分 (14)过-(2)颤-(1)有分 有分
15 有分 (15)过-(2)颤 有分

注:

过 = 过去有分 领 = 领受心

颤 = 颤动的有分 度 = 正度心

断 = 止断的有分 确 = 确定心

五 = 五门转向心 速 = 速行心

眼 = 眼识 彼 = 彼所缘

( )里的数目是指生起的次数,例如:(7)速 = 七个速行心。

对于五门里的耳门等心路过程,只须把眼识换成对应的耳识等。在五门的每一门都可以产生上述十五种过程,所以在五门里一共有七十五种过程。

[5.2]意门心路过程

[IV§12]有限速行心路过程

当清晰所缘进入意门的通道,有分颤动、意门转向、速行及在速行之后的彼所缘异熟心都会转起。随后沉入有分。对于不清晰所缘,在速行之后即沉入有分,彼所缘异熟心没有生起。

导读

意门心路过程:当心路过程发生于 五门的任何一门时,事实上是涉及了两门,即根门与意门。意门即有分,心路过程从有分出起。称为意门心路过程的 是纯粹只通过意门发生的心路过程,完全不涉及根门。为了更明确,也称之为“纯意门心路过程(suddhamanodvāravīthi)”。

意门心路过程包括了在§12-§13所述的欲界或“有限心路过程(parittavīthi)”,以及在§14-§16所述的 安止中的“广大(mahaggata)”与“出世间(lokuttara)心路过程”。

有限或欲界意门心路过程 本身有两种:(一)、五门心路过程引生的“随起意门心路过程(pañcadvārānu- bandhakā)”1;(二)、独立的心路过程(visuṃsiddhā2

(一)锣只受到槌敲击一次 即会传出一阵阵的回响,如是当某一根门虽只受到 某一根门所缘 冲击一次,而在五门心路过程停止之后,此已过去的根门所缘 即会进入意门的范围,引发许多意门心路过程。由于这些心路过程 是随 五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故它们称为“随起心路过程”。依据 随五种根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它们可分为五种。

雷地长老解释:正是在这些‘随起心路过程’中,才发生了 对所缘的明确识知;纯五门心路过程本身 并没有 如此明确地识知所缘。例如,在‘眼门心路过程’之后,首先生起的是“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tadanuvattikā manodvāravīthi)”,被‘根门心路过程’刚刚感知过的所缘,在意门被‘再造[reproduce]’。随后的心路过程则“总执所缘(samudāyagāhikā3”、随后一个心路过程“识别色彩(vaṇṇasallakkhaṇā4”、随后一个心路过程“执持实体(vatthugāhikā)”、随后一个心路过程“识别实体(vatthusallakkhaṇā)”、随后一个心路过程“执持名称(nāmagāhikā)”、随后一个心路过程“识别名称(nāmasallakkhaṇā)”。

“总执所缘的心路过程”是[第二个]意门心路过程,已被前两个过程(即‘根门心路过程’和 首个‘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以各自的框架 感知的‘所缘[forms种种形式]’,作为一个整体 被‘第二个意门心路过程’再次感知。这第二个意门心路过程 执行人工合成的作用,把‘对所缘的 个别分开的[distinct]片段[shots]感觉’融为一体[fuse],有如 把旋转的火源[例如赤红烙铁]看成一个火圈。只有 在此发生之后,才有可能识别色彩。当 对色彩的识别 发生时,某人就会认出色彩:“我看见蓝色”。当 对实体的识别 发生时,某人认出实体或形状。当 对名称的识别 发生时,某人认出名称。因此,雷地长老认为,只有当“‘与这个或那个特征相关的’识别性心路过程”发生时,某人才能知道:我看到这个或那个特征。

(二)当 六所缘的任何一个 完全独自地 进入识知范围、而不是 在紧邻‘根门心路过程’之后转起,此时发生的是“独立意门心路过程”。可能有人会质问:一个所缘如何能不依靠‘紧邻的根门’的冲击,而直接进入意门的范围。雷地长老举出几个来源:从以前直接体验的,或从以前直接体验的 再加以推测;从以前听来的,或从听来的 再加以推测;由于信仰、观念、推理 或‘对某个见解省思之后的 接受’;通过业力、神变力、身体津液紊乱[四大不调]、天神的影响、随觉、证悟等等。他解释:如果有人 只是清晰地体验某种所缘 哪怕一次,即使过了一百年之后、即使在下一世,依托该所缘,也可以树立[建立]一个 能令有分颤动的缘。往昔诸体验的这样一种输入 会滋养心,被如此滋养的心 极易被 往昔诸体验的影响力 感染。当这样的心 遇到五所缘的任何一个时,该所缘就可能在一刹那间 触发阵阵心波,而波及上千个 往昔所感知的所缘。

不断受到这些因缘刺激的 心相续,总是在寻求 自‘有分’出起的 机会,以获得 对某个所缘的一种清晰识知。因此,有分心里的‘作意心所’ 一再地引导‘识’转向那些‘已具足诸缘 而能进入视野 的所缘’,一再令 有分颤动。雷地长老解释,即使 有分心 已有自己的所缘,有分心 仍‘以 倾向其它所缘 的方式’而生起。由于 在有分心中 始终有一种“蠢蠢欲动”,当 某个所缘 借助其它有效的诸缘 而获得足够优势时,它即会把心流从有分心中拉出来,然后 此所缘 进入 意门的识知范围。

独立的意门心路过程 可分为六种:根据以前直接体验的、根据以前直接体验的 再加以推测、根据听来的、根据听来的 再加以推测、根据所识知的、根据所识知的 再加以推测的 心路过程。在此,“所识知的”包括了信仰、观念、随觉与证悟;“从所识知的再加以推测”包括了 通过归纳或演绎[推理]所得出的判断。

当清晰所缘进入意门的通道等等:在欲界里 有两种 意门心路过程,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 所缘的强度。对于取清晰所缘(vibhūtālambana)的心路过程,当所缘进入意门的通道时,有分颤动之后被中断。然后‘意门转向心’转向该所缘,继而有7刹那的‘速行’及 2刹那的‘彼所缘’生起,而后心路过程沉入有分。这是对欲界有情而言;对色界天及无色界天有情而言,即使是对特别清晰的所缘,彼所缘也不会生起。(见本章§19-§20)

对于不清晰所缘:对于取不清晰所缘(avibhūtā-lambana)的心路过程,在任何情况下,彼所缘都不会生起。

雷地长老认为,对于 取不清晰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于速行之末沉入有分 应是最长的类型。然而,他认为,当所缘是不清晰时,也有在‘意门转向心’转起两三次之后即结束的过程;‘仅有 有分颤动 而后即结束 的过程’也可能发生。因为对于纯意门心路过程,有无数次 某个所缘进入识知范围时 只令到有分颤动两三刹那,过后此扰动就陷于平静了,而没有‘严格意义上属于心路过程 的心’生起。所以,根据雷地长老,对于意门,所缘的呈现方式 亦有四种。结束于彼所缘的 可称为“极清晰的呈现方式(ati-vibhūta)”;结束于速行的 可称为“清晰的呈现方式(vibhūta)”;结束于意门转向心的 可称为“不清晰的呈现方式(avibhūta)”;而仅有‘有分颤动’的 则可称为“极不清晰的呈现方式(ati-avibhūta)”。呈现的清晰程度 要么依据所缘有多明显,要么依据心力有多强。因为即使当心很弱时,很明显的所缘 也能够清晰地呈现;再者,即使所缘很微细深奥,强大的心 还是能够清楚地识知它。[汉译按随起意门心路过程(pañcadvārānu- bandhakā):巴利文直译为“五门随缚的”。独立的心路过程(visuṃsiddhā):巴利文直译为“别别 完成的”。总执所缘(samudāyagāhikā:巴利文的字面意思是“大量地拿取”(gāhikā拿取),英本译为grasping the object as whole(将所缘作为一个整体抓牢)。识别色彩(vaṇṇasallakkhaṇā):“识别”是对sallakkhaṇā 的翻译,此词源自sallakkheti 。末学按其字根[saŋ+lakkheti]的意思译为“一起区别/有分别的特征/借助分别/正确分别”,也就是说sallakkhaṇā 还含有“一起分别/正确分别”的意思。后续的心路过程也可译为“拿取实体”、“识别实体”、“拿取名称”、“识别名称”。]

[IV§13导读]

于该心路过程有三种心,心生起则十次:该三种心路过程心是意门转向心、速行及彼所缘。心生起十次是意门转向一次、速行七次、彼所缘两次。……。

表4-3:有限速行意门心路过程

所缘 之前 心路过程 之后
清晰 有分流 颤-断 意-(7)速-(2)彼 有分流
不清晰 有分流 颤-断 意-(7)速 有分流

注: 意 = 意门转向心

其它的与表4-2相同。

[5.3]安止速行意门心路过程

[IV§14]安止心路过程

于安止速行番,并没有清晰与不清晰(所缘)之分。同样地,彼所缘也不会生起。于此(安止心路过程),……属于欲界的速行心生灭四或三次1,顺次是遍作、近行、随顺及(更改)种姓。一旦它们灭去,依情况是第五或第四剎那,……属于广大或出世间的速行心2会即刻 如心所愿 而进入 安止心路过程。随后,在安止的末端沉入有分。

导读

安止(appanā)巴利文appanā主要指 寻心所(vitakka)的高度发展的形式;寻心所 把相应名法如此之深地投入所缘里,以致于 使相应名法被吸收/浸泡在所缘之中3。尽管 在超越初禅之后 即不再有寻,但由于 已入禅之心 一境性 固定于其所缘,因此“安止”一词亦包括一切属于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的等至4

并没有清晰与不清晰(所缘)之分:于安止 并没有这种区分,因为 只有在很清晰地觉知所缘时,才有可能证得等至。

……:当禅修者即将证得禅那、道或果时,首先会生起‘意门转向心’。然后 在与那‘等至’相同的心路过程里,紧邻 那等至 之前,一系列欲界速行 依次快速继起,把心从欲界导向安止。于凡夫或有学[圣者],这些速行将是……欲界智相应善心;于阿罗汉,则是欲界智相应唯作心。

顺次是遍作、近行、随顺及种姓:于钝根者,这些基础速行生起四次,每次都执行不同的基础作用。第一个剎那名为“遍作(parikamma[完全/彻底作,英译preparation预备])”,因为它让心相续 准备好证得等至。下一个剎那名为“近行(upacāra)”,因为它靠近着等至而生起。第三个剎那名为“随顺(anuloma)”,因为它 既随顺着在它之前的心 又随顺着在它之后的安止 而生起。第四个剎那名为“(更改)种姓(gotrabhū)”:对于证得禅那而言,此刹那 因超越欲界种姓 并升级为 广大心种姓 而得其名;对于证得初道而言,此刹那 名为种姓是因为 它标志着从凡夫种姓到圣者种姓的转化;对于 向更上道果转变的刹那,仍然象征性地[隐喻式地]称为(更改)种姓,尽管有时另称为“净化(vodāna)”。【见《The Path of Purification》XXII§23, note7(Ñāṇamoli Bhikkhu ,The 4th edition, 2010,BPS)。】

于利根者,则少了‘遍作’剎那,如是于安止之前 只有三个基础欲界速行生起。

一旦它们灭去等等:在种姓心之后,于利根者的第四速行,或钝根者的第五速行,即刻生起了 第一个属于安止层次的速行心。此心可以是……属于色界的善心或唯作心,也可以是属于无色界的善心或唯作心,或是四道心四果心之一。……[89]5

当知在安止心路过程里,速行心可以属于不同的类型,甚至属于不同界6,而所有 在同一个欲界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 都属同一种心。

如心所愿(yathābhinīhāravasena):这是指 所生起的安止心 受禅修者的心愿决定。若他希望证得初禅,他即会通过修习止禅(samatha)运送其心向于该禅那,对于证得更高层次的禅那等 亦是如此。若禅修者所愿的是 达到道果,他即会通过修习观禅(vipassanā)运送其心向于该道果。

在安止的末端:在安止结束之后就会即刻沉入有分,不会有彼所缘生起。

表4-4:安止速行心路过程

初次证得 禅修者 之前 心路过程 之后
禅那 钝根者 有分流 颤-断 意-遍-近-随-种-禅那 有分流
利根者 有分流 颤-断 意-近-随-种-禅那 有分流
道果 钝根者 有分流 颤-断 意-遍-近-随-种-道-(2)果 有分流
利根者 有分流 颤-断 意-近-随-种-道-(3)果 有分流

注:

颤 = 颤动的有分 遍 = 遍作

断 = 止断的有分 近 = 近行

意 = 意门转向 随 = 随顺

种 = 种姓

其它的与表4-2相同。

 

[ 汉译按

此处完整译文是:“八欲界智相应速行 的任何一个生灭四或三次”。所谓“八欲界智相应”是89心的分类法,极易将初学者绕晕,初学者只需知道 安止速行的前3、4刹那属于欲界心即可,所以末学在此删去了若干限定词,以方便初学者理解。

此处完整译文是:“二十六种广大或出世间心的其中一个[作为速行心]”。

此处翻译时根据语法关系将代词的所指代入。appanā 英译为absorption吸收/浸泡。《广释》(Vibhv.CS:p.258):Sampayuttadhammehi ārammaṇe appento viya pavattatīti vitakko appanā.在已固定在相应诸法的所缘上如转起‘寻’,为安止。Rūpa-arūpa-lokuttara-magga-phala-anurūpa-samatha-vipassana-bhāvanā-citta-abhinīharaṇa-anurūpato, appanāya vīthi appanāvīthi.(与)色界无色界出世间道、果一致,与热切的奢摩他、毘钵舍那修习心一致,安止的心路,为安止心路。

等至:英attainment对应的是 巴samāpatti 三摩钵底(参见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Index,P752)。根据此处的义理和VII§16,安止、等至、禅那 这三个术语都不是专属于 色无色奢摩他的。

此处完整译文是:“此心可以是色界五善五唯作心之一,也可以是无色界四善四唯作心之一,或是四道四果心之一。如是一共有二十六种。”

当知在安止心路过程里,速行心可以属于不同的类型,甚至属于不同界:安止心路过程里的前4个速行心(遍作、近行、随顺及种姓)属欲界心,之后的速行心属色界心;在道果心路过程里 则更能取不同的所缘:前3个速行心(遍作、近行、随顺)取诸行为所缘,之后的速行心取涅槃为所缘。 ]

[5.4]彼所缘之定法(tadārammaṇaniyama)

[IV§17导读]

于此,在一切情况之下,当所缘是不可喜时,(所生起的)五识、领受、正度与彼所缘皆是不善异熟[心]。当(所缘是)可喜时,它们则是善异熟:所缘可以分为三组:不可喜(aniṭṭha)、中等可喜(iṭṭhamajjhattaiṭṭha可喜)与极可喜(ati-iṭṭha)。可喜所缘有两种,不可喜所缘则只有一种。

根据阿毗达摩,所缘的这种差异 是由于 所缘本身的自性[intrinsic nature],不会因体验者的性格或偏爱的不同而改变。注释《分别论》的《除遣痴迷》说,当某人把可喜所缘视为不可喜,或把不可喜所缘视为可喜时,那是因为“想颠倒(saññāvipallāsa)”他才会如此。无论如何,该所缘本身 依自性而归属于可喜或不可喜,与体验者的个人偏爱无关。《除遣痴迷》又说,可以根据中等有情(majjhima-satta)去区别 所缘依其自性 是归属于可喜还是不可喜:“可根据中等(的人,如)会计师、官吏、自由民1、地主及商人 对所缘感到可喜或不可喜 来区别它。”

某人在给定的场合 体验到的是 不可喜、可喜还是极可喜所缘,是由 他自己的往昔业 所决定。如是,所遇到的所缘 让往昔业有机会 以异熟心(vipākacitta)的形式 成熟。该异熟心是自发地而绝非故意地 与该所缘的自性相符,就有如 镜中的脸影[自动地]与真正的面容相符一致。

某人通过不善业力遇到不可喜所缘,此不善业的成熟 将在心路过程里 产生异熟心,此异熟心 识知此[不可喜]所缘。在这种情况下,根识、领受、正度与彼所缘必须是不善异熟心(akusalavipāka)2。这些不善异熟心的受心所 通常是舍受(upekkhā),但身识的受心所 也有可能是苦受。

反之,某人 通过善业力 遇到中等可喜或极可喜所缘,此善业的成熟 将在心路过程里 产生异熟心。在这种情况下,根识、领受、正度与彼所缘 四种异熟心是 善异熟心(kusalavipāka)。这些善异熟心的受心所 通常是舍受,但身识之受 也有可能是乐受;在所缘是极可喜时,正度与彼所缘的受心所 也可能是悦受。

……。

应注意 异熟心是由所缘的自性决定,但速行心则不是如此,速行心[的善恶]依照体验者的性格及癖好[内心倾向]而变。即使当 所缘是极可喜所缘 时,速行既可能是……善心,也可能是……不善心[89心有删节];例如:在见到佛陀时,多疑者心中可能会生起 疑相应[不善速行]心;而在见到美女时,禅修的比库 心中可能会生起 舍俱智相应善[速行]心。对极可喜所缘,生起 忧俱瞋恚相应速行心 甚至也是可能的。再者,对不可喜所缘,也有可能生起 一般上是遇到可喜所缘才生起的速行。所以,受虐狂 能够在遭受身体苦楚时 生起 悦俱贪根[不善速行]心;而禅修的比库 能以 悦俱智相应善[速行]心 观想腐烂的死尸。

……不但异熟心与所缘相符,而且阿罗汉的 欲界 唯作速行心 也与所缘相符。当阿罗汉体验极可喜所缘时,其速行心是……悦俱唯作心3,其彼所缘是悦俱异熟心。当阿罗汉体验不可喜或中等可喜所缘时,其速行是舍俱[唯作心],其彼所缘是舍俱异熟心4

雷地长老指出,上述对 所缘和’阿罗汉唯作速行’之间关系的解释,只是针对 速行以自然[而不是造作]的方式生起时 而言。在适当的决意之下,面对极可喜所缘时,阿罗汉也能够激起 舍俱唯作心,以及面对不可喜所缘时,激起悦俱唯作心。对于该见解,雷地长老引用以下《中部‧根修习经》(Majjhima Nikāya, 152 Indriyabhāvanā Sutta)的经文 加以证明其正确性:

“于此,阿难陀,当比库以眼看色,其时生起了可喜的、生起了不可喜的、生起了可喜亦不可喜的。若他愿意,他能安住于 将可厌的感知为不可厌……若他愿意,他能远离可厌与不可厌两者,而安住于中捨、正念与明觉。”

[ 汉译按

依《牛津高阶》,burgess有五义:1镇长2自由居民3议员4文职官员/地方官员5众议院议员。此处应指不是奴隶/仆婢的自由人。

不善异熟心(akusalavipāka):当知异熟心唯是无记。所谓不善异熟心(akusalavipāka)或 善异熟心(kusalavipāka),既不是就‘异熟心有善恶’而说、也不是就‘异熟心能造善恶业’而说,而是就‘此异熟心是恶业所生还是善业所生’而说。所谓不善速行心/善速行心,是就‘此速行心当下是造恶业还是造善业’而说。

阿罗汉的速行 既不是善心 也不是不善心,而是唯作心。阿罗汉已超越‘业轮转’,不可能再造善恶业,只有唯作心能满足“生起后执行作用而不留下业力”的要求,所以阿罗汉的速行只能是唯作心。

此处完整译文是:“而其彼所缘则是六种舍俱果报心之一(该六心是四个舍俱大果报心及两个舍俱正度心)。”]

[IV§19]彼所缘之定法

同样地,他们认为 彼所缘(只)在欲界速行之末 生起、(亦只)于欲界有情、且只有在所缘是欲界法的时候。

[IV§20]总结

他们说,必定是欲界速行、欲界有情、欲界所缘时,彼所缘 才能取 清晰或极大所缘 而生起。

于此,这是彼所缘之定法。

[5.5]速行之定法

[IV§21]欲界速行

于速行当中,在有限速行心路过程里,欲界速行只生起七或六次。但在软弱的心路过程里,例如死亡的那一刻等等,它们只生起五次。他们说,当世尊显现双神变等时,由于其转起极轻快,所以回顾心只生起四或五次。

导读

在有限速行心路过程里:这是指在欲界心路过程里,一般上速行生起七次,但当所缘非常微弱时,它们则只生起六次。在临死前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里(以及在昏厥时的心路过程里,注释师补充说),速行只生起五次,因为心所依[色]软弱之故。

当世尊显现双神变等时:佛陀在其一生之中有好几次显现双神变,以激起他人对‘佛陀所悟’的信心。通过此神变,佛陀将他的身体显现为 同时发出火与水(《无碍解道》)。其时,他极其迅速与交替地进入 火遍与水遍第五禅,然后决意显现 火与水自其身发出。在从每一个禅那出来之后,佛陀以‘只生起四或五次的速行’极其迅速地回顾其禅支,这是欲界最快的速度。虽然双神变是由 第五禅‘神通[abhiññā殊胜智]心’所执行,但回顾诸禅支的 则是由欲界心路过程执行。

[IV§22]等至里的速行

初学者第一次证得安止时的广大速行,以及一切神通速行[abhiññājavanāni],都只生起一次而已。过后即沉入有分。

四道之生起 只持续一个心识剎那。根据情况,随后有两刹那或三刹那 果心 生起。过后即沉入有分。

在证入灭尽等至时,‘第四无色’速行 只生起两次,之后即触 灭尽[等至]。在[从灭尽等至]出时,根据情况是阿那含或阿罗汉果心 生起一次。当它灭时即会沉入有分。

对于等至心路过程,就如‘有分流’一般,没有固定的过程规则。当知(广大与出世间)速行 甚至能够(无间继起地)生起许许多多次。

导读

初学者第一次证得安止时的广大速行.etc:对于 第一次证得任一种禅那 的 安止心路过程,广大速行因其较弱而只生起一次,而弱是因为缺少重复的原故。执行神通[abhiññā殊胜智]作用的‘第五禅速行心’每次都只生起一次,即使是已熟练于神通者亦不例外,因为一剎那的神通心 已足以完成其任务。

四道之生起.etc:每一‘道心’只持续一个心识剎那[而且都只出现一次],在那一剎那间,它已执行了 永断或永薄特定烦恼 的作用。于钝根者,道 心路过程 的基础部份 包括了遍作剎那,所以在道心之后,果心只生起两次。于利根者则没有遍作剎那,所以在道心之后 果心生起三次。

在证入灭尽等至时:已熟练证得所有色无色禅的阿那含与阿罗汉,在修习之后,能够进入灭尽等至,于其中,心与心所之流 暂时中断。虽然其时一切名法活动已停止,但有保命之温的身体依然还活着。

若要证入灭尽等至,禅修者必须依次进入每一种禅那,出来之后 以毗钵舍那 随观禅支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在达到无所有处 并从其中出来之后,禅修者实行某些准备工作,然后决意 入灭尽等至。其时有 两个‘第四无色禅’心 生灭,之后心流即被切断。

此等至持续的时间长短 取决于 禅修者先前之决意,而通过修习 能够延长至七天之久。在出等至时的第一剎那 果心生起,于阿那含它是阿那含果心;于阿罗汉则是阿罗汉果心。过后心沉入有分。详见IX§43-§44。

对于等至心路过程.etc:这是指对于‘禅那等至’与‘果等至’,通过修习能够延长 安止的时间。初次证得的等至 只有一个速行剎那。但通过修习 即能把等至延长至二、三、四速行剎那等等。对于已得自在者,安止心能继起不断 达一段长久的时间,甚至是好几天。

[IV§23]总结

当知有限速行生起七次,道与神通一次,其余的(广大与出世间心)许多次。

于此,这是速行之定法。

[IV§28]特别情况

于一切地,对于缺少某根者,与该根门相关的心路过程不能生起。

于无想有情 则绝对没有心路过程生起。

[IV§30]结论

只要生命延续,六门心路过程 就会根据情况不断生起,[它们]之间则间隔着有分心。

[6]三界生死

[6.1]三界

[V§2导读]

……根据阿毗达摩,外在世界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向外的映像,这种外部映像 以 具体显现形式 记录着 识的诸形态之幽微等级。这并不是指 阿毗达摩以唯心主义哲学的方式 把外部世界还原成意识的一个维度1。外在世界 在所缘的意义上存在并且真实2。然而,外在世界总是‘被识了知的世界’,并且识的类型决定着‘显现着的世界 之本性’。识与世界互相依靠,不可避免地,识与世界是如此之深地关联着,以至于三界的等级结构[即三界九地或31界]都确切地对应和重塑着 识的等级结构。

由于 外部世界的层级 和 识的内在层级 是相关对应的,理解二者之一有助于理解另一者。众生生于此界是因为 他在前世造下了 能导致投生至该界的业或心的业力。并且在究竟的意义上,一切生存地是由 众生的心识活动 所构造、所形成、所维持3。同时这些生存地又给识提供了演变的舞台,在这舞台上,识 以一个全新的自我 在 一组全新的外境中 继续演变。

每一界与特定的结生心对应,而此结生心则继续在那一世当中生起为有分心,直至死亡为止。如是依于欲界业之成熟,欲界结生心 生,并且欲界世界开始显现;依于色界业之成熟,色界结生心 生,并且色界世界开始显现;依于无色界业之成熟,无色界结生心 生,并且无色界世界开始显现。如佛陀所说:“业是田地,识是种子,渴爱是水份;所以众生那被无明遮蔽、被渴爱缠缚的识,被安顿在新的生存地——或低等的、或中等的、或上等的。”(《增支部》A.3:76/i,223)由过去业所决定,识之种子掉到适当的生存地、扎根 且被 它贮藏的业之累积 所滋养,并 依其隐藏的潜能而呈现。

[ 汉译按

        1. 这并不是指 阿毗达摩以唯心主义哲学的方式 把外部世界还原成意识的一个维度:诸究竟色法与诸究竟名法具有平等的究竟性,外部世界是由 诸众生心 平等地依托 诸究竟名色 而构想形成,从“缘起平等性”与还原论的“不平等性”上讲,不能说 阿毗达摩以唯心主义哲学的方式 把外部世界还原成意识的一个维度。
        2. 外在世界 在所缘的意义上存在并且真实:外在世界是世俗谛,世俗谛也是“谛”,“谛(sacca)”的字面意思就是“真实”。永远断尽颠倒想之后的圣者 仍然能 无错乱地了知外部世界(世俗谛),而不是在永远断尽颠倒想之后,圣者就看不见外部世界了。
        3. 一切生存地是由众生的心识活动所构造、所形成、所维持:英all the realms of existence are formed, fashioned and sustained by the mental activity of living beings。“一切生存地”即三界九地或31界,也即三界轮回是由众生的心识活动所构造、所形成、所维持,生死轮回是众生的颠倒梦想,正因如此,众生通过觉醒而解脱生死轮回才是可能的。反之,三界轮回若是 独立于 众生心识构造活动 之外的 终极实存,众生就只能以断灭(人死如灯灭)为解脱。]

[V§8]依人

在净居天不会发现有补特伽罗[凡夫],

也没有须陀洹或斯陀含。

在无想天和恶趣都不会发现有圣者,

在其余的生存地能发现圣者和凡夫。

……。

[V§12]欲界的寿量

四恶趣里的众生、人类及堕苦处阿素洛的寿量没有固定的界限。

四大王众天诸神的寿量是500天年,依人类的寿命来计算则是人间的900 0000年。

……。

依人类的寿命来计算,他化自在天的天神的寿量是人间的92 1600 0000年。

导读

没有固定的界限:在四恶趣里,寿量的差异是非常的大;这取决于导致投生至彼处的恶业有多强。因此,有些众生只在地狱里受苦几天,然后即投生至别处;但有些则必须忍受几百万年的折磨。在人间里,人的寿量可以短至只有几分钟,又可长至上百年。根据佛教,人类的平均寿量随“劫”增减,最低是十年,最长则是无数年。

天年:《分别论》(§1023)说在四大王众天里的一“天日”等于人间的50年;30“天日”即是一“天月”;12“天月”是一“天年”。在三十三天里的一“天日”等于人间的100年;夜摩天里的一“天日”则是人间的200年;如此每上一层天其长度即翻一倍。

表5-1:三十一界

寿量
四无色界地 31 非想非非想处 84,000大劫
30 无所有处 60,000大劫
29 识无边处 40,000大劫
28 空无边处 20,000大劫
十六色界地 第四禅 27 色究竟天 16,000大劫
26 善见天 8,000大劫
25 善现天 4,000大劫
24 无热天 2,000大劫
23 无烦天 1,000大劫
22 无想天 500大劫
21 广果天 500大劫
第三禅 20 遍净天 64大劫
19 无量净天 32大劫
18 少净天 16大劫
第二禅 17 极净光天[光音天] 8大劫
16 无量光天 4大劫
15 少光天 2大劫
初禅 14 大梵天 1中劫
13 梵前益天[梵辅天] 1/2中劫
12 梵众天 1/3中劫
十一欲界地 欲善趣地 11 他化自在天 16,000天年
10 乐化天 8,000天年
9 知足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4,000天年
8 时分天[夜摩天] 2,000天年
7 三十三天 / 忉利天 1,000天年
6 四大王众天 500天年
5 不定
恶趣地 4 阿素洛/非天[阿修罗] 不定
3 饿鬼 不定
2 傍生[畜生] 不定
1 地狱 不定

[ 汉译按

        1. 此表中天界名称均采用玄奘的译名,[ ]内是玄奘之前的旧译名。
        2. 除16色界地之外,此表中的寿量与《瑜伽师地论》相同。
        3. 南传认为证得四禅软中上品皆生广果天,《瑜伽师地论》卷4则说:“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此三由软中上品熏修第四静虑故”,除此之外的欲、色、无色界天名称与南传相同。
        4. 南传的五净居天(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名称与《瑜伽师地论》相同,但后者另加“十地菩萨居于色究竟天”的说法,南传认为五净居天里只有阿那含和阿罗汉。 ]

[6.2]业果法则

[V§18]依作用

依作用[分别],业有四种,即:一、令生业;二、支助业;三、阻碍业;四、毁坏业。

导读

四种业:此节里的巴利文kammacatukkaṃ意为四种业。……。

直译巴利文kamma是行动或作为,但在佛教里则专指“意志力的行动”。从究竟的角度来看,业是指善或不善思心所(cetanā),因为思是负责造业的心所。佛陀说“诸比丘,我说为业的即是思,由于有意志力的驱动,人们才会通过身、口、意造业。”(《增支部》A.6:63/iii,415)除了佛陀与阿罗汉之外,一切意志力的行动都构成业。诸佛与阿罗汉们不再累积业,因为他们已永断作为业之根源的无明与爱。然而,只要名色还存在,即使佛陀与阿罗汉也都必须经历过去业的成熟[所致的果报],直至他们入灭为止。

业之定法(kammaniyāma)是独立运作的;它确保所造的业依其善恶特质而产生对应的异熟,如同 种子孕含其相应种类的果。在诸缘具足、业要结果时,业的直接产物是 异熟心 心所。业 也在众生肉身中 产生一种色法,即 业生色(kammasamuṭṭhāna-rūpa)。

依作用:诸业执行各种不同的作用(kicca),在此提及了四种。业能在不同的情形下,执行其中一种或多种作用。

令生业janakakamma是在结生及一辈子里 产生异熟心心所与业生色的善 不善思。在结生那一刻,令生业产生了结生心以及 组成新生命的色身 的业生色。在一世之中,它产生 其它异熟心与业生色 相续,例如[眼耳鼻舌身]五根、性色及心所依[色]。只有“完成作为之业[足道之业]”才能产生结生心,但一切善不善业都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其异熟。

支助业(upatthambakakamma):这是 没有获得机会产生自己的异熟 的业,但它支助令生业,克服阻碍并延长 令生业所产生的乐果或苦果,或者是增强 业生名色相续。例如,由于善业的令生作用,某有情投生为人,支助业即协助延长其寿命,以及确保他健康富足。反之,当恶业执行其令生作用而导致病痛时,其它恶业则可能支助此恶业,以令医药无效,因而延长了病痛。当某有情由于恶业的令生作用而投生为动物时,支助业会使更多的恶业易于成熟 而产生更多的苦果,支助业也可能延长其寿命,令诸恶异熟相续持久。

阻碍业upapīḷakakamma):此业也是 不能产生自己的异熟 的业,但它能阻碍其它业并使其无效,对抗其效用 或者缩短其苦乐果的持续时间。即使所累积的令生业很强,但在一个阻碍业的直接对抗之下,此令生业 产生其异熟的能力衰减。例如,一个原本能导致 高等善趣结生的令生业,在一个阻碍业的对抗之下,仅导致低等善趣的结生;一个原本能导致投生到高等家庭的[令生]业,可能仅导致 投生到低等的家庭;原本长寿的业可能只带来短暂的一生;原本能带来美貌的业,可能只带来平庸的面貌等等。反之,原本能导致大地狱结生的恶业,在一个善业的阻碍之下,只导致小地狱或饿鬼道的结生。

在一生当中,可看到许多阻碍业运作的例子。例如,在人间,[阻碍]业 会阻碍 业生名色相续,使导致苦果的业易于成熟,而丧失亲友财富。在恶趣里,阻碍业则可能对抗令生业,而带来一些快乐。

毁坏业upaghātakakamma):此业可以是善或不善;它取代较弱的业,阻止此 较弱业 的成熟,而产生自己的异熟。例如,某有情生为人,其令生业 原本 能带来长寿,但毁坏业 令他夭折。临终时,由于一个恶业力 而先出现 恶道的趣相,此趣相预示着一个悲惨的结生;但之后可能一个善业浮现,挤走了恶业 而导致善道的趣相显现,并且投生于天界。另一方面,一个恶业也可能突然出现 而切断一个善业的令生作用,并导致投生于恶道。根据雷地长老,毁坏业也是 导致眼、耳等五根作用毁坏 的罪魁祸首——导致瞎眼、耳聋等——也能够导致[男女]变性。

《阿毗达摩义广释》对令生业和毁坏业作了下述区别:令生业在引生自己的异熟时 并没有中止其它业引生其异熟,而毁坏业则先 中止其它业引生其异熟,然后引生自己的异熟。但《阿毗达摩义广释》提到的其他论师则认为,毁坏业完全不产生自己的异熟;毁坏业只是彻底中止其它业的异熟,然后让另一种业有机会成熟[而产生其异熟]。

雷地长老举出了故意杀生作为例子,以阐明一种业如何执行上述四种作用。在某人杀了人之后,只要该业没有机会成熟,它就只能执行支助、阻碍与毁坏三种作用之一,即:它能支助其它恶业成熟;或阻碍善业成熟;或彻底中止善业的效力。当杀生业获得机会成熟时,杀生动作中的每一个思 皆能导致恶道里的一次结生。此后,当此业没有能力再导致结生时,它还是有能力执行其它三种作用,也有能力在[由此业导致结生的]当生中 产生自己的异熟,甚至在未来的十万大劫也都还有效。

[V§19]依成熟的次序

依业产生异熟的次序,业有四种,即:一、重业;二、临死业;三、惯行业;四、已作业。

导读

依业产生异熟的次序:这一节关注的是 哪一种业先产生下一世的结生。

重业(garukakamma):这种业非常的强,没有任何其它业可以取代它 而决定下一世的结生。善重业 是证得禅那。不善重业是 与定邪见相应的五无间业。五无间业(ānantariya-kamma)[亦称五逆罪]是:弒父、弒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及恶意分裂僧团。若人在培育了禅那之后 造了其中的任何一种,禅那善业即会被该恶业遮盖,且该恶业 必定会导致下一世投生到恶趣里。例如:佛陀的表弟提婆达多在具足[想要代替佛陀领导僧团的]野心时 失去神通,之后因 出佛身血和分裂僧团之业在死后堕入无间地狱[阿鼻地狱]1。但若人先造了五无间业中的任何一种,他过后即不可能证得禅那或出世间法,因为该恶业形成了一种无法克服的障碍。这是为何当阿阇世王在听佛陀开示《沙门果经》时,虽然拥有一切证须陀洹道的因缘,但却不能证得须陀洹道果,因为他之前已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频婆娑罗王。

临死业(āsannakamma):这是在临死之前所忆起或所造之业,也就是在临死速行心路过程即将生起之前所忆起或所造之业。若恶人在临终时造了一件善业,或忆起以前所造的善业,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若善人在临终时造了一件恶业,或忆起以前所造的恶业,他即可能投生至恶趣。这是为何在佛教国家里,提醒临终者以前所造的善业,或劝他激起善念已成为一种传统。

若无重业,一般上由临死业决定下一世投生到哪里。这并不意谓该人能够逃脱 往昔所造善恶业的异熟;在诸缘具足时,这些业还是能够产生它们应有的异熟。

惯行业(āciṇṇakamma):这是习惯性上时常造的善恶业。若既无重业 也无临死业,一般上由这种业决定下一世投生到哪里。

已作业(kaṭattākamma):这是所有 具足产生结生的潜力 而又不包括在上述三种之内的业。在没有上述三种业之下,这种业即会决定下一世投生到哪里2。[ 汉译按:以下是译自《除遣痴迷》的「智分别」一章有关五种无间业产生下一世结生的顺序:「依成熟:若人造了所有这五种(无间)业,(这一世)只有分裂僧团的业成熟产生结生,其它的则有如经文中(《无碍解道》)所说:『有业,但(这一世)没有产生业的果报(指下一世的地狱结生)。』如果没有分裂僧团的业,成熟的业是(恶意)出佛身血的业。如果没有出佛身血的业,成熟的是杀阿罗汉的业。如果没有杀阿罗汉的业,而父亲有道德,母亲没有道德或道德比不上父亲,成熟产生结生的是弒父的业。如果父母两人的道德一样好或一样坏,成熟产生结生的是弒母的业,因为母亲做了难做的事,给予她的子女很大的帮助。」以下是译自《除遣痴迷》有关善意医治伤口而出佛身血的解释:「耆婆(Jīvaka)遵照如来的意愿,以刀切开如来(脚部受伤)的皮肤,让不好的血流出来,减轻如来的痛。这么做只有善业。」《阿毗达摩要义》举出一个牛栏的例子以形容上述四种业:「譬如有许多牛在晚上时被关在一个大牛栏里。在早上时才打开栏栅以让牠们出去吃草。如是那一只牛会先出去?全部的牛都想要尽早出去。其时,若有一只是特别的强壮,这只牛即能够很轻松地先走出去外面。这就有如没得竞争的重业,肯定会先成熟以产生下一世。若没有特别强壮的牛,最接近栏栅的牛即有可能会先出去;这就有如产生下一世的临死业。有时,时常保持清醒、注意栏栅几时打开的牛会在即将打开栏栅之前走近该处,而在栏栅一打开即走出去外面。这就有如产生下一世的惯行业。有时某只弱小的牛在强壮的牛推挤之下,而意外地先走了出去。这就有如某个意外的已作业获得机会产生下一世。」(以上2条内容拷贝粘贴自《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V§20]依成熟的时间

依成熟的时间,业有四种,即:一、现法受业;二、次生受业;三、后后受业;四、无效业。

导读

现法受业(diṭṭhadhammavedanīyakamma):这种业若要成熟就必须在它被造的当生感果;若在该世没有机会成熟,它即变成无效。根据阿毗达摩,在同一个心路过程里的七个速行心中的第一个速行最弱,此最弱速行 产生 现生受业。

次生受业(upapajjavedanīyakamma):这种业若要成熟就必须在它被造的下一世感果;若在该世没有机会成熟,它即变成无效。这种业是由心路过程里的第七个速行心所造,该速行是第二弱的速行。

后后受业(aparāpariyavedanīyakamma):只要诸缘具足,这种业能够从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后的任何一世里成熟 而产生异熟果。这种业是由心路过程里的中间五个速行心所造;而且只要还在轮回中,这种业永远不会变成无效。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脱体验 后后受业的异熟,即使佛陀与阿罗汉也不例外。

无效业(ahosikamma):此词不特指哪一种业。它可以是没有会遇 导致其成熟的诸缘 的现法受业或次生受业。因为阿罗汉在当世即会完全灭尽,所以他们本应在未来世成熟的往昔业都变成无效业。

[V§22导读]

……但若已完成其行为或已达到目的(例如已令受害者死亡,或已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等等),如此之‘思’即成为‘已完成作为之业[足道之业]’。‘已完成作为之业’的特性是成为这样一种业,此业 有 产生结生作用 的潜能。【参见《Atthasālinī殊胜义》巴本97-102,英本128-135页

[V§23导读]

……一切 不善业道 肯定与 痴根因 相应。不善业 等同于 不善心。于此则视整个心[含诸相应心所]为业,而不是只视思心所为业。

[6.3]死生过程

[V§34]四种死亡之因

死亡的来临有四种,即:一、因为寿量已尽;二、因为(令生)业力已尽;三、因为[上述]两者(同时)耗尽;四、因为毁坏业(生效)。

导读

死亡的来临:一般上,死亡的定义是在一世当中的命根(jīvitindriya)被切断。

因为寿量已尽:这是指 在有确定寿量的生存界 的有情 在寿尽时死亡。在人间里,当知这是在老年时的自然死亡。在寿尽而死时,若令生业的业力还未耗尽,此[令生]业力就还能够导致该有情投生到同一界或更高的生存界;在天界里即有这种事情发生。

因为(令生)业力已尽:这是指因为令生业已耗尽而死,即使正常的寿量还未尽、即使其它能够延长寿命的条件也具足。当寿量与业力两者同时耗尽时,那即是“两者(同时)耗尽的死亡”。

因为毁坏业(生效):这是指极强的毁坏业在寿量未尽时中止了令生业力,而导致死亡(见V§18)。

首三种死亡名为“适时死(kālamaraṇa)”,最后一种则名为“非时死(akālamaraṇa)”。例如一盏油灯的熄灭可以是因为灯蕊耗尽、油耗尽、两者皆耗尽或某些外来之因,譬如吹来了一阵风。

[V§35]死亡之相

对于临终的人,由于业力,根据情况,在临命终时 下述之一会呈现于六门之一:

一、即将产生下一世结生的业;

二、或业相,即 以前造业时 所识知的色.etc,或以前造业所用的工具;

三、或趣相:即将在下一世所得到或体验的(征象)。

导读

对这三种呈现于临终者的所缘的解释,见III§17。当知此所缘是呈现于临终者的[临死]速行心路过程,而不是呈现于死亡心。在一世里的最后一个心,亦即死亡心,它所识知的所缘与在同一世里的结生心及有分心的所缘相同。临死速行的所缘过后即会成为下一世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的所缘。

[V§36]临命终时的心

此后,注意于如是呈现的所缘,心流壹壹随顺将熟之染净业,亦与将生之地相应壹壹相续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将生之地。或者令生业以重新造作的方式来到[意]门。

导读

以重新造作的方式(abhinavakaraṇavasena):这是指 该业并不是呈现为 对过去行为的记忆影像,而是 该业有如当时正在造作一般地 呈现于意门。

[V§37]死亡与结生

对于濒死的人,在心路过程之末或有分灭去时,代表一世终结的死亡心 生起与灭去,即是所谓的死亡。

一旦死亡心灭尽,下一世的结生心即刻生起,捕获如此获得的所缘,依不同情况,[结生心的]心所依[色]或有或无;结生心由适当的‘业行’所生,此‘业行’以渴爱随眠为根、被无明随眠覆蔽。称为结生心是因为 它把两世连结起来、与 诸相应心所 结合、作为‘同起的诸法’的前导者 而成为它们的住处或所依。

导读

对于濒死的人:在一世当中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生起之前,有分心颤动了两次之后即停止。过后 五门心路过程之一 缘取 前五所缘之一 而生起,或者是意门心路过程缘取呈现于意门的六所缘之一而生起。这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速行 由于力弱 只生起五次,而不是如平时般生起七次。这心路过程本身 缺少令生业力之潜能,而只是作为 过去业 夺取结生作用的管道。在速行之后,两个彼所缘或生或不生。有时候是有分随着最后一个速行之后生起。然后,作为最后一个心的死亡心即生起,执行死亡的作用。在死亡心灭去时,命根亦被切断。此后身体即只剩下一堆无生命的时节[火界]生色,直到尸体还归尘土。

一旦死亡心灭尽:在死亡心灭尽之后,在新一世里[即刻]生起结生心,并取前一世最后一个速行的所缘。在有色法的生存地,此心由 心所依[色] 所支助,但在无色地里它则“无所依”。结生心是由‘业行’所生;此‘业行’即是前世速行之业,前世速行之业 依次建立在‘轮回二根’的牢固基础上,‘轮回二根’即无明随眠与渴爱随眠。结生心与其相应心所结合;所谓结生心是前导者,是指 结生心是 其相应心所的住处(或“基座”),不是指 结生心先于其相应心所而生起。

[V§38]欲界结生心的所缘

于此,当知在临死心路过程里 只有五个软弱的 速行 生起。因此,当死时 现在所缘正起 并呈现于根门,(新一世里的)结生心与[最初几个]有分心 也取 现在所缘。对于欲界结生,当由六门之一所识知的所缘 是业相或趣相时,该所缘可以是 现在[所缘]或过去[所缘]。但(作为所缘的)业 则只能是过去的,而且只能是通过意门识知。这一切(欲界结生的)所缘都只是有限法而已。

导读

结生心与[最初几个]有分心也取现在所缘:在死亡时所捕获的现在所缘 可以持续到 [下一世的]结生心与最初几个有分心的时刻,因此后两种心也能取现在所缘。

对于欲界结生等等:若结生心的所缘 是一个业,那么它是过去所缘,而且必须是 通过意门捕获的 法所缘。若所缘是业相,那么它即可能通过六门的任何一门识知,而且可以是 过去或现在[所缘]。对于作为[濒死]所缘的 趣相,不同的论师有不同的见解。有些论师,包括《阿毗达摩义广释》的作者,认为趣相必定是 通过意门识知的现在 眼所对色所缘。他们解释阿耨楼陀尊者在书中所写的内容为:“当所缘是业相时,它可以通过六门的任何一门识知,而且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当它是趣相时,它由第六门(即:意门)识知,而且是现在[所缘]。”其它论师,包括雷地长老,都因其牵强和狭窄 而反对这种诠释。他们辩说阿耨楼陀尊者所写的肯定有较广的涵义,即是说趣相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也可以呈现于六门的任何一门。雷地长老认为 阿毗达摩里常提到 趣相是呈现于意门的 现在 眼所对色所缘,但这只是基于其最为常见的呈现方式而如此说,其实它也能以其它方式呈现,譬如地狱众生的哀号、天界的音乐与香味等。

[V§39]广大结生心的所缘

对于色界结生,其所缘是概念,以及必定是业相。同样地,对于无色界结生,其所缘是概念或广大心壹壹如其所应,以及必定是业相。

对于无想有情,生起为结生的只是 命根九法聚。因此他们名为 色结生。无色界的[有情]名为 非色结生。其余的名为 色非色结生。

导读

色界结生心的所缘即是‘产生结生的禅那’所取的似相。这似相是概念,且是业相。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结生心各自的所缘是空无边与无所有的概念。第二与第四无色界结生心各自的所缘是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禅心,即它们的所缘都是广大心。上述的所缘都属于业相。无想有情是没有心的,所以在结生时并没有取任何所缘。命根九法聚 是其中一种包含 命机能根 的色聚。见VI§17。

[V§40]投生的法则

当在无色界的[天人]死时,他只能投生到更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更低层次的无色界天;他也能够以 三根因结生心投生到欲界。

当在色界的[天人]死时,他不会以 无根因[结生心] 投生。当在欲界具有 三根因 的[天神或人]死时,他有可能投生到任何地方。其余的(即:死时是 二根因或无根因 者)只能投生到欲界。

……。

导读

凡夫与有学圣者之间的投生法则有很明显的差异。上文只提及凡夫的投生过程。在此,我们将先解释凡夫的投生过程,然后再解释有学圣者的。

无色界的有情能够培育与其层次同等或更高的无色禅,但不能培育更低层次的无色禅。所以,当他们死时,他们能够投生在同一界天或更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层次更低的禅天。然而,若他们失去禅那,他们即会以近行三摩地之力投生到欲界,因此是以 欲界 三根因 异熟心 结生。

无想天的有情死时 会以 二根因或三根因 的欲界异熟心 投生到欲界。在其它色界天的梵天死时,若他已证得无色禅,他即能投生到无色界天;若他已证得色禅,他即能投生到色界天;若他造了极强的倾向欲界之业,他即会投生到欲界。对于在色界天里死后投生到欲界的梵天,其欲界结生心 要么是二根因 要么三根因。

在欲界以三根因而死者,有可能投生到任何一界,因为 具三根因 欲界有情 能够造所有种类的业。在欲界以 二根因或无根因而死者,只能投生到欲界;……。

圣弟子不会从 胜上类型的死亡心 退堕至 下劣类型的结生心。既然无三根因就不可能证得道与果,那么所有圣者皆以 三根因死亡心 逝世。有学圣者要么再生于同等界、要么再生于更高界,有学圣者要么有同等级的死亡心,要么有更高级的死亡心。当然,达到阿罗汉道果者 死后不会在任何界再生。

[V§41]心之相续流

所以,对于如此投生者,在结生[心]灭去之后,无间刹那继起 识知同一所缘的 同种类型的心,此心有如河流般不断地流下去;只要没有心路过程生起,此心即会如此流下去,直至死亡心生起。由于它是“有”(即:生命)的一种基本要素,此心被称为“有分”。在[一期]生命的最后,以死亡的方式 它成为死亡心 然后灭去1。此后,结生心与其它[心]有如车轮一般继续生起,以必然的次序轮转,直到涅槃才能止息。

导读

在结生[心]灭去之后,……:在结生心之后接着十六刹那的有分心。然后就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接着是七个“对‘有’的欣求-速行(bhavanikanti-javana)”,这7个速行心加深了对新生命的执取。此 在新一世里的第一个心路过程 取结生心为所缘。……。当这心路过程结束时,有分心即再生灭;只要没有心路过程插入,有分心即会如此不断地生灭。心之流 以这种方式 从结生流到死亡,又从死亡流到新一世,“就有如车轮一般以必然的次序轮转”。

[ 汉译按

1. 在[一期]生命的最后,以死亡的方式 它成为死亡心然后灭去: Pariyosāne ca cavanavasena cuticittaṃ hutvā nirujjhati.逐字对译如下:

(在)终结 和 死没 以…… 死亡心 转成 停止 ]

[V§42]结论

正如此世,在来世 结生心、有分心、心路过程与死亡心也是如此生起。以 结生 和 有分,心相续流 再再轮回。

智者久善行,详照此无常,发现无死迹,完全断 爱结,将到达 寂静。

[7]摄缘分别

[VIII §1]序文

于此我将以适当的方式来说 诸有为法之详细分析、彼诸法的诸缘 之详细分析,以及(它们)如何(互相关联)之详细分析。

导读

于此我将以适当的方式来说:在解释了四种究竟实有及其类别之后,如今阿耨楼陀尊者在此章里,再进一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由缘力(paccayasatti)所连系的诸缘法(paccayadhammā)及诸缘生法(paccayuppanna- dhammā)。

诸有为法(yesaṃ saṅkhatadhammānaṃ):有为法是依靠诸缘而生起之法,即:一切心、心所及色法(除了四种特性色──见VI§15)。

彼诸法的诸缘(ye dhammā paccayā):一个缘是 对其它诸法的生起或住立有效用(upakāraka)的一个法。这即是说当缘在运作时,将会导致与其相关的其它诸法 未生者生、已生者住。缘法包括一切有为法、涅槃与概念。

以及(它们)如何(互相关联)(yathā):这是指在诸缘法及诸有为法之间运作的24种缘力。

[VIII §2]简说:两种理趣

缘之举要应知有二:

一、依它起理趣;

二、缘关联理趣1

其中,依它起理趣 是以‘依靠着另一法、一法有样貌仅仅’为特征。缘关联理趣 则依诸缘的特定效用而说。诸阿奢黎则混合此二理趣而解释。

导读

依它起理趣:“依它起”这一词是由paṭicca(依赖于)及samuppāda(正在生起、起源)两个字组成的复合词。通常这一词是指常见于诸经的依它起12支。

抽象而言,依它起的法则 可用此常见格言来表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imasmiṃ sati idaṃ hoti, imass’uppādā idaṃ uppajjati)”。在此书里,该法则以“依靠着另一法、一法有样貌仅仅(tabbhāvabhāvībhāvākāramatta)”为特征。在此“tabbhāva另一法”是指 彼缘的存在,bhāvī[一法]是指此有为法,而“bhāvākāramatta有样貌仅仅”是指 此有为法的存在 只有这么多。

对于诸经中的12支,此法则是指当无明等任何缘存在时,那么,依靠这些缘,行等诸缘生法也会存在。

缘关联理趣:这是阿毗达摩藏中的第7部论《Paṭṭhāna缘关联论》所提出的方法。有别于依它起理趣只涉及 缘法和缘生法、以及‘它们的生起 之结构’,缘关联理趣 也涉及“缘力(paccayasatti)”。一个“力(satti)”是指“有力量带来或完成某一效果 的‘那个’”。就有如 诸辣椒之辣性 内秉在诸辣椒中、离 诸辣椒 而不能存在;同样地,诸缘力内秉在诸缘法中、离 诸缘法 而不能存在。一切缘法 都有其特定的力用,而正是此力用 使诸缘法能够导致有为法生起。

诸缘的特定效用:这是对晦涩难懂的巴利短语āhaccapaccayaṭṭhiti的意译。雷地长老解释该短语为“诸缘的特定力用,即诸缘以各种方式而起的效用”,并且他说:不像 依它起理趣只开示 缘法,[佛陀]通过开示诸缘的特定力用 来圆满地教导 缘关联理趣。

诸阿奢黎则混合此二理趣而解释:《清净之道》第XVII章里记载了混合解释法,其中运用了24缘关联来阐明依它起12支中每一对之间的联系。

[ 汉译按

缘关联理趣: Paṭṭhānanayo英the method of conditional relations,也可译为“缘的种种关联 之 方法/规则/秩序”。

nayo即是naya的单数形式,naya既有“方法”义,也有“条理/规则/秩序”义,所以叶均有时译为“方法”有时译为“理法”,然而古译“理趣”正能兼顾上述四义,故末学将naya译为“理趣”。

关于Paṭṭhāna一词的翻译,末学认为:依Pa+ṭhāna字根义,Paṭṭhāna首取“出-处”义,次取“各种不同的道理/理由”义,也可取“在道理之前”义,或“前建立”义,或“建立处”义,但并无“发趣”义。“发趣”在汉语中的字面意思是“出发并去往”,“去往”之义既不知所云又无依据。

又,根据U Nārada Mūla Paṭṭhāna Sayadaw 在Conditional Relations(Paṭṭhāna) Volume I的引言中说,依它起是就已显现的诸法而说,Paṭṭhāna缘关联 是就潜在的诸缘力而说。

末学认为依英文conditional relations而将Paṭṭhāna译为“缘关联”,远比水野弘元的“发趣”要好。]

[7.1]依它起理趣(paṭiccasamuppādanaya)

[VIII §3]基本公式

于此,一、依于无明,行生起;二、依于行,识生起;三、依于识,名色生起;四、依于名色,六处生起;五、依于六处,触生起;六、依于触,受生起;七、依于受,渴爱生起;八、依于渴爱,执取生起;九、依于执取,有生起;十、依于有,生生起;十一、依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生起了这整堆苦。于此,这是依它起理趣。

导读

依它起理趣:依它起基本上是解释生死轮转(vaṭṭa)的因果结构,开显维持生死轮转及使其从一世转到另一世的诸缘。在注疏里,依它起被定义为:“诸果的生起平等地依靠‘诸缘的和合[a conjunction of conditions]’(paccaya-sāmaggiṃ paṭicca samaṃ phalānaṃ uppādo)”。这显示了既非‘单独的因就能产生一个果’,也非‘从一给定的因只能生一果’。相反,永远都是一组的缘产生一组的果。在12支里说一法是另一法的缘,这么说是为了指明一组缘中最主要的缘,以及指明 此最主要的缘 与 一组果中最重要的果 之间的联系。

[VIII §8]三轮转:

一、“无明”、“渴爱”与“执取”属于烦恼轮转;

二、“有”中称为“业有”的那个 与“业行”属于业轮转;

三、“有”中称为“生有”的那个 属于异熟轮转。

导读

这三轮转显示了轮回中“存在[有]”的循环方式。最为基本的轮转是烦恼轮转。在受无明蒙蔽及被渴爱驱使之下,人会造作种种世间的善不善业;如此则 烦恼轮转引起业轮转。当此业成熟时就产生果报,如此则 业轮转引起异熟轮转。在对这些或苦或乐的果报作出反应时,仍浸没于无明的人 被渴爱制伏,而欲享受更多愉悦体验,他执取已得的愉悦体验并尽力避免痛苦的体验。如此则 异熟轮转引起另一个烦恼轮转。以这样的方式,这三轮转不断地转着,直至观智和诸出世间道智从其根基去除无明。

[VIII §9]二根

当知无明与渴爱是二根。

导读

无明被称为 从过去直透到现在之根,在受中达到其顶点;渴爱被称为 从现在直透到未来之根,在老死中达到其顶点。

[VIII §10]总结

断除此二根,轮回即终止。对于持续被 对老死的迷醉 压迫 者,一旦诸漏生起,无明即再次转起。如是,伟大的牟尼说这缠结、无始的三界轮回为“依它起”。

导读

在《正见经》(《中部‧经九》)里,舍利弗尊者 在被问及无明之因时 回答道:“诸漏生则无明生(āsavasamudayā avijjāsamudayo)”。在询问他什么是诸漏的因时,他回答道:“无明生则诸漏生(avijjāsamudayā āsavasamudayo)”。既然在诸漏当中最为根本的即是“无明漏(avijjāsava)”,舍利弗尊者之语意谓着 任何一世的无明都是从前世的无明生。既然任何一世的无明都依赖于前世的无明,而如此往前推是无尽的,那么这实际上就成立了 轮回是无始的(anādikaṃ)。关于诸漏,见VII§3。

[7.2]缘关联理趣(paṭṭhānanaya)

[VIII §11]24缘

一、根因缘;二、所缘缘;三、胜主导缘;四、无间缘;五、等无间缘;六、同起缘;七、相互缘;八、依止缘;九、亲依止缘;十、前起缘;十一、后起缘;十二、重复缘;十三、业缘;十四、异熟缘;十五、食缘;十六、机能根缘;十七、禅那缘;十八、道缘;十九、相应缘;二十、不相应缘;廿一、有缘;廿二、非有缘;廿三、消失缘;廿四、非消失缘。于此,这是缘关联理趣。

导读

上面所列的24缘是《Paṭṭhāna缘关联论》的主题。《法聚论》是阿毗达摩藏中的第一部论,它列举了名法与色法;《缘关联论》则详细地阐释了 这些名色法之间互相关联的种种方式。若要恰当地理解阿毗达摩对缘之关联的教导,就必须明白每一特定关联所涉及的三项:一、诸缘法(paccayadhammā)——诸缘法通过产生、支助或维持其它诸法而作为其它诸法的缘。二、诸缘生法(paccayuppannadhammā)——这是以‘诸缘法’为缘的诸法;诸缘生法通过 由‘诸缘法’所提供的协助 而生起和住立。三、缘力(paccayasatti)——这是诸缘法起 作为诸缘生法之缘 的作用 的特定方式。

……。

表8-1:二十四缘及其分类

1 根因缘
2 所缘缘
3 胜主导缘

一、所缘胜主导

二、同起胜主导

4 无间缘
5 等无间缘
6 同起缘
7 相互缘
8

依止缘

 8.1同起依止

 8.2前起依止

  -8.2.1所依前起依止

  -8.2.2所依所缘前起依止

9 亲依止缘

一、所缘亲依止

二、无间亲依止

三、自然亲依止

10 前起缘

一、所依前起

二、所缘前起

11 后起缘
12 重复缘
13 业缘

一、同起业

二、异剎那业

14 异熟缘
15 食缘

一、色食

二、名食

16 机能根缘

一、前起机能根

二、色命机能根

三、同起机能根

17 禅那缘
18 道缘
19 相应缘
20 不相应缘

一、同起不相应

二、前起不相应

三、后起不相应

21 有缘

一、同起有

二、前起有

三、后起有

四、食有

五、机能根有

22 非有缘
23 消失缘
24 非消失缘

无间缘(4)与等无间缘(5):此二缘的意义相同,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这是为了从稍微不同的角度强调同一缘。如之前所作的诠释,无间缘是这样一种缘,于此, 作为缘法的名法甲 导致 作为缘生法的名法乙 在甲灭去之后即刻生起,以便没有其他名法可以插入甲乙之间。等无间缘是这样一种缘,于此, 缘法[名法甲]导致缘生法[名法乙]在它[甲]灭去之后 依照“心之定法”即刻生起。此二缘用来说明‘任何一个剎那里灭去的心心所’和‘紧随它们之后生起的心心所’之间的关联。刚灭去的心心所 是缘法,随后即刻生起的心心所是缘生法。然而阿罗汉的死亡心并不能作为无间缘或等无间缘,因为在阿罗汉的死亡心之后 并没有任何心生起。

非有缘(22)与消失缘1(23):此二缘是另一对实质相同而名称不同之缘。非有缘是这样一种缘,于此,某一名法于灭处 给予另一名法 紧随其后生起之机会。消失缘是这样一种缘,于此,某一名法用自己的消失 来给予紧邻的那个名法 生起的机会。此二缘的缘法及缘生法与无间缘及等无间缘里的相同。

重复缘(12):是这样一种缘,于此,作为缘法的名法 导致 作为缘生法的同类诸名法 在它灭后更强更有力用地生起。就有如学生在重复地温习功课之下,变得对其功课更加熟练;同样地,缘法在导致 与它同类的缘生法 继起时,即赋予后者更强的力用。除了每一个心路过程里的最后一个速行之外,速行阶段中其余任何一刹那的 世间善、不善及唯作诸名法,只要它们能够对 随后的速行剎那里拥有同种业力品质(善、不善或唯作)的名法 起一种缘的作用,它们即能作为重复缘的缘法。随后的速行剎那里 拥有同种业力品质(善、不善或唯作)的名法 是重复缘的缘生法。

虽然 四出世间道心 也是善速行,但它们不能作为 重复缘的缘法,因为随它们之后生起的是果心,果心属于异熟,因此缺少了[善业力品质的]重复。虽然 果心 能在速行的阶段 相续继起,但由于它们是异熟心,它们并不符合重复缘的缘法的定义。然而,在紧邻道心之前生起的 欲界三善根因 心 是 重复缘的缘法,而道心则是 重复缘的缘生法。

相应缘(19):是这样一种缘,于此,作为缘法的一个名法 导致作为缘生法的其它诸名法 生起并结为一个不可分离的聚;该不可分离的聚 的特征是:其成员同生、同灭、同一所缘及同一所依色(见II§1)。对于此缘,若取任何一个名法为缘法,同一认识单元2中其余的所有相应名法 即是缘生法。

[ 汉译按

1. 消失缘:vigatapaccaya。英disappearance condition。译为“离去缘”与正法义理不符,因为诸有为法是‘无来无去’的,如《The Path of Purification》ChXV§15,P496:“此处一切有为的诸处应当被看成是 既没有起源地 也没有目的地。因为在它们生起之前,它们不从任何地方来,在它们灭去之后,它们也不去到任何地方”。

此外“avigatapaccaya非消失缘”也不能译为“不消失缘”,因为此名称会有“永不消失”的歧义,而引发“此缘是恒常”的误解。

2. 同一认识单元:指一心王与诸心所组合成的一刹那的心。]

[VIII§14导读]

根因缘1(1):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缘法的作用是 有如根一般赋予诸缘生法稳定性和固定性。在此关联中,缘法是 名为“根因”的六种心所:贪、瞋、痴三不善根因,以及可以是善或无记的无贪、无瞋、无痴三美根因。缘生法是 与每一根因相应的诸名法 及 同起的诸色法。同起色是指 在结生时生起的业生色、以及在生命期里生起的心生色。就有如树根 是树存在、成长与稳固的根本一般,这些根因 引生缘生法 并使其稳固。

[ 汉译按

1. 根因缘:hetupaccaya梵同玄奘等将hetupaccaya译为“因缘”,但在大乘唯识语境下“因缘”意味着“种子缘”,南传语境下的“hetupaccaya因缘”非是“种子缘”之意而是“根”意,为了避免混淆和争论,本书特别将hetupaccaya译为“根因缘”。]

禅那缘(17)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缘法使诸缘生法无间凝视一个所缘。缘法是七禅支,但只是五种心所(见VII§16、§23[在本节末尾])。诸缘生法是与禅支相应的心与心所(也即除了双五识之外的所有心),以及诸同起色。虽然诸同起色本身并不能凝视所缘,但由于 诸同起色 是因‘禅支所达成的无间凝视’而产生,所以也将它们包括在诸缘生法之内。

道缘(18)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缘法使诸缘生法起‘达到某个特定目的地的管道’的作用。在此关联中,缘法是十二道分,但只是九种心所(见VII§17、§23[在本节末尾])。四邪道分是达到恶趣的管道,八正道分则是达到善趣与涅槃的管道。诸缘生法是 除了十八无根因心之外的一切心及其心所、和同起色法。虽然 异熟心与唯作心里的道分 并没有导向任何目的地,但还是被列为道分,这是考虑到理论上它们在自性上 与能够导向各种目的地之法 相同。

业缘(13):此缘有两种:一、同起业缘(sahajāta-kamma- paccaya);二、异剎那业缘(nānākkhaṇika-kammapaccaya)。

(一)于同起业缘,缘法是89心里的思心所,诸缘生法是与此思心所 相应的心心所及同起色。于此,思 通过 使其相应名法 执行各自的作用、通过 使相称诸色法与自己同步生起,而起 同起业缘 的作用。

(二)于异剎那业缘,缘法与诸缘生法之间间隔着一段时间。在此种关联中,缘法是过去的善不善思;诸缘生法是 在结生时以及在生命期里的 异熟心及其心所、还有业生色。于此,缘力是 思产生相称的异熟名法及业生色的能力。此种缘之关联 也存在于道心与果心之间。

异熟缘(14) 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缘法使 与它同生的诸缘生法 和自己一样地被动、消极、休眠。在此种关联中,缘法是诸异熟心 心所;即此诸异熟心 心所 互相是对方的缘生法,并且同起色法也是其缘生法。由于 诸异熟心 是因为 业之成熟 而生,所以它们是非主动的、被动的、休眠的。因此,于熟睡者的心中,异熟有分心连续不断地生灭,此时他并没有致力于造身、语或意业,也没有明确地发觉一个所缘。同样地,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的异熟心也没有竭力地识知其所缘。只有在速行的阶段,心才致力于清楚地识知所缘,也只有在速行的阶段才造业。

~~~~~~~~~~~~~~[此处插入VII§16、17、23]~~~~~~~~~~~~~

[VII§16]禅支

Satta jhānaṅgāni七禅支:一、 vitakko寻;二、vicāro伺;三、pīti喜;四、ekaggatā一境性;五、somanassaṃ 悦;六、domanassaṃ 忧;七、upekkhā 舍。

导读

jhāna禅那”一词在通常意义上用来指安止三摩地,在此则不是这样用,而是用来泛指“无间凝视(upanijjhāyana)”所缘。所以在此所列出的7法 即使是发生在禅修之外 也被视为禅支。这7个心所被称为禅支是因为 它们使心能无间凝视所缘。它们当中的“忧”唯是不善,且只生起于两种瞋恚相应之心。其余六个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这取决于它们生起于什么心。

[VII§17]道分

Dvādasa maggaṅgāni十二道分:一、sammādiṭṭhi正见;二、sammāsaṅkappo正思惟;三、sammāvācā正语;四、sammākammanto正业;五、sammā-ājīvo正命;六、sammāvāyāmo正精进;七、sammāsati正念;八、sammāsamādhi正三摩地;九、micchādiṭṭhi邪见;十、micchāsaṅkappo邪思惟;十一、micchāvāyāmo邪精进;十二、micchāsamādhi邪三摩地。

导读

在此“道”一词的含意是导向特定的目的地,即导向善趣、恶趣或涅盘。在十二道分当中,首八个导向善趣与涅盘,后四者则导向恶趣。

这十二道分可化约为九个心所。正见是慧心所。正思惟、正精进、正念与正三摩地分别是 有根因 善无记心 里的寻、精进、念与一境性心所。正语、正业与正命是三个离心所(virati),在出世间心里它们一起出现;在世间善心里则依据情况分别出现。

在四个邪道分当中,邪见是邪见心所;在诸道分里它是唯一的不善心所。其它三道分则依次属于不善心里的寻、精进与一境性心所。 在此并没有额外的邪语、邪业与邪命道分,因为它们只是由烦恼驱动的不善的行为模式。在此也没有邪念道分,因为念唯是美心所,念不可能出现于不善心。

[VII§23导读]

以实有的方式,禅支有五种,因为悦、忧与舍都是受,而受只是一个心所。上文已解释了诸道分如何化约为九个。诸机能根化约成十六种,因为第十至第十四项只是属于一种心所,即受心所;第十九至第二十二项则皆是慧心所;而命根则分为两种实有,即:属于二十八色之一的命根色及属于五十二心所之一的名命根。

~~~~~~~~~~~~~~~~~~~~~~~~~~~~~~~~~~~~~

[VIII§15导读]

后起缘(11) 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缘法支助及增强在它之前生起的诸缘生法。在此种关联中,缘法是后起的心与心所;缘生法是在该心之前就已生起、内身中由所有四因所生的色法。此缘是‘[一世当中的]第一个有分心’和‘在结生剎那生起的业生色’之间的一种关联。就有如 后来才下的雨 辅助已有的植物成长一般,后起的诸名法 也能够支助前起色法,从而使它们[前起色法]产生相似相续的诸色法。

[VIII§16导读]

前起缘(10):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生已、达到住时(ṭhiti)的色法 作为缘法 致使作为缘生法的名法 在其之后生起。这就有如太阳先出现于世,带给之后才出现的人类光明。前起缘有两大类:一、所依前起(vatthu-purejāta);二、所缘前起(ārammaṇa- purejāta)。

(一)在生命期当中,六所依色中的每一种 都作为依靠它们而生起的心与心所的“所依前起缘”(见III§20~22)。在结生的那一剎那,心所依[色]并不是诸名法的前起缘,因为此时 心所依[色]与诸名法同时生起,所涉及的缘是同起缘与相互缘。但是,‘在结生剎那 生起的心所依[色]’是‘紧随结生心生起的第一个有分心’的前起缘。从那时以后,在生命期里,心所依[色]成为一切意元素与意识元素心的前起缘。

(二)前五所缘 是取它们为所缘的五门心路过程心的“所缘前起缘”。再者,一切已达到住时的十八种具体所成色(见VI§2)都能成为意门心路过程心的“所缘前起缘”。

[VIII§17导读]

所缘缘(2) 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缘法作为所缘 使诸缘生法取它为所缘而生起。在此种关联中,缘法是六所缘;取它们[六所缘]中的任何一个 为所缘的 心与心所 是诸缘生法。

亲依止缘(9):对于三种亲依止缘:

(一)“所缘亲依止缘(ārammaṇūpanissaya)”的缘法是极可喜或重要的所缘,它使‘作为缘生法的 识知它的 名法’极度地依靠它而生起。

(二)“无间亲依止缘(anantarūpanissaya)”的缘法及诸缘生法与无间缘的相同,只是缘力稍有差别。无间缘是 导致后起名法在前起名法灭后即刻生起 之力;无间亲依止缘是 导致后起法极度地依靠前起法之灭而生起 之力。

(三)“自然亲依止缘(pakatūpanissaya)”所涉及的关联极广,其缘法包括了 一切‘能够很有效地使缘生法在其之后生起’的过去名色法,缘生法是在其之后生起的心与心所。例如:以前的贪欲能够作为杀生、偷盗、邪淫等业的自然亲依止缘;以前的信心能够作为布施、持戒、禅修等业的自然亲依止缘;健康作为快乐与精进、生病作为愁苦与怠惰等的自然亲依止缘。

[VIII§19导读]

胜主导缘1(3):此有两种:

(一)“所缘胜主导缘(ārammaṇādhipati)”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缘法支配取它为所缘的诸名法。只有极为尊敬、珍爱或渴望的所缘 才能成为此关联中的缘法。事实上,此缘与“所缘亲依止缘”相同,差别只在 缘力稍为不同:后者拥有 极有效地使心与心所生起 之力;前者拥有 极强地吸引与支配这些名法 之力。

(二)“同起胜主导缘(sahajātādhipati2”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缘法支配诸缘生法与它同起。在此种关联中,缘法是欲、精进、心与观四种胜主导(见VII§20)。在任何时刻,只有它们当中之一能够起胜主导缘的作用,而且是仅于 与二或三根因俱的速行心 中。同起的名色法是缘生法。

~~~~~~~~~~~~~~~~ [此处插入VII§20] ~~~~~~~~~~~~~~~~

[VII§20]胜主导

Cattāro adhipatī四胜主导:一、chandādhipati欲胜主导;二、viriyādhipati精进胜主导;三、cittādhipati心胜主导;四、vīmaṃsādhipati观胜主导。

导读

诸胜主导法是 主导 与其同起的诸法从事并完成艰难或重要的任务的因素。胜主导法与机能根之间的差别在于 它们支配/控制的程度与范围。一个胜主导法 对整个citta[心]实行最高的控制,而一个机能根则 只在它的相关范围内 实施控制。所以在某一刹那心里可以有好几个机能根存在,但在任一剎那里则只能有一个胜主导法存在。关于这点,胜主导法类比国王,是全国唯一的头领,支配他所有的官员;而机能根则类比官员,在各自的辖区里有支配权,但不能干涉其他人的辖区。

四胜主导法是欲心所(即“欲行动”,不应把它与属于贪的贪欲混淆)、精进心所、citta[心]、及在此称为“观3”的慧心所4。……。每次唯有一法能为胜主导,且是仅当此法支配同起诸法时。观胜主导 可以是善或无记;其它三种胜主导法则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

[ 汉译按

  1. 胜主导缘:巴adhipati-paccaya,adhipati-pratyaya (童寿玄奘均译为“增上缘”),英Predominance condition主导缘[predominant支配/主导]。在巴利语中前缀adhi-通常译为“增上”(如adhi-sīla 増上戒)或“胜”(如adhi-mokkha胜解),-pati通常译为“主人”,如gahapati [梵 gṛhapati] 家主(一家之主);故末学将adhipati译为“胜主导”。其实就梵语adhipati而的字面意思也应译为“增上主/胜主”,但为何童寿玄奘均只译出adhi-的“增上”义、而漏译了pati的“主人”义,末学认为是为了迁就北传阿毗达磨的义理。比如在《瑜伽师地论》的语境下,“增上缘”中的“增上”只有“使增加/增强,强化,使升级/进化,有利于/有助于”之义,并无南传强调的“支配/控制”之义;这并非大乘的新说,而是承自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的一贯定义。总之,末学认为南传的adhipati不能照搬北传的“增上”义。
  2. 同起胜主导缘(sahajātādhipati:尽管在汉语里‘同起’和‘俱生’意思相同,但末学却坚持将巴利语sahajātādhipati译为“同起胜主导缘”,理由是 如果将sahajātādhipati译为“俱生增上缘”会与北传阿毗达摩的“俱生增上缘”冲突/混淆。具体解释如下:

《瑜伽师地论》卷52:“谓眼等处,为眼识等 俱生增上缘……若诸心心所,展转互为俱生增上缘。”这与南传的义理有冲突:南传谓眼处是眼识的‘同起(俱生)机能根缘’或‘前起机能根缘’,眼处不是眼识的‘同起(俱生)增上/胜主导缘’(因为眼处不能支配/控制眼识);诸心心所展转互为‘同起(俱生)缘’,诸心心所不可能展转互为‘同起(俱生)增上/胜主导缘’(因为诸心心所不可能互相支配/控制/主导)。

  1. :巴vīmaṃsa英investigation审查。此处是顺古译。
  2. 有关四胜主导/四神足彼此间的区别 本书就只说了这么多。《相应部•大篇•第五十二神足相应》只反复罗列四神足[四如意足]之名,并无解释四者之别。《分别论义注》(Vibh-a 305-6)以譬喻说明此四之别:

有四个想晋升的大臣。第一个日夜候在王的身边,以求满足王的愿望和偏好,因此而得晋升[拼决心];比喻尤其强化愿欲而得出世间法。第二个以冲锋陷阵的英勇而得晋升[拼命];比喻尤其强化精进而得出世间法。第三个单凭出身(jāti)而得晋升[拼爹];比喻尤其强化心而得出世间法。第四个以向王献计献策而得晋升[拼韬略];比喻尤其强化深观而得出世间法。

末学揣测 四者分别强调 愿力、勤奋、专注力和慧力。]

~~~~~~~~~~~~~~~~~~~~~~~~~~~~~~~~~~~~~

[VIII§20导读]

同起缘(6)是这样一种缘,于此,一个缘法在生起时 导致诸缘生法与它同时生起。这可比喻为灯火,在点着灯时,它导致光亮、颜色及热能与它同时生起。此缘可以如原文所示分为三种,或更详细地分为五种:一、每一个名法(无论是心或心所)都作为 相应诸名法的同起缘;二、每一个名法都作为 同起色法的同起缘;三、四大种 中的任何一个都作为 其它三大种的同起缘;四、四大种 中的任何一个都作为 诸所造色的同起缘;五、于结生时,心所依[色]作为 异熟名法 的同起缘,反之 异熟名法 也作为 心所依[色]的同起缘。

[VIII§21导读]

相互缘(7):事实上此缘是同起缘的一个次级类型。于一般的同起缘,缘法只是纯粹导致 诸缘生法与它同时生起,而在缘力上无需互惠。然而,在相互缘里,诸缘法中的每一个,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成为一个‘关联于以其为缘所生的那些法’的 缘生法[义译:诸缘法甲乙丙丁中的甲,以同样的方式同时也是‘(关联于以甲为缘所生的)乙丙丁’的缘生法。]。因而,在相互缘里,一个缘法既施力于缘生法,也受力于缘生法,此缘生法成为它的缘法。这就好比三脚架,每一只脚都互惠地支助另外两只脚,使三脚架能立住。

[VIII§22导读]

依止缘(8)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缘法通过 作为诸缘生法的支撑或所依 而导致后者生起。该缘法与诸缘生法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大地支撑树木植物 或画布支撑色彩。

依止缘 的两大分类是:一、同起依止(sahajāta-nissaya);二、前起依止(purejāta-nissaya)。同起依止在各方面都与同起缘相同。前起依止则再分为两类。其一是“所依前起依止(vatthu-purejāta-nissaya)”,与 在讨论前起缘时 所说的“所依前起缘”相同。另一者名为“所依所缘前起依止(vatthārammaṇa-purejāta-nissaya)”。这是指‘心被心所依[色]支持而生起 而又同时取该心所依[色]为所缘’的特别情况。如是在这种情况下,心所依[色]同时作为同一刹那心的所依与所缘。关于这种情况,《Paṭṭhāna缘关联论》说:“某人以毗钵舍那 随观 内处为无常、苦、无我;某人享受它、耽乐它;取它为所缘,而生起贪、生起邪见、生起疑、生起掉举、生起忧。” 【诸师所接受的其中一种解释将‘所依所缘前起依止’限定为‘在死亡心之前第17个心识剎那’时生起的心所依[色],而且是 在 当临死速行取该心所依[色]为所缘 的情况下。雷地长老在其著作《Paramatthadīpanī胜义灯释》中以大篇幅反驳这种狭义的解释;而在此所接受的是雷地长老的立场。】

[VIII§23导读]

食缘(15)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缘法等起缘生法、维持缘生法存在、并支助缘生法成长发展。这就好比支撑老屋以防倒塌的柱子。所以食的本质作用是‘支助或巩固(upatthambana [应作upatthambhana])’。

食缘有两种:

一、色食(rūpāhāra);

二、名食(nāmāhāra)。

(一)色食是 食物里的营养之本质,[食素]是色身的缘法。当食物被消化时,其营养之本质[食素]等起了新的食生色,[食素]也能巩固一切四因所生的色聚,使这些色聚能相续继起。此身中 一切四因所生的色聚 里的食素,通过巩固 与它共存于同一色聚里的色法 以及 此身中其它色聚里的色法,而充当一种缘。

(二)名食有三种:一、触食;二、意之思 食;三、识食。它们是同起名色法的食缘。

~~~~~~~~~~~~~~~~ [此处插入VII§21] ~~~~~~~~~~~~~~~~

[VII§21]食

Cattāro āhārā四食:kabaḷīkāro āhāro段食、phasso dutiyo触是第二、mano-sañcetanā tatiyā意之思1 是第三、viññāṇaṃ catutthaṃ识是第四。

导读

“食(āhāra)”这一词是指 作为强大支持之缘来维持[其它法]之法。根据经教法,段食维持色身;触维持受;意之思维持三界轮回,因为思即是业、而业导致再生;识则维持名色之和合[compound]。根据论教法,段食维持 身中由四因等起的诸色法,而其它三食维持一切与它们同起的名色法。段食作为色法故是无记,而其它三名食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

[ 汉译按

1.意之思:巴mano-sañcetana直译“意-正思”(PED:Sañcetanā,(f.) [saṁ正+cetanā思]),英mental volition。属于“mano意”的“cetana思”(不是离路心的思心所、不是前五识的思心所)滋养轮回,如同食物滋养肉身。古译“意思食”,在现代汉语中会被误解为“有意思、有趣”或“meaning滋养轮回”,故不用古译。]

~~~~~~~~~~~~~~~~~~~~~~~~~~~~~~~~

[VIII§24导读]

机能根缘(16)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缘法 通过在特定功能范围内实施控制 而与缘生法相关联。此缘好比一组官员,每人都在统治国内特定地区上有控制权,但不会干涉其他地区。如上文所述,机能根缘有三种:一、前起机能根;二、色命机能根;三、同起机能根。

(一)于前起机能根,(在过去有分住时生起的)五净色中的每一个,都是 其对应的识及心所 的机能根缘。这是因为净色 控制/限制 以它为所依的识之效能。例如:好眼产生敏锐的视觉 而劣眼导致不佳的视觉。

(二)在业生色聚里的‘命根色’是同一色聚里的其它色法的一种机能根缘,因为它以维持它们的命来控制/限制它们。

(三)十五种非色机能根(见VII§18)里的每一个[二十二机能根中的八~二十二,见本节末尾]都是相应名法及同起色法的 同起机能根缘。

于诸机能根当中,女与男两种性 机能根 并不是 机能根缘 里的缘法。它们被除外是因为它们没有缘的作用。一个缘有三种作用──产生、支助与维持,但 性 机能根 并没有执行 这三种作用中的任何一个。然而它们还是被列入机能根这一类,因为它们控制 性征、外形、性格及身体的配置,致使整个人格倾向于女性或男性。

~~~~~~~~~~~~~~~~ [此处插入VII§18、22] ~~~~~~~~~~~~~~~~

[VII§18] 机能根

二十二机能根:一、眼机能根:二、耳机能根;三、鼻机能根;四、舌机能根;五、身机能根;六、女机能根;七、男机能根;八、命机能根;九、意机能根;十、乐机能根;十一、苦机能根;十二、悦机能根;十三、忧机能根;十四、舍机能根;十五、信机能根;十六、精进机能根;十七、念机能根;十八、等持机能根;十九、慧机能根;二十、未知当知机能根1;二十一、最终智机能根2;二十二、具最终智者之机能根3

导读

机能根是 在其相关范围之内控制其相应诸法 之法。首五机能根是五净色;两种 性 机能根 是 两种性色;命机能根有两种,即名命根与命根色。意机能根是心整体,……。

[VII§22]说明

于此,在诸根当中,未知当知机能根 是须陀洹道智;具最终智者之机能根 是阿罗汉果智;最终智机能根 则是中间六种(出世间)智4。……。

[ 汉译按

        1. 未知当知机能根:巴anaññātaññassāmītindriya英The faculty, “I will know the unknown”。《瑜伽师地论》译为“未知欲知根”。
        2. 最终智机能根:巴aññindriya英The faculty of final knowledge。《瑜伽师地论》和叶均都译为“已知根”。
        3. 具最终智者之机能根:巴aññātāvindriya英The faculty of one who has final knowledge。《瑜伽师地论》和叶均都译为“具知根”。
        4. 《摄阿毗达摩义》在此处的说法与《瑜伽师地论》卷一百的说法是一致的:“一、未知欲知根,是行预流果向者根。二、已知根,是预流果以上、乃至行阿罗汉果向者根。三、具知根,是住阿罗汉果者根。”但其余各卷的说法与此不同;其它北传经论的说法亦有出入。 ]

~~~~~~~~~~~~~~~~~~~~~~~~~~~~~~~~

[VIII§25导读]

不相应缘(20)是这样一种缘,于此,缘法是支助现在色法的名法,或是支助现在名法的色法。在这种关联中,缘法和缘生法两者必须属于不同的种类:若一者是色法,另一者必须是名法;若一者是名法,另一者必须是色法。这就有如掺在一起的水与油,虽在一起却依然分离。

如是在结生刹那,心所依[色]与诸名蕴同时生起,而互为不相应缘,因为色法与名法自性有别。再者,在结生刹那,诸名蕴是 其它业生色的 不相应缘;在生命期里,诸名蕴是 心生色的 不相应缘。不相应缘也包括前起和后起的类型:于前者,色法是缘法,名法是诸缘生法;于后者,名法是缘法,色法是诸缘生法。这两种分别与前起依止缘(8)及后起缘(11)相同。

[VIII§26导读]

有缘(21)与非消失缘(24):此二缘的含义相同,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在这种关联中,一个缘法支助诸缘生法生起,或在与诸缘生法同时存在时 支助诸缘生法住立一段时间。然而此缘法与诸缘生法不须同起同在;所须的只是这两者有暂时重迭的存在时段,以及在它们重迭的存在时段里 缘法有以某种方式支助诸缘生法。如是有缘包括前起、后起及同起。……。

[VIII§27导读]

雷地长老在其论著里解释了如何把一切缘归类于四缘[见下页表]:

胜主导缘 有两种,其中的 所缘胜主导缘 通常归类于“所缘缘”与“亲依止缘”,有时也可以归类于“有缘”;同起胜主导缘 归类于“有缘”。

依止缘 里的 同起依止 与 所依前起依止 两者皆可以归类于“有缘”。在 所依所缘前起依止 中,心所依[色]同时作为 意门心的所依与所缘,故 所依所缘前起依止 既可归类于“所缘缘”也可归类于“有缘”;而在 心所依[色] 作为所缘 被给予特别的重要性时,所依所缘前起依止 也可归类于“亲依止缘”。

前起缘 里的 所依前起 可归类于“有缘”,而 所缘前起 则可归类于“所缘缘”与“有缘”,也有可能归类于“亲依止缘”。

两种 业缘 里的 同起业 可归类于“有缘”,而 异刹那业 则归类于“业缘”;当 异刹那业 很强时它也可归类于“亲依止缘”。

不相应缘 可归类于“有缘”,但若 心所依[色] 同时作为所依与所缘,它则被归类于“所缘缘”与“有缘”,也有可能归类于“亲依止缘”。

在其余诸缘当中,以下十一缘时常都归类于“有缘”:根因缘、同起缘、相互缘、异熟缘、食缘、机能根缘、禅那缘、道缘、相应缘、非消失缘及后起缘。以下五种则时常都归类于“亲依止缘”:无间缘、等无间缘、重复缘、非有缘及消失缘。

表8-2:归纳诸缘

所缘缘 亲依止缘 业缘 有缘
‧所缘胜主导

‧所依所缘

前起依止

‧所缘前起

‧不相应*

‧所缘胜主导

‧所依所缘

前起依止*

‧所缘前起*

‧异剎那业*

‧不相应*

‧无间

‧等无间

‧重复

‧非有

‧消失

‧异剎那业 ‧所缘胜主导*

‧同起胜主导*

‧同起依止

‧所依前起依止

‧所依所缘前起依止

‧所依前起

‧同起业

‧不相应

‧根因

‧同起

‧相互

‧异熟

‧食

‧机能根

‧禅那

‧道

‧相应

‧非消失

‧后起

注:*代表“仅仅偶尔而已”。

[8]业处举要

[IX§1]序文

从这里开始,我当次第解释 修习奢摩他与毗钵舍那 的两种业处。

导读

两种业处:直译巴利文kammaṭṭhāna是“作业场地”或“作工夫之处”。此词用在禅思领域是指禅修的主题,是禅修者修习特定等至的“做功夫处”。在佛教里见有两路禅法: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在这两者当中,毗钵舍那之修习是佛门不共的禅法。毗钵舍那是佛教独有的,而且直接导向亲证四圣谛,此四圣谛由佛陀所发现和阐明。在非佛教的宗派里也有奢摩他。然而,在佛教里也会教奢摩他,因为奢摩他所引生的‘轻安’和‘一境性’,能为修习毗钵舍那提供稳固基础。奢摩他和毗钵舍那都有各自的修法与业处;本章将次第解释之。

奢摩他与毗钵舍那samatha[音译:奢摩他]译为“止”,指心之寂静。这一词的意义差不多与samādhi[意译:定,等持;音译:三摩地]相同,尽管samatha源自另一词根sam,意为“变得平静”。严格来说,奢摩他被定义为八等至里的“心一境性(cittass’ekaggatā)”,八等至即经教法里的四色禅和四无色禅。八等至被称为奢摩他是因为,依于心一境性,心的摇晃和不安被克服并停止【《殊胜义》巴、页144;英、页191】。

译为“观”的vipassanā[音译:毗钵舍那]被解释为“从各种不同的方面看见(vividhākārato dassana)”。毗钵舍那是按照无常苦无我三性、禅思直接感知诸法[意译:毗钵舍那是对诸法的一种直接感知,这种直接感知是 按照无常、苦、无我三特性进行的禅思]。毗钵舍那是慧心所(paññā)的一种作用,此作用导向 揭露万物的真实本性。

《摄阿毗达摩义》这一章里对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解释是整部《清净之道》的摘要;想要更详细地了解止和观的读者可参考《清净之道》。

~~~~~~~~~~~~~~~~ [此处插入I§18~20导读] ~~~~~~~~~~~~~~~~

[I§18~20导读]

……。

诸注释师从巴利文jhāna(禅那)提取出两种字根,一种字根义为“凝视”,另一种字根义为“烧尽”。诸禅那 因它们无间凝视所缘,以及因它们烧尽反对等持的敌对法【Ārammaṇ’upanijjhānato paccanīkajjhāpanato jhānaṃ.(《清净之道》)】而得其名。此处的对治法即是‘五盖(nīvaraṇa)’:欲贪、瞋恚、昏沉与睡眠、掉举(散乱的心)与追悔[恶作]、疑。

通过‘修习奢摩他(samathabhāvanā)’,禅那被获得。这种禅法涉及提升‘等持(samādhi)机能根’。通过把心专注于所选定的单一所缘,而清除一切 心的散乱;诸盖受到镇伏,心变得完全沉浸在它的所缘之中。……。

禅那心的所缘是称为“似相(paṭibhāganimitta)”的心之影像。此相是一种“概念(paññatti)”所缘,但由于一般上它是基于‘眼所对色’而产生,所以[取此相为所缘的]禅那 是属于色界。欲证得禅那的禅修者可以选用基础‘遍相(kasiṇa)’作为修三摩地的所缘,如一个某种色彩的圆盘,然后把心专注于它。当专注力成熟时,与该圆盘完全相似的影像即会生起,此相称为‘取相(uggahanimitta)’;[专注力更深时自此相净化]之后而生起的相即是“似相”,“似相”即是禅那的所缘。

……。

……:诸禅由其称为“禅支(jhānaṅga)”的一组心所 而得以分别。在 每一禅心里的 许多心所 当中,即是这些[称为禅支的]心所 分别了诸禅的不同,而且正是它们引生安止心路过程。如下文所述,初禅有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若要达到初禅,这五禅支必须平衡地 全部现前、无间凝视所缘、及“烧尽”障碍[证入]安止的五盖。

寻(vitakka):在诸经中,“vitakka寻”通常用来宽泛地指称念头/思考,但在阿毗达摩中,vitakka被用来精确地指称 令心攀登或导向所缘【So hi ārammaṇe cittaṃ āropeti. (《殊胜义》巴本114页)】。犹如皇亲国戚可以将村夫引见入宫,vitakka 可以将心导向所缘。在禅修中,vitakka有抑制昏沉睡眠盖(thīnamiddha)的特别作用。

伺(vicāra):vicāra”通常意为 “检视/审查”,然而在此则意为 持续地施加心于所缘。寻将心和其相应心所导向所缘,伺继续运用心于所缘。注疏以各种比喻来说明此二禅支的差别。寻有如一只鸟伸展翅膀起飞;伺则有如一只鸟张着翅膀在空中滑翔。寻有如一只蜜蜂扑向一朵花;伺则有如一只蜜蜂在一朵花上嗡嗡。寻有如用一只手把住一个晦暗的金属盘;伺则有如用手拭擦此盘【见《The Path of Purification》IV§89-91】。伺在禅那中暂时地抑制疑盖(vicikicchā)。

喜(pīti):巴利文pīti(喜)源自动词pīnayati(使清新),……。诸注释师把 在修习等持时生起的喜 分为五个层次:小喜、剎那喜、流喜1、踊跃喜、遍满喜。小喜 能令身毛竖立;剎那喜 有如闪电;流喜 有如拍打海滩之浪般 一阵阵地散布全身;踊跃喜 能令身体升空飘浮;遍满喜 则有如洪流注满山洞般遍满全身【见《The Path of Purification》IV§94-100】。在禅那中现前的是最后一种喜。喜禅支制伏瞋恨盖(vyāpāda)。

乐(sukha):此禅支是心的乐受;它即是悦受(somanassa),但不是 与善异熟身识相应[俱行]的 身乐受(sukha)。此乐是脱离欲乐之后而生,所以称为精神之乐或非世俗之乐(nirāmisasukha[离肉之乐])。它对治 掉举与追悔(uddhacca- kukkucca)。

虽然喜与乐密切相关,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心所;喜属于行蕴(saṅkhārakkhandha),乐则属于受蕴(vedanākkhandha)。喜有如疲惫的旅人见到绿洲时所体验的欢喜;乐则有如该旅人沐浴和饮水时的快乐2

一境性(ekaggatā):直译此巴利文即是“一(eka)” “境(agga3”之“性()”。此心所 是所有五禅的主要成份,也是等持的本质。一境性暂时制伏欲贪,这是每一种禅那的必要条件。一境性的作用是 紧密地凝视所缘,这是禅那最重要的特征。但它并不能独自地执行此作用,它须要其他四禅支配合运作,各各执行其作用:‘寻’施加 诸相应法 于所缘;‘伺’把它们[i.e.诸相应法]维持在那儿;‘喜’将愉悦带入所缘;‘乐’体验禅那之乐。

……:通过相继舍弃较粗的禅支,及增强等持以提升较微细的禅支,即能证得更高层次的禅那。在经教法里,佛陀以四分法说示禅那:从初禅进修第二禅时,同时弃除寻伺两个禅支。论教里的禅那则分为五个,即多了一个只弃除寻而保留伺的禅那,这是论教法的第二禅。

在第三禅里,伺亦被弃除;在第四禅里褪去喜;在第五禅里,舍替代了乐 成为相应受。由此,首四禅与悦受相应(somanassasahita);第五禅则与舍受相应(upekkhāsahita)。

根据经教法的色禅四分法,其初禅 在各方面皆与论教法的(色禅五分法的)初禅一致。然而,经教法的第二禅是通过同时弃除寻与伺而证得,因此只余下喜、乐、一境性三禅支,与论教法的第三禅相同。经教法的第三禅有乐与一境性两个禅支,第四禅则有舍与一境性两个禅支;此二禅分别与论教法的第四禅和第五禅相等。

虽然诸经没有明确地提到 禅那五分法,但有给与暗示;这是指 佛陀所说的三种等持:有寻有伺等持、无寻唯伺等持、无寻无伺等持(savitakka savicāra samādhi; avitakka vicāramatta samādhi; avitakka avicāra samādhi: M.128/iii,162)。明显地,第一种等持是 禅那四分法与五分法两者里的初禅;第三种等持是经教法里的第二至第四禅,或是论教法里的第三至第五禅。然而,第二种等持在诸经里却没有明示,只有在论教法里才说明是五分法的第二禅。[ 汉译按:1. 流喜:巴okkantikā pīti,英showering zest(阵雨般的喜)。据PED解释,okkantikā是形容词,义为“再再发生的”。叶均译为“继起喜”,《解脱道论》译为“流喜”。2. 以下是译自《殊胜义注》对喜及乐之间的差别的详细譬喻(英、页一五五、一五六):「有喜必有乐,但有乐未必有喜。喜是属于行蕴;乐则属于受蕴。喜就有如一位疲惫的旅人,于夏天在沙漠里时看到或听到有水或阴凉的树林;乐就有如他在享用水或进入树林里乘凉。当人走在大沙漠里,受到炎阳暴晒、口渴且极渴望喝水时,若看到前面走来了一个人,他即会问道:『那里有水?』另一人即会说:『越过那一片树林即有一座大森林,里面就有座天然的水池。你去到那边就会有水喝。』听了这些话他感到很欢喜。当他再往前走时,他看到掉在地上的荷叶等,而感到更欢喜。继续往前走时,他看到有好些人衣服及头发都湿湿的,又听到野鸡的叫声等、看到一座有如宝石网般的茂密翠绿的森林,其中有座天然的水池,又看到长在池中的睡莲、荷花、白莲等,及看到清澈的池水,如此他愈是感到欢喜。他即下去水池里,尽情地沐浴与喝水。清除了一切的困顿之后,他再享用莲茎、以蓝莲花装饰自己、把莲藕负在肩上,从水池出来之后,穿上衣服、把湿衣晒在太阳下,然后去到有阵阵凉风轻拂而来的树荫下躺着,说道:『真是快乐、真是快乐!』当如此解释该譬喻:从他听到有座天然水池及茂密的森林开始,直至他看到清澈的水时所感到的欢喜即是:看到目标时感到欢喜的『喜』。而他沐浴、喝水及随后躺在树荫下直说:『真是快乐、真是快乐!』就有如不断增强的『乐』,正在享受目标之味。」本条内容拷贝粘贴自《阿毗达摩概要精解》3. PED解释agga义为“顶端,锥子尖,点”。]

~~~~~~~~~~~~~~~~~~~~~~~~~~~~~~~~

[有关“止之举要”参见完整重译版,下面直接进入“观之举要”。]

观之举要(vipassanāsaṅgaha

[IX§22]清净的层次

于观业处,清净之概要有七: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

[IX§23]三性

三性是无常性、苦性与无我性。

[IX§24]三随观

三种随观是无常随观、苦随观及无我随观。

表9-1:七清净

清净 修行
一、戒清净 四遍净戒
二、心清净 近行三摩地与安止三摩地
三、见清净 领悟名色法的特性、

作用、现起与近因

四、度疑清净 辨别出名色法的诸缘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 1、确认智

2、生灭智(未成熟的阶段)

分辨观照的正道与谬道

六、行道智见清净 2、生灭智(成熟的阶段)

3、破灭智

4、怖畏智

5、过患智

6、厌离智

7、欲解脱智

8、详照智

9、行舍智

10、随顺智

于第六及第七之间 11、(更改)种姓智
七、智见清净 四出世间道智

清净之分析(visuddhibheda)

[IX§28]戒清净

如何?戒清净包含了四遍净戒:一、别解脱律仪戒;二、根律仪戒;三、活命遍净戒;四、资具依止戒。

导读

这四种遍净戒是依比库之戒而说。

别解脱律仪戒:别解脱是比库必须遵守的基本戒。此戒一共有轻重不等的227条戒。完全遵守别解脱戒则被称为“别解脱律仪戒”。

根律仪戒是指 在遇到根门所缘时提策觉照,不让心被可喜所缘动摇,也不让心排斥不可喜所缘。

活命遍净戒是有关比库获取生活必需品的方式。他不应以不适合‘致力于清净真实的比库’的方式获取必需品。

资具依止戒是指 比库应当在使用衣、食、住、药四种必需品之前,省思使用它们的正确目的。

[IX§29]心清净

心清净包含了两种三摩地,即:upacārasamādhi近行三摩地 与appanāsamādhi安止三摩地。

导读

巴利佛教传统 认可两种不同的培育观智的方法1。一种禅法称为“止乘(samathayāna)”,包括先修习止禅到‘近行三摩地’或‘安止三摩地’,作为修观的基础。采取这种方法的人称为“止乘行者(samathayānika meditator)”,他先证得‘近行三摩地’,或色无色界禅那中的一种,然后再转修观:确认发生在禅那中的身心现象为“名色”,并探求名色的因缘,然后再随顺于三特性而观照它们。对这种禅修者而言,先前获得的‘近行三摩地’或‘安止三摩地’,被算作是他的心清净。

另一种称为“纯观乘(suddha-vipassanāyāna)”的方法,并不以修止作为修观的基础,而是在令戒清净之后,直接以正念观察自己所体验的身心过程之变化。当观照变得有力且精准时,心俱有相当于‘近行三摩地’的专注力 而自然地专注于永远变化着的体验之流。一剎那接一剎那地 将心固定在当下的名色过程,这称为“剎那三摩地(khaṇika-samādhi)”。因为它包含 相当于 近行三摩地 的心稳定性,这 剎那三摩地 被算作是“观乘行者(vipassanāyānika meditator)”的心清净,采取这种方法的人也被称为“干观行者(sukkhavipassaka meditator)”,因为他修观时没有禅那的“滋润”。

[ 汉译按

1. 关于纯观/干观在巴利三藏原典、义注、疏抄、随疏抄、清净之道大疏抄等等中的依据,在温宗堃所著的《涅槃直径》(2005年8月寂静禅林印行)一书中有详细的讨论;其中第122~125页给出了《人施设论》及其义注对干观的阐释,第115页给出了《相应部义注》对《须深经》的注释,第47页、第105~113页给出了《增支部》第四集92、93、94、170经和第十集54经及其义注对干观的阐释,第74~80页给出了《中部义注》和《中部疏抄》对干观的阐释。]

[IX§30]见清净

见清净是 直接把握1名色的 特性、作用、现起与近因。

导读

见清净因它能清除“永恒之我”的谬见而得名。在禅修过程中,识破 所谓的“人”只是相依而起的名色组合,在名色组合之内或背后并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存在,即达到此清净。这阶段也名为“名色差别智(nāma-rūpavavatthānañāṇa)”,因为是依名色法的特性等区别它们。

[ 汉译按

1. 直接把握:巴pariggaho,字面意思是“握在手中,攥住,搂住,抱住,逮住”,引申义为“识别”。]

[IX§31]度疑清净

度疑清净是识别[pariggaho]那些名色的诸缘。

导读

度疑清净是因为它去除“对‘过现未三时名色 的诸缘’之疑惑”而得名。此清净 通过在禅修过程中运用缘起之智 而达到,缘起之智能够领悟 当下的名色组合并不是无端端地生起,也不是从臆想中的造物主或‘本初灵[primordial soul]’而生,而是因 往昔的无明、渴爱、取与业 而有。他也对过去与未来运用相同的法则。这个阶段也名为“把握诸缘智(paccayapariggahañāṇa)[叶译‘缘摄受智’]”。

[IX§32]道非道智见清净

当他已经如此 直接把握三地诸行及它们的诸缘时,以诸如五蕴等的方式,分为过、现、未、内、外等,将它们归纳为 聚[kalāpa]。

随后他按照时段、按照相续、按照剎那,用确认智[现场]确认 彼等诸行的三特性:以尽义故无常、以可怖义故苦、以无本质义故无我。之后他按照缘、按照剎那,以生灭智‘等随观[samanupassati]’彼等(诸行的)生灭。

当他如此修时即生起了:光明、喜、轻安、胜解、策励、乐、智、念、舍与执著[欲]。

道非道智见清净是 对道与非道的诸特性的区分,此区分是靠 认出光明等观染是进步的障碍来达到。

导读

把它们归纳为聚:这是确认智(sammasanañāṇa1的预备[遍作]阶段,在修习毗钵舍那的过程中,此预备阶段 按照三特性来考察名色法。首先,禅修者必须把一切色法——无论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都归纳于色蕴。同样地,他也把一切的受、想、行与识归纳于各自的蕴,即: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

以确认智[现场2]确定:这是真正地将‘已归纳为五蕴的诸行’归结于三特性。一切行法以“以尽义故(khayaṭṭhena)无常”为特性,因为诸行就在其生起处遭受毁灭,而没有传递到什么其它的“保有其特征之法”3;一切行是“以可怖义故(bhayaṭṭhena)苦”,因为任何无常之法 都不能提供可靠的担保,所以任何无常之法都是可怕的;一切行是“以无本质[corelesness]义故(asārakaṭṭhena)无我”,因为它们 没有自我之‘核[core]’、没有‘实质[substance]’、没有内在的主宰者。

按照时段、按照相续、按照剎那:“按照‘时段(addhāna)’”是指 按照某个跨度的时段。首先禅修者思考每一世里的行法为无常、苦、无我。然后将时段逐步缩短至人生的三阶段[即少年、中年、老年]、十年、一年、一个月、半个月、一天、一小时等等,直至他能认出 在[行走时]每一步里的诸行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见《The Path of Purification》XX§46-65)。“按照 相续(santati)”是指 依一股相似的 名相续流 或 色 相续流[来确认诸行无常等]。“按照 剎那(khaṇa)”是指 依剎那的名色法[来确认诸行无常等]。

生灭智(udayabbayañāṇa是 观照诸行生灭 之智。“生”是指诸法的生出、产生或生起;“灭”是指诸法的变易、毁坏与消失。“按照缘(paccayavasena)”修习生灭智是指 禅修者亲见 诸行如何由于它们的诸缘生起而生起,以及由于它们的诸缘灭去而灭去。“按照剎那(khaṇavasena)”修习生灭智是指在诸行生灭的当下刹那,观照其真正的剎那生灭相。(见《The Path of Purification》XX§93-99)

当他如此修时:生灭智有两个阶段。在“未成熟”的生灭智阶段,当观照 达至任运[gains momentum获得惯性]时,十种“观之染(vipassan’upakkilesā [毗钵舍那的随烦恼])”可能会生起于禅修者。他可能会看到从其身发出光明(obhāsa)的氛围[aura一种灵明的光晕/灵韵]。他会体验到从所未有[极强]的‘喜(pīti)’、‘轻安(passaddhi)’与‘乐(sukha)’。其‘胜解(adhimokkha)’与‘策励(paggaha)’增长、‘智(ñāṇa)’趋向成熟、‘念(upaṭṭhāna[照看/照顾])’变得稳定及‘舍(upekkhā)’变得不受动摇。而这些[美妙]体验的背后隐藏着微细的‘执著(nikanti[欲求])’,即沉湎于这些体验并执取它们。

对道与非道的诸特性的区分:当禅修者发生上述(首九种4)殊胜的经验时,若缺少分辨的能力,他就可能会误以为自己已经达到 出世间道果。他也就可能会忘失观禅的修习,而只是坐享那些[美妙]体验,没能发觉自己其实是正在执着它们。但若他有能力分辨,他将会认出这些体验只是‘趋于成熟的观智’的必然的副产品。他会随观它们为无常、苦、无我,继续修习毗钵舍那随观而不执着它们。‘对 十种观染为非道、修习毗钵舍那随观是正道 的这种区分’被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

[ 汉译按

  1. 确认智(sammasanañāṇa):sammasana源自sammasati,sammasati的字根是sam(正确地)+ mas(接触/感觉),所以BD将此词解释为“comprehension, determining确认 ”,并将其看作是vavatthāna(区别/差别/确定/决定)的近义词。但是叶均在《清净道论》中却将sammasana译为“思维”,这应是依水野弘元的巴利语辞典来的;水野弘元应当是依其对应的梵文之古汉译而将sammasana译为“思维”;这就又成了梵语系佛教 对 汉译巴利语系佛教 的语基/单词级入侵。将sammasana译为“思维”,这在梵语系佛教的语境下或许是恰当的,但在巴利语系佛教的语境下却是错误的!因为“sammasana思维”在南传义理中是指现量认知(其实《瑜伽师地论》“摄异门分之上”也说“现量为依说名思惟,比量为依说名分别”),而现代汉语读者会将“思维”误解为“逻辑推理/概念运算”的比量认知,所以sammasana不能译为“思维”。

用一个巴利术语对应的梵文之古汉译 来解释此巴利术语的意思,这个方法本身 会导致 梵语系佛教的见地 侵入 汉译巴利语系佛教;应当避免这个错误的进路,而尽量只是依 巴利字根和巴利语系佛教的整体语境,来理解和翻译一个巴利术语——英语系的学者比库们正是这样做的;所以巴英综合汉译可以比 依水野弘元的辞典进行所谓的巴汉直译 还要更清纯、更精准。

  1. 此处巴利文是sammasantassa,它是sammasanta的为格/与格,sammasantasammasati(确认)的现在分词,表示sammasati(确认)的动作 当场正在进行,因此末学添加[现场]一词来强调现在时态。
  2. 此句意为:行法A在灭去时 将自己的特征传递到行法B,从而使B保有A的特征,这是不可能的!
  3. 首九种观之染本身并非烦恼,但可以作为生起烦恼的基础,所以间接地称它们为观之染。欲求(nikanti)则原本即是烦恼。 ]

[IX§33]行道智见清净

当他如此脱离了那些进展的障碍之后,而继续修行时,他经过了有关三特性的一系列观智,从生灭智直至随顺智。这九种观智名为行道智见清净。

[IX§34]智见清净

当他如此持续行道时,由于其观智已成熟,(他感到:)“如今(道)安止即将生起。”于是,在有分止断之后生起了意门转向;随后立刻 转起1的是两或三(刹那的)毗钵舍那心,这些毗钵舍那心 取 无常苦无我三特性中的任何一种 为所缘。它们被称为遍作、近行与随顺。当行舍智与随顺智圆满时也被称为“导向出起之观”。

随后转起了 挂在涅槃后[i.e.取涅盘为所缘]的更改种姓心,超越了凡夫种姓,而达到圣者种姓。在这之后即刻生起了(须陀洹)道;(该道心)彻知2苦谛、断除集谛、证悟灭谛及开展道谛,而证入了(出世间)安止心路过程。之后有两或三刹那的果心生灭,然后沉入有分。

然后断了有分,回顾智转起。

智者回顾3道、果、涅盘,以及或回顾或不回顾他已断的烦恼与残余的烦恼。

如是应依六清净来次第修习的四种道 名为智见清净。

于此,这是清净之分析。

导读

生起了意门转向:关于道之心路过程,见IV§14。于钝根者有三刹那毗钵舍那心生起,于利根者则只有两刹那毗钵舍那心生起(除去遍作)。

导向出起之观(vuṭṭhānagāminīvipassanā):这是在出世间道生起之前已达到顶点的观智。道被称为“出起”是因为:就所缘而言,它从诸行出起而取涅盘为所缘;就能缘而言,它自烦恼中出来。

更改种姓心(gotrabhūcitta):这是第一个转向涅盘之心,以及是出世间道的无间缘。它被称为“更改种姓”,因为它标志着 从凡夫的种姓或家族进入圣者的种姓或家族的转化。虽然此智像道智一样见到涅盘,但它并不能像道智一样除遣遮蔽四圣谛的烦恼黑暗。在趋向第二及更高的道时,此刹那被称为“净化(vodāna)”,而不是“更改种姓”,因为禅修者其时已属于圣者的种姓。

:道心(maggacitta)同时执行与四圣谛壹壹对应的四种作用。在此所说的这四种作用是彻知苦、断除渴爱(苦之集)、证悟涅盘(苦之灭)及开展八圣道。对于跳过了遍作刹那的利根者,在道心之后有三个果心转起;对于经历了遍作刹那的钝根者,在道心之后只有两个果心转起。

回顾智(paccavekkhaṇañāṇa):在证得任一出世间道之后,声闻弟子回顾道、果与涅盘;通常还会——但并非一定会——回顾已断除和残余的烦恼。如是最多有十九种回顾智:首三道每一者都有五种,而第四道则只有四种。这是因为已完全解脱的阿罗汉 已没有残余的烦恼可供回顾。

[ 汉译按

1. 转起:pavattanti

2. 彻知:巴parijānanto ,英fully understanding(彻底地理解)。玄奘、叶均、水野弘元等都是译为“遍知”,如 パーリ语辞典pariññā : ① f. [<pari-jñā, BSk. parijñā] 遍知, 暁了, 知悉. –ābhisamaya 遍知現観. –paṭivedha 遍知通達. –vāra 遍知分. ② adv. [parijānāti の ger. pariññāya の略] 遍知して.。

在巴利语中,前缀pari- 有二义:①all around周遍;②fully完全/彻底。此处应取第二义,不应取第一义(末学不知道梵语中是否有第二义)。pariññā本义是“完全地知/彻底地知”,只强调了知的深度,不强调广度;古人译为“遍知”就混淆于“一切知”,前者通声闻独觉佛陀,后者为佛陀不共,不能混淆。因此末学将其译为“彻知/彻智”。

3. 回顾:巴paccavekkhati,英review(回顾,回头看)。叶均译为“省察”,汉语里的“省”字正是“回顾”义。]

解脱之分析(vimokkhabheda

[IX§35]三解脱门

其中,去除我执的无我随观 是 名为空随观的解脱门;去除颠倒相的无常随观 是 名为无相随观的解脱门;去除渴爱的苦随观 是 名为无愿随观的解脱门。

导读

当观照到达顶点时,它即会按照禅修者的倾向而安住在三随观——即无常随观、苦随观、无我随观——中的一个上。根据注疏,信机能根胜主导[占优势地位] 者会安住在无常随观上;三摩地机能根胜主导者 会安住在苦随观上;慧机能根胜主导者 会安住在无我随观上。由于此 随观的最终阶段 是禅修者‘体验出世间道之解脱’的直接入口,所以‘此随观的最终阶段’称为他的“解脱门(vimokkhamukha)”。于此,被称为‘解脱’的是‘圣道’,而‘导向该道的随观’即被称为‘解脱门’。

无我随观被称为空随观,因为它看见诸行空无自我、空无有情及空无人。无常随观被称为无相随观,因为它去除“颠倒相(vipallāsanimitta)”,所谓“颠倒相”就是恒常性、不动性和持久性之幻相,此幻相归咎于“‘想颠倒’萦绕在诸行之上”。苦随观被称为无愿随观,因为苦随观通过去除对诸行错误的乐想而断除了愿求。

[IX§36]道与果的解脱

因此,若人在导向出起之观中 观照无我,其道即名为空解脱;若是观照无常,其道即名为无相解脱;若是观照苦,其道即名为无愿解脱。如是‘道’根据入观的方式而得三种名称。同样地,在道心路过程里的果也按照入道的方式而得三种名称。

导读

当禅修者通过无我随观证得道时,该道从空性(空无自我)的一面取涅盘为所缘,所以它被称为空解脱。当他通过无常随观证得道时,该道从无相(空无诸行之相)的一面取涅盘为所缘,所以它被称为无相解脱。当他通过苦随观证得道时,该道从无愿(脱离渴爱之愿求)的一面取涅盘为所缘,所以它被称为无愿解脱。果也按照‘在它之前生起的道’而得同样的名称。

[IX§37]果等至之解脱

然而,在果等至心路过程里,对于以上述的方式观照(诸行法)者,在每一种情况下生起的果 只根据入观的方式 而被称为空解脱等。但按照所缘与各自的素质1,这三种名称于一切处都可用于一切(道与果)。

于此,这是解脱之分析。

导读

当圣弟子[声闻圣者]证入各自的果等至时,该果 依‘直接导向证入此果等至的观’的种类 而得其名,而不是 依‘当初的 道心路过程里的 道’而命名。这即是说,若他通过观照无我而入果等至,该果即被称为空解脱;若是通过观照无常而入果等至,该果即被称为无相解脱;若是通过观照苦而入果等至,该果即被称为无愿解脱。但更宽泛言之,则可以用上述三种名称称呼一切道与果,因为它们都取无相、无愿与空的涅盘为所缘,也因为它们都拥有无相、无愿与空的素质。

[ 汉译按

  1. 素质:巴利文sarasa,巴英词典释义为with its essential properties,也可译为实质/本质。]

等至之分析(samāpattibheda

[IX§42]可入之等至

于此,果等至依照他们各自[所证得]的果而共通于一切[圣弟子]。但只有阿那含与阿罗汉才能证入灭尽等至。

导读

果等至(phalasamāpatti)是圣弟子才能证入的出世间安止,而其所缘是涅盘。证入果等至的目的是 于此处当下体验涅盘之乐。在这些安止里生起的心 是与圣弟子证悟的层次相等的果心。如此四个阶级的圣人都能证入各自专属的 果等至,意即须陀洹能够证入须陀洹果等至;余者亦可以此类推。在证入果等至之前,(圣弟子)先决意要证入果等至,然后从生灭智次第地培育诸观智,(直至证入果等至)(见《The Path of Purification》XXIII§6-§15)。

[IX§43]灭尽等至

于此,他从初禅起始,次第证入广大等至。出等至后,他以观智观照每一等至里的行法。

如此修习直至无所有处之后,他再实行事先的任务,如决意等,然后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在两刹那的安止速行之后,心相续被中断。彼时 称他已证得灭尽等至。

导读

在灭尽等至里,心与心所之流暂时被完全中止。只有‘于一切色无色禅[即八等至]已得自在’的阿那含与阿罗汉 才能证得灭尽等至。而且只有在欲界与色界里才能证得该等至。在无色界不能证得该等至,因为在其地不能证得 属于入灭尽等至的先决条件的四色禅。

若要证入灭尽等至,禅修者必须次第地证入每一个禅那。在从每一禅那出来之后,他观照该禅那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他如此修习直至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禅那出来之后,禅修者作出以下4项决意:一、决意[任何不在他身边的]必需品在入等至期间不会遭受毁坏(在他身边的必需品如袈裟等会自动地被[灭尽等至之力]保护[而无需用决意来保护]);二、决意若僧团需要他的服务,他就出等至;三、(在佛陀还活着的时候)决意若佛陀要见他,他就出等至;四、[若他想要入灭尽等至七天]他必须观察自己所剩下的寿命不少于七天。

在作完这些事先任务之后,他即证入第四无色禅,而此禅只转起两刹那的速行,随后他即刻证入了 心流暂时被中断的灭尽[等至]。

[IX§44]出灭尽等至

在(从灭尽等至)出来时,于阿那含,阿那含果心转起一次;于阿罗汉,阿罗汉果心(转起一次),随后沉入有分。在这之后转起回顾智。

于此,这是等至之分析。

修习毗钵舍那业处之法至此完毕。

[2015年10月1日10:20am杀青]

班迪达尊者英文书籍Books by Sayadaw U Pandita

Sayadaw-U-Pandita- In-this-Very-Life(就在今生)

Sayadaw_U_Pandita-Path-to-Freedom(解脱道上)

Sayadaw-U-Pandita-One-Life-Journey(一生的旅程)

Sayadaw-U-Pandita-The_Way_To_Practice_Vipassana_Meditation

Sayadaw-U-Pandita-The_Meaning_of_Satipatthana

Sayadaw-U-Pandita-Dhamma_Discussion_Series_Vol1

Sayadaw_U_Pandita-Timeless_Wisdom

Sayadaw_U_Pandita-Freedom-Within

最近修营信息

中国广东12月-1月禅修资讯

指导老师:卡玛兰迪禅师
禅修时间:
第一期:(第一期已满)
第二期:1月1号——1月10号(早斋后结束)
禅修地点:广东省东莞市
禅修费用:伙食费每天30元/人,住宿费随喜。

报名条件:新旧学员都可报名。
注意:
禅修条件艰苦,全程止语、过午不食。
禅修期间手机上交,每天4点半起床,晚上10点就寝。
可以报名任意一期或全程。但第二期站禅、坐禅都将增加到2小时,比较辛苦。新学员请尽量报名从第一期开始的禅修。

报名方式:可访问禅师网站www.kmnd.org,下载报名表,填写好后发到 sinianchuchanxiu@163.com 邮箱即可。

班迪达尊者简介

Ovādācariya Sayādaw

Bhadanta Paṇḍitābhivaṃsa

panditasiting

班迪达尊者(Sayādaw U Paṇḍita)于1921年7月28日出生在永盛镇(Insein)塔达迦勒村(Tadagale)(今属仰光省),父亲是乌·佩(U Pe),母亲是多·戚苏(Daw Chit Su)。

自七岁起便在欧内村(Ohne)德奇那庸寺(Dekkhinayone)的乌·查哥拉长老(Sayadaw U Zagara)座下,接受佛教教育,之后通过了佛典口考的初级考与中级考。

十二岁时,尊者在欧内村出家,进入僧团受戒成为沙弥,学习基本的三藏佛典与《摄阿毗达摩义论》。十八岁时通过了在马哈菩提寺(Mahābodhi)举办的高级考。

二十岁时,尊者从马哈菩提寺的马哈菩提长老,受具足戒。1948年,他在柴卡桑.雪进寺(Kyaikkasan Shwekyin)研习经教,并通过了由追迪阳卡那协会(Zediyankana Associaton)所举办的高级考与特级考。1951年至1952年之间,尊者分别通过了政府与追迪阳卡那协会举办的法阿阇黎考试。

1950年,禅师首次在马哈希大长老的教导之下修习毗婆舍那。他直接的禅修老师是阿辛.维恰拉法师。同年,他开始在新建的帕提亚提雪进柴卡桑寺担任佛法教师。1954年,尊者以巴利校审员的身份,参与了第六次佛教集结。

1955年,尊者舍弃教职全心投入密集禅修,之后受马哈希尊者之命,在仰光马哈希禅修中心服务。1959年1月,尊者陪同马哈希尊者到斯里兰卡弘法,并在斯里兰卡住了三年。

从斯里兰卡回来后,尊者曾在仰光、毛淡棉以及瓦城的马哈希禅修中心担任禅修指导老师,教导过数以万计的比丘、戒女、在家居士以及上千位的外国禅修者。

1982年马哈希尊者去世后,尊者接任为仰光马哈希禅修中心的首席戒师。

1984年,尊者首次经英国到访美国,在麻萨诸塞州巴尔市带领了为期三个月的密集禅修并声名大振。西方马哈希禅修系统内的许多资深老师都曾在那次或随后的密集禅修中得到过班迪达尊者的指导。尊者之后又到马来西亚槟城带领六周的密集禅修,并于1985年在尼泊尔、澳洲分别指导了为期六周与四周的密集禅修。

1986年及1988年,尊者先后到访美国的夏威夷和加州犹卡以及澳洲指导密集禅修。

1991年,尊者在仰光创办了班迪达禅修中心,之后在缅甸、尼泊尔、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国家还成立了众多禅修中心。

班迪达尊者以持戒精严、严格教学和教导学生勇猛精进禅修而闻名,是位杰出的禅修大师,为弘扬佛法贡献了毕生精力,直到2005年仍在带领密集禅修。尊者晚年住在班迪达禅修中心,于2016年4月16日长圆寂。

走向寂静(上册)

 PDF下载

Towards The Ultimate Peace

bandidazunzhe

班迪达大长老

2015-2016年国际禅修营开示

缅译中:圣法西亚莉

(Sayalay Santa Dhammā)

2017年8月

走向寂静

班迪达大长老

2015-2016年国际禅修营开示

2015年11月29日

今天,在缅甸班迪达森林禅修中心举办的第17届国际禅修营开幕了。班迪达大长老与僧众们非常高兴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有着三重或两重关系的亲属们。为了使每一位亲属都能够进一步变成更亲密的法眷属,希望大家都能够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应用僧众们赠送给你们的法的礼物。

亚洲人与班迪达大长老自然地形成了三重的亲属关系,而欧洲、美洲与非洲人与班迪达大长老自然地形成了两重的亲属关系。亚洲人虽然在地理位置、语言等方面互相有差异,族群以及文化历史互相有差异,但是,同处于亚洲,彼此有共同的特征,都是来自亚洲的亲属。此外,亚洲人同是这个地球上的人,所以,是来自地球的亲属。根据世尊佛陀的教导,经典里开示说,在无始生命轮回里,每一个众生彼此之间,都曾经是母子关系或父子关系,或者曾经是兄弟姊妹关系,或者是其他亲属关系,众生彼此之间没有做过亲属的是不存在的。根据世尊的开示,班迪达大长老与亚洲人都是来自轮回中的亲属、来自地球的亲属,以及是来自亚洲的亲属,是这三重亲属关系。至于美洲人、欧洲人以及非洲人,因为你们与亚洲人交往疏远,班迪达大长老与你们并非同是亚洲的亲属,而只是来自轮回中的亲属与来自地球的亲属,是有这两重亲属关系。

僧众们与来自亚洲、美洲、欧洲以及非洲各国的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重或三重的亲属关系,大家在此相聚,使我们能够有这样殊胜的因缘,把无上的佛法好礼赠送给亲属们,而大家也准备好了,乐意恭恭敬敬地接受这份珍贵的礼物,我们为此感到非常欣慰。我们是以亲属的身份,赠送给同一个大家庭的亲属们这份无上的法礼,而并非是以高高在上的导师的姿态来派发的。

现在来解释一下,在“法眷属”这个词汇里,所谓的“法”所包含的本质意义。世尊佛陀觉悟的“法”,其隐含的意义,是指:

法具有承载、提升的力量,法能够承载、提升那些依法实践、依法而住的众生的生命品质。巴利语“dhamma”,翻译为:法,佛法是具足了力量的,人们遵照正确的方法实践佛法,必将获得实践佛法的殊胜利益。

对于这种意义上的法之礼物,如果平平淡淡地把它看作是像物质一样的东西,用手抓起来,说,“喏,送你了,拿去用吧。”这样是做不到的。法之礼物,非有形的物质,而是一套训练方法,僧众们只可以按照世尊佛陀所开示的经典,把世尊佛陀开示的训练众生的方法教给大家。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把佛法一一地送到来到这里每个人手上,我们按照世尊的开示教导佛法,我们会非常高兴地把这份法礼,送给那些能够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实践佛法的人,只有那些真正地爱惜佛法,懂得实践佛法的因缘是珍贵难得的人,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实践佛法的利益。

法之礼物不是让大家在拿到后,像普通的物质礼物那样,收到后往玻璃柜里一放就完了,法之礼物是需要在接受的当下就立即应用的。收到法之礼物后,如果大家能够认认真真地练习使用,尽最大可能地练习使用,那么,我们可以向大家保证,这份法礼将能够提升大家的生命品质。任何众生,都不乐意让生命一直堕落,都乐意提升生命的品质,能够使生命的品质登峰造极,那是梦寐以求的,是最好的。但是,要想提升生命的品质,不费吹灰之力,等着天上掉馅饼,是得不到的。想要提升生命的品质,需要寻找到正确的方法,寻找到了正确方法之后,要能够切实地按照其方法实践。

我们僧团能够按照世尊开示的佛法教导大家。此外,禅修中心能够从各个方面提供方便条件,包括禅堂、禅垫、蚊帐、食物、饮品、禅服、茅舍、行禅道等等条件完善的禅修环境,如果能够看到大家珍爱实践佛法的因缘,能够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精进习禅,而不是在装模作样,那我们僧众会感到十分地欢喜。如果大家还能够因为精进禅修而证悟殊胜之法,那我们僧众所付出的辛苦就适得其所,努力教导就没有白白地付出,为此,我们会感到很欣慰。

过去,来自世界各地到班迪达森林禅修中心参加过密集禅修营的YOGI们,在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精进禅修后,在即将离开这里之前,他们来到班迪达大长老面前告别。班迪达大长老向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他们都能够如实地回答。班迪达大长老的问题也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班迪达大长老说,大家来到这里参加了密集禅修之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心态方面有没有什么改变?

他们回答说,学生们直到现在才懂得了应该如何吃饭、如何喝水,直到现在,才知道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走路、如何坐下、如何站着、如何躺下;所谓的知道了应该如何生活,就是指,他们知道了,在世间生活,应该要具有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人类的心态,具有内观智慧。

还有的人说,直到现在,才算有了一个可以安住的家。

另外有人说,来到禅修中心,密集地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知道了只有四念处内观禅修才是最殊胜的礼物。四念处内观禅修,是最有效的消除烦恼的禅修方法。很多人在说,四念处内观禅修,是缅甸最好的出口品。

现代社会,人们出行有各种代步工具,车辆驾驶有左侧通行的国家,有右侧通行的国家。无论交通规则如何,人们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需要驾车的话,必须要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有车速限制的地方不能够超速驾驶,转弯的地方,要小心翼翼,在交通路口要看清楚交通灯指示,要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当心行。如果能够一直小心翼翼地驾驶车辆,就避免了因为自己的错误违犯交通规则而造成车祸等危险。但是,因为别人的过错,而导致自己车辆被撞击的事故是可能发生的。世尊佛陀的教导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自己不守规矩,就会伤害到他人的利益,使自己和他人双方受到损失;如果别人不守规矩,也会伤害到自己的利益。因此,众生要能够遵守道德规范。那些能够遵守道德规范的人们,就像那些遵守交通规则的驾驶人一样,能够避免灾祸,而安全地到达终点。只要对世尊佛陀的教导充满信心,按照世尊佛陀指明的正道,除了睡觉时间以外,在醒着的时间里,要能够保持正念,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俗话说,路的尽头是城镇,只要一直前进,最终就能够到达自己的目的地。那么,出行上路的旅人,来到宽阔的大道上,要能够坚持做到三点:

1、一直地朝前走;

2、小心翼翼地走;

3、永不停步地走。

如果大家能够记住这几点,勇猛精进地禅修,大家就能够最终到达终点,变成为僧众们的法眷属,因为输入了同样的法血,而变成真正的法眷属。为了使大家最终成为真正亲密的法眷属,僧众们乐意伸出援手,切切实实地帮助大家。之所以要教导大家禅修,并非是我们好为人师,而是如刚才说过的,是按照恩人导师马哈希西亚多济的遗愿来真诚地帮助大家的。

刚才开示说过,法之礼物是具足潜在的力量的,实际地运用这份法礼的人,将能够验证其法力。最后,班迪达大长老郑重地敦促,希望大家来到禅修中心之后,能够珍爱这份法之礼物,能够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精进习禅!

今天开营仪式到此结束。祝愿大家身心健康!

2015年11月30日

昨天,在60天国际禅修营的开营仪式上,班迪达大长老开示了为什么与YOGI们有两重或三重亲属关系。在这些亲属关系之上,大家为了能够彼此成为具有法的血缘关系的法眷属,需要精进地实践佛法。按照世尊佛陀开示的正确方法实践佛法,佛法具有足够的法力,能够避免众生堕落,能够不断地提升众生生命的品质。

为了使来自世界各地的YOGI们能够输入进法之血液,成为具有法的血缘关系的法眷属,我们僧众们会遵从世尊佛陀的本怀,尽最大可能地将自己所有的法之血液输送给YOGI们。如果自己没有法之血液,就没有办法给与别人。这意思是,仅仅通过深入经典获得的闻所成慧,或通过思考推理获得的思所成慧来开示佛法,是万万不可的。一方面有教理基础,一方面有跟随善知识实践内观禅修,并在内观禅修实践中达到了一定的令人满意的程度,自己才算是对究竟真实的佛法有所觉悟。因此,在身、语、意三方面,都获得了文明的教化。只有自己对佛法真理有了一定程度的觉悟,并在身、语、意三方面达到了相当文明清净的程度,这样的善知识才能够顺理成章地为人师表,才有资格教导他人,使他人得到文明的教化。

一方面,僧众们怀着慈心和悲心,教导大家禅修方法,一方面,学习禅修的YOGI能够以虔诚心珍惜法,恭恭敬敬地求法,细致认真地实践法,对此,僧众们将会感到无比欣慰和满意。如此,僧众们殷切地希望,能够看到大家最后都充分地获得了法之血液,开心欢喜地满载而归。愿大家精进禅修,获得实践佛法的利益!

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和学术刊物了解到,在人世间,人们的血型各不相同,有A血型,有B血型,有AB血型,有O血型,一共有四类血型。这其中,O血型就如同世尊佛陀教导的四念处内观禅修。四念处内观禅修,适合任何人来修习,无论你是哪个社会阶层的人,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人,无论是有什么宗教信仰的人,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等,或者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无论谁来,都可以修习,没有不适合四念处内观禅修的人。

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的人,自己不会有任何利益损失,相反地,会带来殊胜利益。四念处内观禅修,能够给每一个禅修者带来利益,只要按部就班地禅修,普普通通地就能够获得多多少少的利益,一点都没有什么稀奇玄妙。现在僧众们,遵照世尊佛陀的本怀,按照马哈希西亚多济的嘱托,所教导的禅修方法,就是按部就班的、实实在在的四念处内观禅修方法。

如果A血型的人需要输血,要输入相同血型的血液,B血型和AB血型的人需要输血,都是同样地需要输入相同血型的血液,但是,O血型的血液却适合任何血型的人。同样地,四念处内观禅修,对人人都适合,任何宗教背景的人,或没有宗教背景的人,全部都适合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没有任何人不能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四念处内观禅修,不会给众生带来任何不利因素,凡是修习过四念处内观禅修的人,不仅仅没有带来害处,还带来了相当殊胜的利益好处。因此,既来之,则安之,愿大家能够相信实践佛法所带来的殊胜利益,安安心心地精进禅修。

对于本身血型各不相同的人们,换句话说,大家的信仰基础虽然各不相同,或者没有任何信仰,只要大家能够按照教导的方法,精进禅修,可以保证,在三周内,每个人都会有显著的进步,更不要说超过三周,会有更加可观的进步。

人有四种,一种人说话快、明;一种人说话快、乱;一种人说话慢、明,一种人说话慢、乱。这其中一种人,说话快、明的,意思是说话快速而条理分明,前后有条理,别人听得明明白白。另一种人,说话快、乱,意思是说话快速但杂乱无章,前后没有条理。还有一种人,说话慢、明,意思是说话缓慢而条理分明。最后一种是说话慢、乱,意思是说话缓慢又杂乱无章,前言不搭后语。在这四类人之中,最好的是第一种,说话快、明,这种人能够很快学会禅修方法,如果能够根据正确的方法,恭恭敬敬、细致认真、持续不断地精进禅修,可以保证,这样的人在三周内能够获得显著的进步。

第二种人是说话快、乱的,这样的人说话倒是很快,却没有条理,前后倒置,不能够条理清晰地说话,这样的人如果能够按照教导的方法精进禅修,也是很容易取得进步,但是,因为自己不能清清楚楚地表达禅修经验,虽然能够开发内观智慧,但是,他自己表达不清楚,禅师们对这样的禅修者要特别小心。

第三种人是说话慢、明的,这样的人说话慢条斯理,前后意思也通顺,这样的人如果认认真真地按照教导的方法精进禅修,虽然不能像第一种人进步迅速,只要多花点时间,一个月,一个半月,也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进步。

最后是说话慢、乱的,这样的人说话慢悠悠,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前后没有着落,尽说些自己思考推理的东西,很少说自己的实际经验,看了很多书,说出来的都是从书本里学的。禅修之后,也不能够说清楚禅修经验,报告的都是想出来的,或书本上的,这样的人禅修小参的时候说的都是不着边际的话,禅师想教都教不会,管都管不了,这种禅修者,我们都见识过。

今天,要开示的主题是,对于禅修者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基础?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戒学。那我们就先说戒学。

持戒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一个人在世间学识如何高人一等,有多少学位证书,甚至是博士,博士后,或者,无论一个人在世间多么富有财富,或拥有健康的体魄,或拥有众多随从,如果他没有道德修养,这样的人就不能够算是名副其实的人。所谓名副其实的人,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是有持戒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才够资格被称得上是人,如果是出家众,就要行持出家戒,同时,还要能够履行出家人的义务。

一个人除了要有道德修养,要有责任心,还应该正直诚实,这些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班迪达大长老要开示的就是,一切要从训练持戒开始。

不持戒的人,往往都没有廉耻惭愧心,没有同情心,做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没有惭愧心,没有同情心,就会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世尊佛陀对世间众生的行为规范有所教导,最基本的是,一个人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人,要有所为,即:修习十种善业,同时,要有所不为,即:远离十种恶业。

十种恶业,是指三种身恶业,四种语恶业,和三种意恶业。

三种身恶业是:

1、 杀生:折磨、杀戮有生命的众生;

2、 偷盗:非法获取他人财物;

3、 邪淫:与其他非合法伴侣行邪欲乐。

四种语恶业是:

1、 妄语:为自身利益而说谎言,以欺骗他人,使他人利益受损失;

2、 两舌:说无端的是非,以破坏别人友好关系;

3、 恶口:以粗野之口,呵斥、打击、辱骂他人;

4、 绮语:说那些对世间和出世间都没有利益、消磨时间的废话。

三种意恶业是:

1、 贪欲:想要非法地拥有他人的财物;

2、 恶意:想要毁坏、伤害他人的恶念;

3、 邪见:认为修习清净的善业没有善果报,造作下流的恶业没有恶果报,认为死了就一了百了。这就如同不相信:吃了有营养、合适的食物,会给身体补充营养,会带来身体健康,是一样的道理。

以上就是十种恶业,不论是通过阅读经典有所了解,还是从善友、善知识那里听说的,要能够记得这些是恶业,预先了解这些是恶业,了解之后,就要生起惭愧心,惭与愧在巴利语中叫hiri-ottappa,换句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有同情心。人们都应该有同情心,将心比心,就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预先不懂得这些,心里就没有惭愧,没有同情心,像这样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人数不少。

对于造作身恶业和语恶业,要能够生起惭心(厌恶造恶,hiri)和愧心(惧怕造恶,ottappa)。比方说,人们都厌恶屎粪,都害怕炽热的炭火,如果知道是屎粪,谁都不会去靠近,不会去抓取,烧红的炭火,如果知道它的炽热,谁都不会去碰一下。就像人们厌恶屎粪,惧怕碰触赤炭一样,人们对造作恶业要感到厌恶和惧怕,生起惭愧心。生起惭愧心是非常重要的。有惭愧心,就会厌恶和惧怕造作这些恶业,那就不难做到:远离杀生、远离偷盗、远离邪淫、远离说妄语、远离滥用酒精和毒品。不去造作这些恶业,自己的道德品质就没有败坏,同时,还不会给他人造成伤害,这就是一举两得的善业。远离造作恶业,不仅仅自己身业、语也、意业获得了清净,同时,还保护了他人,使得他人没有因为自己造恶而受到伤害。

生而为人,应该具有同情心。比如,刚才开示说过的那些恶行,如果别人造作到了自己身上,那就伤害到了自己的利益,那自己一定很难受。所以,懂得这样思考,自己就不应该造作那些恶行,不应该去伤害到他人。当我们具足了同情心的时候,就算是自己有贪、嗔、痴的心生起,但是,想到会伤害到他人,就要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人就不会因为我们去造恶而受到身心之苦,他人就不会受到伤害。因此,自己为了不造作恶业而控制住了自己的行为,这在巴利语中称为“sīla”,意思是持戒。通过持戒,自己的身行和语行就不会受到他人的批评责备。

如果能够远离造作十种恶业,特别要能够避免造作三种身恶业和四种语恶业,巴利语叫anavajja,意思是:免受谴责。人们在社会中生活,要能够做到避免受到批评和责备,如果自己能够远离粗野的、粗俗的身行和语行,那自己的行为就是文明的,有教养的,身行、语行都会是彬彬有礼的,人们都喜欢彬彬有礼的文明人,自己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都会对自己感到十分满意。因为自己不会给周围人带来灾难,所以,自己给周围的世界带来了和平因素。由于自己有能力使自己的世界获得宁静,所以,就给自己周围的世界带来了和平。

巴利语有一个词,叫puñña,意思是,身行和语行是清净的,是免于受到批评和责备的。因为是清净善业,就是值得修习的,因此,叫kiriya,就是必须要去做的意思。清净的善业,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去做的。清净的善业是必须要做的,这是获得幸福的因缘。清净的善业,是获得殊胜的幸福的因缘。换句话说,是因为避免了去做受到批评和责备的恶行,而获得的善果报。

如果一个人持戒圆满清净,他就被称为战胜自己的人。如果做不到持戒清净圆满,人们就会因为自己有过度的贪、嗔、痴,而去折磨欺负他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恶行,就会折磨欺负他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战胜自己的贪、嗔、痴,就是能够战胜自我的人。生而为人,重要的是能够战胜自我,而不是要折磨欺负他人、通过非法手段去战胜他人。能够战胜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战胜自己,自己的小世界就是安宁的,同时,给周围环境也带来了和平。

世尊佛陀所开示的法,根本的就是要使世界和平,使自己的小世界和平。世间的人们,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小世界获得和平,如果能够圆满地持守最基本的五戒,那全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了使自己的小世界获得和平,就要远离三种身恶行,四种语恶行,因此,自己的身业和语业就是清净的,这种清净的身业和语业是非常殊胜的,巴利语,visuddhi,意思就是清净的。

刚才说过,持戒就是远离造作恶业,使身业语业获得清净,巴利语sīla,意思是持戒,巴利语visuddhi,意思是清净的,那sīlavisuddhi,就是戒清净。刚才说过,YOGI们如果能够履行全世界人民的义务,就是能够持戒,坚决不破戒,每一天自己的身行和语行都远离了过失,获得了身业和语业的清净。换句话说,就是获得了戒清净。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会感到非常欢喜和满意?仅仅持戒,就会让人感到欢喜和满意。但是,我们还需要获得心清净。

今天开示到此。

2015年12月01日

昨天开示说到,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界,比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加重要的,是能够使在身、语、意三方面的行为获得清净,以免别人说三道四,受到他人的谴责。如果身行、语行是清净的,才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人。如果内心的意行是清净的,才算是有了人性的心态。在此基础之上,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逐步地开发增长内观智慧,当内观智慧成熟圆满的时候,将会获得超凡的智慧。在目前佛陀的教化期内,为了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人,为了使心态具有人性,在此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地获得人类超凡的智慧,众生依然具足了能够成就自己的福德和因缘。

有这样的机会,却不精进努力,最基本的五戒也不持守,导致这个世界上道德败坏的人为数众多,谈不上是名副其实的人。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根本就没有人性的心态,也缺乏人类的智慧,不知道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适宜的,不知道善恶标准,智慧退化。黑暗已经降临在这个世界,人们行走在没有光明的路上。所以,现在来到禅修中心的禅修人,为了不要倒退回黑暗的世界,要走在光明的旅途上,该躲开的就躲开,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够远离危难。目前,众生依然还具足成就圆满的智慧,到达光明的终点的条件和机会。

昨天讲过戒清净,YOGI在一边持戒的基础上,还要多多修习慈心,修习悲心。如果一个人很慈悲,就很容易生起随喜的心。修习慈心,有两类方法,一种方法是,修习慈心达到禅定,一种方法是,通过如理作意,在非禅定状态下培育慈心。我们现在并不需要去修习能够达到禅定的慈心业处。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是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主要是修习内观禅修,开发培育内观智慧,所以,就应该主要开示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但是,在内观禅修过程中,需要修习护卫禅,其中包括修习慈心禅。一方面,可以获得善业功德,一方面,可以护卫内观禅修的顺利进行。现在YOGI是在修习内观禅修,为了使禅修者能够在修习内观禅修过程中,远离障碍法,顺顺利利地培育内观禅定,开发增长内观智慧,在经典中有教导要修习一切处护卫禅业处。

今天,就为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的YOGI们,简要地开示一切处护卫禅业处的修习方法。每次密集禅修营班迪达大长老都会跟大家讲护卫禅业处的修习,这次也不例外。为什么呢?每一次来参加密集禅修的YOGI,多数都是初学者,为了让初学者都能够学会,就要开示,对于曾经参加过密集禅修的YOGI,再听一次,印象就更加深刻。

护卫禅有四种:

1、佛随念(法随念);2、慈心禅;3、不净观;4、死随念,就是随念死亡。

第一种护卫禅,是佛随念。佛随念就是禅修者反反复复地忆念世尊佛陀的某一种或一些功德。刚才在受三皈依、八戒的时候,我们礼敬世尊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a

如果知道其含义,并会忆念这其中所赞叹的世尊的两种功德,就足够了。其中,arahato,就是赞叹世尊是阿罗汉。阿罗汉是世尊佛陀的功德之一。世间凡夫,被贪、嗔、痴烦恼严重地污染,而世尊佛陀在寻求解脱的过程中,通过内观禅修,彻底地根除了贪、嗔、痴等等烦恼,就在觉悟了无上的佛智的当下,一次性地、完全彻底地获得了心清净,连任何的烦恼习气都消除得干干净净,言行都已经没有任何的习气。

特别地,对真理的无知,对真理的疑惑,对真理的错误了知,这些无明都会使众生堕落恶道。世尊佛陀已经根除了无明,世尊佛陀对想要知道的一切,以自己的智慧思考一下,就能够完全无误地知道。以自己的智慧了知,巴利语叫sambuddha,正确无误地了知,巴利语叫sammābuddha,合起来就是sammāsambuddha,正等正觉者。

对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以自己的智慧了知的,都是正确无误地了知的。这两大功德是非常重要的。这两大功德我们都应该忆念,随念。但是,有的人对忆念一个人的功德不是很有信心,有的人本来并不相信世尊佛陀,那么,这样的人可以修习法随念。修习法随念,就是忆念法的功德。

在经典中记载了许许多多忆念世尊佛陀的功德的方法,并有分析和举例,说明相信世尊佛陀的功德,并能够忆念世尊佛陀的功德,会有怎样的功德利益。但是,对于参加密集禅修的YOGI来说,修习佛随念最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在禅修过程中因看到各种恐怖的画面而受到惊吓。修习内观禅修,一些不善的、吓人的目标可能会出现,如果事先有修习佛随念做预防,真的看到这些恐怖现象的时候,就不至于被吓到起鸡皮疙瘩。这是在内观禅修过程中,要修习佛随念的利益。

现在参加密集禅修的YOGI,一些人如果不想忆念个人的功德,或者说,不想忆念世尊的功德,还可以修习法随念。大家是因为相信佛法而来到这里参加密集禅修的。佛法有六大功德,其中,第一大功德是: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意思是,对于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实践佛法的人,佛法将能够提升他,承载他,使他免于堕落。这被称为佛法。

所以,要知道正确的实践佛法的方法,按照正确的方法实践佛法,佛法就会承载我们,使我们免于堕落。按照正确的方法实践佛法,最后获得的功德利益是与世尊佛陀的开示互相吻合的。比如,修习戒学,世尊佛陀说要戒除杀生,要对杀生生起惭愧心,对众生生起同情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够避免造作杀生的恶行。如果未能够约束自己,实施了杀生的行为,那就是破戒,因此,自己的道德败坏了,同时,他人因为自己的恶行而受到伤害,这些就是当下的恶果报。无论是因为有惭愧心也好,或者自己有同情心也好,自己本身知道,要避免造作恶行,并真的实际做到了,自己避免了犯罪,身行也保持了清净,同时,别人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受到任何伤害。养成戒除恶行的好习惯,使自己习惯于依佛法而住,自己就会远离犯罪,也不会去伤害他人的利益。

世尊佛陀开示的佛法,与实践是互相吻合一致的,一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就会因此而受益,巴利语称为svākkhāto。同样地,世尊佛陀开示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滥用酒类和毒品等等都是恶法,要像躲避屎粪,躲避炭火一样地远远地避开造作这些恶行,这样,自己的的身行和语行就是清净的,同时还避免了受到别人说三道四、指点责难。这就是持戒当下获得的利益。与此同时,他人没有因为自己破戒而受到伤害,也就保护了他人。

有同情心,悲悯心,就不会去伤害他人,就是保护了他人免于受到自己的伤害,自己也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因为自己知道要持戒,按照世尊佛陀的开示,修习了戒学之后,其善果利益与世尊佛陀开示的佛法是完全吻合一致的。这是在持戒这方面,实践了佛法之后,持戒人获得了佛法的承载和保护,避免了堕落,同时,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虽然我们不需要通过修习慈心获得禅定,但是,只是通过如理作意,来培育慈心和悲心,都会获得殊胜的利益。愿望一切众生,吉祥如意,幸福安乐,就是以慈心在如理作意,在这样作意的当下,就远离了敌对嗔恨的心,生起慈心的时候,心是清净的,反反复复地修习慈心,就越来越能够忍耐,越来越能够宽容,能够承受吃亏损失,能够为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利益,这些就是多多地修习慈心所带来的利益。

多多修习慈心之后,悲悯之心自然而然地会生起,就如同生起真正的慈心之后,就远离了敌对的嗔恨心一样,生起悲悯之心的时候,就远离了残暴的嗔恨心。心中生起慈悲心的时候,就远离了敌对、残暴的嗔恨心,心是清净的。修习慈悲心,其利益就是消除了敌对的、残暴的嗔恨心,在生起慈悲心的当下,就会获得这样的利益。这就是在实践佛法的当下,获得了佛法的承载和保护,提升了自己,避免了堕落。一个人培育了真正的慈悲心,就能够随喜他人的幸福和成就,不会心生妒忌和不满。

愿众生能够像自己一样幸福安乐,就不会有嫉妒心。远离不满,远离妒忌,心是快乐、高兴的,就能够随喜赞叹他人。如此,修习普普通通的慈悲心,就能够获得殊胜的利益。如果修习慈悲心达到禅定,其利益就更无须多说。所谓的内心高尚,就是能够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生起随喜赞叹的心,因此,就远离了敌对、残暴的嗔恨心,远离了嫉妒的心。根据世尊佛陀的开示去实践,修养出好的心态,有慈心、有悲心、有随喜的心,因此,那些嗔恨心自然就消除了,所以说,实践佛法的利益与佛法教理彼此是互相吻合的。

不论人们对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所带来的功德利益能够了解多少,我们应该知道,每一次提起正念观照,在这个刹那就没有机会使烦恼生起,烦恼熄灭了一次。从观照腹部上下起伏开始,对当下生起的任何显著的目标,要能够毫无漏失地进行观照,这需要付出炽热的努力,称之为十足的精进力。如果具足了精进力,就不会松懈、懒惰。因为炽热的精进力捷足先登霸占了位置,就防止了冷漠、懒惰的侵入。心就能够贴住在腹部,投入目标,覆盖住目标,紧密地观照觉知每一次的上下起伏的动作。除了专注地观照目标,任何杂念都没有进入心识之流里,正念就这样培育起来了。有了正念之后,心就投入到目标之中,心不会发生掉举,心里也没有忧愁。每一个YOGI只要能够恭恭敬敬、细致认真地观照觉知目标,都是在培育正精进、正念、正定。寻,使观照的心导向瞄准当下生起的目标。由于心有瞄准当下身心内生起的目标,就不会跑到五欲的目标上,欲乐思维就不会进入心里,想灭掉他人的恼害思维不存在心里,想折磨他人、想给他人苦头吃的嗔恚思维也不存在心里。

当心导向身心当下生起的目标的时候,那些欲乐思维,恼害思维和嗔恚思维就消除了。世尊佛陀所开示的佛法,在实践的当下,就能够获得利益。这仅仅是管中窥豹,是全面而深奥的佛法真理的一部分,是为了使大家了解佛法的功德生起信心而简单地列举了这些实例。如果有的人不相信世尊佛陀个人的伟大功德,也没关系。目前,自己在修习实践佛法,对实践这些佛法后所获得的利益能够生起信心和感到满意,也已经足够。

YOGI们继续深入地禅修,对实践佛法所能够带来的利益,会越来越信心满怀。

第二种护卫禅,是慈心禅。修习慈心,以一个人或以许多众生为对象,在自己心中培育出丰润的友爱之情意,是与不满、嗔恨、无慈、无爱相反的。心中升起了丰润的友爱之情意,就是慈心。我们需要有慈心。经典中教导了培育慈心的方法:愿众生远离危险和敌人,愿众生消灭敌人远离危险,这其中,消灭敌人是指:熄灭内在的贪欲、嗔恨、愚痴等不善法。

没有如理作意,不修习慈心,没有消灭敌人,会造作恶行,造作恶行会生起五种怖畏:

  1. 造作恶行,自己对自己会不满意,这是自我责备之怖畏。
  2. 造作恶行,会受到善知识们的谴责,这是他人责备之怖畏。
  3. 如果是触犯了法律,就要被追究法律责任,这是法律惩罚之怖畏。
  4. 造作恶业的人,今后生命轮回中必然会堕落,这是堕落苦界之怖畏。
  5. 造作恶行,会使自己心惊胆战,这是内心惊恐之怖畏。

如果能够圆满地持戒,如果修习了慈心,就能够远离这些怖畏。慈心越是强大,就越是远离了那些怖畏和嗔恨。所以,我们需要修习慈心。

慈爱心,不是男女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的爱,情爱里面有贪欲、有执着。这种情爱,巴利语叫gehasitapema,是同居一起的亲人之爱。慈爱永远是不带有贪欲的爱。偶尔的时候,亲人之间会有慈爱,但是,亲人之间的爱绝大多数都是有贪欲的亲情之爱。慈爱永远是纯净的爱,纯粹地愿望他人幸福安乐,愿望他人身心健康。修习慈心,需要有同情心,愿他人能够像自己一样幸福安乐,愿他人像自己一样远离危险和敌人。敌人分为外敌和内敌,特别是烦恼作为内敌,是非常可怕的敌人;外在的敌人,遇到的次数是有限的。

愿众生远离内在的敌人,就是指愿众生远离那些伤害他人的不善法,远离违犯性的烦恼。能够远离违犯性的烦恼,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自我责备之怖畏。如果人人都能够远离内在的敌人,可以想象,那全世界会变得多么和平!所以,具有慈心的人,内心是感到幸福的,身体也会感到舒适安乐。这些利益,在生起慈心的当下就获得了。众生所祈愿的所谓幸福,无非是能够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身心健康。如果远离了内在的敌人,就自然地会获得身心的幸福快乐。所以,非常重要的是,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慈爱心。

刚才已经讲过,每个人,所有的众生,包括人类,天神众,动物,都想要幸福安乐的生活。修习慈心,就是要愿望一切众生,像自己一样能够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修习慈心,有诸多的功德利益,对于禅修者来说,首先,夜晚会安心地入睡,早上会平静地醒来,夜里没有恶梦,不被有毒的众生伤害,等等,很多很多的利益,在此不更多地详述。修习慈心自然地会带来利益,大家要避免在修习慈心的时候,一心想着要好处利益,只要知道并相信会带来利益即可。只有知道修习慈心是有利益的,并相信其利益,修习慈心才能有实际效果。

第三种护卫禅,是不净观。不净观,就是观想思维自己身体是不净的,令人恶心厌恶的。构成自己身体的各个器官,各就各位地长在适当的部位,自己看看自己的身体,从整体来看,感到挺好,挺满意,再看看五官各部分,也都整整齐齐,像模像样,挺让人喜爱的。如果说,把身体各部位分解一下,头发放一堆,体毛放一堆,手指甲脚趾甲放一堆,牙齿放一堆,皮肤放一堆,再看看,会感觉怎么样呢?原来从整体去看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会感觉挺好,感觉挺令人骄傲的,挺令人喜爱的,这些都是贪爱。

在把身体分解之后,一堆一堆地看的时候,谁还会去珍爱这些东西呢?给谁都不想要。所以,修习不净观,就是把原本从整体看,还感觉不错的身体,按类别分解成一堆的头发,一堆的体毛,一堆的指甲,一堆的牙齿,一堆的皮肤,这样再去看,就知道这些是不净的,令人恶心、令人厌恶的。原以为自己的身体是英俊漂亮的,是令人喜爱的,但是,分解成堆以后,就不再令人喜爱了,不再执着了。这就是不净观。

在内观禅修培育起一定程度的定力的时候,禅修者往往会看到漂亮的画面,像做梦一样的禅相,男性禅修者,会看到女性的美丽图像,女性禅修者,会看到男性的英俊的图像,因为看到了异性图像,就会心生妄念,预先修习不净观之后,在看到这些诱惑画面的时候,就不会生起贪欲,而是能够提起正念,当下观照觉知目标。就算是因为措不及防地看到了这些画面,生起了贪欲,也比较容易提起正念观照觉知,贪欲能够很快地消失。所以,禅修者需要修习不净观。

最后,第四种护卫禅,是死随念。死随念,就是观想思维死亡。任何生命,出生之后,不会永生不死,任何人都会死。有的众生很早夭折;有的众生,生命过程中,因为得各种病,会病死;有的众生,会因为发生意外灾难而死;有的众生,年老体弱之后,寿终正寝而死。不论谁都不得永生。所以,要思维随念死亡。还要考虑到,为了今后生命轮回,是不是准备好了足够的上路的资粮呢?所以,要在没有死的时候,修习善法,以使自己的身业、语业、意业获得清净,要能够依法而住。可以这样随念死亡:

我很快会死,死亡是一定的,生命是无常的,在没有死亡之前,为了生命轮回旅途要准备资粮,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天候地预先累积足够的善业资粮。特别是,像现在这样,要精进地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这是最最重要的。要这样修习死随念。

以上就是四护卫禅,包括佛随念或法随念、慈心禅、不净观、死随念。

这是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的人随时随地需要修习的一切处四护卫禅。禅修者自己在禅坐时就可以这样修习,每一种护卫禅,观想一分钟即可,每一次要在五分钟内,完成四护卫禅的修习。愿YOGI们在修习了护卫禅之后,能够远离各种危险障碍,顺利愉快地取得禅修进步!

2015年12月02日

昨天,根据世尊佛陀的开示,给大家简要明白地讲解了四种护卫禅的修习方法,四护卫禅,也称为:一切处护卫禅,因为,无论在何处禅修,YOGI都需要修习护卫禅。修习护卫禅,可以使YOGI远离危险,清除障碍,以利于禅修顺利进行。如果YOGI按照禅师教导的方法修习,一定会获得利益和帮助。

今天,要给大家开示有关禅修的方法和禅修的类别。大家都应该在投入禅修之前,预先知道禅修方法。

首先需要持戒,持戒主要是指控制身行和语行这两方面。持戒能够避免给自己带来违犯性烦恼。如果能够一直持戒,身行和语行就获得了清净,从而避免了别人对自己的行为说三道四,避免受到他人的谴责。这在巴利语中被称为anavajja,意思是:无过失,免受谴责。为了避免别人对自己的行为说三道四,就应该远离粗野的言行,老老实实做人,而非装模作样。这样的人才是有文明教养的人,身行、语行温文尔雅有礼貌,这样的人是令人欢喜的。以持戒、言行文明的基本教养,做到身行清净,免受谴责,同时,语行清净,免受谴责,这是禅修者在未禅修之前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如果心力不够强大,心就会不清净。所以,在持戒清净基础之上,还需要获得心清净。今天,按照修行次第,给大家开示获得心清净的禅修方法。

世尊佛陀开示了三学,包括:戒学、定学、慧学。首先,按照经典教理,学习正确的修习三学的方法,之后,要能够将教理付诸实践,以切实地获得身、语、意的清净。其中,戒学是指要学习戒除不善的言行。

在懂得了要远离不善的言行之后,要对造作不善言行感到惭愧,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情心。在遇到实际状况的时候,真的做到了控制住自己的言行,避免造作恶行,持戒才圆满清净,这意味着身行和语行清净了。然而,仅仅做到持戒清净,却不能够控制心的行为的话,心依然会随心所欲地东飘西荡,散乱掉举。遇到悦意的目标,就会生起贪心,遇到不悦意的目标,就会生起嗔心,此外,除了睡觉时间,痴心一直潜伏在心识之流里面,痴心就是指对真理模糊不清的认识,对真相犹豫不决等等。这些贪、嗔、痴等烦恼在缺乏正念的时候,会无法无天地在心中狂野作乱,它们被称为缠缚性烦恼。

对于注重健康保养的人,如果事先不小心,自己健康状况欠佳,在没有防备的状况下,吃了不合适的食物,就会很难受,如果吃了致死之物,就会一命呜呼。如果吃了有病菌的食物,会染上疾病。同样道理,如果不控制自己的心,放任自流,心就会沉溺在五欲之乐的目标里,因为,在欲界的众生,绝大多数时间,心是自然地倾向于五欲之乐的。心的状态完全就是沉溺在贪求欲乐之中,伴随贪欲,还有嗔恨、愚痴、无惭、无愧等等,如果不学习控制自己的心态,将使自己陷入诸多烦恼,难以自拔。

人心的这种烦恼状态,世尊佛陀是了如指掌的。为此,世尊佛陀教导了两种禅修方法,以使人们能够控制住自己的狂野之心。

使心持续地专注于一个不变的概念性的目标,称为samathabhāvana,翻译为:寂止禅修,简称:止禅;

使心持续地专注于观照觉知每一个当下身心内最新生起的真实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现象,称为vipassanabhāvana,翻译为:内观禅修,简称:观禅。

为了要了知到自己身心内真实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光凭深入经典、听经闻法而获得的闻所成慧,以及通过阅读经典之后推理思考的思所成慧,是不究竟的,那些并非是如实知见的智慧,只有通过亲自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才能够获得修所成慧,才能够在实际的观照觉知练习过程中,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

世尊佛陀开示说,通过自己亲自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所具有的三种相:

1、特相;

2、因缘相(有为相);

3、共相。

这其中,特相就是指名法与色法各自互相有区别的特性。

在每一个当下,名法与色法生起之后,刹那间就消失了,这个生起消失的时间过程,有三个刹那,巴利语称为:uppada thiti bhanga,意思是:生时、住时、灭时。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现象,都有一个生时、住时、灭时的变化过程。当然,时间是概念,不是究竟法,随着因缘和合生起、随着因缘分散而灭去的名法与色法现象,各自都有的三个刹那时间的变化,这就是因缘相(也有译为:有为相)。

任何名法和色法,都不会在生起之后,永远不变地存在,都是在生起之后会立即消失,换句话说,就是出生之后,就死亡了,生起之后,马上就灭去了,所有的生起之后就灭去的现象,都不属于是好的一类,都属于是不好的一类,是苦的一类,那些生起后,就消失的东西,是令人不满意的,是逼迫性的,它也不是按照任何人的意愿来生灭的,这其中没有一个主宰,没有一个我,名法与色法,都是无我之法。所有的名法与色法现象所共同具有的无常、苦、无我的特征,称为共相。

根据经典的教导,特相、因缘相、共相,就是名法与色法的三相。YOGI应该了解这些基本的教理。

刚刚入门开始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的YOGI,还没有什么定力,更说不上心清净,上面说的三相,哪一相都还没有能力觉知到。YOGI要明白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心不清净。所以,首先,重要的是要获得心清净。所谓的要获得心清净,就是要解脱障碍获得心清净的五盖,为此,心需要获得能专注的定力。

刚才说过,世尊佛陀教导了两种禅修方法,止禅与观禅。目前YOGI要修习的是四念处内观禅修,那就要知道,首先自己需要着手做什么,现在,大家需要获得心清净。

每天我们所吃的食物,有六种味道:酸、甜、苦、辣、咸、淡,把这些味道单独抽取出来吃是做不到的,这些味道在隐藏在食物里面,通过咀嚼食物,舌头接触到食物之后,才品尝到,固体的食物咀嚼后,了知到里面是什么味道,液体的食物进入口中,与舌头接触后,也了知到是什么味道,食物与唾液搅拌之后,其味道就会被尝到。

世尊佛陀曾经开示说,隐藏在身心内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与隐藏在食物中的味道是类似的,想要知道食物的味道,就要自己去咀嚼,或去饮用,要用心品尝。但是,如果要把味道单独拿出来吃,是做不到的,同样地,刚刚入门禅修的YOGI,名法与色法的特相与食物的味道是类似的,这些特相也无法单独地拿出来观照觉知。这一点,大家要能够明白。

YOGI并不能够把名法与色法的特相单独地抽取出来进行观照,而是应该按照传统方法,来观照觉知,观照的定律就是:

目标生起,当下观照,如实知见,名色特相

这个定律YOGI们需要铭记在心。

“目标生起”,这里面的含义,如果用佛法的语言说,其所含的意义是:在“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的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换句话说,在觉知到硬、软、融化、流动、热、冷、轻、重、紧绷、坚挺、震动等等的当下,是觉知到了色法特相,在觉知到“根门处的六识、根门处的六触、根门处的六受”等等的当下,是觉知到了名法的特相。如果用世俗的语言,“目标生起”可以是:在提起脚的当下,推脚的当下,放下脚的当下,坐着的当下,接触的当下,弯曲伸展四肢的当下,腹部膨胀(上)起来的当下,腹部瘪落(下)下去的当下,等等,包罗各种身心现象,这是用世间语言来描述。当这些目标生起的当下,要精进地如实观照。

需要注意的是,目标发生过后,以及目标还没有发生,这些时候无法做实际的观照觉知。目标已经发生过去了,已经在当下不能够明显地觉知到了,发生过去的目标太多太多,要去找哪一个?过去的已经没有办法在当下观照觉知。接下来要生起什么目标现象?是什么因缘和合?当下也无法真实地被觉知观照,而预计和思考的现象,都不是在当下发生的现象,是不真实的。只有在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腹部在当下正在膨胀,正在回落的时候,脚正在提起来,脚正在向前推动,脚正在放下去,人正在站着,正在转身,正在看到,正在听到,正在闻到、正在尝到,等等,这些目标现象是实实在在地在当下真实地发生的。

“目标生起”,就是指目标正在热热乎乎地发生的当下,观照的意思,就是去看,去觉知,是要付出努力地精进地去觉知。在身心当下突然间生起显著目标的当下,就要瞄准目标,付出炽热的精进力,把心推到目标之上。重要的是,心要一直保持觉醒状态,心是敏捷活跃的,正念预先已经做好准备,要及时地“逮住”每一个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这非常重要。所以,要避免犹豫不决,或慢半拍

观照觉知目标的当下,一方面,要付出炽热的精进力,巴利语就是ātāpa,有了炽热的精进力,就会有警觉的、积极的、迅捷的正念。另一方面,要同步地瞄准目标,这是寻禅支的作用,寻使心导向瞄准目标。所谓的有效观照目标,就是为了要使观照觉知的心到达目标,这需要具足两个因素:

瞄准目标,同时,以炽热的精进力把心推到目标上。

反反复复地这样练习观照觉知当下生起的显著的目标,正念就渐渐地贴在目标之上,正念贴住目标,心就能够专注在目标上,定力就培育起来。通过反反复复地观照觉知身心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现象,就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观照的定律就是:目标生起,当下观照,如实知见,名色特相。如果YOGI真的想要如实地了知到名法与色法各自的特相,就要在每一个当下身心现象发生的时候,立即观照觉知。显然,要想了知名法与色法的特相,就必须要在当下目标生起的时候,如实地观照觉知。要毫无漏失地观照觉知,分分秒秒地观照觉知,不可以有间歇,不可以不连贯。

如果老是喜欢思考推理,就很难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例如,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吃过苹果,但是,听说过苹果是一种水果,吃起来甜甜的,凉凉的,就是说,其味道是甜的,触感是凉的。如果不亲口尝尝,即使把苹果摆到面前,嘴上嘀咕着,苹果味道是甜甜的,触觉是凉凉的,反反复复地念叨,也不会真实地知道,其味道是如何地甜,触觉是如何地凉。如果咬一口苹果,咀嚼一下,尝一尝,舌头就觉知到甜甜的味道,除了有味觉,舌头上还有触觉,咀嚼的时候,就觉知到,苹果不仅滋味是甜的,还会有凉凉的感觉。这与观照的定律是类似的,在咀嚼苹果的当下,就如实地了知到了苹果的滋味和触感。在四念处内观禅修的过程中,如果在目标生起的当下,没有去观照觉知,而是去思考想象目标的样子,那就如同不去咀嚼苹果,不去品尝其滋味,而是去念叨苹果有什么滋味和触感一样,那是不会如实地了知到目标的本质实相的。仅仅靠道听途说,或阅读经典,知道一些名法与色法的特相,但是,没有在当下如实观照,就不可能如实地了知其特相。

所以,想要自己亲自了知苹果的味道,就要把苹果放入自己的口中咀嚼品尝,就是这个道理。想要如实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本质实相,就要如实地观照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现象,这需要YOGI付出炽热的精进力,同时,要瞄准和导向目标,只要具足这两个要素:炽热的精进力和瞄准目标,那么,必然会生起正念、正定。这就被称为当下观照。

内观禅修需要具足这些要素。例如,当想要握拳的起心动念生起之后,就会发生握拳的动作,动作发生的当下,就立即觉知到紧绷的特相,这些就不是通过思考想象而了知的,这些是通过如实观照之后,如实知见到了当下真实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

对于刚刚开始入门学习内观禅修的YOGI,还无法做到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例如,大家在坐着,把心放在腹部,当腹部膨胀起来的时候、腹部瘪落下去的时候,为了要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就要紧紧地跟住膨胀和瘪落的每一个动作如实观照。当定力不足够的时候,把心放在腹部的时候,就只看到腹部的形状,腹部的形状是概念法,开始阶段,YOGI往往会看到概念法,有时候看到腹部膨胀或回落的形态,无论是形状,还是形态,都是概念法。通过反反复复地练习,持续地观照觉知腹部的上下起伏这个动作,定力提升之后,就会超越概念法,而能够觉知到紧绷,僵直,松弛等等,这些就是色法的特相,YOGI如实知见到了色法的特相。

YOGI应该要了知色法的三个方面,包括:形状、形态和特相。比如,腹部有腹部的形状、形态,人体有人体的形状、形态,腹部膨胀的状态,瘪落的状态,就是形态,人是站着还是坐着,就是形态。最初阶段,还无法觉知到色法的特相的时候,能够观照觉知到形状和形态也都很好,至少在观照觉知的当下,心是专注的,有定力的。只有当定力培育到一定程度之后,YOGI才能够如实知见到色法的特相。

依赖YOGI的不同程度的定力,最浅的、中度的、深度的定力,YOGI能够如实知见到色法的形状、形态、特相,为了培育和增强定力,YOGI只有一项工作,就是:目标生起,当下观照。这需要付出炽热的精进力,同时,心要导向瞄准目标。要记住,YOGI仅仅只有这一项工作而已。为什么?因为内观禅修不需要思考推理。如果偏向思考推理,那内观禅修的工作就会失败。内观禅修的时候,思考推理打妄想,纯粹就是在耗费时间,没有能够有效地利用宝贵的禅修时间,单凭思考,不能让YOGI在禅修时间里获得任何利益。所以,要想在禅修时间里获得殊胜的利益,必须牢记内观禅修的定律:

目标生起,当下观照,如实知见,名色特相。

YOGI除了睡觉以外,只要是在清醒的时候,都要这样保持正念,观照每一个当下的身心现象。

最初练习内观禅修,YOGI要会使用相应的名称,默默地标记目标。刚刚读幼儿园或小学的学生,要先学习大声朗读拼音字母,比如,学习英语,先要大声地念单独的字母,a,b,c,d,或c, a, t,之后,才能够连读成词汇,cat(猫)。小孩子一开始是不会默读的。内观禅修也相似,在还不熟练于观照觉知目标的习禅初始阶段,需要标记目标,当然,不要大声地念出来,而是在心里默默地标记,要练习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地标记,这样,每一个当下,心就能够清清楚楚地观照觉知到目标,当下的心没有东飘西荡。所以,初学新人,一定不要忘记,要练习标记目标。

2015年12月03日

目标生起,当下观照,如实知见,名色特相。

大家已经熟悉这个观照定律了。目标生起,这里的“目标”非常广泛,“生起”,是指在每一个最热热乎乎的当下生起的,不是已经“生起”过去了,也不是还没有“生起”的时候,而是就在当下正在“生起”的、正在“存在”的现象。

今天要开示观照目标的方法。在最初阶段,要练习以适当名称标记目标。刚刚读书的小学生,首先要学习大声朗读单独的拼音字母,之后,再组合拼音,拼写字母。再后,才能拼读文字,朗读词组,组合句子,再之后,才能够阅读课文。小学生读书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进步的。在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时候,就不需要再大声朗读。

YOGI在练习观照觉知目标的初期阶段,类似小学生读书时要大声地朗读拼音字母,YOGI对于自己身心内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要练习用名称标记,当然,不是出声标记,而是在心中默默标记。这样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地标记,就能够清清楚楚地觉知到当下的目标。最开始练习观照目标,不可以让自己“舒舒服服地”看着目标,而是要主动努力地标记目标。

“目标生起”的意思,人人都能够明白,“目标”可以换成六根门处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即:在“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的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YOGI要懂得这样来观照觉知:

在看到的当下,观照觉知“看到”;

在听到的当下,观照觉知“听到”;

在闻到的当下,观照觉知“闻到”;

在尝到的当下,观照觉知“尝到”;

在触到的当下,观照觉知“触到”;

在想到的当下,观照觉知“想到”;

观照觉知六根门处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就会如实知见到,在六根门处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吸气的当下,腹部膨胀(上)起来,观照觉知“上”,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呼气的当下,腹部回落(下)下去,观照觉知“下”,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弯曲四肢的当下,观照觉知“弯曲”,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伸展四肢的当下,观照觉知“伸展”,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站立的当下,观照觉知“站立”,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坐着的当下,观照觉知“坐着”,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提起脚的当下,观照觉知“提起”,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推动脚的当下,观照觉知“推动”,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放下脚的当下,观照觉知“放下”,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在睁眼、闭眼、眨眼睛的当下,观照觉知“睁眼”、“闭眼”、“眨眼睛”,就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就是这样,以此类推,对于每一个当下自己身心发生的任何动作现象,都要提起正念,如实地观照觉知并标记目标,YOGI就能够在观照觉知目标的当下,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每一个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都是名法与色法因缘和合的现象,是在当下真实存在的究竟法,如果需要如实地了知这些究竟法,即:如实地了知名法与色法的特相,就需要在当下如实观照目标。

比如现在,在听到的当下,想要如实地了知这个“听到”的现象发生的时候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要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就会了知到,在耳根处,里面有能够获取声音的耳净色,如果没有耳净色,或耳净色坏掉了,就不会听到声音。此外,还有声波,声波撞击到耳净色,生起耳识,这就“听到”了。声波与耳识在耳净色处的接触,巴利语称为phassa,意思是“触”。在耳识与声波接触的当下,对于悦意的声音,会生起乐受;不悦意的声音,会生起苦受;非悦意非不悦意的声音,会生起舍受。

但是,YOGI新人通常对听到声音生起的舍受会不知不觉,却会明显地知道苦受和乐受。在听到声音的当下,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YOGI会知道,这其中发生的名法现象包括:耳识、耳触、听觉感受,这些是真实存在的名法现象,人人都会感受到,它们的生起和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声波撞击到耳净色,发生“听到”的现象,世尊佛陀开示说,声波和耳净色是色法,耳识、耳触、听觉感受是名法,“听到”这个目标的生起,是在名法与色法因缘和合之下发生的结果。

在“听到”的现象发生的时候,谁都不能够否认,有接受元素—-耳净色,以及有撞击元素—-声波的存在,无论谁想要找到什么理由说,没有耳净色,没有声音,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存在。同样地,想要否认生起的耳识、耳触、听觉感受,也是不可能的。这些名法现象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和发生的。

世尊佛陀开示说,为了如实知见到这些真实存在和发生的名法与色法,就要在听到声音的当下,如实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听到”。但是,要注意的是,观照的方法要正确。在听到声音的时候,不要专门地去寻找耳净色、声波、耳识、耳触、听觉感受,而是把“听到声音”作为整体来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即可。不要在听到声音的时候,去分析思考:这些是什么?这些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等等问题。如果心中生起这些疑问,就失去了在当下观照觉知“听到”这个目标的机会,思考的时候,声音已经发生过去了,因为名法与色法是在快速地生灭的,当下错过了观照觉知,过后去才去找,它早就不存在了,这类似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像现在这样密集禅修,是为了如实知见到当下发生的名法与色法现象的本质实相,并非是要成就思想家。有些人酷爱分析思考,认为只有分析思考才会获得智慧,有这种习惯的不乏其人。这在其他世间领域也许是需要的。但是,现在大家是在对自己的身心现象进行研究,在做“自我研究”,世尊佛陀开示说,这是最亲近自己的研究,要杜绝思考推理。

听到声音的当下,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听到”,在这个当下,真实发生存在的法包括有:耳净色,声波,耳识、耳触、听觉感受。

为了要能够如实地了知到这些真实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就要在听到声音的当下,进行整体性的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听到”。这样进行整体性的观照,定力很容易就培育起来,并会开发出内观智慧。打比方来说,要看清楚一个人的五官,就要先看整张脸,而不是把某个五官之一单独地挑选出来看,应该是要把整张脸当做整体,面对面地一眼看上去,一直专注地看整张脸,就能够知道整张脸是什么样,再继续专注地看:

有时候,眼睛落在额头上,那就看清楚了额头;

有时候,眼睛落在鼻梁上,那就看清楚了鼻梁;

有时候,眼睛落在脸颊上,那就看清楚了脸颊;

有时候,眼睛落在嘴唇上,那就看清楚了嘴唇;

有时候,眼睛落在下巴上,那就看清楚了下巴。

把整张脸作为整体目标去看,眼睛就会瞄到五官的部分,近距离地、专注地观察整张脸,很快就知道了各个五官的模样。同样地,专注地观照觉知“听到声音”这个现象,就能够分别地、清清楚楚了知到:

有耳净色存在,声音就是在这里听到的,声波在这里撞击之后,耳识生起了,声波与耳识在耳净色这里接触了,了知到这是耳触,有的声音听上去是好听的,有的是不好听的,这就是听觉感受。如此,整体地观照觉知“听到”的现象,就能够如实知见到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

观照觉知的心落在声波上,就了知到有声波(色法),声波在撞击耳净色(色法);

观照觉知的心落在耳根处,就了知到耳净色的存在。

最终,YOGI就如实知见到,听到声音的当下,其中发生的都是哪一些显著的名法与色法。

刚刚练习观照觉知的时候,还没有内观智慧,经过反反复复的习禅,YOGI就会知道,当下生起的有哪些色法,哪些名法。这需要使观照的心时时刻刻地专注在目标上,紧紧密密地观照觉知,当心获得了清净的时候,就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这是色法,那是名法,名法与色法不会再混淆。在此之前,即使还分不清楚名法与色法,但是,为了防止烦恼在进入心里,就要在一听到声音的时候,即刻标记“听到、听到”,知道自己听到了声音,首先已经提起了正念,正念保护了心,以免会生起烦恼,在正念的保护下,心就不会对悦意的声音生起贪爱,也不会对不悦意的声音生起嗔恨。

在听到声音的当下,避免让贪爱和嗔恨生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听到声音的当下,要立即提起正念,整体地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正念持续不断,心就获得了清净。这就是获得心清净的方法,YOGI知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昨天就说过,在听到声音的当下,就要马上观照觉知,这需要付出炽热的精进力,炽热的精进力是需要永远地严阵以待的,心要一直活跃警觉,反应迅速,不可以磨磨蹭蹭,慢慢悠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为了使心一直处于警备状态,YOGI丝毫不可以放逸怠慢,懒懒散散。这相当重要。如果慢半拍,目标生起的当下,并没有观照觉知到它。

只要在一听到声音的当下,立即警觉,激发精进力,正念就提起来了,心不再到处飘荡,就有了定力。炽热的精进力保护了心不被烦恼污染。为了避免懒惰放逸,就要持续地付出精进力,以使正念能够持续地保持;正念保护了心清净,使烦恼没有机会进入心识之流,心安住于正念的保护之下。持续的刹那定培育起来的时候,就消除了掉举。那么,在观照觉知听到声音这个现象的时候,当下激发出了炽热的精进力,培育了念力和定力。心识之流中生起了这些善法,就获得了心清净。

这就是善心的培育,当清净的善心生起的时候,那些本来在心散乱的状态下可能生起的贪、嗔、痴等等的烦恼,就不再有机会生起了;贪、嗔、痴在善心生起的时候,自然地熄灭了。这是目前正在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的YOGI们,在如实观照目标的当下所获得的利益。那些本来是缠缚在心中的烦恼,因为练习观照觉知,正念就先入为主地替代了这些烦恼生起,使缠缚性烦恼失去了缠缚的机会,没有机会在心中猖獗作乱。反反复复地训练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听到”,清净的心反反复复地生起,这就被称为善心的培育,被称为内观禅修。

就如同持戒能够消除违犯性烦恼一样,在听到声音的当下,激发精进力,提起正念,培育起定力的时候,原本由于缺乏精进力、正念、正定而缠缚于心中的烦恼,就不再缠缚在心里,这些烦恼就是在观照觉知目标的当下熄灭了、消除了,这被称为保护。能够保护心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人们要保护身体健康,以预防身体疾病,保护健康清净的心态也是一样重要的。

听到声音的当下,观照觉知“听到、听到”,就能够事先预防贪欲和嗔恨等烦恼的生起。但是,观照觉知的过程中不会万无一失,在偶尔地忘失正念的时候,贪、嗔、痴可能会生起。大家知道,预防疾病当然好,但不能保证疏而不漏,一旦生病怎么办?一旦生病了,就要马上治疗。同样地,一旦因为丢失了正念观照,生起了贪、嗔、痴的时候,就要马上警觉起来,立即提起正念观照,无论是贪心,还是嗔心,马上提起正念观照之后,烦恼就消除了。对烦恼的预防和治疗就要这样双管齐下

这是在听到声音的时候,通过整体地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听到”,一方面,如实地了知到其中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现象,一方面,还预防了烦恼生起,等于在当下消除了烦恼。同样地,在看到景物的当下,有眼净色生起,有可见目标存在,这些是色法,“看到”的当下生起的眼识、眼触、视觉感受是名法。

YOGI要在每次一看到目标的时候,就立即观照觉知并标记“看到、看到”,将能够明显地了知到这些名法与色法的生起、存在。要练习标记“看到、看到”,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觉知。

同样地,在闻到气味时候,因为有鼻子,才能够闻到气味,气味跑进鼻子里面,有鼻净色,气味撞击到鼻净色,通过鼻触,生起鼻识,对好闻的气味会生起乐受,对不好闻的气味会生起苦受,这就是在闻到气味的时候,当下生起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要想如实了知这些法,就要把“闻到气味”作为整体目标来观照,要在一闻到气味的当下,立即观照,因为正念先入为主了,对于好闻不好闻的气味,就不会生起贪爱或嗔恨,就算是偶尔地漏失了观照觉知,而生起了贪、嗔、痴的烦恼,也应该警觉地、精进地提起正念,观照觉知生起的烦恼,这样,通过精进地观照觉知,能够一边预防烦恼生起,一边治疗了刚刚生起的烦恼。

在吃饭喝水的时候,名法与色法现象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舌头上有舌净色,无论固体还是液体的食物,都有各种味道,在咀嚼食物的时候,这些酸、甜、苦、辣、咸、淡的味道接触到舌净色,专注地观照,就会觉知到食物的味道,生起舌识,舌触,和味觉感受,尝到喜欢的味道,生起乐受,尝到不喜欢的味道,生起苦受。在咀嚼食物的当下,名法与色法就是这样生起和存在的。YOGI要这样如实地观照,在尝到食物味道的时候,观照觉知并标记“尝到、尝到”。

人的身体有血有肉的地方,都有身净色,没有血肉的地方没有,比如,头发,指甲这些地方就没有身净色。能够撞击身净色的色法只有三大元素,地界的硬、软,粗、细,火界的冷、热、温暖,风界的僵直、紧绷、震动,这些元素在身体里面和外面都有。

身净色接触到硬,身识生起,知道是硬的;

身净色接触到软,身识生起,知道是软的;

身净色接触到粗糙,身识生起,知道是粗糙的;

身净色接触到细滑,身识生起,知道是细滑的;

身净色接触到热,身识生起,知道是热的;

身净色接触到凉,身识生起,知道是凉的;

身净色接触到僵直,身识生起,知道是僵直的;

身净色接触到紧绷,身识生起,知道是紧绷的。

身识就是这样了知到了色法的特相,色法与身净色撞击的当下,身识、身触、触觉感受同时生起,对喜欢的生起乐受,对不喜欢的生起苦受,这些是一系列的名法的集合。为了要如实地了知身体在接触目标的当下,所生起的一系列的名法与色法有哪些,就要在身体动作发生的当下,如实观照。

例如,如实观照弯曲伸展四肢、身体的前倾后仰、脚的提起、推动、放下等等所有身体的动作,要在身体动作发生的当下,精进地、紧紧密密地跟踪观照觉知当下的动作。就算是在观照身体动作的当下,还不能够如实知见到生起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但是,这样观照,正念提起来了,那些由于心散乱而会生起的烦恼就不会生起,正念保护了心,使缠缚性烦恼不会生起。

同样地,当心东飘西荡的时候,心掉举散乱的时候,当下会生起一系列的显著的名法与色法。即使当下前五门,即:眼、耳、鼻、舌、身,没有接触到目标,在妄想纷飞的时候,闭着眼睛也会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这些目标,这些在心识之流里面的法尘,是通过撞击意门,而生起意识,使得自己感觉好像是在看到、在听到、在闻到、在尝到、在触到了这些目标。无论是善的,还是不善的,当意识到自己有这些妄念生起的时候,都要如实地观照:

好像是看到的,就标记“看到、看到”;

好像是听到的,就标记“听到、听到”;

好像是闻到的,就标记“闻到、闻到”;

好像是尝到的,就标记“尝到、尝到”;

好像是触到的,就标记“触到、触到”。

以上是根据世尊佛陀的开示,为大家简要地讲解了观照六根门处当下生起的目标的方法。但是,YOGI新人在最初习禅的时候,还是不能够在每一次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的当下,进行如实观照。对于YOGI新人,还有比较简单的入手的方法,就是从容易观照的显著的目标开始练习。色法是最显著的,YOGI新人比较容易观察到,对于身体接触到的色法,是最容易入手观照的。现在大家学习在坐禅的时候如实观照腹部的膨胀(上)、瘪落(下),就是符合经典开示的方法:

Yathāpākaṭaṃ vipassanābhiniveso

这句开示的意思是,刚刚开始入手修习内观禅修的YOGI,要在当下生起的众多的目标中,以观照觉知最显著的目标为入手处。

2015年12月05日

昨天已经适度地展开讲解了这个观照定律:

目标生起,当下观照,如实知见,名色特相。

目标生起,是指自己身心内当下生起的任何显著的目标,包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腹部上、下,坐着,站着,弯曲、伸展肢体,弯腰、侧身,提起脚、推动脚、放下脚,以及各种小动作:睁眼、闭眼、眨眼睛,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目标。今天,还需要更加进一步地讲解如何观照这些业处。

所谓目标生起,就是名法与色法现象生起,比如,现在大家听到了声音,“听到声音”的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就是色法和名法,其中,耳净色是接受元素,耳净色一直在生起,声波撞击在耳净色处,当下的声波是生起和存在的,这是非常显著的现象。声波是撞击元素,声波每次撞击在耳净色,耳识就生起,声波与耳识的接触就是耳触,对悦意不悦意的声音生起的乐受、苦受,是听觉感受,这些是同生元素,如此,“听到声音”这个现象发生了。世尊佛陀开示说,要在听到的当下,如实地观照觉知“听到、听到”,就能够如实知见到这些色法现象和名法现象,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不显著的名法与色法伴随着这些显著的名法与色法同时发生着。

世尊佛陀开示说,要把“听到”这个现象作为整体来观照觉知,在观照觉知“听到、听到”的时候,上述的显著的名法与色法现象就会被如实地觉知到。当然,与其同时发生和存在的,还有其他不能够显著地被觉知到的一些名法与色法。如果能够如实地觉知这些显著的名法与色法现象,实际上,那些同时发生的不显著的名法与色法也可以算是被了知到了。YOGI懂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今天,要继续给大家开示接受元素、撞击元素、同生元素。

很多人小时候接触过火柴,火柴杆的一头粘有易燃涂料,火柴盒的两边也涂着易燃涂料,点火的时候,以有涂料的火柴头滑擦火柴盒上的涂料,“嚓”地一下,就点出火来了。这其中,火柴盒上的涂料,就是接受元素,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涂料的地方,或者在普通木板上,是很难擦出火来的,只有涂上易燃涂料,才易于擦出火来。火柴头是撞击元素,擦出来的火就是同生元素。在火柴头没有撞击火柴盒的时候,火没有生起,既不在火柴头上,也不在火柴盒上,为了要点火,需要用火柴头滑擦火柴盒,这是点火的因缘,点火的因缘具足了,才能够点起火来。同样道理,六根门处由于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名法与色法,其中有接受元素,撞击元素,和同生元素。YOGI可以用火柴点火这个比喻,帮助自己理解和明白,自身六根门处名法与色法现象是如何在当下发生的。

根据观照定律:“目标生起,当下观照,如实知见,名色特相。”假如观照觉知并标记目标“听到、听到”,就是“听到生起,当下观照,如实知见,名色特相。”听到声音这个现象发生的时候,耳根里面有耳净色生起,所有声波撞击在耳净色,就听到了声音,这时候,耳识、耳触、听觉感受同时生起,这其中,耳净色是接受元素,声波是撞击元素,耳识、耳触、听觉感受是同生元素,悦意的声音,就感觉好听,不悦意的声音,就感觉不好听,在听到的当下,生起的名法集合里面,耳识、耳触、听觉感受是最显著的。在没有投入禅修之前,先学习了解熟悉这些教理知识是必要的。

如果在听到声音的当下,如实观照“听到、听到”,会觉知到这些接受元素、撞击元素、同生元素是非常显著的;

如果声音响过之后,慢半拍之后去观照,那就不再明显;

如果声音还没有响起来,则无法去观照觉知不存在的现象;

因此,必须要在听到声音的当下,同步地去观照觉知“听到、听到”。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这就好比看闪电,要在闪电正在闪的时候观察,就会看到:闪电在闪的时候,忽然天空发亮了,闪电是有颜色的。如果闪电闪过了,那就无法直接看到闪电的颜色和光亮;如果还没有打闪电,预先也无法直接看到。必须是在闪电正在打的时候,才能够直接看到。看到闪电时,它闪一下之后就消失了,闪电闪的时候天空亮了一下,之后又暗下来,观察者于是能够了知闪电的特相。此外,还看到了闪电的形状,或许是弯曲的,或许是像带枝杈的树枝,或许是圆圈形状,等等。这些都是闪电的特相。包括:打闪电的位置,闪电是有光亮的,闪电的光亮是有形状的。知道了其中一个特相,就算是看到了闪电。所以说,想要知道闪电的光亮,想要知道闪电的特相,就应该在打闪电的当下去观察。

这个比喻使我们理解,必须要在听到声音的当下观照觉知。在听到声音的当下,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

观照的心到达耳根的时候,就了知到声音是在耳根处听到的;

观照的心觉知到声音的时候,就了知到那是被听到的声音;

观照的心到达耳识的时候,就了知到声音是由耳识识别到的;

同时,还能够了知到声音和耳识的接触就是耳触,有的声音是悦意的,有的声音是不悦意的,这是听觉感受。

在听到声音的当下,如实地观照,就能够如实地了知到以上现象其中的一部分。当然,如同观照闪电一样,每一个当下是无法能够了知到全部的名法与色法现象的。

如果说在心中思考打闪电的样子该是怎样的,就不会了知到真实的闪电的光亮,也不知道闪电的位置,也不知道闪电的形状。所以,要在天空中正在打闪电的当下,专注地观察,自己就亲眼看到了闪电。同样地,要在听到声音的当下,以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使心专注于观照“听到、听到”,这时候,心没有东飘西荡,而是非常专注地在听声音,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当下心的状态,就能够了知到,当下没有生起想要什么的贪欲,也没有感到沮丧生气或愤怒。贪和嗔是污染心的罪魁祸首,在听到声音的当下,观照觉知“听到、听到”,心是专注而有定力的,排除了贪和嗔,心非常清净,这被称为善心的培育。

YOGI反反复复地练习观照,最后,就可以在听到声音的当下,觉知到接受元素、撞击元素和同生元素这些元素其中的某部分。以整体观照的方法,在听到声音的当下,观照听到声音这个现象,就能够如实地了知到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现象。仔细地分析,这个当下发生和存在的有:

耳朵里面的耳净色,耳净色在耳朵里面以集合的色法形式生起;

被听到的声音;

它们是最显著生起的两种色法,与此同时,还生起了三种名法:耳识、耳触和听觉感受。

在巴利语中,这些名法与色法被称为dukkha sacca,意思是:苦谛。如果想要如实知见苦谛,就不要在听到声音的时候,在心里面思索,这是接受元素,这是撞击元素,这是同生元素。不应该去寻找个别的目标,而是要把“听到声音”这个现象,作为整体去观照觉知,以整体去观照,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了知到,哪个是接受元素,哪个是撞击元素,哪些是同生元素。

就像打闪电的比喻,打闪电的时候要抛开其他特相而个别地去看某一个特相是不可以的。观察闪电只可以整体地观照,整体地去看打闪电,就能够知道打闪电的位置,知道闪电的光亮和闪电的形状。一下子可以知道其中某些特相的。这三种特相是同时发生的,只要观察到其中之一,其他的就算是看到了。同样地,听到声音的当下,整体地观照觉知“听到、听到”,就算是在尚未开发出内观智慧的时候,能够专注地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心就没有东飘西荡,当下的心都是具有定力的。

为了能够在一听到声音的时候,就能够迅速地观照觉知到目标,必须要事先有所准备,心要能够时时刻刻地、精进地提起正念。精进力与懒惰是对立法,懒惰是不善法,是不善心所,为了防止懒惰,就要积极努力地精进观照,精进是善法,它伴随着清净的心。精进力能够预防懒惰生起,精进力一生起的时候,正念就能够贴上目标,因为有精进力,正念的心是不会脱离目标的,正念的心就贴住在“听到、听到”这个现象上。

这时候,心就安安稳稳地落在“听到、听到”上面,不再掉举散乱,心平平静静地安住于目标之上,这被称为正念,正念预先防御了烦恼污染进入心里,正念贴住了目标,心稳住了,就不会东飘西荡,这在巴利语中称为avikkhepa samādhi,意思是:无散乱定,就是心消除了掉举和散乱之专注状态。

在这种专注状态,心没有发生掉举,没有忧虑,心中生起的是精进力,念力,定力,它们是同时生起的善法,假如事先没有储备好精进力,没能够提起正念,没有正念,心就不会专注在目标上,没有专注力的心就是散乱的、掉举的。但是,当心中同时生起了精进力、念力、定力的时候,清净的心就一股脑儿地生起了,如果一秒钟生起了一次清净心,那一分钟就生起了60次清净心;如果两秒钟生起了一次清净心,那一分钟就生起30次清净心。在专注观照觉知目标的当下,必须有寻禅支的帮助,即:在一听到声音的时候,心就要马上导向“听到”这个目标现象上面。

心瞄准目标、导向目标,就是寻禅支的作用,由于正寻(正思维)把心导向了目标,心就消除了欲乐思维,消除了恼害思维,消除了嗔恚思维。恼害思维就是想着要祸害他人;嗔恚思维就是想着要折磨、欺负他人。清净的正寻,是禅支之一,是寻禅支。

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就是如上述所说,在每一个目标生起的当下,观照觉知目标的心需要具足禅定力,禅定力就是:精进力、念力、定力,同时,在禅支方面还需要有寻禅支,使心瞄准、导向目标。观照觉知当下生起的目标就是YOGI的工作责任。

目前来说,YOGI在密集禅修状态下,非常重要的是:要首先激发出炽热的精进力,精进力要一触即发。一旦生起了显著的目标,就要立即把心推到目标之上,时时刻刻都需要激发精进力。缺少了把心推向目标的力量,心就不会到达目标,如果推力太弱的话,心就没有能够扎扎实实地到达目标之上;如果太心急而用力过猛,心就有可能会从目标之上滑下来。

因此,平衡的精进力产生适当平衡的推力,能够把具足正念的心恰到好处地推到目标上,此外,瞄准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需要寻禅支,把心导向目标,使心专注在目标上。巴利语vitakka的意思是寻思,寻思就是把心导向目标;巴利语jhāna的意思是禅那定,禅那定是心专注于所缘。

班迪达大长老小的时候玩过弹玻璃球,为了要把玻璃球弹到洞里面,需要反反复复地练习,弹球时需要用力弹球,仅仅用力弹球,对不准洞口还不行,必须还要瞄准方向,就这样,一边瞄准,一边用力弹球,要反反复复地练习,技能熟练之后,就能够瞄准得不歪不斜,用力也要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这样,手上的玻璃球一弹就能够进入洞里,这时,就伺守住了目标,这如同是伺禅支,就在玻璃球伺守住目标的时候,弹球的人立即感到非常欢喜,会欢呼雀跃,感到了满意和高兴,生出了欢喜心,就会感到非常快乐,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

这个弹玻璃球游戏的比喻说明,在观照觉知当下生起的目标的时候,要使观照的心进入目标,需要适当的推力,就是需要精进力,同时,还需要导向瞄准目标,这是寻禅支;心到达目标之后,还要能够摩擦住目标,这是伺禅支,心扎扎实实地贴住了目标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满意欢喜,这种欢喜不是故意做作出来的,是如同玻璃球击中了目标而自然地欢喜起来,并感受到快乐。

YOGI就要这样练习观照觉知目标。每当目标一出现的时候,就要立即瞄准目标,把心推向目标,目标一出现的时候,就要立即瞄准目标,把心推向目标,这样反反复复地地练习,就会养成观照觉知目标的习惯,观照觉知的心能够与当下的目标同步发生,这时候,使人意想不到的喜悦自然而然地充满身心,YOGI会体验到非同一般的殊胜的快乐。这就是人们说的法喜充满。当然,没有恭恭敬敬地习禅的人,就不能够保证会法喜充满。

对于那些没有在恭恭敬敬地习禅的人,对于那些不懂得每一次的如实观照都有无穷的价值利益的人,是无法保证他能够生起法喜的。对法缺乏恭敬心的人,坐禅的时候会坐不稳,老是要换腿,动来动去,还会睁开眼睛,左看右看,这种类型的YOGI,无法能够保证他体验到法喜。对于那些能够恭恭敬敬的、细致认真的、懂得珍惜佛法是无价之宝的习禅人,就可以保证他们很快就法喜充满。

现在来到禅修中心参加密集禅修的人,年龄都是成熟的大人,也应该是贤善之人,大家既然是从远方来到这里,就是来做客的,作为客人,就有客人的本分,行为举止要安安静静,这很重要。特别是,现在大家来学习内观禅修,就要随众而行,要遵守纪律要求,要看多数人都是怎么做的,大家在坐禅的时候,都没有睁着眼睛左看右看,而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如果没有跟多数人一样循规蹈矩,而是我行我素地为所欲为,显然,这样的YOGI就没有做到恭恭敬敬地习禅。大家都要小心注意这一点。那些老是东张西望,喜欢察言观色的YOGI,就表现出了不珍视佛法的态度,也不懂得实践佛法是会带来无上的利益的。

在战场前线的士兵,要听从军官的指挥,敌人那边如果在进攻,这边指令说,“卧倒”,那就要卧倒;如果听到口令说,“瞄准”,那就要瞄准;听到口令说,“射击”,那就要射击;士兵必须服从口令,要非常警觉敌情,严阵以待。如果没有警惕性,随心所欲地我行我素,就容易被对方敌人的子弹击中。作为YOGI,也是同样地要会听话,真正想要获得殊胜的禅修利益的话,就要认认真真地按照禅师教导的方法,恭恭敬敬地习禅。假如不乐意听话,随随便便,一想换腿的时候就换腿,一想动的时候就动一动,这显然地表明了自己对实践佛法并没有恭恭敬敬的态度。

一个在战场上不服从指挥的士兵,很快就会被敌人射击的子弹打中。大家可不应该做这样的士兵。处于一个同住的环境里面,就应该统一遵守规章制度,这非常重要。大家都会尊重那些严格认真地遵守纪律的人。一个人恭恭敬敬地按照规章制度行事,很快就会获得“遵纪守法”的利益。

班迪达大长老为了促使YOGI们恭恭敬敬地习禅,以在前线作战的士兵的比喻,一丝不苟地在提醒大家。在听到声音的当下,如果真的恭恭敬敬地付出炽热的精进力,全心全意地观照觉知“听到、听到”,那么,即使听到悦意的声音,贪爱不会生起,听到不悦意的声音,恼怒烦躁也不会生起。在听到声音的当下,如实地观照“听到、听到”,即不会生起贪心,也不会生起嗔心,烦恼没有机会生起,这就是YOGI能够做到如实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之后所获得的殊胜利益。这种远离了贪、嗔、痴等等烦恼污染的心,就是清净的心,心获得了清净,就是禅修的进步表现。

刚才简单地开示了在听到声音的当下,如果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毫不迟疑地观照觉知并标记:“听到、听到”,就远离了由于听到声音可能会生起的各种烦恼,心就获得了清净。同样地,

在一看到影像的时候,就要在当下立即观照,并标记“看到、看到”;

在一闻到气味的时候,就要在当下立即观照,并标记“闻到、闻到”;

在一尝到滋味的时候,就要在当下立即观照,并标记“尝到、尝到”;

在一触到物体的时候,就要在当下立即观照,并标记“触到、触到”;

在一伸展四肢的时候,就要在当下立即观照,并标记“伸展、伸展”;

在一弯曲四肢的时候,就要在当下立即观照,并标记“弯曲、弯曲”;

在腹部一起(上)的时候,就要在当下立即观照,并标记“上、上”;

在腹部一伏(下)的时候,就要在当下立即观照,并标记“下、下”;

如果心开始思考打妄想了,就要在一发现心跑掉了的时候,就要在当下立即观照并标记“妄想,妄想”。

YOGI必须要懂得并练习这样的观照方法。YOGI还要知道,在练习观照的当下,要激发精进力,要瞄准目标,这两点永远缺一不可,这非常重要。所以,事先就要蓄势待发,要有所准备。如同做工作,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就很难做好。

现在大家既然具足了殊胜的因缘来参加密集禅修,YOGI们就要忍耐得住,要意志坚强,遇到了困难障碍,例如身体的疼痛等等,要能够忍耐,不要一痛就动,不要翻来覆去地坐不稳。

愿YOGI们以坚韧的毅力,顽强地忍耐最初的疼痛,克服各种障碍!

最后,班迪达大长老郑重地敦促大家,如果按照教导的方法精进地习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大家就能够获得禅修的利益。所以,大家恭恭敬敬地对待禅修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015年12月06日

为了使来自全世界各地的YOGI们,学习掌握一些教理常识;同时,为了使大家在实际观照觉知当下生起的目标的时候,能够如实知见到在目标所在之处真实地在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班迪达大长老在过去几天开示了最简单的方法和观照定律,大家对此应该已经很清楚地了解了。

YOGI们已经明白接受元素、撞击元素和同生元素等等这些名相与教理。班迪达大长老还给大家分析了这些元素在所观照的目标之中是如何发生的。但是,作为YOGI新人,最初习禅的过程中,在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等等六根门处目标生起的当下,还不能够如实地观照到这些分别生起的接受元素、撞击元素和同生元素。

在上学读书的时候,学生都是从最简单基础的知识开始学习。同样地,在学习四念处禅修的初期,YOGI也是从最容易观照的、最基本的目标现象开始练习观照觉知。巴利经典里面有开示说:

Yathā pākataṃ vipassanā abhiniveso

意思是,最初修习内观禅修,心要倾向于观照觉知显著的目标。

大家现在就是要根据这个原则来习禅。今天,进一步地为大家讲解这句经典开示。

作为YOGI,就要如实地观照每一个当下自己身心内生起的名法现象与色法现象。因为在正念观照,就避免了心散乱掉举、东飘西荡。为了要能够如实知见每一个当下真实地生起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现象的本质实相,就需要大家按部就班地从基础开始,一步一步地开发增长内观智慧。

在名法与色法目标现象之中,色法现象比名法现象更加粗略明显,所以,YOGI新人要首先练习观照色法现象。在色法现象之中,最基本的色法是四大元素,包括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以及其他依附于四大元素而存在的其他所造色法,在这些色法之中,首先应该去观照觉知最显著的色法—-四大元素。

在四大元素之中,风界的特相包括:紧绷、僵直、震动、移动,这些特相比地界、水界、火界的特相更加显著,所以,大家首先要练习观照觉知风界。这样就符合了经典所开示的内观禅修的原则:

Yathā pākataṃ vipassanā abhiniveso。

即:最初修习内观禅修,心要倾向于观照觉知显著的目标。

依据这个原则,今天就从观照觉知腹部的上下起伏开始来讲解。

在《大念处经》里面,首先开示了ānāpāna这个业处,即:出入息念。但是,在总说部分,最先开示的是,有关色法的观照;在广说部分,先开示了出入息念;之后,在后面各章节部分,还详细开示了对五蕴的观照,以及发、毛、甲、齿、皮等等32分身不净观的修习。《大念处经》既开示了止禅的修习,也开示了观禅的修习。目前,YOGI们不是来修习止禅的,YOGI们现在要修习的是结合了观禅的samatha(发音:萨玛它,意思是:寂止)。所谓结合观禅的samatha(寂止),就是使心专注于观照觉知当下身心真实生起和存在的目标现象的本质实相。YOGI们事先懂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修习出入息念,以修习止禅的方法到达禅那,以禅那定为基础,再进一步地修习观禅,可以开发、增长内观智慧。但是,我们的恩人导师马哈希西亚多济教导的内观禅修的基本方法,是从如实地观照觉知在呼吸的时候,腹部发生的紧绷、僵直、松弛、移动等等可触知到的风界的特相开始练习。因为风界的这些特相更加显著,所以,马哈希西亚多济将观照腹部上下起伏定为在坐禅时YOGI应该观照觉知的主要目标。现在,大家依然在按照这个方法习禅。今天,将为大家讲解如何观照腹部上下起伏这个目标。

在《大念处经》以及各类注疏中,确实没有直接具体地提到腹部上下起伏;但是,随着呼吸动作,空气的进入、排出,腹部会膨胀起来、瘪落下去,这毋庸置疑是十分明显存在的现象,谁都不能否认它。

随着自然的呼吸,提起正念,把心专注在腹部,就会觉知到紧绷、膨胀,紧绷、膨胀在不断地生起。在语言上,我们说它是腹部的上、下,起、伏,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移动、震动、紧绷、膨胀等等风界的特相。在吸气的时候,腹部膨胀起来,观察这个过程,谁都无法否认,风界的这些特相,即:色法的这些特相,是在吸气当下真实地发生和存在的。

对于这些真实发生和存在的色法,YOGI应该如实地观照觉知。至今为止,已经有不可计数的禅修者,通过如实观照腹部上下起伏这个目标,精进力、念力、定力和内观智慧都获得了令人赞叹的开发增长。这些内观智慧已经达到满意程度的YOGI们,其中没有人批评说:如实地观照腹部上下起伏,是独出心裁的一套方法,非经典里面的教导。

虽然腹部上下起伏不是经典中直接开示的业处之一,但是,YOGI们都承认,腹部的上下起伏与出入息是互相关联的。对于真实存在的、显著的目标现象,就要如实观照。显然,腹部上下起伏这个目标,并非是不存在的、并非是凭空观想出来的。这一点YOGI们要明白。

经典有相关开示说:cakkhumanto passanti,意思是:具眼者如实知见。那么,反过来的意思就是,不具眼者为盲人。这里的眼,并非指肉眼,而是指智慧眼,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

具慧眼者,具足如实知见目标的本质实相的能力,甚至洞察到极其微细的目标现象的本质实相。

世尊佛陀本人的一句著名的开示是:

bhūtaṃ bhūtato passati。

Bhūta的意思是因缘和合而发生的事物。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事物,就称为bhūta。巴利语的解释是:yathārahaṃ paccayehi jātattā。

意思:在相关的因缘和合之后,生起的事物。

显然,这意思已经很清楚,是指相关因缘和合之后生起的真实存在的事物,并非是心中想象造作出来的、不存在的目标。世尊佛陀用这一个巴利词汇bhūta,用来明确说明,其含义是:因缘和合之下真实发生和存在的事物。

有肺的众生,需要呼吸才能够生存,因为能够呼吸,所以才生存;如果不呼吸了,就死了。就算还没死,不能呼吸的时候是非常难受的。所以,有肺的众生需要呼吸。吸气的时候,腹部就自然膨胀起来,紧绷、僵硬、移动就会生起,这些是可被触到的风界的特相,是色法。

呼气的时候,气体排出体外,腹部瘪落收缩下来,就自然地会觉知到腹部的放松、松弛、松软。这些特相,无论是紧绷、僵硬、移动,还是放松、松弛、松软,都是风界的特相,是在呼吸的时候真实地发生和存在的。这些目标现象的生起,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呼吸的发生,是因为想要吸气,才会吸气;想要呼气,才会呼气。如果没有相关想要呼吸的心动念,不会发生呼吸的现象。如此追根究底地知道了这个原因之后,就会确确实实地相信:是因为一个接着一个想要吸气的心动念发生了,吸气的动作才连续发生,是因为吸气发生了,腹部就膨胀起来;是因为一个接着一个想要呼气的心动念发生了,呼气的动作才连续发生,是因为呼气发生了,腹部就瘪落下来。这些是教理知识,也是事实存在,YOGI应该预先有所了解和领悟。

因此,腹部的上下起伏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而是上述这些因缘和合之后生起的色法现象,我们再看看生起的色法是什么。

经典开示说:paramatthato ca vijjamānattā。

意思就是:在当下面对面地看到的,以自己的智慧看到的。而不是通过思考、想象造出来的。Vijjamāna的意思是,在当下存在的,不是指过去存在的,也不是指未来将会存在的,是指现在正在发生的。这就称为bhūta,意思是:就在当下,由因缘和合之后,发生存在的真实法。Bhūta是世尊佛陀使用的巴利词汇。

所以说,腹部的上下起伏过程中生起的显著的风界的特相,与身体所做其他动作之后生起的色法特相一样,都是真实发生和存在的色法,这包括:身体内生起的的硬、软、溶化、粘合、潮湿、干燥、热、冷、温暖等等特相,以及“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的当下显著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现象,这些都是究竟的、真实存在的法,内观禅修就是要如实观照当下发生的、究竟的、真实存在的法。YOGI需要了解这些教理常识。

YOGI需要观照觉知这些当下发生的、究竟的、真实存在的法。那么,如何进行观照觉知呢?

世尊开示说,bhūtato,意思是,按照其真实发生的样子,按照其真实存在的样子,如实观照。

如果腹部膨胀起来,就如实观照觉知“上(膨胀)”;

如果腹部瘪落下来,就如实观照觉知“下(瘪落)”;

如果是硬,就如实观照觉知“硬”;

如果是软,就如实观照觉知“软”;

如果是热,就如实观照觉知“热”;

如果是冷,就如实观照觉知“冷”;

如果是弯曲,就如实观照觉知“弯曲”;

如果是伸展,就如实观照觉知“伸展”;

如果是提脚,就如实观照觉知“提脚”;

如果是推脚,就如实观照觉知“推脚”;

如果是放脚,就如实观照觉知“放脚”。

YOGI还要练习标记目标。按照其本来的样子,如实标记目标,不符合的名称,不应该使用。腹部膨胀起来(上)了,就标记“上”,腹部回落下去(下)了,就标记 “下”。YOGI应该如实观照,如实标记。

习禅初期,首先要让心安稳下来。身体的主要威仪有四种:行、住、坐、卧。这其中,采用坐姿最容易使心安稳下来。这一点YOGI要明白。

这样的远离人群、安安静静的禅修中心,是YOGI应该选择密集禅修的理想之处。来到禅堂后,在坐禅的时间就要练习坐禅。首先,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去,把腿要盘起来,YOGI不需要双盘或单盘,要避免把腿勒得很紧,腿一前一后摆好,散盘即可,要放松舒适。女性也可以按照女性盘坐的方式(两腿顺后,臀部偏坐一边),这是世尊曾经亲自教导的坐姿。其次,在盘好腿之后,上身要坐直,标准是90度,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低着头或下巴朝天地仰着头,要从头至臀部摆正,把整个上身端端正正地坐好,摆出90度标准姿势。世尊佛陀在经典中是这样开示的。有的YOGI老是弯着腰,像个懒惰的人,这里真的有这样弯腰驼背地坐着的人。大家要注意,标准是90度,身体、头部都要摆正直。

这样上身坐正直是有好处的,脊椎骨彼此之间一节一节恰如其分地叠摞起来,才会健康。否则,弯腰驼背,或者左右弯曲,脊椎骨关节之间受到压迫,很快就会感到疼痛不舒服。如果养成了坏习惯,最后都很难纠正过来。因此,世尊佛陀开示说,上身要保持正直,脊柱关节之间不要有挤压,这样就可以保持久坐不累。

有的人弯腰驼背地坐着,或者两手撑住地面坐着,这些都是比较懒惰的人喜欢的姿势。YOGI一定要避免在禅坐的时候表现得像个懒惰的人。

身体坐正直之后,两只手要摆好,自己感觉舒适即可。要避免在坐好之后不停地动手或动脚,要采用让自己能够保持较长时间安安静静的坐姿。

坐好之后,要把心专注在主要目标上,为了要能够观照觉知到当下的目标,自己要事先做好准备。目前,是要观照觉知腹部的上下起伏,那首先就要把心安安稳稳地专注在腹部。

比如,家里有重要的客人要来,那就要在客人会到来的大门口做好事先迎接的准备,要在大门口,面庞朝着客人会来的方向,静静地等待。客人不会来的那个门口就不要去了。客人出现之后,要面对面地看着客人,同时,还要一边说着欢迎辞。如此这般,自己重要的客人就要到来的地方,自己要知道重视起来,要提起正念,恭恭敬敬,同时,面庞要朝向客人要来的方向。

如同这个比喻,腹部的上下起伏就像客人,YOGI的心要瞄准在腹部,一心专注地,观照觉知腹部每一次的上下起伏。要保持正常的呼吸,如果自己处于放松状态,就能够保持自然的呼吸。自己不要故意地加快呼吸速度,也不要故意憋气,不要故意放慢呼吸。

如果自然地吸气,腹部就自然地膨胀起来。要在客人要来的地方事先迎接客人,那客人到的时候,就能够面对面地见到客人。腹部上下起伏发生的时候,如同客人来了,事先等在那里迎接,就会看到客人的出现,面对面地迎接客人。为了迎头面对面地看见客人,就要在客人要出现的地方等待,并面向客人要来的方向。同样地,腹部膨胀的时候,心要面对着腹部,就会直接觉知到腹部在膨胀,同时,默默标记“上”;腹部回落的时候,同样地觉知回落,同时,要默默标记“下”。如果默默标记都不行,那就在口中念出声来,要注意小小声,念出声的次数不要多,一分钟就好。不需要一直念出声,主要还是默默标记。这是个好方法。

观照腹部上下起伏,要做默默标记,腹部膨胀,就标记“上(起)”,腹部回落, 就标记“下(伏)”,如果不做标记,舒舒服服地就这么看着腹部的上下起伏,不一会儿时间,观照就松懈了,之后就会昏沉。所以,要做标记,并要注意不要标记混乱,要清清楚楚地标记,上(起)的时候,就是“上”,下(伏)的时候,就是“下”,不可以上、下颠倒地标记。

吸气一开始,腹部就开始膨胀,吸气过程中,腹部就一直在膨胀起来,吸气结束了,腹部膨胀也结束了。在观照腹部膨胀的时候,心要能够贴住在腹部,自始至终地觉知到腹部膨胀起来的全部过程。同样地,在观照腹部回落的时候,心要能够贴住在腹部,从开始回落,到回落结束,自始至终地都要觉知到腹部回落下去的全部过程。

在观照这腹部的上下起伏过程中,需要付出炽热的精进力,巴利语称为ātāpa。同时,要瞄准腹部,以使心能够面对面地贴住腹部。YOGI的工作任务就是:要瞄准目标,同时,以炽热的精进力把心推向目标。这两点非常重要。腹部起(上)的时候,以炽热的精进力,把心推到腹部,同时,要瞄准腹部,观照觉知的心才能够自始至终地紧紧地贴住腹部,同样地,腹部伏(下)的时候,也是一边付出精进力,一边瞄准腹部,使心紧紧地跟住腹部。非常重要的是,每一个当下,都要始终如一地以这样的观照原则来观照觉知目标。

就这样,激发精进力,刹那刹那地、分秒必争地、紧紧密密地跟上腹部的每一个上下起伏,心就不会松懈下来,因此,消除了懒惰散漫。精进力有了,懒惰就消失了,就在当下,YOGI获得了禅修的利益。在平时的多数时间里,心常常会趋于消极怠工、漫不经心、懒惰成性、掉举散乱。在习禅过程中,如果心时时刻刻都非常警觉精进,那么,警觉、精进的心在每一个当下就取而代之地不断地生起,懒惰就消除了。心导向了目标,瞄准目标,就不会再有欲乐思维,不会再去思维想看好的、听好的、闻好的、尝好的、触好的、做白日梦;心导向了目标,瞄准目标,也不会再有恼害思维,嗔恚思维,不会去思维想要去折磨他人、欺负他人、消灭他人。如果寻心所没有导向目标,心就倾向于这些不善思维,包括:欲乐思维、恼害思维、嗔恚思维。

付出炽热的精进力,就消除了以懒惰为首的不善心;心导向了目标,就消除了诸多的不善思维。

如果紧紧密密地、毫无漏失地观照腹部上下、起伏,按一秒钟观照腹部一次计算,一分钟就观照了60次,获得了60次心清净,即使两秒钟观照腹部一次,一分钟就观照了30次,获得了30次心清净。巴利经典这样开示说:

Akusalaṃ pajahati kusalaṃ bhāveti

意思是,开发培育善心,不善心就被取缔。

Sāvajjaṃ pajahati anavajjaṃ bhāveti

意思是,开发培育无过失之心,有过失之心就被取缔。

有过失之心,就是指放任自流的心,不加约束的心,污染的心。

无过失之心,就是指不受到谴责的清净心。

Attānaṃ suddhaṃ pariharati

意思是,内观禅修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清净,远离了贪、嗔、痴的污染。

获得心清净的利益不需要等待很久,实际上非常快,就在精进地观照目标的当下,心清净就获得了。刚刚说过,当下一秒钟观照一次目标,一分钟就获得60次心清净,五分钟获得300次心清净,如果一个小时都在精进地观照觉知当下的目标,自己可以计算一下会生起多少清净心。巴利语称之为,bhāvanā,善心的培育,禅修。

一个刹那的清净心虽然没有什么力量,但是,一个刹那接着一个刹那地生起清净心,清净心多多地累积起来,会产生人们意想不到的惊人的力量的。只要能够使清净心连续不断地生起,自己就会慢慢地体会到其惊人的、神奇的力量。目前,YOGI就要从腹部的上下起伏开始练习观照觉知。

愿YOGI能够恭恭敬敬地、精进不辍地习禅!

愿大家能够珍视实践佛法的宝贵机会!

愿大家能够觉悟到佛法的无价的利益!

2015年12月07日

昨天已经讲过,在坐禅的时候,观照最容易、最显著的目标的方法,今天班迪达大长老以教理和实践相结合,继续开示相关禅法。

如果为人一辈子,没有学习内观禅修,缺乏正念的训练,这一生都不会去注意到,应该在方方面面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学习控制自己的言行。一个人如果相信万能的上帝,认为无论自己造作了善业还是恶业,只要归顺了万能的上帝,把一切托付给上帝,以为到时候上帝就必然来拯救他。人们真不应该相信这种很不靠谱的信仰。

如果去相信这种神力,就会贻误终身,自己不想努力,而是想要依赖神力,这就是放弃了自我拯救的机会。就算自己有些善根,但是,心里老是想着去依赖万能的上帝,必然是无法获得解脱的智慧。对于不应该去信仰依赖的对象,却偏要去相信,就会削弱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自己要想清楚,错误的信仰会导致错误的言行,自己会承担怎样的后果。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愿望一生无忧,快乐终老。人们却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普普通通的贪欲、迫不及待的贪欲、以及自私自利的贪欲,都会给自己带来苦恼,而非无忧终老。就算对他人有爱心,也很少是真正的慈爱。真正的慈爱,是愿望他人一切吉祥如意,愿望他人处处获得利益,而非自私自利的爱。

如果贪婪自私,口说对别人有慈爱心,那是无稽之谈。如果心地无私,自然的会真诚地愿望他人一切都好,愿望他人一切顺利,愿望他人无忧无虑。我们应该相信并要知道,像这样没有私心私欲的人,生起的就是纯粹的慈心和悲心,这样的人是名副其实的人。

如果心底无私,具足纯粹的慈悲心,就不会带来人我是非。纵观世界,所有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国家问题,都是因为内心极度的自私自利而带来的后果。忽视别人的幸福利益,忽视其他团体的幸福利益,忽视其他国家的幸福利益,只顾着自私自利的幸福利益,只顾着自己团体的幸福利益,只顾着自己国家的幸福利益,就算表面上冠冕堂皇地说着为他人着想的话,心里面根本没有生起悲悯之心。

世人只有远离自私自利,心中生起纯粹的慈悲心,全世界才会和平共处。然而,人们缺乏明智,缺乏远见卓识。正因为如此,全世界很多人道德已经在沦丧。

将自己的心放任自流,毫无约束的人,对自身以外的周围环境根本不懂得要珍惜爱护,实际上,就等于不懂得自爱。非常重要的是,人们需要懂得自爱。为什么呢?人们无论怎么爱别人,到最后还是最爱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最爱。我们要明白,这是众生的本性。要长长久久地、真正地爱自己,都需要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自己要先考虑一下。

班迪达大长老根据世尊佛陀的本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要保护好自己,不要犯错。

世尊佛陀开示说:attānañce piyaṃ jaññā, rakkheyya naṃ surakkitaṃ[1]

意思是,众生,特别是有智慧的人类,如果要爱自己,如果认为自己是最可爱的人,就要尽最大可能地、好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身、语、意的行为。要避免造作那些受他人谴责的恶行,要努力地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既然生而为人,首先就要有道德品质。世间的人,都在为衣食住行而努力奋斗,为获得智慧、受到教育而努力奋斗,为谋生而努力奋斗,为健康长寿而努力奋斗,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没什么稀奇。

长老大德们常常这样开导说,一个人在世间过一生,最重要的是:

要品行端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人;

要能够具有良好的心态,成为有人性的人;

要能够在具有人类智慧基础上,获得超凡的智慧,成为非凡之人。

如果一个人虽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工作不努力,赚不到钱,就不能够满足自己和家人的衣食用度。所以,受到了良好教育之后,还要努力工作才行。努力工作就有物质回报,会平衡自己的开支,就很容易能够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要。这样人前人后都会有面子。在世间,人们的一生就是为了满足生活、健康、家庭、教育、社会交往等等的需要而努力。似乎这些圆满了,人生就圆满了。实际上,就算是在世间生活,能够满足这些需要,一个人还算不上是名副其实的人。

因此,一个人在世间无论教育程度有多高,无论多么富有,无论身体多么健康,无论身边有多少随从,这些都不是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的标准,更不要说人生圆满的标准。他们还没有修习正法,不具有人的道德品质,也不具有人类的心态,更没有为了成为非凡之人而努力。这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大家知道,那些过度地崇尚金钱物质的国家,他们十岁左右的孩子道德已经败坏。他们认为,人生一世,要及时行乐,要尽一切可能地、快快乐乐、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基于这种人生观,造成了什么后果,大家自己去看就知道。所以,在世间,人不应该为所欲为,放纵不羁地生活。认识到社会弊端和世间的乌烟瘴气,很多明智的人已经觉悟到,需要修养道德,需要修养良好的心态,一些人们有这样的觉悟,象征着这个世界尚未彻底堕落。

世尊佛陀的教导,被称之为三学,就是戒、定、慧三学,通过一步一步地深入修习三学,一个人将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成为有人类心态的人,成为有内观智慧的非凡的人。这是不断地提升生命之高度的正道,世尊佛陀本人通过自己多世多劫地累积了圆满的菠萝蜜之后,最后亲身实践内观禅修,最终觉悟了这条正道。所谓学,就是需要众生学习和训练的,要按照经典的教导去学习,先了解,什么是名副其实的人,什么是有人类心态的人,什么是有超凡智慧的人。学习了教理之后,要对其生起信心,相信并愿望自己身、语、意能够获得清净,重要的是能够生起使自己身、心获得清净的愿望,希望能够获得超凡的智慧。

班迪达大长老每天按照世尊佛陀的本怀,点点滴滴地为大家开示不断提升生命高度的殊胜佛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唤醒大家的信心。那些本来就很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成为有人类心态的人,成为有超凡的智慧的人的禅修者,通过听经闻法之后,就会深有感触,认为确实有道理,信心就会觉醒,有了信心之后,想要提升生命高度的愿望自然地生发出来。

有了这样的基础,自然就愿意付出努力来实现愿望,为了实现这伟大的目标而乐意付出一切。为了来参加密集精进禅修,禅修者毅然勇敢地放弃了世间的舒适生活,决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成为有人类心态的人,成为有超凡的智慧的人。愿望越是强烈,越是在禅修过程中能够做到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观照觉知。如果没有这样强烈的愿望,来到这里还是一样吊儿郎当、随随便便、不痛不痒地禅修,最终将一无所获。为了使大家不要混日子,避免浪费时间,在此特别地提醒大家,要懂得珍惜法缘。

世尊佛陀曾经开示过五个条件,满足这些条件,修行人能够在今生切实地提升生命的高度。班迪达大长老给大家首先讲解其中的三个条件。

刚才说过,首先要有强烈的愿望,愿望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成为有人类心态的人,成为有超凡的智慧的人。此外,还需要寻找正确的方法,以达成愿望。要相信,按照正确的方法,精进修习,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生起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根本就不信,那就不会努力;半信半疑的话,就不会全心全意地付出努力,那也不会获得利益。所以,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信心,这太重要了。这并非是要逼着大家来相信,四念处内观禅修,到底有怎样的功德利益,当下能够获得怎样的利益。只要生起信心,就会生起愿望,信心越强,愿望越强烈,强烈地希望要参加四念处内观禅修营,希望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成为有人类心态的人,成为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生起强烈的愿望是最重要的。

其次是要身体健康,这是第二个条件。当今时代,几乎找不到身体一点毛病都没有的人。但是,只要能够完成禅修任务,就算是健康的人。健康不是一个非常严格的条件。因为,有的人即使身体不怎么好,参加了四念处禅修之后,也是一样可以证悟殊胜之法的,而且,禅修之后,身体状况越来越得到改善,甚至疾病消失了,慢慢地恢复了健康。当然,在密集禅修期间,有健康的身体是最理想的。

第三个条件是正直诚实。正直诚实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质。正直诚实就是老实,实在,不邪气。所谓正直诚实,就是自己会在适合的人面前,诚恳地承认自己所犯过失。不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等等,也不会为了使别人高看一眼,假装自己有某些实际没有的品德、能力。

比如,有人会说,

“嗨,你讲的就是这个法呀,我早就听过了。没啥稀奇的。”像这样的心态就不应该有。

而是应该说,“我要按照禅师开示的方法认真地去修。”

这就是生起了信心。但是,要避免盲信,人不要被迫地去相信别人,而是要以自己的智慧,思考一下前因后果,之后再相信。世尊佛陀在《大念处经》的总说部分,开示了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的七大利益,首先第一大利益就是使众生获得心清净。世尊佛陀以坚定的口吻,向众生保证能够获得这些利益。大家来禅修试试,就会知道世尊佛陀所言不虚。有信心,这很重要。

如果疑心重重地说,观照腹部上下起伏,有这样的禅修业处吗?为什么经典里面没有提到过呢?这显然就是在多虑,疑惑。有的人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方法禅修,那样做是不靠谱的。既然来了,就要踏踏实实地相信禅师的教导,心地要耿直,这很重要。如果自己禅修过程中,还没有学会观照觉知目标,那就直接承认,不要装着自己什么都会了,在小参的时候打假报告。要坦然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正直诚实的品质对自己禅修进步非常重要。

在五个条件之中,前面这三个条件非常重要。禅修的YOGI事先具备这些条件,禅师们按照世尊佛陀的本怀来教导这样的YOGI,他们就很快会进步。跟YOGI们有三重的亲属关系的班迪达大长老,现在教导大家禅修的机会来临了,大家要尽可能地有所准备,事先要预备好易于受教的条件,要有备而来,这很关键。

在禅座上坐下去的时候,心就要预先专注在腹部,每一个当下都要付出炽热的精进力,瞄准目标,将能够观照觉知到腹部的上下起伏。这时候,YOGI应该有信心,这个禅修方法是世尊佛陀觉悟的唯一的获得心清净的方法,自己心里要明白,这是获得心清净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要有欲望要获得心清净,要有欲望能够观照觉知到每一个腹部的膨胀、回落,膨胀、回落。

如果信心不足,欲望不强烈,就激发不出炽热的精进力,也不会想要去瞄准目标,不会去观照腹部上下起伏。如果缺乏了精进力和瞄准目标这两个条件,四念处内观禅修工作将是无效的。明白这一点十分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要了解四念处内观禅修所带来的殊胜利益,特别是要知道,在禅坐当中能够持续不断地观照觉知每一次腹部的上下起伏、上下起伏,就是在累积善业,这个当下就是在做获得心清净的工作。有强烈的愿望要获得心清净,并非常想要能够紧紧密密地、毫无漏失地观照觉知腹部的每一次的上下起伏,生起这些善法欲非常重要。

不论什么原因,不论是因为不了知禅修的利益,而信心没有生起,还是说,了解了其利益,但是不能够生起足够信心,等等,如果对法没有信心,就不会有强烈愿望想要获得其殊胜的利益。YOGI们必须要明白,无论做什么工作,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要满怀信心,想要做好这项工作的愿望要非常强烈,这时候,自己才乐意付出精进力。

有了强大的信心和强烈的愿望这些基础,就能够激发出十足的精进力。付出精进力,意味着消除了懒惰放逸,战胜了懒惰放逸,同时,也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对于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的工作,乐意付出炽热的精进力,能够避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退缩不前。

如果一遇到困难就畏缩,一遇到困难就不想继续禅修了,心自然地就会处于混混沌沌,松松垮垮,发呆迟钝,昏昏欲睡的状态,这是昏沉睡眠盖,昏沉睡眠盖生起的时候,心非常懒惰,根本不想工作。对于刚刚入门禅修的YOGI新人,最危险的敌人就是昏沉睡眠盖。

世尊佛陀开示说,克服、压制这个最危险的敌人的方法,就是激发炽热的精进力。要使出十足的心力,把心推向当下生起的目标之上,同时,把心导向目标,瞄准目标。

如果激发出十足的精进力,心就绝不会冷漠散乱;如果不断地在瞄准着目标,心就会一直保持清醒状态,就不可能会昏昏欲睡。所以,要以激发精进力和瞄准目标来战胜和克服昏沉睡眠盖。如果YOGI懂得,全面地激发适度的精进力,并练习时时刻刻地瞄准目标,他就不会再昏沉。

所以,观照的定理就是:

目标生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腹部在上,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腹部在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如果腹部在上(膨胀起来),就要时时刻刻地激发精进力,同时,精确地瞄准腹部,心就能够始终如一地贴住在腹部。这是作为YOGI的唯一一项工作。同样地,当腹部在下(回落)的时候,同样地要时时刻刻地激发精进力,同时,精确地瞄准腹部,心就能够始终如一地贴住在腹部。一个上接着一个下,一个下接着一个上,紧紧密密地,要如实地观照觉知,不要有间断。

已经多次强调过,YOGI就这一项工作:精确瞄准与持续精进。

在行禅的时候,心要瞄准到脚上。观照的方法以内观格言来说,就是:

脚步迈出,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一步式行禅)

脚在提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两步式行禅)

脚在放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两步式行禅)

身体站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在行禅道两头的站立观照)

作为内观禅修的YOGI,无论当下任何目标生起,需要做的唯一工作就是: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如果YOGI能够尽职尽责地做好这一项工作,观照觉知的技能会越来越娴熟,清净心培育起来,心的力量就自然地强大了,获得心清净的方法非常简单实在,并不需要故意地使用任何玄妙、高超、秘密的花招。当心的力量逐步地增强之后,内观禅修的殊胜利益就显现出来,YOGI见识到了佛法的简单、真实的魅力,欲罢不能。

这时候,连禅师都不需要再敦促,YOGI已经自动自觉地会精进地习禅,禅师仅仅需要给一些指导和提醒而已。班迪达大长老希望YOGI们都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这是懂得了四念处内观禅修所能够带来的殊胜的利益,十分地珍视具有无上价值的佛法之后,YOGI生起了十足的信心,同时,也非常渴望能够获得其殊胜的价值利益。

因此,YOGI就真正地做到了:

腹部在上,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腹部在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其他所有的目标,只要是在当下生起的,YOGI需要做的工作就只有这一项: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班迪达大长老再一次地提醒和敦促大家,要认认真真地按照这样的方法习禅。大长老祝愿:

愿大家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模范的YOGI!

愿大家在短时间内成为令人们尊敬的YOGI!

愿大家为了获得殊胜的利益而精进地习禅!

2015年12月08日

昨天,按照往常的惯例,讲了基本的观照方法,还没有讲完,今天,继续完整地开示基本的观照方法。

四念处内观禅修的定理是:目标生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记住这个定理相当重要。所谓的目标,当下生起的显著的身心现象。在自己身体内这个广大的目标之田上,有一块一块的、具体的、微细的、小小的目标之田。每一个当下都有最新生起的、显著的目标,例如:

看到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听到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

闻到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尝到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

触到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想到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

腹部上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腹部下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

坐着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接触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

弯曲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伸展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

侧弯身体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前倾身体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

提起脚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推动脚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放下脚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

眨眼睛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闭眼睛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睁眼睛的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

如此等等,身心内的广大的目标之田还有很多,YOGI要能够紧紧地盯住当下各个显著的目标的生起,提起正念,观照觉知。

各个目标之田显著地生起的时候,就称为“目标生起”,实际上,非常迅速地,“呼啦”一下子,目标就生起了,比如,现在把心专注在腹部,一下子就觉知到腹部的膨胀动作。

当腹部“上”的时候,立即以炽热的精进力,把心推到腹部,紧紧地贴上去,这被称为“时刻精进”。

在把心推向腹部的同时,要使心瞄准在腹部,这被称为“精确瞄准”。在巴利语中,这叫vitaka,意思是寻,是禅支之一,寻使心导向目标。对于观照觉知每时每刻生起的目标,能够做到“时刻精进”与“精确瞄准”,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YOGI能够分分秒秒地、毫无漏失地做到“时刻精进”与“精确瞄准”,心就始终如一地专注在当下生起的目标之上,此外的一切,与YOGI没有丝毫关系,YOGI也无需关心此外的一切。YOGI要理解这一点。观照觉知当下的这个目标才是最重要的事。这就是作为YOGI来说,唯一的工作责任。此外,YOGI没有任何其他工作。首先明白这一点相当重要。

付出炽热的精进力,心就不会再冷漠,不会再懒惰,时刻精进,心就一直会保持警觉、活跃、不迟钝。这很重要。如果在世间,做任何事精进努力都会令人赞叹,更不要说现在是密集禅修,修习出世间法,精进努力是必须的。

如果心不去瞄准目标,没有导向目标,很快就会松懈下来,懒惰下来。就好像牛油,冷却下来之后就凝固发硬了,升温加热一下,牛油又会变软。心如果能够始终导向目标,瞄准目标,心就不会凝固不动,而是非常柔软灵活,能够紧紧密密地跟住目标。所以,心要主动去瞄准,“精确瞄准”,会使心灵活而不迟钝,使心不畏缩、不懒惰。如果能够持续不断地瞄准目标,心不可能松懈、懒惰下来。始终精确地瞄准目标,心就不会昏昏欲睡。昏沉睡眠盖与寻是一对敌对法。在寻掌控了心的时候,昏沉睡眠无法进攻,懒惰放逸也没有机会进入心里。时时刻刻地、分分秒秒地,能够使心导向目标,瞄准目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心会一直清醒警觉,清明活跃。

在坐禅的时候,心就要守候在腹部,每一次腹部在上(起)下(伏)、上(起)下(伏)的时候,YOGI新人如果“时刻精进”与“精确瞄准”,当下获得的利益就是:战胜了放逸懒惰,战胜了昏沉睡眠。YOGI新人最近的敌人、最大的困难,就是放逸懒惰和昏沉睡眠,如果一开始能够做到“时刻精进”与“精确瞄准”,很快地在第一时间就战胜了敌人,克服了困难。

一开始就做到“时刻精进”与“精确瞄准”,心就不断地累积了力量,能够一直持续不断地保持住炽热的精进力和清明活跃,身心越来越感到轻松明快,这就是在精进地习禅的当下获得的利益。

做到了“时刻精进”与“精确瞄准”,每一次腹部在观照觉知上(起)下(伏),上(起)下(伏)的时候,心就能够紧紧地跟上目标,紧紧地贴住目标,这就是正念,正念顺其自然地、持续不断地贴在目标上。正念持续不断地生起,越来越强大的时候,贪欲和嗔恨就不会进入心里,正念保护了清净的心识之流。

世尊佛陀开示说:Rakkha vāraṇa gutti.

意思是,正念关闭了(不善法的)门户,保护了心的清净。

使心受到污染的贪欲和嗔恨,在正念的保护之下,无法进入心识之流,心没有被污染的状态,是安全的,在安全状态下,心获得了自由。远离了被贪欲和嗔恨污染的心,也不再受到贪欲和嗔恨的折磨,心获得了解脱,巴利语mutti,意思就是:解放了,解脱了,自由了。正念地观照目标一次,心解脱烦恼一次,心解脱一个刹那,就感受到一个刹那的幸福寂静,心持续不断地处于解脱贪、嗔、痴的状态,那就感受到持续不断的幸福寂静。解脱了贪、嗔、痴的心,自然而然地会感受到幸福自在。

正念观照的心贴住在目标之上,紧紧密密地跟住目标,心就不会去东飘西荡,心专注在目标上,就是定力(samādhi),提起正念的时候,定力就培育起来。要培育内观禅定,并不需要其他玄妙的方法,正念的心专注于目标之上,内观禅定就自然地培育起来。稍作思考便知道,心专注在当下生起的目标之上,心紧密地贴住了目标,就不会游离开目标,没有跑到别处去,更不会发生掉举恶作,一心专注于目标,不会生起懊悔之心,不会去懊恼自己曾经犯下某些过错,不会生起烦恼忧虑,不会去想自己因为没有修习某某善业而感到后悔遗憾,等等,这些就是掉举恶作盖。定力与掉举恶作盖是一对敌对法,当正念的心专注一致地沉入目标的时候,就生起了定力,心自然而然地就远离了掉举恶作,换言之,有了定力,掉举恶作已经没有了在心中生起的机会。因此,获得了心清净。

这样分析来看,每一次观照觉知当下生起的目标,都是令人满意的工作。付出炽热的精进力,心瞄准目标,当下就战胜并消除了冷漠懒惰的心,正念的心紧紧地贴住目标之后,就保护了心清净,防御了各种烦恼污染进入心识之流,一心专注在目标之上,定力就培育起来,消除了掉举恶作盖。在每一次腹部膨胀(上)、回落(下),或其他目标生起的时候,以这样的方法观照觉知目标,就在当下,YOGI可以获得这些利益。

然而,无论谁,想要获得可靠、稳定、有保障的清净心,首先要按照上述的方法分分秒秒地力争在每一个当下获得心清净,一分钟,两分钟都好,要能够持续地获得心清净,如果一开始都无法做到力争在每分每秒都精进地观照目标,那想要获得有保障的、稳定持续的心清净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能够专注地观照腹部的膨胀(上)、回落(下)的时候,五欲不会生起,YOGI这时候不会想去看看东,看看西,也不会想去听听这个,听听那个,五根门都没有给贪欲任何机会进入,专注于觉知目标的心就是清净的,清净心被称为高品质的心,是远离了过失的心。心清净的时候,除了没有贪欲之外,心中也没有不满和抱怨等等嗔恨情绪,没有贪爱和嗔恨的心,是清净的善心。心态清净,是远离了被说三道四、远离了受别人的谴责的污染的心。因此,每一个当下做到如实地观照觉知目标,就获得了心清净,心远离了贪欲和嗔恨,这就是通过内观密集禅修之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那内观禅修,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清净的事,还是污浊的是?

自己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答案。所以,长老大德们都常常说:

心清净,离过失,才是真的好。

实践内观禅修之后,就这样带来了一连串的利益。修习清清净净的、笔直无曲折的四念处内观正道,就能够带来良好清净的心态,修习四念处禅修的YOGI,不会在心里想着要去欺辱他人,而是只管自己走好修行之路,走好实践佛法之路。想一想,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现在大家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是获得心清净的唯一之路,巴利语Ekāyana的意思就是,唯一之路,确定之路,这是世尊佛陀给众生的保证承诺。

在习禅初期,每一个观照目标的当下,虽然还没有生起内观智慧,但是,只要观照持续不断,就能够镇伏敌对法五盖,五盖的止息,称为samatha(发音:萨玛它,意思是:寂止,止息)。努力地把心推向目标,是精进力(vīriya),心紧紧地贴住在目标上,是念力(sati),心始终如一地专注在目标之上,是定力(samādhi)。当精进力、念力、定力这三种善法同时生起的时候,那些贪欲、嗔恨等等诸多烦恼就没有机会进入心里。世尊佛陀开示说:

paccanīkadhamme sametīti samatho

Paccanīkadhamme的意思是,善法的敌对法,即欲欲、嗔恨等五盖烦恼。

sametīti的意思是,平息,止息。

这句开示的意思就是:令欲欲等诸敌对法止息,这称为寂止(samatha)。

所以,在正念观照目标的当下,寂止(samatha)一直都在发生。一秒钟观照一次目标,一分钟就生起60次烦恼寂止的心;两秒钟观照一次目标,一分钟会生起30次烦恼寂止的心;五分钟内,烦恼动荡的心多少次地寂止了下来呢?一个小时多少次呢?大家自己心算一下。这被称为善心的培育。这就是心清净。当精进力、念力、定力同时在心中生起的时候,心就获得了清净。

僧众要持出家戒,在家众要持俗家戒,如果做到持戒圆满清净不犯戒,就称为戒清净,身、语、意行为远离了过失,不会受到任何人的谴责。现在大家练习观照腹部上下起伏,持续不断地、紧紧密密地观照,就会远离烦恼,获得心清净。这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任何人都无法否认。

虽然获得了心清净,但是,习禅初期YOGI还没有觉知到紧绷、僵硬、震动、移动等等色法的特相。大家已经知道,色法有三个方面可被觉知到,包括:形状、形态、和特相。最初练习观照腹部上下起伏,就是先看到了腹部的形状,心专注在腹部形状、形态上面,无论是形状,还是形态,都是概念,心专注在概念性的目标上,没有如实知见到色法的特相,说明心还不够清净,每一个当下,腹部在上下起伏的时候,观照的心就专注在腹部上下起伏的形状、形态上面,色法的特相这时候还没有看到。只有在如实知见到了色法的特相的时候,才算是生起了智慧。当心仅仅是看到了腹部的形状或形态这些概念的时候,还没有开发出内观智慧。但是,心已经能够安稳地贴住目标,已经镇伏了五盖,使敌对法达到了寂止(samatha,寂止,止息),心能够平静安宁下来。YOGI要明白这一点。

无论怎样,YOGI修习内观禅修,是为了要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但是,习禅初期,还没有足够定力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想要开发增长内观智慧,必须要有戒清净和心清净为基础,如上述所说,要按照这样的方法修习戒清净和心清净,当定力越来越强、心越来越清净的时候,就能够真正地觉知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但是,一下子要抛开形状和形态的概念还做不到,YOGI在最初能够如实知见到色法的特相的时候,有时候还是会看到其形状和形态这些概念。这都没有关系,心自始至终地能够观照觉知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心就是清净的,这是内观禅修的当下就获得的利益。

为了使心不再散乱掉举,要练习观照每一个当下的腹部上下起伏,付出精进力,同时,瞄准目标,持续不断地练习,定力就培育起来。但是,习禅新人定力不稳定,还无法控制住心,心总是会要跑出去,从腹部跑开之后,东飘西荡,这时候,YOGI要练习观照妄念的心:

如果心在飘荡,就要观照并标记“飘荡,飘荡”;

如果心在思考,就要观照并标记“思考、思考”;

如果心在计划,就要观照并标记“计划、计划”;

等等,无论是善的,还是不善的心,只要心去想东想西了,就要观照妄念的心。之后,再回到腹部,继续观照觉知腹部上下起伏。坐禅一段时间之后,身上这里或那里会生起不舒服的觉受,麻木,酸胀,疼痛等等。这些都是真实生起存在的法,在这些觉受生起的当下,都应该如实观照觉知,持续不断地观照,这些苦受会不断地增强,有的时候,不要让心太紧绷,而是可以稍微放松自己,不要紧紧地盯住苦受的目标;有时候,则可以紧跟目标不放,如果苦受还是不消失,可以先放下这个目标,回到腹部,此时要比平时多付出一些精进力,要更加准确地瞄准目标,持续不断地观照觉知腹部上下起伏,以使心不被苦受的目标牵制过去。在观照觉知苦受的时候,不要有让苦受快快消失的心态,而是要为了能够如实知见到其本质实相。内观禅修,是为了如实知见到真实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而进行的工作,目地并非是为了使目标消失。

身体有不舒适的觉受生起的时候,不要一难受就要动,要尽可能地先忍耐着观照。不要怀疑说,这样忍受着不舒服,会不会生病之类的。事实上,不仅不会生病,到后来反倒是提高了忍耐力,同时,对苦受不再恐惧,而是敢于面对和挑战这些苦受。最后,就会勇气十足地说,“来吧,疼痛!”。

在禅坐当中,有时候会听到声音,无论是当下真的有声波传过来,还是好像幻听的,都要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有时候闭着眼睛也会看到景物,也是要观照并标记“看到、看到”;有时侯闻到气味,就观照并标记“闻到、闻到”;有时候好像在吃着东西或喝着什么,尝到了滋味,就就观照并标记“尝到、尝到”……

禅坐当中所有这些好像是看到、好像是听到、好像是闻到、好像是尝到、好像是触到的目标,都要观照并默默标记,这非常重要。这个过程中,如果生起了贪爱的心,就观照并标记“贪爱、贪爱”;如果生起了不满或愤怒,就观照并标记“嗔恨、嗔恨”。无论生起任何善心或不善心,好心情或坏心情,这些法念处的目标都要在它们生起的当下,立即如实观照。在持续地观照觉知腹部上下起伏的时候,如果其他目标显著起来,就要先放下腹部上下这个目标,去观照明显地在发生的目标,没有任何其他目标更明显,就再回到腹部,观照觉知上下起伏。观照的心不要从目标上移开,不要随心所欲地、让心任性地掉举、游荡,而是要小心翼翼地控制住散乱的心。

这是坐禅的时候的观照方法,至于其他威仪下的观照方法,也是类似的。站禅,行禅,卧禅等等,都是以同样的方法观照觉知目标。除了睡觉以外的时间,无论是行、住、坐、卧的当下,还是在做其他动作的当下,例如,弯曲、伸展四肢的时候,睁眼、闭眼、眨眼睛的时候,都要持续不断地、毫无漏失地观照觉知每一个动作,除了要专注地观照觉知自己身心现象以外,其他人、其他事都不需要理会,YOGI不要被外在环境所干扰,只顾观照觉知自己就好。

可是,有的YOGI似乎是爱心满满,对其他众生,特别是中心的流浪狗,照顾疼爱有加,除了逗弄安抚它们之外,还要喂食物给它们,致使这些流浪狗老是跟在YOGI后面,甚至跟着进入了托钵堂,竟然还爬上了楼梯,到了二楼。这是中心从来没有发生的事件,狗跟着YOGI不离不弃。很显然,这样的YOGI对狗是非常怜爱的。来到禅修中心,请YOGI不要这样对狗感兴趣。大家不是到这里来怜爱流浪狗的,而是为了寻找一个正确的怜爱自己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以后,请不要让大家再看到有这样的呵护流浪狗的YOGI。如果想怜爱流浪狗,不需要来到这里,回到自己家想怎么怜爱就随便吧。大家都要注意,来到禅修中心这里,重要的是,要自己好好地呵护、怜惜好自己,对自己感兴趣。自己要管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为了避免漏失正念观照,自己要恭恭敬敬地观照觉知每一个当下的身心现象。现在倒好,放下自己最重要的禅修工作不管不顾,却要去给流浪狗送吃送喝,这些流浪狗成了自己最大的障碍。不仅仅自己本末倒置,还把狗带进了托钵堂,影响其他YOGI。这是禅修中心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的事,完全干扰了中心的秩序,给所有人带来了麻烦。希望大家提起正念,以后杜绝这种现象。

2015年12月09日

今天,以教行结合的形式,开示行禅的观照方法,包括:从最粗略的观照方法开始,直至细致入微的观照方法的讲解。

在时间到了、或者坐不下去了、或者坐很久了之后,从禅座处要站起来的时候,不要“呼啦”一下子,突然地就站起来,而是首先应该观照“想要站起来”这个心动念,之后,如果想要动两只手,首先观照这个心动念,再观照移动手的全部动作,观照的过程是,要把心导向手部,再努力地把心推到手上,再持续地观照移动手的动作;接下来,就要观照所有起身动作:手撑在地上的动作,一条腿、一条腿松开的动作,使劲地撑住身体,让自己站起来的动作,手和腿支撑身体的动作等等。

这时候,观照的心要一下子覆盖住全身,观照支撑身体的手和脚,就会觉知到身体的沉重,以及觉知到了僵直、紧绷等等特相,放开支撑的双手,身体完全蹲在双脚上的时候,要仔细地观照自己在慢慢地、一节一节地站起来,持续地观照,直到身体完全站直。注意,这个过程不要“嗖”地一下子站起来而丢失观照。站好之后,整理僧袍或禅服这些动作,都不要忘记继续观照。

在观照这些动作之后,再把两手交握起来,放在身前或身后,身体要站立正直。要向前迈步的时候,心要瞄准到脚上,同时,把心推到脚上,把脚提起来的时候,观照觉知的心要与之同步地发生,迈出了左脚,观照觉知的心就同步地瞄准到左脚,迈出了右脚,观照觉知的心就同步地瞄准到右脚,脚的动作与观照的心要一直同步地发生。要自始至终地保持正念观照觉知行禅时脚的动作。行禅的观照是世尊佛陀在《大念处经》中直接开示的业处。

坐禅至少坐足一个小时之后,接着要练习行禅,以保持持续的正念和定力。行禅大约至少一个小时,如果禅师有特别交代,那就按照禅师的指导,来安排行禅时间。坐禅的姿势要求是,上身正直;行禅的姿势一样要保持身体的正直,不要低着头走,但是,眼睑要拉下来,眼睛朝下看,看到前面大约1.5至2米左右的地方,或视线朝下倾斜45度的地方,心要瞄准到脚上去,想要迈哪一只脚,就去瞄准那只脚,心要先贴到脚上去,当迈出脚的时候,观照的心就会与之同步发生,开始练习行禅的时候,要练习标记“左步”,“右步”,或者“右步”,“左步”,最先迈出的是哪只脚,都没有关系。一步式行禅练习,是比较粗略的观照。

YOGI可以把一个小时平均分三段,每一段大概20分钟,第一段时间,就练习“右步”,“左步”,注意在观照时一步都不要漏失,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观照,就不会漏失。要记住如何套用观照的原则:

脚步提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观照放下脚的动作过程方法是,在即将要放下脚的那个刹那开始,直至脚落地,要自始至终地观照觉知,须注意,不是在脚接触到地面时,才开始观照“放下”,而是要专心致志地观照觉知正当脚在放下去的全部动作过程。这就是:

脚步放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练习两步式行禅,“脚步提起,脚步放下”这两个动作要稍微慢一点,而在练习一步式行禅,“左步、右步”的时候,为了放松坐禅时双腿的紧绷、疼痛等等的不舒适,可以稍稍快一点,没有关系。两步式行禅练习大概20分钟左右。

最后20分钟练习三步式行禅,通常禅修一周之后,练习三步式行禅才会比较容易。迈出的脚从提起到落在地面上,要认真地观照三个分节的动作,包括:提起脚、向前推脚、放下脚。注意,不要迈大步,向前推一只脚左右的距离即可。简略地说,就是要观照“提、推、放”这三节动作。每一节的动作都要能够自始至终地观照觉知全过程。

练习三步式行禅,必须要放慢动作,不允许动作太快。只有动作慢下来,心才能够如实地观照觉知到全部动作过程,才能够清清楚楚地了知到,当下真实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慢慢地提起脚,觉知的心要持续不断地专注在脚上;慢慢地向前推脚,觉知的心要时时刻刻地专注在脚上;慢慢地放下脚,觉知的心要自始至终地专注在脚上,观照觉知的心要与脚的动作自始至终地同步发生。

如同在坐禅的时候,观照腹部上下起伏的过程中,会觉知到腹部的形状、形态、以及紧绷、僵硬、震动等等色法的特相,在精进力、念力、定力都还不是很强的时候,在观照的同时,要练习默默地标记目标;在行禅的时候,练习观照一步式、两步式、三步式行禅,起初都要练习作标记,最初观照了知的,是脚的形状、形态,此时,心能够一心专注在脚的动作上,没有东飘西荡,就算很好。在定力不断提升、开发出内观智慧之后,在观照觉知提起脚的当下,就能够如实了知到色法的特相,当下觉知到的是轻的,还是重的?是紧绷的,还是僵硬的?在观照觉知向前推动脚的当下,同样地,能够觉知到,脚是被往前拉动了吗?还是脚后面在被向前推动呢?在观照觉知放下脚的当下,是觉知到重了,还是轻了?或者,觉知到紧绷了吗?这些都是已经觉知到了色法的特相。

前几天讲过一个比喻,在吃饭饮食的时候,固体食物和液体食物放入口中,通过咀嚼品味,当下就会品尝到其各自不同的滋味,同样地,提起脚、推动脚、放下脚的当下,观照的心紧紧密密地跟踪观照觉知移动的脚,到了内观智慧开发出来的时候,每一个观照的当下,就如同在吃饭的时候能够品尝到食物的滋味一样,名法与色法的特相就能够被如实地觉知到。

作为YOGI来说,在行禅时练习提、推、放的过程中,为了做到毫无漏失地观照觉知每一个动作,必须履行好自己的唯一的工作责任,即:

通过付出炽热的精进力和准确地瞄准目标,紧紧密密地、持续不断地观照觉知目标。

习禅过程中,YOGI不需要作任何思考。不要去想,在提起脚的时候,到底有什么特相?在推动脚的时候,到底有什么特相?在放下脚的时候,到底有什么特相?如同食物放入口中,正念的心要仔细地观照觉知正在咀嚼食物,就会吃出食物的味道,行禅的时候,只要细致认真地、紧紧密密地跟踪观照脚下的每一个动作,就会如实知见到当下发生的色法的特相,根本不需要去思考。

通过反反复复地练习观照,就能够如实知见到目标的本质实相。在提脚的当下、推脚的当下、放脚的当下,提起正念,紧紧密密地观照觉知,就会如实知见到当下生起和真实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如果在目标生起的当下,没有提起正念,心不在焉,即使禅修时间再久,也是什么都还觉知不到。

YOGI必须精进地习禅,要做到细致认真、专心致志地、如实地观照当下的目标,特别是行禅的时候,在观照提、推、放脚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慢动作。

在禅坐当中,要一心专注在腹部,观照觉知每一个当下腹部的上下起伏动作,同样地,在行禅过程中,心要十分地专注在“提、推、放”这三节动作上面。在要观照觉知腹部的上下起伏的时候,需要事先就把心专注于腹部,事先贴在腹部准备“迎接”目标,同样地,在要观照觉知“提、推、放”脚这三节动作的时候,需要首先就把心专注于脚上,这是做行禅观照最首要的工作。

为了使心能够自始至终地专注于脚上,在脚还没有提起来之前,就要激发出炽热的精进力,把心推到脚上,这时候不可以马马虎虎,冷漠散漫,也不可以反应迟钝,而是要警觉迅速地提起正念,同时,心导向目标,专心一志地守护住目标,各个禅支就生起了。

在脚还没有提起来之前,心就已经专注在脚上了,在提脚的当下,清清楚楚地觉知到开始提脚的动作,心一直专注在脚上,直至提脚结束,心都一直在瞄准,一直紧紧地贴在脚上,这些都是禅那定的特征:一心专注,持续地瞄准目标,观照的心与当下生起的目标,同步地、成对成对地发生。如此习禅,需要付出炽热的精进力,精进力足够了,就压制住了懒惰,制伏了懒惰,还需要不断地瞄准目标,心导向了目标,就不会有昏沉睡眠,不会呆滞迟钝。

巴利语thinamiddha,意思就是:昏沉睡眠。寻的作用是,使心导向目标,瞄准目标。昏沉睡眠是寻禅支的敌对法。在还没有提起脚之前,心就已经导向脚,瞄准到脚上,懒惰,昏沉睡眠根本无法进入心里,在提脚、推脚、放脚的时候,心紧紧密密地观照觉知脚的“提、推、放”这三节动作上面,寻禅支就如正在燃烧的大火,烧尽了昏沉睡眠盖。

心越是能够持续不断地导向目标,懒惰、昏沉越是被寻禅支燃烧得无影无踪,心远离了懒惰昏沉,所以,观照的心需要持续不断地导向目标,同时,只要能够持续不断地激发精进力,正念和定力也必然持续不断地生起,所以,内观禅修就是要以持续不断的精进力、念力、定力,使心专注在当下生起的目标上,行禅的时候,就是持续不断地观照觉知“提、推、放”,“提、推、放”这些动作。经典中称之为:

paccanīkadhamme sametī’ti samatho。

意思是:令诸敌对法止息,就称为寂止(samatha)。

如果习禅的时候马马虎虎,散漫迟钝,心不瞄准目标,没有导向目标,以懒惰为首的烦恼就不知不觉地潜入心里。只有当其敌对法出现的时候,即,只有当精进力、念力、定力生起的时候,这些不善法才会被镇伏,没有机会在心中肆虐。镇伏敌对法,被称为samatha(寂止)。

如果说,在观照觉知“提、推、放”脚这三节动作的时候,还没有开发出智慧,那就要小心,在做“提、推、放”脚的动作的时候,不要动作太快,一定要慢下来,只有慢动作,观照觉知每一个当下的动作过程才能够做到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紧紧密密,观照提起脚,自始至终地,观照的心紧密不断地跟住觉知,智慧一定会开发出来,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经典中开示说,行禅动作要慢下来,其中有个比喻很贴切:

Visama bhūmibhāge udakabharita sakaṭaṃ viya

过去时代机械还不发达,人们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人们吃水要用车拉着水桶去水源处打水。这个比喻是说,在行禅的时候,要慢一点,就好像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推着水桶里面装满水的车一样,要小心翼翼地推着走。如果走的太快,水桶里面的水必然是要泼出来,到最后怕是剩不到一半了,损失很大。

行禅的时候,一步式、两步式的行禅,稍微快一点没关系,但是,三步式行禅必须要慢一点,在做提脚、推脚、放脚这三节动作的时候,每一节都要慢动作,就好像自己当下正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推着桶里装满水的水车一样,必须要小心翼翼地动作,警觉地观照觉知。

现在YOGI们行禅的时候,能够时时刻刻地激发精进力,心瞄准到脚上,一心专注地观照脚步的移动,心就不会发生掉举散乱,可以想一想,这时候心里面会不会生起贪欲?不会的,心这时候是清净的。那么,心里会不会有不满?生气?沮丧?这些都没有,只要一心专注在目标上,心中就消除了贪欲和嗔恨,心清净了。激发精进力,心导向目标,瞄准目标,专心致志地观照觉知当下的目标,心就清净了,这就是禅修,这被称为善心的培育,内观禅修就是开发培育没有贪、嗔、痴烦恼的清净心。在一分钟内,能够专心致志地观照“提脚、推脚、放脚”,清净心就增长了一分钟,同时,烦恼消除了一分钟。

能够在习禅过程中,做到恭恭敬敬,细致认真,持续不断地观照觉知当下生起的目标,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如同认真地咀嚼食物,就了知了当下的食物的味道一样,紧紧密密地观照当下的目标,就能够在当下如实地了知到目标的特相。但是,如果在习禅的时候,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心不在焉,这样的YOGI无论多久,都无法取得禅修进步。在做“提、推、放”这三节动作的时候,也无法知道名法与色法的特相是怎么发生和存在的。

行禅的目的不是要放松紧绷的双腿,而是要培育定力。通过行禅培育的定力,再带入到坐禅之中。行禅之后,回到自己座位上,先站在那里,观照当下“想要坐下去”的心动念,之后,慢慢地往下坐,要一节一节地往下蹲,不要“呼通”一下子突然地坐下,观照的心要与坐下去的动作成双成对地同步地发生,坐下之后,摆放双腿,放好双手,坐直身体,等等,一系列的动作,要毫无漏失地、自始至终地观照觉知。安安静静地坐好后,心就导向腹部,随着自然的呼吸,观照觉知腹部每一次的上下起伏。

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份禅修的工作是有无上的利益的。只有珍视它的无上的价值利益,才能够恭恭敬敬地、精进无辍地习禅。四念处内观禅修,能够使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成为有人类心态的人,成为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四念处内观禅修,能够提升我们的生命高度,成为真正高尚尊贵的人。

无论在世间受过怎样的高等教育,都不能够被判断为高尚尊贵的人;无论在世间多么地富可敌国,都不能够被判断为高尚尊贵的人;无论在世间有多么高等的社会地位,都不能够被判断为高尚尊贵的人。因为,只要一个人还不具有真正的人类心态,还没有超凡的智慧,都还算不上高尚尊贵。只有通过圆满地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一个人才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成为有人类心态的人,成为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

四念处内观禅修,使人类生命品质不断地提升,直至登峰造极,成为高尚尊贵的人。YOGI要懂得它的价值利益,因此,为了使自己的生命高度不断地提升,为了避免堕落,YOGI要恭恭敬敬地习禅。众所周知,法在恭敬中求,这非常重要。随随便便是得不到寂静之法的。

为了能够持续无间断地观照觉知每一个当下身心内生起的目标现象,YOGI虽然眼睛不瞎,但是,要表现得像个瞎子看不见一样,不要东张西望地老是去看别处;虽然耳朵不聋,但是,要表现得像个聋子一样,不要听到什么声音就转头去一看究竟。

无论自己多么地才智双全,学识丰富,在禅修的时候还是要听从禅师的指导,就好像自己一无所知一样,谦虚受教。把自己原来在世间所学的知识都放下,一心一意地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

在行住坐卧、举手投足的时候,虽然自己身体健康,可以行动敏捷迅速,但是,在快速的动作中往往就丢失了正念,所以,在密集禅修中的YOGI,要表现得像个体弱的病人,一切行为举止,包括转动身体等等,都要缓慢柔和地做。

自己是个大活人,对各种觉受都很敏感,特别是苦受,但是,禅修过程中,要表现得像个死人,对于死人来说,就感受不到疼痛等等苦受,死人也不会动来动去,YOGI在禅坐中,如果一会儿这里动一下,一会儿那里晃一下,腰扭一下,眼睛睁开看一下,身上这里按摩一下,那里揉捏一下,没完没了地要动,这些“多动症”都是要杜绝的。

以上提到的禅修方法,YOGI在习禅过程中都要小心注意,因为这些都是在巴利经典中的开示。

如果自己不小心,处处做错,那即使有了一些定力,也会很快退失。经典中还开示说,YOGI要不然就一步到位,扮成死人,那样就会一切都安静下来。会扮死人,这样的YOGI在短短几天,定力就会急速提升,内观智慧很快能够开发增长。大家自己试试看。一定要有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现在已经十天过去了,还有一些YOGI在小参的时候,什么都说不出来。甚至有的人连基本的观照的方法还不会说。十天了,应该已经学会观照目标的方法了,真的会观照,那就要能够报告自己在观照后,知道了些什么。

修习正法,将提升自己的生命高度,现在机会就在手上,就要看自己是否懂得珍视,是否认识到它的无上的价值利益。

愿大家能够恭恭敬敬登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在短短的时间里增强定力,开发殊胜的内观智慧,提升生命的高度!

2015年12月12日

行禅是要在一条行禅道上,从这头到那头来回往返地走。巴利语cankama的意思是:来来回回。行禅的目的并非仅仅是要放松紧绷的双腿。

如果要迎接客人,应该在客人即将要来的大门口处守候迎接。同样地,如果要觉知出入息,心就要专注在鼻头处守候观照;如果要观照腹部上下起伏,心就要首先专注在腹部。腹部上(起)的时候,心已经提前守候在那里,这样观照的心就能够与腹部上(起)的动作同步发生。如果要观照提脚、推脚、放脚的动作,心要专注在当下正在动作的脚上。因为是两只脚,一只在动,一只不动。在移动左脚的时候,心就专注在左脚上,在移动右脚的时候,心就专注在右脚上。行禅不如坐禅时安稳,所以需要比坐禅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心专注在目标上。

关于行禅方法,已经介绍过一步式、两步式、三步式行禅,此外还有其他多步式行禅,现在能够按照这样练习已经足够。一个小时可以平均分三部分,每一段大约20分钟,最初20分钟从一步式行禅开始练习,最后20分钟练习三步式行禅,中间20分钟练习两步式行禅。

练习一步式习禅,觉知即将迈出的是左脚还是右脚,心先专注在就要迈出的那只脚上,因此,在迈出脚的当下,观照的心已经在瞄准并努力地推到脚上,紧紧地贴在了目标上。在行禅的时候,一方面要努力地把脚迈出去,一方面还要把心努力地专注到目标上,这比在坐禅时观照腹部上下起伏要付出双倍的精进力。心要在两只脚上来回地专注,不要漏失任何一次观照。这时候,心是清净的,信心已经生起来,心能够觉知到脚的移动。YOGI自己也非常希望通过这样习禅来获得心清净。

在行禅之前已经准备好了信心、正念觉知的心和善法欲,为了观照到脚的移动,要特别地付出精进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后,行禅的观照就会非常顺利。迈出左脚时,观照并标记“左步”,迈出右脚时,观照并标记“右步”。只要心中已经有了强烈的愿望,有警觉的觉知力,有信心有、精进力、有念力、有定力,YOGI就能够紧紧密密地观照在每一个当下生起的目标,这非常重要。在行禅过程中,虽然眼睛不瞎,却要表现得像个瞎子看不见一样,收摄住眼根,不要左看右看。巴利经典这样开示说:

cakkhumāssa yathā andho。

意思是,虽然有眼,却要像个瞎子。

同样地,虽然有耳朵,却要像个聋子。不要一听到声音就转头,或马上对声音发生兴趣,这非常重要。自己无论多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提起脚的当下,都不要去分析“提起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它是什么?”等等。自己的那些学识和分析能力,在习禅的时候都要全部放下,密集禅修要听禅师的指导。要按照正确的禅修方法观照目标,而非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法,这非常重要。YOGI要放慢动作,虽然身体健康,行为动作却要像个病人。昨天讲过巴利经典里面的比喻,说:

Visama bhāmibhāge udakabharita sakataṃ viya

意思是,行禅的时候,要慢一点,就好像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推着水桶里面装满水的车一样,要小心翼翼地推着走,以免水桶里面的水泼出来。

在练习两步式、三步式行禅的时候,需要特别地放慢速度。而在练习一步式行禅的时候,就不需要这样慢,正常散步的速度即可。只有按照禅师指导的方法习禅,才会有进步,这很重要。

一步式行禅,观照“左步、右步,左步、右步”,双腿得到放松。一步式行禅的定力不强、观照力不细致,但是如果观照的心没有发生掉举,没有东跑西跑,就很好。双腿感到舒适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两步式行禅:迈出脚的时候,要观照提脚和放脚这两个动作的全部过程。两步式行禅观照得很顺利的时候,就可以练习三步式行禅:包括要观照提脚、推脚、放脚三个动作。很关键的一点是,三步式行禅一定要放慢动作。经典开示说过,要像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推着水桶车一样慢,一样小心。这样定力会提升,在观照提、推、放的动作的时候,能够如实知见到当下发生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进一步地,将能够如实知见到目标发生的当下,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的关系。

提起脚的当下,首先“想要提脚”的心生起,这是连续地在发生的名法现象。巴利语称为sārammaṇadhamma,意思是“有所缘的法”。就是说,名法是攀缘目标、执取目标的法,名法是能够了知目标的法。因为“想要提脚”的心动念发生了,提脚的动作就会发生,脚是色法,不会攀援目标,也不能了知目标,巴利语称为anārammaṇa,意思是“无所缘的法”。色法没有了知的能力,不会有所缘。这些基本教理YOGI需要粗略地了解。

如果“想要提脚”的心动念没有发生,脚就会一直站着不动,只有在“想要慢慢地提脚”的心动念生起后,脚才会慢慢地提起来。所谓的色法,就好像是个尸体,它什么都不知道,只有在“想要提脚”的心动念发生之后,脚才会慢慢地有动作。色法好比是电风扇,如果电风扇开关没有打开,就没有通电,如果打开了开关,电流进入电线,电风扇就开始转动。名法与色法之间的关系是类似的。如果没有按下风扇的开关,风扇就死死不动。按下开关,风扇就转动,而且不同按钮控制转速快慢:想要快点就可以快点,想要慢点也可以慢点。同样地,练习提脚、推脚、放脚的动作时,心想要正常速度,就会以正常速度走;心想要慢一点,就能够慢一点走;心想要快一点,也可以走快一点。身心之间就是这样,因为心想“这样”,身体就会发生“这样”相关的动作。一系列想要提脚的心动念发生了,脚就连续不断地提起来,同时,还可能会觉知到“轻”的特相,这是色法。

如果电源处没电,风扇不会转动;电源有电,风扇开关没有打开,风扇也不会转动。电源处要有电,风扇开关要打开,电流、电压使风扇的马达发动起来,风扇才会转动。风扇就是一堆由塑料、铁片构成的物质,没有电,风扇就只能是死死地,完全不能动。身体是色法,如果没有心动念的原因,身体也是像一具尸体,死死不动地呆在那里。没有想要提脚、推脚、放脚的心动念生起,身体不会做这些动作。一旦心动念生起了,身体就会活动起来,而且想慢一点动作,就会慢一点动作;想快一点动作,就会快一点动作;想非常非常地快,就会动得非常非常快。所以名法与色法是不一样的。没电,风扇就不动,一旦有电,风扇上的这堆铁片、塑料片就开始转动了。身体各种行为动作,提脚、推脚、放脚,弯曲、伸展手臂,弯腰、侧身,睁眼、闭眼、眨眼睛等等,如果其中没有心动念的原因,这些动作都做不出来,如果没有心,身体就是一具活尸,不会动。

所以说,在提脚的时候,“想要提脚”的心动念是真实发生和存在的,这是名法。谁都无法否认这一点。因为一系列的“想要提脚”的心动念发生了,本来一动不动的脚,才轻轻地提起来,当下能够觉知到轻、或紧绷、或僵硬、或移动等等——这些是色法的特相。如果YOGI想要如实知见到一系列的名法现象与一系列的色法现象,是如何在当下互为因果发生的,那就要在提起脚的当下,以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激发炽热的精进力,心瞄准目标、导向目标。这两方面永远缺一不可。在隐隐约约地、刚刚在提脚的当下,从一开始提,到提脚的动作结束,为了使正念自始至终地贴住在脚上,需要保持警觉活跃的心,持续地付出炽热的精进力,一直不断地瞄准目标,这非常重要。自始至终,心要专注在提脚的动作上。如果能够持续不断地激发出精进力,同时,心导向了目标,正念的心就能够紧紧密密地贴住在目标上。心哪里都没有去,安安稳稳地在目标上。这被称为禅修,善心的培育,清净心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累积起来。

当然,在最初习禅的时候,心往往会跑开。不要因此而感到气馁,只要是在认真地练习就好,慢慢地习惯成自然,正念就培育起来。即使心跑开了,也能够及时地发现,或者心没有瞄准目标,也会很快地知道。如果心能够瞄准到脚上,提起脚的时候,就能够观照到这个动作。观照并标记“提脚、提脚”,开始的时候会觉知到脚的动作,同时,会混合着脚的形状,或者脚在动的时候的形态。只要心中还是有脚的形状、形态这些概念的时候,就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心清净,经过多次反复的习禅观照,最后就能够如实知见到当下生起的真实的究竟法。

就好像吃一口食物,把块状的、片状的食物放入口中的时候,心里首先只是知道食物的形状,其味道还没有品尝到。在刚刚开始咀嚼食物的时候,心中还是觉知到其形状、形态,并非马上就能够清清楚楚地品尝到其真正的味道。类似地,YOGI新人无论是在坐禅的时候观照腹部上下,还是行禅的时候观照提脚、推脚、放脚,首先都是会看到目标的形状和形态,或者,混合着形状、形态,偶尔地看到特相,最初还是不能够越过目标的形状、形态,不能够直接地觉知到名法或色法的特相的。

YOGI新人需要一个假以时日提升定力、获得心清净的习禅的过程,大家要明白这一点。所以说,YOGI新人最初习禅的时候,比如练习观照提脚、推脚、放脚,就不需要老是在心里面寻思着:

“听人说过,有名法和色法的特相,我怎么没有看到呢?为什么我看不到呢?”

作为YOGI,应该做的就是,在练习观照提脚、推脚、放脚的时候,紧紧密密地如实观照目标,此外没有什么其他事要做。不需要想:“提脚的时候,是什么?这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些思考是完全不必要的,需要做的就是心紧紧地跟住目标。如果做到了紧紧密密地如实观照提脚的动作,刹那定就会不断提升,到了一定程度,在如实观照提脚、推脚、放脚的当下,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清清楚楚地觉知到:

提脚的当下,名法与色法是在成对、成对地发生的;

推脚的当下,名法与色法是在成对、成对地发生的;

放脚的当下,名法与色法是在成对、成对地发生的。

就在练习观照提脚、推脚、放脚的当下,只要每一个刹那都毫无漏失地紧密地观照,精进力、念力、定力、寻的瞄准力,等等这些善法就都在发生。这些善法的力量就先入为主地压制住了懒惰、散漫、松懈,让观照的心时时刻刻地专注在目标上,在每一个当下觉知的心与目标同步发生。此时此刻,心不会溜出去游荡,没有生起欲乐思维、恼害思维和嗔恚思维。心中消除了这些不善思维、歪歪斜斜的思维,就只有正思维,心是清净的。比如:心会觉知到,在提脚的时候有紧绷的觉受或僵硬的觉受等等,由于正念的心紧紧地贴住在脚上,烦恼污染就无法进入心识之流,所以正念保护了心的安全。世尊佛陀开示说:

Rakkha vāraṇa gutti.

意思是,正念关闭了(不善法的)门户,保护了心的清净,心处于安全状态。

Rakkha的意思是,护卫、保护;vāraṇa的意思是关闭;gutti的意思是,安全的。

每一次提脚的当下,每一次推脚的当下,每一次放脚的当下,心积极地专注在目标上,能够做到多么专注,就要多么专注,越专注越好。观照的心持续不断地专注在脚上,在专注力毫无间断的时候,刹那定就培育起来,心没有在掉举恶作。想想,这样的心态有多好呢?时时刻刻地,心都是清净的。如果一秒钟获得一次心清净,一分钟就获得了60次心清净,如果两秒钟获得一次心清净,一分钟就获得了30次心清净,五分钟会获得多少心清净?如果连续20分钟都能够持续不断地如实观照,那生起多少次清净心呢?大家自己心算一下。如此练习,精进力、念力、定力、瞄准力等等这些善法的力量就不断地增强,善心的力量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强大。

了解了四念处内观禅修所带来的殊胜的利益,能够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并持续不断地习禅的YOGI,在一周内就会有明显的进步,两周以上就更不用说。如果一周过去了,还是不能够在行禅、坐禅的时候好好地观照主要目标,那显然说明自己没有做到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如果一周之内没有进步,对于自己的习禅方法还不想有所改进,那是不会有进步的。

通过内观禅修,可以获得心清净的利益。大家难得有一次来禅修中心密集禅修的机会,如果真的想如实知见到究竟法的本质实相、想要有所收获、想要获得禅修的功德利益,YOGI就应该恭恭敬敬地习禅,要能够一个观照接着一个观照地、细致认真地习禅。在习禅的时间内,不要休息,要能够持续不断地精进用功。如果对禅师们慈悲的敦促听而不闻,认为是老生常谈,习禅的时候态度不恭不敬,那再过一周两周,还是一样没有进步,这不是不可能的。

禅师们都会八九不离十地看出问题。有的人今天来小参,说不出什么真正的禅修经验,明天来也一样,还是什么都报告不出来,每一次都没有实际内容可报告,说明这样的YOGI没有进步。如果禅师已经认为这个YOGI不可救药了,就不会再关注,那就是YOGI自己的损失。如果想要禅师关照自己,想要禅师喜欢自己,就要重视禅修所带来的利益,要珍惜这次禅修的机会,认认真真地对待禅修的工作。假如能够做到恭恭敬敬地习禅,一周内应该有突出的进步。

为了使大家能够获得非凡的利益,班迪达大长老再次郑重地敦促大家:

愿YOGI们都能够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

2015年12月13日

昨天,开示了行禅的观照的一般方法。为了使YOGI们知到,在提脚、推脚、放脚的当下,名法与色法的特相在发生和存在着,一方面作为普及教理常识,一方面按照经典开示,给大家做了相关讲解。如果真的想要如实地了知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必须要自己亲自投入内观禅修实践,实实在在地观照觉知自己当下的身心现象,正所谓“躬亲笃行”。如果心里面老是爱思考:“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是这样的呢?”等等,在提脚、推脚、放脚的当下,就会错过观照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那就错过了本应该能够如实了知到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身心内的名法与色法现象的生起和灭去是相当迅速的。对于这些迅速地在生灭的身心现象,以普普通通的觉知力,是无法进行如实观照的。所以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以蓄势待发的精进力、以警觉活跃的正念和以专心一志的定力等,组合为一触即发的力量,才能够来得及观照当下生起的最显著的目标,观照的心才能够与之面对面地同步发生。所以禅师们老是在强调,在提脚、推脚、放脚的当下,YOGI一定要事先激发出炽热的精进力,心要瞄准目标,正念的心要一直贴住目标。在目标生起的当下,一定要紧紧密密地如实观照,这是YOGI唯一的工作,此外没有其他事需要关心。在每一次提脚、推脚、放脚的当下,紧紧密密地如实观照,就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甚至会了知到更加细致的本质实相。

虽然禅师们每天都在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些教导,但是有些YOGI的表现还是令人不满意。既然来到缅甸这个国家,要学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就应该入乡随俗,遵守禅林的规矩,认认真真地习禅。

通过细致认真地习禅,内观智慧就开发出来,并会不断地增长。内观智慧就是如实知见到自身发生的身心现象的本质实相,包括:名法与色法各自的特相,名法与色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名法与色法在当下生起之后,刹那间就会消失的实相。为了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对佛陀的教导生起信心。

名法与色法有什么特相?为什么要相信名法与色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在经典中,这样开示说:

Saddho hoti,saddahati tathāgatassa bodhiṃ

所谓有信心,就是相信世尊佛陀的智慧。

在世尊佛陀所教化的广泛的四众弟子们之中,相信世尊佛陀属于最基本的信心,然后才能够毫无障碍地接受并相信世尊佛陀教导的正法真理。某些人会对个人难以生起信心,但是人们应该具有因缘业果的基本智慧,并接受关于业的真理,即:修习善业会带来善果报,造作恶业会遭受恶果报。这就好比人们相信:食用合适的食物,就可以消除饥饿、增强力气、身体健康;食用不合适的食物或有毒的食物,就会难受、不舒服、或生病。这与业的道理是相类似的。世间人们会造作各种业行,包括:清净的身、语、意的善业,不清净的身、语、意的恶业,以及非善、非恶的无记业。遗憾的是,多数人们在世间都是在造作身、语、意的不清净恶业。作为内观禅修的YOGI,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因素,就是有基本的智慧和信心:相信修习善业会带来各种善果报的利益,相信造作恶业会遭受恶果报。所以,YOGI们需要自己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具有最基本的智慧和信心呢?如果没有,那内观禅修就难以成就。如果有,但是,似是而非地、摇摆不定地相信一些些,那内观禅修也难以成就。这样说,是不是在给大家讲不利于精进禅修的泄气话呢?刚好相反,这么讲的意思,根本出发点上是想要利益大家的,大家需要事先谨慎地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相信和接受世尊佛陀的教导呢?这对实践内观禅修太重要了。班迪达大长老的本怀,并非是在逼着大家一定要相信佛陀的教导。

为见法而精进禅修的人们,在这一生要获得、证悟殊胜的内观智慧,并非是无缘无故的,而是需要具备五个条件因素。

在这五个条件因素之中,首先就是信心,具足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信心,根本就不要想成就什么,没有成就,就没有什么利益可得。实际上人们需要获得善法的利益。现在修习内观禅修,首先就是要有信心。至于信心有几种,稍后会开示。

第二个条件因素是健康,当今时代,身体全面健康的人几乎没有了,但是人们还是具有能够承担禅修的任务的健康程度的,这要求能够适当进食和睡眠休息即可,这样的人就能够精进禅修。实际上,很多人健康状况并不好,但还是来参加禅修了,由于精进禅修,善法不断增长,当全身心生起喜、轻安、法的乐受等等清净善法的时候,清净健康的血液就全身循环,带走了原来的病灶处的坏血,许多疾病竟然神奇般地不治而愈,甚至有些天生固有的顽疾也会连根拔除。所以,要参加密集禅修,并非必须要完全的身体健康,当然,如果身体非常健康就更好。能吃、能喝、能睡就可以。现在来禅修的YOGI都算是具有了身体健康这条件。

第三个条件因素是正直诚实,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今世界,真正地具有正直诚实的品德的人打着灯笼都难找,世人都戴上了假面具,多数人彼此之间的交往都不真诚,人们很难做到道德清白、远离流言蜚语,由于自己的虚伪做作,往往会受到他人谴责和批评。犯错有过失之后,也不会想方设法地纠正错误,而是处处掩饰自己的错误,要一错到底,假装自己是一身清白的人。此外,本来并不具有的良好品德,为了让别人对自己高看一眼而去弄虚作假,欺骗别人。如果有过失,本来应该在合适的人面前承认和悔过,人们却不想承认,好像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这些错事,遮遮掩掩。如今满世界都是弄虚作假的人。

现在大家来这里禅修,就不应该弄虚作假,而是应该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做一个真实清白的自己。有过错不需要掩饰,该认错就认错。缺少好品德,也不应该装模作样,老老实实做人最好。

特别是小参的时候,在报告自己的禅修经验的时候,要如实报告,实话实说,这对自己很重要。比如:

每天坐禅几次?每次能够做多久?坐禅的时候,有没有观照腹部上下?能不能激发精进力,同时,使心瞄准腹部?能不能专注地观照到腹部上下移动?如果能观照腹部上下,那都觉知到什么了?行禅的时候,有没有把心专注到脚上?每一次提脚、推脚、放脚的时候,都有观照吗?还是没有去观照呢?如果能够观照,觉知到了些什么呢?觉知到脚的形状吗?还是觉知到脚的形态了呢?或者有没有觉知到一些特相呢?

这些要根据实际的禅修经验来如实地报告。自己并没有的经验,就不要为了让人觉得自己相当厉害而做虚假报告。真实的经验,要能够用平实的语言清清楚楚地报告。正直诚实的品德在小参的时候非常重要。

对于能够实实在在地习禅、老老实实地做小参报告的人,禅师们都会感到非常满意。每天报告都能够有所进展,禅师就会判断,这样的YOGI真的是在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并能够非常地珍惜密集禅修的机会,心里面清楚内观禅修无上的价值利益。如果每天的报告都是一样,禅师也会知道,这样的YOGI根本没有在精进用功。

今生想要获得殊胜的内观智慧,需要具备的五个条件因素之中,已经讲过了前面的三个因素:信心,健康,正直诚实的品德。一个正直诚实的YOGI,就会努力精进地习禅,如实地报告自己的禅修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禅师的正确指导和帮助。这对自己禅修进步非常重要。

第四个条件因素是精进力。内观禅修需要持续不断的精进力,才能够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保持正念。所谓的精进力,就是为见法而用功努力。在坐禅的时候,要努力地保持正念,从腹部上下这个目标开始,观照觉知每一个当下身心内生起的目标现象。只要精进力能够激发出来了,就一定能够保持正念,正念提起来的时候,心就会专注于目标,定力就自然地培育起来。专门地、想方设法地去培育禅定是不需要的。只要精进力持续不断地付出,正念观照的心就能够刹那、刹那地贴上目标,心哪里都不跑,就一心专注在目标之上。所以,习禅需要精进不辍,分分秒秒都不要停止努力。行禅的时候,心要预先就推到脚上,每一次提脚、推脚、放脚,都要精进努力地观照觉知。其他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举一动,更加要精进努力地观照觉知。

每天,YOGI需要精进地习禅观照的时间只有三部分:

一段时间是在坐禅时间里的观照。禅坐时,要从腹部的目标开始,持续不断地观照当下生起的显著的目标;

一段时间是在行禅时间里的观照。行禅时,心要紧紧地贴在移动的脚上,持续不断地观照每一次的提、推、放脚的动作;

一段时间是在生活禅时间里的观照。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之前,除了坐禅和行禅之外的时间里,都要保持持续不断的正念,观照觉知身心的一切行为动作。

如果YOGI每一段时间里都精进地保持正念,就会进步很快。所以说,精进力在内观禅修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睡眠时间,其他时间里,无论是处于行、住、坐、卧任何威仪之下,还是在做其他身体动作的时候,都要持续不断地努力观照觉知,比如,弯曲伸展四肢、弯曲倾斜身体的时候,提脚、推脚、放脚的时候,睁眼、闭眼、眨眼睛的时候,等等。在做任何身体的动作的当下,都要持续不断地努力观照觉知。

YOGI通过学习佛法教理,了知到佛法的功德,对佛法生起信心之后,来到这里参加密集禅修,是为了要获得心清净,为了要证悟殊胜的内观智慧。已经通过听经闻法,学习了正确的禅修方法,那接下来就要精进地习禅。

如何发动起初发精进呢?从最容易观照的腹部上下这个目标开始,激发精进力,持续不断地观照当下生起的显著的目标现象,这被称为初发精进。这是习禅初期需要激发的精进力。在习禅初期过后,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顺和障碍,由于还没有看到禅修的利益,精进力时不时地就会松懈下来,懒惰就占上风了,为了要克服懒惰,需要进一步地加强精进,这是递升精进。克服懒惰之后,为了逐步地开发增长内观智慧,需要持续不断地付出精进力,这是持续精进。

能够来到禅修中心精进禅修,是因为YOGI已经勇敢地放下了世间的优裕生活,放下了赚钱的工作,放下了妻儿家庭,放下了人类最崇尚的五欲之乐,一些人可能知道,通过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将能够获得千百倍地超越于五欲之乐的法之喜乐,还有一些人,仅仅是想过来了解一下四念处内观禅修到底是什么。大家既来之,则安之,作为YOGI就要精进地习禅,以便最终如愿地达成自己的目的。抱有希望要达到殊胜目标的人,如果没有精进力,肯定是无法如愿以偿的。因此,YOGI需要激发出三个层次的精进力。

1、 初发精进(ārambhadhātu)。来到禅修中心,学习了禅修的方法之后,要实际投入禅修的时候,最开始付出的精进力,就被称为初发精进。坐禅的时候,观照腹部上下起伏,为了不漏失正念,需要付出精进力。行禅的时候,观照脚步的移动,每一次迈出左步、右步的时候,每一次提脚、推脚、放脚的时候,为了不漏失正念,都需要付出精进力。

2、 递升精进(nikkamadhātu)。习禅初期阶段,即使很精进努力,由于禅修的利益尚未显露出来,可能会有懒惰出现,也可能失去信心想要打退堂鼓,不想坚持下去。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为了要克服懒惰和畏惧,就需要进一步加倍地付出精进力,这就是递升精进。

3、 持续精进(parakkamadhātu)。克服了懒惰等等困难之后,接下来的习禅过程就开始顺畅地上路了,YOGI能够做到一个接着一个目标地观照,能够持续不断地观照目标,心就清净了,禅修的利益会慢慢地显露出来,自己将会感到非常满意,充满法喜。但是这时候还刚刚上路不久,即使成功在望,要到达最终目标还需要一个过程,YOGI要趁热打铁,不成功不罢休,为了获得至高的幸福,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付出精进力直至终点。

只要能够激发出以上三种精进力,就能够最终获得比五欲之乐更加殊胜千百倍的快乐幸福。但是,前几天有个欧洲来的YOGI,还没有真正地进入禅修状态就回去了,他认为已经学习到禅修方法就万事大吉了。这件事我事先不知,非常遗憾。如果YOGI们认为,自己现在已经学会了禅修方法,就已经感到非常满意了,这样蜻蜓点水一下就要离开,那就错失了良机,错失了YOGI需要通过付出上述三个阶段的精进力而获得的殊胜的法喜、法乐等等禅修的真正利益。禅修的工作与世间上班干活是一样的,工作不见成效、没拿到回报,绝不应该轻易离职走人。既然开始了禅修这项工作,也一样应该是不见利益好处誓不罢休,若只是浅尝辄止,则自己的利益损失不可估量——懂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精进力激发出来之后,观照力随之越来越强,虽然内观智慧尚未迅速递升,但是心已经远离了贪、嗔、痴等等烦恼的污染,越来越清净、清明,换句话说,心已经镇服了五盖,获得了心清净。这个过程是,通过听经闻法,进一步地实践禅修之后,获得了心清净。心清清明明的时候,信心会生起,这是清明清澈的净信。继续精进地习禅,内观智慧将会不断地开发、增长。内观智慧不断地递升的时候,信心会进一步增强,相信通过四念处内观禅修,将一定能够获得殊胜的幸福快乐,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时候对佛法生起了坚定的信心,称为坚信。

当初来禅修的时候,可能似信非信地来了当然也可能本来就信心很强,经过禅修实践,内观智慧开发增长了,如实知见到了名法与色法的特相,知道了原来自己身心内的名法与色法,是互为因果而生起的现象,此时,疑惑就已经消除了,真正地相信佛法就是真实不虚的真理。持续精进地习禅,还将能够进一步地如实知见到,互为因果关系的名法与色法,在每一个当下生起之后,立即就消失了,身心现象刹那、刹那地在生灭。这时候的精进力、念力、定力、内观智慧都已经大幅提升。观照越来越娴熟,YOGI充满法喜,初次体验到法喜,品尝到殊胜的法味。YOGI知道了,纵使世间五欲之乐有千好万好,然唯独禅乐为至好,从此便对内观禅修爱不释手,决意不离不弃。被这些法喜、轻安、法乐所牵引,YOGI不再回头顾盼,而是会更加坚决勇猛地在正道上走下去,直至觉悟到安全有保障的殊胜之法为止。

品尝到了殊胜的法味,YOGI开始舍得花时间来禅修,计划好一段时间来密集禅修,期间绝不因故离营。有的人本来计划禅修两周,生起了法喜之后,决定要延长禅修时间,到一个月,或一个半月,两个月。为什么呢?因为,被至善的法力所牵引。YOGI的观智提升了,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刹那、刹那间快速生灭的现象,对自己感到非常满意,法喜生起了。内观智慧递升至此,可以保证YOGI这一生能够证悟殊胜之法。这是一个人在今生能够证悟殊胜的法(内观智慧)所应该具备的的第五个条件因素。

总结一下这五个条件因素,包括:

1、 信心,这要自己扪心自问一下,到底有没有信心?

2、 健康。

3、 (真正的)正直诚实。

4、 精进力,包括:初发精进,递升精进,持续精进。通过精进地习禅,内观智慧会不断地开发增长,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关系之后,YOGI不再需要被人劝说:“来相信佛法吧。”通过自己亲身体证,自然地接受了真实不虚的佛法。禅修者自然地成为了模范标准的YOGI。

巴利语YOGI是指具足三个阶段精进力的禅修者。经典里面这样开示:

bhāvanāya yuttappayuttataya。

Bhāvanāya的意思是,禅修,开发、培育、增长良好的心态和智慧。

yuttappayuttataya的意思是,炽热的精进力,包括:最初习禅需要激发的初发精进,克服懒惰等困难需要激发的递升精进,以及为了到达终极目标而付出的持续精进。

如果具足这三种精进力,就是标准模范的YOGI。

5、证悟生灭随观智。

来到了禅修中心,想要参加密集禅修的禅修人,自己心中要有这样的目标:首先以持戒清净为基础;之后,要努力地获得心清净;进一步地,要能够如实知见到自身内真实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当内观智慧逐步地成熟之后,就会觉悟殊胜的智慧,体验到殊胜的幸福快乐。

班迪达大长老郑重地敦促大家说,即使没有这样至高的目标,还是希望YOGI们通过精进禅修,获得心清净以及获得一些法喜、轻安、法乐等等的善法,并真诚地希望,大家都能够拥有这三个阶段的精进力,成为真正标准模范的YOGI。

2015年12月14日

昨天,根据世尊佛陀的教导,给大家开示了YOGI们需要具足五个条件因素,才能够在今生觉悟殊胜之法。现在YOGI要对自身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一下反思:

来到禅修中心之后,对这个禅修方法是否生起了信心?

按照指导方法习禅之后,自己是不是真的获得了利益呢?

如果信心摇摆不定、模棱两可,那就不会付出精进力,即使身体健康,也不会去努力习禅。此外,如果没有正直诚实的心态,禅修也不会成就。这些要自己来判断。

不管做什么,有信心地去做就会成功。要使信心生起,首先需要如理作意的智慧,这包括:

  1. 有益正知(sātthaka sampajañña):如理作意世尊觉悟的法是否对自己或他人有益;
  2. 适宜正知(sappāya sampajañña):如理作意实践佛法是否对自己或他人合宜。

既有益、又适宜,那就要及时地去做。及时耕耘之后,收获、利益自然而然随之而来,这是必然的。有如理作意的智慧,信心就会生起。

除了信心,还需要身体健康。身体十分地健康当然最好,但是,如今人们的身体都不算完全地健康,假如一定要十分健康之后才可以来禅修,那这辈子很少有人能够禅修了。所以,并非必须要十分健康,能吃能睡就好。

第三个条件因素是,要有正直诚实的品德,这一点对禅修者十分重要。对于重要的工作,要坦白自己有过的过失错误,不要对自己的过失错误遮遮掩掩:自己没有十分的优点,却要假装自己有十分的优点;自己不清白,却要假装自己很清白;为了使他人对自己高看一眼而自我吹捧,假装具有自己本来没有的好品德,等等。YOGI只有远离这些虚伪做作,才能够被称为是正直诚实的人。

禅修过程中,重要的是激发三个阶段的精进力,这是第四个条件因素。YOGI要有奋不顾身的精神,要能够付出十足的精进力,持续不断地精进,勇猛无畏地精进。这样的YOGI,就会得到善知识、禅师们的全力支持和帮助,禅师们会根据世尊佛陀的本怀,根据前辈长老们传承的教导来帮助精进用功的YOGI。

这样的YOGI会很快地如实知见到法的本质实相:如实知见到互为因果关系的名法与色法在当下生起之后,立即就灭去的现象;在前一个生起的现象消失后,立即生起了下一个现象。精进的YOGI很快就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生灭现象。当生灭随观智生起的时候,如果继续深入禅修,一定可以在今生觉悟殊胜之法。

以上所讲基本是昨天开示过的内容。这样反复讲,是希望大家能够记得清楚,因为这些都很重要。

YOGI在行禅的时候如果观照得顺利,坐禅观照就顺利;如果行禅的时候观照得不顺利,坐禅观照也不会顺利。行禅和坐禅彼此之间会互相影响,所以好好地练习行禅非常重要。有许多YOGI实际上并不重视行禅。忽视了行禅,就不会有显著的进步。一些YOGI的心一直安顿不下来,内观智慧也不能够顺利地开发增长,寻找原因之后才发现:是因为没有好好地练习行禅,在行禅这段时间本来应该提升的定力就没有提升。此外,日常生活的观照环节也没有重视,并没有用心地观照自己身心的一举一动。因为正念没有持续,观照练习没有顺势而为,内观智慧的开发增长就卡住了,受了到阻碍。

既然是参加密集禅修的YOGI,就应该承担起禅修的工作。在世间,参加工作之后,就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只有圆满地完成了工作,老板或是政府才会发工资。假如工作时间里不努力地工作,心不在焉,耍滑偷懒,就会受人责怪,被人看不起。由于耍滑偷懒不能完成工作任务,要想拿到工资就比较难,要想继续留下来工作,机会也不大了。类似的,现在YOGI所做的是出世间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完成YOGI的工作责任。这是YOGI事先应该有的思想准备。

前几天一直在讲行禅。一步式行禅是要观照迈出的是左脚、还是右脚,只是粗略地观照并标记“左步、右步”,或者“迈步(左)、迈步(右)”,可以稍微快一点,缓解坐禅时紧绷的双腿的不舒适。注意不要漏失任何一步的观照。三步式行禅要慢慢地动作,慢慢地提起脚,慢慢地推动脚,慢慢地放下脚,心要自始至终地贴住在脚上,要能够自始至终地觉知到提起脚的全部过程、推动脚的全部过程、放下脚的全部过程。只需要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观照。如果没有恭恭敬敬的态度,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地,观照不连续——观照一下,偷懒一下。那行禅期间就无法培育起定力,接着去坐禅,效果也不好,更不要期待开发增长内观智慧了。就算内观智慧能够开发增长,也是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至于多久,说不清楚。

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得到禅师们的禅修指导和帮助,禅师们非常地希望YOGI懂得珍惜,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只要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习禅,内观智慧就会不断地提升,对自己能够见法、得法会感到非常满意和欢喜。到了一定程度,对于自己正在修习的殊胜的四念处内观禅修,会发自内心地赞叹说“这就是正法!”,心里面对佛法生起十足的信心,爱不释手,绝不会再放弃。

YOGI首先要记住这个原则:目标生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自己的身体就是广泛的目标之田。身心内的目标现象多到不可计数,要怎么观照呢?就是要如实地观照每一个当下最新生起的、最显著的目标,要毫无漏失地持续地观照。为此,YOGI需要预先做好准备,严阵以待。特别是,在禅坐中要观照主要目标,原则就是:

腹部在上,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腹部在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同样地,行禅时候的主要目标是移动的脚,观照的原则就是:

脚在提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脚在推动,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脚在放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比如,先是站立的姿势,双脚踩着地板,不论左右,想要提起某一只脚。这时候就要根据内观禅修的原则来观照:“脚在提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这个意思是,一方面,为了使观照的心到达即将提起的脚,需要激发炽热的精进力,努力地把心推到脚上;另一方面,为了使观照的心能够对准目标,心需要瞄准到脚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两点。要使观照的心一直地贴紧目标,与之面对面地同步发生、毫无间断。YOGI必须要记住,每一次在观照提脚、推脚、放脚的时候,都需要激发精进力,并同时瞄准目标,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缺少一个因素,或者同时缺少了两个因素,那就是脚在走而已,观照的心根本不在脚上,心对目标一无所知。这是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世间的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为了这一生的衣食住行而忙碌,为了满足五欲之乐而耗尽毕生精力。虽然其中有一些人是持戒的,但是几乎很少人为了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成为有人类心态的人、成为有超凡的智慧的人而精进地修行。人们不知道,生而为人应该要提升生命的高度。为了能够生存都需要付出努力,对于能够给自己带来真正保险的出世间法的修习,更应该恭恭敬敬、认认真真、精进不辍。这非常重要。多花一些时间在禅修上面,将能够获得不仅对这一生,还会对今后的生命轮回能够带来安全保障的利益。所以,班迪达大长老再次敦促YOGI们:希望YOGI们最终能够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给生命带来保险的殊胜之法。

如果心一直保持警觉的正念,在提脚动作的当下,从一开始动作到动作结束,都能够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观照觉知全部动作过程,要激发炽热的精进力。经典开示的巴利语ātāpa的意思是,炽热的、非冷漠的。YOGI需要警觉的正念,以避免习禅过程中的昏昏沉沉。提起正念要迅速及时,而不是磨磨蹭蹭,慢慢吞吞。重要的是,要预先在还没有提起脚之前,精进力、念力,以及瞄准力,都应该事先预备好,严阵以待,随时出击。一方面,激发出炽热的精进力,以懒惰等为首的各种烦恼就无法进入心识之流,精进力防御了懒惰,防御的意思就是使之没有得逞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提脚动作一开始的当下,心要导向目标,瞄准目标。因为有瞄准目标,心就不会漂移,而只是会专注在当下的目标之上。这时候观照的心就一直地贴住目标,警觉活跃,始终与目标同步地发生。由此,懒惰、昏沉睡眠消除了,心非常清明敏锐。所以,当下每一个目标生起的刹那,心都要时时刻刻地地导向目标。YOGI要知道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有益正知和适宜正知。在习禅过程中,预先就要做好如理作意的心理准备,随后,精进力与瞄准目标这些善法自然地就会生起。

在与精进力,念力,定力同时生起的一组善心之中,还包括了信力,这时候的信心就是净信。净信生起了,心非常地清明澄澈,就远离了障碍混沌。精进力越是充分地激发出来,YOGI越是勇猛无畏,能够克服一切障碍,勇气一下子提升起来,正念观照的心就能够持续不断地专注于目标,心不会发生掉举,不会东跑西跑。渐渐地,心就能够安安稳稳地扎入目标。

每一次提脚的时候,都激发精进力、瞄准目标,正念的心就能够持续不断地专注在目标之上。净信将会生起,定力也有了,心的力量在不断地提升,一直处于清净心的状态,这就被称为禅修,即:善心的培育

所谓培育善心,就是使一系列的善心持续不断地生起。一秒钟生起一次善心,一分钟就生起60次。伴随着清净心,净信、精进力、念力、定力都在不断地增强,究其根源,都在于YOGI能够激发出初发精进。此后在习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障碍、懒惰等烦恼会不停地反攻,YOGI需要进一步地激发递升精进,以克服战胜这些困难。当那些障碍、懒惰等等全面地被镇伏之后,YOGI取得了显著进步,为即将成为标准模范的YOGI,打好了基础。

要记住观照的原则:脚在提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在提起脚的当下,如实观照“提脚、提脚”。原本可能出现在心中的那些烦恼污秽——懒惰、散漫、掉举恶作、失念、由于不专心而东飘西荡、特别是五欲之思等,由于时时刻刻地精进观照目标,时时刻刻地保持正念,心就远离了这些烦恼。这是在习禅的当下,就能够立即获得的利益。

还要记住内观禅修的利益原则:如实知见,利益无上,远离污染,消除烦恼

这是内观禅修的定理。其含义就是:只要精进不辍地习禅,必定会如期如愿地获得其殊胜的利益。

在每一个当下精进地练习观照的时候,心必须要瞄准目标,以使观照的心与目标面对面地同步发生,这是寻禅支的作用。在观照“提脚”的当下,激发精进力、瞄准目标,就能够如实知见到其中显著发生的名法与色法现象。“想提脚”的心动念,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心专注地观照这个心动念,摩擦住这个心动念,觉知的心与这个心动念面对面地同步发生,观照的心越是精确地与目标面对面地同步发生,心越是会感到满意,法喜将会生起。法喜充满的时候,必然带来身心的乐受。禅那定培育起来之后,YOGI行住坐卧都会感到非常舒适自在。

品尝到了最初的法喜之后,YOGI就不再懒惰,不再烦躁。现在,YOGI已经在教理上学习到了禅修过程是如何次第进展的。进步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根据经典的开示,就是已经达到了心清净,这意味着观照的心已经远远地甩掉了烦恼,安稳平静。

这是另一个利益原则:

如实知见,利益无上;远离污染,身心平静

就是这样,通过精进不辍地习禅,就获得了最初的禅修利益—-心清净。

在持续不断地精进习禅过程中,如果定力足够强、心清净持续时间足够长,这时候就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各自的特相,以及名法与色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即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在每一个当下都是在成双成对地同步发生。

远离了五盖,在心清净的状态下,如实观照提脚的动作,断断续续地就会粗略地觉知到:好像脚下有推力一样,脚提起来很轻。

“想要提脚”的心动念也被觉知到了,观照到心动念生起了,也观照到脚提起来了。心动念是名法现象,提脚的动作是色法现象,名法与色法清清楚楚地、分别地看到了。

随着持续不断地观照,越来越明了名法现象与色法现象互不相同。定力进一步地提升之后,清楚地觉知到:因为一系列“想要提脚”的心动念生起了,脚才连续不断地提起。这时候就是YOGI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

为了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不需要做其他特别的工作,更不需要寻找目标:“这是色法,这是名法;这是因,这是果。”。需要做的仅仅是“如实观照”。在提脚的当下,激发精进力,瞄准目标,紧紧密密地跟住观照,让观照的心摩擦住目标,与目标面对面同步发生,观照的心十分地确定当下生起的目标。心清净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内观智慧。

有的YOGI在观照目标的时候,会提出起许多问题,比如:“提脚的时候都会有哪些现象发生?”等等。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问,更不需要回答。当下发生了什么现象,在当下目标生起的时候,如实观照,自己就会如实了知到。

做数学习题的时候,重要的是:知道算数方法和原理,按照正确方法计算,一步一步计算,最后答案自然地就出现了。在解答计算题目的时候,在方法和答案之间,答案并不重要。同样地,在内观禅修过程中,学习正确的禅修方法十分重要。要如实观照自己身心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为了能够使观照的心面对面地与目标同步发生,必须激发炽热的精进力,心要导向目标、瞄准目标,这就是YOGI的工作方法。习禅的过程跟习题的过程是类似的。在观照过程中,根本不需要去考虑禅修最后会是什么结果?等等问题。如果老是多思多虑,爱动脑筋分析思考,那禅修一个月之后,还是不会有进步的,甚至两个月、三个月、乃至一年以后都不会有显著的进步。为什么呢?因为观照的心忙着去思考了,没有实际地接触到目标之上。

作为YOGI,当下在目标“呼啦”一下子出现的时候,观照的心要“轰”地一下立即扎到目标之上,“一拍即合”。这需要激发炽热的精进力,瞄准目标,分分秒秒地、不间断地保持正念。

希望大家听明白了今天所讲的禅修方法,并希望大家要满怀信心地、专心致志地习禅。

2015年12月15日

昨天三步式行禅观照方法讲得尚不够详细,今天继续讲三步式行禅。

要按照原则习禅,观照的原则是:脚在提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只要YOGI认真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责任,当下就能够获得习禅的利益,相关的偈子是:

“远离过失,心清净,才是真的好。”

付出精进力,同步地瞄准目标,如此紧紧密密持续不断地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就能够获得心清净。因此,YOGI远离了过失,不会被别人指责。心清净是在开始修习内观禅修之后首先获得的利益。通过激发精进力,诸多善法在心中会同时生起,由于善法先入为主,那些以懒惰为首的、污染心的不善法毫无立足之处,YOGI便获得了心清净。

为了使心与当下生起的目标面对面地同步发生,需要瞄准目标,这就是寻。寻的作用就是使心导向目标,心活跃起来,活跃的心能够战胜昏沉睡眠,寻禅支的敌对法就是昏沉睡眠盖。这就是“时刻精进,精确瞄准”的意义。

前几天讲过腹部上下起伏的观照原则:

腹部在上,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腹部在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行禅时,提脚的观照原则是:

脚在提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如实地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立即就会获得这样的利益:

“远离过失,心清净,才是真的好。”

持续无间断地观照每一个当下生起的目标,保证能获得心清净的利益。巴利语cittavisuddhi的意思就是:心清净。一次次地累积心清净,多多益善地累积心清净,乐此不疲地累积心清净,在心清净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心的力量会潜移默化地转弱为强,强至令人感到无比神奇,感到整个人都焕然一新。昨天提到过这点,今天继续详细开示个中缘由。

在提脚的当下,激发精进力,瞄准提起的脚,观照觉知的心就专注在脚上。心若果能够贴到脚的形状上,或者贴在当下显著发生的色法的某个特相上,定力就培育起来了。就如同用飞镖投靶子,先要瞄准靶心(瞄准目标),在投飞镖的时候,要用力(激发精进力),飞镖就会投到靶子上面,而非别处。这个过程就是:首先要瞄准,之后用力投,飞镖无论是否准确地投到靶心上,还是落到靶子上的某处,都可以得分。同样地,提脚的当下,心瞄准到脚上,正念的心贴到脚上,至少观照的心能够了知到脚的形状,即:能够看到色法的形状,这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或者,观照的心了知到了脚正在提起来,即:看到了色法的形态。

无论是看到色法的形状,还是形态,都还没有真正地看到色法的究竟真实的本质,但是定力在培育。刚才的比喻说过,飞镖在瞄准靶心之后,投向靶心,但是并未到达靶心,而是扎入到靶子上的某处。这样也会根据离靶心的远近得到相当的成绩。在提脚的当下,提脚时的一系列动作,以及“想提脚”的一系列心动念在同步发生。虽然YOGI新人还无法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而是仅仅能够看到脚的形状,或者提脚的形态,这些都算是观照到了目标。随着反复多次的投飞镖练习,飞镖就会越来越落在靠近靶心的位置。到最后,一出手就直接击中靶心。在击中靶心的时候,投镖的人有多么开心,感到多么愉快舒畅,大家都有目共睹。YOGI也一样,在能够清清楚楚地觉知到,提脚的当下真实发生和存在的色法,以及想提脚的心动念的时候,会感到非常喜悦。

随着内观智慧不断地开发增长,感受到的法喜就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在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刹那、刹那地在生灭的时候,说有多满意就有多满意,说有多开心就有多开心,说有多快乐就有多快乐。YOGI会体悟到,原来法乐要比五欲之乐不知道要超越多少倍。即使当初自己并没有任何期待,法喜、法乐也是自然地会出现。为什么呢?因为做了内观禅修这份工作,就会生起法喜、法乐。大家认认真真地禅修一周试试看,一周没有进步的话,就两周,如果真的精进用功,细致认真地练习观照目标,保证一定会生起法喜。如果两周、三周过去了,还是没有起色,这说明自己并没有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按照禅师指导的方法在习禅。

从世间来的、对佛法陌生的人,并不懂得珍惜佛法。虽然是来到了禅修中心,但是在习禅的时候,态度不恭敬、不精进,就随意来去、粗心马虎,以为提脚、推脚、放脚这么简单的事谁不知道呢?

当然,这种普通程度的知道,就连野狗、家狗都一样知道。其他家养动物或野生动物,跟人一样,走路是时候都知道自己在走路,这种程度的知道,是带着“我执”概念的知道。众生有“我执”,凡夫都有“我执”。

根深蒂固的“我执”表现就是,人们以为在死了之后有一个永生不灭的灵魂一直在轮回转世,这个观念很难转变,很难打破。凡夫都很难接受解脱修行的方法,无法如理作意。像这样来参加密集性的四念处内观禅修,少数人才能够做到,绝大多数人是难以做到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根深蒂固的“我执”观念,跟动物基本没有区别的“我执”的观念。

在观照提脚的时候,生起了恭恭敬敬的心,就能够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观照提脚的动作,就会如实知见到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YOGI会了知到:因为生起了一系列想要提脚的心动念,提脚的动作就连续地发生了,一开始脚底板被推起来,渐渐地脚抬高了。

分析一下:脚提起来,是风界移动的特相;脚变轻了,是火界的特相。这些都是什么呢?是色法。了知到脚提起来的这个“知道”,又是什么呢?当然是智慧,是名法。那么,当下把被知道的和知道的这两类现象抽走,剩下的是什么呢?剩下的是零。“被知道的”色法,以及“知道的”名法,这两类都既不是众生,也不是人。是“我”吗?当然不是我。所以,如实观照提脚的动作,如实知见到了身心的本质实相的当下,即刻就消除了“我执”。了知到了身心是无我的,没有所谓的众生。如果如实知见到这些本质实相,提脚的动作就真正地变成了修习内观禅修的业处,变成了能够使身心获得清净的修行方法,而非依然是在普普通通地“我在走路”的程度。

观照提脚的方法就是:在提脚的当下,已经激发出了精进力,心已经在瞄准目标,正念立即贴住目标,心就专注在目标之上。YOGI观照到了“提脚”的动作,是因为当下正在提脚,如果当下没有动作,就观照不到提脚的动作。因为提脚的动作在发生,所以,心知道了这个动作在发生,“提脚”就成为了禅修的业处。清清楚楚地觉知到“提脚”,正念牢牢贴到了脚上、专注到了脚上,这就是在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此时此刻,一系列的想要提脚的心动念在不断地生起,同时,了知到一系列的提脚的动作在连续的发生。

专心致志地观照觉知提脚的动作,觉知到脚变轻了,或觉知到一系列的心动念,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就是生起了正见,正见生起的时候,邪见自然地消除了。提脚的当下,觉知到的是两类现象:

  1. 紧绷、僵硬、轻等等,这些都是色法的特相。显然,这些紧绷、轻等等特相不是人,也不是其他众生,也不是“我”;
  2. 一系列的想提脚的心动念,即是名法。这些心动念里面没有“我”,心动念不是人,也不是其他众生。

色法里面没有众生,名法里面也没有众生。在如实观照提脚的当下,习禅人会觉悟到名法与色法是无我的,因此,“我见、我执”就自然地消除了。所谓的“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众生却偏偏地假设了一个“我”,并执着这个“我”。如今通过四念处内观禅修,如实知见到了究竟法,如实知见到了真实生起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自然地就不再执着假设的“我”,消除了“我执”。经典里面提问了三个相关的问题:

  1. “提脚”的是谁?
  2. “提脚”是什么?
  3. 为什么脚提起来了?

YOGI们试试回答一下吧?

  • 提脚的,是人吗?
  • 是众生吗?
  • 如果是男的在提脚,是不是个男人在走路?
  • 如果是女的在提脚,是不是个女人在走路?
  • 是不是自己身体里面的“我”在命令说,“提脚,提脚”呢?
  • 还是天上的大梵我在命令提脚呢?

这些问题大家可以自己回答一下。现在能不能答出来?找一找,提脚的是谁?男众YOGI走路,就是男的在提脚吗?女众YOGI走路,就是女的在提脚吗?出家人走路,就是出家人在提脚吗?

在提脚的当下,真实地发生和存在的,有一系列想提脚的心动念,这是名法;还有轻、紧绷、移动等等的特相,这些是色法。

  • 想提脚的心动念是什么?

是众生吗?是人吗?是男人吗?是女人吗?都不是。

  • 紧绷,轻,移动等等,是什么?

是男人吗?是女人吗?是众生吗?是人吗?都不是。

  • 或者,是不是人们执着的“我”呢?是“命我”吗?还是在天上指挥命我的“大梵我”呢?是造物主吗?是造物主制造的众生吗?

大家自己回答。如果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如实观照,在提脚的当下,就会清清楚楚地了知到:有一系列的名法在发生,有一系列的色法在发生;名法与色法是互不相同的两类现象:名法与色法里面都没有我,所以当下就消除了“我执”。进一步地如实观照,还会发现,因为生起了一系列的心动念(名法),所以一系列的动作(色法)就发生了,即如实知见到了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地在发生。

为什么会提脚呢?因为一系列的想提脚的心动念在发生。既不是造物主、也不是大梵我在命令。为了能够清清楚楚地如实知见到,当下真实地发生和存在的一系列的心动念和一系列色法,以及其中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的关系,就要在提脚的当下,激发精进力,瞄准目标,紧紧密密地如实观照。

激发了精进力,懒惰不会生起;瞄准了目标,心就不会飘移。因此,心贴上目标的时候,清净心就生起了;心如果一直贴住目标,烦恼污染没有机会进入心里;心专注在目标上,就不会生起五欲之思,也不会去贪爱五欲的目标对象,心就稳稳当当地一头扎到目标上。这样定力就培育了起来,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大家认认真真地练习练习,亲自试一下。如果一分钟持续不断地提起正念观照目标,这一分钟内,心就持续地专注在目标上工作,这就是在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如此分分秒秒地如实观照觉知目标,会带来什么利益好处呢?好处是,YOGI如实知见到当下正在真实发生和存在的法,简而言之,就是:能够见法。

这时候,YOGI就验证了内观禅修的定律:

如实观照当下的身心现象,将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在成双成对地发生。YOGI切切实实地了知到了当下成对成对地在发生的名法与色法,无可否认。这种认知并非是通过阅读经典或听闻导师的开示而知到的,也非是逻辑缜密地通过分析推理而获得的结论,这种亲证的认知,才算是属于自己的智慧。这是按照内观禅修的定律,通过精进习禅之后开发出来的智慧。

持续不断地观照,就持续不断地获得了心清净,心清净到了一定程度,内观智慧将开发出来,名色分别智生起的时候,就消除了“我见”,如偈子所说:名色分别除我见。

在提脚的当下,真实发生的有一系列想要提脚的心动念,和一系列提脚的动作。名法与色法是成对成对地分别发生的,它们不是人,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它们就仅仅是名法与色法而已。紧紧密密地如实观照,就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了知其本质实相。这时候,原本固有的“我执”就消除了,为什么呢?因为,已经亲自见证到没有可被执着的“我”。这是内观禅修带来的殊胜的利益。如果还没有生起名色分别智,就依然还是会有顽固的“我执”,“我见”,认为身心内有个灵魂,等等。

世尊用sampajañña这个词汇,意思是正知。正知,并非是一般人以语言传授的智慧,或书本知识(闻所成慧),也非是思考推理的逻辑智慧(思所成慧),正知是修所成慧。像现在这样,通过精进地按照正确的方法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而如实地了知到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的智慧,如实知见的、亲证的智慧,才是正知。虽然在这个阶段,如实知见的智慧离成熟圆满的内观智慧尚远,小荷初露尖尖角而已,但是它的殊胜之处在于:是自己亲自体证的。

巴利语词根sam的意思是,由自己亲证的。巴利词pajañña的意思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这意思是,在提脚的当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了知到:一系列的心动念是名法,一系列提脚的动作是色法,名法是一类现象,色法是另一类现象,丁是丁卯是卯,互不混淆。这就是如实知见的智慧,即:正知,殊胜于仅仅在教理基础上的了知,殊胜于思考推理。因此,pajañña还有一层意思是:殊胜地、非凡地了知。这是世尊佛陀在经典里面的措辞。

在经典中开示说:nāmarūpānaṃ yāthāvadassanaṃ diṭṭhivisuddhi nāma

意思是,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获得了见清净。

以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观照当下在提脚的动作,细致认真地,专心致志地如实观照“提脚”,就如实了知到发生的名法与色法,nāmarūpānaṃ;如实地知见,就是yāthāvadassanaṃ,禅修的方法是正确的,并按照正确的方法在习禅,真正地做到了面对面地观照,就能够如实地了知其本质,yāthāvadassanaṃ的意思就是,如实知见到法的本质。diṭṭhivisuddhi nāma的意思是,见清净了,看到了名法与色法里面没有我,消除了“我见”。

这副身心既不是人,也不是众生,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的YOGI在一周内就能够获得见清净。如果一周内连心清净还没有达到,这显然说明YOGI没有好好地工作,一方面由于缺乏信心,没有善法欲,一方面,也不知道珍视佛法的珍贵以及其至高无上的利益。

如果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生起了正知的智慧,说明YOGI的确是很珍惜实践禅修的机会,在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精进用功习禅。周围的人们都会敬重这样的YOGI,大家看到这样的YOGI都会很尊敬他,禅师们都非常喜欢这样的YOGI。YOGI埋首精进习禅,一方面使法工们获得了相当的服务的功德,一方面还得到了禅师们的喜爱。

最后郑重地敦促大家,一定要精进用功地禅修。

愿大家都成为模范标准的YOGI,

愿大家能够得到禅师们的喜爱。

2015年12月16日

昨天,班迪达大长老为我们开示了三步式行禅,包括:提脚、推脚、放脚三个分节的动作。无论是在提脚的时候、推脚的时候、放脚的时候,很多的名法和色法都在发生,一个接着一个,一个系列接着一个系列,非常地微细。为了能够如实知见到这些微细的名法与色法,就要慢一点动作,慢慢地提脚、慢慢地推脚、慢慢地放脚,就能够如实知见到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互不相同的微细的特相。

世尊开示说,bhūtaṃ bhūtato passati(巴利语)。

Bhūtaṃ的意思是,在因缘和合下形成的、存在的法。

Passati的意思是,看到。

Bhūtato的意思是,如它本来形成的样子、如它真实存在的本来的样子。

这句开示的意思是:如实地看到其当下形成的、真实存在的本来的样子。

要想持续不断地如实知见到正在提脚的当下、正在推脚的当下、正在放脚的当下真实发生的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就要预先有所准备。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使心在提脚的时候能够到达目标,需要有推动心的精进力;为了使心能够对准目标,需要瞄准力。这两方面永远都是需要预先准备好的,非常重要。如果预先准备好了,在提脚的时候,就能够如实知见到当下真实发生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有时候看到了名法现象,有时候看到了色法现象,无论当下看到了名法还是色法,只要是看到了某个特相,都是有效的观照。无论是看到了单一的一个特相,还是看到了一组、一系列的特相,显然地,这些特相都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男人、不是女人,也不是人们所执着的“我”。这是清清楚楚的事实。YOGI要知道,为了如实知见到当下真实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就必须要精进地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

在提脚的当下显著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在没有提脚之前并没有发生和存在,提脚动作已经过去之后,提脚的时候生起的一切现象都消失不存在了,这时候,无法如实知见到过去时候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以为是”、“好像是”看见,都不是当下真实发生的。如果要如实知见到当下真实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就要在提脚的过程当中,以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如实观照。在观照的当下,想要提脚的心动念是名法现象,正在发生的提脚的动作是色法现象,仅仅有这两种现象。为了切切实实看到这一点,就要专心致志地观照。

当定力越来越强,心专注在目标上,有时候看到了一系列的心动念,有时候看到了脚下有推力推动脚在提起,感觉到紧绷、僵硬等等特相。无论是哪一种特相,心了知到了当下的名法或色法的本质实相。这些特相不是人,不是灵魂,不是他,不是你,不是我,不是男人,不是女人,它们仅仅是名法与色法而已。只有名法与色法是在当下真实发生和存在的,这就是如实知见,是对名法与色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知。这不是老师说的,不是经典中看到的,不是自己思考推理想象出来的,是自己亲自地、如实地看到的。

为了明白这一点,要按照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在提脚的当下,激发精进力,瞄准目标,持续不断地观照。这样就能够看到一系列的心动念和一系列提脚的动作正在发生,这就是如实知见。提脚动作没有发生的时候,观照的“提脚”,或者提脚动作已经结束的时候观照的“提脚”,都不是在提脚的当下的如实观照。在提脚之前或之后,思考或想象提脚当下发生的名法与色法现象,都是不确定的,就不属于是如实知见到了当下真实发生和存在的一系列名法和一系列的色法的特相。

越是能够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越是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好比说,镜子越是洁净,照出来的人越清晰真实。观照提脚的当下,心远离了烦恼污染,就越能够远远地甩掉烦恼,在提脚的当下,名法与色法的特相也就越是了了分明,真真切切。

有个偈子是:“名色生起,当下观照。”

在提脚的当下,观照并标记“提、提”,一丝不苟地专注观照,当下生起的名法是名法,色法是色法,清清楚楚,互不混淆,真相大白的时候,“我执、我见”等等邪见就自然地消除了。

需要注意的是,习禅的时候,不要特意单独地寻找名法或色法,不要试图把其特相挑出来专门地观照,例如,“我现在要名法”,或“我现在要色法”,这样观照不正确。正确的方法是,只是观照“提脚”这个目标现象,把它作为整体来观照,心要瞄准到脚上,并标记“提、提”。这就像是桌子上摆的食物,无论是块状,片状,液状的,食物里面有酸、甜、苦、辣、咸、淡等等各种味道,要品尝食物味道的时候,不能单独地把味道抽取出来品尝,而是要把这些食物放入口中,反复咀嚼,无论是块状、片状、还是液状食物里面的味道,就自然地品尝到了。同样地,提脚的当下,整体地观照并标记“提、提”,就如同在咀嚼整块的食物,一系列的心动念和一系列的色法如同食物的味道,自然而然地就觉知到了。有时候是觉知到了心动念,有时候是觉知到了色法的特相,无论是觉知到了名法还是色法,虽然并非同时能够了知当下生起的名法和色法现象,但是,只要了知到其中某一个特相,其他同时发生的法,都已经包括在内了。这一点要明白。

在观照“提脚”的动作的当下,观照的心与目标要面对面地同步发生,不要一前一后地互相错开,要在提脚发生的当下,整体地观照并标记“提、提”。当下无论觉知到任何一个特相,虽然同时发生的还有其他的名法与色法,只要观照到了某一个特相,其他的不明显的现象也都已经包括在内了。在了知到显著目标的同时,也了知了非显著的目标现象,因为它们是在同时发生的。打比方说,两条绳子,头对头地绑起来,一条埋进土里,一条露出在地面。如果去拽地面上面的绳子,手里面就不仅仅拉起了一条绳子,而是连地下的那一条也同时地拉出来了。虽然说地里面有条绳子当初并不知道,但是,拉起来那条露在地面上的绳子,与之绑在一起的地面下那一条,也同时被拽出来了。

同样地,如实观照提脚的动作,会如实知见到:想提脚的心动念是名法,提脚的动作是色法,它们同时发生;这其中是无我的、无灵魂、无男人、无女人、无人,当下发生的仅仅是名法与色法而已。为了如实知见到真实发生的名法与色法,就要在提脚的当下,整体地观照并标记这个动作:“提、提”,要一节、一节地慢慢地提脚,这就是YOGI应该做的工作。反反复复地练习观照,精进力、念力、定力越来越强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如实知见到当下真实发生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刚才两条绳子的比喻是,拉住明显的一条,埋起来的、没有看见的那一条也被拉起来了。名法与色法同时发生,如实观照到了明显的一个,另一个不明显的实际上是在同时被了知到了。不能说,不明显的法并没有了知到,因为无明与智慧是不同时存在的,如同黑暗和光明,黑暗的时候就是没有光明,光明的时候就是没有黑暗。一个有,另一个必然不在。这些都需要明白。有的人在习禅的过程中喜欢思考,如果老是去思考那些理论,都是白用功,白搭时间,反而把自己的本分工作丢在一边,置之不理。

不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就没有办法消除根深蒂固的“我执”。只要如实知见到身心的本质实相之后,生起了正见,邪见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正见与邪见是不共存的,如同光明照进来,黑暗就自然消失一样。

“名色生起,当下观照,正见树立,邪见除掉”。

提脚的当下,观照并标记“提、提”,就会了了分明地如实知见到名法现象与色法现象彼此是清清楚楚地分离开的。名色分别智生起的时候,邪见就消除了。原本以为是个人、是个众生,是个男的或女的,以为身心就是我,以为有个灵魂,等等,生起名色分别智,这些“我执”就消除了。经典开示说:

nāmarūpānaṃ yāthāvadassanaṃ diṭṭhivisuddhi nāma

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获得了见清净。

Nāmarūpānaṃ的意思是,在目标现象生起的当下,显著发生的名法与色法。

Yāthāvadassanaṃ地意思是,在观照的当下,如实知见到真实发生和存在的的名法与色法的本来的样子。

Diṭṭhivisuddhi的意思是,见清净。

在如实观照目标的当下,前行道(Pubbabhāga magga)的五个道支是同时生起的,它们是构成到达寂静幸福终点的因素,前行道是在圣道生起之前必须要圆满地修习的。观照提脚的动作,要激发精进力,以使心到达目标,这是正精进道支,精进力激发出来的时候,正念就提起来,心在当下贴住了目标,没有漂浮,远离了烦恼污染,这是正念道支。关于正念,经典开示说:

Rakkha vārana gutti

意思是:正念关闭了(不善法的)门户,保护了心的清净,心处于安全状态。

正念具有保护力,使烦恼污染无法进入心识之流。心持续地专注在目标之上,生起了定力,这是正定道支。

同时生起的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三个道支,组成了定正道,定正道生起的时候,烦恼被镇伏了,经典开示说:

paccanīkadhamme sametīti samatho

意思是:令烦恼五盖等敌对法止息,称为寂止(samatha)。

观照身心内当下生起的目标,一方面要激发精进力,一方面要瞄准目标。最开始练习瞄准的时候,心往往是不能够准确地对上目标的,经过反反复复地练习,瞄得就会越来越准。这时候,心能够精确地瞄准到目标之上,这就是正思维。

好像熟练的飞镖手,每次出手必然击中靶心一样,只要心一直导向目标,就能够丝毫不差地对准目标。观照提脚的动作,有时候紧绷、僵硬的特相明显,如果心准确地瞄准到目标,就能够清清楚楚地、精确地了知到紧绷、僵硬,如实知见到紧绷、僵硬的特相,这就是正见。

脚一节一节地、连续不断地提起来,先觉知到了紧绷,之后感觉到非常地轻,这些都是色法。有时候,心瞄准到了色法上,就了了分明地了知到色法的特相。有时候,想提脚的心动念显著起来,心就转向瞄准心动念,就精确地了知到当下生起的心动念。观照的心面对面地贴住目标,与目标同步发生。这时候,一方面,精确地瞄准,生起了正思维道支,一方面,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生起了正见道支。正思维和正见构成慧正道。

在每一个如实观照的当下,定正道的三个道支,慧正道的两个道支都是同时生起的。在密集禅修开始之前,YOGI都已经请受了五戒或八戒,在禅修过程中圆满地持戒,就修习了正语、正业、正命这三个道支。当然,出家众持守出家戒,他们的戒是清净的,戒正道预先修习圆满。在习禅过程中,每一个如实观照目标的当下,都没有破戒,戒正道的三个道支是同时具足的。

因此,每一次的如实观照,同时生起了:

戒正道的三个道支;

定正道的三个道支;

慧正道的两个道支。

这八个道支同时生起,它们称为八正道,它们是导向涅槃的八个因素,是通达涅槃的八个道支。每一次如实观照、如实知见目标的本质实相,都是在培育八正道一次,一秒钟如实知见目标的本质实相一次,一分钟就培育了八正道60次,两秒钟如实知见目标的本质实相一次,一分钟就培育了八正道30次。想一想,能够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地培育八正道,那该有多好,培育八正道的分分秒秒,该是多么地有价值和意义。

在培育八正道的时候,远离了违犯性烦恼,心中缠缚性烦恼没有机会生起。接触所缘(目标)而可能生起的烦恼污秽,由于当下内观智慧的生起,这些潜伏性烦恼就被消除了。所以说,一次又一次地如实观照目标的当下,粗重的违犯性烦恼,中等程度的缠缚性的烦恼,微细的潜伏性烦恼就一次又一次地被消除。烦恼消除的时候,心是清静无杂染的,这其中有多么大的价值利益,YOGI自己心里盘算一下。

不恭不敬地、马马虎虎地、消极怠工地习禅,那就是自己吃亏。在开启圣道之前的前行道修习失败,通达涅槃之道关闭,通达真正的寂静幸福之道关闭、断掉。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时时刻刻地都能够获得习禅的利益,涅槃之道就将是笔直通达的。

目前,趁涅槃之道还在,还有导航人在带路,就要为法不顾一切地勇猛精进。不久的将来,导航人没有了,涅槃之道就将消失,无论怎样高科技导航,也找不到涅槃之道入口处。那时候,就算是还有人想求正道、想修八正道,也只能是束手无措、干着急了。

按照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习禅将最终能够到达涅槃寂静。首先,以持戒清净圆满为基础,远离违犯性烦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在密集禅修期间,通过不断地激发精进力,培育起足够强的定力,远离缠缚性烦恼,获得了心清净,成为了有人类心态的人;内观智慧开发出来的时候,最初生起了名色分别智,清清楚楚地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互相是有区别的,习禅人成为了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通过亲身体证的智慧,是修所成慧,它超越于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因此,如实知见的智慧是超凡的智慧。名色分别智还只是最初生起的内观智慧而已。

所以,懂得了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所带来的殊胜的利益之后,就要无比珍视、珍重实践佛法的宝贵机缘,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很快,在一周之内的时间里,就能够清清楚楚地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彼此的分别,生起名色分别智。YOGI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成为了有人类心态的人,成为了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

最后的结论就是:

无论多么地博学多才,无论多么地富可敌国,无论多么地官高禄厚,无论在世间哪个领域高高在上,如果没有修习八正道,没有生起名色分别智,就还不算是名副其实的人,还不是有人类心态的人,也不是具有超凡智慧的人。目前这个时代,还依然有能够觉悟超凡的智慧的机会和殊胜的因缘,那就要在际遇到了难得的密集禅修机缘之下,懂得珍惜宝贵的时间,懂得实践佛法的珍贵价值和利益。

再次地,班迪达大长老郑重地敦促大家:

时不我待,切勿错失,愿大家能够精进不辍地习禅!(完毕)

2015年12月17日

前两天一直在讲在行禅时“提脚”的观照方法,并针对经典里面提问的三个相关的问题,以教行结合的方式,尽可能适当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1、 “提脚”的是谁?

2、 “提脚”是什么?

3、 为什么脚提起来了呢?

如果有在专心致志地听开示,自己也有认认真真地习禅,那大家已经完全地清楚明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在提脚的当下,真实发生和存在的,包括:

一系列的想要提脚的心动念这一类名法;和

一连串提脚的动作这一类色法。

提脚的当下,脚下感觉到向上的推力,接着感觉到了“轻”的特相,这些都是清清楚楚地被觉知到的。如实知见到了当下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是互不相同的,原来认为有个我,原来有“我执”,或者原来对身心的许多疑惑不解,就在名色分别智生起的当下,消除了错误的“我执”等等。在过去未能够如实知见到身心的本质实相的时候,就以为有“我”,有“灵魂”,并执着“我”,如实知见的智慧生起的时候,就消除了“我见”。在习禅过程当中,就会在如实观照的当下,亲自地觉悟到无我。

为了能够觉悟到无我,应该按照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精进地习禅。实际上,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是为了要如实知见到自己这副身心的本质实相到底是什么。为了要彻头彻尾地了解一个真实的自己,就要舍得花时间,仔仔细细地研究自己,这并不需要任何昂贵的、高端的物理、化学仪器设备。

世尊开示说,众生虽然处于无明之中,但是如果能够根据世尊所教导的方法亲自精进地禅修,可以保证,习禅人能够逐步地开发增长内观智慧。从最开始的名色分别智,渐渐地如实知见到,每一个当下名法与色法是互为因果地在成对成对地在发生。只要众生相信世尊的教导,并相信世尊的承诺,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珍视多劫难遇的价值无上的佛法,精进不辍地用功,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能够开发出殊胜的内观智慧。如果几日内没有进步,那也不需要多问,原因很明显,一方面可能是信心不足,一方面可能就是在马马虎虎地混日子。如果求法的态度是恭恭敬敬的,习禅的时候就会认认真真,在如实观照提脚的时候,就能够如实知见到一系列的想提脚的心动念,以及同步发生的一连串的提脚的动作。

那么,“提脚”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清清楚楚地找到了答案:

提脚的当下,是一系列的想提脚的心动念在发生,以及与之同步发生的一连串的提脚的动作。

如实观照提脚的动作,如实知见到了当下生起的名法现象与色法现象,那么,“提脚”的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清楚明白了:

没有人在提脚,没有众生在提脚,没有男人在提脚,没有女人在提脚。

不需要去翻遍经典,就按照禅师指导的方法习禅,答案就找到了。亲力亲为地在提脚的当下如实观照“提、提”,就亲自体证到了内观智慧,这要比阅读经典以及思考推理得来的智慧更加殊胜。大家只要对佛法有足够的信心,不几天之内,就会生起名色分别智。

接下来,还需要知道:为什么脚提起来了呢?

今天,以教行相结合,来为大家讲解清楚这个问题答案。

在提脚的时候,专心致志地观照,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如实知见到了一系列的心动念和一系列的动作。继续无间断地观照,就会了知到,因为生起了一系列的心动念,一系列的动作就发生了。想提脚的心动念是原因,是名法,提脚的动作是结果,是色法。想提脚的心动念如果停下来,脚就悬在那里不动了。推脚的时候,放下脚的时候,正常走路的时候,都是同样的,心动念停下来之后,身体的动作就停下来,不会再继续做下去。现在观照提脚的动作,专心致志地观照,如果心想要停住,脚就停止动作,如果心想继续提脚,脚就开始动作。这就如同电风扇,有电的时候,开关打开就会转,关闭开关或停电之后,就停下不转了。有了一系列的心动念,一连串的动作就发生了,想提脚的心动念停下来了,脚就停下来,这就是因果关系,特定的原因,带来特定的结果,在习禅过程中精进不辍地如实观照,就将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

真的想要觉悟真理,在确定已经找到了正法之后,真诚地付出努力,认认真真地习禅,不日之内,就能够如愿以偿。如果在一切行、住、坐、卧威仪下,都在如实地观照每一个当下的身心现象,就会轻而易举地了知到名法与色法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像现在,观照提脚的动作的时候,首先,因为生起了想要提脚的心动念,才发生提脚的动作。这就像是风扇的电线里面通了电流之后,风扇会立即转动一样。身心现象的发生,并非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各有各的相关因缘,身心现象的发生,并非是某个人的指派命令、并非是有神力的众生在发号施令、并非是输入好的程序命令,也非是造物主制造的结果。如果曾经有过这类信仰,那么,现在自己体证到了:

实质上是由于相关的因缘生起,才产生了相关的结果,过去的那些通过思维想象出来的、造物主的信仰就自然地脱离了。这不是别人逼迫自己要脱离错误观念的,而是自己主动地要丢弃这些错误的信仰。

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观照觉知提脚的动作,就不难发现:由于一系列的心动念在生起,结果产生了一连串的动作;发生提脚的动作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任何众生在发号施令;当下真实发生和存在的,只有因缘和结果。在尚未能够如实知见到身心现象的本质实相的时候,可能会去相信有神力、造物主,如今通过四念处内观禅实践练习,亲自体证了名法与色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就一下子甩掉了以往的错误观念。

在还没有能够清清楚楚地了知到本质实相的时候,对佛法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生起信心,在清清楚楚地了知到了身心现象的因果关系之后,那些疑惑自然就全部消除掉了。自己会确定地下结论说,哦,实际上,是因为生起了一系列想要提脚的心动念,结果,一连串地提脚的动作才发生的。这就是内观智慧,这是自己亲证的修所成慧。

只要还没有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即使名义上说自己是佛门弟子的人,阅读经典了知到无我,口口声声地说“无我”,但是他们依然是是“口是心非”的,他们肯定地是在内心里有“我见”的,有“我执”,执着有个灵魂,有个我。因为,无我之正见,无法通过深入经典消除。

世界上有一些人,执着一个灵魂“命我”,以为这个灵魂被天上的大梵我所掌控着。大梵我说“坐”,我就坐;说“站”,我就站。命我服从大梵我的命令。在印度历史上,人们很早就有过这种信仰,全世界各地都有人相信。古印度宗教经典里面有详细描述,在此简要地介绍一下他们经典中关于“我”的有关记述。

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呢?因为,自从世尊佛陀觉悟了无我,弟子们都接受无我的观念,无我就是否认了人们固有的所谓的有“我”的观念。这副被称为生命的、在不断地变化的身心里面,并不存在人们认为的所谓的“我”。世尊的弟子们都是持有无我正见的,这是难得的正见。密集禅修的YOGI和搞学术研究的人,还是应该略微地了解一下,“我见”的根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在婆罗门教经典里面记述着,“我”是心智的住处。就是说:人、众生,包括动物,都有心智;但是众生的心智各不相同;这些心智的住处,就是“我”。心智依赖“我”而存在,没有“我”,心智就不存在。有两种“我”,一种是“命我”(jīva-atta),一种是“大梵我”(parama-atta)。命我是指有生命的、使身心能够活动的我,还有一个大梵我在天上,这个大梵我主宰着命我,对命我发号施令:他(大梵我)说看,命我就能够看到;他说听,就能够听到;他说吃,就能吃;他说坐,就会坐;他说走,就会走。命我是永远唯命是从于大梵我的,这是两种我的区别。

大梵我主宰这宇宙间的一切,包括创造并控制天地一切万物,包括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一切。

大梵我有全能的一切智,就是对世间的一切,他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大梵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宇宙间绝无有能够与之匹敌的,唯其独尊,唯其至高无上,只有大梵我能够控制全世界。

大梵我没有受,没有任何的乐受、苦受,也没有任何形状、形态,看不见、摸不着。

命我就是有生命的我,每一个众生都有一个命我,此外,某些种类的树木也有命我。众生的命我有大小形状,随众生的体型有区分:身体小,命我就小,身体大,命我就大,例如,蚂蚁的命我小,大象的命我大。

命我遍布全身,命我统领全身所有处,包括生命、身体的行、住、坐、卧等等的行为举动。

命我所依赖的众生身体,会生病,会变老,会有苦受,会死。时间到了,身体就败坏死掉了。但是,命我没有死,命我是永生的——这一生身体死掉了,命我就转世到另一个身体上,继续存在。

这就是印度那边很多的人的信仰。

现在YOGI练习观照提脚的动作,如果能够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观照,在一周内就能够觉悟到无我,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的关系。

在提脚的当下,由于生起了一系列的心动念,一系列的提脚动作就同步地生起了。心专注在脚上,觉知到脚下面的推动力、紧绷、僵硬等等的特相,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各自的特相,就清清楚楚地了知到名法与色法的不同,了知到名法与色法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男人、不是女人、也不是我,因此消除了邪见。如果不懂得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就无法消除“我执”、对命我的执着、对灵魂的执着。

生起了名色分别智,消除了“我见”,再继续精进习禅,会如实知见到:在提脚的当下,由于生起了一系列的心动念,结果提脚的动作一直在发生。这个因缘生起了,才带来这样的结果,因果之间是吻合相对应的,而非是杂乱无章地发生的。名法与色法现象的生起,都是有其相关的因缘存在的,而绝不是不相干的原因。提脚的动作发生,并非是刚才讲过的大梵我在发号施令,不要说根本不存在大梵我,就算是有,他来指手画脚地说要提脚,但是,如果心动念没有发生,脚也是不会提起来的。在如实观照提脚的动作的当下,YOGI如实知见到了,其中名法与色法真实发生和存在的互相对应的因果关系。有切切实实的亲身体证,就不需要节外生枝地另寻其他原因,看到了相关的因缘,产生了相关的结果,一目了然,了了分明。因此,YOGI就远离了疑惑,以前可能会生起很多不解和疑惑,以为有个创造者在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创造世界,如果真的曾经这么认为,那现在就是舍弃了另外一种信仰。

需要注意的是,在练习观照提脚的时候,不需要去思维:“心动念是原因,提脚动作是结果,这些在发生。”等等。如果在习禅的时候习惯于陷入思考、推理,那就无法获得亲证的智慧,那将还是停留在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的阶段,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内观智慧。心没有去如实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而是转去思考,那就错过了当下真实地在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现象。所以,YOGI要永远记住:脚在提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提脚的过程,从一开始动作发生到结束,短暂的时间里,要专心致志地观照,这需要激发精进力,并要同步瞄准目标,YOGI就是应该以这样的方法观照当下的目标。除此以外,YOGI不要自作聪明,另辟蹊径。

如实观照目标的当下,心命我是清净的,是远离过失的,没有贪欲,没有嗔恨,也不会有因为生起嗔恨而带来的苦恼波动。这就是在练习观照目标的当下,立即就获得的利益:获得了心清净,避免了备受谴责的过失。同时,开发增长了内观智慧,从生起名色分别智开始,消除了“我见”、“我执”、“命我”,等等的邪见。接下来,在如实知见了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关系之后,就脱离了对因果真理无知的大梵我的信仰。下面的偈子可以联系起来:

脚在提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习禅实践)

远离过失心清净,才是真的好。(获得利益)

名色分别缘摄受,正见树立了。(获得利益)

只要能够在习禅过程中如实观照,就必然能够生起如实知见的智慧。按部就班地精进习禅,就可以保证,绝对不会到最后还是一无所知。不信大家自己试试看。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练习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在七天内就能够开发出上述的内观智慧,有的人智慧非常敏锐,甚至在三天内就已经达到了:

“名色分别缘摄受,正见树立了。”

没有开发出内观智慧的原因就是:没有认认真真地习禅。希望大家都好好用功,不要毫不在乎习禅的工作。

在最初阶段生起的这两种内观智慧,第一阶观智也称为法摄受智(dhammapariggāha ñāṇa),法(dhamma)就是指名法与色法这两种法,对名法与色法的清清楚楚的了知,即如自己的掌中之纹一样,了了分明。摄受(pariggāha)的意思是自己执持掌握了。

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的关系,就是第二阶观智——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āha ñāṇa)。

这两阶内观智慧之所以能开发出来,其根源基础来自什么呢?来自业自作正见:相信修习身、语、意的善业,会带来善果报;造作身语意的恶业,会带来恶果报。因为自己本身相信善恶有相应的果报,这些内观智慧就以此为基础而开发增长出来。

根据业自作正见,只要善的因缘和合,就会带来善果报。只要按照教导的禅修方法,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这些内观智慧很快就开发出来。

今天,以实修结合了教理,针对那些真正地在精进用功的习禅人,开示了第二阶内观智慧是如何开发出来的。

2015年12月18日

昨天,根据世尊佛陀的教导讲解了:由于生起了一系列想提脚的心动念的缘故,结果发生了一连串提脚的动作。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以四念处禅修的方法,如实观照当下提脚的动作,将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地在发生。远离颠倒妄想、认认真真地在习禅的人,一心专注地如实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不几日内,会生起如实知见的智慧。

如果习惯于妄想思考,那依然还是停留于妄想思考而已,无法进一步真实地了知到名法与色法的本质。虽说习禅的当下不应该思考,但是,还是会有妄念生起。随着这些妄想,心里会嘀嘀咕咕地说东说西,这种事情是要避免发生的。比这些心里嘀嘀咕咕的妄念更殊胜的,是把心专注在自己身心之内,如实地了知名法与色法的特相。观照的当下,要以相关名称标记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无需出声。紧紧密密地、持续不断地观照当下的目标,才是YOGI需要做的工作。

对那些认真地在履行工作责任的YOGI,禅师们看到了都会感到满意,相比较那些仅仅在禅师们面前表现得态度恭敬无比的人,禅师们永远都更加欣赏那些心中无比珍视四念处禅修所能够带来的至高利益的人,不论他是谁、是哪一个YOGI。

无论何时何处,只要是在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YOGI就不难做到紧紧密密、持续不断地观照。在观照想提脚的时候,因为想提脚的心动念在当下生起了,结果是:一系列的觉知的心,了知到了一系列的心动念,心动念和觉知的心是名法。这是名法的因缘导致名法生起的一个实例。

有时候会听到自己身体里面发出的声音,肚子里面也会咕噜咕噜叫,此外,还会听到外界传来的各种声音。这些声波传进耳朵,就听到了,如果耳朵坏了,就听不到。如果耳根是好用的,就听得到。有了耳根可能听到,但只有耳根还不行,还要有声波撞击到耳根,才能够“听到”。有了声音和耳根,就能够听到。撞击元素和接受元素这两种色法的因缘和合之后,结果,耳识生起,就听到了。在听到声音的时候,专心致志地观照“听到、听到”,就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互为因果地在发生,即:由于色法的因缘和合,而生起名法的结果。

世尊开示的《阿毗达摩》里面,关于六根门处生起的法,归类如下:

1、 接受元素;

2、 撞击元素;

3、 同生元素。

在听到的当下,这三类因素不前不后地在同时生起。

在耳根处有耳净色,这是接受元素。所谓元素,是具有某种性质的法。法既不是人,也不是众生,也不是你、我、他,不是男人,不是女人。耳净色是有接受声波撞击的功能的一种净色。声波在耳净色处连续不断地撞击,这些是色法。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什么都不知道。声波是没有命根的色法,耳净色是有命根的色法,它们都一样没有识知的性能。

声波一撞击到耳净色,当下就生起耳识,耳识是同生元素,是名法,有识知目标的性能,它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不是你、我、他,不是人,也不是众生。耳识只是能够识知声音而已。在耳净色处,声波与耳识接触,这是同步生起的耳触,同时生起的,还有听觉感受:对好的声音生起乐受,对不好的声音生起苦受,对中性的声音生起舍受。目前来说,YOGI对苦受、乐受是敏感的,对舍受比较难以觉知到。耳识、耳触、听觉感受,是“听到”发生的当下同时生起的显著的名法,它们是同生元素,各自有不同的特相,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作用。

为了如实了知这三类不同元素各自的特相和功能,就要在“听到”发生的当下,观照“听到、听到”。渐渐地,YOGI就会明白,因为有耳根,声波来撞击之后,就听到了。这就是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通过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就如实知见到了,“听到”发生的当下,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

认认真真地在习禅的YOGI,观照“听到、听到”,当下就能够了知到名、色法其中的某一种特相。了知到了一种,其他的也逐渐地能够了知到。原来以为,这是“我”, “我”在听,一直执着有“我”,有灵魂等等,而当YOGI切切实实地如实知见到了在“听到”发生的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以后,就不会再执着“我”。

虽然有些人相信世尊佛陀的教导,成为了佛弟子,但是,如果他们没有禅修,还是一样会根深蒂固地执着我,只是可能会如理作意。由于不知道“听到”发生的前因后果,一些人就还会以为,有创造者在控制和命令身心的行为。现在,YOGI们在“听到”的当下,如实观照“听到、听到”,了知到当下生起的是接受元素、撞击元素、同生元素。只要能够了知到其中某些因素,就会觉悟到:身心内没有命我,身心内只有名法与色法而已,因此脱离了“我见”。因为有耳根,所以能够听到;因为有声波,所以能够听到;因为这些因缘同时地生起和存在了,就发生了“听到”这个现象。 相关的因缘,生起了相关的结果,此外没有其他多余的原因。

YOGI在观照“听到、听到”的当下,亲身体证了名法与色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没有如实知见到真实的因缘,就会以为:有个大梵我,有个创造者,在控制这一切。原本执着有创造者的人,在如实观照“听到、听到”的当下,了知到真实的因果相关的本质实相之后,自己就会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不需要别人过来劝说:“唉,不要相信造物主。唉,放下创造者的观念吧!”。这是多此一举的,因为,自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了知到了名法与色法之间特定的因果关系。YOGI自然地消除了疑惑,获得了见清净。

分析“听到”的当下生起的一组名法与一组色法,我们了知到,其中显著发生的一组色法有:声波撞击到耳净色;同时显著生起的一组名法有:耳识、耳触、听觉感受。这其中,名法与色法都不是我,不是灵魂。因为声波撞击到耳净色,所以听到声音,生起了一系列名法。听到的当下,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关系而发生。在听到声音的当下,如实观照“听到、听到”,将会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之间的因果关系。

正确的观照方法是:对“听到”这个现象作为整体观照,而不是要去特别地分析寻找个别的法,如:“这是耳净色,这是声波。”等等。不要这样将目标分解。如同吃食物的时候,无法将某一种味道挑出来品尝,而是把整块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渐渐地,各种味道自然地就品尝到了。

精进力,念力和定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专心致志地观照“听到、听到”,有时候,觉知到了耳识是在耳根处生起的。声波是撞击在耳根处的,耳根处有耳净色。声波与耳识是在耳净色处接触的,生起耳触。觉知到声音是悦耳的还是不悦耳的,是生起听觉感受。

YOGI不会一下子同时觉知到这五种法:耳净色、声波、耳识、耳触、听觉感受。它们只是分别地在不同时刻被觉知到,有时候是接受元素被觉知到,有时候是同生元素的其中某一种名法首先被觉知到。这些名法与色法永远是同步发生的,在观照觉知到其中一种最显著的时候,其他不显著的也发生了。

觉知到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智慧就生起了。当智慧生起的时候,无明与之不共存,如同光明与黑暗不共存一样:光明来了,黑暗自然消失。同样地,知道与不知道不共存。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只要知其一,同时即亦知其四。现在已经明白了,在观照“听到、听到”的时候,觉知到显著的某个特相的同时,也等同于觉知到了其他非显著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大家已经熟悉,在观照提脚的时候,一系列的名法——心动念,以及一系列的色法—-提脚的动作,是成对成对地发生的。因为生起了想提脚的心动念—-名法,结果,发生了提脚的动作—-色法,这是由于名法之因缘而生起了色法之结果的例子。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以教理结合禅修实践,剖析了在“听到”的当下发生的名、色法现象。在实际习禅的时候,如实观照“听到、听到”,将会觉知到名法与色法是一组一组地在同步发生的。但是,YOGI在小参报告的时候,不要这样照本宣科,听开示这么讲过了,就这样照搬去报告,那只能算是闻所成慧。如果YOGI想要自己亲自如实知见到,在“听到”的当下真实发生的一组一组的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的关系,就要用在练习观照腹部上下起伏这个主要目标的时候一样的方法:激发精进力,瞄准目标,细致认真、持续不断地观照。随着内观智慧不断地递升,将能够越来越清楚和明了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

如同听到的当下一样地:看到的当下,闻到的当下,尝到的当下,触到的当下,想到的当下,名法与色法现象也都是互为因果地在发生的。为方便理解,参看如下归纳:

根门接触目标 同时生起的一组色法(因缘)

(接受元素与撞击元素)

同时生起的一组显著的名法(结果)

(同生元素)

看到的当下 眼净色与图像(景物) 眼识、眼触、视觉感受
闻到的当下 鼻净色与气味 鼻识、鼻触、嗅觉感受
尝到的当下 舌净色与味道 舌识、舌触、味觉感受
触到的当下 身净色与色法 身识、身触、触觉感受

在全身的皮肤以及体内湿润的肉筋部分,都有身净色。当色法的特相,如软、硬、粗、细、冷、热、紧绷、僵硬、轻、重、震动等等撞击在身净色,会生起身识、身触、触觉感受。身识会了知到了这些软、硬、粗、细、冷、热、紧绷、僵硬、轻、重、震动等等的特相。

同样地,心在想东想西的时候、思考的时候,当下名法与色法也是互为因果地在生起的。这一点稍后几天再深入讲解。简要来说,无论睁眼还是闭眼,心想到的目标可以包罗万象,其中包括:好像是看到的,好像是听到的,好像是闻到的,好像是尝到的,好像是触到的,等等法尘。

睁眼、闭眼、眨眼睛的时候,如果一直睁着眼睛不眨,眼睛就会感到干涩难受,一会儿就想要眨一下眼睛。眨眼睛之后,感到了舒适,过一会儿又想要眨一下。睁眼、闭眼、眨眼睛的时候,名法与色法都是在持续不断地互为因果地在发生的。

为了能够如实知见到身心内六根门处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的关系,就要在看到的当下、听到的当下、闻到的当下、尝到的当下、触到的当下、想到的当下,同步地如实观照。当然,YOGI新人无法在习禅初期全面地了知到其中所有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这需要一个过程。要从练习观照基础的目标开始,在禅坐当中,观照腹部起伏上下,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练习。当能够清清楚楚地如实知见到腹部上下起伏的本质实相之后,其他六根门处的目标就应该一样能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地觉知到。

这些都是色法因缘和合而生起了名法现象的实例。下面是色法因缘生起了色法结果的例子:比如现在,天气很热,身体就感觉热,汗水什么的都在流,汗水流多了,就会感觉疲乏,全身软弱无力。这是由于外界天气热的因素,导致了身体流汗,以及身体疲乏无力的结果。这就是色法之因导致了色法之果。

依赖食物和水的众生,需要时不时地吃喝才行。时间到了,不吃不喝就不舒服,会肚子饿,口干舌燥以及其他症状。如果很久都没有进食,身体就会发软,浑身乏力,不想动弹。这是由于缺乏食物的因素,导致了色身无力的结果。如果有合适的食物,吃上一口两口米饭,马上就会有精神,身上也恢复了力气。口渴的时候,喝上一口两口水,立即会感到舒爽而有精神。这就是食用营养因素,维持了身体色法的结果。想要了知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要在吃饭喝水的时候,提起正念,如实观照。如果能够提起正念如实观照,就能够如实知见到,由于色法的因素而导致了色法的结果。

在气候寒冷的国家,到了冬天会非常冷,需要穿上密实保暖的衣服,否则就会着凉感冒,甚至冻死。在室内需要烤火,穿暖和点,身体才会感觉舒适。到了户外,遇到冷空气,身体就会发冷。外面稍微冷一点,身体就稍微冷一点,外面非常地冷,身体就感受到非常冷,甚至非常不舒服。这也是色法的因素而导致了色法的结果。

实际上,不单单只是色法的因素,这其中还有名法的因素。认认真真地仔细观照练习,自己就渐渐地会完全明白。如实知见到了名法与色法是互为因缘因果地在发生的本质实相之后,就消除了错因(非真实原因)邪见。还是那句话:光明出现了,黑暗自然退去;智慧生起之后,无明自然消失;正见生起之后,邪见自然脱落。YOGI越来越多地生起内观智慧,对自己的禅修就越来越感到满意欢喜,兴趣盎然,根本不会感觉单调乏味。

YOGI还应该了解,由于业的因素而生起的名法与色法。过去生造作的善恶业,导致获得了今生这样的色身,某些YOGI对此还无法理解。目前,只要细致认真地习禅,就能够如实知见到:由于名法的原因,会生起名法或色法现象:由于色法的原因,会生起名法与色法的现象。渐渐地,YOGI就能够接受业与果报的真理。

想要明明白白地了知,并亲身体证到自己身心内的名法与色法现象是如何互为因缘因果地生起和存在的,YOGI除了睡眠时间以外,无论身体在任何威仪状态下,都要如实地观照当下生起的最显著的身心现象。

愿大家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保持正念!

愿大家不断地开发增长内观智慧!

2015年12月20日

身心内的名法与色法现象并非是无缘无故地生起的,而是互为因缘而发生的。相关的因缘和合,产生相关的结果,因果不虚。一系列的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关系而发生,一环一环紧紧相扣。身心内除了互为因缘而生起的名法与色法之外,别无其他。

为了能够如实知见到身心现象的本质实相,就要在其发生的时候,以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如实观照。四念处内观禅修的过程,就是在研究自己的身心现象的过程,最终将认识真实的自己,并增长内观智慧,觉悟真理。

首先,需要持戒清净的基础,之后,要获得心清净。获得了心清净,才会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在此基础之上,内观智慧将能够渐渐地开发增长,要注意避免的是:在习禅过程中陷入思考的旋涡。通过思考、想象、推理而生起的智慧,并非是真正的自己觉悟的内观智慧,充其量也只是内观智慧的投影,是究竟法的影子(paramatthachāya),是究竟法的假象。影子和假象都不是真实法,不是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仅仅是概念(paññata)而已,概念并非是真实存在的法。

关于名法与色法是互为因缘而生起的现象,等等的教理常识,通过深入经藏,学习世尊佛陀开示的《阿毗达摩》能够掌握。学习了教理知识之后,要进一步地实修,在习禅过程中,通过如实观照自己的身心现象,来研究自己、了解自己,并觉悟世尊佛陀开示的究竟真理。

禅修人的工作虽然是在研究自己,但是,并不需要像欧美科技发达而先进的国家进行研究的科学家那样,必须具备昂贵繁琐的研究设备。禅修人需具备的条件是持戒清净,之后,就像现在参加密集禅修营一样,为了获得心清净,要密集地禅修一段时间,通过如实观照身心现象,就一定能够如实知见到身心的本质实相。

在显著的身心现象生起的当下,激发精进力的同时,必须要瞄准目标,分分秒秒地、紧紧密密地观照。清净的心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地生起,当心清净的程度足够、心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就会如实知见到当下真实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的特相,以及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的关系。如实知见的内观智慧将会生起。

内观智慧是亲身体证的修所成慧,通过思考和推理是不会生起内观智慧的。换言之,通过思考和推理产生的智慧,并非是真实的内观智慧。

世界近代科学发展已经有150–200年的历史,从欧洲大陆开始兴盛起来,德国科学家保罗.特奇是位电力工程师,除了研究电力,他也研究过《阿毗达摩》,通过参加内观禅修,也许还证悟到了相当的内观智慧。因为他善于思考,将《阿毗达摩》与发电原理,联想比较之后发表了论文。班迪达大长老却并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过科学书籍,这位工程师,虽然把《阿毗达摩》说成是论文,但是他把名法与色法现象与电力发动过程做了比较分析,并写下了相关的论述。

班迪达大长老曾经听自己的老师们讲过这位工程师的论述。灯泡、灯管通电后会亮,这些灯泡、灯管能够发光都是来之不易的,要具足各种因缘:要有电线连接,电线里面还需要有电流、电压,这些要通过开关控制;打开电源开关,电流流过灯泡才会亮起来。要想有电流,就要发电,这需要有引擎,有发电机。所以,使灯泡能发亮,仅仅有发动机不行,仅仅有电线不行,仅仅有灯泡不行,所有这些元器件一个都不能少地全部组合起来,最后才能够使灯泡发光。所有的元器件,就是使灯泡发光的因缘,这个我们需要清楚地理解。再看每一个元器件,它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功能,每一个元器件里面都没有命我,也没有大梵我,由于因缘和合在一起,各个元器件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才能够使灯泡发光,如果其中某一个元器件坏了,无论谁再如何使出九牛二虎之力,都没办法使灯泡发亮。

德国的电力工程师自己参加过内观密集禅修,如实知见到了身心内名法与色法现象是互为因果地在发生的。所以,他能够恰当地根据实际的体悟发表相关的比较论述。身心内互为因缘而发生的名法与色法现象,在不前不后的当下时刻发生,每一个当下生起的身心现象,都是诸多相关的名法与色法因缘和合的结果,其中不可缺少任何一个因素。

现在大家听到了声音,仅仅有声波,并不能听到。既需要有声波,也需要有耳根,但是,当下的心如果没有作意到耳根,也还是听不到。有的人能够在吵杂的环境安心阅读,就是这个道理,心没有作意到耳根,而是作意在专心致志地阅读上,就听不到外界声音。心的作意心所,需要在当下作意到耳根,与其他因缘和合之后,才可以听到声音。因此,德国工程师清清楚楚地明白:名法与色法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现象,相关的因缘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工程师会用发电的过程,来比较说明因缘和合的身心现象的本质实相。

单单有引擎,还不能发电,单单有发电机组,也不能发电。引擎与发动机组之间,还需要用皮带连接起来,才能够带动发电。皮带既不能太松——太松带不起来,也不能太紧——太紧了会扯断,要松紧适度,才能够带起适度的转速。此外,要有开关控制。打开开关,引擎发动,皮带带动起发电机,通过电缆把电流输送出来,在合适的电流电压条件下,灯泡、灯管才会发亮。六根门处的名法与色法现象,也是相关的因缘和合的现象,其中有接受元素、撞击元素、同生元素,它们各自执行各自的功能。

要使灯泡亮起来,需要多种因缘的和合,电流持续地通过,灯泡就持续地点亮。同样地,“听到”的现象生起,仅仅有耳根不行,仅仅有声音不行,声音撞击到耳根,才会听到,声波持续不断地在撞击,就能持续不断地听到,这其中同生元素包括:耳识、耳触、听觉感受,它们是名法。

耳净色,是“人”吗?是“众生”吗?不是。是不是“男人“、“女人”?不是。是不是人们认为的“我”,或“灵魂”呢?也不是。

声波,是“人”吗?是“众生”吗?不是。是不是“男人”、“女人”?不是。是不是人们认为的“我”,或“灵魂”呢?也不是。声波就是声波,是撞击元素。这些都要明白。

接受元素是耳净色,作意心所犹如连接两头的纽带,使心作意在耳根,当下耳识、耳触、听觉感受就生起了。单单作意心所,是“人”吗?是“众生”吗?不是。是不是“男人”、“女人”?不是。是不是人们认为的“我”,或“灵魂”呢?也不是。作意心所就是心所之一,是名法,是对接心与接受元素之间的纽带。此外,耳触是指耳识与声波在耳净色处接触,听觉感受是指对悦耳的声音会生起乐受,对不悦耳的声音生起苦受。这些都是非常显著的名法现象,谁都无法否认。

耳识不是“人”、“我”、“众生”,不是“灵魂”,不是“男人”、“女人”;

耳触不是“人”、“我”、“众生”,不是“灵魂”,不是“男人”、“女人”;

听觉感受不是“人”、“我”、“众生”,不是“灵魂”,不是“男人”、“女人”。

一个一个地分析来看,名法与色法各有各的特相和作用。这些特相和作用,在“听到”的当下,由于相关因缘和合起来,结果就听到了。“听到”的现象发生,就是各种名法与色法因缘和合的结果。

如果确实想要如实知见到这些名法与色法的真实本质,就要在“听到”的当下,以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如实观照。需要注意的是,要以正确的方法观照,而非错误的方法,要避免在“听到”时候进行分析思考:这耳净色,这是声波,这是耳识、耳触,等等。在“听到”发生的当下,应该是把“听到”这个现象作为整体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即可,无需再多其他挂碍。世尊佛陀当初就是教导众生要这样观照觉知目标的。

听到的当下,耳净色是接受元素,声音是撞击元素,所谓元素,各有各的特相,属于不同的界(dhātu)。声波撞击到耳净色的时候,耳识、耳触、听觉感受等等同生元素生起。这些同生元素,如同火柴头滑擦过火柴盒上涂抹的火药时擦出的火苗一样。火苗从哪里来的呢?普通人回答说,火柴头上的火药。这不完全正确。如果火柴头不滑擦火药,就不会起火苗。火柴盒边头要有火药,火柴头也要有火药,加上互相摩擦,才会出火,两边都没有火药,或没有互相摩擦,就不会起火。各个相关因缘和合在一切,才能够擦出火苗。

所以,如果问,火从哪里出来的?回答说:从火柴盒上来的,不完全对;从火柴头上来的,不完全对;是人用力滑出来的,不完全对。所有因缘和合一起之后,才会擦出火苗。能够清清楚楚地明白这一点的人,对自身内生起的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等等现象,都是由于各种名法与色法因缘和合才发生的现象就能够理解。理解还仅仅是理解,如果要切身地如实知见到其真实本质,必须要在目标生起的当下,进行如实观照:

看到的当下,如实观照“看到、看到”;

听到的当下,如实观照“听到、听到”;

闻到的当下,如实观照“闻到、闻到”;

尝到的当下,如实观照“尝到、尝到”;

触到的当下,如实观照“触到、触到”;

想到的当下,如实观照“想到、想到”;

腹部上(起)的当下,如实观照“上(起)、上(起)”;

腹部下(伏)的当下,如实观照“下(伏)、下(伏)”;

坐着、接触的当下,如实观照“坐着、接触,坐着、接触”;

弯曲、伸展的当下,如实观照“弯曲、伸展,弯曲、伸展”;

提脚、推脚、放脚的当下,如实观照“提脚、推脚、放脚”;

所有身心发生的动作现象,都要这样观照。

多多地练习观照,就会多多地激发精进力,人就避免了懒惰放逸。心要导向目标,瞄准目标,心就避免了迟钝退缩、萎靡不振。这些都是促进禅修进步非常关键的因素。对于YOGI新人,重要的是:使心保持活跃觉醒,并时时刻刻地倾向于目标,紧紧密密地跟上目标,而绝不要反应迟钝,磨磨蹭蹭。目标要趁热观照,不要老是错失目标,望其项背。同时,在标记目标的时候,还要避免好像是在背诵课文一样,不要心在文字而不在目标。关键是心必须要贴住目标上,而非心不在焉地叨咕目标的名称,或者目标早就消失,心里还在嘀咕,这就好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时刻刻地要付出努力,本来自身还不具备精进力,要练习多多地付出。多多练习付出精进力,精进力就会提升,否则,就是一如既往地懒懒散散,心到处飘荡,散乱如麻,老是来不及观照当下的目标。习禅过程中要避免胡思乱想和思考分析,否则,一周、两周、一个月都不会有进步,这在最初几天的开示里面已经提醒过大家。

无论是修习止禅,还是像大家现在这样,为了如实知见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而修习内观禅修,为了使心能够贴上目标,都必须要付出精进力。经典中开示的方法是,激发炽热的精进力,同时,要瞄准目标。寻使心导向目标,寻是禅支之一。精进力与瞄准,这两方面在习禅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凡夫都有昏沉睡眠盖。

昏沉睡眠生起的时候,心是无力的,萎靡不振,昏沉睡眠盖来了,无论再有利益的工作,心怎么都不想动,就想舒舒服服地睡下。就算本身是有力气的人,有精进力的人,昏沉睡眠盖来了,也明显地变得不愿意付出努力,心更趋向于萎缩,凝固不动,像水结冰了一样,不会流动起来,也像凝固的牛油一样,需要融化之后才发挥作用——凝固之后就没法用。心如果凝固不动,激发不出力量,心力收缩,就需要刺激一下。

如何刺激一下,使心活跃起来呢?就是要发挥寻的作用,使心导向目标,专心致志地瞄准目标,同时,要付出精进力。目标“呼啦”一下子出现的时候,这边观照的心就要“嗖”地一下子迅速地冲过去,贴上去,这需要瞄准加努力。YOGI新人要这样训练自己保持正念,时刻警觉地瞄准目标,激发精进力,使心能够精确地贴到目标之上。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时刻不停地练习观照。

在习禅过程中,是不是每次都能够贴上目标,不需要自己专门地去检验自己有什么不足,重要的是,YOGI要多多地练习观照,经验丰富起来之后,就自然地知道自己还有哪些弱点和不足。如果心没有抵达目标,就是需要多多付出精进力,如果心没有准确地落在目标上,就是需要加强精确瞄准。

YOGI在习禅过程中,反反复复地练习观照,自己就会明白:需要在哪里加强。熟能生巧,观照练习多了,对禅修方法能越来越熟练地掌握。当观照的心越来越能够准确地贴住目标的时候,说明精进力与瞄准两方面的协调都已经恰到好处。当初曾经被昏沉睡眠盖困扰的YOGI新人,已经不再给昏沉睡眠任何机会生起,而是心越来越敏锐,正念越来越强,定力也越来越稳定。通过反反复复地练习激发精进力,瞄准目标,精进力、念力、定力都会不断地提升,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地保持正念,练习观照目标,大家自己想一想,这样的心处于什么状态呢?

这样的心就是清净的状态,前前后后、紧密相随而生起的,都是一连串的清净心,清净心的力量会超乎人的想象力般地强大。清净心能够使YOGI清清楚楚地如实知见到自己身心内名法与色法各自不同的特相,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地在发生,更进一步地,还能够如实知见到互为因果而生起的名法与色法,在生起的当下就灭去了,刹那间生起、刹那间又灭去的现象。

当能够持续不断地观照到名法与色法时时刻刻地在生灭的现象之后,将会体验到殊胜的法喜法乐。

禅修人生起了法喜法乐之后,就会终身地坚持持戒,由于持戒,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因为,有了能力控制自己的心,不再放逸于不善法,这一生就不会再犯下严重的错误。有了自控能力,自然地具足了有益正知和适宜正知的智慧,无益的事不做,有益但是不适宜的事不做。只做既有益又适宜的事,这一生的路就会越走越笔直和宽广,使人我双方面不会受到伤害,这就是人类的文明的实质:

一个完全彻底地自律的人,是不会去骚扰任何人的,自己的小世界是安宁平静的。如果人人都能够使自己的个人世界安宁平静,全世界才真的实现了和平。

现在全世界的人在口头、文字上谈论的所谓世界和平,也只不过是在空喊口号而已,以暴制暴无法打造真正的和平世界。只有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所以,想要实现世界和平的人,首先要努力地实现自身小世界的和平安宁。一个人又一个人来禅修,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就都会来禅修,大家齐心努力,以和为贵,和平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大。

持续不断地付出精进力,时时刻刻地瞄准目标,渐渐地,正念越来越稳固,正念保护了清净的心识之流,使烦恼没有任何机会进入心里。稳固的正念,具有防护作用,自然地保护了清净心的安全。观照的心,分分秒秒地都安稳专注在当下生起的目标上,没有到处飘荡。定力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将能够如实知见到目标的本质实相,这并不需要其他玄而又玄的方法,按部就班,实实在在地练习观照,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开发增长内观智慧。

虽然说,心专注在目标上的每一个刹那的定力是极其微弱的,但是,微弱的刹那的定力,紧紧密密地、连续无间断地生起,其力量将会是惊人地强大。只有当定力变得足够强大的时候,才能够看到名法与色法各自不同的特相,如见石上清泉、松间明月,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这一点改天再继续开示。需要强调的是,在目标“呼啦”地生起的当下,必须要放下所有的思考和推理的惯性,时刻准备着,要把心投入到当下的目标上,这需要反反复复地练习。

有的YOGI禅修了三周,还是没有熟练地掌握禅修的方法,要想做到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还差很远。三周之后,还是没有进步,还是什么都不知道,跟刚来的时候的心态一样。如果这样禅修下去,怎么样都不会再有起色。大家自己要思考一下,不远千里地来到缅甸,却没有体验到法喜法乐的滋味,那就是亏待了自己。一方面,已经暂时失去了在世间可以享受的五欲之乐,另一方面,并没有获得期盼的出世间的法喜法乐,赔了夫人又折兵,禅修失去了任何意义。

要知道人身难得,要使人生过得有意义,切莫虚度光阴。

班迪达大长老敦促大家,为了赋予自己的生命以宝贵的价值,愿大家能够精进不辍地习禅。

2015年12月21日

今天,开始讲“刹那的心一境性”,世尊佛陀用的巴利语是khaṇikacittekaggatā。顾名思义,它是指心在一个刹那间专注于最新生起的目标上的定力,即:刹那定,刹那的心一境。

在目标生起的当下,心要投入到目标之中,为了能够持续不断地专注于目标,心就要一个刹那紧接着一个刹那地持续不断地投向目标,这种专注力是非常宝贵难得的,如果一个刹那接着刹那地连续无间断地专注于目标之上,定力将不断地提升,今天要讲解其价值利益所在。

先分解一下这个巴利词:Khṇnikacittekaggatā。khaṇika的意思是一个刹那;citta的意思是心;ekaggatā的意思是一境性。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刹那的心一境性,心的刹那定。

举例来说,坐禅的时候,安安静静地坐好之后,心专注在腹部,腹部膨胀(上)起来的时候,激发精进力,紧紧密密地跟踪观照。心安住在腹部,贴住在腹部,这是念力;心刹那间、刹那间地投入到目标之中,这是定力。同样地,腹部回落(下)的时候,心要同样地一直紧紧地贴住在腹部。

随着呼吸,腹部一上、一下连续不断地在上下起伏运动,心就要连续不断地专注在腹部,一个刹那接着一个刹那地,紧紧密密地跟住腹部的上下起伏。行禅的时候,心贴到脚上,每一次提脚、每一次推脚、每一次放脚的动作,心都应该自始至终地专注在脚上,一个刹那接着一个刹那地,紧紧密密地跟住脚的移动。在行禅道尽头,观照站着的动作、转身的动作,心都要安住在身体上,一个刹那接着一个刹那地专注在目标之上。如此,心刹那、刹那地专注在当下生起的任何的目标之上,就是定力(samādhi),世尊佛陀使用的巴利词是khaṇikasamādhi,意思是,刹那的心一境性。普遍使用的巴利词是khaṇamattaṭṭhitika,意思是,刹那定,其中ṭhiti的意思是止住,就是定。这两个巴利词汇写法不同,意义相同。

心专注于身心内每一个当下最新生起的目标,仅仅一个刹那的专注力是残弱无力的,微弱得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一个刹那接着一个刹那,专注力毫无间断、连续地发生,其定力会变得超乎想象力地强大,因此,强大的刹那定是非常宝贵难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定力,这样的定力使心安稳平静下来,镇伏五盖,获得心清净。清净心生起之后,就能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地如实知见到身心内互为因缘而发生的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生起如实知见的智慧的时候,原本曾经对身心现象的无知以及错误知见,自然而然地脱落,同时,树立起了不折不扣的正见。

以下是粗略的摘取了经典中对刹那定的性质的记述:

Khaṇikacittekaggatāti khaṇamattaṭṭhitiko samādhi

Sopi hi āramane nirantaraṃ ekākārena pavattamāno appito viya Cittaṃ niccalaṃ ṭhapeti

Hi的意思是,对的,正确的,;

Sopi的意思是,(那)刹那定也(刹那定之外,还有其他的定,以后再讲其他的定。);

Cittaṃ的意思是,自己的心;

Niccalaṃ的意思是,安稳无动荡

Ṭhapeti 的意思是,建立起,安置起来。

整句的大概意思是:刹那的心一境性,就是刹那定。这种刹那定也同样地能够控制住心,使心远离贪、嗔、痴杂染,使心安稳无动荡。

其中还有appito viya(像安止),其意思是,修习止禅,生起世间禅那定的时候,心专注于一个概念性的目标,生起一境性的心,前一个心是禅那心,紧接着下一个心也是禅那心,禅那心连续不断地生起,比如,五分钟内心专注于生起禅那的目标,意味着在五分钟内,能够控制心,使之一直持续不断地专注在这一个目标上,这即是安止定(appanāsamādhi)。如同修习世间禅那定的人,能够长时间地专注于生起禅那的目标而进入安止定,使心安稳而毫无动荡一样,刹那定的性质是与安止定是同等的。这就是在经典中描述的刹那定的品质。心刹那、刹那地毫无间断地专注于目标之上,这种品质与安止定的品质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刹那定的心所专注的目标都是每一个当下身心内最新生起的真实的究竟法,而安止定的心所专注的目标是一个概念性的目标,这两种定力,都同样是能够使心安安稳稳地专注于目标,丝毫没有动荡。

问题是,刹那定是怎么样能够如同安止定一样地能够使心安安稳稳地专注于目标,丝毫没有动荡呢?

这个问题需要解答。

过去的导师、大长老们的解释是pavattamāno,其意思是,刹那定能够持续不断地在发生,如同流淌的河水,一直不断地在流动着,或者,如同正在爬行的蚂蚁队伍,一个蚂蚁接着一个蚂蚁,前后首尾相接、毫无间隔,这就如同是安止定的状态,具足刹那定的心,能够持续不断地处于安安稳、没有丝毫动荡的状态。

问题是,刹那定是从哪里生起的呢?

导师们开示说,āramane,其意思是,就在当下生起的目标上。全身心就是广袤的目标之田,看到的当下,听到的当下,闻到的当下,尝到的当下,触到的当下,想到的当下,摇摆身体的当下,弯腰的当下,弯曲伸展四肢的当下,提脚的当下,推脚的当下,放脚的当下,睁眼闭眼的当下,眨眼睛的当下,等等,等等,全身心当下生起的目标包罗万象,在当下新鲜热乎、正在生起的、显著的名法与色法现象,就是应该观照的目标,它们就好像是无论是平地的稻田,还是高地的梯田之中突出的一块。

按部就班地练习观照腹部上下起伏的人,对每一个当下最新生起的上下起伏,一个接着一个,持续不断、紧紧密密地观照,这期间,会有热的感觉、凉的感觉,酸胀的感觉等等混合在一起,或者疼痛会生起,麻木生起,有时候会听到声音,这些目标都是在当下能够显著地觉知到的。行禅的时候,心专注在脚上,提脚、推脚、放脚的动作发生的当下,都是能够显著地觉知到的目标。当下新鲜生起的显著的目标,如同流淌的河流,在不断地流动生起。

只有当下生起的目标,才能够切切实实地进行如实观照。已经发生过去的现象当下已经无法确定,尚未发生的现象,其真实状态没有出现,更加难以确定。只有当下的目标,才是实实在在地、可以确定地看到的。观照的心要能够持续不断地、心无旁骛地一心专注在当下生起的诸如腹部上下起伏等等的目标上。

Nirantaraṃ的意思是,无间断。在目标生起的当下,心刹那、刹那地投入到目标上,刹那定会一直地生起,心要持续地,毫无间断地投入到当下生起的目标。Antara的意思是,间隔,间断。Ni是否定词。无间隔、无间断,意思就是上一个紧接着下一个,前一个刹那紧接着后一个刹那,没有一个刹那的间断。大家坐在地板上,就会发现,如果地板有缝隙,就会落入灰尘污垢,地板丝毫没有缝隙,就不会落入灰尘。同样地,刹那定要上一个接着下一个,毫无间断地生起。只有紧紧密密地毫无间断地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烦恼污垢才不会伺机闯入心里。

虽然说,身心内生起的目标并非只有一种,而是包罗万象,腹部上(起)是一种,腹部下(伏)是一种,坐着是一种,接触是一种,热是一种,冷是一种,硬是一种,软是一种,提脚是一种,推脚是一种,放脚是一种,站着是一种,转身是一种,等等,等等,但是,专注于当下生起的目标的心只有一种,投入到目标中的刹那定的品质是如出一辙的。Ekākārena的意思是,同等品质的专注力。当刹那定持续不断地以同样的品质生起的时候,刹那定的威力就已经足够强大。

在目标生起的当下,以持续不断的同样品质的定力观照目标,最初的定力虽然是微弱的,但是,反反复复地练习观照,刹那定最终将会强大起来。为了获得强大的刹那定,YOGI要从最基本的腹部上下起伏这个目标开始练习观照,任何当下显著的目标生起的时候,心都要持续不断地、紧紧密密地、毫无间断地专注在目标之上,这非常重要。努力地使心一个刹那接着一个刹那地专注于目标,慢慢地就能够连续不断地专注在目标上,心将会岿然不动,毫无摇摆,稳如磐石。

心这般稳固安定,都是什么因素在其中鼎力相助呢?当然要有稳固的正念,正念使心贴住目标,还需要有精进力,要激发炽热的精进力,才能够把心推到目标之上。必不可少的,还要有无间断的刹那定,无间断的刹那定使心持续不断地专注于目标。

如果刹那定不够强,甚至无间断的刹那定丝毫都没有培育起来,在目标生起的当下,就会转向思考推理,根本无法看清楚目标,感觉模模糊糊,似是而非。这即是痴心、无明,痴心不能够如实知见到目标的本质实相。没有如实知见到目标的本质实相,就是歪曲了真实本质,因此,就会执持邪见,认为有众生,有你、我、他,有男人、女人。没有树立正见,而是执持邪见,这就是烦恼污染,因为有邪见,就会通过身、语、意造作恶业,同时,对造作的身、语、意的恶业感到无惭无愧。

目前,大家在习禅过程中,偶尔漏失了观照生起痴心都会感到惭愧,如果造作更严重的恶业,就更加应该感到惭愧。

心缺乏了定力,就没有自控力,处于散乱掉举的状态,东飘西荡,无法贴住目标。痴、无惭、无愧、掉举总是四合一地联合起来与不善心一起为虎作伥,凡夫在每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混杂着这些不善心的状态,日复一日地、麻木不仁地轮回着。如果大家现在还是不能够恭恭敬敬、细致认真、持续不断地习禅,那就跟世间凡夫一样,依然没什么起色。

现在大家美名其曰,已经是YOGI的身份,如果还是跟世间凡夫一样,随心所欲,任由心处于散乱掉举状态,无惭、无愧,遇到悦意的目标,还是会生起贪爱,遇到不悦意的目标,还是会生起嗔恨,这基本上就是凡夫心,普通凡夫日复一日地就这样生活在贪、嗔、痴之中,很难有机会生起清净心。多数时间心处于烦恼污染之中,就不可能是有良好的人类心态的人。心不清净,就难以开发内观智慧,没有内观智慧,就无法成为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假如连基本的道德修养也缺失,那就连名副其实的人都不算。

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连名副其实的人都称不上,更不要说有良好的人类心态,能够成为具有超凡智慧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丧失了人类的心性和智慧,所以说,全世界已经走向堕落。

道德败坏的人,都没有惭愧心,世尊佛陀开示说,惭与愧是世界护卫之法,目前,人们缺乏惭愧心,世界护卫之法即将灭绝,能够保护自己的个人小世界的惭与愧都没有了,人们都在堕落,当道德品质败坏的时候,就是自我的小世界堕落了,所谓的世界毁灭,唯此无他,即:自我世界的毁灭。由于自我世界毁灭的人数越来越多,现在全世界已经都丧失了和平安宁的氛围。

因此,有惭有愧的人,会远离道德堕落的行为,渐渐地,杜绝道德品质败坏,身心清净之后,就避免了毁灭自己的小世界,由于自我的小世界是安宁平静的,自然而然地带给周围的世界和平友好的氛围,这实在是令人赞叹。

要使自己的世界平静安宁,心没有力量是做不到的,要有足够强大的心力,才能使自己平静无恙。现在,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就是在培育强大的心力。这要求首先以持戒清净为基础,再通过密集禅修,进一步地培育刹那定来获得心清净,当刹那定足够强大的时候,内观智慧就会开发增长,内观智慧能够如实知见到身心现象的本质实相,这是亲证的修所成慧,可以保证,培育了刹那定的YOGI,将能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地如实知见到身心的真实本质,这就是超凡的智慧,而仅仅通过听经闻法和逻辑推理,不可能获得超凡的智慧。

现在,密集禅修营已经过去三个多星期,有的YOGI甚至还没有熟练地掌握禅修方法,还不会有效地观照目标,更不要说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无间断的刹那定一直培育不出来,无法分别出名法与色法的特相,这显然说明自己没有认认真真地在工作。没有做到恭恭敬敬、细致认真、持续不断地习禅。大家要自我检讨一下,是否在虚掷光阴?要意识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金石有价法无价,法宝难求须有心。希望大家懂得充分地利用目前所获得的宝贵的密集禅修时间。如果没有利用好宝贵的时间,大家不远万里地来到这里就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YOGI自己要会盘算利益得失。如果漫不经心地禅修,一方面,那边放下了世间的五欲之乐,一方面,在这里因为没有精进地禅修而并未能够获得本来可以获得的法喜法乐,这就应了那句“赔了夫人又折兵”,两边都没有捞到好处。

既然是为了自己的出世间的利益来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就要切切实实地获得其有保障的利益。在世间,常常看到人们即使在努力工作或努力求学,很多人还是很难成功,甚至是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会生意失败,或求学不成。而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只要自己恭恭敬敬,精进努力,每分每秒都是有功德利益的。现在就是在告诉大家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方法。假如自己不恭不敬,没有全面有效地按照方法精进用功,就将失去获得无上法益的因缘。今天,再次郑重地提醒大家,不要掉以轻心。

有些YOGI需要加强精进、再精进,自己在小参的时候才能够言之有物。学校的学生都有作业要做,算数作业,就要好好做算数题,语文作业,就要好好读课文,其他学科也是一样,为了掌握教学内容就要反反复复地做练习。这样回到学校在老师面前就会非常自信勇敢,因为,自己都理解掌握了,不怕回答老师提问。如果给学生留了作业,学生不去好好做作业,那就不是好学生。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也是一样的,禅师们告诉YOGI每天要观照目标,如果YOGI没有正念,不练习时时刻刻地观照,就没有在好好做作业。禅师对这种YOGI就不会感到满意,就好像学生回到学校交不上作业,老师们都不会感到满意一样。禅师们不满意,倒不是说因为自己心里生气愤怒,而是希望学生们精进习禅,不断地开发增长内观智慧,直至最终成就。

希望大家真的能够精进用功,还有很多宝贵时间,请务必珍惜。今天就到此。

今天开示的刹那定,到底多么可贵,大家自己斟酌。一个刹那接着一个刹那地连续无间断地生起的刹那定,其性质与安止定是相同的。下一次以教理结合实修,为大家继续开示刹那定。

关于是否需要在心中默默标记目标呢?以及是否不要标记目标,就这样顺其自然地看着目标观照呢?这些问题也将会明确地给予回答。因为,有的YOGI不想做标记,他们认为,就像旁观者一样地看着目标生起没有什么不好。YOGI新人初初习禅的时候,没有标记目标,到底有什么弊端,标记目标,又有什么利益,等等,改天再讲解。

2015年12月22日

昨天讲过,YOGI在目标生起的当下,付出精进力,瞄准目标,心持续地贴住目标观照,专注在目标上,就是在培育刹那定。世尊佛陀用的巴利词是khaṇikacittekaggatā,意思是,刹那的心一境性、刹那定,这个词与另外一个巴利语词组khaṇamattaṭṭhitiko samādhi意思是一样的,即:刹那定。昨天,以教行结合的方法,已经讲解过刹那定的性质。之所以特别地使用刹那定这个词,言外之意就是,还有其他种类的禅定(samādhi)。

大家目前在修习内观禅修,过多地灌输教理会让大家更加混淆,在此就不多累述到底还有哪些其他种类的禅定。在内观禅修实践过程中,获得刹那定是开发内观智慧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专门讲解刹那定。专心谛听开示的YOGI,就能够完全明白其意义,听经闻法有助于自己精进禅修,取得快速进步。如果听倒是听懂了,却并没有在习禅过程中按照世尊教导的方法去实践,那还是不能真正地获得刹那定。

想要获得刹那定可不像听经闻法、领悟教理那么容易,刹那定不够强,就不能开发内观智慧,更不要说使内观智慧不断增长。为了培育刹那定,要从腹部上下起伏这个目标开始练习观照,按照世尊佛陀开示的方法:

目标生起,当下观照,正念提起,持续守候。

YOGI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激发炽热的精进力,持续不断地瞄准目标。这个习禅规则要始终记在心里,这非常关键。

YOGI新人要能够做到如实观照最新鲜的、当下正鲜活地生起的目标,观照的心要能够持续不断地跟上目标观照,并要练习以相关名称标记目标。比如:

要观照坐着的姿势,就观照并标记“坐着、坐着”,

要观照站着的姿势,就观照并标记“站着、站着”。

根据世尊佛陀的教导,以及恩人导师马哈希西亚多济的教导,班迪达大长老以相同的方法来指导大家。

有的人说,标记目标太繁琐,并提出问题说,“难道非要标记不可吗?就这么默默地、自然地看着目标不行吗?”班迪达大长老劝导大家说,那就自己来练习练习,试试看吧。实际上,以名称标记目标是内观禅修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而并非多此一举之事。大家要明白这一点。

为了使大家晓得其道理,班迪达大长老过去一直在举儿童读书的例子。幼儿园学生或小学生入学之后,为了提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最初的课程有一些儿歌教唱和简单的诗词。之后,就开始学习字母,所有种类的语言学习都是从字母开始。学生们都必须要练习大声地朗读字母,字母熟练掌握之后,就开始拼读字母,接着是简单地字词和句子。最初不能够学太多,而是一点点地开始学,之后再不断地循序渐进。比如,学英文,要从ABCD这些字母学起 ,学会了字母,就可以拼读单词,C,A,T,—-cat,R,A,T,—-rat,等等。最初拼读单词,不可以在心里默默地读,老师都要求学生跟着自己大声地朗读。老师的发音要标准,学生才能够听清楚,学生自己才能够学习到标准的发音。老师的发音不标准可不行,否则教出来的学生也是拐弯走调的。YOGI新人要在身心目标生起的当下,如实观照并标记目标,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生而为人,四念处内观禅修是一件最重要的工作。重要的工作都有四个特征:

  1. 非做不可,不做不行。
  2. 亲力亲为,不可代办。
  3. 有条不紊,及时地做。
  4. 利益巨大,不可估量。

具有以上四个特征,就是最重要的工作。小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标准的发音,不标准不行。老师一定要教得标准,学生也要学得标准。要自己学,自己发音。要按时地去学校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学。基础字母学得好是非常重要有用处的,接下来就会拼写字母、学习词汇、组合句子,渐渐地才可以读短文章,之后,可以默默地阅读长篇,等等;最后,才能够按部就班地圆满学习任务。最开始的时候,大声朗读是必须的。

YOGI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的过程也是类似的,刚刚投入禅修的时候,没有精进力、没有念力、没有定力,练习观照目标,以名称作标记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利益也并非是单一的。

我们的导师世尊佛陀的巴利语经典中称之为paññatti,意思是:概念。要理解paññatti不是那么容易的,世间的人们互相沟通,想要对方知道某某物,某某人,某某事,需要给某某某一个标注,这个东西叫“这个”,那个东西叫“那个”,这些名称就是概念。比如,自己身心内发生的名法与色法就有很多名称,硬的、粗糙的、柔软的、凝结的、溶解的、热的、冷的、轻的、重的、紧绷的、僵硬的、震动的、知道的、触到的、感受到的……非常繁多,这些就是概念。概念有两种:有意义的概念与无意义的概念。内观禅修过程中所观照的目标现象是名法与色法,它们是真实法,是究竟法,对这些真实存在的法给与的名称,就是概念。这些名称所表达的是真实存在和生起的法,是可以通过内观智慧如实知见到的究竟法。

YOGI新人习禅初期,要以名副其实的名称标记目标,切忌在标记的时候颠三倒四。如果是热,就标记“热”,不要说“冷”;如果是轻,即标记“轻”,不要说“重”。要顺其自然地如实标记,不要搞怪名称。巴利语tajja的意思,就是如其性质的,如其自然的。那么,tajjāpaññatti的意思就是,相符的概念,指符合自然性质的概念,与本质相符的概念。这种概念全世界所有语言里面都有。

因为是符合目标的本质实相的名称,所以称为tajjāpaññatti,意思是“相符的概念”。因为是当下显著地生起和存在的法的名称,所以称为vijjamānapaññatti,意思是“真实的概念”。

大家每天在坐禅的时候,随着呼吸,腹部有上下起伏的运动,可以标记上(起)、下(伏)。腹部膨胀(上)的时候,标记“上”,会觉知到硬、紧绷;腹部回落(下)的时候,标记“下”,会觉知到松软。其他国家,也都是按照其相符的语言标记。这样标记的名称,就是相符的概念。觉知到身体内是热的,标记“热”,是冷的,标记“冷”。感觉到舒适,标记“舒适”,感觉到不舒适,标记“不舒适”。行禅的时候,提脚的当下,标记“提脚”,推脚的当下,标记“推脚”,放脚的当下,标记“放脚”。站着的时候,标记“站着”。每一类目标生起的当下,名法与色法都在发生,在标记的时候,使用的是通俗交流的语言,“提脚”、“推脚”、“放脚”、“站着”,等等,这些就是相符的概念。睁眼、闭眼、眨眼睛的时候,标记“睁眼”、“闭眼”、“眨眼睛”,如果眼睛一直盯着看,就会感到眼睛疼痛,就标记“疼痛”,这些都是相符的概念(tajjāpaññatti)。

习禅过程中,就是这样要以相符的概念标记目标。实际上,每一个当下生起的真实法,就是因缘和合之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名法与色法各自有不同的特相,这其中,色法中的风界因素的特相在四大元素中最为显著。现在大家观照腹部上下起伏的动作,腹部膨胀的时候,标记“上(起)”这就是相符的概念。这个大家都已经明白,给目标做标记,都是用了相符的概念,标记腹部“上(起)、下(伏)”,这些名称并非是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腹部上(起)的时候,紧绷、震动、僵硬等等特相是真实发生和存在的色法,这些是究竟法、真实法。这些真实法是能够在其发生的时候被观照和觉知到的法,也是随缘法,由于因缘和合而生起和存在的法。巴利语经典这样描述:

Bhāvati uppajjati’ti bhāvo

意思是,可以被觉知到的在当下生起和存在的法,其生起和存在的状态是不可否认的。

例如,紧绷,这是可以被觉知到的风界的特相,以及震动、僵硬等等,都是只有风界才有的特相,风界是在当下生起和存在的。巴利语经典的开示是:

sako bhāvo sabhāvo

意思是,其自身生起的独有的特相。

Sabhāvadhamma的意思是,实相法,按其本质实相存在的法。

身心内其他的名法与色法,与风界一样,都有各自的特相,这些都是实相法,是真实存在和发生的法。

对于实相法,很多人通过深入经典、通过听经闻法以及互相探讨,已经有所了解,为什么还要求他们按照符合的概念标记目标呢?对于生起的目标现象,不去标记,就这样自然地看着目标生起,怎么就不行呢?内观禅修最重要的,不就是为了要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吗?那就直接去洞察那些特相,这不就是如实知见吗?用相符的概念名称标记目标,究竟有什么好处呢?这些都是问题。

密集禅修的YOGI,应该消除这些疑惑。经典里面对这些问题的答问早有开示,都是完全符合实修的问题和解答。根据注疏里面记载,那时候就有人这样提问说:

“对不起,请问:

标记腹部的“上(起)、下(伏)”,标记“提脚、推脚、放脚”等等,这些名称都是相符的概念(tajjāpaññatti),而实际上,腹部膨胀回落的时候,真实发生和存在的是紧绷、僵硬、推动、上升、下降这些特相,了知到这些就已经足够,这不就是实相吗?就盯住这些特相,心里清楚地观照并以其特相标记“紧绷、僵硬、推动、上升、下降”难道不好吗?这不就是在研究其特相吗?”

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恰当。

对于这种切合实际的问题,又以“对不起,请问”这样郑重的态度提问,不应该拒绝回答。要承认,这样的问题的确存在。以本质实相“紧绷、僵硬”等等的名称来标记也是可以的,这样的名称是真实的概念(saccapaññatti)。

长老们在注疏里面这样回答,最初在定力不够强的时候,无论是以相符的概念(tajjāpaññatti)还是以真实的概念(saccapaññatti)来标记目标都是可以的,是必要的手段,也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在定力尚未培育起来的时候,还不能够紧紧密密地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地观照,虽然也是有在激发精进力,瞄准目标,最初的定力毕竟是微弱无力的,因此,需要以名称标记来帮助提升定力。儿童在还不识字的时候,都要有学习字母这样的过程,最开始必须要大声朗读,慢慢识字之后,再组合词组,这些都要大声朗读,渐渐地在熟练掌握了拼读之后,就开始组合句子,阅读简单的课文。再过几年之后,就无需再大声朗读,而是可以快速地默读课文。

同样地,习禅初期,各方面的能力都相对较弱,需要用标记的方法辅助加强定力的培育,不应该放弃标记目标的方法。观照目标的当下,要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清清楚楚地标记,不能互相混淆。标记目标,毫无疑问是必须的,不存在适合不适合标记的问题。这一点YOGI必须要明白。

明白这一点,就要遵照其方法习禅,渐渐地,清净心就开发出来,清净心一个接着一个生起,就像一个木块紧接着一个木块拼接起来的地板,彼此毫无间隔。清净心越来越多地生起,定力越来越增强,内观智慧就能够不断地开发增长。当内观智慧开发增长之后,可以放弃标记的方法。定力提升之后,心能够持续地专注于当下生起的目标,时时刻刻地如实地觉知目标。正念观照的心能够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意味着清净心一个接着一个地持续不断地生起,生起的清净心如同排好了的队伍,定力越来越强,内观智慧越来越成熟。当内观智慧渐趋成熟之后,则无需再标记目标,心已经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观照觉知当下生起的目标。大家可以努力地试试看。

三个星期内,有些YOGI甚至在两个星期内,内观智慧已经接近成熟,这时候可以不用再标记目标。当然,开发增长内观智慧,仅仅靠思维想象是达不到的,没有精进用功也不行,只要做到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就可以保证在三周内生起内观智慧。观照的心已经能够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观照身心内当下生起的目标现象,并能够时时刻刻地了知到目标的本质实相,自然而然地已经不用再标记目标。如果继续按部就班地密集禅修下去,YOGI将一定能够体验到真正有保障的幸福快乐。

今天开示了关于标记目标的方法,接下来几天为大家讲解内观智慧的开发增长。

2015年12月23日

昨天,班迪达大长老开示说,在身心内目标生起的当下,习禅新人应该同步地如实观照并标记目标,不可以放弃标记。标记目标的名称,应该是相符的概念,或真实的概念。以标记目标的方法辅助观照,定力可以很快地培育起来。这并非是大长老自己的凭空想象或靠自己的逻辑推理所得的方法,标记目标在经典中有清清楚楚的记载。

在《大念处经》总说(序分)的部分,世尊佛陀有过相关开示。目前,在内观禅修实践中,YOGI新人对于身心内每一个当下最新生起的目标,进行观照并以相符的名称来标记目标,是完全符合世尊佛陀的教导的。这在《大念处经》中就有提到。今天,简要地给大家讲解《大念处经》总说(序分)部分的内容。

世尊佛陀在世的时候,为众生开示佛法的时候,习惯于从正反两方面来教导和警醒众生,即:如果能够按照教导的善法去实践的话,会有什么利益;如果没有避免去实践不善法的话,会带来什么弊端。而开示《大念处经》的时候,仅仅讲了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的利益这一方面。为了激发众生修习四念处的兴趣,使众生信心觉醒,世尊条理分明地列出了七条重大的利益。大长老也延续世尊佛陀的开示顺序,为大家概要地讲解《大念处经》总说(序分)部分。在《大念处经》总说(序分)部分,世尊佛陀信心十足地开示如下:

Ekāyano ayaṃ, bhikkhave, maggo sattānaṃ visuddhiyā, sokaparidevānaṃ samatikkamāya dukkhadomanassānaṃ atthaṅgamāya ñāyassa adhigamāya nibbānassa sacchikiriyāya, yadidaṃ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ā.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诸比库,有条正道是唯一确定无疑的,能够使有情众生获得心清净,超越悲伤与嚎哭,息灭身苦,息灭心苦,通达圣道,见证涅槃,那就是四念处。

这是一句激励众生的开示,将四念处禅修的重大利益,旗帜鲜明地宣讲出来,十分自信而英明无畏。

Ekāyana maggo的意思是“唯一之道”。欧美国家的许多人,不爱听到这样的说法。但是,世尊佛陀在经中就是这样开示的,班迪达大长老必须原原本本地按照经典,循规蹈矩地依循世尊佛陀的本怀来讲解。“唯一之道”,也可以说是“确定之道”。说确定之道,人们就可以接受。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都是遵照世尊佛陀的原始教导来讲解,那就是“唯一之道”。

这“唯一之道”是什么呢?就是四念处内观禅修,巴利语yadidaṃ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ā,意思是“那就是四念处”。四念处内观禅修包括:

  1. 身念处,持续不断地观照身体的动作;
  2. 受念处,持续不断地观照各种觉受;
  3. 心念处,持续不断地观照心的行为;
  4. 法念处,持续不断地观照各种身心现象。

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所带来的利益,是众生最最根本的利益。能够这样理解已经足够。世间的众生对各种各样的诱惑的目标自然而然地都会贪爱,想看好的,想听好的,想闻好的,想尝好的,想触好的,想美好的,以为拥有这些是幸福的,心中十分渴求好的目标。越是贪爱,越是想尽办法要拥有、占有。拥有之后,爱不释手地执着着这些,难以放下。这是众生的自然本性。那些以追求五欲之乐为幸福的人们,或者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或者通过非理非法的手段,得到想要的一切。通过自己努力,合理合法地获得想要的,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人们会在贪欲驱使之下,为了满足私欲而贪赃枉法,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或非法行邪欲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伤害他人利益。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会心生愤怒,人们因为极度的嗔恨,也会造作诸多非法恶行。由于人们的愚痴和麻木不仁,对极度的贪欲和嗔恨的行为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愚痴就是不知道事实真相,分不清善恶。愚痴是给众生的生命带来污秽的最根本的罪魁祸首。如果一个人愚痴透顶,会造作诸多恶业,那他的生命状态必将是苦不堪言的。

就算是善业深厚,生命一次一次地在善趣轮回,也是苦的。只要新的生命出生了,自己不想变老,可是一定要变老;自己想要一生健健康康,无病无痛,可是一定是会有病有痛;自己想要长生不死,可是一定要死的。有身体,身体有诸多病苦;有心,心里面有各种难言之苦。忧虑,痛哭,悲伤,懊恼……把过去轮回生命中经历的苦海放一边先不说,就说在今生,人们已经尝遍了这些身心之苦。

身心之苦从哪里来的呢?从新生命的出生而来。

新生命出生之后,必然要经历变老、生病、死亡,这些苦都排着队等候着新生命的出生。如果把新生命连根拔除,这些苦就树倒猢狲散了,什么苦都消失了。大家选择一下:

不再有新生命出生,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清清楚楚地明白了不再出生新生命的好处,就会渴望解脱。新生命不再出生,则一切苦都寂灭了,那该有多好。如果一次一次地生命轮回,这些苦就生生世世地相随左右,不离不弃,生命永远不得安宁。虽说,在善趣会有些少少的快乐插曲,但是,生命之苦是绝对压倒一切的主旋律。

因为心不清净,污秽不堪,全世界多数人已经道德堕落。追根究底,人们道德败坏的罪魁祸首,就是人们的贪、嗔、痴等烦恼,随着物质世界的发达,人们的贪、嗔、痴烦恼并没有减弱,而是不断地在升级、在极端化,极端的贪、嗔、痴吞噬了人们的心。人们被贪、嗔、痴牵着鼻子走,远离了正道,行走在邪道上,人们却不以为然,还以为自己千对万对,总有道理,这必将导向苦难的深渊。

世尊佛陀在未成佛之前,还是菩萨身的时候,洞察到生命之苦之后,反思到:

应该有一条清净道,应该有一条通往无苦之道。众生因为行走在污浊的邪道上,生命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着。如果众生调头转向清净道,就将净化生命,到达无苦。

通过这两方面的反思之后,菩萨相信,应该有一条清净道,菩萨自己一直在苦苦地寻求,经过累世多劫累积布施、持戒等等的殊胜菠萝蜜,在十菠萝蜜全面成熟的时候,菩萨在最后一生,再次反观自身,通过内观禅修,菩萨如实知见到这副身心只有名法与色法在互为因缘地在发生,名法与色法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菩萨首先修习了通往圣道的前行道,前行道是清净的正道,终于,菩萨一次性地甩掉了无始轮回的生命里所夹杂的一切烦恼污秽,刹那间跃入出世间圣道,到达真实寂静的幸福终点。这是世尊佛陀自己曾经竭力寻求的清净道,所以,世尊佛陀说:sattānaṃ visuddhiyā,意思是,只有这一条道,即:四念处内观禅修之正道,才能够成就正等正觉佛、成就辟支佛、成就圣僧众、成就圣人,以及使凡夫等等一切众生,远离污秽烦恼,解脱生命轮回。世尊佛陀清楚明确地为众生指明了正道,按照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持续不断地如实观照每一个当下身心内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现象,这就是一条清净正道,这是世尊佛陀自己通过亲身实践而觉悟的清净正道。

觉悟了不再出生新生命之法之后,世尊佛陀向众生宣讲了有完全保障的寂静之法。为了使众生能够接受寂静之法,世尊佛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开示深奥之法。相信因缘业果的人们,就能够按照世尊佛陀开示的真理去付诸实践。特别是,像现在这样,大家修习世尊佛陀教导的四念处内观禅修正道,如果按照正确的方法精进禅修,在习禅的当下,心是清净的,当下消除了违犯性的烦恼,心中远离了缠缚性的烦恼,当内观智慧生起的时候,潜伏性的烦恼在正念观照目标的当下一次又一次地在消除。正念观照的心处于清净无染的状态。这是世尊佛陀通过自己亲身实践而觉悟的真理,世尊佛陀开示的佛法, 没有任何一句是来自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是世尊的弟子僧众们可以完全地向大家保证的。

如果按照世尊佛陀教导的四念处内观禅修正道恭恭敬敬、认认真真地修习,必将能够如实地了知自己和其他众生身心的本质实相,开发增长内观智慧,直至登峰造极,成为能够宣讲传播佛法的智者。即使不能够宣讲佛法,自己精进习禅,内观智慧也将逐步成熟卓越。只要能够修习四念处内观智慧,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觉悟超凡的智慧,获得生命的清净,直至最终解脱。当然,只有世尊佛陀觉悟了至高无上的正等正觉的智慧,不仅仅自己完全彻底地获得了清净,还能够向众生宣说清净正道。经典中记载,凭自己的智慧觉悟清净正道,但不能够宣说觉悟真理的,称为辟支佛。其次,就是清净的声闻圣者们,包括: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四双八辈。这些都是一般的圣者(圣人),巴利语ariya,是清净圣洁的意思。由于比烦恼根深蒂固的凡夫更加清净,所以,根除了烦恼的人被称为圣者。世尊佛陀在《大念处经》中向众生自信而无畏地宣说,认真地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最低程度,保证可以转凡为圣。

凡夫的烦恼,按程度来分,有三重:

  1. 粗重的骚扰他人的违犯性烦恼(vītikkama kilesa);
  2. 中等的在心中作乱的缠缚性烦恼(pariyuṭṭhāna kilesa);
  3. 微细的伺机浮现的潜伏性烦恼(anusaya kilesa)。

第一种骚扰他人的违犯性烦恼,是由于无法控制最粗重的贪、嗔、痴,而去非法占有他人财物,造作邪欲乐,为了自私自利而欺瞒诈骗,折磨恼害他人,因嫉妒而迫害他人利益,这些恶行都是流氓、恶棍、无赖的行为,这样的人没有如理作意的智慧,没有有益正知,没有适宜正知。极度的贪、嗔、痴烦恼导致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肆意地伤害他人的利益。这些极度的贪、嗔、痴是怎么来的?都是从在心里面一直作乱的缠缚性烦恼而来,不能够有效地控制内心一直在狂野作乱的缠缚性烦恼,随时随地都会爆发出来,升级到违犯性烦恼。

得了疟疾病的人,身体会忽冷忽热,发烧的时候,热度可能到华氏温度104、105、106度(大概摄氏40度以上),高烧会导致人陷入昏迷,这就类似违犯性烦恼,人们昏头昏脑的时候,就不知所为。病人身体温度下降的时候,可能回到华氏温度100度左右(大概摄氏38度),及时吃药之后,身体就不会频繁地忽冷忽热,间隔2天或3天才犯一次,再犯的时候,再用猛药压住,如此,有疟疾病的人必须要治疗,要用药物等治疗方法把高烧压住,高烧渐渐退去之后,还要继续服药,以彻底地根除疟疾病根,使其不再得疟疾病。

消除烦恼,与治疗疟疾病是类似的。首先,要远离粗重的骚扰他人的违犯性烦恼,通过持戒,发誓保证不造作各种恶行。懂得了持戒之利益以及不持戒之危害,就会远离各种恶行。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地平息内心始终在狂野作乱的缠缚性烦恼,像大家现在参加四念处内观禅修,不断地通过培育定力,就能够镇伏心中的缠缚性烦恼,使之没有机会生起,或很少机会生起。这如同在没有生病之前,事先所做的预防措施。因为事先有所准备和预防,即使爆发了疾病,也不会措不及防地被疾病打倒,而是可以迅速地进行治疗,以免其发展扩散。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的过程,如同病人治病服药的过程,循序渐进地,禅修使心力不断地增强,正念时时刻刻地保护心不被烦恼侵入;持续不断地习禅,心越来越清净,内观智慧将会不断地提升。YOGI原来未禅修之前,对际遇到的各种目标,自然而然地会生起贪爱执着,而现在,执着越来越弱,越来越能够放下,每一个当下如实观照目标,每一个当下都在放下执着,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时时刻刻、反反复复地练习放下,潜伏性的烦恼越来越弱,最后,道智生起的刹那,将彻底地根除潜伏性的烦恼,烦恼一次性地被根除,一次性永远地脱离了,清净了。

道智生起,意味着转凡为圣,巴利语ariya,是圣者的意思,圣者就是指心清净者(parisuddho)。第一次生起道智,是根除了最粗的三结:有身见、疑、戒禁取见。如果没有根除有身见、疑、戒禁取见,生命品质依然是劣等的、卑俗的(hīna),轮回中还会堕落恶趣,如果根除了有身见、疑、戒禁取见,生命品质转为高尚清净,绝不再堕落恶趣。圣者的心是清净高贵的,因此,解脱了烦恼的圣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贵族(uttamo)。精进无辍地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就能够保证禅修人逐步地地消除烦恼污秽,转凡为圣,直至最终彻底地根除一切烦恼。

Ekāyano的意思就是唯一确定的方法,确切有保障的方法,如此英明无畏的保证,不是其他任何人站出来说的,而是唯独世尊佛陀一人才敢于宣讲的。不信的话,大家自己禅修试试,一定会深刻领悟并验证其真实性,世尊佛陀是真实语者,绝非空口虚言者。

生而为人,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等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非是圆满的人生;就圆满的人生来说,重要的是要拥有智慧。所谓人类的智慧,首先,要懂得有正道可循,了知到有正道可循,还要去寻找正道,令自己满意的正道找到了,就要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所谓路走对了,目的地就肯定没错,这是毫无疑问的。到达目的地之后,曾经摇摆不定的疑问(vimati)自然而然地会脱落。

不知道正道的人,就会认邪为正,执取“戒禁取见”的人就是如此,会盲目地修习各种外道之法。一个人首要的是要避免误入歧途,这是万分重要的。人生的意义是要能够寻找到正道,这同样是万分重要的。世尊佛陀在《大念处经》中英明无畏地向众生宣告,四念处内观禅修就是唯一的正道(Ekāyano maggo),这条正道是确定有保障的,毫无疑问的。如果来实践,必定能够获得殊胜的利益,绝无虚言。认识到了世尊佛陀指明的这条正道,众生就不再迷茫,就会远离疑惑和诸多不确定,比如:

这条道可能对吧?那条道可能对吧?这个说法可能对吧?那个说法可能对吧?

认清正道的人,就远离了各种非道,不会糊里糊涂地盲修瞎练。在晕头转向的过渡期,行者们往往以邪为正,信假为真地走在非道之上,浪费了生命,非常可惜。找到了四念处内观正道,就真正地远离了各种非道,想想看,这有多重要?这实在是太重要了。趁现在还健健康康地活着,就要坚持不懈地沿着正道走下去,按照世尊佛陀开示的四念处的方法禅修,就将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成为有人类心态的人,成为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

世尊佛陀对于那些想要提升自己生命品质的众生,开示了三种应该选择的禅修之处:

  1. 旷野处(arañña);
  2. 树脚处(rukkha mūla);
  3. 远离人居之偏僻处(suññāgāra)。

这三种地方,就是指在森林里面,这不是说人迹罕至的森林,而是靠近村落的森林,这样的地方就适合密集禅修。来到这样适宜之处,要按照正确的方法禅修。像大家这样,密集禅修一周,两周之后,熟练掌握了习禅方法之后,自己的心是不是清净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佛法之味是否是至善的,YOGI自己会知道。坐下来之后,首先练习把心专注在腹部,持续不断地观照每一次腹部的上下起伏动作。行禅的时候,心要能够贴住在脚上,持续不断地观照左步、右步,左步、右步。最初习禅的时候,可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只要是能够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日子久了之后,观照力会以出奇的速度提升,正念能够持续不断地保持,以至于毫无漏失。不久之后,YOGI会生起禅悦,这是必然发生的,谁都无可否认。这时候,心安稳清净下来。当获得了心清净的时候,可以试着查验一下,自己是不是还感到不开心呢?不是的。是不是还想要这、想要那呢?不是的。当下如果生起了内观智慧,心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无明消除了。当下的贪、嗔、痴等烦恼都远离了。

没有贪、嗔、痴的心是清明的,能够了了分明地观照觉知每一个当下的目标,即使还不能够十分仔细地看清楚目标,但是,腹部的每一次上下起伏动作都已经能够粗略地看到,每一次迈出的脚步都能够觉知到,知道脚在提起、推动、放下等等的动作。已经能够粗略地观照觉知目标,这其中有多少利益呢?为了获得心清净而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并不需要昂贵的实验仪器,只需要自己肯付出精进努力就足够,这几乎不需要投入多少成本。

我们来分析一下,在观照目标的当下,激发精进力是必须的,付出精进力,就能够提起正念,正念贴住目标,就能够一心专注于目标,这是定力;当定力够强, 能够如实知见到目标的特相的时候,正见、正思维同时生起,这就是内观智慧。每一个如实观照目标的当下,定正道的三个道支: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同时生起的;慧正道的两个道支:正见、正思维也在同时生起。观照目标的当下,是以持戒清净为基础的,当下虽然没有刻意要持戒,但是,心倾向于远离恶行,戒正道的三个道支,是自然地包括在内的,即:正语、正业、正命;这是属于心戒。因此,每一个正念观照目标的当下,一方面是在同时培育八正道;另一方面,消除了粗重的违犯性烦恼,心中的缠缚性烦恼也没有机会生起,如果能够如实知见每一个当下生起的目标的本质实相,潜伏性的烦恼也在当下消除了,当下远离了这三重烦恼,这到底有多么珍贵无价的利益呢?《大念处经》中开示说,

Ekāyano ayaṃ, bhikkhave, maggo sattānaṃ visuddhiyā, yadidaṃ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ā

意思是:“比库们,四念处禅修是一切众生的唯一一条清净道。”

想要获得心清净的人,首先,按照四念处禅修的方法,时时刻刻地培育八正道,最终可以保证能够消除烦恼,获得心清净。

习禅初期,每一次观照腹部上下起伏,每一次观照提脚、推脚、放脚,虽然暂时地还没有生起内观智慧,但是,只要是在练习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循序渐进,最终将会开发出内观智慧。任何需要训练才能够成就的事,都是一样地需要一个练习和训练的过程。在世间要成为科学家,要从小学读到大学,以至博士、博士后,这需要多长时间?相比较而言,想要开发增长内观智慧,并不需要很久的时间,不需要投入那么大成本。认认真真地练习,不厌其烦地训练,很快会熟能生巧,获得圆满成就。YOGI要有信心,心中晓得了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殊胜利益,就会珍惜密集禅修的机会,生起恭恭敬敬的习禅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

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练习观照目标,称为随观目标(anupassanā)。反反复复地练习观照腹部的上下起伏动作,渐渐地就形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之后,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自然而然地培育起来。当观照技能越来越娴熟之后,观照的心会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如同流淌的河水一样持续不断。这其中都会生起哪些善法,以后再继续开示。

2015年12月24日

习禅新人,在最初练习观照目标的时候,正念、定力都很弱,在练习观照当下身心内生起的目标的同时,要以相符的名称作标记,以帮助提升定力,例如,

弯曲手臂的当下,观照并标记“弯曲、弯曲”;

伸展手臂的当下,观照并标记“伸展、伸展”;

坐着的当下,观照并标记“坐着、坐着”;

接触的当下,观照并标记“接触、接触”;

提脚的当下,观照并标记“提脚、提脚”;

推脚的当下,观照并标记“推脚、推脚”;

放脚的当下,观照并标记“放脚、放脚”;等等。

所用名称要与目标符合,这样的名称是相符的概念。观照目标时以名称作标记,并非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之事,而是习禅过程中必要的步骤。标记目标并非是现在发明的新方法,而是在经典中本来就有开示依据的。这是过去的一代一代的上座长老们,按照世尊佛陀的教导,原原本本地传承下来的古老方法。所以,现在僧众们并非是让大家练习一种独树一帜的教外稀奇的方法。世尊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就有相关开示。在其他经典中,世尊佛陀还多次开示过一句在佛陀时代几乎是在家众弟子们都家喻户晓的著名的偈子,就是:

Bhūtaṃ bhūtato passati

这个偈子直译的意思是,要如实观照目标发生和存在的本来样子。

热生起的当下,如实观照“热”;

冷生起的当下,如实观照“冷”;

紧绷生起的当下,如实观照“紧绷”;等等。

“冷、热、紧绷”,等等,这些名称是真实的概念,因为,它们就是目标的本质实相。这在前几天已经开示过,要以相符的概念,或真实的概念给当下的目标作标记。

今天,将要开示四念处禅修的根本方法。

世尊佛陀用一个词来表达身心内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的各种特相,那就是Bhūta,这个巴利词的意思是,当下由各种因缘和合而生起存在的法。喜欢词语简化的人,就会说Bhūta,有人能明白。对不明白的人,还是需要讲清楚,Bhūta到底是什么意思?

包括《大念处经》在内的许多经典,都有用这个词,Bhūta。四念处的目标之田虽然极其广泛,为方便习禅,世尊佛陀根据实际状况,专门为禅修者分划出四类目标:1、身念处;2、受念处;3、心念处;4、法念处。

在身心内广泛的目标之田中,世尊佛陀首先把身念处划分出来,这里身(kāya)的意思是单纯的色法,接下来的排序是受念处和心念处,它们都是名法,最后是法念处,法念处的目标既有名法又有色法。四念处目标之田中,绝对没有概念性的目标,名法与色法都是究竟真实之法。在人类世界,身心就是名法与色法互为因缘而生起的,世尊佛陀洞察到,色法对人类来说是最容易观照的目标,所以,世尊佛陀有这样的开示:

Yathā pākata vippassanā abhiniveso

这句开示的意思是,为了开发增长内观智慧,禅修人要从最显著的目标入手进行如实观照。

针对人类世界的实际状况,世尊佛陀在开示《大念处经》的时候,首先从最适合人类修习的身念处开始教导内观禅修的。身体当下发生的动作,是最显著的目标,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身体当下发生的动作,就称为身念处。如果身心内生起的各种觉受明显起来的时候,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这些觉受,就称为受念处。心会思考、打妄想,有时候心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会显著起来,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心的思考、妄念等等,就称为心念处。其他六根门处当下生起的各种目标显著发生的时候,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六根门处显著的目标,就称为法念处。这是在《大念处经》里面的开示。

虽然Yathā pākata vippassanā abhiniveso这句开示说的是最显著的目标,并未直接说明最显著的是身体的动作,实际上,身体的动作就是最显著的目标,这是不言而喻的。在禅坐当中,最显著的身体动作,就是随着呼吸,腹部有膨胀(上)和回落(下)的动作,其他显著的目标有:坐着的动作,身体上接触的部位。行禅的时候,迈出的脚步,提脚、推脚、放脚的动作,日常生活中弯曲伸展四肢的动作,睁眼、闭眼、眨眼睛的动作,等等,这些都是显著的目标现象。

既然说从最显著的色法目标入手观照,那些不显著的,即使是当下存在的,都可以先不用理会,更不要说当下还没有发生的目标,更加不需要理会,不需要去想,直接就去如实观照当下最显著生起和存在的色法就好。这就是经典中Yathā pākata所表达的意思。犹如万绿从中突显的一点红,就是那个最惹人注意的目标,心才能够立即专注其上。

YOGI新人要牢记,要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当下最显著的目标,不要去理会那些不显著的目标,更加不要去想象或思考当下根本不存在的目标。但是,一些来自欧美那边的禅修者,他们非常习惯并擅长于思维想象,以为那些思考想象出来的东西就是智慧,并非常推崇注重思维想象能力,奉若非凡。如果对此很执着,想要让其放弃不良习惯都很难。禅坐中,闭上眼睛就紧紧地抓住想象出来的那些东西,那根本开发不出内观智慧。

因此,世尊佛陀早就在经典中指明了方向:要去如实观照当下最显著的目标,真正存在的、可被觉知到的、以慧眼看到的显著目标。“显著的”这个形容词,YOGI要能够真正地理解。要进一步地理解到,虽然必须是当下生起的目标,但是,不显著的就不需要去理会,没有在当下生起和存在的,就更加无需用心去把它造作出来,内观禅修不是要去观想虚设出来的目标。

世尊佛陀用一个词kāya(身)来表达所有色法的特相,kāya(身)是色法的聚集,世尊佛陀开示说,在一切色法聚集里,永远都有八种色法,它们是:

1、地界:硬的聚集、软的聚集,粗糙的聚集;

2、水界:融化的聚集、流动的聚集、粘稠的聚集、凝结的聚集;

3、火界:热的聚集、冷的聚集;

4、风界:紧绷的聚集、僵硬的聚集、震动的聚集;

5、颜色:看到的颜色,就是颜色的聚集;

6、香(臭):闻到的气味,就是气味的聚集;

7、味:尝到的味道,就是味道的聚集;

8、食素:营养的聚集。

以上八法的聚集,凡是自然界的任何无生命物质的聚集里面都一定具有,有生命的众生也都有,它们是最基本的八不离色法。有情众生色身内各种色法聚集里面,除了这基本的八法之外,还有其他色法的聚集,例如,眼根处有眼净色,耳根处有耳净色,鼻根处有鼻净色,舌根处有舌净色,身根处有身净色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命根色。这些是教理常识,大家应该有所了解。

身体里面色法的聚集有各种各样,任何色法的聚集都称为kāya(身)。

称为kāya(身)的色聚集,是在一刻不停地聚合生起后,又消散灭去的,色法的聚散是无休无止的。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身心内的各种各样的kāya(身)就是在刹那间、刹那间地在聚集生起后又消散灭去,永不停歇地在生灭着。就好比说,一个有情生命在当下一个刹那出生之后,紧接着下一个刹那就死亡了。例如,刚刚觉知到热,下一刻热就灭去了;当下觉知到了冷,冷马上就消失了;紧绷生起后,立即消失了;任何一个微小的kāya(身),与显著的kāya(身)都是性质同样地、不停地在出现后,立即又消失了,这就是kāya(身)生灭的本质实相。世尊佛陀开示说,色法是无常的,换句话说,这是对色法真实本质的揭露。

如果色法生起之后,一直存在着,应该算好事,但是,色法永远是在生起后,就消散的,无休无止地在聚散,一刻不停地在生灭,这种性质的事物是不被归类为好事的,相反地,生灭、生灭、生灭,是糟糕的事,是逼迫的事,世尊佛陀开示说,色法是苦的,换句话说,这是对色法真实本质的揭露。

像这样生起后就灭去的东西,到如今还没有谁能够把它修理好,想让它不灭去,谁来都无能为力。显然,认为身体里面有个命我的信仰,纯粹就是凭空捏造出来的,那个控制命我的大梵我,也同样是凭空捏造出来的。真正的实相是,既没有命我,也没有能够控制、指挥命我的大梵我。当因缘和合的时候,多少个大梵我都无法阻止其发生。或者,只要好事发生,不要苦的发生,那只不过是天方夜谭。对无常之法,命令它永远不变,是荒诞不经的呓语。因缘和合生起之法,是无我的,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无我的意思,就是说,能够让无常法变为常法、能够让苦法变为乐法的“我”是不存在的。世尊佛陀拒绝承认这副色身是“我”的,而是英明果敢地揭露了其无我的本质。

众生的色身是在各种因缘和合条件下不断地转起的,这副色身由许许多多的色法聚合部分构成,粗显的有:头发、体毛、手脚指甲、牙齿、皮肤等等,各个器官按照其顺序和合理位置恰到好处地排列堆砌起来之后,从整体看上去,可能以为是英俊美丽的,如果把这个整体的色身,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割离,比如,

头发都拔掉,放一堆;

体毛都拔掉,放一堆;

手脚指甲都拔掉,放一堆;

牙齿都拔掉,放一堆;

骨头归类,放一堆;

肌肉归类,放一堆;等等。

就这样一堆一堆地再去看看,喜欢哪一堆呢?喜欢就拿走,免费赠送。都会去选哪一堆呢?哪一堆都不会想要。整体去看这幅色身的时候,原本以为挺英俊、挺美丽的,这样分一分、割一割之后,什么英俊美丽的概念都已经消失到无影无踪,这就是不净观(asubha),巴利语asubha的意思是,不美的,不净的,丑陋的。

色身的本质是不净的,色身的本质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事实真相是,每时每刻色身里面的不同部位的各种色法聚集都是在不断地生起和灭去的,分分秒秒地都受到生灭的逼迫,色身里面没有一个命我在常住,更没有一个大梵我在控制命我,色身是顺其自然地根据其因缘和合的条件而不断地在转起的。世尊佛陀教导众生以不净观的方法,把色身分割为一组一组的部分,无情地揭穿了英俊美丽的假象,公正地裸露出其丑陋的本质。为了使众生醒悟,世尊佛陀教导了这种最粗略的如理观想的方法。

世尊佛陀所教导的法,都是以自己的智慧觉悟的真理。世尊佛陀是真实语者,经典里面没有半句是凭天马行空构想出来的虚假理论。众生的色身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色聚集合而成的色法而已,这是千真万确的真实存在之法。

通过如实观照由色聚集合而成的色身,将能够如实知见其本质实相。要如实了知真实存在之法,必须要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观照的方法就是,要如实观照色身内当下生起的最显著的色法,而并非是去观照整体的色身。例如,观照腹部膨胀、回落的时候,觉知到紧绷、僵硬是最明显的特相,有时候,觉知到热是最明显的特相,有时候,觉知到冷是最明显的特相,有时候,觉知到硬是最显著的特相,有时候,觉知到软是最显著的特相,四大元素的特相是色身内最显而易见的目标,要如实观照当下生起的最显著的目标,这是来自经典中的开示:

Yathā pākata vippassanā abhiniveso。

观照腹部的时候,心持续地专注在上下起伏的动作,吸气的时候,风进入腹部,感觉到紧绷、僵硬,呼气的时候,风挤出腹部,感觉到松软,呼气、吸气之间,风没有进出,就停顿片刻,因为这时候风大不足以使腹部膨胀。所以,要如实观照最显著的色法。为了如实知见到色法的特相,覆盖整个色身去观照是不正确的,因为,整体色身是广袤的目标之田,应该要观照的,是这整块目标之田上当下突显出来小小的目标之田。所以,目标之田要分成两类:

1、 整体广袤的目标之田;与

2、 在当下由于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最显著的小小目标之田。

小小目标之田非常多,比如,因为吸气,腹部膨胀(上),因为呼气,腹部回落(下),想要提脚,提脚就发生了,想要推脚,推脚就发生了,想要放脚,放脚就发生了,这些都是在当下生起的显著的目标之田,就好像是水田里面突出的一小块,或者是梯田里面突出的一小块,每一小块都不同。每一小块都由田埂互相隔开。在自己所观照的身心范围之内,每一个当下都能够发现到最显著的目标之田,这样练习如实观照,就是完全符合经典中有关内观禅修规则的开示:

Yathā pākata vippassanā abhiniveso

禅修者要从最显著的目标入手,进行如实观照。

腹部上下起伏动作的发生,是与呼吸相关的,吸气一次,腹部膨胀(上)一次,呼气一次,腹部回落(下)一次,持续不断地、一次接着一次地、反反复复地观照目标,就称为随观,巴利语是anupassanā,anu的意思是反反复复地,passanā的意思是,看,观察。

没有吸气,腹部没有膨胀,没有呼气,腹部没有回落,那就看不到腹部的上下起伏。如果非要说看到了,那就是想像出来的。腹部膨胀结束的时候,腹部回落结束的时候,也是看不到上下起伏。如果非要说看到了,那也是想像出来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要如实观照当下正在热热乎乎地新鲜发生的腹部上下起伏现象,而非是提前或滞后的现象。当下真实地发生和存在的法,是事实真相;当下没有发生、不存在的法,非要说发生了,非要说看到了,那就是假说。

例如,要看到闪电,就要在闪电正在闪的那一刻去看,还没有打闪电之前,看不到,闪电打过了,再去看,也看不到,如果说提前看到,或滞后看到了,那就是心里面幻想出来的,并非直接真实地看到的。在打闪电的那一刻去观察,打闪电之处是明亮的,有形状的,或者是弯曲的,或者是分叉的,或者是圆圆的,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同观察闪电,要趁当下发生的时候去看,才是真实的闪电一样,观照腹部上下起伏,也一样要在腹部正在膨胀和回落的当下去如实观照。这一点需要明白。

在腹部每一次的上下起伏动作发生的当下,要能够做到紧紧密密地跟踪观照,不要有漏失,为此,必须要反反复复地练习,腹部在膨胀起来的当下,立即同步地观照,腹部在回落的当下,立即同步观照,所谓习惯成自然,熟能生巧,细致认真地练习,最后就能够做到紧紧密密地如实观照而没有漏失。初初开始习禅的时候,没有办法看到腹部膨胀和回落,更不要提能够觉知到名法与色法的特相。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观照,渐渐地就能够觉知到腹部确实是有上下起伏的动作,所以说,要精进用功地练习观照,这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习禅过程,不去练习观照,却非要说看到了名法与色法的特相,那就不会是自己的真实所见。所以,一定要自己实实在在地、脚踏实地地练习观照,自己在反反复复地练习观照的YOGI,世尊佛陀称其为anupassī,这个巴利词的意思是,随观者,所谓随观者,即是指: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每一个当下生起的身心现象的人(anupassī)。

这里每一个当下生起的身心现象,包括了:在呼吸时,腹部的上下起伏动作。这是禅坐中应该反反复复地练习观照的主要目标。Kāyānupassī的意思是,身随观者,即:

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每一个当下生起的身念处的目标的人(kāyānupassī)。

比如,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腹部膨胀(上)”这个色身的目标,同步地以名称标记,“上、上”,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腹部回落(下)”这个色身的目标,同步地以名称标记,“下、下”,要紧紧密密地跟住每一个上下起伏的动作,一次又一次地练习观照,同步地标记,“上、上”,“下、下”,这样的观照和标记的练习,对YOGI新人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练习。心能够持续不断地专注于腹部,每一次腹部的上下动作都觉知到,这样的如实观照色身目标的随观者,就是身随观者(kāyānupassī)。

腹部上下起伏如同流动的河水在不断地发生,身随观者(kāyānupassī)的正念观照,如何能够做到如同流动的河水,与之同步发生呢?就是通过反反复复的观照和标记练习,这是正确的方法,正确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如果不去练习如实观照,一周、两周过去了,也看不到腹部的上下起伏,还是不想去观照,就永远都不知道腹部上下起伏里面的本质实相。

需要强调的是,YOGI要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练习观照。行禅的时候,心要能够贴住在脚上,每一次提脚的时候,要练习观照并标记“提脚”,每一次推脚的时候,要练习观照并标记“推脚”,每一次放脚的时候,要练习观照并标记“放脚”,如果没有老老实实地练习观照,可以实实在在地说,什么都不会知道。如果认认真真地练习观照了,反反复复地练习观照了,练习观照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正确观照的习惯就养成了,正确的习惯就是成功的开始。大家试试看,只要肯练习观照,一定会从量变发生质变,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一周内就会有殊胜的体验。有的YOGI到目前为止已经禅修了三周,小参的时候还是什么都说不出来。小参的禅师们,不接受通过思维想象而做的小参报告,不要以为禅师们什么都不懂,在内观禅修中心这里,绝不是培养思想家的地方,而是需要脚踏实地实修。比如,要知道食物的味道,就要把整块的或整片的食物放入口中,咀嚼几次之后,立即就品尝到其滋味。内观禅修研究的是自己的身心现象,真正如实地进行观照,就必然能够如实报告。如果报告不出来,就跟吃饭的时候,心不在焉,心里挂着这个,想着那个一样,根本不知其味。所以,习禅人要细致认真地“咀嚼”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很快就能够品尝到名法与色法的“滋味”。

今天,讲过了随观与随观者,以及身随观与身随观者。愿大家按照开示的方法精进用功地习禅,成为技能娴熟的身随观者。

关于YOGI新人应该如何练习观照腹部上下起伏,改天再继续详细开示。

2015年12月25日

昨天,讲过了在如实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之田的时候,要辅助以名称来作标记,这是世尊佛陀曾经反复教导过的方法。

世尊佛陀在《大念处经》中的一句开示说,

Idha bhikkhave, bhikkh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巴利语中,一个词的意思通常有多重含义,先看bhikkhu这个巴利词,其中一个意思是,出家比丘男众,在佛陀时代,有四众弟子,除了比丘男众,还有比丘尼女众(bhikkhunī),现在是戒女,可以象征比丘尼,还有在家男众—-乌巴萨卡(upāsaka)和在家女众—–乌巴西卡(upāsikā)。世尊佛陀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其中bhikkhu一词往往是指听众里面的四众弟子,为什么呢?因为听经闻法的四众弟子们,因为见到了生命轮回的怖畏,所以,聚集一起来到世尊面前,听经闻法和精进禅修。

如果道德败坏,生命就是堕落的,这一生连个名副其实的人都算不上,就谈不上有善良的人性的心态,更加别指望会拥有人类超凡的智慧。生而为人,重要的是应该首先要能够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应该要有善良的人性的心态,并进一步地开发人类超凡的智慧。然而,事与愿违,目前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在堕落,因为缺乏道德修养,杀人、偷盗、邪淫、妄语、滥用酒类和毒品等等恶行到处在泛滥。任何众生都不会喜欢遭受这些恶行的侵害。对造作这些恶行,人类要有惭愧心,有惭愧心的人,就能够避免堕落,因此,有惭愧心、有道德修养,将会获得身行和语行的清净,并免于受到他人谴责和批评,行为语言等方面都文明有礼,个人的生活将会是平安幸福的。同时,由于自己遵循了道德规范,没有去骚扰他人的生活,相对地也保护了他人生活的安宁幸福,这是一举两得的善举。

人类还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情心,反思到自己不想被杀死,不想财物被偷盗,不想受到各种利益侵害,等等,他人也必然如此, 在伤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未发生之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避免了去造作伤害他人利益的恶行,避免了因为自己造作的恶行而让他人身心受苦。因此,有同情心的人,保护了他人的利益。通过持戒,控制了自己造作恶行,行为友善无害,道德修养文明,使自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这就是持戒带来的利益。此外,还要能够随喜赞叹他人的各方面所获得的功德利益,并希望他人幸福安乐,因此,自己避免了生起妒忌憎恨的心,即使偶然地会因为失控而生起嫉妒心等等,由于平日里有修养,也很容易地就能够消除掉。平日里培育慈悲喜舍的心,使人能够远离抱怨、嗔恨等不善心,远离恼害他人、折磨他人的不善行。以此为基础,就会做到随喜赞叹他人的成就,真心希望他人幸福安乐。这就是基本的具有人性的心态。生而为人就要具有这样基本的人性的心态。

当然,最殊胜的还是应该修习四念处禅修,只有密集地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人类才能够开发增长内观智慧,直至最终获得生命中有保障利益的超凡的智慧。

通过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正念和定力将不断地增强,当上一个刹那的观照能够紧紧地跟上下一个刹那的观照的时候,心就不会被贪欲所污染,无污染的心,是清净心,清净心是高尚的心。获得心清净之后,内观智慧才会开发出来,首先,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各自有分别的特相,之后,内观智慧将逐步地递阶,有智慧的心是具有力量的,心的力量提升了,就足以抵抗烦恼的侵入。因为开发了内观智慧,树立起了正见,原本曾经执取的邪见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随着内观智慧的提升,心越来越纯净清明,直至最后,内观智慧在瞬间成熟,YOGI如实知见到,一直在生灭的名法与色法之流戛然而止,刹那间跃入到寂静止息的状态,YOGI将体验到真正的寂静幸福。

YOGI要全力以赴地精进习禅,以便在有生之年能够体证到寂静之法至少一次。获得了超凡的智慧,对于自己身、语、意的行为更加懂得如理作意,有益正知和适宜正知的智慧更加明晰无碍,具足了有益正知、适宜正知的人,人生旅途就有了稳固的安全保障,他绝不会再越雷池半步,余下的生命将会是阔步于笔直而宽广的人生正道。YOGI认认真真地禅修试试看,将一定能够到达笔直而宽广的人生正道上。再继续沿着人生正道前行,就必将能够到达安全而幸福的终点。

重要的是,要能够际遇到正道,仅仅通过深入经典,是不行的,必须要按照经典教导的方法去躬身实践,必须要寻找到良师益友。如果真的找到了能够指明正道的善知识,就要按照善知识教导的方法,认认真真地去实修,要能够担负起禅修的工作任务,渐渐地,根据正确的方法而持续不断地精进禅修,在真正见法的时候,将会法喜充满,身心不会再懒惰放逸,实际上,无需很久,精进用功的YOGI将很快能够见法,生起法喜法乐。见法之后的YOGI,将可能在转瞬之间,就神奇地觉悟到寂静之法。为了YOGI们能够尽快地觉悟寂静之法,班迪达大长老依照世尊佛陀原原本本的开示,并遵照恩人导师马哈希西亚多济的叮咛嘱托,在此敦促YOGI们要精进用功习禅。

在世间,人们需要做的事情各种各样,其中有容易做的,有难做的。无论是什么事,都要练习着去做,逐渐地就学会了技能。如果不去身体力行地练习,即使是容易做的事,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也会感觉很难。如果愿意学习着去做,即使是很难的事,训练多了,到最后也会熟能生巧,变成轻而易举的事。这是世间的法则。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修习出世间法,道理是类似的。现在大家需要凭借强大的定力来研究自己这副身心,要获得足够强大的定力确实是不易之事,必须要让心获得清净之后,才会生起定力。要能够如实知见到自己身心内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也并非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而是相当困难的事。但是,并不是根本就做不到的难事。大家不应该望洋兴叹,望而却步。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要有自信心。世间的事有成有败,而出世间的事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前提是只要肯按照正确的方法修习,即使暂时没有成功,也是为最终解脱烦恼而累积善业功德。大家都知道一些世间格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修习出世间法,永远是功不唐捐的。

世尊佛陀开示说,虽然出世间智慧不易觉悟,但是只要满怀信心地一以贯之,终将如愿以偿。菩萨本人是经过了凡人难以想象的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才寻找到解脱轮回之苦的方法的。世尊佛陀将自己亲身觉悟的解脱之法,和盘托出,毫无分别地传授给众生。佛法是来自世尊佛陀本人的亲身实践的真理,而非是世尊佛陀异想天开构思出来的理论体系。现在,大家正在练习世尊佛陀在《大念处经》中开示的内观禅修的方法。在《大念处经》中有句开示是: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意思是,禅修人要安住于反反复复地随观当下身体内生起的最显著的色身。

习惯成自然,开始的时候要养成反反复复地练习随观色身的习惯,循序渐进地,心就将能够自然而然地安住于目标。最后,正念观照的心将始终地安住于当下生起的目标,定力如同流淌不息的河水般无间断地生起。

YOGI就从腹部上下起伏这个主要目标开始着手练习观照,渐渐地,正念观照的心将能够如同河流般持续不断地生起,安住于当下生起的任何最显著的目标。

如果没有坚持,好习惯是养不成的,随观目标的习惯养成了,这个过程中会生起哪些善法呢?世尊佛陀在《大念处经》中,已经把最关键的实质宣讲出来: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意思是:以炽热的精进力、以正知、正念而随观。

ātāpī的意思是炽热的精进力,非冷漠的、非漠不关心的状态,非松松散散的状态,非反应迟钝的状态,而是警觉活跃、积极热情的状态。只有能够激发炽热的精进力,才能够做到持续不断地随观目标。每一个当下,要把心专注于腹部的上下起伏动作上,想要把心推到目标之上,就要付出十足的精进力,松松垮垮的、无动于衷的态度是习禅人要杜绝的,一定要积极热情地把心推到目标之上,这样的好习惯养成之后,就被称为随观者。如实地、紧紧密密地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持续不断地付出精进力,精进力就累积了力量,这就是随观的利益。能够持续不断地随观当下生起的目标的人,被称为随观者(anupassī)。

随观当下生起的目标,要激发炽热的精进力。精进力最初是微弱的,甚至是没有的,需要培育炽热的、稳固的精进力。精进力不够强,正念是贴不住目标的,正念贴不到目标上,就无法进行随观。所以,要激发出炽热的精进力,要能够使心贴住目标。这非常重要。一秒钟激发一次精进力,一分钟将激发60次精进力。要做到随观腹部每一次的上下起伏的动作,正念必须要持续地贴到目标之上,无论是腹部膨胀的时候,还是腹部回落的时候,精进力要能够把正念的心推到腹部,心要牢牢地贴上去,精进力不足够是做不到的,因此,需要持续不断地付出十足的精进力。如此地激发炽热的精进力,有什么利益好处呢?利益好处就是,心不会放逸散漫,心不会懒惰迟钝,激发的精进力有大程度,就能够在同等程度上预防懒惰放逸的心生起。激发一个刹那的精进力,就击退了懒惰一个刹那,激发十个刹那的精进力,就击退了懒惰十个刹那。没有激发精进力,心是怠惰的,软弱无力,自然地偏向散漫放逸。如果有人说,人舒舒服服地就能够获得心清净,那是天方夜谭,那是非世尊佛陀的教导。世尊佛陀教导说,只有激发炽热的精进力,才能够阻止心的懒惰散漫。即使两秒钟激发一次精进力,一分钟内将能够激发30次精进力。有了精进力先入为主,懒惰就消失到不见踪影。

反反复复地激发精进,精进力就积蓄了势不可挡的力量,懒惰根本无法钻进心里,这种精进力是令人赞叹的,YOGI自己也会因此而自豪:我的精进力实在太强了!精进力如铜墙铁壁般,懒惰根本进不来!以懒惰为首的烦恼,有多远跑多远!

这时候,YOGI自己就明白了,精进力有多重要,自己会不停地赞叹自己有超强的精进力。不断地激发精进力,精进力就培育起来,精进力所带来的功德利益将明显地表现出来。具有了持续稳定的精进力,YOGI无论是观照腹部上下起伏,还是观照当下生起的其他的显著的目标,每一个刹那精进力是否有在,自己都能够清清楚楚地觉知到,如果能够持续不断地激发精进力,就将会培育出强大的精进力。由于心远离了以懒惰为首的烦恼,心的状态越来越清明,心越来越清净,当自己觉知到清净的心、清明的心的状态时,都会自赞自夸,自己是多么的心清净,心清净的感觉有多好。YOGI要争取在短时间内培育起令自己刮目相看的超强的精进力。

炽热的精进力就是能够把正念观照的心直接迅速地推到当下生起的目标之上的心力。所以,如果精进力过猛,心会从目标上滑落掉,如果精进力太弱,心还没有推到目标上就跑了,心力不够,就推不上去,也贴不上去。既不可以过猛,又不可以太弱,那怎么办呢?就要用禅定(jhāna)来调节。所谓禅定,就是心专注地贴在目标上。经典里面描述,到达禅那的人,是一心专注地贴在目标上观察的。巴利语upanijjhāna,意思是,一心专注地贴在目标上观察。它由三个词节构成,upa+ni+jhāna。upa的意思是,贴住;ni的意思是,持续不断地,专注地;jhāna的意思是,观察,观看。

腹部上下起伏在发生的时候,要练习专心致志地观照“上、上”、“下、下”,一方面要激发精进力,一方面要瞄准目标。瞄准目标,是寻禅支的作用,所以,观照腹部上下的原则就是:

腹部在上,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腹部在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激发精进力,心就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警觉,自然地杜绝了懒惰放逸。当心瞄准目标的时候,寻禅支使心活跃灵动,宛如饱满的花朵,花瓣由外而内地正在开放,心保持着清新明快的状态。因此,心远离了昏沉睡眠。昏沉睡眠盖是YOGI新人最近最糟糕的敌人,昏沉睡眠盖障碍着YOGI禅修进步,心被昏沉睡眠盖障住,就不得见法。所以,在习禅初期,战胜昏沉睡眠盖是重要的工作。昏沉睡眠的敌对法,就是寻禅支。能够协助寻禅支战胜昏沉睡眠盖的法,是炽热的精进力。习禅过程中,关键是要时时刻刻地激发炽热的精进力,心始终地瞄准目标,那么,任何懒惰散漫、退缩不前、昏沉睡眠都将无能为力,当精进力和寻已经捷足先登,这些敌对法将不再有立足之处。

内观禅修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任何玄妙和秘密之处,每一个当下目标生起的时候,激发精进力,同时,准确地瞄准目标,如实观照,最终将能够如实了知。禅坐中,观照腹部上下起伏的动作,始终如一的原则就是:

腹部在上,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腹部在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行禅的时候,想要如实观照提脚、推脚、放脚的动作,观照的原则是:

脚在提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脚在推动,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脚在放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在行禅道尽头站下来的时候,观照站着的姿势,观照并标记“站着、站着”,转身的时候,观照转身的动作,观照并标记“转身、转身”。观照的原则还是一样的:

身体站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身体转动,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其他日常活动中,每一个当下所做的身体动作,都是以同样的观照原则练习观照,这些动作包括:

弯曲伸展四肢,向前弯腰,侧弯身体,睁眼、闭眼、眨眼睛,等等,无论当下的目标是什么,观照的原则都是:

目标生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YOGI要牢记这个原则。时时刻刻地激发精进力,持续不断地瞄准目标,心紧紧密密地贴住目标,一心专注在目标之上,就远离了以懒惰为首的所有烦恼,心持续地活跃清明,昏沉睡眠盖就如飞絮般地消失了。只要精进力与瞄准能够恰到好处地平衡,心也不会因为过度的精进而从目标上脱落,滑向他方。

由于激发了炽热的精进力,正念能够始终贴住目标,定力将会在短时间内培育起来,刹那定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就能够如实知见到法的本质实相。

能够做到时时刻刻地激发精进力、持续不断地瞄准以腹部上下起伏为主的目标,正念就会自然而然地贴住目标,此外不需要其他特殊方法,这个方法就会提升正念,使正念越来越稳固地建立在目标之上。稳固的正念建立起来的时候,就能够保护心清净,防御那些污染心的贪、嗔、痴等烦恼侵入心里。世尊佛陀开示说,稳固的正念保护了清净心。为什么呢?因为,正念的本性就是守护(rakkha)、屏蔽(āvaraṇa)、保护(gutti),清净心在正念的保护之下,贪、嗔、痴等烦恼便没有丝毫机会溜进心里。

正念时时刻刻地贴住了目标,心就安住在目标之上,远离了掉举散乱,心持续不断地专注在目标上,定力就培育起来,心不再东飘西荡,远离了欲乐思维等等邪思维。心具足了正精进、正念、正定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反反复复地观照目标,具足了定力的心如同持续不断地在流淌的河流,持续而无间断地与当下生起的目标同步发生。

当心稳固地安住于目标之上,定力如同河流般持续不断地生起的时候,可想而知,这时候心不再会去想要看美丽的,想要听悦耳的,想要闻香的,想要尝好的,想要触好的,等等,这些贪爱和欲望已经不见踪影,同时,不满意、愤怒、嗔恨等等也都全部消散而去。远离了那些不论是粗重的、中级的、还是微细的贪、嗔、痴烦恼污染的心,当下就是清净的心。获得了心清净之后,内观智慧将能够开发增长。

YOGI要从早上一醒来,就要立即提起正念,把心专注在身心当下显著发生的目标上,时时刻刻地激发精进力,不断地瞄准目标,就是在开发培育正精进、正念、正定等等清净的善心,这被称为bhāvanā(发音:巴瓦哪),意思是,开发、培育和增长清净的善心,可以简言之—-禅修。为了开发、培育和增长清净的善心,YOGI要精进无辍地习禅,当清净的善心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内观智慧自然而然地会开发增长。清净心不足够,或者说,定力不足够,就不能开发内观智慧,就更加不要说内观智慧进一步提升直至成熟。就好像透镜度数不够,就看不清楚,刀子是钝的,就不能切菜一样。以世间的说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湖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YOGI遵循内观禅修观照的原则,满怀信心地精进习禅,就从当下开始,一步、一步地,刹那、刹那地累积清净心,最终必将获得足够强的清净心和足够强的定力。

再次强调,YOGI必须牢记内观禅修观照的原则,即:目标生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这就是YOGI唯一需要做的工作,要怀着十足的信心,激发出炽热的精进力,提起正念,无论当下生起的显著目标是什么,要一心专注在目标之上。按照禅修时间表,该坐禅的时候去坐禅,该行禅的时候要去行禅,日常活动的一举一动都要小心翼翼地观照,如果做到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习禅,不需要几天,心就能够远离烦恼污秽,清净心就会像是排好了队一样,顺序地一个接着一个生起,如同正在流动的河水。这时候,将能够如实知见到身心现象的本质实相,内观智慧将会不断地开发、逐阶地递升、持续地增长。在禅修营剩下的时间里,每时每刻都是宝贵的,要珍惜自己目前获得的珍贵的机缘,让自己每分每秒都获得法的利益,为此,愿大家能够全身心地精进禅修!

2015年12月27日

今天,以教行相结合,继续前天没有讲完的开示。持续不断地、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当下显著生起的目标,包括腹部上下起伏,以及提脚、推脚、放脚等等基本的身体动作,并以相符的名称作标记,就称为随观(anupassanā)。能够做到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目标、反反复复地如实了知目标,需要足够的心力。足够强的心力是指什么呢?在《大念处经》里面,世尊佛陀开示说: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意思是:以炽热的精进力、以正知、正念而随观。

激发炽热的精进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既然说是炽热的精进力,那少少的、微不足道的精进力是行不通的,而是要勇猛精进,必须要付出十足的精进力才足以做到随观。要做到反反复复地随观色身,一方面必须付出炽热的精进力,一方面还必须要瞄准目标,寻禅支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现在再复习一次观照的原则:

腹部在上,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腹部在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脚在提起,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脚在推动,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脚在放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身体站立,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身体转动,时刻精进,精确瞄准,持续观照。

不要忘记在观照目标的同时,作相关的标记。在行禅道到尽头站下来的时候,不要立即转身,先要观照站着的姿势,并标记“站着、站着”;转身的时候,要观照转身的动作,并标记“转身、转身”。身心当下无论发生任何粗显或微细的动作,都不要忘记观照,并作标记,包括睁眼、闭眼、眨眼睛等等的细小动作。目标在当下“呼啦”一下子发生了,心就要迅速地同步到达目标,并牢牢地贴住在目标上,密切地观照。仅此而已,无需多做其他繁文缛节。只要多多地练习观照目标,心渐渐地就清净了。马哈希西亚多济曾经开示说过:

“远离过失,心清净,才是真的好。”

激发精进力,瞄准目标,正念就能够贴紧目标,一心专注于目标,定力很快就培养起来。每一个当下,心都专注于目标之上,YOGI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随着定力的提升,心越来越清净。虽然生起一次清净心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清净心一个接着一个、再接着一个,持续不断地生起的时候,心力就不可思议地强大起来。大家如果认认真真地习禅,个中微妙的滋味自己会体味到。当清净心持续不断地生起的时候,YOGI对自己的习禅工作成绩会感到非常满意。YOGI将被不可思议的法力所激励和牵引,更加努力地习禅,禅师这时候已经无需再想方设法地敦促他“精进、精进”。一个懂得精进用功的YOGI很快就会获得心清净。

随观目标的过程中,除了激发炽热的精进力之外,还要具足正知、正念。在随观色身目标的当下,将如实知见到色法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包括形状、形态、特相。最初开始观照腹部上下起伏,会看到腹部的形状,以及腹部上下起伏时的形态,偶尔会觉知到紧绷、僵硬、松软等特相。无论是腹部的形状,还是上下起伏时不同的形态,这些都是属于概念法,YOGI新人最初习禅的时候是脱离不开这些概念的,必然会看到腹部的形状和形态,经过反反复复的观照练习,色法的特相很快就初露端倪,虽然一开始并非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但是,已经能够明确地了知到名法与色法的不同。腹部上的时候,紧绷、僵硬的特相是色法,了知的心是名法;腹部下的时候,回落下来的动作是色法,了知的心是名法。名法是一类法,色法是一类法,互不相同。虽然,名法与色法在当下是成对地发生的,但是,彼此互不混淆。这就是如实知见到了名法与色法的分别。同时,还了知到,每一个如实观照目标的当下,除了名法与色法在成对地发生之外,其中没有其他多余的人、或众生、或男人、或女人。刨除了名法与色法之外,别无他。所谓的命我、灵魂,在名法与色法里面根本找不到。这就是如实知见到了目标的本质实相。因此,原本曾经执着的我见,自然地脱落了。一个相关的偈子这样写道:“名色分别离我见。”

如果没有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就不会生起名色分别智,即使通过如理作意,理解了通过听经闻法所学的教理,但是,没有亲自地体悟到名法与色法是互相有区别的本质实相,依旧会执着我,执着命我,这是根深蒂固的执着。通过实实在在地如实观照自己的身心现象之后,如实知见到互为有区别的名法与色法,此外别无他法,自然而然地,我见就没有了立足之处,原本以为有的“我”根本不存在,原来执着的“我”,是自己造作出来的假象,原来一直都在认假为真。在如实观照目标的当下,立即消除了我见,迅速地就兑现了内观禅修的利益。

YOGI要牢记这个偈子:名色分别离我见。

通过如实观照,如实知见到的名法与色法的实相,这与通过听经闻法或者深入经典或者逻辑推理而了知的,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通过自己亲身实证,才是真实的了知,才是全面的了知。如实观照腹部膨胀,就全面地了知了腹部膨胀的动作,如实观照腹部回落,就全面地了知了腹部回落的动作。这就是巴利语sampajāno的意思,Sampajāno是形容词,意思是了知的,正知的。在《大念处经》中,是用来形容随观者的,世尊佛陀要表达的意思是:

如实知见名法与色法本质实相的人,被称为随观者。

如实知见,是指生起了内观智慧。sampajañña是与sampajāno意义相同的名词,意思是,正知,它由sam+pa+jañña三个字节构成。jañña的意思是,了知、知道,就是指内观智慧。sampajañña的意思是,真实地了知、正确地知道,如实地全面地了知。如实观照腹部上,就会如实地全面地了知到紧绷等等特相,所谓正知,就是全面地了知,不是部分地了知、不是一知半解的了知,而是完完全全地了知,明明白白地彻底知道。如实观照腹部下,就会如实地全面地了知到松弛、松软的特相,这是正知。无论任何其他目标,只要在当下如实观照,就能够如实知见到或者是目标的形状,或者是目标的形态,或者是目标的特相,虽然在习禅初期尚未脱离标记目标的阶段,还是需要标记目标,但是,已经能够如实了知到目标的某些特相,这就是真实的了知、是全面的了知、是亲自的了知,这样的了知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它并非来自书本,并非来自思维,而是直截了当地亲身实证、不偏不倚的了知。

说这样的了知是不偏不倚的了知,意思是,如实观照腹部上的时候,就如实了知到腹部在上,而非腹部在下,如实观照腹部下的时候,就如实了知到腹部在下,而非腹部在上,每一次腹部上下起伏都是如实了知,而非颠倒地了知。观照腹部上下起伏,了知的心是名法,这是一类法,腹部上下是色法,这是另一类法,这样的了知是分别地了知,pa这个字节的意思就是,有分别的,不混淆的,清清楚楚的。pajañña的意思就是,有分别的、清清楚楚的了知。

pajañña的意思还包括,殊胜的了知。在没有实际禅修之前,可能曾经通过深入经典、听经闻法,知道名法与色法等等这些名相,也许各种已经耳熟能详,或倒背如流,或曾经推理思维过,如理作意过。这些,都不是亲身实证的智慧,这些都是二手知识,只有切切实实地躬身实践,才会实实在在地了知。假设面前摆出一盘糖果,如果没有吃过,只是听说或者看过资料,了解到糖果的滋味是甜的,这都是道听途说的肤浅的认识,只有把糖果放入口中,与舌头相碰触之后,才能够如实地了知到它到底多么甜,这就是殊胜的了知。巴利语pajañña的意思就是,清清楚楚的、殊胜的了知,这种了知超越了逻辑推理和书本知识,完全是两类不同的智慧。一种是纸上谈兵的知识,一种是通过亲自实践而体悟的修所成慧。

如实观照腹部上下起伏,就能够如实了知到紧绷、僵硬、松软等等的特相,同时,还了知到,腹部上下是色法,了知的心是名法,这是自己亲自体证的智慧。这种智慧区别于仅仅通过阅读经典,或听经闻法而获得的教理知识。还可能通过听经闻法,了知到名法与色法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共相。经典中开示说,名法与色法生起后,没有片刻停留,立即就会消失,这就是无常。这些仅仅限于闻所成慧而已。当如实观照到腹部的上下起伏之后,亲自见到了,腹部膨胀之后,就消失了,腹部回落之后,就消失了,这才是如实知见到了无常,才是修所成慧。经典里面有开示说:

yadaniccaṃ taṃ dukkhaṃ。

意思是,无常的即是苦的。出现后就消失、生起后就灭去、出生后即死亡的事物,不能列为是好的,而是列为不好的,是苦的,是糟糕的。当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是无常的本质实相的时候,也等同于地如实知见到其苦的本质实相。无常的事物之中,是没有我的,没有命我、没有灵魂、没有人、没有众生,身心是无我的,仅仅是名法与色法而已,经典里面接着开示说:

yaṃ dukkhaṃ tadanattā

因无常而至苦之法,是无我无主宰的。

腹部上下起伏的现象,是名法与色法因缘和合的现象,是无常的,是苦的,是无我的。无常、苦、无我,就好像是一个人有三个名字,如果喊出一个名字,就等于同时喊出了其他两个。所以,当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现象是无常的本质实相的时候,就等于同时地如实知见到了其苦的本质实相、无我的本质实相。这即是一箭三雕。这样的了知就是巴利语sampajañña(正知)所表达的意思:

如实地了知,全面地了知,亲自地了知、殊胜的了知、清清楚楚的了知。

在《大念处经》中,世尊佛陀开示随观的时候,并没有使用普通的有“智慧”含义的词汇,例如:ñāṇa、paññā,而是特别地使用了sampajañña(正知),这个词表达的意蕴,显示出世尊佛陀所教导的佛法是卓越于任何其他宗教的:

只有世尊佛陀教导的佛法,才是来自于亲身实践的、正确无误的真理,因此,世尊佛陀的教导是教行合一、一致不二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

如果知道一个人有三个名字,无论在哪里见到了他的其中一个名字,都知道是这个人,见其一,等于见其三。同样地,有“无常、苦、无我”这三个名字的名法与色法,如果其中某个名字被了知道了,其他两个也同时地了知到了,知其一,等于知其三。作为YOGI,应该要知道名法与色法都拥有的三个大名,即:

大名为“无常”的名法与色法(anicca veditabbaṃ);

大名为“苦”的名法与色法(dukkha veditabbaṃ);

大名为“无我”的名法与色法(anatta veditabbaṃ)。

现在YOGI精进地随观自身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现象,已经如实知见到其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实相,自己亲自体证了世尊佛陀的教导是教行合一的真理。即使预先并不知道名法与色法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这些教理常识,在自己亲自体证到了之后,回头再去深入经典,就会深刻理解到:世尊教导的佛法是确确实实言之有物的真理。只有自己亲自验证过了,才能体会到佛法并非是神乎其神地自欺欺人或一派胡说八道。如果没有经过禅修实践,或者有来禅修,但是并没有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那就很难真正理解其无常、苦、无我的真实含义。

现在大家明白了正知(sampajañña),并切实地生起了相当的内观智慧,已经分别出名法与色法是彼此互相不同的两类法,就自然地消除了我见。然而,如果没有修习内观禅修,或者没有精进地习禅,依然没有如实地分别出名法与色法彼此的不同,那就是还没有看到无我,我见依然存在,还是会执着我。虽然生起名色分别智之后,消除了我见,但是,并没有根除我见。只有当内观智慧不断地提升,直至成熟的时候,将见证到如河水般一直在流动的名法与色法的生灭现象,在刹那间发生寂止,YOGI第一次体证涅槃的当下,我见就在这一刻彻底地连根拔除了。这在巴利语称为samucchedappahāna,意思是,彻底地根除烦恼。YOGI要向着这个目标冲刺。

世尊佛陀开示的经典里面,系统地教导了一系列的清净法(visuddhi)。巴利语visuddhi的意思是,卓越的清净。一共有七个阶段的清净法。首先,第一个阶段是戒清净。想要获得戒清净,在家人要持守清净的五戒,出家众要持清净的出家戒。持戒清净圆满之后,应该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按照基本的观照目标的原则,从腹部上下起伏这个主要目标开始练习观照,激发精进力,精确瞄准,提起正念,一心专注在目标上,定力培育起来之后,心就不会再掉举散乱,当清净心一个接着一个持续不断地生起的时候,就聚集了不可思议的力量,清净心持续不断地生起一分钟、两分钟,这段时间里心远离了五盖,清净心前后一致地、如排好的队伍一样,连续不断地生起的时候,就是获得了心清净。这是第二个阶段,心清净。用YOGI的专业语言来说,就是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正念的心分分秒秒地专注于目标之上,觉知目标毫无漏失。这时候的心是具足了精进力、念力和定力的。

当定力进一步增强、心越来越清净的时候,如实观照每一个当下色身内生起的目标的时候,便可以了知到:目标是一类法,是色法;观照的心是一类法,是名法,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本来就是彼此互不相同的现象。也就能觉悟到原来自己一直执持着错误的观念。正见生起的时候,邪见就消除了。YOGI获得第三阶段的清净法,见清净。YOGI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里面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男人,没有女人,没有命我,没有灵魂,身心内仅仅就是色法与名法而已。最初的内观智慧便被开发出来了。内观智慧有别于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通过思考想象思维推理,以及通过听经闻法阅读经典,都无法获得内观智慧。

想要最终获得心清净的人,想要开发增长内观智慧的人,首先对世尊佛陀教导的佛法要生起信心,还要生起要获得实践佛法的利益的欲望,接下来,按照经典开示的正确的方法,精进无辍地禅修,直至最终成就。这一点大家要明白。只有自己亲身实践内观禅修,才能够如实知见到自己身心现象的本质实相。

在生起了名色分别智的时候,观照的心是清净的,在如实观照并如实知见目标的本质实相的每一个当下,同时生起的善法主要有五个道支,包括:

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正思维。

把它们分为两组:定蕴一组,和慧蕴一组。

经典里面命名这五个道支为五支道(pañcaṅgika magga),它们是在圣道尚未开启之前的前行道(pubbabhāga magga)。

在如实观照腹部上下起伏等等目标的时候,必须要反反复复地、无数次地激发精进力。精进力有多强,正念就有多强,强大的正念紧紧地贴住目标,定力就稳定地培育起来,一个观照接着一个观照,即为一次又一次地累积定蕴,定蕴就如堡垒般建立起来。

为了使心能够直接到达目标,要精确地瞄准目标,这就是正思维。在习禅初期,YOGI新人往往是瞄不准目标的,经过反反复复地练习瞄准,就越瞄越准,到最后,就如熟练的飞镖手能百发百中一样,心每一次瞄准,都是百瞄百中。瞄得够准,目标才看得够清楚,刚才讲过的正知(sampajañña)才会生起。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目标,就将反反复复地生起正思维、正见,这是慧蕴一组。

五支道(pañcaṅgika magga)需要圆满地修习,如果五支道修习不圆满,内观智慧不会开发增长,如果五支道修习圆满了,内观智慧将会自然而然地迅速提升。YOGI习禅过程中,要恭恭敬敬地、绵绵密密地、前后连贯地观照目标,除了睡眠时间以外,其余时间都要一刻不停地处于精进习禅的状态,这样的YOGI将会在眨眼之间圆满成就定蕴;当定蕴成就的时候,同时也圆满成就了慧蕴,五支道(pañcaṅgika magga)亦将不前不后同时圆满成就。如果YOGI习禅过程中消极怠慢、心不在焉、马马虎虎,那就只有在浪费时间,到最后,除了后悔,什么都不会成就。

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的东西或生物,需要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来看清楚。显微镜或放大镜的焦距需要认认真真小心翼翼地打磨到足够精确的度数,才能够派上用途,焦距打磨不好,还是看不见。有10倍放大镜,20倍放大镜,100的显微镜等等,只要焦距精确地打磨好了,看清楚目标是丝毫没有困难的,度数越大,看得越清楚。

同样地,依赖一般普通的定力看不清楚的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通过内观禅修,不断地习禅观照,不断地激发精进力、提起正念、一心专注于目标,定力就会越来越强;当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一组定蕴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正知(sampajañña)自然地将会生起。刚才讲过了,正知就是:

“亲自地、如实地、殊胜地、清楚地、全面地了知目标的本质实相。”

为什么会生起正知呢?因为心的定力足够强大。

如果想要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就要依赖足够强大的定力。为此,YOGI必须持续不断地提起正念,相关的一个偈子是:

“目标生起,当下观照,提起正念,时刻警觉。”

这是提醒大家,要按照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时时刻刻地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心的力量,当心力增强之后,就有了真正的自控力,就能够杜绝造作不善行,并主动积极地修习善业。

愿大家为了提升心的力量而精进禅修,以使自己逐步地成为:

有道德修养的名副其实的人;

具有人性的良好心态的贤善人;以及

具有人类超凡智慧的人。

2015年12月28日

过去几天,讲过了在四念处广泛的目标之田中,身念处是最显著的目标之田,遵照世尊佛陀的教导,YOGI们应该首先练习随观身念处的目标。身念处的目标是色法,色法分两种:四大元素色法与四大元素所造色法。四大元素包括: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四大元素是比四大元素所造色更显著的色法。在四大元素中,风界是最显著的,风界的特相包括:紧绷、僵硬、震动、移动等等。所以,YOGI新人就要从观照风界开始下手练习。巴利经典中曾经反复教导说:

yathā pākata vipassanā abhiniveso

意思是,禅修人要从最显著的目标开始入手修习内观禅修。

古往今来,内观禅修者都是遵照这个原则修习四念处的。坐禅的时候,心专注于腹部。随着呼吸,腹部有上下起伏的动作,随观的心要能够自始至终地跟上腹部的上下起伏的动作,并作相关标记,“上、上”、“下、下”,随观就是反反复复地跟随当下的目标观照。《大念处经》里面有指出,能够做到反反复复地随观,要具足最关键的实质因素,包括:炽热的精进力、正知、正念(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激发炽热的精进力是因素之一,观照每一个当下最新生起的腹部上下起伏,都要激发炽热的精进力,把心推到目标之上。缺乏心力、漫不经心是做不到随观的,必须要严阵以待地时刻保持警觉,正念要机敏迅速。只有激发炽热的精进力,YOGI才能够反反复复地随观目标。渐渐地,正念就能够紧紧贴住目标,一心专注在目标上,如此,定力将会被培育起来。反反复复地激发精进力,心不断地瞄准目标(寻禅支的作用),正念将稳固地建立在目标上,定力会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强。通过一次又一次地练习,反反复复地随观当下腹部的上下起伏,这些善心的力量就培育起来,心就越来越清净。这个阶段能够生起诸多善法并获得心清净,当初是以戒清净为基础的。当心清净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如实知见到:每一个当下生起只有名法与色法,它们彼此是互相有区别的两种法。通过如实观照真实存在的名法与色法,如实知见到了名法与色法彼此互为有区别的本质实相,获得了见清净。此时,内观正道才刚刚开启。名色分别智还不属于真正的内观智慧,但是,它是即将要开发的内观智慧的最初始开端,是即将要开启内观智慧的曙光乍现。

为什么会生起如实知见的智慧呢?或者说,为什么获得了戒清净呢?因为,YOGI实实在在地履行了自己的工作任务。一方面能够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如实观照每一个腹部上下起伏的动作(sakkaccakiriyā);另一方面能够持续不断地随观(sātaccakiriyā)。好比要摩擦取火的人,需要不停地摩擦两块生火木头,火没有擦出来就不要停,如果老是要停一下、停一下,就生不起火。修习内观禅修也是如此,已经走上了内观正道,想要开发内观智慧,就要不停地随观,每天除了睡眠时间以外,必须要时时刻刻地保持正念,全天候无休无止,随观每一个当下生起的目标,不要给自己松懈的时间,当你要懈怠的时候,烦恼敌就乘隙而入,烦恼敌从来不会懈怠,烦恼敌就候在那儿,等着你快点松懈。既然当初自己选择做了YOGI,就要勇猛精进,勇往直前,作为令人恭敬的模范YOGI,除了晚上睡觉时间可以休息,其他时间里都要履行自己唯一的工作职责,那就是:

持续不断地随观每一个当下生起的显著的目标。

YOGI能够履行工作任务,依赖于足够的信心,如果三心二意、举棋不定地习禅,怀疑这个方法到底正确与否?怀疑四念处内观禅修是不是与自己相应?其他的方法是不是更好呢?这样胡思乱想,就是在浪费时间。千里迢迢地跑来一趟,时间荒废在打妄想上面,根本不值得。根据世尊佛陀的教导,同时遵照马哈希西亚多济的嘱托,班迪达大长老以慈悲为怀,诚意地为大家奉送上弥足珍贵的法礼,如果自己在接受这样宝贵的礼物时,心不在焉,摇摆不定,甚至把它丢弃一边,那就如同暴殄天物一样可惜了。班迪达大长老希望大家都不要成为暴殄法礼的YOGI。

以前没有接触过内观禅修,对四念处内观禅修陌生的人,刚刚开始修习,对身心内的名法与色法及其特相不清楚,对名法与色法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的本质实相更是一无所知。从小到大都执着这副身心,并相信这副身心一直存在着,以为这副身心是给自己带来诸多欲乐之源泉,自己能够看到佳人美景,能够听到靡靡之音,能够嗅到芬芳之香,能够尝到饕餮美味,能够触到柔软细滑等等,沉溺于无穷无边欲乐之海,并美其名曰,人生多美好,我欲故我乐。所以,要消除我执是非常困难的,还有更加顽固的我执,就是认为身心内有个命我,有个灵魂,在命我之上,还有个大梵我在掌控一切,控制一切众生。执着我的人们,认为自己英俊漂亮可爱,不仅今生从小到大都一直执着着我,过去生轮回中一样如此,生生世世不能撒手,被我执所淹没的众生,根本看不清身心的本质实相。只有如实知见到身心的本质实相,众生才能够见到究竟真理的曙光。

现在,YOGI们为了能够如实知见到身心的本质实相,精进地习禅。随观色法,就能够如实知见到身心内真实存在的色法的本质实相;随观名法,就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的本质实相。普普通通的精进力,是不足以如实知见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的,必须要付出勇猛的精进力。所以,YOGI不应该娇贵自己的身体,而是要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和决心,如此才能够激发出炽热的精进力。不要害怕身体痛,不要担心睡眠时间少会生病,不要担心精进用功会死。而事实上,历来就没有听说有人因为精进禅修而一命呜呼的。相反地,一些人因为身体素质不好,经过参加四念处内观禅修之后,身体状况有了良好的改善,一些人的顽固不治之症甚至会彻底消失,不治而愈。这种案例发生过太多,不计其数,也不足为奇。甚至有的病人被医生判为绝症,来到禅修中心精进禅修之后,并没有兑现医生所说的命不久矣的判决,而是依然健康地存活下来。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所以,大家应该有十足的信心,如果半信半疑,正道是走不下去的。对世尊佛陀的教导生起信心,就会按照正确的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恭恭敬敬地、细致认真地、持续不断地随观目标,因此具足信心是极其重要的。为了提升和加强念力、定力、慧力,必须精进无辍地练习随观,除此以外,不再需要其他节外生枝的方法。今天在开示主题之前,特别郑重其事地敦促大家,一定要按照指导的方法,精进禅修。

过去轮回的生命暂且不说,就说今生,到目前为止,没有接触禅修之前,大家在世间所忙碌追求的一切,都不外乎是为了满足欲乐的幸福,大部分时间几乎都花费在为了追求欲欲。于无明中,无自知之明,人们盲目地自以为是,如刚才说过的:

人们认为生命是常在的,以为自己会长生不老;

人们追求欲乐,以为这就是顶级的幸福;

人们执着自我,以为自己掌控着一切;

人们觉得色身是洁净的,以为自己美若仙子。

从人们的生命状态中,显而易见地表现出这些执着,顽固不化地执着常、乐、我、净。要放下这些执着,平平常常的努力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激发炽热的精进力,必须要勇猛的精进力。最初开始用功习禅,还没有看到什么利益,不仅如此,还会遇到诸多障碍,有的人就会打退堂鼓,觉得内观禅修也就那样,自找苦吃而已。如果这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地做了逃兵,那损失就是不可估量的。世间的有个说法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修习出世间法,道理是一样的,需要吃苦忍耐。世尊佛陀开示说,禅修人应该要具足忍耐和毅力。世尊佛陀自己本人就是最好的榜样。

人们生生世世地沉溺于常、乐、我、净,一生又一生地迷恋着浮华不实的幸福,习以为常。想想看,如果一秒钟心里执着着这些常、乐、我、净一次,一个小时就执着了3600次,3600次可不是小数字,一天有多少小时呢?一个月呢?一年呢?无以计数的时间里,人们就一直地执着着这些。要想扭转乾坤,放下这种顽固不化的执着,要想让人们觉悟到反面:无常、苦、无我、丑陋,比登天还难。虽然是困难的,但是,不是不可行的。只要人们意识到,还有正确的道路,还有真理,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真心努力地禅修,那么,人们要觉悟真理也容易做到的。

人们眼睛如果近视,需要借助眼镜矫正视力,矫正后,就能够看清楚。视力好的人,要想看到更加细小的,需要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放大10倍20倍等等。镜片的焦距足够精确,目标就看得清楚。同样道理,有了强大的心力,才能够如实知见到生命的本质实相。现在大家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心增加力量而精进地禅修。只有定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才能够循序渐进地看清楚那微妙的互为因缘而发生的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最终,将能够体证到真正是有保障的寂静幸福。YOGI心中要懂得这些究竟的利益。

世间很多人近视眼,或散光眼,或老花眼,眼睛有问题就看不清,需要通过带眼镜,或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来看清楚。只有借助了这些工具,人们才会看得清清楚楚。同样地,身心内真实发生和存在的名法与色法是微妙而难以察觉的,以人们平凡的心力是无法看清楚的。为了要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的本质实相,就需要增强心的力量,心的力量必须要增强到一定程度,足够强大直至生起内观智慧。目前,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反反复复地随观当下生起的目标,就是在不断地打磨心的力量,大家能够明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生就算了,人们这辈子一直都在执着常、乐、我、净:

执着生命是常在的,而实际上是无常的;

执着身心是令人幸福快乐的,而实际上身心是苦的;

执着身心以及财物亲属是我的,而实际上这些都是无我的;

执着身体是英俊美丽的,而实际上色身是不净的、丑陋的。

盲目而没有自知之明,使人们在颠倒妄想里面轮回着,没有精良有效的工具是难以使人们的从这些颠倒妄想中醒悟。必须打造的精良有效的工具包括: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现在如果自己还没有这些工具,那就要努力地获得。只有获得了高品质精良有效的工具,人们才能够把自己从颠倒妄想中拯救出来。

世尊佛陀开示说,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好比是众生自己装备的武器,只有装备好了这些武器,人们才能够如实知见到身心的本质实相;只有装备好了这些武器,才能够有备无患,防御烦恼敌,并击退烦恼敌的嚣张气焰,每当烦恼敌伺机抬头反扑的时候,这些武器立即就能够制服这些内在的敌人。

这些武器要装备精良,才能够镇伏烦恼敌。精进力必须越来越提升,越来越勇猛,念力必须越来越稳固,定力必须越来越专注,这些心力不断地增强之后,内观智慧不断地成熟,随观当下生起的目标就能够越来越清楚地如实知见到其本质实相。当心的力量越来越成熟的时候,烦恼将没有任何机会在心中生起。战胜烦恼是可喜可贺的历史性的大胜利,因为,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烦恼敌一直都在颐指气使,不可一世,自己只好俯首听命,倍受奴役。现在,自己终于有了觉悟,得到了千载难逢的革命机会,向着生生世世的烦恼敌发起革命性的反戈一击,自己有多大力,就要使足多大力,战胜烦恼,真是痛哉快哉!

无论是厨房用的菜刀,还是劈柴刀或砍树刀,凡是刀,就应该刀刃锋利,如果刀刃钝了,就不好用——切不了菜,劈不了柴,这辈子一直被烦恼敌欺压着。现在终于知道有办法可以战胜他们,那就要磨砺好自己的武器。这些武器就是: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这些武器如果不够精良,还是制服不了烦恼敌,所以,需要打磨。刀不快,费九牛二虎之力也砍不动,花再久的时间,还是切不开。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刀磨快了,无论是切还是砍,就一眨眼功夫而已。同样地,心力足够强的时候,就在瞬间,内观智慧将会提升。

磨刀的方法要正确,刀刃要对准磨石,角度要把握好,浇上一些水,再用均衡的力气,在磨刀石上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摩擦,磨得不锋利就不要停手。无数次地来回磨砺刀刃,渐渐地,刀刃锋利了。磨刀人的工作就是:要把刀刃对准磨石,之后,就是用力来回摩擦;最后,刀刃就锋利了。YOGI的工作与磨刀人的工作是类似的,从早上醒来之后,心就要专注在自己身心上,要瞄准当下生起的显著的目标,要激发精进力把心推到目标之上,正念要能够贴住目标。原本由贪、嗔、痴等烦恼覆盖的心,犹如钝刀子,随着反反复复地练习随观,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将会不断地提升。渐渐地,心敏捷起来,越来越锐利。如果磨刀人在磨刀的中途停手,刀刃依然是钝的,刀子还是派不上用场。同样地,现在有了殊胜的因缘能够来密集禅修,像磨刀人一样,要精进无辍地磨砺原本迟钝晦暗的心,使之变为锐利光亮。

如何磨砺呢?就是激发精进力,瞄准每一个当下生起的目标,持续不断地随观,观照的心要时时刻刻地与目标同步发生,这就是YOGI的工作方法。如果YOGI放弃本职工作,消极怠工,或胡思乱想,那这辈子依然继续在迟钝晦暗之中轮回。内观禅修能够使各个方面都钝化的晦暗的心,渐渐地被打磨得敏锐和明亮。

禅修营还在继续,大家还有时间,班迪达大长老诚挚地希望:

YOGI们都能够珍惜手中的时间,要充分地利用每分每秒,勤勤恳恳地完成自己应该履行的工作任务,以四念处随观的方法,精进习禅,打磨在各个方面都已经生锈钝化的心,使之最终锐利明亮起来。

2015年12月29日

昨天讲过,从腹部上下起伏的目标开始入手,如实观照当下身心内生起的显著目标,一方面要激发精进力,一方面要瞄准目标,这两方面是每时每刻随观目标时不可或缺的因素。只要能够激发精进力,发挥寻的作用—-瞄准目标,正念就自然而然地能够贴住目标。一心专注在目标上,定力就培育起来,心这时候没有东飘西荡,没有到处闲逛。反反复复地练习随观当下生起的目标,只要持续地观照目标的时间足够长,将能够如实知见到目标的本质实相。

反反复复地观照腹部“上”,将如实地了知到腹部“上”的真实本质是什么;

反反复复地观照腹部“下”,将如实地了知到腹部“下”的真实本质是什么;

专注地观照腹部上下的“移动”,将如实地了知到腹部在上下“移动”;

专注地观照腹部紧绷的特相,将如实地了知到紧绷的特相。

观照腹部上下这个目标,有时候会看到腹部的形状,有时候会看到腹部的形态,有时候会看到紧绷、僵硬的特相,这些色法的形状、形态和特相常常是混合在一起被了知到的,无论当下觉知到什么都好,在习禅初期阶段,能够激发精进力,瞄准目标,反反复复地练习随观,定力就培育起来。心稳定在目标上,避免了掉举散乱,胡思乱想,一次又一次地练习随观当下生起的最显著的目标,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地、大量大量地练习,心力将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内观禅修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强化心的力量的过程。当觉知的心一个紧接着一个再紧接着一个,紧紧密密地、持续不断地生起,就能够培育起强大的定力。定力强大之后,前几天讲过的正知(sampajañña)的智慧就会生起。

所谓正知(sampajañña),有几方面的含义,包括:

如实正确地了知名法与色法;

全面完整地了知名法与色法;

当下亲自地了知名法与色法。

正知(sampajañña)的智慧生起,意味着清清楚楚地在当下看到了:

生起的目标与了知的心分别是不同的两类法。随观腹部上这个目标,“上”是色法,“了知的心”是名法;随观腹部下这个目标,“下”是色法,“了知的心”是名法。每一个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并非是一种法,而是能够被清清楚楚地看到互相有区别的两种法。

正知(sampajañña)的智慧生起,表明了这种了知是卓越殊胜于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的修所成慧。这一点大家要清楚。YOGI新人从腹部上下起伏这个身念处的目标开始入手随观练习,将生起正知(sampajañña)的智慧:

如实正确地、清清楚楚地、卓越殊胜地了知名法与色法;

全面完整地、清清楚楚地、卓越殊胜地了知名法与色法;

当下亲自地、清清楚楚地、卓越殊胜地了知名法与色法。

以上这三重含义,是世尊佛陀所使用的sampajañña(正知)的完整含义。

一个真正有经验的内观禅修者,通过自己的禅修实践,开发增长内观智慧之后,再与世尊佛陀在《大念处经》中开示的具有这三重含义的正知(sampajañña)的智慧的教理说法相比照,是不是完全吻合呢?那些有经验的YOGI一定非常明白,世尊佛陀的教导与实践是完全互相吻合的。

通过禅修实践开发增长了内观智慧,自己的体证与世尊佛陀在经典中的开示完全地互相吻合,这时候,信心自然地增强了。通过随观当下生起和存在的究竟法,如实知见到了身心的本质实相,自然地就接受了世尊佛陀的教导,不需要他人强硬地劝说。这种接受和相信,绝不是随随便便地、胡乱地听别人那么一说而接受和相信的。

《大念处经》里面还有一句开示说:

Bhikkh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意思是,比丘安住于身,为身随观者。

这是指,YOGI修习身随观,能够助缘自己获得心清净,开发增长内观智慧,成为贤善之人,成为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反反复复地修习身随观,各种善法自然而然地将不断地开发增长,包括: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反过来说,如果要开发增长这些善法,包括: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一个人必须要成为身随观者,要时时刻刻地安住于身。安住于身,并非说一定是在禅坐中。这句开示里面的viharati这个词的意思是:安住。于身(kāye),就是指当下生起的显著的身念处目标,身就是指身念处的目标,包括:

身体的各种威仪状态,有粗显的行、住、坐、卧的威仪,以及微细的睁眼、闭眼、眨眼睛、弯曲伸展四肢、弯腰、侧弯身体,等等威仪。

身随观者(kāyānupassī )意思是,反反复复地如实观照当下生起的色身的人(YOGI)。

例如:

当下腹部在“上”,身随观者如实观照“上”;

当下腹部在“下”,身随观者就如实观照“下”;

当下在“提脚”,身随观者就如实观照“提脚”;

当下在“推脚”,身随观者就如实观照“推脚”;

当下在“放脚”,身随观者就如实观照“放脚”。

身随观者(YOGI),安住于身(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这句开示就是在交代作为YOGI(禅修者)的本分工作。在世间,人们出门工作,需要完成工作任务才会得到报酬。没有完成工作任务,得不到报酬。出世间的工作也是类似的,YOGI密集禅修这段时间的工作就是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那就应该做一个模范标准的YOGI,这非常重要。禅师们因为心怀慈悲而教导禅修,对YOGI寄以厚望,愿每一位YOGI都能够最终离苦。禅师们会不停地督促大家要精进。禅师的督促,是为了YOGI自己的利益,这跟世间公司老板为个人利益强压着员工,必须要完成工作任务,这两个出发点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点YOGI应该都明白。

炽热的精进力(ātāpī ),实质上是四正勤成就(sammappadhāna)。四正勤包括:

精进禅修,努力地避免那些未生起的、导致堕落的贪、嗔、痴等不善法生起;

精进禅修,努力地避免那些已生起的不善法再次生起;

精进禅修,努力地开发培育未生起的清净善法;

精进禅修,努力地使已生起的清净善法,持续不断地增长直至圆满成就。

精进的含义,还包括要勇猛无畏,为了自己的利益,敢于为法舍生忘死、舍生取义。经典里面记载,菩萨成佛前夕,在菩提树下的宝座上决意,任凭血肉枯干、粉身碎骨,此坐若不觉悟,绝不起座。菩萨的大义凛然的精神值得YOGI们借鉴,为了众生的解脱利益,菩萨即使粉身碎骨都要觉悟成佛。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遇今已遇,YOGI们目前是为了自己解脱的利益而禅修,现在有机会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一个具有人类心态的善人、一个觉悟超凡智慧的人,就不应该在千载难逢的机遇到来的时候,还要娇贵呵护这副皮囊。如果娇贵自己,就偏离了正道,这娇气并非是真正地善待自己,而是导致错失良机,是亏待了自己。有的人刚觉得有一点痛、麻、酸胀的时候,就觉得大件事了,要赶快换姿势,怕坚持坐下去伤了身体。如果老是要这样翻来覆去地动一动、扭一扭、晃一晃,定力是培育不出来的。在自己好不容易有机会来密集禅修的时候,就不应该再在乎这副身体。经典里面记载了有关于这方面的教言。

实际上,从古至今都没听说过谁因为精进禅修而中风或得重病而死,也没有因为受持非实食戒而饿死的人(指八戒不吃晚饭)。相反地,倒是很多身体虚弱的病人,甚至得了不治之症的人,不得已来到禅修中心,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态度,想试一试禅修的效果,他们的身体状况不久得到神奇改善,有的甚至除掉了病根,完全康复,有许多这种案例,令人唏嘘不已,医生们都觉得难以置信。

所以,禅坐当中如果感觉到疼痛或不舒适,不要立即就换姿势,身体不要老是想着要动一动,晃一晃,不要像懦夫一样胆小怕死,要训练忍耐,培养勇猛精进的品质。善于勇猛精进的YOGI很快会取得进步。如果说一周、两周过去了,还是怕痛,还是不停地要动来动去,不用问就知道,这样的YOGI非常娇贵自己的身体,要想觉悟殊胜之法,对他来说就很困难。

有四种真谛,YOGI需要了解。四种真谛就是:

苦谛,苦之真理;

集谛,苦因之真理;

灭谛,苦灭之真理;

道谛,灭苦方法之真理。

首先是苦谛。了知苦谛,就不会再颠倒、执着身体,因为人们不知道身心是苦谛,所以才执着、贪爱、娇贵自己的身体。通过密集禅修,如实知见到身心是苦谛,对佛法的净信会增强。内观智慧不断地开发增长之后,信心越来越坚定,对佛法深信不疑。如果依然不能够深信佛法,那就说明自己还没有通过精进禅修而远离贪、嗔、痴等等烦恼,心依然没有获得清净。前几天开示说过,当清净心如排好了队一样地,一个接着一个地,一股脑地生起的时候,净信会生起。因为获得心清净,所以生起净信。获得心清净之后,内观智慧就会开发增长,特别是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互为因果关系,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在每一个当下生起之后就灭去,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在当下快速地生灭的时候,YOGI品尝到了殊胜的法味,信心增强了,坚信实践佛法所能够带来的殊胜利益,这种坚信是来自于对佛法亲身的体悟,它比通过深入经典之后生起的薄弱信心更加深刻和坚定。

禅修过程中,不同境遇下,六根门处会际遇到各种目标,包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的时候所接触的任何目标,如果心力不够强大,际遇到悦意的目标,会生起贪爱,YOGI自己会明白,贪爱的习性太强,很难消除。际遇到不悦意的目标,嗔恨会生起,可见,嗔恨也不是那么容易就给甩掉的,愚痴心就更加不用多说,时时刻刻都在那儿。为什么内观禅修搞了这么久还是会这样呢?追根究底,就是自己还没能够获得足够压倒一切的清净心的力量。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受不了累,吃不了苦,刚刚习禅那么一会儿,就觉得累了,或者,抱怨天气,不是冷了,就是热了,稍微着凉了,那可不得了了,得休息休息,总之,有各种理由,自己这副皮囊实在是娇贵又虚弱,体格不硬朗。要改善这种状况,首先,自己要坚强起来,增强一些勇猛的抵抗力,加强积极性和动力,这样才能够抗住累,也不会老是抱怨天气忽冷忽热,不会要找各种理由,要去歇歇脚,躺一躺。所有这些状况,都是心力软弱的表现,心力不够强,有点风吹草动就想要趴下。

YOGI必须要增强身心的抵抗力,心有了控制力,就不会像墙头草随风倒了,今天,要讲讲这个问题。

关于增强心的控制力,经典里面有相关开示,当心的控制力增强之后,心就具有了掌控能力,不再像没头苍蝇,胡飞乱撞,没有方向。巴利语bala,indriya这两个词汇都有“控制能力”的意思。Bala主要的意思是能力,力量。当心的力量强大之后,就有了自控力。Indriya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现在内观禅修,能够使相关的善心的力量不断地增强,当心力逐步地成熟起来,充满了力量之后,就具足了统治能力。根据经典开示,有控制能力的相关的心力包括:

信力(saddhā),对三宝的信心;

精进力(vīriya),勇猛的力量;

念力(sati),为预防烦恼进入生命之流,从各个根门保护清净的心不被污染的善法;

定力(samādhi),心的专注力;

慧力(paññā),清清楚楚地、逐步递阶地如实知见到真实法的本质实相的智慧。

如果没有像现在这样参加过四念处内观密集禅修的人,这五种心的能力是软绵绵的。目前大家为了觉悟真理而修习四念处内观禅修,内观智慧逐步地在开发增长,五力也逐步地在增强。特别是,当信力越来越强之后,就能够辨别清楚,哪些是应该相信的,哪些是根本就不可信的。自然地就会放下不可信之事,而应该相信的真理就会坚持下去。因此,避免了一些过失以及避免了从事没有善法利益的事。

当念力不断地增强之后,身、语、意行为越来越清净,善心的力量越来越强。念力有多强,烦恼离得就有多远。念力保护着心不被烦恼所污染。随着念力的增强,定力也如水涨船高般地自然地强大起来。在此基础上,有益正知和适宜正知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明确,自己身、语、意各方面行为都有了预先如理作意的能力,要做一件事,首先考虑到是否是有益的,同时,还要周全地考虑是否在当下适宜去去做。有益正知、适宜正知、如理作意等等这些智慧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不信大家自己精进禅修试试看,必将能够一一兑现。经典中有句开示如下:

navahākārehi indriyāni tikkhāni bhavanti

意思是:有九个因素能够资助增强五力。

如果完善这九个因素,将会全面地增强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当这五力足够强大、具有了控制其他恶法的能力之后,将能够保障并提升生命品质,彻底改造六神无主、软弱无力的心,为什么要增强心的力量?因为,软弱的心永远地屈从于各种烦恼的耀武扬威之下,从而导致生命的堕落与失败。

第一个资助增强五力的因素是,如实知见到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在刹那间坏灭的现象。这包括:

在看到的当下,名法与色法成对地在生灭的现象;

在听到的当下,名法与色法成对地在生灭的现象;

在闻到的当下,名法与色法成对地在生灭的现象;

在尝到的当下,名法与色法成对地在生灭的现象;

在触到的当下,名法与色法成对地在生灭的现象;

在想到的当下,名法与色法成对地在生灭的现象;

在睁眼的当下,名法与色法成对地在生灭的现象;

在闭眼的当下,名法与色法成对地在生灭的现象;

在眨眼睛的当下,名法与色法成对地在生灭的现象;

所能够看到的名法与色法,生起的速度有多快,其灭去的速度就有多快。现在。YOGI正在练习随观每一个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现象,习禅过程中,正念随观的心要一直警觉活跃,必须要杜绝散漫迟钝,所以,要激发炽热的精进力,要持续地培育寻禅支—-瞄准目标。YOGI的工作,永远都是要激发精进力,要瞄准目标。渐渐地,YOGI将如实知见到,每一个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刹那间就灭去了。没有实际参加密集的内观禅修之前,也许已经知道身心就是名法与色法,知道了名法与色法是刹那间在生灭的,名法与色法是无常的。这些认识虽然正确,但是,仅仅限于纸上谈兵,这样的知识是不给力的,是不扎实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内观禅修,亲自地如实知见到了名法与色法无常的本质实相,这种如实知见的智慧才是稳固不倒的,才是扎实有力的,因为自己亲眼看到了,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令人心服口服的真理。因此,YOGI的信心坚定了。

作为YOGI,必须要随观每一个当下生起的名法与色法,由此,将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在当下生生灭灭的本质实相。这就是第一个增强五力的因素。

为了能够亲自地体证到,身心内的名法与色法是刹那、刹那地在生灭的本质实相,YOGI要紧紧密密地随观每一个当下生起的最显著的目标现象,正念要持续不断、毫无漏失,在不几日内,内观智慧将能够开发出来,当内观智慧生起的时候,YOGI自己就会惊叹:

哦,佛法就是真理!

世尊佛陀的教导是真实不虚的!

四念处内观禅修的方法是正法!

所以,按照正确的方法精进习禅之后,开发了内观智慧,信心就随着智慧的增长而越来越稳固。

明天,继续以教行结合的方法,为大家讲解如何进一步地增强信力,以及如何不断地提升精进力。

(协助校对:Chaoben Chen 吴珺 汤华俊)

  1. 《法句经》157.Attānañce piyaṃ jaññā, 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 Tiṇṇaṃ aññataraṃ yāmaṃ, paṭijaggeyya paṇḍito. 若人知自爱,须善自保护。三时中一时,智者应醒觉.

慈爱应作经(注音+音频)

Mettasuttaṃ

慈经

U Silananda Sayadaw

( 上面音频是喜戒尊者(U SIlananda Sayadaw)用巴利语念诵、用英文解释的《慈爱应作经》。尊者是依照第六次经典集结的巴利文版本读诵的,这里也是依照此版本整理的,个别字和网上的其它版本不一样。前面蓝字部分相当于经文的一个赞颂偈,后面的才是经文的正文,缅甸人诵《慈爱应作经》通常有前面这一部分,但斯里兰卡和泰国人诵经可能没有这一部分。中文则是依照巴利文法整理和翻译的,和直接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版本相比,应该更接近巴利文的意思)

Yassā’nubhāvato yakkhā, neva dassenti bhīsanaṃ;

(亚萨-努帕-瓦多- 亚卡-,内-瓦 达三-帝 毗-萨囊-;)

(修习者)以此经的威力,夜叉不对其显示怖畏相——

Yamhi cevā’nuyuñjanto, rattindiva’matandito.

(沿-西 接-瓦-努永-间-多-,拉丁-帝瓦马丹帝多-。)

如果他精勤修习,甚至于日夜不倦。

Sukhaṃ supati sutto ca, pāpaṃ kiñci na passati;

(苏康- 苏巴帝 苏多- 佳,巴-邦- 给英季 那 巴萨帝;)

他睡眠时安乐,且不见任何噩梦;

Evamādiguṇūpetaṃ, parittaṃ taṃ bhaṇāma he.

(艾-瓦玛-地谷努-北当-,巴利当- 当- 帕那-玛 嘿。)

具有如此等功德,啊,让我们念诵此护卫经!

1.Karaṇīyamatthakusalena, yantaṃ santaṃ padaṃ abhisamecca;

(嘎拉尼-亚马塔古萨雷-那 沿当- 三当- 巴当- 阿毗’萨美佳)

善于获得法益的人应当做的是:在明了寂静之道后,

Sakko ujū ca suhujū ca, suvaco cassa mudu anatimānī.

(萨高- 伍朱-佳 苏-朱-佳 苏瓦周- 佳萨 木度 阿那帝马-尼-)

(应该培养以下素质)能干、坦诚、正直、柔顺(易于教导)、和蔼及不骄慢;

2.Santussako ca subharo ca, appakicco ca sallahukavutti;

(三-度萨高- 佳 苏帕罗- 佳 阿巴给周- 佳 萨拉呼嘎乌帝)

知足、易于护持、少俗务、节俭;

Santindriyo ca nipako ca, appagabbho kulesvananugiddho.

(三丁德利哟-佳 尼巴高-佳 阿巴格婆- 古雷苏瓦那奴给陀-)

诸根寂静、明智、谦虚、不攀援俗家;

3.Na ca khuddamācare kiñci, yena viññū pare upavadeyyuṃ;

(那 佳 苦达马-佳雷-给英吉 耶-那 文纽- 巴雷- 伍巴瓦嘚拥-)

即使是极小的过失也不犯,以免受到智者的谴责。

Sukhinova khemino hontu, sabbe sattā bhavantu sukhitattā.

(苏尅诺-瓦 尅-弥诺- 轰-度 萨呗- 萨达- 帕湾度 苏尅达达-)

愿一切众生幸福安稳,愿一切众生常生喜乐!

4.Ye keci pāṇabhūtatthi, tasā vā thāvarā vanavasesā;

(耶- 给-吉 巴-呢普-达提 达萨- 瓦- 他-瓦拉- 瓦那瓦谢-萨-)

凡有生命者,或强或弱,

Dīghā vā yeva mahantā, majjhimā rassakāṇukathūlā.

(地-嘎-瓦-耶-瓦-马汉答- 马吉马- 拉色嘎-奴嘎土-拉-)

或高或壮、中等、矮小、或粗或细,

5.Diṭṭhā vā yeva adiṭṭhā, ye va dūre vasanti avidūre;

(地他- 瓦-耶-瓦 阿地他- 耶- 瓦 度-雷-瓦三帝 阿维度-雷-)

或可见或不可见,或远或近,

Bhūtā vā sambhavesī vā, sabbe sattā bhavantu sukhitattā.

(普-达- 瓦- 三-帕韦-西- 瓦- 萨呗- 萨达- 帕湾度 苏尅达达-)

或已生或将出生,愿一切众生常生喜乐!

6. Na paro paraṃ nikubbetha, nātimaññetha katthaci na kañci;

(那 巴罗- 巴朗- 尼古呗-塔 那-帝曼聂-塔 嘎塔吉 那- 甘-吉)

无论何处无论是谁,愿你们不互相欺骗,不互相轻视,

Byārosanā paṭighasaññā, nāññamaññassa dukkhamiccheyya.

(比阿-罗-萨那-巴帝科三雅- 难-雅曼雅萨 度卡弥切亚)

不以憎恨与厌恶,盼望对方受苦。

7. Mātā yathā niyaṃ puttamāyusā ekaputtamanurakkhe;

(马-达- 亚他- 尼扬- 布达 马-要萨- 诶-嘎布塔马奴拉 尅-)

如母亲以生命保护自己唯一的儿子,

Evampi sabbabhūtesu, mānasaṃ bhāvaye aparimāṇaṃ.

(诶汪比 萨巴普-嘚-苏 马-那桑- 帕-瓦耶- 阿巴利马-囊-)

也应如此对一切众生培育无量慈心。

8. Mettañca sabbalokasmi,mānasaṃ bhāvaye aparimāṇaṃ;

( 美丹佳 萨巴罗-嘎思密 马-那桑- 帕-瓦耶- 阿巴利马-囊-)

应该对整个世界培育无量慈心,

Uddhaṃ adho ca tiriyañca, asambādhaṃ averamasapattaṃ.

(伍当- 阿陀- 佳 地利严佳 阿三巴-当- 阿韦-拉马萨巴当-)

无论上下与四方,没有阻碍,没有仇恨或敌意。

9. Tiṭṭhaṃ caraṃ nisinno vā, sayāno yāvatassa vigatamiddho;

( 帝汤- 佳朗- 尼新诺- 瓦-        萨亚-诺- 亚-瓦达萨 维格达弥陀-)

无论站着、走着、坐着或躺着,只要不在睡眠,

Etaṃ satiṃ adhiṭṭheyya, brahmametaṃ vihāraṃ idhamāhu.

(诶当- 萨丁- 阿提特亚 布拉马美-当- 维哈-朗- 伊特马-呼)

应该住于这样的慈念,这就是所谓的“梵住”。

10. Diṭṭhiñca anupagamma, sīlavā dassanena sampanno;

( 地听-佳 阿奴巴甘-马 西-啦瓦- 达萨内-那 三般诺-)

不落入邪见,具足戒行和观智,

Kāmesu vineyya gedhaṃ, na hi jātuggabbhaseyya punaretīti.

(嘎-美-苏 维内亚 给-当- 那 嘿 佳-度 嘎帕谢亚- 布那雷-帝-帝)

调伏对诸欲的贪求,必定不会再来入胎。

—— Mettasuttaṃ niṭṭhitaṃ 慈经结束

具戒经讲记

PDF下载:《具戒经讲记》2018年

A Discourse on the Sīlavanta Sutta

具戒经讲记

Venerable Mahāsi Sayādaw Of Burma

缅甸 马哈希尊者 著

中译 宋润泉

由休斯顿禅修中心翻译委员会组织翻译

2017年7月

(2018年7月更新)

英文版信息

Translated by

U Htin Fatt (Maung Htin)

乌·厅发 英译

Buddha Sāsanānuggaha Organization

Mahāsi Translation Committee, Rangoon

佛教摄益协会马哈希著作翻译委员会(仰光)

New Edition

Edited by Bhikkhu Pesala

August 2013

新版由比丘巴沙拉编辑

2013年8月

First printed and published in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Burma

July 1982

All rights reserved

1982年在缅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首次印刷

版权所有

休斯敦禅修中心翻译委员会成员

张贵人 果智 郑见

校对组成员:

果智 郑见 李珍珍 郑舒元 刘哲 侯艳莉 真求

版权声明

一、本书版权属休斯敦禅修中心所有,只要不擅加增删,欢迎任何单位或个人复制、翻印及流通,无需征得本中心同意。

二、不得以本书内容与版面设计进行任何商业牟利之行为。

三、希望获得本书印刷版的出版消息及其他佛法信息者,请点阅本中心网站。

四、欢迎助印或印行本书,亦欢迎捐助本中心各项弘法活动,请联系本中心地址或电邮。

 

休斯禅修中心谨启

2017年7月

联系方式

网站: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地址:7560 Harwin Drive, Houston, TX 77036, USA

电邮:hmc281@sbcglobal.net

 

目录

编者前言

这本《具戒经讲记》[1]是由已故的马哈希尊者从1967年3月10日至11月16日这段时间内所讲述的十五个开示组成的。初版由佛教摄益协会(Buddha Sāsanānuggaha)[2]于1982年出版。我一如往常做了一些编辑工作,减少了不必要的巴利文的过度使用,并恢复正确的原始巴利文经文或注释。从十五个缅甸语长篇开示转换成一本有用的英文书,这是相当大工作量。

我希望在编辑过程中能保留西亚多珍贵教导的根本要义。那些熟悉西亚多的教导和实践四念处内观禅法的人将会从仔细阅读这些开示中获得巨大利益,将激励和引导他们的禅修练习。

我越编辑西亚多的开示,越感叹他的广博学识。他总是能够找到恰当的例证来说明他正在阐述的主题,如参考巴利文经文或注释书,包括经藏或阿毗达摩或《清净道论》和它的注疏等,他是这方面的专家。

在查询了多方面的参考书后,我最后看到了在第六次佛典结集时为什么《弥兰王问经》被收录在《小部经》里。大注释家觉音尊者在他的注释书里引用了《弥兰王问经》,因此甚至在觉音尊者的时代它也被看作是根本著作。马哈希尊者也屡次提到《弥兰王问经》,还有《清净道论》。


加了索引,它也起到巴利文词汇表的作用。我增加了脚注,标明引用的巴利圣典协会(PTS)的巴利文经典。在翻译脚注过程中,参考资料通常在靠近书脊的标题旁边标出,或者如在《清净道论》中以方括号在正文中标出。PDF版本包含了超链接,链接到马哈希尊者的其他著作,或者链接到G.P. Malalasekera汇编的巴利文专用术语字典。

巴沙拉比丘

2013年8月

序言

对于那些真诚地以获得道果、涅槃为目的正在禅修或想要开始禅修的人来说,把《具戒经》看作是用功的标准程序是合适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具戒经》全面而精确地教导了:具足戒行功德的极为普通的人,如果他很认真地观照五取蕴的本质,真正地认识到它们的无常、苦、无我,毫无疑问他将成为一位须陀洹果(sotāpanna)圣者。同样地,如果一位须陀洹果圣者精勤地继续修习内观,那么他将提升到斯陀含果位,进一步体证法的真相。如果他继续全心全意地修习内观,斯陀含圣者将获得阿那含果位。最后,一位阿那含圣者继续以适当的正念禅修,如果达到了真实的证悟,他将成为阿罗汉圣者。显而易见,如果你没有严格遵守这个程序,你甚至不会有成为须陀洹圣者的愿望。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正确地持守好戒律,或者即使完全持好了戒律而在看、听等的当下没有以正念观照明显的取蕴,或者不知道真相或没有觉察到五取蕴的无常、苦、无我的实相,你也不可能达到须陀洹果位。

在此强调的要点是以持续的正念观察五取蕴的本质,由此,有关无常、苦、无我三共相的法的实相将会被清晰了知,这会导向不同层次的观智。

在这部讲记里提到,如果我们下定决心尽全力来观照法,首先要达到戒清净 (sīla visuddhi),这是七清净之一,是实现内观禅修的目标的基本必要条件。

这部讲记呈现着真知灼见的智慧之光,它让人们注意否定正确修行方法的如下邪见:“既然已经知道了无常、苦、无我,就不必观照了。如果观照,就只有苦——只要不观照而让心独自在那(the mind is left alone),就能获得内心寂静和安宁。”关于这种荒谬的观点,作者给予了驳斥,这种驳斥实际是一种坚定的判定,是和佛陀的神圣的愿望相一致的。此判定是一种迫切的需要,特别在当今时代,因为有许多歧见由不同的宗派传播,这些宗派是在第三次佛典结集结束时即发展起来的。在久远的过去,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宣讲《论事》,反驳各种各样的邪见,诸如我论,它是深深植根于“我”的邪见。然而,在那些远古时代,尚没有阻止修习八正道或修习禅定或内观的邪见出现。今天,一些相似法发展到阻碍或阻挡依照八正道来禅修的程度。如果如此异端邪说不能被阻止或掐断在萌芽状态,那么佛陀教导的三部分:教(pariyatti)、行(paṭipatti)、证(paṭivedha)也许很快就会渐隐消失了。

《具戒经》的原始教导中包含和显示了正确的禅修方法,阻止了那些错误见解和异端观念的传播。马哈希尊者详细解释了这部经,对那些真正希望跟随正确方法导向道果涅槃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宝贵的资源。

《具戒经》最初由舍利弗(Sāriputta)尊者教导,舍利弗尊者回复摩诃俱希罗(Mahā Koṭṭhika)尊者的提问。舍利弗是佛陀的两大上首弟子之一,摩诃俱希罗尊者是一位拥有无碍解智(paṭisambhidā-ñāṇa)的杰出的比丘,能教授高尚的人明辨是非。在此由马哈希尊者以简明和易懂的语言配以生动优美的表达,解释了这部经。

这部讲记的一个独有的特点是它以很少有的方式展现了须陀洹果圣者内在的圣洁和独特的品质。这不但对禅修者有多方面的益处,而且将可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修行进步的程度和克服任何可能会遇到的疑虑。这的确是一个福祉。再者,这也是一个依据《大念处经》实修教导的卓越讲述,涉及观照五取蕴的基本练习、培育开发无常和苦的观智、缘起法、通过心眼洞见色法的真实特性、无我的教义、贪爱产生的原因和通过观智根除贪爱的方法、通过禅修获得观智、怎样运用正定和正念获得须陀洹果位和更高果位。简而言之,这部鼓舞人心的经典,揭示了正念观照五取蕴的方法,能可靠地引导具备清净戒行的禅修者,达到不同阶层的观智直到阿罗汉道果。

此外,这部讲记还生动地描述了阿罗汉圣者的十种力量,显示了他们拥有何种精神特征,怎样看他们的行为举止,他们是怎样没有内心贪染的等。阿罗汉圣者根除了定力和慧力的障碍,总是保持着精神上的觉醒。显露阿罗汉圣者的诸如此类的高贵品质,的确令人增长见闻和饶有趣味。对于那些真正热心修习内观禅修的人来说,本书中提到的指导原则是具有权威性的和宝贵的。

祈愿大家都能运用正确内观禅修方法持续观照,洞察无休止的轮回中不可避免的危险和痛苦,就在今生迅速获得解脱导向涅槃!


敏瑞(Min Swe)


佛教摄益协会秘书

马哈希禅修中心

第一部分

1967年3月10日开示

今天我要开示的主题是《具戒经》,它出自于《相应部·蕴品》,是与《多闻经》[3]相关联的一部经。

导言

一次,舍利弗尊者和摩诃俱希罗尊者一起安居在波罗奈斯(Bārāṇasī)仙人堕处(Isipatana)的鹿野苑精舍,接受佛陀的指导。在佛陀的众弟子中,舍利弗尊者以智慧第一著称。摩诃俱希罗尊者名声略逊,但在佛陀的八十位大弟子中,他的无碍解智无人能比并以此而著称。无碍解智是一种解析或辩证的科学,一般说来,它是研究经典中文句的含义和主旨,以求精确性。无碍解智有四个部分:

1. 义无碍解(attha paṭisambhidā)——分析含义,通过恰当的词源分析使得学法学生获得文句的真实含义。

2. 法无碍解(Dhamma paṭisambhidā)——分析教法,使得学生正确地理解经文文本。

3. 词无碍解(nirutti paṭisambhidā)——分析语法,教导学生语法或句法分析方法。

4. 辩无碍解(paṭibhāna paṭisambhidā)——分析核心本质,赋予学生鉴别文字作品的能力。

所有阿罗汉都被认为精于无碍解智,但是摩诃俱希罗尊者在这方面尤为出色,因此,佛陀宣称摩诃俱希罗尊者在无碍解智方面是所有阿罗汉中最优秀的,甚至超过舍利弗尊者。这两位长老居住在四方院(Catusāla)里。所谓的四方院就是一个带院子的长方形的砖石建筑,院子中间有一口井。

摩诃俱希罗尊者的提问

一次,摩诃俱希罗尊者在极喜的禅修中度过了一整天后,下座来到舍利弗尊者处,即兴与他进行了一场愉快的对话,摩诃俱希罗尊者向舍利弗尊者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舍利弗贤友!请问一位戒行清净的比丘,怎样明智且善巧地致力于佛法的修习中?”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比丘。一个人有前瞻性地看到了轮回的过患,于是致力于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比丘。当一位在家居士申请加入僧团时,他表明他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轮回之苦。然而,什么是轮回?

所有的感受都来自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感受造成了痛苦。然而,在无明的障碍下,人们把感受当作是令人愉悦的东西,于是粘着它们,促使贪爱生起。贪爱粘着感官所缘,于是执取就产生了。接着无明、贪爱、执取三者共同造成了内心烦恼的轮转。人们一旦受欲望的驱动,就会变得除了努力去满足欲望以外其他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样就产生了业,业导致新的“有”产生。在上一期“存有”的死灰里“新有”产生了。然后,生命之流迈向衰老和病苦,最后死亡抵达,它携着恸哭(parideva)、疼痛(dukkha)[4]、悲伤(domanassa)和失望(upāyāsa)而来,这些是业果(vipāka)。这样就由三种轮转构成了轮回,也就是烦恼轮转(kilesā vaṭṭa)、业轮转(kamma vaṭṭa)和果报轮转(vipāka vaṭṭa)。

生命的轮回

轮回是可怕的。每个生命个体出生然后死亡,然后再出生再死亡,无限循环下去,直到世界的尽头。然而,我们无从知道它何时会终止,因为轮回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一旦出生了,便长大成人,获得知识和阅历,然后便死亡,并再度在年轻妇女的子宫中受孕。

从你的过去世看,将成为你母亲的年轻女人可能跟你孙女的年龄相仿,多么讽刺的命运啊!尽管你必须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却隐覆了前世的智慧和才能,至少要等到出生时重见天日并过完了早年的生活。你渐渐长大成人,谋生艰难,为衣食住行基本生存不得不努力工作。在这个奋斗过程中你可能突然病倒,这就是一种苦。而在奋力谋生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打败,这是另外一种苦。无论何时当我们不能获得我们所想要的,苦就在逼迫我们。最后老病死会为逼迫我们而来,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就是苦怎样贯穿我们的一生。

苦在畜生道更为显著。动物鲜有自然死亡的。鸡、鸭、牛、猪之类被人类屠宰以供食用。牛的命运更加令人心碎,它们先是作为负重的牲口为人类服务,而最终还要成为肉食被人类吃掉。在森林里动物也极不安全,因为那里是弱肉强食。

除了畜生道外,还有其他的众生:地狱、饿鬼、阿修罗,苦浸透了这四恶道。那些福报足够再生到人间的人,认为恶道和他们没有关系;然而,请明智地看待这点。如果人们不相信善恶因果法则,他们必定会随意地造恶,像这样的人就是正在排队去恶道占位置了。

有人也许会说可以在天界找到快乐。然而,在天界如果他不能达成他的愿望,他也会感到难过。一位天人临终前带着未实现的愿望,便可能会有不善念生起,那么那些不善念可能拉他下堕到四恶道。一位天人如果幸运的话,会再生到人间,但是在人间他仍然不能脱离老、病、死之苦。如果一个人不修习内观,他将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不断地受苦。这样讲并不是盲目地相信经典里所说的轮回再生,而是遵循缘起法的因果法则。如果一个人真正地学习了因果业力法则,他会渐渐认识到轮回确实是非常的苦。正是基于这份认识,在家人才出家修行,希望脱离轮回之苦。

当一个人出家成为比丘后,他需要守戒。刚出家的比丘单纯天真,因为那个阶段他没有什么烦恼。他的言行通常还不错。如果他努力持好戒律及其它寺院规章,他就能很好地维持这种单纯的生活。偶尔他可能觉得自己犯了戒,在这种情况下,他得去向他的导师忏悔并得到指导以重新恢复清净。然后,他会被宽恕,他的戒行仍保持清净。如果一位比丘戒行清净后,下一步他将如何致力于修习佛法呢?这就是摩诃俱希罗尊者提出的问题。

在导言中我提到过《多闻经》,在那部经中,摩诃俱希罗尊者问一位比丘完成经典学习后如何全身心修行。如果把这两部经放在一起来看,它的问题是:一位比丘,在戒行清净和完成了经典学习后,他将如何全身心地修习佛法?现在,我将阐述这个问题的第一部分。

舍利弗尊者的回答

舍利弗尊者如是答道:


“摩诃俱希罗贤友!作为一位比丘,他的戒行清净后,他应当明智地致力于观照五取蕴,观其为无常、苦,如病患、疮痈、肉中刺。


它们是有害的,像发高烧般地折磨人;它们的行为举止如陌路人;它们是易散的、空的、无我的;比丘必须带着这样正确的正念观察五取蕴。”

舍利弗尊者在此处所详细解释的十一种观察五取蕴的方法,与佛陀在《禅那经》里的教导是一致的。首先,要正确理解此处所提到的蕴、聚,共有四种取蕴:对感官欲乐的执取(kāmupādāna爱取),对邪见的执取(diṭṭhupādāna见取),对仪式仪典的执取(sīlabbatupādāna戒禁取),对我见的执取(attavādupādāna我论取)。

在感官的世界里,六根接触所缘产生感受。结果是执取的增长,这是贪爱造成的。其他三种执取来自于错误的见解(邪见)。在三种错误的见解中,最基本的是我见,认为五蕴身心是我或常。第二种错误的见解是对仪式仪典的执取,它与八正道的方向相背(详细请见关于缘起法开示的第七章第二部分。)最后一种错误的见解关涉否认业果法则的宗教信仰。以上四种执取可以被简化归结为贪爱和邪见。

两个主要的执取

因此,贪爱和邪见是对五蕴身心两种主要的执取形式。当色尘出现在我们的眼根时,我们说“我们看见”,因而我们以为眼所缘、眼根、色尘都是有形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的产物。眼睛是活的,被看的所缘是活的,这个能看和能认识所缘的物质身体也是活的。它给予我们一个自我的存在印象,因此每个人说:“我看见。”每个人都粘着于“我”的感觉。为测试你自己是否执取于“我”或自我存在,不妨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最爱谁?”

你最爱谁?

有个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故事发生在憍萨罗国波斯匿国王时代。故事是这样的:

摩利迦是一位卖花姑娘。一天,她在去花园的路上遇到了佛陀,出于对佛陀深深的信仰,她供养了一些糕饼给佛陀。佛陀告诉她,因着她的善举,她将会成为王后。那时,波斯匿国王刚刚与阿阇世国王交战战败,在逃离途中,偶然地来到摩利迦所在的花园,摩利迦收留并细心照顾了他。国家恢复了和平后,国王就迎娶了摩利迦为王后。由于不像其他人那样善于奉承,摩利迦来到皇宫后倍感孤独。知道此事之后,国王为了取悦王后,就问王后一个问题:你爱谁有超过你爱我?

王后摩利迦暗自想道:“无疑国王想要我这么一个回复来表明我爱他胜过爱任何人。然而,我不能为了迎合他而说谎。”于是她回答说:“陛下,我最爱我自己,我没有爱任何人超过爱我自己。”

她未能取悦国王,接着她问了国王同样的问题:“你有爱任何人超过你爱你自己的吗?”国王不得不承认没有。

第二天,国王将他和王后的对话讲述给佛陀听,佛陀告诉他:“就算在整个国家去寻找,也找不到任何一个人爱别人胜过爱自己的。既然所有有情都爱着自己,我们应该小心不要伤害到任何众生。”

这个故事表明当自我牵扯进来之后,贪爱会增长为执取。我引用这个例子是为了反驳某些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看到了无常、苦、无我三共相后就断除了所有的执取。事实上,他们最爱的仍然还是他们自己。

五蕴,也称之为五取蕴,因为当色蕴工作时,其他蕴也工作了。眼睛是感觉器官,属于色蕴。当它看时,受、想、行、识蕴都运作了。当蕴生起时,如果一个人认为所看到之物是属于看者,那么他就想:“这是我的(etaṃ mama)。”接着他开始抓取,也就是贪爱。当一个人声称“自我”或“我”存在时,这份声称源自于“我”的概念,这归计为对邪见的执取。

五取蕴

五取蕴包括:

色取蕴(rūpupādānakkhandha),

受取蕴(vedanupādānakkhandha),

想取蕴(saññupādānakkhandha),

行取蕴(saṅkhār-upādānakkhandha),

识取蕴(viññāṇupādānak-khandha)。

你不必在别处寻找五取蕴,它们就在你身心之内。

对色尘的执取

当我们去看的那一刻,眼根和色尘相触的那一刻,对色尘的执取就产生了。根尘相触时,缘于色法的可意或不可意,就产生了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诸如此类的感受就构成了受取蕴。刚刚被看的色尘立即被忆起,那时想产生了,它就构成了想取蕴。紧跟着行蕴生起,使得去看的现象产生,诸如此类聚集成行取蕴。最后眼识生起,它称之为识取蕴[5]

当你没有以三共相的角度去观察所缘时,你可能就会错误地认知这个世界,认为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我或我的。你就会很满意这个“我”的概念,粘着于“我”。我见导致贪爱。贪爱增长时,一个人就会尽力做各种事情以满足所生起的种种欲望。为满足欲望所采取的行动,有的可能是善业,有的可能是不善业。当善业多时,他就可能再生于较高的生存界;但是如果恶业多时,就可能会下堕到四恶道。然而,不论怎样,他都被困在六道轮回里受苦。

每次看的时候有正念地随念,贪爱就会止息。《大念处经》讲述了如何建立正念:当你行走时知道在行走。行、住、坐、卧时,如实知道行、住、坐、卧。当你弯曲四肢时知道弯曲,当伸展四肢时知道伸展,每一个肢体运动发生时知道它们发生。随着你定力的发展,你会了解到,在看的当下,眼睛和所缘是完全不同的,眼识和意识也是不同的。这些现象成对地生起而又一起灭去。任何东西生起那刻随即灭去。这转瞬即逝的特征就是苦。你实际所看到的不是一个我,只是现象的显现。这种如理作意会去除贪爱。贪爱一旦切断,就不会有新一轮的再次出生。当你的禅修达到这一特别时刻,苦即止息,也就是涅槃达成了,尽管它只有那么短暂的一瞬间。持续不断地禅修,内观力会不断提升,通过对八正道的践行,轮回将会止息。

对声音的执取

同样的原理可运用到对声所缘的执取。耳根和声音所缘相触,产生能被听到的声音[6],这属于色蕴,然后对声音的执取就产生了。缘于色所缘的执着,就产生了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它们就构成了受取蕴。接着,对声音的想产生,记忆或回忆产生,它属于想取蕴。然后,行取蕴生起,最后识生起,它被称为识取蕴。每次你听到一个声音,以正念观照诸取蕴,随着你不断地观察,贪爱执取就切断了。

对气味的执取

每次闻到一种气味时,观察鼻根和气味为色取蕴。当你感觉那气味是愉悦的或不愉悦的,观察受取蕴生起了。当你回忆或认出那气味,观察想取蕴生起。观察有意志力的活动刺激贪爱,那是行取蕴。观察对气味的识知的生起,这构成了识取蕴。

对味道的执取

现在我们观察舌头和味道,它们引生色取蕴。当你尝到令人愉悦的味道和令人不愉悦的味道时,你观察这令人愉悦的感受和令人不愉悦的感受,此感受就构成了受取蕴。当你回味那个味道时,想取蕴产生了,观察它。尝味道的过程中,思维活动跟随着生起,也就是行蕴生起。最后,对那个味道的识知建立起来了,对那个识的执取构成识取蕴。

对触所缘的执取

触觉遍布全身。无论你触摸哪里,知道触觉在那里。全身无一处没有触觉。触觉能感知身体内外的事物,识知地火风元素的存在。它知道软硬,即地大的特性;它知道冷热或温度,即火大的特性;它知道移动和对移动的阻挡,即风大的特性。因而触识是所有识蕴中最为普遍存在的。但是如果没有相当的正念,你无法看到它的实相。

当我们看见美丽的事物时,我们认出它们,并感到快乐。当我们看见丑陋的事物时,我们感到厌恶。当我们听到愉悦的声音时,我们说它们是美妙的,而当我们听到刺耳的声音时,我们认为它们是可恶的。我们区分好恶——当我们看、听、嗅、尝或接触所缘时,我们把所缘标识为令人愉悦的或令人讨厌的。事实上,根据《阿毗达摩》的阐述[7],这些标识并不是究竟真实法,它们仅仅是对于善业和不善业的结果的执取。由于它们仅仅是概念法,我们应该以中舍心去看待它们。唯有当禅修者以正念去观察现象时,他才有可能看到实相,才可获得关于愉悦或痛苦的真实的知见。当禅修者观察感受时,他注意到触识、知道触识的心和行蕴,而后者使心转向触识。

我们必须在五取蕴生起那一刻就随即观察它们。如果没有在它们生起的那一刻观察、记忆、随念、注意到它们,那么“我”的概念就占据了我们的心。因此,观照身根和触所缘,它们构成色蕴。观察对愉悦和不愉悦感受粘着的倾向,那是受取蕴。对那些感受的各种“想”就生出想取蕴,也应观察它们。对产生接触及其结果的意志行为的执取,也应该被作为行取蕴观照。对识的执取集聚成识取蕴,同样也须观照。

《大念处经》中指导说:禅修者在行走时须了知在行走,站立时须了知在站立,坐着时须了知在坐着,躺卧时须了知在躺卧。禅修者通过持续地禅修培育出定力后,他就会意识到是动机导致经行时动作的产生。经行时,禅修者看到受、想、行、识四蕴在工作。当他经行感到快乐时,那么,愉悦的受蕴生起了。如果他忆起(界定)他正在经行,这时想蕴生起了。如果他努力地去经行,行蕴(mental formation)生起了。如果他在经行当中贪或嗔卷进来,例如,由于不能从别人面前通过而感到很别扭,此时行蕴的运作就更显著。如果他意识到他在经行,这时识蕴在工作。如果他感到疲劳或僵硬,或者感到轻松,此时可以确定受蕴在工作了。如果他不能认出这些与诸取蕴相关联的现象,那么他就会被“我”困住了。因而,他也许会想:“我在走”或“我的身体在走”。那么此刻“我”或“我的”的概念就建立了。然而,禅修者在经行时同时观诸蕴无常、苦、无我三共相,那样“我”的概念便得以去除。

培育开发内观智慧

内观智慧可以通过行禅获得。当一个人想要经行,“我要走”的动机生起,此动机激起运动元素(风大),把要走的意愿传递给色身,然后它控制了全身,根据指令全身开始运动,这个现象称之为走。如上阐释表明没有一个“我”在走,不是“我”在走,是心——那个由运动元素服务和支持的心,驱使身体在走,走只是心的森罗万象的策谋中的一个,它促使运动元素来达成它的意愿。因此,它只不过是由运动元素配合的心的生灭过程。它是转瞬即逝的,因而是非常不如意的,且无实质的。

腹部升降

禅修指导有提醒禅修者观照腹部升降,让禅修者知道运动元素(风大)的功能。当胸部或腹部随空气而膨胀或收缩,禅修者清楚地感觉到升降的运动,换句话说,他感觉到身体被运动接触,是运动本身产生了对身体的接触;而普通人则想当然地认定这个接收到触觉的身体是属于他的,尤其是这个正在升降的腹部是属于他的,或者诸如此类的想法。事实上,是取蕴在力促他如此认为。

随着禅修者持续地练习,他的定力得到发展,他会意识到所有腹部升降现象不过是身和心的运作。一旦他意识到这点,对身心的贪爱就消失了。正是为了证得无我的真理,才让你们运用内观智慧观照腹部升降。

这个禅修方法很简单,它易于获得定力。你不必寻找禅修所缘,腹部膨胀升起时你注意腹部的升起,然后腹部收缩下降时你注意它的下降。你不必过度地专注,只须努力观察连续发生的升降两个现象,就不会出现过度专注的情形。专注的精进力和专注的行为会保持完美的平衡,这样会使你很快获得定力。随着定力的发展,最终你能区分名色,这称之为名色分别智。

当你到达这个阶段后,你也许会觉察到,当你站立时,这个站的行为从觉知站的行为中分离出来。当你经行时,经行是一回事,而觉知经行是另外一回事。当你伸展或弯曲你的身体时,也许你会意识到觉知的心和被觉知的所缘不是相同的,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因此,什么存在于我们这个身体中?除了物质和心外,什么也没有,没有活着的东西。如果你继续依照这种方法内观禅修,你将渐渐明白无常、苦、无我三共相。

对法尘的执取

想或识知的过程(如我们缅语里说的)与意识活动相关,它是非常广泛的。我们一醒来就开始思考、想像。意识的基础存在于身体之内,心所依处存在于物质躯体框架内。当我们想起愉悦的事情,我们就感到快乐,这快乐是一种愉悦的感受。当我们想起不愉悦的事情,我们就感觉到不愉悦,也就是悲伤。有时我们对我们所想的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也就是舍受生起。然而,它不如寻、伺、贪、慢、信、正念那样明显。寻的功能是将心导向所缘。伺的功能是将心投注在所缘。贪和其他的心所我们常常遇到,无须解释。它们都属于五十二种心所,其中最不明显的是舍心所;然而,如果你有正念,你就会观照到它。

当我们的注意力投向一个目标时,我们觉知它,此时想蕴是明显的。接着你可能通过心行或有意志的行为让意门心路过程完成,此时行蕴生起了;同样非常明显,它会促使心去工作,由此导致行为的产生。我们说话、行走、坐着、站立、弯曲或伸展四肢都是心行指挥的。除去受蕴和想蕴,余下的五十种心所是容易识别的。所有身、语、意的行为都是行蕴,因此所有这些都是能被观察和知道的感官所缘和心。一忘记观察所缘的那刻,思维就生起,那么无常和缘起的实相就会被错失,导致人们的错误地认为这样一种执取的感觉是“我”,诸行及其性质属于那个“我”。

当我们想像色法时,意识就在那里,对色法特质的执取,就是色取蕴。当我们的想像引起苦或乐的时候,受取蕴就生起了。在想像的过程中,内心的印象生起时,想取蕴就生起了。在想像过程中,有意志的内心活动在起作用,行取蕴就产生了。对意识的执取促使识取蕴的生起。

归纳如上所述要点如下:

1.比丘戒行和教理具足后,必须以正念观察五取蕴(色受想行识)。

2.执取导致“我”或“我的”的概念的生起。

3.所有执取可以归纳为两大类:邪见和贪爱。

4. 五取蕴应该被有正念地标记观照,以便证得无执取的法而获益。

在结束这部分开示之前,我还想对如何观照心的所缘(法尘)的方法多讲一些。当你观察腹部升降的同时,你的心也许会偏离禅修所缘,跑到其他东西上面,每次它们生起时,标记它们。当观察腹部起伏时,你也许会经历到如下种种心理活动的生起:欲望、满意、快乐、生气、沮丧、憎恨、厌恶、害怕、羞愧、同情、信心、悲伤等等。在禅修过程中,当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ñāṇa)和坏灭随观智(bhaṅga-ñāṇa)生起,你会了解名法诸蕴的本质,你的禅修会变得更容易。

记住就在你的身心内观察五取蕴,不必在别的地方寻找。当你观照诸法时,正确地观照它们。也就是说,你必须以正念来禅修,那意味着你必须观察无常、苦、无我三共相。

观无常

随着持续地观照,定力得以发展,禅修者将亲身体验到能观和所观的生起灭去,他将能够分辨出能观的心和被观的所缘,这使得他确信无常的实相。明了无常后,苦和无我同样会明了。注释书里说对无常的认识有三个阶段:

1. 理解什么是无常。

2. 熟悉无常的特性。

3. 最后获得对无常的观智。

五蕴皆无常。随着呼气和吸气,腹部会膨胀收缩,观察腹部的这些运动变化。当你坐下来、去接触、去看、去听或者去想时,观察它们。当你感觉热或疼痛时,继续观察那些感受的无常,不要松懈。当定力增强时,你将会亲见五蕴生起又即刻灭去,那便是无常的表现。

注释书里说能观的心和被观的所缘的生起灭去,展示了无常的特性。未生之前它们不曾存于此处或彼处,生起之后它们即刻消失。任何法生起了随即灭去,消失而成为过去。禅修者亲自体验现象的生起灭去;而不具有正念的人则不能觉察到这点,他们认为这个“我”已经存在了很久了,而所看到听到的所缘也已经存在很久了,他们看不到灭去。

当禅修者达到坏灭智这个阶段,他完全投入地觉察灭去之流转:内心非常敏锐地专注在上面,他觉察到现起的法通过意门刚一露头就即刻被掐灭,就像灯火刚一出现就被掐灭,又如闪电一闪即逝。这样的情形便是无常的特性。

明了无常的特性后,可以说禅修者自己对无常有了内观体验。当你能明了述生灭之流转的状态,就说明你已经达到那一智慧的阶次。这种证悟不是通过书本学习获得的,而是通过实修经验,在以正念观照诸法的那一刻获得的。

禅修者应遵照舍利弗尊者的教导,带着正念来精勤实践,体会五蕴的无常特性。

愿在此恭敬聆听这场开示的听众们能够正确地理解无常的自然特性,以便对五蕴的执取得以去除,直至获得内观智慧,实现苦的止息,抵达涅槃。

第二部分

1967年3月25日

在前面的开示中我提到舍利弗尊者的告诫:一位比丘教理具足后他应该也致力于观照五取蕴。有时禅修者也许因没有获得一位指导老师而不得不独自禅修,此时通过学习加强戒律是最为合适的。

慧的定义

《清净道论》中提到如果一位想证得观智的禅修者熟知五蕴名法色法、六处(āyatanā)、四大(dhātu)、五根 (indriya)、四圣谛(saccā)和缘起法(paṭiccasamuppāda)等知识,将有助于他的进步。在实践运用法来训练培育心的过程中,万一疑惑生起时,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他确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那些在一位作为向导、学者和朋友的导师的指导下禅修的人,毫无疑问他们将获得如下的相关基础知识:所有和合之物皆由名色法构成,所有现象与因果相关,各种现象遵循无常法则,能够在我们自身之内发现苦谛和集谛,并且能通过观照苦和苦因的本质而达到灭谛和道谛。如果你拥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就可以称之为:为获得内观智慧做了良好的准备。

一次天王请佛陀简明地解释佛法,以便他能轻易地理解佛法和达到涅槃,即所有苦的止息。佛陀给他作了如下开示:

“哦,天王!如果一位比丘认识到把这个世界看作为恒常的、令人满意的、实有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话,那么在我的教导中,一定会认为他已经获得了增上慧。”

这句简略的话就是现在这篇开示中所说的慧。如果禅修者认识到三共相,目的就达到了,因为设法了知三共相,是正念禅修的精髓,涉及观照一切现象。这符合《大念处经》的规定。这里增上慧定义为这样的慧:引导禅修者了解所有需要了解的有关名色诸蕴的本质和特征。它意指面向诸取蕴的慧,而诸取蕴应该以正念来观察。

简单地说,当你看时你必须观察看,听时观察听。最终你的定力加强,你渐渐知道名法色法的特性。当你专注于观察热时,你将知道热的特性。然而,你必须记住热是一回事,观察热的心是另一回事。如果你能够区分热的色法和观察热的名法,你就已经获得了名色分别智。

随着你的定力进一步加强,你将渐渐认识到你看是因为你有能看的眼睛,你弯身是因为有推动身体去弯的意愿。这就是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ñāṇa)。当这两种观智一起[8]生起时,我们就说获得了增上慧。

仅仅学习不能获得观智

增上慧已经讲解了。根据《清净道论》的注释书,还有其他的慧:通过从别人提供的信息学习得到的智慧(sutamayā-paññā闻所成慧),通过思惟推理获得的智慧(cintāmaya-paññā思所成慧),通过禅修获得的智慧(bhāvanāmayā-paññā修所成慧),和通过增上慧获得的智慧(abhiññā paññā通慧)。我们首先学习别人教导我们的知识知道名色法的本质,接着我们深入地思考它们,这是在着手禅修之前。通过内观禅修获得的增上慧远远高于前面所提的慧。然而,禅修者必须通过学习开始获得这些知识,以便使得他能够达到生灭随观智和坏灭随观智。这就是佛陀所说:

“已经获得和缘起诸法的本质相关智慧的比丘,最终将会认识到所有的现象都从属于无常法则。”

为证得观智所需准备的有关学识,概述为如下几个要点:

1.所有名法色法诸蕴都是无常、苦和无我的。

2.一位禅修者要修习内观禅法,拥有了这个知识就够了。

3.禅修者应该如理作意名色,必须以正念观察名色。

4.禅修者应体证到所有的现象只不过是无常和苦的自然本质的显现而已。

缘起法

禅修者禅修所需的基础知识是认识五蕴和贪爱,认识五蕴为苦(dukkha saccā苦谛),和认识贪爱为苦因(集谛samudaya saccā)。贪爱是因,五蕴是果。对禅修者来说,这个知识足以体证法。如果他体悟了这个法,他知道因果法则,他可能被认为体悟了缘起法,缘起法简述如下:

“Ye dhammā hetuppabhāvā, tesaṃ hetuṃ Tathāgato āha,

Tesañca yo nirodho, evaṃ vādi mahāsamaṇo”

“所有现象由因生,如来揭示了它们的起因和它们的止息。这就是大圣人所说。”

《相应部》中《缘起相应经》[9]说:“无明缘行,行缘(结生)识[10],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

所有的这些因和果在第一段“Ye dhammā…”开始已简洁地显示了。注释书说,这表明这首偈颂显示了:第一、苦谛;第二、集谛;最后、灭谛和道谛。贪爱是因,苦是果。苦灭(nibbāna涅槃)是道谛发展的结果。因此当我们说起四圣谛时,就包含了缘起法,反之亦然。

在这个主题上我将开展一些详细的讲述,目的是反击某些诽谤者。他们以《阐那经》[11]的教导为基础,断言禅修者如果没有理解他们所认为的缘起法版本就不应该进行内观禅修。这断言挫伤了禅修者的士气。

让我们回顾一下阐那尊者的故事。佛陀般涅槃后,按照佛陀的指示,僧团对阐那尊者实行默摈的惩罚,他变得非常的激动。在年长比丘的指导下他开始禅修,他们教导他以正念观察五蕴的真实本质。他们教导他色是无常的,受、想、行、识也是无常的;色是无我的和无实质性的,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然而,阐那尊者先前的我见根深蒂固,因此他开始自行推理,认为如果没有一个东西是实有的,那么业行的累积产生业果是不可能的。普通人对邪见的执取(diṭṭhupādāna见取)就是这样产生的。

注释书说:

在没有接受因果法则的前提下,阐那尊者开始禅修,他微弱的观智不足以动摇自我的观念,反而产生了另一个印象:如果根除所有的意志活动,它们就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因此他变得害怕起来,担心生命存在会以死亡终结。在这一点上,由于微弱和无力的观智不足以克服对自我的执取,一个无知的普通人很可能理解为自我的消失。因而他也许会想:“我将会不再存在!我将会不再出生!”他想他将要跌落到一个无底的深渊。他非常像某位偶然听到长老诵经的婆罗门。一次,精通三藏的朱拉那嘎(Cūḷanāga)长老正在一座青铜色寺院多楼层大楼的底层大厅诵三共相经文,那时一位不知名的婆罗门碰巧听到了诵经,生起了这样的认识:所有的行蕴是空无的和无效的。由于这样理解法,他感觉被扔进了无底的深渊。因此他跑出寺院的门,回到家,将他儿子抱在胸前,说:“儿子!思惟了释迦牟尼叙述的法义后,我感觉失落和被摧毁了般!”

现在解释一下这个注释。很明显阐那尊者没有以正念观察名色法。假如他以正念观察名色法,他就会培育出定力,并有能力区分名色。最终他会发现缘起的诸法生起灭去的真相,这些法都必有三共相。然而,在这个案例中阐那尊者的思惟如此肤浅,他没有以正念观察五蕴之流,他所练习的这种禅修称之为“微弱的内观(dubbala-vipassanā)”,注释书所提到的逃离了真相的婆罗门的故事就是这样。

内观禅修有助于培育名色分别智和缘摄受智,这是观智的初级阶段,被称之为“幼小的观智(taruṇa-vipassanā)”。因此,诽谤者引用阐那尊者的例子是非常不正确的,他们说没有缘起法的知识就不能练习内观,这样会误导一些已经开始正确禅修的禅修者偏离正道。

当禅修者观照名色法,获得定力,他能够区分名色法,识别六根和六尘。他会理解是由动机产生动作,认识到没有观察现象就会导致贪爱增长,贪爱增长会阻碍领悟实相。贪爱驱使他去满足欲望,从而产生业。善业得到善果,不善业得到不善果。当了知了所有这些因果关系,三共相的信念就在心中渐渐稳固地建立起来。如果说一下就获得了确信而不需完成所有观智的阶次,这也许有些冒失。尽管你也许没有缘起法的牢固基础,如果你以这些基础知识开始禅修,一步一步实践,直到获得增上慧,你就不会像阐那尊者那样掉进困惑的深渊。也许我们会注意到阐那尊者经过所有的失败之后,在他听阿难尊者解释缘起法的那刻,最后终于获得了道智果智。因此,禅修者即便是佛法知识没有准备好,他在一位禅修导师的指导下也将变得娴熟。

因而,舍利弗尊者回答摩诃俱希罗尊者的提问如下:

“摩诃俱希罗贤友!禅修者教理知识[12]具足后,他应当正确地将心致力于观察五取蕴的无常、苦和无我。”

《具戒经》强调戒,而《多闻经》强调知识或慧。根据这两部经,做出如下推理应该没问题:如果一位比丘在戒行和教理知识两者具足后,他致力于禅修,这样会更好些。

色取蕴

取蕴包含名法和色法。当色法作为所缘呈现时,它被认为是形状或颜色,翻译的时候就是这样翻译的。当要显示它的固有性质时,一般用最接近的词翻译成物质。视觉所缘、听觉所缘、嗅觉所缘、味觉所缘和触觉所缘都是物质。在《噉食经》[13]里它被定义为如下:

“Kiñca, bhikkhave, rūpaṃ vadetha? Ruppatīti kho, bhikkhave, tasmā‘Rūpa’nti vuccati. Kena ruppati? Sītenapi ruppati, uṇhenapi ruppati, jighacchāyapi ruppati, pipāsāyapi ruppati, ḍaṃsamakasavātātapa sarīsapa samphassenapi ruppati. Ruppatī’ti kho, bhikkhave, tasmā‘Rūpa’nti vuccati.”

“哦,比丘!为什么这样称谓色法?它被这样称谓是因为它易于变化。为什么它变化?它变化是因为冷或热、饥饿或干渴、虱咬、或蚊叮、或蛇咬、或暴露或日晒。由于它变化的属性,因而它被称之为色法。”

色法的根本意义是变化或坏灭。心识刹那有三个阶段:生起(upāda)、续住(ṭhiti)、坏灭(bhaṅga),变化发生在坏灭阶段。然而,这不意味着每一种物质一直总是在坏灭的。只有当与稳定相违背的因素出现时它才改变它的特征。

因冷变化

经典里引用了物质的可变性和极冷有关的例子。恶道之一世界边际地狱,这样称谓是因为它所占据的空间在这世界边远处。它是如此极度的寒冷,任何注定掉进去的人将立即冻结成冰。我们知道这个不是经由实际体验,而是来自书本所说。然而,我将试着举一些来自生活的真实的例子。在印度西北部的马西萨卡(Mahiṃsaka)省,人们常常死于降雪,由于整个冬天下雪非常冷。我所提到的马西萨卡就是现代的浦那(Poona),它位于海拔6,000英尺高度。在缅甸,东枝(Taunggyi)、 莫谷(Mogok)和 贾宾(Kyatpyin)位于海拔4,000英尺高,也是极度的寒冷,住在那里的人们,如果没有足够的衣服,就死于寒冷。我记起在Kayah省的老人常常死于寒冷的冬天,他们大部分是帕当人(Padaungs)。人们说冬天对本地居民来说是死亡的季节。在缅甸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寒冷的季节里水和椰子油都结冰,这证明了物质随着温度而变化,当它因温度发生突然的变化时,它就变得不稳定。

因热变化

注释书提到在无间地狱里由于热而遭毁坏的现象,那是最糟糕的地狱。在夏天由于热我们大量地流汗。燃烧和电击是因热受苦的例子。当你喝滚热的汤时,你经验到热,流汗是热的结果。因此物质随着热而遭遇变化。

因饥渴变化

因饥渴而变化在鬼道可找到,他们不能脱离这种苦。在人道的饥荒时代,饥饿是最剧烈的感觉,它导致色身的体力发生变化。在阿修罗(asura)的世界里,不知道有水。一位阿修罗伽拉甘加伽(Kālakañjakā)[14]找水解渴。

他发现恒河之水在流淌,但是当他到达水流处时,这整个开阔的水流变成了一张石板。他整晚跑来跑去以希望能获得一滴水也行。黎明时,一位比丘例行托钵时遇到了他,发现这可怜的生灵不能获得他所找的水,于是这位比丘将水倒入他的嘴巴里。比丘要离开的时候问这饥渴的生灵是否感到满足舒服了些。这位阿修罗,如他原来那样粗鲁地赌咒发誓道,“没有一滴水进入我的嘴巴,这是真的,如果我所说的不是真的,那让我继续在这阿修罗道受苦。”这是经典里说的故事。如果你想获得饥渴的个人体会,去那些缺水的村落。在离我家乡谢昆村(Seikkhun)有一点距离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名叫Khunnakhaukkon,那里有一名男子确实死于饥渴。

因虫咬变化

我想大家都知道被虫咬的结果,被咬后感觉痒,伤口肿胀,这是因为色法遭受到一个变化。对于因病导致的变化,每个人有自己的经验。沙漠居民相当熟悉因太阳暴晒引起的色身变化。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妇女带着她的孩子在一沙漠里旅行,一天,她和她的同伴们分开了,不得不独自前行。对旅行者来说,通常晚上旅行而白天在帐篷或遮阴棚休息。由于她独自旅行,没有遮阴棚,她坐在她的篮子上,篮子里装着她的孩子。当太阳热得无法忍受时,她被迫坐在她自己孩子的背上休息。这个事件符合缅甸谚语:“当人们不得已的时候,即便一位母亲也不能把她自己的孩子看作如同她自己那样。”

不是所有的色法总是在变化中

有些富于想象力的人喜欢想:既然色法意味着变化,变化着的是色法,固性或硬性不是色法,热不是色法,以及我们所看到的也不是色法,它们只是概念法,不是真实的。他们这样的思考方式,是他们头脑修行的结果。这让我想起某一位教导禅修的在家居士,他断言色身,这被观照的所缘,它自身是易变的或易毁坏的,这表明正念练习是无益的。这肤浅的解释根于没有正确地理解注释书。色法是变化的,但是它不是所有时候都在变化。变化只发生在某一充分的因缘下,那个因缘破坏了它的稳定性。当冷或热破坏色法的稳定性时,它就发生变化。《清净道论》大注疏钞说:


“色法具有变化的特性,它意味着变化。然而,这里的变化是指相对立的力量发生冲突时所发生的情况,显示着新的色法从旧的色法中生起的事实。”

那么,色法变化怎么运用于梵天界呢?当两股相对的力量交锋时,梵天界的色法也从属于变化的特性,这种本质特征即便在梵天界也无可避免。

然而,在梵天界很少有两股相对的力量作用于彼此,如热或冷。从结生心到死亡心梵天神的色法似乎保持着不变。因而,物质的固有的品质一直保持着,它不是每时每刻变化着,但是当上述的启动的因缘现起时,变化就产生了。

诸取蕴怎样生起的

在和看、听、闻、尝、触、想相关的六识生起的时刻,五取蕴的实相能被看见。在生的特定的刹那,名色应当依照无常等法则进行观照。没有观照三共相将导致“我”或“我的”的观念产生,执取就会占主导位置。以正念观察这个执取,将会截断业行之流,没有执取就没有新的有生起。当有终止时,老和病就不能生起,所有苦就终止了。

观照苦

当定力发展时,禅修者将逐渐理解缘起的事物的因果,能够看见名法和色法的生灭。万物生成,接着毁坏,然后再次生成,再次毁坏,无穷无尽。如果禅修者看见这相续的变化,他会获得随观无常(aniccānupassanā)的观智。然而,你对这样的实相的确信必须是深层的,因为只有那时你才会真正认识到苦是有害的并且所有有害的事物是可怕的。这种确信将导向厌离智(nibbidā-ñāṇa)的培育。最后,道智果智会生起。这直接体验的智慧是随观苦(dukkhānupassanā)的观智。

所有的现象都是无常的。凡是无常的都是苦的。然而,什么是真正的苦?生起即刻又灭去,反复无可避免,这样的逼迫性是真正的苦。逼迫性本身就是所有烦扰的根源。苦的特性就是逼迫性。当你不断正念观照所有缘起的现象的生起灭去,你就培育了苦随观智。毁坏肯定是苦,你也许会认为生成不应该看作苦,然而,万物生成就是为了毁坏。你也许曾经看到过海滨退潮时一些小蟹在泥滩里挖洞,当涨潮时这些洞全部被冲走了毁坏了,当退潮时这些小生物又开始挖洞了,这些洞将来还是会在涨潮时被冲走,一如以前,对它们来说,这难道不是苦吗?

一位妇女想要有一个孩子,但是久不孕育,终于,她生了一个孩子,很高兴,然而,不久那孩子死了,多悲哀!在纪念孩子生日的那天,她捶胸恸哭。她想如果她不怀这个孩子更好!还有更糟的例子,有些妈妈生育了好几个孩子却全部死了。

这种生起灭去的实相本质不断压迫着我们。每当苦呈现于六根门时,禅修者以正念观察苦的特性,由此获得苦随观智。对于禅修者来说,不可能知道所有苦的根源;但是当他观察缘生的现象时,对于苦的生起将有亲身体验,那是根源于色身和心。一个感官所缘引生了一个不想要的感觉印象,无疑会产生不愉悦的令人厌恶的感受。这就是苦。

无需多言,苦引生害怕和担忧。想依靠这色身来救援,而这色身的属性是毁坏离散,因此就像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危楼的居民,任何时刻都有楼塌下来被压死的危险。

观色如病似伤

色法像疾病或伤口那样。一位病人失去了胃口和睡眠,他不能像健康人那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依赖于照顾他的人。如果卧床不起,对他来说更糟。他不得不在别人的帮助下洗澡、穿衣、喂食和上厕所。不管他喜欢不喜欢,他不得不锻炼身体。当他想要抓痒,他不得不让别人来替他做。因而,他总是依赖别人。同样如此,色法是依赖者。

色法也像化脓的疮。烦恼,如贪、嗔、痴,就像从六个脓疮洞里流出来的脓水,那六个脓疮洞就是六根。禅修者观照苦时应注意这比喻。

色法也像荆棘。它刺穿肉体后卡在那里了,而你不能自己把它拔出来。所有不善业产生不善果报。你为你所做的罪行付出代价。当你所造的业是恶的,最后你将置身于困境中。逆境逼迫你近乎疯狂,为了满足衣食住的基本需要,你努力挣扎着。在谋生的奋斗挣扎中,你也许遭受欺压或受害,生活中的竞争是如此激烈。当你渐渐年老时,你认识到谋生是多么麻烦的事。如果只是因为这色身和心行而造恶,你注定将落到恶道。

色法也好比是发高烧。有许多处方疗愈高烧,然而,却没有一种疗愈身心高烧的处方,身心高烧不断地逼迫着我们。无论你在哪里,不管是在恶道、畜生道、人道还是天道,你都不能逃离这名色蕴集的猛攻。哪里都充满了苦,即使你再生到人道或天道,你仍然从属于老、病、死的苦。

体证须陀洹果

苦的轮回无止尽。然而,内观禅修能为体证须陀洹果铺一条路,那就是观照五取蕴的无常、苦、无我三共相。

按照舍利弗尊者所说:

“Ṭhānaṃ kho panetaṃ, āvuso, vijjati yaṃ sīlavā bhikkhu ime pañcupādānakkhandhe aniccato dukkhato rogato gaṇḍato sallato aghato ābādhato parato palokato suññato anattato yoniso manasi karonto sotāpattiphalaṃ sacchikareyyā’ti.”(Silavantgasutta,SN22.122)


“摩诃俱希罗贤友!如果一位比丘的戒行清净后,观照五取蕴是无常、苦、是病患、疮痈、箭镖、惨境、折磨、外敌、崩溃、空、无我,那么他有可能体证须陀洹果。”《相应部·蕴相应122具戒经》

简而言之,这意味着如果你按照上述指定的方法修内观观照五取蕴,你有望体证须陀洹果。

我像往常一样以祈愿来结束这场开示,祈愿在座的听众,以此听法和观照五取蕴修行的功德,尽快获得涅槃!

第三部分

1967年4月5日和5月8日

我前面的开示是讲述观照名法色法的无常和苦的属性,接下来我将讲述关于无我或无实质性的属性。然而,开始讲述之前,让我为你们解释一下什么是我或自我。

“我”的教义

灵魂或我的教义在印度被广泛地接受。在印度教的经典里有提到,当一个个体在他母亲的子宫里孕育时,活的灵体就在这个个体的身体里生起。缅甸人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认为一个主导精神或者活的灵体居住在身体内,充当着这个世界的道德主管者和我们业果的分配者。据说它有权力根据我们的愿望调节我们的业行。这种我称之为主人我(sāmī atta)。

“主人”意思是一个拥有者或统治者。我,作为主人,指挥事情发生。当我想要我走,我走;当我想要我吃,我吃;当我想要我坐,我坐;如此等等。我是这个自我,这个自我属于我。这种承认个体或常住身(sakkāya有身,常住身)的观念来自于复合的(compound)有身见(sakkāya-diṭṭhi有身见,萨迦耶见,个体常住见)。这种邪见接受了自我存在,因此它也被看作我见(atta-diṭṭhi)。然而,佛陀在《无我相经》里给我们如下教导:

“Rūpaṃ, bhikkhave, anattā. Rūpañca hidaṃ, bhikkhave, attā abhavissa, nayidaṃ rūpaṃ ābādhāya saṃvatteyya, labbhetha ca rūpe — ‘Evaṃ me rūpaṃ hotu, evaṃ me rūpaṃ mā ahosī’ti. Yasmā ca kho, bhikkhave, rūpaṃ anattā, tasmā rūpaṃ ābādhāya saṃvattati, na ca labbhati rūpe — ‘Evaṃ me rūpaṃ hotu, evaṃ me rūpaṃ mā ahosī’ti.”

“比丘们,色无我。比丘们,因为,如果色有我,色不应导致病苦,也应能愿色为:‘让色这样(好),让色不这样(坏)。’然而,比丘们!因为色无我,因此,色导致病苦,也不能愿色为:‘让色这样(好),让色不这样(坏)。’”

因此,色不能满足我们想要色这样或不想要色那样的希望和欲求。同样地,受、想、行和识也是无我的,你不能向它们请求说,“让它们表现这样,让它们不表现这样。”它们都趋向病苦或衰败,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求和期望。

“Anatta”(无我)是一个复合词,由“na”(无)和“atta”(我)组成,意思是无我。然而,我们博学的老师按照缅甸语的用法把它译作为“不能作主导的”,它被翻译为这样是因为他们想强调去掉“我”的意思,这个“我”就像一位控制支配的主人。

如我前面所说,色法应该被看作完全的陌生人。这和《具戒经》里说的是一致的。它强调禅修者应该理解色法的自然本质这个事实,也就是色法是无我的,它不能被指挥。如果你有一位朋友,你也许可以请他为你做某些事情,他肯定帮忙。然而,你不能要求一位完全陌生的人为你做事情。

那些信仰“我”的教义的人们假设有一个活的灵体长久地居住在他们的身体里直到他们死亡。当死亡来临时这灵体通过鼻子或嘴巴离开身体。这种自我的观点称之为住者我(nivāsī atta)。这些自我主义者也相信当色身毁坏后,这个常住我抛弃它的旧家去找新家。他们说它是极其微小的,以致于它能够穿越厚墙。佛陀告诫我们不要在色、受、想、行、识里去寻找它。只有当这种将色法当作自我的家的观念被抛弃时,禅修者才能看到实相。所有的身、语、意活动都是由我引起的,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自我主义者,称之为作者我(kāraka atta)。这种自我主义者想,“我看、我听、我走、我站或我坐,因为我一直被自我驱使着。”然而,当看、听等生起时,禅修者以正念观察看、听等,他就会了解没有一个我存在驱使着任何人。行动仅仅发生在名法和色法配合时,其中一个作为原因,另一个作为结果。为了认识现象的真实本质,鼓励禅修者观照缘起的现象。请记住如下的指导:

“当你走时,观察你在走,并将这一原则运用到所有的肢体运动中去,如弯身、伸展等”。当你正感觉到痛苦或快乐时,你也许会认为是你自己在感觉痛苦或难过。这种感觉源自于对自我的观念的执取;这种自我主义者被称之为受者我(vedaka atta)。佛陀想让我们破除我见,他教导我们观察三种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它们都从属于无常法则。然而,有些非遵奉者,按照他们的想象,教导禅修者只观照不苦不乐受,其他两种都不要观照。这样的教学违反了佛教的教义。那些接受了这种思惟方式的人就错失了对苦受和乐受的实相的了解。心的中舍状态是不容易被感觉到和了解的,因而禅修者也许不能观照它,结果他就完全迷惑了,不断遭到潜伏的烦恼的攻击。在这种情形下,他就在无意中丧失了佛陀的教导所赠予的利益。

我们认真地学习了上述四种我见,它们表明只有以三共相的角度在内观禅修中观照名法色法,才能实现根除错误的我见。马虎随意地将身体解析成各元素是不足够的。禅修时色法明显地消失了,这也是不够的,因为以色法为我的观念似乎被放弃了,但心仍然紧紧地抓住它的所缘,仍然保留了我见的基础。在这种情形下,禅修者会认为,“是我在禅修,是我获得了知识,我感觉快乐。”这意味着他仍然执着受、想、行、识为我。为了抛弃自我的观念和获得无我的正确智慧,以这里所建议的正确方式去禅修是必不可少的。

观照五取蕴时,禅修者必须把它们看作是无常的(aniccato),故而苦(dukkhato)。它们也必须被看作疾病(rogato)或化脓的疮(gaṇḍato)。你必须知道它们如肉中刺(sallato)般疼痛。由于它们导向不善业不善果,它们是沉重的(ābādhato),它们如陌生人般(parato)难以控制,它们如发高烧般逼迫着病人(aghato),它们有不断毁坏的属性(palokato)。你也必须记得它们是空(suññato)和无我的 (anattato)。

每个人都认为他自己或她自己拥有可触摸到的真实的身体,是一个活着的生命,无论怎样自我分析,解析成多么微细的部分,都不能阻止他相信我存在的观念。“我思,故我在。”然而,当禅修者坚信所有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自我的观念就会减弱。每次他以相应的正念观察所缘和观察的心,他就会发现在观察的每个当下观察的心和被观察的所缘两者都灭去。他此刻就看到了无我。这种无我的智慧逐渐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认识到五取蕴不是我,这等同于实证了无我的真理;第二、将会生起这样的认识:在这缘起的现象世界,万物随它们自身的因缘而发生,没有任何主宰者控制或统治它们。这称之为无我的一个特性。发现了无我或无常住身后,禅修者继续观照五取蕴,留意观照无我的十一种方式,最终获得无我随观智(anattānupassanā-ñāṇa)。

观照三共相

总而言之,上述与禅修有关的十一种观点会把三共相的含义传达给禅修者。然而,由于如下的原因,无常观是难于透彻理解的。

第一、一个人以正念观察到名色的生灭是极为稀有的。现象界所有事物看起来似乎是相续的,换句话说,所有生命存在是相续的。这种相续性隐藏了所有缘起的事物不断流变的真正事实。因而在这种情形下,无常的特性一直隐藏在相续性的假象里。自然界中所见的所有现象都是连续的这种观念,只有以正见才能破除。当禅修者观照无常的特性,它的真实本质就自己呈现。这和《清净道论》中的教导相一致。先前还没有生起的事物,现在生起,即刻灭去。这现象像闪电的一闪。你看到的那一闪刚才还没有,然而现在它闪现了,下一刻它就消失了!它确实是无常的,但是很难被认识到,因为想蕴的相续性掩盖了闪电的瞬变本质的真相。当名法色法生起时,这种掩盖使得我们不能正确地观察它们的生灭。

缘起的事物的无常本质的真相不能只通过思考名色五蕴或者通过默念它们的生灭而获得体证。必须在每次根尘相触时观照看、听、闻、尝或触。这符合如下的教导:

“当你走时观察走,所有的肢体动作都必须被觉察。每当痛苦、快乐和不苦不乐生起时你必须认出它们。当心伴随贪爱生起时,必须以正念观察它。必须努力在欲望和贪欲刚冒头时即刻觉知它们。观察的心必须要在被观察的所缘出现的那一刻就照见它们。”

即刻照见

只有当你能在现象发生时即刻照见,才能知道名法色法的真实本质。在闪电的类比里,只有在它发生的那刻你看见它,你才知道它的生灭,才理解它的真实本质。因此,注意如下三点:

1. 为了知道现象的真实本质,当它生起时观察它。

2. 当知道了它的真实本质,生灭就显而易见了。

3. 只有当你认识到了五蕴的生灭,你才能获得无常的观智。

当你没有在现象生起的那刻观察它,你就总认为它是相续的,它在事件链上似乎没有间断。这是相续的概念(santati-paññatti)。受这种概念的影响,你在“我”的观念下忙碌,于是你认为你的自我是一个永久的实体,这使得你说,“我听、我看。是我想、我知道。”

白蚂蚁成群列队前行,看起来像一条长长的连续不断的线条,但是近距离去看就知道每个蚂蚁并没有和另一个连接在一起。禅修者不会将任何现象看作一个连续的事件链。他看到前后有间隔有区别。你过去所看到的不是你现在所看的。前一瞬间你所获得的印象不同于现在接收到的。每一个都是完全独特而不同于另一个。这些说明适用于所有其他与感觉相关联的现象。每个现象生起随即灭去。当你知道了这个特性时,你就培育了无常随观智。

四威仪掩盖苦

四威仪是指行、住、坐、卧四种姿势。它们有助于保持身体舒服。当身体舒服了,它就不感到疼痛和苦。《清净道论》说,由于没有以正念观察身体被苦逼迫的本质,以及四种姿势增加了这种疏忽大意,苦的特性被掩盖了。如果你致力于观察苦逼迫的本质,不通过四种姿势来获得舒服感,那么疼痛和苦就完全显露了。我们很少把身体上普通的不舒服看作是苦,是因为我们能通过转换姿势或做运动来消除它们。我们没有认识到这被逼迫的本质或者苦,但它却总是潜伏在身体里。当你开始禅修时,你不断觉知你的身体行为,你的心一直是警觉的,因而你能够留意到看、听或触。当你观照腹部起伏,你也许会感觉到困倦、热或疼痛。你观察到所有这些感受。此时你想要换姿势来缓解这种不舒服感。当这种想换姿势的欲望生起时你观察到它。接着你也许设法换了姿势。如果是这样,你观察设法换姿势的动作。或者,你也许忍耐着所有的不舒服,专注地观察疲劳的感受。最终,疲劳的感受消失了,你获得了色身终归就是一堆苦的智慧,这种智慧称之为苦随观智(dukkhānupassanā-ñāṇa)。

密集性掩盖无我

由名色诸元素构成的事物是可以分开和解析的[15]。然而,普通人由于没有正念觉察这一本质,在密集性(ghana-paññatti直译:密集概念)这一观念的作用下,把缘起的事物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巨大而有实质的整体。这种密集性掩盖了无我的真实性或无实质性。能够分别名法色法的组成的禅修者,会明了它不具有任何实质。

无我的特性之一是不可控制性,我们无法要求这个“我”顺从我们的愿望,我们不能指挥它成为这样或不成为这样,所有一切(控制)归于无效。那些不习惯于禅修的人会抱有这种印象:他们之所以看见事物,是因为他们有想要去看它们的意愿。比如,当他们有听的意愿,他们就能听;当他们有弯曲或伸展身体的意愿,他们就能弯曲或伸展身体;或当他们有想的意愿,他们就能想。他们假定这个我是他们所有行动的主宰者和他们命运的裁决者。然而,对一个禅修者而言,所有出现的事物只不过是名法色法,因着它的生灭本质而生灭。所有业行随顺自然的进程,没有一个我能操控它们。眼睛接触到视觉所缘(色尘),看就发生了。你也许没有欲望去看,也许没有任何意图去看,然而,当所缘接触到眼睛,你不得不看。上述情形同样适用于听、闻、尝、触和想。你也许希望只有快乐的事情发生,诸如此类的所有快乐的事情永远等候着你。然而,既然你没有能力控制或操纵你所认为的自我,那么,没有什么会如你所愿。对于那些没有按照所建议的方法禅修的人,名色五蕴的密集性掩盖了缘起万物无实质性的实相。密集性表现在四个方面:1)相续密集(santati-ghana),2)整体密集(samūha-ghana),3)功能密集(kicca-ghana),4)所缘密集(ārammaṇa-ghana)。

相续密集

我已经讲述了相续的概念,它与相续密集有关。当你看见一个所缘时,你看见它的图像,持续一刹那,之后它消失了,成为过去。接着,下一个图像立即填补空白,给你一个印象以为过去的图像和现在的图像是连结的,形成相续的链,因而产生了似乎是同一所缘的外表,这导致你相信现象界是不变的和稳定的,这就是相续密集。

当我们看见某个事物、听到某个声音和想起某件事情时,看、听和想是分开的和有区别的。我们刚刚所看过的、听过的或想过的,完全不同于我们现在正在看的、听的或想的。然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整个认知过程是相续的,似乎那个所缘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着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一个假定的能看、听或想的我或自我就从这个过程生起了。因此,我们说,“我看、我听、我想”,似乎这个“我”自始至终保持不变。这个假定阻碍了一个非禅修者认识到无我的真相。然而,观察名法色法的生起灭去的禅修者会获得无常和无实质性的清晰的观智。这种观智消除所有相续性和密集性的概念。

整体密集

心的所有因素合并起来,给我们一个整体的印象。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协力促成概念产生,它们共同组成一个人,保持整体性和实有感。那就是所有在行蕴领域里的现象构成个人或有个性的个体。一个缺乏观智的普通人尽管从书本学过“物质可以分解成各种成分”,但是他还是会认为,“我看、我听、我想”。当一位有正念的观察者检测自己时,他认识到眼根、视觉所缘、眼识和源于看的愉悦感受的功能各不相同。而看时没有觉知看的人更多地认为这些作用合并起来产生一个实体的自我,并思惟,“我是这具物质身体,它有眼睛;我看到的手和脚是我的;那个看后体验到快乐的感受的人是我自己。”物质合并成一个集合体,给予我们整体的印象,接着错误地理解为密集的实体,被认同为一个人。这称之为整体密集(samūha-ghana)。

已经获得生灭随观智和坏灭随观智的禅修者能正确了解眼根、视觉所缘和眼识是分开的和不同的,都有衰败的属性。当个人的概念被摧毁了,无我的真相就显露出来了,这种观智称之为无我随观智。

功能密集

眼识执行识别视觉所缘的功能,耳识执行识别听觉所缘的功能。然而,非禅修者认为正是他们的自我在执行这些功能,因而结果就是他们看或他们听。因为日常生活的“我”的观念处处存在,就引生出一个被看作是原始推动者的自我。在看的现象中,眼根执行接受视觉所缘提供的图像的功能,眼识接手后执行识别的工作。当这些不同的功能被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自我实体的概念就生起,以为它在现象生起时享受色与声;这个概念称之为功能密集(kicca-ghana),由多个功能整合而来。内观禅修者能够在所发生的一切中,区分眼根、所缘和眼识各自的功能。当定力得到发展时,他能够透过功能的不同,区分名法色法,最后认识到名法色法一起坏灭。这显示了自我的并不存在。所有缘起的事物是无实质性的和不坚固的。因而,培育了无我随观智。

所缘密集

当心接触到视觉所缘时看发生了,当心接触到听觉所缘时听发生了,当心接触到嗅觉所缘时闻发生了,当心接触到味觉所缘时尝发生了,当心接触到触觉所缘时触发生了,当心接触到法尘时想发生了。在所有这些现象中,感官所缘变化多样;但是这个能缘的主体似乎是一个个体担负看、听等所有的行动,这些行动由他所创造。这就是由许多不同的所缘合力变成的密集的概念,它称之为所缘密集(ārammaṇa-ghana)。

一位已经培育了观智的禅修者完全觉察到看和听是两个不同的法,尽管看和听(好像)同时发生[16]。如果注意力专注在一个法上,禅修者能够领会到前一瞬间所看的不是现在所看的。此外,禅修者能够了解视觉所缘是在观照的当下就灭去。因此,对禅修者而言,许多看、听等过程不是由个人引起的,它们只是法的多个方面的呈现。这种思惟方式事实上摧毁了密集的概念,并导向无我随观智。

《清净道论大疏钞》说,元素合并成复合体,复合体构建了密集的概念,而当密集的概念被破碎时,无我的特性就显而易见。名法色法相互作用,联合成一个实体。当你没有诸行的知识背景,你就把这个复合体当作一个实体。这种观念称之为整体的概念(整体密集)。你以这样的方式把功能有区别的现象当作一个整体或实体;眼根、视觉所缘和眼识是分开的和不同的,然而,普通人把所有这些不同的现象当作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概念是功能密集。还有其他现象,比如各个入处[17],它们倾向不同的感官所缘,因而可以按这些基本性质区分。然而,普通人把它们当作一个实体,这种密集的概念称之为所缘密集[18]。然而,当内观禅修获得进步而有助力时,实体或密集的观念就破裂了,就像手触泡沫那样。接着就会认识到所有的现象自然发生,没有一个主宰在推动它们,它们只是生起灭去。这四种密集协力创造出“我”的观念,当以正念适当地观察到它们的实相本质时,就认识到了无我的特性。

无我、真实与表象

当物质被分解成元素,通常实体性的概念就消失了。有些人也许会认为如果这个实体性的概念消失了,那么无我随观智就建立了。然而,这种轻易获得的认识不能引导你确信无实体性的教义,因为尽管实体性的身体感觉已经被抛弃了,但你仍然粘着这“个人”的概念。如果实体性的观念仍然保留在意识里,你不能体证无我。在无色界,梵天神没有身体,但是由于他们仍然有意识,他们把意识当作他们的自我而不能明了无我。你也许能去掉身体的观念,但是你仍然粘着心的观念。必须记住,即使当你获得了无我的触知智,你可能在究竟法上的根基还没有变得坚定稳固。只有当你观察五蕴的生灭,获得了它们不可控制性的实际体验,你才能肯定地说你知道了无实体性。在佛陀的教法外,圣贤者如萨拉帕嘎(Sarabhaṅga),他是一位菩萨,他能教导无常和苦,但不能教导无我,因为无我非常难以解释。佛陀在第一次亲自向五比丘解释无我时,他不得不通过先介绍无常和苦来解释无我。

在佛陀的教法之外的人们都知道无常法则的一些基本知识。当一个罐子坏了,这提醒你,它是无常的。当你跌倒了受伤了,你也许会对自己惊叫道:生命是苦。然而,这样的启示都是概念法,难于深入,除非你通过内观禅修体证了无常和苦的绝对真理。

然而,你不要气馁。在《增支部·第九集》第一经开示中说[19],如果认识到了无常,也能认识到无我。注释书也解释说一旦知道了无常,也会知道苦和无我。

禅修的益处

你们也许会问:禅修观照三共相有什么益处?关于这个提问,请注意舍利弗尊者所说:

“摩诃俱希罗贤友!如果一位比丘的戒行清净后,以正念观照五取蕴是无常、苦、无实体性(无我),那么他有可能体证须陀洹果。”

我将于下一次开示中讲述须陀洹果圣者这个主题。现在让我以一向的祈愿来结束这次开示。

愿所有听过这次《具戒经》开示的人们通过内观禅修体证五取蕴的实相获得涅槃!

第四部分

1967年5月23日和6月7日

我在上次开示中讲述了关于佛陀建议的观照五取蕴的三共相的十一种方法。在这次开示中我将讲述《禅那经》,经文说,当一位比丘从初禅中出来,他通常思维观照入定时的五蕴,涉及前述十一个方面。

禅那经[20]

节录《禅那经》部分如下:

“(Paṭhamampāhaṃ, bhikkhave, jhānaṃ nissāya āsavānaṃ khayaṃ vadāmī’ti, iti kho panetaṃ vuttaṃ. Kiñcetaṃ paṭicca vuttaṃ? )Idha, bhikkhave, bhikkhu vivicceva kāmehi vivicca akusalehi dhammehi 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 vivekajaṃ pītisukhaṃ paṭham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So yadeva tattha hoti rūpagataṃ vedanāgataṃ saññāgataṃ saṅkhāragataṃ viññāṇagataṃ, te dhamme aniccato dukkhato rogato gaṇḍato sallato aghato ābādhato parato palokato suññato anattato samanupassati. So tehi dhammehi cittaṃ paṭivāpeti. So tehi dhammehi cittaṃ paṭivāpetvā amatāya dhātuyā cittaṃ upasaṃharati — ‘Etaṃ santaṃ etaṃ paṇītaṃ yadidaṃ sabbasaṅkhārasamatho sabbūpadhipaṭinissaggo taṇhākkhayo virāgo nirodho nibbāna’nti. So tattha ṭhito āsavānaṃ khayaṃ pāpuṇāti.”

“比丘伴随着寻和伺住初禅,远离五欲和不善心,生喜乐。初禅出[21],观五蕴。证知五蕴是无常、苦、如病、如疮或肉中刺,它们是有毒的,像发高烧般折磨人,它们的行为举止表现如陌生人,它们易于离散溃败、是空、无我。他畏避这些现象,将他的心导向不死之法,正思维之:‘此为寂静,此为殊胜,也就是,止息诸行,舍弃所有再生,摧毁贪爱、离欲、灭、涅槃。’如果他坚决不动摇,他就摧毁所有烦恼,获得究竟涅槃(阿罗汉果)。”

这段经文的基本意思是一位比丘从禅定中出来后,观照在定中仍然存在的五取蕴,觉察无常的十一个方面。禅定时心专注在禅定状态。出禅定后他专注在观照上,这能够通过欲界善(kāmāvacara kusala)而获得。这意味着,当你在禅定中你经历到禅那心(jhāna citta),而像常人状态的比丘体验到欲界善心(kāmāvacara kusala citta)。

注释书对《禅那经》中“将心导向不死之法”这句话解释如下:“禅修者也许会通过传闻、通过适当地学习经典、通过获取世俗的知识而倾向于涅槃,但是他尚不能决断涅槃是最高的宁静这个事实。然而他可能已经直觉地知道涅槃的特性。如果一位比丘确立了涅槃的知识,这意味着他以三共相为所缘不断观照,已经获得了观智。当四个道智依序完成时,他将会获得阿罗汉果位。”

当你完全确信所有诸行是苦时,心会倾向于涅槃。因此心被道智鼓励,尽力脱离诸行,拥抱涅槃。如果没有内观禅修,你将不能获得道智,你也须注意这点。

《无常经》

现在我将为你们讲述《无常经》,它讲述导向厌离智(nibbidā-ñāṇa)的禅修:

“比丘们!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因而多闻圣弟子厌离色、受、想、行、识。厌离已,心向于舍。舍已,心解脱。解脱已,他知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

佛陀解释省察智(paccavekkhaṇa-ñāṇa)时,说了如上这些话。当你观照五蕴,得知五蕴皆是空无实质的,厌离智就会培育起来。然而,有些人轻视内观禅修,坚持认为如果一个人已经理解了无常就不必观照了,这种思惟方法不能引导你根除爱欲和导向道果涅槃。在有关五蕴的同一章,《苦经》和《无我经》紧随着《无常经》,同样的观照方法也适用。

必须培育厌离智


只有当五蕴的缺点过患充分地被认识到了,厌离智才能真正地培育起来。那些生活在干旱区的人们对于他们所在之地的不利条件茫然不知,只有当旱季来临饥渴和饥饿威胁他们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那个地方的缺点,才会带着厌恶离开那里。人们通常满足于他们的色身,他们粘着它们而一点也没有想过三共相。他们对教导缺乏坚定的信念和诚心。对他们来说,通往涅槃的大门已关闭。

对五取蕴的无知


我们每天看、听、闻、尝或触感官所缘,然而,我们很少以三共相的角度去观照它们。无疑地,我们在经典里读过它们,但我们几乎不知道看、听等包含了五取蕴。因此我们把无常看作常,把苦看作快乐,把无实体性看作有实体性。我们将这世界看作是稳定的、快乐的和实有的。在这种愚痴驱使下,我们不能获得厌离智和道智果智。

观智引生厌

当你获得了观智时,你渐渐厌倦五蕴这个累赘。内观禅修定力增强时,你逐渐完全觉察到被觉知的所缘和觉知的心一起生起灭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个相续的生起灭去是无常的和苦的。由于没有一个人能控制它,所以我们认为的那个“我”根本就是无实质性的和空的。这种观智标志着审察倾向的开端,被称之为触知智(sammasana-ñāṇa)。

随着禅修者继续练习,他将亲身体验到五蕴快速生灭转瞬即逝的实相,以光和色显示出来,让禅修者会感受震撼的喜乐。然而,当你一直保持着警觉时身和心两者都会处于平静中,各种记忆和影像以极快的速度生起。当你达到生灭随观智时,就能明显地看到这种情形。


获得生灭随观智后,禅修者不理会喜乐,继续禅修,直到五蕴的生灭变得鲜明,特别是觉知的心和被觉知的所缘快速成对地灭去。在这个阶段,禅修者也许观察到腹部的升降而没有注意到腹部的形状。同样地,当观照经行或弯曲和伸展四肢时,你没有觉察到肢体的形状或移动的方式。现在你获得了坏灭随观智,这里以观察的心(ārammaṇaka)和被观察的所缘(ārammaṇa)来表述。这个阶段的观智在《清净道论》里描述如下[22]

“Ñāṇe tikkhe vahante saṅkhāresu lahuṃ upaṭṭhahantesu uppādaṃ vā ṭhitiṃ vā pavattaṃ vā nimittaṃ vā na sampāpuṇāti. khayavayabhedanirodheyeva sati santiṭṭhati.”

“一旦他的观智训练得敏锐,诸行很快变得明显,他不再让正念关注所缘的生起、存续、发生或相貌特征,而是让正念只关注它们的止息,如毁灭、灭去和瓦解。”

当坏灭随观智生起时,观智变得如此锐利,几乎是自动地完全清晰地观察意志活动的运转。在这种情形下,观察的心略过观察法生起的阶段、住立的阶段和法的显像阶段,只透彻了知它的毁坏、衰退和崩溃。在生灭随观智阶段,名法色法的生起阶段变得非常清晰明显。在触知智的阶段,心路过程中的住立或停留(ṭhiti)的阶段呈现得清晰,这是相续性法则的结果,尽管你识别了名法色法的无常属性。然而,在进入这个审察推度智慧(触知智)阶段之前,由于还没有体验到五蕴的生灭,就只有现象的生起阶段明显。此时,甚至能够看到现象的影像。然而,在坏灭智阶段,每次观察现象时,既没有看到现象的生起,也没有看到现象的住立,也没有看到清晰的影像,此刻清晰的只有所观察的现象的灭去。这和禅修者所获得的个人体验一致。这表明写于1500年前的《清净道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如下短句摘自《无碍解道》:

“Ārammaṇañca patisaṅkhā, bhaṅgañca anupassati; suññato ca upaṭṭhānaṃ, adhipaññāvipassanā.”

“禅修者获得了关于法尘的坏灭智,他继续观照觉知的心的坏灭。他将认识到所有诸行是空无实质的。这种认识是内观智的最高形式。”


此刻“我”的观念被坏灭智完全地摧毁。无论什么时候所有已知的现象都趋向衰败,畏惧感到来,这是怖畏现起智(bhayatupaṭṭhāna-ñāṇa)。它促使你抵达过患智(ādinava-ñāṇa),即认识到五取蕴是过患、祸害。接着厌离智(nibbidā-ñāṇa)生起。曾经你把五取蕴视为自己的所有物,当这种厌恶的感觉产生时,你就会抛弃所有这些欲望,你期盼着完全摈弃它们。这种希望逃离五蕴的束缚的智慧是欲解脱智(muñcitukamyatā-ñāṇa)。

如果你真的想要逃离五蕴的重担,你必须进一步努力禅修。事实上,你必须付出特别的努力来观照五取蕴的无常、苦和无我。这种智慧称之为省察智(paṭisaṅkhā-ñāṇa)。当这个观智逐渐加强时,便培育了对于所有缘起的事物的平等的中舍心,这种智慧就是行舍智(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清净道论》以渔夫的比喻来注释省察智。

渔夫和他的捕获物

“一位渔夫想捕一条鱼,于是他拿起渔网,投放到水中。然后,他把手伸向水中的渔网口,抓到一条蛇的脖子。他乐了,想到,“我捕获了一条鱼。”他以为捕获到了一条大鱼,把它举起来看,当他看到三个记号时,觉察到这是一条蛇,他吓坏了,他看到了危险,对自己所捕获之物感到无趣(厌离),想要摆脱它,想着法子怎样丢开它。他从蛇尾的顶端开始,解开缠在手上的蛇。然后举臂过头甩了两三圈以削弱蛇的力量,顺势将它扔出,大喊道:“走开,毒蛇!”然后迅速地爬上岸,他站起来,回望刚刚去过的地方,想,“天啊!我从一条巨蛇之口逃脱了出来!”[23]

禅修者观察看、听等时,没有觉察到三共相,把现象当作是可爱的和愉悦的,他就非常像那位渔夫以为捕获到了一条鱼而感到高兴。接着禅修者发现他所认为的可爱之物是从属于无常、苦、无我三共相的,就像渔夫抓起鱼的脖子一看,看到了毒蛇的标记,他害怕了。认识到这个错误,禅修者对五蕴名色生起厌离,如果可能,想要扔掉它。

你已经认识到痛苦,如果你想逃离它,你就必须修习内观禅修观照三共相。在你已经知道三共相后,如果你被误导认为观照是多余的,那么你决不会到达欲解脱智。如果没有欲解脱智,解脱是不可能的。

我所列举的内观种类与《无碍解道》中解释的是一致的。

禅修导向须陀洹果

观照五取蕴,如本开示中强调的那样观照无常特性的十一个方面,这将引导禅修者迈向须陀洹果位。当达到行舍智时,禅修者以中舍心看待诸行——不再被愉悦或不愉悦的所缘所动摇。一旦达到这个阶段,对禅修者来说,所缘的生起灭去只是自然显现,不需特别用力去观察它们。无论它们或好或坏,都没有关系,他能在每一个现象发生的当下观察它们,一下就持续观察一两个小时。心,中舍柔和,迅速地看穿所有现象,自然与涅槃寂静协调一致,到时须陀洹道智成熟结果。道智果智成就了,他就成为了须陀洹圣者。

弥兰陀的提问:关于须陀洹圣者

如下的一段摘录于《弥兰王问经》:

“禅修者细心地培育他的觉察力,并逐步获得进展,直到某刻他的心的运作超过了不断生灭的相续性而进入无生灭的状态。当到达这种现象不生起的状态时,禅修者就看见了涅槃。”

当行舍智得到发展时,禅修者会到达随顺智(anuloma-ñāṇa),具足蓬勃的力量。然后他获得道智果智,成为须陀洹圣者。这就是舍利弗尊者向摩诃俱希罗尊者解释的基础道阶段。

击碎烦恼的核心


《清净道论》说尽管一般的烦恼如贪心、嗔心和痴心象钢铁般不易碎,但是一旦心转向涅槃界,烦恼就碎裂了。当一位普通人面对令人愉悦的事物时,他就想拥有它们,因此贪心生起。而当他面对令人不愉悦的事时,伴随着嗔心,厌恶感生起。痴心使得普通人把不善的当作善的,或者把善的当作不善的。

插一句话,让我指出一点:通过唱歌跳舞宣传的布施是不适当的。布施者也许会对此布施感到满足,但是它导向不善行,如贪欲和贪婪。也必须要记得贪心生起时,嗔心会伴随而来。当欲望生起时,贪心的人就想拥有某物,如果他没有得到想要的,也许贪心就变成了嗔心。贪心使得人们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永久的、令人愉悦的、有实质性的。

持守五戒能去除身行和语行方面的烦恼,但是不能去除潜伏在心的贪、嗔、痴。只有通过禅修你才能去除它们。即便如此,也难去除我见(atta diṭṭhi)。禅修者也许能克服五盖(贪、嗔、昏沉、掉举和怀疑),但是这种克服只有得到禅定和保持定力时才能有效。对我见的执取和对存有的希求是非常顽固的,它们很难被挣脱。即便是梵天神,也是如此。禅定不能根除烦恼,只有观智才能做到。

须陀洹圣者的美德


以三共相的角度观照五蕴,能够根除所有随眠烦恼(anusaya kilesā)。然而,即便如此,还是很难根除相续随眠(santānānusaya)。只有道智才能根除它。因此说须陀洹圣者能打破坚如磐石的烦恼。不过,这里提及的烦恼是指有身见(sakkāya-diṭṭhi)、疑(vicikicchā)和戒禁取见(sīlabbataparāmāsa)三结,这些是导向四恶道的因。


如果禅修者继续修习内观,他将一直正念观察所有因缘和合物不过是名法和色法的组合。这意味着没有活着的实质或自我。然而,如果你疏于禅修,“我”的观念就会复现,引导你错误地相信有一个精神体存在。或许,这个信仰在今生不会出现,但是可能会在下一生重新抬头。对于须陀洹圣者来说,这种情形不会发生了。

须陀洹圣者已经建立了坚定的信仰。通过禅修练习和个人体验获得了智慧,他认识到名法和色法作为现象界的因和果一直是从属于无常等法则的。你越能认识到缘起事物的真实本质,你对佛陀的信仰就越增强。当须陀洹圣者实证涅槃后,对佛陀、佛法、僧团的信仰就坚定不移不可动摇了。

当对三宝的所有怀疑都消除了,你就对戒定慧三学培育了坚定的信心。此刻你已建立起正行,远离了所有否定八正道的仪式仪典。此时你拒绝相信那种没有四圣谛和八正道就能实现涅盘的教导。

戒禁取是指:执取仪式仪典以及模仿动物行为举止的苦行。它包括崇拜自然精灵和天神、天王和那些被人们信奉为创造者的神如梵天,人们期望他们能解脱他人的苦给予他人幸福。这些宗教修行教导人们,心应该保持宁静,而内观禅修要研究四圣谛,不用让心担负内观禅修的这个负担。他们主张心维持静止就可以获得安宁。由于不知道正确的道路,普通人跟随着虚假的老师并接受他们错误的教导。普通人(puthujjana凡夫)也就意味着有许多老师,因为他不知道一位真正的老师像什么样,他就会在自己遇到的很多老师中找出一位来。然而,须陀洹圣者知道真正的老师和真正的教导,他拒绝和轻视所有否定内观的仪式仪典。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名叫维沙卡的在家女居士,她的公公崇拜裸行者。一次,他设宴供养这些假修行者,并邀请他儿媳参加这宴会。当她看到他们都是裸体的,她厌恶地离开了。须陀洹圣者摆脱了我见、疑和戒禁取见(仪式仪典)的束缚。这是根据巴利经典所说的。注释书说他们也摆脱了慳悋(macchariya)。

道智截断轮回

《清净道论》说须陀洹圣者的道智枯竭了无止尽的轮回汪洋,还摧损了贪爱之围墙。“无止尽”这个词表示轮回没有起点。这意味着轮回有无限的过去,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能够自我解救出来,已过去的那些不能改变。然而,我们必须设法切断轮回,以便将来不再出生。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做,它将在未来生构建出无止尽的苦。唯有通过培育发展圣道才能截断它。海洋里的水可以度量,而轮回的汪洋不可穷尽。如果现在还没有体证道智,轮回将无止尽地滔滔不绝!

不善行则为堕入恶道铺好了道路。在所有的苦难中,恶道之苦是最苦的。注释书说那里是造恶者的家,而那些造恶者总是疏忽佛法。他们也许会离开他们的家一小段时间,好像外出某地做一次简短的旅行,但是他们总是不久又返回了他们的旧巢。须陀洹圣者无需担心会落入到如此悲惨的生存地,至多七返人天,之后他将获得般涅槃。

俗语说成就了道智的圣者,所有通往恶道的大门已经关闭了。无疑一位须陀洹圣者还没有抛弃所有的贪、嗔、痴,但是他已经关闭了通向不善行的门。上述归纳为如下几点:

1. 须陀洹圣者体证到无我或无灵魂,只有名法和色法。

2. 他永远不会怀疑佛陀、佛法和僧团。

3. 轮回之汪洋已干枯,离最终的般涅槃保证不超过七生。

4. 四恶道的门已关闭。

圣者们的财富


圣道带来七种财富。然而,圣者们的财富不同于人世间的物质财富。一位菜农的财富是蔬菜,一位珠宝商的财富是他的金银宝石。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在他们的整个生活中非常有用,并且非常满足于它们。然而,在死亡时他们无法将它们带到下一生。这些东西的用处在拥有者死亡时终止。与圣者们的精神财富相比较而言,如此的物质财富显得苍白无意义,而圣者们的财富将有益于他们余下的所有来生。拥有了这种财富,他们了知了没有苦的状态;对那些已获得须陀洹果位的圣者们来说,没有了苦就是最高的幸福。

有七种圣财列举如下:

“Saddhādhanaṃ sīladhanaṃ, hirī ottappiyaṃ dhanaṃ.Sutadhanañca cāgo ca, paññā ve sattamaṃ dhanaṃ.

“Yassa ete dhanā atthi, itthiyā purisassa vā.Adaliddoti taṃ āhu, amoghaṃ tassa jīvitaṃ.”

“信、戒、惭、愧、闻、舍、慧是圣者们所拥有的七种财富。拥有如此财富的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被看作是富有者。他们的生命不会无益地度过。”

对佛陀、佛法和僧团三宝的信心(Saddhā)使得通过正道到达须陀洹果位成为可能,这在前面的开示中讲述过了。

关于戒(sīla),经典里说一位在家居士持守五戒,就能生活繁荣兴旺,决不堕入四恶道。如果你持守八戒或十戒,你的人生将更加圣洁。须陀洹圣者再也不会犯五戒,因此再也没有堕入恶道的可能。在佛陀的教化过程中,佛陀说过如果一个人建立起了对佛陀、佛法、僧团的信仰,持好了戒律,他也许可以宣称自己是须陀洹圣者了[24]

惭(hirī) 与愧(ottappa)是指羞于造恶和畏惧造恶的两种善的性情,引导人们朝向绝对的纯净。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这两项美德,他就不愿造恶或犯罪。这样一个人可以看作离恶行的人,避免了因恶行带来不善业。

闻(suta)有两种:一种是从他人那里听闻学习,另一种是从自己个人观察中学习。有禅修习惯的禅修者被看作拥有这两种知识的人。

通常所有佛教徒都修习舍(cāga)即布施,无论适度布施,还是慷慨布施。须陀洹圣者慷慨地修习布施无所节制,将所有的东西布施给那些有德之人。在我开示的《通过八正道抵达涅槃》和《值得纪念的品质》(Saraṇīya Dhamma)中详尽地解释了须陀洹圣者的这项美德。

智慧(paññā)是须陀洹圣者的第七项美德。智慧有三种,也就是闻慧、思慧和修慧。


拥有这里所述七项圣财的在家居士被看作是富有者,尽管他们可能物质上贫穷。如此财富总是对他们多有饶益。

苏巴布达的故事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麻风病人出生了,他有说不出的苦。当他母亲怀他时,受尽了饥饿的痛苦。当他出生后,她不得不为她自己和这新生儿去乞讨食物。然而,当他长大成人后,他母亲抛弃了他,给他一个乞讨的碗让他自己去乞食。因此,这位麻风病人流浪在街头,白天乞讨,晚上哭泣,这是因为他的病。这哭泣声干扰了邻居们,于是邻居们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苏巴布达(Suppabuddha)——一个吵醒睡觉者的人。

他今生的悲惨不幸是因为他某一个前生恶语诬蔑了一位独觉佛(Paccekabuddha),说:“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在街上闲逛的麻风病人是谁?”这一不善业结了不善果,他反复地出生于恶道,此生最后返回人道是一位得麻风病的乞丐。

一天当他外出乞讨时遇到一个集会,那是聆听佛陀开示的法会。起先他想人们集合是因为有某人对路人施宴。然而,他发现这是一个非正式宗教集会,他就恭敬地听法。佛陀知道他拥有领悟法的潜质,特意为这乞丐开示了一个适合他的主题,结果,苏巴布达获得了须陀洹果位的道智果智。

他能成为须陀洹圣者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波罗蜜圆满,这为他体证道智果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由于他忏悔前生的罪恶,他为修行上的迫切感所触动(saṃvega) 。而那些富裕的人们很少被这种迫切感所触动,因此他们信心微弱。他跟随在佛陀的后面去寺院,他独自走落在最后。那时,天王下来想测试他的信心。“苏巴布达,”天王说,“如果你按我所说的做,我将医治好你的麻风病,还让你富有。你说乔达摩隐士不是真正的解脱者,他的教导是错误的,他的弟子是虚假的。如果你这么说了,你就不再有麻风病,我将给你所有你想要的财富。”


知道这陌生人是天王后,苏巴布达深感羞辱,说:“天王,你愚蠢、不知羞愧!不值得我和你谈话。你说我穷,然而,作为拥有七种法圣财的圣者,我实际上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天王离开了他,来到寺院,把这件事报告给佛陀。佛陀回复他说,他永远不能动摇苏巴布达的信心。这件事之后,苏巴布达被一头离群的野牛撞死。这是由于他以前的不善业。在他的某一个前生,他是一位大富翁的儿子,他和他的三个同伴在他们一起玩妓女后,为了钱杀死那位妓女。那位垂死的女人发誓说来生她要复仇。无论何时这四个恶棍再生为男人,她就化生为吃人巨妖,把他们一个一个地吃掉。碰巧这一生苏巴布达和他的朋友布苦萨提(Pukkusāti)、达如斯立亚(Dārucīriya)和坦帕达提卡(Tambadāṭhika)一起再生为男人,而那吃人巨妖也再生了,是一头牛,她在不同的环境下将他们一个一个地撞死。

我要顺便指出一下,那个女人的复仇心对她自己不利,因为业果将还报她而贯穿她的未来生。然而,照一般说法,这被撞死的四个人还可以看作是幸运的:达如斯立亚成为一位阿罗汉;而布苦萨提苏成为一位梵天人,在净居天,注定以后会成为一位阿罗汉;坦帕达提卡成为了一位天人,在兜率天;苏巴布达死时是一位须陀洹圣者,再生在忉利天,从这一生作为麻风病乞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假如他没有遇到被撞死的命运,他将不得不继续终生做乞丐而受苦。

为什么苏巴布达成为一位天人


巴利文经典《自说经》对于苏巴布达死后上升到忉利天作出了解释。听完佛陀的开示后,他内心建立了信、戒、闻、舍、慧。因此他死后再生到更好更圣洁的天界。注释书详细解释这点,他对三宝的无比深信、慷慨布施心、智慧促使他抛弃烦恼,止息诸行,导向观智。

信、戒、闻、舍、慧这五项善行引导苏巴布达上升到天界。然而,就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也许观智占了更多的主导成分,因为它能带来苦的止息。它怎样带来苦的止息?当禅修者正念观察三共相,随着观智根除所有烦恼的倾向,所有粘着常、乐、我(实体性)的观念就会消失。当烦恼根除了,善行或不善行就没有机会生起了。在苏巴布达的例子里,内观禅修中的善的意志活动(善的意业)决定了他上升到更高更好的生命的形式。

种姓智

伴随着种姓思(gotrabhū cetanā),种姓智生起(gotrabhū-ñāṇa),它朝向道智、果智和涅槃。它超越凡夫种姓迈向圣者种姓。它是内观智慧的最高阶段,能带来最高贵的结果。苏巴布达再生为天人是因为他的种姓思。当他到达忉利天时,他比其他天人更强大,那些天人比他先到,是由于他们做了佛陀的教法之外的善行功德而来这里的。由于妒忌,他们对新来者做出不利的评论,说他前生只是一位麻风病乞丐。天王制止了他们,说苏巴布达高于他们,因为他的戒、闻、舍、慧完备。我希望苏巴布达的这则故事鼓励禅修者设法通过内观禅修积累善行功德。

比梵天更圣洁

佛陀说:

“Pathabyā ekarajjena, saggassa gamanena vā.Sabbalokādhipaccena, 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

“须陀洹圣者之圣果,胜过地球上有无上权力的国王,胜过天堂,甚至胜过诸世界的统治者。”

关于这个主题的更详尽的细节,请参照我的开示《涅槃的特性》。在结束本次开示之际,请你们注意这个事实:导向须陀洹果位的观智将根除烦恼、干枯轮回之汪洋、关闭恶道之门和使得你拥有七种与圣者相称的圣法财。

祈愿你们都遵照佛陀的教导,观照五取蕴的无常、苦、无我三共相,从而通过此内观禅修的功德尽快获得涅槃!

第五部分

1967年6月21日和7月29日

这是《具戒经》的第七个开示,前面我已经列举了须陀洹圣者的四项美德,我将讲述余下的美德。

对和错

《清净道论》说须陀洹果的道智弃除八邪道,也就是,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和邪定。

正见(sammā-diṭṭhi)消除邪见(micchā-diṭṭhi),也就是我见(atta-diṭṭhi)、身见(sakkāya-diṭṭhi)、常见(sassata-diṭṭhi)、断见 (uccheda-diṭṭhi)和非有见(natthika-diṭṭhi)。

观智和常见是不相容的。那些持有这种邪见的人不能获得观智,观智否认我见并且能引导你走向阿罗汉道、体证涅槃,涅槃是名法和色法的熄灭。

那些持有断灭见的人认为一个人只活一生,死后就彻底毁灭了,因而认为断恶修善是无益的和不必要的。对他们来说,没有善业或恶业,也没有业果。在所有的邪见中,断灭见是最危险的。正见消除邪见,它能够使得你体证名法和色法是互为因果且具有无常等三共相的观智,这种观智消除我见、常见和断灭见。当禅修者观照看时,将认识到随着眼根接触色尘,看生起,接着眼识识别色尘。

对现象(法尘)的了知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实现的:因着意门出现了可被了知的法尘,了知法尘的心生起。禅修者看到名法色法互为因果引生缘起的事物,除了这个之外没有主宰者创造看或了知。换句话说,没有我在看或想,当我见被去除时,常见和断见也就被根除了。


正思惟(sammā-saṅkappa)消除邪思惟(micchā-saṅkappa),包括贪欲想(kāma-vitakka)、瞋恚想(byāpāda-vitakka)和害想(vihiṃsā-vitakka)。须陀洹圣者还没有完全脱离五欲的束缚,但是他们特别注意不参与那些导向恶道(apāya)的欲乐。他们排拒所有偷盗、妄语等等倾向。须陀洹圣者还不能攻克嗔心,但是他们回避如杀生或伤害众生等恶行。他们也许还不能避免所有残忍的行为,比如,他们在匆忙赶路时,也许会拍打驮畜,但是,他们没有恶意。

正语消除邪语,包括虚妄语、粗恶语和无义语。当你持守五戒或八戒,你宣布放弃邪语。禅修者通常克制邪语,但是还没有完全根除。比如,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他们被迫说谎,但是再也不会恶语。当你成为不返圣者(阿那含),你就完全避免了邪语。一位阿罗汉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放任自己不经意地诽谤他人,更不会通过无意的邪精进、邪念或邪定而邪语。

正业消除邪业。那些持守五戒的人与恶行无关。禅修者没有机会行恶。须陀洹圣者能根除所有做坏事或不善行的倾向。

正命消除邪命。正如上面提到的,那些持守五戒和禅修的人通常戒除了邪命,但是这样的戒除只是维持在持守五戒或禅修的期间。只有你成为须陀洹圣者时,你才能完全断除邪命。

正精进消除邪精进。作恶时邪精进发挥作用。唯有导向善果的善精进出现时才可避免。没有正精进,禅修者不能完成圣道的任务。全心地修习正念可以全力地支持正精进。须陀洹圣者消除了所有导向恶道的邪精进。


正念消除邪念。心和心所对不善行的回忆构成了邪念。


当你喜爱于你所造的恶行,或者乐于回忆和你的近亲们一起所做的不健康事迹,或者乐于回忆不良意图时,这就是以错误的方法修习正念(即邪念)。只有当你保持善心,回忆三宝的功德时,这种邪念才能被废除。禅修者能暂时地废除它,而须陀洹圣者则完全地避免了它。

正定消除邪定。心专注贪欲或者犯罪行为,如谋杀或盗窃,被称之为沉迷于邪定,禅修者只有通过专注在三宝的功德上或者专注在出入息上或者专注在一个禅修业处上或者获得禅定才能放弃邪定。这些定力通常只有在禅修期间才能维持。然而,须陀洹圣者永远戒除了各种导向恶道的邪定。


以上八邪道为落入四恶道铺好了路。然而,即使避免了落入四恶道,再生到人道,也是悲惨的人生,或短命或多病或赤贫。想想我上次开示中提到的苏巴布达的例子。他放任自己辱骂一位独觉佛,由于这个恶行,他堕落到恶道。他的邪语是由邪思惟或邪念驱动的,误导他做出邪精进。这样,一连串的邪行产生了邪定。苏巴布达由于恶语再生为麻风病乞丐,由于另一项杀死一位妓女的罪行而被牛撞死。须陀洹圣者的美德在于修习正确的道路——八正道。

须陀洹圣者无敌无惧

须陀洹圣者没有敌人,因而无惧。敌人和惧怕这两个词是指当下有危险。须陀洹圣者已经远离了它。《弥兰王问经》和《厌离处注释》(SaṃvegaVatthuDīpanī)中提到二十五种危险。


第一组五个危险是杀、盗、淫、妄和酒。《增支部》中说它们被看作是最危险的敌人,它们使道德沦丧,导向恶道。须陀洹圣者不受这些敌人的攻击。

《分别论》提到四种危险,也就是生、老、病、死。须陀洹圣者不能免于这些危险,但是只再与之相逢七次,之后就会完全摆脱它们。

还有四种危险,也就是暴政、盗贼、火灾和洪灾,是人类的四种敌人,通常被加到第一个四种危险后面。须陀洹圣者也许会在今生遭受这四种敌人的侵扰,但是来生可能因善业而避免这些危险。

可以再加上第三组到第二组后面,第三组包括波浪(ūmi)、鳄鱼(kumbhīla)、漩涡(āvaṭṭa))和鲨鱼(susukā)[25]。 这些危险通常是在行者穿越海洋时所遇到的。然而,它们不是指字面上的意思。佛陀是指那些干扰比丘们梵行生活的危险,比丘们为脱离生、老、病、死而离开世俗生活修习梵行,但那些危险则让他们分心。一位刚出家的比丘也许感觉被老师训诫很令人厌烦,尤其老师可能比自己还年轻,由于不能容忍这严格的教导,对指导老师生气,他也许就离开僧团还俗了,这种还俗的比丘就好比是渡海时遇到暴风雨淹死在海里的人。对于一位刚出家的人来说,与寺院管理相关的规章纪律带来的限制会让他感到痛苦,因而他还俗去享受在家人的自由,他好比是一个人在河里与鳄鱼搏斗。一位刚出家的新人,当他外出托钵,接触到世俗生活,就常常使他想起以前的在家生活。由于不满意寺院生活,他还俗了,他好像一个人被扔进了漩涡。还有因欲贪而还俗的比丘,他好比是被鲨鱼吃掉的淹死的人。

接下来第四组危险是自责(attānuvāda)、被指控(parānuvāda)、惩罚和恶趣(duggati))。当一个人自责时,通常引起自责的事情一定属实。所以此种人必然是不道德的。然而,在须陀洹圣者身上我们看不到内疚感。当其他人指责他的过错时,这指责也许是真的也许不是真的。当须陀洹圣者被错误地指责时,他们没有不安。尽管这个指责是错误的,他们也许并不能逃脱来自当权者的惩罚。然而,这样不公正的惩罚不会发生在须陀洹圣者的来生。须陀洹圣者不担心落入恶道。这十六种危险不仅仅在《分别论》[26]中提到,也在《增支部》和《分别论》的注释书[27]中提到。

第五组危险是指失去亲戚(ñāti-byasana)、失去财富(bhoga-byasana)、失去健康(roga-byasana)、失去戒律(sīla-byasana)和失去正见(diṭṭhi-byasana)。

最后一组包括邪命(ājīvika)、被指责的耻辱(asiloka)[28]、怯众(parisāsārajja)和饥荒(dubbhikkha)[29]。须陀洹圣者没有[30]遇到这些危险的倾向,除了有可能面临饥荒的危险之外。

须陀洹圣者是佛陀真正的儿女,因为他们对三宝的信心不可动摇。未体证道智和果智的普通人不能看作是佛陀真正的儿女,因为他们的信心会在违背真理的形形色色的老师的影响下而动摇。

须陀洹圣者总是幸福地享有信仰三宝的益处。依赖着这信仰,他们不需要像普通人那样寻找老师。他们安住在体证正法的快乐之中。自从证得须陀洹果位的那天起,至多七次出生,他们注定会成为阿罗汉。在获得阿罗汉果之前,他们总是能在法里找到庇护,保护他们免于堕入恶道。

省察智

现在我将简要地谈谈省察智,这种智慧生起于自我检查。它有两种,一种是与对道、果和涅槃的观照有关。前面我提到种姓智,也就是当禅修者的心通过观察名法和色法的生灭而净化上升到更改种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回顾所走过的路以及五蕴灭去的现象和五蕴的流转止灭的状态。《摄阿毗达摩义论》定义省察智为关于断除了多少烦恼的自我检查。

第二种省察智是有关品质和美德的检查,是须陀洹圣者拥有的。事实上,这是运用圣智对证得须陀洹道果这件事的自我评估。由于它的范围广泛,这种智慧被称之为“大省察智(mahā-paccavekkhaṇa-ñāṇa)”,它有七条(请参看我的开示《通过八正道到达涅槃》的附录)。


省察现行烦恼:须陀洹圣者实施大省察智的第一条是自我检查是否脱离了现行烦恼:由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或疑引起的剧烈的烦恼。他们来到森林的树下或其他幽静的地方,反思自己的修行成果,想,“如果我的心仍然被染污,我将不能够知道名法和色法的生灭实相。这些现行烦恼还有吗?”接着他们做出结论这些烦恼不再有了,四圣谛已建立于心了。这是第一条自我评估。

省察随眠烦恼:须陀洹圣者实施大省察智的第二条是检查随眠烦恼(anusaya kilesā)是否还存在。须陀洹圣者通常道智坚固,使他们能体证到五蕴的止息。这导致他们坚信无常、苦、无我。摆脱了忧患苦恼,他能持续用功不中断,这得益于道智。因此,当他自我检查时发现前面提到的粗重烦恼都已经消退不见了。然而,还得小心更微细的烦恼,如身见、疑和戒禁取见。须陀洹圣者反思后看到这些更微细的烦恼也被抛弃了。


省察圣道的独一无二性:这一条是关于八正道的独特性的反思,在佛陀的教导之外,没有隐士或神父熟习八正道的知识。这意味着在佛陀的教导之外没有人踏上八正道获得道智果智而成为圣者。

省察清白或无过失:须陀洹圣者反思他们是否完成了道智果智,获得了圣者的素质。须陀洹圣者从来不隐藏他们的过错或缺点,而是承认并愿意改正。他们也许有时有意或无意会违反某些出家戒。比如,一位比丘连续三晚和沙弥或在家居士睡在同一居所,这就是过失。他也许意识到了这不合适的事情发生了,也许没有意识到。尽管如此,如果所提到的情况发生过,事实上他就是犯了这个过失。在此件事上,他必须忏悔保证不重犯。须陀洹圣者的特质是严格地持守戒律,如果有意或无意违反了就改正。

普通人以满足感官上的愉悦为乐,不把沉溺于感官欲乐当作罪过,因此他们并不感到不安。然而,须陀洹圣者总是正念观察感官欲乐所生的内心烦恼,因此,尽管他们也许还不能完全避免,但是会对它们非常谨慎。

省察善法欲:大省察智的第五条是检查自己是否有强烈的善法欲,希求修习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这种省察智与第四条非常相似,但是更进一步。须陀洹圣者注意这一条,就像一头母牛尽管口里在咀嚼着草,但它的注意力却总是关注在它的孩子身上一样。须陀洹圣者也许像所有世俗人一样忙着日常家务活,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疏忽戒定慧三学。

省察对法的恭敬心:须陀洹圣者反思检查他们对佛法和律相关教导的恭敬心是否有圣者那样的力度。普通人对法的恭敬心不高,敷衍随便,法谈开示时他们的心也许会走神,当老师讲解时他们也许在和别人说话。

在第六次佛典结集大会上,会议进程在广播里播放着,大多数人高度重视它。然而,我注意到某位女居士,当她听到僧团念诵开头的“Yaṃ tena”的时候关掉了收音机,这说明这些念诵对她来说是刺耳的。由此可知圣者所拥有的力量和普通人的力量的差别。须陀洹圣者的心倾向去听导师们说的每一句话,好像它是珍贵的珠宝那样值得珍爱。


省察法喜:大省察智的第七条是须陀洹圣者的法喜。这不是世俗之乐,而是非常庄严崇高的。普通人从听浪漫的传说和幻想中寻找乐趣,但是当他们不得不听严肃的宗教开示时他们就变得厌烦。然而,须陀洹圣者听到法谈时喜悦是真诚而极喜的。如果禅修者自我检查时发现他们拥有大省察智所提到的七项美德,他们确信无疑拥有了须陀洹圣者的所有美德。

现在我以一向的祈愿来结束这次开示,愿在座的所有听众体证须陀洹果获得涅槃的宁静!

第六部分

1967年8月13日和8月20日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讲完了八个开示,其中最后两个我开示了须陀洹圣者的美德,他们通常由省察智进行自我评估。接下来我将开示须陀洹圣者的三种类型。

须陀洹圣者的三种类型

根据所余下的出生次数(即从证得须陀洹果起到究竟涅槃的最终路径),须陀洹圣者可分为三类:1、极七次者(sattakkhattuparamaṃ);2、上升到更高的界道(kolaṅkola家家者,此须陀洹证得阿罗汉果前再生于良善家庭两或三次);3、只有一次出生(ekabhījī一种子者)。

《人施设论》[31]定义由于须陀洹圣者已经切断了对邪见、疑、及仪式和仪典的执取而最多出生七次。因着这切断,须陀洹圣者再也不会堕入恶道,确保会出生于更高的界道,朝向更高的道智,注定在人界或天界逗留七次以内,而达到所有苦的止息的终点。

有时须陀洹圣者也许只有两三次出生而获得阿罗汉果,他被称为“家家须陀洹圣者”(“kolaṅkola sotāpanna”)。不要按字面意思理解这里所说的“两三次”,它只是约指。因而注释书提议说那些成为阿罗汉之前要经历六次出生的须陀洹圣者也可被划分到家家须陀洹圣者。“家家”(kolaṅkola)意味着每一生迈向更高的界道。

一种子者须陀洹圣者成为阿罗汉之前只有一次出生。所有三种类型的须陀洹圣者保持这个身份直到他们最后一生成为阿罗汉,在这期间他们不会到达斯陀含圣者果位或不来圣者果位,只有在最后一生他们都成为阿罗汉。这种类型的多元化是由他们内观禅修精进的程度决定的。根据这个原理,注释书里详细解释说,如果须陀洹圣者内观禅修很精进,他们会达到一还圣者果位,再前进到不还果位,最后就在今生达到阿罗汉果位。佛陀时代某些比丘即刻达到阿罗汉果位。

喜爱轮回的须陀洹圣者

除了已经提到的三种类型外,还有另外一种类型,他们更喜欢经历连续出生来逐步地体证道智果智。这种须陀洹圣者喜欢再生一次后登上斯陀含果位,然后再生一次(第三次)登上阿那含果位,投生到净居天(Suddhāvāsa),在那里他最后解脱成为阿罗汉。注释书[32]把他们称为喜爱轮回的须陀洹圣者(vaṭṭajjhāsayā or vaṭṭābhiratā),因为他们偏爱出生。这种须陀洹圣者如给孤独(Anāthapiṇḍika)、维沙卡(Visākhā)、朱拉那塔天子(Cūḷaratha)、摩诃那塔天子(Mahāratha)、帝释天王(Sakka)和那嘎达塔天神(Nāgadatta)。他们依次居留在六层天,照耀他们所居住的天界,最后将到达阿迦膩吒天(Akaniṭṭhā),即最高的色究竟天,那里是他们获得般涅槃成为阿罗汉的最后一生。

根据这些例子,一些注释者推断这种须陀洹圣者从第一层到最后一层游逛完所有欲界六层天或者所有五净居天。然而,在我看来,如下假设更恰当些,这种须陀洹圣者逐步经历所有圣果,从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最后到达阿罗汉果。《法集论》中四个果位是以四层天来比喻的。

这种须陀洹圣者从第一层到最后一层逐渐过完所有六层天,这句话不能完全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因为《长部》的《帝释所问经》中提到帝释天王在忉利天成为阿那含圣者,然后再生到阿迦膩吒天,即最高的色究竟天,在那里他体证阿罗汉道智果智。还有另外的例子,须陀洹圣者在人间再生七次,最后成为阿罗汉。同样地,其他一些须陀洹圣者多次再生到任意一层天,最后成为阿罗汉,然而,他们不属于“极七次者”,因为极七次者只适用于那些一生在人界而另一生在某一天界,在获得阿罗汉果的生涯中于人天来回往返的须陀洹圣者。

据说极七次者获得般涅槃前有七次出生,这里出生并不只意味着在某一界的一个生命周期,比如,在人界或某一天界,如果他连续多次出生在人界,这只算作一次,同样连续多次出生在除人界外任意一天界,也只算作一次。

《法集论》根本复注(Mūlaṭīkā)说,一位阿那含圣者,尽管他在五净居天多次再生,或者在无色界四层天多次再生,这都只算作一次,也就是说,在五净居天共五次出生,或者在无色界天共四次出生,都只算作一次。须陀洹的极七次者的七次出生和斯陀含果的两次出生同样按如此方式计算,也就是它不是根据再生在某一界的次数来计算的,而是根据往返来回横越不同界道的次数来计算的。

获得道智果智后,须陀洹圣者进入果定时可享受果智,《清净道论》中解释了果定这个专门的术语。当禅修者观照五取蕴,心倾向于诸蕴的灭去。接着他获得生灭随观智,继续观照,观智逐步提升直到行舍智。一位娴熟的禅修者禅修几分钟后就可以到达行舍智,这并不稀奇。当观智进展到有前进的动力的时候,禅修者将抵达涅槃:名法色法的止息,那是须陀洹的道智果智。通常禅修时,他们也许会在这个阶段停留两三个刹那,但是狂喜出现时,禅修者能够停留在涅槃的境界里超过两三分钟 —— 十分钟,二十分钟,或三十分钟,或者甚至一小时,这依据行舍智所获得的定力的强度而定。

体证斯陀含果的禅修方法

当摩诃俱希罗尊者问舍利弗尊者须陀洹圣者应该随念什么(怎样修持)时,舍利弗尊者强调说,和以前一样观照五取蕴。在这个方面,普通禅修者和须陀洹圣者没有什么区别,在我前面的开示里鼓励两者都同样观照五取蕴来禅修。不习惯于内观禅修的普通人也许会由于贪爱而受到邪见的压迫。须陀洹圣者尽管也许会因贪爱而被慢心压迫,但是他们已经斩断了对邪见的执取。当这种慢心和邪见联结时,被称为“见慢”(diṭṭhi-māna)。有这种见慢的人声称,“我很聪明,我能做,我知道”,这称为“我慢”(asmi māna)。五比丘听了佛陀开示《转法轮经》成为须陀洹圣者后,佛陀教导他们《无我相经》,那篇的开示主题是无我,因为他想让他们去除根源于我见的我慢。我鼓励所有的禅修者持续地修习内观直到波罗蜜圆满,因为如果没有反复的练习,你的努力可能会白白浪费掉,而持续的练习会让你以最少的努力到达行舍智。然而,你也许会发现没有正精进想获得最高的观智是相当困难的。

如果你反复持续地练习内观禅修,你将获得行舍智,它会导向更高的实证阶段,即能观的心和被观的所缘一起终止的阶段。到此,你获得了斯陀含圣者的道智果智。获得道智果智后,斯陀含圣者必定会省察涅槃、已经断除的烦恼和还剩下的烦恼。然而,据说只有那些精通法的人才能省察内心的烦恼。

摩诃男的故事

关于这点,让我们看看佛陀的一位堂弟摩诃男的故事。佛陀的父亲净饭王有四个弟弟,也就是,白饭王、释迦饭王、纯饭王和无量饭王。摩诃男及阿那律是白饭王之子,摩诃男比佛陀年长,而阿那律比佛陀年轻。阿难陀尊者也比佛陀年轻,是无量饭王之子。

一次,摩诃男问佛陀:“我很久前就认识到贪、嗔和痴总是像火一样燃烧,它们是心不纯洁的结果。尽管我们大多数人注意到这个事实,然而我们的善心不时会被它们淹没,为什么会这样?”

摩诃男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想到斯陀含圣者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烦恼没有去除,尽管一般公认斯陀含圣者战胜了贪、嗔、痴烦恼。

关于这点,注释书做了评论。圣弟子产生此种疑惑这是相当平常的,因为他们对教理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充分。他可能一直想知道是不是有某一特定的道可以消除某一特定种类的烦恼。无疑他已经用省察智做过自我评估。然而,他对省察智的运用也许不充分。

一位圣者也许会对其正在设法克服的烦恼是否还存在做自我审察。另外一位也许只省察还剩下多少烦恼。还有其他的圣者也许忙于省察对道果涅槃的体证。

由于此种省察并不包括所有的方面,不精通教理的圣者也许对它有怀疑,他们也许不能有效地省察哪些内心杂染(烦恼)已成功地被根除了,哪些还没有被根除。只有那些精通法的圣者才能分辨这些。因此,《清净道论》说有些圣者可以就烦恼是否仍然潜伏在心里做出自我评估,有些圣者则不能。

 

斯陀含圣者的弃舍


须陀洹圣者能够根除我见、疑和戒禁取见三邪见。他们也断除了粗分的贪、嗔、痴。因此,须陀洹果圣者死后再也不会堕入恶道。斯陀含圣者不但断除三缚结,而且贪和嗔的烦恼也降到最低。普通人的贪和嗔的烦恼无法控制,常常猛烈地生起。由于这狂烈的烦恼,阿阇世王谋杀了他自己的父亲。当这危险的烦恼生起时,提婆达多试图暗杀佛陀。通常来说,须陀洹圣者断除了这些猛烈的烦恼,但是他们还没有完全从中解脱出来,直到上升成为斯陀含圣者。然而,在这个阶段,斯陀含圣者也必须做出进一步努力来减少这些不善心。《法集论》说斯陀含道智将欲贪和嗔的程度减低到了最小。

斯陀含圣者的烦恼不会象普通人那样频繁出现。普通人的不善心不时生起,而斯陀含的只是个别时刻出现,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并不明显,像稀疏地撒播在苗圃里的秧苗。即便当他们的烦恼呈现时,也不是充满压迫感和遍满各处具有强大控制力的,他们能将烦恼的影响限制在小范围内。事实上,它们是如此稀少,注释书里采用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们:如同一小股轻飘的蒸汽,或蚊虫的翅膀。因此,当斯陀含圣者生气的时候,你几乎觉察不到。关于贪欲,通常批评者会问他们是否通过仅仅触摸身体或者通过真实的性关系获得欲望的满足。我认为斯陀含圣者不会到那个地步。然而,这方面还有其他的观点。从斯陀含圣者所生后代的数目来判断,有些人推测他们能够长时间地压制性欲,然而在欲望爆发时则不能遏止欲望的涌动。有些人推测斯陀含圣者仅仅通过感官根门和感官所缘的接触就可能生产后代。然而,这不符合西方科学。众所周知,天神们通过感官根门和感官所缘的接触获得感官欲乐。然而,这些都偏离了主题。我们要关注的是斯陀含圣者为降低人的爱欲而努力,他们获得般涅槃前注定只往返再生一次。比如,一位人界的斯陀含圣者也许再生到天界,然后再来到人界而成为阿罗汉,他只往返一次。

迈向阿那含果位

对于斯陀含圣者来说,成为阿那含圣者也是运用同样的原则,也就是观照五取蕴。然而,定力必须圆满,如同斯陀含圣者戒必须圆满那样[33]。然而,这不容易达到。在毗舍离城亲族村方砖寺院的案例就说明了这点。佛陀亲自计算了那里皈依者的人数,发现五十多人是阿那含圣者,九十多人是斯陀含圣者,五百多人是须陀洹圣者。这个比率表明获得阿那含果位的艰难。顺便提一句,佛陀时代圣者的人数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今天很难找到禅修者经过两三个月密集禅修就能体证法的。然而,当圣者们真的来到我们中间时,有些不敬者却怀疑他们,说太多太多了。这种人不配做皈依者。

阿那含圣者完全舍弃了贪欲和嗔恚,舍弃的不光是五欲之乐、性欲,还有五尘如色、声、香、味、触。由于脱离了贪爱,阿那含圣者享受绝对的快乐。

郁伽的例子

佛陀时代有一位名叫郁伽的大富翁,他证得阿那含果位后,对他四位妻子说:“我现在成为一位独身者,持守梵行戒。如果你们愿意,你们可以留在这里,享受所有的财富和安逸,并且行善行。或者,如果你们希望找一个新的丈夫,请告诉我。”他的最年长的妻子说她想寻找一位新丈夫。郁伽平静地将他的前妻送往她选的那位男人那里,并为他们举行婚礼。

毗舍佉的例子


佛陀第一次来到王舍城时,频婆娑罗王热情地欢迎了他的到来。在那里佛陀面向十二万人开示佛法,听众中有一位名叫毗舍佉的大富翁当下证得须陀洹果。从那以后,他经常去寺院听佛陀讲法。随后他上升到阿那含果位。

回到家后,毗舍佉的妻子法施和平常一样迎接他,但是她立即发现了她丈夫的变化,他忽略她的存在。睡觉时她丈夫到另外一个房间单独睡。两三个晚上后,法施再也忍不住了,询问他说是否他有了另外的女人或者是否她有冒犯他。他解释说,“法施,自从我被法启迪获得了法的利益后,我再也不能和你有平常的婚姻关系了。我有四亿财产,你也有相同数目的财产。你拿了这两份财产,做这个家的女主人。然而,你要照顾好我,我将会对你的照顾满意的。如果你想要再婚,带着你现在拥有的所有财产回到你父母那里再嫁。如果你想留在这里,你随意自在,我将一直把你当作我的姐妹或我的母亲。”

法施听了他的解释后,问他女性有没有可能像男性那样获得法的利益。她丈夫肯定地回答说有可能,一听到这个回答,她就请求她丈夫的允许剃度出家,出家后她立即证得阿罗汉果,后来以最佳法师而获得卓越的声誉。毗舍佉的案例表明阿那含圣者完全根除了贪欲[34]

一位女性禅修者

许多年前我认识一位四十多快五十岁的女性内观禅修者。她体证法之后,对家庭生活生起厌离心。她说服她的丈夫娶了她的妹妹为妻,这样她就能够过上修行人的生活。她来自于一个富足的家庭,有效地管理着她的家庭。然而,她想要舍弃这一切,并且成功地做到了。

西亚多在《小智解经》的开示里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欲取所缘

感官所缘不仅包括通常维持感官欲乐的东西,也包括满足你嗜好和令你感到舒服的事物,如娱乐活动、柔软的被盖、美味的食物和其他形式的奢侈品。沉迷于烟草和槟榔是沉迷于味觉。如果你不贪着酒或鸦片应该能够根除吸烟和咀嚼槟榔叶的习惯。

阿那含圣者彻底断除了嗔怒、恶念和憎恶。他们也永远不会被焦虑所困,也再不会悲伤。他们没有恐惧、敌意或妒忌,所有这些在证得阿那含果位时已经舍弃了。他们也不会被懊悔所困扰。当嗔怒中止了时,所有其他的情绪也都消退了。

阿那含圣者注定会去净居天或更高的无色界天。他再也不会返回到欲界,因此他被称之为不来圣者。

当须陀洹圣者和阿那含圣者到达色界或无色界,他们获得更高的道智果智,在各自的天界体证般涅槃。这种圣者称之为有禅定的不来圣者。


如果获得了初禅的须陀洹圣者死后再生到梵天界,他能上升为有禅定的阿那含圣者。乌那帕(Unnābha)的例子说明了这点。一天,乌那帕来到寺院听佛陀讲法。他当下立马体证须陀洹果获得初禅。看到这点后,佛陀说:“如果刚刚离开的乌那帕在回到家之前死了,那么束缚他在欲界的脚镣就会断开。”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在回到家之前”。也就是如果回到家,他的禅定也许会被他家里的环境打扰,包括他的妻子和家庭—所有令人愉悦的感官所缘。在回到家之前他维持在初禅中,如果他在那种禅定中死去,他将投生到梵天界,在那里他可以上升到有禅定的阿那含圣者。如果他没有在初禅天成为阿罗汉,那么他将在二禅天获得阿罗汉果位。如果他没有在二禅天成为阿罗汉,那么他将在三禅天获得阿罗汉果位。如果在三禅天时还没有成为阿罗汉,那么他将在广果天(vehapphala)获得阿罗汉果位。

还有其他类型的阿那含圣者,通常他们在五净居天再生。最低的一层天是无烦天(Avihā),如果阿那含圣者在无烦天没有成为阿罗汉,他将上升到第二层天无热天(Atappā),在那里他也能成为阿罗汉。如果阿那含圣者在无热天没有成为阿罗汉,他将上升到第三层天善现天(Sudassā)、或者上升到第四层天善见天(Sudassī)、或者上升到第五层天色究竟天(Akaniṭṭhā阿迦腻吒),在那里他最终肯定能成为阿罗汉。这种必须经过所有层天的阿那含圣者称之为天界的攀登者(iddhaṃsotaakaniṭṭhagāmianāgāmi),他按常规的顺序向上升,直到色究竟天,在那里他最终成为阿罗汉获得般涅槃。他经过了所有五层天的五次再生,但由于只是在同一天界,这五次再生只算作一次。

祈愿所有听过这次开示的听众们,经由观照五取蕴的内观禅修功德获得道智果智,从而最终获得涅槃!

第七部分

1967年8月8日和9月18日

前面已经讲完了阿那含圣者在根除贪爱和嗔恚的成就,现在我将讲述阿那含圣者还留存的潜在内心烦恼。

攻击阿那含圣者的烦恼

阿那含圣者没能断开如下五个结:色爱(rūpa-rāga)、无色爱(arūpa-rāga)、慢(māna)、掉举(uddhacca)和无明(avijjā)。

阿那含圣者会再生到色界或无色界,这就足以证明他还没有能去除在这些天界成为梵天神的贪欲。关于这方面我不会详细讲述,但是我将解释一下慢(māna)。它有两种:第一种单纯的慢,这种慢会使得愚蠢的人骚动不安,因为他们喜欢拿自己和那些高层次的人相比(好比一位罪人厚颜无耻地把自己视为一位圣人),第二种慢和自傲或自我满意有关:他把自己看作和其他人是平等的(好比宗教信徒喜欢认为他和别的信徒一样虔诚)。这两种慢都属于我慢(asmi māna),我前面已经解释了它。这种慢喜欢这样的念头:“我知,我能,我超过其他人。”

柯马卡尊者和六十位长老[35]


柯马卡(Khemaka)尊者是一位阿那含圣者,他和六十位长老讨论阿罗汉道的问题,一次他们谈论的主题是我慢。柯马卡尊者通过中间人达萨卡(Dāsaka)告诉长老们说,在任何五取蕴中他找不到一个我或我的特征。长老们听了这个回复后推断他已经成为一位阿罗汉了,就问他是否已是阿罗汉。这引起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我尚不能声称已成为了阿罗汉,但是我有这么一个观念:我仍然在五取蕴中(asmī’ti adhigataṃ),尽管我不愿说这个特别的东西是‘我’”。接着长老们再次问他,“那么‘我’存在在受、想、行或识中?”

这使得柯马卡尊者亲自来到长老们面前,向他们解释观点如下:

“贤友们!我不能说我是色,也不能说我是受、想、行、识或任何超出五蕴外的东西。然而,我在五蕴中的观念仍然保留着。然而,同时我不能说,‘这是我’”。


柯马卡尊者不认为五取蕴中任何一蕴是习俗惯语的我。这些话意味着:他想“我知、我能、我熟练”,这是我慢,是基于他所获得的功德成就自然出现的。看看莲花的芬芳,它是来自于它的根部?还是花瓣?或是花药?你只能照习惯用语说花香是从莲花散发出来的,但是你不能找到哪一部分产生花香。“我”的观念在那里,但是我不能说,“这是我。”

柯马卡尊者接着说,“阿那含圣者摧毁了我见、怀疑、戒禁取、贪和嗔。然而,在这个阶段他不能断除我慢、任性和潜在的自傲,这些是对我的微细执取、贪求和偏向。然而,如果圣弟子以正念观照五取蕴的生起和灭去,如此微细的情绪将会消失。”

“看看这洗衣女工的比喻。她用肥皂和水洗衣服,衣服洗干净变白了,但是衣服上仍然可以闻到肥皂味,只有把它们放到晾衣柜里才没有气味。如果你持续观照五取蕴,所有这些微细的情绪都将会被洗掉,诸如此类的情绪丝毫不留。”

听完他的解释,六十位长老都成了阿罗汉。

掉举和无明

阿那含圣者通常定力圆满。因而,掉举几乎不会干扰他,尽管掉举可能会以微细的形式出现。

阿那含圣者的无明也许不是非常多,然而,愚痴也许会影响他。当一个人错误地想:色界或无色界能够带来恒久的幸福,那么他就被称为想颠倒(saññā-vipallāsa)。当某一个人错误地认识色界和无色界是永恒的幸福之家,那么他就被称之为心颠倒(citta-vipallāsa)。

当阿那含圣者被舍利弗尊者不断催促去作内观修习时,他获得阿罗汉果位。然而,禅修过程中他必须警觉获得了行舍智的时刻。在这个观智阶段,阿那含圣者会变得有点执取法(dhamma-rāga法染)或者喜欢法(dhamma-nandī法喜),这和贪爱相似。如果他或能够以随顺智和种姓智而超越它,他将最终体证涅槃。

法染妨碍进步


尽管禅修者由于太爱乐禅定而没有到达阿罗汉果位,他也注定再生到梵天界,因为他已经是一位阿那含圣者,不再可能再来欲界。这在《禅那经》里提到了。禅修者必须小心避免过度修习禅定,因为他们只能到达阿那含果位。奢摩他只是一种基础的禅定,而内观是最高的智慧,比如行舍智。因此,在《具戒经》里我们关注内观禅修多于禅定。所以,当你能以中舍心看待诸行时,你应该小心过度执取行舍智会妨碍了你向阿罗汉果位迈进。随顺智和种姓智远比行舍智巧妙,禅修者没有机会执取它们,因为它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展。因而,当执取法或喜爱法的杂染生起时,注意它并舍弃它。

阿罗汉圣者的省察

当阿罗汉道智果智到达后,阿罗汉圣者省察他的成就,这称之为省察智。随着省察,他觉察到五取蕴和诸行的寂灭,省察这两项是省察道智果智和涅槃两方面。阿罗汉也会以如下方式省察轮回再生完全最终的止息:“生已摧毁,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同样,他也会省察已经完全根除了的烦恼。我想提醒你们,当渔夫发现他捕获到的是一条毒蛇而不是一条鱼时,他扔掉它,并且当他逃离它时还往回看。这里因寂灭发生而省察寂灭是省察果智,省察诸行是省察涅槃。

省察道智、果智、涅槃和已根除的烦恼构成了阿罗汉圣者的四个省察项目。既然阿罗汉圣者已经没有烦恼了,就不必省察所剩的烦恼,而对阿那含圣者、斯陀含圣者、须陀洹圣者来说,省察仍然存在的烦恼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烦恼如果没有被除去,可能仍然潜伏于内。低三阶圣者们每一阶的圣者有五项省察,加上阿罗汉圣者有四项,总共有十九个省察项目。在最后的阶段所有这十九项省察也全完成了,这是注释书讲的。

我讲这些细节只是供你们参考。对于一位居士来说,要成为阿罗汉不是容易的。事实上,即便是在佛陀时代,成为阿罗汉也不容易。只有在净饭王(Suddhodana)和伞达谛(Santati)大臣统治时期,有少数人修成阿罗汉。

阿罗汉圣者的第一种力量

佛陀曾问舍利弗尊者,一位能够宣称自己已经根除了内心贪染的比丘拥有何种力量。根据《漏尽者的力量经》(Khīṇāsavabala Sutta)[36]所说,舍利弗尊者描述了如下十种力量:

“世尊!在佛陀的教导中,那些宣称自己脱离了所有贪染的比丘们获得十种力量。一位根除了所有贪染的比丘,通过观照获得了诸行无常的正确证悟,一位阿罗汉圣者拥有对无常法则这种坚信的力量。”

这意味着阿罗汉拥有的力量在于他对名法、色法和诸行无常的坚定正信。除了阿罗汉之外,没有其他圣者圆满完全地获得了这种智慧。我们得承认即使是最普通不过的人如果他们密集禅修培育出坏灭智,他们也能体证到无常的观智,但是这种观智极为短暂,闪现片刻。观智开发后如果他们忘记了再继续禅修,他们对无常法则的坚信就会减弱。

须陀洹果圣者就不同了。《清净道论》描述说他已经抛弃了三种颠倒:想颠倒(saññā-vipallāsa)、心颠倒(citta-vipallāsa)和见颠倒(diṭṭhi-vipallāsa)。由此可证明他不会偏离无常法则。然而,须陀洹圣者没有脱离根于我见的我慢。正因为如此,佛陀一次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教诫了弥醯尊者[37]


弥醯!为了根除维护“我是、我知”的我慢,应该培育无常的观智。你培育了无常想,你就逐渐建立起无我想。当无我想完全建立起来了,我慢就会被根除,就可在今生实证涅槃,止息所有的苦。”

我慢是易变的—它此刻是自大,下一刻是自卑。如果你认为所有事情是永恒和稳固的,它就控制着你。然而,如果你认识到你必须面对死亡,不能永久保留,它就遇到了它的天敌。因此,当你不断观照无常,你就再也不会被我慢控制。注释书说一旦领会到了无常,也会认识到苦和无我。只要你认识三共相中的一个,你注定会知道全部。


须陀洹果圣者抛弃见颠倒是很显然的,然而,我想当我们说到心颠倒和想颠倒时,我们只能说他不象普通人那样执取事物。如果说须陀洹圣者能象阿罗汉圣者那样不断觉知无常,这也许不合情理。如果他真的那样,我慢就没有机会出现了。对阿罗汉而言,我慢完全根除了。阿罗汉对色界和无色界都没有了欲望。因此,我们可以说阿罗汉完全了知无常(aniccato suddhiṭṭha)。这就是为什么阿罗汉能大胆地向世界宣称他已经脱离了所有恶行,如欲漏(kāmāsava)、见漏(diṭṭhāsava)和邪见慢(diṭṭhimāna)——前面已经讲过就是我慢。阿罗汉的力量在于他清晰的正见:所有诸行是无常、苦和无我的。

阿罗汉圣者的第二种力量

舍利弗尊者继续阐述阿罗汉圣者的第二种力量。

“再者,世尊!一位诸漏灭尽的比丘,通过修习观智真的体悟到五欲之乐像燃烧的木炭,他可以被看作拥有阿罗汉圣者的力量,可以恰当地宣称自己的贪染已经被摧毁。”

这五欲之乐产生于视觉所缘、听觉所缘、嗅觉所缘、味觉所缘和触觉所缘。这些所缘与男人女人、景观和声音、食物、衣服、床被和家、牲口车辆、金银珠宝等有关。它们都引生烦恼,像火一样燃烧。贪婪、焦虑和妒忌引起说不尽的痛苦产生,导向恶道或扔进轮回的漩涡。一个男人的烦恼从他爱上一个女人的那刻就开始了。他尽最大的努力接近她,最后拥有了她。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中止。当他拥有了她之后,他就开始担心,唯恐失去她,败给竞争对手。他也尽一切办法获取财富,不论是通过正当的方式还是不正当的方式。然而,当他积累了财富后,他变得焦虑和害怕,唯恐失去它。如果他是通过不道德的和非法的方式获得他所想要的,那么结果他将下堕到恶道。

普通人所珍爱的,阿罗汉圣者则视为垃圾。牛认为草是美味佳品,但是牛饲料对人类来说不合口味。猪、家禽和昆虫沉迷在被人们嫌恶的污秽垃圾里。玩具给孩子们带来喜乐,但是不会给成年人带来喜乐。烟草对于吸烟者是可喜的,但不吸烟的人觉得它可恶。酒类和麻醉品对于上瘾者来说是令人愉悦的,但对于滴酒不沾的人来说是可恶的和有害的。娱乐消遣和节日宴会对于喜欢的人来说是乐趣,而对清醒素净的人来说是令人疲劳的,他们把这些看作是浪费时间并引发睡眠不足。阿罗汉圣者认为所有诸如此类的感官欲乐是毫无益处的。

那些偏爱五欲之乐的人对无色界没有兴趣,无色界找不到五欲之乐。在无色界只有心,即心识和心所,完全没有色法。在那里那些渴望感官欲乐的人不能享受看、听、闻、尝和触。梵天神因想而繁荣,这对耽于声色者没有吸引力。

在色界还残留着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等,但是感觉根基(pasāda净色) 没有了,因此色界的梵天神不会有色、声、香、味、触的享受,他们也没有性。因此,欲乐追逐者没有去梵天色界的希求,他们不喜欢修习那些导致禅定的善行。他们非常喜欢感官欲乐。他们的业果使得他们只居留在欲界重复老、病、死之苦。对他们来说,涅槃是最不希望得到的,因此他们没有修习内观禅修的爱好。因而,他们不能脱离轮回。这五欲之乐就像烧红的煤炭或燃烧的木炭。任何人声称脱离所有贪染,他应该反省自己是否脱离了所有五欲之乐。

有些人仍然在滋长吸烟和嚼萎叶的嗜好。有些人喜欢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有些人特别喜欢柔软舒适的床被。这些人应该考虑他们是否能够声称已经去除了欲贪。

在佛历700年,一位名叫瓦萨巴(Vasabha)的国王统治着斯里兰卡,他以一种酸味饮料测试一位所谓的阿罗汉。邀请这位假阿罗汉喝酸饮料,他自己则喝一种非常可口的葡萄酒,这使得这位假冒者流口水。这样他知道这位所谓的阿罗汉根本不是阿罗汉。注释书说,“一位真正的阿罗汉,他根除了所有的贪染,不贪着任何味道。即便是在天界才能遇到的如此这般的美味,他都没有享受之心”。

阿罗汉圣者的第三种力量

接着,舍利弗尊者继续说:


“再者,世尊!一位比丘如果已经根除了所有的贪染,那么他倾向于隐居在苦已止息的涅槃里,乐于出离欲界,完全疏远所有伴随着贪染的烦恼。对于可以恰当地宣称自己已摧毁了贪染的阿罗汉圣者来说,倾向于涅槃也是他的一种力量。”

阿罗汉圣者倾向于涅槃,享受果定。佛陀过去常常在两场讲法之间短暂的休息时间进入果定,那时是听众正表达他们听法的喜悦而说“萨度!”的时候。据记载在第二次佛典结集进行时勒瓦答(Revata)尊者常住于慈心定。


然而,极少数人能够将心倾向于名法、色法和诸行全都没有了的涅槃。大部分人和名法色法俱灭的观念不相应。因此,他们中间有这么一种愿望,希望获得了般涅槃的佛陀和阿罗汉们带着他们特殊的名法色法元素居住在涅槃里。然而,真正的阿罗汉去除了所有生有的基础,他们不再希求任何一个伴随名法和色法的生命。

“Nābhinandāmi maraṇaṃ, nābhinandāmi jīvitaṃ.

Kālañca paṭikaṅkhāmi, nibbisaṃ bhatako yathā.”

“我不渴望死,也不欣喜生。我只是等待时间,就好像一位工人等着发薪水。”[38]

一位比丘有了“出离欲乐的法喜(nekkhammābhirataṃ出离喜)[39]”表明他是知足的。因而,出离也是涅槃的一个称谓。这里用出离代替涅槃会更恰当些,因为涅槃里没有与欲界相关的恶行,也没有再生和邪见。因此,倾向于涅槃是阿罗汉圣者的力量。

阿罗汉圣者的第四种力量

有三十七道品,分成七类:

四念处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正道


这些因素也是阿罗汉圣者力量的构成部分,因此它们被称为第四种力量。关于这些因素,舍利弗尊者继续说:


“再者,世尊!一位比丘如果已经根除了贪染,那么他完全地培育了四念处。对于可以恰当地宣称自己已摧毁了所有贪染的阿罗汉圣者来说,这种正念的培育也是他的一种力量。”

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我没有打算在这方面细讲。只要说一下培养正念或心智训练就足够了,这对阿罗汉圣者来说非常重要。

一位阿罗汉圣者从什么时候培育发展正念的?从他还是一位普通人、树立目标要成为须陀洹圣者的时候,就开始禅修了。当他成为了一位须陀洹圣者后,他继续禅修以成为斯陀含圣者;当他成为斯陀含圣者后,他继续禅修朝向阿那含圣者迈进;当他成为阿那含圣者后,他同样以正念朝向阿罗汉道圣者迈进。自从他还只是一位极为普通的普通人时,他就一直不断修习正念直到成为阿罗汉圣者。因此,正念是必须的。在《娑罗双树经》[40]里,佛陀嘱咐他的弟子们从加入僧团时起就要开始禅修。

信奉佛教后培育正念

佛陀说:

“比丘们!那些新出家的比丘,离家不久,来到此法和律中,应该敦促培育四念处。建立四念处的根基,逐步内化禅修的习惯,从而牢固稳定在念处上。”

就象现在这些比丘出家一样,佛陀在世时,新皈依者必须出家。他们接受佛教是出于他们自己的信心。佛陀看到需要给予他们好的建议,以便他们体证法,那些建议就是培育正念。我认为我们应该关心的不仅仅是新皈依者,还有出生于佛教家庭的新出家的比丘们。这些新出家者(比丘们或沙弥们)天真无邪,戒行清净。他们信心十足,充满热情。因而,这为体证法作了好的铺垫;进而如果体证了法,他们就会在整个比丘生涯中戒行稳固、品行清白。即便没有体证法,肯定会教导他们自我控制。然而,他们应该怎样修习四念处呢?请看如下指导:

观身念处

“来吧,贤友!为了如其本然地了知身体的实相,以专一、明净、集中、一境性的心,热忱、正知地就身体持续观照身体。”

所有色法是无常、苦、无我的。另外,它是如死尸般令人厌恶。禅修者应该以最大的精进力观照这三共相,修习定力和智慧。这里强调精进力和定力。禅修者的心必须稳定地专注在观照名色法所缘上。

如果你正念观照呼吸,你观察每次呼气和吸气的现象。随着心专注在呼吸上,它将变得单纯和安静。从内观禅修的观点来说,无疑练习观察呼吸将会引导你到达生灭随观智。

如果你观照头发和身体,同样能达到修身念处的目的。

如果你以观察姿势开始禅修,当你行走时观察脚步的抬起、伸出和放下。心保持在观照每一个现象上。当你站立时观照站立。当你坐时观照坐姿。如果你练习正念观照腹部升降,将你的心保持在观照每一个现象上,观察腹部的升起和降落。你将会获得明净的心。你将会发现观察的心和被观察的所缘总是成对一起出现。

心保持稳定不变,因此前一念灭去的心好像和后面紧跟着生起的心是一样的。接着你会认识到你正在观察的所缘是色法,而正在观察的心是名法。更进一步你会认识到一个是因,另一个是果,最终这两者一起灭去,这就是无常。无常的事物是不尽人意的,因而被看作是苦。所有这些现象将会自然显现。它们自己发生,没有任何主宰力量驱动它们。因而,它们是不可控制的。它们有无我的特性(无实体性)。这就是三共相怎样展现在禅修者面前的。

这就是佛陀告诫新出家的比丘如何修习正念,特别是身念处。在《念处经》里有多种禅修方法,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适合的方法练习,但是你不可以疏忽大意。如果你自己不修习佛法,却厚着脸皮去批评那些修法者,你就积累了不善业和对抗佛陀。佛陀也告诫他的弟子们修习受念处,请看如下指导:“为了如实了知感受的实相,应如其本然地仔细观照感受。”

观受念处

有三种感受:苦受、乐受和舍受。当你感觉疲劳和不舒服时,你应该以正念观察这些现象。当你感觉悲伤,观照这悲伤,这是苦受。当你感觉快乐和喜悦,观察这种心理状态,这是乐受。还有另外一种感受,它既不是苦受也不是乐受,这种从心和心所生起的中舍的感受(upekkhā vedanā),是以中舍状态看待善或不善的心理活动诸如贪心、信心或正念。舍受不明显,但必须观察它。

然而,有一些人拥护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舍受需要被观照,而其他两种则不需要。这种观点明显是异端,因为《大念处经》[41]清楚地阐述了乐受也是一个禅修所缘。《相应部》[42]也详述了这个主题,告诫禅修者观照乐受、苦受和舍受。因此,内观禅修中只观照舍受的建议是背离佛陀的教导的。

事实上,所有生起于六根门的法都属于五取蕴,都必须以正念观察。它们包含了三种感受。如果你不以正念观察苦受的生起,那么潜在的嗔心将会施展它的本色。同样如果乐受没有被注意到,那么潜在的贪心就会生起。观照这两种感受能根除潜在的烦恼。

这里请让我向你们讲叙一下我个人体验。一次我被一只蝎子咬了,整整一周我承受剧痛。我专注地观察它,并标记“痛、痛!”,这缓解了痛的感受,消除了所有扩展的倾向。接着我观察到痛受的呈现不是相续的,在生起和灭去之间有一个空隙,当一个痛受过去了,另一个新的痛受紧随着生起,这就显示了无常。因此,我想到了“观察感受,了知它的实相”,这句话是恰当的。

观心念处

《念处经》指出了观照心的方法。为了知道心的实相,观察它。那里例举了这种禅修方法的例子。它说,“当贪心生起时,知道有贪心。”

心是一个自由体。它可以漫游(掉举)到任何它想去的地方,不能被制止或干扰,它不受控制。所有普通人喜欢心四处游走,这是真的,他们随它那样。既然他们放任心不受约束,贪心和嗔心就冒出来。如果你默许了贪心和嗔心,并服从了它们的命令,你也许就会牵涉到犯罪行为中,那将为下堕到恶道铺好了路。因此,心必须被约束。当你保持观察心的活动,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贪爱生长出来了,而当你观察那贪爱时,那抓取和占有事物的不良倾向就消失了。

我现在讲的这些是根据《阿毗达摩》来说的。然而,当我们将这理论付诸实践时,我们不能总是忙于将心解析成心所。当贪欲生起时我们简单地观察贪欲,我们一认出它来,它就消退了,只剩下觉知和标记的善行。如此善行属于中舍心,也必须被观察到。这种向内观察的方法适用于生气、怀疑和其他消极情绪的生起时的观察。然而,观照心而获得观智并不容易。观察色法也许不会产生任何问题,因为它不影响禅修者的心,所以我们建议观察腹部的升降。当你观照腹部运动时,也许你感觉到贪欲出现了,你就观察贪欲,你一觉察到它的生起,它就会消退。如果你能够这么观察,观察两三次或更多次,直到最终它消失。

我正在谈论你应该观察的心和它的运作过程。然而,还有许多身体上的现象产生,比如,由于逼人的酷热和诸如此类导致的疲劳、不舒服感。当你观察它们,你的心也许就有时会从一个所缘跳到另一个所缘。接着问题就产生了:这是否相当于心的掉举?那些不熟悉内观禅修中定力的本质的人也许会把它看作是掉举。然而,观智并不意味着心只停留在一个现象上。经典里说所有现象或活动都必须被观察和了知。因此,禅修者必须以这样一种方式禅修:觉知发生在六根门的所有现象。定力必须建立在持续地观照此起彼伏呈现的六根门所缘上。观察的心紧随各种各样的所缘,这不应看作是分散定力。它紧随着被观察的所缘,每当所缘变得明显它就贴住所缘,定力自会建立在所缘上,不受所缘的易变性影响。正是因为这种本质,你在修(内观)定时能获得无常的观智。

观法念处

舍利弗尊者也催促禅修者观照法尘。为了了知所有现象的真实本质,观察它们。法尘会呈现出自身更深刻的本质,超越我们平常所知的色法、感受、心念。心的状态如生气、欲望、觉知所见的图像等都是法尘。因此,你应该以正念观察身体、感受、心,以便你能获得观智,即它们只不过是名法和色法的组合,其中一个是因另一个是果,总是生起灭去,具有无常、苦和无我(既不可控制也不可主宰)的三共相。

我建议禅修者考虑一下他们是否只通过学习名法、色法和缘起法就能够看到现象的实相。内观不是依赖于学习,而是在于正念实修,无论什么时候名法色法现象生起了,以正念观察它们。

有学和无学皆需修习正念

有学(sekkhā)是还在进行佛法修学的人,他们修习正念,以便知道身体的实相(无常、苦和无我)。他们应该观照它并安住于三相的观智里。学人应该一直禅修,直到体证阿罗汉道智果智。这并不意味着那些证得阿罗汉的无学圣者不需要修习正念。

佛陀对他的弟子们作了如下开示:

“比丘们!那些已经成为阿罗汉的人,那些贪染已摧毁、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五蕴重担已卸下、已证道果、生已摧毁和正智已立者,这样的比丘坚决地保持在精进、正知、正定、明觉、稳固、心一境性的状态里,远离物质身体的概念。”

因此,即使获得了阿罗汉道果,阿罗汉圣者也继续修习正念。

正念观照五取蕴

在《娑罗双树经》里佛陀指出新出家的比丘、有学的圣者和阿罗汉圣者都修习四念处。在这部《具戒经》里说,普通人、还有须陀洹圣者、斯陀含圣者、阿那含圣者和阿罗汉圣者都应该观照五取蕴。这两部经都同意这点。修习正念在于正确地念住,以八正道为它的目标。观照五取蕴也导向八正道。因此,正念和观照五取蕴是同义词,相辅相成。正念的所缘是身、受、心、法。它们构成五取蕴:色蕴、受蕴、念头和法尘(即想蕴)、行蕴和其它被执取的所缘(识蕴)。因此,禅修者必须牢记在心:观照五取蕴和修习正念是仅有的两种体证涅槃的方法。

然而,也许你会问是否其他的禅修方法不相关联。有如此的练习,如忆念佛陀的品质(佛随念),它会导向止禅(奢摩他)。然而,没有内观,就不能导向体证道智果智。止禅(奢摩他)的修习能去除导向涅槃的高阶观智的所有盖障(五盖)。当五盖被扫除的那刻,必须采用内观禅修观照名法色法的三共相以了知实相。因而只有这样你才能达到道智果智。

由于阿罗汉圣者总是具足正念,他从来不会粗野、无礼或言语不慎,像普通人那样习惯于闲聊和做手势。阿罗汉圣者总是警觉和敏锐的。由于总是觉知着感受,故而没有一位阿罗汉圣者会抱怨不舒服或寻求舒服。有这样正念的力量,阿罗汉圣者能够声称自己去除所有的贪染。

总结一下,我强调了阿罗汉圣者也观照五取蕴,像阿那含圣者、斯陀含圣者和须陀洹圣者那样。

祈愿听众们身心安乐健康,能够观照五取蕴,正念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以便趋向涅槃体证道智果智!

第八部分

1967年10月11日和10月18日

在前面的开示中,讲述了阿罗汉圣者的四种力量。现在我将继续讲述其他的力量。

如你所知,阿罗汉圣者像其他圣者一样观照五取蕴。那么,对于一位完全觉悟的圣者来说,这样做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呢?难道阿罗汉圣者希望成为独觉佛或正等正觉的佛陀?根据上座部学派,阿罗汉道果是最高的圣果。他已经根除了所有内心的烦恼,将因涅槃而最终达到苦的止息。阿罗汉圣者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如果一个人渴望成为一位独觉佛,他必须在他的某一生,刚好遇到一位至高无上的佛陀,在佛陀面前发愿祈求将来成为独觉佛。然而,有些时候一个人恰逢出生于没有佛陀出现的空劫(suñña-kappa)期,他可能以精进圆满波罗蜜成为一位独觉佛。但要成为一位正等正觉的佛陀是非常困难和艰巨的。通常在一位佛陀出现之前是无数空劫期。

在萨拉劫(Sārakappa)只有一佛出世,在曼达劫(Maṇḍakappa)有两佛出世,在瓦那劫(Varakappa)三佛出世,在萨拉曼达劫(Sāramaṇḍakappa)有四佛出世,巴达劫(Bhaddakappa)五佛出世(像现在一样是一个贤劫)。现在贤劫有拘留孙佛(Kakusandha)、拘那含牟尼佛(Koṇāgamana)、迦叶佛(Kassapa)、乔答摩佛(Gotama)和未来出世的弥勒佛(Metteyya)。数百万劫过去没有一尊佛,但是一旦过完一个极为长久的没有佛陀的空劫期后,一佛劫、两佛劫、三佛劫、四佛劫、甚至五佛劫就会出现。正等正觉佛陀,不是依靠任何老师的指导,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发现四圣谛而获得解脱的[43],乔答摩佛只有一位。佛陀、独觉佛和阿罗汉都以相同的方式获得般涅槃。然而,大乘学派的那些人说一个人修成独觉佛或阿罗汉这是不够的。每个人必须希望发愿成佛;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根据这种信仰,所有的众生应该在生命最后一刻一块儿去涅槃。在我看来,这是一件不可能极为困难的事。我们怎么能等待别人和我们一块儿去涅槃呢?这样的信仰是难以立足的。根据学术权威表明,在第三次佛典结集(佛历230年)时大乘学派还没有流行。

般涅槃意味着五蕴的止息,因此,通过道智果智的力量,所有业力和烦恼都灭尽。所有佛陀、独觉佛和阿罗汉在死亡时都获得这种止息。为什么需要等待其他人一起抵达终点?

当阿罗汉获得般涅槃后,他已经完成所有该做的,没有留下任何未了之事。

阿罗汉圣者从禅修中获得的利益

舍利弗尊者说:

“Natthi, khvāvuso, arahato uttari karaṇīyaṃ katassa vā paticayo; api ca ime dhammā bhāvitā bahulīkatā diṭṭhadhammasukhavihārā ceva saṃvattanti satisampajaññā cā’ti.”

“贤友!阿罗汉圣者再也没有多余的事需要去做了,再也不需要重复了[44]。然而,当内观禅修这些事情已经发展培育好后,他们将在今生正念,明觉,欢喜,愉悦。”

阿罗汉圣者修习内观禅修所获得的利益是安住在幸福和正念中。在阿那含果阶段,忧伤已舍离。因此,当阿罗汉圣者遇到不可意所缘时,没有悲伤没有忧愁。观照五取蕴使得阿罗汉圣者比起没有正念时更快乐。正如喜爱读书的人当他有书可读时比起没有书时更快乐。当然,那些不喜欢阅读的人可能会感觉读书烦人。同样地,那些不习惯禅修的人也许感觉禅修烦人。当你在家时你不得不做家务,而当你在寺院时你能够禅修,哪一个更能带给你幸福和安宁?

经过良好的训练,阿罗汉圣者们乐于禅修。尽管他们难免像普通人那样经验身体上的不舒服,如疼痛和疲劳,但由于他们不断觉知,所有不舒服就消失了。事实上,当观智发展良好时,一切不适将会消失。我们的禅修者有这种体验。当他们的心处于行舍智时,就算遇到小疾病如感冒,他们感觉疾病消退。一两个小时的禅修,这种小疾病就不见了。有些人甚至遇到重大疾病继续保持禅修,在禅修过程中重大疾病消失了。

在经典里,有许多通过修习内观疗愈好疾病痛苦的例子。一次,摩诃迦叶尊者生病了,当他聚精会神地听完佛陀念诵觉支(导向解脱的因素)护卫偈后,他的病就好了。佛陀最后一次在竹林精舍雨安居时,他经受严重疾病的折磨,但是他通过密集的内观禅修避开了死亡。

当阿罗汉圣者持续维持正念不断内观禅修时,他就能自如地获得果定。《算术师目犍连经》(Gaṇakamoggallāna Sutta)的注释说,阿罗汉圣者都脱离了所有的贪染。但有两种,也就是一种成为阿罗汉后继续内观禅修,另外一种成为阿罗汉后则没有继续内观禅修。前者完成寺院日常职责那一刻就能进入果定,而后者也许只专职于轻微的工作也无法进入果定。

从前,一位年长的比丘和一位沙弥居住在一个乡村寺院,那里只有一个人的住处。年长比丘担心他的弟子没有合适的地方休息,因此一天天过去他没有像他往常一样获得法喜,而沙弥尽管没有住处,他整个雨季安居都在果定的法喜中度过。当雨季安居结束后,他问长老比丘他是否感到这个寺院合意,长老回答是不合意。因此,你记得那些持续内观禅修的阿罗汉无论什么时候他想要进入禅修的法喜就能进入。尽管这种禅修既不会增加已证悟的真理也不会体证新的真理,但是它带给禅修者安乐,这就是持续正念禅修的益处。

阿罗汉圣者的第五种力量

舍利弗尊者继续讲述阿罗汉圣者的力量:

“再者,世尊!一位比丘如果已经根除了贪染,那么他圆满了四正勤。一旦他圆满了四正勤,他就可以被视为拥有了阿罗汉圣者的力量,可以恰当地宣称自己已摧毁了贪染。”

属于八正道之一的正精进(sammā-vāyama),即四正勤(sammappadhāna),内容如下:

已生之不善法令断

未生之不善法令不生

未生之善法令生

已生之善法令长

如同小心避免流感一样,一个人要小心避免行不善行,这些不善行他可能见别人做过。由于没有控制好生气等不良情绪,过去也许他做过这样的恶行。如果是那样的话,他必须小心不再重复此类恶行。通常也许他是清静无染的,但潜伏的烦恼还可能会随时出现[45]。因此,他必须警觉。为避免不善行,他不得不依赖内观禅修。通过实际地修习布施、持戒和禅修培育善行功德这是必要的。做到这些后,保持善行和坚持为善对他来说是有所裨益的。阿罗汉圣者们在获得阿罗汉道果后,他们具足了圆满的四正勤[46]

阿罗汉圣者的第六种力量

关于阿罗汉圣者的第六种力量,舍利弗尊者这么说:

“再者,世尊!一位比丘如果已经根除了贪染,那么他圆满地培育了四神足。圆满了四神足,他可以被视为拥有了阿罗汉圣者的力量,可以恰当地宣称自己已摧毁了贪染。”

“神通”(Iddhi)意思是达到或成功,“神足”(Iddhipāda)意思是导向成功的基础,有四种[47]

欲神足(chandiddhipāda)

勤神足(viriyiddhipāda)

心神足(cittiddhipāda)

观神足(vimaṃsiddhipāda)

即使在世俗事务中,拥有这四神足中的一种,不是全部,都能够促使事务圆满达成。在任何重大的事业中,我们都需要特别强大力量来支持。通过修习布施或持戒等来获得功德,普通的力量可能就足以。但是当通过修习禅定、正念和内观来培养善行时,“欲、勤、心、观”这四项成功的要素,即四神足,必须至少有一项极为强大。阿罗汉圣者通过禅修获得并具足四神足。

我敦促这里的禅修者至少擅长四神足中的一种,也就是说你们在求法的过程中,必须努力逐渐获得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或观神足。。

阿罗汉圣者的第七种力量


舍利弗尊者继续做如下阐述:

“再者,世尊!一位比丘如果已经根除了贪染,那么他真正而善巧地培育了五根。由于培育了五根的力量,那么他可以被视为拥有了阿罗汉圣者的力量,可以恰当地宣称自己已摧毁了贪染。”

控制的能力(indriya根)意味着支配管理。有二十二根支配管理着五蕴和它们相应的法。第一组是五根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第二组是是区分性别的男根和女根。

生命力是命根。另外一种支配管理着觉知法尘的是意根。接下来是支配管理感觉的五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五根(五种精神能力):信根(saddhindriya),、精进根(viriyindriya)、念根(satindriya)、定根(samādhindriya)和慧根(paññindriya)。余下的三根是:相关入流的根,是关于以前未知法的智(anaññātaññassāmītindriya未知当知根)[48]、与三个初级果智和三个高级道智相关的根(aññindriya已知根)、与阿罗汉果智相关的根(aññātāvindriya具知根)。

在经文的这一段里,阿罗汉圣者的力量是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五根。当我们说到信根时,当然是指对真正的教导的信心。它与异教徒的虚假的教导无关,那些归为邪信。为了了知真正的老师、真正的教导和真正的僧团,你必须知道佛陀的九种功德、法的六种功德和僧伽的九种功德。有九种出世间法,就是四种道智、四种果智和涅槃。所有与这些相关的教导才是真正的教导,与这些不相关的则不是真正的教导。

僧伽的九种功德之一是良好地修习佛法(supaṭipanno善行道),通过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等烦恼而达成此项功德。八种圣者—那些获得四种道智和四种果智的圣者具有这些美德,因此,他们是真正的僧伽,真正的佛弟子。普通人中有许多人在努力追求精神上和戒行上的进步,他们归为有德行的普通人,由于他们正在修习佛法朝向须陀洹道智果智,也可以归为真正的僧伽。

相信三宝和业力法则是真正的信仰,这是信根。偶尔忆念起佛陀的功德,这不等于有了稳固的信根。只有当你修习导向须陀洹道智果智的内观禅修,你的信心才会变得坚固。内观显露了名法色法的真实本质,一个是因,另一个是果,总是在生起灭去,从来不会长久,一直是苦或者在产生苦,没有实质性,不可控制,或无我。当你获得了须陀洹的道智时,你为涅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到这个阶段,信根维持如磐石般牢固了。

信心是善心的显现,它随着生灭随观智、坏灭智和行舍智而生起。在这些观智的阶段,禅修者的心如同被光照射的水晶球,它外在污垢逐渐消减,当达到阿罗汉道智时它变得完全纯净了。

精进根只表示控制精勤努力的要素,它几乎等同于正精进,它意味着强烈的精进力。它是内观修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没有它你就不能获得导向阿罗汉道果的观智。

念根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讲述过了。


定根是指心一境性(ekaggatā),没有定根你不能获得名色分别智(nāma-rūpa-pariccheda-ñāṇa)。那些满口谈论仅仅通过学习知识就能获得观智的人,不能领会为体证法所必修的七清净。除非你获得了戒清净和心清净,你才有可能获得名色分别智和见清净。至少要有刹那定(khaṇika samādhi)、或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或安止定(jhāna禅那),才能获得心清净。刹那定类似于近行定,两者都有助于去除五盖。名色分别智后,依次是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ñāṇa)、触知智(sammasana-ñāṇa)和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ñāṇa)。

在《六处相应》里佛陀嘱咐他的弟子们禅修,以便他们能理解缘起事物的实相。怎么能看到实相?佛陀说,禅修者认出眼根无常、被看的色尘无常、能看的眼识无常、眼根和色尘的触无常、看时生起的快乐、悲伤、中舍的感受无常。简而言之,六根、六尘、识、触和出现在六根门的感受,所有这些都是无常的。

慧根与智慧相关,但不是源自别人那里听到的或经过思考推理得来的智慧,而是通过禅修获得的直觉的智慧(修慧)。观智高于闻慧(sutamayā)、思慧(cintāmaya)、修慧(sutamayā-paññā)。对于一位普通禅修者而言,因慧根调控内观修行,内观禅修就是慧根。对于一位圣者而言,因慧根调控与获得涅槃相关的智慧,道智就是慧根。导向须陀洹果的道智是未知当知根(anaññātaññassāmītindriya)。与高级道智相关的根(aññindriya已知根)是通过经验积累获得的。


慧根必须通过观照五取蕴来培育。最初,你的觉察力跟不上涉及看或听的全部细节,特别是当定力还没有正确地培育起来时。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建议禅修者从观察四威仪开始,这是依照“当你行走时知道行走”、“当你坐时知道坐”的教导。然而,这阶段是基础训练,尚未促成开发出与所需定力相匹配的精进力。这(精进力不足)可能引起昏沉睡眠。因此我们提倡观察腹部升降。身体的运动表明运动元素的存在(vāyo dhātu风大)。当你观察这个活动时,你不要局限于只观察一个所缘——你必须正念观察腹部升起和降落。在观察这两个现象时你也不能减弱你的精进力。我们认为这种练习需要定根和精进根两者平衡等持。


慧根包含对证得缘起和无常的观智有掌控力的要素。一旦体证了名法和色法的实相,行舍智就会建立,结果就会到达最高阶段的道智,即阿罗汉道智,这就是阿罗汉圣者的第七种力量。

阿罗汉圣者的第八种力量

舍利弗尊者继续作如下阐述:

“再者,世尊!一位比丘如果已经根除了贪染,那么他培育了五力。善巧地培育了五力,那么他可以被视为拥有了阿罗汉的力量,可以恰当地宣称自己已摧毁了贪染。”

和我前面提到过的五根一样,五力同样是精神力量。一位比丘有了信力,对三宝就有了坚定的信心,这种信心如同磐石一样坚定不移,就能禁得起怀疑风暴的反复冲击。

一位比丘拥有了精进力,就不会被昏沉睡眠所困扰,他就会精进修行,以达到解脱。如果他拥有了念力,当他看、听或触所缘时,他就能不断地以正念随观周围发生的现象,没有漏失。如果他拥有了定力,他的心就没有散乱,他能专注于所缘。当他达到行舍智时,定力就变得稳固坚实了。在这个阶段,禅修者能够一连坐上好几个小时而没有觉察到时间过去了。

一位比丘如果拥有了慧力,就能够去除把缘起的事物看作是永恒的愚痴。愚痴会使你相信你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是永恒的。即使是一位普通人,如果获得了生灭随观智、坏灭智、行舍智,通过慧力可以了知现象世界的实相。圣者的无常智坚实稳固。由于圆满了慧力,当遭受任何掩盖无常、苦、无我真相的愚痴的攻击时,阿罗汉圣者仍然保持平静。

阿罗汉圣者的第九种力量


舍利弗尊者继续对佛陀报告说:

“再者,世尊!一位比丘如果已经根除了贪染,那么他完全彻底地培育了七觉支。当他已经培育和开发了七觉支,那么他可以被视为拥有了阿罗汉的力量,可以恰当地宣称自己已摧毁了贪染。”

七觉支如下,它们导向四圣谛:

念觉支

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

喜觉支

轻安觉支

定觉支

舍觉支

念觉支

念觉支就是正念觉察所有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以及身心感受。因而,它和四念处相同。没有禅修就不能获得念觉支。一位修习念觉支的初学者,由于观智还没有发展充足,是不能觉察到念觉支的。只有当生灭随观智升起时,他才会熟悉念觉支。然而必须知道,就在开始禅修的那刻,念觉支、精进觉支、定觉支和择法觉支这四种觉支就出现了,但只是以较弱的形式出现。当体证了生灭智时,念觉支发展得如此强劲有力,禅修者会认为没有什么可以逃过他的注意力。正是因而这样的力量,禅修者能够体证名法色法的真实本质——坏灭的属性。

择法觉支

择法觉支几乎等同于慧根[49],尤指以智慧简择法之善与不善。择法包含对一切现象,如行为、结果、涅槃元素(涅槃界)等的简择。而就这里的上下文而言,只意味着以善与不善作为简择的两个主要主题。

当你看或听时,你只觉察到所看到的色尘或所听到的声音,而色尘和声音依照它们的本性生起灭去从未永恒存在。禅修者清楚地回想名法色法的相续之流。事实上,当他专注在声音上,能更清楚地回想相续流生灭的状态。有些禅修者告诉我,他们能够分辨声音是通过左耳还是右耳听到的,通过禅修他们的听力可以变得如此敏锐。


禅修者的根门通过禅修已经变得如此敏锐,明了色法不能了知所缘,而是心知道所缘。因此,在敏锐觉察的阶段,能知的心能够区分名法和色法。随着不断地禅修练习,定力增强时,你就能觉知名法、色法的快速生灭。当你渐渐知道缘起事物瞬变的本质时,你就会认识到缘起的事物是不受控制的、非实质性的。因而它们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引生的只有苦。随着内观禅修,你的智慧越来越敏锐,你越能观照到所生的事物的快速衰灭。当坏灭智生起时,这变得更加明显。那时你也许不能觉察到缘起的事物的生起,但你能清楚地觉察到它们的快速灭去,这包括了能觉察的心和被觉察的所缘。当达到行舍智时,你不需要特别用力就能觉察到诸法的快速灭去。当体证道智时,就能觉察到诸行的止息。

精进觉支

精进觉支和精进根与正精进相似,通常随着生灭随观智出现。如果精进力缺乏,那么观照就无效。如果精进过度,焦虑就产生,阻挡定力的进步。精进觉支必须保持在平衡状态。

喜觉支

在禅修练习开始时,通常感觉不到喜,但是生起一种柔和的形式,叫作愉悦(pāmojja),伴随着起鸡皮疙瘩[50]。当达到生灭智的阶段,禅修者体验到势不可挡的喜,以致于随念的力量提升了,那时他感觉自己已经看见法的光芒了。他必须观察标记这个现象,直至消失。当禅修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这种喜的运作就会更清楚了。

有些人没有体验到这种喜,因此他们提出喜乐是不必要的理论。然而,喜是获得解脱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出现喜,应该是生灭随观智还没有生起。

轻安觉支

轻安包括身轻安(kāya-passaddhi)和心轻安(citta-passaddhi)。当诸心所平衡沉着时,就获得身轻安。这只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当心安宁时,身体跟着安宁。

在每一个善行中都存在轻安的元素,但是通常在禅修的初期阶段它是隐藏而不显露的。在生灭随观智阶段它开始变得明显,因为这时随着禅修一切进展良好禅修者对定力无需过多费心了。到体证行舍智时,轻安生起。

轻安拥有轻快、柔软、易适应性、开放和心清晰的心理品质。正是因为这些品质,禅修者在达到生灭随观智后,感觉身体是如此轻像是在空中浮起来了一般。喜被激发的时候,它达到踊跃喜(ubbega-pīti)阶段,这种强烈的喜使得禅修者漂浮在空中,在这种情况下身心都变得微妙柔软,易于被观照,直达目的地。一位禅修者告诉我,她过去常常伤害到她的丈夫,通过内观禅修获得生灭随观智后,她的心变得如此温和,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粗暴对待她丈夫了。

定觉支

定觉支和定根相同,我在前面解释过了,因而,不需要进一步详细阐述了。

舍觉支

舍觉支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可用于指感受、智慧、精进等心理特征。当我们谈到快乐或痛苦时,我们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验到的感受。然而,除了乐受和苦受外,还有一种中立或中舍的感受(upekkhā vedanā舍受)。当我们说到智慧时,我们是指观智和行舍智,它表明心处于平等的状态。当我们谈到精进时,我们指的是精进力平衡,它既不过度精进也不懈怠。除了这些外,还有其他种类的舍,比如与六入相对应的六支舍(chaḷaṅgupekkhā)、梵住舍(brahmavihāra upekkhā)、禅那舍(jhānupekkhā)和遍净舍(parisuddhupekkhā)。它们是属于舍觉支下的心理品质,也意味着心处于平衡状态中。然而,在当前的语境中,由于你在生活中很少遇到它们,急于了解它们的本质并不实际。唯有内观禅修者获得生灭智时,通过直觉真正地体验到它们。

这些觉支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体验到,因为通常情况下,它们要么不足,要么过度。当信心过强时择法就减弱。当你没有以相应的注意力观察现象时,你就不能获得真相。然而,当择法过强时,信心减弱。当你失去信心时,你就没有了寻求真相的精进力。即使你精进力足够,如果信心缺乏,你不能生起定力,而定力是观智的基本要素。当信心过度时,在禅修者遇到超常体验的那一刻,就自鸣得意地沉浸其中,迷失在路上而不能达到目的地。当定力超过所必需的程度时,精进力就变弱,昏沉睡眠控制了禅修者,就不能获得更多的进步了。当精进力强于定力,焦虑就会妨碍进步。


为了保持定力和精进力适当平衡,我们提倡观照腹部起伏的方法。在这个练习中,由于禅修者必须观察腹部起伏,他必须以正念只观察两个现象,因此,他的定力不会过强。由于这个练习所观察的所缘不包含三四个现象,没有引起过度精进。两者保持在平衡的水平上。为了保持禅修者的健康平衡,我们建议禅修者一个姿势只保持一个小时,一小时后你可以换姿势,坐禅换为行禅,经行时继续禅修。为了保持信心和智慧平衡,你必须向你的禅修指导老师请教,他将解释相关的事情。

这样,心倾向于内观,变得非常平衡,禅修者的观照力也会提高。当你获得了生灭智和行舍智时,你就会感觉所有五根和谐一致地在共同运行着,剩下要做的事就是让自己随顺它们自动向前运行。当拉车的两条牛的拉力平衡了,牛车就运行良好,驾车人就轻松自在,顺着路前进无需担忧。只有当舍觉支成就了,禅修者才能从一阶观智进展到另一阶观智。

当禅修者培育了定力后,喜觉支就能觉察到了;而定觉支是他充分修习念觉支的结果。每次观察都包含(喜觉支和)其它六支。获得道智后,特别是在初禅或二禅时获得道智,所有七觉支都发挥作用,最后所有该完成的都完成了。任何时候禅修者都需要培育七觉支。当有了正念时,所有其它觉支都会调动起来。

我在前面的章节指出培育七觉支有疗愈疾病的力量。当摩诃迦叶尊者生病时,佛陀给他开示七觉支,提醒他想起七觉支,听了佛陀的开示,摩诃迦叶尊者的疾病立刻就消失了。当目犍连尊者生病时,同样听了七觉支的开示病也好了。当佛陀他自己生病时,纯陀尊者背诵相同的开示,佛陀听后观照七觉支,他的病就消失了。佛陀在威路瓦(Veḷuva)村度过最后一个雨安居时,他受到一种疾病的折磨,那种病可能结束他的生命。然而,他修习内观禅修,治愈了疾病。他们修习的方法就是七觉支。

因此,应该培育和发展七觉支。然而,发展七觉支应该和四念处(身、受、心、法)的指导相一致。修习正念的目的是引导禅修者培育七觉支,七觉支就是阿罗汉圣者的第九种力量。

我将在下一次开示里讲述阿罗汉圣者的第十种力量。现在我如往常一样以祈福和祝愿来结束本次开示。

祈愿所有恭敬聆听本次开示的听众们,能够观照五取蕴的无常,通过培育觉支分而发展七觉支,导向道智果智,体证涅槃!

第九部分

1967年11月1日和11月16日

到“阿罗汉圣者的第九种力量”为止,关于《具戒经》我已经讲述了十四次开示。现在我讲述第十种力量,并为已经讲过的这个系列开示做一个总结。

阿罗汉圣者的第十种力量

就阿罗汉圣者的力量这个主题,舍利弗尊者继续向佛陀报告如下:

“再者,世尊!一位比丘如果已经根除了贪染,那么他完全彻底地培育和发展了八正道。完成了这项任务后,他可以看作拥有了阿罗汉的力量,可以恰当地宣称自己已摧毁了贪染。”

八正道之所以称为八支圣道,是因为它是圣者们追随的道路。在我们日常用语中,道路的意思是指引导我们到达目的地的路线,比如去一个乡村、一个镇上、一个办公室、一个塔或者一个寺院。在佛陀的教导中,道路通向的目的地,也许是地狱、畜生道、饿鬼道、人界或天界。然而,能避免去到这些地方的唯一道路是八正道。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我们人生的开始我们就应该培育和发展八正道。

关于这个主题,所有前面我已经讲过了的,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我只列举八正道的八个因素

1.正见(sammā-diṭṭhi))

2.正思惟(sammā-saṅkappa)

3.正语(sammā-vācā)

4.正业(sammā-kammantā))

5.正命(sammā-ājīva)

6.正精进(sammā-vāyama)

7.正念(sammā-sati)

8.正定(sammā-samādhi)

正见有五种

自业正见(kammassakatā sammā-diṭṭhi)

禅那正见(jhāna-sammā-diṭṭhi)

内观正见(vipassanā-sammā-diṭṭhi毗婆舍那的正见)

道正见(magga-sammā-diṭṭhi)

果正见(phala-sammā-diṭṭhi)

如果省察正见(paccavekkhaṇa-sammā-diṭṭhi)也包括在内,那么就有六种正见。道正见是指那些为须陀洹圣者、斯陀含圣者、阿那含圣者、阿罗汉圣者所享有的观智。

省察正见被归划在道正见的下面,因此,禅修者不必为省察道智的成就而作出特别的努力。然而,发展道正见是必不可少的,它位于内观正见的后面,因为只有获得内观正见时这个正见才会建立。为了生起内观正见,必须培育好自业正见和禅那正见。

佛教徒并不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发展自业正见,因为当他们信奉佛教时就接受了业力法则。他们修习布施、持戒和禅修,这表明他们信仰业和业果。正是由于相信禅定是可以导向色界和无色界的善行功德,使得人们修习禅定,这种善行的结果必定是有益的。只有那些诚恳地相信内观禅修能导向道智、果智和涅槃的人们才能证实内观禅修的益处。

持戒是修行进步的基础,怎么强调它也不为过。只有当心清净建立后,才能达成名色分别智和见清净。因而,禅修前你必须持守好戒律。准备开始禅修时,禅修者必须持守好八戒。对于比丘们来说,为了禅修,要求戒行完全清净。戒行清净后,你能够容易培育专注力,能够使得你进入禅定,或者至少让你获得近行定。没有达到禅定或近行定,你应该观照四种姿势(四威仪)和四大,获得刹那定。这些是培育基础道(mūla-magga)的根本。从基础道开始,禅修者继续观照出现在六根门的五取蕴以建立正见。继续禅修,它就会引导你到达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ñāṇa)。接着下一个阶段是触知智(sammasana-ñāṇa),认出所有缘起的事物是无常的。禅修中你注意到了现象的灭去,你须知道你已经到达了坏灭智。接着当心完全专注于名法、色法和诸行时,行舍智生起。接着达到观智的最高阶段,称为出起智。随顺智,作为出起智的一个组成部分,寻求涅槃为它的所缘。这是通往圣道的前行道。前面提到的内观道的基础,称为基础道,由自业正见、戒之道、定之道三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记忆,请注意这个句子:

“基础道、前行道和圣道,导向涅槃。”

因此如果你真想就在今生体证涅槃,你就通过修习正语、正业和正命来遵守业果法则、履行清净戒行,这些是体证法的基础修行,会引导你到达下一个阶段。在下一个阶段里(前行道)预示着随顺智(anuloma-ñāṇa)和种姓智(gotrabhū-ñāṇa)的到来。而随顺智、种姓智则将领送你至涅槃。


通过修习内观,树立了正见,正思惟(sammā-saṅkappa)就会随后而来,正思惟是心倾向于涅槃的一种状态。正思惟和正见属于八正道中智慧的部分。

正精进(sammā-vāyama)是在每个看或听的当下努力观照六尘,这促使正念(sammā-sati)产生。在禅修练习中,你必须观察六尘,而当你观察它时,你的心更靠近它。这样定力就提高了,这称之为正定(sammā-samādhi)。在禅修练习的最初阶段,刹那定得到了发展,它联合正精进和正念,构成了八正道中定力的部分。

在禅修练习那刻,正语、正业和正命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无需特别的努力就实现了这些美德。随着对缘起事物的无常的信念的增长,邪语、邪业和邪命就被抛弃了。

既然正见已建立,戒定慧三道全已完成。随着内观禅修的进步,须陀洹道智和果智生起。

须陀洹圣者继续修习八正道,他到达斯陀含果位。斯陀含圣者坚持不懈地禅修练习,他到达阿那含果位。阿那含圣者更进一步努力修习,他到达阿罗汉道智和果智,成为阿罗汉圣者,拥有了阿罗汉圣者的力量。


现在我讲述完了阿罗汉圣者的十种力量。余下的问题是一位阿罗汉圣者会不会公开地、直接地宣称自己已经脱离了所有的贪染。关于这个问题,《差摩经》作了说明。

《差摩经》[51]

差摩尊者和苏玛那尊者曾经在舍卫城祇陀林寺院恭敬地侍候佛陀。一次差摩尊者向佛陀报告说:“世尊!一位已经根除了所有贪染的阿罗汉圣者,再也不会考虑有人比他高一等、平等或低一等。”

差摩尊者的陈述表明了阿罗汉圣者完全没有三种我慢(高慢、等慢、低慢)。因此阿罗汉圣者没有了我慢推动他去和别人作比较。说完了这句话,差摩尊者离开了。接着苏玛那尊者几乎用相同的方式向佛陀报告如下:“世尊!一位已经根除了所有贪染的阿罗汉圣者,他再也不会考虑有人不比他高一等、不与他平等或不比他低一等。”说完这句话后,他也离开了。接着佛陀说:“比丘们!善男子谈到阿罗汉道果时,他们就会以差摩尊者和苏玛那尊者刚刚所做的那种方式作出结论。阿罗汉圣者们不会公开地宣称自己成为了阿罗汉,但是他们会通过间接的方式表明,让人们知道。愚蠢的人宣称他们成为了阿罗汉,这使得他们自己成为他人的笑料,结果常常招来羞辱使自己痛苦。”

首楼那尊者怎样表明阿罗汉道果的[52]

首楼那尊者是一位大富豪家的儿子,在奢华和安逸的环境下长大。他被父母如此娇惯以致于他简直没有在地上走过,结果他的脚底变得柔软多毛。然而,当他有机会聆听到佛陀的教导后,他决定出家修习佛法。因此他成为了一位隐修者,开始禅修,他沿着一个墓园的人行小道行走,观照经行。他非常精进地修行,直到他柔嫩的双脚磨破了,流出血来,地面上血迹斑斑。尽管如此精进,他还是没有证悟。因此,他绝望地想到:“那些最努力的修行人也许做着同样的事情,如同我现在正在做的这样,不能比这样更精进了,然而,我还是不能去除我心中那些腐溃的烦恼。我家里有大量的财产,还俗做居士修布施对我更好。”

知道首楼那尊者的想法后,佛陀出现在他的面前,指导他不要走极端,既不要太精进也不要太松懈,向弹琴师学习,当琴弦太紧或太松时,琴就走调。首楼那尊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后放松下来,保持精进力和定力平衡,后来他获得了成功。


于是首楼那尊者向佛陀报告如下:“世尊!一位已经根除了贪染的阿罗汉圣者,他只住心于离欲、独依静处、无嗔、渴爱的灭尽、无痴[53]。即便如此,也有人争论说,阿罗汉心倾向于没有烦恼的状态,只是由于信心的推动。然而,不是单有信心促使他出现这种心境,而是由于他抛弃了贪嗔痴,所有该做的他都已经完成了,没有剩下任何未完成的事情了。有人也许会再次辩论说他倾向于独依静处,只是为了让他自己处于好的位置以便获得好名声和获得物质财富。不是那样,因为在抛弃贪嗔痴方面所有该完成的他都已完成了。有人也许会再次提出,他变得宽容忍耐和谦顺是因为仪式仪典要求他这么做。这也不是真的,因为阿罗汉圣者在征服贪嗔痴烦恼的事业上所有该做的都已经做完了。世尊!如果一位比丘真正地脱离了人类的烦恼,那么他再也不会被色法的伪装所愚弄,因为有他那最敏锐的眼光盯着,一出现就会觉察到。即使色尘呈现眼前,这也对阿罗汉圣者的心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他的心和烦恼不相容。随着被看的色法和能识别色法的心的灭去,他的心不会被所看的事物干扰。由于去除了烦恼,阿罗汉圣者不会陷入所缘,不论他所看到的所缘是令人愉悦的还是别的。他总是觉察到能看的心和被看的所缘两者的灭去。这点适用于所有其他现象,如听、闻、尝和触。阿罗汉圣者的心不会被这些现象干扰。”

觉知到感官所缘(六尘)和能观察的心的灭去,这是我们禅修者的体验。首楼那尊者以相似的方式说了几首偈颂,我只节录最后两首如下:

“Selo yathā ekagghano, vātena na samīrati;

Evaṃ rūpā rasā saddā, gandhā phassā ca kevalā.

Iṭṭhā dhammā aniṭṭhā ca, nappavedhenti tādino;

Ṭhitaṃ cittaṃ vippamuttaṃ vayañcassānupassatī”ti.

“如同一座石头山是一坚实的整体,不会被风吹动那样,无论是可意还是不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所缘,都不会动摇如此坚固的心。他的心安住、解脱,并且随观他的心的坏灭。”

这就是首楼那尊者怎样向人宣告他获得了阿罗汉道智的。

舍利弗尊者怎样表明阿罗汉道果的[54]

一次一位名叫突齿刹帝利(Kaḷārakhattiya)的比丘告诉舍利弗尊者说摩里亚颇孤那(Moliya Phagguna)离开了僧团,还俗成为了在家人。舍利弗尊者听了之后,根据观察发出一句评论,“摩里亚颇孤那在佛陀的教导中没有获得安稳的立足处。”突齿刹帝利比丘听了他的评论,嘲笑地问道,“那么,你获得了安稳的立足处?”

“我已经获得了”,舍利弗尊者说道,“这毫无疑问。”

“然而”,比丘继续嘲笑地问道,“那你将来能有立足处?”

“毫无疑问。”舍利弗尊者重复说道。

这里的“立足处”是指建立在三个低层次的道智果智基础上的坚实的立足处。如果那位被谈论的比丘体证了这三阶道果,他就成为了阿那含圣者,就不会离开僧团了。

突齿刹帝利比丘再次问道,“那你已经脱离轮回将来不再投生了?”这是间接地问舍利弗尊者是否成为了阿罗汉圣者。

“我已经脱离了”,舍利弗尊者回复道,“这毫无疑问。”

于是突齿刹帝利比丘来到佛陀那里,向佛陀报告了这次对话,说,“世尊!舍利弗尊者公开宣称他自己不会再出生、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他宣称他成为了阿罗汉圣者!”

佛陀传唤舍利弗尊者,问他是否这样说了。

舍利弗尊者回复说,他只是简单地回复年轻的比丘说他所作已作和不会再出生,但是没有告诉他获得了阿罗汉果。

“舍利弗尊者”,佛陀说,“然而你已经间接地说了这个,它等于承认你已经成为了阿罗汉圣者。”

“世尊!”,舍利弗尊者说,“我只是一再申明我已做了的,而没有像被报告的那样用那些词语,但是我没有说我什么也没说。”

如同巴利经典原文的教导所显示的那样,这就是为什么阿罗汉圣者们从来不会直接说他们已经获得阿罗汉果。

圣者们是不可知的

当佛教在斯里兰卡鼎盛的时期,有一位阿罗汉圣者居住在结旦罗山(Cittalapabbata),一位苦行僧作他的弟子。一次,这位弟子问他师父,怎样认出一位圣者。“即便你是一位老和尚你也难以认出圣者”,这位阿罗汉圣者回复说,“尽管他就在你身边,你也许正做他的弟子服侍他,你也不能认出他是一位阿罗汉圣者来。他是不可知的。”尽管阿罗汉圣者给予了这个暗示,这位老和尚还是没有认出这位阿罗汉圣者来。

通常一位圣者希望不让其他人知道他是一位圣者,希望保持这个状态。

全书概要

在我结束本书开示之前,我将为已经讲过的《具戒经》的开示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首先,摩诃俱希罗尊者问舍利弗尊者一位戒行清净的比丘怎样致力于佛法的修习。舍利弗尊者回复说这样的一位比丘应该明智而善巧地致力于观照五取蕴,视它们为无常和苦的,它们好比是病患、疮痈、肉中刺,它们是有害的,象发高烧般折磨人。它们的表现像陌生人那样,它们易逝、空、无我。一位比丘如果建立了这样的正念,就能够成为须陀洹圣者。


其次,摩诃俱希罗尊者问舍利弗尊者一位须陀洹圣者怎样致力于佛法的修习。舍利弗尊者回复说,他同样应该正确而善巧地观照五取蕴,如同以前建议的那样,直到成为斯陀含圣者。


第三,摩诃俱希罗尊者问舍利弗尊者,一位斯陀含圣者怎样致力于佛法的修习。舍利弗尊者回复说,方法和以前的相同,指出一位斯陀含圣者修成一位阿那含圣者也是同样的方法。


第四,摩诃俱希罗尊者问舍利弗尊者关于一位阿那含圣者怎样修习佛法的问题。舍利弗尊者重复他以前所说的话说,他同样应该以已经说过的方法禅修练习,以便他修成阿罗汉圣者。

最后,摩诃俱希罗尊者问舍利弗尊者,一位阿罗汉圣者应该怎样修习佛法。舍利弗尊者再次强调,阿罗汉圣者同样应该观照五取蕴以专注于无常的共相。

诚然,阿罗汉圣者不需要再体证阿罗汉道果,不需要再超过他已经获得的成就,但是如果他继续修习内观,他将安住于来自修习内观的幸福中,充满明觉和正念。

现在我将一如往常那样以祈愿结束开示,祈愿所有恭敬地聆听此次开示的人们通过内观禅修观照五取蕴,通过善行功德而获得道智果智、体证智慧、获得涅槃,从而到达苦的止息!

致 谢

本书的翻译受休斯顿禅修中心果智师兄的委托,于2016年7月底开始,2017年4月下旬完稿。2017年6月由休斯顿禅修中心翻译委员会组织校对工作,2017年7月完成校对。

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学法过程,感恩马哈希尊者的教导;翻译结束后感谢由果智师兄为主导的校对团队严谨而耐心的校对!

同时本人寄居鹿眠居,栖息山林,如鸟归林,如同感恩大地阳光与空气一般感恩周边的居民们衣食住药的供养与如母如亲般的关心与护持。

愿此功德回向给曾在法上给予过我任何帮助的导师们,回向给父母亲友、法友及护持者等,愿一切众生分享此功德!愿此功德成为证得涅槃的助缘!

译者

2017-10-19

  1. 相应部·蕴相应122》。
  2. 原注:Usually written “Buddha Sāsana Nuggaha.” However, the Pāḷi breaks down into “Buddha Sāsana Anuggaha” = Assisting the Buddha’s dispensation (ed.) 通常写为“Buddha Sāsana Nuggaha.” 然而,巴利文拆词为“Buddha Sāsana Anuggaha”,等于协助弘扬佛法。
  3. 相应部·蕴相应123
  4. 原注:“Dukkha” is a term with a range of meanings. We should not always translate it simply as “suffering.” It is absurd to refer to happiness, joy, and pleasure as suffering, and neither are they painful. However, they are impermanent, unstable, and unreliable, so they are unsatisfactory. In this context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translate “dukkha” as (physical) pain (ed.). “Dukkka”是一个佛教术语,具有多重含意。我们不应仅仅简单地将其翻译做“苦”。把幸福、欢乐、愉悦称作受苦(在西方人眼中)是荒谬的,这些也不是痛苦。可是,它们是不可持续的、不稳定的和不可靠的,因而它们是不令人满意的。在缘起法章节里,翻译“Dukkha”为生理上的疼痛更为恰当。
  5. 这段是讲观照五蕴,应该涉及多次观照,所以不止一个心路过程,看后续其它根门的段落就很清楚。
  6. 这一句的英文原文就不是很清楚: The ear-base and the sound conjoin to create a sound, which falls under the aggregate of attachment to materiality. 一般说是根尘接触产生识,这里的表述则有些不同,也许是记录或者翻译有误。
  7. 这一句的英文原文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Abhidhamma, such pleasure or pain are not ultimate realities (paramattha). They are merely the results of wholesome or unwholesome actions.(直译:事实上,根据《阿毗达摩》,这种愉悦或痛苦不是究竟真实法,它们仅仅是善业和不善业的结果。)但这样的表述有问题,因为苦乐的感受是究竟法。所以在校对时作了合符法理的修改。
  8. 按这里的上下文,“两种观智一起生起”是指在缘摄受智的时候既看到名色也看到名色间的因果关系。|
  9. 《相应部·因缘相应1经》。
  10. 英文版用的是rebirth-linking consciousness,就是结生识,现在是按照经文的意译。巴利文直译一般是“行缘识”。
  11. 《相应部·蕴相应22经》。
  12. 这里是按照《多闻经》(Sutavantasutta)即《相应部·蕴相应 123经》的回答,指的是闻所成智(或慧)。
  13. 《相应部·蕴相应79经》。
  14. 伽拉甘加伽(Kālakañjakā)是一类最低层的阿修罗,投生到那里的众生遭受极度的干渴,即使跳入恒河也无法解渴。这类阿修罗和饿鬼在形状、性生活、食物和寿命上类似,他们间互相通婚(参考Pali Proper Names Dict)。
  15. 这一句的英文原文意思不甚清晰:The elements(dhātu) that comprise mind and matter are divisible and can be analysed. 这里的中文是按合理的意思翻译的。
  16. 英文although seeing and hearing the object are simultaneous是说尽管看和听同时发生,但实际可能说的是好像同时发生,我们一般人的经验是同时发生,但是按照阿毗达摩讲的心路过程,则不能同时发生。 所以这里可能记录略有误差。
  17. such as sense-bases直译就是‘比如各个入处’,按照上下文,这里的实际意思应该是指的发生在各入处的识,这些识才能摄取所缘。
  18. 《》清净道论大疏钞》讲所缘密集的原文:tathā sārammaṇadhammānaṃ satipi ārammaṇakaraṇabhede ekato gayhamānā ārammaṇaghanatā ca(又如,就有所缘的诸法,也存在所缘成因的差别,(当这些法)被执取为一体时,就是所缘密集)。
  19. Aniccasaññino, bhikkhave, anattasaññā saṇṭhāti. Anattasaññī asmimānasamugghātaṃ pāpuṇāti diṭṭheva dhamme nibbānan”ti Paṭhamaṃ. 比丘们!对无常想者来说,无我想确立,无我想者根除了我是之慢,当生到达涅槃。
  20. 增支部9.36经
  21. 对照英文和巴利文,显然是意译而不是直译。所以英文版的Arising from absorption he contemplates the five aggregates(初禅出,观五蕴)所说的出定,是根据安止定要出定修观的意思进行的意译。.
  22. 《清净道论》第二十一章的坏灭随观智。
  23. 《清净道论》第二十一章的审察随观智
  24. 这里应该指的是须陀洹圣者对佛、法、僧、戒的四不坏信。
  25. 原注:The original edition here has “Sea-monsters.” Bhikkhu Bodhi translates it as “fiercefish,” while the PTS dictionary suggests “alligators or sea-cows.” The context is ofa monk who, on entering the village for alms unmindfully, sees women who areimproperly dressed, and so becomes lustful. Sharks will attack a man who isdrowning and floundering in the ocean, so that is a suitable translation (ed.)原文这里是“海兽”。菩提比丘翻译成“凶猛的鱼”,而PTS词典建议为“短吻鳄或海牛”。上下文说一位比丘入村庄托钵,由于没有正念,看到穿着不得体的女人,于是起了贪欲。鲨鱼攻击海洋里那些快要淹死的和挣扎的人,这才是最合适的翻译。
  26. 原注:A.ii.121, Paṭhamabhayasuttaṃ: Birth, aging, disease, and death. Dutiyabhayasuttaṃ: Fire, water, kings, and thieves. Attānuvādasuttaṃ: Self-accusation,allegations by others, punishments, and unfortunate destinations. A.ii.123, Ūmibhayasuttaṃ: Storms, crocodiles, whirlpools, and sea-monsters.A.ii.121, Paṭhamabhayasuttaṃ: 生、老、病和死。 Dutiyabhayasuttaṃ: 火灾、水灾、国王和盗贼。Attānuvādasuttaṃ: 自责、被指控、惩罚、恶道。 A.ii.123, Ūmibhayasuttaṃ: 风暴、鳄鱼、漩涡和海兽。
  27. 原注:Vbh.A.501. Sammohavinodanī Aṭṭhakathā. 《分别论》的注释书。
  28. 原注: Literally “worldly daggers.” At Vbh.A.501 it is explained as reproach (garahā).字面意思是“世间的匕首”。在Vbh.A.501解释为责备、呵责、非难。
  29. 原注:Vbh.378. There are five listed here — the first three, plus the fear of death and thefear of unfortunate destinations, but not famine, so the Sayādaw may have beenreferring to the SaṃvegaVatthuDīpanī (ed.)Vbh.378. 中五种是:前三种,再加上怕死和怕恶道,不是指饥荒,西亚多也许是指《厌离处注释》。
  30. 原注:The original edition omits “not,” which contradicts what was said earlier. Vocationalhazards are explained as the dangers arising out of doing immoral deeds for thesake of a livelihood, which a Stream-winner would not do. He or she would alsonot be subject to being reproached as a liar, thief, adulterer, etc., and would have nocause to fear reproach on entering an assembly. Even Arahants might have to facethe danger of food shortages (ed).原文漏掉“not”, 和先前所说的矛盾。邪命解释为为了活命行不善行的危险,须陀洹圣者不会那样做。他或她也不会常遭受被指责为说谎者、盗贼、通奸者等,而一旦进入一个聚会,他或她没有理由害怕指责。即便阿罗汉也有可能面对食物短缺的危险。
  31. Pug.15. ”Katamo ca puggalo sattakkhattuparamo? Idhekacco puggalo tiṇṇaṃsaṃyojanānaṃ parikkhayā sotāpanno hoti avinipā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āyano.Sosattakkhattuṃ deve ca mānuse ca sandhāvitvā saṃsaritvā dukkhassantaṃ karoti —ayaṃ vuccati puggalo “sattakkhattuparamo.”
  32. SA.iii.239. Ekabījīsuttavaṇṇanā. 《一种子者经注》。
  33. 原注:《清净道论》中说须陀洹圣者戒圆满。
  34. Their story is told in the Sayādaw’s Discourse on the Cūḷavedalla Sutta (ed.)西亚多在《小问答经》的开示里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35. 《相应部·云相应89经》。
  36. 《增支部·第十集90经》。
  37. 《增支部·第九集3经》。
  38. 《》小部·长老偈·第十一偈集·二四〇·格卡长老偈(Saṃkiccattheragāthā)》等。
  39. 《增支部·第十集90经》
  40. 《相应部·念处相应4经》。
  41. 原注:1 D.ii.298. “Adukkhamasukhaṃ vā vedanaṃ vedayamāno ‘Adukkhamasukhaṃ vedanaṃ vedayāmī’ti pajānāti. – When feeling a neutral feeling he knows, ‘I feel a neutral feeling’.” (ed.)《长部22经》当感觉到中舍感受时,他了知,“我感受舍受。”
  42. 原注:I could find no Saḷāyatana Sutta. The Saḷāyatanavagga contains the Saḷāyatana-saṃyutta and the Vedanāsaṃyutta. The Pahāna Sutta (S.iv.205) of the Vedanā-saṃyutta says that the latent tendency to lust in pleasant feeling, the latent tendency to aversion in unpleasant feeling, and the latent tendency to ignorance in neutral feeling should be abandoned. Another Pahāna Sutta (S.iv.15) urges monks to abandon the three kinds of feelings, so that may also be the source to which the Sayādaw was referring. There are many other similar sources (ed.)我没有找到《六处经》。六处品包含六处相应和受相应。《受相应》中的《Pahāna Sutta舍断经》(SN35.251)说,乐受中潜在的贪、苦受中潜在的嗔、舍受中潜在的痴应该被舍弃。另一篇《舍断经》(SN35.24)催促比丘们抛弃这三种感受。因此这些资料也许是西亚多所指的。还有许多其他相似的资料来源。
  43. 原注:Although the Buddha had teachers who taught him tranquillity meditation, and other teachers who taught him secular knowledge, there was no one who could show him the way to realise nibbāna as the right path was then unknown (ed.) 尽管佛陀有两位老师,一位教他禅定,另外一位教他世俗知识,但是没有人教导他体证涅槃的正确的方法。
  44. 按照巴利文的意思是没有更高的法需要去修,也没有已做过的事需要重复来积累更多的(善行)。随后讲,这些法的修习、多修习,导向现法乐住和正念正知。
  45. 这里提到随眠烦恼(潜在的烦恼),而阿罗汉已经根除了随眠烦恼,所以这一段应该说的是在成就阿罗汉以前的情况。到后来说“完成这些后(Having done so)”,保持善常住于善对他来说是很好的,这才是说的成就阿罗汉以后的事。
  46. 这句的实际意思可能是说阿罗汉是最具足四正勤的,因为前面说到保持善和住于善对他来说是很好的。在记录过程中或者在英文的翻译过程中有可能把effort和right effort 弄混。但是我们无从查证,所以按英文原文翻译:Arahants make the utmost efforts to become accomplished in the four right exertions after their attainment of Arahantship.这句话可能是Arahants become the utmost accomplished in the four right exertions after attanment of Arahantship.
  47. 原注: DA.ii.642, in the Commentary on the Mahāparinibbāna Sutta, Venerable Raṭṭhapāla is cited as one who cultivated resolute will, Venerable Soṇa as one who cultivated resolute effort, Venerable Sambhūta as one who cultivated resolution investigation, and Venerable Mogharāja as one who cultivated resolute wisdom (ed.)在《大般涅槃经》的注释书说,那达帕拉(Raṭṭhapāla)尊者以培育了坚定不移的欲神足而获得表彰的,索那(Soṇa)尊者以培育了坚定不移的勤神足而获得表彰,萨布达(Sambhūta)尊者以培育了坚定不移的心神足而获得表彰,摩噶那嘉(Mogharāja)尊者以培育了坚定不移的观神足而获得表彰。
  48. 按《摄阿毗达摩义》未知当知根是须陀洹道智,具知根是阿罗汉果智,已知根是其余的三个道智和果智。
  49. 《中部117经》:“而,比丘们!什么是圣、无烦恼、出世间、道支的正见呢?比丘们!凡圣心、无烦恼心、具足圣道、修习圣道者的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道支”,这里把慧根和择法觉支作为同义词用来定义正见。按照《安般念之经文义注合集》(中部118经义注)中对义注的英译:“‘He investigates’: he investigates by way of impermanence, etc.; the other two phrases are synonyms for this(Pavicinatīti aniccādivasena pavicinati. Itaraṃ padadvayaṃ etasseva vevacanaṃ.)”, 意思就是考察、伺察、到达审虑这三个词是同义词,都是以观无常等等进行观察。
  50. 五种喜的第一种喜称作小喜,小喜的愉悦有起鸡皮疙瘩的感觉。五种喜的前三种(小喜、刹那喜、继起喜)被称作愉悦(pāmojja),后两者(踊跃喜、遍满喜)才是真正的喜(pīti)。五种喜的详细解释请看班迪达尊者的《就在今生》讲喜觉支部分。
  51. 《增支部·第六集49经》。
  52. 《增支部·第六集55经》。
  53. 英文版没有‘无嗔’,参照经文补上。
  54. 《相应部·因缘相应32经》。